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弟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陈予恕院士从教60周年暨工程非线性振动学术研讨会”嘉宾致辞
Mech 2016-3-27 00:49
我先说明一下,没有觉得自己是嘉宾。应该是陈老师的弟子,门外弟子。当年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三千弟子中想必有也有门外弟子。 说是门外弟子,当然也有依据。在硕士生时,我就学习过陈老师的《非线性振动》。读博士前,又学习过陈老师的《非线性振动系统中的分岔和混沌》。特别是 90 年在北戴河讲习班上听过陈老师讲课。 陈 老师不仅是我的“经师”,更是我的“人师”。陈老师给我讲过他过去的故事。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也有困顿的时候。经历过文革,当了 20 年讲师。但他始终致力于科研事业,真可谓,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荣膺院士功成名就之后,继续皓首穷经超越自我。可以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陈老师的学问,“顶天”“立地”,出成果,出人才。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进步奖,学生中培育出四位杰青。陈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榜样和职业楷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最后在陈老师从教 60 周年和 80 ,哦不, 85 华诞,陈老师看起来年轻,我有些糊涂了。 85 华诞之际,祝各位贤人更好发展,自己当院士,学生当杰青;更祝陈老师学术青春永驻,青春心态永存。天增岁月人增寿,陈老师风采不改似当年。 附记:其实我本来打算劝陈老师应该更注意休息,借用白居易的诗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但没有说。后来毕业学生代表张伟教授发言时,直接说希望陈老师更多休息。我把上述两句诗,写在纸上,递给了身旁的 陈老师 。
个人分类: 发言报道|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尔斯·玻尔及其获诺奖的弟子
热度 11 zhpd55 2014-3-2 18:28
尼尔斯·玻尔及其获诺奖的弟子 诸平 在“ 选择:影响未来的关键之举 ”中介绍了尼尔斯·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其中分析了 玻尔 1911 年元月完成博士论文, 2 月 3 日 他 56 岁的父亲突然去世,博士毕业之后,玻尔面临择业的难题。英国剑桥是当时的物理学中心,汤姆逊就在剑桥,他又是玻尔的心中偶像。幸亏玻尔父亲去世前,已经为儿子去国外研究联系到一笔奖金, 1911 年 9 月末玻尔就去了剑桥,安排在汤姆逊手下在卡文迪许搞研究。但是,玻尔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汤姆逊进行研究,而最终成为汤姆逊的弟子卢瑟福的学生?他做出这样超乎常理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回味的昔日往事呢? 在剑桥受尽冷遇的玻尔,在曼彻斯特却很快引起了卢瑟福的注意,他本能地给予了玻尔作为一名导师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信任,玻尔也不负众望,大胆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理论,选择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在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基础上, 1913 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玻尔模型 。终于解开了原子结构之谜,引发了物理学界的一场革命,打开了微观物理学的大门,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由此诞生。玻尔因此获得了 1922 年的诺贝尔物理 学奖。有读者( 唐凌峰 )留言:一直仰慕那些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的科学家。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是怎样培养出大量优秀学生的? “ 耐心倾听每一个年轻人,只要他觉得他有些想法,不管在他心中这个想法如何朴素 ” ,似乎就是秘诀之一。我认为也许这就是玻尔为什么会放弃当初的选择,离开自己的心中偶像汤姆逊,而投奔在汤姆逊的弟子卢瑟福的门下的原因所在。也有读者谈到“人才最需要的就是被人认同和重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询问玻尔培养了多少诺奖得主学生呢? 我初步查得的结果是,玻尔培养的学生或者指导过的访问学者中,至少有 5 人获得诺贝尔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化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 Linus Carl Pauling , 1901 - 1994 ),他 1954 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2 年又获诺贝尔和平奖。而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是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 1901-1976 ),他在玻尔获奖后的第十个年头,同老师一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Physics 1932 ); 1962 年玻尔有两位指导过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在玻尔去世后第七年,他的学生德尔布鲁克( Max Delbrück , 1906-1981 )获得了 1969 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几位诺贝尔奖获奖弟子列入表 1 。如果还有其他,请您补充为盼。 表 1 尼尔斯·玻尔及其诺奖弟子 编号 获奖者 获奖时间及类别 与 玻尔 的关系 1 玻尔 (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1962 ) Physics 1922 2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 1901-1976 ) Physics 1932 学生 3 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1893-1981 ) Chemistry, 1934 学生 4 鲍林( Linus Carl Pauling , 1901 - 1994) Chemistry , 1954 Peace , 1962 学生 5 兰道( Lev Davydovitch Landau , 1908-1968 ) Physics 1962 学生 6 德尔布鲁克( Max Delbrück , 1906-1981 )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9 学生
个人分类: 新观察|9544 次阅读|26 个评论
昨天参加了老师号召的聚会
热度 7 wangxh 2013-9-15 10:25
昨天参加了老师号召的聚会——弟子同学会,与会者100多人。 老师今年已经67岁,为国家培养了100多博士(即使俺这不成器的除外也够了),全国首批教学名师。 老师在讲话中说道,一个教师,还有什么比学生满堂的聚会更欣慰的呢? 我们几位年龄比较大弟子也很有感慨,年龄这么老了,还能聆听老师的启迪,深感幸福!(我把老师的讲话都录下了,等以后整理一下配以感想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很受益的!) 想想看,一百多个博士弟子,一生还能有什么憾事吗?
