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体

相关日志

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最终会在人体内安营扎寨
热度 1 蒋高明 2013-2-20 00:39
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最终会在人体内安营扎寨
蒋高明 早在 30 年前,笔者上生态学课程时就知道 “ 生物放大 ” 这个词汇,过去仅仅是从教科书上了解该词汇,而今天,现实的 “ 生物放大 ” 让我对这个老词汇有了新认识。 百度百科对“生物放大”的解释如下: 生物放大 ( biomagnifications)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 食物链 的关系,一些物质如 金属元素 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 海水 中 汞 的浓度为 0.0001mg/L 时, 浮游生物 体内含汞量可达 001-0.002mg/L , 小鱼 体 内可达 0.2-0.5mg/L ,而 大鱼 体 内可达 1-5 mg/L ,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 1 万 -6 万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而食物链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在生态系统中,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四类。一是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 - 野兔 - 狐狸 - 狼 - 虎。二是碎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 - 虾(蟹) - 鱼 - 食鱼的鸟类。三是寄生性食物链,是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 - 跳蚤 - 原生动物 - 细菌 - 过滤性病毒。四是腐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然后被微生物所利用。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人类释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不论是释放到空气中去的,还是释放到水体里面的,还是释放到土壤中的,还是直接添加到食物中去的,最终会在人体内安营扎寨,造成人类的健康受损,最终导致恶行疾病乃至死亡。 如此看来,那些食物中的农药残留会在人体内积累,那些使用了大量草甘膦的饲料(如转基因大豆和玉米),那些含有Bt毒蛋白的饲料,饲喂动物后,人类再使用动物产品,会在人体内富集,人类吃了来自被污染了的河流、湖泊、海洋里的食物,其污染也会逐步放大到人体内;而不法分子向食物中添加的有害物质,可以不经食物链直接实现在人体内某特定器官的“生物放大”。 由此还不难想像,那些在 45 天内速成的鸡 ( 日均生长 55 克 ) 、 28 天速成的鸭 ( 日均生长 89 克 ) 、四个月的猪 ( 日均生长 833 克 ) ,其体内积累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想不在人体内“生物放大”都困难。那些可怜的鸭子在严重的营养过剩环境下异速生长,连排除的粪便都不成形,农民买回去种植大蒜都会死苗。 如无良商人将面粉增白剂添加在面粉中,这样做出的“化学”面条,给你多少钱也是挑不出来的,长期吃这样的面条,就会引起人体的不适。 图1 动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毒素可逐步放大到人体中,人类污染了生态环境也就污染了食物链 图2 水中的重金属浇灌蔬菜如果人类直接食用可实现一次生物放大 图3 污染物还可以不通过食物链直接进入人体,这里人体充当了环境污染“净化器”作用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80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疾控将专项研究霾对人体影响
jiaguangjia 2013-2-17 09:39
记者昨日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该中心下属环境所,有计划全面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并及时启动雾霾天气下的健康评估和预警。 霾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病症 此前,环境所已用一年时间,开展了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初步研究发现:霾天气引起的健康影响主要以急性效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皮疹、心血管系统紊乱等疾病的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入院率增高。 此外,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些间接影响。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 将推进建设雾霾发生时卫生应急机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指出,环境所应整合所内科研力量,积极申请专项工作经费,全面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及时做好评估及预警工作,科学指导大众对应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 王宇称,要以疾控机构为核心力量,推进全国雾霾天气发生时的卫生应急机制建设。 ■ 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室内的PM2.5除了室内吸烟、燃料燃烧、烹调油烟等来源外,主要来源于室外,雾霾天气时尽量关闭门窗,减少外环境颗粒物进入室内。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颗粒物的污染。
1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饥饿也有好处啊
xuxiaxx 2013-1-30 16:04
研究称饥饿有助人体排出寄生虫 记忆力更长久。 更详细请链接: 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3/0127/c14739-20337111.html
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人体炸弹——博士后管理、北京户口、权色念想、卧谈会
热度 7 liu005777 2013-1-19 17:34
——刘全稳 才写完“关于人和人生本初需求分析”,就读到了由常艳博士撰写的与局长衣俊卿所谓亲身经历的实名体小说《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书中所述为我等周遭环境生态、可完全理解的情景,因此我是一气呵成,连花 8 小时读完了全文 10 万 1 千 3 百来字,顺带纠正了几处错别字与重复,另行作了简单的排版。现将读书笔记予以公布,与各位网友分享: 才女博后——作者常艳。 1978 年 5 月 2 日生人,民盟盟员, 2010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曾供职于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局长大人——男主人公衣俊卿。 1958 年 1 月生人,时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副部级,已于 2013 年 1 月 17 日被免职),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 故事记录从 2011 年 3 月 29 日开始,到 2012 年 12 月 3 日结束。主要描述了作者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到中共中央编译局报考脱产博士后参加面试结识男主人公开始,为了能够顺利将户口从山西临汾调到北京,展开的一系列有预谋有行动有情爱有资料收集的,剧情较为引人注目的情景描述。小说详细记录了为实现“京梦”, 3 次向衣送出 1 万、 5 万、 3 万元人民币的细节,和 17 次与男主人公的酒店“卧谈会”情节,以及“京梦”初醒、觉醒和觉悟后的情感交织变化,也告白了男主人公为了平息事态而给的 100 万补偿。向读者呈现了在 IT 技术发达的今天,个人如何实施信息交流、保存、发布,和如何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促进事态的发展。 小说把自己比为“雨”,将男主人公比作“萍”,通过自己“京梦醒”,实现雨打萍。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罗列了男女主人公有具体时间的手机短信交流记录。 小说于 2012 年 12 月 12 日网络发布,之前几日常艳就将小说通过电邮发给了几位老师、同学、朋友。网络发布的当夜,常艳又通过网络发布道歉信,但小说全文已被广泛传播。 正如常艳所言,小说的发布,不仅给个人、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也给所在单位,特别是中共中央编译局造成了“困扰”。 如果说前段发生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还只是新形势下一人一事的小小的“网络炸弹”,今天的女博后卧谈会实录可谓是“网络人体炸弹”。它摧毁的不仅是目标人与当事人,而且其严格的时间空间与事件的描述,将所在体系的博士后管理制度,户口档案管理,项目立项、开题、中期检查论证中存在的“人事”问题暴露得惨不忍睹。 读后感: 1. 男女主人公初始动机符合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的人性。源于本性,终于真爱。 2. 现如今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全满足“迁徙自由”的条件。既然不想撼动他老婆的地位,为什么一定要那张“北京户口”?虚荣心使然。 3. 山西师范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值得改进的空间。 4. 那些存在偷腥幻想或已偷过醒的贪官、博导们值得慎思。
个人分类: 随笔|517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电流可以帮助释放人体中减轻痛苦的快乐因子
crossludo 2013-1-8 00:38
科学家研究发现,电流可以帮助释放减人体中减轻痛苦的快乐因子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市立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近日用一组恒定低电流在人类大脑中激发出了类似天然麻醉剂的物质,这为“自我治疗”开启了新里程。   据了解,该研究小组是由亚历山大-希尔瓦和乔恩—卡尔—祖比尔塔博士负责的,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一个名为“经颅直流电模拟器”(tDCS)的装置,并让一位患有重度慢性面痛的病人参与该实验,他们用应用电极中非常小的电流来刺激头盖骨的某个特定区域达20分钟之久,研究人员发现该电流使大脑释放出“天然止痛药”,也就是所谓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最为特别的是,该物质改善了这名患者痛阈的36%。科学家在这个实验阶段,用正电子发射层析扫描监视了整个试验过程。尽管这种物质不能完全祛除临床疼痛,但科学家表示,如果反复持续进行电流的刺激,就可以具有很好的疗效。   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还对多名患者进行了类似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减轻疼痛,释放出所谓的“快乐因子”。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大脑刺激”对于减缓疼痛可以起到很明显的作用。BBC的汤姆—菲尔顿(Tom Feilden )还报道说,这种tDCS通过电流的刺激还具有提高整体认知性能的潜能。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对tDCS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表示其可以代替药物来给患者治疗,这会让很多患者免受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图谱将为疾病诊疗寻找新途径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12-25 10:39
