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体

相关日志

[转载]小元素 大作用——不可小觑的人体微量元素
oywb2019 2019-4-11 09:40
小元素 大作用——不可小觑的人体微量元素 导语: 什么是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本期专栏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身体里不可或缺的那些微量元素。 人是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些元素含量比较高,比如碳、氢、氧、氮、钙、镁、钠、钾等,称为常量元素;有一些元素的含量则相对很低,通常不超过人体重量的0.01%,比如碘、铁、铜、锌、硒等,这些人体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被称为人体的微量元素。目前有14种微量元素被公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按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氟(F)、硅(S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硒(Se)、钼(Mo)、锡(Sn)、碘(I)。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会有其他元素也被证实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虽然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很低,但是它们在维持我们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氟(F) 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空调的制冷剂当中都有氟,有一些牙膏当中也含有氟。氟是9号元素,是卤族元素之一。人体所需的氟主要来自于饮用水,此外茶叶、各种谷物、鸡蛋、猪肉等日常食物中也都含有氟。少量的氟能够增强牙齿的耐酸蚀能力,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我们的骨骼中也有少量的氟,它能够促进骨骼的形成,使我们的骨骼更强健。当体内缺乏氟的时候,牙齿容易被微生物、酸性物质等腐蚀,造成龋齿;同时还有可能造成骨质疏松。虽然氟对我们的牙齿和骨骼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长期大量摄入氟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可能会导致氟斑牙、氟骨病、骨质增生等。 2. 硅(Si) 硅是14号元素,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玻璃、沙子都离不开硅,但是在人体内的含量则要小很多。硅同样是骨骼的构建者,在骨骼钙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使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正常生长、发育。此外,硅还能增强血管内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强度,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及通透性,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正常,防止血液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体内硅含量不足时,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生长迟缓,骨骼异常、畸形,牙齿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等,还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等。 3. 钒(V) 钒(fán)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它是23号元素。钒能够影响人体组织细胞的糖代谢,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异生,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这和胰岛素的作用比较相似。体内钒含量不足,会造成胰岛素的功效降低、糖代谢紊乱,可能继发糖尿病。此外,钒对人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能促进血液中红细胞的成熟和血红蛋白的再生。钒对骨骼和牙齿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缺钒也可能会引起贫血、龋齿、骨骼结构紊乱或畸形等问题。 4. 铬(Cr) 铬(gè)是24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与钒相邻,与钒类似,铬也能够影响糖的代谢。胰岛素发挥作用必须有铬的参与,严重缺铬的人群容易发生糖尿病。铬还能增加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缺铬可能会使脂肪的代谢发生紊乱。此外,铬与血液中的特定物质结合,还能够对蛋白质的代谢起到调节作用,缺铬可能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5. 锰(Mn) 锰是25号元素,与铬相邻。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胚胎早期发挥作用,促进生长、发育、智力健全等,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人体内缺锰会造成早期胚胎发育不良,生长发育停滞,引起侏儒症,甚至畸形。此外锰对于人的造血功能和代谢功能也有影响,锰缺乏与机体衰老也有关系。 6. 铁(Fe) 铁元素大家都非常熟悉,铁是26号元素,排在锰之后。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人的造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铁元素还是构成细胞色素和多种酶的重要成分,对于人体的代谢也有重要影响。此外,铁元素还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缺铁会造成贫血、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等。 7. 钴(Co) 钴(gǔ)是27号元素,可能又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种元素,但是提到维生素B12,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是一种含钴的化合物,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钴能够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由钴合成的维生素B12也对造血过程有促进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贫血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缺钴时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形成、红细胞的生长发育,导致贫血、白血病、骨髓疾病等。 8. 镍(Ni) 镍(niè)是28号元素,是多种酶的激活源,参与体内多种酶的组成,对于人体的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缺镍可能会造成代谢紊乱,能量供应不足,生长发育缓慢等。镍还能促进红细胞再生,具有刺激生血的功能,人体缺镍时,对铁的吸收会变差,容易引起贫血。 9. 铜(Cu) 铜是29号元素,是人体内酶的重要成分,能够催化体内铁的氧化,促进铁的吸收,与铁共同维护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此外,铜在促进和、血管维持皮肤、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铜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神经系统功能异常、骨骼脆性增加、血管和皮肤弹性减低等问题。 10. 锌(Zn) 锌是30号元素,在人体内参与合成100多种酶,并能够激活200多种酶,参与DNA、RNA和蛋白质的代谢,以及人体多种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缺锌可能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消瘦矮小、皮肤干燥、皮疹、伤口愈合不良、反复性口腔溃疡、免疫力减退等。 11. 硒(Se) 硒(xī)是34号元素,具有保护心血管、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降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保护视力和肝脏等多种功能。缺乏硒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白内障、甲状腺疾病、免疫力低下、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 12. 钼(Mo) 钼(mù)是42号元素,是人体内某些酶的成分之一,对氧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此外还能够预防龋齿和肾结石。研究表明,在食管癌高发地区,居民体内的钼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与该地区粮食和水中的钼含量偏低有密切的关系。除食管癌以外,体内缺钼还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肾结石等。 13. 锡(Sn) 锡是50号元素,具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乳腺癌、肺肿瘤、结肠癌等疾病患者的肿瘤组织中锡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正常的组织。此外,锡还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缺锡有可能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儿童。 14. 碘(I) 碘是53号元素,和氟一样都是卤族元素。碘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元素了,平时吃的碘盐当中就有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骨骼和牙齿的生长、蛋白质的合成和维生素的吸收,参与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有促进作用。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心率减慢、疲劳怕冷、情绪低落等症状。孕妇缺碘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胎儿智力障碍。长期摄入过多的碘,则有可能引起甲亢,甲状腺免疫功能紊乱,也有可能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大、高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甲状腺炎等。 以上对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简单介绍,大家可能发现好多元素的功能之间有重合,比如铁、钴、镍、铜、钒等都与造血功能有关,氟和硅都对人的骨骼和牙齿有重要影响。其实很多生理功能都需要多种元素的协同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缺乏任何一种元素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微量元素通过日常的饮食一般都能够获得,只要合理安排饮食,一般都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长期过量摄入任何一种微量元素也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必须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过多过少都不可取。只有体内各种微量元素达到平衡,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好地运转。 参考文献: 陈霞飞.吾以“硒”为“贵”——微量元素硒篇 .质量与标准化,2015(08):23-24. 陈霞飞.“铁壁”仍需“铜墙”助——微量元素铜篇 .质量与标准化,2015(04):23-24. 陈霞飞.得“锌”应手——微量元素锌篇 .质量与标准化,2015(03):25-26. 吴茂江.铬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04):72-73. 吴茂江.锡元素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30(02):66-67. 吴茂江.硅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02):65-67. 吴茂江.钼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05):66-67. 吴茂江.锰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06):69-70. 李青仁,苏斌,李胜钏.微量元素钴、镍与人体健康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01):66-70. 李青仁,王月梅,李晓波.钒的生物学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02):65-66. 徐常龙,陈义凡,曹世全,陈义平.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保健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7-10.
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论文的格式架构与人体架构的对应关系
jiangjiping 2019-1-30 09:01
科研论文的格式架构与人体架构的对应关系 蒋继平 2019年1月30日 虽然科研论文的专业期刊多如牛毛, 数不胜数, 但是, 绝大多数科研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格式架构。这个格式架构几乎被所有专业期刊采用, 也被所有论文作者用来作为写论文的标准。 一个标准的科研专业论文一般具有这些格式架构: 1. 题目(Title)。 2. 作者和通讯地址(Authors and Addresses)。 3. 摘要(Abstract)。 4. 引言(Instruction)。 5.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 6. 结果和讨论(Result and Discussions)。 7. 参考资料(References )。 一共有7个部分组成一个标准的科研论文。 当然, 不同的期刊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动。 比如说: 参考资料部分也可以用引用文献(Literatures Cited)来替换。 根据以上的信息, 我觉得科研论文的格式架构与人体架构有着很相似的对应关系。 首先, 题目是人的头发。都是架构最上面的部分, 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其次, 作者和地址应该是前额部分, 一般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 再者, 摘要相对于人的脸面, 是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然后, 引言是人的脖子,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 接下来, 材料和方法好比是胸肩和上肢。 材料和方法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胸肩和上肢也是一个人的核心部位。 还有, 结果和讨论对应于腹部和大腿。 最后, 参考资料好像是小腿和脚。参考资料是做实验的依据, 小腿和脚是人站立的依靠。 从以上的分析和对比很容易看出, 一篇标准的科研论文从题目到参考资料就像是一个站立的人体, 题目是人的头发, 参考资料是人的小腿和脚, 中间从上到下的顺次是摘要(脸), 引言(脖子),材料和方法(肩和上肢及胸部),结果和讨论(腹部和大腿)。 鉴于这样的对应关系, 不难理解,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色。 第一, 一个合意和引人注目的标题(发型和颜色, 发型应该与体形匹配)。 第二, 一个具有特色和新意的摘要(眉清目秀和鼻梁高挺, 让人一看就喜欢或者印象深刻)。 第三, 一个非常得体和精炼的引言(一根不太长也不太短的, 不粗不细的脖子, 要不然, 会给人一种长脖子, 短脖子, 粗脖子, 或者细脖子的感觉)。 第四, 一段非常具体和内容翔实的材料和方法的展示(一个肌肉丰满, 轮廓明显,架构均称的手肩胸组合)。 第五,一席具有逻辑分析推理的结语和讨论(一个不太肥胖臃肿的腹部和一对肌肉丰满, 但是不太长, 也不太短的大腿,要不然, 会给人一种肥胖或者短腿的感觉, 反正要与整个论文保持均称)。 最后, 参考资料既要全面又要尽量做到精炼, 所以, 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 但是, 又要尽量将相关研究的信息包含在内(一双大小尺寸均匀正常的脚和小腿, 让人站在那里有一种稳妥的感觉)。
个人分类: 万花镜|1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就像是健康为硬件和心态为软件的一台计算机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6-14 07:50
人体就像是健康为硬件和心态为软件的一台计算机 蒋继平 2018年6月14日 假如把我们的身体当成一台计算机来看待的话, 那么我们的健康就等于计算机的硬件, 心态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包括:主板,硬盆, 内存,CPU, 显长, 光驱,电源和机箱。 人体的健康包括:骨架, 皮肤, 内脏器官, 血液,五官, 神经系统,营养代谢和毛发。 由此, 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硬件部分看成对应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的程序和支撑, 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与硬件一起配套的程序和支撑。 应用软件是添加的, 是随用户的个人需要而安装的。 计算机的软件有许多版本, 主要是看用户的个人需要而定。 人的心态指的是人的性格和素养, 包括兴趣志向和知识经历。兴趣志向是与生俱来的, 知识和学历是每个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添加积累的。人的心态多种多样。 由此, 我们可以把人的心态对应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大家一定知道, 一台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它的硬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先进性。没有高质量的硬件, 最先进的软件也不起作用。反过来, 没有先进的软件系统,或者没有适合用户需要的特殊软件系统, 最高级的计算机也不能做到高效率运作。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能够理解。因而,要使一台计算机高效运作, 必须既有高质量的硬件, 又有先进的软件配套系统。 只有两者的密切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结果。 人体也是一样,只有健康的身体, 没有良好的心态, 一定不会有如意的人生, 不会有高效率的成就。反过来, 虽然有良好的心态, 但是, 身体健康不佳, 体弱多病, 也是不会有如意人生的。试想一台缺乏零部件或者某个部件失去功能的计算机能高效地运作吗? 简言之,要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高效率, 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需要营养平衡,代谢正常,肌骨强健, 血脉通畅, 耳聪目明,内脏无病。良好的心态需要心灵的操练, 不断的学习, 多多实践, 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宇宙---复杂的巨系统
dsm9393 2018-5-18 21:19