3814 次阅读|26 个评论
温柔的大师还是苛刻的大师:从葛庭燧先生弟子的回忆文章说开去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7-11 15:15
  俺也见过一次葛庭燧先生,那还是俺在1988年刚上大学的时候,30周年校庆请来了不少名人,其中就有 葛庭燧先生,不过由于他和俺的专业不是一码事,俺就只参加了一次很多人一起参加的类似知名校友对着青年学子的聊天会。   葛先生可温柔了,说话神情都温柔。   后来,俺们也听到多个例子说其他大师也都很温柔,比如俺常说到的华罗庚。   可是,在这些大师的弟子们眼里,这些平素对外人温柔的教授对这自己的弟子都苛刻得很,华罗庚先生对着一位想在出差过程中顺便回家一趟的弟子大骂,而且是“祖宗八辈”地骂。同时我也听说,只要听到华先生的拐棍声,弟子们能吓得哆嗦。   最近看科学网置顶的 葛庭燧先生弟子(应该算吧?)的回忆文章,发现​ 葛先生也是对弟子很严厉的。   华先生的弟子说到华当年带着很多人(包括非自己弟子的单位其他导师的学生)在外面做项目,看着这另外的学生干活不得力,华也很无可奈何,只能对着自己的​弟子说:“他们出来这是给自己的老师丢人呢。”   而对于自己门下的弟子,那就相当不客气了。严师有时候犹如严父,给这样的人当徒弟和给严父当儿子的感觉是一样的,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中,棍棒打不走儿子,棍棒也打不走徒弟。当然,今天这种形式就不然了,没有任何人能够接受如此严厉的对待——大不了老子走人就是。   追究大师们所以严厉的原因,我猜测是他们期待着弟子们也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智力和能力,而每每他们的表现不能如自己之前的预想,所以,会着急,会急切,会苛刻。    事实上,科学网上的我们判断得出来比较聪明的几位博主(例子我居然不好意思举了),追随他们或者给他们做弟子就是很累的,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如坐春风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现实与理想中的差异吧。
个人分类: 人论|436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极苦中尝苦则一切甜,从极甜中尝甜则一切苦
热度 3 uvard 2012-4-30 13:03
苦,福云也;甜,浮云也 生活中,有的苦,有的甜。 有的是:先苦后甜; 有的是:先甜后苦; 有的是:先苦后也苦; 有的是:先甜后也甜; 有的是:苦中有甜; 有的是:甜中有苦; 有的是:甜与苦交替。 甜,是美好的;苦,是痛苦的。 但是 未知苦,哪知甜? 从 极苦 中尝苦则 一切甜 ,从 极甜 中尝甜则 一切苦 。 苦,苦得那么漫长,苦过了,记忆犹新,忆苦思甜; 甜,甜得那么短暂,甜过了,美好回忆,念念不忘(这只会在 能品尝出甜 的人身上发生)。 小举一例: 寒门弟子与豪门弟子( 才、财、材 的综合)。 人穷不可志短,财大无需气粗。 苦与甜,可转化, 主动权 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下仅供娱乐: 您若迷信手相,也可以长期观察一下。 呵呵,不知您是否发现,掌纹也 不是永恒不变 的,也会变化。 努把力,掌纹也会任你摆布。 声明 :请各位前辈、大师、朋友多多指点! 个人言论,个人行为,个人观点,可圈、可点、可批、可骂,但请只是针对本人,谢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学了,有些学生--还真想他们!
热度 1 wangxh 2012-3-4 17:53
开学了,有些学生还真想他们! 假期里主要会同学、朋友。快开学前后,主角又变成了学生。就这几天的工夫,见了三位弟子,事业发展都很好,挣钱儿也挺多的。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2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弟子
热度 1 罗帆 2010-12-10 22:25
今年 MBA 选导前,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班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有几位学生听了上届同学的推荐,一定要选我当导师,特将他们的选导表发给我,请多关照。 看了他们的选导表,发现其中一位学生的姓名与我一模一样,是否填错了?我问班主任,她说没错,那位学生的确与我同名同姓。 导师指导同名同姓的学生,能行吗?我问管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她说还没遇见过这种情况,要请示研究生院。后来,她笑着告诉我,研究生院那边说没问题。 学生与自己同名同姓,真是有缘啊!正式选导时,我在他的表上签了名,欣然同意担任他的导师。 11 月 13-14 日,我在深圳给 MBA 班讲组织行为学。第一次见面,罗帆就大方地进行了自我介绍。两天的上课过程中,他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罗帆在汇报所在小组的案例分析成果 两个罗帆与深圳班部分同学合影 想到将来罗帆的学位论文封面上会出现两个同样的名字,不禁感到有趣。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599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