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图谱将为疾病诊疗寻找新途径 6 月 13 日美国研究人员申明已绘制出第一幅寄居于健康人体的微生物的全面基因图谱,这一成果来自于一项旨在更好地了解在从消化到感染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研究,是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资助、耗时五年、耗资 1.73 亿美元的“人体微生物工程”(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的成果之一,它将为医生诊断疾病和治疗病患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等刊物,是基于对美国 242 名健康志愿者的口腔、鼻腔、皮肤、肠道和阴道等位置的样本的研究得出的。在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中绘制 DNA 图谱的高级 DNA 测序机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确认了约有 22,000 个人类基因,而该项目在人体微生物──生活在人体内部或表面的微生物──中发现了超过 800 万个基因,并识别出了 10,000 多种微生物。 为何开展人类微生物组研究?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人体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人的基因组成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上。但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不仅有人的基因,还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的基因。 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人基因组,编码大约 2.5 万个基因;另一个则是出生以后才进入人体的数万亿共生微生物──实际上,它们的数量超过了人体细胞,二者之比为 10 : 1 。特别是肠道内的多达 1000 多 种的共生微生物,其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也可称为“元基因组”,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有 100 万个以上。两个基因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保证了人体 的健康。因此,在研究基因与人体健康关系时,一定不能忽略共生微生物基因的研究。 人类微生物组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 通过下面几个最新科学研究进展的例子,可以来说明肠道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尼科尔森的研究组 2006 年在《自然》杂志报道,通过对给药前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进行全谱测定,可以把同一个遗传品系的大鼠分成两个类型,在给予高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后,一种类型表现出肝中毒的症状,另一种则安然无恙。研究发现,能够把遗传特性高度相似的个体区别开的尿液代谢物主要是肠道菌群产生的,未出现肝中毒症状的大鼠肠道里存在着可以把药物解毒的细菌,这些细菌保护了宿主。由此可见,肠道微生物组的基因组成与个体对药物的敏 感性有密切关系。最近,他们又在《自然》杂志报道,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等 4 个国家 17 个不同地区的 4630 名志愿者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高血 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2 )美国华盛顿大学戈登小组 2006 年在《自然》杂志报道,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把人体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转变成短链脂肪酸供人体吸收利用,增加人体从食 物中获得热量的能力。细菌还可以直接调节人体脂肪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活性,减少脂肪酸的氧化,增加甘油三酯从源头上的合成。研究人员认为,肠道菌群产生的 某种因子,很有可能是启动机体肥胖所必需的。 3 )英国里丁大学吉布森小组 2007 年在《糖尿病》杂志报道,高脂食物显著减少双歧杆菌等保护肠道屏障的细菌,致使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明显增加,导致进入血液的 内毒素增加,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疾病。这一研究是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的,在人体上是什么情况还需要研究。研究人体共生 微生物的基因,为阐明代谢性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病因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诊断和治疗疾病寻找新途径 圣路易斯( St. Louis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小儿消化与营养科主任菲利普•塔尔( Phillip Tarr )是这项涉及 80 家机构、约 200 名研究人员的项目的带头人之一,他说,“这实际上是生物学的一个新领域。”这幅新基因图谱将支持对一些起因综合了遗传因素与人体细菌群落变化的疾病的研究。 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费施巴赫( Michael Fischbach )称,“这项研究可能将导致对克罗恩氏病 的新疗法、对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的新疗法,以及对其他疾病,例如湿疹的新疗法。”他未参与该项目。费施巴赫博士提醒,相关新药上市之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仅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细菌在不同人体之间的巨大差异。研究人员称,从人类历史开始之时,微生物就寄居在人体之中。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主任埃里克•格林( Eric Green )称,“多数时候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它们在消化和其他对人类生存十分重要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但有时,这种有益关系会瓦解,进而导致疾病。格林博士称,“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正常微生物是什么样,以及什么情况下它会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或影响疾病。”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得克萨斯贝勒医学院儿童微生物中心( Texas Children's Microbiome Center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主任詹姆斯•韦尔萨罗维克( James Versalovic )说,“这给出了健康人的基因与微生物参考组。”根据计划,研究人员将对儿童、老年人、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等洲的人以及病人身上的微生物进行类似分析,以探明微生物在维持健康或引发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来源:生物探索
2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体共生微生物关涉人类心理及身体健康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12-25 02:01
[转载]人体共生微生物关涉人类心理及身体健康
人体共生微生物关涉人类心理及身体健康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从物种起源进化分化的层面上发现,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人类遗传因素,还取决于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城市化使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教育引导人们对卫生问题的观念发生变化、经济上彻底改变城镇居民的饮食习惯等外环境因素可能成为心理学和行为学更值得关注的内容。上述环境变量与“卫生假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可能引起人类行为的变化。几年前,我们在心理学领域引入了行为生物学,它关注水平感染等领域的研究,不同于垂直传递的行为遗传学科。    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对人类行为的全面认知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如同美国的癌症攻克计划,不少科学家曾过于自信和夸大地预测过其成果。之后人们发现生老病死远非基因能够解释清楚,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不同于植物,动物(人类)在创生和进化中获得的基因组数量相比于植物是最少的。人类的基因组数目只是小麦的五分之一、水稻的几乎一半。而动物(人类)与微生物共生这一普遍现象则是在 200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才得以引起深度关注。对基因的研究经历了数次校正,从核基因的研究到核外的线粒体基因的研究,再到今天“体外遗传”的研究,经历了 15 年以上才步入正轨。 2010 年,科学家惊异地发现,人类和动物身上携带有远远超过自己全身细胞数量的微生物。    人是共生微生物与个体细胞及组织的复合体    2008 年,英国《自然》杂志引人注目的文章“ Who Are We ”揭示了人类身体中来自父母的血肉之躯并不是我们身体中的主要生命单元,更多的生命单元是病毒、酵母菌、真菌和细菌。这是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第一次醒目地提示人类身体由比自己全身细胞多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微生物占据,这些微生物与人类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体。研究表明,与微生物共生才是人类和动物生存的根本条件。由此看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感受,不能忽略人类的贴身伴侣共生微生物。    心理学和行为研究不能忽视肠脑的感受   对于成语“心知肚明”的来龙去脉,恐怕其发明人也没有思考过它的生物学含义。在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判断上,心知肚明是准确无误的,当人吃了有害食物或者细菌的时候,消化道微生物和肠道神经元会立即启动保护机制而使人上吐下泻,尽快尽多地将有害物质排出。聪明的大脑却无此功能。 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Gershon 博士提出的“第二脑”理论在全世界引起反响,由于我国没有将此书翻译出版,人类有第二脑肠脑的学说,在我国几乎无人知晓。人类消化道表面分布着大量神经元,其数量与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几乎相同,消化道上的神经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食物以及代谢物对人的生物学影响,调节着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 Gershon 博士是神经解剖学教授,他当时并不知道肠脑与肠道微生物有最紧密接触,共同构成肠脑的生物学现象。在 The Second Brain 一书引导下,我们发现了肠道神经元和肠道微生物的组合才是动物的肠脑这一事实。