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法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向年青学子推荐一本好书——《科学研究的途径》
热度 4 sqdai 2010-8-16 07:21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青年朋友们进了学校,总想学得好一点,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我认为,为此,除了要胸怀大志、勤奋苦读以外,第一要务是尽快掌握科学方法论,事半功倍地去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本领。 钱伟长 先生反复强调教师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让老师在方法论上引领学生。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国内教育界对方法论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里开设了行之有效的(而非空洞说教的)科学方法论课程,有一批方法论方面的书籍陆续出版,这对新一代年青学子而言是一大幸事。 近几年来,我见到有关方法论的书籍就购进,已积累了一书架(包括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朋友、学生送我方法论方面的书籍,最令我高兴。遍读手头的中文的方法论书籍,发现它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作者无实际科研经验,写来如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有的则失之过于具体或专业,观点不高,适用范围较窄,缺乏指导意义。经筛选,我决定向年青学子推荐: 《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周立伟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正如作者在此书的封四上所说: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青年研究生们在科学研究中少走些弯路,所以,它适用于所有理工科研究生(包括在方法论方面知之甚少的青年教师)。我的本科生朋友会说:没我们的事了,我们可以到做研究生时再读。不对!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求知识、做学问的道理是一样的,途径是相通的,没有截然界线;更何况本书由札记型的 38 个独立的篇章构成,大部分内容本科生看得懂,用得着,所以,早读比晚读好。 本书作者周立伟今年 77 岁,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领域的知名专家。 1978 年开始指导研究生,本书是他近 30 年中带研究生的经验的集大成。 全书分四个部分: (一) 科学研究方法谈( 20 篇, 152 页); (二) 学习方法谈( 7 篇, 28 页); (三) 治学与为人谈( 7 篇, 38 页); (四) 科学技术论文写作与科学基金申请谈( 4 篇, 57 页)。 本书避免了前面提到的两方面的短处,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摆学者架子,把青年学子当作自己的朋友,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读来有亲切感。 在《科学研究的途径》的第一部分,作者在分别综述科学研究途径和技术研究途径的基础上,用大量实例,阐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个个层面,包括:选题立题,实验观察、假说假设、推理分析、机遇利用、直觉灵感等等,内容相当全面。 第二部分从各个角度谈论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中,对学生学习的 12 点忠告和建议值得句读,并实行之。 第三部分讲述做人和治学的准绳,强调立志、勤奋、创造、成才。有意思的是,作者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说教,用一半篇幅叙述了指导教师的作用。 第四部分涉及科技论文写作和基金申请的实用技巧,学了以后马上能用。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作者的文笔很好,一些深奥的内容,经他深入浅出地一说,你就顿时明白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好学向上的学子捧读此书,一定有一种久旱遇甘霖的感觉。 还等什么?赶紧去把这本书买来! 写于 2009 年 10 月 1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430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7944 次阅读|6 个评论
google搜索思想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随想
chilo36 2010-7-15 16:57
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林奈创造采用双名法记录物种的学名以来,昆虫分类体系得以逐步建立科学体系,在19世纪得到巨大发展,20世纪昆虫分类学得以延续。而今,21世纪昆虫分类学面临衰退。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投入比例越来越小。 但是,昆虫分类学是一门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虫分类学方法和理论发展缓慢,与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急速发展形成反差,与其拘泥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关。昆虫分类的前提是需要采集、制作和保存大量的昆虫标本,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分类主要并不是目的,却又是研究所无法绕开的。分类是让人们正确的识别和掌握信息,从而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自从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以来,许多的昆虫分类学者就开始尝试和应用到昆虫分类工作当中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但是昆虫分类还是没能形成质的飞跃。昆虫是物种最丰富的类群,预计种类占到动物的2/3到3/4之多。全世界哺乳动物仅4千余种,而已经发现的昆虫种类就有100万种,预计全球昆虫种类在200万种以上,也有人说可能有1千万种。天呐,这么多的昆虫怎么能够分的清楚啊? 相对哺乳动物或者其他动物来说,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的确是海量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在处理海量信息前面无能为力,google是一个处理海量信息很有用的工具,它包含着方法论和分类思想的创新,能够在极快速的时间内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昆虫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常见的昆虫仅占到少数,且同一种昆虫的分布是有地域范围的。比如,在我国水稻上有害虫600余种,但是常见的且危害比较严重的约30种,重要的就在十种之内。正如一本康熙字典,我们不必要认识所有的字,我们认识其中20%常见的字就足矣满足需要。基于此,google insect taxonomy可以设计成常见昆虫的快速识别与存取。昆虫学家可以做其中20%的(常见)昆虫的工作,分类学家则可逐渐补充其他80%的工作。 我国现有约8万多种已命名的昆虫,20%也就一万多种,这对于google来说就有点杀鸡用牛刀了。现在问题是这20%的工作谁来做?谁愿意做?如果能够联合起来,这项工作还是能够在几年内完成的,其意义也将非常大。日本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编写和陆续完成了日本各类动物、植物、昆虫的图鉴。现在网络上也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如jpmoth网站就收集了所有日本蛾类的详细资料,且还有1:1的照片供对照。 中科院植物所搞了个网上植物标本馆,非常实用、权威、科学。遗憾的是,动物所都搞大动物去了,昆虫分类这一块的工作现在只是徒有其名了。不得不让人感叹起当年静生生物所的创办之初,当年的科学家才是大手笔、有思想、有作为!
个人分类: 科普随想|4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创新实施方法论
kepushe 2010-6-25 11:27
2007 年,温总理批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以来,中国创新立国的国策不断深入贯彻,企业越来越需要一种能够落地的创新方法。传统的创新方法多集中在制度和管理方面,这需要 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尤其是在这种大变革时代,企业文化完全随着管理者的喜好而变,一场前任轰轰烈烈的创新活动,在他的下任看来就是无谓的折腾,应当立即悬崖勒马。这种事情在企业里屡见不鲜,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企业现状。我们不能抱怨企业家们没有大志,这是现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企业做出的必然选择。但我们也不能等到企业有了创新的文化基因之后再去创新,我们要适应现在这种浮躁的时代文化,通过企业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成果来实实在在地、一点一滴地构建企业的创新文化。 技术创新实施方法论( DAOV )是一套以项目为核心、以 TRIZ 理论为武器的创新方法集,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流程。在我们几年的实践中,对于企业带来的实际问题,经过我们 2-4 个星期的培训和软件实践,我们看到,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有突破性的概念方案提出,至少 20% 的项目可以申报专利。这是所有面向企业、面向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绝无仅有的奇迹,也正是因为它这种朴实而守成的品格, DAOV 才得到企业和政府的青睐,成为中国企业创新成功的保证。 DAOV 对企业的作用,与 20 世纪 70 年代田口方法对于日本企业品质成功的作用完全一样。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是企业的一座丰碑,长此以往,一种无形的创新的文化,也在企业里面固化下来,这种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它不会随着人的变更而改变。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技术创新实施方法论( DAOV )的书籍,它由绪论和 DAOV 的四个阶段组成。本书对技术创新 DAOV 方法论各阶段用到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可作为企业创新培训中的创新方法操作手册。 林 岳 先生 国际 TRIZ 认证四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博士后,东北林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唯一获得国际 TRIZ 协会四级认证资格的专家,国内首批进行 TRIZ 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软件研究专家。 自 1998 年开始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概念设计、创新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已陆续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上发表。对于 TRIZ 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 CAI 技术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迄今已在核心期刊发表 CAI 相关论文数十篇、国际会议技术论文 4 篇, 编著(译)书籍《实现技术创新的 TRIZ 诀窍》、《技术创新实施方法论 -DAOV 》等。 曾任 863 计划 CIMS 主题软件重大专项 基于发明创造方法学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开发与应用 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基础性研究课题以及创新方法专项,为课题的顺利、圆满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培波 先生 谭培波 先生,卫星通讯专业硕士,曾在航天部某院所工作,参加多个型号的研发,拥有 3 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5 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 1996 年参与某卫星的监造工作, 1997 年任命为某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后加入中兴通讯公司,任主任级高级工程师。早期参加 CDMA 基站系统开发,任射频部部长。 2002 年获 Motorola 大学黑带认证, 2005 年获 MARTRIZ 二级专家证书, 2005-2007 年任中兴通讯 6sigma 总监,拥有 3 项专利。 史晓凌 女士 工学硕士、国际职业培训师、创新技术研究中心(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ITI )培训专家。 史晓凌 女士早期专注于 CAE 领域相关技术和软件的研究和应用,现专业从事 TRIZ 、 CAI 技术及软件工具的培训和市场推广工作,在 TRIZ 研究、培训和应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翻译并撰写了《 TRIZ 入门及实践》、《实现技术创新的诀窍》等 8 本 TRIZ 相关内容和应用实例的资料书册,多次参加 TRIZ 国际交流会议,并发表 6 篇相关论文,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创新技术在国际的交流和发展,拥有国际 TRIZ 协会三级认证证书。 茹海燕 女士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长期从事研发工作,历任开发经理, CMMI 推进组主要成员, 6sigma 黑带 / 黑带大师, MATRIZ L3 。 茹海燕 女士长期致力于 TRIZ 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应用、培训与推广。特别针对国内 TRIZ 理论尚未大量普及、相关参考文献欠缺的问题,大量收集国外有关 TRIZ 理论的书籍和文献,经过精心研读,将重要的观点和经典案例制成深入浅出的培训教材,内容包括 TRIZ 理论和 TRIZ 与 6sigma 结合应用。 茹海燕 女士目前在国际上发表相关论文 4 篇,翻译的书籍有《创新算法》(原作者:阿特舒勒),和《实施 6sigma 的第一个 90 天》(原作者:金克拉夫)。
个人分类: 新书速递|7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将原创进行到底——原创一种新科学
sheep021 2010-6-15 21:53
人类认识事物的立场和方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 立场 媒介 方法 应用领域 1 感官之眼 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如仪器设备等。 传统科学方法,如物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等 感官动作世界 (物质世界) 2 理智或象征之眼 心理 逻辑、数学、符号学、诠释学、现象学、系统分析、生态学 心理 3 沉思(感悟)之眼 精神或心灵 静修默观,如顿悟、入定、灵知等灵性体验 精神或心灵 每一种方法都只在它自己的领域有效,三类知识具有不可通约性。如果相信默观沉思的知识可以还原为理智的知识,或者理智的知识可以还原为感觉行为的知识,就会导致范畴错误,并丢失各自领域的特有信息。 目前占主流的西方科学主要研究层次 1 , 2 。曾经占主流的东方传统主要研究层次 3 。显然,现代科学更直观,东方传统更深奥。落架的凤凰不如鸡,现在,以科学改造中国传统几乎成了主流认识。但是,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与西方不同。如果硬要以西方的认识路线和认识方法为指导,来 发掘 整理 和提高中国传统,那一定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威尔伯将世界上已有的求真学问归纳为:独白的科学(感官体验科学),对话的科学(心理体验科学),默观的科学(灵性体验科学)三大类型,并明确指出西方科学独白式的狭隘,及其计算的疯狂排挤对话、窒息默观的缺陷与恶果平地化,鼎力推出一种建构主义后现代式广义科学的整合思想与理念,期待未来的科学: 研究深度神秘体验时可以像研究地质学一样行得通;研究道德思想,可以像研究生物学一样有成效;研究诠释学,也可以像研究物理学一样可资信赖。每个领域亦得以互通声息、相互契入,于是,所有的知识皆以体验为根据(体验不只有感官方面的,还有心智体验、灵性体验),任何主张无不以可验证性为基础。 这无疑是一场科学的革命。圣吉等在《修炼的轨迹》中也倡导用连接的科学(整合性的科学)、新世界观救治由于原子论的思考模式所导致的分隔的科学、分隔的世界观(旧世界观) 所带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困难问题。 目前,主流社会对所谓的科学革命缺乏共识是不可避免的。当年牛顿 - 笛卡尔科学范式,也花了两三百年的时间,才逐渐渗透到全球的主流社会。毫无疑问,眼下这场最新的科学革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是新旧事物的综合体。而且这个变个不只与科学家有关,更和我们每个人有关,这不仅是科学变革,还涉及人性和社会面向的变个。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这场讨论和对话。 这场内涵广泛的伟大变革与进化,历史地会由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来导航,其意义不亚于人类社会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荣格认为,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智慧的民族却没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可定是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 科学 ,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中国的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认为,西方古代科学和中国的易经在原则上是共通的。但西方现代科学的因果规律,由于过分受到统计学的局限,反而比不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成为西方文明很大的弊病。他说,中国人常说的 物极必反 就远远超越了西方科学的因果关系论。当如今的中国人好像看到只有 赛先生 (Science) 和 德先生 (Democracy) 能够挽救中国时,荣格却大胆的指出: 唯有中国古代文明才是互解西方文明的榜样。 荣格还表示,每一次物质文明的重大进步,都为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是浩劫。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现代西方人因此而陷入精神的空虚、迷惘,于是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对意识生活的不满,使西方人企求从心灵生活中求取补偿。然而西方的宗教,又不能在心灵方面为人们提供理性的满足,反而促使西方人倾向于享乐主义。他说: 西方的科技工业扰乱了东方的社会,东方则以非物质的成就扰乱了西方。西方从外部攻破了东方,东方正从内部把西方包围。 呵呵,西方科学像是铁扇公主,东方文化则像钻进铁扇公主肚里里的孙悟空。 中国悠久的文化蕴含的丰富智慧,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健康地发展现代文明提供启示,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调整现代科学的巨大偏向,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出独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和科学传统成为这次伟大运动的思想源泉,是历史决定的。而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复兴。 现在不是整天都在喊原创吗?天天跟在别人屁股后,理论是引进的、教科书是引进的,设备是引进的,能够原创吗?我们要有创造出一种全新科学的勇气和魄力,汇通中西,衷中参西,引领这次科学革命的前进方向。 到那时,还会有中医不科学的言论吗? 肯定不会了,因为科学已经不是现在这个分隔的、 狭隘的和疯狂的 科学了。 参考文献: 刘长林著《中国象科学观》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8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法“全身医治”