小宇宙 --- 复杂的巨系统 Small universe- -- complex giant system ------ 兼评饶毅谈色一文( 3 ) 都世民( Du Shimn )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钱学森的系统观念,讨论人体科学,即小宇宙探索。以视觉系统为例,结合饶毅教授谈色一文,分析两种探索思路,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必要地讨论。 关键词:钱学森,人体,巨系统,开放性,感官 钱学森的人体观 科学家 钱学森 认为 : “ 人体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它是一个 开放的系统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通过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 信息交 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 大系统 ,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 巨系统 。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是 复杂的巨系统 。 ” 实际上,当前的人工智能只使用了人类理性中可程序化的 一小部分 ,距离人类的理性差距还很大,更不要 说初步接近人类更神奇的部分 -- 感性了 ! 钱学森先生是航天领军人物,他跨大学科研究小宇宙却受一些人指责,更不用说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 2017-06-14 , 他 在北中医演讲:我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 却遭到与论的围攻,诸多媒体一片反对之声,笔者不想一一列出媒体和发声者名字 。 中国中医药报 必须指出:总是有少数人把自已不理解的事物说成伪科学,自已也没有研究,把自己祖宗也批了。我们不可能不知道,人类在大宇宙中如同恆河中的一粒沙子,我们每个人在大宇宙中如同微纳观层面,现在研究细胞就是微纳层面,如果没有系统覌,热捧细胞概念,能搞清小宇宙吗?能为小宇宙这一复杂巨系统建模吗? 朱清时先生说 “气”就受到与论的大围攻。让人奇怪地是,暗物质和喑能量普遍认为没有找到,可是在中科院举办的刋物《科学世界》上标明了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准确区域,这是根据什么标定的?令人不可思议!在中国科技媒体上,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究竟是为什么? 钱学森与莫泽夫妇系统观对比 钱学森先生是一輩子从事航天技术的研究,他受命于毛泽東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事这自动化复杂大系统的研制,完成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甘当铺路石。我们怀念钱学森先生。钱先生不仅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卓越贡献,是世界所公认。不仅如此,钱先生是跨大学科的提出者、实践者,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在晚年研究人体科学,从探索大宇宙的航天技术进入生命科学的微观领域的小宇宙,他用系统观提出对小宇宙的认知,这对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奇怪的是一些人却将钱先生研究人体科学说成是他晚年的污点,他们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首先从《 大自然探索 》 2015 年首刊上 ,发现 “大脑中的 GPS ”一文。这篇文章是 较早 解读 201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该 奖得主挪威科学家莫 泽 夫妇和美国科学家奥基夫共同发现的 。 该文用 “位置细胞”和“网络细胞”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一创意。 后来发明者又感到先前的说法不完善,又提出 “ 速度细 胞 ” 的概念。 业内专家对这一发现的点评是: 如果这些细胞发生了特异性病变,例如某些特异性蛋白缺失,会不会发生一些特殊的疾病。老年性痴呆患者,出 现 记忆力和智力病变因素外,会不会这种特殊的感觉细胞也发生了病变,导致不记得回家的路。 笔者从另一视角提出疑问:莫泽夫妇是生物学家,他们跨大学科,从细脆学跨到航天领域和导航学科,认为人脑有 GPS 系统,其实他们对航天技术和导航技术不了解,他们忽略了系统与基夲单元之间有多少层次,这之间是如何链接和相互作用,他们承认对此机理不清楚,是一种假想。问题在于这种跨学科假想缺乏系统覌。生物学家研究细胞、蛋白质、线粒体、分子和原子,基因的目的是想获取对小宇宙的认知 。如果将细胞研究继续 “碎化”,如今可见 1 纳米,将来可能看见比纳米小一个数量级的物质,最后还是《金刚经》所说的,我们无法看到的“微尘”,也是《心经》所述的“色即是空”!我们怎么搞清楚小宇宙? 北大饶毅教授在谈色一文中,不仅跨学科谈到科学家牛顿对人眼的三问,现在看来这三问是跨学科问题。三百年前没有这么多学科。如今饶毅教授又引用几位诺奖得主在微纳层面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小宇宙继续 “碎化”,向深度发展,这种研究缺少小宇宙内的系统性,与莫泽夫妇的研究是相同方向,莫泽夫妇将细胞网络从实体转向虚拟,通过电脑的软硬件完成的,这种做法有没有普遍适用性,是要通过物理学试验验证的。视细胞网络连接就没有六边形之说。 人体内有 GPS 系统吗?这种跨学科解释,应该证明以下几点: 1.GPS 系统运转必须有能源,卫星上用太阳能供电。地面设备用交流或直流电。小宇宙能源系统在哪里? 2.GPS 系统的卫星与地面终端的联系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各种信息,速度是光速。小宇宙内至今都是离子通道,没有无线传输,不可能形成 GPS 系统! 3.GPS 系统是以多种网络形式控制和运转。小宇宙内映射神经网络能完成吗?肯定不能! 4.GPS 系统是人为的,不是天然形成的。用微纳层面的神经元能将上述诸因素一 一对号入座吗?如果不能有效证明,又怎么能说明诺奖评定的正确性。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田禾 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发表文章 “ 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层争议 ”,文中指出: 诺贝尔科学奖项与中国人无缘,是因为西方科学界处心积虑打压中国人。此次屠呦呦获奖,阴谋论终于不攻自破。其实据我所知,大部分欧美科学家并不了解国人对诺奖 “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 的复杂心态,刻意打压真是无从谈起。 作者不否认欧美科学家不了解中国,一方面说明诺奖评议关注中国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自己的科技成果评定方法和体制与国际上 有所不同 ,但小宇宙研究是复杂的巨系统研究,应该重视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增强系统分析和多层次关联,以及系统的开放性与大宇宙的相互作用,在各个层面的具体表现和相互联系,不能局限在自下而上无系统关联的研究模式,欧盟脑计划研究中途换帅已有提醒作用。希望国家层面关注生命科学的系统性研究,确立巨系统领军人物,寻求突破,走自己的道路。 如何理解 巨系统 ? 钱学森先生对人体的论述的关键词:人体,巨系统,开放性,感官,信息交往,相互作用,人工智能。 钱学森先生将 人体 这 小宇宙看成复杂巨系统,这是由许多子系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感官子系统;再构成大系统,例如免疫系统、新陳代谢系统、经络系统,由大系统组成巨系统,这巨系统异常复杂。这是钱先生用系统覌阐述生命科学,分为四个层次。既强调了巨系统,又强调了这个巨系统的复杂性。如今若对比大、小宇宙,不难发现人类对小宇宙的认知远远不夠,从学科看,现在偏重生物化学、解剖学,基础的物理知识都被边缘化,诸多学科很少介入;例如人体能源系统到底有多少种供能方式,可以供给人体百年自动运行,这个谜至今难解,人体的气血通道与能源系统有什么关联?肉眼可见血液,却看不见吸入的气,也看不见这气在体内的运行通道,西方有名家认为血运行气,而中国中医和练气功的人都认为体内有气感,气沉丹田穴。人体之气可发力至头顶、下巴、臂、肩、腿、脚、手掌诸多部位,这是不争的事实,钱先生从航天跨学科进入生命科学,不被一些人理解,却有少数人用伪科学帽子乱扣,用污点之词批评钱先生。 如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盛行,可是人体这复杂巨系统的数学模型没有现成的,已有的 H--H 方程,在視觉系统中就与麦克斯韦方程矛盾,哪一组方程能反映人体规律,尚无名家发声。如今各学科过分强调计算,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不能解读诸多问题,这是事实。计算出的结果不经过实验验证就可以以论文形式发表,最突出的例子是人造电磁黑洞研制成功,以为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无须物理试验证明,那暗能量可以以粒子形式穿过地球。怎么证明呢? 生命科学是系统科学,迫切需要确立像钱先生这样的领军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能夠整合诸多学科,让生命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 人体感官系统的复杂性 眼睛就是一个感官系统,如果看成相机,就不像是个系统。如果不通过系统覌去思考眼睛的构造,只考虑视网膜是细胞、蛋白质、分子,是说不清楚眼球为什么要转动?眼外肌到底怎么能拉动眼球?它的微覌机制、能源机制、同步控制机制是怎么回事?需要自动控制的专家们去研究。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是不能破解的。另外,这眼球与视网膜之间属于什么系统?该系统怎样完成高分辨率、扫描、跟踪、识别、成像、色觉、意识等诸多功能?用莫泽夫妇的方法将上亿个细胞分类,怎么解释这些功能?!用视经元解释视觉意识怎么可能! 如果看成接收电磁波的超级阵列扫描天线系统,就由 1.3 亿个单元组成的超级天线,而眼球是梯度折射率透镜,它的转动也是一个超大型分子马达组成的控制系统。两个眼球同步运转,与超级天线组成宽角扫描天线系统,由复杂的神经纤维输入同步控制信号,光感受器的合成由二级细胞网络完成,然后经无足突细胞检波输出电信号。由网间细胞输出反馈信号。这是构造上的复杂性,目前对视网膜上几级细胞的连接及其机理的研究有待深入。 感光细胞的形状、尺寸、间距、分布、视色素的变化、视细胞中的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足突细胞、网间细胞等复杂组合,形成的检波机制、反馈机制,在系统中为何解读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想用生物化学解释也是不可能的。生物化学家认为近视眼是缺少多巴胺造成,如果用药物补充多巴胺也不能减少近视眼发病率。这样的例子不用多举。我们必须用系统观念思考视觉系统,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增加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寻求突破性进展。 眼睛是与大宇宙直接相互作用,又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眼泪是眼睛排泄物,与情感关联,与眼球转动有关联,输入的是日光和雷電等各种光,输出有信息、泪水、眼屎、眼神、眼如電光等,这与人在大宇宙中各种环境影响有关。至今对眼泪的研究都还是个谜? • 人为什么流泪?为什么哭? • 盲人为什么也有 “视力”? • 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不成正像,却成倒像? • 视网膜是细胞量级,眼球是厘米级,二者间隙是毫米级,不同层面的语言不能匹配!缺少系统分析。 • 眼外肌是宏观层面,怎么控制眼球转动?眼球为什么要转动?昆虫眼为什么哪么大,眼睛里无转动部分,这是为什么?现在解释昆虫等复眼机制很不合理?反正它们不会说话,无法搞清楚。以为复眼图像是电视荧屏上多幅图像拼凑的,这种说法不靠谱。 • 感光细胞有几种形状?海陸空各种动物的感光细胞为什么会不同? • 人眼能接收电磁波应无争议,谁能推翻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谁能证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不能用于微观细胞, H--H 方程不能表达电磁波属性,所有变量都是标量,无矢量! • 人的记忆与視觉有关,记忆存储在宏观还是在微观?根据是什么? • 视觉意识是在细胞里产生吗?它是反馈机制,细胞怎么产生反馈机制? • 眼外肌与视细胞也不在一个层面,互相不匹配! • 人眼既有宏观也有微纳覌,甚至是分子、原子层级,这之间怎么链接?宏观怎么进入微观?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我们怎么解读? 在视觉系统中就有非线性检波,复杂的神经控制网络。如果看成这样的大系统,人的视觉成像不会是倒像;人的色觉问题会迎刃而解; 3 米以外看见烛光的问题也会有解;人眼视错觉也会找到原因……。找到突破口才能体会到生命科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才能更深入地探索小宇宙。 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目标,麦克斯韦发明电磁理论已一百多年,在大宇宙发揮了巨大影响,改变人类的生活,电視、电话、导航、雷达、遥感、航天、测地,现在想在全球找一个地区没有电磁波是很难的事。 遗憾的是,生命科学看不到电磁波理论介入,麦克斯韦 “鱼眼透镜”似乎与生命科学无关,却被人工视觉研究者关注,这些关注大都是计算方法探讨,看方到物理概念的介入。但是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和太赫兹技术的应用推广已露苗头,由于学科边界的限制很难整合,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新整合,传承我们祖先的科学思维,走中国人自己的创新道路。 人体是复杂的巨系统,由多个大系统组成。细胞和基因只是人体的基本单元,人的视觉成相是由心而生,不是由脑而生,肉眼中的像不在视网膜上。心找不到不等于没有。如果有人能证明心不存在,就等于否定中国文化中很关键的词汇: “相由心生”。现在没有实验证据证明像由脑生。 参考文献 “ 为什么说机器学习不是人工智能? ” 来源: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 2018-04-14 12:12 。 人工智能 / 社会科学 / 操作系统 http://www.sohu.com/a/228258509_358040 【独家】朱清时在北中医演讲全文:我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 原创 2017-06-14 朱清时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zNTAyMg==mid=2650892591idx=1sn=6d36a252d46e0e373aec1e226a97e316 媒体评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图 ) , 2017-06-13 09:29 澎湃新闻网 http://www.sohu.com/a/148399545_260616?_f=index,recom 关于所谓的钱学森一生的污点 , 来源: 百度贴吧, 鸟生羽汤 https://tieba.baidu.com/p/3772047919?red_tag=2413317170 中国中医药报 . 杨先碧,“大脑中的 GPS- 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 2015 年第一期, 52-57 。 . 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速度神经细胞 , 2015-7-17 ,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2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605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 小宇宙有 GPS 系统吗? --- 评议《大自然探索》发表的“大脑中的 GPS ”一文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86239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 。 . 屠呦呦获诺奖背后的三层争议 ,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田禾 撰稿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 2015-10-16 。 钱学森论坛深度会议聚焦强军富国研讨会暨 2018 (第五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进大会在京召开 ,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8- 05-18 : 16:02 ,百度首页。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还有哪些进化残留?
热度 4 beckzl 2018-4-29 21:58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体是哪一个?   是米开朗基罗手下的大卫?还是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   又或者把眼光放得现代一些,从现代训练科学的健美运动员里找一找?   很遗憾,就连现代审美所追求的八块腹肌其实是进化过程中残留的产物。   那种结缔组织分隔的肌肉特征是鱼类普遍拥有的,陆生脊索动物大部分肌肉已经失去了分节的现象,但在腹直肌上这种遗迹依旧存在。    人类腹直肌与斑马鱼的分节肌肉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整个智人物种当中都没有一个个体能算得上完美。    “完美人体”根本就就是个伪命题,毕竟人体不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喜好创造的。   即使是自认为最高级的人类也充满了缺陷,这是让完美主义者和神创论支持者难以接受的事实。   一般来说,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寻找文明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   但想要了解进化的历史,我们倒不需要去荒郊野岭到处寻觅,看看我们自己就可以了。      人类,被通俗地认为是一种高度进化的高级生物,无论从身体形态还是生存方式都显得与众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的身体里还是保留着很多器官遗迹,每一个遗迹都与进化相关。      这些遗迹中有一些早已耳熟能详。   例如 阑尾 ,我们第一次从父母口中知道它的时候,“无用”、“多余”的标签就已经被贴上。   阑尾位于盲肠的后端,原本是哺乳动物用于消化植物纤维的器官,后来因为食性的转变而渐渐失去了地位*。   *注:阑尾并非是完全多余无用的器官,现代研究发现阑尾具有免疫功能,还可以为一些益生菌提供庇护所,保障肠道菌群的健康。      又例如人的耳朵,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进化遗址,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惊叹。   首先是耳廓外沿残存的达尔文点,在耳轮后上部内缘有一个小突起。   它是高等动物耳尖部分,人类已经不再拥有这种尖耳朵,但却依旧保留这个部分。      在耳廓的下方,我们还保留了三块动耳肌。   这显然是我们的哺乳动物祖先用来控制耳廓朝向,以更好地警戒危险。   而人类的耳廓早已大变样,基本不存在能改变朝向的可能,这三块肌肉也就成了摆设。   很多人都无法自主控制这三块动耳肌,只有少部分人能重新领悟到技巧,用上这祖先留下的遗产。      往面部的方向前进,我们又能发现耳盲管,它看起来就是一个意义不明的小孔。   这是在胚胎发育阶段第一鳃弓封闭不完全的产物,它的起源比达尔文点更早,是鱼类祖先留下的遗迹。   耳盲管在现代算是一种先天畸形,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也别忽视它,一旦发生感染,估计得谢谢你祖宗1亿8000万辈。      除了耳朵上这些比较明显的远古遗迹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天天谈论却不知道它也是进化残留的器官。   起鸡皮是我们经常出现的一种反应,可能是因为受到惊吓,也可能是因为感到寒冷。   可能不太有人会主动探讨这种反应的意义,最多也就是在生物课本里记住“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人体御寒机制。      实际上立毛肌就是让毛竖立的肌肉,对于我们毛茸茸的祖先来说,受到一些外界刺激就炸毛是正常操作。   但我们人类的毛不太争气,没能够茁壮成长,尽管肌还是那个肌,可毛已经不是那个毛了。   很多动物都还保留着“炸毛”的反应,最常见的就是猫在恐惧时弓起身体竖起毛发,让自己尽可能显得体积更大。      而人比这些动物拥有更多更复杂的高级情绪,起鸡皮的原因也并不局限于恐惧。   可能是在读到小说里感同身受的绝妙句子,也可能是听到一段让人惊叹的旋律,这些显然都与恐惧无关。   立毛肌的反应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寻这些高级情绪的起源,毕竟起鸡皮也是在完成“生命大和谐”后的自然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多余器官的存在能直接将神创论支持者的脸打肿。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捏出了一个男人,并赋予了他生命。   之后上帝又觉得一个人太孤独,于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   如果故事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男人为什么要有和女人类似的哺乳器官?   是因为上帝亲力亲为哺育后代?还是上帝对乳头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作为反神创论联盟的主席,达尔文也没能很好地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他只提出了一个猜测,认为从前哺乳动物是双亲同时哺乳后代,后来才因为某些原因才让雄性的乳头退化了。    实际上男性生来拥有乳头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发育的缺省性别是女性。   这种性别决定机制就来自我们所熟悉的XY性染色体。      胚胎发育的前四周是没有性别之分的,一律按照X染色体的基因编码发育。   而乳头、乳腺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的,所以这个时期无论男女,都会无差别地长乳头。      直到第五周开始,胚胎才开始形成性腺器官,但是这是仍旧是没有性别分别的。   第七周的时候,Y染色体上的决定性别的基因得到表达,性腺开始发育成睾丸。   如果是没有Y染色体的女宝宝,则要等到第13周的时候性腺才会按照默认的女性性别发育成卵巢。       简单来说就是乳腺乳头的发育在胚胎性别分化的之前就完成了,即使乳腺对于男性来说无用,也不方便后期删除了。   这也说明男性的乳腺不也是一个退化的器官,而只是一直保持着青春期前的未发育状态。   如果受到雌性激素的刺激它依旧能发育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哺乳器官。      人类胚胎的这种发育机制也许是为了提高发育效率,毕竟节省了胚胎发育的时间能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些很明显的缺陷。   男性的睾丸虽然位于阴茎附近,但是连接两者的精索却在腹腔里饶了一个大圈。   这导致了男性更容易发生疝气,部分肠子有可能落入阴囊里,造成巨大的痛苦。      其原因就在于人类远祖们的性腺长在较高的位置,比如鲨鱼的性腺就长在肝脏附近。   人类胚胎早期形成的性腺也依旧是这样,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女性的卵巢还是男性的睾丸,位置都要更靠下。   因此,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性腺是不断下移的,就像重演进化一样。   对于女性来说卵巢只需要下移至下腹,而男性的睾丸则要下移至腹腔以外,这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      有很多种因素都会导致男婴的睾丸在最终胎儿发育完成时仍没有下移至阴囊内,称作隐睾症。   他们藏在体内的睾丸会因为环境温度过高而难以正常产生精子,且比正常睾丸癌变率高出几十倍。   如果胎儿还伴有尿道下裂以及性激素异常,还很可能被当作女孩抚养长大,等到成年才被发现为时已晚。      然而,正常发育的睾丸也不见得就是完美的。   