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冰盖融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火山集中喷发预示地应力集中俄罗斯
杨学祥 2019-4-14 07:27
火山集中喷发预示地应力集中俄罗斯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白领还、俄罗斯东部、美国阿拉斯加异常变暖,俄罗斯火山频繁喷发,预示地应力集中此地区,不可忽视。 相关报道 2019年火山喷发频繁?3个月32起火山喷发,该火山最近喷5000米高 2019-03-26 16:18 富士 / 对比 作者:文/罗兆春 在科学中,火山喷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而随着气候的改变,我们可能看到的不仅只有火山喷发这一个自然灾难现象,例如还有地震,海啸,高温,干旱等较强的自然灾难。所以说环境确实变的是越来越糟糕了。根据科学最新预报显示,在2019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自然灾难问题,所以大家还是提前做好一些防御灾难的常识。 根据俄罗斯科学最新报告显示,在2019年以来,位于俄罗斯的火山喷发可以说似乎进入到了一个高度频繁的状态。根据纪录数据来看,在短短的3个月左右的时间,俄罗斯总计发生了32起火山喷发,主要是克柳切夫火山群火山喷发数量增多,这不得不说克柳切夫火山群就像是“吃了喷火剂”,出现这么多次喷发。 而根据科学报告显示,在在32起火山喷发中,其中22起都是发生于希韦卢奇火山,8起发生在卡雷姆火山,2起发生在别济米扬内火山。最频繁喷发的希韦卢奇火山,最近一次喷发也是产生了非常高的火山灰柱,升至海拔5000米的高度,这是相对比较罕见的。火山周围如今也是指定为橙色航空危险代码。整周火山区都记录到“热异常”状态。 当然除了俄罗斯科学院说的火山喷发较多之外,最近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也比较厉害,近几个月都是在高度喷发的状态,最近一次是在3月24日左右,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再喷发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可谓是高度频繁, 并且产生的火山灰烬也是漂流数公里资源,科学家们也时刻关注,担心该火山产生大规模的喷发。 当然这按照科学的解释就是正常喷发情况,算是地球的一个正常变化吧,火山喷发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地球内部移动变化可能是最为常说的,而在全球,我们最为担心的超级火山也是有的,那就是黄石超级火和日本富士山,如果这两座火山出现了喷发,那么产生的危机并不是表面和附近的影响,更多的是产生全球气候影响,科学家们也曾预报,我们需要注意这两座火山的变动,所以也在想办法进行这两座火山的危机消除,例如:抽取岩浆,进行水浇灌等,但是如今还没有一个办法可以确确实实的实施。 http://www.sohu.com/a/303905656_100158206 美国阿拉斯加迎史上最暖3月 俄罗斯东部暖得起火:地震的前兆? 已有 550 次阅读 2019-4-11 21:20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阿拉斯加 , 俄罗斯东部 , 异常变暖 , 冰川地壳均衡 , 地震前兆 推荐到群组 美国阿拉斯加迎史上最暖 3 月 俄罗斯东部暖得起火:地震的前兆 ?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地震和气候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冰川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同样,地震火山活动释放了地下能量、火山灰和温室气体,形成深海巨震降温效应、阳伞效应和温室效应。 最近,美国阿拉斯加迎史上最暖 3 月,俄罗斯东部暖得起火,白令海峡海冰减少创纪录:这难道是地震的前兆 ?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我在 2013 年 12 月 22 日 指出,事实上,此后发生的 8.5 级以上地震有: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 54.9 ,东经 153.3 )发生 8.2 级地震,震源深度 600.0 公里 。 中新社旧金山 8 月 30 日 电当地时间 8 月 30 日上午 ,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 7 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 4.7 级至 5.4 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 8.5 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热异常出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和俄罗斯东部,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相关报道 全球气候异常?美国阿拉斯加迎史上最暖3月,俄罗斯东部暖得起火 原创 中国气象爱好者 9小时前 2019年以来,全球很多地方出现了异常天气。比如2019年3月,位于北极圈边缘的美国阿拉斯加本应该是冬季,但这里的人们的感受似乎忘记了目前是冬季的事实——2019年3月阿拉斯加出现了异常的温暖天气,让阿拉斯加从冬季中期直接跳到了春季末期,甚至有夏日即将到来的错觉。 来自 美国宇航局 ( NASA )的卫星在2019年4月8日,在与阿拉斯加隔海相望的 俄罗斯 勘察加地区获得了一个对比十分鲜明但又十分诡异场景:这里发生的火灾正被冰包围着。这实际上时当地大块冰冻土地和湖泊之间,发生了从太空中都可以看到的大片火焰燃烧和滚滚的烟雾,以及地面被火烧之后产生的黑色瘢痕。 据当地林业局消息,该地区从4月6日起开始起火,火势不断蔓延,到4月8日当地已有4000公顷的土地被烧毁。关于这场火灾的原因知之甚少,森林大火虽然在这一地区并不算罕见,但也不会经常失控。事实上, 白令海峡 及周边地区的异常晴暖天气恐怕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气象学家指出,2019年3月,阿拉斯加经历了非常罕见的“炎热天气”——卫星数据分析展示了阿拉斯加2019年3月1日至31日的地表温度异常。对比2000-2012年间的平均温度,红色高于平均值,蓝色低于平均值,白色代表正常,很显然,2019年3月阿拉斯加很多地方都异常的温暖。 据气象监测显示,2019年3月阿拉斯加19个地面气象站中有10个创下了新高记录。比如说巴罗( Utqiaġvik ),这个美国最北端的城镇,在100多年来遭遇了史上最热的三月。该镇三月的平均气温通常为-24.7摄氏度。但在2019年3月,平均温度达到-14.5 摄氏度,比常年平均升高了10度。 Delta Junction 、Fairbanks和许多城镇也打破了温度记录。 笼罩在异常温暖中很可能是导致勘察加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据气象专家分析称,2019年3月开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天气模式,给该州带来了温暖潮湿的风暴。到月中旬,一个高压脊发展并停留数周,产生大部分晴朗的天气和非常温暖的气温。这样的高压脊笼罩使得很多地方天气异常干燥。据报道称,2019年3月是有记录以来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第二次没有出现可测量的降雪量。 温暖的气温、暴风雨天气和晴朗的阳光除了对陆地产生了大量影响,对这一地区的白令海也造成了影响。