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河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变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永远比改变结构本身更简单?
热度 7 lvnaiji 2016-6-29 07:48
吕乃基 维特根斯坦曾以河床与河水比喻一个社会的体制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河床大致相应于体制,河水相应于生活在这样体制中的个人的行为。前者规范后者的流向、流速和流量;要是河床过于狭窄、弯曲、阻隔,或者松软,河水也会改造,如截弯取直,留下一段脱离主流的牛轭湖,甚至冲垮河床。 对于这样的隐喻,博主一直深以为然,直至看到本文标题的一行文字。 改变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永远比改变结构本身更简单 猛一看,真是说的太好了。情况不正是这样吗?都说这社会、制度、体制如何如何,然而谁都无能为力改变。于是谆谆善诱者大概就会这么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云云。 结构是必要的,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然而结构总有缺陷,同时结构会走向僵化。在个人进入社会之时,一方面顺应其正常部分规训自我,这是每个个人都需要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要改造其缺陷,以及打破其僵化。不过现在的情况是,顺应过度而改变不足。 看看高校中的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各种奖项、荣誉称号吧。在得到之前怨声载道,不得已,改变不了结构,于是只得一边抱怨,一边顺着走。如此这般,一步步不也走向高位吗? 再看官员的晋升,又何其难也。不过只要“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 几乎人人要过的“鬼门关”,中国的高考,多少人诟病,又有多少违背常理的故事,一咬牙,不也过来了吗? 不要埋怨,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然而且慢。 正是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本性和初衷正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改变,渐次被结构中不尽合理的部分所规训和同化,进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高校,一旦功成名就,便开始评审他人,职称、论文、课题、奖项,多少人前来求情,疏通关系。后进纷纷前来要求合影,称颂,德高望重…… 在官场,一旦熬出头,当年的雄心壮志不知还留有几分。大权在握,一览众山小。多少年忍辱负重,需在后来者身上捞回本息。 再看高考。在多少学生进北大清华一二三本,多少家长重金购买学区房,多少高中瞄准黄冈启东人大附中,即使落榜,还有毛坦。在多少人多少学校违心改变自己的过程中,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越发强悍。 问:改变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永远比改变结构本身更简单? 答:是更简单。然而其结果是,自己到头来被结构中的不合理部分所改变,进而成为其一部分。 一个推论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劳动力短缺,而在于老人基本上都被社会结构所同化,整个社会因缺失改变推进社会结构的动力而陷入停滞僵化。 回过头来再看维特根斯坦的隐喻,out了。河水竟然可以成为河床的一部分!讨论社会,还是要考察结构与个人的关系,还要再加上功能和环境等因素。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946 次阅读|23 个评论
量子阶梯的“舞台阶梯”
热度 5 lvnaiji 2014-11-1 08:31
吕乃基 量子阶梯为人所熟知。按目前博主的认知水平,大致可以给出如下的量子阶梯: 奇点……(希格斯子弦)……夸克;质子、中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 量子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大,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其实,伴随着量子阶梯,还有一个与之相平行的阶梯,这一阶梯大致作为量子阶梯各个层次的“舞台”,故可称为“舞台阶梯”:宇宙;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其形态大致相应于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恒星;地球;生态(生物圈);个体;大脑;社会……。 舞台阶梯在总体上同样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小,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把舞台与演员结合起来大致构成如下的阶梯:宇宙-奇点(在大爆炸前二者合一);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对应于黑洞-夸克;中子星-中子;白矮星-高温高压下核与电子的等离子体;恒星-核素;地球-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生物圈-细胞;个体-细胞、器官、系统……。 如果说舞台阶梯提供了各级舞台,量子阶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就是各级舞台上的演员。