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资源配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根深蒂固”的起跑线
热度 1 lyxiang 2019-8-30 16:40
每当学年开学之际,总能在朋友圈中看到、途经幼儿园或小学校的时候听到,人们在互相交流切磋各类补习班、培训班效果的优劣,相互介绍打听哪个教师在哪方面有教学特长,能够听到有人辞职陪孩子读书、甚至出国读书的信息(注意:被陪读的可是小学生呦),亦能在媒体的新闻中,可以看到学区房的影子(诚然,不排除有房产商的炒作之嫌)等等。我们看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与学校、校外教育机构与场所)的重要性,在受到人们锲而不舍地“追捧”,我们看到人们均在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拼抢”。“追捧”、“拼抢”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就是孩子 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上述“俨然成风”的现实,是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理念“惯性”影响的结果?还是被“攀比”、“ 虚荣”之风气“侵蚀”的结果?是受到 “人才”、“成功”、“用人”评价标准等社会现实所左右的结果?还 是 受“ 不输在起跑线上 ”观点所“蛊惑”的结果?我们即可以说是不得而知,亦可以说均有可能、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必须承认“ 不输在起跑线上 ”,是人们在园外、校外以致到国外强化孩子各类教育的最为恰当、“冠冕堂皇”的依据与理由,其理念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 一种现象的出现,必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输在起跑线上 ”理念之所以 入家长心、合家长意的 根深蒂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存在着,皆因其具有现实的社会与群众基础。 一是 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众所周知,优质教育资源、良好教学条件与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确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所处位置的差异,必将导致人们在经济条件上的不均衡;区域间经济基础等诸方面的差异,毕竟导致区域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亦必将影响其教育资源的配置、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可以讲,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现实存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不能满足每一位家长各自不同的刚需。无论教育事业如何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亦将长期存在。因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争夺“名师”、拼抢“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等诸多现象,势必十分现实地长期存在。 二是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于部分家长来讲,孩子就是他们“毕生之希望”。面对现实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为了孩子的发展,人们们可以放弃、舍得一切。无论现实条件是如何残酷、家庭基础条件的千差万别, 每一位家长均愿意“豁出老本”,开动脑筋、不顾一切地去“拼”、去“抢”, 竭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出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助力孩子能够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与本领,去提高其应付十分复杂、快速变化的现实社会的能力。“ 孟母三迁 ”之所以深入人心 ,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 不输在起跑线上 ”的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是有“群众”与“社会”的现实基础,应该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抑制“ 不输在起跑线上 ”带来教育界的“乱象”,是绝不能轻易草率地、非此即彼地一概而论,亦不能认为采取点行政“措施”与“手段”,就一蹴而就、可以彻底改变的。 人生途中没有起跑线!人生何处不是起跑线!伴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教育的“ 功利 ” 、“浮躁”等社会乱象必将淡化。伴随着 教育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问题将进一步缓解。伴随着 社会对“成功”、“人才”标准的理性认知,人们对于 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的准确把握, 教育本质与宗旨的将逐渐回归,人们教育理念将逐渐转变与变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孩子们在 合适的时间阶段、学习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与本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健康快乐地奔跑、奔向那远方。
个人分类: 科教|24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虚拟水本虚妄
热度 12 jiasf 2016-5-18 22:18
这是我很早就想写的一篇博客,一直没写出来。 有人说学者的观点,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发在正规的学术期刊才有“权威性”。更有甚者,我们一篇投到国外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协作组”的专著,审稿人说引用的是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中文书,不可靠,直接给枪毙了!我回应说屠呦呦的大部分成果也是以“协作组”的名义发表的,也是中文著作,尽管不是国际高影响因子的著作,但同样很权威,因为有全国很多同行的参与、经过了多轮政府组织的全国主要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的讨论会和评审会审查,比 2-3 个同行评议要公正权威得多。我还是受此影响,好久没写出来的原因之一是想先发表一篇所谓正规的学术论文再写。晚节不保,俺也有点随俗了:) 正好前几天文章发表了:虚拟水战略的谬误( Shaofeng Jia, Qiubo Long Wenhua Liu (2016): Thefallacious strategy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Resources Development, DOI:10.1080/07900627.2016.1180591 .