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水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如何应对?
热度 6 zbt92 2011-7-22 07:18
水博点评: 最近全国都在关注中国的水利。看到光明日报上有一篇题为《 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 》的文章,感觉到有些话不得不说几句。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偏激。面对水危机节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说“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则绝对有失偏颇。因为中国的水危机不但有干旱缺水,还有洪涝灾害。例如,尽管文章中强调“ 目前全国总体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 ”,然而,我国每年汛期为了防止发生洪涝灾害不得不疲于奔命的排入大海的水资源至少有5000亿。显然,在我国很多地区只提倡节水的方针,其后果很可能会加剧当地的洪涝灾害。所以,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绝不是仅仅在于节水,而是在于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正确答案就是胡锦涛主席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的“ 要力争通过 5-10 提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也就是说,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必要工程措施蓄水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矛盾,不仅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全世界各国解决水危机问题的共同方式。 作为参考,请大家看看联合国水资源报告颁布的世界水资源九大问题是:  一、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 基础 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全球约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   二、 水质 差导致生活贫困和卫生状况不佳: 2002 年,全球约有 310 万人死于腹泻和疟疾。每年约 160 万人的生命原本都可通过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挽救。   三、大部分地区的水质正在下降:有证据表明,淡水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在迅速衰退,其退化速度往往快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四、 90 %的自然灾害与水有关:日益严重的东非旱灾就是一个沉痛的实例,当地人大量砍伐森林用来生产木炭和燃料,使得水土流失,湖泊消失。   五、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紧张:到 2030 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提高 55 %。将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而这部分用水已经占到全球人类淡水消耗的近 70 %。   六、城市用水紧张:到 2007 年,全球一半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到 2030 年,城镇人口比例会增加近 2/3 ,从而造成城市用水需求激增。   七、水资源开发不足:发展 中国 家有 20 多亿人得不到可靠的水源。   八、水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地方因 管道 和沟渠泄漏及非法连接,有多达 30 %到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   九、治理资金没利用好,只有 12 %的资金用在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难道我们中国的水资源问题真的与全世界都不一样?只有一个“有多达 30 %到 40 %甚至更多的水被白白浪费掉”的问题吗? 参考原文《中国水危机触目惊心!》 来源: 光明日报   在山东兖州某污水处理区,酱油色的污水(上图)经过多道处理工序进入清澈见底的水塘,水塘里鸭、鹅在嬉戏(下图)。范长国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提出,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   从7月中旬开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本报再次合作,联合出击,聚焦水资源困局,希望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呼吁建立更合理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探讨其可能的实现路径。   旱涝急转、旱涝交织……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连上演的两个矛盾的极端气候,再次凸显了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浪费、污染、掠夺,使得诸多地区缺水、缺安全之水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并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链的断裂等问题。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频发——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暗流涌动下,我们身边潜藏着怎样的水危机?    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   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不久前还在考验着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持续干旱给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带来了严重影响,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站在岳阳洞庭湖大桥下,一眼望去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消防车正进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都是天灾惹的祸,守着大江大湖却喊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与难得经历这种多年不遇大旱的花山村民相比,甘肃东南部的甘谷县的农民却是祖祖辈辈吃水困难。这里历来干旱少雨,有一个叫安远镇的地方,年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500毫米,当地群众得靠畜驮、人背、车拉解决吃水问题,天不亮就得到沟里排队等水,近的一两个小时,远的三四个小时,在旱情严重的时候,连浑浊的“黄泥汤”也成了求之不得的甘露。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院长匡尚富说。   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时间分配上呈现明显的雨热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量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左右是洪水径流量,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表现为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年内集中程度越高,年际变化越大容易形成春旱夏涝,以及连涝连旱。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资源仅占19%。   这又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饮用水不安全,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水多、水少、水浑、水脏”这四大水问题日益突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严重,近年来每年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到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至80%;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城市和农村还有不少人的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水资源粗放利用未得到根本扭转   在北京一家大众浴池内,记者看到一个闲置的龙头一直流着水,有的市民在洗浴过程中尽管未用到龙头,却一直“开闸放水”。记者走访多家洗车店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洗车店洗车多是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每清洗一辆车至少要用掉半吨水,而采用节水设备的,则少之又少。   “洗一个澡水长流,洗一辆车半吨水”——长期以来,类似这样无节制使用水资源的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拧开水龙头,都在哗哗流水”,面对水资源严峻短缺的现实,很多居民却没有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的习惯。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认识不足,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5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苏锡常地区,由于对水资源长期无节制开发,使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同样面临着水危机。   “守着河网闹水荒”,江南水乡的“水荒”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不只是在长三角地区,全国的水资源现状都不容乐观,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2%,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仍存在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项目的现象,高耗水企业转型降耗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过去,喊“缺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资源贫乏的省份,现在几乎是所有的地方都产生水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尽管供水量从1980年的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亿立方米,但目前全国总体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左右。   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刚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盘点去年收成,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王其闸村农民王爱忠比往年多了一项:1000多立方米水的水票换了250公斤小麦。去年王爱忠把耗水高的小麦改种成制种玉米,这些水票是浇地省出来的。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张掖人的用水观念正在变:漫灌改为沟灌、滴灌,“浇地”改为“浇作物”,高耗水作物改为节水作物……   张掖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节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一五”期间,全国建设了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20%的规划目标,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额完成下降30%的规划目标。   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水利发展改革的一场深刻制度变革,必须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具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6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兴修水利 预防水害:遵循自然的旱涝规律
热度 1 杨学祥 2011-7-11 13:12
兴修水利 预防水害:遵循自然的旱涝规律 杨学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 8 日至 9 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不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曾中在整理父亲李宪之先生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海啸的预测资料。李宪之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灾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 95 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原文误写为 1996 年)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 21 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 1960 年 5 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 在 2003 年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以下四个报道代表主要观点。   其一,中新网 2003 年 3 月 22 日 电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其二,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其三,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 ,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 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其四,近一段时期,有关我国气候将发生根本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该传闻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从今年年初始),我国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会向北方推移。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针对这一说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海委水文局在最近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海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 20 世纪 50 年代降水量最多, 90 年代降水最少。课题负责人陈菊英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将进入一个新的变冷周期。 20 世纪 5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和全球降温期, 9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全球增温期,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的冷位相,这意味着全球将进入降温期,海河流域将进入多雨期。中国整体降水规律是, 30 年代、 50 年代和 90 年代降水偏多,洪涝灾害偏重。事实上,中国北方与南方有不同的降水规律,陈菊英等人的研究首次打破整体划分,找到海河流域特殊的降水规律,该规律与拉马德雷周期明显对应,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经过 1950 年以来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至少在海河流域,气候类型已从少雨期向多雨期转变。在经历了长期的黄河断流之后,预防黄河水灾又进入灾害预防的议事日程。这是李宪之教授“黄河灾害”预警的基础背景。它可能蕴含着历史上黄河灾害的演变规律。 全球气候和强潮汐都有准 60 年周期。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冷暖变化影响其上空的高速气流,形成太平洋十年涛动。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使厄尔尼诺强度减弱。 台风是强灾害天气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强风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我国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也是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李愿军总结了 1819 年至 1982 年间全球震级 M ≥ 8 级的地震后认为,每当地球自转加快时大震次数减少。而任振球等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减慢之后厄尔尼诺年发生。李崇银等指出厄尔尼诺年的台风数偏少。统计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 7.0 级以上地震活跃,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减少。地震、台风和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太平洋板块节律性运动在岩石、大气和海洋等不同圈层中的表现。我国东部沿海在厄尔尼诺年台风减弱,在拉尼娜年台风增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现象强烈,近 20 年我国台风活动逐渐增强。 1897~1912 年为中国及其邻区第一强震幕, 1920-1937 年为第二强震幕, 1946-1957 年为第三强震幕, 1966-1980 年为第四强震幕,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 1890 、 1924 、 1946 、 1977 和 2000 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 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 2008 年。