cyaninelotus 2010-5-1 11:11
无法全身医治 ----------物理学认识方法的延伸-------- 这些天有很多热点,最能扯痛人心的,就是接二连三的针对弱小的惨案,几乎叫大家不堪言语!作为一个公民,我想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痛楚也是一样的。仔细阅读网页上的无数评论,痛惜之情溢于文字之间,甚而至于恨铁不成钢的谩骂也有不少。但是,作为一个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我想,在我们面对地震、面对灾难、面对一切自然和认为的惨淡时,再强烈的感情都敌不过冷静处理事情的需要。因此,我们除了承受痛苦和积极面对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而不冷静感情用事的结果,只能是更加的承受。 我想我只能回到物理,我相信所有上苍赐予我们的东西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血脉-------尽管我们对这个强大的上苍有着许多的无力感,但毕竟,人类的一切都来自自然。 我们试图认识自然,空间和时间都无限大于人类这个体系的自然界。这是我们解释这个存在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想知道自然为什么么这么存在以及它下一步打算怎么存在,第一步就是认识自然。认识的目的就是知道物理科学领域内的自然是什么。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什么?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我们分门别类地将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及其物质的基本结构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认为我们知道了基本物理。可是现在请您回答究竟什么是基础物理,你可能会写一段话把每一点都论述一遍,但你无法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现代人没有人见过刘兰芝,但是,古诗为焦仲卿妻做的浪漫和凄美却是美轮美奂的。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其相貌如何,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其才能如何,曰: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如若考虑 其品行如何,事事之间有着贤淑忠贞的回答。一首诗描述一个女子,让我们知道她的相貌、品行和能力。无论是描述的角度和我们认识的角度,都是分门别类的,描述每一个方面,而人们也看到了每个方面,最后对她的认识是所有方面在人们脑海中的综合。 一个社会,不同于物理科学的只是意识形态的那部分,在物质本源上,它和自然科学是同等的。社会是物质的社会,事物的社会。所以,无论其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本思维上,与物理科学应该不存在背道相驰的矛盾。 那么,物理科学怎么解决问题?我想这个答案就在它的认识方法中。之所以要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它,就是因为所有的想象和规律,乃至于人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小到大,一件件小事组成了大事。那么,把每个方面的规律和理论认识总结出来,遇到问题时,是哪方面的问题,就用哪方面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事情,也是从一件件事情入手。是一口一口吃饼子的方法,而不可能也不能有囫囵吞饼的方法,何况社会问题这块饼,真是其大无比。 所以,一个学物理的人的思维,我想,一个人病了,医生也只能先把他生病的地方治好,至于体质问题,要等到这个病好转,能够消化得了补药的时候才能考虑。一个社会发生了事情,当务之急,也不是大骂社会病入膏肓,而是尽最大能力解决事情。而人们,说到底,大家能做的都是大事中的小事,没有神医能全面医治病人,也没有神人能够全面拯救大众!用唾液淹没不公正和无秩序是没有用的,何况,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功能,那就是传递大家的信息,但是接受信息的人怎么使用它,却完全在他自己的判断和潜在了。 做科研和学习,我们都是从一点深入,寻找突破口。社会生活也一样,不去幻想全面医治全面变好,可以也能够做点小事,可以少或者不占腐败的便宜,也可以在能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关心周围的人们,或者,可以多反思点自己是不是有些冷漠........ 恕我以物理的名义,我相信物理科学的力量就是给我们自信,相信我们可以做小事,而且能够做小事,做的认真,做的好!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40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试述哲学方法论在体育科研中的价值
wanggongyang 2010-4-29 20:54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内在地就包含着方法论的内容。古代、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都十分重视对方法的研究,方法论在西方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对方法论的重视不如西方,因而发展也不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要阐述方法论就必然离不开世界观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毛泽东的方法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其根本点,也是中国哲学方法论体系中的主线。 第二、矛盾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领域世界充满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所以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要学会同中求异,也要善于异中求同。 第三、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工作方法,其中包括三种工作方法。1、调查研究的方法。2、群众路线的方法。3、独立自主的工作方法。 科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很早就被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关心。因为,人们在实践中能否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方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研究活动中人们对方法论的定义及方法论与方法之间的区别具有不同的看法,但权威性的词典在方法论的定义方面具有某些一致性。《中国百科大辞典》对方法论定义为“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将方法论定义为“方法的科学或方法的有序安排特别是对科学探索和哲学探索的推理原理应用有关的逻辑学分支,……任何特定科学中的方法体系。”《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同样美国《哲学词典》朗内斯编著将方法论定义为“对那些总是指导着科学探索的推理和实验原理及过程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组织……,也称之为科学的方法。因而,方法论是作为一门科学的特殊方法的总称。” 哲学方法论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我们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也是一切体育科研的基础,没有求是,一切科研都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必须拒绝“形而上学”。科学研究是严谨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重视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才能得到准确而又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体育科学研究有其特点,其科学研究都是依附于实践或者立刻应用到实践中的,只有实事求是的研究过程,才有准确的研究成果,这样成果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同样,科学研究中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存在的基础,矛盾是我们预期成果的基础。只有在矛盾中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在矛盾中的研究才真正有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时,必须重视调查,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实事求是,才能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 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时,哲学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具体方法。哲学方法论的价值隐形的体现在我们的科研成果中,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研究具体体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研究
leejian 2010-3-26 13:19
在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如何做研究 David Chapman 摘要 : 本文的主旨是解释如何做研究。我们提供的这些建议,对做研究本身(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理解研究过程以及开始热爱研究(方法论、选题、选导师和情感因素),都是极具价值的。 备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s 用于内部交流,包含的信息由于过于初步或者过于详细而无法发表。不像正式论文那样,会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 1. 简介 并没有什么神丹妙药可以保证在研究中取得成功,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可能会有所帮助的非正式意见。 目标读者是谁? 本文档主要是为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而写,但对于其他机构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很有价值。即使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从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 如何使用? 要精读完本文,太长了一些,最好是采用浏览的方式。很多人觉得下面的方法很有效:先快速通读一遍,然后选取其中与自己当前研究项目有关的部分仔细研究。 本文档被粗略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研究者所需具备的各种技能:阅读,写作和程序设计,等等。第二部分讨论研究过程本身: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做研究,如何选题和选导师,如何考虑研究中的情感因素。很多读者反映,从长远看,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更有价值,也更让人感兴趣。 (1). 如何通过阅读打好 AI 研究的基础。列举了重要的 AI 期刊,并给出了一些阅读的诀窍。 (2). 如何成为 AI 研究领域的一员:与相关人员保持联系,他们可以使你保持对研究前沿的跟踪,知道应该读什么材料。 (3). 如何学习 AI 相关领域的知识。对几个领域都有基本的理解,对于一个或者两个领域要精通。 (4). 如何做研究笔记。 (5). 如何写期刊论文和毕业论文。如何为草稿写评审意见,如何利用别人的评审意见。如何发表论文。 (6). 如何做研究报告。 (7). 有关程序设计的。 AI 程序设计与平常大家习惯的程序设计有所不同。 (8). 有关研究生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选导师。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本节的意见有助于你找到合适的导师。导师是你必须了解如何利用的资源。 (9). 关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本部分涉及如何选题,以及如何避免浪费时间。 (10). 有关研究方法论,尚未完成。 (11). 或许是最重要的一节:涉及研究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避免不安全感,保持自信,享受快乐。 2. 阅读 文献 很多研究人员花一半的时间阅读文献。从别人的工作中可以很快地学到很多东西。本节讨论的是 AI 中的阅读,在第四小节将论述其他主题相关的阅读。 阅读文献,始于今日。一旦你开始写作论文,就没有多少时间了,那时的阅读主要集中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在研究生的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要用于做课程作业和打基础。此时,阅读课本和出版的期刊文章就可以了。(以后,你将主要阅读文章的草稿,参看小节三)。 在本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需要的阅读量,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但既然 AI 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因此你仍然可以花几年的时间阅读本领域已出版的数量众多论文中最本质的那部分。一个有用的小技巧是首先找出那些最本质的论文。此时可以参考一些有用的书目:例如研究生课程表,其他学校(主要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录取程序的建议阅读列表,这些可以让你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如果你对 AI 的某个子领域感兴趣,向该领域的高年级研究生请教本领域最重要的十篇论文是什么,如果可以,借过来复印。最近,出现了很多精心编辑的有关某个子领域的论文集,尤其是 Morgan-Kauffman 出版的。 AI 实验室有三种内部出版物系列: Working Papers , Memos 和 Technical Reports ,正式的程度依次增加,在八层的架子上可以找到。回顾最近几年的出版物,将那些非常感兴趣的复制下来。这不仅是由于其中很多都是意义重大的论文,对于了解实验室成员的工作进展也是很重要。 有关 AI 的期刊有很多,幸运的是,只有一部分是值得看的。最核心的期刊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也有写作 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者 AIJ 的。 AI 领域真正具备价值的论文最终都会投往 AIJ ,因此值得浏览每一年每一期的 AIJ ;但是该期刊也有很多论文让人心烦。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是另外一本值得一看的期刊。 Cognitive Science 也出版很多意义重大的 AI 论文。 Machine Learning 是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资源。 IEEE PAMI (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是最好的有关视觉的期刊,每期都有两三篇有价值的论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 IJCV )是最新创办的,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价值的。 Robotics Research 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动力学的,有时候也有划时代的智能机器人论文。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偶尔有好文章。 每年都应该去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在 MIT 的 Tech Square 的一层),翻阅其他院校出版的 AI 技术报告,并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仔细加以阅读。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 AI 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 the table of contents )、结论部分( conclusion )和简介( introduction )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 15 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 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 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 如果 会发生什么? 。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将阅读与程序设计联系在一起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在阅读了一些论文后,试试实现论文中所描述的程序的 玩具 版本。这无疑会加深理解。可悲的是,很多 AI 实验室天生就是孤僻的,里面的成员主要阅读和引用自己学校实验室的工作。要知道,其他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去阅读,严肃对待,并引用它们的工作,即使你认为自己明晓他们的错误所在。 经常会有人递给你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并告诉你应该读读,因为其中有很闪光的地方且 / 或可以应用到你的研究工作中。但等你阅读完了,你发现没什么特别闪光的地方,仅仅是勉强可用而已。于是,困惑就来了, 我哪不对啊?我漏掉什么了吗? 。 实际上,这是因为你的朋友在阅读书或论文时,在头脑中早已形成的一些想法的催化下,看出了其中对你的研究课题有价值的地方。 3. 建立 同行联系 一两年后,对自己准备从事的子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此时 或者再早一点 加入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是很重要的。这个非正式的组织是人工智能真正在做什么的反映。引导潮流的工作最终会变成正式发表的论文,但是至少在牛人完全明白一年之后,也就是说,牛人对新思想的工作至少领先一年。 牛人如何发现新思路的?可能是听自于某次会议,但是最可能来自于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下面是该网络工作的大致情况。 Jo Cool 有了一个好想法。她将尚不完整的实现与其他一些工作融合在一起,写了一份草稿论文。她想知道这个想法究竟怎么样,因此她将论文的拷贝发送给十位朋友并请他们进行评论。朋友们觉得这个想法很棒,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错误之处,然后这些朋友又把论文拷贝给他们各自的一些朋友,如此继续。几个月后, Jo 对之进行了大量修订,并送交给 AAAI 。六个月后,该论文以五页的篇幅正式发表(这是 AAAI 会议录允许的篇幅)。最后 Jo 开始整理相关的程序,并写了一个更长的论文(基于在 AAAI 发表论文得到的反馈)。然后送交给 AI 期刊。 AI 期刊要花大约两年的时间,对论文评审,包括作者对论文修改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出版延迟。因此,理想情况下, Jo 的思想最终发表在期刊上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所以 牛人很少能从本领域出版的期刊文章中学到什么东西,来得太迟了 。 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牛人。下面是建立学术关系网的一些诀窍: 有很多讨论某个 AI 子领域(如连接主义或者视觉)的邮件列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列表加入。 当与很熟悉本领域的人讨论自己的思想时,他们很可能不直接评价你的想法,而是说: 你读过某某吗? 