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明平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铸的主要应用
热度 1 mpmhpu 2011-5-26 14:29
电铸的主要应用
一、薄壁壳体件的制造 二、模具制造 三、金属微结构与零件制造 四、特种(纳米晶、超薄、超细等)金属型材制备 五、标牌和工艺品制备 六、印花镍网制造 0391-3987500 mingpm@yahoo.cn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4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铸基础——基本工艺
热度 1 mpmhpu 2011-5-14 11:49
电铸基础——基本工艺
3. 基本工艺 电铸的工艺流程按原型材料分类可分为金属原模电铸和非金属原模电铸两类。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获得很高的光洁度,甚至可以抛光至镜面,而且在其表面获得电沉积金属层比较方便,故金属原型也成为电铸加工中常用的原型,常用的有铜及其合金、不锈钢以及铝及其合金等。但是对于复杂的制品,若采用金属制作原型,所费的工夫不亚于人工开金属模,而且从成本、加工周期、精细程度等各个方面来看,采用非金属制作原型都比金属原型方便,因此非金属材料如各种树脂、石膏、石蜡、塑料等是制造电铸原型的主流材料。金属原型与非金属原型在电铸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电铸原型的前处理阶段有所不同,金属原型前处理阶段主要是做脱模处理,非金属原型则主要是做导电化处理。下图为电铸模具工艺图: 对于精细滤网、金属箔片以及应用于微机电系统中的微齿轮、微流道等微细零件,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很难达到制造要求,它们常常是采用微电铸的方法制造,即采用 LIGA 光刻或离子刻蚀技术制作出电铸阴模然后再进行电铸。下图为采用负性光刻胶的微电铸工艺制作用于生产塑料字的模具流程图: 微细电铸模具制造过程及其应用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11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铸加工基础——定义与优缺点
mpmhpu 2011-5-12 08:53
电铸加工基础——定义与优缺点
1. 定义与历史 电铸是利用金属的电化学沉积原理来精确复制某些复杂、微细或特殊形状工件的特种加工方法。 它是电镀的特殊应用。电铸是俄国学者 Б.С. 雅可比于 1837 年发明的。最初主要用于复制 金属艺术品 和 印刷版 , 19 世纪末开始用于制造唱片压模,此后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现在电铸技术已发展成为金属微结构和零件制造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 2. 优缺点 (1) 精 度 高。不仅能准确、精密的复制复杂型面和细微纹路,还能获得表面粗糙度 Ra 值低于 0.1 μm 的复制件,具有的高 度 “逼真性”。理论上,其复制精度可达到纳米级,加工单位可达纳米量级。某种程度上讲,电铸是一种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2) 尺寸、形状特征不受限制。电铸制造件的特征尺寸可小至微米级(如微机械零件)、大至数十米(如大型壳体),适合制造任何形状特征的结构和零件,尤其适合制造具有微细纹路特征的零件。 (3) 可内外互换。借助石膏、石蜡、环氧树脂等作为原型材料,可把复杂零件难加工的内(外)表面复制为易加工的外(内)表面,然后再电铸复制,降低了加工难度。 (4) 适用材料广。可利用改变电铸液种类和电铸技术条件来制造不同金属和合金,并具有各种力学和物理性能且不受物品形状、大小限制。目前可以常规条件下电铸的金属、合金种类数量巨大。 (5) 工艺成本较低。利用电铸工艺既容 易 制出复杂形状的零件,而且由于原型可以重复使用,故制作的电铸件一致性极好,适合大批量生产同一产品而不影响精度,且实施工艺温度较低。 (6) 电铸速度较慢,加工周期较长。电铸镍的沉积速度一般 0.02mm/h~0.55mm/h ;电铸铜的沉积速度为 0.04mm/h~0.40mm/h 。如电铸 1mm 厚的制品需要 2h~4h ,加工周期长。 (7) 电铸液可能对环境存在一定污染。电铸用的电解液如果处理不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1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的共性问题
mpmhpu 2011-2-23 10: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的共性问题 作者:王云才 国家基金重点在探索与创新,求新!但许多申请书试图通过“目前研究很少”,“无人问津”来说明创新性。殊不知,研究很少有几种可能:一是研究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如量子计算机;二是意义不大;三是已经解决;四是根本行不通,如水变油。 创新点主要是指独特的研究特色(如独特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或有何理论创新或技术创新。创新点一般不大,如将创新点写成“应用实验与理论计算分析相结合,探索...规律”,或“通过...问题的研究,建立...的关系”,很难让评审人认可。 摘要通常包含五方面内容,通常是:“1)...在...方面非常重要;2)将用...研究方法;3)重点研究...内容;4)实现...目标;5)会有...科学意义" 。但一些申请书的摘要几乎全是研究方法和内容,很难让大同行看到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性,而评审人全是小同行的概率较小。 立项依据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从重要性引出科学问题;2)由研究动态说明别人的研究瓶颈,存在的问题及你的创新思路;3)如果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后的重要意义(价值)。 但一些申请书用过多篇幅介绍内行均知的背景,降低了评审人的评审效率;但在研究动态介绍上却过于简单,没有讲清楚别人的研究现状与遇到的共性问题,又要浪费评审人很多时间来判断你的创新性是否可靠。 研究内容写的过多过大是常犯的错误。对国家以及多数评审人来讲,不指望用30-40万就能解决好多问题,只要把一个小的问题解决清楚就可以了。一些申请书的题目像一本专著的名称,研究内容面面俱到,这时就要警惕了。除了求新,国家基金撰写的另一个核心是求有限目标。如果“新”有了,但因研究内容过多没批下来,就亏大了。 一些申请书简历写得过于简单,只写了何时取得学位与工作/职称变化。实际上简历的内容可包括:取得学位简历、研究工作(方向与成果)简介、人才培养与学术兼职、重要学术论文与成果。特别是对于青年基金,主要看申请人的科研潜力与项目的创新思路。而科研潜力则主要通过简历与工作基础来体现。如果主持人成果较弱,只有3、4篇文章时,不妨写写这些文章的意义及别人给出的评价。评审人也害怕人们说“现在的评审只看发表文章多少,就是1906年的爱因斯坦也未必能拿到中国的面上基金”这一说法。所以,你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引用、甚至审稿意见来证明你拿可怜的两三篇文章的重要性,侧面说明你的研究潜力。 八点建议 1. 科学问题的把握是关键。一份申请,最重要的是把握准科学问题,也就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 2. 有限目标。新入道的人写申请,往往会列很多研究内容。这也是我流标申请获得最多的反馈意见。 3. 文题相符。一些申请谈科学问题谈的是一个问题,研究内容规划解决的是另外一个(些)问题,文题不符。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但我确实评阅过多过好几份这样的申请。 4. 摘要千锤百炼。400字摘要很关键,许多牛人评申请可能只细看摘要。摘要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既要讲清楚科学问题、研究意义,还要讲清楚研究内容 与关键问题。本人水平有限,摘要常需修改十余次。 5. 注意细节。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错。我的申请一般都要检查很多次,最后提交的文本仍常出错。在一些人看来的小问题,在另外一些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就是严重的问题。在一次评审会上,一位评委因参考文献的细节杀掉了一个通讯评议还不错的申请,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问题是这样的:该申请书绝大部分参考文献都列有页码,但有几篇没有列,一评议专家认为申请者没有看过这几篇参考文献,是转引来的,学风不严谨。 6. 让“外行”看明白。申请书写完后最好请一个非同行的专家看一下,如果他能看懂,能理解你的idea,你的申请就有希望中标,否则,你最好想法改进你的表述(如果你坚信你的科学问题把握准确的话)。 7. 不要有意忽略。一些申请的"idea"是从国外文献借鉴来的,但有意不列关键性文献,冒充新东西。这一招在数年前还行,现在稍认真点的人只要Google一下就很易发现,发生这种情况基本上都会招致封杀。 8. 写申请就是在做研究。 写基金申请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的研究过程,年轻人只有多写才能提高,无论中与不中都会有收获。 如果没有中标,多从自身找原因,最好不要从关系、名气等方面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我被人评很多次,也评过别人多次,感觉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社科基金没有申请过,更没有评过,不敢妄言)。事实上以我的亲身经历,弱势群体(新人、一般单位的申请者)还会得到特别的照顾。因此没有获得资助最好不要妄怪评委,最好反思自己是否真真了解研究领域、把握了科学问题,是否表达清楚你的认识与思路。
个人分类: 转载|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申请科学基金十日谈
mpmhpu 2011-2-23 10:45
申请科学基金十日谈 转自: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MC305/ 【按】进入2010年以后,我陆续写了一些基金申请笔谈,是几年前我的讲座“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略的思考”的ppt稿的扩充。为了便于朋友们参考,今天将这些博文汇编在一起,就申请基金项目的方方面面发表一些浅见。汇编时对文字做了一些修改,去掉了一些重复叙述的部分,其余基本上照旧。倘若你只对基金申请策略的某一方面有兴趣,可以跳着阅读此汇编,或者参看以前的博文,那里有些跟帖也许对大家有帮助。还是那句话:“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朋友们不吝指正。 楔子:审时度势 用足机会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于近日出版(科学出版社,2009-12,以下简称为《指南》),每个想申请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朋友,都应该认真研读一番。这里,对今年的申请指南做一番初步解读。 • 竞争态势依旧。《指南》前言中指出,“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按历年经验,每个五年计划的末年,经费相对地充裕。据我估计,今年基金委的拨款会比去年增长20%以上。去年,基金委收到各类项目申请书共97755项,实际受理93839项,最后立项18810项(包括各类项目),总资助率超过19%,面上项目的资助率为17.49%(单项平均资助金额32.85万元),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略高一些。预计本年度申请的总项数会超过十万项,资助率和平均资助强度会稍有增加。所以,此次基金申请竞争依旧激烈,申请胜率只可能微增。 • 强调战略需求。基金委主任张家广院士在《指南》序言中指出,“基础研究作为我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他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话:“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地进行创造性实践。”孙家广主任说,2009年是基金委的战略研究年,着重关注:坚持全局性,立足高起点,探索规律性,明确方向性,把握政策性。特别强调:“要从建设新型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统筹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因此,我们在确定基金项目选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学科的战略发展需求,顺应国家基础研究发展的潮流。 • 机构设置调整。2009年,中央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内设机构中增设医学科学部,这一重大调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和对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视。因此,现在基金委设有八个学部:A.数学物理科学部、B.化学科学部、C.生命科学部、D.地球科学部、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F.信息科学部、G.管理科学部、H.医学科学部。随着医学科学部的成立,生命科学部也调整了内部机构。因此,从事与医学、生物学相关研究的申请者(包括我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各院系研究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申请者)必须重新审读相关信息。 • 重点项目增加。本年度资助的重点项目总数将达到创纪录的390项以上。这里列出力学领域拟资助的13个主要方向(将从中遴选出8~10项,平均资助强度为200万元/项): 1. 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A0202) 2. 航空航天中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A0202) 3.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基础力学问题(A0202) 4. 结构完整性和耐久性研究(A0203) 5. 多场耦合力学问题(A0203) 6. 复杂流动机理研究(A0204) 7. 重大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A0204) 8. 人类健康及医学中的生物力学问题(A0205) 9. 极端条件下的关键力学问题(A02) 10. 新能源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A02) 11. 重大装备中的关键力学问题(A02) 12. 计算力学理论、方法与软件(A02) 13. 实验力学新方法与新技术(A02) 与过去相比,所拟定的主要方向更加宽泛,为各路申请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中也可看到力学界目前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申请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不无启迪。 • 重大研究计划多姿多彩。本年度将执行7个重大研究计划: 1. 华北克拉通破坏; 2. 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科学问题; 3. 单量子态的探测及相互作用; 4. 功能导向晶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 5. 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 6.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7.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以上计划有的是新设的,有的是延续的。重大研究计划分为“培育项目”(研究期限3年)、“重点支持项目”(研究期限4年)和“集成项目”(研究期限4年)三类,资助强度不低于50万元/项(第六项属管理科学部,不低于35万元/项)。过去我们对重大计划项目的申请重视得不够,宜适当加强申请力度。我们力学研究工作者应特别关注重大研究计划“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南》中对该计划有详细描述。 谨祝提出申请的朋友交好运。(写于2010年1月3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500.html 一、未雨绸缪 精心准备 申请基金非一日之功,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大而言之,先要为自己的科研实践做宏观上的准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科研要领,把握科研方向,进行初步实践,为有计划地做某项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小而言之,必须为申请特定题目的基金项目做好细观上的准备。本文的讨论是已为实际科研工作做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何着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举其要者,应做到: ——充分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性质、资助范围、项目分类、学科代码、当今热点、申请要点、评审方式等等。仔细阅读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是一条捷径;上基金委的门户网站(http://www.nsfc.gov.cn )可以获得相关的各种信息;从各单位的科研处(尤其是负责基金申请的人员,如本校的刘桂珍老师)可以得到必要的咨询;从已获得过基金项目的前辈或同事处可以了解具体的申请诀窍;通过这些技术性准备,可使自己避免走弯路。 ——充分调研相关的研究动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说来, l 要充分读书(浏览主要文献);至少应通读100篇左右的相关的中外文献(精读3~5篇),在申请书中可引用30~50篇; l 要走访专家(把握研究方向);至少访问3~10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定位的意见; l 要出席会议(了解周围动态);至少出席2~3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的热点问题; l 要组织队伍(找到主要伙伴);尽早建立名副其实的研究团队,就相关问题开始合作研究,并商议确定主要研究课题; l 要预先研究(试做初步工作);就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做尝试性研究,并争取相关的省市部委级的小项目,发表若干初步成果; l 要预定方案(确定技术路线);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提炼好创新点(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等); l 要预估困难(抓住主要难点);抓准要研究的1~3个关键问题,设想好解决步骤; l 要先写综述(做好舆论准备);尽可能写好项目综述,最好事先发表相应的综述文章。 ——充分研读以往申请的“不批准书”。对于前几次申请失败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基金委通常给未被批准的申请者发来同行评议意见书,对此应反复研读,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和具体建议。若仍想申请原来的项目,更应该斟字酌句,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自己有疑惑之处,可向资深人士咨询,务求此次申请有实质性的改进。 ——充分斟酌申请书的成稿。争取在一月底写好申请书初稿,上交之前至少经过三次实质性修改。先将初稿送交资深人士审阅,尽可能吸纳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在院系预审后,进行细致修改;最后请课题组中语文最好的成员做文字润饰工作。 做好了这些准备,你的此次申请就有了一定的成功把握。(写于2010年1月3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382.html 二、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选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对项目的主攻方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我经常与青年朋友说,选定一个课题之前,先要反复思量,缜密行事,问自己如下十个问题,即“选题十问”: 1. 你选的基础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学科进展有何裨益? 2. 该选题是否处于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 3. 该研究方向国内外有多少人在关注?著名课题组何在? 4. 该方向每年发表论文、专著、专利总量约为多少? 5. 该课题已有多少主要研究成果? 6. 国内外的有关权威人士何在?有何成果?见解如何? 7. 该课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研究热点何在? 8. 你对该课题是否极感兴趣? 9. 你是否有能力和潜质去完成所选课题? 10. 该课题能否在八至十年内成为你的主攻方向? 现对上述问题逐一剖析如下: 第一个问题涉及项目选题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一般不资助开发性应用研究。选题时应考虑所做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是否能为之添砖加瓦。写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时对此必须有明晰的说法。 第二个问题涉及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在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注意到,一个热点问题的“热度”大致能维持10~20年,一旦关键问题有了眉目,必定迅速“降温”,此时再要“跟进”就为时已晚了。例如,1960~1970年代的孤立子问题、混沌问题炙手可热,目前只剩下少数“难啃的骨头”,只有少数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在盯住不放,孜孜以求。已经热了十多年的纳米力学问题也已经开始降温了。 第三、第四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相关。一个课题的研究者总数和成果总量是该课题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这两个数字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呈正态分布,通常有明显的峰值,我们应在曲线的上升段抓住这一课题,才有可能掘得“第一桶金”,申请基金的成功率也较高。可以采用EI之类的检索工具(如EI的Engineering Village)获取这类演化信息,更应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阅读近期文献,把握课题的“热度”,如果在会议或期刊(尤其是国外的会议或期刊)上相关的论文已寥寥无几,说明该课题已脱离了大众的视线,千万别在千军万马过了万重山后再去“跟风”;青年博士喜欢拿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对此必须仔细分析,要确定导师四五年前给你的题目是否还是研究热点,若热度已退,则必须调整或更换课题。如果已经认定问题确实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研究者、课题组、主要成果的细节。 第五~七个问题是为了细化选题目标。在充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搞清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再从中选出自己的一两个主攻方向。抓住处于open状态的关键问题“做文章”,是申请成功的诀窍之一。 最后三个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北京人爱说,有钱难买“愿意”。对任何选题,只有喜欢它,热爱它,才有可能做好它。如果你从内心讨厌某个课题,就千万不要去碰它,当然,“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若有别的合适“对象”,以避开此课题为宜;而且选题的大小和难度必须适当,申请者若有素质和能力在预期的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就可吞而食之,不然,“高中”了一时欢喜,小心日后交不了账!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具体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做上8~10年工作,所以,一旦选定课题,就应以此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关注点,准备干它十年、八年,而后再考虑转换研究方向。长期固守一个研究方向决非上策,频繁更换科研方向则必将一事无成。 假如面临多种选择,你把上述问题思索清楚了,就可以从中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 我在2009-02-02公布的博文“交通流研究和技术科学思想”里谈了自己选定交通流研究方向的心路历程,可供博友们参考。 最后,再谈一个选题的“问题驱动”特征。据我了解,目前基金委特别强调研究课题的问题驱动,而不是方法驱动。