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1080/07900627.2016.1180591 )。有朋友也建议我应该用通俗的中文写出来,让中文读者也能了解,欣然受命! 虚拟水概念最早是英国的阿兰教授( Prof. Allan J. A. )在 1993 年提出的,指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需要的包括其中间投入的原材料、资本等所需要的全部的水资源。虚拟水贸易战略理论认为商品的贸易,隐含着虚拟水的贸易,认为缺水地区可以通过虚拟水的进口来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 我关于虚拟水的观点,在上世纪末我一开始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形成了:用所谓虚拟水贸易来解决缺水问题,根本是行不通的。记得是 2002 年,在瑞士 EAWAG 工作的好朋友杨红研究员来地理所访问,邀请我合作研究虚拟水,说国际上很热,我就跟她说我不认同虚拟水贸易理论,因为违背了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差不多同时期,在中科院机关工作的一位同志征询我一份关于虚拟水的报告的意见,我也说了类似的看法,说虚拟水概念或许提醒大家注意经济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但整个来说其理论是片面的、不适用的。后来知道那篇报告是我尊重的一位前辈院士所写,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知道我曾说过反对他的观点的话,希望不要把老人家得罪了。后来在有个场合,跟老先生一起参加研讨会,我发言的时候特意说了一下虚拟水也可以研究,通过研究弄清楚虚拟水战略在什么条件下可行。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没有参与过虚拟水的研究项目,没有发表过虚拟水的文章,在研究生开题、项目咨询等多个场合也说过对虚拟水研究不要太热,解决不了现实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令我奇怪的是,虚拟水研究热潮一直长盛不衰。我本指望大家通过研究,逐渐会明白虚拟水战略行不通!但事与愿违!去年参加国家水资源重点专项建议书和指南的编写,有专家建议了虚拟水的内容,我说了我的意见,建议不要再浪费资源研究这个不管用的问题了,但权威专家不同意我的观点,仍坚持要列入。那一刻我就决定,还是要把我的观点好好阐述一下,给大家讲清道理,免得继续跟随所谓的国际热点,把大家带到沟里去。 实际上国际上对虚拟水质疑的人也越来越多。例如澳大利亚政府 2008 年曾经评估过虚拟水理论对澳大利亚的适用性,结论是不适用。几位研究者也论证了虚拟水理论实际上违背了虚拟水提倡者所宣称的乃虚拟水贸易理论基础的俄林模型。但虚拟水仍然是目前国际水资源研究的“主流”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报告发表,包括发在 Nature 、 Science 这样的最顶级刊物。 我决定写一篇批驳虚拟水战略的论文,也是因为已经发表的反对文章还没有表达出我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去年底我很快就写出了初稿,跟一位老朋友、国际知名的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了讨论,他很赞同我的观点,很有兴趣跟我合作帮助改写英文,争取发表到国际一流刊物。我等了他一段时间。但是他太忙了,我觉得还是尽快发出来好。就跟他说不等了,先发出来!于是找了美国的英文编辑专家修改英文,然后投到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感谢审稿人和主编 Prof. Cecilia Tortajada 的支持,很快就被接受了,又经过几轮编辑校对,上个星期网络版已经出来了。 虚拟水战略之所以不成立,是仅仅以水论水,没有考虑到生产需要多种投入要素,例如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等。经济活动决策、资源的配置、产业布局是受多种投入要素共同决定的。仅仅从水的角度提出的政策建议,理论上是片面的,实践中是不符合事实的。以中国南北方为例,老有人建议因北方缺水应该少种耗水多的粮食作物、改让南方多种,可事实为什么是北方粮食产量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北粮南运的格局越来越强化?原因就是南方地很紧张、北方地相对宽裕,水土资源综合而言,北方种粮比南方更有竞争优势! 虚拟水本虚妄!虚拟水战略如画饼充饥。虚拟水热可以休矣!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885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划片是制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祸首
热度 4 cgh 2016-2-25 04:15
划片是制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祸首 教育部办公厅的文件承认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存在, 也难得! 极端公平的情形:1、学校都一样,学生选哪个学校都一样; 2、学校不一样,选学校的机会均等。 情形1,也就是做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要动的是配置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反思 的是为什么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了少数学校。不论是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并没有促进资源的均衡化。 情形2,承认资源的不均衡,但是保证获取资源的机会均等。单校划片显然利用户口和房产的差异制造不均等的教育资源获取机会,人为制造不公平。而所谓多校划片看似比单校划片更公平 一点,但这种所谓的公平是建立在人们接受不公平的基础上的。 从单校到多校,划片的区域增大而已,即便是北京每个区县划成一片,也不能解决各区县教育资源的严重差异,北京人都知道西城、东城、海淀的教育资源远远好于其他区县。而经过多年的房地产涨价的洗礼,基本上把贫富人口作了一次洗牌,富人和权贵集中在西城、东城、海淀等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丰富的城区,穷人吊丝都逼到了郊野。学区房已经升级完成到学区区县了。这种多校划片,也就是在贫富分区的基础上的邀功手法而已。根本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和教育公平没有关系 。 划片依据是什么?房产?户籍?居住地?这些都和贫富相关联!能不能按工作场所划片?!毕竟每个单位有不同贫富的人、有不同阶层的人,大家都为同一个地方贡献、纳税,理应得到该地方的均等教育资源!现实是,北京市连集体户口都难以参加优势教育资源的划片。 现有的教育资源划片方法,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公平,掩盖了教育部门公平配置资源的责任。