通常,海冰在3月或4月初达到最大程度。然而,来自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图像显示,到2019年4月1日,白令海的海水已基本上没有冰,其偏低程度甚至比2018年的史上最低还要低,4月1日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点,白令海的融化在整个北极海冰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对靠近北极圈的这一地区的一系列异常变化表示了担忧,异常炎热、干燥起火的3月-4月或是近年来该地区长期变暖趋势的一部分。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hpOyY0 美国三大断层有 99.7% 的概率发生大地震:灾害多发能量异常大震前兆明显 已有 261 次阅读 2019-4-11 10:11 美国三大断层有 99.7% 的概率发生大地震:灾害多发能量异常大震前兆明显 关键提示:根据 “ 地震研究快报 ”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区域就有这样一个现象,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该区域汇聚了全球最强的断层带,三条主要断层线 - 圣安德烈亚斯,海沃德和圣哈辛托是发生过历史性的强震的,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 该区域却在经历了一个异常平静的世纪不活动状态。在过去的 100 年里,大地震已经停止。事实证明,这种停顿非常罕见,只有 0.3 %的可能性发生。也就是说有 99.7% 的概率发生大地震。根据格拉夫科学报告指出,上个世纪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其他断层线的大地震。 https://www.toutiao.com/i6678177701259379203/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2018 年,美国先后遭遇极端寒潮、流感、大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578.html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已有 5516 次阅读 2013-12-23 10:19 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国际社会应该调整安全观 杨学祥 中国谚语:"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 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1 .下一次特大地震在哪里:日本还是美国? 我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 8.5 级以上地震有: 2010 年 2 月 14 日 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 54.9 ,东经 153.3 )发生 8.2 级地震,震源深度 600.0 公里 。 中新社旧金山 8 月 30 日 电当地时间 8 月 30 日上午 ,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 7 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 4.7 级至 5.4 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 8.5 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2 .日本列岛的沉没 我在 2005 年和 2010 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 30 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 300 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 1907 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 2001 年 5 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 2001 年的 4 月份再度发生了 123 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 8 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 150 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 2005 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2000-2030 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 2005 年 1 月 4 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 10 厘米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 - 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 05 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穷兵黩武不是逃避灾难的有效途径,与友邻和睦相处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好方法。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3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的威胁 继 2004 年年 12 月 26 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 30 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 2005 年 8 月 30 日 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 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 1 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 9 · 11 ”恐怖袭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黄石国家公园,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 1872 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 7988 平方公里,在 1978 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据科学家分析,黄石地区在过去曾发生过许多次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规模巨大的火山爆发发生过三次。据传闻和一些零散的勘探资料表明,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爆发所喷发出来的物质覆盖了约 9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厚度达到了惊人的 1500 米 ,从而形成了黄石公园坐落的现在这片海拔超过 2000 米 的熔岩高原。