这并不是一个设问,而是建议你去阅读某份文献,它很可能与你的想法有关系。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该文献,从跟你交谈的高手那里得到该文献的详细信息,或者直接从他那里借一份拷贝下来。 当你读到某份让你感到很兴奋的论文,复印五份送交给对之感兴趣的其他五个人。他们可能会反馈回来很好的建议。 本实验室有很多针对不同子领域的非正式(持续发展的)论文讨论组,他们每星期或每两星期聚会一次,对大家阅读完的论文进行讨论。 有些人并不介意别人去翻看他们的书桌,也就是说,去翻阅他们堆在书桌上的不久要阅读或者经常翻阅的论文。你可以去翻翻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当然了,首先要得到主人的许可,要知道有些人确实反感别人翻自己的东西。去试试那些平易近人的人。 同样,有些人也并不介意你翻看他们的文件柜。实验室中可是有很多学问精深的人,他们的文件柜里也是有好多宝贝。与利用学校图书馆相比,这通常是更快更可靠的寻找论文的方式。 只要自己写下了些东西,将草稿的拷贝分发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这也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虽然 AI 领域的剽窃很少,但也确实有。你可以在第一页写上 请不要影印或者引用 的字样以做部分防范。)大部分人并不会阅读自己收到的大部分论文,因此如果只有少数人返回评论给你,也不用太在意。你可以如此反复几次 这是期刊论文所必需的。注意,除了自己的导师,一般很少将两次以上的草稿送给同一个人。 当你写完一篇论文后,将论文的拷贝送给那些可能感兴趣的人。别以为人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阅读发表论文的期刊或者会议录。如果是内部的出版物(备忘录和技术报告)就更不容易读到了。 你保持联系的人越是各式各样,效果就越好。尝试与不同研究组, AI 实验室,不同学术领域的人交换论文。使自己成为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研组交流的桥梁,这样,很快的,你的桌子上就会冒出一大摞相关的论文。 如果某篇论文引用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东西,做好笔记。维护一份自己感兴趣参考文献的日志。到图书馆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论文。如果要了解某个主题的发展轨迹,可以有意地去做一张引用的 参考文献 图。所谓的 参考文献图 ,是指引用组成的网:论文 A 引用 B 和 C , B 引用 C 和 D , C 引用 D ,等等。注意那些被经常引用的论文,这通常是值得阅读的。参考文献图有奇妙的性质。一个是经常有研究同一主题的研究组相互不了解。你搜索该图,突然发现了进入另一部分的方式,这通常出现于不同学校或者不同方法存在的地方。尽可能了解多种方法是很有价值的,这总比非常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方法更好。 暂时搁置。跟别人交谈。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并询问人家在做什么。(如果你对与别的学生讨论自己的想法感到害羞,也要坚持交谈,即使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与他们讨论自己认为确实优秀的论文。这将很自然地引导到下一步做什么的讨论。)每天中午在活动楼七层有一个非正式的午餐讨论会。在我们实验室,人们都习惯于晚上工作,所以午餐的时候可以跟别人组成松散的小组进行讨论。如果你与外界的交流很多 做演示或者参加会议 去印张事务名片, 要使自己的名字容易记住。从某个时间开始,你将会开始参加学术会议。如果你确实参加了,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会议论文都令人生厌或者愚蠢透顶。(这其中的理由很有意思,但与本文无关,不做讨论)。那还去参加会议干吗?主要是为了结识实验室之外的人。外面的人会传播有关你的工作的新闻,邀请你作报告,告知你某地的学术风气和研究者的特点,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帮助你找到一份暑期工作,诸如此类。如何与别人结识呢?如果觉得某人的论文有价值,跑上去,说: 我非常欣赏您的论文 ,并提问一个问题。 获得到别的实验室进行暑期工作的机会。这样你会结识另外一群人,或许还会学到另外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去问高年级同学如何获取这样的机会,他们或许已经在你想去的地方工作过了,能帮你联系。 4. 学习相关领域知识 通常的情况,你只能做 AI 领域的事情,对 AI 领域之外的事情一无所知,好像有些人现在也仍然这么认为。但是,现在要求好的研究者对几个相关的领域都了解颇深。 计算的可行性本身并没有对什么是智能提供足够的约束,其他的领域给出了其他形式的约束,例如心理学获得的经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其他的研究领域给了你思考的新工具,看待智能的新方法。学习其他领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本身并没有评价研究价值的标准,全是借自于其他领域。数学将定理作为进展;工程会问某个对象是否工作可靠;心理学要求可重复的试验;哲学有严格的思辨;等等。所有这些标准有时都在 AI 中起作用,熟悉这些标准有助于你评价他人的工作,深入自己的工作以及保护自己的工作。 经过六年左右的课程方可获得 MIT 的 PhD ,你可以在一到两个非 AI 领域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更多的领域内具有阅读水平,并且必须对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下面是如何学习自己所知甚少领域的一些方法 : 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这很牢靠,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阅读课本。这方法还算不错,不过课本的知识经常是过时的,一般还有很高比例的与内容无关的修辞。 找出该领域最棒的期刊是什么,向该领域的高人请教。然后找出最近几年值得阅读的文章,并跟踪相关参考文献。这是最快的感受该领域的方法,但有时候你也许会有错误的理解。 找出该领域最著名的学者,阅读他们所著的书籍。 跟该领域的研究生泡在一起。 参看外校研究该领域的系的课程表。拜访那里的研究院办公室,挑选有用的文献。 数学可能是接下来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学科。对于工作在视觉或者机器人学的人来说更关键。对于以系统为中心的工作,表面上看,并不相关,但数学会教你有用的思维方式。你需要能阅读定理,如果具有证明定理的能力将会给本领域的大多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自学数学,光做个听众是不够的,还得做习题集。尽可能早地选修尽可能多的数学课,其他领域的课程以后选也很容易。 计算机科学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的:代数,图论,等等。如果你要从事推理方面的工作,逻辑是很重要的。逻辑在 MIT 用得不多,但是在斯坦福以及其他地方,这是认识思维的主流方法。所以你必须具备足够的逻辑知识,这样你才能保护自己的观点。在 MIT 数学系选修一两门课程就足够了。要是研究兴趣在感知和机器人,那么不仅需要离散数学,还需要连续数学。在分析,微分几何和拓扑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将会给你提供最常使用的技巧。统计和概率只是一般有用。 认知心理学与 AI 共享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但是实践者确实具有不同的目标,他们主要是做实验而不是写程序。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认知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在 MIT , Molly Potter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认知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如果你想做有关学习的工作,那么发展心理学是很重要的。发展心理学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很有用的,它能告诉你对于人类智能来说,哪些事情难哪些容易。它还给出了有关认知体系结构的认知模型。例如,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工作就对语言处理理论施加了坚实的约束。在 MIT , Susan Carey 开了一门很好的有关发展心理学的初级研究生课程。 心理学中更 软 的部分,例如心理分析和社会心理学,对 AI 的影响看似很小,但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它们会给你非常不同的理解人是什么的方式。像社会学和人类学这样的社会科学可以起相似的作用。具有多种观点是很有用的。上述学科你需要自学。不幸的是,很难区分出这些领域哪些是优秀的成果哪些是垃圾。到哈佛去学习:对于 MIT 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交叉注册哈佛的课程。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有关人体可计算硬件的知识。随着最近可计算神经科学和联结主义的兴起,对 AI 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MIT 的脑和行为科学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课程,视觉( Hildreth, Poggio, Richards, Ullman ),移动控制( Hollerbach, Bizzi )和普通神经科学( 9.015 ,由专家组讲授)。 如果你想研究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了很多有关人类认知的约束。在 MIT ,语言学主要由 Chomsky 学院负责。你可以去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 George Lakoff 最近出版的书《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可作为另外一种研究程序的例子。 工程,特别是电机工程,已经被很多 AI 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我们实验室在培养程序中加入了很多需要确实做一些东西的要求,例如分析电路。了解 EE 也有助于建造定制的芯片或者调试自己的 Lisp 机器上的电源。 物理学对于那些对感知和机器人感兴趣的人具有强大的影响。 哲学是所有 AI 领域看不见的框架。很多 AI 工作都有蕴含着哲学的影响。学习哲学也能帮助你运用或者读懂很多 AI 论文中用到的观点。哲学可沿着至少两个正交的轴分解。哲学通常是某种东西的哲学;有关思维和语言的哲学与 AI 更相关。然后存在着多种哲学学派,从比较大的范围来分,哲学可分为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分析哲学有关思维的观点与 AI 领域大多数研究者一致。大陆哲学则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有非常不同的看待方式。它曾经被 Dreyfus 用于证明 AI 是不可能的。就在不久前,有几位研究者认为大陆哲学与 AI 是相容的,提供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MIT 的哲学属于分析哲学,哲学学院深深地受到 Chomsky 在语言学方面工作的影响。 看起来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是不是?确实如此。要小心一个陷阱:认为对于所有的 X , 只有我对 X 了解的更多,这个问题才会变得容易 。要知道,与之相关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是永远没完的,但最终你还是要坐下来,解决问题的。 5. 做好研究 笔记 很多科学家都有做科研笔记的习惯,你也应该这样。可能你曾被告知从五年级开始,对于每一门科学课都应该记笔记,确实如此。不同的记笔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做在线笔记,记在笔记本或者便笺簿上。可能需要在实验室有一个,家里还有一个。 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才会去读它,因此可以记得比较随意。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将来可能用到的参考文献作小结。 定期翻阅你自己的笔记本。有些人会做月度总结,方便将来的引用。笔记中记录中的东西经常可以作为一篇论文的骨干。这会使生活变得轻松些。相反,你会发现写粗略的论文 标题,摘要,分标题,以及正文的片段 是一种记录自己当前工作的有效方式,即使你并不准备把它变成一篇真正的论文。(过一段时间你或许会改变想法)。 你或许会发现 Vera Johnson-Steiner 的书《 Notebooks of the Mind 》很有用,该书并不是描写如何做笔记的文献,它描述了随着思想片断的积累,创新思想是如何出现的。 6. 论文 写作 写作的理由有很多。在整个读研的过程中,你需要写一到两篇(这取决于你所在系的规定)毕业论文,以获得 PhD 或者 MS 。 勤于写作不仅仅给你练习的机会。 学术的规则就是要么发表,要么腐烂。在很多领域和学校,这通常开始于你成为一名教授时,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很多研究生毕业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表论文了。 鼓励发表和分发论文是很好的政策。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很好的调整思路的方式。你会经常地发现自以为很完美的想法一旦写下来就显得语无伦次。 如果你工作的目的是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服务,就必须把它发表。这也是研究的基本责任。如果你写得精彩,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你的工作。 AI 但凭单打独斗是很难做的,你需要经常地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对你的论文作评论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任何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阅读有关如何写作的书籍。 Strunk 和 White 的《 Elements of Style 》对基本的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做了介绍。 Claire 的《 The MLA's Line By Line 》( Houghton Mifflin )是有关在句子级别如何编辑的书籍。 Jacques Barzun 的《 Simple and Direct : A Rhetoric for Writers 》( Harper and Row, 1985 )是有关如何作文的。 写论文时,读读那些写作高超的书,并思考作者的句法运用。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地,你已经吸收了作者的风格。 要成为写作高手,需要付出颇多,历经数年,期间还要忍受和认真对待他人的批评。除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 写作有时候是很痛苦的,看起来好像是从 实际的 工作中分心了。但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写起来会很快。而且如果你把写作当作一门艺术的话,你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 你肯定会遇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有很多的可能原因,没有一定可以避免的方法。追求完美可能导致思路阻塞:无论开始写什么,总觉得不够好。要理解写作是一个调试的过程。先写一个草稿,然后返回修订。写草稿有助于理顺思路,如果写不出来正文,那就写个大纲。逐步对之细化,直到已经很容易写出子部分的内容。如果连草稿也写不出来,隐藏掉正在写作的所有窗口,然后随便输入自己脑袋里想到的东西,即使看起来好像是垃圾。当你已经写出了很多文本后,重新打开窗口,将刚才写的东西编辑进去。 另外一个错误是以为可以将所有的内容依次写出。通常你应该将论文的核心内容写出来,最后才是介绍部分。引起作者思路阻塞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切实际的以为写作是很容易的事情。写作是耗时耗力的,如果发现自己每天只能写一页,也不要放弃。 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对本来已经足够好的论文还在不停地打磨。这是浪费时间。(这也是一种有意无意之间逃避做研究的表现)。将论文看作你与本领域其他人交谈时的一句话。在交谈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完美的。很少有人会期待自己的某次谈话就是全部的故事,是与对方的最后一次交流。 写信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很多技术论文,如果其风格更类似于给朋友的信,那么会有很大的提高。坚持记日记也是练习写作的方法(也会使你试验更多的文体,不仅仅是技术论文)。这两种方法还有其它的实质作用。 一个常见的陷阱是花很多时间去追求修辞而不是内容。要避免这样。 LaTeX 并非完美,但是它有很多你所需的修饰语。如果这还不够,还可从其他从事这一研究的人那里借用一些词语用法。很多站点(例如 MIT )维护了一个写作修辞的库。 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这是清楚的写作中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了拙劣的东西,且不知道如何修改,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一旦搞清楚了自己要说什么,说就行了。 论文的写作要有利于读者查找到你所做的工作。无论是段落的组织还是通篇的组织,都要将最核心的部分放在前面。要精心写作摘要。确保摘要已经反映出你的好思路是什么。确保自己明白自己的创新点是什么,然后用几句话表达出来。太多的论文摘要只是一般性地介绍论文,说是有一个好思路,却不说是什么。 不要用大话来贩卖你的工作。你的读者都是很优秀的人,正直且自尊。与之相反,也不要为自己的工作道歉或者进行消减。 有时候你意识到某个子句、句子或者段落不够好,却不知道如何修改。这是因为你钻到死胡同里出不来了。你需要返回重写这一部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确保自己的论文中有中心思想。如果你的程序在 10 毫秒内解决了问题 X ,告诉读者你是如何办到的。不要只是解释你的系统是如何构建的,是做什么的,还要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价值所在。 写作是给人看的,而不是机器。因此光观点正确是不行的,还要易懂。不要靠读者自己去推理,除非是最明显的推论。如果你在第七页的脚注上解释了某个小玩意的工作原理,接着在第二十三页没有进一步解释就引用了它,此时如果读者感到困惑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正式的论文要写清楚是很难的。不要模仿数学领域的文献,它们的标准是尽可能少的解释,使读者感到越困难越好。这并不适用于 AI 。 写完一篇论文后,删掉第一段或者头几句话。你会发现那是与内容无关的一般性话语,更好的介绍语句在第一段最后或者第二段的开头。 如果你等做完所有的工作后才开始写作,会失去很多。一旦开始了某个科研项目,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写作解释当前工作进展或者每几个月学习所得的非正式论文。 从你的研究笔记中的记载开始。花两天的时间写下来 如果你花的时间更长,说明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将论文与你的朋友分享。写的是草稿 不是为了被引用的那种。将论文复制数十份,送给那些感兴趣的人(包括你的导师)。与写正式论文相比,这样做具有很多相同的好处(评论,理清思路,写作练习等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付出无需那么多。经常地,如果你做得不错,这些非正式论文以后可以作为正式论文的骨干内容,也就是从 AI 实验室的 Working Paper 成为一篇期刊文章。 一旦你成为 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 的成员,会有很多人给你寄论文拷贝要求评论。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论文的评论是很有价值的。因此你评论的论文越多,你获得支持就越多,也会收到更多人对你论文的评论。不仅如此,学习评价别人的论文有助你的选择。 为论文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要写出有用的评论,需要读两遍论文。第一遍了解其思想,第二遍开始作评论。 如果某人在论文中屡次犯同一错误,不要每次都标记出来。而是要弄清楚模式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对此还可以做什么,然后在第一页清晰地指出或者私下交流。 论文的作者在合并你的评论时,将会遵循最小修改的原则。如果可以,就只修改一个词,不行再修改一个词组,再不行才修改整个句子。如果他的论文中某些拙劣之处使得他必须修改整个段落,整个小节甚至整篇论文的组织,要用大字体的字母指出来,这样他才不会忽视。 