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业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景气好 萧条期更好
xuxfyuwp 2014-4-28 14:20
“好景气好,萧条期更好。”松下幸之助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莫非萧条时期真的比好景气时还好吗?这句话不易直接理解。 相信作为公司的初始创业者,松下先生经历过顺风顺水,也闯荡过坎坷羁绊,挫折和成功都伴随其中了。留下一些话,应是回首往事后凝练的箴言,蕴含了一生的体验。 作为常人,没有松下先生的经历,自然难解其中味,只能凭想象去揣摩了。一个成功者在遇到不景气时会做些什么,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该是积累自己,认识环境,准备重新崛起的时机吧! 总结、学习、充实,是一个自我提升过程。在不景气时,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会有更深的体会。 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对环境的认知,不识世间风云变幻,不知天地阴晴冷暖,个人的能力会受到局限,盲目打拼自然难有作为。 对目标的调整或重新设定也很必要,不景气会有多种原因,原有目标与现实偏离也会导致事业陷入低谷。 有了自我强化,有了对环境的理解、判断和对目标的重新定位,摆脱萧条也就指日可待了。万事皆备,只待东风,机会来临时,将会实现一次新的跨越。 或许这就是萧条时期的积累效应吧!在这期间孕育了一次提升。所谓“更好”,应是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广阔的施展天地,有了更出色的作为,最终有了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前不久遇到一位朋友,在中部某省份的一个市里当领导。在谈到当地的经济状况时,她摇头说不乐观。原因是去年发生国际性金融危机时,当地经济由于外向型不够,没有感受到太大冲击,也就失去了经济转型的动力。当最近发现东部一些省份在危机发生时期的困境中完成了技术提升,在更高层次上恢复了发展活力时,才意识到本地经济的内在差距再次被拉大了。 或许这一案例可以部分验证松下先生的人生体验,未必每个人、每个企业或组织都可以利用好萧条期,甚至感受不到萧条期的压力,只是若真的把握住了,才可期待可能来临的“更好”。 (原文写于2011-06-11 22:38:2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能叫板中国的“史上最牛创业者”----乔布斯的接班者
ailiyakong 2013-7-14 19:48
导读: 本文的主角传奇人物,最近很火,因为他创造了很多成功的创业项目,这些创业项目大部分都是改变世界级别的项目,从Paypal,到SpaceX,到Telsa,到 SolarCity,莫不如此。他的成功,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尽管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但是创造的都是世界级的奇迹。 有想法有行动未必能改变世界,但是要有想法,有行动,才有改变世界的可能。Elon Musk(中文名,马一龙)正是这样的人。并如他自己所期望的,确实在一步步改变世界。 推荐本文,并不是要提供一个励志故事,而是想把这种创业精神、创业环境、私营企业的成长空间拉出来,以让我们自己来反思?不但反思教育制度,也更要反思宏观的环境。我们相信中国也会改变,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欧美,尤其是美国,在21世纪当前甚至未来几十年内,也就是在能看见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时代、新能源时代仍然是绝对的世界掌权者,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人。 01 一个实践梦想的传奇人物 普通人负责提出梦想,穆斯克负责实践梦想 “梦想”实际上是个有点滥俗的词汇。不妨回想一下热门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情景——几乎每个选手上台,都把“音乐梦想”挂在嘴边。 和这些中国的“好声音”选手一样,穆斯克也有他的梦想——是三个,互联网、新能源、太空探索。 这些梦想着实不稀奇。在我们上小学时,不也都提出过类似的梦想吗?可区别在于,随着我们成长,我们的梦想消磨在了吃喝拉撒里,而穆斯克竟然“来真的”—— SpaceX和特斯拉,穆斯克的实践迈出成功一步 穆斯克出生于南非,在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1995年,24岁的穆斯克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开始了创业之旅。他很快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成功的开发出了互联网产品——Zip2,这个产品最终以3亿多美元的价格卖给了Compaq。随后穆斯克又创办了PayPal网上付费机制,并在2002年将PayPal以1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eBay。这笔交易让穆斯克个人获利2亿美元。 如果今日话题的编辑拿到了这2亿美元,会在三亚买一套豪宅,晒着太阳度过奢侈的余生。可穆斯克初心不改,在他眼里这些钱不过是继续实现自己梦想的垫脚石。在售出PayPal的同时,穆斯克创立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去年的5月和10月,SpaceX的龙飞船都成功的将补给物资送到了美国空间站,公司前景大好。 2004年初,穆斯克又投资刚成立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开始主导电动汽车研究和生产。去年特斯拉的跑车Model S上市,随即掀起一股旋风,美国权威汽车评论杂志《消费者报告》给了Model S历史最高分99分,评语是“几乎完美的汽车”。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在试驾了Model S后,说“Model S是一辆伟大的汽车,而不仅仅是辆电动车”。随着今年Model S的销售扩大,以及公司开始盈利,特斯拉的影响力已经势不可挡。穆斯克从高端车型入手,与传统汽车巨头反着来,表面看匪夷所思,实际上是基于“有钱人更愿意为新潮流买单”的准确判断。这就是乔布斯所说的“Think Different” 。 电动车Model S的加速性能甚至超过了传统跑车 别看现在穆斯克风光了,如果回到他创办上述两家公司的起点看,他的决定几乎是“疯子般的”。太空探索不用说了,这是砸进去十数亿美元都未必能听见响的项目。纯电动车也在传统汽车巨头一次次的尝试失败中几乎被判了死刑。的确穆斯克也是顶着巨大的风险走过来的,他把所有的钱都投入了研发,一度穷得付不起房租。 然而飞船也好、电动车也好,只是表象,穆斯克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如果认为穆斯克的目的是多卖出几辆电动汽车,或者多接几单卫星发射合同,那就误解他了。正如YY语音创始人李学凌所言,对于穆斯克这样的人,提钱还有意义吗? 穆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得都是些很“终极”的问题:地球终将毁灭,人类能在多星球生活吗?石化能源终将耗尽,人类使用能源的方式能否回归太阳这个源头?解决这些终极问题的第一阶段,就是:将普通人送入太空,并登陆火星;将燃油汽车全变为电动汽车,并以太阳能提供人类所需电能。 了解了穆斯克的这些想法,就不奇怪他为什么要紧锣密鼓的研制下面这张图中的可重复利用火箭,以及同时还成立了一家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有了这种可重复利用的火箭,普通人才可能进入太空(点击查看火箭试验视频) 02 不出意外的,如此传奇人物又诞生于美国 穆斯克选择了“一个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地方” 穆斯克12岁时,就成功设计出一个名叫“Blastar”的游戏,并将其售出500美元,身边人将其称为“天才”。他在17岁那年去了加拿大,而他的最终梦想地则是美国,他说:“那是一个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地方。”1992年,他靠奖学金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终于站在了美国的土地上。 穆斯克在宾大拿到了商学学士和物理学士两个学位。穆斯克自称物理学对自己影响很大,他分享的经验就是要从物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宾大是世界排名前15位的大学,汇集了像穆斯克这样的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又给予这些学生良好的教育。这样的模式让美国的人才储备独步全球。在穆斯克的创业过程中,这一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穆斯克要快马加鞭的实现目标,公司人力急剧扩张,需要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充实,大概也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这样的人才供给。 美国政府对私营的全力支持,让穆斯克得以走下去 私营组织能做的,美国政府就不做;想方设法减少政府要做的,尽量扶持私营组织去做,这就是美国处理国营与私营关系的原则。 这个原则的一个体现就是美国政府机构把很多业务外包给私营组织。如“棱镜”计划泄密者斯诺登和几十年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艾尔斯伯格都是外包公司的员工。 具体到航空领域,当美国政府看到私营公司已经具备轨道发射的实力时,就决定退出这一领域,转而开出了一系列订单,向私营公司订购发射服务。这和中国原铁道部做个网站都要让自己的下属单位来干形成鲜明对比。 SpaceX竞争到了16亿美元的订单,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特拉斯得到政府的扶持方式更直接,美国政府给了特拉斯4.65亿美元贷款。像这样数额的贷款,在中国只有国企才可能得到。 奥巴马访问SpaceX 03 面对穆斯克,该如何谈“中国超越美国”的问题 穆斯克认为自己的成功代表着美国创新模式战胜了中国廉价劳工模式 就在穆斯克的母校宾大,今年5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发表演讲,提到了中美比较、谁将引领未来的问题,拜登很自信的认为美国代表着未来,而中国问题很多。这个演讲引发了在场中国留学生的不满。不过类似拜登那种调调的话,穆斯克早就说过。 在中国的太空计划和穆斯克的太空计划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时,穆斯克著文《美国为什么能击败中国》,指出SpaceX的火箭发射成本只有5400万美元,比世界上发射价格最低的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还要便宜至少600多万美元。 穆斯克认为“这是美国创新战胜了更廉价的海外劳工的典型事例”,并宣称“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证了美国仍将是最具创新能力的超级大国”。 可如果不是“中国汗水积累的强度VS美国idea更新的速度”呢? 中美对比是近十年来持续的主题,很多人甚至给出了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增长将会放缓,无法超越美国。穆斯克显然持后一种意见,他的逻辑是: 中国的增长建立在汗水的堆积上,而美国则建立在idea的更新上,前者无法胜过后者。 如果按照穆斯克的逻辑分析,似乎他的结论是对的。因为在人们普遍唱衰美国的时候,美国出了乔布斯;乔布斯走了,又来了穆斯克……美国的增长尽管不够活跃,却似乎总是小水潺潺流不断。而中国虽然增长的势头仍旧很猛,但环境、土地、劳工权益等问题已经越发成为不能承受之重,终不可持续。 但是如果不陷入穆斯克的逻辑呢?有不少人就认为,中国的高速增长,主因不是“廉价劳工”,而是改革开放30多年对人的不断解放,如果这样的解放能够继续,那么中国就没有不超越美国的理由。雷军、李学凌等中国的商界领袖、创业奇才都去拜访过穆斯克,这些人并不是“廉价劳工”,他们不乏成为中国穆斯克的雄心。中国能给这样的人多少空间,决定着中美未来的格局。 结语“我希望自己能够死在火星上——当然不是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就摔死”,穆斯克说。他正在用“Think Different”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One World One Dream”。 原文地址: http://view.news.qq.com/zt2013/msk/index.htm ​
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业者,不要忽视你非常宝贵的资源——时间
chnfirst 2013-6-9 22:35
创业者,不要忽视你非常宝贵的资源 —— 时间 来源:创业邦 作者: Marina 2013-06-0710:35:00   做任何工作都要耗费时间,时间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将这独一无二的、失去之后无法补偿的、干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资源并不太当一回事。要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话,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时间十分爱惜。 —— 彼得 · 德鲁克   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都是从工作计划开始的,每天的计划、每周的计划、每月的计划。可这些计划,只是他们的 “ 理想 ” 。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而不是从计划入手。他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时间到底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再来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削减那些花时间而又不产生价值的工作。最后,将自己可以支配的断断续续的时间汇合成大块的时间单元。以下的三步是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   记录时间   管理时间   统一安排时间   时间的供应是没有伸缩性的。不管需求有多么强烈,时间的供应就是这么多。它没法用价格来进行调节。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无法储存。所以,时间才是最最短缺的资源。即使与资金、人力资源比起来,时间也是最短缺的,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时间。资金与人才都有变通的方法,可时间,是一点变通的余地都没有。每个人一天只有实实在在的 24 个小时。   时间真是太宝贵了,那 “ 忙瞎 ” 了的创业者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好、管理好时间呢 ? 在企业的经营中,无形的东西通常最容易被忽视,所以,发挥你的想象,尽量将时间 “ 有形化 ” 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每月的财务报表管理者可以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的效益 ; 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 —— 产品、服务 …… 看到了员工的效益 ; 那时间的效益是怎样的 ? 您了解吗 ? 了解的有多清楚 ? 您做资金、人力的预算并追踪进度情况,那时间呢 ?   确定目标记录你的时间使用情况   你知道你的时间是怎么用掉的吗 ?   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十分肯定地说,他的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公司高管身上 ; 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重要客户身上 ; 最后的三分之是用在对外联络、社交上。后来用六个多星期的时间,对他的实际活动作了详细的记录,结果十分 “ 意外 ” :在上述三个领域里,他几乎都没有花什么时间。他的时间大部分浪费在一些根本不需要他关注的杂务上了。   所以,用好时间的第一步是:确定你的目标,即你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比如上面提到的与高管沟通、与重要客户交流 … 然后做出时间预算:第一件要花两个小时,第二件事要花四个小时 … 做预算时要注意的是,你要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为这些意外预留些时间 ; 此外,多个任务之间,也要留一些休息的时间。然后追踪、记录你的时间使用情况,大部分的管理者肯定会有很大偏差,那赶紧调整 ! 不要总走在偏离目标的路上。   关注时间的有效性   要事第一 不要总逃避困难   要事第一,大部分人都知道,可是执行起来却很难。即使 24 小时无休工作也做不完 ? 那赶紧好好检查下你的预算清单吧,哪些事情只是看起来很重要 ? 哪些是可以让别人替代你的 ? 聚焦于你的目标 ( 当然前提是目标是正确的 ) ,好好做做减法。   此外,人总是有逃避困难的天性。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他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处理困难的部分。