由于睾丸要穿过体壁薄弱区域下降至阴囊,这一过程不仅让精索绕了耻骨一圈,还给体壁留下了一个脆弱的突破口。   当腹压上升,肠子就有可能突破薄弱的体壁,落入阴囊内。   而导致腹压上升的可能是小孩子的哭泣、咳嗽。      而成年人则会因为年龄增加体壁变薄而逐步变得易发疝气。   临床上除了男性专属的阴囊疝气之外,男性腹股沟疝气的发病率也远高于女性,比例大致为12:1。       鱼类祖先们不仅仅是挖了一个疝气的坑这么简单,他们还联合我们的两栖类祖先送了一个打嗝大礼包给我们。   这里的打嗝可不是吃饱喝足排空胃部多余空气的那种打嗝,而是那种不由自主的肌肉痉挛打嗝。      我们继承了鱼类祖先控制呼吸的膈神经,又从两栖类祖先那里继承了呼吸时关闭气管的反射。   鱼类是用鳃呼吸的,而鳃位于颈部附近,因此控制呼吸的膈神经遵从就近原则,从颈部发出。      到了两栖类,他们已经进化出了肺部,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生存。   可是两栖类的幼体依旧离不开水,并且还存在一个鳃和肺共存的阶段。   例如蝌蚪,在变态前基本用外鳃呼吸,但它们又同时拥有肺,膈神经在控制呼吸时必须让气管闭合,才能保证水不会进入肺部。    蝌蚪的外鳃   这种保护机制也传给了人类,可人类已经没有了鳃,当这种保护机制被激发的时候,就会出现打嗝的现象。   从鳃到肺,膈神经控制的器官下移了不少,可是神经的出发点还是在原来的颈部。   这就意味着膈神经这一路会非常蜿蜒曲折,神经纤维也长度非凡,任何一处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打嗝。       如果说颈部与胸腔距离遥远,拉一条长神经也还算可以谅解,那著名的喉返神经可能就会突破你的认知底线。   喉返神经从脑部发出,连接颈部的大量结构,主要控制咽喉的运动,包括吞咽行为和日常发声。   按理来说从脑部到咽喉路径很短,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差池吧。   可实际上我们左右两侧的喉返神经都走了令人惊讶的弯路。      右侧的喉返神经要向下绕过颈动脉,而左侧的喉返神经更甚,向下延伸至心脏附近,绕过主动脉在返回喉部,这也就是喉返神经的名字由来。   这种匪夷所思的布局又一次离不开我们的鱼类祖先。   我们的喉返神经在祖先那里属于第四迷走神经分支,位于第六动脉弓之下,神经与动脉二者互不干扰。   可到了陆生动物这里,第六动脉弓退移至胸部,而喉返神经还得乖乖地从它下方绕过,就形成了今天这个死样子。      人类应该庆幸脖子短,喉返神经还算没有绕太长的路。   看看长颈鹿那长脖子,喉返神经足足4.56米,恐怕是遭罪最重的动物了。      看到这里,在天之灵的 超龙 心里的苦水呼之欲出。   可它已看淡了世俗,矫情之语不说也罢,就趁着千言万语还没跑完28米的喉返神经,赶紧闭上了嘴。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果你又看完了这篇文章,很抱歉,给你心中埋下了刺。   其实,尽管我们总是标榜自己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高等级生物。    但残酷的现实依旧提醒着我们,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条鱼、一只蛙、一头兽。      我们再走百万年也还是魔改版的原始生物,虽然我们的功能更多,但修改过程中留下的隐患也会更多。   复杂精妙的高等动物与亿万年前古老简单的生物,可以说没有优劣之分。   也许在人类出现之前,复杂化高级化这条路也曾走进过死胡同。    *参考资料   尼尔·H·舒宾 冯泽君(译).打嗝来自两栖类祖先的进化缺陷 .《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 42-45.   杨安峰.略谈比较解剖学上动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学通报,1981(03):1-3.   腾科.人类进化中的16个致命缺陷 .悦读文摘,2008(03):49.   Jerry Coyne .The longest cell in the history of life. Why Evolution is True.
200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体各部位被疯狗咬伤的概率和相应的狂犬病发病概率
热度 4 yanjx45 2018-3-5 12:35
在被狗咬伤后,要判断感染狂犬病的风险,首先要判断狗是疯狗还是健康狗。 理论上健康狗不传播狂犬病。但外观健康的狗不一定真的都是健康狗。要判断狗是疯狗还是健康狗,可参看相关博文: 健康犬会传播狂犬病毒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448547.html ) 下表介绍 人体各部位 被疯狗咬伤的概率 & 相应的狂犬病发病概率 : 身体部位 被疯狗咬伤的概率  ( 总和为 1) 被疯狗咬伤后发病的概率 平均值(最小-最大) 头 / 颈部 0.07 0. 65 (0. 5 0 - 0. 8 0 ) 上肢 / 手 0.38 0.28 (0.15 - 0.40) 躯干 0.06 0.06 (0.03 - 0.10) 下肢 / 足 0.49 0.06 (0.03 - 0.10) 此表依据Hattwick, M. A. W. (1974). Human rabies . Public Health Review, 3, 229–274. 并参考 WHO 前 狂犬病官员和专家 F.-X. Meslin 于 2004年在中国上海的讲座资料综合整理制作。 Hattwick 在其上述综述文章中说: 在已知的患狂犬病动物咬伤暴露下,所观察到的未经治疗的个人患狂犬病的概率:头部咬伤患病率为 50-80 %,手或胳膊咬伤为 15-40 %,腿部咬伤为 3-10 %。 唾液污染小伤口(包括抓伤)的风险约为 0.1 % 。 这些观察结果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受感染组织中狂犬病毒受体的密度、不同解剖部位的组织中的神经分布状况、入侵病毒的数量以及 狂犬病毒不同毒株的特性。 英文原文: With known bite exposures from rabid animals, the following has been observed in untreated persons who develop rabies: 50–80% occurrence after head bites, 15–40% after hand or arm bites, and 3–10% after leg bites. The risk is about 0.1% for contamination of minor wounds with saliva, including scratches . The biologic bases for these observations are unclear, but a number of factors may be responsible, including the density of rabies virus receptors in affected tissues, the degree of innervation in tissues in different anatomical locations, the quantity of virus inoculated,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rabies virus variant. 如以前曾接种过疫苗,在再次被疯狗咬伤后,是否需要进行狂犬病疫苗的加强接种,即是否需要打加强针呢? 或者换一种说法: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到底有多长呢? 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是一个相对且动态的概念,与不同人的健康状态、免疫功能、疫苗的种类和质量以及暴露的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都有关。 以下是本博主关于 对狂犬病疫苗保护期进行分类和定义 的建议: (见本博主 2011-9-5 的 博文: 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到底有多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483126.html ) 在 WHO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本博主建议将保护期的概念细分为以下3种,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1) 不承认 绝对保护期: 只要是 特别严重的 再次暴露,就要加强接种 2针(不要接种免疫球蛋白)。 特别严重的暴露 是指头部、面部或手部多处同时被疯动物咬伤,可能会有特别大量的病毒同时感染,而且感染部位接近大脑。 2)  相对保护期 为无限长 :只要以前接种过 3针(或以上)疫苗,对于非咬伤类型的 轻微暴露 ,均可不进行加强接种;对于严重的再次暴露,无论过了多久,都只需加强接种2针(不要接种免疫球蛋白)。 3) 有效保护期相对固定 : 可认定全程接种完疫苗后 有效保护期 为半年- 1年,加强免疫后为1-3年。 在此期间,对于不是特别严重的 一般性暴露 ,都不必进行加强接种(有效保护期属于相对保护期的第一阶段)。 根据上述建议,在再次暴露后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加强接种时,上表中对各种暴露风险的概率的估计可用作重要的考量标准。 P.S. 本博文同步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 yanjx-45, 公众号 名称“ 独轮车上的博导 ” 。欢迎访问和关注。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41701 次阅读|4 个评论
细菌也分好坏!你要是把细菌全杀死,你也就死了!
热度 1 arthurw321 2017-9-1 13:03
今天我要说的是细菌,请注意: 细菌不是坏的。 真的不是坏的。 真心不是啊啊啊! 本来你以为细菌是这样的: 可是实际上它们是那样的人畜无害! 人畜无害啊! 有时候还很逗比啊!!! 从科学角度说,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无害的,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只是极小一部分! 请放过那些人畜无害的菌菌。 它们,每天都共生在你身上,陪伴你生生世世,只要你的身体不变,它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多么忠心! 你的全身布满菌菌。 一、妹子们,你们知道你们的阴道里有什么菌吗? 有意思的是,怀孕的时候阴道菌群会有变化。 二、你以为新生儿身上就没有菌菌?太天真了! 三、难道你以为嘴里干净?嘴里最脏了……很多动物都依靠唾液细菌去杀死猎物,比如科莫多巨蜥,大多数肉食性猫科动物也是。 (看不懂没事,都是拉丁文,只要知道很多种就行) 四、皮肤上菌更多了。简直。是一个个王国! 这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 五、据说脚底的菌最多,各种各样,简直就是美利坚! 六、现在研究最多的还是肠道菌群啦。 所以呢。请善待你身上的菌菌……如果他们不乖,请温柔地洗掉它们就可以了。如果你太严厉,他们会造反…… 还有就是,你们不造吧,菌菌可以影响你的大脑!!! 颤抖吧人类,其实你们是靠菌菌活着!离开菌菌你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vita-force
7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毒品能有多恐怖?让你的肉体活着腐烂只剩白骨
热度 3 beckzl 2017-7-16 20:16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几乎每一个拥有学生时代的孩子都接受了中国式的禁毒教育。 有的是在学校组织的强制性讲座上,有的是在外出军训的某一个课程上。 这些禁毒宣传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突出毒品给人身、家庭带来的危害。 想必不少人应该还记得那些瘾君子浑身溃烂的惊悚照片。 吸毒者吴桂林的最后19天 诚然,这种方式的禁毒宣传是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对于未经人事的学生而言也许也是最有效的。 但时代在变化,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些非常悲伤的事实。 随着新型合成毒品的出现,不仅仅让吸毒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且单纯对身体的危害也不如传统毒品来得那么猛烈。 冰毒是新型合成毒品最典型的代表 这些合成毒品更多的危害是体现在对心理以及社会的摧残。 然而,毒品经济的成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量的毒品商人越发猖狂地往毒品中参杂各式各样的物质。 在以前,这些杂质往往是一些廉价且无害的物质,例如淀粉、葡萄糖等。 但近几年,这些杂质鸟枪换炮,成为了十分重要的成分。 并且,它们对人体的损害不亚于毒品本身,甚至在某些案例中远超那些带来快感的成分。 因吸食勾兑杂质毒品造成的皮肤溃烂 在三大传统毒品(鸦片类、大麻类、可卡类)中,可卡因可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 论高调程度,提及它的概率似乎远不及海洛因和大麻。 但可卡因的历史并不比上述二者来得短。 从16世纪南美土著咀嚼古柯叶,到后来添加到可乐当中作为提神成分。 可卡因一路走来,目前仍是欧洲仅次于大麻的第二大毒品。 在欧洲的某些热点城市,从下水道的污水当中都能检测出经尿液排除的可卡因。 据估计,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年均可卡因消耗量可以达到每千人550克,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在阿姆斯特丹街头,可卡因警告随处可见 巨大的消耗量足以形成成熟的毒品销售体系。 为了增加利润或者改良吸食效果,毒贩自然会在毒品中勾兑各种物质。 最常见的勾兑物糖类淀粉这些,从海洛因盛行的时代就一直存在。 近年来又兴起了一种新物质—— 左旋咪唑 。 左旋咪唑结构式 在欧洲和美国,有超过70%的可卡因参杂了左旋咪唑。 这种物质会直接导致吸食者的皮肤坏死、甚至腐烂! 左旋咪唑原本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驱肠虫药,我国80年代以后的 驱虫宝塔糖 主要成分就是盐酸左旋咪唑。 宝塔糖,50年代至70年代的宝塔糖有效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蛔蒿,后因为一系列原因在80年代被淘汰,最初的宝塔糖永远消失了。之后诞生的宝塔糖成分已经替换为盐酸左旋咪唑。 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药品,左旋咪唑并不称得上美好。 其有相当多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皮疹、光敏性皮炎等。 由于左旋咪唑的不良反应众多,目前其主要的用途还是作为养殖业的廉价驱虫药。 2003年,加拿大就已经禁止在人体上使用左旋咪唑了。 左旋咪唑对钩虫和蛔虫的驱除效果不错 毒贩们青睐左旋咪唑并不是因为想给瘾君子驱驱肚子里的寄生虫。 他们认为左旋咪唑可以增加吸食后的兴奋度,并且它价格非常低廉。 作为可卡因的勾兑物,左旋咪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传十,十传百,目前左旋咪唑成为了最流行的可卡因伴侣。 可卡因成品 最终受害的当然是那些无知的瘾君子。 过量摄入左旋咪唑导致他们的皮肤出现溃烂,鼻子、耳朵、面部出现呈现出黑紫色。 同时还有更严重的副作用,他们的免疫力下降,白血球缺乏,随时会引发严重的感染。 像是感冒、肺炎这样的疾病甚至都能夺去他们的性命。 因吸食可卡因大量摄入左旋咪唑的瘾君子 但左旋咪唑的威力比起下面的这种毒品,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下面这种毒品因为吸食后恐怖的症状被人称为“鳄鱼”。 只要染上,身体组织会慢慢腐烂,轻者两三年内死亡,重者不出一年就毙命! 吸食者大多拥有鳄鱼一般的皮肤 不过说起来“鳄鱼”的成分二氢脱氧吗啡并不是什么剧毒之物,目前仍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 它的分子结构虽然比起吗啡而言变化不大, 但却拥有吗啡8-10倍的活性。 注射后的效果类似海洛因,但其成本却远远低于海洛因。 一般来说注射一阵海洛因大概需要150美元,鳄鱼却只需要6-8美元,“性价比”高得离谱。 鳄鱼的有效成分与吗啡、海洛因拥有相似的结构 但鳄鱼毒品风靡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最关键的还是它极为简单的生产工艺,和四处可得的原料。 几年前的俄罗斯,可待因还没有被列入处方药,很多瘾君子可以随便在药店买到这种制备鳄鱼的原料。 仅仅需要三步简单的化学反应,这些镇痛药就可以变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毒品。 为了避免被指责教人制毒,流程只模糊示意 正因为制取工艺简单,瘾君子们根本不需要从毒贩手里购买,他们自己在厨房里就可以生产。 这也是鳄鱼毒品成本低廉的主要原因。 不过,化学反应虽简单,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纯净的成品。 由于缺少化工原料,他们经常以汽油作为溶剂,用红磷、碘酒、盐酸和可待因合成二氢脱氧吗啡。 熬制好的鳄鱼毒品 最终的成品通常是不纯净的橘黄色,里面含有的杂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但是毒瘾上来了谁还顾得上纯净不纯净,抓起注射器就呼呼地往身体里打。 一开始,只是引起了一些皮肤的坏死,看起来就像是鳞片一样,这也是鳄鱼得名的原因之一。 但它的危害才刚刚开始显现。 虽说鳄鱼能带来类似海洛因的极度快感,但在持久性上远不及海洛因。 海洛因注射一次能维持最长8个小时的快感,但鳄鱼只有仅仅一个半小时。 而在厨房里用简易原料熬制一份鳄鱼需要3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 因此大多数注射鳄鱼的瘾君子很快就会陷入一种死循环,不是在吸毒就是在制毒。 逐渐加大的注射量让这些瘾君子的身体发生了恐怖的变化。 鳄鱼中掺杂的那些物质开始逐渐腐蚀他们的身体,由内而外地渐渐腐烂。 先是皮肤坏死,然后是肌肉,直到露出铮铮白骨,最后连骨头也会断掉。 这些瘾君子们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体腐烂,仿佛看着一具死尸。 可一旦停下来,他们就要面对最痛苦的戒断反应,只能不断吸食麻痹自己。 不出几个月,吸食鳄鱼就会让他们丧失行动能力,手臂小腿的肉烂了一圈,挂着早就坏死的手掌脚掌。 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它断掉,活像被鳄鱼咬掉的样子。 在俄罗斯,很多吸食鳄鱼的瘾君子都生活在一些苏联时代的工业城市。 苏联神话破灭后,这些城市逐渐没落,他们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城市也饱受毒品的侵害。 俄罗斯东部的重工业城市新库兹涅茨克 据估计,某些城市约有20%的人吸食过海洛因。 而这些鳄鱼的吸食者大多也都是从吸食海洛因转来的。 令人可悲的是,其中有许多都曾经戒掉了海洛因,可当鳄鱼横空出世,他们还是没能经得住诱惑。 也许之前的戒毒只不过是因为经济压力所困,鳄鱼正好清除了他们吸毒的最大障碍。 他们不是不知道吸食鳄鱼的最终下场,甚至都准备好了棺材。 只是不吸毒又能怎样?这个城市还是一片死寂,人人都以毒品为乐,看不到希望。 这些毒品中的杂质正如人内心的杂念一样,侵害着他们的生活。 直到2012年,俄罗斯才正式将可待因列入处方药的名单。 而还有相当多的国家未曾作出反应,可待因依旧“无害”地摆在药店的货柜上,等着进化成凶猛的巨兽。 吸毒,不过是完成了一次转变,让他们的肉体变得与他们的思想一样腐臭。
5835 次阅读|3 个评论
[选择题] 电流通过人体最危险的路径是()
热度 9 zlyang 2017-6-2 11:54
电流通过人体 最危险 的路径是() A.从左手到前胸 B.从右手到右脚 C.从右手到左手 D.从左脚到右脚 E.从左手到右脚 F.从右手到左脚 G. ? 相关链接: Ecmweb.com, 1995-06-01, Beware of electrical safety hazards. http://ecmweb.com/content/beware-electrical-safety-hazards Current path through body. The current path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organs that may be affected. For example, a hand-hand path, as shown in Fig. 1, causes the current to pass directly through the heart. A left hand-left foot path, as shown in Fig. 2 (on page 38), again causes the current to pass through the heart. A right hand-right foot path, as shown in Fig. 3 (on page 38), or hand to elbow path is not quite so critical. A foot-foot path, as shown in Fig. 4 (on page 38), results in current passing through organs that are vitally important. Mother Nature Network, John Platt, October 21, 2013, 3:28 p.m., Electrical safety: How electrical current affects the human body http://www.mnn.com/family/protection-safety/stories/electrical-safety-how-electrical-current-affects-the-human-body If electricity enters your body through your left hand , it's probably going to try to exit into the ground through your left foot , passing right through your heart along the way. Tubelab, Safety — Electrical Safety http://tubelab.com/safety/electrical-safety/ Electric current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chest area is capable of causing death due to asphyxiation or cardiac arrest. With this in mind you must not put yourself in a situation where current could pass from hand to hand or hand to foot. The path of left hand to right foot is the worst case. This is why many texts will tell you to work with one hand in your pocket.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感谢您提供更多权威的专业资料!