舞台提供演员表演的场所,规定了演员表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演员则通过其表演改造舞台,推进舞台升级,也为自身在量子阶梯上的提升创造条件。例如一方面,宇宙提供由夸克到重子演化的舞台,另一方面,重子等的继续演化把宇宙带入物质时代;一方面,恒星提供氢核与氦核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氢核与氦核及之后的一系列核反应,把恒星这个舞台的演化通往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方面,地球提供各种元素彼此间反应的舞台,而这些演员的演出把地球从无机推向有机,推出生物圈,乃至人类社会。 维特根斯坦关于河床与河水的隐喻广为人知。其实,河床就是上述舞台阶梯的延伸,而河水则是量子阶梯的最高阶段。 舞台和演员.ppt 在上述阶梯的两端,一端是“传说”中的奇点,演员与舞台合一,还有“始基”——万物皆出于此——极大,与极小——本原,万物皆由此组成——合一;另一端的趋势是否也会是演员与舞台的某种合一?玻尔在穷究量子力学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时道出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观点与“阶梯”类似。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两端的无穷追溯中,其一端最终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大概是奇点,后者或许是数据和互联网或云。 自然界的阶梯,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员都极其复杂;然而社会中的阶梯似乎更加复杂。各色人等在社会阶梯中的区分,大概就在于“演员”和“观众”二者比例之或多或少,时多时少,以及在不同圈子里的不同份量,是主角、配角、围观、路过,抑或“飘然而过”……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169 次阅读|20 个评论
量子阶梯的“舞台阶梯”
热度 1 lvnaiji 2014-6-6 08:18
吕乃基 量子阶梯为人所熟知。按目前博主的认知水平,大致可以给出如下的量子阶梯: 奇点……(希格斯子 弦)……夸克、电子;质子、中子、电子;核、电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量子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大,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其实,伴随着量子阶梯,还有一个与之相平行的阶梯,这一阶梯大致作为量子阶梯的“舞台”,故可称为“舞台阶梯”:宇宙;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其形态大致相应于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恒星;地球;生态(生物圈);个体;大脑;社会……。舞台阶梯在总体上呈现出空间尺度越来越小,存在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把舞台与演员结合起来大致构成如下的阶梯:宇宙-奇点(在大爆炸前二者合一);宇宙大爆炸早期的各个阶段,对应于黑洞-夸克;中子星-中子;白矮星-高温高压下核与电子的等离子体;恒星-核素;地球-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生物圈-细胞;个体-细胞、器官、系统……。 如果说舞台阶梯提供了各级舞台,量子阶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就是各级舞台上的演员。舞台提供演员表演的场所,规定了演员表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而演员则通过其表演改造舞台,推进舞台升级,也为自身在量子阶梯上的提升创造条件。例如一方面,宇宙提供由夸克到重子演化的舞台,另一方面,重子等的继续演化把宇宙带入物质时代;一方面,恒星提供氢核与氦核表演的舞台,另一方面,氢核与氦核及之后的一系列核反应,把恒星这个舞台的演化通往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方面,地球提供各种元素彼此间反应的舞台,而这些演员的演出把地球从无机推向有机,推出生物圈,乃至人类社会。 维特根斯坦关于河床与河水的隐喻广为人知。其实,河床就是上述舞台阶梯的延伸,而河水则是量子阶梯的最高阶段。 自然界的阶梯,无论是舞台还是演员都极其复杂;然而社会中的阶梯似乎更加复杂。首先,从什么角度来梳理? 粗略的看,社会中的“量子阶梯”大致为:土地-资源-劳动力-技术和产业资本(品牌)-高技术和金融资本(品牌、信任)-知识、人才、创新欲望和能力(文化、价值观)、大数据…… 相应的“舞台阶梯”便是:自然、家庭、庄园;村庄、庄园、国家;市场、公司、国家;跨国公司、全球化、社群、互联网…… 还可以这样来看:个人-公司等各种社会组织-国家-世界……或许还有阿凡达、三体。每一个阶梯本身又成为高一级舞台中的演员。说到底,如玻尔所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讨论社会中“演员”和“舞台”这两个阶梯之间的关系或许会饶有兴味。 其次,还可以问,社会中究竟还有没有阶梯可言? 例如通常说的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人与物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它们与其说是阶梯,不如说是功能耦合的相互关系。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观点与“阶梯”类似。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在两端的无穷追溯中,其一端最终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大概是奇点,后者或许是数据和互联网或云。