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 “ 掩耳盗铃 ” 一般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要让时间更高效,时间管理应该根据自己的精力进行安排和调整,周期性地补充精力,来平衡精力消耗。要对你的精力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使用,并把它当成一种习惯。人们的精力有 4 种来源: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这 4 种精力资源需要在消耗和储备之间取得平衡才能保证不会枯竭。恢复精力的主要因素有:控制饮食、多喝水、保证睡眠、早起早睡、定期锻炼 …… 进一步地,对员工也是如此,为了有效地给员工补充能量,组织的着眼点必须从 “ 向员工索取更多 ” 转移到 “ 为员工付出更多 ” ,这样,他们才会鼓足干劲,才能为每天的工作投入更多。   这也说明,虽然时间宝贵,我们也要劳逸结合,不能总满负荷地工作。   做好授权与指导不要把猴子都背自己身上   企业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自己的时间中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以扩大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然后利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处理企业管理者最应该关注的问题。而大部分管理者几乎从未意识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帮下属解决问题。   尤其是初创企业的管理者,更是喜欢亲力亲为,凡事都揽自己身上。当然这有节省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角色也要不断地转变。要学会培养指导下属,做好授权。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把猴子都背自己身上,结果就是管理者瞎忙,员工成长不起来,还会抱怨发展空间小。   提醒管理者一点,注意不要浪费下属的时间。不妨 “ 不耻下问 ” 一下,问问员工: “ 我是否做了哪些浪费你们时间而又无效的事 ?”   时间管理工具   工具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力。现在移动端的繁荣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时间管理工具,比如 doit.im、Carrot、Evernote、Remember The Milk……但很多人最推崇的还是最简单的工具——纸和笔,随时记录、查看、调整,当然最重要的工具是执行力和毅力、决心。   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执行下去   知易行难。大道理我们都懂,最难的就是Just do it,并且坚持下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佛大学教授告诉你:创业者的11个人生定律
fameszhang 2013-5-9 04:32
1. 马蝇效应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在你心满意足的时候,去寻找你的马蝇。没有Firefox,不会有IE7,firefox就是微软的马蝇之一。马蝇不可怕,怕的是会一口吃掉你的东西,像ie当初对网景干的那样。    2. 超限效应(溢出效应)   每天最热总是下午2时左右,我们总认为这个时候太阳最厉害,其实这时的太阳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给最大热量的时候了。此时气温之所以最高,不过是源于此前的热量积累。    3. 懒蚂蚁效应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你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寻找新的可行的方向,以备万一。    4. 长尾理论   ChrisAnderson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5. 破窗理论   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6.“ 羊群效应”,又称复制原则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地方还有更好的青草。   不要轻易跟风,保持自己思考的能力。    7. 墨菲定律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8. 光环效应   人们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   不要轻易崇拜一个人或者公司、一个概念、一种做法。    9. 蝴蝶效应   一只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不管你做什么,网站或者其他,你都应该关注新闻。机遇或者灾难可能就在那。    10. 阿尔巴德定理   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我赞同别人的点评: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    11. 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   不要试图做孤胆英雄。如果潮流挡不住,至少,你要去思考为什么
个人分类: 教育|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业者较好的组织形式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3-2-25 20:45
创业者较好的组织形式 当前中国已经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再过大约十年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能完全实现。而现在正是工业化成果向各个领域快速强力渗透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方面工业产品的生产在向大企业不断集中,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依然在蓬勃发展,方向是和商业有关的企业,还有是向工商业的高端发展,例如信息业、咨询业、服务业等,还有就是过去比较冷落的行业在换发新的生机,例如农业、林业、环保、体育、文化等,所以创业者依然是有机会的。但是,当代的创业已经距离“个体户创业”渐行渐远了,要有好的创业收益,必须有一个好的团队。因为现在的创业动辄需要很多资金,还要有较好的技术,还要有较好的管理和营销等,所以创业的专业化程度和资本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要组织起来形成团队,分工协作才能创业成功。 我阅读过毛主席选集,五集都读过,当然毛主席的宏伟巨著很多,但是大多数有很强的时代气息,而我以为恒久不变的对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的是“组织起来”这篇著作。这篇毛主席的讲演稿很短,但是却深刻地指出了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或者国家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条件,创造文明,它不仅过去有指导意义,而且现在尤其是这三十年来的自由发展时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国家长久以来的特点是富裕以后富人生活腐化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有了资金就浪费,很少有富人有投资理念,如果有也只是近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竞争造成的,中国富人本性很懒,思维很懒很僵化(我的一家之言),就像中国人喂养的猪和狗,没有野性。所以中国要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在现有的体系下继续发展,富人必须勤劳起来,否则战争不可避免。 在创业中为甚要组织起来?原因就是资金、项目、技术、劳力、管理、政策、法规等的掌握者不是同一人,相反即就是一个人掌握了全部以上条件,可以创业,但是由于精力和精神动力的欠缺也会失败。资金往往掌握在有钱人手里,或者年龄大的人手里,或者掌握在分散的投资者手里,这些人的缺点往往就是不知道往哪里投资,投资有什么风险和收益,也不知道技术细节;项目经理知道投资的方向,利润获取的途径,熟悉管理生产采购销售的大概,但是他往往没有大资金和高超技术,也没有劳力;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知道本领域的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但是他们却没有资金,也不知道市场情况,也往往不会管理,而且由于大多数科学家具有内向的性格,所以科学家往往是最不会创业的人了。管理人员往往就是现场调度,他们一般既要求熟悉本行业的各种工艺流程,而且知道每一个工作需要的劳动量,也要求能够有一定劳动能力,所以现场管理往往使用年老无力但是经验丰富的人。其次就是劳力,当代中国的缺点是人口红利基本吃光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所以一般要求技术员、管理者和项目经理都是劳动者。这样对于初创的小企业才能够大幅度节省成本。其它的例如财会和法律顾问只需要兼职的就可以。 所以,按照现代的要求,最少需要四种人才能真正组织起来,创业成功:1,投资者;2,职业经理和技术总负责;3,现场负责;4,劳力若干。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不在现场,但是职业经理和技术总负责、现场负责、劳力若干应该经常出现在劳动现场,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我为什么不赞成现在的人独自去创业?原因有如下几点: 1,国内大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个体创业。一方面,很多打工仔的工资远远高于创业所获得的利润,正是这一条在强迫个体户和小企业破产,这个破产潮是很猛烈的。这其实就是现在的很多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创业的原因,也是资本社会的一个大趋势。 2,一个人不可能解决资金、项目、技术、劳力、管理、政策、法规等全部问题。就是解决了,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动态把握好,最后还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乱了套,分身乏术,顾此失彼。 3,一个人创业由于无法讨论,所以不可能解决企业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一个人总是迷糊在自己的思维中,它不可能面面俱到。 4,一个人创业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或者抑郁,或者泄气,或者马虎,或者职业病等,总之缺乏幸福感,缺乏成就感,缺乏安全感等。 5,一个人创业即使成功也会因为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做法、新设备等原因而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成为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自我封闭,最后趋于失败。 当然,自己创业也有好处: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扰和阻力少。而合伙创业的缺点也就在难于形成合力,难于协调一致,最后也容易因为利润和利益分配而发生争吵。这就要求事前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然后对于各种情况有一个明文规定,防止可能出现的争吵和尴尬。这就要求有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领袖,也有更好的文明素质和事前准备。很多时候,领袖型人物的出现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只要大家都听“大哥”的话创业管理就好办,而大哥也必须具备人格、勇气、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可以服众。 事实上,在资本涌动的时代,自发的创业领袖多不胜数,现在的叫法也是各异:例如大哥,老大,老总等。但是自发的创业领袖所领导的组织往往容易演化成黑帮和邪恶组织,这个是政治家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往往具有资金的人会成为创业的领袖,他左右着创业的进程和方向,也往往与创业的成败休戚相关,但是资金提供者作为股东往往不必要亲临现场,这给很多有钱人参与创业提供了机遇,有钱人不必要仅仅依靠买黄金、房子、债卷和存款来增值,参与创业也是一个好项目。而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为富人参与创业提供机会,如何提供呢?这要求社会上涌现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信息研究所、咨询公司等,由这些公司研究和储备大量的投资项目提供给投资者参考。富人们也应该改变投资习惯和消费习惯,不要让大家诅咒你们“为富不仁”或者骂你们养膘蹲肉丧尽天良。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3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创业者——2011创业感悟 本文源自大学生创业网:
dongzg101 2012-1-3 17:59
创业者——2011创业感悟来源:创业邦 时间:2011-12-31 我要评论(0) 点击:1257 对创业者来说,2011年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间,也是一个最坏的创业时间。最好是因为,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新一轮产业大变革,百花争鸣的趋势愈演愈烈;最坏是因为,电子商务的过山车行情揭开了资本寒冬的序幕,很多创业企业提前过冬。   大学生创业网讯 对创业者来说,2011年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间,也是一个最坏的创业时间。最好是因为,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新一轮产业大变革,百花争鸣的趋势愈演愈烈;最坏是因为,电子商务的过山车行情揭开了资本寒冬的序幕,很多创业企业提前过冬。   然而无论最好还是最坏,对于创业者来说,成功的核心要素始终不曾改变过。他们依靠敏锐的嗅觉,发现创业的引爆点;用自己的方式,改变游戏规则;凭智慧和勇气,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乃至出奇制胜迅速占据市场,并引领行业潮流。   回顾这一年,哪些事情让创意创业者感触最深?是创业的艰辛还是前进的喜悦?在腾讯科技昨日举办的#微论坛#上,创新工场孵化的5家创业企业的CEO——应用汇罗川 、布丁徐磊 、知乎周源 、安全宝马杰及杀价帮彭林,分享了他们2011年的创业感悟。   应用汇CEO罗川:小团队创业需要专注   这一年发生的变化非常大,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是两件事情,两个词,一个叫放下,另外一个叫舍得。放下就是放下自己过去的那些所有的,不管是身份也好,光环也好,还是过去的历史也好,通通放下,然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创业者,这个是一个心态上的改变。   那么舍得呢,就是你要舍弃很多,舍得这个词更多的是对你所进行的服务而言。过去我都是在大企业,大企业一开始嚷嚷着要做大平台,你肯定得做一个大的平台之后,才能让老板满意,才能让公司满意。   但是作为小的创业公司就不一样,包括我开始跟应用汇原来的同事们在一块儿工作时,大家也有很多的想法,因为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很新,Android市场这个事也是苦活累活,很多人出现动摇情绪,说我们要不要做一个游戏运营,我们要不要做一个PC助手,最后这些想法都被我灭掉了。   我为什么要灭掉这些想法?最重要的就是小团队必须要专注,你一定要把很多东西舍了,才能得到。这个电子市场虽然做着很苦,但它也是壁垒,因为大公司要想这么苦下来,不太可能,而你才能有活下去的理由。   互联网我经历了有十多年了,最重要的是剩者为王,最后能够剩下来的就是王,这个剩者为王,你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就是你一定要把你自己做的服务,能够产品化和产业化,你一定要跟大伙儿绑成一体,你死了,别人也死得很难看,这就比较麻烦。   比如现在的应用汇用户量不是非常大,但如果应用汇真的不玩了,包括知乎、杀价帮、布丁都少了推广平台,他们也觉得很可惜,所以我们存活的价值就在于说帮助大家能够成功,这样这个企业剩者为王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tags:创业者 12345上一页下一页 本文源自大学生创业网: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11-12-31/99111.htm,转载请注明出处!