1438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隐藏”新器官
redtree 2017-1-8 21:58
科学家证实人体存在“隐藏”新器官 作者:Calvin Coffey 来源:LGH 发布时间:2017/1/5 15:29:55 新年伊始,你将接受关于身体器官构成的一个新消息。爱尔兰研究人员新近认定,人体消化系统内“隐藏”有新器官——肠系膜。 一般情况下,器官被认为拥有独立的结构组成和独特的生命机能,如心脏是一个负责供血的由肌肉构成的器官。肠系膜是将肠管悬吊、固定于后腹壁的腹膜,此前研究认为肠系膜是由分散部分组成的不完整结构。从达芬奇第一次在文艺复兴时期描述肠系膜的存在以来,肠系膜一直被忽略为一种并不重要的人体“附件”。 研究人员在英国 《柳叶刀·肠胃病学和肝病学》 杂志上报告说,2012年,他们通过精细的电镜检查发现肠系膜事实上拥有连续结构;在过去4年间,他们又持续收集了证明肠系膜是独立器官的进一步证据。 主导此项研究的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教授卡尔文·科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研究论文已经过同行评议,现在可以宣称人体内存在着这个此前未被承认的器官,“一百多年前流传至今的解剖描述是错误的”。 得益于这项研究,医学院的学生们自2016年开始就已经将肠系膜作为一个独立器官来学习研究。全球最著名的医学教科书《格氏解剖学》也已经更新了这一最新定义。 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已弄清了肠系膜的结构,但是对它除了作为连接层之外的功能还不够了解。未来关于肠系膜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治疗腹部和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了解了肠系膜的功能,就可以弄清它们的功能异常情况,接下来就可以研究相关疾病。把这些合在一起就成为了‘肠系膜科学’——一项全新科学领域的基础,”科菲说。(来源:新华社 彭茜)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象·刘三姐与可控个体集体显示
PKJay 2016-9-6 16:06
万世兴世界 Wesee看专利 印象·刘三姐与可控个体集体显示 黄珏华假期去了趟甲天下的桂林,当然也去了甲桂林的阳朔,更不敢忘了看久负盛名的印象·刘三姐。 山水实景做舞台,以人为笔,光影造景,给黄珏华留下了如诗如梦的印象。 最后的表演银色印象,数百名侗家女子身穿LED灯服装,在黑夜里翩翩起舞,似泉水流动,似银龙起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已经是初步的以人为像素的动态显示,如果能进一步,以桂林、刘三姐的风景和故事的漫画、照片、视频做成动画,计算机或手机根据每幅动画的像素明暗、色彩指挥侗家女运动和开关LED灯、山水桥船上灯光,在漓江实景间演绎壮观的桂林、靖王府、刘三姐动画故事,必是极好的。 在黄珏华看来,一切可控的个体,皆可用于集体显示。 如果个体的移动、动作可单独控制,就可称其为可控个体,用于集体显示。 例如希望用100x100的万人方阵集体显示一幅图画,可将该图画分割成100x100小格,每个小格作为一个像素,小格亮度内的平均值做为像素值,像素值大于某个指定值就作为1,否则作为0,每个小格(像素)对应一个人,像素值为1该人就站立、举手或举花,像素值为0该人就蹲下、放下手或放下花,结果万人方阵就呈现一幅100x100的人、手或花的图画,如果根据多幅画不断做动作,就成了动画。 早就想到了,可训练太难!!! 没事,不用训练,专利“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设备”(发明专利授权号:ZL 2004 1 0058507.9,发明人:靳浩、黄珏华,专利申请说明书见附件)让大家不用训练,收到图像就显示。 咋整?人手一个指挥装置,比如手机、专用的带独立地址的接收装置,用声音、振动、图像指示,计算机或手机总指挥。 快速获取每个位置的手机或专用接收装置地址,专用软件根据图像像素向每个手机或专用接收装置发送动作指令,对应携带人做相应动作、控制显示装置、或接收装置自动控制显示装置。 游行或聚集的人群随时变换着口号; 歌迷在剧场用动画表现着情绪; 无人机在空中显示着立体图案; 迅速布置的鲜花、灯光变化着图案,大楼窗口的灯光变化着图案,多喷头的喷泉也在变换着图案; 公路、广场、大楼表面、立柱表面、房间车辆内壁、家具表面变化着环境,刚在海边,又到了星空,长颈鹿和大象在楼群间起舞,小精灵挥舞着魔棒让鲜花开满世界,隧道、岩洞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忘了身在何处。 专利“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设备”部分内容见附件。该专利转让,需要者请与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联系。 说 明 书 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显示设备,尤其是指一种用通信/广播方式驱动、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显示装置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扫描方式,通过电磁场控制电子或其他粒子束的方向,使其依次击中特定显示屏幕的某点,从而使该点发光,并通过调节电子/粒子束的粒子密度调节发光强度等。另一类是控制线方式,通过行和列的若干根地址线或通过控制线依次找到特定屏幕的某点,通过改变该点电场强度等调节该点的发光。以第一种方法制作的电子显示装置,所占空间甚大;而用第二种方法制作的电子显示装置除电源与接地线外,每个显示点至少需要二根以上的地址线,即行地址线和列地址线,或控制线来实现对其的判别。采用上述二种方法制作的电子显示装置,在交互式的使用中,不能利用原来的确定显示点方式来判明使用者在屏幕上的作用点位置,这一缺陷尤其是在同时有二个以上的作用点时更为突出。另外由上述二种方法制作的电子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幕一般为规则平面或准平面,不能使用在特殊的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装置, 利用该装置,可以使一些传统上不可能成为显示设备的物品,如照明灯、人群、鲜花等组合成显示装置; 利用该装置,可以灵活地将显示单元任意组合起来,或者进行维修; 利用该装置,可以实现整个显示装置的图像同步翻转(改变),从而产生一些特殊效果; 利用该装置,可以减少控制线甚至不需要控制线; 利用该装置,可以沿着复杂物体内或外表面,铺设显示屏; 利用该装置,可以在某个空间范围,如一个立方体或球体范围内,显示文字、图片、影像或产生其他视觉效果; 利用该装置,可以同时判别用户作用在该显示装置上的一个或多个作用点的位置。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带地址的显示单元构成的电子显示设备,该电子显示设备由显示部分和控制台所构成。 显示部分由数个包括有显示点阵的显示单元所组成,每个显示单元具有一个单独的地址和一个单独的通信接收端口,该通信接收端口内设有接收电路及解调电路+解码电路,用于接收指令并使显示单元的显示点阵处于相应的显示状态。每个显示单元的地址都是独立的,与它在显示装置中的位置或其邻近显示单元的地址无关。 显示单元的地址可以事先设定,如在生产时设定,也可以在其被组装成显示设备或用于更换坏的显示单元时被写入。显示单元被做成一种或几种标准零件,每个显示设备使用的显示单元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具体应用确定。 某些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发射端口,该发射端口内设有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及发射电路,在检测到使用者发出的信号后,向总控制台发送带有显示单元地址的信号,相应地,当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发射端口时,总控制台也带有接收端口,由接收电路及解调电路+解码电路组成,用于接收来自显示单元的检测信号。 控制台与上级设备相接,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同时带有中央控制器和通信发射端口,中央控制器用于解读来自上级设备的指令,并翻译成带地址的控制命令,用广播的方式通过由编码电路+调制及发射电路组成的通信断口,向显示单元发布指令。总控制台或上级设备中存有显示装置上每个位置的显示单元的地址,在发送图像控制命令时,首先将对某个显示单元位置的显示指令翻译为对某个显示单元地址的显示指令。 当显示设备的显示单元很多时,显示设备采用多个或多层控制台,总控制台与上级设备相接,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分控制台相接,分控制台解读来自上级设备的指令,并在采用多个控制台或最底层分控制台的情况下用广播的方式通过通信端口向显示单元发布指令,或者在采用多个控制台的情况下通过有线或无线得的方式与更下一级分控制台相接。也可以采用混合的控制方式,即总控制台或某些上级分控制台既与下级分控制台相接,也控制某些显示单元。 根据显示单元覆盖的对象,显示单元与控制台是有线还是无线通信,确定显示单元与控制台是分离的还是放置在一起甚至一体的。 控制台向显示单元发布控制指令的方式分别为通过独立信号线传输的电信号、在电源线上叠加的高频信号、由红外或紫外线构成的非可见光信号、电磁波信号。 指令由地址码+控制符所组成,地址码表明是给哪个显示单元的指令,控制符表明应使该显示单元的显示点阵处于哪个显示状态,其中控制符至少包括不变、全亮和全灭。 当显示设备所处的信号环境不好,可以采用有线的方式发布指令,也可以在指令中加上校验位,即指令由地址码+控制符+校验位组成。 显示单元根据具体应用决定采用几种标准零件,并确定各种标准零件的数量,根据需要连接好,分配给每个显示单元一个地址,根据显示单元的位置,在控制台或上级设备中记录相应显示单元的位置、地址和类型。 显示单元处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某一曲面或某一物体的内/外表面或某一三维空间内。显示单元的种类主要由显示点阵确定,显示点阵由一系列发光、导光或透光的元件组成。 工作时,上级设备根据显示设备的具体形状,即显示单元的数量、类型、分布形状等,和需要显示的图形,确定每个显示单元上显示点阵的应处的显示状态,并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总控制台。总控制台接收到上述数据后, 如果连接的是分控制台,则向每个分控制台发送数据,数据包括该份控制台控制或通过下一级分控制台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的应处的显示状态; 如果直接控制显示单元,则将上述数据编译成控制指令,即向直接控制的每个显示单元发布; 如果采用的是混合方式,即总控制台既连接分控制台,又直接控制一些显示单元,将数据分开,对直接控制的每个显示单元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总控制台直接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对分控制台,则向每个分控制台发送数据,数据包括该份控制台控制或通过下一级分控制台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的应处的显示状态。 某些种类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发射端口,该发射端口设有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及发射电路,检测处于该显示单元发光范围之外且在用于控制该显示单元的信号范围之外的光或电磁波,其中所述的光包括红外线光或紫外线光即非可见光,电磁波采用方向性强的x射线,显示单元在接收到上述光或电磁波后发出信号,并在信号中包含该显示单元的地址。 当有多个用户向显示设备发射信号,或者干扰较大时,用户可不是简单发射单频率信号,而是重复发射代表自己的识别码的数字信号。 当显示单元放置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以产生纵深效果时,为避免相互遮挡,实施例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⑴ 使用极细或透明电源线,该电源线同时用于固定显示单元,指令信号通过无线或用高频叠加到电源线上; ⑵ 采用透明介质,如玻璃、透明有机物,固定显示单元,电源采用:透明导电膜,或电池,或者采用光电池供电,或用电磁波照射显示单元,显示单元通过线圈产生交流电压,整流后作为电源 。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提供一种利用廉价的小尺寸的显示屏幕制成大屏幕的方法。 2 、可以将该电子显示设备覆盖在任一物体表面,特别是不规则和不平整的表面,如同时覆盖立方体或圆柱体的各面、覆盖某物(如房间)的内表面、球体表面、其他不规则物体(如车辆)表面,或放置在有一定纵深的空间内,如某个隧道的内部,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成特殊形状的显示装置。特别是当显示单元被放置在有一定纵深的空间内时,由于不需要控制线,可以减少显示单元彼此间的遮挡,制成有纵深效果的立体显示装置。 3 、可以虚拟环境或改变被覆盖物外观,例如可以覆盖在室内天花板和墙壁上,显示活动风景和天空图案;也可以覆盖在宾馆大堂的柱子外表,显示活动的渔缸图案;还可以覆盖在车辆、坦克、飞机、轮船外表面,使其看起来像其他的物体。 4 、控制发光的方向可以观众双眼看到不同图案,从而产生立体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放置多层显示单元也可以产生纵深感,因此可以用于制备立体显示设备。 5 、可利用显示单元作互动应用时的感应器,可以检测用户作用的位置,从而可以制备互动的显示设备,如可以感应发射非可见光或电磁波的电子枪射击位置的射击屏,可以感应发射非可见光或电磁波的刀剑等游戏装置位置的游戏屏,用非可见光或电磁波控制的大屏幕。 6 、当显示装置有破损时,可直接更换损坏的显示单元,便于维护和检修。 7 、显示单元标准化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显示设备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显示单元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中总控制台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中显示单元覆盖在人体任意面上的一种实施例。 图5为本发明中显示单元覆盖在圆柱任意面上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6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实施例由小块的单色或彩色液晶屏构成显示点阵。 图7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实施例由彩色或单色发光二极管或灯泡组成的平面或曲面的小屏幕构成显示点阵。 图8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实施例由一系列指向不同方向的单色或彩色灯,或另一端有单色或彩色光源的光纤构成显示点阵。 图9为本发明中的一种实施例由在一个立方体内排布的灯构成显示点阵。 图10为本发明中由编码及调制发射电路构成的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显示单元发射端口电路的一种实施例。 图11为本发明中由接收解调及解码电路构成的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显示单元接收端口电路的一种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总体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电子显示设备由显示部分和控制台所构成(图1)。 显示部分由数个包括有显示点阵的显示单元所组成,每个显示单元具有一个单独的地址和一个单独的通信接收端口,由接收电路及解调电路+解码电路组成,用于接收指令并使显示单元的显示点阵处于相应的显示状态(图2)。 显示单元的地址在其被组装成显示设备或用于更换坏的显示单元时被写入。显示单元被做成一种或几种标准零件,每个显示设备使用的显示单元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具体应用确定。 某些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发射端口,由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及发射电路组成,在检测到使用者发出的信号后,向总控制台发送带有显示单元地址的信号,以下称显示单元向控制台发送的信号为“检测信号”。