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相关预测表明, 2004 (或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 1 年的误差), 2005 或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 2005 、 2007 、 2013 、 2019-2020 、 2029 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 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 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为 1976.7.28 唐山 7.8 级地震(死亡 24.2 万人), 1920.12.16 海原 8.5 级地震 ( 死亡 23.4 万人 ) , 1970.1.5 通海 7.7 级地震 ( 死亡 1.56 万人 ) , 1902.8.22 阿图什 8.2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余人 ) , 1921.4.12 固原 6.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人 ) , 1933.8.25 迭溪 7.5 级地震 ( 死亡 0.9 万人 ) ,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 ( 死亡 0.81 万人 ) , 1950.5.15 墨脱 8.6 级地震 ( 死亡 0.43 万人 ) , 1927.5.22 古浪 8.0 级地震 ( 死亡 0.4 万人 ) , 1975.2.4 海城 7.3 级地震 ( 死亡 0.2 万人 ) 。这十次强地震都发生在五个强震幕内,其中有八次发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内。冷周期内中国的强震频发值得关注。特别是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对黄河已经构成了威胁。 日本地震专家在神户市联合国自然灾害研讨会上正式发出警告,宣称今后数年或不远的将来,东京可能会发生里氏 7-8 级大地震,在地震破坏力上,可与造成 14 万东京居民死亡的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相提并论。日本筑波大学地震研究所应东京市自然灾害预防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了地震预测性研究,并于 2004 年 12 月公布了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届时至少会导致 1.3 万名东京人死亡, 80 万所房屋倒塌,最大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 5-10 万人。 我在 2005 年 1 月 26 日 指出,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 1920-1937 年),处于拉马德雷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 1890 年 -1924 年)。预测中的 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最后时限 2035 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 2020-2040 年)和拉马德雷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2000 年 -2035 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其中, 2020-2030 年发生的概率最大。较危险的年份是: 2007-2008 、 2011 、 2018-2020 、 2028-2030 年。 1923 年 9 月 1 日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厄尔尼诺年,上述年份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其地震机制就是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 在日本专家发出东京大地震预警的时候,中国专家也发出了全球重大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在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中国不是世界灾害的看客,相反,中国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我国北方也将进入洪涝、台风和地震的强烈活动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李宪之教授所指出的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这两个事件都分别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认真做好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这是中国专家的责任。 2011 年 3 月 11 日 9 级东日本大地震如期爆发,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强震和强台风频发时期,如果“南旱北涝”成为现实,黄河风险不能不防。 参考文献 1. 车玉明,姚润丰,于文静。我国最高规格治水会议召开 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 2011 年 07 月 09 日 23:1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9/231722786227.shtml 2. 杨学祥。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 2005-1-2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兴修水利 预防水害
杨学祥 2011-7-11 04:32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个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阐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 兴修水利,预防水害,是水利建设不能忽视的两大重要环节。趋利避害是兴修水利的目的。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95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1966(原文误写为1996年)年3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1975年8月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21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1960年5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 附件: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 警惕黄河流域的地震和台风灾害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国灾害 杨学祥 摘要:在日本专家发出东京大地震预警的时候,中国专家也发出了全球重大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在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中国不是世界灾害的看客,相反,中国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我国北方也将进入洪涝、台风和地震的强烈活动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李宪之教授所指出的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都分别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认真做好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这是中国专家的责任。 关键词:黄河,南旱北涝,拉马德雷,冷位相,地震,台风 1. 李宪之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不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曾中在整理父亲李宪之先生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海啸的预测资料。李宪之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灾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 95 华诞文集》中,已故李宪之教授就做了灾害预警: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据李宪之教授的研究,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原文误写为 1996 年)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 21 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 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 1960 年 5 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 2. 中国南涝北旱与南旱北涝的转换 美国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 GBN 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 2010 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 “ 南涝北旱 ” 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 “ 北涝南旱 ” 的降水分布型 。 GBN 报告的结论与 2003 年 3 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 2003 年 3 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以下四个报道代表主要观点。   其一 ,中新网 2003 年 3 月 22 日电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其二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 2003-4-2 )   其三 ,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其四 ,近一段时期,有关我国气候将发生根本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该传闻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从今年年初始),我国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会向北方推移。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 针对这一说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与一年前漠视赵振国研究员的“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反, GBN 报告激发了中国科学家重新审视中国气候突变的热情,一些新的 “北涝南旱”替代“北旱南涝”观点相继出台 。然而,一年前的主角赵振国研究员却默默无闻。中国科学家之间的沟通确实很难。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海委水文局在最近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海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 20 世纪 50 年代降水量最多, 90 年代降水最少。课题负责人陈菊英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将进入一个新的变冷周期。 20 世纪 5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和全球降温期, 90 年代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全球增温期,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的冷位相,这意味着全球将进入降温期,海河流域将进入多雨期。中国整体降水规律是, 30 年代、 50 年代和 90 年代降水偏多,洪涝灾害偏重。事实上,中国北方与南方有不同的降水规律,陈菊英等人的研究首次打破整体划分,找到海河流域特殊的降水规律,该规律与拉马德雷周期明显对应,为该地区降水的预测预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经过 1950 年以来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至少在海河流域,气候类型已从少雨期向多雨期转变 。在经历了长期的黄河断流之后,预防黄河水灾又进入灾害预防的议事日程。这是李宪之教授“黄河灾害”预警的基础背景。它可能蕴含着历史上黄河灾害的演变规律。 3. 新一轮的强地震和强台风周期 全球气候和强潮汐都有准 60 年周期。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冷暖变化影响其上空的高速气流,形成太平洋十年涛动。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2000 年为“暖位相”。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 年到 1944 年, 1978 年至 2000 年。 20 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 ) 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使厄尔尼诺强度减弱 。 台风是强灾害天气之一,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强风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我国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震也是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李愿军 总结了 1819 年至 1982 年间全球震级 M ≥ 8 级的地震后认为,每当地球自转加快时大震次数减少。而任振球等 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度相对减慢之后厄尔尼诺年发生。李崇银等 指出厄尔尼诺年的台风数偏少。统计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年,我国 7.0 级以上地震活跃,而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减少。地震、台风和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太平洋板块节律性运动在岩石、大气和海洋等不同圈层中的表现 。我国东部沿海在厄尔尼诺年台风减弱,在拉尼娜年台风增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现象强烈,近 20 年我国台风活动逐渐增强 。 1897~1912 年为中国及其邻区第一强震幕, 1920-1937 年为第二强震幕, 1946-1957 年为第三强震幕, 1966-1980 年为第四强震幕,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 。“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 1890 、 1924 、 1946 、 1977 和 2000 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 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 2008 年。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相关预测表明, 2004 (或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 1 年的误差), 2005 或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 2005 、 2007 、 2013 、 2019-2020 、 2029 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 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 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为 1976.7.28 唐山 7.8 级地震(死亡 24.2 万人), 1920.12.16 海原 8.5 级地震 ( 死亡 23.4 万人 ) , 1970.1.5 通海 7.7 级地震 ( 死亡 1.56 万人 ) , 1902.8.22 阿图什 8.2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余人 ) , 1921.4.12 固原 6.5 级地震 ( 死亡 1 万人 ) , 1933.8.25 迭溪 7.5 级地震 ( 死亡 0.9 万人 ) ,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 ( 死亡 0.81 万人 ) , 1950.5.15 墨脱 8.6 级地震 ( 死亡 0.43 万人 ) , 1927.5.22 古浪 8.0 级地震 ( 死亡 0.4 万人 ) , 1975.2.4 海城 7.3 级地震 ( 死亡 0.2 万人 ) 。这十次强地震都发生在五个强震幕内,其中有八次发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内。冷周期内中国的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特别是 1966.3.7 邢台 6.8 级地震,对黄河已经构成了威胁。 日本地震专家在神户市联合国自然灾害研讨会上正式发出警告,宣称今后数年或不远的将来,东京可能会发生里氏 7-8 级大地震,在地震破坏力上,可与造成 14 万东京居民死亡的 1923 年 9 月 1 日关东大地震相提并论。日本筑波大学地震研究所应东京市自然灾害预防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了地震预测性研究,并于 2004 年 12 月公布了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届时至少会导致 1.3 万名东京人死亡, 80 万所房屋倒塌,最大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 5-10 万人 。 1923 年 9 月 1 日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 1920-1937 年),处于拉马德雷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 1890 年 -1924 年)。