而肠脑对行为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更多来自共生微生物的影响。    共生微生物调控人类及动物的情绪和行为    2003 年,我们发现动物的某些行为受微生物调控,服用特定有益微生物之后,争食好斗的动物变得温顺。 2005 年,我们将这一研究扩展到研究自杀和杀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上,得出的结论是:除了基本本能之外,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非遗传,而是后天微生物“感染”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可以调控人的血压、血脂甚至血糖的高低,可以决定人能否有效吸收足够的矿物质、能否获得足够的好的神经递质。某些特定微生物还能决定人的冲动与否。肠道微生物在肠脑中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某些动物的天性(行为),比如温顺的草食动物可以变成凶猛的斗牛、老鼠的天敌猫可以与老鼠和睦相处。十分有趣的是,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在人类身上也完美再现了上述效果。微生物对人的心理压力和抑郁状态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此外, 2010 年以来国际上开始不断出现细菌对动物以及人类的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有大量正面影响的报道。    人体共生微生物减少可致心理和生理异常   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异常和精神疾患人数不断飙升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家为了营造和谐社会、减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投入,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但是幸福感并不一定会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速度过快,但在生态学上还没有达到那种获得多于自己全身细胞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微生物的共生平衡条件。城市化深度建设使得城市人口与有效土壤微生物呈基本隔绝状态,这使得人类及其宠物开始出现精神状态和行为的反常。 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努力控制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并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然而,随着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减少,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美国卫生假说的提出者 Rook 教授所在的研究组发现,少子化家庭的健康水平会随追求洁净和与细菌接触的减少而降低。此外,食品安全是稳定我国人群精神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防腐剂、着色剂、香味剂以及碳酸性饮料都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杀手和破坏微生物平衡状态的主因,其影响程度可能超过药物滥用。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减少可导致睡眠障碍、记忆力学习力减退、焦虑乃至狂躁。   从行为生物学研究角度上看,我国目前在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控制方面面临着各种严重问题,其解决方案不是需要更多的心理医生或咨询师,也不是增加医疗机构和改善生活水准,而是药物滥用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从人体微生物角度上来说,越是保鲜力强的食品越是对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大。目前,日本每 4 个人中就有 1 个有花粉过敏症,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患有不明原因的皮肤过敏症,每 8 个人中就有 1 个精神状态异常的人。研究表明,这些都与食品工业化的保鲜技术以及过度清洁导致环境微生物减少密切相关。今后的趋势是楼越盖越高,我们离土壤微生物越来越远;加工食品和保鲜食品越来越多,我们离新鲜食物越来越远,那么,人体所必需的共生微生物从何处获得?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严肃问题,也是行为生物学研究所关注的课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金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1138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体共生微生物与个性化医疗
热度 4 hongkuan15 2012-12-23 16:18
人体共生微生物与个性化医疗
人体共生微生物与个性化医疗 个性化医疗 21 世纪的医学是个性化医疗。过去医生开药基本不分男女老少,年龄阶段,身体状况,同样的病吃的药都差不多。但同样的药物,同样的病,不同人的治疗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医学专家设想,在疾病治疗时,如果能弄清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的特定基因,便可在预先调查患者基因的基础上,判断副作用的危险性,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个性化治疗。研究表明,很多药物对某些患者疗效显著,但对另一些患者却有很强的副作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硝酸甘油,对于许多东方人没有作用;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就只对 84% 的患者有治疗效果,而对 16% 的患者无效。随着科学的进步,这样的景象将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医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个性化医疗时代。 滥用药物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我国每年约有 30 万儿童因滥用抗生素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甚至有的丧失性命!在我国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 19 万 2 千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美国。超过了十万! 遗传组学 / 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同一个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差异可以达到 300 倍!这种差异推测主要是由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决定的,所以不同的人对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基因的差别决定,即使在选择同种药物时,在剂量,剂型方面也要存在差别。今后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深入,将针对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采用不同的疗法,不同的药物剂量和不同的治疗时间。患者可将根据自己遗传信息以及疾病和治疗相关信息,获得副作用最小,疗效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药方。 有几个问题限制了人类基因与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首先是基因组信息。目前要获得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仍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虽然, 2012 年 1 月,美国拉斯韦加斯消费电子产品展上出现了一款基因测序仪 Ion Proton 有可能带来改变。这台白色的电器跟打印机大小相仿。它的发明者称,这款测序仪将于今年推向市场,它能在几小时之内,以 1000 美元的价格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人们一直都把 1 000 美元的基因测序作为一个转折点,认为它预示着个性化医疗时代的来临。基因测序的成本降到了这样的程度,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特有的遗传特征和药物敏感性来治疗疾病。虽然人类的 DNA 大致相同,但存在非常微小的基因差异,当人类患上某种疾病,接受某种药物的治疗时, DNA 上的微小差别就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不同乃至危险的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对某些人非常有效,对另一些人却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然而这样的测序仪仍存在很多问题,它的测序准确性有待提高,人类与我们的近亲大猩猩,老鼠等的基因差异不超过 5% ,如果测序准确性不高,根本不能说清楚是测序误差引起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即使诊断除了遗传变异,我们还是不能确定确实是患病风险升高的反映,还是测序过程出了错?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更难以克服,或者在短期内很难克服,那就是信息问题,对测序结果的解读。研究人员对测序结果的解读能力没有跟上。每个人的基因测序结果都必须与大量的其他人的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医生才能知道哪些是重要的疾病指标,哪些可以忽视。另外,许多疾病并不是由单一基因引起的,可能涉及多个基因,也有可能是是由一些罕见突变造成的,而科学家可能到现在还没有鉴定出这些突变。即使测序结果出来了,对它的解读也不是我们预想的那么容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学副教授 Euan A. Ashley 说:“现在,基因测序已经是既快速又便宜。但是,分析数据却让人头疼,既不快速,也不便宜。” 目前我们对人类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学等的研究还不成熟。个性化医疗的推广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药物研究的积累,需要更多的临床医生和基因研究人员协同合作,发现更多的影响药物作用的基因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才能让我们早日进入个性化医疗。 人体共生微生物 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微生物。共生在人体的大量微生物称为人体共生微生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分离就不能很好地生活)。人体体表和体内共生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消化道内,其种类超过 1000 种,总重量可达 2 公斤,细胞总数量达到 1014 的数量级,远超人体自身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十倍。肠道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肠道末端定居着多达几百种细菌,其中绝大多数是严格厌氧菌,数量是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的 100-1000 倍,占总菌数的 99-99.9 %。与人共生的微生物基因数量达到三百三十万,远超人体自身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 150 多倍。