个人分类: 科技|431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 传统文化影响)
热度 53 lvnaiji 2014-5-16 16:53
吕乃基 说实话,“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未曾想到戴上小红花,亦未曾想到点击已逾7千,先前博文也有点击过万者,那是经年累月,现在“方数日”;更未想到评论近百,这在博主的小菜园里是绝对冠军,直令博主应接不暇。感谢编辑部厚爱,更感谢网友互动,博主试图继续,也希望各位继续参与。博主的思路是,由古及今,由大到小,由传统文化到眼下的体制。以下先讨论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就创新而言,更是孕育出四大发明这样造福于全人类的伟大创新。此处仅分析对于创新不利的一面。 首先,传统文化主张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这样的处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至今,譬如说,“混”。随机涨落乏力,也就缩小了创新的空间。正如韦伯所言:“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适应世界,”道家的 “ 自然 ” 、 “ 唯小 ” 、 “ 处下 ” 、 “ 守雌 ” 、 “ 不为大 ” 、 “ 和其光,同其尘 ” 、 “ 柔弱胜(任)刚强 ” 等,也都是适应和顺应之妙方。香港诗人黄灿然写道, “ 桑塔格(20世纪世界著名思想家)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 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 ” 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因此而延续数千年,不仅稳定,而且“超稳定”,乃至死水微澜。几乎所有与涨落有关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等等。 儒家的孔子:述而不作;道家的老子:不为天下先(36楼刘刚老师的评论)。 难得的繁荣时期正是随机涨落大行其道之时。 不仅如此,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收敛,收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其意图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涨落的效率,但在实际上不利于随机涨落的发散特征。从根本上说,创新的内容、时间和主体不可预测,这种不可预测的根源之一就是涨落的随机和发散。在“经济人”的驱使下,涨落会选择与收敛的方向保持一致,与榜样、典型,以及形形色色的“感动中国”保持一致,以减少涨落的成本,增加被社会选择的机会;或者干脆避免涨落,以减少因方向不一所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又没有为“性本恶”的一面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而是寄希望于伦理道德,寄希望于说教和“耻感”。在高调的伦理道德,高雅的琴棋书画和高不可攀的礼仪之邦的山脚下,涌动着流氓的暗流( 超稳定结构中的国家与流氓 2012-10-10 )。一旦有可乘之机就可掀起波澜,形成漩涡,冲刷河床。改朝换代之际就是流氓的盛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流氓和流氓意识再度沉渣浮起。民不畏“耻”奈何以“耻”惧之?既不知耻,就必须诉诸法律。遗憾的是,现有的法律多停留于模糊的“原则”,还有不知花落谁家的“解释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传统的伦理道德力不从心,当代中国的法治亦不完善,不可逾越的底线上留有大大的“后门”,社会中相当部分的涨落由此泄漏,蜕变为流氓,成为江河两岸危险的“管涌”。这就是眼下随处可见的违规和假冒伪劣,是与人类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逆向“创新”。中国人的多少聪明才智都顺着这样的后门跑冒滴漏,他们的人性随之堕入深渊,而河水的两岸更是面临崩塌的危险。 据称,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中,中国人把金钱列为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人生的其他作为,包括创新在内,只是实现金钱这一终极目标的途径或手段。人类发展与己无关,终极关怀过于遥远。如果有捷径以及更少风险的途径可以获取金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和冒风险去创新呢? 河水各有算盘,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10194 次阅读|128 个评论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热度 70 lvnaiji 2014-5-10 08:48