1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
zxj188 2011-11-6 01:37
许多人创业仅仅是圆一个发财的梦,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希望创一番事业。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脚踩出去就再难回头。创业的前景普遍有三种,除了成功与失败,还存在半死不活的边缘地带,而是否坚守,却是对创业者意志力、预见能力、创新能力与责任感的严峻考验。 无论创业是否成功,创业者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失败的企业,需要处理清算等善后工作,对债务的清尝进行安排。只有勇敢面对失败的创业者,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有自己的未来。如果逃避现实、推卸责任,即使获得短期利益,但沉重的社会压力和自身的精神压力将使创业者难以东山再起。生活中象史玉柱那样积极承担责任的人不多,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四处逃避,最终使自己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困境,没有翻身的机会。 剩下来的创业者,无论其企业是否进入高速发展轨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规模越大的企业,人数越多、对社会的影响力越大,当创业者成为一个群体的代表人物时,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自由,为大家服务。许多创业成功者不想继续为企业操劳、想退休,但为了企业、家族、与之共同创业的员工,他们只能继续工作,直到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接受的理想接班人。家族企业普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亲历身边许多朋友在没想清楚就盲目去创业,有些是碰得头破血流的失败者,也有被事务缠身、忘却了往日的欢笑、后悔莫及的成功者,极少碰到能够在自己喜爱的行业顺利发展的成功者。 希望帮朋友们在决定创业以前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想创业、适合创业? 祝大家创业成功!
个人分类: 创业|3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是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
dongzg101 2011-10-15 03:43
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是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 2011年10月13日 10:01 来源: 中外管理 作者: 李靖 “人生的最大悲剧,是在他人生顿悟之日,也到了无力做事之时,这真是‘等到懂事了,却不能做事了’。” 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领域,莫过于企业家自己的人生管理了。这一点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而好的人生管理,则要有“反着活”的气概——如同本刊杨沛霆总编所言:要努力从现在开始就面对自己的未来而活——到“无力做事之时”,给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喜剧人生!如此“活法”,创业者做事情就更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你的战略和经营思想才不会错误。” 但,事业有成者的人生会有怎样的轨迹?他必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一点,完全可以听听年届八旬的杨沛霆总编的人生感悟。以此为鉴,鞭策每一位创业者扎扎实实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杨沛霆总编对创业者人生轨迹的梳理是——“四个如此”,并在2004年专访张瑞敏的报道中第一次提及。 首先,是30岁以前的“理应如此”。对“理应如此”,杨总编的解释是:30岁以前是“立业”阶段,这个阶段,要在“做人做事”的理上下功夫,而这些“理”是可以学到的。“这30年,如能在‘理’上做得扎实,下了功夫,就几乎可以获得一生成功的本钱。” 而30~60岁,人生逐步从“三十而立”进入“并非如此”阶段,“三十而立之后。此时发现:一切不完全像自己想的那样,很多情况‘并非如此’。人们开始反思:原先很多想当然,都只是成功的一个手段,而且并不等于成功。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成功的标志。于是豁然开朗。” “并非如此”阶段,要想成功,讲究的是:“以我为主、逆向思维”。不管什么事情,正反两方面都考虑到了,然后再做决策,就是一个人的成熟。 而这个阶段,杨沛霆总编也认为是“立德”阶段:“很多人出问题大起大落最后失败都在这个阶段。”因为,一个人“正确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阶段将受到严峻考验,创业者将用自己独特的事业和做事业的过程,来给人生“立德”! 孔子 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到了人生辉煌的中年后期,历经波折的我们往往才深切明白了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真正是怎样的,而在这套规则里自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于是往往会拍着大腿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此时,我们自以为看透了,成熟了,其实还未必。因为此时,我们或许有了领悟的深度,但往往还未必拥有驾驭这种领悟的高度。 直到过了60岁以后,也就是在人生的后30年,则进入第四阶段“不过如此”阶段,这也是“立言”阶段。杨总编拿自己做比:“只有60岁之后,好像进入大海,立刻有一种心明眼亮、开阔的感觉,油然生出‘不过如此’的意识。我感慨:我懂事了,我明白了——但我也没有继续工作的条件了。” 这个阶段之所以是“立言”的黄金时期,是因为“复杂问题在年老的明白人眼里却是很简单的——真理都是简单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人生“考卷”最后出成绩的阶段。“很多人退休的时候都哭,为什么,这辈子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都过去了。”这也是对年轻创业者的鞭策——趁着韶华尚在,赶紧向着“不过如此”阶段的知足而努力! 四个“如此”,就是四次扎实的超越。而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企业家,只有尽早看到并看懂人生的轨迹,才能在人生的每一阶段多一分平和,多一分耕耘,少一分痛楚,少一分遗憾! 相关新闻: 明星企业家解惑人生如何精彩 财富人生 中国企业家:生于50年代(4)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人生感悟 立德 立言
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人也“居安思危”?
热度 6 SNPs 2011-9-18 06:30
前些天,在回家的路上听美国国家广播电台(NPR)的节目,正在采访《That Used To Be Us》一书的作者之一,Thomas Friedman. 访谈(点击图连接采访内容)讲到“美国现在的状况,有些象一百一十年前英国的情形:眼睁睁地看着帝国的地位被新兴国家挑战,超过。”Friedman和另一个资深记者(Michael Mandelbaum)合作写了这本书,试图分析美国近年来是怎么开始走下坡路的。 美国人竟然也会“居安思危”?这书我非读读不可了。所以回到家里,在iPad上通过iBook买了这本书,这些天抽空读着(还没读完,七八百页呢)。 书的开头就讲中国。说作者去年去天津开会,从北京坐快车只要半小时就到了(而以前去需要几个小时的汽车),而且庞大的天津国际回展中心仅用短短八个就建成投入使用了!相比之下,华盛顿DC地铁站(Bethesda)的电梯维修了六个月还没修好! 作者的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论证他们书里的中心思想:美国开始落后,是因为二战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领导)人没有及时应对好四个挑战:(1)经济全球化;(2)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3)巨额预算赤字和国债;(4)能源和环境危机。 书里面讲,美国之所以能赶超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因为有政府提供的五大支柱:(1)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提供免费的 公共教育 ;(2)大力投入 基础建设 。比如公路,机场等;(3)开放的 移民政策 ,使得更多的人才来到美国有发展的机会,也给美国带来不尽的好处;(4)政府大规模投入 基础科研 ;(5)政府通过合理的 法律控制 私有经济运作。 可是,近年来这五大支柱在不同程度上都动摇了,又没有及时的去补救和更新,所以有倒塌的危险。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它既阐述了美国(过去)成功的原因,也试图去分析美国(将要)落后的原因。里面有关教育的内容更及时,中肯。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输赢都是在人才上,而人才的培养确需要长久的努力:没有战略眼光,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牺牲精神,就不能赢得优势。 七八十年代,美国也被日本的崛起挑战过。可是日本为什么也开始了下坡路?前两年回国,看过一个《大国崛起》的电视系列节目,觉得概括得不错,也把剧本下载读了。 科学家不能仅仅呆在实验室里看自己的实验小鼠,我们也应该不时地到历史的长河里游游泳。放到历史的角度,就能像面向大海一样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更能让我们找到发展的机会和方向。专业书不能不读,闲书也非读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也不灵了。 还是回去看书吧,还有一半呢,这个周末能读完它。不过,还欠汤一苇博士一个章节的书要写。他主编的《 微生物诊断新技术 》一书再版,第一版我也有贡献了一章。这次还是写多重PCR技术。已经迟了两个月了,不过快写完了。 一杯咖啡,一本书,周末就够充实的了。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712 次阅读|7 个评论
房价和创业的关系
dongzg101 2011-6-11 20:37
越来越高的房价,最终会毁掉一批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家 。对于新一代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立业还是成家,成家还是立业,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可是对于越来越高的房价,生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兴趣更被抛到脑后去了。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越来越热的方向。可是,创业、成家的成本太高,会抑制新一代大学生的创业。只能给所谓的过去的“成功人士打工”。过去的成功模式和方法,众所周知,将来未必成功。以关系和资本、垄断导致的成功会抑制知本、创新的新一代人的发展。 最终会拖延中国复兴的步伐 ! 或许,政府应该在高校的周围或附近建立小型公寓(少于20、30平米),由政府拥有,出租给毕业的学生,对一定年龄,符合一定条件的 毕业生予以申请。给予他们3-5年的时间,形成一个创业的环境。孵化新一代创业者,而与大学的互动,最终不仅带动他们的发展,也会带动大学的发展。而和大学的距离近,也有利于这些创业者实现跨学科素养的突破。而不是在大学一路到底。本科、硕士、博士,到了博士就很难跨学科了。 很多时候,科学或技术上的突破,源出于兴趣和多方的素养,还有对市场的敏感性。 政府建立保障房是应该的,可是对于最具活力的大学毕业生,是否也可以考虑提供一些保障呢?提供一个舞台,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业者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
热度 9 Wuyishan 2011-5-24 07:02
创业者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 武夷山 中科院物理所聂玉昕老师和我曾经去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访谈节目,题目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其视频可见 http://202.38.93.24/wsbgt/PublicFolder/Player/VideoPlay.aspx?VideoID=42309 。 一个社会不仅需要有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更需要为民造福的企业家。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创业者的摇篮,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Research Policy 杂志 2007 年第 5 期发表了 David H. Hsu 的文章, Entrepreneurs from technology-based universities : Evidence from MIT (技术类大学产生的创业者 :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证),该文研究了 MIT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创业情况。 70 年来, MIT 校友创业势头有增无减,首次创业者的中位年龄从 50 年代的 40 岁降低为 90 年代的 30 岁左右。外国留学者毕业生的创业率比美国本土毕业生的创业率还要高。 博主:很多年前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将 MIT 校友创办的所有公司的总产值加到一起,比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 GDP 还要高!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国家对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呼吁特别强烈,对创业(尤其是高学历人士创业)的支持和重视程度就相形见绌了。这其实是舍近求远。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70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互联网的改变与未来
billzhenxing 2011-4-19 14:48