不要对论文写毁灭性的批评,如 垃圾 。 这对于作者毫无帮助。花时间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要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评论有很多种。有对表达的评论,有对内容的评论。对表达的评论也可以很不同,可以是校对打字稿,标点,拼写错误,字词丢失等。应该学一些标准的编辑符号。还可以是校正语法,修辞,以及混乱不清楚的段落。通常人们会持续地犯同一语法错误,因此需要花时间明确地指出。接下来是对组织结构的评论:不同程度(子句,句子,段落,小节乃至一章)的次序混乱,冗余,无关的内容,以及丢失论点。 很难描述对内容进行评论的特征。你可能建议作者扩展自己的想法,考虑某个问题,错误,潜在的问题,表达赞美等。 因为 Y ,你应该读 X 是一种总是有用的评论。 你无须接受所有的意见,但是必须都认真对待。将论文的部分内容裁掉是挺令人痛心的,但往往也提高了论文的水平。你经常会发现某个意见确实指出了问题,但是解决方法你觉得不可接受,那么就去寻找第三条道路。 要多发表论文,这其实比想象中的容易。基本上, AI 出版物评审者评审论文的标准是: (a) 有新意; (b) 在某些方面,符合标准。看看 IJCAI 的会议录,你会发现论文录取的标准相当低。这种情况由于评审过程本身固有的随机性而变得更糟糕了。所以,一个发表论文的诀窍是不停地尝试。 确保论文可读性比较好。论文被拒绝的原因,除了没有意义之外,就是无法理解或者组织糟糕。论文在投往期刊之前,应该交流一段时间,并根据反馈的评论进行适当的修订。要抵制那种急匆匆地把结果投往期刊的做法。在 AI 领域,没有竞赛,而且不管怎么说,出版周期的延迟要大大超过对草稿进行评论的时间。读一读你想投稿的期刊或者会议的过刊,确保自己论文的风格和内容是适合的。 很多出版物都有一页左右的 作者投稿须知 ,仔细看看。 主要的会议都会在被接收的论文中评出内容和表达俱佳的获奖论文,仔细研究研究。 通常是向会议投交一份篇幅比较短的有关部分工作内容的早期报告,然后再往期刊投交一份篇幅长的最终的正式论文。 论文被决绝了 千万不要沮丧灰心。 期刊和会议的论文评审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节省时间,会议论文的评审必须迅速,没有时间细究或者交流。如果你被拒绝了,你就失败了。但期刊论文则不同,你可以经常地与编辑争辩,通过编辑与评审人争辩。 评审人一般都会对你有帮助的。如果你收到了令人生厌的评审报告,应该向大会的程序主席或者编辑投诉。不能期望可以从会议论文评审人的报告那里得到多少反馈。但对于期刊论文,往往可以得到非常棒的建议。你不必完全按照评审报告的建议去做,但是,如果你不按照报告去做,那么就必须解释原因,并且要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面评价。不管怎么样,无论是哪种的评审,作为评审者都要有礼貌。因为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你将会与被评审者在一个学术圈子里。 MIT AI Lab Memos 大体上是接近发表的水平。实际上, Technical Reports 基本上都是这些 Memos 的修订版本。 Working Papers 则更不正式,这是很好的将自己的论文分发给同事们的方法。要出版这些内部文件,只需到 Publications Office (在活动楼八层)领一份表格,并有两位教员签字即可。就像其它的科研活动一样,论文写作所花的时间总是比期望的要多。论文的发表在耗费时间这个问题上则更严重。当你完成了一篇论文,投出去,等待发表。数月后,论文以及评论被返回来。你不得不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又是几个月,才返回对你的修改的确认。如果你同时发表了该论文的不同形式,如有一篇短的投会议,一篇长的投期刊,这样的过程将反复数个回合。结果有可能是当你已经厌倦了,研究主题也已经令人生厌后数年,你仍然在修改那篇论文。这启示我们: 不要去做那些需要热情投入但是很难发表论文的研究 苦不堪言 。 7. 讲演 与同行交流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讲演,上面提到的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同样适用于讲演。站在听众面前从容讲演而不会使听众恹恹欲睡的能力,对于你成功地获得别人的承认、尊敬乃至最终的求职都是很关键的。讲演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下面是一些学习和练习讲演的方法: Patrick Winston 有一篇很好的有关如何作讲演的小论文。每年的一月,他都会就此作讲演,演示和描述它的演讲技巧。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或者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讲者,选一门公共演讲课。初级的表演课也很有用。 如果你的导师有定期的研究讨论会,自愿去作演讲。 MIT AI 实验室有一系列的半正式座谈会,叫做 Revolving Seminar 。如果你觉自己的某些观点值得写进 AI Memo 或者会议论文中,自告奋勇去作一场报告。深入了解实验室的不同机器人项目,当你外地的亲朋好友来的时候,你可以领着他们逛一圈,并就机器人做 60 分钟的报告。 由于修改演讲远比修改论文容易,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很好的寻找如何表达思想的方式。( Nike Brady 有一次曾说,他所有最好的论文都来自于演讲)。 在一间空屋子里练习,最好就是你马上要做的报告。这有助于调整报告的技巧:每一张幻灯讲些什么;转换的延迟以及保持平滑;保持解释和幻灯的同步;估计报告的时间长度。你花在调整设备上的时间越少,留下来的与人交流的时间就越长用镜子,录音机或者录像机练习是另外一种方法。实验室有这三种设备。这也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发音和肢体语言。 对于比较正式的报告 特别是你的答辩 应该在几个朋友面前练习一遍,请他们批评指正。观察别人是如何做报告的。有很多访问 MIT 的人会做报告。参加这样的报告会能够感受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如果报告令人提不起兴趣,你可以暗中分析报告者错在哪里。 找一位朋友,将你最近的想法说给他听。这既可以提高的交际技巧,又能调试自己的思路。 8. 程序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 AI 论文都包含代码,而且本领域的很多重量级人物从来没有写过一个重要的程序。但是为了初步的近似 AI 工作原理,你必须会程序设计。不仅仅是很多 AI 研究工作需要编写代码,而且学会程序设计能给你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直觉,这是 AI 对认知科学贡献的主要来源。在 MIT ,本质上所有的 AI 程序设计都使用 Common Lisp 。如果还不知道,赶快学吧。当然,学习一门语言并不能等同于学习程序设计; AI 程序设计包含的一些技术与那些在系统程序设计或者应用程序设计中用到的大不相同。开始学的时候,可以先看看 Abelson 和 Sussman 的《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并做一些练习。这本书与 AI 程序设计本质上并不相干,但是包含了一些相同的技术。然后读 Winston 和 Horn 写的 Lisp 书第三版,书里有很多优雅的 AI 程序。最后,进行实际的程序设计,而不是阅读,才是最好的学习程序的方法。 学习 Lisp 程序设计有很多传统。有些人习惯一起写代码,这取决于个性。还有的人寻找机会直接向有经验的程序员学习,或者请他对你的代码进行评价。阅读别人的代码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可以向高年级同学要他们的源代码。他们可能会有些抱怨,说自己的编程风格差极了,程序实际上并不能工作云云。不管怎么样,最后你获得了源代码。然后你要仔细地通篇阅读,这很费时间。通常阅读并完全理解别人代码所花的时间与你自己编程完成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因此要计划好在你的头一个或者头两个学期用数周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代码。你将从中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在课本中也没有的技巧。如果你读到了大段大段不可理解没有注释的程序,你就会明白不应该如何写代码了。 在软件工程课里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在 AI 程序设计中依然有用。要给代码加注释。使用正确的数据抽象。将图和你的代码隔离开,由于你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 Common Lisp ,因此可移植性很好。诸如此类。 经过头几年的学习后,应该写一些自己的标准 AI 模块,如: l 真值维护系统 l 规划器 l 规则系统 l 不同风格的解释器 l 具有流程分析的优化编译器 l 具有继承特性的框架系统 l 几种搜索方法 l 基于解释的学习器 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尝试用程序实现。你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几天之内完成一个功能版本。修改已有的程序是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前提是你已经写过这样的东西,并且确实了解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效率等问题。 不像其他通常的程序员, AI 程序员之间很少相互借阅代码(演示代码例外)。这部分由于 AI 程序很少有真正起作用的。(很多著名的 AI 程序只在作者论文所提到的那三个例子上起作用,虽然最近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另外一个原因是 AI 程序通常是匆忙凑成,并没有考虑一般化的问题。使用 Foobar 的 标准 规则解释器,开始时很有效,不久就会发现缺少一些你需要的功能,或者不够有效率。虽然可以对代码进行修改满足自己的需要,但记住 理解别人的代码是很耗时的,有时候还不如自己写一个 。有时候构建一个标准包的工作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篇论文。 像论文一样,程序也有可能过于追求完美了。不停重写代码以求完美,最大化的抽象所有的东西,编写宏和库,与操作系统内核打交道,这都使得很多人偏离了自己的论文,偏离了自己的领域。(从另外一方面,或许这正是你需要将来谋生的手段) 9. 选择 导师 在 MIT ,有两种类型的导师,教学导师和论文导师。 教学导师的工作比较简单。每一位研究生都被分配了系里的一位老师作为教学导师。教学导师的作用是作为系方代表,告诉你对你的正式要求是什么,如果你的进度慢了敦促你,批准你的课程计划等。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每年只需要见教学导师两次,在注册日那天。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教学导师替你向系里反映或者提供指导。 论文导师是监督你研究的人。选择论文导师是你读研期间最重要的选择,比选题都重要得多。从更广的意义上讲, AI 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习的。有很多领域的技术方面或者研究过程方面的非正式知识,只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找不到。 很多 AI 教员都是行为古怪的人,毕业生也如此。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非常个性化的,你的个人特点必须与导师的配合得很好,这样你们才能合作成功。 不同的导师具有不同的风格。下面是一些需要值得考虑的因素: (1).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指导?有些导师会给你一个定义良好的适合做论文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解释,并告诉你如何开展工作。如果你陷在某个地方了,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开展下去。其他的导师属于甩手型,他们可能对你的选题毫无帮助,但是一旦你选好题目,他们对于引导你的思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你需要考虑清楚自己适合独立工作还是需要指导。 (2). 你需要多大程度的联系?有的导师要求每周与你见面,听取你工作进展的汇报。他们会告诉你应该读的论文,并给你实际的练习和项目做。其他的导师每学期与你的谈话不会超过两次。 (3). 你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有些导师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 (4). 需要多少情感支持? (5). 听取导师意见的认真程度如何?大多数导师会相当正式的建议你的论文题目。有些导师是值得信赖的,他们给出的建议,如果按照执行,几乎肯定会做出一篇可接受程度的论文,如果不是令人兴奋的论文的话。其他的则一下子抛出很多思路,大部分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有一些,或许会导致重大突破。如果选了这样的一位导师,你首先得把自己当作一个过滤器。 (6). 导师提供了什么类型的研究组?有些教授会创造环境,把所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即使他们做的不是同一个项目。很多教授每周或者每两周与自己的学生们会面。这对你有用么?你能与教授的学生和睦相处么?有些学生发现他们更能与其他教研组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7). 你想参与大的项目么?有些教授将大系统分解,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这给了你与一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 (8). 你想被共同监督么?有些论文项目包含了多个 AI 领域,需要你与两个以上的教授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虽然你正式的论文导师只有一位,但是有时候这并不反映实际情况。 (9). 导师愿意指导其研究领域之外的论文题目么?你是否能与导师一起工作,比你做什么本身更重要。 MIT 的机器人系就曾指导过量子物理学和认知建模方面的论文;推理方面的教员指导过视觉方面的论文。但是有些教员只愿意指导自己研究兴趣领域内的论文。这对于那些欲获得终身职位的年轻教员来说尤其如此。 (10). 导师会为了你跟体制作斗争吗?有些导师会为了你跟系里或者某些有敌意的实体作斗争。有时候体制对某些类型的学生不利(特别是对于女学生和怪癖的学生),因此这一点很重要。 (11). 导师愿意并且能够在会议上推荐你的工作吗?这是导师工作的一部分,对你将来工作意义重大。 上述这些因素,不同学校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大部分学校相比, MIT 提供了多得多的自由。找论文导师是你研究生一年级最主要的任务。研一结束时,或者研二学年开始阶段,你必须有一个论文导师。下面是一些诀窍: (1). 查阅实验室的研究总结。其中有一页左右的篇幅描述了每个教师以及很多研究生目前在做什么。 (2). 如果你对某些教师的研究工作感兴趣,查阅其最近的论文。 (3). 在第一学期,与尽可能多的教师交谈。去感受他们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研究和指导风格是什么。 (4). 与预期导师的研究生交谈。要保证与导师的多个学生交流,因为每位导师在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时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效果。不能被一个学生的看法所左右。 (5). 很多教师所在研究组的会议对新同学都是公开的。这是非常好的了解导师工作方式的途径。 作为一门学科, AI 不同寻常的一点是很多有用的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而不是博士 他们忙着做管理去了。这有几个后果。一是某个教师的声望,是否会获得终身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工作。这意味着教授有很强烈的动机吸引最好的学生为自己工作,并给与有效的指导和足够的支持。另外一个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方向是由导师形成的,因此整个领域的方向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选择什么样的研究生。当选定了导师,决定了自己对导师的要求后,要确保导师知道。不要由于交流不好,浪费时间于自己并不想做的项目上。 不要完全依赖你的导师,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找一些能定期评审你的工作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时很容易走火入魔。网络中的人可以包括自己实验室或者外单位的研究生和老师。 在与其他学生、老师甚至自己的导师的关系中,很可能会碰到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同性恋或者其他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果你不幸碰到了,去寻求帮助。 MIT 的 ODSA 出版了一本叫做 STOP Harrassment 的小册子,里面有很多建议。《 Computer Science Women's Report 》,可在 LCS 文档室找到,也与之相关。 实验室中有些同学只是名义上由导师指导。这对于那些独立性很强的人来说很好。但是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某项导师指导的工作,除非你确保没有导师也行且自己有牢靠的支持网络,否则就不要这么干。 10. 毕业 论文 毕业论文的水准 做毕业论文将占据研究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去做研究,包括选题,这比实际的写作耗时更多。硕士论文的目的是为做博士论文练兵。博士水平的研究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话,是很难进行的。硕士论文最本质的要求是展示自己的掌握程度: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本领域最新进展,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水平。并不需要你对本领域的最新知识有所拓展,也不要求发表你的论文。然而我们实验室的论文总是比较大气的,因此很多硕士论文实际上都对本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大约有一半都出版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很多人精力都集中于硕士的工作,所以 MIT 有这样的名声:硕士论文的质量往往比博士论文高。这有悖于硕士工作本来是为博士研究作准备的原有目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所做研究要对领域有所贡献,至少需要两年,这使得研究生学习时间之长令人难以忍受。现在或许你感受不到匆忙,但当你已经在实验室呆了七年后,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逃出去。硕士从入学到毕业平均时间是两年半,但是,计算机系强烈鼓励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某个硕士生的题目过于庞大,可将之分解,一部分来做硕士论文,另一部分给博士生作博士论文。 想要了解硕士论文研究是什么样的,读几本最新的硕士论文。记住比较好的论文是那些出版的或者成为技术报告的,因为这标志着该论文被认为是扩展了领域的最新知识 换句话说,他们的论文远远超出了硕士论文的水平。还要读一些通过的但是没有出版的论文,所有通过的论文都可以在 MIT 图书馆中找到。博士论文必须对最新知识有所拓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必须具备可出版的质量。 MIT 的泱泱气质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博士论文在几年内都是某个子领域的权威工作。对于 MIT 的博士论文来说,开创一个新领域,或者提出并解决一个新问题,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必需的。 一般来说,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做博士论文。很多人花一到两年的时间跟硕士生活说再见,以及选题。这段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做助教或者在某个非 AI 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组织个乐队。博士论文的实际写作时间大约是一年。 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工作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 好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表达个人观点,而且可与同行交流。 选择题目必须是自己愿意倾注热情的。个人远景观点是你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理由,是你最为关切的意象、原则、思路或者目标。有多种形式。或许你想造一台可与之交谈的计算机,或许你想把人类从计算机的愚蠢使用中拯救出来,或许你想展示万物都是统一的,或许你想在太空发现新生命。