吕乃基 博主在2013-07-22上传 阻碍国人创新的n座大山 ,之后也有断断续续的思考,近日又上传了 人的“自然-社会,认知-情感”需求层次及其实现途径(一) 系列,承蒙编辑mm厚爱,其中之一戴上了小红花。在此基础上,似感可以提出一个综合的问题: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顺便说,这个题目有标题党之嫌。大部分中国人肯定在创新。拿行话来说,不创新的只是少数、极少数,或者“一小撮”。但是题目若是这样写明:少数中国人……,似感不伦不类。 首先要定义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 思维模式 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百度百科、 MBA智库百科 )。顺便说,博主不太明白,“创新”,为何要限于或者强调“以现有的思维模式”? 博主拟从由大到小的次序来思索并定义创新。 首先,在逻辑上涵盖创新,比创新更宽的行为是“涨落”,也就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涨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涨落就没有创新。在社会强调一律,要求收敛到一个声音一种典型,个体顺从甚至“降序”以求生存(参见 种子与信息 )的情况下,涨落受限,以此为前提的创新必然更为稀缺。社会对涨落的容忍应该是类似于上海自贸区那样的“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或者说是应对人之初性本恶的底线设计,不许并惩处作恶,向上开放、发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此处的“矩”就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自组织。 其次,自然界的涨落,无论是热运动还是个体基因突变,都无意识;在无机界也谈不上方向,在生物界则有自然选择,有了某种方向,那就是对环境的适应,但个体依然无意识。在社会领域,个体的绝大部分涨落,即使在宏观上看是随机而为,甚至在大数据中被忽略,但也具有自主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主选择。反过来说,也就是社会对涨落的筛选。社会以特定的制度和文化遏制某些涨落,放大一些涨落,使之“蔚然成风”,进而“推向全国去”,以及以社会本身未必意识到的方式构建或形成某种渠道来引导涨落,无机界的“随机”被引向特定的方向。这样的渠道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河床”,规定和引领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形形色色和永无止境的涨落。 第三,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因而即使经社会筛选被河床接纳而实际发生的涨落,也只有一部分是“创新”。不知央视大裤衩是否称得上是创新。创新必须与人类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简略的说,就是人与自然及自己的创造物之间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以及个人拥有更大自由,并能合理和负责任地应用自己的自由。 由此看来,创新之所以发生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个人具有涨落的空间和意愿,河床的筛选,以及沿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在这三项条件之间存在三组两两关系: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例如“共和国最终选择了忠于她的人”;社会选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由于地球上流淌着形形色色的河流,不同社会筛选的尺度各异,未必都与人类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看看世界各地每时每刻发生的纷争就知道了,谁都宣称真理在握;以及个人涨落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例如斯诺登不顾美国河床的约束,以人类发展方向作为首选(此处无关斯诺登行为之高下。本文不作价值判断,只作事实判断。)这就涉及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此处仅讨论第一组,也就是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 在不考虑社会选择和个人涨落分别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的前提下,就单纯的个人涨落与社会选择的关系而言,个人的行为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在社会中也就是经济人假设,以最小的代价(时间、成本、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其目的是善还是恶。正如处于石缝中的幼苗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缝隙去迎接阳光雨露,无论是香花还是毒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若是利益集团以其手中的权势巧取豪夺,若是违法乱纪者获利,前者得不到纠正和杜绝,后者得不到严惩甚至被容忍,就会扭曲涨落的随机性,更多人挤进或附着利益集团,效仿违法乱纪,涨落由随机变为定向,定在倒退和坠落地狱的方向,造成对河床的腐蚀和冲刷,最终冲垮河堤,给整个社会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创新还有主次轻重之分。虽然徐悲鸿的马和周杰伦的菊花台也都是创新,不过对于一个社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在于以下方面:增添、修正和完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构建可以交流和共享的新的认知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创造相应的设施,构建新的实践平台,提升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相处时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调整人类发展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各位,以上作为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不创新”的“公理”或基本出发点,不知可否? 以往博主所发的系列博文,都是先有全文,因过长而分几次上载;这次却是相反,博主对于后文心中无数,不知是否可持续,也不知会写成什么样,看与网友的互动,以及看……