“人体微生物组计划”的第一阶段刚刚完成,该计划旨在最广泛地了解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体内微生物在维护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助消化; 2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3 )在许多慢性疾病和症状中,如炎症、肥胖等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或许有助于攻克某些疾病。 人们认为疾病的错综复杂和人类基因的千差万别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然而,人类基因仅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人体共生微生物可能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体肠道细菌状况的不同可导致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 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更多的是肠道微生物直接的差异,相比个体基因之间的差异,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更大 ,即使基因一致的同卵双生子之间的肠道微生物差异仍然很大。 但个性化医疗的研究方向不应该仅关注基因,应该更多的关注肠道微生物,或者必须将人体基因和肠道微生物共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个性化医疗。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先同的病人,也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法。毫无疑问,个性化医疗是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但要真正实现个性化医疗,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中医是最好的个体化医疗,至少从方法论上是这样的,中医的药方因人而异,同病不同药。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来看,很多中药是通过肠道微生物发挥作用,参与人体代谢,比如一些多糖类物质本身不能被人体吸收,只能作为肠道微生物的食物来源,被肠道微生物代谢后生成其它活性物质并最终影响人体代谢和健康。因此,将来的个性化医疗必须充分考虑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而且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Pharmacometabonomics as an effector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Pharmacogenomics (2011) 12(1), 103–111
61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体肠道细菌状况的不同可导致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hongkuan15 2012-12-23 14:20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体肠道细菌状况的不同可导致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尿液等人体代谢物的成分预测人体对某些药物是否具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服药风险。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以99名年龄在18岁到64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让他们服用常用止痛药“扑热息痛”,并在服药前检测了他们的尿液成分。结果发现,尿液中一种含硫化合物含量不同,志愿者服药后的反应也会不同。 分析显示,这是因为这种含硫化合物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而人体同时也需要硫元素来处理“扑热息痛”一类的药物。某些人体内的相关肠道细菌如果功能太强,就会大量消耗硫元素,结果其尿液中含硫化合物含量会较高,而同时人体对药物反应不好。 研究人员说,由于人体使用硫元素来处理包括“扑热息痛”在内的许多药物,因此这一发现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医疗中可用于降低服药风险。这一研究结果还表明,可以通过改变人体内的细菌状况来改善服药的效果。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生物谷 Bioon.com) PNAS August 10, 2009, doi: 10.1073/pnas.0904489106 Pharmacometab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a significant host-microbiome metabolic interaction affecting human drug metabolism T. Andrew Claytona, David Bakerb, John C. Lindona, Jeremy R. Everettc and Jeremy K. Nicholsona,1 aBiomolecular Medicine, SORA Division, Faculty of Medicine, Sir Alexander Fleming Building,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SW7 2AZ, United Kingdom; bPfizer Inc., 50 Pequot Avenue, New London, CT 06320; and cPfiz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msgate Road, Sandwich, Kent CT13 9NJ, United Kingdom We provide a demonstration in humans of the principle of pharmacometabonomics by showing a clear connec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s metabolic phenotype , in the form of a predose urinary metabolite profile, and the metabolic fate of a standard dose of the widely used analgesic acetaminophen. Predose and postdose urinary metabolite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by 1H NMR spectroscopy. The predose spectr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drug metabolite excretion to detect predose biomarkers of drug fate and a human-gut microbiome cometabolite predictor was identified. Thus,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having high predose urinary levels of p-cresol sulfate had low postdose urinary ratios of acetaminophen sulfate to acetaminophen glucuronide. We conclude that,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bacterially mediated p-cresol generation, competitive O-sulfonation of p-cresol reduces the effective systemic capacity to sulfonate acetaminophen. Given that acetaminophen is such a widely used and seemingly well-understood drug, this finding provides a clear demonstration of the immense potential and power of the pharmacometabonomic approach. However, we expect many other sulfonation reactions to be similarly affected by competition with p-cresol and our finding also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ertain diseases as well as for the variable responses induced by many different drugs and xenobiotics. We propose that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microbiome activity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nd of personalized health care. Furthermore, we envisage that gut bacterial populations might be deliberately manipulated to improve drug efficacy and to re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国新闻周刊-人体的社交网络
lpzhao 2012-12-12 22:54
中国新闻周刊12月10日 561期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_list.php?id=384 人体的“社交网络”   人类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早在 100 多年前就有了。但新的研究手段令这个古老的课题又焕发出生命之光。它是时下最热门的科学前沿,对它的探索,已使国际科学界联合起来,着手进行“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    本刊记者 / 钱炜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曾说,“人是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人体内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光是在肠道里,就有几千种、总重达 1.5 公斤的细菌。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只是隐约知道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但对于究竟有什么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却不甚了了。   最早研究肠道菌群的是 1908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细胞免疫学说的建立者梅契尼科夫。这位流亡到法国的俄国动物学家晚年开始琢磨衰老与长寿。他发现保加利亚有很多长寿老人,而他们的共同点是爱喝酸奶。通过进一步研究他认为,拥有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长寿。梅氏就此写了一本名为《延长生命》的书,可算作是肠道菌群领域最早的论述,但这是本未经同行审议的学术著作。   尽管如此,人们在治疗中已零星地运用肠道菌群的概念。做完手术的病人,由于术后大量使用抗生素,破坏了肠道菌群,易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而这种腹泻又很难再用药物来止住。有的医生灵机一动,将健康人的粪便装进胶囊,让病人服下去,结果发现效果不错。于是,这种思路得到推广,并加以规范。后来,医生们就开始采用经过处理的粪便悬浮液来为病人灌肠。这方法听起来有些“重口味”,因此它有一个含蓄的名称:细菌疗法。这种治疗腹泻和肠道炎症的做法,最早在 1970 年代就有报道,并延续至今,尽管也发了不少学术文章,不过并非主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肠道菌群也不是常规的诊断项目。   