预测中的 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 2035 年,最后时限 2035 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 2020-2040 年)和拉马德雷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2000 年 -2035 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其中, 2020-2030 年发生的概率最大。较危险的年份是: 2007-2008 、 2011 、 2018-2020 、 2028-2030 年。 1923 年 9 月 1 日关东大地震发生在厄尔尼诺年,上述年份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其地震机制就是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 4. 结论 在日本专家发出东京大地震预警的时候,中国专家也发出了全球重大灾害预警:重大问题在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 。中国不是世界灾害的看客,相反,中国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我国北方也将进入洪涝、台风和地震的强烈活动时期。值得关注的是,李宪之教授所指出的河北邢台地区在 1966 年 3 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 1975 年 8 月受 3 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这两个事件都分别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认真做好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的灾害预警和防范工作,这是中国专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金武。安第斯山可能是未来海啸促发器。 2005-01-25 10:37:19 。科学网 - 国际 - 科学纵横。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col46/article.htm1?id=51686 2. 李健。美五角大楼 “ 秘密报告 ” :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http://news.tom.com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杨学祥。网络监督: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气候突变。 7-10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66 4. 马力。中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 年 03 月 22 日 13:34 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3-22/26/285832.html 5. 责任编辑:潆绕。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 2003 04-02 07:53 )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6.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7.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8. 杨学祥。海河流域降水量的拉马德雷周期。 1-9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734 9.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11. 王继志 . 近百年来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91. 1-3. 12. 李愿军 . 地球自转速率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 华北地震科学 , 1984, (1): 2-3. 13. 任振球 , 张素琴 . 地球自转与厄尔尼诺现象 . 科学通报 , 1985, (6): 444-447. 14. 李崇银 . 厄尔尼诺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 科学通报 , 1985, (14): 1087-1089. 15. 韦志刚 , 刘晓东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我国大震的相关分析 . 高原气象 , 1995,14(2): 226-231. 16. 杨学祥。近 20 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将不断增加。 8-23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48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期间的台风和拉尼娜事件。 9-22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621 18. 马宗晋 , 杜品仁 .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0, 99-102. 19.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冷周期的地震记录。 7-2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97 20. 春风。日专家预测 2035 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 7 至 8 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01 月 19 日 20:4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5-01-19/20414886023s.shtml 21.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http://tieba.baidu.com/f?kz=8824189 李宪之 教授的全球重大灾害预警。杨学祥。 2005-1-2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489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再议鄱阳湖建闸蓄水工程
热度 2 chenfap 2011-5-28 05:54
再议鄱阳湖建闸蓄水工程 胡广熙 2007 年 1 月,《水利规划与设计》刊登《鄱阳湖建闸蓄水的可行性研究》曾指出:“可以预见,长江枯水期的水量还将日趋不足。”尔后,长江中下游连年出现旱情,去冬今( 2011 )春达到高峰!倘若鄱阳湖闸建成投产,仅今春的效益可能足够抵偿全部投资。为了促使本工程早日建成,将其要点概述如下: 1 .是一个绿色环保工程。 鄱阳湖建闸后,旱期保持一定的湖面,供给湖区及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水资源,改善周边上万平方公里的小气侯。同时,年平均水力发电 12 亿千瓦时。 2 .是一个单纯蓄水兴利设施,不涉及防洪问题。 水闸是开敞式(凵形),闸门顶端高程不超出 19 米 (吴淞基面以上,下同),远低于湖口长江防洪水位( 22.5 米 )。长江出现高于 19 米 水位时,即使闸门不开也不会影响水量进出。不会改变江湖洪水及泥沙运行现状。 3 .是一个没有征地移民的巨型蓄水工程。 建闸建闸后 19 米 以下可蓄水 100 多亿立米。因为本是天然湖区,所以不存在征地移民问题。 4 .蓄水有保证,且对长江中下游有利无害。 江西河流平均年入湖水量 1400 多亿立米。建闸后,汛期很容易充蓄 100 亿立米水量,而不影响湖口以下长江有关地区用水。汛后逐步放水的效益,不需重述。 5 .是建设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必需的工程。 鄱阳湖区素称鱼米之乡。可是一旦出现去冬今春的旱情,湖底干涸开裂,沿湖居民饮水都困难,生态从何谈起? 6 .湿地和侯鸟可更好地保护。 天然状态的鄱阳湖水旱无常,湿地时有时无,侯鸟居无定所。建议在吴城南山康山等地,在原有的蓄洪垦区内,或另建低围,用排灌设施人工控制内水位,造成湿地,以接纳侯鸟并发展珍禽养殖,将优于天然状况。 欲了解本工程详情,请参阅:《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7.1. 《鄱阳湖建闸蓄水的可行性研究》;及《江西水利科技》 2002.2. 《鄱阳湖控制浅说》;或向本人询问。 胡广熙(电话: 15079060211 ) 2011-5-26
250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蓄水的不利影响
热度 8 sheep021 2011-5-18 21:13
国务院要求妥善处理三峡蓄水的不利影响     图: 三峡蓄水 致尴尬局面:上游 地质灾情、下游旱情 2009/11/10 瞭望新闻周刊 但据观测,自2003年以来的初期蓄水期,三峡蓄水对洞庭湖也有不利影响,如造成饮水不利,加剧资源性缺水等。 除洞庭湖外,今年9月,...然而,蓄水后清水下泄将明显改变坝下河道的水沙条件,可能对中游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岸坡稳定、通航条件和江湖关系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 “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 三峡工程与中下游的纠葛,已成为后三峡时期的“前沿科学” “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这些问题就已经预见到了,但问题有多大,还需要实验、观测、提出治理方案。”郑守仁说,三峡工程原来设计冲淤平衡期为80~100年,后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该期限还将延长,这意味着中下游将面临超过百年的清水冲刷等考验。 评论: 水利,俺不懂。但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百病起于闭塞不通。陆地上的河流,类似人体的经络。大坝一拦,恰似造就经络不通,…… 既然“ 国务院要求妥善处理三峡蓄水的不利影响 ”说明这种不利影响已经非常严重了。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谨遵温总理教诲,关注石山地区水利建设!(中英)
热度 2 WeiQin 2011-5-17 21:03
谨遵温总理教诲,关注石山地区水利建设!(中英)
2009年8月份过后,南方地区出现 持续干旱少雨天气,造成大批集雨水柜干枯,人畜饮水困难,灾情一直持续到2010年春。 2010年春节前夕,温总理来到 旱情最为严重的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探望受灾群众。 之后他 提笔写下对联“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日新月异”,鼓励我们要 尊师重教,兴修水利,并 表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望。 来源: http://www.ylhcsc.com/ArticleSub.aspx?id=121 东兰县是革命老区,由于石山环抱,自然条件恶劣,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因为东兰县也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因此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近10年来,家乡变化确实很大。 现在基本上连手机信号,网络等都已经能够普及到最边远的山村了。 基础设施方面,如水电路等也一直在逐步改善。 但是,由于边远 山区地区离地表水源较远,地下水埋藏深,因此主要水源还是依靠雨水。 家庭水柜(10-40m 3 不等),地头水柜(40-120m 3 不等)都是 依靠 聚集雨水,从时间和空间上调配水分布的。通畅情况下,南方雨水较丰富,只要一下雨,如果水柜和集雨面等设计的好,很容易就能聚满水。但是,如果长时间持续不下雨,水柜里那点水是支撑不了太久的。 现如今,城镇化快速发展,到底应该让边远山区回归自然,让边远山区的群众搬迁到城市或者城郊来居住,还是应该把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延伸到边远山区去,这个问题一直还在激烈讨论中。 我辈当秉赤子之心,谨遵温总理教诲,关注石山地区水利建设和发展! 附:东兰县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580.htm Bear words of Premier Wen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reas There was a long dry spell in southern China since August 2009,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dry reservoirs and tanks and drinking water problems. The disaster lasted until the spring of 2010. Just before Spring Festival of 2010, Premier Wen Jiabao came to Donglan, the worst drought County in Hechi City of Guangxi Province to visit the affected people. After that, he wrote the couplets, in Chinese “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日新月异”,which reflects his compliments on local ecological beauty and his wishes and encouragements to local people to respect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water conserva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natural disasters. Source: http://www.ylhcsc.com/ArticleSub.aspx?id=121 Dongla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surrounded by rocky hills. Due to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Donglan is relatively slow. Because Donglan is also my birthplace, my hometown, I always conce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my hometown.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re were dramatic changes in my hometown. The internet, telephone have covered the most regions, even in the remote mountainous villages. Infrastructure such as drinking water, irrgation, electricity and road have also been improved grreatly. However, since the distanc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is rather far and local groundwater level is very high, the main water sources highly depend on rainfall. Drinking water tank (ranging between 10-40m 3 ), irrigation water tank (40-120m 3 ) are all relying on rainwater. The tanks are used to adjust the water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most case, with abundant rainfall in the south, well designed tanks can eaily be filled by harvested rainwater. However, if it does not rain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water in the small tanks can not last for too long. Today, under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ow to better serve poeple in the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under intensive debate. Should local people move out remote mountainous area, go to live and work in the urban area and return those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to nature, or the infastructure needs to be extended to the remote mountainous area? Young generations should keep in mind the words of Premier Wen and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reas! Appendix: Introduction of Donglan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580.htm
36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北方农村当年是怎样解决温饱的,兼谈点水利
machan 2011-2-10 20:37
(本人仅了解家乡的情况,因此仅仅谈论一下北方的情况。) 农村,农业粮食产量高到能够解决温饱,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一、低价的小水泵、塑料管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可以抽水到高处和远处,使灌溉面积增大,原来的旱地变成水浇地,产量增加,而且一年还能多种一季粮食。 没有水泵和塑料软管之前,农民浇地用的是辘轳,灌溉面积很有限;另外,水井一般都在低处,水无法从低处流到高处的农田。 二、化肥的应用,使粮食产量增加。没有化肥之前,使用人畜的粪便,人畜吃都吃不饱,粪便更不够农作物用的,产量总上不去,形成恶性的循环;有了化肥,产量高了,粮食多了,牲畜也多了,粪便也就多了,肥料也多了,产量就更高了,形成良性循环。 三、优质种子,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四、农药的大量使用,保证病虫害不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 所以,温饱问题的解决,是科技发展的直接结果 。(如今,朝鲜人民吃不饱,为什么?很大的原因他们自己不能生产化肥,水泵等也少的可怜。所以,前些天看到他们的领袖号召城市百姓,为农民“积肥”运动。) 如今,据说要投入土地出让金的10%来修水利了,水利无疑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农业什么也干不成。但是,修什么样的水利,是很有学问的事情。 30年前修的水利设施,小水库、拦水坝是有用的,水渠也是有用的; 但也有一些是没什么用的。 如今,也有人修些水利,举一个例子,我们那里在每个村庄的最高的地方,要求都修一个“大盆”,盆底通过水管和低处的水井、拦水坝相连,在有雨水的时候把水抽到大盆里存起来,干旱的时候用。 此法实践证明,没有任何的用处。因为,干旱不是一天就发生的,往往持续几个月才产生干旱,即使水多的时候,花钱把水存到高处的“盆”里,干旱还没真正来,早就没有了。 所以,修什么样的水利,还是挺有学问的事情。 这个学问,不见得“专家”懂,也不见得通过“专家”论证了就一定科学,有时候,问问老农民,会更加科学。 今年,山东百年大旱,一些地方二百年大旱,更加彰显水利的重要。 我的认识是,兴修水利,要和涵养水源,保护环境,杜绝过度开采地下水等结合起来。这样,当面对大旱时,才有可能降低农业的损失。