399游戏董事长蔡文胜发言:互联网的改变与未来   http://www.gmw.cn  2011-04-10 09:23:57 来源: 站长网     4月9日消息,2011重庆热线互联网站长大会4月9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本次大会由重庆热线,重庆网站联盟,落伍者论坛,Discusz!社 区,百度创业者俱乐部联合主办,重庆溜承办,重庆科技馆、猪八戒网、网上解放碑等协办,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名站长和嘉宾参加了本次大会。以下是4399 游戏董事长蔡文胜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   大家好,站长们好,刚才说要10分钟,我估计10分钟应该用不到,但如果你们觉得说得好,可以继续。其实我们今天开的这个会叫站长大会,我想这 里很多人做了10年的站长了,包括我。我觉得,如果这10年在做站长,应该是很失败的。因为十年前当你一个人做站长的时候,到今天你还是一个人做站长,并 不算成功。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不是一个人做站长,大部分都有他的团队,很多都有他的公司了。应该说还怀念站长这个名字,所以想保持一个站长的心态继续做事 情。其实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有11年,到今天是重大的拐点。就像现在很多人玩手机,互联网已经到移动互联网的阶段了,这个在美国非常明显。在中国北、上、广 这些大城市也已经体现出来了。未来移动互联网应该有哪些机会?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刚才的标题说错了。   整个互联网,这是美国的阶段,在2003年以前,美国是雅虎的时代,雅虎是信息路口,其实就在导航网站,当网站越来越多的时候,其实网站已经不 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比如说我到新浪门户,可能要找的是一个股票的价格。那么,我们需要快速的到达某个网页这就是谷歌的出现,他应用云计算和更精准的搜索到 达谷歌。现在美国美国博客超过谷歌,雅虎已经没落了,发生 什么改变呢?其实很简单,雅虎就是雇了1千个最著名的编辑,在推荐内容里。谷歌雇了1千个最聪明的工程师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内容提供给你。这两个网站再牛, 跟我们都没有关系。今天开会干嘛,就是希望能做网站。Facebook有很大的改变,包括互联网跟电信最大的差别也是互联网的互动,电信布什么东西就给你 东西。所以到Facebook阶段到2005年,包括2006年Facebook领天下。他能更大的改变就是能赚到钱。因为我们通过谷歌能够赚到钱,比如 通过IDC还是广告的模式,但是在Facebook上面可以做应用,做开发。经过上面去做游戏的应用开发,现在市值已经80亿美金了。   Facebook挑战的,包括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其实就是一个新型的信息路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我们知道QQ可以加500个好 友,在老外的理念里概念中,只能150个好友。在中国手机好友有的上几百个,这是中国的特色。国外一样Facebook虽然只能交50个好友,但是通过好 友的好友,其实这个网络拓展到数千个。跟大家分享,我们知道中国最热门的就是微博,我们看到Facebook和Twitter的不一样。Facebook 是强关系,先有同学或者同时,或者公司之间的关系牵起来的,Twitter通过明星连起来的关系,Facebook是双向的关系,这是一种双向的连接。 Twitter里面是几百人关注一个,是一个单向的链结。第三facebook是熟人的关系,Twitter是陌生的关系。其实在中国更多的是QQ。目前 的新浪微博也有这种类型,新浪批着TWitter的外衣,然后干着Facebook的事。   现在即便了,这几十年基本上用鼠标和键盘,包括我们玩游戏上网,如果有两三岁的小孩,你就会发现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这些小孩都在用触摸屏长大, 以后绝对不会用鼠标和键盘,这个已经很明显的改变了。如果你玩大战僵尸,你会发现没有鼠标非常棒的,只是没有很多人开发,未来所有的东西会围绕触摸屏开 发。   (PPT)这个表最上面的黄色线表明中国的人口,下面的线表示上网人数,蓝色的是搜中国手机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智能手机,覆盖中国80%的人群。这是终端的一些分析数据,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在网上查到。   董勤锋先生得很好,他讲的东西更接近实战。我接下来讲的未来三个领域,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社交和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都是一个 平台,我们利用社交网络的平台去干什么?干电子商务的需求。因为所有生意的本质无非就是买卖,另外一个就是媒体。但是你要干成媒体,一定像Twitter 去干,对大站长来讲还是变为商业的本质,你去卖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重点讲一下,电子商务未来更多是倾向于几个方向,虽然淘宝很成功,我们电子商务是不是没有机会了?其实刚好相反,我认为淘宝就像30年中国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农贸市场。我们知道,30年前的农贸市场里面的确有不规范,到了90年代初,后来的百货商场就打败了当时的农贸市 场。当你到农贸市场发现买不到可信任的东西,就是能买到可信任的东西要花时间去找到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可以再沿着这些线做垂直化的东西。大家非常清 楚,在10年前做垂直化,当时起一个网站叫我的钢铁网,最近互联网炒起来了,因为他们今年准备上市。他们网站的流量不超过几万人,其实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垂 直化发展。同样,我们今天都是重庆互联网的站长。发展一个重庆的电子商务,前面几年,整个重庆互联网发展还不太普及,到现在,不管PC还是,只要做好本 地,然后进入大西北,进而解放全中国。   然后是SNS时代是社交网络时代,流量真的不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一直讲一本书《IT不再重要》,这个引证了,所谓IT,联想、英特尔都是 IT,他们只是工具,谷歌也好,Facebook也好,都一样。QQ6月份也要开放了,他们作为几亿人的用户,如果做成有价值的东西,做出非常好的内容, 现在口碑传递的速度非常快的,能一夜之间传遍互联网,你要做好总绩,就像是你在微博上有5万的人群就是总绩。   说得更集体的例子,美图秀秀是我投资的,我可以跟大家保证,大家也能看到,他从来没有特别的东西,他纯粹考口碑起来,基本上不花广告费用。这让我坚信互联网在今后的社交时代,可以通过口碑扩充的。   美国Facebook一家独大,在中国可能会出现3-4家这样的公司。现在QQ和新浪微博是很成型的,当然也会出现第三家,第四家,他们做一个 基础平台。如果给你几个号码,你之选择一个,帐号密码其实是很烦的,所以QQ和新浪微博只能做基础平台,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有一个团队做终端的应用平台, 可以做音乐平台,做一个购物平台,做一个游戏,价值在他们上面,在他们身上很多东西不用干了。这样的应用平台价值也是很大的,做得好,这个公司的价值超过 10亿美金没有问题。   只有一个人做不出一个应用平台,你可以在网站做下一级的应用。所以,我也觉得,以后,未来我们的站长敢于开发。更多为这些社交网络,或者为这些 大的平台开发,这个对我们很多站长是有实用的。为什么?现在作为站长的成本太高,你要租域名、租主机,然后在公安局备案,如果在QQ、微博上开发,这些程 序都会免掉。   昨天我还骂老广,他还在用诺基亚,我建议这里有条件的尽量买一个智能手机,哪怕砸锅卖铁,如果实在没钱,我个人也可以赞助。整个互联网从PC时 代慢慢切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很多东西在上面能体现,平板电脑呢,我认为是未来的移动终端,对于我们来讲,所谓的互联网手机是很重要的环节,而且这个 空间远远没有被打开。基于手机的应用再出现几百亿的公司都有,因此不可能出现QQ、微博的这些里面。我跟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新浪微博里面是草根微博 第一名,后来发现为什么第一名?这个人是85年的,在南京读书,自己喜欢冷笑话做这个东西。我发现他根本没有网站,也不懂得做网站,到现在没有网站。为什 么没有网站能做到微博的第一名呢?很简单,我们很多人开微博的时候,很多是想到微博去找用户。这根本就是一个错误,就相当美图秀秀当时没有发展起来,他是 想把这些用户抢在自己的手里。冷笑话没有包袱,所以能做得好。   同样在未来的手机上面,之前没有网站,没有品牌,没有人脉没关系,就像三大门路,他们绝对不会做一个百度搜索,同样现在百度搜索在其他的电子商务其实是放诸四海的一个定义。   以上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在未来的时代,跟大家共勉,移动互联网,包括结合电子商务一定会出现无数的机会,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有一天会成功的,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生物技术富人榜
medinstru 2011-4-8 22:15
按: 发展中国健康产业,需要有下列这些产业精英和富豪参与,光抱怨,骂娘,没有想法,行动和探索,永远只能在心情不好的状态下,被动地工作和度日.看看这些实业家的发迹过程,有艰辛奋斗,有创新发明,有捕获商机,有运气因素,也有投机取巧的,总之,他们成功了,发家了,有实力说话,也有底气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不能复制他们的成功,但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共性,一点启发,一点励志和勇气, 建议DXY能找到机遇,采访这些企业家和创业者,互换资源,给我们会员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诲 2010生物技术富人榜 ZT 日前,2010胡润医药富豪榜出炉,“医药黑马”李锂家族以400亿元高居榜首,是自2004年以来医药行业首次入围百富榜前十名。原首富李金元屈居医药榜第二;叶澄海家族以127亿元位居第三。 据了解,医药是今年百富榜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前30名平均财富比2年前增长157%,比去年增长76%,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一年新上市医药公司增多。上市公司所占比例高达84%,同IT行业比例相当。有8位医药富豪的企业在过去一年成功上市,医药企业上市增多的趋势明显。 另据观察,医药富豪主要靠内需富起来,除了前两名海普瑞和天狮以出口为主。胡润百富创始人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医药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带动了股市对医药企业的青睐”。《2010胡润医药富豪榜》上榜门槛15亿元,上榜人数比去年增加20人,平均财富为52.8亿元。前30名平均财富比2年前增长157%,比去年增长76%。另在这张榜单中,1/5的医药富豪是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这一比例在百富榜系列子榜中是较高的。 2010年07月26日 07:11 来源:理财周报 1 李锂家族 355.12亿元 / 海普瑞(002399) 年龄:46 岁/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 / 持股比例:75.59%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资产高达300多亿元的李锂,1998年4月,李锂创立了深圳市海普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任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多普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乐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深圳市飞来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深圳市多普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 自1998年4月21日深圳市海普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至今,一直担任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 安康家族 115.47亿元 / 华兰生物(002007) 年龄:62 岁/ 籍贯:河南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生物制品 / 持股比例:46.44%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年已62岁的安康,低调而务实,但并不妨碍他和他的家族以115.4亿元的资产成为河南首富。 2009年9月4日,安康旗下华兰生物开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成为了国内第二家拿到批文的企业。而在2008年,华兰生物首个疫苗产品——季节性流感疫苗上市,当年就取得国内企业销量第一。 实际上,华兰生物公司早在1992年就已成立,通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总资产7.5亿元的大型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现有人血白蛋白等9个品种、30个规格的产品,生产规模、品种规格、市场覆盖和主导产品产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被业内评为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 2004年6月25日,华兰生物在深交所挂牌。 在2004、2005这两年里,华兰生物完成了主产业的战略布局,同时又挺进了新的疫苗领域,将公司的主营产品延伸至血液制品和疫苗。 华兰生物并不是2004年才涉足资本市场,1997年,华兰生物拟与美国百特合作,不过谈判近三年,并聘请了香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最后由于文化差异,未能成功,安康决定将企业上市。 据披露,目前,安康通过新乡市华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共持有华兰生物29.02%的股权,安康的母亲陈元兰通过一家公司持有华兰生物的股权,安康的妹妹安颖通过北京东方世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华兰生物部分股权。据估计,安康家族合计约持有华兰生物约46%的股权,保持对华兰生物绝对的控制地位。 2 叶澄海家族 112.49亿元 / 信立泰(002294) 年龄:66岁 / 籍贯:广东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医药制造 / 持股比例:73.96%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23年前,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的叶澄海弃官从商,23年后,他成为中国第三大富豪。 1968年,叶澄海被分配到宝安县(深圳前身)做农村工作队《辅导员》杂志采编,后任农村工作队大队长。此后15年间,叶澄海仕途平顺,步步提升至深圳市委常委兼罗湖区委书记、深圳市副市长。然而,叶澄海直率和张扬的个性,以及观念上的超前,让其在官场中四处碰壁。1985年,叶澄海毅然辞职下海,创立香港美洲贸易和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开始经商。 1998年,由叶澄海控股的香港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同深圳市华泰康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历经几次增资和股权转让后,该公司于2007年6月整体变更为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500万元,叶澄海出任董事长。 