特别在力学类申请中,通常希望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纯粹方法研究的选题很难中标(当然,软件专项不在此列),如果你以“关于……的方法(或技术)”为项目名称来申请基金项目,一般十有九不准,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全世界科研采取“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情势下,问题驱动看来是基金申请的一种发展趋势,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数学类的申请。 建议高校里的朋友们从元旦后上班到寒假结束之前,集中精力把本文所说的事情做好,没有必要急吼吼地动笔写申请书:因为欲速则不达!(写于2010年1月4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553.html 三、标新立异 务实创新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前言中指出,根据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基金委突出激励创新、稳定支持和超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模式。申请基金项目贵在创新,如果项目设计毫无新意,就绝无成功的希望。 关于科技创新,以前的博文里已谈过多次,例如可以参看2009-09-28的博文《科学方法漫话(7)不拘一格全力创新》。这里只说说基金申请过程中创新点的确立。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基本认识: 1 创新是基金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 2 创新必须立足于充分的内查外调; 3 创新要有必要的基础(自身的知识积累); 4 创新应求真务实,不能假、大、空; 5 创新的目标要具体可行,不可太大,也不能太小; 6 创新的要点应简洁明了——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 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创新源自申请者的多年知识积累和对科研动态的洞察。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课题的近期进展,特别要了解本领域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选定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我在审阅一些水平不高的申请书时,经常发现申请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知之甚少,许多必要的文献未曾浏览,因此,提出的问题较为陈旧,甚至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有些设想“剑走偏锋”,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有些问题未经梳理,抓不住其中的要害。这样的申请注定不能成功,必须脱胎换骨。 应该指出,大多数申请者不是天才,不大可能在一项基金申请中提出石破天惊的伟大计划,因此,创新的设想必须务实。我觉得总体上应把握一点: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者做前人虽已做过但未有理想结果的事情。按钱伟长先生的思路,用新思想、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是最理想、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但我等凡夫俗子一般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至少在思想、方法和结果这三方面有一点是全新的!如果三方面都乏善可陈,则必无成功的希望。 创新的目标必须适中,在三四年里要完成的项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有的申请把创新目标定得太多、太庞杂,很难令人相信其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申请好像要做一个大习题,创新程度太小,也很难得到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偏差经常是基金项目评审人投否决票的理由。 对于创新要点,申请者要心里有数,给予简明扼要的表述,讲清申请课题的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之处。对此,2009-09-28的博文里已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这里只补充一点:由于源头创新很难,很多人在做集成创新的工作,也就是说,针对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多种成法的巧妙组合,采用移植法或借道法(即借用其它学科或问题的处理途径),以综合集成的思路攻克难题,对于初出茅庐的申请者,这不失为一种创新良策。 我一向认为,基金申请有三个关键点:选题的前沿性、工作的创新性和前期积累的充分性,而创新性应是“重中之重”。切记!(写于2010年1月5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1819.html 四、适当搭配 聚集队伍 在确定基金申请的目标和要略之后,建立阵容适当的队伍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着重谈谈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中的筹建梯队事宜。 我认为,在筹建梯队时应该注意以下七点: 1 青年申请者应该有一位称职的同行“军师”; 2 中老年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两位博士帮衬; 3 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4 老中青应该适当搭配,切忌只有研究生搭档; 5 梯队应该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切忌临时拼凑; 6 分工应该明确(总体负责、实验设计、分析计算等); 7 梯队人数应该恰当,以5~8人为宜。 对于原来基金项目较少的单位,建立合适的梯队很少遇到困难,但对于已经承接了大量基金项目的单位,每逢申请之时,经常遇到“名字资源危机”。基金委规定,每位副高以上的申请者只能有两个在研项目(不含重点项目),因此,新的申请者要建立足够强大的申请课题组较难达到上述要求。我所的人员申请基金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困难。 倘若建立合适的梯队的问题不予解决,申请难免因“梯队力量薄弱”而遭拒。我常听到基金委的朋友说,一名申请者带2~3名研究生的梯队属于“薄弱”之列,而在申请时进行的“拉郎配”也是不可取的、有害无益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具体建议是: ——对于自己的申请要有长期规划,平时就主动地与本院系、本校或校外的同行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各课题组对每年的申请做出合理的计划,注意考虑逐年申请的团队构成; ——每个单位的新加盟者(尤其是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往往不易找到合作伙伴,可以考虑请原单位的导师或其助手做主要合作者,他们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或单位的名义加盟申请; ——在努力争取所在团队的人力支持的同时,适当地请单位外的人士加盟;如生物力学的申请人宜请资深医生加入梯队;有产业背景的,可请一线工程师们参加合作; ——已有境外合作者的申请人,可邀约他们参与申请(成为项目组正式成员),通常需要有他们本人签字的认可书; ——特别注意合作者背景与所申请的课题的相关性,他们至少应为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大同行; ——各级单位注意关于“超项”的技术性检查,以免造成申请中的不必要的挫折。在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的第ix~x页对此有详尽规定(参看本汇编的附录); ——不要在别人的申请书里随意签名,为自己的可能的申请留足“名字资源”;即将毕业的、要到高校或研究所工作的博士生尤应注意此点; ——如果同一名字出现在两份申请书上,每年工作人月数之和不能超过12;中级职称人员或研究生加盟他人申请的项数最好不超过两项; ——在职研究生申请基金时应备好导师的认可书。 应该指出的是:技术性检查是申请书进基金委后的审查第一关,绝对是六亲不认、铁面无私的,每年有几百项申请因违反技术性规定而先遭淘汰(不予送审)。我自己也吃这样的过亏。我的一位合作者原有一个项目,当年申请时在我的申请书上签了名,又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另一项申请,硬是“糟蹋”了两份很好的申请。 至于梯队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只要留意分工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通常不是审查重点。 总而言之,申请基金时应从多方面注意梯队的构成。(写于2010年1月25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59943.html 五、精心设计 清晰铺陈 精心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并加以清晰无误的陈述,是基金申请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经常是成败的关键。 我认为,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有“六忌”: • 一忌目标过大; • 二忌内容空洞; • 三忌措施含糊; • 四忌路线混乱; • 五忌缺乏新意; • 六忌过于具体。 前面说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执行期限通常是3~4年,有限的时间,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预订过大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不恰当的。为了有一个量化的概念,我认为青年基金项目的工作量大约是2~3篇博士论文的内容,面上基金项目则约相当于3~4篇博士论文的工作量;而研究内容子项以3~4个为宜。我看到的有些申请书树立了近于“老虎吃天”的“宏大目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样样都想做,研究的子项有五六七八个,一望而知,超出了申请者的能力,申请书的评阅人一般不会苟同;即使申请过关,也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在结题时出现麻烦。当然,研究目标太小也不妥,也不会得到认同。 有的申请书预定的内容太宽泛、空洞,目标过于抽象,很明显没有做过足够的预研,申请成功率几乎为零。 至于研究方案,必须在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理论分析方面,应指出科学(数理化)途径,主要演绎思路和方法;数值模拟方面,给出数学建模的建立和选择,主要的技巧和算法;实验方面,应提出仪器设备的要求,主要的实验步骤。对于其中的难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要有恰当的表述,并给出拟定的解决方案。对于特色和创新之处,必须有科学的概括;对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和研究积累层面加以陈述。 应注意之点是:切忌泛泛的、含糊的、无意义的表述。我看到一份青年基金申请书,在谈到技术路线时,这样写道:“我们将广泛地进行文献调研,并深入工厂,进行现场调研。每周举办一次讨论班,就本课题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群策群力,攻克难关;还准备向校内外的有关专家请教……。”如此等等,我看了忍俊不禁。谁搞科研不是这么搞的呀!这些话说了白说。 有些申请书把内容写得太具体,特别是工科类的申请书,喜欢长篇罗列一些教科书或文献里的已知结果,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到评审专家那里,只会减分,不会加分。一般来说,除了数学类的申请书可以有一些数学公式以外,其它申请书没有必要详细给出公式。要记住:基金申请书是由训练有素的专家来评审的,他们不需要你来讲述常识性的内容;还要记住:写得太细,反而会掩盖了申请书中的创新的光芒。 至于如何在申请书中言简意赅地铺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可参看下文。 总而言之,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的构想、铺陈方面下足功夫。(写于2010年1月25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0182.html 六、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在目前的转型的社会中,基金委是公认的一块净土,在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如果你想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一般来说会碰钉子。然而,难以免俗的是:在具有同等实力的申请者的较量中,人缘好的仍然占优,也就是说,“七分实力,三分人缘”现象依然存在,凝聚人气对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十分重要。个中道理,人人明白。 那么,如何凝聚人气?答案是:功在平时。临渴掘井,要申请基金了才想到此点,大多无用,也显得太过功利主义,甚至为人所不齿。 具体说来,应有如下认识: • 造人气的关键是用工作成绩和研究成果来“说话”; • 切忌闭门造车,平时要多参加会议,多走访学术机构,或取经,或交流,或做报告,在学术界造成影响; • 切忌在任何场合贬低任何人的学术成果,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 常邀请同行来访,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与同行交流; • 切忌同行相轻,经常关注、引用他人成果; • 在学术上多协助同行、提携后进。 如果申请者学术水平底下,申请书不成样子,人缘再好,对申请成功也于事无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力。 有些申请者不喜欢人际交往,做科研工作老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除非此人本事超群,一般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基金申请成功率也往往较低;有些人有了课题经费,喜欢捂在口袋里舍不得用于学术交流,实在有点可惜。如前所述,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最大的好处是了解科研动态和相关行情,抓住前沿热点问题,基金申请就有准头;还可以从交流中获得启发,产生顿悟。另一个好处是,使同行了解你,知道你的长处和水平,知道你所关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自然愿意在你申请基金时助一臂之力。 我在不少场合提到,应与基金委的相关学科处的人员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不是说,你呈上申请书时要去为自己的项目做游说工作,而是保持日常的交往。有些青年朋友以为基金委的“门坎”很高,不会欢迎与无名小卒交往。非也!目前,在各学科处工作的多为六〇后人员,他们不喜欢“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乐于与基层科研人员交谈。我在所里常建议,到北京出差时,抽空到双清路的基金委学科处的办公室里去坐坐,聊聊与基金申请相关的一般情况,这样获得的信息最为直接可靠。去基金委的最佳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那时他们已完成一天的工作,有空接待到访者。不过,应该避开基金委最忙的第二季度,那时他们正处于分发函审申请书并进行汇总的“敏感”时段,不喜欢有外人去打扰。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千万不要贬损同行。国人自古以来有“文人相轻”的恶习:自己的水平不怎么的,却喜欢背后说××同行的工作不怎么样。此举不妥。俗话说:“隔墙有耳”,说不定此话传到了××处,说不准你的申请书送到他那里评审,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即使不是这么巧,此举仍不妥。我这么说,并非要求大家在学术问题上“一团和气”,不与人争论,产生学术上的分歧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面对面的、心平气和的争辩、研讨。只要心胸不是过于狭窄,同行总是乐于接受正确意见的。 我历来认为,科研工作应该相互提携。凡是有好心肠者,平时无不助人为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善缘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其中道理不必多说。大家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最乐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工作为人注意,被人引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科研中应充分关注同行(特别是国内同行)的相关工作,经常邀请同行前来学术交流、做报告,写论文报告时毫不迟疑地引用他们的著作,能给正面评价时不要吝啬,写申请书时更不能忘记提及他们的工作,千万不能有门户之见。这也是累积人气之一法。 总之,要想在学术界站住脚,要想在基金申请中得到更多的同行支持,请记住钱伟长校长25年前说的话:“请进来,打出去”,放眼四海,广结善缘!(写于2010年1月26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0249.html 七、精准构思 言简意赅 做好前述准备工作以后,关键就在于写好申请书了。本讲和以下两讲主要涉及此点。 撰写基金申请书的总要求是: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各点: 1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2 抓住关键、充分展开; 3 言之有物、引人入胜; 4 措辞恰当、涵义清晰; 5 充满自信、适当谦逊; 6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7 个性鲜明、少用套话; 8 字体恰当、印制精良。 在我看到的申请书中,表述方面最常见的缺点是:篇幅冗长,叙述拖沓,脉络不清。其主要原因是:对申请书的铺陈缺乏总体把握和清晰梳理。客观上说来,可能为了评审方便,目前的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书的设计有点繁琐,很容易导致重复。因此,填写基金申请书的第一步就要做好精准的框架设计,抓住各部分应突出的重点,分清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内涵,把可行性分析、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申请者简历等部分应表述的内容加以区分,使其“各司其职”。 下面谈谈我对各项主要内容表述的处理经验: ——立项依据部分。在基金申请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描述。通常不妨先给一个“项目导语”(“项目眼”),画龙点睛地点明项目要旨。紧接着可跟上“立项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总体构想”四小节,最后给出30~50篇近期参考文献。内容必须翔实,叙述必须浅显明白,正文与文献必须相呼应。 ——研究内容部分。可把研究目标移至首段给出,以百字左右概述拟达到的目标,与前面的“本项目总体构想”呼应;然后分点列出研究内容,即在理论、实验和模拟中要做的事情;紧接着列出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前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呼应。 ——研究方案部分。分点列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包括具体的理论分析手段、实验方案、数值模拟途径等);尽可能用框图说明技术路线;接着从技术层面和申请者能力层面做可行性分析;概括地从思路、方法和结果角度阐明本项目的创新性。 ——工作基础部分。列出已做的预研和已取得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成果,论文目录大多放在申请者简历中。工作条件中应有所在单位的标准概述,重点列出本课题组的软硬件支撑。 ——申请者简历部分。分段写出概述(含承担过的科研项目总数、论文总数等)、学习-工作简历(列表);已承担过的科研项目清单;由近及远列出个人的相关论文清单。仅需叙述主要合作者的情况。 应掌握的主要原则是: • 尽可能理清脉络; • 尽可能避免重复; • 尽可能详略有致; • 尽可能系统完整。 必须指出,以上的框架设计只是参考性的,应该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但上述主要原则则有普遍性。(写于2010年1月27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0625.html 八、斟字酌句 画龙点睛 本讲继续谈谈撰写基金申请书的具体章法。我读过一些国外同行的基金项目的proposal,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注重叙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字斟句酌,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善于画龙点睛,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下面分项叙述申请书各部分应有的阐述要领: •项目名称字数应适中,以15~20字为宜;涵盖主要关键词;忌用生僻缩略语;少用固定程式“关于……的研究”之类; • 摘要画龙点睛地描述整个申请书的要旨,讲明:本项申请拟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将获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用足字数,切忌空话大话,避免大段叙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乐于往下读;通常在写完申请书全文后写摘要; • 立项依据从实际和理论角度阐明本项目意向、立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总体思路、预期产生的效果。所述的研究动态必须准确具体,列出国内外研究本项目课题的课题组和主要专家;脉络分明地介绍已有成果,点明亟待解决的open problems以及本申请的矛头所向,强调攻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不宜夸大其词;引用足够的参考文献(包括一两篇申请者的前期论文,把自己的名字用粗体标出);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力求鲜明生动,突出地罗列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内容,亦即有前沿性和开创性的工作;避免艰涩深奥的术语堆砌;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要具体可行,有独特性;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 • 研究基础和申请人简历实事求是地说明:自身素质和经历,何时开始关心注意该课题,有何高师指点,已获何种成绩(列出本人论文总篇数及与申请有关的篇数和篇名,别列出与本项申请不相干的论文;青年基金项目有3~5篇足矣;面上项目有6~10篇即可),突出你的种种优势,使人相信此类项目非你莫属,由你来做最合适;但也要避免列出本人太多的成果,不然有人要说,你都已经做完了,干吗还来申请? • 计划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按年度列出计划,注意其可检查性,是为获准后每年写年度进展报告的依据;预期研究成果应适中,注意成果的多样性:论文、报告、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人才培养;青年基金项目完成发表论文4~6篇足矣,面上项目5~8篇最为常见,可提及其中一半为三大检索收录; • 经费预算参照上一年的资助力度给出框算,尽可能准确说明用途。 总之,撰写基金申请书时,应使出你的浑身解数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炼准确的语言,把精彩可读的申请书呈现在人们面前。(写于2010年1月28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1393.html 九、形式清新 夺人眼球 本讲涉及基金申请书的形式问题。作为一份优质申请书,仅仅保证内容一流是不够的,形式的优美与否,有时也会决定申请的成败。 我评审基金申请书已有20余年。早些时候,基金委各学部每年大约让我评审15~35份申请书,近年来随着年齿渐长,基金委比较照顾我,每年评审的份数在10份以内。目前,大量申请书的评阅任务由1956~1965年出生的中青年专家在评审,我曾问过我的一些忘年交,他们每年的评审工作量平均约为20份。评审人会掌握一定的分寸,不会给所有申请书打“A”,也不会全给“C”,各自会事先掌握一定的打分比例。因此,先被评审人审阅的申请书通常会占得先机。例如,我一般把ABC等级的比例定位2:1:2,先看形式漂亮的,A级指标常常先用完,因此,后看的申请书多少有点“吃亏”(当然,总体上严格按要求评阅,最后会按申请书内容的相对优劣调整打分等级)。 一般说来,如果申请书写得赏心悦目,夺人眼球,总会争得好一点的“印象分”,在同一水平的申请竞争中胜出。 那么,如何做到形式清新、引人入胜呢?请各位注意如下细节: • 字体恰当。忌用蝇头小字,建议通篇用小四号字(除摘要等不可改变之处);最好用楷体或仿宋体,以做到有别于表格中原有的宋体;重点内容可加粗、划底线,用其它颜色; • 适当分点。