相应地,当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发射端口时,总控制台也带有接收端口,由接收电路及解调电路+解码电路组成,用于接收来自显示单元的检测信号。以下称上级设备/总控制台/分控制台向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显示单元发送的数据或信号为“指令数据”或“指令信号”。 控制台与上级设备相接,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同时带有中央控制器和通信发射端口,中央控制器用于解读来自上级设备的指令,并翻译成带地址的控制命令,用广播的方式通过由编码电路+调制及发射电路组成的通信端口向显示单元发布指令(图3)。 当显示设备的显示单元很多时,显示设备采用多个或多层控制台,总控制台与上级设备相接,并通过有线或无线得的方式与分控制台相接(图1),分控制台解读来自上级设备的指令,并在采用多个控制台或是最下级分控制台的情况下用广播的方式通过通信端口向显示单元发布指令,或者在采用多个控制台的情况下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更下一级分控制台相接。也可以采用混合的控制方式,即总控制台或某些上级分控制台既与下级分控制台相接,也控制某些显示单元。一个总控制台或上级分控制台至少与二台分控制台或下级控制台相接。最下一级分控制台至少向二个以上的显示单元发布指令,每个显示单元至少有一台且只有一台最下一级分控制台对它发布控制指令。 根据显示单元覆盖的对象,显示单元与控制台是有线还是无线通信,确定显示单元与控制台是分离的还是放置在一起甚至一体的。 控制台向显示单元发布控制指令的方式分别为通过独立信号线传输的电信号、在电源线上叠加的高频信号、由红外或紫外线构成的非可见光信号、电磁波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直接调制的,即有信号代表“1”,无信号代表“0”,或者一种频率的信号代表“1”,另一种频率的信号代表“0”;也可以是调制传输的,如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直接序列扩频调制。 指令由地址码+控制符所组成,地址码表明是给哪个显示单元的指令,控制符表明应使该显示单元的显示点阵处于哪个显示状态,其中控制符至少包括不变、全亮和全灭。实施例中控制符采用二种办法编码: ⑴ 定长的:控制符的每一位都用于表示显示状态,控制符的每个组合代表一个显示状态,例如“1111”表示全亮,“0000”表示全灭,“1010”表示不变。在所有显示单元都是同一种,或者所有显示单元的显示状态数相同或相近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对控制符编码; ⑵ 不定长的:控制符共有n+m位,n是可变的,m是不变的,控制符的前n位每一位都用于表示显示状态,控制符的后m位是相同的,用于表示控制符的结束,当有多种显示单元,或显示单元的显示状态数很多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对控制符编码。 当显示设备所处的信号环境不好,即用于发布控制信号的频率有较强的其他来源信号,可以采用有线的方式发布指令,也可以在指令中加上校验位,即指令由地址码+控制符+校验位组成,显示单元接收到相应指令时,先检验校验位代表的信息与接收到的指令是否一致,一致则执行,否则忽略。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指令中地址码和控制码的“1”的个数用于校验,当“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1”,否则为“0”。当显示设备所处的信号环境不好或预测可能不好时,同一指令至少发布二次以上。 在实施例中,上述编码还加上前面的同步码和后面的结束符,即控制指令的格式为:同步码+地址码+控制符+校验位+结束符。 显示单元 显示单元根据具体应用采用几种标准零件,并确定各种标准零件的数量,根据需要连接好,分配给每个显示单元一个地址,根据显示单元的位置,在控制台或上级设备中记录相应显示单元的地址和类型。 显示单元放在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某一曲面或某一物体的内或外表面或某一三维空间内。本实施例的显示单元分别分布于人体的外衣(图4)和柱体(图5)上。图4中只有一种显示单元,图5有二种显示单元,其中第一种显示单元1的显示点阵为圆形,第二种显示单元2的显示点阵为瓦型。此外还可以制作为其它形状。显示单元的种类主要由显示点阵确定,显示点阵由一系列发光、导光或透光的元件组成,图6、7、8、9给出了实施例采用的几种类型的显示点阵, 图6为小块的单色或彩色液晶屏; 图7为彩色或单色发光二极管或灯泡组成的平面或曲面的小屏幕; 图8为一系列指向不同方向的单色或彩色灯,这些灯是射灯或另一端有单色或彩色光源的光纤,该发光点阵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立体感,实施例采用二种方法排布灯: ⑴ 采用方向性强的灯,这些灯按二个方向排列,二个方向相差不超过45, ⑵ 方向性较差的灯,这些灯分布在圆锥面或球面上; 图9为在一个立方体内排布的灯,图中画出了在二个平面上整齐分布的灯,面1在前,面2在后; 在极端情况下,即有最小显示点阵时,显示点阵由一个发光单元或三个发三色光的单元组成; 显示单元的显示点阵一个实施例是由从同一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纤方式引导到不同发光单元,在每一发光单元上设有改变相位的装置或开关。 工作流程 工作时,上级设备根据显示设备的具体形状,即显示单元的数量、类型、分布形状等,和需要显示的图形,确定每个显示单元上显示点阵的应处的显示状态,并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总控制台。总控制台接收到上述数据后, 如果连接的是分控制台,则向每个分控制台发送数据,数据包括该份控制台控制或通过下一级分控制台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的应处的显示状态; 如果直接控制显示单元,则将上述数据编译成控制指令,即向直接控制的每个显示单元发布“该显示单元地址码+控制符+校验位”的指令,这些指令通过串行的格式,依次通过总控制台的由编码电路+调制及发射电路组成的通信端口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总控制台直接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 如果采用的是混合方式,即总控制台既连接分控制台,又直接控制一些显示单元,将数据分开,对直接控制的每个显示单元发布“该显示单元地址码+控制符+校验位”的指令,这些指令通过串行的格式,依次通过总控制台的通信端口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总控制台直接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对分控制台,则向每个分控制台发送数据,数据包括该份控制台控制或通过下一级分控制台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的应处的显示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级设备、总控制台活分控制台存储着上一次发送显示数据。当上级设备或总控制台存储数据时,所有显示单元或当分控制台存储数据时,由其控制的所有显示单元根据该指令应处于的显示状态,在发送新的显示数据时,对比每个显示单元新的显示数据代表的控制符使该显示单元应处的显示状态和存储的状态,如果一致,实施例有几种处理办法: ⑴ 干扰较小或预计显示出错的可能性较小时,不发送该显示单元的控制指令,或发送显示状态“不变”的控制符; ⑵ 干扰较大或预计显示出错的可能性较大时,每连续n次相同发送一次代表该状态的控制符; ⑶ 当不能预计干扰或显示出错的可能性时,每次都发送代表该状态的控制符。 在干扰较大或预计干扰将较大时,直接控制显示单元的总或分控制台给每个显示单元的控制指令发送二次以上。 相应地,每个显示单元存储上次接收到的控制符,并将新的控制符与存储的控制符相对比,实施例采取二种策略: ⑴ 每次都根据新的控制符,将显示点阵的显示状态变为与控制符一致(当控制符代表的状态与现有状态一致,不动作); ⑵ 控制台给每个显示单元的控制指令重复发送n次以上(n≥2),显示单元在收到连续m次控制符相同(2≤m≤n)时,将显示状态改为与控制符代表状态相同。 检测电路 某些种类显示单元带有检测装置和由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及发射电路组成的发射端口,检测处于该显示单元发光范围之外且同时在用于控制该显示单元的信号范围之外的光或电磁波,其中所述的光包括红外线光或紫外线光即非可见光,电磁波采用方向性强的x射线,显示单元在接收到上述光或电磁波后发出信号,并在信号中包含该显示单元的地址。实施例中,非可见光采用带滤波器的光敏二极管检测,x射线采用通道倍增器检测。每个显示单元有一个或多个监测器,每个检测器有一根检测线,检测到信号该线电平为高,否则为低, 当使用一个检测器时,检测线直接与发射端口连接,发射信号为:地址码; 当使用多个检测器时,实施例通过以下二种方式与发射端口连接: ⑴ 每个显示单元的所有检测器的检测线直接与发射端口连接,发射信号为:地址码+检测器1状态+检测器2状态+检测器3状态+……,实施例中,高电平,即“1”,代表检测到信号,低电平,即“0”,代表检测到信号; ⑵ 显示单元的检测器的检测线不直接与发射端口连接,而采用单片机定时对所有检测器的检测线依次扫描,发现哪个检测器的检测线电平为高,则记录该检测器名,若每次扫描结束,所有检测器的检测线电平均为低,则单片机部不发送信号,否则单片机向发射端口发送指令,发射端口发射信号,信号格式为:地址+检测器名1+检测器名2+……+结束符,其中,检测器名1、2、……为别为检测到信号的检测器名,检测器名之间可以加分隔符。 ⑶ 显示单元内的检测器按矩阵方式排列,每个检测器分别带有一个行扫描线和列扫描线,由计算机或逻辑电路控制,定时按{行1,列1,列2,…},{行2,列1,列2,…},顺序扫描,检查每个检测器的检测线电平,然后按下列格式发射信号,说明检测到信号的检测器位置:地址+{行号1,列号1}+{行号2,列号2}+……+{行号n,列号n}+结束符,其中,其中,{行号i,列号i}为别为第i个检测到信号的检测器的行数和烈数。 为避免控制台向显示单元发射的指令信号与显示单元向控制台发射的检测信号互相干扰,实施例采用二种策略: ⑴ 分时发送信号:即从开机起,nT到nT+t1时隙,由控制台发射指令信号,nT+t1到nT+t1+t2时隙由显示单元发射检测信号,T=t1+t2,n为零或正整数,t1与t2可不相等,实施例中取t1≥t2; ⑵ 控制台向显示单元发射的指令信号与显示单元向控制台发射的检测信号采用不同的频率,甚至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 为避免显示单元向控制台发射的检测信号之间互相干扰,实施例采用三种方法:(在规定由显示单元发射信号的时隙内,或在显示单元发射频率发射检测信号: ⑴ 分时:每个显示单元在固定的时间段发射检测信号; ⑵ 侦听:侦听无信号,等随机时间后如再次侦听到仍无信号,则发射;否则等待,等随机时间后在侦听; ⑶ 控制台轮询:控制台发出指令,轮流控制各显示单元发射检测信号。 当有多个用户向显示设备发射信号,或者干扰较大时,用户可不是简单发射单频率信号,而是重复发射代表自己的识别码的数字信号。 显示单元的安装和供电 当显示单元放置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以产生纵深效果时,为避免相互遮挡,实施例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⑴ 使用极细或透明电源线,该电源线同时用于固定显示单元,指令信号通过无线或用高频叠加到电源线上; ⑵ 采用透明介质,如玻璃、透明有机物,固定显示单元,电源采用:透明导电膜,或电池,或者采用光电池供电,或用电磁波照射显示单元,显示单元通过线圈产生交流电压,整流后作为电源,采用电磁波供电时,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在显示单元内包含有一个高频天线和一个 LC 串联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本振频率为f1,从外部持续地向显示单元发射频率为f1的电磁波,从而在显示单元的谐振电路内产生共振,将谐振电路的电压进行波形转换,将正弦波转换为方波,然后对其整流滤波,由电压调节模块对电压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包括稳压等,最终将输出电压供给显示单元上的各电路。 图10为本发明中由编码及调制发射电路构成的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显示单元发射端口电路的一种实施例。图11为本发明中由接收解调及解码电路构成的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显示单元接收端口电路的一种实施例。图10作为以集成电路NB5026为核心的总控制台或分控制台的发射端口电路时,其四态地址线A1-A7及数据线D1-D4分别与计算机或上级设备的接口或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用于按照不同的地址发送数据;作为显示单元发射端口电路时,其四态地址线A1-A7与显示单元的地址存储器相连,数据线D1-D4与检测器的检测线相连,或者与显示单元的单片机或逻辑电路县连。集成电路NB5026的地址线和数据线均有4种状态 ,其A0脚为第四态端子4TH,其编码信号由输出使能控制端 TE 控制,每次的编码序列均被连续的发送两次以提高可靠性。 图11作为以集成电路NB5027为核心的显示单元接收端口电路时,其四态地址线A1-A7以及数据线D1-D4分别与显示单元的地址存储器及显示控制电路相连接,用于控制显示单元的显示。作为总控制台/分控制台检测信号接收电路时,其地址线A1-A7及数据线D1-D4分别与计算机或上级设备的接口或中央处理器相连接 。 NB5027 的 地址码由七位具有四种状态的地址线产生,总共可有16384种编码组合,其1脚为第四态端子4TH,如果使用三态编码,7个地址线共有2187种编码方式,如用二态编码方式共有128种编码,另有四个连续的二进制数据输出端,可用于控制;当接收的码流序列有两次与显示单元的地址编码相同,并且每次收到的数据位也相同时,数据被输出到数据管脚,同时VT端子输出一高电平脉冲。 图10和图11中电感可以采用天线,即通过无线方式发送信号,也可以用信号线将控制台和显示单元连在一起,图10和图11的电感套在信号线上,通过有线方式发送信号。
1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梅特里的“系统”生命观——人体是养料驱动的自动机
热度 11 Wildbull 2016-5-30 08:23
法国哲学家和医学家拉 · 梅特里( 1709 年— 1751 年)于 1748 年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一书,称赞笛卡尔“把动物的性质认识清楚了;他是第一个完满地证明了动物是纯粹的机器 …… 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的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梅特里 1996 )。拉•梅特里主张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神创的,他将动物比作一台台精密而复杂的需要通过食料来支撑的自动机或钟表。与笛卡尔一样,他虽然借用了“机械”来说明生命,但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机械论”生命观,如果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一种相当于“系统论”的生命观,而且对生命本质的剖析也尤为深湛,当然映衬着其医学知识的渊博。 朱利安·奥夫鲁瓦·德 ·拉美特利 (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 一、 人和动物都是一台台由普通物质构建、由养料驱动且寿命有限的自动机 1. 身体就是一台由普通物质构建由养料驱动的自动机 拉•梅特里指出:“人并不是用什么更贵重的料子捏出来的;自然只用了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现代生命化学的知识也证实,的确如他所说。 他说,“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 …… 当养料进入血液的时候,自然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血液里引起一种热 …… 这种热使动物精神获得更大的渗透力,机械地跑去把肌肉和心脏鼓动起来,好像奉了意志的命令似的。因此,这些就是生命的原因和力量,这些原因和力量就是这样在人生百年之内维持着固体和液体的不断运动”。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拉•梅特指出了动物对养料的依赖性,按现代语言来说,这类似于生命系统的一种开放特性。 2. 不同结构完成同样的功能 他说,动物界为了完成一种功能却造出了不同的结构,“在整个动物界,无数不同的器官实现着各种相同的目的,而且这些不同的器官都是严格地按照几何学构建起来的 …… 人类和整个宇宙的构造似乎都贯穿着这种目的上的一致性 …… 我们到处看到不同的耳朵,但是人、兽类、鸟类、鱼类的不同构造却没有产生出不同的用途。 