成立十年以来,信立泰已成为细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拥有一支由高级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队伍和通过国家认证的制药厂房,并有多个国内首家上市产品。据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和北京华夏仲景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统计,早在2007年,信立泰产品“泰嘉”市场占有率为41.69%,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位;“信力威”市场占有率为24.92%,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一位;“信立欣”市场占有率为27.15%,位居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位。 3 刘革新家族 87.58亿元 / 科伦药业(002422) 年龄:59岁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 持股比例:39.92%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刘革新,人称“五当弟子”。1996年,当他从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的总经理职位上辞职后,很快就创办了四川科伦大药厂。当时,他发现很多医院急需100毫升儿童输液产品,于是倾尽全力投入产品研发,新产品上市了,供不应求。在短短的一年里,刘革新就实现了“当年策划、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五当”奇迹。 1999年,科伦药业进行了GMP异地扩建,新基地占地130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输液药品生产基地,单厂年产量就达到了亿瓶。之后,科伦药业的产能规模一年上一个级别。2002年,科伦改制成为有限公司,2003年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迄今,科伦药业已成为全球最大输液生产商,也是中国输液行业中品种最为齐全和包装形式最为完备的医药制造企业之一。公司能够生产常见的全部大输液产品。产品涉及96个品种共219种规格的大输液产品,以及279个品种共396 种规格的非大输液产品。在输液产品领域,科伦还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例如直立式软袋,已获得国家专利局多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科伦药业还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直立式软袋输液的企业。 2008年,科伦药业产量为17.5亿瓶(袋),占据国内22%的市场份额。截至2009年12月31日,科伦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2.46亿元,同比增长23.82%。 资料显示,刘革新持有公司6191.73万股,其兄刘绥华持有公司10.06%的股份,其妹刘亚光、刘亚蜀,其弟刘卫华,妹夫尹凤刚4人分别持有2.11%的股份。刘革新的6个家族成员合计约持有科伦药业9525.45万股。 5 孙飘扬家族 62.62亿元 / 恒瑞医药(600276) 年龄:52 岁/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医药制造 / 持股比例:21.95%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孙飘扬和他的恒瑞医药在江苏连云港(601008)名动一方。 1990年,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还只是一个账面利润仅8万元的作坊式小厂,面对危机,年仅32岁的孙飘扬临危受命,挑起了厂长的重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1991年至1996年,恒瑞医药开发了20多个新产品,其中5个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产品。1996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1997年2月,恒瑞医药由连云港市医药工业公司为主发起人,以其所属全资企业连云港制药厂和连云港中金医药包装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投入,联合中国医药(600056)工业公司以其在中金公司的净资产投入和其他三家发起人以现金方式出资,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设立。 目前,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及片剂、针剂、胶囊、粉针等西药制剂和SP铝箔、PTP铝箔的制造销售,主要品种及工艺技术已达国际水平,产品质量达到USP23或BP93标准, 且产品价格比同类进口产品平均低40%— 50%。 恒瑞医药一直关注创新,已在抗肿瘤、抗生素、心血管、免疫药物等领域形成了梯队化成果,合成了几千个新化合物,申请了4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5项为世界专利。 按照孙飘扬的话说,恒瑞医药要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利药厂。 6 雷菊芳家族 61.88亿元 / 奇正藏药(002287) 年龄:57 岁/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医药制造 / 持股比例:81.63%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雷菊芳时常笑称自己是“四千万”起家的企业家,即“历尽千辛万苦、走过千山万水、说过千言万语、遇过千难万险”。实际上,雷菊芳的起步资金约30万元,她用来制造了公司旗下的第一部真空冻干机,这部机器,主要用来解决药膏的存放难题,当时如果从市场购买,价钱是300万,那是雷菊芳创业初期远远承担不起的天价。 从兰州大学真空物理专业毕业后,雷菊芳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了10年重离子加速器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雷菊芳辞职下海,租了两间房,借了两张桌子,开始做精细化工产品。几年后,因在经营方向产生了分歧,雷菊芳与合伙人分家,伤心之余,她远走西藏寻求心灵的平静。没想到此行却令她对藏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6年,雷菊芳对传统藏药进行剂型改进创制,研制出舒筋活络、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奇正消痛贴膏”,被专家评价为“中国民族医药外敷贴剂的一场重大变革”。第二年“奇正消痛贴膏”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 年1月获尤里卡银牌,同年3 月获日内瓦发明博览会金奖,200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奇正消痛贴膏”给奇正藏药带来了大量财富,在此基础上,2003—2006 年雷菊芳主持完成了新型藏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透皮吸收(TTS)系列藏药生产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公司旗下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10多年来,奇正藏药的发展基本不依靠银行贷款,雷菊芳认为,专注主业才是成功关键,公司的滚动发展对公司至关重要。 7 吴光明家族 58.46亿元 / 鱼跃医疗(002223)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医疗器械制造 / 持股比例:67.48%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鱼跃医疗能在短短20年内垄断国内医用供氧医疗器械市场,与吴光明的经营思路有关。 据公开资料显示,吴光明,目前EMBA在读,身兼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丹阳慈善会副会长,获民政部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爱心捐赠奖”。 鱼跃医疗的前身是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鱼跃有限),1998年由吴光明及其父亲吴连福共同出资510万元成立,其中吴光明出资462万元,持股90.5%,剩下的9.5%股份由吴连福持有。经过两次增资,吴连福将持有的鱼跃有限股份升至10.5%,2004年,他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给吴光明的独子吴群,至此吴群便成为鱼跃有限的第二大股东。 目前,鱼跃医疗已是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和医用供氧系列医疗器械的专业生产商,并通过X光机以及中央供氧设备等产品进军大型医疗设备市场。 吴光明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思路是,在掌握新产品后,鱼跃医疗并不急于立即投放市场,而是根据市场供求需要,对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来决定新产品的上市。譬如,鱼跃医疗早已掌握数字X射线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但是,有些产品直至今年才正式推出。 8 马兴田家族 55.25亿元 / 康美药业(600518) 年龄:37岁 / 籍贯:广东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医疗器械制造 / 持股比例:26.68%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马兴田的成功秘诀是将最常见的中药材按照西式的方法规模生产。 马兴田的家乡广东普宁是全国著名的药品批发市场之一。1996年,28岁的他挖到了“第一桶金”,不过,当他想扩大生产,成立康美药业时,却被人讥为“马大哈”,那些有了百万身家而小富即安的生意人不相信传统的中药材能做成亿万富豪。 但是,马兴田不为所动。1996年10月,康美药业试产。1997年6月,康美药业改制成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康美在全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率先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 1999年,康美通过了医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验收。2000年,康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3月,康美药业上市。2002年,康美进军中药产业,打出“康美绿色中药”概念的中药饮片炮制中心提升了中药饮片的科技含量。目前,康美拥有两个现代化生产基地:位于下架山工业区园的化学药品生产基地和位于科技工业园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生产国家级新药和中药饮片900余种。 在公司开发的4个国家级新药中,“康美络欣平”和“盐酸丙哌唯林”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先后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这使康美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企业。 马兴田的康美药业还带动了普宁的发展,现在,当初戏称他为“马大哈”的生意人已尊称其“马大兴”。 9 陈邦家族 49.03亿元 / 爱尔眼科(300015) 年龄:45岁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卫生、保健、护理服务业 / 持股比例:49.02%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爱尔眼科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设立连锁眼科医院19家,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的创业经历也颇负传奇色彩。 公开资料上,爱尔眼科对陈邦履历的介绍极为简单。现年45岁的陈邦是爱尔眼科创始人,硕士毕业,湖南大学兼职MBA导师。但实际上,陈邦的经历却很复杂,他曾参军,退伍后做过器材代理、文化传播,还做过房地产等其他行业。 1997年,陈邦乘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东风,倾尽3万元积蓄,采取“院中院”的形式a与传统公立医院捆绑合作,在院内设立了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2001年,陈邦在辽宁沈阳开设了第一家专科医院,不过并不顺利。2002年,不服输的陈邦成立了连锁医院。2003年初,爱尔眼科在长沙、成都、武汉等地几乎同时开出了四家医院,此时的眼科医疗已经成为热门专业,爱尔眼科经营越来越好,名气直逼北京同济医院和中山大学眼科医院等大院。 此后,爱尔眼科向三线城市延伸,短短几年,已在全国11个省市开设了连锁医院。2006—2008年,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51.55%,营业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101.31%,门诊量复合年增长率为29.68%,手术量复合年增长率为42.38%。 爱尔眼科在创业板上市后,陈邦的财富也从最初的3万元增长到目前的49亿元,他的创富经历成为了新的励志故事。 10 郭广昌家族 47.70亿元 / 复星医药(600196) 年龄:43 岁/ 籍贯:浙江 / 职务:董事 / 所属行业:医药制造业 / 持股比例:21.80% / 股东地位:第一大股东 郭广昌和他旗下的复星集团是一个商界传奇。1992年,郭广昌和4个朋友创建了复星集团,它是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集团已发展成拥有70余家跨行业、跨地区下属企业的大型民营控股集团。到目前为止,与复星有资产关联的上市公司已经有5家,即复星医药、豫园商城(600655)、友谊股份(600827)、羚锐制药(600285)和天药股份(600488)。而郭广昌的投资也遍及媒体、钢铁行业、零售行业和房地产。 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85年毕业于浙江名校——东阳中学,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9年毕业留校,3年后他和四个同学用借来的3.8万元创业,靠一种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此后,复星进入房地产、百货、钢铁、金融等行业。复星曾投资3.5亿元于张志祥的“建龙钢铁”,并于2002年组建德邦证券。复星还通过友谊股份持有中国最大的连锁超市“联华超市”的股份,旗下的房地产企业上海复地集团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已在香港上市。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业者幸福吗?