个人分类: 生活|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部委打架的悲哀
jinshuqin 2011-1-4 20:54
最近环保、水利、能源三大部门这两天正围绕水电火电污染问题打架,总体上我是理解环保部凌司长观点的,因为人家说了是一定程度上。但是不应该说污染,而应该说环境影响,实际上水电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而不是污染排放问题。凌司长的讲话可能主要针对的是环保业内人士,说污染大家也基本能理解,不想却被人家揪了辫子。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个科学问题。 这就是部门分割的后果,一个科学问题却由一帮官员来争论,对于科学家而言,更可悲的是仅仅通过揣测对方的说话意图来攻击和辩驳,而不是拿出科学依据。
个人分类: 环保随笔|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论文写作小贴士:中图分类号查询【TV水利工程】
gongshiliang 2010-9-5 08:21
科技论文写作小贴士: 中图分类号查询【TV水利工程】 TV 水利工程 水利经济 TV1 水利工程基础科学 水文学 TV12 工程水文学 TV121 径流 TV121+.1 降水径流 TV121+.2 地面径流 TV121+.3 地下径流 TV121+.4 河川径流 TV121+.5 枯季径流 TV121+.6 融雪径流 TV121+.7 产流、汇流 TV121+.9 其他 TV122 洪水 TV122+.1 暴雨洪水 TV122+.2 历史洪水 TV122+.3 设计、校核洪水 TV122+.4 溃坝洪水 TV122+.5 洪峰、洪量、洪水过程线 TV122+.9 其他 水文观测(测验) 水文预报 TV125 降水 TV13 水力学 TV131 水力理论、计算、实验 TV131.1 水静力学 TV131.2 水动力学 TV131.2+1 层流、紊流 TV131.2+2 水流阻力、水头损失 TV131.2+9 其他 TV131.3 水流 TV131.3+1 冲击波、滚波 TV131.3+2 气穴(空穴)、气蚀(空蚀) TV131.3+3 压力脉动与振动 TV131.3+4 水流掺气 TV131.3+9 其他 TV131.4 水力计算 TV131.6 水工试验 TV131.61 水工模型试验 TV131.61+1 正态模型 TV131.61+2 变态模型 TV131.61+3 整体模型 TV131.61+4 断向模型 TV131.61+5 定床模型 TV131.61+6 动床模型 TV131.61+7 减压模型 TV131.61+8 气流模型 TV131.61+9 其他 TV131.63 水力机械试验 TV131.65 水流模型观测 TV131.66 设备与仪器 TV132/139.2 各方面水力学 TV132 孔流和堰流 TV132+.1 孔流 TV132+.11 孔口出流 TV132+.12 管嘴出流 TV132+.13 闸孔出流 TV132+.2 堰流 TV132+.21 宽顶堰 TV132+.22 实用堰 TV132+.23 TV132+.24 窄梁堰 TV132+.29 其他 TV133 河渠水力学 TV133.1 恒定流 TV133.2 非恒定流 TV134 管流水力学 TV134.1 有压管道非恒定流 TV134.2 有压管道恒定流 TV134.3 明满过渡流 TV134.4 可压缩流 TV134.9 其他 TV135 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水力学) TV135.1 枢纽水力学 TV135.2 泄水建筑物水力学 TV135.2+1 底流消能与水跃 TV135.2+2 面流消能 TV135.2+3 挑流消能 TV135.2+9 其他 TV135.3 渠系建筑物水力学 TV135.4 通航建筑物水力学 TV135.5 施工水力学 TV135.6 港工建筑物水力学 TV135.9 其他 TV136 水力机械水力学 TV136+.1 水轮机水力学 TV136+.2 水泵水力学 TV136+.3 浆泵水力学 TV137 工业水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 TV139.1 渗流水力学 TV139.11 渗流理论 TV139.14 渗流计算 TV139.16 模型试验 TV139.2 波浪水力学 TV139.2+1 波浪要素与理论 TV139.2+2 自然波 TV139.2+21 风成波 TV139.2+22 驻(立)波 击岸波、海浪 TV139.2+3 工程波浪 TV139.2+31 溃坝波 TV139.2+32 滑坡波 TV139.2+33 放水波 TV139.2+34 水下爆破波 TV139.2+4 波浪观测与推算 TV139.2+5 波浪试验 TV139.2+6 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 TV139.2+9 其他 TV14 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 TV141 泥沙性质、泥沙来源 TV141+.1 物理性质 TV141+.2 化学性质 TV141+.3 泥沙来源 TV142 泥沙运动 TV142+.1 起动、悬浮、沉降 TV142+.2 推移质运动 TV142+.3 悬浮质运动 TV142+.4 沙垄、沙浪 TV143 河流动力学 TV143+.1 紊动与泥沙 TV143+.2 环流 TV143+.3 河道稳定 TV143+.4 河流挟沙 TV143+.5 河床糙率 TV143+.6 高含沙水率 泥石流 TV145 水库泥沙 TV145+.1 库区冲淤 TV145+.2 异重流 TV145+.21 异重流特性 TV145+.22 异重流形成和稳定 TV145+.23 异重流试验 TV145+.24 异重流观测 TV145+.3 泥沙分析 TV146 渠系泥沙 TV146+.1 渠道冲淤 TV146+.2 渠道放淤 TV146+.3 稳定渠道 TV147 河道演变 TV147+.1 河道的形成与通性 TV147+.2 河相关系 TV147+.3 冲积河流水力学 TV147+.4 河流交汇区的河道演变 TV147+.5 水工建筑物上下游河道演变及预测 TV148 河口、港湾、海岸泥沙 TV148+.1 河口泥沙 TV148+.2 河口环流 TV148+.3 河口动力地貌 TV148+.4 河口盐水入侵对泥沙的影响 TV148+.5 潮汐、波浪对泥沙的作用 TV148+.6 港湾淤积 TV148+.7 沿岸流输沙 TV148+.9 其他 TV149 泥沙测验和试验研究 TV149.1 泥沙测试 TV149.2 模型试验 TV149.3 试验仪器、设备、材料 TV15 世界各国河流泥沙 TV152 中国 TV153/157 各国 土力学 TV21 水资源调查与水利规划 TV211 水利调查 TV211.1 水资源调查 TV211.1+1 地面水资源 TV211.1+2 地下水资源 TV211.1+3 冰雪资源 TV211.1+4 水能(水力、水电)资源 海水动力资源 水文调查 TV211.3 水利事业调查 TV212 水利规划、水电规划 TV212.1 全国规划 TV212.2 地区规划 TV212.3 跨流域规划 TV212.4 流域规划 TV212.5 各种专业规划 TV212.5+1 河网化规划 TV212.5+2 河流治理规划 TV212.5+3 防洪除涝规划 TV212.5+4 灌溉排水规划 TV212.5+5 治碱规划 TV213 水资源开发 海洋水利开发 TV213.2 江河水利开发 TV213.3 湖泊水利开发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TV213.9 水利资源综合利用 TV214 水利计算 TV22 水工勘测、水工设计 TV221 水工勘测 TV221.1 地形工程测量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 TV222 水工设计 TV222.1 水工设计程序及制图 TV222.2 计算技术 TV222.5 定型化、标准化 TV223 地基基础及其加固 TV223.1 岩石性质及其测定 TV223.2 非岩石地基及其加固 TV223.2+1 承载能力、应力分布、滑动、变形、沉陷 TV223.2+2 桩加固 TV223.2+3 机械加固 TV223.2+4 预应加固 TV223.2+5 爆炸加固 TV223.2+6 化学加固及电化学加固 TV223.2+7 冰冻加固 TV223.2+9 其他 TV223.3 岩石地基和半岩石地基及其加固 TV223.3+1 岩基和半岩基内应力分布、稳定、滑动 TV223.3+2 断层和破碎带处理 TV223.3+3 岩溶和喀斯特处理 TV223.3+4 加固措施 TV223.4 水工建筑物的渗流和防渗 TV223.4+1 防渗铺盖 TV223.4+2 截水墙、防渗墙 TV223.4+3 防渗帷幕 TV223.5 地基排水 TV223.6 地基渗透计算与试验 TV223.7 基础地震反应 TV3 水工结构 TV31 结构理论和计算 TV311 结构静力学 TV312 结构动力学 TV313 结构断裂力学 TV314 结构计算与设计 TV315 结构温度应力与徐变 TV32 结构试验 TV32+1 结构模型试验 TV32+2 模拟试验 TV32+3 振动试验 TV33 混凝土结构和加筋混凝土结构 TV331 混凝土结构 TV332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TV332.1 杆件结构 TV332.11 柱 TV332.12 梁、曲梁 TV332.13 框架、刚架 TV332.14 桁架、拱架 TV332.15 排架 TV332.19 其他 TV332.2 板形结构 TV332.3 钢筋、钢丝网水泥管件 TV332.4 薄壁结构 TV332.5 空间网架 TV332.9 其他 TV333 少筋钢筋混凝土结构 TV334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TV335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TV339 其他加筋混凝土结构 TV34 金属结构 TV35 非金属结构 TV36 水下结构 TV37 拱和薄壳结构 TV39 其他 TV4 水工材料 TV41 水工材料试验 TV42 水泥、集料(骨料)、掺加料和外加剂 TV42+1 水泥 TV42+1.1 大坝水泥 TV42+1.2 抗硫酸盐水泥 TV42+1.3 灌浆水泥 TV42+1.4 防潮水泥 TV42+1.5 普通硅酸盐水泥 TV42+1.6 快硬硅酸盐水泥 TV42+1.7 膨胀水泥 TV42+1.9 其他 TV42+2 集料(骨料) TV42+3 掺和料 TV42+4 外加剂 TV43 水工混凝土和砂浆 TV431 水工混凝土 TV431+.1 干硬性贫混凝土 TV431+.2 大流动性混凝土 TV431+.3 纤维混凝土 TV431+.4 无砂大孔混凝土 TV431+.5 沥青混凝土 TV431+.6 聚合物混凝土 TV431+.9 其他 TV432 砂浆 TV432+.1 水泥砂浆 TV432+.2 水泥粘土砂浆 TV432+.3 水泥石灰砂浆 TV432+.4 防水砂浆 TV432+.5 抹面砂浆 TV432+.6 小石子水泥砂浆 TV432+.7 沥青砂浆 TV432+.8 树脂砂浆 TV432+.9 其他 TV44 防渗材料和止水材料 TV441 防渗材料 TV441+.1 甲凝、丙凝、丙强 TV441+.2 水玻璃(硅酸钠) TV441+.3 环氧树脂 TV441+.4 铬木素 TV441+.5 聚氨脂(氰凝) TV442 止水材料 TV442+.1 沥青、地沥青 TV442+.2 乳化沥青(沥青乳剂) TV442+.3 塑料止水带、止水片 TV442+.4 橡胶止水带 TV442+.5 沥青油毡、油纸 TV442+.6 防水油膏 TV442+.9 其他 TV443 防渗土料 TV443+.1 粘土、亚粘土 TV443+.2 粘壤土、壤土 TV443+.3 膨润土 TV443+.9 其他 TV45 气硬性胶结材料 TV46 环氧树脂胶结材料 TV47 防腐材料 TV48 金属材料 TV49 其他 TV5 水利工程施工 TV51 施工计划和管理 TV511 施工计划 TV512 施工组织与管理 TV513 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 TV52 施工技术 TV521 冬季施工、雨季施工 TV522 现场测定和野外试验 TV523 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 TV53 施工机械与设备 TV53+1/53+9 各种施工机械与设备 01 基础理论 02 设计、计算、制图 03 构造、零部件 04 原材料 05 制造用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06 制造工艺 07 安装、运行与维修 08 工厂 TV53+1 动力机械 TV53+2 起重运输机械 TV53+3 抽水机械 TV53+4 土石方开挖机械 TV53+5 挖泥机械、排泥机械、破冰机械 TV53+6 混凝土和砂浆施工机械与设备 TV53+7 压实机械 TV53+8.1 防渗墙施工机械 TV53+8.2 桩工机械 TV53+8.3 钻探机械 TV53+8.4 施工仪器仪表 TV53+9 其他 TV54 各种工程、工种 TV541 土石方工程 TV541+.1 坝体填筑、压实 TV541+.2 水力冲填坝 TV542 爆破工程 TV542+.4 岩塞爆破 TV542+.5 水下爆破 TV542+.6 定向爆破筑坝 TV543 灌浆和防渗墙工程 TV543+.1 水泥灌浆 TV543+.11 循环灌浆 TV543+.12 纯压灌浆 TV543+.13 无塞灌浆 TV543+.14 岩基高压劈裂灌浆 TV543+.15 灌浆试验 TV543+.16 压水试验 TV543+.17 灌浆压力 TV543+.18 灌浆质量检查与效果分析 TV543+.2/+.7 各种灌浆和防渗墙工程 TV543+.2 化学灌浆 TV543+.3 洞灌浆 TV543+.4 砂砾(卵)石地基灌浆 TV543+.5 岩基帷幕、固结灌浆 TV543+.6 混凝土坝接缝、裂缝、补强灌浆 TV543+.7 土石坝灌浆、粘土灌浆 TV543+.8 防渗墙、截水墙施工 TV543+.81 粘土防渗墙 TV543+.82 混凝土防渗墙 TV543+.83 桩柱式防渗墙 TV543+.84 板桩灌柱墙 TV543+.85 槽板式防渗墙 TV543+.86 泥浆槽防渗墙 TV543+.87 装配式防渗墙 TV543+.88 截水墙 TV543+.89 其他 TV544 一般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工程 TV544+.9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TV544+.92 特种混凝土施工 TV544+.921 碾压混凝土施工 TV544+.922 预填骨料混凝土施工 TV544+.923 喷射混凝土施工 TV544+.924 沥青混凝土施工 TV544+.925 水下混凝土施工 TV544+.926 埋块石混凝土施工 TV545 装配式加筋混凝土工程 TV546 预应力加筋混凝土工程 TV547 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TV547.1 闸门和启闭机安装 TV547.2 压力钢管安装 TV547.3 水电站机组安装 TV547.4 输水泵站机组安装 TV547.5 监测系统安装 TV547.6 焊接技术 TV547.9 其他 TV548 砖、石、竹、木工程 TV551 施工导流和截流、围堰和基坑工程 TV551.1 导流 TV551.1+1 明渠导流 TV551.1+2 隧洞导流 TV551.1+3 底孔导流 TV551.1+4 梳齿、坝体缺口导流 TV551.1+5 厂房导流 TV551.1+6 导流方案选择 TV551.2 截流 TV551.2+1 立堵法截流 TV551.2+2 平堵法截流 TV551.2+3 定向爆破截流 TV551.3 围堰 TV551.3+1 土石围堰 TV551.3+2 混凝土围堰 TV551.3+3 草土围堰 TV551.3+4 木笼围堰 TV551.3+5 板桩围堰 TV551.3+6 过水围堰 TV551.4 基坑 TV551.4+1 基坑排水 TV551.4+11 明式排水 TV551.4+12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TV551.4+2 基坑开挖 TV552 潜水工程 TV553 打桩工程 TV554 隧洞与地下工程 TV554+.1 钻爆法施工 TV554+.11 出渣 TV554+.12 喷锚支护 TV554+.13 岩体加固 TV554+.14 衬砌 TV554+.15 通风、除尘 TV554+.16 应力量测与监测 TV554+.2 掘进机法 TV554+.3 新奥地利法 TV554+.4 明挖法 TV554+.5 顶进法 TV554+.6 地下连续墙 TV554+.9 其他 TV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TV61 水利枢纽工程 TV62 水库工程 TV62+1 中小型水库 TV62+2 大型水库 TV62+3 地下水库 TV63 世界各国水利枢纽与水库 TV631 世界 TV632 中国 TV633/637 各国 TV64 挡水坝 TV640.3 各种挡水坝细部 TV640.31 防渗体 TV640.32 排水设施 TV640.33 反滤层 TV640.34 止水 TV640.35 廊道 TV640.39 其他 TV641/649 各种挡水坝 TV641 土石坝(当地材料坝、填筑坝) TV641.1 高土石坝 TV641.2 土坝 TV641.2+1 碾压式土坝 TV641.2+2 均质土坝 TV641.2+3 过水土坝 TV641.2+4 多种土质坝 TV641.2+5 心墙土坝 TV641.2+6 斜墙土坝 TV641.3 砌石坝 TV641.3+1 砌石拱坝 TV641.3+2 砌石重力坝 TV641.4 堆石坝 TV641.4+1 心墙堆石坝 TV641.4+2 斜墙堆石坝 TV641.4+3 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TV641.4+4 重力墙式堆石坝 TV641.4+5 过水堆石坝 TV641.5 定向爆破坝 TV641.6 水力冲填坝 TV641.7 水中倒土、土中倒水坝 TV641.8 混合坝及其连接方式 TV642 混凝土坝 TV642.1 混凝土高坝 TV642.2 碾压混凝土坝 TV642.3 混凝土重力坝 TV642.3+1 宽缝重力坝 TV642.3+2 空腹重力坝 TV642.3+3 拱形重力坝 TV642.4 拱坝 TV642.4+1 单曲拱坝 TV642.4+2 双曲拱坝 TV642.4+3 」鞍 ? TV642.4+4 重力拱坝 TV642.4+5 拱坝坝肩稳定 TV642.4+6 拱坝动力分析 TV642.5 支墩坝 TV642.5+1 平板坝 TV642.5+2 连拱坝 TV642.5+3 大头坝 TV643 圬工坝 TV644 活动坝 TV645 冰川坝 TV649 其他 TV65 泄水建筑物 TV651 影缎 水建筑物 TV651.1 溢洪道 TV651.1+1 正槽式溢洪道 TV651.1+2 侧槽式溢洪道 TV651.1+3 竖井式溢洪道 TV651.1+4 虹吸式溢洪道 TV651.1+5 自溃坝(自溃式非常溢洪道) TV651.2 跌水和陡槽 TV651.3 泄水隧洞 TV652 河床泄水建筑物 TV652.1 溢流坝 TV652.1+1 溢流重力坝 TV652.1+2 溢流拱坝 TV652.1+3 其他溢流坝 TV652.2 泄水涵管、泄水孔 TV652.9 其他 TV653 消能防冲设施 TV653+.1 消能池 TV653+.2 消能戽 TV653+.3 挑流式消能工 TV653+.4 窄缝式消能工 TV653+.5 消力井 TV653+.6 护坦 TV653+.7 海漫 TV653+.8 防冲槽 TV653+.9 其他 TV66 水闸 TV661 翼墙(导水墙) TV662 闸室 TV662+.1 闸底板 TV662+.2 闸墩 TV663 闸门 TV663+.1 平板闸门 TV663+.2 弧形闸门 TV663+.3 高压闸门 TV663+.4 钢闸门 TV663+.5 浮式闸门 TV663+.6 人字、鼓形闸门 TV663+.8 水力自动控制闸门 TV663+.9 其他 TV664 闸门启闭机 TV664+.1 卷扬式启闭机 TV664+.2 液压式启闭机 TV664+.3 门式启闭机 TV664+.4 台车式启闭机 TV664+.5 螺杆式启闭机 TV664+.9 其他 TV67 取水、引水工程 TV671 取水(进水)建筑物 TV672 输水建筑物 TV672+.1 水工隧洞 