远景观点总是比较大的,你的论文并不能实现你的远景,但是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做论文时,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将问题消减至可解决的水平,同时规模又足以做一篇论文。 解决 AI 的宽度优先 是常见毛病的一个例子,题目太大太虚了。你会发现需要不断的缩小题目的范围。选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离散的事件,会持续到你宣布论文已经完成那一刻为止。实际上,解决问题通常比精确地描述问题要容易得多。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五十年的工程,那么合理的十年工程是什么,一年的呢?如果目标的结构庞大,那么最核心的部件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的了解核心部件?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可以忍受多大程度的风险。在最终的成功和风险之间需要权衡。这也并不总是对的, AI 中有很多研究者尚未涉及的想法。 好的论文选题有一个中心部分,你确信肯定可以完成,并且你和你的导师都同意这已经满足毕业要求了。除此之外,论文中还有多种扩展,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成功了,会增加论文的精彩程度。虽然不是每一个论文选题都符合这个模式,但值得一试。 有些人觉得同时在多个项目中工作可以在选题的时候选择可以完成的那个。这确实降低了风险。另外一些人则愿意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选一个单独的题目。 可能你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这样你的选题范围就狭窄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系里的老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导你选择的领域。可能还会发现好像那个领域没什么很自然的选题,反而对别的领域有好想法。 硕士选题比博士选题更难,因为硕士论文必须在你所知不多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完成。 博士选题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是否继续硕士阶段所研究的领域,可能拓展或者作为基础,或者干脆转到另外一个领域。待在同一个领域事情就简单了,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年就毕业了,特别是如果在硕士阶段的工作中已经发现了适合做博士论文的题目。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定型,改换领域则能增加知识的宽度。 有的论文题目很新奇,有的则很普通。前者开创了新领域,探索了以前未曾研究过的现象,或者为很难描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后者则完美地解决了定义良好的问题。两种论文都是有价值的。选择哪一种论文,取决于个人风格。 论文的 将来的工作 部分,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来源。 无论选什么样的题目,必须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即使是同时有人做的工作,也不好。有很多东西可作,根本无需竞争。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读了别人的论文后感觉很惊慌,好像它已经把你的问题解决了。这通常发生在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实际上往往只是表面类似,因此将论文送给某个了解你的工作的高人看看,看他怎么说。 MIT AI 实验室的论文并非全是有关人工智能的;有些是有关硬件或者程序设计语言的,也行。 选好题后,即使有点虚,你必须能够回答下列问题:论文的论点是什么?你想说明什么?你必须有一句,一段,五分钟的答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人也不会严肃对待你的选题,更糟糕的是,你会陷在选题 再选题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 开始作论文研究后,一定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每一部分的理论和实现是如何为目标服务的。 记住,一旦选好了题目,你必须与导师就论文完成的标准达成清晰的一致。如果你和他对论文具有不同的期望,最后你肯定死得很惨。必须定义好 完成测试 的标准,像一系列的能够证明你的理论和程序的例子。这是必须做的,即是你的导师并不这么要求。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试也要随之改变。 首先尝试论文问题的简化版本。用实例检验。在形成理论抽象之前,要完整的探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做论文的过程中,有很多浪费时间的方式。要避免下列活动(除非确实跟论文相关):语言表达的设计;用户接口或者图形接口上过分讲究;发明新的形式化方法;过分优化代码;创建工具;官僚作风。任何与你的论文不是很相关的工作要尽量减少。 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 论文逃避 ,就是你突然发现改正某个操作系统的 BUG 是非常吸引人也很重要的工作。此时你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偏离了论文的工作。要记住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本文对于部分作者来说就属于论文逃避现象)。 11. 研究方法论 本部分内容比较少,请添加。 研究方法学定义了什么是科研活动,如何开展研究,如何衡量研究的进展,以及什么叫做成功。 AI 的研究方法学是个大杂烩。不同的方法论定义了不同的研究学派。 方法是工具。使用即可,不要让他们来使用你。不要把自己陷于口号之中: AI 研究需要牢靠的基础 , 哲学家只会高谈阔论,人工智能则需要拼搏 , 在问为什么之前,先搞清楚计算的是什么 。实际上,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成功,你必须擅长各种技术方法,还必须具备怀疑的态度。例如,你必须能够证明定理,同时你还必须思考该定理是否说明了什么。 很多优秀的 AI 篇章都是巧妙地在几种方法论中取得平衡。例如,你必须选择一条在太多理论(可能与任何实际问题都无关)和繁琐的实现(把实际的解决方法表达得语无伦次)之间的最佳路线。你经常会面临区分 干净 和 肮脏 的研究决策。你应该花时间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形式化吗?还是保持问题的原始状态,此时虽然结构不良但更接近实际?采用前一种方法(如果可行的话)会得到清晰确定的结果,但这一过程往往是繁琐的,或者至少不会直接解决问题。后者则有陷入各种处理的漩涡之中的危险。任何工作,任何人,必须作出明智的平衡。 有些工作像科学。你观察人们是怎样学习算术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袋鼠是如何跳的,然后搞清楚原理,形成可检验的理论。有些工作像工程:努力创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器或者算法。有些工作像数学:跟形式化打交道,要理解属性,给出证明。有些工作是实例驱动的,目标是解释特定的现象。最好的工作是以上几种的结合。 方法具有社会性,看看别人是如何攻克类似难题的,向别人请教他们是如何处理某种特殊情况的。 12. 学术情商的锤炼 研究是艰苦的工作,很容易对之失去兴趣。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在本实验室读博的学生只有很少比例最后获得学位。有些人离开是因为可以在产业界赚到更多的钱,或者由于个人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论文。本节的目标是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所有的研究都包含风险。如果你的项目不可能失败,那是开发,不是研究。面对项目失败是多么艰难啊,很容易将你负责的项目失败解释为你自己的失败。虽然,这实际上也证明了你有勇气向困难挑战。在人工智能领域很少有人总是一直成功,一年年地出论文。实际上,失败是经常的。 你会发现他们经常是同时做几个项目,只有一些是成功的。最终成功的项目也许反复失败过多次。经历过很多由于方法错误的失败之后,才取得最终的成功。 在你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是每一个失败的项目都代表了你的工作,很多思想,思考方式,甚至编写的代码,在若干年后你发现可用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这种效果只有在你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失败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有最初的失败以后将会起作用的信念。 研究所花费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计划的要多得多。一个小技巧是给每个子任务分配三倍于预期的时间(有些人加了一句:,即使考虑了这条原则)。 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研究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突破和灵感都发生在你散步时。如果时时刻刻地都潜意识的思考研究,就会发现思如泉涌。成功的 AI 研究者,坚持的作用一般大于天资。尝试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区分浅薄的和重要的思路的能力。 你会发现自己成功的比例是很随机的。有时候,一个星期就做完了以前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令人欣喜的,使得你更愿意在本领域工作下去。其他一些时候,你完全陷在那里,感觉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情况很难处理。你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再具备研究者的素质了。这些感觉几乎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你是 MIT 录取的学生,你就是绝对合格的。你需要的是暂停一下,对糟糕的结果保持高度的容忍。 通过定期设置中短期的目标,例如每周的或者每月的,你有很多工作要做。增加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有两种方法,你可以把目标记在笔记本中,并告诉另外一个人。你可以与某个朋友商定交换每周的目标并看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或者告诉你的导师。 有时你会完全陷在那里,类似于写作过程的思路阻塞,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却并无一定的解决方法。范围过于宽泛了,可尝试去解决流程中的子问题。 有时候对你研究能力的怀疑会消磨掉你所有的热情而使得你一事无成。要牢记研究能力是学习而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多星期都毫无进展,尝试每天只工作一小时。几天后,你可能就会发现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害怕失败会使得研究工作更加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无法完成工作,问问自己是否是由于在逃避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完全是白费的这种可能,会阻止你进一步开展工作。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只要认识到失败和浪费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看看 Alan Lakien 的书《 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Your Life 》,其中包含很多能使你进入充满创造力的状态的无价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做研究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当生活中一切都不如意时,工作是避难所。其他的人如果生活陷入混乱时就无法工作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悲痛得难以自拔,去看看心理医生。一份非正式的调查表明,我们实验室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在读研期间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使得人工智能那么难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成功标准。在数学中,如果你证明了某个定理,你就确实做了某些事情;如果该定理别人都证不出来,那么你的工作是令人兴奋的。人工智能从相关的学科中借来了一些标准,还有自己的一些标准。不同的实践者,子领域和学校会强调不同的标准。 MIT 比其他的学校更强调实现的质量,但是实验室内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你不可能令所有的人都满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取得了进展,这会让你觉得很不安全。对你工作的评价从我所见过最伟大的到空虚,多余,不明所以不一而足,这都是很正常的,根据别人的反馈修订自己的工作。 有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被承认的感觉:包括毕业论文的接受,发表论文等。更重要的是,与尽可能多的人交流你的思路,并听取反馈。首先,他们能贡献有用的思路;其次,肯定有一些人会喜欢你的工作,这会使得你感觉不错。由于评价进展的标准是如此不确定,如果不与其他的研究者充分的交流,很容易盲目。特别当你感觉不太好时,应该就你的工作进行交流。此时,获得反馈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贡献,总是想:如果我能做,肯定是微不足道的。我的所有思想都太明显了。实际上,当你回头看时,这些虽然对你是很明显的,对别人并不一定是明显的。将你的工作解释给很多门外汉听,你会发现现在对你来说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原来那么难!写下来。 一项对诺贝尔获奖者实施的有关怀疑自己问题(在你研究的过程中,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做震惊世界的工作吗?)的调查表明:获奖者们一致回答他们经常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正确性,都经历过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无关的,太明显了或者是错误的时期。 任何科学过程的常见和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严格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工作的价值也是科学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些研究者发现与别人协作比单打独斗工作效果更好。虽然人工智能研究经常是相当个人主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起工作,创建系统,联合发表论文。我们实验室至少已经有一个联合做毕业论文的先例。缺点是很难与协作者区分对论文的贡献。与实验室之外的人合作,例如暑期工作时,问题就会少一些。 很多来到 MIT AI 实验室的学生都是以前所在学校最厉害的人。来到这里之后,会发现很多更聪明的人。这对于很多一年级左右学生的自尊形成了打击。但周围都是聪明人也有一个好处:在你把自己不怎么样的(但自己又没有觉察到)想法发表之前就被其他人给打倒在地了。更现实的讲,现实世界中可没有这么多聪明人。因此到外面找一份顾问的工作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首先,有人会为你的才能付费,这说明你确实有些东西。其次,你发现他们确实太需要你的帮助了,工作良好带来了满足感。反之,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四百多个申请者挑选出来的,因此我们很多学生都很自大。很容易认为只有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并没什么错,而且有助于推进领域的发展。潜在的问题是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研究花的时间比原先计划的多得多,完全依靠自己还做不了。这些都使得我们中的很多人陷入了严重的自信危机。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所做的只能对某个子领域的一小部分有所贡献,你的论文也不可能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这需要激烈的自我重新评价,充满了痛苦,有时候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自视过高有助于以一种游戏的精神去作研究。 人们能够忍受研究的痛苦至少有两个情感原因。一个是驱动,对问题的热情。你做该研究是因为离开它就没法活了,很多伟大的工作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虽然这样也有油尽灯枯的可能。另外一个原因是好的研究是充满乐趣的。在大部分时间里,研究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如果问题恰好适合你,你可以玩一样的解决它,享受整个过程。二者并非不可兼容的,但需要有一个权衡。 要想了解研究是怎么样的,遭到怀疑的时候应该如何安慰自己,读一些当代人的自传会有些作用: Gregory Bateson's 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 , Freeman Dyson's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 Richard Feynmann's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Feynmann! , George Hardy's 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 和 Jim Watson's The Double Helix . 当你完成了一个项目例如论文一两个月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不值。这种后冲效果是由于长时间被压抑在该问题上,而且觉得本可以做得更好。总是这样的,别太认真。等再过了一两年,回头看看,你会觉得:嘿,真棒!多棒的工作! 原文信息 Title: How to do Research At the MIT AI Lab Author: Chapman, David Publisher: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Issue Date: Oct-88 Abstract: This document presumptuously purports to explain how to do research. We give heuristics that may be useful in pickup up specific skills needed for research (reading, writing, programming) and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joying the process itself (methodology, topic and advisor selection, and emotional factors). URL: http://hdl.handle.net/1721.1/41487 ; http://ee.tongji.edu.cn/pages/forum/root/knowledgebase/how%20to%20do%20research/mit.research.how.to.html ; http://www.cs.umass.edu/~emery/misc/how-to.pdf Series no.: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Working Papers, WP-316 中文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2000 级博士生柳泉波翻译 ( 从网络搜索到的信息,如有误请指出 ) ,博主略作修改和整理。
个人分类: Road to Science|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earning Has Just Started" - an interview with Prof. Vladimir Vapnik(zz)
wucg 2010-3-7 21:14
Learning has just started-zz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个挑战:或然与必然如何在人的行为上统一?