热度 9 SNPs 2011-3-18 01:17
和谐,幸福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因为政府的强调也成了流行词。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和谐,就需要避免或减少矛盾冲突;幸福,则需要我们对现在和(不远的)未来满足。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幸福难吗?作为一个创业者,能否得到幸福?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我们如何做决定》,作者是Jonah Lehrer: 书里面讲到我们的决定取决于三个因素:对该事物的亲身经历(experience),对那个经历的记忆(memory),和对该事物的预期值(expectation)。如果经历,记忆都很美好,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值,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决定。而当我们做了满意的决定的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里面有个细节,就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有什么样的记忆(好或者坏)取决于该事件经历的高潮(或者低潮)和结尾,跟事件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女同胞们“生了孩子忘了疼”是因为结尾(婴儿)的美好,一个很痛的经历也可以变成美好的记忆。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幸福其实不难得到,只要把标准(预期值)降低,满足于现状,就有幸福了。可是,问题不在“幸福”,在“知足”。容易幸福的人通常知道他要什么。比如买件衬衫,如果我脑子里面知道要的是什么(根据以前的愉快记忆和体验),那么我走进商店五分钟就能买出一件白色的,大小合适的,免烫的,全棉的衬衫来。而且我会很满足,很幸福。可是如果我不知道我要什么,跑了一天下来,无数家商店,可能都还没有结果,很累不说,还很不满足,不幸福。 不幸福的人总以为他的选择不是最佳的,总有更好的选择和机会在外面。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失去机会的后悔,就是失败感的来源。而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没有目标,没有预期值,就很容易丢失。 作为创业者,我很幸福:经过十年曲折的道路,过山车一样的惊险,最后Genaco公司卖了一个好价格。过程惊险,结果美好。所以有了第一次创业的美好记忆。于是就上了瘾,继续创业。可是这样看还不够全面,这是在用成败论英雄,不能解释许多创业者一次次失败,还一次次再创业。 创业的快活和幸福更多地来源于“我知道我要什么”。对我来说,我要的就是去发现新问题,发明新的技术,然后把新的技术派上用场,给病人和医生带来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益。 就象我走进商店时候就知道我要白衬衫一样,我有目标,知道只要走下去,这个目标就能够达到,所以我就很满足。至少比那些毫无目的的Shopper满足些。 最不幸的就是那些自己没有目标,还羡慕别人目标的人。而且越是羡慕别人的目标,自己的目标就变的越模糊。 所以,创业者的幸福有三个来源:对以前创业成功的美好记忆;对胸中有的目标感到高兴和满足;还有就是有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分享。我这三样都有了,所以我很满足,很幸福。 马上要回国做 一系列的讲座 ,与其说是在推广技术,还不如说是传播幸福,传播创新和创业能带来的满足感。希望更多的人找到创新的目标,体现人生的价值,也就更接近了幸福。 其实,要真的搞群众运动让大家都幸福也不是不可能,文革时候都有过经验的:叫做“忆苦思甜”,大家都别往上面比,“比下有余”不就都幸福了吗?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478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微创力”与印刷媒体的移动化趋势
renxiang 2011-2-23 09:18
解读平媒移动化:读览天下成行业风向标 该文章出自 《数字出版在线》 ,原文链接: http://www.epuber.com/?p=6548 前言:移动互联网时代,仿似一切创业皆是在红海中挣扎;一出生就面临数十家的同行高度同质竞争,出路在何方?腾讯科技将和企业一起,寻找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微创新",红海竞争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微创新之力量”就是创业者前行的凭证吗?我们因此推出“微创力”系列报道,本文是第七篇。 讯科技讯(杨忠雄)2月21日消息,读览天下CEO陈迟(微博)和副总裁李森和(微博)近日做客腾讯直播间,在第七期移动互联网“微创力”沙龙中对话腾讯科技及3G门户,就移动互联时代的无线阅读发展现状做了独到的讨论,同时就数字期刊与社会化媒体关系做了深入的分享。 读览天下CEO陈迟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媒体发行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数字化发行的集成商可以给传统媒体带来新鲜血液。 他举例说明,“如读览天下这样的高端数字发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传统媒体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行做有利的支持。从未来的话,为传统媒体所做的是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从盈利来讲,未来应该更加多的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为广告主打造一整套的发行方案。” 读览天下副总裁李森和则从另一角度指出,传统媒体下滑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收益量下降,发行量不见得是一个非常快的下降。 此外,在访谈中腾讯微博网友互动环节中,两位嘉宾回到七个问题,一致认为硬件厂商的激烈竞争有助于产业发展,终端硬件性能越好对内容体验提升越大,对用户来讲也是好的事情。 一:无线发行产业分析摘要 读览天下CEO陈迟 读览天下副总裁李森和 看产业 谈移动互联网对平媒的冲击:印刷成本的不断上涨,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也给传统媒体发行会有一定的下降; 论电子期刊和社会化媒体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数字期刊强调的是深度报道和评论,现在社会化媒体强调的是互动; 聊产品 专注做高端的数字发行解决方案;未来更加多的从新媒体表现形式为广告主打造一整套的发行方案; 数字发行案例:《理财周报》整个在线的发行量已经超过100万,单本杂志收入他们已经超过了30万; 论无线发行愿景 很多传统客户都是非常的积极往移动互联网方向走,但问题是他们没有技术;要帮助他们在线上这块跟着这个时代往前走; 传统媒体下滑可能更多的是收益量下降;无线发行商不是抢他们的份额,而是帮他们节省成本,把这个节省的成本拿走而已; 收入模式 读览天下目前是跟杂志社的分成,三七或倒三七比例,平均下来至少有60%。下一步可能会有一些广告收入; 后台都是开放的,合作伙伴可以实时看到他们销量,包括售卖在哪些区域、哪些用户群体,都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 产品壁垒 读览天下四年技术经验是比较成熟的一方面优势;用户阅读的前端优化是另一方面;服务器端能在三分钟转化完一本杂志; 二、嘉宾精彩观点: 读览天下CEO陈迟: -让杂志社跟我们合作的时候是零门槛进入; -未来电子杂志也好、电子阅读阅读也好,只要把内容做好用户喜欢,都应该会生存下来,用户看中还是内容; -未来传统的纸媒加数字发行是一个结合,纸媒不会被替代掉; 读览天下副总裁李森和: -硬件厂商不断计划推出新品,今年是无线发行商很大的一个机会; -所有的无线发行这块肯定是有内容才能发行,没有传统的内容我们也没办法发行; -期刊更多是碎片时间的阅读,是属于休闲的模式,目前这个还是不会对我们眼睛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为移动互联网“微创力”沙龙第七期访谈实录: 腾讯科技主持人杨忠雄(以下简称腾讯科技):各位腾讯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腾讯直播间,这里是微创力第7期,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读览天下的CEO陈迟先生和读览天下的副总裁李森和先生,我们今天聊的主题是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接下来节目交给来自3G门户的主持人刘珊云。 3G门户主持人刘姗云(以下简称主持人刘珊云):各位大家好,今年是新年的第一期,下面先请两位嘉宾向大家问声好。 李森和:大家好,我是读览天下副总裁李森和,主管技术。 陈迟:腾讯网友大家好,我是CEO陈迟。 主持人刘姗云:刚好谈无线阅读的话题,和年前以及最近非常热点的新闻非常相关,就是iPad的一份电子日报终于问世了,就是TheDAILY,这个是传媒大亨破釜沉舟的一击。我想问问李森和有没有体验过电子日报。 李森和:我们在它上线之前就有在关注,等他们上线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去下载和测试。我们感觉它对于之前iPad上的新闻类应用做的比较大的突破。包括整个排版、布局、效果更加接近了线下杂志的阅读效果,但是它跟之前的类似产品又有点不同,在于数据传送是比较实时的,同时整个发行的效率跟带宽量要小很多。 我们认为可能有一些还是不够的地方,它目前还是走传统媒体的做法,只不过最终把制作出来的内容发行到iPad上,而不是纸媒。我们认为下一代的数字阅读应该是让更多的用户产生内容,不仅仅一家媒体组织了很多编辑来制作内容。 主持人刘姗云:TheDAILY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架构,但是和现在所崛起的社会化媒体不相符,在您看来,未来所谓的电子期刊和社会化媒体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是什么? 李森和:数字期刊强调的是深度报道和评论,现在社会化媒体这样的崛起强调的是互动这块,我们现在也一直在研究、尝试怎么从两者之间做一个结合。当用户可以有自己的杂志,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领域和关键字去做一个定制,这样出来的东西可以及时的和好友做一个互动跟沟通。因为有时候大家在热点问题上大家在评论、互相互动的过程中会碰出很多火花,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整理出有价值的内容。 主持人刘姗云:如果谈到这块,我想问问陈总。因为无线阅读真的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些冲击,您从这种期刊集成发行商的角度来看,您觉得传统媒体在原有的发行渠道现在受到了哪些冲击? 陈迟:我认为这几年印刷成本的不断上涨,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媒体发行会有一定的下降。 主持人刘姗云:这个可以预见到的是订户量的下降,包括是报刊量的减少。毕竟传统媒体还是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寻求生存的道路,您觉得作为您来讲,这种数字化发行的集成商,你们能给传统媒体带来什么新鲜的血液? 陈迟:以我们的定位,我们目前优质的高端的数字发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传统媒体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行做一个有利的支持。从未来的话,他们在传统媒体应该是结合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另外从盈利来讲,未来应该更加多的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为广告主打造一整套的发行方案。 主持人刘姗云:你们旗下也应该有比较好的期刊的展现,能不能举个例子。 陈迟:我们在数字发行这块,广州有一家《理财周报》,《理财周报》是从2007年跟我们合作的,到了2010年他们的发行收入已经超过了30万,发行收入已经超过了30万。 李森和:这是在电子数字发行这块的数字。 陈迟:单本杂志收入他们已经超过了30万。整个在线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无论你从移动终端也好,从PC上面也好,总共的下载量、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我相信他们不需要付出发行成本,或者付出其他的一些物流成本什么的。而且给到用户的话是非常有即时性的,因为他们本身是理财工具类的杂志,那么他们这种工具性的杂志非常有时效性。 李森和:同时我们也帮发行不到位的一些地方也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新疆的有些地方他们的集团订阅根本做不到这些,我们电子这块让他无须任何成本就可以发行到位了。 主持人刘姗云:这样来看的话,是不是传统媒体现在以一个拥抱的姿态来迎接新媒体了? 陈迟:我们现在接触的很多客户都是非常的积极往这个方向走。问题是,他们没有技术,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上面他们了解不是很清楚,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支持他们。并不是说这个方面他们线下就不做了,他们也会发行的。但是线上这块他们应该会跟着这个时代往前走,而不是时代把他们拉下去,他们才可以跑在时代的前面。 李森和:我们现在看传统媒体下滑这块的话可能更多的是收益量下降,这个收益量现在很多是来自广告。广告主把投放的经历移动到门户收益上面,变成他们的收益下降了。但是他们的发行量不见得是一个非常快的下降。 主持人刘姗云:用户基础还是在。 李森和:对。我们现在帮他们做这件事情不是抢他们的份额,而是帮他们节省成本,他们把这个节省的成本给我们而已,内容还是照样发行。 陈迟:还有一个多终端、PC、手机也好,我们线下购买了他们杂志的用户,在线上也可以阅读他们的杂志。就是说扩大他们期刊发行的服务了。 腾讯科技:刚才大家聊到了无线发行的机遇、挑战还有困境。接下来咱们能不能在形态方面来讲讲,因为国外的TheDAILY他们最关注的还是在苹果上面,但刚才您说国内是多平台的。我想请教您一下,再往后走,咱们国内在这些形态上区分是什么情况? 