TV672+.2 输水管道 TV672+.3 渡槽 TV672+.4 跌水、陡坡 TV672+.5 倒虹吸 TV672+.9 其他 TV673 冲砂放淤设施 TV673+.1 沉砂池 TV673+.2 冲砂闸 TV673+.3 排砂孔 TV674 供水系统 TV675 泵站 TV68 调水工程 过航建筑物 TV697 水库管理 TV697.1 水库运行管理 TV697.1+1 水情和水库调度 TV697.1+2 水库群的统一调度 TV697.1+3 水库防汛及其措施 TV697.1+4 用水规划管理 TV697.1+9 其他 TV697.2 水库观测 TV697.2+1 水文观测 TV697.2+2 水库淤积观测 TV697.2+3 库岸稳定观测 TV697.2+4 库区地震观测 TV697.2+5 水库对环境的影响观测 TV697.2+9 其他 TV697.3 水库治理 TV697.3+1 清淤 TV697.3+2 渗漏处理 TV697.3+3 坍岸处理 TV697.3+9 其他 TV697.4 水库经营管理 TV697.4+1 供水及水费 水库养鱼 水库旅游业 TV697.4+4 库区土地利用 TV698 水工建筑物管理 TV698.1 水工建筑物的监测与原型观测 TV698.1+1 应力观测、变形观测 TV698.1+2 渗透观测 TV698.1+3 地震对结构物影响的监测 TV698.1+4 地球物理检测 TV698.1+5 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 TV698.1+6 水流观测及高速水流原型观测 TV698.1+61 水流形态观测 TV698.1+62 水流脉动与结构物振动观测 TV698.1+63 建筑物过水能力观测 TV698.1+7 护坡量测、护底量测、下游河床冲刷量测 TV698.1+8 闸门观测、阀门观测 TV698.1+9 其他 TV698.2 水工建筑物的管理与维修 TV698.2+1 工程可靠性和工程诊断 TV698.2+2 水闸的保养与维修 TV698.2+3 大坝的加固与处理 TV698.2+31 坝体裂缝及其处理 TV698.2+32 沉陷、滑坡及其处理 TV698.2+33 渗流、管涌处理 TV698.2+34 排水的检查与维修 TV698.2+35 护坡及细部的维修 TV698.2+36 白蚁的防治 TV698.2+37 大坝失事及事故分析 TV698.2+39 其他 TV698.2+4 引水建筑物的维修 TV698.2+5 泄水建筑物和消能建筑物的维修 TV698.2+6 水工建筑物抗冻措施与冻害 TV7 水能利用、水电站工程 TV72 水能勘测与设计 TV73 水电站建筑与设备 TV731 水电站厂房 TV731.1 地面式厂房 TV731.1+1 坝后式厂房 TV731.1+2 河床式厂房 TV731.1+3 河岸式厂房 TV731.1+4 露天式厂房 TV731.2 坝式厂房 TV731.3 溢流式厂房 TV731.4 射流增压厂房 TV731.5 引水式厂房 TV731.6 地下式厂房 TV731.7 闸墩式厂房 TV731.9 其他 TV732 水电站引水建筑物 TV732.1 进水口、进水塔 TV732.2 拦污、清污设备 TV732.3 压力隧洞 TV732.4 压力管道 TV732.4+1 压力钢管 TV732.4+2 加筋混凝土管 TV732.4+3 叉管 TV732.4+4 弯管、伸缩节、加劲环 TV732.5 调压室 TV732.5+1 井式调压室(调压井) TV732.5+2 塔式调压室(调压塔) TV732.5+3 圆筒式调压室 TV732.5+4 差动式调压室 TV732.5+5 溢流式调压室 TV732.5+6 气垫式调压室 TV732.6 渠道、压力前池 TV732.7 蝴蝶阀、球阀、圆筒阀 TV733 高压开关站 TV734 机电设备 水轮机及其设备 TV734.2 发电设备 水轮发电机组 TV734.3 输电设备 TV734.4 控制设备、调速机构 TV735 辅助设备 TV736 自动化、远动化 TV737 运转、管理 TV738 养护、维修 TV74 各种水电站 TV741/748 各种水电站 TV741 大型水电站 TV742 中小型水电站 TV743 抽水蓄能水电站 TV744 潮汐水电站 TV745 地下水电站 TV746 浮动式水电站 TV747 径流水电站(流速水电站) TV748 波力水电站 TV75 世界各国水力发电工程 TV752 中国 TV753/757 各国 TV76 中小河道水能利用 TV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TV81 河工学 TV82 治河勘测及规划 TV83 河工试验 河工材料 TV85 治河方法(河道整治) TV851 疏浚(河床整理) TV852 裁湾 TV853 河滩整治 TV854 人工环流与导流 TV855 截流 TV856 河口治理 TV86 整治建筑 TV861 护岸、护坡、沉排、石笼 TV862 护底 TV863 、挑水坝 TV864 顺坝、格坝 TV865 潜坝、导坝、锁坝 TV866 基础防护与处理 TV867 整治建筑物的管理与保护 TV87 防洪工程 TV871 堤防 TV871.1 堤防施工 TV871.2 堤防管理与养护 TV871.3 堤防防汛与抢险 TV871.4 堤防观测 TV872 分洪工程 TV873 蓄洪、滞洪、避洪建筑 TV873+.1 蓄洪建筑 TV873+.2 滞洪工程 TV873+.3 避洪工程 TV874 减河 TV875 防凌、防凌建筑物 TV875+.1 水上破冰 TV875+.2 水上爆破 TV876 ? TV877 非工程防洪措施 TV88 世界各国河流治理 TV882 中国 TV882.1 黄河 TV882.2 长江 TV882.3 淮河 TV882.4 珠江 TV882.5 黑龙江 TV882.6 松花江 TV882.8 各地方河流 TV882.9 各地方湖泊 TV883/887 各国 运渠 ( 运河、渠道 ) 工程 港湾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4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利水电建设与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
zbt92 2010-8-4 20:14
----- 在 新十年新跨越西部新十年发展贵州论坛上的发言 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0 周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之际, 7 月 5 日 至 6 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 , 谋划西部未来大发展,要求我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布局西部地区发展。开展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   胡锦涛主席在会上指出 , 西部大开发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今后 10 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会议强调,目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则是充分发挥西部自身优势的同时,着力解决西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西部大开发新的举措在开发的目标定位、开发方式与路径以及开发政策措施等方面 , 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开发的目标定位将更多着眼于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促进、推进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上。   总之,促进西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而中央更高层次的战略用意则是跳出西部谋划西部,从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来谋定繁荣、发展与稳定的西部,进而实现全国的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华宏愿。 在此,我非常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机构,紧跟中央精神及时开展了这样一次饶有意义的西部开发万里行的活动。同时也感谢会议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在座的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介绍水电开发在繁荣西部、促进全国,乃至支撑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一、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水利水电资源极为丰富。 地壳板块的运动、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我国的西部形成了世界最高峰。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中国的西部成为了世界的第三级。由于高耸入云的山峰吸收了云层中的水汽,形成了终年不化的积雪、冰川,造就了川流不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一系列大江大河。这些从世界最高峰上流下来的大江大河,不仅带给了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水资源,而且,由于它来自世界最高峰,因为水能资源的落差是最重要的指标,所以,大自然也就带给我们中国最丰富的水电(水能)资源。 中国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理论蕴藏量大约相当于每年 30 亿吨原煤,技术可开发的量大约相当于每年 13 亿吨原煤,经济可开发量大约相当于 9 亿吨原煤。这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幸运。大家都知道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所引起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替代化石能源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仍然还是水电。 不过,由于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至于我国西部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至今未能充分的开发利用。截止到 2009 年底,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只有技术可开发量的 24.9% 。大约只相当于每年 3.1 亿吨原煤。也就是说,由于我国西部的发展落后,至今我国每年还有相当于近十亿吨的清洁能源被白白的浪费掉。 因此,需要强调的是,西部大开发一定要包括开发我国西部的水能资源优势,同时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也一定要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减排温室气体,支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资源开发与西部大开发必然会相得益彰 从十年以前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的西部经济与水利水电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年前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一篇西部大开发就是开发水电的评论文章,开创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水电篇章。像我们贵州的洪家渡水电站这样的一批具有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和发电作用的大型龙头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工建设,拉开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十年来,西部大开发也带来了我国的水利水电大发展。目前,作为 西电东送 的重要工程、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装机 1260 万千瓦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以及向家坝、雅砻江的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等一大批装机都在数百万千瓦的世界级的巨型水电工程都已经开工建设。此外,大渡河上的瀑布沟水电站、红水河上的龙滩、澜沧江上的小湾、景洪、乌江上的洪家渡、构皮滩等一批巨型水电站都已经相继建成投产。 十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先后建成投产了大约一亿千瓦的水电,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前,全中国有史以来所建设的全部水电装机量。截止到上个世纪末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前,我国水电的总装机只有 7700 万千瓦,然而,到了西部大开发十年之后的 2009 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已经超过 1.9 亿千瓦。这期间里所增加的一亿多千瓦的水电,绝大多数都是在西部。 客观的说,西部大开发与我国的水利水电的大开发绝对是相得益彰的。西部水电的大发展,不仅有力的促进了西部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开发西部,尤其是开发西部的水电资源,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水电 前几年由于国内外一些极端环保组织的误导宣传,社会各界对水利水电开发产生了一系列误解。例如,很多同志都认为水利水电开发必然就是在破坏生态环境。 如何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疑问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当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 60 多亿的巨大压力下,无视人的存在的强调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不考虑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不是什么保护,而是生态保守:这种不顾人的死活片面的强调原生态的结果不仅不是生态文明,而是一种生态愚昧。 这并不是我个人看法。去年,我们国家对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进行了一次排名,像云南、贵州这种经济落后地区,虽然还有很多地区接近原始社会的状态,但是,生态排名却几乎在全国垫底。而生态排名在前面的,恰恰是北京上海这样经济特别发达的大城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生态文明一定是与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绝不会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那么,我们的这种结论能不能得到事实的支持呢?带这个个疑问,我们曾经组织国很多次媒体记者的考察,无论是在国内考察,还是到国外。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们走遍全世界所看到的现实几乎是,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就越好。去年,我们水电学会和中国大坝协会还联合开展了这一问题的专项研究。结论也是一样。 四、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水资源开发程度代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天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普遍都比较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都普遍非常低。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平均在 70% 以上,而欠发达的非洲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还不足 8% 。 除了水电资源的开发程度之外,还有一个指标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水电开发程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资源量,与实际开发利用量的比值。反应的是这个国家的水能资源利用情况。而一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通俗来说是指这个国家的水资源总量与其所建设的水库蓄水量的比值。反应的是这个国家对水资源的可控程度,以及这个国家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矛盾的能力。 我们通过与中国大坝协会的联合调研,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与这个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紧密相关,而且,几乎还都与这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水库的蓄水能力成正比。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水库库容,普遍都比较低。 下图是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个调查结论。人类发展指数(一个包括GDP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为一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数,数值越接近于 1 表示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全球 50 余个国家 2007 年的人类发展与大坝水库发展数据计算结果显示, HDI 大于 0.9 的国家,人均库容拥有量为 3184 立方米 , HDI 介于 0.8~0.9 的国家,人均库容拥有量 2948 , HDI 介于 0.7~0.8 的国家,人均库容拥有量 541 , HDI 介于 0.6~0.7 的国家,人均库容拥有量 208 , HDI 介于 0.5~0.6 的国家,人均库容拥有量仅为 125 ( 图 1) 。 图 1 人均库容与人类发展指数关系 图 2. 几个典型国家的人均库容数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20% ,而水资源量只占 6% 。我国 2008 年底的人均库容约 520 立方米 ,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库容超过 3000 的水平。以上图表和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及大坝;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水库及大坝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足以提供足够所需的能源及水资源,以支撑其社会经济发展。 其实,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证明了水资源开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高达 80% 多,而西部只有百分之十几。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相对较高,但西部的水资源开发程都在 10% 以下。所以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为什么全世界都毫无例外的表现出,水资源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特点呢?