tianli99 2010-2-28 01:31
科学研究希望得到的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约束条件,按照这明确的约束条件进行作业,就能够保证最终得到希望得到的或预定的结果。 人们对于越简单的事情,处理起来的把握越大,
个人分类: CV of Ai WU|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复鲍老师以及物理学的讲法
cyaninelotus 2010-2-20 16:18
今晨发表博文 又见熵字, 非常高兴看到了鲍老师的留言,感觉我一时难以回复清楚,却又有话必说,所以,在鲍老师的引导下写此博文,一来当做我的慎重回复,二来再请鲍老师指教,三来需要大家抛玉,惑更正我的错误路线,或者让我有补缺查漏的方法。 我的教案上有关于物理学讲述方法的讨论,我自己非常信服,但是由于以前比较不全面,这些言论是参考了那位的前辈的竟然全部忘记了,期望有知道的人告诉我,我在这里先要致谢。其实教学讲述的方法应该与人们的认识方法是一致的,这符合认识的规律。这种方法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学的方法,一种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路线不同,是由于对象不同,物理学的对象是自然,是客观实在,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对象是logic。 所以,几何学的讲法是直接进入,告诉你全部的公理和一些基本的很少的概念,然后推证,自洽就圆满了。可是,物理不行,从一开始物理就不知道全部的秘密,不但不知道全部的秘密,而且没有办法整个铺陈开来描述全局。物理能做的是什么,观测总结,每次描述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就算是一个定律,或者一个理论),并且,要把这一个方面量化得描述出来,你得把对象隔离出来,不受多样性,联系性的干扰,这就需要建立简化模型。最后的,许多方面的描述加在一起就是俺们要认识的自然。所以说,鲍老师说的近代科学是描述性的,不是解释性。不但是描述性的,而且是盲人摸象式的描述性。就如同我们认识一个美女,你只能说她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云云,把方方面面都逐个描述了,咱们就算大功基本告成,如此,称之为基础物理。嘿嘿,剩下的问题就更大了,那他到底怎么样呢?-------这大概就是看描述的人的最想知道的问题,还有啊,如此美妙的女子,我会不会爱上她呢?----------------物理学家完全不知道,科学家也完全不知道,您自己去看吧!可是,您也没法看,这是一个偌大的偌复杂的对象,除非您和他在一样的限度。 如此,物理学就算要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规律,也必须先讲清楚与之有关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不过这里还有问题,那就是,往往有些概念的内涵很有哲学味,有味的结果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概念是在某一理论框架下建立的,但是,没有什么理由反对这些概念被广泛应用,这就是概念泛化的一个原因吧。然后,呵呵,这里还有问题,什么?洗脑法!! 回想初二物理课本,咱们开始怎么讲滴? 请记忆测量、密度、速度等等的概念 。 虽然美其名曰先讲概念再讲规律,实质是在你的脑海里烙下印记,以后见了你就恍然大悟,再在这个恍然大悟的基础上理解别的东东。 现在可以测试一下:设问-----物质是什么?是物体,物体含有质量(这里你就明白了,就是有质量有内涵的实在吧,因为质量是你的脑海里早就埋伏着的概念)。现在再问,质量又是什么?概念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相当于一个绕口令,啥啥事都没说明白,结果呢,咱们都明白了基本物理。 借用某一作家的话就是,女人会爱上她见到次数很多的男人。 也用可怕的问题就是,说不定某个理论自己很不认可,结果看得多了沿着人家的思路走了几趟,你就认可了呢-------也是现在的营销策略,衣服好不好,穿上看看嘛。 这么一讨论,泛概念还真贵族,好像就是那些 很能说不清 的概念容易泛化,就是鲍老师说到的 如力,如场,如能量...等等。力是啥?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多了去了,咱们认识自然界算不算一种相互作用?已经被相互作用的自然还是不是原来的自然?------悖论出来了, 我看你一眼了,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 如此这般,泛概念就升级了。人类的活力不但在于非常想认识世界,还想要解释自然。自然科学不够,还得哲学。好吧,有哲学味的都有用武之地了,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取其长以致用,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误。可能比较可怕的就是前面所说的 洗脑过程, 稍不留神,解释来解释去就找不到原来的味了。 一时性急,乱说一气。剩些时间的思考一下,据说有人论断哲学让女人走开。一说到哲学俺就心虚,先走开了。 下面是鲍老师的留言,留待慢慢阅读,慢慢想它。 发表评论人: 隔壁家的二傻子 葛大侠从概念这个概念开始讨论, 二傻以为十分难得也! 试整理几条自己的有关想法, 请您批评指正: (1)近代科学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后者基本是哲学的话题...(古代时, 哲学和科学是不分的) (2)一个概念的严格意义只存在于它所依赖的理论...一般来说没有脱离具体理论的概念... (3)所谓理解了一个概念,是指理解了它所依赖的理论... (4)但任何建立在具体理论上的概念,容易被泛化,常常会被泛化到它失效的领域...所以要特别小心... (5)所有脱离具体理论的泛概念, 都是需要有更好更广的理论来说明的...比如: 时空,力,场,能量,熵... (6)比如力本身就是个典型的泛概念...力是在牛顿理论中有良好定义的概念...力在老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中都是没有(或不需要)定义的... (7)所以, 当转换理论框架时, 有些概念可以不存在了, 并不表示这些泛概念被物理屏蔽了...比如说: 相对论中不需要以太概念, 并不是说:以太被相对论屏蔽了... (8)概念的泛化容易让人自以为理解了某些东东...这种所谓的理解其实是一种类比...是人类心智的一种安全需要...如爱,如神... (9)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尽量自明的, 即: 不需要引入其理论本身能够说明/定义的概念之外的其它太多的泛概念,如力,如场,如能量... (10)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最基本的泛概念,理论无法凭空而生...这是一个悖论!? (11)也许, 最重要的是: 不要将概念与理论混淆...概念是砖瓦, 理论是大厦...用不同的建材,可以建造同样的大厦...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整体的结构和图象...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60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可真 2009-10-31 00:39
我在《 我们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差别究竟在哪儿? 》(发表于 2009-10-22 12:31:34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 ?到目前为止,已有 9 位博友、网友发表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qiaoqiao1980 指出 他们(马克思、爱因斯坦)有着内心的终极关怀,并以此为来思考自己,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内心是否具有终极关怀 。 jlxt33 认为或许是做为学者和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上的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的不同吧, 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 。 liujie72 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能提出这个问题来,佩服佩服!我也来抛砖,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是抽象能力,或者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因为看透了本质则自然研究的出发点、切入点和终极目的就不一样了。 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如何去看透它呢?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 liujie72 并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影响事物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要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我想其步骤有主要下面一些: 1 、罗列出影响它变化的因素,去除干扰项; 2 、分析影响变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去除因变因素,得到相互独立的一组因素; 3 、剩下的就是整合最后得到的那组因素,并构建关系式。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相对简单的事物,对于像物理学界的质能关系式,洛仑兹变换,广义相对论等等就不适合了。但是这种方法对一直没有数学化的人文学科应该都是比较好用的。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认知,可以看穿一些浅层的关系。 lijy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这里的世界观 主要是指如何去认知客观世界,观察、实践;方法论 主要指如何思考、分析客观问题。 zhulin 则直言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首先取决于他对什么东西真正地感兴趣 。 luoma-home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 DNA 及其时运 。一群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叠加及发酵。一 ' 类人 ' 的认知水平取决于时间与节奏。 甘永超 先生评论说: . 中国科学的崛起必须走非主流科学的道路! . 为它( 主流科学 )的发展基调和框架早就被几个原创的权威确定了下来,后面尽管跟着百万雄师,但主要是验证原来的基调和框架,或者加以补充乃至重新组织原有的理论体系 ( 相当于对已经建起的科学大厦进行装修、粉刷 ) 倘若我们能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我们就有可能在某些洪荒之地创造出辉煌 ,这似乎是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是否能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 zlyang 说: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取决与头脑!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是这个意思。 贫农 认为,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所掌握广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头脑思维方式 。 在我看来,上述几种看法之间具有如下相关性: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他的头脑,这个头脑应该是指同他的 DNA 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相关的他的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对信息或知识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他的世界观当然也包括终极关怀,他的思维方式则包括他的研究兴趣、出发点、切入点及终极目的其中切入点应该包括另辟奚径,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如果撇开 DNA 这种先天因素不谈,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时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由于一个人的 DNA 和时运是他所无法左右和把握的,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倒是他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行为对他来说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亦即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我决定到底学习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如果我的上述看法或理解是合理的话,那末,是否可以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似持有不同看法的人们其实却是趋向于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关键是取决于他选择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这个观点,我暂时不置可否,似乎也不宜置可否,因为我自己是搞哲学的,而哲学常被认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故假若我肯定这个观点,就有可能被视为这不过是我作为一个从事哲学专业的学者的主观偏好罢了。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就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否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抒己见。应该说,这个问题比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要具体些,这也表明,此前的讨论是有一定成效的,因为它使原来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从而更加明确了。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1085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从个体发育到系统自组织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ficity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TIANLI99 2009-10-14 09:43
The Methodological Specificity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From Ontogenesis to Systematic Self-organization (in Chinese) Ai WU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No.1,pp.46-50,200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GD200301010.htm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1期 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从个体发育到系统自组织 武爱 【摘要】: 从生物学类比的角度,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可看作经济系统的发育学。正像生物的发育学同生物的生理学的密切关系一样,经济系统的生理学研究即传统经济学研究积累的内容是演化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传统经济学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内在能动性的要素与组织正是在理论逻辑上将复杂经济系统建构为能够实现自组织演化体系的必要前提。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将不仅使传统经济学研究内容得到补充,而且将使经济学体系更为完整。 【作者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 演化经济学 方法论 自组织理论 内在能动性 复杂科学 【分类号】: F091 【DOI】: CNKI:SUN:DLGD.0.2003-01-010 【正文快照】: 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不仅它的主导思想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而且其研究方法和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相比也有重大的变革。这种方法论的变革直接关系到研究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因而在最近几年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研究者的普遍重视L1]。但现在的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加速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CAJViewer7.0 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 AdobeReader 仅支持PDF格式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4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问题新方法"研究策略中的问题
whitesun 2009-7-31 00:07
为了创新,很多人挖空心思,想各种办法。但我认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创新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我很怀疑一个成熟的领域中的老问题会有好的新方法。这一怀疑的起因是我课题选自一个老的领域,但为了有所进展,自然会选择老问题新方法的策略去讨论问题,渐渐的发现所谓的新方法被指定成借鉴别的领域的方法时会发现,那个老问题早已被人们研究了个透,能找到新的方法去解决得更好显然不可能,只能是老问题中出现了新问题,进而用这个所谓的新方法去解决才可能推进下去,为此成了有了方法找问题,这好比拿着酒瓶借酒喝,难啊,为此,最终也只能弄点散酒或水装一下,很难借到好酒。我的结论由此可以归纳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理性分析后,应该不以分析者而异,必然会得出唯一有效解决方法,如果要有新的方法,除非当时分析得不够,例如牛顿积分发明后,还出现勒贝格积分,但之后我相信不会有新的积分方法。由此想到,我们搞科研主要要做的事就是找到自己能分析清楚而别人分析的不够清楚或没分析的问题。为此,我想我的课题必须结合当前背景,分析当前应用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取出新问题,再用所谓的新方法去解决,这样可能貌似能进展下去。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4592 次阅读|6 个评论
拜见“泛系之父”吴学谋老师
biotrader 2009-7-28 16:15
2009/04/30 武汉金银湖粹岭别墅与吴学谋老师合影 有人说他是第二个笛卡尔,泛系将象笛卡尔的《方法论》一样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只有历史可以来下结论。不过就我所知吴老师曾经通过4000小时的电话教学用高屋建瓴的数学直觉和朴实直接的语言表述培养了一位数学奇才。这种禅宗直指的方式是现在的国内数学教育亟需借鉴的,而数学又是西学的灵魂,此为至要。 有缘和吴老师朝夕相处数日,促膝夜谈几回。感慨良多,赋诗一首。 七律.吴家山论道 ———— 赠吴学谋老师 谁言凤歌楚狂留, 笑孔丘者亦孔丘。 出世入世真学问, 泛导泛极运虚舟。 逸仙智民民自智, 嗣同不负少年头。 自从一见吴师后, 山高海深任横游。 吴学谋老师和诗一首: 恋湖山畔地球村, 四千学时写畸文, 日月星辰天地转, 夜半百年风雨声。 量化泛通网百业, 亡命天涯再浮沉, 泛系生死话三国, 湖外山海村外塍。 吴学谋研究员是泛系理论和数学逼近转化论的创建人,国际控制论系统论与管理科学学报(SCI刊物)的副主编。中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现在已经退休。
个人分类: 未分类|9186 次阅读|1 个评论
略论网络科学发展观
热度 1 Fangjinqin 2009-7-27 11:32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摘 要 本文是我应中共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编辑部邀请,准备可能参加 8 月份举行的座谈会的一篇发言稿的前半部分,略论网络科学发展观,评述网络科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以及研究网络的意义和应用概况。后半部分是关于网络科学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启示。因为两部分合起来太长了,这里从略,有兴趣者可以另外交流。 关键词: 网络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主要观点和方法 党中央提出应用科学发展观来考察和指导我国各项工作,实践不断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科学发展观涉及到,迄今人类已经积累的和正在发展中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锐利武器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要使我国各项工作都有科学依据,任何决策能够真正科学化,并在各项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目标是实现振兴中华,把我国建成一个立足四个现代化的创新型的国家,这是我国面临的历史性任务。科学家预言 :在 21 世纪 30 50 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将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创性的新突破,并且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其实,在千禧之交,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突破,即 1998 年发现了小世界网络及其小世界特性 , 1999 年发现无标度网络及其幂律特性 ,这些发现遍及上述学科和领域,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具有普遍意义,它标志着一门广泛交叉的新兴科学网络科学诞生了 ,有着巨大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文 简介网络科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及其在众多交叉领域的应用概况,以 期为我国 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种新的 科学方法论。 1. 网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 纵观科技发展史和趋势,世界以 蒸汽机动力为主导掀起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接着第二次是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电子科技革命。 在世纪之交,无处不在的复杂网络,以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发现为标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此诞生了网络科学与技术,促进人类进入了全球网络化的革命时代,网络科学随即成为最具广泛的交叉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众多自然科学,而且几乎横跨到社会、经济和人文科学,不同学科与领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从拓扑、功能到动力学演化,特性各异,错综复杂,丰富多彩。 当前这场世界性的网络革命,与 20 世纪 60 年代混沌科学引起的物理学革命 , 相互 交融和推动,又一次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使决定论与随机性、有序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与简单性,又一次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人类的认识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 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武器。在网络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大框架下,无论从微观层次,还是宏观和宇观层面, 人们 都可从网络的新角度、新观点和新方法来探讨 21 世纪关注的世界万物的复杂性问题。 从我从事网络科学研究的领会来说,网络科学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网络科学认为,几乎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网络,由诸多节点(或称 结点、顶点,它们或不同,或相同)及其连线(或连边)组成一个图。由此可知,网络科学是从数学中的图论演变过来的,节点代表具体研究的事物或对象,连边则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方式和程度等。网络科学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基本概念、特征量和度量方法来刻画复杂网络的特性,例如,利用拓扑结构的特征量( 节点度分布、强度分布和边权分布,群聚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度 - 度关联性、 模块性 等),以及 动力学特征量(混沌特征量、李雅普诺夫指数、相图、斑图、同步等)来描述复杂网络的特性等。因此,运用这种科学抽象的复杂网络,可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复杂规律。 第二,网络科学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万物都是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发展和演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网络的视角来看,网络无处不在,因此利用网络科学可以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 第三,网络科学认为,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并非是完全随机和完全确定的世界,而是一个确定性与随机性相混合的统一的世界,至于各方混合的程度如何,则应取决于各种因素和环境条件,客观和主观情况都在变化中,复杂(网络)系统的行为和发展规律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不能简单地应用还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系统的涌现现象,或突变行为。这样,人们考察任何事物和事件都必须从网络系统的各个节点及其相互作用来分析和把握系统的整体性质,寻找和发现网络形成的本质原因和演变规律。 第四, 网络科学 为了深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需要 综合 运用人类已经积累的和发展的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分析手段, 对具体复杂网络系统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已经发现的若干复杂网络的特性(如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等)并不能代替不同领域复杂网络的具体研究,需要深刻揭示具体网络的特殊性,并把共性与特殊性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网络科学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包括:数学 , 物理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经济科学等。 单就数学来讲,就 涉及到图论、拓扑学、组合分析方法、数值计算方法、随机微分方程解法、常微分和偏微分方程和优化理论等,而更密不可分的学科有: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和现代控制理论等。凡是涉及具体领域和学科的复杂网络,除了运用网络科学作为有力的分析工具和武器外,都不能脱离具体学科和领域知识及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 . 