李森和:至于说介质这块,咱们国内在介质上面也分了几块,像iPad,我们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关注度。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国内的电纸书,像汉王这些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还有包括手机,包括安卓的平板,我们认为在安卓平板也会是一个突破爆发。我们现在知道的情况包括联想、索尼都会马上推出这块的设备。我们认为应该是比较合适期刊类的数字阅读,所以我们认为今年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机会。我们也在这块我们都想在第一时间出来的时候就兼容,让这些用户能够比较舒服的阅读杂志。 腾讯科技:我们知道TheDAILY他们是自己招编辑,您刚才也提到在做一个平台跟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我想问一下陈总,您专注数字期刊。您觉得国内哪些方式更合适做? 陈迟:术业有专攻,我们的优势是在于有良好的技术经验,而且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研究数字出版。另外,我们不做硬件,硬件也不是我们的专业,从内容的专业性来讲,更多是杂志期刊。因为他们每个期刊,像《理财周刊》是专注于理财的内容,而且可能会深入报道,包括像汽车杂志就是专注于做汽车的,我们会结合他们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把他们的内容送到用户手上。 腾讯科技:你是怎么说服这类合作伙伴的,让她们认可你来帮助她们做。 陈迟:首先我们是从技术这个方面,让杂志社跟我们合作的时候是零门槛进入。你只要在印刷之前的版本给到我们公司,我们在三分钟之内就帮你们发行到所有的平台上面去。我们这套系统,无论你是任何格式的文件都可以发行上去。这个对传统形式来讲他们不需要投入任何人力、资源,也不用为未来所有的事情担心。 李森和:可能一开始我们聊的时候有点艰难,但是后面慢慢形成规模的时候就顺畅一点了。他们现在试着觉得不错,他们已经有这种反馈回来。我们现在也刚开始,所以随着我们的发展,我们觉得能给到杂志社更多,甚至我们可以把我们应得的那部分收益贡献出来给到他们都没问题。 腾讯科技:您两位刚才聊到合作模式了,接下来能聊一下收入模式吗? 陈迟:目前我们在整个收入的话还是基于我们跟杂志社的分成。现在下一步可能会有一些广告的收入,广告收入的话,我们会让杂志社运行自身期刊的广告,现在整个大部分的网友,我们的用户都已经接受了新的阅读模式。我们相信无论你是在线下买一本杂志的话肯定是买他的内容。我们在线上卖是同样一个内容,不管在PC上面还是移动终端上面还是同样的内容,你为什么不为这个内容付钱呢? 腾讯科技:刚才的案例,您说广州那个杂志会有30万的收入,您怎么结算? 陈迟:我们从分成模式是三七跟倒三七都有,平均下来至少有60%。我们的后台都是开放的,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实时看到他们销量,包括售卖在哪些区域,哪些用户群体,他们都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 腾讯科技:接下来想请教下一下产品壁垒方面,跟竞争对手来比咱们有什么优势? 陈迟:从我们读览天下来看,我们是2007年开始成立,到2010年我们都没有注重我们有多少收入,而是注重于技术基础的提升。从这方面我们从互联网的发行上面积累了有四年的技术经验,这块我觉得是目前为止比较成熟的一方面。 另外,从用户的阅读的阅读前端来看,我们确实是下的很大功夫,比如说苹果上面的展现,包括从kidle上面都可以看到读览天下的杂志。从数字发行的理解度来看,跟对技术的积累,还有我们帮内容发行到很多的渠道上。我觉得一个是我们的心态不一样,另外还有我们狠下心来积累了这么多年,这个是我们目前有点优势的。 李森和:不足的话就是我们进入这个行业还是比一些竞争对手偏慢了一些,人家比我们做的早。这样的话,我们作为后起之秀我们在这个品牌和的宣传力度方面不是很够,我们之前也没有在这一块发力,可能在今年我们会在这块加大力度做宣传,看看这块能不能弥补。 主持人刘姗云:我觉得这个应该不太愁。 腾讯科技:刚才陈总您说到合作伙伴给过来的资料您三分钟就可以转换完毕,这个时间数字是什么概念? 陈迟:所有的转换程序发布到各个平台都是由我们后台自主完成的,不用人工。 腾讯科技:三分钟这个时长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李森和:就是我们按100页纸做测试的结果,他这个文件给过来,我们发到服务器上,几分钟就OK了,编辑稍微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异常,没有的话马上就上线了。 主持人刘姗云:这个还是很迅速的。 腾讯科技:同样事情的话,竞争对手是什么速度? 李森和:这个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肯定的是,我们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投入,现在毕竟期刊还是有时效性的,我们认为一本杂志上线快五分钟的话我们就有5分钟的竞争优势。 腾讯科技:陈总在腾讯微博上讲了他要过来,所以有很多网友关注这件事情,在微博上提了很多问题,我们下面问一下陈总。 第一个微博问题是,随着诺基亚和微软联盟了,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是从战国时期进入了三国争霸,不知道您怎么看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对于咱们数字阅读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陈迟: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肯定整个数字发行这块或者终端我们都要覆盖,无论是是Win7也好,苹果的系统,Google的系统我们都会覆盖。目前现在用户最好的体验还是苹果的系统,因为现在无论是安卓3.0我们还没有看到,但是安卓2.2的版本,整个阅读性能还是不错,但是较次于苹果。但是我相信随着未来的硬件不断的提高,大家更看中未来的互联网,应该三家并存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李森和:我补充一下,我们认为这个厂商竞争的越激烈对用户来说应该是好的事情,为什么呢?这样最终可能淘汰掉一些比较弱的硬件。同样来讲性能越来越好的话对我们内容这块肯定体验能够随着增加,对用户来讲也是好的事情。 腾讯科技:这个网友问的比较简单,但是也比较残酷。想问一下手机上电子阅读前景怎么样?会不会跟传统互联网的电子杂志一样? 陈迟:这个问题就是说,现在互联网杂志表现很不错,但是他们不专注于把内容做好,我相信未来电子杂志也好,电子阅读阅读也好,只要把内容做好用户喜欢,在手机上也好、PC上面也好都应该会生存下来,用户看中还是内容。 腾讯科技:接下来这位网友问的稍微有点开放性,她提问说,“我从小就爱阅读,整个阅读中能让我跟漫画中有一些互动吗?” 陈迟:这个现在在载体上面都有一些实现了,很多电子读物都已经实现这种互动了。包括现在Web2.0互动的话也可以跟作者、主人公进行沟通了,我相信很多网友的话会问到他对动漫、动画的想法,这个我觉得完全有可能的。 腾讯科技:就这个问题,我还想跟着问一下,咱们现在跟合作伙伴拿过来的资料可能在互动性差一点,在未来的话,整个合作模式这块如果这种互动性加强的话,会不会出现专门为咱们的数字媒介产生内容的东西? 陈迟:现在是这样,我们现在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拿过来,通过我们这么一个优质的技术给到用户。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是会让用户把这个声音给到媒体,让他们有一些交互的通道,我相信有用户的声音,然后的话未来内容会做得更好。我相信有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下一个版本也要把内容通过照片的方式在腾讯微博上转发,转发给他的网友去分享。这样的话,一个是他对这个杂志的评价,另外一个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还有让他的很多粉丝、听众能够把这份杂志散发出去。 主持人刘姗云:我们也是看到了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社会化媒体的崛起。 李森和:说起社会化媒体这块,最近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Zaker的产品,整个也是颠覆了原有传统的用户发行,用户有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我们也是低估了这个市场的需求,刚好碰到用户强势需要的话,我们觉得机会可能会更大一点。 主持人刘姗云:刚才您说到Zaker,能不能预测一下,今年2011年数字化阅读市场会迎来怎么样增长的趋势?有没有什么数据的预测? 陈迟: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两年里面,移动互联网会超出PC的用户。我相信未来整个的情况会大于整个原来互联网上的用户。 腾讯科技:您能聊聊推出Zaker的时候,有怎么样预测不到的发展,你能给我们一个数据吗? 李森和:第一周的下载量非常疯狂,超出我们的预期。第二个有相当多的合作伙伴,看到了这个区域的机会,表现在有好几家国外的广告媒体代理Zaker上面的广告。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我们才推出来你们就要代理广告,这个是很快速的事情。现在有接近1000个用户的反馈,可能还有一些不足给我们提建议,正是因为用户喜欢这个产品,才会这么积极的提意见让我们做的更好。 腾讯科技:我比较好奇,用户这么喜欢它,它跟咱们以前的平台相比有什么优点? 李森和:原来的传统媒体都是用户被动化的接受,在我们Zaker这个平台上面,更多表现用户有自主调整的空间,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里面有自定义的模块,这样子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制作自己的杂志。 腾讯科技:您预测一下Zaker以后的前景。 李森和:我们认为Zaker跟传统阅读性的平台是不相冲突的,同时来讲,在长远来看的话Zaker会更加偏向社会化的元素更多一些,定制的东西会多一点,但是读览天下这边更多的是服务于期刊数字化这方面,所以是不冲突的。 腾讯科技:Zaker是不是跟TheDAILY有点像? 李森和:是有点像,但是我们投入没人家那么大,他们内容在制作上面会比较精美一点,同时他们自己组建了采编团队,自己做独家的数据员。我们网上所有信息汇总可以归类,让用户自己选择,还是有本质的差别。他们采编的话还是走原有传统模式的路子,我们更多的让用户去定制。 主持人刘姗云:我能不能大胆的想一下,实际上Zaker以后也会成为SNS的社区? 李森和:我们不想把它打上这个标签,阅读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强项,我们还是想把阅读这个事情做好了就可以了。 腾讯科技:现在微博上有新的问题了,网友问中国的数字阅读市场跟美国相比有什么不同? 陈迟:我觉得美国对版权的规划、保护跟中国相比都是不一样的,美国对版权保护比较严格。中国用户喜欢免费的一些内容,而且盗版很多。随着未来不断的规划,包括市场规划的话,跟国外会一样的。 腾讯科技:还有一个问题“请问一下,您对中国移动推的阅读基地怎么看?” 陈迟:我相信三大运营商有庞大的阅读量,有几个亿的用户量,他们肯定会做手机上的随便阅读,包括他们之前做的一些手机报。 腾讯科技:咱们跟他们有合作吗? 陈迟:我们会跟他们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还没有介入移动阅读基地,因为手机还是比较烦琐的。 腾讯科技:继续微博互动,网友问,“陈总您认为纸媒会不会被替代?” 陈迟:这个不会的,未来传统的纸媒加数字发行是一个结合,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纸媒这块有发行的优势,还有包括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他们发行有他们的优势,这边的用户量比较庞大。 李森和:我们认为所有的发行这块肯定是有内容才能发行,没有传统的内容我们也没办法发行。 腾讯科技:还有一个问题,咱们现在读览天下可登录的终端的杂志有多少种,大家在哪些地方可以读到这些杂志? 陈迟:我们现在上面有一千种期刊,覆盖的终端除了PC、笔记本,还有平板电脑,还有包括大部分的手机我们都能覆盖,包括kidle等等,我们都是同步发行的。另外的话,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杂志了,任何时间都可以看,不需要看完书再放回去,你拿着iPad里面可以放上千、上万本杂志看。 腾讯科技:微博上有人在质疑数字阅读对读者的眼睛没什么好处,您怎么看? 陈迟:应该不会。 李森和:我们现在两个层面来看,像书这块的话目前应该推出电纸不伤眼睛的杂志,我们这种期刊更多是碎片时间的阅读,是属于休闲的模式,目前这个还是不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刘姗云:比如说iPad现在已经被美国有些学校定为小学生指定的终端了,可能也会从教育的层面来看。 陈迟:就是说现在新的载体,包括看电视,电脑看久了也会累的,我们这个是在合适的时间里面去阅读,包括电纸书也好,还有液晶屏也好,保证一定的时间就不会伤到眼睛。 腾讯科技:希望陈总回去之后在微博删对网友的问题做一个回答。 陈迟:好。 主持人刘姗云:昨天大家都知道美国图书零售的巨头宣布破产了,这个消息对整个业界来说还是蛮震惊的,包括纽约的一些分析师来说未来实体书店在五年内减少50%,10年内减少90%。其实非常惊人,反观他破产失败最重要的例子,就是他在几年前把它网络书店的业务卖给了亚马逊,实际上我会大胆的设想,现在新一波的数字阅读就这么汹涌而来的话,未来像你们这种数字阅读的集成商会不会跟亚马逊在B2C的销雄展开竞争? 李森和:这个趋势走的话肯定是对零售这块有影响,但是对于作者的稿费和书的发行是放大了他们的价值,反而是好的方面。对于我们这边来讲的话,其实现在看,对于kidle和亚马逊进中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家的细分市场还是不太一样,我们更加专注期刊,我们认为期刊是我们的根据地,他们更多是专注于书籍这块。现在我们认为更多的彩色屏的机器阅读杂志感官会非常好,阅读体验会更好。但是我们现在离他们还很远,还是慢慢看我们自身的发展吧。 主持人刘姗云:现在有没有像一些出版社触角呢? 陈迟:从整个市场环境来讲,我们B2C的电子商务已经触到线下的传统的市场,而且随着整个物流的加大,我相信未来有可能冲击到线下的实体店,而不是数字发行。 腾讯科技:好的,今天非常感谢两位的分享,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主持人刘姗云:谢谢两位嘉宾。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IT:辍学创业的“榜样”何其多?