和大学分省高考、分省制定招生指标是一样的人为制造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 ------------------------ http://www.jyb.cn/info/jyzck/201602/t20160219_652318.html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教基一厅 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教育部统一部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成果巩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但仍然面临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夯实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成效,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任务,现就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通知如下。    一、科学确定划片方式。 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要积极通过单校划片的方式,落实就近入学的要求。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合理确定片区范围。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片区范围。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划片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完善划片工作机制。 对于新建学校或新建居民小区的划片,以及需要对现行片区进行调整或准备实行多校划片的,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现代治理理念,完善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划片和片区调整工作机制,强化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划片结果的公信力。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划片、招生、入学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共治共享。划片及片区调整工作备受关注,应当提前广泛告知,设立必要的过渡时限,给社会留出合理的预期时间。    四、严控特殊招生比例。 2016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初中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各地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的优惠招生政策,取消不必要的特殊政策。确有必要的,应在学生所在片区内统筹予以保障,原则上不得跨片区择校。    五、方便随迁子女入学。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要求,研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学校要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生活。学校要按照“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原则,在学生实际到校报到后,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转接和管理工作。    六、健全应急协作机制。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区域内各市,特别是省会城市的工作指导,完善协调机制,搭建直通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报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请于1月31日前报教育部)。要设立举报电话、邮箱、新媒体平台等,畅通社会反映问题渠道,及时处理,防止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出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报告、协商和处理,确保学生及时入学升学。要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往年易发问题,制订招生入学工作预案,成立应急小组,加强会商协调,快速稳妥处置突发事件。    七、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不断提高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各地要与新闻宣传部门和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在招生入学关键环节和关键时间,积极做好正面宣传。要将核心政策内容制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便于群众理解和使用。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又要广泛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都市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持续宣传招生入学政策。可通过新闻发布会、访谈等方式,面对面为群众解疑释惑,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抓好各项政策落实。 各地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制订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细化各项要求。工作方案要聚焦突出问题,关注主城区,关注热点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小学入学、小升初及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形成招生入学工作体系;要明确区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分工,抓好落实,确保招生入学各环节有序衔接。    教育部办公厅 2016年1月26日
个人分类: 杂谈|4827 次阅读|8 个评论
“市场”教育体质-v1.0
sterlesser 2014-5-17 14:49
“ 市场 ” 教育体质 --- 我们有市场经济体质 , 为什么不能发挥市场在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来引导教育改革呢 ? 论市场机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借鉴模式 我们的经济已经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 , 但是我们在经济之外的方面 , 诸如教育 , 医疗 , 保障还是停留在 ” 计划 ” 的思维 .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 ,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 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 计划和市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 ” 灵活性 ”. 