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热度 24 dkysdc 2012-2-24 22:00
风
说明:Laokanke先生在评论中留下了多首关于雅丹地貌的好诗,提到了其中的“狮身人面像”和“孔雀东南飞”,特在此博文后补充了这两张照片,Laokanke先生尽管再补充其他的诗,我可是没有照片补充了。致谢。 *********************************************************************************************** 【缘起 1 】 2 月 20 日,为响应科学网大牛陈安博士的命题摄影“风—游—思”,想到了这三个字在地质上的应用,顺便向大家戏说了一下我所想到的现代版与地质版的“风—游—思”。陈安博士的这个命题摄影虽然没有“一呼百应”,但至少是“一呼数应”。本人在答卷过程中,还真想到了不少与风有“关”的事,这思维的惯性至今还在脑海中转悠,久久不肯离去。 【缘起 2 】 在提交的这份博文中,不小心把有争议的台湾蜂窝石扯了进去,这一砖头把远在加拿大的嵇少丞教授给惊动了,嵇教授不愧是大家,随手就向大家抛出了两篇极为精彩的博文,引来好评如潮。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我抛砖引玉的功劳?同时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进来,以文会友,自古就是君子的“风”尚。 【缘起 3 】 这科学网的博客本来就是科学工作者交流交流情感、显摆显摆成果、秀秀琴棋书画的手艺、发发牢骚的“风月平台”。本人也是耐不得寂寞、偶尔手心痒痒,就把平时所照的相片、道听途说得来的故事整理出一二,再将脑海中的地质知识牵强附会凑到一块,放在网上供大家取乐放松,现在竟也混有数百好友。所以更一发不可收起来。 今天接着上次陈安博士的话题,谈“风”。 这次咱来一个学究版和地质版的“风”献给大家,谁让本人是学地质出身的,这地质的影子总会或多或少见于我的博文,以后可能就不特别指出了。 言归正传,这“风”该从哪里说起呢? 既然是学究版,就先从“风”的写法上来吧。 01 俺自幼对书法有排斥心理,写字特别难看。幸好有互联网,网上更有一位喜欢中国汉字的老外,自称汉字叔叔。听这称呼,您就知道他的汉字水平一定了得。图 1 就是从他的这个网站上复制下来的“风”的写法,够牛的吧,一定让不少自称炎黄子孙的人羞愧汗颜,我就不多说了。 再接着卖弄一点,把学究“风”刮到底。先说风的定义。 平时都听说过八面来风、八面威风,何为八风? 《吕氏春秋•有始》中称:“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风翏)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说文解字中讲: 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虫。凡聲凡風之屬皆從風。(这繁体字也是从汉字叔叔的网站上拷贝过来的,只想显摆一下学究之风)。 还有,中国的医学、风水学等等古籍中都有风的不同定义和解释。越是貌似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说清楚。反正“风”是越说越不清楚,咱就跳出风的定义,谈谈与风有关的诗歌。 中国诗的经典“风雅颂”,这诗集名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风。足见风的重要。记得小时候看林汉达先生的《前后汉故事新编》,那是我们小伙伴中难得一见的好书。从那本书中知道了刘帮,还知道了他那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另外,大概从《上下五千年》中知道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再加上后来其他的影视及文学作品,因此记得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2011 年,去易县接一位石匠,走过易水时,特别留意多看了两眼,发现易水流域长年干旱,再加上人工的治理,荆轲时代那种气势已经荡然无存。 本人其实也属石匠类,对风花雪月的东西不十分感兴趣,自然而然想查找一些可能与地质、自然有关的诗文。从网络中,只查到了唐代诗人李峤有关风的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诗写得尚还到位,但总得不如科学网博主徐长庆老师的诗好:“大千世界风做媒,书海遨游千百回,无数奥秘待思解,化石作证人智慧。”