充分利用小标题,尽可能分点描述(但也不宜层层列点);忌用过长的自然段(通篇用很长的自然段阅读时会引起视觉疲劳),每段最好不超过六行; • 图文并茂。适当运用框图和插图,特别是在叙述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时,用流程图是一种可取的方式;描述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时可用合适的照片、图表、曲线(如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图表,已拥有的设施,已有成果中的曲线等); • 文字简明。尽可能做到叙述通顺,简明生动,恰如其分;深入浅出,用浅显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原理,忌用过多的生僻术语;少用缩略语,必须缩略语时,在首次出现处标出英文全称和译文;忌用欧式语言;切忌罗嗦重复或词不达意;遣词用句不求华丽花哨,但应使人读来有兴味; • 言之有物。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说空洞的大道理;讲究叙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 详略有致。注意总体布局,应详述的部分要说得透彻;不宜列出太细的细节; • 注意规范。文献引用、论文列表等做到形式上应自洽、统一;术语必须规范化(名从主人),对新近出现的术语应列出原文; • 注意保密。为了防止宵小之徒(当前确实存在!)在评审中窃取申请者的idea,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knowhow(如关键演绎步骤、实验手段、制剂配比等)不宜和盘托出,要写得看起来具体,但又不暴露关键性秘密; • 反复修改。写完申请书不要匆忙上交,反复通读修改几遍,做到基本上无懈可击;可让合作者或朋友中文字功夫最好的进行润饰,也可求教于长者或基金委的本学科处的朋友。 总而言之,一份优秀的基金申请书是千锤百炼地打造出来的,整个撰写过程,对申请者而言是绝好的磨练、学习机会。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是不可取的;轻视形式,也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请注意:有时细节决定成败!(写于2010年1月29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1427.html 十、心态平和 百折不回 最后,我们来谈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申请基金。简单地说,应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来申请基金项目,以百折不回的精神争取申请成功。 如楔子中所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不足20%,也就是说,每五份申请,就有四份要遭淘汰,申请失败是寻常事。以我身边的年青人为例,有一位力学系的年青人,申请了五次均告失败,前年才获成功;我所有一位博士第四次申请才大功告成。他们的共同问题是:所申请的课题在两个研究方向上振荡:申报攻博期间的课题,条件较为成熟,但研究方向老化;申报新方向,研究基础较为薄弱,落到“两边不讨好”的境地。但他们咬紧牙关,矢志不移,埋头苦干,创造条件,最后都在新方向上申请获准。 因此,申请基金之时,就应对于可能遭遇的失败做足思想准备。争取成功,允许失败。 申请基金的基本态度既不宜过于张狂,也不必过于谦恭。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尽力表现所申请课题的各种“闪光点”,把申请者最棒的一面呈现出来。切莫急于求成,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夸大事实、急于表现,显出急吼吼的样子;一旦充分把握了申请的底线,就不要过分谦让、畏首畏尾,显得底气不足。申请前就应做到“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一旦申请失败怎么办?总结经验,厉兵秣马,来年再杀“回马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怎样杀“回马枪”?应做好如下事情: ——认真判读“不批准书”。基金委通常在每年十月把未批准立项的有关评议材料发给申请者,对此,应如获至宝般捧读,尤其注意同行评议人的方面意见。仔细想想:他们抓了你的申请书的什么“岔子”?是否带有根本性?是否切中要害?自己在短期内能否弥补?怎样弥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努力。 ——确定新一轮申请的战略战术。倘若评议人的否定意见是枝节性的,说明此项申请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立项依据写得不够清楚的,加以改进;研究目标过大过小的,加以调整;研究方案不够具体的,加以补充;梯队不够强大的,加以充实;研究基础较弱的,努力做新的工作,最好先申请省市部委级的相关小项目,做足预研。只有创新性不足的,最难弥补,需要加倍努力,找出更好的切入点。若评议人认为申请书的研究方向陈旧,必须予以仔细考虑,倘若接受评议意见,就需要改弦更张了,一般在两年之后再考虑新一轮的申请。在同一研究方向上连栽三次“跟斗”,也应该考虑换题目了。 ——向有关专家咨询。有时候遇到不公正的评议,一般不用去争辩(争辩往往收效甚微),多听听同行专家的意见有好处,可为自己新一轮的申请找准方向。有的申请可能选错了学部或填错了亚类,更应在专家指导下“改换门庭”。 ——撰写更好的申请书。在研究工作上有了进一步进展之后,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申请,我身边有这样不乏第二次申请成功的先例。 最后,重复一遍以前的博文中提及的科研工作中的推广的“孟氏定律”: • 急功近利:出岔子——误入歧途; • 轻狂浮躁:出垃圾——屡战屡败; • 轻松投入:出成绩——初战告捷; • 心无旁骛:出成果——屡战屡胜; • 痴迷专注:出成就——创造辉煌。 这是基金委力学处原处长孟庆国博士(现任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提出来的,做科研工作是这样,申请基金亦复如此。 以上的十日谈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预祝朋友们在基金申请中大获成功。(写于2010年1月29)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1454.html 附录:遵守规范 谨防超项 最近陆续有年青朋友来问我,基金申请中如何做到既保证研究的连续性,又避免超项。我重新研读了《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询问了基金委力学处新任处长詹世革博士。这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补写一份笔谈,作为本汇编的附录。 1. 为什么要有限项申请规定? 为了使有限的科研经费资源得到更公平合理的分配,也为了保证获准的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制订限项申请规定是必要的。 2. 在研项目持续多长时间? 执行期限为三年的在研项目的持续时间为四年;执行期限为四年的在研项目的持续时间为五年。例如,2006年申报获准的面上项目或青年基金项目,执行期限为2007~2009年,算作在研项目的持续时间为2007~2010年;倘若你2009年年底要申报新项目,该项目仍计入在研项目(因为基金委在2010年3月才收到此项目的结题报告);到2010年申报时,该项目才会在你的在研项目目录中划掉,当然若执行情况不佳,会影响下面的申请。 在研项目也称为承担项目。 3. 对哪些项目实行限项规定? 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研究期限超过12个月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包括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理论物理专款项目等)。 以上共10类(其中最后两类取其中的一部分)。 4. 哪些项目不计入限项?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除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之外的其他类型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研究期限12个月及以下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包括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理论物理专款项目等),以及特殊说明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的专项项目等。 5. 对申请和在研项目总数有何限制? 分两类人员: a)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申请和在研的项目总数不得超过3项(其中面上项目或青年基金项目不超过2项); b) 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基金项目的数量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时间参与项目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承担各类项目无总数限制。 6. 各类项目有何具体的限项申请规定? 除了上述总数限制以外,还应遵守如下限项申请规定: a) 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申请人当年申请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申请和在研项目合计不得超过2项; b) 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或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 c)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或承担的同一类型的项目数限为1项。 7. 还应注意哪些细节? a) 处于评审阶段(即基金委发岀是否获准的通知之前)的项目计入上述限项规定; b) 申请人即使受聘于多个单位,以不同依托单位申请或承担项目,对其申请和承担项目数量,上述限项规定仍然适用; c) 如果同时申请或参与申请两个以上的项目,一个人的每年工作人月数的总和不得超过12人月; d) 在职博士生申请基金项目须出具导师的认可书 e) 不具有高级职称又无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应有推荐意见书。 为了使基金申请不输在起跑线上,请朋友们认真执行基金委的限项规定。当然,校院系所会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但我们应该自己事先把好关,免得给别人添麻烦。(写于2010年2月9日) 汇编于2010年2月11
个人分类: 转载|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mpmhpu 2010-12-22 22:31
下面是我的一个获得中央党校博士学位的大学同学对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一文的剖析与见解(来自电子邮件) 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海兄的悟性一向是很高的,读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跑得比兔子快,咱们其他同学只能望其身后滚滚烟尘。十年韶华逝,惊觉这只兔子居然有了参禅悟道、烛洞世事之本领,心境之高之静如九天之浩月,须仰视乃见,岂如我辈整日里俗事缠身,频频为五斗米折腰,羞哉,怜乎?(老同学,开几句玩笑,不介意罢) 思虑海兄文中讲述的道理,折服之外,有一点疑惑:墨西哥渔夫生病了怎么办? 按渔夫现在的工作状况,除供全家用度之外,应是很少有结余的,或留三五条晒个鱼干什么的。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然有一天,渔夫得了重病,所需费用以鱼来计价,可能要数吨或数十吨。为了治病,渔夫需要做如下选择题:1、在家里等死;2、拿家里的鱼干同医生周旋;3、向医生賖账,或向银行贷款,或向亲威朋友借; 渔夫那么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故首先排除第一种选择;拿家里的鱼干支付医生的酬劳,渔夫是愿意的,关键是医生未必乐意。坏医生想:不知道现在医药价格有多高吗?哪痤山里出来的?好医生可能会可怜渔夫,愿意为他做手术,但渔夫却犯嘀咕了不会是矇我的吧,有这好事?不会随便一刀就把我结果在手术台上罢,终于渔夫不敢拿鱼干对付医生了,第二种选择也排除了;最后只剩下第三种选择,没办法,渔夫只得接受,但问题又来了:第一,没人敢借,因为渔夫家里存鱼不多,信用评级很低;第二,好不容易借到了钱,把病治好了,渔夫却失去了往日的悠闲,每日里拼命捕鱼还债;第三,也是最糟糕的,好不容易把债还清了,渔夫却因过度劳累又病倒了,唉,如此下去,如何得了? 于是,我在想,没有人生来愿意劳苦度日,谁都想过消遥自在的生活,但万般皆有命,半点不由人。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设计,让每个公民管理自己的风险,于是为了把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人们都在拼命赚取尽可能多的钱。为什么世人拜金呢?金子越多越安全,而无论一个人如何有钱,他都是不安全的,人类社会于是陷入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 那么,我们回到计划经济怎么样呢?免费医疗岂不是很好?但试想,国家提供免费医疗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吃大锅饭,大家都混日了,到头来一起受穷;要么,大伙都努力工作,多积累,共同抵御不测之风云。而事实证明,一旦是计划经济,过穷日子的时候比较多。然而,不管怎样,人们总不能像渔夫那样独善其身地过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矛盾吧。西方宗教说,人天生是受苦的。伊甸园般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这种生活理想是可以追求的。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苦难和不如意,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渔夫对待生活的态度:淡泊宁静。不管你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如终保持平静的生活态度,享受心灵最纯粹的幸福。但千万别学渔夫的生活方式,每天只捕几条鱼过日子,会吃苦的
个人分类: 感悟|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转自我大学同学的一封电子邮件)
mpmhpu 2010-12-22 22:21
英國某小鎮有一個青年人,整日以沿街為小鎮的人說唱為生;這兒,有一個華人婦女,遠離家人,在這兒打工。他們總是在同一個小餐館用餐,於是他們屢屢相遇。時間長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我們的女同胞,關切地對那個小夥子說:不要沿街賣唱了,去做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在那兒,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現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夥子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的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我,也給其他人帶來歡樂。有什麼不好?我何必要遠渡重洋,拋棄親人,拋棄家園,去做我並不喜歡的工作?' 鄰桌的英國人,無論老人孩子,也都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為了多掙幾張鈔票,拋棄家人,遠離幸福,有什麼可以值得羡慕的。 在他們的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貴賤無關。於是,小鎮上的人,開始可憐我們的女同胞了。 中國山東,有這樣一對夫婦剛剛結婚時,妻子在濟甯,丈夫在棗莊;過了若干年,妻子調到了棗莊,丈夫卻一紙調令到了菏澤。若干年後,妻子又費盡周折,調到了菏澤。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濟南。妻子又托關係找熟人,好不容易調到了濟南。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國家電業總公司調到重慶。於是,她所有的朋友,就給她開玩笑--你們倆呀,天生就是牛郎織女的命。要我們說呀,你也別追了,乾脆辭職,跟著你們家老張算了。 但是,她以及公婆、父母,都一致反對。幹了這麼多年,馬上就退休了,再說,你的單位效益這麼好,辭職多可惜。要丟掉多少錢呀!再幹幾年吧,也給孩子多掙一些。其實,他們家的經濟條件已經非常優越。早已是中層階級,但是他們仍然惦念著那一點退休金。於是,夫妻兩個至今依然是牛郎織女。 我們,是一個尚義輕利的民族。中國人一直是為了某種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義而活著。於是,中國人,不能在沒有目標的生活中活著。而這個目標,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錢,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中國人,可以很委屈的活著。可以是工作上的極不順心,可以是婚姻上的勉強維持,可以是人際關係上的強作笑顏,可以是所有欲望的極端壓制,可以是為了一個所謂的戶口......哪怕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中國人,可以過異常艱難的日子,但並不能安貧樂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個近乎玩笑的藉口;中國人,可以把高官厚祿當作成功,中國人可以把身家百萬當作理想,中國人可以拋卻天倫之樂四海飄蕩,但是,中國人唯一不認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於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把愛國、崇高、獻身、成功、立業的情結推向了極致 ---- 他們要麼在大公無私,其實是捨本逐末的漩渦痛苦掙扎, 要麼在肩負重任,其實是徒有其名的圈圈受盡折磨......唯一遺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於是,在外國,婦孺皆知的道理;在中國,沒人能整治明白。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相信大家都知情這個很諷刺的故事: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 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 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 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在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佈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喝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 !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个人分类: 感悟|2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的
mpmhpu 2010-7-9 14:58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的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路好走——送毕业生
mpmhpu 2010-6-26 16:28
一路好走 四年前,我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所在单位未来发展的三点思考与建议
mpmhpu 2010-5-17 08:35
1. 围绕正、实、活三字下功夫 此时此景的机械学院要振兴,要优质发展,需要强化一股由上而下形成的正气,即:公心、守信、原则,以形成更强威信力、感召力和向心力;需要一股全体老师都忙做事,做实事,做事实的务实之风;需要布一盘思想开放、政策灵活、资源活用的活棋。 要以正促实,以实求活。具体而言,要在管理队伍品质建设、决策机制、用人进人、资源分配、利益导向等方面作深层次的反思与改革。 2. 再造煤矿机械学科特色 立院之基的煤矿机械学科特色的丢失与缺失,是机械学院至今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而有点偏离实际地对局部方向优势的坚持捍卫,将可能使机械学院未来的路越来越艰难。机械学院要尽快果断地在强化现有方向优势的同时,顺应民意,超越狭隘利益思维,汇聚智源,盘活资源,把再造煤矿机械学科特色作为决策意志,活用校院优势社会资源,创建研究所室,竭力为老师们搭好桥,造好平台。 3. 完善公共资源支配与管理方式 机械学院一边是实验室房间空置、设备静置、办公室闲置、经费积量控制,一边是实验室不足、科研平台极少、办公场地紧缺、教师正常教学科研支持经费严重紧缩,这有其深层次原因。机械学院要进一步增强共有资源代理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完善公共资源的支配与管理方式,扩大基层支配权、知情权和管理权,以提高其共享性、公益性、现实性与效益性,让有限的公共资源真正成为推动机械学院整体优质发展、实现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8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继续一胎政策已经不符合历史条件
mpmhpu 2010-5-16 19:29
继续一胎政策已经不符合历史条件 作者:刘忠良     博客:http://blog.163.com/cnlonglzl/     首次刊发:求是理论网   http://www.qstheory.cn/lg/bjyd/201005/t20100511_29353.htm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刘忠良          前言:国家间的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竞争!物质财富是人生产的,科技是人研发的,军事是人装备的,民族与国家的力量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是民族与国家存在的生命载体,人是人类活动的微观主体,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人口是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与实力的载体,人口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生育孕育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生育是创造民族与国家力量的第一生产力!而现在中国已经处于低生育率阶段,无论从民族复兴还是从中国崛起的角度来考虑,中国都必须注意维护自己人口再生产能力。因此,当中国人不愿多生孩子的时候,一胎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前提。          《一》 了解当前人口形势     《二》 当今大国崛起的实质是什么?     《三》 基本国策的目的是什么     《四》 多数计生思想已经不符合历史条件了     《五》 计划生育已经形成知识权力既得利益集团          声明:为传播科学的人口思想,本文可以随意转载          更多人口问题可见博客:http://blog.163.com/cnlonglzl/          《一》 了解当前人口形势           我们中国历史上曾占世界40%的人口,近乎世界的一半。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但现在,我们总人口仅占世界的19%,每年新生儿数量已经不足世界的10%,而且还在进一步的持续下降。     为更清晰的了解人口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一生的生育数。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处于人口数目不变的状态,那么这个数字自然就是2,也即是生育率(本书以下所说的生育率皆是指总和生育率)处在世代更替/平衡水平。但是考虑到新生儿成长到生育期之前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不能繁衍后代,所以这个数字会高于2。在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比较好、性别比正常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西欧国家、日本、中国港澳,这个数字是2.1;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医疗保障差、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国家,这个数字要高得多,如中国需要在2.3以上,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需要2.5到3.3个左右。由于有的人不愿生孩子或不育,有的人只生一个,并且孩子无法完全全部成人并繁育后代,所以一般国家需要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比如说1/3的夫妇生3个,1/6的夫妇生2个,1/6的夫妇生1个,1/6的夫妇由于不育或不愿生育从而一个不生(中国近20多年不孕不育率增加10倍,1/8夫妇不育,而且还在增加),最后剩下的1/6夫妇生4个及以上(按4.5个计算),则1/33+1/62+1/61+1/60+1/64.5=2.25,暂时还达不到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等到性别比正常、儿童死亡率下降以后可以达到)。