很长一段时间内,肠道菌群理论一直没有成为学术界认真对待的课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手段所限。在过去,要想认识一个细菌,先要将它分离培养,再用显微镜去鉴定。但肠道菌群有几千个,且都是厌氧菌,一遇到有氧环境就迅速死掉,人们很难把它们逐一分离出来并识别。有些细菌是共生关系,也无法单独培养。即使是现在,在技术上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此外,肠道菌群本身的复杂也增加了人们认识它真面目的难度——就跟指纹与眼睛虹膜一样,这世上没有哪两个人的肠道菌群一模一样。 肠道菌群研究领域随着生物医学进入基因时代而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自 2005 年左右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快速、一次性、大规模地解码 DNA 成为现实。科学家们从此可以扔下显微镜,转而从基因的层面了解肠道细菌。   生物学家曾经以为,人体是一座自给自足的生物孤岛,然而在过去 10 年里,研究人员证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社会网络”,其中有数以万亿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居在我们的皮肤、阴部、口腔,尤其是肠道里。事实上,人体当中细菌的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十倍之多。而且,这些微生物细胞及其基因 ( 被称为“元基因组” ) 形成一个混合的小社会,不仅不会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在消化、生长和自我防御等方面成为我们基本生理机能的助手。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丁酸盐。人体肠道的上皮细胞每 3 天脱落更新一次,这一代谢过程需要一种名叫丁酸盐的物质。但食物中很少直接含有丁酸盐,人体自身也不能合成,它的主要来源是肠道菌群的代谢废弃物。更有趣的是,肠道细菌要靠“吃”膳食纤维才能产生丁酸盐,而膳食纤维又恰恰是人体不能自身消化的。因此,人对膳食纤维的需要,不仅是为自己,而且也是为了这些细菌,否则肠道上皮细胞长不好,就容易长出息肉乃至患结肠癌。   鉴于人与寄生于其体内的微生物的关系如此密切, 2005 年,美、德、日、中等 13 国在法国召开人类微生物组圆桌会议,会议发表的《巴黎宣言》宣布启动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在上世纪 90 年代,历时 13 年、耗费 30 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曾测定了人类自身的 25000 多个基因。而人类第二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量,预计至少相当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0 倍。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代表中国参加了上述会议。根据这个会议,各国自 2007 年始陆续开展了行动。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有,美国斥资 1 亿美元的“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欧盟总经费达 1200 万欧元的“人类元基因组第七框架项目”。 2008 年,根据中法签署的《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联合声明》,上海交大联合中科院几家单位,与法国农科院联合启动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项目”,着眼于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糖尿病的研究,由赵立平任项目负责人。目前,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   在过去 10 年,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学者,几乎都没有医学背景,大多数都是像赵立平一样的微生物学家。医学家习惯于从某一种病原菌出发,去寻找特定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面对肠道菌群这样一团杂乱无章的细菌混合体时,只有熟悉微生物生态学的科学家们才能游刃有余。“这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赵立平说。在最开始,大家需要把肠道菌群本身的情况摸清楚,共有多少种菌都有什么基因。而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要研究与疾病相关的都有哪些关键菌群,它们都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2012 年 11 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探讨未来中国的肠道菌群研究该怎么走。与会专家,除了赵立平等两三位微生物学者,绝大部分都是临床各科的医生。对此,赵立平坦承,“随着肠道菌群的基本情况越来越清楚,肠道菌群的致病机理将会是研究的重点。医学家在这个天地大有作为,未来他们将占据主流。”★
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44、经络通释_一个病因病机小模型
baishp 2012-12-2 16:27
44、经络通释_一个病因病机小模型
说起经络,一般人就想到它在人体上到底存不存在?能不能用什么方法看到或证明它的存在?这么想的人,其实对经络的真正意义都还没有理解。 一条经络对应于人体某特定区域,这只是经络意义的一部分。其实,除非做针灸,否则并不用太考虑它的具体位置。经络更重要的意义,是表示我们身体的状态,是一个一个可数的,数量有限。当我们的身体处于某个状态时,就不可能处于其它状态。就好象我们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了多个窗口,在某一时刻,处于“激发状态”的窗口只有一个。而这个处于“激发状态”的窗口,可以表征整台电脑的工作状态。 由于“络脉”只是“经脉”在身体空间上面的扩展,因此,表征身体状态的,只用“十二经脉”就可以了。用经脉表征的、身体的每一个特定状态,对应于一些特定的生理病理表现形式,与一些特定的对治措施。只要把这个状态判断准了,治疗行为就会是有利无害的。 “经脉”的流注,可以看成是身体“气机”在经脉上运行、流动的结果。它对于我们身体状态的表征作用,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们可以想象“气机”在经脉上的流动--我们的生命活动,就像一座冰山在大海中翻滚。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是一小部分,就像我们的某条经脉只是我们身体上的一小部分;冰山露出海面的这一部分,与其它部分都不一样,但它却可以代表整座冰山的状态,犹如我们身体正处于流注状态的某条经脉,可以代表我们整个身体的状态;冰山在海水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个数,是可数的有限个数,就好象我们的经脉是可数的有限个数;冰山在海水中不断从一个稳定状态翻滚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正如我们身体的“气机”,从一条经脉流注到另一条经脉,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冰山在海中会翻滚,是我的假设。这假设等价于冰山受到一个无形的外力(扭矩)作用。我们身体的“气机”会在经脉上流注,是实际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气机”一直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同时,我们的身体有一种维持原状态不变的“对抗力”。两种力量在此消彼长当中维持着相对平衡。当此相对平衡点逐渐向某一临界点转化时,两种力量造成的身体“紧张”状态也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身体疾病的产生。当相对平衡点达到彼临界点时,身体状态便会突然发生改变,“外力”与体内“对抗力”也同时消失,身体“紧张”状态解除,疾病痊愈。这里“外力”的“外”是一种方便说法,它实质是指“形而上”的某种法则。“有生于无”,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形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便受此法则的支配、影响。 上面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模型来说明,如图44-1。 图44-1 图中左边是一个圆柱体,代表“外力”源;右边是一个多面体,代表人体。按“十二经脉”算的话,本来应该画一个十二面体的,但为了图面的简洁,就只画了一个四面体。四面体任何时候最多只有一条边与台面重合。就以此边命名四面体的“状态”。 圆柱体与四面体之间有一根弹性连接。当四面体刚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时,四面体平放在台面上,弹性连接中没有力,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圆柱体开始运动,弹性连接中产生一个对四面体的牵引力F,同时台面对四面体也产生一个摩擦力f(假设摩擦系数足够大)。F与f形成一个扭矩M1,使四面体要从A状态翻转到B状态。同时,四面体受到的重力G与台面的压力(支撑力)N所形成的扭矩M2,要使四面体保持原状态A不变。 随着圆柱体的继续运动,弹性连接中的力F越来越大,人体的疾病状况也越来越严重。当扭矩M1达到并超过扭矩M2时,四面体便会突然翻转,其状态由A状态变成B状态。弹性连接中的牵引力F与台面的摩擦力f也都突然消失,人体恢复健康。 状态转变的时刻,可以选为四面体重心Q跨过截面S、R的瞬时时间点。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一个突变,对应的生理、医学信号也会有一个突变。寻找到这些“突变点”,即获得某个人的“状态-时间函数”(Y = ƒ(t),Y ∈{A,B,C,D……},t = 1,2,3……) ,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现在也是我的一个基本“信仰”。 寻找到各“突变点”,是属于“诊断”的范畴。“诊断”完成了,“诊疗”工作便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的“治疗”措施就很简单了:在四面体上人为施加一个扭矩M,用它代替M1。这样的话,弹性连接中的力F就被消除了,疾病也因此得到解除。 当然,对应四面体不同的A、B、C、D状态,M的产生方式也不同。这就是所谓“辩证施治”。 上面只是一个极简单的模型,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都还不能直接往上面套,但是这些相对复杂的模型,都会离不开这个简单模型的“精神”。 图44-1中的四面体,如果是用来表示衰老之极的人体状况的话,那么相对比较健康的人体状况,就可以用下面图44-2中的“圆角四面体”来表示。 图44-2 “圆角四面体”要从一个状态A翻转到另一个状态B,所需要的扭矩M1,比起“方角四面体”来要小,因此弹性连接中的牵引力F也会更小,人体更不容易生病。此特点可以理解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四面体越接近圆形,人体正气越强。如果变成纯圆形,那就是得道成佛,羽化成仙了。 需要再补充说明三点:1、图中四面体标注的状态顺序是A、B、C、D,但这种顺序只是一种概率统计意义上的顺序,实际当中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变化的。就是说,“子午流注”中的经脉流注次序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际的流注情况要复杂的多。2、左边外力源画成一个圆柱体也是为了简化模型,实际上它应该也是一个多面体。3、左边外力源不但会作远离右边四面体的运动,也会作趋近右边四面体的运动,由此形成《内经》中“迎之随之”的关系。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840e.html 首发时间:2012-08-10 21:51:33)
个人分类: 夸夸其谈|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人体细胞的平均寿命
热度 5 zlyang 2012-11-9 19:39
人体细胞的平均寿命 传闻: 肝:5个月 味蕾:10天 大脑:和你的寿命相同 心脏:20年 肺:2到3周 眼睛:和你的寿命相同 皮肤:2到4周 骨骼:10年 肠:2到3天 指甲:6到10个月 红血球:4个月 头发:3到6年 白细胞:10-15天 血小板:7-14天。 请您指教!谢谢!