我们认为,首先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水资源的保障,任何社会都无法实现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 五、西部经济的发展本身,必须要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我国西部水资源开发程度低,水库的蓄水能力不足,不仅会引发各种工程性缺水的问题,而且,也会加剧洪涝灾害的威胁。我们知道,今年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洪水。特别是前几天 7 月 20 日 长江上游出现的瞬时洪峰已经超过了 1998 年,同时汉江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再加上六月下旬长江下游也出现过大洪水,到现在还维持在高水位。据有关专家介绍像今年这种长江和汉江两江大洪水相遇的现象,是 1998 年都没有出现的情况。然而,由于我们有了三峡水库和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的调蓄错峰作用,我们的下游城市武汉非常坦然的就应对过去了这场洪水,丝毫也没有 98 年那种百万军民彻夜不眠,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场面。 不过尽管三峡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防洪减灾作用,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对三峡大坝的汛期泄洪感到不够理解。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我国水库库容的具体数字,就知道三峡水库为什么必须要泄洪了。我国三峡水库的库容是 393 亿,可调度的防洪库容大约是 220 亿,而长江一年的径流量是一万亿,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水量都集中在汛期。百分之四的库容肯定装不下 70% 的洪水,所以,我们的三峡水库只能在汛期错峰防洪,不能蓄水。否则,就会失去错峰防洪的能力。 我国长江的总体水库蓄水能力不足,是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目前全世界平均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也就是人工水库存蓄水资源的程度是 40% 。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超过 60% ,而我国的长江目前的总的水库蓄水能力还不足径流量的 20% 。特别是长江上游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几乎都在 10% 以下。例如,今年长江上游所出现的洪峰,由于重庆以上至今还没有建成没有一座大型调蓄水库,所以,几乎不可避免的要遭遇洪水的侵害。这种情况恐怕只有等到在溪洛渡、相家坝等水电站建成之后,才能得到根本的改观。 实际上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更多的会体现在它的防灾减灾作用上。没有足够的库容不能有效的拦蓄汛期的洪水的必然结果,就是枯水期的供水能力不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性缺水。 大家一定记得,去冬今春我国西南地区的到特大干旱,因为该地区缺乏大型骨干水库的蓄水,使我们遭受到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在旱灾期间,据水利部门披露,我国天然水资源极为丰富的云南省的水库蓄水能力,仅为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六。一旦遭遇长期不下雨的气候,就难以满足正常的水资源需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人类社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农耕社会。没有人工调解的水资源作保证,根本就就无法维持一个现代化社会的正常需要。古代社会那种人因稀少,社会水资源需求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的宜疏不宜堵的大禹治水的经验,决不能再照搬到今天。 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调节,去冬今春以来干旱少雨的气候曾经造成西南地区众多河流和小水库的干涸。不仅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人畜饮水困难,而且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根据云南省林业厅的初步统计,持续干旱已导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严重。仅在云南一个省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40多万亩,中度以上就达到170多万亩。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人员和生物学专家认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本次旱灾的损害影响在短期内根本就无法恢复,有的甚至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 图 3, 是一条枯水后干死在龟裂的河道中的鱼。严重的干旱对鱼类的伤害与任何水库建设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这些惨烈的事实,都生动的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社会里调蓄水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虽然建设水库所形成的人工湿地,确实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鱼类)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相对洪涝灾害和特大干旱来说,水库的生态环境保障作用,绝对是更大、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走遍全世界始终都能看到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的根本原因。 总之,根据全世界普遍的经验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们西部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发展的水平。由于中国的水利水电资源主要都集中在西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我国水利水电水平就代表西部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国水利水电的建设发展和成绩就代表着我们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六、西部大开发中的水电开发,是发挥某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发展模式。然而,我国西部很多地区有很多高山峡谷,如果套用一些平原地带甚至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恐怕很难产生效果。例如,我国云南的怒江地区目前还是贫困地区,那里山高水急,交通不便。全州百分之八十多的耕种土地都是在 25 度的山坡上,很多地方还只能靠刀耕火种。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下陡坡耕种,不仅难以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而且,还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 也有人曾经提议怒江不应该发展农业,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目前,怒江地区的由于奔腾的怒江巨大的水能每天都不断的冲击和切割着两岸的边坡,不断深切的河谷必然导致两岸的山体不断的出现坍塌。每到雨季滑坡、崩岸、泥沙流随处可见。唯一的一条联系外部的交通公路,不断地被地质灾害破坏。前几天怒江又发生了一起泥石流掩埋村庄的惨案。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地方的交通没有保障,游客随时有可能被困在那里,旅行社随时都要有赔钱的准备,那里怎么可能很好的发展旅游呢?所以,到目前为止,怒江的旅游产业一直也没有能发展起来。 但是怒江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梯级开发之后每年可产生一千多亿度水电,相当于产出 5000 万吨原煤的能源。折合到目前怒江水电开发的 5 万水电移民身上,相当于利用水电每人每年可以生产出 1000 吨原煤。而目前怒江农民依靠在陡坡上耕种的农业产值,还不到 1000 元,只相当于 2 、 3 吨煤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怒江的水能资源,产值将增加 300 到 500 倍。这就是科学、有效的发挥西部资源优势的巨大潜力。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和目标。 当然,还有人说水利水电开发是会损害移民利益的。今天的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这方面的讨论了。下面还有专家专门介绍西部大开发中的农村发展问题。这里关于水库移民的问题,我只强调二点。一个是水库移民不可能把移民移出中国社会,我们目前所存在的各种三农问题,总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在移民身上。另一个是像怒江这样,我们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可以让产值增加几百倍的水利水电开发,如果我们还担心不能让移民满意,恐怕只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太成问题。 结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在水利水电开发建设。同时也可以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大家知道,目前我们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国际阻力,最近,很多国外媒体报道了我国能源消费量超过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消息。我国的一些能源专家纷纷指出,这种计算是不准确的,并怀疑国外媒体的这种宣传炒作,就是为了在不久召开的坎昆会上把中国也列为必须强制减排的国家。 我不是能源统计方面的专家,不知道目前这种炒作数据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人口世界第一,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现代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能源消费超过美国的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在当前国际社会减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面前,我国未来的发展必然是要依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包括西气东输和西部水电东送的西部大开发,恐怕都是我们国家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恐怕也就是中央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要求跳出西部谋划西部,从全国视角和全球视角来谋发展精神的具体体现。
个人分类: 三峡|1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浪费”的书
sstone2009 2010-7-29 21:57
前些天,三峡大坝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电视、报纸上很多关于三峡大坝的新闻,苏州台的施斌聊斋还讲了个关于三峡大坝的趣事,讲若干年前,说三峡大坝可以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几年后,说三峡大坝可防百年一遇洪水;再后来,说不能依靠只三峡大坝大致的是这样的意思,很有调侃的意味,但也是证据十足的,网上还有相关的帖子。 关于三峡的话题,使我想起来老毕答应给我一本他们系里一位老师的关于三峡的书。一次,我们几个后后在北门吃烤肉啤酒,无意间从老毕的水利系说到了三峡大坝,我是持肯定意见的,倒是老毕有点冷淡的感觉。不过,几天后,他答应送我一本书。 上次来北京,忘了问老毕要书。这次在给他留了言,正好他在办公室,我就去了。书名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力学问题研究》,翻看一下,都是很专业的东西,对我看来是浪费了。 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老毕。我也会寻机认真看看,不管能不能看得懂。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2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峡大坝究竟能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
sunapple 2010-7-21 09:10
三峡大坝究竟能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 作者: MarkTwin 文章发于: 乌有之乡 2003年06月01日金羊网-新快报《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 。。。按照设计, 三峡大坝必须抵挡万年一遇的长江洪水 。如此巨大的落差和库容压力,要求三峡大坝必须具备钢铁般的质量。。。 昨日,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几名三峡工程研究专家在三峡工程泄洪坝前观看江水下泄情况。当日,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20多名三峡研究专家来到三峡工地参观,并观看于今天开始的三峡水库下闸蓄水。(据新华社) 2006年05月22日新华网《 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三峡大坝的建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可使三峡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防洪效益。 三峡大坝今年汛期将有能力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李永安 2007年05月08日东方网-文汇报《 三峡大坝 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 据新华社宜昌5月7日电今年三峡工程防汛腾库工作已经启动,至7日8时,三峡大坝上游坝前水位已降至147.51米。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负责人表示, 三峡大坝今年可以满足千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度汛标准 。 中国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 介绍说,如果遇到20年一遇的洪水,大坝上游坝前水位可控制为154.1米;百年一遇,坝前水位可控制为166.5米,控制枝城下泄流量在5.67万立方米/秒,保证下游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 千年一遇,坝前水位可控制在175米,控制枝城下泄流量在8万立方米/秒,保证下游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 。三峡大坝今年可按预定目标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 中国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 2010年07月20日CCTV-新闻1+1《 长江水利委:今年抗洪还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 三峡工程迎来建成后的最大洪峰,大坝防御能力如何? 白岩松转述长江水利委官员的话说,今年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大坝上 。。。 )/ig,""); var hwk="("; var hw=""; var keywords="三峡大坝"; var keys=keywords.split(","); var keylength=keys.length; var keywordscode=" 关键字 : "; if(keys!=""){ for(var ks=0;ks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光斗院士:做人三原则
STS 2010-6-9 09:45