如果生育率一直低于世代更替/平衡水平,人口将不断萎缩,直到种族灭亡。但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们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05年1%人口抽查统计,我们的生育率也仅是1.33。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5年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5个,发展中国家为2.8个。200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且,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低生育率有多大危害呢?为简化分析,我们首先假设新生儿性别比是100:100,儿童完全存活且都可以繁育后代,每过30年为一代人。如果生育率是1.0,假设第一代是800万人,则第二代是400万人,第三代是200万人,以此类推。可以简单的认为这时的人口结构是800:400:200,总人口是1400万人。而30年后人口结构为400:200:100,总人口是700万人。可见,1.0的生育率可以使人口每过一代减少50%,90年后人口减少到原来的1/8(即12.5%),180年后减少到原来的1/64(不足1.6%),300年后减少到原来的1/1024(不足0.1%)。如果中国每个妇女只生一个孩子,则7代人之后(约210年)中国人口就会从目前的13亿降到1000万,再过7代人的时间就会再下降到不足8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几乎可以说就已经绝种了。事实上,新生儿性别比不可能是100:100,儿童不可能完全存活且都可以繁育后代,大约至少0.1的生育率是无效的(随社会发展程度而不同,发展中国家则比这要高)。也就是说1.1的生育率就可以使人口每过一代就减少一半。如果是1.2的生育率,则每过一代人口减少45%。如果是1.3的生育率,则每过一代减少40%。以此类推,1.4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35%,1.5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30%,1.8的生育率每过一代减少15%,而2.1的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则可以维持人口世代不变。     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们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05年1%人口抽查统计,我们的生育率也仅是1.33。按照1.3的生育率推算,到2100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龄人口,中国仅有4.7亿人;到2300年,加上巨大比例的老龄人口,中国的总人口数量仅为2800万!若在此基础上再过一二百年,中华就接近亡族了。以这样的人口形势下去,我们中华民族何谈复兴世界第一?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1998-2000年平均每年出生女孩593万;2003年1调查显示,此近5年每年平均只出生女孩579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房价和养孩子成本的攀升及性别比失衡的持续发展,2001-2010这十年每年新出生女孩只会比2000年及以前进一步的减少。扣除死亡、不育、单身、丁克等因素,近十几年来每年新生可以为中国生育孩子的女孩只有500万。而1990年及以前每年出生女孩1200万左右。也就是说今后每年实际加入生育队伍的育龄妇女将从2015年及以前的1200万左右快速下降到2025年左右的500万。中国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将从2010年的1.1亿然后快速下滑到2017年的0.9亿,到2023年只有0.65亿了 。现在在大力鼓励生育的情况下,香港每个妇女只生育1.1个孩子,台湾澳门只生育1.0个孩子,韩国只生育1.2个孩子。考虑到中国大陆的生育文化破坏远比港澳台和韩国严重,中国又处在急速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和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成本的时代,生活工作压力极大,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只会更低。即便是大力鼓励生育,中国大陆的生育率依旧会非常低,港澳台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现在不立即调整人口政策并大力鼓励,那我们很快就会错失时机。现在每年进入生育阶段的育龄妇女是1200万左右,但每年新生儿童数量还不到世界的10%。如果再迟疑下去,到时候每年进入生育阶段的育龄妇女只有500万,那时候我们每年新出生儿童数量会达到世界的4%吗?一个一直占人类人口1/3左右的伟大民族将快速的衰落,我们中华民族还何以立于世界强族之林?80后是中国的最后一次婴儿潮,如果错过了,中华民族也许真的要万劫不复了。     支撑一个国家实力增长的,在于其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能力。而物质再生产能力的长期发展,又取决于人口再生产能力。从长远看,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变化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变化。要保证中国的成功崛起,必须保证中国相对于其他大国有足够强大的人口再生产能力。没有足够的人口再生产能力做支撑,中国崛起最终不可能成功。               《二》 当今大国崛起的实质是什么?          工业革命前后的西欧国家崛起,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实质是在一定人口(指在一个时代和一定范围内能够创造出足够国家力量使国家崛起的人口数量,否则它会因人口太少而无法崛起)基础上,通过军事的、制度的和经济的时代差别来崛起的。如西班牙、葡萄牙的枪炮轮船,荷兰、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的工业革命,都是与当时的大部分民族和国家有一个时代的差距,才让这些人口远比中国、印度少的小国崛起。即便如此,此时的人口仍有决定性作用。虽然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依靠轮船和枪炮占领基本上还处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美洲和非洲,17世纪荷兰通过股份制、银行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垄断了全球贸易的一半,但三国人口分别只有800万、200万和100万,无法保持长期的强盛地位,后来被综合三国所长(轮船、枪炮和资本主义制度)且人口更多的英国所取代。而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开始后,通过制度变革和工业革命,大国崛起就变成了经过这两种革命后的人口大国崛起。也即是说,在现代制度革命和现代经济革命后,只要通过新制度和新科学技术装备国民,人口大国的人口力量必然会通过制度与科学技术对人口力量的倍乘效应使国家力量显著的大幅度的增长,如后来欧洲新崛起的德国、俄国,美洲崛起的美国,和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都是比前面几个国家人口更多的人口大国。今天来说,比如中国、印度、巴西的崛起,又全是人口大国。因为在国家制度革命和工业革命后,彼此之间的制度、经济及军事的时代差别趋于消失,变成一个时代内即现代社会内的竞争,而不是资本主义与旧封建主义、工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热兵器与冷兵器的竞争。在国家制度革命和经济革命后,人口就成了国家崛起中最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体,人是人类一切实力的载体,人是人类一切力量的源泉。综合国力永远可以这样简单表述:综合国力=人口实力制度科学技术装备规模效应和政府协调能力。     人是力量的源泉和承载者,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在全球化下知识技术和物质资源使用无国界的今天,保住了人口就等于保留了实力和财富。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不是经济的竞争,也不是科技的竞争,更不是军事或政治的竞争,因为这些竞争归根结底都只是人的竞争,都是依附于人口的竞争。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是创造竞争主体人口的竞争。由于相互学习和不断发展,后发国家和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使世界各国人口素质具有趋同趋势,未来很难再有今天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巨大人口素质差别。当人口素质的鸿沟消失时,人口数量和结构就是人口实力的一切。创造和吸引竞争的主体人口,才是未来大国最根本的竞争。保持或促进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发展将是未来大国竞争中最具根本性的竞争。由于相互学习和发展,制度因素趋于同质化,经济基础差别鸿沟消失,人口因素将更趋于主导地位和决定性地位。在人口这个竞争上胜利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就跟着胜利了。而在人口竞争上失败了,其它一切就必然失败。无论过去他多么强盛多么辉煌,人口竞争的失败将注定一切的失败。失去人口,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主要是知识技术)只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和存在基础。若制度等基本不变,则人口发展变化主导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变化,经济社会变化主导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变化,进而主导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人口主导大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大国经济变化主导世界经济变化,大国经济竞争主导世界经济格局转变,因而人口最终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和大国的起落沉浮,新兴国家的崛起实质是人口力量的崛起和爆发。     无论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或军事的竞争、政治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一切国家的竞争都必须由人来进行。因而国家间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作为国家整体的人,就是人口,它包括人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因而国家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人口的竞争(暂不考虑制度等因素,或认为制度是同质的或制度的结果是同质的),人口是国家竞争力量的唯一真正源泉。保持强大的人口实力,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是国家未来竞争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崛起最根本最基础的保障。               《三》 基本国策的目的是什么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推行,1978年, 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了宪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国策,被写入宪法已经有32年了,党把它明确定位基本国策也已经有28年了。但现在多数中国人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误解十分严重。为科学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需要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一个更科学的认识。     一项基本国策,必有伟大的宗旨和深远的意义。能写入宪法的政策,必有深远的内涵和科学的要义。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宗旨是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简单的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使中国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宗旨和内涵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最基本的内涵和最核心的使命。为了科学认识和正确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了不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被少数人当做维护利益的工具,为了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我们需要纠正一些最基本的认识。     首先是概念的误解。所谓计划生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控人口发展,与无计划的人口发展相对应。既然是计划,它既可以是计划增加,也可以是计划减少;既可以是鼓励少生,也可以是鼓励多生,这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定,比如发达国家的计划生育就是鼓励多生。所以计划生育有两种:鼓励生育型计划生育和抑制生育型计划生育。中国人有这样一个误解:误以为计划生育就是鼓励少生。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人口调控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可持续性发展就怎样调控。长期过高的生育率不是可持续的人口发展,而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也是不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否则会有民族灭亡的危机,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都有这样的担忧。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客观数据显示,我们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2005年1%人口抽查统计客观数据显示,我们的生育率也仅是1.33。人口专家按照1.3的生育率推算,到2100年,中国仅有4.7亿人,到2300年中国的总人口数量仅为2800万!显然,那怕中国现在有100亿人口,中国人也应该有这种担忧。所以,不要认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鼓励少生,像发达国家一样,未来中国计划生育也要鼓励多生,因为这本身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可持续性发展宗旨和富民强国目的的内在要求,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是在误解或曲解我们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其次是对人口方面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不清楚。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和人类社会存在的载体,所以人口是经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有机体。只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社会、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人口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的科学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不低于世代更替的生育率,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标准,也是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现在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是属于十分危险的超低生育率,是一个无法维持经济、社会、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育率,必定使未来中国面临重老龄化,必定会危害中国经济、社会、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形式。很显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中国超低生育率的到来,即便不谈一胎政策有无实施的必要,一胎政策也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重新讨论人口政策。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重新讨论具体的人口政策应该如何转变。真理越辩越明,讨论人口政策,为中国制定一个更符合当前条件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可持续性发展宗旨对中国人提出的要求,否则我们就背离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精神和宗旨。     再次,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某一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实施内容,但不等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本身,它要随着具体社会条件的变化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的内在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调整。所以,鼓励少生不是基本国策,当前人口政策不是基本国策,一胎政策本也不是基本国策,否则那就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僵化理解了。而讨论当前人口政策是否还适宜、是否放开生育或放开二胎、是否鼓励生育,都不能阻止或盖上反对基本国策的帽子,因为这本身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党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人提出的内在要求。当条件变了,由多生变成少生或不愿生,由高生育率变成低生育率,这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内在的要求调整具体的人口政策,否则就违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宗旨。根据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查的客观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是属于十分危险的超低生育率,是根本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91年就降到1.8,2000年降到1.22,这皆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生育率水平。按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宗旨和精神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中国也应该鼓励生育了。     同样,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什么样的具体政策是科学的,什么样的具体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什么样的具体政策是符合当时条件与时俱进的,要有充分的讨论,科学系统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才能真正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还是近几年的人口抽查,客观调查数据均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这已经完全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年代的人口状况,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这时候就需要对具体人口政策进行讨论,制定一个更符合当前历史条件、更符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的具体人口政策。否则,我们就违背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宗旨,违背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历史也要说我们不与时俱进了。               《四》 多数计生思想已经不符合历史条件了          一、生育率会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降下来,不会发生人口爆炸。     中国实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重要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口不控制就会大爆炸,从而使社会动乱走向自我灭亡。但是,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演变历史表明,无需任何人口控制,生育率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下降,并降低到世代更替以下水平。现在全球已经有70多个国家的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而中国现在1.3左右的生育率处于危险的超低水平,所以国民真正应该担忧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持续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所导致的民族萎缩和民族灭亡!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80年的2.24,这时中国应该做的应该是确保生育率不要进一步的下滑,但中国却在1980年实施了一胎政策。199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然后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1.22。虽然中国人口从1991年仍然在增长,只不过是寿命延长的惯性延续。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2岁,也就是说中国孩子一个不多生,中国人口也会因寿命延长而增加一倍即由5.5亿变成11亿。但现在这种超低生育率注定意味着中国未来人口要大幅减少,只不过是国民对人口问题不了解而认识不到中国的人口危机。     二、少生孩子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再生产是物质再生产的基础,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显然一胎政策是不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口政策。只有持续造人,才能持续造物。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是经济实力的载体。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严重损害中国未来的人口实力,使未来中国的劳动者和消费旺盛人口持续的大幅减少,必然严重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硬币的两面,经济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协调,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导致另一方的过剩从而危害经济发展。在全球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今天,消费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内需严重不足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一胎政策大幅减少孩子,从婴儿需求,到儿童需求,到少年需求,再到青年需求和中老年需求,都会依次大幅减少。现在孩子少了,儿童教育需求减少了,小学倒闭教师失业,这只是计划生育对中国产业影响的开始。依次人生成长中的各种需求人口的减少,中国产业产业将经历一次大清洗。现在是小学倒闭,明天接着就是大学、汽车、房产等众多行业的倒闭潮,而小学的倒闭就是其前奏。一胎政策不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只能使现在发展更困难并且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制造危机。     