66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沈今川:人体特异功能切实存在
热度 1 sheep021 2012-11-9 13:52
科学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探索客观世界的一个过程。而非某种既定的结果。 方法有对有错,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但科学,应该是没有真假的,只要方法科学,无论研究什么,都是科学的,当然,如果选择错误研究对象,或者运用的研究方法不适合研究的对象,想得到预期结果就很难了。 科技的发展,是的宇宙中的暗物质都无处可逃,中国古代所谓的中医、气功、特异功能,难道还没办法研究吗? 已下内容来自: 中国地质大学沈今川教授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报告 提要:二十年的实验研究确认“心灵能量”存在“意识”是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并具有物质属性和能量效应。 作者:沈今川中国地质大学心灵量子能量研究所(IPQE) profshen@163.com //profshen.blog.163.com 作者简介: 沈今川: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及晶体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20年来积极从事人体特异功能实验研究,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学会、国际矿物学会、国际晶体学会、美国地质学会、美国科学探索学会(Society for Scientific Exploration)的正式会员。IPQE(心灵量子能量)研究所所长。 原文: 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对人在某种功能态下的深层意识能量(心灵能量、灵能)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确凿的、极为珍贵的数据和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心灵能量”确实存在,观察和记录了“心灵能量”产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效应,确认了“意识”本身的物质属性,即“意识”本身就是信息和能量的复合体的种种特性。 特异功能人孙储琳在特殊的功能态下,能展示出一系列超常的能力,发射出一种未知的能量信息复合体,使得相关的生命和非生命物体受到强烈的影响,并产生各种不可思议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效应,这些效应无法用现有知识和科学理论圆满解释,向某些现有科学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严肃的科学家,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将反复验证过的事实真相公诸于众,用百倍的决心和信心勇敢地面对和迎接挑战,作者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框架,来较合理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坚决反对那种以“违反常识”、“违反公认的现有科学理论”为由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无理的压制和打击,并且认为这种荒唐无知的论调是极为错误和有害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毒害和扼杀了青少年一代的创新思维,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批判。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创新性的科技发现都是以反常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为先导的,如果被禁锢在“常识”和“现有理论”的框架内进行思维,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呢!敢于面对反常的事实是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由于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揭示出大量超常现象,因而特别具有挑战性,是理论和科技创新的沃土。 一.实验证实“心灵能量”具有不可思议的物质效应 二十年来我们设计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某些人在特殊的功能状态下,可以发射出某种能量-信息复合体,强烈地、选择性地定向影响目标物,使之产生各种物质效应,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效应。这些效应的最大特点是离体的、非接触式的,且与受试功能人的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1.力学效应: * 离体意念使物体移动:离体意念致动一枚密封在水平放置在透明有机玻璃盒内的塑料纽扣,孙储琳在距离目标物3米远处发功,在数分钟的时间内,纽扣一步步脉冲式地水平移动总距离达数十厘米。 * 离体意念使辐射计叶片逆向快速旋转:孙储琳在远离暗室6米远的另一间房子内,看着面前显示有辐射计(克鲁克思管)的电视屏幕,几分钟后,孙储琳用意念使辐射计的叶片突然高速逆向旋转,几乎看不到加速的过程,速度超过强光照射时的速度,方向既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正常旋转方向相反,值得深思。 * 离体意念使暗室内辐射计叶片逆向快速旋转:在距离目标物6米远的另一间房子里,无须看到目标物,意念使暗室内的辐射计转子快速逆转,时间长达90秒。SONY红外摄象机监测并录象记录全过程。 * 离体意念使电子钟秒针停止:离体3米使摄象机监控下的电子钟秒针停止在指定位置上“挣扎”,长达约1分钟,当孙储琳放松意念控制后,电子钟立即恢复正常走动。 * 意念弯曲、雕刻和切割一个物体表面(盖勒效应):意念想象一定材质和大小的工具,作用于目标物,弯曲、切割或冲击目标物,结果目标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均发生显著改变,经现代测试分析(X射线分析)证实。 * 在镀金的硅片上进行意识微雕: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沈今川教授等共同主持进行(分辨率达到1.2微米)。 2.光学效应: * RS摄影术:1992年开始我们成功地发展了一种用普通感光胶片将人在功能状态下的意识能量场信息清晰地记录在胶片上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反映意识能量场信息特性的RS照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丰富的信息含量,据此总结出有关“外气”(意识能量场)一系列特征的初步结论。如混沌动力学特征、挠场结构特征、意识调控聚焦特征等。 * 意念摄影: 某些功能人可以将出现在前额(天目穴)屏幕上的图象转印到底片或polaroid 相纸上。1931年日本人 Tomokichi Fukurai在 Kochi Mita教授指导下成功地意影出月球背面的照片,后经原苏联和美国的探月航天器拍摄的照片证实。.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也研究了“意影”美国研究者 Eisenbud深入研究了 Serious的“意影”功能。1999 年9月开始,我们使用彩色polaroid 相纸和装相纸的后背盒(没有相机机身、没有镜头、没有快门)获得了二百余张极富研究价值的意影照片.,进一步验证和补充了对于意识能量场特性的认识,进一步确认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更微观、更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功能人可以从茫茫宇宙无限时空中选择性提取极为复杂的信息。2002年数码意影实验初步取得成功。意影照片是心灵能量的结晶,携带有特殊的能量和信息,不但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珍品,有利于身心愉悦和健康,促进事业成功。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近年来发明了一种“挠场诊断治疗仪”(类似于美、德、日、韩等国的QRS量子共振谱仪或生物微弱磁场检测仪),只根据某人一张数码照片即可进行全身健康状况检测和治疗,与照片形成时所加的意念信息及生物全息理论有关,在康复保健应用领域应该有重要的应用开发前景,值得研究。 * 生物光子辐射检测:1992年8月10日起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病理检验科刘亚宁、沈今川教授主持下,使用KZL-1型微光检测装置连续7次测定了孙储琳在功能态下各主要穴位(劳宫、丹田)发出的生物光子辐射,强度达到了10000cps以上。 * 异常发光现象:利用普通的照相机、数码相机和录象机拍摄到许多异常的光学现象,初步认识到它们是功能人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与外界沟通及自身调控功能状态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穴位磁场效应: * 孙储琳在功能态下可以极大地增强主要穴位处生物磁场的强度,使之浓集、聚焦,使儿童磁性写字板上产生黑色磁化区(斑点),其大小及形态特征具有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 穴位磁效应的定量测试:199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磁学实验室,使用美国制造的DM-2220数字磁强计测得孙储琳劳宫穴发出的磁场强度曲线,最大强度达4mOe(4毫奥斯特). * 诱导非功能人产生穴位磁效应:孙储琳多次成功地离体意念诱导别人在相应穴位处产生同样的效应(天津主治医生吴锦福、于维贤、广州大学扬宝堂教授及美国加州的Robert夫人均是见证人,被诱导成功的超过30人次)。 * 产生强烈的穴位磁效应时常常伴随有强烈的电磁干扰和视频图象扭曲和短时间消失,并有异常的声频信号。 5.生物效应—意识生物工程:成百倍地加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在细胞水平观测到ATP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孙储琳在几分钟内(甚至离体不接触和不加水的条件下)使经过严格去活性处理(油炸、水煮、微波炉处理、罐头里的)的花生和豆类种子返生并快速发芽;意味着生物细胞的“返老还童”和“起死回生”,双向调节植物生长和这几项功能的组合。