所有这些耳朵都是按照数学这样精密地制造出来的 ,它们一律都是为了一个同一的目的,就是听”。 3. 每种动物遵循各自的运行法则 他说,“自然创造我们全体动物,目的是为了要我们快乐;是的,全体动物,从地上爬的虫子起,直到飞翔在天空的老鹰。正是这样,所以自然给予全体动物以一份适当的自然法则,一份按照每一个动物的身体组织在正常情形下所能承担的精粗不等的自然法则 …… 所谓自然法则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和其他一切内在感觉一样(其中也包括思想),仍然只是属于想象作用的作用。因此自然的法则显然是既不需要教育,也不需要启示,也不需要什么立法者的 …… ”。 4. 生死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命运 他说,“谁能够说人存在的理由不正就在它的自身里面呢?说不定人正就是这样地偶然被抛擲在地面上的一点,谁也不知道他是怎样来的,谁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只是知道:他应该活着和死去,就像这些朝生暮死的菌子或这些爬满在沟边、长满在墙上的花草一样”。 二、 人和动物都有心智—一种物质复杂化的产物 1.人的心灵不过是自然结构复杂化的产物 拉•梅特里说,“心灵的一切作用既然是这样地依赖着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那么很显然,这些作用不是别的,就是这个组织本身: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因为即使唯有人才分享自然的法则,难道人因此便不是一架机器么?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再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难道还有什么不成?”。 2. 动物也有心智,也是和人一样的机器 他说,“我们来观察猴子、水獭和象等等的动物吧。如果说这些动作没有心智是显然不可能产生的,那么为什么不肯承认这些动物也有心智呢?”,“既然有很多明显的表情说明动物不单是有心智的,并且也是有悔恨的感情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设想:这些动物,这些几乎和我们一样十全十美的机器,也和我们一样是造出来为了思维和感觉自然的呢?”。拉•梅特里认为动物都是和人一样的机器,他说,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真理,“才终于把思维这个可贵的特质联系到物质上去,虽然我们并不能看见这些联系”。 拉•梅特里的这些见解发人深省,富于哲理,虽然他没有更进一步推测思维与心灵是如何通过物质性的过程而演变出来的,当然,我相信即便是现在这也还是未解之谜。 三、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 1. 人是许多机括的集合,并受心灵这一主要机括的影响 拉•梅特里说:“有机体的每一条小纤维或每一个部分,都是依据它所固有的一个原则而运动 …… 每一个肢体,都按照它的不同的需要,在它本身里面包括着一些活泼程度不同的机括 …… (人体)一切生命的、动物的、自然的和机械的运动,都是这些机括的作用造成的 …… 此外还有一个更奇妙、更细致的、推动所有这一切机括的机括;它是我们一切感觉、快乐、情绪、思想的来源;因为正像我们的腿有它的用来走路的肌肉一样,我们的脑子也有它的用来思想的肌肉”。 他认为人是许多机括的集合,“这些机括相互推动、互相引发,谁也不能说自然究竟是从哪一点上开始这个人体循环的 …… 心灵只是一种运动的始基,或者脑子的一个物质的、感性的部分 …… 可以正确地把它视为整个人体机器的一个主要的机括,它对其他一切机括有显著的影响 …… ”。 2. 人体中的过程犹如复杂的兵团作战,但被反馈调控 他说,“在健康的时候,身体真是驯顺极了,因为有一大股血液和动物精神的洪流在控制着它;意志有一个由比闪电还敏捷的各种液体组成的看不见的兵团做它的部下,随时供它驱使。但是正因为它是通过神经行使它的威力的,它也就受到神经的限制和束缚”。 3.人体的器官功能之间存在一种平衡 他说:“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这是一架巨大的、极其巧妙的钟表,它的计秒的齿轮如果停滞不走了,它的计分的齿轮仍能继续转动和走下去;它的计秒和计分的齿轮如果因为腐锈或其他原因受阻不走了,它的计刻的齿轮以及其他种种齿轮,仍能继续转动着走下去……”。他举例说,某些血管的阻塞会导致血液以更大的速度在缩短的血管里奔跑,视觉的丧失并不妨碍听觉的应用,听觉的丧失并不包含视觉的丧失,等等。 他说,“自然界在这里有一条特殊的永恒规律,就是:我们在精神上获得的愈多,在本能方面失去的也就愈多 …… 一个聋子如果不聋,他的眼睛可能没有那么明亮,那么机灵,因为一个肢体或者一种官能的残废,往往可以增强另一个肢体或另一种官能的力量”。这实际上在说一种功能器官之间的调节与平衡。达尔文在讨论洞穴动物的器官演化中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即通过触觉的发达来弥补视觉的退化。 四、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本质区别—运动始基 拉•梅特里指出:“我非常自安于不知道物质如何从一个死的、简单的东西变成一个活的、由许多器官组成的东西 …… 我也完全心安理得地来对待自然界的其他一些不可解的奇迹,来对待怎样从一个在我们以前狭隘的目光看来只是一小撮尘土的生物里产生思想和感情的问题。我只要求大家同意一点:有机物质赋有一种运动始基,这个始基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的唯一区别 …… 动物界的一切都取决于物质组织的不同;这就足够可以解释各种事物的谜和人类的谜了。我们看到,宇宙间只存在着一种物质组织,而人则是其中最完善的”。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莫诺( 1977 )说,“生物的结构是通过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过程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结构同外来的力的作用几乎毫无关系,从它的整个形状一直到微细末节都是客体本身内部的‘形态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生物是“自建造的机器”。“一个生物体的结构中所表现出的信息的来源,总是另一个在结构上完全相同的客体 …… 它们具有不加改变地繁殖和传递对应于自身结构信息的能力。描述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图示的及其大量的信息,原封不动地从一代传给了下一代”,因此,生物也是“自繁殖的机器”。显然,这不过是笛卡尔和拉•梅特里思想的拷贝,虽然掺杂进去了一点现代语言。 主要参考: 梅特里 L.1996. 人是机器 . 顾寿观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原著于 1748 年匿名发表)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 — 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02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全球微生物组研究大盘点,看看都在研究啥?
热度 2 hongkuan15 2016-5-22 20:03
微生物组(Microbiome)研究现在是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现在相关研究如火山爆发一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特别是人体微生物相关研究更是火热。4月29日,《Science》杂志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了系列有关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然而,十几天过后,5月13日,由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局与一些联邦机构和私营机构,联合宣布启动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NMI),旨在促进微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开发微生物在医疗健康、食品和环境领域的应用,这个项目更是引起了全球瞩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相关领域的大牛,特别是上海交大的赵立平教授开始强烈呼吁我国也尽快开展类似项目。我不赞成跟风,人家干啥咱也干啥,科研不是赶时髦。但我支持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办大事,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做我们自己的科研,做中国特色的微生物组研究! 事实上,国际上有关微生物组的项目有很多,让我们来一起扒一扒吧。 人类微生物组:美,加来主导,中国也参与 引用自: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部分修改。 我们先来看看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截止到今年,国际上较大型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项目有13项,其中有8项正在实施,有5项已经完成。在这些大型目中,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和法国是主要的参与国家,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至少两项中国参与的项目,分别是MetaHIT和IHMC。美国是绝对的引领者,至少有2项是美国独立开展的,最早的一项HMP也是美国开展的,总计有4项都有美国参与。加拿大后来居上,自己主导的项目至少有四项(见上图)。 环境微生物组:美国挑大梁,各国跟着玩 引用自: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部分修改。 除了人类微生物组相关研究,环境微生物组的研究相比人体微生物组研究开展的更早,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客观上来说,微生物组研究的很多工具,方法,思路等多来自于环境微生态学领域。最初,我们只是把环境中的微生物作为生态学系统里的一部分来考虑,将这种观念应用于人体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所以, 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环境微生物组学习。 综合来看,美国在环境微生物组方面的大型研究项目是绝对的主导。在统计的9个环境微生物组研究中,有5个项目由美国独立实施,其余的国际项目应该也大多有美国参与。在众多环境微生物组研究中,海洋微生物组研究是最多的,其次是土壤和地球微生物组(见上图)。 人类微生物组研究比例最大 引用自: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部分修改。 从大型微生物组的研究领域来看,人类微生物组所占比例最大,人类自身以及为人类服务的实验动物的相关研究占据了一半以上。其次是陆地微生物组合农业与水体微生物组,共占据了全部研究的三分之一。 更偏重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和可再生能源 引用自: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部分修改。 这些微生物组的研究领域分布还是有偏向的, 关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项目居多,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和农业生产。 可以看出,对微生物组研究的强烈兴趣其实还是把微生物组作为一种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包括人类自身的健康,人类吃的食品,人类生存需要依赖的能源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见上图)。 一半多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紧随其后 引用自: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部分修改。 在所有这些项目中, 超过一半的项目属于基础生物学研究, 其次是应用研究,工具和资源开发占据了不足三分之一。可以看出,目前的微生物组研究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研究,应该说我们对这些微生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仍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来破解微生物与人类,与环境的秘密。当然,应用研究也并不落后太多,这可能得益于益生菌和益生元相关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是早于人体微生物研究的。此外,在所有项目中,研究微生物群落的项目占据了绝对多数,细菌紧随其后,说明微生物组确实是一个组,并不仅是一类微生物,而是一个群体,里面包括了古细菌,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病毒等各种微生物。 从这十四个政府组织参与的微生物组项目中,你是否看出了一些什么门道?总体来看,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符合本国经济利益的微生物组项目。项目的目标设定都比较宏观和长远,国际化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并且精细化,专业化项目也越来越多。其中,在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参考数据库和生物资源库、标准化的协议和工具等方面是微生物组研究的重点。纵向和功能性的微生物组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也越来越受欢迎。 我们需要学习、吸收、创新、超越! 微生物组研究其实并不难,测序这活基本都被一两家公司垄断了,技术很成熟,花钱就能测;生物信息分析有几个基础软件和算法来自美国,但据说最好的生物信息分析人员和最好的大型计算机似乎都在国内,国内的测序公司可以说一抓一大把,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很快就能开展微生物组研究!然而,我们缺乏好的研究思路,理论和数据。 我们的科研人员在原创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理论方面还很欠缺,我们积累的数据也很不完善 ,这些数据除了微生物组的数据,还有很多临床的,环境的数据并没有很好的积累,这不是短时间能够获得的,也不是花钱能够搞定的,需要相关部门在提前很多年就开始布局和架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些落后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学习,吸收,创新。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别人干了什么,现在正在干什么,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微生物组研究项目。 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祝愿中国能在微生物组相关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Stulberg E, Fravel D, Proctor L 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US microbiome research .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1(1) 来测测肠脑健康状况吧。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来 测测孩子的肠脑健康状况 。点击如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https://www.wenjuan.com/s/riQfMzn/
784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菌一体化:人体,或许是微生物菌群这个内含子的外显子?