这 28 字,把陈安博士的“风—游—思”全点着了,还把我本人给夸了,本人认为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诗文。 接着徐老师的诗,咱们由“学究版”向现代版和科学版的“风”过渡。 气象学上,把空气流动的现象称为风。因此有风向、风速、风雨、风波等专门词汇。 风这东西无孔不入,无微不至,并且运动的速度非常快。形容某些东西的速度快、流行广时经常要用到风。例如:风潮、风靡一时等。 风还表示社会上的礼节习俗,因此有风气、风尚、风雅、风土人情等等。 这人举止得体称为有风度,潇洒称为风流,潇洒过些头儿称风骚。速度快了称风风火火,经历坎坷称风风雨雨,人与人之间的恩怨称风波,王朝破灭称风雨飘摇。这风字,若是让科学网的吕博士来写,只不定要多出几页的篇幅呢。 我最喜欢的是与地质有关的内容:风表示物体如山川湖海等外在的景色,自然界中几乎所有景色都要经过风的修理、经过风蚀与风化作用后才称得上“风景”。 您说这风能与您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与您所看的风景不沾边? 下面的这些图片来自中国降雨稀少的中国西部(戈壁与祁连山),属与风有关的典型的风蚀地貌。它们是真正的地质版的风,多说无用,一切以图片为准。只是最后一张摄于阿尔金,您看,地上有风波,人间有风波,这天上也有风波。风无处不在,风波也是无处不在呀。 最后再显摆一句:不用任何科学的算法和搜索,本篇博文的标题绝对最短,至少并列最短。 ***************************************************************************** 02 敦煌的雅丹地貌 03 敦煌的雅丹地貌 04 敦煌的雅丹地貌 05 甘肃的风蚀地貌 06 甘肃的风蚀地貌(下面有参考大小) 07 甘肃的风蚀地貌 08 甘肃 (注意照片中间一个1.7米高的小帅哥) 09 甘肃的风蚀地貌(注意与人相比的大概比例) 10 甘肃的风蚀地貌 11 甘肃的风蚀地貌 12 甘肃的风蚀地貌 13 甘肃的风蚀地貌 14 甘肃的风蚀地貌 15 甘肃的风蚀地貌 16 甘肃的风蚀地貌 17 甘肃的风蚀地貌 18 甘肃的风蚀地貌 19 甘肃的风蚀地貌 20 甘肃的风蚀地貌 21 甘肃的风蚀地貌 22 甘肃的风蚀地貌 23 甘肃的风蚀地貌 24 甘肃的风蚀地貌 25 甘肃的风蚀地貌 26 甘肃的风蚀地貌 27 甘肃的风蚀地貌 28 甘肃的风蚀地貌 29 甘肃的风蚀地貌 30 阿尔金天上的“风波” 31 狮身人面像(敦煌的雅丹地貌)2004.10 31 孔雀东南飞(敦煌的雅丹地貌)2004.10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6283 次阅读|61 个评论
科苑星空
ayounger 2010-9-23 10:08
科苑星空上不了了,秋蟹肥了。自己虽然是个斑竹,倒乐得清静,或许是缺乏责任感吧。至少本版的所有资料都在电脑里存着,可以随时看。本来是准备把04年开版到现在大家发表的所有东西,整理好做个文集,不知道是否还用得上。 BBS上的东西可以下载到硬盘上作为备份,可是整个互联网的东西呢?据说当初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想把整个互联网的东西下载下来分析,不过只得到一百万美金,只好买一些pc机,到车库里开公司。即便是发展到如今,Google也还没能存储整个互联网,但它对整个互联网的分析整合却是无与伦比的,不断应用的变革更是激动人心。当我正准备进入这激动人心氛围时,却发现自己成了马里奥大叔,马里奥大叔可以踩蘑菇,能够撞倒墙,能长大,还能有武器,我却不能。嘿,原来自己还是山寨马里奥,真对得起咱这张脸。每天google的搜索结果大部分被重置,每天要找资料的国外网站绝大部分登不上,每天都发现能够使用的马里奥招数越来越少,莺莺耳语不可闻,套可套,已非常套了。 听说鲁迅的文章从课本里下架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对于鲁迅,主要的感觉就是晨读的时候,声振屋瓦、排山倒海令同学侧目啊(而当读李白的诗的时候,同学们貌似都想奔出教室)。鲁迅也是自己生命道路上的一部分,为了忘却的纪念,引用一句他的话吧: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
个人分类: blog|6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