他这一生可以用8个字总结:奋斗一生,奉献一生。张光斗的学术秘书、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纶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张光斗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中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从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为军工生产建设一批小型水电站,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张光斗的身影伴随着当代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自1963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王光纶就一直跟随张光斗做其学术秘书(曾因文革中断),总结几十年来的相处岁月,王光纶说:老人做人有自己的原则,他给身边人的感受是身教重于言教。 原则一:爱国 大学毕业不久,我就跟随张光斗工作。先生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王光纶说。 张光斗教育王光纶最重要一点就是,做人首先要做到爱国,要热爱辛勤养育自己的老百姓,先生在这方面身体力行,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张光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取得水利和工程力学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 然而时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光斗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决定回来参加抗日救国。 其导师、国际著名力学专家Westergaard得知他这一决定,对他回国深表惋惜,不过对这位青年人的爱国之举还是表示出了敬重和理解,他表示,哈佛大学工学院的大门永远对张光斗敞开。 1937年11月,张光斗一回到国内就立即投身到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中。他带着新婚的妻子把家从繁华的上海搬到了偏远的四川穷山沟,先后在龙溪河、瀼渡河上修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电力,支援抗日战争。 1947年底,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派驻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的总工程师柯登即将期满回国,由于在南京长期与张光斗共事,柯登对其工作能力和为人十分欣赏。临行前,柯登多次劝张光斗举家赴美,还可共同在美国合办工程顾问公司,但这一切都遭到张光斗的婉言拒绝。 张光斗说: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 原则二:无私奉献 每当有人问起张光斗,为什么要选择水利事业时,他总是回答: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这正是伴随张光斗一生的诺言,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不懈动力。王光纶说。 跟随张光斗近50年,王光纶感受最深的就是:先生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即使在极端艰难的逆境中,他的奉献精神都丝毫没有改变。 而无私奉献正是张光斗教育王光纶做人的第二个原则。 王光纶回忆说,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上游砂砾石保护层发生滑坡。为了抢险加固,张光斗不顾年迈体弱急忙从外地回京。当时火车抵达北京站已是深夜,早已过了末班公交车的时间,年过花甲的张光斗只好自己背起行李徒步往清华走。幸亏途中遇到一位好心的货车司机,顺路将他带到了中关村。 张光斗从中关村走回清华园的家中已是凌晨3点。稍作休息,天一亮,张光斗就赶公车去了密云。 由于当时张光斗仍在接受文革审查,因此他被告知:此次加固工程的设计由他负责,但不准在设计图纸上签字。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张光斗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认真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审核,然后交给负责人签字。 我是为人民工作的,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反正我要对老百姓负责。张光斗说。 1979年夏,张光斗唯一的儿子在北京突然病逝,年仅37岁。当时王光纶正陪同张光斗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为了不让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给老人太大打击,王光纶只得谎称学校有重要会议要他回京。 回到家中,得知儿子过世的消息,张光斗两眼直瞪瞪地看着泪流满面、悲痛欲绝的老伴,一言不发地呆坐着。在儿子的追悼会上,张光斗是被人搀扶着走到儿子遗体前的。 老人身体抽搐、欲哭无泪,几乎瘫软在那里。王光纶几乎哽咽。 可是,就在儿子追悼会后的两天,张光斗竟拿出了近万字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并让王光纶立即送交水利部和长江委设计单位。 陪伴张光斗大半辈子的王光纶感慨:张先生这代人心里只有奉献。 原则三:求真、敬业 1945年4月,张光斗再次从美国求学回国后,相继出任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副总工程师、设计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参加三峡工程的勘测和规划工作。 王光纶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张光斗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考虑到身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仍坚持每年2到3次去三峡工程现场指导工作。就在他95岁高龄时还提出要去三峡工程现场,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这一要求被拒绝。 今年4月28日,清华大学为张光斗从事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召开座谈会。张光斗道出了内心的遗憾:我很想去三峡工程再看看,但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能去不了。 但张先生的这一生并不遗憾。王光纶说。 从1937年张光斗投身于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之奋斗,他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1937~1942年,由他负责设计的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水电站,成为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 1951年,他负责黄河人民胜利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设计,首次在黄河下游成功地破堤取水,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将黄河水引入下游两岸农田成为中国人开发利用黄河的又一大胆尝试。 1958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密云水库,设计中他大胆创新,在我国率先采用了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高土石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密云水库实现一年拦洪、两年建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曾先后为官厅、三门峡、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对工程枢纽布置、结构设计提出了许多极为有益的建议。 如对葛洲坝工程,他提出炸掉原处于江中的葛洲坝岛,以增大泄洪闸和电站的布置空间。这一建议对改进枢纽水流河势、保证大江截流和扩大电站装机具有战略性意义。 再如对二滩拱坝枢纽布置,他坚持主张坝内、坝外多种方式结合的泄洪方案,并形象地将此方案比喻为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比喻一直被同行专家传为佳话。此方案的采用对保证枢纽运行可靠、确保大坝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三峡工程,三期施工导流底孔方案正是张光斗提出来的,这一方案的实施对保证三峡工程施工期的顺利通航和整个工程的按期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光纶介绍说,张光斗不但注重为工程设计提出具有远见卓识、行之有效的方案,而且对送给他审查的设计报告也认真阅读。 先生视力不好,他就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斟酌,而且一定要提出自己的书面意见。王光纶说,9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自己动手,用计算机打字写意见书,有时因视力弱,看不清汉字输入列出的同音字形,就凭记忆去选择数码标识符。 在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张光斗更是眼中揉不进沙子。王光纶说,20世纪80年代在葛洲坝工地,为了检查二江泄水闸护坦表面混凝土过水后的情况,老先生坚持乘坐沉箱潜入水下亲自查看。驾驶沉箱的工人师傅说,从没见过这么大岁数的人还敢坐沉箱潜到水底下工作。 20世纪90年代,作为国务院派出的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一次在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张光斗为了掌握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第一手材料,80多岁的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 张光斗一辈子为祖国的水电事业无私奉献,2007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给张光斗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科学时报》 (2010-6-9 A1 要闻)
个人分类: 评论|1826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利工程,刻不容缓
lutianan 2010-4-24 00:48
  近几个月来,我国西南地区旱情严重,使当地居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被多家媒体定义为百年一遇,不由地引发人深思。居安思危再一次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南方会缺水,退回几年,估计没人会相信,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大旱使湖泊、稻田干涸,令群众不得不去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运输饮用水,有的水源水质甚至还不达标。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一点,就是危机意识还未建立,准备不够充分。进入新世纪,中国也已经历了几次大灾大难,无论是雪灾、旱灾还有两次地震。抛开地震不提,雪灾、旱灾面积之广、灾情之严重,令人惊讶。由此,我认为,就旱灾而言,在我国建立强大的给水网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凋零。以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缺水现象比较严重,吃水难事件屡有发生。现如今,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兴修水利,基本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这其中,最为著名,规模最为浩大的要数南水北调工程了。所谓南水北调,就是利用我国现有的地形优势,合理地进行规划,人工开挖河道,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合理的调配到北方缺水地区。这种方法或许可为全国提供参考,不仅要南水北调,还要南水南调,甚至北水南调。这种强大的给水网一旦形成,我国将从容面对一切可能的旱灾,这种想法看似不合理,但实际操作难度并不像南水北调工程那样浩大,只需将现有的水网不发达地区,和只送水、不进水的地区建立新的保障性水渠或小型地下管道即可。因为从总体上看,南方缺水终归不像北方地区那么严重,而且我国北方水系并不发达,无需修建等同与南水北调工程那样成熟的给水网。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水库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面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间接地危及到了群众的生命。目前,为扩大城市陆地面积,为建设豪宅别墅侵占水库的事件仍然存在。应建议各地理条件适宜的区市,均应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库的容量及水库的数量,有效地应对灾难的发生。   地下水资源同样应予以重视,我国部分城市因地下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道路塌陷、楼房坍塌的现象多次被媒体披露。还有这次在南方旱灾暴露出来的深挖井,未见水现象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总之,水是生存之根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干预 (图&文)
tangchangjie 2010-3-23 11:39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干预 (图&文)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干预 ----唐常杰 昨夜下了今春的第一次给人印象深刻的夜雨,淅淅沥沥,催人入睡;朦胧中,多少人在呢喃,夜雨,久违了的巴蜀夜雨。 巴蜀夜雨是天赐的资源,在正常年份,会夜夜降水,雨量适中,多少年来,贵如油的甘霖就这样均匀地浸润着巴蜀大地;它与都江堰相辅相成,为秦统一中国增供了粮食,后来又成就了汉高祖,资助了诸葛亮,养育了一代代巴蜀人民。 巴蜀夜雨是和谐的催眠曲,淅淅沥沥,像轻轻的鼓点,让孩子感到母亲怀抱的温暖和安全; 巴蜀夜雨是勤劳的清洁工,雨洗楼宇净,风拂树滴翠,空气特清新,城市更漂亮; 巴蜀夜雨是一种文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被传诵了多少年;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又是何等的意境?窗外的风拂雨沥,衬托了室内烛下共话的的温馨,无怪乎如今的济南、武汉都有红火的巴山夜雨酒楼,成为川人在异地思乡和约会的“老地方”。 巴蜀夜雨有两个鲜明特色:夜洒而朝止,润物而无声。据说是由地形、季节、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构成的复杂系统的特殊行为:在春秋温湿适当的时机,日落后高层湿空气开始降温,到接近午夜时,温度达标从而构成小量降水环境,而当第一缕晨曦抹亮那高天流云时,温度渐升,天上雨停,地上路干。 今年春天,巴蜀夜雨却姗姗来迟,昨夜的细雨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是因为久旱,中国文化中,把”久旱逢甘霖”和”他乡遇故知”看做大喜事,今年我国西南的旱灾着实令人揪心,更显这场降水的珍贵。 在都江堰灌区,人们看到了令人欣慰的灌区黄花分外香的的情景。 先看一幅组合照片(更多的照片在文尾)。拍摄时间:2010.3.21 (雨前一天), 地点:成都东北,一点钟方向, 出三环8公里处。 虽然天旱,但由于有都江堰的庇佑和滋润,成都平原旱不至灾。由于积温高,油菜长势颇好,原来产于欧洲的甘蓝型油菜在这里已经驯化了多年;灌区内菜花馨香,田野里蜜蜂正忙,无暇理会来往的游人,养蜂人正叫卖新鲜蜂蜜。 一位健谈的养蜂人说,他们从灌区的南端逐渐向北,追赶着油菜花开的田园;是都江堰灌区1000多万亩的土地给了他们富裕,言谈中充满充满了对李冰父子的崇拜、对都江堰工程的感谢。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憧憬,据说到2012年,灌区将扩大到2000万亩,日子会更好。 如今的养蜂人可是鸟枪换炮,开着汽车摩托车、拿着带CMMB移动电视的GPS,追赶着鲜花,追赶着幸福。循着花香一路北进,都江堰灌区---川北---大约在七八月份,到达青海湖。(下面的照片是青海湖的菜花黄季节) 想象一下,那时的那地,有金黄的菜花,有素洁的雪山,与长天一色的湖水,与落霞齐飞的水鸟,真的好美好浪漫。他们辛苦并快乐着,他们抓住春天不放,他们是浪漫的牧蜂族。 如果给他们装上RFID 或其它定位设施,挖掘养蜂人的轨迹数据库,或许能挖掘出某些关于农村繁荣、蜜蜂养殖、水利,以及风土人情相关的有趣的关联规则。 民歌“敖包相会”唱道: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但是,如果有灌溉设施,如喷灌、滴灌,海棠花儿还是会开,不是它自己开,而是人们的辛勤灌溉感动它开。 我们课题组正作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亚复杂系统中干预规则的挖掘技术”,三句话不离本行,自然要涉及到“干预规则”。 干预不是藐视大自然,而是循律促变。对干预规则的研究旨在找出干预规则、找出最佳干预时机和切入点。在这种意义上,数据处理有三个层次,底层是有效存取技术,中层是挖掘技术,而最高境界是干预技术;前二者是观察和认识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 面对今年西南的长旱大旱,如果云南、贵州、广西各有一个或几个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就可作为干预调节的资本和工具;诚如是,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发展出牧云术---搬动(或放牧)天上的云,而不是运输地上的水,用南云北调去取代南水北调,从天上对水资源均贫富。今天人们唱“赶着白云般的羊群去吃草”,那时候,也许要唱“赶着羊群般的白云去浇灌”;诚如是,则世界幸甚,地球幸甚。 诗歌散文旅游系列 其他博文 唱给天堂母亲的一首歌 那些异乡赏月的情怀 (诗、歌、文、图) 震撼与感动,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满----国庆看阅兵 看蜀韵、闻书香、遥想当年手抄本-- 书博会有感(图文 ) 春运时节在飞机上的遐思 (现实与科幻)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设施 (现实与科幻 )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 香港WISE2010照片 忙碌的十一月--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几张照片) 绿色照片(摄于南昌及庐山) 火热春运今又是,换了空间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清明看花 兰花草、年轻朋友来相会与毕业生晚会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照片图片|1099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黄万里与张光斗,两个水利人的不同人生!孰对孰错公道自在人心
fuhonghai 2010-3-19 19:57