zcgweb 2015-8-27 11:27
人菌一体化:人体,或许是微生物菌群这个内含子的外显子?——这是对于人体的新理解么? CZ @ 2015.08.27 11:26:38
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生物意识载体进化的过程,及建立的自然“智商阶梯”
热度 1 coltec11 2015-7-30 21:54
人类生物意识载体进化的过程,及建立的自然 “ 智商阶梯 ” 人类思维及智商的进化,是一个神经系统,对体内脏器、外界事物产生映射、反馈能力的进化过程。 体内、体外的连续信息能量,通过神经末梢的“像素化”,神经元不应期导致的序列化“脉冲化”“0/1化”,建立起信息能量的有序序列,在神经网络中,进行比较对照、加减乘除、排列组合,建立起新的能量序列,按照不同时空顺序,下传到不同器官,以新的能量方式反馈到体内、体外。 这就是意识载体的信息能量处理过程。 一、根据信息能量的体内、体外来源分类 1. 体内脏器在神经系统内的精确映射,确定着人体的机能平衡能力; 2. 体外事物在神经系统内的精确映射,确定着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感知控制能力,生存的时空范围; 对于人类,除非先天性疾病, 体内脏器结构功能映射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已经建立起植物性系统控制体内信息感知、控制、反馈控制。 智商差异,主要是由大脑对 “ 体外事物的映射 ” 能力差异确定的。 二、体外信息能量映射 神经系统对外界事物信息的映射,取决于生物体对外界信息能量的感知、采集方式,能够反应出外界事物的结构、过程的能力。 1) 信息类型:分结构信息、过程信息、参数信息三种 2) 信息能量在神经系统中的映射,包括 结构映射、过程映射、参数映射 A . 结构映射有 ①  点结构映射 ②  线结构映射 ③  面结构映射 ④  三维结构映射 结构映射,取决于对信息能量传递的空间方向感知、采集、储存 B. 过程映射, 是对外界事物释放信息能量过程的映射,有 ①  点状信息能量 ②  线状信息能量 ③  面状信息能量 ④  空间信息能量 过程映射,取决于对信息能量的梯度差异,及储存能力,记忆重建 C. 参数映射 即对 具备释放曲线特征的, 点线面体性信息能量,进行感知、采集, 能够区分出时间空间上的差异、能量上的梯度差异。 无论是何种映射,都与生物“意识载体”机体内神经网络建立的“信息能量”的“投射接受结构”相关 三、信息组织形式 外界事物在神经系统的映射能力,其进化,依据 其信息的组织形式, 存在着 这样一个 进化 顺序 : 1. 像素 点 信息 单细胞 生物阶段,如 细菌的感光、趋光能力, 单细胞生物的物理、化学趋化都是像素型信息 感知、 处理 过程 是一种点空间信息处理 只有点结构感知,无过程感知 2. 像素群信息 分为这样几个像素群信息的处理阶段 1) 点状像素群 如海绵等多细胞生物(细胞数量不大),细胞之间建立起了能量、物资通道, 但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传递通道; 是一种点、线型空间信息处理 小范围的三维空间信息的感知采集处理 通过生物机体的空间分布结构来弥补空间信息缺陷 有结构感知,产生部分过程感知 2) 线像素群 如海绵等多细胞生物,细胞之间建立起了现状能量、物资、信息通道, 是一种点、线型空间信息处理 小范围的三维空间信息的感知采集处理 通过生物机体的空间分布结构来弥补空间信息缺陷 有结构感知 产生部分过程感知 3) 面状像素群 软体生物:如海蜇、海贝等扁平生物,神经元分布在体内各处 仅有结构感知,线面状过程感知 4) 筒状像素群 线性生物,神经元朝体轴聚集,成为神经索结构,但无神经索的头尾极化 有结构感知,过程感知 3. 模糊图像信息 有神经索极化的动物 有结构感知,过程感知 4. 图腾型信息 大脑旧皮质的底层,作为映射面 5. 图片型信息 大脑旧皮质的中、底层,作为映射面 6. 视频型信息 大脑皮质层,作为映射面 7. 视频型信息的像素化信息(抽象思维、概念思维) 大脑 皮质层,作为映射面 8. 像素化视屏的组合型信息 (概念组合思维、将概念在新的层面当作一个个像素,进行图片化处理) 大脑 皮质层,作为映射面 (以上新概念,若需引用,请注明本文为出处。)
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系列)
redtree 2015-4-25 17:53
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显示 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 作者:王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3 9:23:07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记者王珊) 相较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人均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显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时间上的累积,人一天在室内的停留时间高达20小时,人体摄入的80%的PM2.5来自室内。 据了解,该结果源于实验组在2014年11月14日~2015年1月30日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采集,采集范围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现代人70%~90%的时间处于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于室外空气质量,通常可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或利用网络获取PM2.5官方监测值,并据此采取防护措施。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官方空气颗粒物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为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该方法提供了高精度的日常监测途径,但也受到采样率低、价格高昂、空间分辨率低和延迟时间长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部署。 同时,“房屋深度较小,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加之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普遍实时检测就变得非常困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这使得人们一直缺乏对于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 实时、低成本、泛在地检测PM2.5浓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此次调研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通过向志愿者发放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大时空范围室内PM2.5浓度数据。 研究团队结合采样数据,计算出调研期间志愿者PM2.5日均暴露量为2018.6微克·小时/立方米,人均日潜在剂量为787.3微克,其中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约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 而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等级。 对于此次成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莫金汉表示,这样一种PM2.5监测技术使对绿色建筑在PM2.5方面的评估变得可行。 目前,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只涵盖了PM10的相关规定,PM2.5还未被纳入,而这也是受样本采集方面的困难所限。 “国外既有的一些关于PM2.5标准的设定也是基于室外数据的参考。由于对PM2.5的室内采集很困难,相应的标准一直没有制定出来。”莫金汉希望在此基础上,收集全国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从医学角度来说,了解PM2.5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个大难题。既有研究都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人群数据搜集,基于毒理学的数据很少。 “此次单位个人数据的搜集,有利于探究个体摄入PM2.5浓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暴露时间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医学院基因组测序平台主管田埂说,哪些人群在多大浓度雾霾的情况下容易生病?又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得到防护?这些数据起到了支撑作用。 张林表示,接下来会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关注特殊场所和人群,持续长期获得高质量数据。 《中国科学报》 (2015-04-23 第1版 要闻) 清华PM2.5报告:17层以上室内环境更清新 作者:马晓晴 来源:法制晚报 发布时间:2015/4/22 15:18:59 法制晚报讯(记者 马晓晴)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了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室内环境PM2.5污染的现状,希望能帮助人们增加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和了解。调研结果显示,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显著,人均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同时,调研还发现,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的主动行为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最为显著。 本次“北京室内环境PM2.5调研行动”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和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联合发起。调研历时4个月,首次以参与式感知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面向公众征集志愿者。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1月30日期间,调研组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研究团队结合采样数据,计算出调研期间志愿者日均PM2.5暴露量为2018.6μg·h/m3,人均日PM2.5潜在剂量为787.3μg,其中室内PM2.5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约占到每日总量的80%以上。调研结果显示,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μg/m3,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等级(大于75μg/m3)。研究发现,在总体平均意义上,室内PM2.5浓度与同期室外PM2.5浓度存在0.67的比例关系,这体现了建筑物对人体的防护效应。同时,随着室外污染程度的提高,室内外PM2.5浓度比值呈现下降趋势。调研还发现,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PM2.5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PM2.5等级最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略优于小于500米。 该调研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张林表示:“虽然室内外空气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我们发现人的主动行为是影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空气净化器、中央空调对室内空气净化起到明显作用;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在室外PM2.5监测值低于75μg/m3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而在室外PM2.5监测值高于150μg/m3时,开窗通风则成为室内空气质量的破坏因素;另外,烹饪、吸烟、打扫和其他增尘行为也对室内PM2.5时间序列引起了明显的波动影响。 据统计,现代人70%~90%时间处于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对室外空气质量,人们通常可以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网络获取PM2.5官方监测值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据此采取防护措施。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由于房屋深度较小,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加之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专业PM2.5检测设备庞大昂贵,难以进行普遍实时的检测,这使得人们一直缺乏对于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研究。 本次调研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通过向志愿者发放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PiMi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广泛地理范围和不同建筑环境中大时空范围室内PM2.5浓度数据。该项技术曾经获得国际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两项最佳论文奖,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调研团队表示,此次调研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将会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基于大样本量数据,探究PM2.5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继续为更好更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而努力。(原标题:清华发布首个室内PM2.5污染大数据调研报告)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能长植物吗?
热度 14 zdqiao 2015-1-30 13:55
我们的身体可以让植物生长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回答,大家都会说,人体上长植物,这是天方夜谭。 怪事年年有,今年到我家。 我记得刚回国的时候,大概是 95 年一月份的时候,放了寒假,我在家准备过年,山西省农科院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 , 有个电视台的朋友找他咨询:太原南郊有个农民练习香功,很有所得,身上竟然长出了月季花。他不信,问我有没有可能。我开始以为是种子刚在体表发芽,刚发芽,还没有开始排异,大概有可能吧。朋友又解释说,电视台的人说已经开花了。我回答说,这不可能吧。因我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身上能长植物并开花的情况,仔细琢磨了半天,给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个农民因为勤于练功,非常辛苦,顾不上洗澡,结果多年积累,身上的泥垢太多,加上出汗也多,湿度合适。正好有一天花粉落在了他身上,结果发芽、生长,就开花了。朋友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就这样回复电视台。我还叮嘱他说,要去采访的时候叫上我,我也去见识见识。谁知道,我朋友告诉电视台我们的看法以后,就再没有了下文。 图1、脖子上开月季花的乞丐(根据网上图片合成的) 2013 年 11 月 23 日,大河报报道说,河南省人民医院就发现了一例孩子的耳道中长出蒲公英的消息。据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朱优立说,“这是因为耳道温暖湿润,而且有分泌物,成为种子的营养物质,若洗澡时再进点水,就更能促进其生长。”这样的情况我想偶然也是可以发生的。植物发芽很快,又基本在体外(虽然是耳道里),但免疫排斥尚未启动,等免疫反应开始启动的时候,就有了炎症反应,有了疼痛等不适感,孩子就开始哭闹……。 图 2 、通过内窥镜屏幕可清晰看到耳道内“长”出的蒲公英 首儿所供图 前段时间,有个做内窥镜检查的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张片子,是气管里的异物,病理报告说是植物。有朋友回应说,像蘑菇或者真菌。我对病理知之甚少,植物更是一窍不通。但我回应说,是植物还是真菌,得让专家看一下。为此,我建议说去找一下植物和研究真菌分类的专家,让他们帮助鉴定一下。这个朋友就问我,能不能找一下上海的教授给看看。正好有天开会,遇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个朋友,我就把那个微信让他们看了一下,问华东师大谁能帮我的朋友鉴定一下是什么物种。他们很热情地告诉我哪个教授是搞植物分类的,可以找谁。 图 3 、支气管镜检可清晰看到的异物 有意思的是在群里有个朋友发表意见说:看来人体内生长植物 “ 问题 ” ,让朋友们纠结。让我们再重新温习一下免疫学,因为这是直接牵扯到一个异体移植的问题。目前的器官或细胞移植,不管那种都会被免疫排斥所困扰。自体移植基本上是操作技巧问题,而同种异体移植除了技巧再就是免疫排斥,尽管做了许多,相比肾移植较成熟,其它尚在试验阶段。而这种异种异体移植,天啊,谁在做?这体内生长植物恐怕远不止仅仅是温度湿度等条件。我搞过两个大课题都有关移植,并担任过一届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所以,对于气管内长植物说法不敢苟同。请大家讨论。 其实,这个朋友混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植物是否可以在人体内发芽,以及是否可以生长的问题。从这个气管内的大体照片可以看出,确实是个异物,并且有肉芽组织增生。这里已经有了免疫排斥,所以不能说不是植物,仅仅可以说是对植物(或者异物)的排异反应已经开始发生了。也不能说植物不能在体内发芽,植物在体内是否可以发芽与是否会发生排异反应无关。 当有异物进入机体后,外来的组织或器官等移植物作为一种“异己成分”就可以被受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后者发起针对外来物的攻击、破坏和清除,这种免疫学反应就是移植排斥反应。 排斥反应可分为: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超急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患者有全身症状。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 1 年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图 4 、排异反应的三种类型 根据现在的大体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患者支气管已经对这个异物,或者是植物形成了肉芽组织,机体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排斥反应。至于植物能不能长大,能不能存活,那就是后话了! 总之,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植物的种子是有可能在我们的一些对外开放性的器官 , 如耳道、鼻孔或气管中发芽的,但是,它确实不能长大,也不会开花。
12391 次阅读|37 个评论
五行推演法防治疾病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4-2-17 21:29
五行推演法防治疾病 在我的周围有许多人莫名其妙的早早死去了。他们事先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疾病,一直到爆发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有些事情真的叫人追悔莫及。事后诸葛后患无穷啊! 那么如何尽早知道自己身体上发生的一切呢?我觉得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中医通过健全《中医病症学》达到精准的程度,然后每一个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去对照得出结论,这个办法建议大家都使用;第二个办法就是根据五行运转方法,试吃相关的非处方药物,如果这些药物引起身体不适或者身体较强烈的反应,说明问题就在那里。这个方法还可以用来保健和增寿,这个方法建议四十岁以上的人使用。四十岁以上的人很有必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大修理。当然,也可以采取定期体检的方法,到大医院检查各个器官的功能,检查血液 / 尿,透视身体,但是说实在话,这种检查并不具有预防性,而中医的好处是有预防能力。 五行推演法防治疾病原理如下:人体内的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进而他们的功能是互相推演的。其中最基础的是肾脏,其次是主管消化的肝脏和脾脏,肝脏和脾脏同时主管全身消化废物的排泄血液的滤清免疫能力的强大,全身提供动力的具有高级功能的是心脏,而主管全身物质使用的是肺脏,肺脏是全身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提供者,同时就能够管理感情和智力的许多东西。这五脏和他们的附属脏腑以及它们主管的分泌腺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这个功能体的一样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其它功能体的应激,进而表现出症状。而按照五行推演的方法,把五脏按照以下次序排列: ——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肝木—心火—— 那么它们的生克关系就是: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如此相生,循环不断。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如此相克,循环不断。这种关系是正常的,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顺应这种关系身体就健康,诸事就顺利,万事都吉祥,违逆这种关系就出现身体疾病。(见博文《中医理论的生克侮乘》),我们就是利用这种相互关系来判断疾病发生没有,程度如何。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根据子午流注判断:假定某个部位出现了病变,那么腑器必然影响对应的脏器,而脏器的功能必然弱化,或者丧失,那么必然影响正常的子午流注(见《中医理论的生命节律》),所以必然在精神的旺盛和衰弱的强弱以及时间上得到反映,表现在作息时间上,做爱节奏上,三餐饭量变化上,尿频尿急上,工作狂热程度上,脾性的变化,精力旺盛时期等方面都会和以前不相同。如果出现不相同,就说明危险正在悄悄来临。 第二,根据脏器应激判断。如果某个脏器出现病变,它必然出现自身的热病风病痹病痿病积病等症状,出现功能衰竭,另外根据生克原理,其它器官也会出现功能衰退和阻滞性症状。而这些症状在正常情况下病人自己也不清楚,无法感知准确。在这种无法感知和预测的情况下有一个办法可以放大这种病变症状。那就是:假定你已经患了疾病立即无条件吃药,按照五行脏器的相生顺序吃药,例如从肾脏开始吃药,治疗肾脏吃六味地黄丸补肾药,过一段时间停止;然后开始治疗肝脏,吃例如逍遥丸,护肝片,过一段时间停止;然后开始治疗心脏,例如吃天王补心丸,救心丸等;过一段时间停止,然后开始治疗脾脏,例如吃健脾丸,归脾丸,健胃灵等;过一段时间停止,然后开始治疗肺脏,例如吃补中益气丸,吃润肺丸等。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吃药,如果在吃药的过程中发现和遇到了病变部位,那么这时候的病变脏器必然发生比较激烈的应激,例如不接受呕吐,例如多汗、嗜睡、亢奋、麻痒、昏厥等不适感觉。另外它的相邻脏器也必然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相应的症状。这时候相当于放大了病情,放大以后的病情就能够比较明确的感知,把这些放大了的病情相互应证,相互对比就能够确诊自己的病变情况和趋势。 利用以上的五行推演吃药不但能够诊断出疾病,而且具有保健作用能够提前防治疾病,能够养生,能够预防衰老。因为我给出的以上药品,基本上是非处方药(除过救心丸)。使用非处方药预防疾病不能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使用,一般都应该减半用量,或者减少使用频次,或者减少使用剂量,一般来说减少次数不减剂量采用较多。当然,使用五行推演防治疾病最好自觉地使用非处方药,或者处方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利用以上的五行推演吃药能够防治疾病,但是药品都有副作用,要么降低人自身的免疫力,要么产生赖药性,要么破换人体肠胃的微生态。所以在基本确证没有疾病的情况下不吃药为妙。如果一定吃药,那么一定要相应加强锻炼,恰当的机械锻炼,恰当的物理理疗是能够顶得住苦口良药的。所以吃药必须恰当的锻炼。 根据经验,在吃药进行五行推演养生或者治病的时候的用药很有讲究,一般需要先吃引子药,吃引子药的目的是打开封闭的经络,打开相应的脏器隔膜。所以引子药一般就是治疗经络疾病的药,例如刺五加,例如雷公藤片,例如小活络丸等。另外,在主药之外还需要辅助药物,例如通常的辅助药是维生素片,鱼油丸,钙片,金维他等。还有就是需要相应的食物辅助。例如补心的时候需要糖,需要花生瓜子;在脾胃不和的时候需要各种小吃,还有食醋;治疗肝脏的时候需要动物油;补肾的时候需要钙片,大肉排骨,羊肉等;在肺脏不好的时候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等。人在患病的情况下,胃口不好嘴馋很正常,那正说明相应的病变部位正在修复。所以,要善待馋嘴人。 另外,预防疾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厨具经常消毒,买个消毒柜能够有效防止家庭内病菌的交叉感染,这个是中医不能做到的。 总之,五行推演法防治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就是按照肾肝心脾肺的顺序吃药,这种吃药要和自身的子午流注结合,要和自然界的冬春夏仲夏秋结合,要和食品膳食结合,要和体育锻炼结合,要和物理治疗方法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预防疾病和强身养生的双重目的。