选择性地部分返生、部分依旧(表皮依旧,内部返生)。孙储琳意念将煮熟的鹌鹑蛋、鸡蛋等瞬间返生,改变大小、变软、变透明,花纹消失并产生特殊的香味。(已在国内外进行了数百次成功的实验,有大量实验录象资料和照片,数百名证人和分析化验结果)。这是一项极其震撼人心的重大发现,在生物工程和医疗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细胞水平的生命逆转在医学上无疑有重要应用前景。意识诱变育种更开辟了新的生物工程方向。 6.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及结构:PQE意识材料工程: 孙储琳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有可能通过心灵能量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在一般条件下发生了核水平的反应。工厂原封装的矿泉水在孙储琳心灵能量的作用下经过几分钟后被部分地转变为其他物质,经现代测试手段证明。 7.突破空间障碍(穿壁效应):一系列实验表明:物体在孙储琳心灵能量作用下可以突破有形的空间障碍(如玻璃瓶),将远大于入口的大物体装入小瓶口的玻璃容器,而不损坏容器;将置于大玻璃板上的一枚有机玻璃纽扣穿过玻璃拍入下面的广口瓶内,玻璃板及广口瓶均完好无损,这一现象显然与时空结构有关。 8.类热效应:孙储琳用心灵能量(无须其他能源和工具)爆米花;选择性地在废底片上烧出指定的“大、小、天”字符,自己的手不受伤害;烧毁金属硬币,其外观和结构显著改变,经X射线衍射分析,其物相及微观结构均显著改变;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及美国新泽西州某公司将电子显微镜铜网及金属材料用心灵能量烧毁。 9.远距离搬运功能(瞬间传物):孙储琳至少10次以上成功地将手表、花朵、硬币等物体用心灵能量搬运到远处,相距远达千米以上。孙储琳曾将一只手表、戒指和墨西哥硬币意念搬运至1000米外大学校长上了锁的办公桌抽屉内。 10.物质化现象:数十次成功地在玻璃容器内产生各种药丸或使原有的药丸数量显著增多、增大 。 11.超感官知觉(Psi):遥感、遥视;超感官知觉;特异感知找矿;残留信息识别。孙储琳数十次成功地识别密封暗盒内纸条上书写的字符(典型实验),并可识别曾装有带字纸条的空信封的残留信息。 二.实验的启示和对“现有认知”的反思 (重新认识宇宙、意识和生命) 面对大量不可思议的特异现象。惯于在常规科学的框架内思维的我们,确实感到苦恼和困惑;另一方面也为能有机会作为见证人亲眼目睹如此激动人心的现象而深感幸运、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以反常的经验事实为先导的,(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大量反常的事实,对我们许多研究者来说是已经过反复确认的事实了),当现有的理论不能圆满解释出现的现象时,事实是无法修改的,应当修改的恰恰是我们头脑中对外部世界和我们自己的认识,特别是对宇宙的时空结构和生命真谛的认识。在巨大的矛盾和困惑面前,绝不应采取“驼鸟政策”,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态度只能是更加努力地实践、探索,积累更多的反常现象的可靠证据;另一方面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用实践检验现有的理论,修正、补充、完善现有理论和创建新的理论,并用新的理论指导进一步的实践,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漫长过程,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探索未知领域之路是非常艰辛的,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永远保持开拓进取的健康心态。因为探索未知领域既是我们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面对一系列令人震撼的超常现象,下面几个很不成熟的重要的想法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愿与大家讨论交流: 1.意识的物质性 意识活动是更高、更深、更微观的物质运动形式,几乎所有的超能力现象都是与意识(特别是深层意识)密切相关的。身心之间,意识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认为是物质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是某种超微量子的混沌动力学系统,涡旋动力学系统。研究意识的各种物质效应及在信息、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很重要的。 2.宇宙的智能性 几乎所有的超能力现象都与某种智能的存在和介入有关。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内就存在着1500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统;而在茫茫宇宙中就有10亿个相当于银河系的星系,我们绝不可能是唯一的智能生命,肯定有大量的、远高于我们的“智能生命”及许多不同层次的“高智能信息处理中心”(HIIPC)存在。与“HIIPC”沟通并得到响应是获得超能力的关键,修持则是实现沟通的重要手段。 3.宇宙的全息性 宇宙的全息性包含着多重含义: 1.局部和整体的相似性(如电子绕原子核转动与地球绕太阳运行……) 2.科学规律的全宇宙“普适性” 3.任一时空点上发生的事件应能瞬间传递到任一角落。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拉兹洛(Laszlo)认为:“宇宙就像一个大池塘,在任何地方投入一粒石子,都会引起整个水面的波动”。宇宙就像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一台功能无比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4.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他还提出了人体功能态的理论,认为巨系统多元相空间中,有许多相对稳定的区域,形成系统的功能态(如醒态、睡眠态、气功态)。通过与外界交换信息、交换能量、交换物质及自身的意识调控,可以从一种功能态转变为另一种功能态。 5.正确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不可妄自尊大,坐井观天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已经观测到的天体远达100亿光年以远,生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我们绝不可能是孤独的、唯一的智能生命,肯定有大量的、远高于我们的“智能生命”及许多不同层次的“高智能信息处理中心”(HIIPC)存在。因此,我们不可妄自尊大,坐井观天,错误地认为我们是宇宙最高的智能。我们应当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友好地对待宇宙中的其他智能。共存、共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6.意识是一种信息流和能量流 宇宙万物的运动,一切生命的生长发育,要靠信息和能量。意识是一种“信息流和能量流”,是一种“脉冲编码系统”和“混沌动力学系统”或“涡旋动力学系统”。因此,意识作用于物质,实际上就是“信息”和“能量”场作用于物质。一切意识活动都伴随着能量信息场的波动,只有功能人和目标物之间建立了“谐振”关系,效应才能变得有效和显著。 7.广义生命,万物有灵 人是生命,组成人的细胞也是生命,现代克隆技术证明,每个细胞都携带有这个人的全部重要遗传信息密码。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出精子和卵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反之,一个生命群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可以看作高一个层次的生命。日本的江本胜发现“水知道答案”,对环境、语言、声音非常敏感,“爱和感谢”,优美的音乐和自然生态环境会使它结晶出非常漂亮的晶形,反之,结晶会受到破坏。各种植物及所谓的“非生物体”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对外界刺激都能做出不同的反应,即“万物有灵” 8. 外气、暗物质和涡旋场 近年来对宇宙膨胀速度变化的研究证实,的确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有形的看的见的物质只占4%,23%为暗物质,73%是暗能量。而且发现,与不同层次涡旋运动相对应的涡旋场的特性与超能力的人产生的许多能量特性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应当将这些概念,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根据之一。(涡旋场/挠场) 9.意识场显示挠场特征 穴位处发出的挠场径迹 10.波粒二象性的实验证据 中国科学家(原人体科学研究院刘易成、刘雪成、隈寿彰)等在研究意念搬运和穿壁过程中拍摄到意念搬运物体的光迹和有形物质(粒子态)和光(电磁波态)的相互转换现象。我猜测,原则上任何有形的物体在意识调控的挠场和真空零点能的作用下转变成波态(光),然后再还原为粒子态。转换的关键可能是特殊的意识场(挠场)的参量和真空零点能(ZPE)。这一实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如能重复将作为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载入史册。 11.意识的层次性: 意识是有层次性的,从浅表意识到深层意识形成一系列意识谱系,。我猜测很可能浅表意识对应于宏观、低频;深层意识对应于微观、高频;最深的意识层次与最微观的物质层次对应,并可能在最高频率上与目标物谐振。David.Bohm(大卫.波姆)认为可能要研究到(10的负36次方米)的极微观层次上才能解释许多特异现象,意识波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尺度上,如果是电磁波,那么它的波长也就是在这样的量级上,己经有人提出了“心灵量子”,‘’心灵光子”和“心灵电子学”的概念。 12.多维时空问题: 大量超常现象实验显示出多维时空、非线性时空及其相互切换的迹象。如物体在搬运过程中会进入一种“隐态”(在三维时空暂时消失),许多重大变化是瞬间发生的,几乎记录不到变化的过程。