从储蓄投资角度来讲,中国人有爱储蓄的特点,储蓄率本身就高,一胎政策加剧内需不足;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很高,导致边际投资收益很低甚至为负,根本不需要再提高投资率,少生孩子加剧消费投资的失衡。2007年中国储蓄率高达51%,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此时再少孩子提高储蓄率只会妨碍中国经济发展。就像环境污染了却没有获得经济发展,只不过是白白的浪费中国人力资本的发展,毫无意义的破坏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损耗中国的人口实力。由于需求分上代人需求、本代人需求和下代人需求,少生孩子导致下代人的需求不足,因而会加剧内需不足,必须有外需来补偿,结果导致中国外贸进一步失衡。所谓计划生育提高中国人口红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之说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在前期也很可能是因加剧经济失衡而起反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透支人口的报复就会到来!     一胎政策必将使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老了的国家岂能发展更快?一胎政策使未来中国重老龄化,养老负担极重,社会资源被迫更大比例的投入养老,严重抢占用于发展的资源,这岂能有利于中国发展?面对一胎政策造成的老龄化飞速发展和未来的重老龄化危机,有人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了。殊不知,跨国研究表明,由于老龄化降低人口活力、创新活力、经济社会活力且恶化投资预期,老龄化是十分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工业部门的投资大致相同,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超过日本。目前日本的投资额比美国多三分之一,但劳动生产率仍落后美国近20%,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情况也大致如此。     经济发展的根本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依赖于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来源于人口。人口的持续发展是人力资本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减少人口,减少人力资本或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发展的潜力,皆不利于科技的发展进步,因而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少生孩子不能提高人均GDP。     是的,现在一对父母养一个孩子看似提高了人均GDP。但未来,一个孩子养两个父母,是不是又要降低人均GDP?现在是一个孩子分一对父母的GDP,那未来就是两个父母分一个孩子的GDP,最终少生孩子只能降低人均GDP。所谓少生快富和提高人均GDP只不过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是十分目光短视。试想想,一个孩子不生,是不是现在提高人均GDP更快?是的。但是,一个孩子不生的国家未来别说有GDP,连民族和国家都亡了。     GDP从哪里来?天上不会掉下来GDP,人口减少你的人均GDP怎么会增加?人均GDP的意思是大家产值的平均大小,是价值创造能力的平均值,而不是人口去瓜分天上掉下来的GDP,怎么可能因为人口减少每个人的价值创造的能力就提高了呢?人均GDP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生产力的高低,而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技术的发展。又知识技术的发展与人口的多少成正相关,也即是人口越多知识技术发展越快,人口越少知识技术发展越慢。因而是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快,人口减少生产力发展慢。结果就是,人口增加人均GDP增长更快,而人口减少人均GDP增长变慢。     况且,计划生育减少人口不可能是去杀人,那只能是减少人口素质更高、人力资本含量更高、创造力更强的新生人口。减少人口的实际结果降低了中国的人均生产创造力,减少了中国财富创造力更强的新一代,结果是人口减少中国反而更穷。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不单单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还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人口老龄化,必然是收入能力降低或收入增长能力降低。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必然是人均GDP的降低或人均GDP增速的放缓。比如一个421家庭,当最大一代退休时,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劳动力暴减2/3或4/7,很显然家庭极有可能变穷。人口减少,中国岂能更富?     生育是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瓜分GDP的坏分母,但中国人却看不到这个远远比物力资本更宝贵而且是越来越宝贵的人力资本!低生育率的日本已经向我们证明,不是真的少生快富,而是真的少生越穷、越生越富。2007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退回到了1988年的水平。而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日本2024年的家庭财富将降至1997年的水平。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越拉越大,日本少生孩子了并没有更富,而是更穷;美国多生孩子并没有更穷,而是更富。不是越生越穷,而是越生越富因为生育孩子是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国家怎么会因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致贫呢?     四、少生孩子减少人口不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工资。     消费创造需求,需求创造就业。从怀孕开始,到大学毕业,这些未参加劳动的人口创造了大量消费。少生孩子,必然减少孩子的相关消费,特别是孩子创造的消费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少生孩子必然增大就业压力。况且,孩子需要人照顾,少生孩子则提高就业参与率,进一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许有人说孩子终会长大并进入就业市场。是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要就业岗位,但是这个年龄段也是人生消费最旺盛的时候,汽车、房产、各种电子电器等这时会被他们大量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就业来自消费需求,需求创造就业,他们旺盛的消费所创造就业岗位大于他们的就业需求,因而孩子长大了也不会增加就业压力,而是相反。     计划生育使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失衡,又使未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就业跟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计划生育危害宏观经济,无疑是要增加现在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并且不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     计划生育提高了就业压力,由于就业的供方竞争扩大,必然不利于工资的提高。一胎政策使人口老化,年龄活力降低,创造力下降,就业竞争力降低,显然也不利于工资的提高。工资提高的长远动力来自科技发展,少生孩子减少人力资本放慢科技发展速度,自然不利于工资的长期提高。     有人拿血汗工厂说事,难道血汗工厂是因为人口多吗?血汗工厂的原因在于:1、中国对劳工权利保障严重不足,劳工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2、中国长期走低工资、低劳动保障、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就容易制造血汗工厂;3、中国一胎政策大量减少内需,就业压力大,被迫依赖出口,而依赖别人自然就缺乏维持尊严的砝码。如果美国是13亿人口而中国是3亿,血汗工厂也不会是美国,因为这与人口多少无关。     五、中国可以养活自己。     2006年,孟加拉国人口密度为1109人/K㎡,沙漠上极其缺乏水和耕地的以色列为325人/K㎡,山地占国土60%的韩国为490人/K㎡,而中国仅为137人/K㎡。若说中国山多,可中国山地仅为国土的33%,为韩国的一半。若说中国西北缺水,可以色列土地60%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占了50%,人均水资源是中国的1/10。若说孟加拉国水热足人口承载力大,可我们的稻米单产比它高。若说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国家没有一个是人口分布均匀的,皆是以少数的国土承载多数的国民,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更是如此,如韩国的首尔地区集中了韩国一半的人口,中国只不过是处于中等水平。按人口密度计算,既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养活33亿印度人、105亿孟加拉国人、47亿韩国人、34日本人、31亿以色列人、24亿英国人、23亿德国人、38亿荷兰人,难道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智慧和能力养活20亿中国人?     中国人均农用地计世界排名第32位,中国人均耕地世界排名第35位,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72位,在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均靠中前位。况且,由于中国的非耕地性农用地面积很大,中国有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农业专家张福锁认为,仅把现在农作物品种的优势发挥出来,中国就至少有50%~60%的潜力可提高。况且,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等措施,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西藏之水救中国》认为如果从青藏高原调水到中国大西北,仅此一项中国就可以轻松地吸收和容纳5亿人口。而且,科技还在继续发展,中国的人口承载力远远高于中国现在及未来的人口数量,中国人根本无需担忧养不活自己。     六、少生孩子节约资源的想法是错误的。     随着全球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实际是没有国界的,根本不存在节约资源留给自己子孙后代的现实条件。资源少了你会买,你并不少用(加上科技节约的);资源多了你会卖,你并不多用(因资源多了浪费的除外)。一切的世界经济活动和世界贸易,都包含着资源的转移。不仅直接资源贸易是如此,还存在更多的间接资源贸易除直接资源贸易外的其他实物贸易(如汽车、钢铁等)和和非实物贸易(如服务、技术贸易等)都发生着资源的转移,因为无论汽车、钢铁还是服务、技术,其生产过程都要消耗资源。而我们中国少生孩子无论是节约中国的资源还是节约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其实只不过是把我们中国少生孩子节约资源服务于其他国家的人口,是以消弱中国而强大他国。现实的世界时:无论资源再丰富还是严重缺乏资源,你使用的资源取决你对资源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世界生产的供给能力和国力的保障,与自身资源的多少无关。澳大利亚人口少,不会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日本人资源少,也不会饿肚子,连我们这个第一钢铁生产大国还要进口它的优质钢材。     我们人口多了,经济实力强了,需求量大了,我们就可以到世界各处开发资源、入股矿藏。况且,人口多了,民间正在使用的资源和民间储备的资源也多了。万一突然来了战事,你军队可紧急动用的资源也多。假如中国人口萎缩成现在的1/10,那中国军队可紧急调用的民间资源也就下降90%。看那种情况资源更安全?     况且,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经济与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人口多了,科研队伍强大了,经济实力强了(经济支持),新资源的市场大了(降低成本,提高预期收益),资源开发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如核聚变,如果中国能率先完成技术开发工作,那就永远解决了能源问题。人消耗资源的速度是减法,可人创造资源的速度却是乘法。乘法比减法要快的多,那计划生育一定是大大降低中国未来开发新资源的能力。结果一定是,少生孩子只能降低中国的可用资源量,尤其是人均新资源量。     四大洋、南北极、月球、八大行星与小行星带,都没有定位主权,它们的资源量是中国实控国土资源的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而这些资源,才是中国长期资源安全的最大保障,但这些资源是要靠实力争取的。而我们中国,却自己缩减人口,预备萎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等于把这些资源预送给别人,最终危害自己的长期资源安全。     七、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人口数量的罪。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人口数量的罪,而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人口再少,只要污染,还是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多,人人为环保努力,生态环境反而因人口多而更和谐。我们中国人口密度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韩国490人/K㎡,新加坡人6376/K㎡。如果是人口多造成环境差,那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环境应更差。但是,恰恰相反,他们的环境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反而最美丽。国土面积不变,人口越多则单位国土的环保投入越多,所以新加坡可以建成漂亮的花园城市。因而,把生态环境问题归罪于人口数量是不成立的。     生产生活方式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三类:负影响、正影响和中性。所以,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即是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是产生了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或没有影响(中性)。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人口密度比日本、韩国、新加坡小而我们的环境反而比他们差。而决定生产生活方式性质的因素是: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政府与公民的环保努力等。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GDP为纲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力造成的。由于一味的追求GDP增长的速度,而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足,因而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还是印度的2.8倍,而单位产值的排污量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经济,环境岂不污染,生态岂不破坏?     主张减少人口保护环境的人认为,少生孩子、减少人口可以促进中国环保的发展,其实是相反的。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国婴幼儿消费和最有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的大幅减少,造成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内需缺乏。一方面,内需缺乏就必须争取国际市场来解决就业。落后国家要跟发达国家竞争国际市场就不得不牺牲环境成本。我国产品之所以廉价,劳动力廉价是一个方面,但那只是很小的方面,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只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劳动力廉价几乎被生产效率低下完全抵消了。大的方面在不计资源和环境成本、牺牲资源和环境。比如,2004年西班牙焚烧中国皮鞋事件。西班牙生产一双旅游鞋成本在二十欧元左右。而中国只要三到四欧元,甚至2欧元。十多欧元的成本差价怎么来的呢?主要就在环境成本上。例如,生产的皮革要使用硝酸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高!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就业困难,劳动力廉价,国内消费难以承担起环境成本。征收环境成本税收又会导致产品价格大幅升高消费量大幅减少,就业更加困难,失业率更高,经济更糟糕 。结果,只好通过牺牲环境来解决内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就业问题,最终少生孩子使中国环保处于更不利的境地。     有人拿今年的西南旱灾说事。这是天灾,与人口多少何关?有人把2010年春的西南大旱归罪于中国人口多。西南大旱是天灾,难道人口少了就不发生吗?据郎咸平详实的分析,全球变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自然现象,主要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把它归结为人类的碳排放增加是一个国际阴谋(详见《郎咸平:气候变暖背后的阴谋》),而人类碳排放量增加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并且还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是的,中国人口多了受灾人口也多了,但救灾的力量也更强大,而且人口密度大还可以降低人均受灾人的救护成本和水利工程的人均建设成本,人口多了更有利于抗天灾。     而人口减少,对环保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发展动力都会降低。并且人口减少不利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对环保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少生孩子,减少人口,根本不可能利于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八、交通压力不是因为人口多。     认为中国人口多的人,常常举挤公交和春运难的例子,难道人口少了中国交通就更舒畅了?巴西人口比我们稀少,但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照样人口密集。由于经济发展对人口规模的要求和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无论人口多少都会往城市里挤,你挤不挤公交与中国总人口多少无关,而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建设和你愿不愿做城市人有关。香港人口极其稠密,但香港交通很顺畅,倒是内地城市老堵车。     再说春运。中国人均铁路里程只有一根烟的长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不是因为人口多。春运难,真正原因在于:1、铁路投入不足;2、户籍限制,让农民工被迫到处流动;3、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分布错位;4、铁路经营垄断,体制没有活力;5、中国春节的习俗影响。     其实,无论是城市交通还是铁路,人口多可以使交通更便利。城市交通最快的是地铁和轻轨,但建设与运营成本大,只有足够数量的人口才能降低人均成本到经济适可的程度。而铁路也同样如此,比如京津高铁、京沪高铁让京津沪的交通更便利,而郑西高铁还迫使郑州至西安的航线全部停飞,人口多让这些固定成本高昂的便利的交通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使交通更便捷便宜舒畅。     九、高房价是政府政策问题。     对于中国的高房价,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口太多。其实,这种理论根本占不住脚。中国城市为什么房价高住房难?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口多,所以房价高住房难。俄罗斯人口稀少,且从1992年就不断减少,但莫斯科照样高房价,这还能怪人口多吗?德国人口密度236人/K㎡,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中国仅为137人/K㎡,我们也按40平方米计算,全部城市化,平均楼层高度按10层计算,总共才需要5200平方公里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0.00054%。全国有2860个县区,平均每个县区仅1.8平方公里。即使是达到美国标准,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也仅需9100平方公里,平均到每个县区仅3.2平方公里。如果再平均到每个镇/街道,即使按照让中国人羡慕的美国标准那根本不值得一提。显然,中国城市高房价根本不是因为人口多。     中国为什么高房价?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国有化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人为的制造城市土地供应短缺;2、地方政府的利益驱使,为了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而不顾民生压力,对房价调控力度太低;3、贫富差距大,富人因穷人消费不足造成的实业利润低而只好选择投资房产,且因贫富差距大使财富集中因而富人有更多财力投资房,造成房地产投机泡沫严重;4、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极易发生投机;5、大城市梦与发展不均衡使过多的人涌向少数大城市,结果推动大城市房价上升;6、官商勾结在房地产牟利;7、人口政策拉高房价;8、货币扩张、热钱涌入、信贷资金和股市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推动房地产泡沫。如对城郊耕地的保护,让我们分析分析它的虚伪性。农村住宅按住房与非住房占地面积比1:3计算,城市按楼层15-30层计算,则农村住宅占用耕地是城市的60-120倍。这就意味着,每保护一亩城郊耕地,就要浪费59亩到119亩非城郊耕地。这叫什么保护耕地?其实是变相的浪费!所谓城郊耕地保护,只不过是地方政府想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地方官员想让自己富起来的借口。地方政府假借耕地保护的名,并携带城市土地必须是国有化的制度利剑,故意制造城市住宅土地供应稀缺,然后引发高地价和官员致富,进而制造出城市住房供应不足和高房价,让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们爆赚一把,还让某些计生工作者有凭有据的宣传中国的人口多造成了中国的房价高和人均住房面积少。 另外,独生子女政策本身让原本用于养孩子的钱变成炒房子的钱(对中高阶层的人来说,少养一个孩子至少可以多炒一套房子),计划生育造成的性别比失衡让青年男性不得不买房子以筑巢引凤娶老婆(性别比失衡让女性和丈母娘有资格要求有房子,否则中国也可以像外国一样租房子也能娶老婆),同时独生子女政策也让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愿意出高价为独生子在大城市买一套好房子,结果又进一步推动高房价。     十、减少人口不能提高人均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     有人认为,人口少了,国家投入的人均医疗教育水平就高了。按此逻辑,是不是小国的人均教育投入就比大国高了?或者说中国34省分34国是不是人均医疗教育的国家投入就提高34倍?国家收入来自税收,而税收来自劳动者的生产创造。人口少了,劳动者少了,国家收入也就少了,人均医疗教育等国家投入并不能提高。相反,人口多了,像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人均支出就降低了,反而可以在医疗教育方面投入更高。另外,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困难,养老投入比例太大,反而不利于人均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少生孩子,看似可以提高孩子的人均教育投入。但是,未来老龄化严重,养老负担很重,少生孩子减少人口最终不可能提高人均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水平。     据不完全估计,2005年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公款吃喝花费3000多亿,公车消费3000多亿,公款旅游出国考察3000多亿,仅此三项就达1万亿左右,而中国义务教育投入才2000多亿。