个人分类: 科技|14435 次阅读|172 个评论
诚信之殇:滑向深渊的第一步
热度 4 lvnaiji 2011-12-9 15:22
吕乃基 博主“诚信之殇”系列由三部分组成:传统文化的原罪、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现实。在准备写第三部分“社会现实”时,因受命给学校的研究生“宣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机会看到了由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所编发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简称“大纲”),其中有些内容颇有启发,感到当今的诚信之殇非一日之寒,因而感到有必要回过头来。下图由“大纲”第九页之图修改而成(博主声明:博主并非完全认同“大纲”,包括下图中的某些细节)。请见 片段.shs 图中表明,学风不端是怎样一步步滑向深渊,演变为学术腐败。图中黑色曲线是对我国学风现状的估计,呈波浪形分布,波峰在由科学精神到学风不端的第一步,也就是“急于求成,短期行为,轻率浮躁,寻求捷径”。红色箭头表示,越是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备科学作风,应用科学方法,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丧失殆尽,甚至成为负值。显然,曲线和箭头都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现阶段,如维持现状无所作为,波峰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博主此刻要分析的是,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科技人员,是怎么由科学精神向下走出第一步,是什么样的外部压力还是诱惑使然,以及是什么样的心态所致? 前者涉及当前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涉及所设置的形形色色的称号、奖项、课题,以及彼此间盘根错节相互套叠的通道途径。博主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对此作了分析。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这样的“河床”,规定、塑造了这样的“河流”。如此这般的体制,迫使,以及 / 或者诱使研究者走出偏离科学精神的第一步:也就是“急于求成,短期行为,轻率浮躁,寻求捷径”。说什么“甘于寂寞”,那里有“十年寒窗”,短平快才是“硬道理”。在此意义上,体制,才是学术腐败的始作俑者。 博主强烈呼吁,对目前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所有称号、奖项和课题之类,以及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一个梳理乃至清理,与中世纪的奥卡姆剃刀那样,来个快刀斩乱麻,时兴的语言叫做:正本清源。以还科研和教学以本来面目,还科研人员和教师以独立人格。 ( 顺便说,这会是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148 次阅读|8 个评论
扭曲的“五道杠”
热度 18 lvnaiji 2011-5-7 17:10
吕乃基 这两天,大众见识了“五道杠”。 五道杠!这是武汉市。那么湖北省呢?至少六道吧。然后中国呢?应该是七道了。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都知道官本位不好,今日之官本位较之数千年封建社会有增无减。 都说要改变官本位,如今的官本位从官场蔓延到全社会,从成人浸润到少年、儿童。 多少事情要求“从娃娃抓起”而无功而返,官本位,却是攻城掠地,蔚然成风。从幼儿园起,就知道要巴结(且不说贿赂)老师,小学更甚,混个组长、班长当当。今日终见五道杠! 看看那张照片吧。刚过十岁,如此稳健,如此沉着,这般老练(且不说老辣),运筹帷幄,俨然掌控着武汉三镇几十万(或更多)少先队员的言与行。直令我辈汗颜,真有虚度年华之感。这才是官二代,货真价实的官二代! 想想吧,十余年后,与之同龄、稍小,乃至更大的青年、成年人,未来之中国,或许将要在他(们)的治下,令人不寒而栗。其父表示,孩子关注民生,理想是 “ 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 。难道中国会一直需要这样强势的官,因而也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如此弱势的民?未来的世界必定走向高度自治,必定是每一个个人都得以全面发展的社会。“某人挥手我前进”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8 、 9 点钟的太阳”,自己就是太阳! 并非不能从政。但这样的选择大概要在完成人生所必须的学业之后,也就是大学之后,而不是少年甚至童年。现在的大学教育尚且一再强调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所强调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一个健全独立的人格。 社会需要官员。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官员主要是管理而非“带领”,官员与社会中的其他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不应如此强势。 一个现代社会必定多样、异质、丰富多彩,相反,如果只有领导和被领导,只有干部与群众,这样组成的社会,只能是缺少大多数人参与的消极被动的社会。 