如孙储琳意念致动辐射计转子,种子快速发芽等都是瞬间实现的,确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受。据说前几年还在北大西洋海面发现“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穿着70多年前的衣服在荒岛上等待救援,他们觉得灾难刚刚发生。 13.超光速问题: 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光速”不是极限,理论推测“挠场”的传播速度可以高达光速的10的9次方倍,意识场的传播也应当与此相当。已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也可大于光速,实验也证明既可以将光速加速到现有光速的数百倍,也可以将光速降为接近零。因此,我们完全不必让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束缚我们的思维。只要实验是真实可靠的,我们就应当“反思”,修改我们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但“事实”是不应当被修改的。 14.反重力现象: 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存在着“反重力”(Antigravity)。英国人Colin Evans 和苏格兰人D.D.Home可以使自己悬浮空中两米高。一些功能人和喻珈功修炼者可以腾空。美国宇航局一直非常关注反重力飞行器在宇航中应用的可能性。 15.认知科学的新突破: 1.快速、高效的新的学习方法 2.获取知识的新的途径 3.调用“宇宙智能”和各种“信息库”的有效方法 4.顿悟 16.超能力与地外文明: 如果承认宇宙中存在着 “高于人类演化水平的”高级生命,存在着“高智能信息处理中心”,存在着巨大的信息网络系统,那么我们就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增强智慧。我们已经发现像孙储琳这样的功能人在某种功能态下,能够获取我们一般人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识。因为她们可以和更多、更高的地内和地外文明信息源沟通。 17:科学和宗教非必然排斥: 宗教不要迷信,不要排斥科学探索;科学也应探索宇宙智能和高级生命,尊重宇宙法则,敬畏宇宙权威。事实上,虔诚的宗教信徒中不乏著名的科学家,在美国基督教有很大影响,但科学却高度发达,值得深思。有一些所谓“无神论者”,实际上是将自己看作无所不能的“神”,是整个宇宙的最高的、唯一的智能,其实,他们是井底之蛙,十分荒谬。 三.战略性的应用开发方向 大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实存在着与深层意识相关的一种能量和信息传递机制,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能”可以产生许多不可思议的物质效应,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效应,有时这种效应还表现的十分强烈,它的许多“次生效应”可以被现有的各种光、电、磁、放射性及生物传感器检测到;但也有许多效应和能量仍然检测不到,因为这种能量的特性还远未弄清,因此,大力研究和开发与意识相关的这种能量和信息的检测技术以及采集、存储、放大、再生等技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之一。这种新的能量产生的奇异的生物效应启示我们有可能在“信息医学”及“信息农业”上引起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因此,为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我们考虑优先进行以下三个战略性课题的研究: 1.大力发展生物量子能场(BQE)的检测技术:   大量严格的实验已经确认,由人的意识或某种信息源发出的非传统的、未知的能量-信息场可以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遗传特性产生重大影响。也观察到对非生命物质产生各种物理的、化学的重要效应。事实上我们已经观察、捕捉和记录下了许多与这些特异现象相关的各种物理信息,如微光、红外、电磁波、磁场、微振、脑电等,尽管它们不一定是本质属性,也许仅仅是某种次级效应,但仍然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顺藤摸瓜,逐步深入。我们并不悲观,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深入研究采集、检测这种信息的方法,研究其特性,弄清其作用机理进而处理、模拟、放大其有效信号,是“意识生物工程”的战略任务。据因特网上获得的信息,国外(主要是美国)已经出现了多种检测这种信息的仪器。十余年来我们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了数以百计的特异现象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录象带,自行研制了一批实验装置,并设计了几种检测特异能量的仪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各种示波器、频率计、频谱仪及显微镜,脑电仪等测试设备。 2. 积极开展“意识(生物工程)诱变育种”研究和实践: 定向培育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的各种农产品、畜产品以及烟、酒、食品加工、制革、生物医药制品中使用的各种工业微生物菌种,是生产中的重大课题,有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大量实验证实人的意识可以使种子瞬间发芽,以高于正常速度成百倍的速度生长,甚至可以使炸熟、煮熟和经微波炉处理过的种子“起死回生”,“返老还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长成28厘米的饱含水分的青苗。这类实验已经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地重复了数百次,并有许多专家、教授亲眼目睹。定向诱变育种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意识生物量子场诱变育种有可能成为继辐射育种、太空育种之外的一种高效育种手段,应当大力发展。除了育种之外,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应用场科技,利用各种有益信息,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防治病虫害。意识量子场也可以与转基因和细胞融合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我们已经进行了数百次种子加速生长和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成功的实验,并在小麦和杜仲树的品种改良实验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美国宾州大学使30年的陈旧天竺葵种子发芽生长!) 3. 努力参与“生命频谱学”的创建和“生命频谱仪”的研制(信息医学、量子医学、能量医学、波动医学)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电磁系统,健康的人和非健康的人在电学参数上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人体的电磁频谱特性应当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光、磁、电、声等各种理疗方法,电磁脉冲,声、光疗法,针灸疗法,顺势疗法,量子共振,气功疗法等所谓“替代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们几乎都和“生命波动”、“生命频谱”有关。因此,深入研究健康人和非健康人的“生命频谱”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因为生命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电磁系统,应当组织多兵种联合攻关,加速数据资料的积累。据了解现有的生命频谱检测比较粗糙,显示也不直观,有必要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建立生命频谱检测和治疗技术。我们愿意参与协作,贡献一分力量。 (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Labview编程建立了用虚拟示波频谱仪提取噪声中的微弱信号的频谱装置,并研制成功多种电磁脉冲治疗仪,USB虹膜诊断仪,初步建立了一个电子学实验室,我们具有研制电子仪器的硬件制作及软件编程能力) 结 论 总之,对孙储琳超常现象的研究,应当与当代科技前沿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特别是在诸如“真空零点能”、“暗物质”、“暗能量”、“挠场”、“反重力”、“时空观”、“宇宙智能”、“量子物理”、“信息理论”、“混沌”、“分形几何”、“量子共振”等联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探索有前途,有活力。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远红外线在人体内的吸收
热度 1 zsunnywell 2012-10-18 16:05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辐射体,又是一个良好的吸收体。人体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皮肤总厚度因人而异在0.5到4毫米之间,表皮没有血管,其厚度小于0.1毫米,真皮包含了许多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网络,把营养带到表皮与真皮的结合部,从而在此处更新细胞。 人体皮肤含水70%,水是远红外线的良好吸收体,当远红外线(波长8到15微米)与被辐射皮肤的吸收波长相对应时形成共振吸收,且达到最佳吸收状态。 远红外线在人体的穿透深度最大值为1毫米,由此可见远红外线的绝大部分能量均被真皮部分吸收并通过介质传导和血液循环,使热量达到组织深部,因此人体表面的微循环加快带动了小动脉,小静脉的血流加大,从而促进了肌体内各个器官的微循环,因此对由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器官疾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对整个肌体也给予了保健。
个人分类: 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