网络科学的若干特点 网络科学,简单说,是专门研究自然和社会中复杂系统的定性和定量规律的一门广泛交叉的科学,它以丰富多彩的复杂网络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网络的各种拓扑结构及其性质,网络的动力学特性或系统功能,及其两者之间之间相互内在关系,探索复杂网络系统的各种涌现现象(突变行为)、动力学特性以及同步等产生的物理机制,研究复杂网络上的各种动力学行为和信息的传播、预测(搜索)与控制,以及实际工程和社会所需的网络设计及其各种应用研究。由此可见,网络科学研究的交叉面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一般复杂网络具有如下特点或特征 : ( 1 )网络规模大,节点数可能成千上万,甚至数亿以上,网络的行为需要统计处理。( 2 )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多数现实世界网络结构,既非完全规则,也非完全随机,而是随机性与确定性的两种混合结构。 ( 3 )网络节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涉及到非线性的动态演化; 节点自身和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 ( 4 ) 网络整体的时空复杂性,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变化,能够展示丰富多彩的时空复杂行为( 分岔、阵发混沌、时空混沌), 出现网络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的同步,包括完全同步, 广义 同步,或部分同步,或集团同步 和时空斑图涌现等现象。特别是, 非线性动态网络系统必然会带来新的演化规律。 ( 5 )网络的综合复杂性与多层次性,从微观、宏观到中观、宇观,又从粒子、分子、生理、生态到社会不同层次,错综复杂,丰富多彩。 由于网络科学与众多科学,主要与图论、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和不同具体学科进行广泛的交叉, 并为众多交叉科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有助于深入揭示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力学性质关系,对探索其他复杂系统具有前瞻性、启发性、指导性和应用性;随着网络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它必将揭示客观世界奥秘,并造福人类。同时,更需要在继承和发展的已经有的科学成就和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深入揭开网络不同层次的规律以更深刻地认识客观和人类自身的规律, 不断地开拓创新,在未来 形成 一门 崭新的 的独立的完整科学体系。 3 .复杂网络的基本分类 根据我们的分析,目前复杂网络大致分类,如图 1 所示。 图 1. 复杂网络分类. 令人感兴趣的是图 1 中复杂网络分成随机性网络,确定性网络和混合网络。随机网络是按照随机方式生成的,即使生长规则相同,但是每次在电脑上模拟生成的网络却不尽快相同,存在差异性;确定性网络是按照确定方式生成的,好处是其拓扑特性可以精确求解。除了这两种极端方式,真实网络应有两者混合生长的方式,混合方式符合统一世界的基本事实。 ER 随机图模型几乎主宰了复杂网络研究四十年之久,直到 20 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统计特性完全不同的网络类型。 1998 年 Watt 与 Strogatz 提出一个小世界网络模型( WS 模型),即在圆周上连接的节点构成的规则网络,以一定概率对若干节点进行长程连接,结果产生了小世界效应,完全不同于随机网络的拓扑性质。 1999 年 Barab si 和 Albert 提出无尺度网络模型( BA 模型),该网络按照生长演化和择优规则,产生了节点度服从幂律分布的特性,由于它与特征长度无关,所以称为无标度特性。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随机性网络和确定性网络,因为这两类从理论上比较容易分析。然而,我们是生活在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和谐统一的真实世界,从这个最基本事实出发,两种极端情形,与真实世界并不一致,真实世界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两者混合的和谐统一。 混合演化模型应该更符合世界的实际观察事实,更能捕捉网络形成的动态特性,更准确获得和掌握各种微观机制对网络功能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统一混合网络模型 ,可以把目前大多数网络模型包括在内,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际意义,可应用到许多实际网络中去,例如高科技网络等研究中,取得了好成果。 4 .网络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首先,网络科学的研究对于整个国家安全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1 世纪将是互联网和网络信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和继续强劲地带动计算机、微电子、通信和软件等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 , 这成为 21 世纪全球军事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正是这些迫切需求不断地推动因特网向宽带、高速方向发展 , 特别是正在向光互联网和未来的量子互联网方向发展。 只有 这样,国家才能适应未来对于安全问题的挑战和对经济持续高度发展的需求 。 令人关注是正在大力研发中的特设 (ad hoc) 通信网,已经成为国内外网络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所谓特设通讯网的主要特点是,不仅具有多跳、无中心、自组织、无基站网络的特点和功能,而且又具有结点快速移动、拓扑结构频繁变化和连接短暂的特性。特设通讯网不仅大为军方所青睐,因为它可以为少数高级指挥人员所专用,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具有特殊的实战意义,而且可以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和商务机密使用,成为未来最快捷、最高效的、最先进的一种通信手段。自然,它也是庞大的军事作战中心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 网络科学的研究兼备基础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它已经成为新原理和新技术的源头,是网络工程的设计、安全防护和开发应用的强有力的工具。 网络科学对于社会领域的应用更具紧迫性和实际意义,人们从爱虫、熊猫烧香等病毒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震惊世界的北美大停电和台湾海底电缆事故( 台湾地震演变成史无前例的亚太区通讯网络大灾难)等一系列网络事件中吸取教训 , 更加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病毒如何在互联网上和万维网上传播而导致流行?人们应该如何阻止 / 控制病毒在复杂网络上传播蔓延?如何有效地防止黑客侵入?怎样来设计出具有强鲁棒性(能够有效抵抗意外故障和攻击能力)的复杂网络以防止网络上的一系列级联效应?怎样消除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网络而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平衡?特别是,近年来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的遍及全球的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各种传染病等,都已成为世界各国当前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这些传染病是如何通过接触关系传播而导致流行?决策者如何控制和减少这些疾病对人类的伤害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呢?等等,这一系列棘手问题无不与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因特网、万维网、各种交通运输网、电力网、各种通信网络、卫星电视网、电子邮件网、生态环境网络和食物链网等复杂网络,深入探索复杂网络的发展规律,可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答案和有效途径。类似地,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来研究社会上谣言的传播过程,并寻找控制流言飞语的扩散和降低其负面影响。网络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必将揭开整个网络的庐山真面目,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网络科学在政治、经济和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同样能够发挥意料不到的作用,大 有用武之地。例如,已用于揭示政府议员的组织、层次关系,甚至可以成功地模拟西方政治选举,预先分析一些因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以避免出现突变情形和导致社会动乱。当今恐怖主义已成为 21 世纪的十大危害之一,恐怖网络遍布全球各地。国际上联合起来如何有效地破坏和摧毁恐怖网络和犯罪组织网络?这已成为网络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从无标度网络的特性可知,只要通过捉拿逮捕恐怖网络中节点度最大的少数几个中心首领和主要人物,才能摧毁整个恐怖网络系统,使其网络恐怖的功能失常或崩溃,以维护人类社会政治的稳定。目前美国等反恐网络系统(联盟)还没有能够捉拿到头号和次大头目等恐怖主要人物,因此,难以摧毁整个恐怖网络,全球反恐网络还有待完善。 网络科学已经 引起了国内外不同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它已成为国内格外最广泛交叉的新兴科学, 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大大有助与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挑战性问题, 应用潜力巨大 。 参 考文献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 路甬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2004 年 12 月 22 日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第 100 场报告会。 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光明日报, 2007-12-24 。 Watts D J, Stro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 . Nature, 1998, 393:440-442. Barab si 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 Science, 1999, 286 (5439): 509-512.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等,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 ( 上 ) ,物理学进展, 2007 , 27(3):239-343.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等,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 ( 下 ) ,物理学进展, 2007 , 27(4):361-448. 方锦清编著,驾驭强流束晕与探索网络科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8. 方锦清,汪小帆,郑志刚,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物理学进展, 2009 , 29(1):1-74.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42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机界牛人的科研方法
nsfc 2009-6-13 21:37
在几年的时间中,我收集了几个有关做研究的心得体会,包括南京大学长江学者/杰青周志华教授、原TKDE主编Xindong Wu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共享,共同进步! 周志华-怎样做研究与写文章 吴信东-怎样在数据挖掘高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 周耀旗-写好英语科技论文的诀窍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2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谢绝急功近利
softlightlee 2009-6-2 08:23
最近反思很多,冷静了许多,做学问期间,前一阶段(大约有2,3年时间)缺乏与人的交流沟通(并非我不想),虽然有时可以获得少量建议,但是如何将建议结合到自身,始终是我搞不懂的,也是我之前一直闹不清楚的。 现在回头想想, 1 ,缺乏引导和方法论层面的教诲,总是想理性的提高不希望凭本能或经验盲目做事,没有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很简单的问题,怎么上手做学问),比较遗憾。 2 ,需要承认的是,以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子搞定一个问题,缺乏对该问题的工作量层面,工作难度层面,先期知识积累层面,支撑工作环境层面的多方面的评估决策考量,单凭对该问题的兴趣和该问题本质存在的意义与问题来处理,好比空手抓刺猬,不知从何处怎么使力。 3 ,不能很好的认知问题,所以根本缺乏进度和具体小细节的处理,当然,也包含本人惰性成分,以致效率极低。 4 ,问题思考和解决的驱动力是兴趣和对问题本质的灵感猜测,因为从本质出发,所以很少有借鉴的资料,造成无根之水的状况,所以只能从其他领域广泛涉猎借鉴,加之凭的是对问题的兴趣出发,所以造成兴趣发散,思维活跃,没有有效地集中在具体的原始问题上,形成混乱的结果。 以上讨论,只是针对自己,其中或有对自己能力高估的情况,见笑。 下面谈谈教训。 问题下手前,需要先考虑,是否熟悉问题背景? 是否熟悉问题领域的类似或者粗浅问题的解决手段?是否熟悉解决问题支撑工作环境? 是否了解问题的本质难度? 是否评估过问题需要的工作量? 问题能否递归分解为子问题逐步下手实现?可否写出简单的第一个子问题的实现规划或过程?。。。 如果以上至少有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无论有多么强烈的兴趣或者客观的驱动力,请不要下手研究该问题,毕竟以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导致该问题超出自己能力的解决范围。需要有这份决断和勇气,也需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时常做出以上评估的习惯,毕竟,经常反馈一下,控制一下前进方向,系统才能稳定运行~呵呵~ 补充:本文为科研新手上道的文章吧。。。如果是从实干(实际项目)做起,或者是有人引领,或者是有完善的科研领域的其他新手,也许本文对其连一点借鉴意义都没有;另外,科研大牛们也许都率身垂范地做得更好,对各位也远没有借鉴意义~发表此文仅为警醒自己~
个人分类: 总结反思|3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历史认识的方法
胡业生 2009-3-21 22:18
发表日期:2009年3月13日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作者:万 斌 王学川 编辑:fjskyfass 阅读:47 【字体: 大 中 小 】 摘 要: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不仅要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而且要反映人们对历史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它需要人们把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理解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都蕴涵着人们如何才能获得正确或合理的历史认识的思考。 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不仅要把握历史的本质与规律,而且要反映人们对历史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历史认识活动十分错综复杂,往往需要人们把多种多样的认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这些方法中,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也有一些关于人们如何才能获得正确或合理的历史认识的思考,其中也蕴涵着方法问题。本文仅就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理解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等作简要的分析。 一、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方法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方法,是指人们在历史认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主体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主动积极地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享受性(或合完美性)等方面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且能动地在观念中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从而为主体实践地创造历史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的一种科学方法。 主体性方法既可以体现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也可以体现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作为主体,作为实际地支配一切自然力、社会力和社会关系的主体出现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按照人的方式作用于历史客体,实际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使之发生对于自身有用的变化,并且在适合自己本性的形式上掌握和占有它们,从而获得对其的支配和主体地位。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体的改变和掌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客体对于主体活动的优先存在和外在地位,反而是以对于优先存在着和具有外在地位的客体及其规律性的遵循和服从作为前提条件的。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而对于客体的实际改变和能动创造之所以是有效的和可能的,其重要的主观方面条件,在于人们能在实践活动之前对于实践目的及其实现途径等进行观念的认识和建构,在实践地掌握对象之前预先地对其进行观念的掌握。这样,人们作为历史认识主体而观念地掌握、评价和再现历史客体,对于人们作为历史实践主体而实际地变革、改变和创造历史客体来说,既是一种必然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而且,人们观念地掌握历史客体的全面性、正确性及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实践地掌握历史客体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程度。而人们在历史认识上的片面性、虚假性,则必然带来人们实践活动的盲目性、无效性,甚至带来破坏和危害主体利益的反主体性效应。因此,主体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以观念方式掌握历史客体,以便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以实践方式掌握客体,从而在对于先在于和外在于自己的外部世界的绝对依赖前提下去寻求限定中的超越,达到对于历史客体的全面掌握和占有。[1] 人们在历史认识活动中要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则必然采取多方面、多维度的具体形式。首先,从历史认知的角度来说,要求主体对于历史现象具有真理性认识。历史认识的对象是历史,是社会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指人们关于历史的思想、观念与其历史对象的一致、相符关系。或者说,追求历史的真理就是人们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而使自己对于历史本质与规律的观念掌握和再现达到真实、全面和准确的程度。其次,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说,要求主体对历史对象具有合理性的价值评价。历史认识中的价值评价,是指人们从一定角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现象的作用、功能和意义等的评估或判定。人们对于历史客体的兴趣,本质上都是对其能够满足自己一定需要的那些功用的兴趣,是对其与己有关的那些价值属性的追求。因此着力于尽可能充分地发现、发掘和利用历史客体的各种价值属性,是人类作为主体而从事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力。人们在历史活动中要协调和处理各种性质和形式的价值关系,其前提是正确地进行价值认识和合理地进行价值评价。而价值评价的标准以评价主体的内在需要和利益为基础,受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愿望的影响。第三,从历史审美的角度来说,要求主体在历史认识中对历史现象具有审美观照和追求。审美观照和追求是人作为认识主体观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又一重要标志。对美的追求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与动物式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之一。从实质上说,历史认识中的审美观照和追求,是主体对于历史运动中的美好、完善、和谐因素的一种认识、发掘和体验。一般来说,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美好理想追求中,都体现着、张扬着自由的美。 总之,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对价值的探求和美的创造是实际地融为一体的。三者都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和表现形式。只有做到了这三者的统一,人们才能实现对历史客体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把握。 二、历史认识的逻辑分析方法 对历史现象进行逻辑分析,是人们进行历史认识活动时比较常用的一般方法。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历史认识中的认知方面,较少或基本上不涉及评价方面。历史认识的逻辑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来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全面地研究了形式逻辑的许多理论问题,建立了以演绎法为主的形式逻辑体系,成为形式逻辑的奠基人。到近代,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又着重研究和提倡归纳法,成为现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从而发展了形式逻辑。以后,人们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辩证逻辑,弥补了形式逻辑的某些弱点与局限。数理逻辑则完善了这一体系。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使人类的思维方法发生了巨大飞跃。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指形式逻辑。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逻辑分析方法成为人类历史认识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历史思维中的一种方法,与运用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逻辑分析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要严格将自己限定在已经发生过的各种历史事件范围内。逻辑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都必须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迹内进行。因为历史认识主体与所认识的历史对象不能直接接触,不能直接观察。历史不能实验,也不能重演,这是由历史的过去性所决定的。历史认识的唯一途径,只有依靠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去认识客观历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辨伪、考证这一整套处理史料的过程,就是为了获取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占有史料以后,还要准确分析史料,科学理解史料,并能认识史料的价值,然后才能正确运用史料。从搜集史料到运用史料这一全过程都需要采用逻辑分析方法才能完成。不仅如此,历史认识不能停留在搜集史料、研究史实、重构历史图像上,还要深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预见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运动不仅具有个别性、具体性、多样性、偶然性,而且个别性之中存在着重复性,具体性之中容纳着必然性。要从个别性当中发现重复性,从具体性当中把握常规性,从多样性之中认识统一性,从偶然性当中揭示必然性就必须依靠逻辑分析方法,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经过抽象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才能实现。这些方法既有自己的特有功能,又相互联系、不能孤立运用,同时是环环相扣的。 在历史认识中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还有两个问题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和把握。一是要充分发挥逻辑分析方法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要保证有正确的推理和论证。历史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人们把本来较粗浅和零碎的认知上升为较为深入和完整的认识,这是逻辑分析方法的最主要功能。逻辑方法的力量在于论证,论证是由推理构成的证明和反驳。二是要注意逻辑分析方法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虽然逻辑分析方法是普遍有效的,其应用范围也是没有局限性的,但它在认识中包括历史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又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逻辑分析方法撇开了思维的内容,撇开了思维的发展,它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关于思维形式方面的知识。因而仅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并不能解决认识社会现实和历史真理问题。它只是人们认识现实和历史的辅助性工具,而不是主要方法或主要工具。(2)逻辑分析方法与实践相比只能是第二位的,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并接受其检验的。即使经过十分严密的逻辑论证,所得的结论仍需要回到实践中检验它是否具有真理性。(3)逻辑分析方法本身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待于人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归纳法无法说明所得出的一般结论的普遍必然性,无法解决从特殊怎样上升到一般的问题,而演绎法则存在着大前提的可靠性和难以提供新知识这两个致命的缺点。尽管许多哲学家都试图加以解决,但时至今日,并未真正有效地解决。 三、历史认识的系统分析方法 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也是人们进行历史认识活动时比较常见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运用系统观点来分析和综合事物的一种方法,是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它以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同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密切联系,互相贯通。