特别说明:本文不指名,也不上传照片,不针对个人,虽然有些言辞看起来会不舒服,但从根本上说意在保护当事人。当事人尚且年少,而正因为年少,所以才会仅仅看新闻联播,就修炼成这般以官气为核心的精气神。即使在峨眉之巅的庙宇之中,经文诵读之时,伴随着晨钟暮鼓,穷其一生,也难以修炼至此。 博主曾就高校的科研写了“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那么,是什么样的河床,培育出这样扭曲的“五道杠”?如果说,人类对自然界的所作所为导致荒芜和污染;那么更可怕的是,对人,尤其是对缺乏鉴别和自卫能力的儿童的诱导所导致的心灵的荒芜和污染。这难道是在正常环境中一个健全儿童的天性?如果说前者的扭转尚需花大力气,那么后者的拨乱反正将更为艰难,后果也更为严重。 是五道杠重要,还是健全的人格重要? 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中国的未来, 救救孩子!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606 次阅读|46 个评论
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
lvnaiji 2010-9-23 07:47
吕乃基 方舟子遇袭案告破,引发阵阵思绪。 第一感:大快人心!说实话,近来社会上令人欣慰的事情实在不多,难得。正因为稀缺,所以第一感就是大快人心。 肖传国是怎样走到这一步?这里不追溯肖传国的家庭、教育、人格等打有个人印记的因素(绝非不重要,相反,可能占相当的权重)。此刻就试图由社会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曾有河床与河水的议论。是什么样的河床,导引着肖传国扭曲的脚印? 首当其冲的大概是院士制度,略加扩展,是学术界的升迁制度、院士制度是其中的特例,之所以更为突出和典型,在于院士的巨大光环、高不可攀的地位,以及一旦成为院士后不尽的集聚资源的能力。如果说由助教 - 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以及其他相应系列)大致是线性上升(近来当政者还设计了各种台阶,如长江学者等供各位攀爬),那么院士就是陡然上升。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有言, 300% 的利润,当如何如何。那么在职称系列上亦然,成为院士后之得与之前的付出之比恐怕较之 300% 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如此的利润,有望者及其单位很难抵御。 此处也不能全然责怪制度设计者,民间、社会对院士的崇敬乃至迷信,甘心情愿把大量资源献给院士;或者反过来说,院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院士与其他所有台阶之间巨大的反差,成为院士的投入产出比,让一些人及其单位铤而走险,走上造假等违规之路。反过来,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要求院士不仅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且有超人的伦理道德;或者说,这样的制度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为相关的各色人等设置了道德沦丧的伦理陷阱。毋庸置疑,中国的绝大多数院士都经受了这样的考验可是,又为何要设置这样的考验?(经受此类考验的还有更多更多的官员)。 院士的遴选和甄别制度同样重要。肖传国坦言,之所以雇凶,是因为方舟子等毁了他成为院士的美梦。于是反过来说,若不是方舟子等在体制外的打假,肖传国岂不是要美梦成真?当然,任何制度都有缺陷,需要有体制外的监督和补充,由此可见后者的重要性;但由此可见制度本身改革的必要。此外,即使成为院士,也应该有甄别制度,一旦查出作假之类,必须做出处理乃至除名。 其次,社会正常或常规的对话机制。方舟子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和引起如此争议的一大原因是,全社会(套用眼下的套话)只有一个方舟子,至少是寥若晨星;或者说虽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在现实中,方舟子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确切地说,在发言。正因为此,方舟子的声音在相对沉寂的舆论界往往显得刺耳,再加上方舟子本人的直率,这种刺耳之声就进而变得格外。 在此意义上,这次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方舟子在打假行动中的地位,乃至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都将扶摇直上,格外明亮,也格外孤独。社会对方舟子本人的道德要求也空前高涨:必须再接再厉,必须百发百中,一打一个准,必须。院士不是神,方舟子也不是。可以想见,若是方舟子某次打假有误,那么。希望卸掉院士肩负过于沉重的社会功能,让院士的归院士;同样希望为方舟子祛魅。 反之,在另一方,一旦被揭露造假之类,或者得到单位的包庇,或者走上激化的对抗之路,往往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规范。 这样,造假与揭露双方没有对话渠道,可能最终演变为对抗性矛盾。即使如此,此处仍有制度的缺失。在方舟子的背后应该有坚实的制度,或者说,肖传国所面对的不是方舟子一人,也不仅仅是方舟子背后哪怕千万个正直的人。这次警方的迅速行动,进而司法的介入,应该是学术打假在社会制度上的一个胚芽,更希望其成长,以及嫁接到学术界,嫁接到学术界的制度建设中,更希望在学术界内生出规范的打假制度。 博主曾写了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制度建设,就是更改河床。一旦河床得到更改,答案将不言自明。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78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