中国行政支出世界第一,但中国教育投入却世界倒数。中国教育根本不缺钱,而是政府投入不足、财政资源被严重浪费。     十一、少生孩子不能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少生孩子最终不能提高人均教育投入,这在上节已经说过。其次,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素质的代际差别较大,但计划生育不可能去杀现在的活人,只能减少人口素质更高的下一代,自然平均人口素质就降低了。第三,少生孩子使我国未来老龄化严重,降低了国民年龄活力,因而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第四,人口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投入资金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成长环境的问题。但现实却表明,独生子女政策不仅是破坏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损害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使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十分突出。第五,计划生育系统庞大,本身就要耗费许多财政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都用到教育投入上,中国教育会更好。第六,计划生育给所谓超生家庭沉重罚款,这无疑要减少父母对孩子营养教育的投入。第七,强制计划生育的让那些所谓的超生父母东躲西藏,孕妇流离颠沛,降低了新生儿的素质。另外,计划生育造成对所谓超生孩子的歧视,许多无法入户口甚至无法升学,破坏了超生孩子的成长。     十二、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是生育孩子。      有人认为,未来经济发展了,养老制度健全了,不靠孩子也能解决养老问题。按此说法,美国欧洲日本都应该养老问题更轻,因为他们经济发达养老制度健全。但现实却相反,那些经济不发达、养老制度不健全但生育率高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养老压力最轻。养老人不是饲养动物,人的需要会跟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老人也一样,所以说经济发展养老问题就解决想法纯粹是不把老人当人看。而制度只是个壳子,养老归根结底是工作的劳动人口养不工作的老年人口,而不是养老制度在养老人。老人手中的货币,只不过是一堆纸,还必须有劳动人口把它变成真正的财富,否则它只是一堆废纸而不能购买任何东西。无论任何养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养老供给者还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的的孩子。如果整个国家社会都没有孩子,未来就没有劳动者,也就不会有人给你养老,一切养老方式也都无法存在。所以,养孩子,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由于养孩子边际成本递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养孩子风险远比其他投资方式低,且能解决老年依赖和感情需求问题,所以养孩子是最好的养老方式。而一胎政策,无疑让许多国民老来穷,养老压力沉重,甚至因独子死亡而老无所依,尤其是对农民和城市穷人更是如此。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未来劳动力严重短缺,必定会造成物价大幅上涨和服务价格飞涨,让老年人手中的货币大幅贬值。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国未来重老龄化,经济不景气,使老年人的养老投资大幅缩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未来劳动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养老空有制度而严重缺乏劳动力对其投入,社会化养老方式处于低水平的濒临破产的运转,老人获得的养老资金必定相对于不计划生育而大幅减少。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中国未来劳动力大幅减少,财政收入增加困难,政府对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必定增长缓慢或下滑,让老人生活更加凄凉。     十三、计划生育不能缩小贫富差距。     有人认为多生会扩大贫富差距,而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可以降低贫富差距。这种想法是毫无根据的谬论。首先,计划生育提高就业压力,导致未来的就业危机。而就业问题,对穷人更加重要,就业压力的扩大或就业危机对穷人的危害更大。失业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穷人的问题,而计划生育增大就业压力制造就业危机无疑要使贫富差距更大。其次,一胎政策导致养育费用大幅升高,导致一般收入及以下人口因教育负担高而贫穷;或因上不起学失去发展机会,失去摆脱贫困的机会。导致贫困及一般收入群体与富有群体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因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和珍贵性,家庭采取精品关爱和精英教育模式,导致抚养和教育投入大幅提高;由于少生孩子内需不足造成的就业危机导致学历竞争的激烈,迫使人们要增加学历投资;教育系统趁机抬高教育收费,导致教育收费大幅提高这些导致抚养和教育费用成为家庭负担的大头,教育费用的大幅升高。很多人以为现在教育费用大幅虚高仅仅是因为教育产业化。这是没有把问题看透。就算没有教育产业化,一胎化也必然导致教育费用大幅提高,因为一胎化造成内需不足会带来就业危机。就业困难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这必导致学历优势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历竞争迫使家长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增加子女的学历投资。比如,一般收入的城镇家庭也会花2、3万块择校费上个好中学,也会花几万、十几万买张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是亏本生意!又比如,从幼儿园高收费调查可以看到,幼儿的学前教育费用比大学还高。家长们把教育优势竞争提前到了学前。又比如,本该分文不赚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变成了第二大暴利行业,紧排房地产业之后,10年乱收搜刮二千亿!第三,一胎化生育破坏了缩小贫富差距的自动调节,扩大贫富差距。根据养育能力选择养育几个本来是贫富差距的有效调节机制。这是因为:1、富人的下一代越多,其每个子女继承的财产就越少。对下一代人来说,缩小了贫富差距。2、培养人才需要付出巨额的资金。穷人缺乏这个条件,而富人有这个条件。富人多养育儿女,富有的财产可用在多为国家经济培养人才。这实际上是公益的、是均贫富的。3、富人多养育儿女是多增加消费最大人口,扩大消费市场。一胎化强迫富人穷人都只生1个,破坏了以上缩小贫富差距的自动调节。我国现状是城镇富于农村,培养儿女的经济能力强。让城镇多养育儿女,一方面可以多培养将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一胎化决定农村养育1.5个,城镇养育1个,此举无疑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除人口政策外,贫富差距过大其他重要原因有:1、不平等的竞争机制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2、政策的不平等、改革开放的先后和不平衡的发展战略;3、户籍制度和人为制造的城乡不平等;4、国家的长期低教育投入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而又公平的教育,尤其是对穷人危害更大;5、民主与法制发展不足,使权贵阶层更富而弱势阶层相对更穷;6、国企垄断导致经济资源向少数国企严重倾斜,而与绝大多数非国企民众收入相关的民营经济与个体经济却遭各种不公平待遇;7、低工资、低劳动保障、低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模式扩大贫富差距。而这些因素,责任主要在政府,而与中国人口多无关。     十四、少生孩子不能强国。      计生部门赞美计划生育富民强国,前几节我已经证明计划生育不能富民,其实它更不能强国。综合国力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物质财富是人生产的,科技是人研发的,军事是人装备的,综合国力当然是以人为基础的。少生孩子阻碍科技发展,也就同时阻碍了经济发展。一胎政策造成中国兵源大幅萎缩和未来支持军事发展的财政力量相对大幅削弱,当然不可能利于中国军力的发展。GDP=人均GDP人口数量,而一胎政策既要降低中国未来人均GDP又要大幅减少未来中国人口,无疑要大幅削减未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我已经在《人口战略与中国崛起》中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边际人口科技拉力递增,边际人口GDP递增,边际人口军事实力递增和边际人口综合国力递增。所以,无论如何,少生孩子根本不可能强国,而实际只能弱国。     十五、7亿、5亿或3亿适宜人口论是错误的。     不少中国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减少了生活水平就更高,不少国民也这样认为。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原始人生活水平最高,因为原始人最少!但恰恰相反,原始人是赤贫。按这种说法,中国人口密度仅137人/K㎡,而日本350人/K㎡,韩国490人/K㎡,新加坡6376人/K㎡,因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人生活的更差,他们应减少人口以改善生活。特别是新加坡,已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恰恰相反,他们生活的很好,人口最密的新加坡也最美丽。显然这种减少人口提高生活水平的说法是相当谬误的,因为提高人生活水平99%的因素是以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础所形成的综合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原始人均资源的多少。     一些人口专家坚持认为:我们中国人口太多了,人口拥挤,人口密度高,如果我们中国人口减少到适宜人口生理水平,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如果按这样的说法,中国就不应该城市化,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太大了。如果中国城市化,无论中国有多少人口其居住的人口密度是一样的。美国只有三亿人,但纽约、费城、芝加哥一样非常拥挤。西欧国家人口低惯性增长,小城镇一个个消失,但大城市人口却仍快速增加。俄罗斯人口从1992年就不断减少,但是人口还在往莫斯科等大城市集中,虽然俄罗斯人口稀少但莫斯科照样高房价!所谓的人口密度与总人口数的关系在城市化下都是数字假象,人口生理密度在城市化下与人口总数无关,适宜人口生理论在城市化下是虚伪的数字游戏,毫无实际意义。     何谓适宜人口?其科学标准有两个:1、最佳国力人口;2、最佳生活水平人口。换句话来说,也就是综合国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的人口。判断人口多少是适宜的,那就要看:1、增加人口是否增加综合国力;2、增加人口是否有利于生活水平提高。我已经在《人口战略与中国崛起》中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边际人口国力递增。这就意味着,对综合国力来说,人口越多越好,不存在最佳国力人口的边界。由于提高人生活水平99%的因素是以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础所形成的综合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的原始人均资源的多少,所以增加人口可以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那就不存在最佳生活水平的适宜人口。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人口承载力也已经全球化。依照适宜人口的标准综合国力最大化和生活水平最高化,7亿、5亿、3亿适宜人口论是根本不成立的。首先,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绝对比一个7亿、5亿或3亿人口的中国更强大,中国人口减少绝对不利于国力的增加。其次,中国人口由13亿降到7亿或3亿,与不降低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低,因而生活水平也会相对更差。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能力很低,民生压力很大,怎么可能用减少人口而提高生活水平呢?既然如此,中国人口从13亿降到7亿、5亿或3亿,既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什么理由认为7亿、5亿或3亿人口是中国的适宜人口呢?     十六、世界允许存在一个13亿人口发达的中国。     不仅有美国专家劝说中国人口不减少就不能变成发达国家,连多次给中央讲课的经济学家程恩富也认为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人口要降到5亿。可惜,据美国预计,美国2010年人口要超过5亿,是不是美国由此沦落为发展中国家呢?现在非洲人口已经超过10亿而且还在高速增长,印度人口预计2100年要超过18亿,是不是非洲永远贫穷印度永远不能成为发达国家呢?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资源实际也已经全球化。中国减少人口为世界节约资源,但非洲、印度等都不会这样做,最终我们节约的世界资源还是被他们使用,对我们中国有何益处?中国自知人口多,却要学习美国高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边大量浪费自己的资源大肆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再一边高喊自己这种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无法承载13亿人口进入发达国家,中国人岂不太可笑了?为什么不学习日本节约资源有利环保的发展模式?世界可以允许100发达的日本,未来地球也可以允许一个人口达100亿人口发达的世界,为什么独独不能允许一个13亿或者20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是不是中国34省分34国而任何一个省人口都不过一亿是不是又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了?     相反,世界需要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后,13亿人口可以带来雄厚的财力、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广阔的市场。这样的一个国家,不仅可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驱动力,更能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更优更廉价的科技成果。比如航天育种,中国人口越多则财力与科研力量越强,研发速度就越快;中国人口越多人均成本就越低,众多人口可以让中国轻易消化掉巨额研发成本,为世界人民提供的科技成果也就十分廉价了。13亿人口的发达中国可以通过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力的带动世界经济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对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可以提供更多的援助,可以为世界伸张正义,可以有力的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和环保发展,从而更强有力的带动世界的发展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提高,这才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而少生孩子、减少中国人口,根本不是对世界的贡献。     十七、性别比失衡的确是因为计划生育。     正常的新生男婴与女婴的比例是103~105:100,中国的这个比例在1990年是112:100,1995年是116:100,2000年是118:100,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达到120.22:100和120.56:100(实际可能更高,因为各地计划生育部门为了显示对性别比失衡控制的功绩或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几乎全部都在这方面的数据上造假)。中国只有计划生育比较宽松的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和二胎试点地区性别比例正常。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有11276万25~35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适益婚配的20~30岁的女青年只有7206万,男比女高出4000多万。而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每年新出生男婴又比女婴多出120万。与每年增加120万相对应,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每持续一天,每天至少有3000女胎儿被杀。     对于一胎政策和强制计划生育造成的性别比严重失衡,计生部门对此矢口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二胎试点地区和计划生育较松的新疆西藏性别比正常的现实表明,中国的性别比失衡的确是因为一胎政策和强制计划生育。由于强制计划生育尤其是一胎政策与公民要男孩愿望的矛盾,使许多父母不得不痛心坠下女胎儿。受佛家与儒家思想影响,性情善良的中国人岂愿杀死已经几个月的亲生骨肉?尽管中国文化像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重男轻女,但只要没有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血液里已经融入佛家与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根本不会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中国也不会性别比失衡,每天也不会增加3000多个光棍。     十八、汉族人其实最不喜欢生孩子。     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生孩子,尤其是认为汉人喜欢生孩子,所以要对汉人进行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才能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但在全世界的现实表明,现在中华文化圈和汉人最不愿生孩子。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华人总是生育率最低的群体。现在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1.3左右,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9年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6个,而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个。在已经大力鼓励生育的情况下,2009年台湾澳门总和生育率仅为1.0,香港也仅为1.1,连排世界倒数前三名。纵览世界现实,岂能说中国人或汉人喜欢生孩子?现在汉族生育率仅1.2左右,这意味着汉族人每过一代人口大约减少45%,7代之后(约200年)人口减少为原来的1.5%(大约1800万人),10代之后(约300年)人口减少为原来的0.25%(大约300万人),况且还是老龄人口比例巨大,新生儿比例极低。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可以在一二百年里完全可以沦落为一个又老又小的弱小民族,汉族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民族人口基业可以在一二百年里完全毁掉。     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生育率仅为1.22,而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生育率为3.20,维吾尔族生育率为3.16,远高于汉族。在中国整体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且很低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人口却呈加快增长的趋势,如1953到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年增长率为2.24%,1982到2000年升到2.52%,2000到2005年竟加速到2.99%,而此时汉族人口年增长率已经仅为0.40%,而且很快面临人口负增长。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计算,2001年到2005年少数民族新生儿约占全国出生人口的25%。而依照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和统计局数据推算,现在少数民族新生儿占全国比重已经突破30%。由于汉族新生儿性别比严重失衡,而且生育率持续处于超低水平,汉族新生儿占全国的比重很快会低于60%乃至50%以下或甚至更低,到时候主体民族必然沦为少数民族。     汉族的生育文化是古代先贤通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传香火、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等思想文化元素策划出来的。但是,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已经全部被戴上思想落后的帽子,被中国人自己严重破坏。在思想大解放、社会道德堕落、计生宣称铺天盖地、现在经济社会运转机制和社会养老的作用下,汉族的这些传统民族生育文化元素已经流失殆尽,而新的民族生育文化又没有形成,必然导致汉族生育率处于危险的超低水平。汉族人喜欢生孩子,早已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十九、继续一胎政策利不在千秋。     在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的同时,计生部门却宣称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面已经证明,计划生育无功于当代,同时,实际上它也在祸害千秋。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已经把中国的传统生育文化破坏殆尽,使中国生育率处于超低的危险水平,新生儿比例降到全球的10%。人口是民族与国家力量的源泉,无论是对中国生育文化的巨大破坏还是对中国人口再生产能力造成的巨大伤害,都将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实力和尊严。     民族的安全最终由民族的人口实力和生育文化所决定。中国如此少生孩子和强制计划生育对中华民族生育文化的摧残,最终只会危害中华民族的自身安全。特别是海外华人,更受本族实力所影响。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的人口与生育文化雄立不倒,哪怕她被打倒一万次,她还能站起来继续跟你打;如果他的人口和生育文化萎缩倒下了,你打他一次,他就完蛋了。众多人口与强劲生育文化,才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生命力。强制少生孩子,不仅摧残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人口,还摧残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生育文化,这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安全,降低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生命活力。     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主体汉族,历经入侵,历经战乱,历经灾难,多次亡国,多次濒临亡族,多次损失惨重。但我们却败而不亡(亡国),亡(亡国)而不死(民族仍延续),损而不折,依旧顽强的生存延续着,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人口众多、生育文化强劲吗?众多人口让我们经得起战乱,经得起损耗,经得起折腾;强劲的生育文化让我们在战乱之后、巨损之后、折腾之后随即补充众多的年轻人口,让我们依旧有力量依旧顽强的生存着。这就是我们败而不亡,亡而不死,损而不折,五千年来强劲延续下来并最终成为胜利者的秘密所在。但是,让我们民族尤其是让汉族倔强延续的强劲民族生育文化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由于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成中国未来劳动力严重匮乏,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未来20年劳动力缺口1亿以上,为解决劳动力缺口,中国将不得不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为何我们不多生一些自己的孩子去解决自己未来的问题并壮大我们民族的实力?