系统在横向空间上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纵向时间上是自身演进过程的整体。 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过去的社会,而社会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实际上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是一个有机的系列层次,这就决定了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历史认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社会这一系统中包含着无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实际社会要素和方面,这些要素和方面又各自以特有的方式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社会历史发展就是在它们之间的实际相互作用中展开,并作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而得到实现的。因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的实际具体运用贯穿着或要求遵循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等原则。(1)整体性原则要求人们如实地把社会历史当作整体来认识。在历史认识中要对历史上的一定社会进行系统结构分析,揭示一定社会诸要素的结构即特殊的结合和联系形式,从而确定这一社会的性质和历史规定性,说明一定历史过程的质的稳定性。(2)相关性原则要求人们说明历史上不同的社会系统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外部历史环境和内部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揭示环境对各国社会结构特点、发展方向和速度等等的影响。历史是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不断运动发展的,任何历史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环境发生着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历史事物不仅是它本身,而且还是与它相联系着的事物的反映,离开了联系,历史无疑就成了空壳。(3)有序性原则要求人们对社会历史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说明人类历史是怎样随着社会结构的性质的变化而有序地、有规律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就成功地运用过有序性原则深入地解剖资本主义社会。(4)动态性原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实际上是由许多要素及其各个侧面构成的、处在不断的活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历史进程有其内在的逻辑,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过去,而且是现在,甚至是和未来相联系的;某些重要历史人物也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且是集体的象征,甚至是精神的代表。它们超越了时空,以积淀、渗透、影响的方式与现实紧密相连,并在与各种联系的互动中发展,开辟未来。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引入和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其一,它有利于克服过去历史认识和研究中忽视整体研究的倾向。只有通过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思想、艺术、民族、古老传统、社会风尚、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外部环境以及个别历史人物的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真实、准确、全面地揭示当时社会的本来面貌和演变规律。只有通过把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结合起来,把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认识全面和整体,弥补我们历史认识的缺陷和不足。其二,它可以大大加强历史认识和研究中处理大数量史料的能力,并有助于克服简单重复唯物史观的倾向。在马克思看来,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而当代数学的发展,不仅可以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很好地表达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在过去的历史认识和研究中往往不注意数量的研究,客观上是由于中国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再加上历史文献资料的内容和分类方法的局限,要找出几个基本的、精确的数据,有时确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给历史认识和研究运用数学工具带来很大困难。但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系统分析方法中吸收了数学中的概率论、博弈论、排队论等最新成果,以及数学模型建构等等,使得在高度理论概括(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的认识和反映历史本质与规律的目标有可能成为现实。 系统分析方法在历史认识活动领域的运用,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们主要表现在:其一,尽管社会历史认识和研究应当而且可以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包括各种研究方法,但马克思恩格斯不赞成将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直接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主张对自然科学理论成果要进行哲学概括,从个别、特殊上升到一般,再用这些抽象出来的一般原理,运用于社会历史认识和研究的实践中。深层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历史)的实际条件不同,用同一种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论结论,不能用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律来抹杀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有规律。因此,这里有一个从自然科学方法转化为历史认识方法的过程,系统分析方法也不例外。其二,系统分析方法在历史认识活动领域的运用,不能超越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社会历史认识的对象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原子、分子、细胞等自然物体运动所不可比拟的高度能动性和低度的重复性。而系统分析方法一般来说只重视系统的整体质、系统质、结构功能、有序性、动态性等,只重视系统的行为而不重视行为的原因,但这并不说明系统的行为没有原因。如果离开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而单纯地去研究相互作用,是不可能认识历史运动的本质与规律的。因此,系统分析方法只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为认识历史的一种具体方法。其三,系统分析方法还是一门发展中学科,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在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研究中,如果不能把社会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作定量研究,而只用系统概念做些定性分析,就不能算是系统分析方法。此外,可能还需要吸收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的最新成果,建立起历史现象的数量关系式,才能发挥系统分析方法在历史认识和研究中的更大作用。 四、历史认识的理解方法 历史认识的理解方法也是人们在历史认识活动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历史认识中的评价方面。哲学史上,人们对理解和理解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是有很大差别的,甚至是迥然相异的。就其观点的极端形式而言,在现代哲学解释学产生之前,主要有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两大对立的派别。 在实证主义者看来,理解就是说明。理解活动就是把个别可经验到的事件、现象归入一个普遍的类,通过建立各种普遍法则加以说明。如在社会历史领域,通过寻求普遍有效的因果法则、规律,将各个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因而,对历史的解释(说明)是客观中立的、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正确的历史解释(说明)只有一个。其著名代表人物是亨普尔怀特等人,他们提出的历史科学的方法论范式是覆盖律模式。其中心思想是:对特定时空条件下具体经验事实(包括历史事实)的解释,就是将它置于某一或一组普遍规律之下。一旦我们成功地用普遍规律覆盖了所欲解释的具体事项,即找出了具体事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再附加上相应的先行条件或初始条件,以二者为前提,就不难推演出所欲解释的具体事项,这也就意味着对该事件的科学解释。可见,亨普尔等人认为,社会历史领域的情形是近似于自然现象过程的,因而历史科学不过是自然科学粗糙近似的复制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完全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模式去加以归纳、概括和解释。 在心理主义者看来,社会历史既然是人的活动,社会历史现象既然是人的作品,那么把握凝聚在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历史现象中的人的因素,就是人文社会理解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文社会理解与自然科学说明区别开来的方法论依据。其著名代表人物是柯林武德、威廉德雷等人,他们与哲学史上的狄尔泰、赫尔德、克罗齐、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欧陆思想家的历史思想有内在渊源关系。柯林武德曾提出历史解释的合理性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对历史事实的解释中,我们不是也不可能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诉诸普遍法则或规律。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人们历史活动的具体理由。这一理由,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主体在特定情势下想什么、怎么想的,也就是所谓历史过程内在的思想方向。一旦我们由外在历史事实追溯出其后所包含的历史主体的特定信仰、动机及他对所面临的局势和对自己可能采取的手段的看法,我们对历史主体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就获得了理解和解释。因为,这时我们已发现了这一行动的合理理由。可见,柯林武德等人认为,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不过是人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结果,而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思想动机的外化。理解和解释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就是要把握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独特的思想历程。而准确复原社会历史活动者的心理过程,是通达社会历史活动及其结果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历史理解和解释问题上的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尽管都有各自的某些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实证主义的理解模式过于强调历史认识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抹杀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以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来说明人的活动,从而导致人文社会科学人文价值和意义的失落,远离了实际发生着的社会历史活动,无助于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心理主义的理解模式则过于强调了历史认识在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且仅强调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因素,忽略了社会历史事件和现象与全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的更为广泛的活生生的联系,忽略了这一联系的客观的物质的方面,从而陷入了以人们的思想动机来说明社会历史活动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 如何科学地吸收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各自的合理因素,扬弃二者各自的片面性和弊端,成了现当代哲学解释学创立以来思想家的理论追求。其实,我们从马克思对理解的大量论述以及在社会历史研究实践中运用的独特的理解方法,是可以得出某种方法论启迪的。(1)马克思曾批评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忽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过程。与之相反,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仅仅从人的主观思想的角度去规定认识对象,同样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他认为,只有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出发,才能找到揭示人的认识的正确道路。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既然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心理的外化,那么,就应当而且也可以用理解的方式来把握。当然,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决不是可以脱离人的现实社会历史活动进行的,它只能根植于人的改造社会的现实活动之中,并在这一活动中得以实现。(2)马克思也曾精辟地指出,对历史的理解总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片面的理解经过自我批判达到客观的理解。他认为,理解的方式和理解的秘密在于现实的社会结构,当一个社会缺乏自我批判机制时,总是对过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对历史上各种现象的客观的理解,只有当现实社会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的时候,或者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做到。因此,社会发展总是具有站在现实运动基础上对历史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的片面形式和客观形式又总是与社会的自我批判联结在一起。换言之,只有在能够对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时候,人们才能对以往的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结构有一个全局性的总览,才能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达到对历史的客观的理解,否则只能作片面的理解。[3]马克思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来解释这个方法,认为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以强调理解现实是理解历史的前提,对历史的认识必须基于对现实的理解。 现当代哲学解释学从海德格尔把理解活动视为人的生存活动的一种样式的生存论解释学开始,伽达默尔正式创立哲学解释学,确立了解释学的普遍有效性,一直到利科尔将其推广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重新阐释,开辟了继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之后的第三种对历史的解释模式。他们认为,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进行理解、对历史的意义进行阐释的一种过程,解释在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相互对话中进行,解释活动就是主体与对象的视野融化关系,合理的解释可以有无数个并且同时存在。这实质上是强调了历史解释中的评价因素及其主体性特征。显而易见,历史解释具有不同于自然解释的特征。自然解释的对象是在人之外的自在活动及存在物。这种解释活动尽管包含着解释者的主观意图,贯彻着解释者的概念图式,运用发挥着解释者的意志、情感力量,但是,自然解释的目标都是力图在解释的过程中把对客体的描述与评价分开,在认识结果中尽可能排除主体因素,达到对外界对象的客观把握。与之相反,历史理解的对象是包括了理解者乃至理解与解释活动自身在内的社会历史活动及其结果,其目标不在于排除理解者的主观意图和意志、情感的力量,而恰恰在于要揭示这一对象的不可取代、不可重复的人的意义。因此,认知与评价的相互交织和内在统一是历史理解的独特形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在历史理解中,人对历史的认知必须包含着人对历史的评价,反之,人对历史的评价同时也包含着人对历史的认知。但二者相比较而言,对历史的评价或意义阐释是历史认识或历史理解的主导性形式。 至于对历史认识的理解方法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国内有学者已从不同于一般历史认知方法的角度作过研究,提出具体整体性方法、直觉体验方法、历史性方法等种类。[4]具体整体性方法是指在理解活动中必须在揭示作为理解对象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性的基础上,探寻这些事件和现象在整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的意义的一种理解方法。研究具体整体性,就是要求把对象置于特定情境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情境因素得以彰显和突现。通过对社会历史或现象的情境因素的揭示和阐释,映射出这些事件和现象的独特性。直觉体验方法是指运用源于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未加反省的原始经验即对自己生命活动限界和社会历史客体意义的直接感受和体悟来理解历史的一种方法。与强调实证分析的历史知识不同,历史理解作为历史主体通过对历史的理解而达到对人的自我理解,更注重直觉体验的方法。历史性方法是指历史理解只能存在于时间之中,理解客体的意义也只能实现在时间之中,因而必须注重时间因素来理解历史的一种方法。因而,当人们用历史性方法去理解社会历史客体并获得了对这一客体意义把握的同时,又要从这一把握的历史条件或情境因素出发,立足于人的存在的时间性,去领悟、把握自身的局限性和未定性,从而引导出新的意义阐释的可能。 当然,历史认识的理解方法也不是全能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历史认识的其他方法,只能说与其他方法是相互兼容的。而且,理解方法本身从内容到形式还有待不断发展,一方面要遵循侧重于宏观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思路,另一方面,也要吸收侧重于微观研究和分析研究的现当代哲学解释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释义学。 五、历史认识的价值分析方法 历史认识的价值分析方法是指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分析对象的价值有无、价值大小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价值表征着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其实质是客体属性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效应。在历史认识中,价值分析方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被广泛运用。这是由历史认识不同于自然认识的特殊性,即历史认识中蕴含着人文价值和意义因素所决定的。历史认识决不仅仅具有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人文学术,它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存在依据。这个依据的最深的根柢,就扎在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和对生存意义的深究之中,它不仅要帮助人知道如何去创造舒适的生活,而且要使人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 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张扬,因而反映在人文科学中必然强调价值联系和价值功能,并且成为人文科学中的认识方法所关注的中心点。19世纪末,德国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在《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中明确提出,历史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各有其自己的方法。他认为,科学以总结普遍规律为目的,而历史学则以描述个别事实为目的。他还把通常所说的科学比喻为立法的科学,把历史学则比喻为表意的科学。他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主张,使历史学家们摆脱自然科学的束缚。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了历史学的价值功能,认为历史学家对个体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要了解它或思考它,而是以某种方式来直观它的价值。另一代表人物李凯尔特更把文德尔班关于自然科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区别,概括为前者采用普遍化的方法,后者采用个别化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后者必须用价值的观点去考察对象,而前者则无须如此。他把价值联系上升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5]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人强调历史认识和研究中的价值因素是具有合理性的,但由于他们对于价值的理解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因而并没有真正科学地把握价值分析方法的实质和功能。我们认为,把握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价值分析建立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之上。客观历史包括事实与价值,相应地,对客观历史的分析也包括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是相互联系的。要认识一个历史事物,首先得认识其事实方面,包括其性质、层次、结构、过程、关系等等,以求达到对它的真理性的认识;其次还要认识其价值,即它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有利、有害还是无关等等,以求达到对它的价值性认识。没有对历史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就不可能有对历史事物的合理的价值性认识。因此,在价值分析之前,要尽可能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其次,确立相对合理的价值标准,是价值分析科学化的保证。人们在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分析时必须运用相关的价值理论,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会作出什么样的价值分析。不同的价值理论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分析,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其关键在于价值分析的根本标准不同。价值标准一般由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和利益所构成,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内在尺度的最基本内容。因此,在价值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选择价值标准。 第三,价值是既可以定性分析,又可以定量分析的。价值定性分析即判断对象价值的有无、正负、性质、作用等质的规定性。价值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其价值量作出计算,以使价值分析更完整更有效。可计量的价值自然地就可以相互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以按价值的重要性给予排序,区分轻重主次,形成一个价值的层级体系。因此,在价值分析之后,我们要尽可能优先合理地选择那些较重要的价值客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认识中运用价值分析方法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它毕竟仅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可能对每个历史事物的分析都是最适用的方法。如有许多历史价值(如人的精神价值、善的价值等)只适用价值定性分析,而并不适用价值定量分析。既然不能定量分析,也就不可比较,这种某些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使得人们对价值分析方法也要抱慎用的态度。 注释: [1]参见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74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09页。 [4]参见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247页。 [5]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77页。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杭州 310027;2.浙江科技学院,杭州 310023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4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优化的方法论及其集合分类
geneculture 2009-1-9 09:37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_Optimized_Methodology_and_its_Set_Classification.JPG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晒一晒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二(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
biozhang 2008-10-3 21:02
张星元: 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 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在前文所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它涉及几个可以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观察 ② 设问(提出问题) ③ 多方求索 ④ 假说的构建 ⑤ 对假说的检验 ⑥ 优化假说 ⑦ 理论和定律的导出 ⑧ 进一步的交流 然而,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将分段阐述。

GMT+8, 2024-5-23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