按照这套思维 , 那么教育的是达到人这一市场要素的最大优化配置 , 那么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也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 ” 灵活性 ”, 让 ” 市场 ” 在人才教育的过程中 , 在结合个人特长的情况下 , 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 所以在现代这个经济社会中 , 需求 ( 市场 ) 是在经济社会中第一性的 , 个人特质是个人教育第一性的 ( 相比与现如今教育的固定专业设置 , 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注定要失败 , 以个人为目的的教育才会真正发现人的价值 ), 但是个人的特质还是要服从于市场需求的框架下去最大可能的发挥 , 除非像那种纯理论数学家可以将自己与这个社会隔离 . 那么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 我个人认为是应该了解一个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 与此同时作为老师还应该告诉孩子们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 那么如何告诉这个社会需要什么 ? 如何让孩子们去了解发现自己内心真正喜好的事情 ? 实践出真知 , 应该尽早的让孩子们去各个场所实习 , 去见识一下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 即使像某些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开展这些实践活动也应该尽早的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状态 , 最好通过视频 , 图片等这些喜闻乐见的传授模式 , 而不单单是通过文字和口述这种抽象的容易让人发困的方式来进行 . 尽早的让小学生都有一个评价老师的习惯 , 而且这些评价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进行 , 然后将这些评价计入老师的档案 , 每一位老师的档案中记录了每一个学生对其的评价 , 这对于未来的学生择师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 中小学该教授哪些课程 中小学的课程目前的现状是重知识轻方法 , 重理论轻问题 . 哲学 , 逻辑 , 语言 , 计算机 , 理财 , 基础数学 , 艺术这些每天你都要打交道解决日常应用的最基本的东西才是一个小学生和中学生所应该加强的 . 而且到底 , 需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学同样的课程 , 个人认为没有那个必要 . 未来的模式应该是你将来学习什么学科 , 想去哪个学校 , 所需要考的考试不再是教育部统一制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的考试科目和大纲 , 所需考试科目应该由相应大学和相应的专业提出 , 教育部可以制定单一科目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 , 学生分别参加相应需要科目的 ” 高考 ”, 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 而是结合平时成绩加高考本身 . 最后的招生录取工作由教育部来组织 , 由学校来实施 , 由考生来监督 , 把所有学生的录取信息公示时 , 不仅仅要公布录取人名 , 而是公示所有相关的考试信息和学校录取缘由 . 关于大学专业课程安排 , 教学大纲 , 标准化教材的问题 我们需不需要教学大纲 ? 我觉得可以借鉴网易云课堂的学习计划的模式 , 就是每个人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 然后由自己的最终成就和自己的学习路线图 , 以及自己每一个阶段的自评报告和相互评价报告建立成一个很大的数据库 , 这成为未来对于每一个新人安排自己学习计划的时候一个可以借鉴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应该鼓励大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去多了解下就业市场的需求 关于教育评估的多样性问题 老师总是在抱怨学生的不努力 , 上课睡觉 , 不上课 , 但我认为有些问题出现在老师身上 , 老师上的课如果引不起大家的兴趣 , 但是还让学生去学 , 这只能是逼迫的兴趣 , 逼迫的学习 , 好的教育应该像流水一样流入身体内的每一条血管而不是像硬塞馒头那样塞进去 . 教育的好坏 , 一个学校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兴趣 , 一个学校的好坏 , 一个学科的好坏 , 一门课的老师的教育的好坏到底是谁说了算 ? 是教育部的巡视组么 ? 我认为 , 顶层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 但同等重要的是下层监督 , 顶层设计 , 顶层的监督能坚持多长时间 ? 也就巡视的那段时间而已 . 所以持久的监督应该来源于教育 , 这一商品的消费者主体 , 学生 . 像评师网这种网站应该做的更加细致一些 , 应该不仅仅是打分这种模式 , 还应该是评价 , 让这些信用记录伴随着某一个老师 , 要让这些老师为自己讲出去的话 , 备的课负责任 , 而不是单单拿工资就完了 , 课就糊弄过去了 . 未来老师身份的变化 从一个上课的机器人 , 变为一个公开课的制作者和出品自己公开课之后的答疑服务工作的接线员 , 上课本身可以收费可以免费 , 老师可以从答疑过程中收取费用 , 也可以从自己的公开课的片头广告中收取费用 . 边远山区的教育问题 总是输出那些支教的老师并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 , 因为这些老师往往都是一个人带好多门课 , 这就要质疑一位老师全能地带那么多课的可行性 , 所以我认为更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将城市中的二手电脑和平板电脑自发捐到边远山区内 , 估计大部分的山区内的居民是没办法连上网络的 , 所以我建议采取单机版的公开课传输的方法 , 因为电子资源的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 可以以很低廉的成本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 . 关于版权问题 在义务教育范畴内的教育 , 国家有权利和义务去收购优质的教育资源 , 尤其是那些中小学高级老师的公开课的版权 , 然后利用建立资源库的模式来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 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资源可以以商业模式进行运作 . 第一版本,欢迎大家拍砖
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改革部分内容摘录
zhuchaodong 2013-11-16 17:04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摘录了关于科技改革的部分内容(附后),并相信5-10年内,中国科技届将在该决定引导下发生巨大变革。 几点: 1、市场决定资源分配; 2、 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 3、政府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 4、建立调查、报告、管理与评价制度; 5、院士制度改革; 6、集聚人才,激励人才流动。 -------------------------------------------------------------------------------------------------------------------------------------------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2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