为何要逼自己为它族腾出生存空间?这岂能是利在千秋?     二十、继续一胎政策违反基本国策精神、科学发展观。     中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给计生部门的大扩权,让计生部门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利益,比如罢官和撤销国家饭碗的巨大权力,巨额罚款收入,大量灰色收入等,半月谈2009年第8期就报道了一名乡干部自曝地方计生成为当地最油水最风光最想进的政府部门。由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甚至置民族与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千方百计的维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由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甚至置民族与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千方百计的维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越是宣传人口恐怖论、人口负担论和那些荒谬的人口思想,计划生育就越可以强制,规定的生育数量就可以越少,这样与人民的生育愿望就越背离。而越是背离人民的生育愿望(包括国家人员),他们的实际权力就越大,利益也就越多,否则他们就没有这些巨大权力和利益,所以他们就提倡和支持一胎政策。这就是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诞生与维持的权力利益机制所在,也是计生人员当初鼓吹要强制计划生育与一胎政策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当初他们这么做就是为自己扩张权力而不是他们所说的种种好处,因为这些所谓的好处基本上都是骗人的谬论。对计生部门来说,越是宣传人口恐怖论、人口负担论和那些荒谬的人口思想,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维持的就越久;计划生育越是强制,规定的生育数量越少,越是可以干扰人民的生育自由,他们实际获得的权力与利益就越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80年的2.24,这时候的下一步计划生育工作就是防止生育率下滑到过低的水平(注意:计划生育既可以是鼓励少生,也可以是鼓励多生,并不是计划就要减少,也可以是计划增加),但此时中国却开始一胎政策。即便不谈一胎政策的正确性,到了199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8,1995年降到1.48,2000年降到1.22,一胎政策也已经超额完成了历史使命。但计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通过篡改人口数据、让人口专家向中央建言和继续灌输计生思想的方式继续维持一胎政策。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宗旨是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当然,由于当时人思想认识受时代局限性的限制,这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但当时的愿望是好的。只不过是到了相关部门具体政策及执行却严重走了样(很可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因为越强制、规定生的越少他们的权力与利益也就越大),不仅破坏了此国策的形象,糟蹋了许多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恶化了干群关系,还让党和政府为他们的恶劣行为背黑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但党中央国务院是明文规定不准这样做的。简单的说,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最基本的内涵和最核心的使命。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某一个时期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实施内容,但不等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本身,它要随着具体社会条件的变化根据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精神的内在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调整。所以,鼓励少生不是基本国策,具体人口政策不是基本国策,强制计划生育不是基本国策,当前人口政策也不是基本国策,一胎政策本更不是基本国策,否则那就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曲解或误解。而讨论当前人口政策是否还适宜、是否放开生育或放开二胎、是否鼓励生育,都不能阻止或盖上反对基本国策的帽子,因为这本身就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党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人提出的内在要求。当条件变了,由多生变成少生或不愿生,由高生育率变成低生育率,这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内在的要求调整具体的人口政策,否则就违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宗旨。无论一胎政策本身,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91年就降到1.8,2000年降到1.22,还是近几年人口抽查客观数据显示的1.3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是属于十分危险的超低生育率),这皆不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按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宗旨和精神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中国不应该再实施一胎政策,而现在更应该鼓励生育。但现实中,既得利益集团不但不提鼓励生育的事,反而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置民族未来、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的维护一胎政策。显然,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宗旨的内在要求、党的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来讲,计生部门和人口专家中的一些人员至少已经违背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党的科学发展观20年!               《五》计划生育已经形成知识权力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的计生部门一直宣传中国人口爆炸论、人口负担论和其他一些明显谬误的人口思想,谎报人口数据,并千方百计的维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继续实施。比如前计生委主张维庆在2005年时说: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3.7亿、14.6亿。这意味着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需要增加0.6244亿人口(13.7-13.0756=0.6244),每年需要增加1249万。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仅显示2006、2007、2008年人口增量也分别只有692万、681万、673万人,计生委主任的预计竟然比统计局数据高85%!这说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可能是1.8,而是远低于计生部门一贯所说的1.8。这么大的数据差距,不可能是误差,显然是有意而为的。如果从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义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根本不应该这样做,但他们为什么又这样做了呢?就像交通部门反对用燃油税代替公路收费制度一样,尽管利国利民,但违背了部门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要理解计生部门的这些不爱国行为,当然就要从计生部门的利益角度出发。实际上,中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实施是给计生部门的大扩权,让计生部门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利益,比如罢官和撤销国家饭碗的巨大权力,巨额罚款收入,大量灰色收入等,半月谈2009年第8期就报道了一名乡干部自曝地方计生成为当地最油水最风光最想进的政府部门。如果不计划生育了,庞大的计生部门人员不仅没有了权力和收入,更是没有了饭碗,所以想方设法维持计划生育的继续实施就是他们现在的最大利益。     对计生部门来说,越是宣传人口恐怖论、人口负担论和那些荒谬的人口思想,中国民众和决策者就越感到中国人口太多,需要减少。只有这样,中国才需要计划生育,他们的存在才有现实可能性与道德前提。所以,尽管他们的许多宣传很荒谬,但利益会驱使他们继续这样高调的宣传谬论。不然他们不仅失去的是巨大权力和利益,还有铁饭碗。而越是宣传人口恐怖论、人口负担论和那些荒谬的人口思想,计划生育就可以更强制,规定的生育数量就可以更少,同时也与人民的生育愿望更背离,这样他们的权力与利益也就越大:越是强制,规定的生育数量越少,他们权力的范围和权力的强度也就越大,比如罢官和撤销国家饭碗的生杀大权;而越是背离人民的生育愿望(包括国家人员),人民就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样计生部门和计生人员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入,这就是计生部门油水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否则,他们就没有这些巨大权力和利益。这就是计生部门不懈余力宣传谬误的人口思想、千方百计的维持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继续实施的思想权力利益机制所在,也是计生人员当初鼓吹要强制计划生育与一胎政策的最根本原因扩张权力与利益。很可能当初他们大力提倡、鼓吹实施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并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所说的种种好处,因为这些所谓的好处基本上都是骗人的谬论,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恐怕只能用为自己扩张权力和增加利益来解释。     一些所谓的专家,尤其是人口专家,也从这个思想权力利益机制中获得一杯羹。他们帮计生委研究实施少生孩子政策与一胎政策的种种好处,计算中国人口如何太多,宣传人口如何增加国家负担,演说人口多带的种种问题,赞美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巨大贡献。而计生委,作为中国的最高人口问题权力部门,则给这样的专家一官半职,多给研究经费,多发表其文章,多给其荣誉和利益。这样的专家,当然也心知肚明如何与权力配合从而获得利益。而一些有良心坚持己见的专家,命运就惨了,处处遭打压,其客观科学的人口思想很难在正规场合生存,甚至在网络上也经常被删。     这就是计生部门利益形成的思想权力机制。计生部门和一些专家的的利益来源就是宣传人口恐怖论、人口负担论和那些荒谬的人口思想,甚至在人口数据上造假以误导决策,从而维持强制执行计划生育和继续实施一胎政策。这样一来,计生部门和一些专家就形成了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置民族国家与人民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维持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的继续实施。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磁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mpmhpu 2010-4-27 09:27
磁流体力学是结合经典流体力学和电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导电流体和磁场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包括磁流体静力学和磁流体动力学两个分支。 磁流体静力学研究导电流体在磁场力作用于静平衡的问题;磁流体动力学研究导电流体与磁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或运动规律。磁流体力学通常指磁流体动力学,而磁流体静力学被看作磁流体动力学的特殊情形。 导电流体有等离子体和液态金属等。等离子体是电中性电离气体,含有足够多的自由带电粒子,所以它的动力学行为受电磁力支配。宇宙中的物质几乎全都是等离子体,但对地球来说,除大气上层的电离层和辐射带是等离子体外,地球表面附近(除闪电和极光外)一般不存在自然等离子体,但可通过气体放电、燃烧、电磁激波管、相对论电子束和激光等方法产生人工等离子体。 能应用磁流体力学处理的等离子体温度范围颇宽,从磁流体发电的几千度到受控热核反应的几亿度量级(还没有包括固体等离子体)。因此,磁流体力学同物理学的许多分支以及核能、化学、冶金、航天等技术科学都有联系。 磁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1832年法拉第首次提出有关磁流体力学问题。他根据海水切割地球磁场产生电动势的想法,测量泰晤士河两岸间的电位差,希望测出流速,但因河水电阻大、地球磁场弱和测量技术差,未达到目的。1937年哈特曼根据法拉第的想法,对水银在磁场中的流动进行了定量实验,并成功地提出粘性不可压缩磁流体力学流动(即哈特曼流动)的理论计算方法。 1940~1948年阿尔文提出带电单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道的引导中心理论、磁冻结定理、磁流体动力学波(即阿尔文波)和太阳黑子理论,1949年他在《宇宙动力学》一书中集中讨论了他的主要工作,推动了磁流体力学的发展。1950年伦德奎斯特首次探讨了利用磁场来保存等离子体的所谓磁约束问题,即磁流体静力学问题。受控热核反应中的磁约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约束温度高达一亿度量级的等离子体。 然而,磁约束不易稳定,所以研究磁流体力学稳定性成为极重要的问题。1951年,伦德奎斯特给出一个稳定性判据,这个课题的研究至今仍很活跃。 磁流体力学的内容 研究磁流体问题,首先是建立磁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其次是用这个方程组来解决各种问题。磁流体力学主要用来研究解决的有: 理想导电流体运动对磁场影响的问题;或流体静止时,流体电阻对磁场影响的问题,其中包括磁冻结和磁扩散。 通过磁场力来考察磁场对静止导电流体或理想导电流体的约束机制。这个问题是磁流体静力学的研究范畴,对受控热核反应十分重要。磁流体静力学在天体物理中,例如在研究太阳黑子的平衡、日珥的支撑、星际间无作用力场等问题的解决中也很重要。 研究磁场力对导电流体定常运动的影响。方程的非线性使磁流体动力学流动的数学分析复杂化,通常要用近似方法或数值法求解。它们虽然是简化情况的解,然而清晰地阐明了基本的流动规律,利用这些规律至少可以定性地讨论更复杂的磁流体动力学流动。 研究磁流体动力学波,包括小扰动波、有限振幅波和激波。了解等离子体中波的传播规律,可以探测等离子体的某些性质。此外,激波理论在电磁激波管、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上都有重要的应用。 等离子体的密度范围很宽。对于极其稀薄的等离子体,粒子间的碰撞和集体效应可以忽略,可采用单粒子轨道理论研究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对于稠密等离子体,粒子间的碰撞起主要作用,研究这种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有两种方法。一是统计力学方法,即所谓等离子体动力论,它从微观出发,用统计方法研究等离子体在磁场中的宏观运动;二是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即磁流体力学,把等离子体当作连续介质来研究它在磁场中的运动。 磁流体力学是在非导电流体力学的基础上,研究导电流体中流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进行这种研究必须对经典流体力学加以修正,以便得到磁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磁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具有非线性且包含方程个数又多,所以求解困难。但在实际问题中往往不需要求最一般形式的方程组的解,而只需求某一特殊问题的方程组的解。一般应用量纲分析和相似律求得表征一个物理问题的相似准数,并简化方程,即可得到有实用价值的解。 磁流体力学相似准数有雷诺数、磁雷诺数、哈特曼数、马赫数、磁马赫数、磁力数、相互作用数等。求解简化后的方程组不外是分析法和数值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可以求解较复杂的问题。 磁流体力学的理论很难像普通流体力学理论那样得到充分的验证。由于在常温下可供选择的介质很少,同时需要很强的磁场才能观察到磁流体力学现象,故不易进行模拟。模拟天体大尺度的磁流体力学问题更不易在实验室中实现。所以磁流体力学的理论有的可以得到定量验证,有的只能得到定性或间接的验证。当前有关磁流体力学的实验是在各种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受控热核反应装置中进行的。 磁流体力学的应用 磁流体力学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天体物理、受控热核反应和工业。 宇宙中恒星和星际气体都是等离子体,而且有磁场,故磁流体力学首先在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和地球物理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当前,关于太阳的研究课题有:太阳磁场的性质和起源,磁场对日冕、黑子、耀斑的影响。此外还有:星际空间无作用力场存在的可能性,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弓形激波,新星、超新星的爆发,地球磁场的起源,等等。 磁流体力学在受控核反应方面的应用,有可能使人类从海水中的氘获取巨大能源。对氘、氚混合气来说,要求温度达到5000万到1亿度,并对粒子密度和约束时间有较高的要求。而使用环形磁约束装置在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中显出较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磁流体力学除了与开发和利用核聚变能有关外,还与磁流体发电密切联系。磁流体发电的原理是用等离子体取代发电机转子,省去转动部件,这样可以把普通火力发电站或核电站的效率提高15~20%,甚至更高,既可节省能源,又能减轻污染。 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激波、空气对飞行器的摩擦,使飞行器的表面空气受热而电离成为等离子体,因此利用磁场可以控制对飞行器的传热和阻力。但由于磁场装置过重,这种设想尚未能实现。 此外,电磁流量计、电磁制动、电磁轴承理论、电磁激波管等也是磁流体力学在工业应用上所取得的成就。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3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寄语
mpmhpu 2010-1-1 15:55
在平平常常、平平淡淡中追求进步 在复杂权力环境中独善自我,寻求发展 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继续捍卫道德底线 在正义、尊严的原则下争取自己的权利 继续排除干扰充实自我 继续培养自己在艰难环境中良好生存的能力 继续扎扎实实推进科研平台的建设 继续夯实的教学与科研基本功 祈愿身体更好 祈愿家庭更幸福 祈愿宝贝女儿更健康可爱 祈愿高水平科研项目有新的突破 祈愿高水平论文有更多产出 祈愿.......
个人分类: 感受|3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忙碌茫然中迎接新年
mpmhpu 2010-1-1 15:36
一晃眼,未曾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也没有定下情来收获过往,就这样平平淡淡、平平常常又一年。 由于工作现实与环境的因素,在完成工作单位大部分任务后,我去年年末匆忙来到南京,借用我导师的试验条件,开始了新一轮试验。这个实验,我规划了两年多,由于实验所需条件比较苛刻,获取难度很大,准备了几次,也做几次尝试,都不是很理想。但即使在不是很理想的实验状态下,获得的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效果相当不错,驱使我坚持下来,不想放弃。一个人,节日里,在无奈的同时,也在体会着做试验的乐趣。虽说带了几个研究生,但由于都是刚入门层次的,加之思想还未经一段时间的历练,无法在一个创新试验中实时分析其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实时修改。所以,还是自己来操刀,令人欣慰的是,连续做了10多天实验,获得了不少新的现象,并且新的idea也跟着产生。 说起来无奈,参加工作近4年,科研平台还没有建起来,虽然,在我的奋力争取中,基础的科研平台在逐步建设,但是,环境、官僚、权力、多疑......路走的很艰难,活干起来很窝火。单纯的科研作为,被异化为一种政治与权力。我想单纯,但被复杂起来。只好,独自一人来到母校,让自己的想法在实验中予以检验、修正与完善。只是,这样下去,路总是不好走。 在中国,你不得不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复杂化的状态下,生活着,生存着。
个人分类: 感受|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十大缺德行业排名出炉 (转自天涯杂谈)
mpmhpu 2009-8-22 20:50