个人分类: 人体学问|4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跨物种miRNA进入人体血液的研究结果带来的思维冲击
热度 2 scientister 2013-11-14 10:55
关于跨物种miRNA进入人体血液的研究结果带来的思维冲击 (副标题:转基因植物的新的miRNA不一定对人体有害,但是不能证明无害) 周公朴 最近阅读几篇博文,初步接触miRNA概念,回复了几篇博文,感觉意犹未尽,遂把这些回复集中起来,与大家分享。 —————————————— 针对孙滔的“《自然—生物技术》PK《细胞研究》:阴性结果能否发表”, 我关注到他的发问:“假如其发现确凿的话,人类岂不是每天都在遭受跨物种小RNA的危害?人类进食植物果实已千万年,又是如何在跨物种小RNA冲击下维系繁衍至今的?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 我的回答:人类在跨物种小RNA冲击下维系繁衍至今,正是因为自然法则筛选的结果。跨物种小RNA对人体并非完全有害!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食品中,可以进入人体血液的新的跨物种小RNA也不一定对人体有害,甚至,绝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携带的新的跨物种小RNA是对人体无害的。这样说,你满意吗?但是,谁也不能排除新的跨物种小RNA(不一定来源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可能性。不能证明新的跨物种小RNA是有害的或者无害的,所以对这种新的食品,持有怀疑态度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当务之急,对于转基因食品,不是作为主粮推广,而是进行小范围食用试验。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类的志愿者试验。 又回答: 对于“挺转”学者,我有一个试金石,就是你真的让你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长期吃转基因食品吗? 请你把手放在你的心口,说:“真的”。我就相信你是真的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会推荐你做试吃转基因食品的志愿者而没有内疚。但是,我自己还是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你不能因此攻击我的人格和智商。 ———————————— 针对薛宇的“【打人,还是找抽?】:孟山都 vs. 张辰宇”, 我欣赏也比较赞同他的:“所以,第一,我们吃进去的不见得只是materials,也可能包含information;第二,没准吃什么像什么哦,哈哈。” 他回复: 第一句那是老外报道里的标题,第二句那就是我在开玩笑了哈 我又说: 许多中医实践,逐渐会被新的研究成果验证,例如:“药引子”的作用原理,很可能就是依据miRNA可以进入人体血液。 既然食物源物质可以进入血液,就一定可以参与人体结构组织的建设。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723 次阅读|7 个评论
2030:人体系统进入 2.0 时代
tansuozhoukan 2013-6-24 13:58
如果将自然给予人类的人体机能看做是最基本的1.0系统,那么系统的升级,就要依靠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自我改造。人体机能增进装置,有可能在15到20年后,从头到脚武装人体,提升人体的各种能力。 新闻背景 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这是该机构第五次发布这样的框架性趋势预测。报告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折点,将引领一个与现在有着巨大差异的未来。报告认为,未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信息化发展,创新发展以及人类能动性互相作用的结果。 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全球大范围的飞速发展,全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健康。到2030年,人类有可能就像选择整容让自己变美那样,通过选择一些科学手段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健康。 该报告将这些能够增强体能的科学手段统称为人体机能增进装置。 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也在其刚刚发布的《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中预测,除了信息技术的多项前沿科技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项将在市场形成规模的技术就是人体机能增进装置,将提高人类感知能力与体能。这其中包括,机械外骨骼、脑机接口、视网膜植入、听觉增进装置,甚至是提高智力的神经性药物。 两份报告都认为,人体机能增强的技术可以使得普通人以及军人更加高效的工作,并且能够在此前无法进入的环境中工作。而对于年老者,这些技术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进入人体系统2.0时代,要选择怎样的系统配置、安全与否就需要我们理性的判断了。 体能配置:机械外骨骼 更快更强 机械外骨骼,非常类似于昆虫的外骨骼,能穿在人身上,给人提供保护、额外的动力或能力,增强人体机能,如使腿残疾的人能自己上楼,让士兵健步如飞、无障碍奔跑而且不会疲劳、不会受伤等等。也被称为可穿戴型机器人。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中了解到,他们认为,随着技术领域整个范围的跨越式增长,外骨骼埋植以及动力假体等技术的突破将大大增加人类先天的能力,并且修复丧失的机体功能,比如四肢的残疾。假肢技术在目前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类肢体的能力。而很多军事机构也在尝试通过技术改善士兵体质机能,包括增强外骨骼力量,以增加个人的负重能力。 军方热衷提高单兵作战能力 2012年,关于机械外骨骼装置的报道有很多,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有新研究成果不断地出现。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小林宽司在2012年发布了他们的最新装置,重达9.2公斤的机械外骨骼装置,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举起40公斤的大米。 几十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在考虑利用有动力推动的外骨骼套件,让士兵随身背负着沉重的装备以及更大的武器装备的同时还能灵活运动。同时这种套件还可以运用在救援方面:为受伤后的重建、康复提供帮助。 最早进行外骨骼机械装置研究的是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国防工业承包商。他们在2009年就推出了一套可以大幅度增加士兵负重能力的金属骨架HULC,它的最大负重可以达到90.7公斤,其内部配备的液压传动装置和可像关节一样弯曲的结构设计,不但能够直立行进,还可以完成下蹲、匍匐等很多复杂的动作。士兵穿戴这套外骨骼可以背负36.7公斤重的物资以每小时3.2公里的速度行进。 而在洛克希德公司之后,美国雷声公司也为军方研制出了更加先进的外骨骼装置,并不断改进。穿戴该装置的士兵,一个人可以承担2到3名士兵的工作量。 目前,机械外骨骼类的研究,都主要是针对失去部分运动能力的人,帮助其恢复相关能力。比如美国埃克索仿生公司(Ekso Bionics)生产的仿生学套装就帮助一个高位截瘫的年轻人重新获得了行走能力。 在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在近些年起步。2007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启动了“可穿戴型助残助老智能机器人示范平台”项目,并且在2012年4月通过验收。 普及还需人机和谐 从各国不断成功的案例来看,这种外机械骨骼的普及似乎确实离我们不远了。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葛运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对于机械外骨骼研究来说,最终要研究的不是外骨骼装置,而是人机和谐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机器判断人的运动意图。避免机器拖着人走或是人拖着机器走的运动方式,这还需要时间来解决。 目前,这个方面还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目前的机械外骨骼主要是应用在部队军人的身上,这种机器装置还处在比较简单的阶段。”葛运建说。 葛运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于人体运动意图的判断有多种方式,比如脑电、机电等。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的外骨骼装置,主要是通过机电的方式判断人体的运动意图。这是一种类似心电图测量的仪器,机电片要贴在人体的肌肉上,以获得人体运动的信息。 《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报告中,对机械外骨骼装置的未来发展如此描述:埋植技术将可以实现把外骨骼埋植在机体内,实际上成为一种替代骨骼,从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比如行动速度、负重能力等等。 对此,葛运建说:“目前,我们所关注的重点,还是在非替代性的助力装置,目的是帮助年老和残疾人士恢复行动能力。” 美军发布的XOS2外骨骼系统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大脑配置: 实现意念控制 作为大脑埋植技术之一的脑机交互技术已经证明大脑可以直接控制机器。这种技术,人们更喜欢称为意念控制,听起来更加诱人。意念控制装置涵盖的层面很广,包括智慧型义肢、机器人甚至车辆和武器。 美研制出智慧义肢 目前这种技术更多还是致力于帮助残障人士重新获得行动能力。美国有很多企业和机构正在发展这种意念控制型义肢。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12年12月17日刊发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在一位颈部以下瘫痪的女患者脑运动皮层植入传感器,使其单凭意念即可操作机械手臂。这名女患者可以控制机械手臂将一块巧克力送入口中,其灵敏度比以往的研究更接近于一个正常人的肢体。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她脑部左边的运动皮层上植入两个微电极装置,这部分的运动皮层对控制人的四肢运动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将这些电极通过电脑与机械臂实现互联,电脑将脑部发出的电波通过复杂的算法转化为数字信号来控制机械臂。通过几周的训练,她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控制机械臂像手臂一样执行简单的任务。 研究人员称,准确地翻译大脑信号是思维控制假肢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研究人员正尝试引入无线通信技术,以便去除连接瘫痪病人脑部和机械臂之间的线路,让这些辅助装置变得更轻便。 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陈卫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的脑机接口研究起步虽晚,但工作相当出色,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团队在非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植入式脑机接口方面,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脑机接口研究平台,实现了对智能机械手的多个抓握手势的直接神经控制,取得重大突破;浙大团队在动物机器人等方面也取得国际水平的成果。当然脑机接口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有很多领域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脑机接口双向控制还需时日 陈卫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脑机接口是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一条直接通信与控制的特殊通道。通常情况下,脑与外部肌体的交互是借助神经肌肉通路进行的,比如大脑发出指令传导到外周神经,驱动肌肉肢体实现操作。而脑机接口则绕开了常规的神经肌肉通道,采集的大脑神经信息经过计算机解码转化为指令,来控制外部设备;同样道理,外部信息也可以经脑机接口直接传入到大脑。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希望补充一个感官回路到他们研制的智慧义肢上,将信号反馈到大脑,从而让使用者感受到所触碰物体的冷和热,或表面光滑和粗糙之间的差异,让义肢更接近真实的手臂。 陈卫东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其实已经有成功的应用,比如大家熟知的人工耳蜗、脑起搏器(深部脑刺激)等就是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近年来国外还用脑机接口技术开发了治疗癫痫的产品。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未来在康复、教育、娱乐游戏、人体机能增进、安全、救灾等领域都会有广泛的应用。 陈卫东所在的课题组在脑机接口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涉及了非植入式、植入式、康复工程、动物机器人、智能融合等方面,主要还是围绕植入式脑机接口开展研究工作。 “脑机接口的信息传递包括两个方向,包括从脑到机、从机到脑,当前国际实现的脑机接口系统绝大部分是单向的脑到机,也就是所谓的意念控制。”陈卫东说,“还有部分是从机到脑,用于实现对动物行为的控制或诱导,即动物机器人。实现双向脑机接口是当下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不过难度相当大。” 陈卫东认为,脑机接口实现人类机能增进,给人们绘制了一个诱人的前景,通过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人类一定能提前享受到这一成果。“不敢说这是否是终极目标,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最起码这将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可用思想控制的机械手臂,让失去肢体的患者能够按自己的意图取握东西。 图片来源:谷歌图片 记忆配置:神经药物争议 美国好莱坞对于科技发展的嗅觉总是显得比科学界还要灵敏,2011年的电影《永无止境》就探讨了能提高人类大脑能力的药物。当然更早的出处是2001年出版的阿兰·格里恩的科幻小说《黑暗领域》。小说中描述的这种神经性药物,将男主角从一个平庸的人变成了一个智商超常的人,记忆力增强、学习速度增加、分析能力提高,一跃成为商界宠儿。 在《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报告中,也对神经性药物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到2030年,人们就可以使用这种药物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思考速度。报告认为神经性药物能让人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学习能力。 虽然聪明不聪明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是多数人都把记忆力放在首位,如果记忆力提高了,学习速度也就随之提高。因此很多科学家也在为了提高人类的记忆力,增强一些大脑功能而作出努力,包括药物研究、基因研究等等。 2000年,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由于在研究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上取得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很多人认为,他的这些成果是发明记忆加强药物的关键。12年过去,2012年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快乐荷尔蒙”多巴胺有助提高记忆,这可能有助于有关药物的研发。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药物本身是用来纠正问题的,通常当问题纠正了,就不应该再继续使用。使用太多就可能出现副作用。 在电影中,也描述了神经性药物的巨大副作用。使用者必须按时按量服用,否则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呕吐、视力衰退、神志不清,甚至可能因服药而死亡。 罗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美国科学协会网站也曾讨论这种药物出现的合理性。“我们不排除它出现的可能性,但是通过药物提升所获得的能力,与经过训练产生的能力相比,是不够稳定的,还是需要不断地训练去稳固效果。如果完全通过药物,还可能退缩。” 罗非认为,这种药物如果存在,但被用于某种竞赛中,临时去使用提高竞技水平,这就成了一种兴奋剂,一定会被排斥。如果是在平时提高训练水平使用,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 视听增进装置 视网膜埋植晶片帮助盲人恢复视力。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无论是《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报告还是《2012-2013年技术曲线成熟度报告》都对视觉增进装置非常看好。 这些最新的人体系统配置,最初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弥补一些人失去某些能力的遗憾,提高生活质量。比如这两份报告中都提到的视觉增进装置,主要是指能够修补视力的植入物。国外一些企业都在研究的植入物,主要是一种晶片,可以植入视网膜。晶片可以接收视觉影像,并转化为电子信号刺激视神经,将图片信息传入大脑。 这种类型的手术已经在一些地方有成功案例。德国在2009年就进行了一例成功的手术,2012年7月英国也通过这种技术帮助一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在2012年5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眼科研究所进行了亚洲首例人工视网膜植入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因遗传性病变导致失明的华裔病人。这款人工视网膜布有1500个电极,是将晶片植入视网膜下。术后,这位病人的视觉功能就获得了改善,可以感受光影并可阅读投影屏幕上的字母。 当然,如果将视网膜植入技术列为人体机能增进装置,那么它就不会仅仅限制于帮助失去视力的人重新看到世界。《2030全球趋势:多元化世界》对它的展望是,通过视网膜植入技术,人类不仅仅能恢复视力,甚至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术获得夜视能力。如果这种技术普遍应用在军队,那么士兵在夜晚执行任务时,就不必再佩戴笨重的夜视镜了。 除了视力的增进,人的五官中,听觉也是人体机能增进的目标之一。目前电子人工耳蜗的植入已经在临床上让很多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获益。这种电子植入设备,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对于那些对科学极度狂热的人来说,通过这些装置,让人类变成“千里眼”和“顺风耳”似乎很诱人。而对于现实,我们是否真的想拥有这些超能力,就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人体机能增进”这个词的解释是,任何暂时性或永久性突破人类目前身体极限的尝试,使用的手段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通常更多的是指通过人工技术手段,选择改变人类的某些特性或能力。这些技术主要都是非治疗目的的,很多生物伦理学家认为这些非治疗目的的人体机能增进技术必须受到限制。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这份报告,所关注的就是非治疗目的的技术,为人类描绘了一个高科技的未来。这些为人体系统2.0时代准备的系统配置,恐怕在15到20年后依然是成本很高,因此,能够选择它们的人还只限于那些能够支付起高额费用的人们。 报告称,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能导致社会分出两个阶层。一个是使用了人体机能增进装置的人群,而另一个则是没有选择机能增进的人群。因此,这也要求有更多的相应的规则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从而防止这些人体增进装置受到不利的干扰。技术的协同性和适应性的进步是必要的,可以促进人类机能增进技术的实用性。 比如,用于机械外骨骼的电池装置,必须能适应机械外骨骼的使用时效。而改进大脑功能的药物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和规范。 就像我们使用电脑时希望它的功能更强大,而不断地升级系统一样,人类一直盼望自己能够更快、更高、更强。也许以上这些人体系统的新配置能够在20年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但是也一定需要长期的科学验证,以确保它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国科学报》 (2013-01-04 第10版 新知)
个人分类: 新知|3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