两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在上世纪30年代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都回国报效,在国民政府部门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人又都在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当教授,同时也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领导和咨询等,继续实现他们年轻时代的爱国梦 。   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梦。这两人就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黄万里教授和张光斗教授。   张光斗,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4年秋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资格,赴美学习水利工程,1936年至193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工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受政府派遣,到美国垦务局实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改修水利工程,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伊力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作。1937年回国,在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任职。半年后任四川水利局工程师和测量队长,1947年任甘肃水利局局长。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1年回唐山交大任教,两年后,任清华大学水利教授。    ⊙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上的分歧   1952年毛泽东在郑州登上邙山东坝头,眺望黄河,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答道: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自从大禹以来,古人治水只讲疏导二字,治了几千年黄河还是条害河。如今咱共产党要搞建设,那就不仅要免除水患,还得让黄河做点贡献。所以,我产生一个思想,叫做蓄水拦沙,用大水库斩断黄河,叫它除害兴利!1954年,邓子恢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宣布了中国政府的宏伟计划: 我国人民从古以来就希望治好黄河和利用黄河。他们的理想只有到我们今天的时代,人民民主的毛泽东时代,才有可能实现。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之後,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去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 ── 看到黄河清!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建设三门峡的工程目标,首先是一个政治目标,要用大坝工程来实现黄河清,来证明毛泽东的伟大和正确;经济技术目标其次,其中又以发电为主,三门峡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毛泽东认为苏维埃加电气化就等于共产主义,有了电,中国离共产主义自然就不远了。   历史上有鲧治水失败和禹治水成功的教训、经验。黄河是条多泥沙河流,人称一斗水,泥沙居七,用建水库大坝来拦水蓄沙,实现黄河清的目标,是个错误的工程措施。简单地说,是和大禹治水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疏、导,而堵、拦,就又回到鲧的老路上去。   为了建设三门峡水库大坝,中国政府邀请了苏联专家,同时也邀请了上述两位到西方留学过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张光斗,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参加工程规划设计的几百名科学家,没有人敢对毛泽东钦定的三门峡工程说个不字,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黄万里和一个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对大坝工程提出反对意见。黄万里舌战群儒,和苏联专家、中国专家展开激烈的争论。   黄万里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候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同时指出,黄河清只是一个虚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学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不用说河水必然夹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不能违背,就是从水库流出的清水,由于清水的冲刷力要比夹带泥沙的浊水强大,将猛烈冲刷河床,必然要大片崩塌,清水也必将重新变成浊水。 黄万里之黄河不可能变清,是一句真话,是一句实话,但自以为是圣人的毛泽东就不爱听这真话。   张光斗则积极支持毛泽东的建设三门峡大坝的主张,并出任工程的技术负责人。黄河的年平均泥沙量为16亿吨,而中国方面向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中,却将泥沙量降低到13亿吨,并且提出,由于上游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的泥沙量将减少3%,20年一共减少60%,到那时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就可以解决。由于中方向苏联提供了假数据,使苏联在工程失败后无须承担任何技术责任。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正式开工。    ⊙  政治生涯上的荣辱之别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的亲自关怀下,1956年张光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周恩来对张光斗说:你现在入了党,更要加紧世界观的改造,切忌骄傲自满。1959年9月,毛泽东视察北京密云水库,听取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的汇报。张光斗盛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提高思想水平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并把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参加密云水库的设计,称为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行动。张光斗的汇报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张光斗也就成为党所需要的又红又专的科学家。   黄万里因为反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反对苏联专家的意见,而被归入另类。1957年5月,黄万里在《新清华》发表了《花丛小语》的散文,批评北京市在马路建设上违反施工常识,造成新建马路到处翻浆,车辆无法通行,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样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我国的人民总是最好说话的。你想!沿途到处翻浆,损失有多么大,交通已停了好久,倒霉的总是人民!同时,他还对毛泽东的有关人民内部矛盾及知识分子问题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世界上没有不联系实际的理论,只有提高不到理论的实际。黄万里的讲话和文章被一些人打小报告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看了《花丛小语》一文后,批评黄万里这是什么话,把美国的月亮说得比中国的圆。黄万里的右派帽子一戴就是21年,是清华大学最后摘帽的右派。 黄万里到三门峡大坝工程去接受劳动改造。即使成了右派分子,黄万里还是念念不忘对黄河泥沙规律的研究,在工棚昏暗的油灯下,他完成了《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许多重要科学论文,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和经验。黄万里说:有史以来,几乎每个文人都有其治河策略的看法。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六大家也都提出过治河观点。清朝时候还有人以治水策考中状元,但那些观点都是仅凭直觉的。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 ⊙  头衔与授课权 在大饥荒年代,中国人也勒紧裤带,支持建设三门峡工程巨额资金的需求。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但是水库蓄水后一年半中,十五亿吨泥沙被拦截在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淤高了4.5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上,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 好大喜功的毛泽东听到此消息,气急败坏地说:三门峡(大坝)不行就把它炸掉! 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证明了黄万里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也证明了毛泽东的决策和以张光斗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和苏联专家的论证是错误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应该向黄万里道歉,张光斗等专家应该为三门峡工程的论证错误承担技术责任。但是,这在中国至今还是不容许公开讨论的问题。   三门峡工程失败的直接结果,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30多万移民的生活未能安置好,许多移民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门峡工程直接经济的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当时又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把三门峡工程的投资用于救灾,中国至少可以减少上千万非正常死亡人数。   三门峡工程失败了,毛泽东的威望却通过造神运动达到了顶峰,张光斗的学术地位也达到了顶峰,他不但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总主编、《水利学报》主编、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都、中南、西北、贵阳、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技术顾问。1994又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院士。他还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发起人,并担任反邪教协会荣誉理事。   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黄万里仍然顶着右派的帽子,后来摘帽之后仍然没有授课权。经过黄万里本人和清华大学师生的抗争,直到1998年长江洪水后,他才重新获得授课权。此时他已87岁高龄,并患有癌症,但他还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权。他批评黄河三门峡工程论证中有专家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奴颜地说黄水真的会清的,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自己的饭碗?正因为如此,黄万里的头衔只有两个,教授和右派。    ⊙  三峡工程上再次针锋相对   1982年邓小平为长江三峡工程开了绿灯,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工程。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黄万里,对中国决策者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情况下就作出决策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负责组织。两院院士张光斗被邀请为特别顾问,而黄万里则被拒绝门外。1993年,国务院组织审查长江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张光斗担任审查委员会技术总负责人。之后国务院又邀请张光斗担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主要负责人。由于张光斗在审查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中的贡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专门从总理基金中拿出钱,奖励张光斗等人在三峡工程论证决策中的特殊贡献。   到2002年底,三峡大坝就要建成,现在回过头来看,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有许多严重错误,仅举其中三峡水库的库容量计算错误一例,来看张光斗的科学态度:一个水库工程的库容量计算错误,是水库工程设计中最严重的技术错误,根据加拿大国际勘测组织发表的张光斗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的信和谈话,张光斗进言道:三峡的防洪库容问题可能你们知道了,没有那么大。这个研究是清华大学作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也承认这是真的。张光斗建议以牺牲长江航运的利益,来弥补计算中夸大的库容量,即把洪水控制水位由原定的海拔145米降到海拔135米,而这样做的结果将造成长江航运周期性中断。张光斗向郭树言献策 ∶ 但这件事在社会上公开是万万不行的。张光斗还是三峡工程质量检查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是向国家领导人撰写工程质量报告、如实报导三峡工程质量情况。新闻界以张光斗等人的报告为基础,在电视、报纸上吹嘘三峡工程质量百分之百合格,四分之三以上的个体工程质量为优秀。但张光斗对郭树言说:关于三峡工程的质量问题,我们的质量检查报告写得比较客气,主要是怕人家攻我们。质量一般,这要说清楚,不是豆腐渣,但也不是很好。关键是进度赶得太快。张光斗在信中特别强调:我给你们写了封信,全是真话,没有假话。如果此话为真,那么张光斗参与的三峡工程论证和他主持审查通过的工程设计中的论据和结论都为假话。他在中国的学术地位是所谓泰斗了,可是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黄万里的子女们对父亲一生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1989年6月之后,对三峡工程提出反对意见,已经被定义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在中国没有杂志报刊敢刊登黄万里的反对三峡工程的文章。但是黄万里寻找一切可能,要让世人知道三峡工程的危害。美国出版的现代中国研究杂志就多次发表了他的文章。   他也曾三次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信指出: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是什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但是他一次也没有收到过回信。   黄万里于2001年8月26日在清华大学的学校医院病逝,享年90岁。黄万里留给子女的遗嘱,是关于长江堤防如何修筑的措施。人们都说,他真是一个书生。   作者:阿昆    -- 发布时间: 2003-4-2613:40:35 今天 ( 八月二十六日 ) 下午 3 时 05 分,黄万里先生在他任教 50 年的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悄然离去 ── 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痛的世界。    1935 年,黄万里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水文科学硕士, 1937 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工程博士(该校第七名、中国人中第一名该学位获得者),并在田纳西工程实习,任 TVA 诺利斯坝工务员,比国民政府派员前往见习要早 10 年。 26 岁学成回国后,他历任国民政府全国经委水利技正、水利工程师、涪江航道工程处长、水利部视察工程师,甘肃省水利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9 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1953 至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如今,全国上下,从科学 / 工程两院院士、水利系统、黄河长江三门峡三峡建设委员会大小干员,有哪一个能在学历资历上与黄万里一较高低,还不要说他作为科学家的良心、作为公民的责任感。    他以自己数十年的研究观察,只想提醒别再犯愚蠢的错误:国家浪掷几百几千亿、百万生灵涂炭、大好山河糟蹋。   这不是危言耸听。他要说的,是万万不可在中国的命脉大河筑高坝。这话他在 1957 年说,对于造床质为泥沙的黄河,是万不可在三门峡筑坝的 ── 没有人听。不到两年,所有他预警的灾难(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一一兑现。今天他又说,以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局面,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在长江三峡筑高坝)祸国殃民的工程。这一回,他预警了蓄水后卵石淤塞重庆、四川水患、浩大的工程开销和必将酿成祸患的移民安置。( 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  )   在爱他、敬他、怜他的学生的推动下,在他去世前 7 天,抢着为他做了九十大寿。在有系领导参加的会上,当然只能说一些北京场面上允许说的话,但赢得最长时间掌声的,则是子女贺词中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 ── 这究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做人准则,还是共产党治下的中国人最高境界?   如果他肯钻营,黄万里的一生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他的父亲,前人大副委员长(这是非共产党人士所能得到的最高位置)黄炎培 。他不但没有就势攀缘, 1950 年代只短短一段与共产党共事( 39 岁的他被委任为东北水利总局顾问),就赶忙抽身退步回到学校。他以为大学课堂可以只做学问,却不知当局要求知识人的,并不是他们独立的学识与见解。 1957 年鸣放中一篇小说(《花丛小语》),把他推到伟大领袖钦定的深渊。当年七月,人民日报为右派恶毒攻击专辟的一栏的题头什么话,就取自毛泽东对他小说的批语这是什么话?。   这样大的政治压力,别人可能早找路子、求庇护,起码也缩起头躲躲灾,他却在国务院徵求专家意见、但谁都知道要捧苏联方案、而且工地施工其实已经开始的会上,独自坚持不可上、争辩七天。此后,在他警告的黄河潼关以上将大淤已经出现,他做不到冷眼旁观,而是顶着右冠,在工地劳动的业余时间,完成《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论文。   他是清华最后获得改正的右派,时年已经届古稀。他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尽快投入工作:教书、著述,并有机会为筹备上马的三峡工程贡献意见。他一心想的是中国的水资源,是河流、是土地和黎民,根本不知他的见解是会妨碍人家升官与发财的。决策不让参加,教书总行吧?从 78 年开始要求, 20 年过去,到了 1998 年大洪水,到了他已经 89 岁,才终于获准给研究生授课。他换了一身白西装,打上红领结,庄重地走进教室。   他本可以在家安享天年,也可以随子孙在国外享福。他不顾当政者的恨与嫌,一心只要工作。他的理由是:我是公费留学生,百姓供养我学知识,我还没能报答他们。在他时昏时醒极度疲乏的弥留期间,他的两名毕业于 1958 年的得意门生,来病房探视。他们走后,黄万里向守侯在一旁的老妻要笔纸,写下以下文字:万里老朽手启予敏儿及沈英夫妇弟妹: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 2001-8-8 手笔候存这也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话,心头念念的,是长江水患对策。   与此相对照的,是三峡工程上最为党所倚重的专家,中科院与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   去年春,病中的张专家获得三峡工程副总管 ( 总管为国务院总理 ) 郭树言的亲切探视,过后将他的谈话以张光斗同志关于三峡工程谈话纪录文件形式报副总理,总理及全国人大委员长。   张专家也谈到防洪,他说的是:或许你知道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比我们对外宣称的要低,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看过后曾以此质疑长江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承认清华大学的这份报告没错。但是,我们只能以降低蓄洪量到一百三十五公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这会影响长江江面的正常航行。但记住,我们永远、绝不能让大众知道这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