热度 14 SNPs 2011-2-22 10:10
NPR广播上面一个FreshAir节目是我常听的一个节目,上星期有 一集专访微博Twitter创始人之一的Biz Stone . 一听,又是一个大学不念了退学创业的主。这个行业里面有多少辍学的“榜样”了:Bill Gates(微软), Steve Jobs(苹果), Steve Wozniak(苹果),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Sergey Brin (Google), Larry Page (Google), 现在在加上Biz Stone。如果细追可能还有更多。 为什么等不及把书念完就去创业?在中国为什么这样行不通?搞生物的能否也辍学创业? 首先,创业者要有激情,那是不能等的事情,想创业的,谁都拦不住,恨不得马上就开始。机会不等人,“等毕了业再说”,那创业的机会也许就没有了,更主要的,创业的热情可能也就没有了。冷静是守业者该有的心态,不是创业者的心态。创业的热情冷不得,等不得,也求不得,学不得。 其次,学院里的知识教育和创业有些格格不入。对那些创业者来说,把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远远比不断地积累知识要有趣得多。读书读得再好也好不过老师和教科书,而创业者追求的是去书写历史,去开创新篇章,去“把宇宙碰个坑”(Steve Jobs的话)。在外人看来,创业者都是“有点狂”的,不把他人意见看重的人。 还有,IT行业创业对技术和知识要求相对不高,象 马云说的 ,关键是发现技术的奇妙用途,先把谁都想用的平台开发出来,大家都用起来了,商业模式就会衍生出来的。 这样辍学创业的事情在中国就很难:难之一是家长不同意,“废了很大力让你考进大学,退学多可惜!”太难理解了,“太不听话了!” 难之二是环境不容许,在博士都还没有好工作的时候,辍学出来没有文凭的,脸上没毛的,20几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到那里去拿创业资金?有谁相信你? 难之三是自己怯场,因为从小的教育就一直是提醒我们“我不够好,我只有接受批评的分,我只能听别人的指挥。”“我退学不念了,怎么象父母交代?”这个“内疚”心里的文化压力太大了。 IT能做到的,生物技术能行吗?为什么生物技术创业的很少有辍学出来的?也许生物技术的市场应用需要多读几年书才能发现?真的是那样吗? 答案我不清楚,可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校园里我没有学到过!没有老师主动跟我传授过,也没有教科书专门讲过。 所以不要用学位也学业去衡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文凭只能帮我们找到“可使用的人材”,可是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不会写在文凭上的。 在美国,创业者的成功案例很多,也使得“退学”成为了创业故事里面的一段佳话,几乎所有退学创业成功的都有学校抢着给他们发“荣誉博士”证书。可是在中国,学而优则仕,退学也等于断了后路。 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创业者的热情没有被学院,老师,家长,同事的一盆盆冰水扑灭!在中国创业,难上加难!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713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50岁开始创业年赚20亿
Kevinzheng 2011-2-12 15:28
美国有个传奇的创业者,他5岁丧父,14岁辍学开始流浪,66岁时拿着几百美元的社会福利金,开着一辆破汽车,向餐厅出售他研制的一种炸鸡配方,88岁时才获得成功。这个人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   中国也有个传奇的创业者,他50岁时,辞去省会市级医院副院长的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如今,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企业年销售额近20亿元。这个人,就是郑州三全食品公司掌门人———陈泽民。   少年磨炼积聚人生财富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陈泽民说,“小时候勤工俭学和青年时的艰苦劳动,造就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陈泽民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从小开始,陈泽民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10岁时,和同学们一起到电影院、戏院里,捡烟头、废品卖钱,支援“抗美援朝”。   上初中时,学校提倡勤工俭学,陈泽民学会了理发。周末,他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到农村给农民理发。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小工,泥瓦工、装卸工他都做过。到处找活干,培养了他联系业务的能力,通过劳动,他更学到了技能。   创新兴趣决定成功命运   陈泽民从小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   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1965年,陈泽民从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还被评选为“科技标兵”。   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但是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陈泽民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1984年,陈泽民被调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副院长。但他在业余时间还是总想干点什么。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冷饮部用陈泽民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惟一的夹心冰淇淋,生意非常火爆。可是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回郑州以后,逢年过节,陈泽民夫妻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这时候,陈泽民想起来有一年冬天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于是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陈泽民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如今,小小的汤圆已经为陈泽民带来了数以亿计的财富,更为中国开创了上百亿元的速冻食品市场。   跋山涉水闯出一片天地   发明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成功的大门向陈泽民敞开了。但是,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   下了班,年近五十的陈泽民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第二天,经理们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他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结果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 此后,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陈泽民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便于1992年5月辞职下海专心卖汤圆,并开始组建“三全食品厂”。   当时,一套进口的速冻机需要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1992年下半年,陈泽民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在陈泽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经历。可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苦练内功,永保行业领先   由于市场形势良好,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这时候,陈泽民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   他说:“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抵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   也就是从1995年起,三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越来越快。1995年,三全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1997年,国家六部委将“三全食品”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2004年,企业销售额为14亿元,列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第61位;今年,企业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亿元,稳居中国速冻食品企业龙头位置。   回顾创业之路,陈泽民认为,一个人创业的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处一点一点做起。“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就因为不论是纽扣、拉链、打火机,还是皮鞋、马桶、厕纸,人家都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就连在街头擦皮鞋,温州人都能把它搞成一个个连锁店,创出一个大的事业。” (转自世界创业实验室)
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管理学的终结】
feicheng 2010-9-17 16:27
管 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称管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创新,这句评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以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的阿尔费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先锋,经过一批精英管理学院的改良和完善,经营大型企业的管理技巧为二十世纪带来全球商业的空前繁荣。 然而,这个二十世纪的伟大创新能否在二十一世纪存活并继续繁荣下去?有证据显示:可能不行。现代管理方式正在接近衰亡。 企业领袖往往将自己标榜为自由市场的领跑者,但事实上,企业本身就是用来规避市场的产物。正因为有企业的存在,成千上万个住在不同地方、掌握不能技能的人才能组织起来,从事大规模的复杂工作,如制造汽车、提供全国范围的电话服务等等。 Google 谷歌的苏黎世办公室的水休息室里有一个用砖头当泡沫的浴缸。 在世界格局相对简单的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写下了经典巨着《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阐明个人利己行为的相互融合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一百年之后,产业革命的兴起让斯密的观点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为了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人们需要一种人员组织和资源调配的新型方式。因此,置于管理之下的企业应运而生──这是解决产业时代核心问题的答案所在。 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企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亨利福特(Henry Ford)到哈罗德基宁(Harold Geneen),二十世纪伟大的企业经理人促成了中产阶级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不但让他们拥有了经济实力,还提供商品和服务,让奢侈品成为大众消费品。 然而,近年来,绝大多数最杰出的管理故事并不是企业成功的故事,而是管理者战胜企业的故事。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可能是最后一个伟大的企业缔造者,但即使是他,也一直在与大企业病顽强抗争。近几十年来一些偶像级的管理大师,都以打破顽固的企业文化、绕过企业等级制度、简化企业组织架构、敢于变革并让大象起舞而获得人们的赞誉。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好的企业经理人已经站到了企业本身的对立面上。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显而易见。企业越来越趋官僚化,而经理人也沾染上了官僚作风,他们看重的是让自己永远连任,近乎根深蒂固地拒绝变化,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强化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而是排挤甚至抵制市场化。 然而,在当今世界,如八级强风般的市场力量──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创新能力、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让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愈演愈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这样经营了几十年的老牌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而谷歌(Google)和推特(Twitter)这样的新创企业却能从无到有,一步登天。现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很好地阐述了这些潮流不可思议的力量:电台用38年时间才拥有5000万受众群,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用了4年,iPod用了3年,Facebook仅用了两年。这样看来,标普500指数(SP 500)只有不到100家成份股是从1957年创立指数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管理最好的公司也无法规避市场趋势变化与企业惰性之间的毁灭性碰撞。《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Wall Street Journal CEO Council)是一个每年召集企业高管探讨一些公益话题的组织,我请理事会成员说出一本对其影响最深的商业书籍,很多人提到了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那本书记录了一些领先企业如何错失了本行业深层次转型的先机,如计算器(从大型机到个人计算机)、电话(从座机到手机)、摄影(从胶片到数码)和股市(从柜台到网上交易)等;其根源不在于不好的管理,而在于长期坚持着原先好的管理。这些企业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仔细研究市场趋势,将资本配置到承诺最大回报的创新项目中;但在此过程中,他们错过了一些吸引新顾客和创造低利润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与一些引起巨大轰动的产品失之交臂。 精细管理的企业在应对日趋加速的市场变化时所存在的局限性是传统企业管理的弱点之一,而另一个弱点则是,企业起初的存在意义正在不断削弱。 Granger Collection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的阿尔费雷德斯隆 英国经济学家罗讷德科斯(Ronald Coase)在1937年出版的《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书中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逻辑。他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种他称之为交易成本的东西。当需要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在公开市场临时寻找合适的工作人员或供货商、谈判价格、监督完成情况和保护商业秘密的过程太复杂,成本也过高。企业在分配劳动力和资本方面可能不如自由市场那么完美,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这足以弥补企业固有的一些弱点。 1991年──那时正值互联网时代的黎明──科斯获得了诺贝尔奖。从那时起,身处不同大陆、掌握迥异技能、拥有不同利益的人群协作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现在,维护维基百科(Wikipedia)和创建Linux操作系统等复杂的企业任务对企业管理架构的依赖度已经很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开来。 因此,一些空想家,如《维基经济学》(Wikinomics)的作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和安东尼威廉姆斯(Anthony Williams),预测未来将出现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即所谓的大规模协作(mass collaboration)。他们相信企业的等级制度将会消亡,个体能够实现相互的协作,从而创造一个新时代,甚至可能是一个黄金时代,一个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或古雅典民主政治相提并论的时代。 这种言论有些令人眼花缭乱,应该说是夸大其词了。连最具幻想力的技术爱好者都很难想象通过大规模协作方式来制造一架波音787飞机。不过,大规模协作是无可争辩的大势所趋,而且这种变化正处于不断加速的过程中,交易成本也随之快速下降。因此,我们在上个世纪学到的关于管理大型企业的一切知识都需要认真地进行再思考。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和新的管理学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机遇,这将成为我们能否处理好二十一世纪趋势变化所带来的残酷挑战的契机所在。 战略咨询顾问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是管理学再思考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他创建了一个新的管理在线实验室,让管理学实践方面的领军人物与思想家们共同合作──这也是大规模协作的一种方式──提出应对现代管理挑战的创新思路。 取代企业的新形态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此,连哈默尔也没有答案。有一件事在限制着我们,他承认说,那就是我们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极度熟悉,但对于新形态却还尚未谋面。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形态的运作模式应该更接近于自由市场,而不是以往的企业运作模式。它应该敏捷灵活,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重新配置资源捕捉新机会时头脑冷静,不受感情所左右。 资源配置将是新形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自由市场的魅力在于,从长期来看,它能确保人力资源和资金由具有最高价值的企业所支配。而在企业唱主角的时代,资源配置的决策都是由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做出的。企业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在于,它们把资源过多配置在已知的东西上,而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项目。哈默尔说道。 这就是创新者窘境的核心所在。克里斯坦森研究过很多倒闭的大企业,它们之所以走向穷途末路,不一定是因为看不到未来的创新趋势,而是因为没有充分地把资源配置在这些创新项目上。为避免这一问题,管理大笔资金的人应该像风险投资家那样行事,避免企业财务部门的那种工作风格。他们需要做出许多次的押注行为,而不仅仅是几个较大的创新项目;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种胆识,即确认此路不通时敢于壮士断腕。 谷歌一直在尝试通过20%规则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公司的每个工程师都允许将20%的时间用在除正常工作职责之外的谷歌相关项目。谷歌表示,这一政策有助于其研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如谷歌新闻(Google News)等。由于工程师不需要相互竞争来获取资金,谷歌的这种做法并不具备真正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也还没有自我证明这是一个增加额外利润的有效方法,但确实能让新想法获得一定的关注。 除了资源配置问题之外,管理新形态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即创造一种组织架构来激励和鼓舞员工。诸多证据显示,在当今社会,组织架构复杂的组织中绝大多数人员对工作都不够投入。很多人就像热播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中的吉姆哈尔伯特(Jim Halpert);吉姆在其中一集中这样说道:这只是一份工作如果要干一辈子这种活儿,我还是干脆撞火车去算了。 管理新形态必须将创业者身上更普遍具备的那种激情、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员工身上,必须尽可能地将权力和决策责任赋予给组织的基层,而不是集中在高层手中。传统的官僚化组织架构应该被一种更类似于特别项目小组的机制所取代,这种模式能化零为整,聚拢所需要的人解决某个项目,然后又重新打散,化整为零。总部位于北卡罗来那州的非上市公司美国SAS软件研究所(SAS Institute Inc.)将巨资投入到产品研发以及员工福利上面,从在岗免费医疗,老年护理到按摩治疗,不一而足。这种做法经常被人称为探索管理新形态的一种尝试举措,公司也因此获得美誉,不但成为创新产品的发源地,也被视为一个适合工作的好地方。 在新形态下,信息的收集必须更广泛,更包罗万象。宝洁公司(Procter Gamble)前任首席执行官雷富礼(A.G. Lafley)要求公司从外界汲取新产品的创意,而不是完全搞内部研发,这就属于迈向新方向的一步。(公司甚至专门有个网址用于提交新想法。)不过,新的管理形态必须更进一步,建立各种新的机制,充分利用大众的智慧,建立反馈循环,让产品和服务能根据获取的新信息持续完善和发展。改变,创新,适应,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一种日常的秩序。 二十世纪的企业能否演变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组织?这并非易事。创新者的窘境不但适用于技术,也适用于管理。现在是找出答案的时候了,陈旧的管理模式不会再持续很长时间。 Underwood Underwood/Corbis 二十世纪50年代的大办公室。 {转载自华尔街日报}
个人分类: 一般认识|186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