『 天涯杂谈 』国内十大缺德行业排名出炉 ??前几天看了网上一个点击量上百万的热帖最新网络流行语:你鸿毛了吗?。帖子很像是出自80后之手,其中深刻反省并渴望向上的含义非常强烈!80后们真诚反思的开始,是无数国人热切盼望的事情,实乃我中华之幸也!!!   读了鸿毛贴,联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社会主流道德建设,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都是要确保社会主流形态的积极向上。但在现实中,各个行业中还存在着很多恶劣问题,从业人员道德缺失,老百姓深恶痛绝。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挑选了10个有代表性的行业,把他们的缺德问题都摆出来,希望大家一起监督督促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也希望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积极自省,每天都问问自己,你鸿毛了吗?      10、 烟草行业   该行业是为数不多的以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行业,除了能交大量的税收以及解决一些就业问题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当然了,抽烟是可以缓解压力,愉悦精神,但后果过于恶劣,人要是得了绝症死了还谈什么愉悦精神?      和别的缺德行业有所不同的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并不存在什么很严重的道德缺失(除了一些贪污腐化的问题),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特此正名。      9、 保健品行业   从国外买来激素,运回来一兑水,然后花重金做恶俗广告,再把价格翻几十倍往二三级城市和农村一卖。这就是中国保健品的典型做法。这在保健品行业算比较文明的了,因为至少还没有放什么有毒的东西,吃了最多也就是亢奋一下,早熟一点!      保健品行业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你有胆有钱,就能把一个垃圾产品做大做强!然后美其名曰:我们的东西又吃不死人!最多没用呗!全方位的广告轰炸,怎么恶俗怎么来,把市场空间全部填满,小企业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哪怕有很好的产品。那个鸿毛帖子上提到的醒元本草也许就是个好例子。如果能有效防治疲劳驾驶,能拯救多少条生命啊,现在却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销售,这也说明小企业做大做强是非常苦困难的。      8、 股票投资行业   经过这次的金融风暴,该行业孔雀的屁股终于露了出来。因为是最直接与钱打交道的行业,所以也是最典型的唯利是图的行业。此行业上上下下充斥着金钱至上的理念,缺德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因为他们从来不谈这个问题。事实早已证明,该行业的造富神话大都建立在别人(也包括广大中小股民)的痛苦之上。老鼠仓的横行程度远超我们想象,被抓那是倒霉。股票价值投资的理念很难建立起来,炒股票是通行的理念。      该行业的光鲜外衣和优厚收入吸引了无数最顶尖的人材趋之若鹜,但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被金钱同化,自甘堕落!你看那些股评家们,还有投行的银行家们,哪个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可是学历越高,欺骗性越强,后果越恶劣。由于钱来的太快,自身的人格和道德水平又太低,该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活作风腐化之极,整天醉生梦死,轻如鸿毛!      7、 房地产行业   在鸿毛帖中将房奴列入了鸿毛一族的行列。那么我要说,逼着所有人当鸿毛的人和行业必然就是鸿毛,而且是更轻的鸿毛!该行业和烟草行业正好相反,行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缺德之说,主要是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非常厉害。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上到下素质之差,档次之低,有目共睹!本来寄希望于房地产行业调整后该行业能够好好自省和提升一下,但市场稍微回暖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涨价的,偷工减料的,假卖房的,售楼小姐们的白眼都和从前一样。一句话,狗改不了吃屎。      总是听说房地产对拉动内需很重要,但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高房价的消费会长时间严重影响其他消费能力,特别是在中国,往往影响几代人几个家庭的消费能力。从这点来看,高价位的房地产不但不能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还会严重破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绑架地方政府,真可谓不忠不孝,轻如鸿毛!      当然这个行业中也有相对比较好的企业和人,如万科和王石,虽然依旧摆脱不掉这个行业的一些陈腐桎梏,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但总算是有社会责任感和明晰的企业发展方向,王石个人的人品也值得尊敬。我们对这样的企业和人应该多多包容和鼓励,让这样的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整个行业走出道德败坏的泥潭。      6、 娱乐行业   该行业很多从业人员的特征都是男盗女娼,五毒俱全。在这个圈子道德这个词是被当作笑话来讲的。虚荣、堕落、集邮、不择手段成了这个行业的代名词,满嘴谎言是他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吸毒则是他们放松玩 High的常用手段。在这个潜规则盛行的行业里,无数的年轻男女惨遭蹂躏。基于其行业特性,容易成为社会大众兴趣所在,特别是青少年的关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极坏的榜样!这些年来,娱乐圈的光环吸引了众多家庭花费无数心血培养孩子,希望成为明星,最后却成为三陪或小二小三,可悲可叹!这个圈子像一个铺满鲜花的大火坑,无数人被鲜花吸引跳了下去,被烧的骨头都不剩。      当然这个行业也有不少演员,如彭丽媛、宋祖英、刘欢、濮存昕等,他(她)们形象正面,热心公益,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都极高。真希望他们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啊。      5、 食品行业   我曾经因为个人崇拜坚持喝某个牌子的牛奶长达数年,不知喝了多少三聚氰胺进肚子!事件刚发生时我非常难过,坚持认为这些企业的上层老总们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后来才知道他们这个圈子里连傻瓜都知道三聚氰胺。      这只是食品行业缺德的一个缩影,只要监管不到的地方立刻就会有人捣鬼,我们天天吃进去多少毒素根本无法计算!像蔬菜瓜果之类的食品全面监管起来非常困难。仅举一个亲眼看到的例子:我有一次去农村玩,看到一片种大葱的田地,一老农正往田里倒一种稀释过的剧毒农药(类似敌敌畏),我问他干什么呢?他说这样能让大葱长的粗大好看,一亩地要倒好几瓶。我问老农这大葱有农药残留对身体不好吧?老农倒是朴实,指着不远处的一小块地说,没事,我们自己只吃那边种的东西,这边种的都是卖给城里人吃的。我呆呆地望着绿油油的田地,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癌症现在已经是常见病了。      当然这个行业好的企业还是有的,比如三元牛奶和其他一些企业,前些年因为成本高口味淡被打压的几乎破产,现在才明白原来成本高口味淡是因为没放东西的缘故。现在终于咸鱼翻身,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      4、制药行业   中国制药行业是世界一大奇观!一是新药多!二是药厂多!这两项均为世界之最!说我们的研发能力世界最强你相信吗?在国外只有博士以上的最顶尖人物才有可能进入药厂研发部,我们药厂的研发能力是相当缺乏的。药品的重要销售途径是靠广告和回扣收买医生。如此众多的新药,主要来源是以旧换新,还听说过拿国外专利作废的药到国内的。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勾结药监局,那位被枪毙的药监局郑局长任内就批了数万个新药,其中最猖狂的时候一年就批了上万个。据后来知情人回忆,当时的盛况真是惊人:药品注册司聚满了送钱的人,只要送钱,新药三分钟可通过审批,以至于被国外同行当成上厕所聊天的笑料!      其实缺乏研发新药能力也就罢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研究开发一下也有可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同仁堂,一直长盛不衰!民间有那么多的秘方偏方,如果药厂都能好好加以利用,我们祖宗留下了的宝贵中医遗产也有救了,中医也早就走上世界了!这样的话我们的药厂就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即得到了经济效益,又造福了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3、 医疗行业   中国医疗行业鱼龙混杂,道德败坏!从业人员从诈骗犯到强奸犯都有。各种骗子医院大行其道,医托盛行,并利用媒体大肆宣传欺骗患者。一个感冒黑你个几百块钱那算是仁慈了,见死不救都经常能见诸报端。乱收费乱开药收红包的现象已经是主要创收手段和普遍真理。我的一个朋友到东北某著名三甲医院开刀住院,一进去就被同房病友好心提醒,所有开销必须一条一条仔细比对,而且到时候一定要大闹特闹才有可能把钱要回来。我朋友一开始还怀疑,这可是三甲医院,不会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吧?后来才发现,病友的话真是金玉良言。几乎每一种花费上都被加上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多余开销。我朋友后来一条一条地和他们闹,而且是带着人往大了闹。最后查到手术时的费用,因为是昏迷状态,实在不知道当时到底用了多少绷带、输了多少血,只能作罢。最后医院也被闹怕了,费用居然退了快一半!      当然好医院也是有不少的,像上海北京广州这种特大城市的最著名的医院,如协和,301,华山,中山一院等都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数量少,且医疗资源严重透支,每天都被全国各地来的患者包围着。加大社区医院的建设和医药分家都是必须要走的路。      2、 煤炭采矿行业(主要指私营)   这是一个很黑的行业,不光是指工作环境,还有生存环境。这里以山西煤老板为例说明一下。一些私营煤矿的构成如下:煤老板雇佣黑社会成员为打手,当地政府官员入暗股当保护伞,每天现金交易基本不缴税,死了人要立即埋掉。大部分煤老板在北京拥有多处豪宅,每天有专车把当天的现金收入送到北京然后藏匿或汇往国外,以确保煤矿银行帐号上基本没有余粮。这么做主要为了随时防止煤矿出事跑路,且不用赔钱。因为钱太多不知道如何花,五毒俱全是一定的,在车展上买豪车是一定的,在北京买房子也是一定的,且一次要买好多套。我曾经听说某个别墅区有个山西煤老板一次就买了8套1千多万的别墅,分给亲戚和马仔住,最后一套实在没人住了,就给了他们家的狗住。他们宁肯花1千多万买房给狗住,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钱添置一些安全设备,给矿工买保险!对这样的人,还谈什么道德?可以毫不开张地说:这些人挣的每一分钱都沾满了矿工的血汗!可就是这些人却是北京房地产开发商们的最爱。不知道这些开发商在数钱的时候会不会想想上面矿工的血汗?会不会想到把这些钱捐出来一部分给矿工买保险呢?真是不仁不义,轻如鸿毛!      1、 教育行业   把教育行业列在这里我感到很悲哀,很痛心!曾经的灵魂工程师,本来应该是最受人尊敬的行业,却堕落的如此之快,令人感叹!      教育的金钱化和产业化是最大的根源!因为钱,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还有学校,以垂直落体的速度从天上直接掉到了地下,直奔地狱而去。研究证明,一个人灵魂的健康成长,只和自己的家庭和老师有主要关系。可是我们的老师们和学校都干了什么呢?幼儿园的老师会因为没有送礼而不给孩子小红花;小学的老师会因为没有送礼而当众羞辱孩子;中学为了升学率把所有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取消,无人再提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个个豆芽菜和考试机器;大学为了增收疯狂扩招,培养出无数个半成品找不到工作还要被就业。像奥数这种摧残儿童灵魂,变态儿童人格的丑陋东西,也因为金钱利益被大张旗鼓地释放出来,坑害了无数孩子。      如果说食品行业的缺德是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话,教育行业的缺德就是损害人们的人格和灵魂健康。如果说身体的损害还有医院可以治疗的话,灵魂健康的损害就无药可救了!之所以我把教育行业列在缺德第一位,因为它不仅能毁了青少年这一代人,还毁了中国的前途!国家的未来栋梁统统完蛋了,国家的前途还有什么指望呢?教育行业的道德缺失,毁灭家庭未来希望,动摇国家未来根基,是最缺德的行为!轻如鸿毛!望广大教师朋友们深思。      当然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们,像季羡林等,一直坚守自己的阵地,不为外部诱惑所动,着实值得尊敬!另外教育界还有很多有识之士,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和祖国的未来,一直在大声疾呼教育的去金钱化和去产业化,我对他们的义举表示由衷的感谢!      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利,是向下还是向上,是鸿毛还是泰山?外人无从干涉,也无从指责。然而,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选择向上是唯一的出路!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期,社会主流的积极向上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决不能允许向下的鸿毛意识成为社会主流,否则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成果就会丧失殆尽,到时悔则晚矣!
个人分类: 转载|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mpmhpu 2009-7-19 19:00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如果一个社会里什么人都可以做科研,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徐坚研究员在其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探讨了哪几类人不适合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这将为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硕博士提供有益的启示。 前些日子,在所里的院子散步,遇到了刚刚在此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留学生D。闲聊中问起他下一步有何打算?回美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想去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他告诉我,他打算返回美国,他不喜欢做研究,想去找一个地方性的小大学(community college)(就是那种非研究型的大学)去教书,他更喜欢去教书。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博士学习之前,对于做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不可能有所了解的。很可能会被某些观念(或者宣传)所误导。而当历经数年寒窗苦、读完了博士,对所谓的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或许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喜欢搞什么鬼科研,也未见得适合于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注意,科研这个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口语简称,但现在好像是已经被误用、滥用了,什么事儿都打上了科研的旗号,披上了科研的外衣。) 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行,女人就怕嫁错郎。(当然,时代不同了,嫁错郎者离了便是,选错行者大不了从头再来)。人生苦短,早些发现自己不适合干哪一行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晚了则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笔者寡闻少见,不敢说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于从事科研,但somehow总觉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见得适合一辈子去做科研。 (1)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 有些人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传统观念的误导,误以为念书多了就理所当然地会荣华富贵。其实,即便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吃科研这碗饭的人,大多数也就是中产阶级水平。其收入仍然会不如经商、公务员和在企业公司里的白领。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轻的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做教授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龄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会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通过科研来致富的人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坦荡地追求财富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科学研究很显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国外的教授在获得终身永久位置之前,许多人周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儿。做学问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应该有什么捷径可言。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晓得这段名言。 (3)智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 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圈子里可谓精英荟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竞争激烈而残酷。科学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创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没完没了。如果只是会follow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或许去干别的行当会更轻松愉快些,活得悠哉些。 (4) 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 科研活动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这显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记得曾经有位外国(学医的)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先是去了医院工作。几年以后,他便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新意,让他感到乏味和不够刺激。后来,还是回到了大学去做研究(当然,可能收入会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是很快乐的,但那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所认识的(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中,有的毕业后选择了去做技术工作,有的去了工业界和公司。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他们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没有走入不利于自己事业成功的误区。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已经变得什么人都可以来做科研,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个人分类: 转载|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在折腾,又在折腾谁
mpmhpu 2009-3-6 13:44
谁在折腾,又在折腾谁 时下,折腾这词颇有市场。或其亲出于领导口中,或其映射了中国的历史状态与现实状况。一定程度上讲,在现实的中国,你不想折腾都难。 远的不说,就说我的身边的吧。作为一个高校专职老师,安心上好课、潜心做研究本是我们工作的两个中心。但是,这是不可能。因为我们需要折腾。 你工作了,就要被考核和评价。课堂教学,学生要对你匿名评价、同事要对你不太真实评价(同事很难到现场听课)、领导对你评价(领导很难挤出时间到现场听课)、督导组专业评价,且这评价结果与你的 Money 和前途挂钩,你不得不应付的折腾起来。科研上,你没有论文和项目,就没有收入,更没有地位。你要应付考核,怎么办。你要折腾文章,尽管你没有半点科研平台;你要经常写项目,尽管你明知那是一场早有结果的游戏。 你年轻,来日方长,要谋求发展,想法是可以理解,但你承受折腾。想外出进修,可以。但你首先要熬够学校定的时间,要表现突出,要踏踏实实的出色的完成直接领导交给的任务,还要......你必须折腾几年。 你想做点研究,也行,毕竟对自己对单位有好处。但举步维艰,科研经费少,试验条件差。只好,自己学会创造条件谋发展,而且要出大成果,拿国家级奖。如果你能在没有科研平台的条件下,拿到国家奖,那才叫本事。你说,不折腾也难,折腾起来更难。 你想发表文章,应付考核和职称。你也不得不折腾。一是没有试验数据(大都没有试验平台),二是版面费太贵,工资经不起折腾。但不发表不行,有任务,每年要完成多少篇文章,还要一级学报或 EI 、 SCI什么 检索的。因为,这样的话,的脸上有光,就有成绩,至于费用问题,那是你自己的事;至于试验数据,那更是你自己的问题。 至于其它的更多的折腾,比如,折腾的话,折腾的计划或规划,折腾的改革,折腾的 ,太多。总之,在这里,你不想折腾都很难。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3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终了,自己也来盘盘点
mpmhpu 2009-1-21 16:55
不经意间,2008年走了,2009年来了。作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谈不上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只是,仿佛到了这个时候,周围的气氛,比如领导讲话的条条更多,工作更繁忙,街道布置更喜庆了,电视广告更密集了......总想自己折腾着凑个热闹,整一点什么,于是出现了这篇博文。 说到盘点,恐怕更多的是总结和寄望。生活上的,家庭上的,工作上的,说说聊以自慰。 1. 我最大的收获就算我的宝贝女儿的出生。每每看到我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几乎忘记了烦恼。尽管她还不知道她的父亲因为工作和前程的迷茫而常常处在忧虑之中,但她已经成为了我失望中的希望和寄托。 2. 工作环境更加熟悉。掐指一算,我已经工作了三个年头,在谨谨慎慎中度过了三年。虽然我清楚,我的工作处境给予我很多的压力,抑或......,但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尤其这一年的点点滴滴,让我更明白,现实的生活其实很复杂,竞争气氛依然很浓烈;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出现,你的收获,都是某些人你的理由。这一年,让我学会更多的适应本领,至于是无奈还是自觉为之,只能让这里的现实来回答。 3. 科研平台仍无进展。尽管这一年,我为此竭尽了能量,但毕竟......这样环境,我无能、无法、也无权改变,只好任人应付,任人......,任人......怎么办呢,寄望2009年吧,或许......也或许......唉,一片惘然。 4.教学更加顺心。这一年,我上课,自我感觉还不错。可能是算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吧。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上起课来,颇有个人感受,与学生互动更好。只是,如此低廉的上课费用,可怜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呀。 5. 科研有所收获。今年共发表了6篇文章(06年,07年投稿),都被EI收录。尽管文章档次未及己愿,但还是凑上了评职称的需要。申报的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获得立项。这一年,在科研上,是丰收的一年。 6. 副教授职称顺利通过。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副教授职称在意料中通过。从今年起,开始为教授的评审积淀材料。 今年,2009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科研平台建设有所进展,祈求领导们发发慈悲,不要再这样......哎!啊!
个人分类: 感受|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在其中,何去何从(一)
mpmhpu 2008-11-4 13:00
(一) 2006年3月,经过3年多的挣扎和折腾,我最终完成了我人生最后一个学位生活,来到一所大学任教,当起了一名大学老师。来到这里,是我慎重思考后的一个理想选择。为了解决我相爱8年的妻子的工作问题,为了将来能就近照顾我的岳父岳母大人,为了签约时学院领导当时答应给我投入经费建设科研平台的承诺,也是为了大面积的宽敞住房,我放弃了大都市的生活,放弃了我在求学期间付出巨大代价一手建设起来的科研平台,婉拒了导师的留校有利于更好发展的建议,我带着梦想来到了一所大学。 初到学校参加工作,格外小心谨慎,处处低调,一则是不知本校本院本系详情,二则是还没有适应身份的突然转变,还保持着学生的心态和行为习惯。由于没有分配到课程,除了帮忙打杂外,更多时间是在恶补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写作一些学术文章。 我曾经在这所大学度过了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生活。从学生角度来看,我对本校的学风和淳朴校风十分了解,感染至深。然而,历经三年多的沿海大都市的生活,再次来到这里,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有些不习惯,更多的是有些吃惊。 我们的校园建设得不错,风景优美,面积很大,建筑风格自成特色。可能是由于地方比较偏僻,且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里的学生大都比较朴实。总体上学习风气还不错。但说到这里的工作风气(领导作风、教风等)和校园文化,还很难描述。经过近三年的切身体会和感悟,我试着列出几点: 1.校院(系)大领导的办公室宽大,几乎所有处级以上领导一人一间。相当一部分教授没有办公室,相当比例的副教授和博士连个正式的办公桌也没有; 2. 不管是教授、副教授、博士后还是博士,几乎都想谋个一官半职。工科出身的博士、博士后们去抢个负责学生工作的学院(系)副书记绝不是稀罕事; 3. 从事行政和党务的工作,柔性考核,旱涝保收,出差报销,课时费和科研奖金另算。一线的教师为了争工分(学校定的任务超高)不辞辛苦,处处受监督挨批评,结果年终的奖金往往寥寥无几; 4. 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的老师往往看不怪、看不起博士学位的老师,前者所占人数比后者多很多。原因大致为:(1) 没科研可做(大部分博士没有科研平台),也不愿上太多的课,结果挣的钱也不多,而住的房很大,形式待遇很高;(2) 新来的博士往往喜欢提意见,而听意见的人往往就是一些学历层次不很高的领导、准领导或偏领导们;(3) 到这里来的博士们,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解决家属问题,就是年龄偏大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4) 学术氛围比较淡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博士的无法有效施展空间,凸显专长;(5)官场氛围较浓烈...... 5.行政 文化比较盛行,行政霸权主义也不少; 6.规章制度多,但按游戏规则执行的少。形式规则多,潜规则多。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536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