科学家预测,这座位于黄石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 60 万年,而一个也许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不幸的消息是,上面所提到的最近这次爆发可能就发生在约 64 万年之前,换言之,这座超级火山目前或许已经进入了喷发活跃期。 http://news.youth.cn/jsxw/201311/t20131113_4195477.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岩浆库比之前科学家预想得更大,对黄石国家公园地震活动性勘测结果显示,岩浆库的体积是之前的 2.5 倍。   岩浆库长 88.5 公里 ,宽 48.2 公里 ,深 14.5 公里 ,这个超级地下火山任何一次喷发都将对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犹他州大学鲍勃 - 史密斯 (Bob Smith) 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勘测黄石公园地震活动性,并认为地下的岩浆库大于预期,但这项最新发现令人十分震惊。” 64 万年前,当这个地下超级火山喷发时,灰尘云覆盖了整个北美洲,影响着当地的气候。如果这场火山喷发出现在现代,将对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 犹他州大学詹姆斯 - 法雷尔 (James Farrell) 博士说:“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所有物质都喷射至大气层,最终它们将环绕地球并影响气候。”科学家估计 64 万年前黄石火山喷发规模相当于 1980 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 2000 倍,黄石国家公园地下形成一个大型岩浆库,覆盖了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部分地区,这个岩浆库是通过活火山产生地震活动性记录发现的。测量穿过地面的地震波,科学家能够绘制出岩浆路径,地震波缓慢地穿过炽热和部分熔化物质,便于我们进一步勘测地下状况。 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同时发现岩浆库最远抵达黄石公园东北部,远超出之前预期。人们无法确定这个活跃火山何时再次喷发,史密斯教授称,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黄石公园是非常危险的地点。但是专家预测黄石火山每 70 万年喷发一次,“不久”或将再次喷发,这一预测基于该火山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喷发时间,分别是 210 万年前、 130 万年前和 64 万年前。 http://tech.hexun.com/2013-12-14/160591599.html 4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南北纬各 40 度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深海地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20 世纪以来,全球大于 8.5 级以上地震在 190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4 次,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7 次,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没有发生,在 2000-2012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004-2018 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 1906 年 1 月 31 日 在哥伦比亚发生 Ms 8.6 级强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500-1500 死亡。 1960 年 5 月 22 日 在智利发生 Ms 8.9 级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 1061 死亡。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在印度尼西亚发生 Ms 8.7 级地震,引起海啸造成近 300000 死亡。这三次全球著名的地震海啸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 20 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 160 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下一次特大地震无论发生在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是严重自然灾难的开始,我们处于 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只有认清形势才能采取最有效的对策。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19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2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493.html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已有 1259 次阅读 2015-8-16 04:57 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地震不发大旱不止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有两条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 其一是美加州遭遇罕见干旱将严控淋浴喷头促节水; 其二是罕见干旱美加州水库 “ 投球 ” 节水。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 4 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 2015 年 4 月 2 日 电据 “ 中央社 ” 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 (JerryBrown) 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 指出, 1 月 2 日 美国遭暴风雪袭击积雪成灾。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 2012 年高温干旱和 2013 年极端天气, 2014 年将持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2014 年 11 月,美国迎来历史性暴雪,创纪录的寒潮席卷全美国, 50 个联邦州气温全部低于零摄氏度,就连夏威夷也结了冰,创美国 38 年最低气温纪录。美国东北部更是遭遇最强暴风雪,纽约州州长安德鲁 • 科莫在受灾最严重的布法罗市称 “ 这是历史性暴风雪 ” , 3 天降雪量逼近年均降雪量。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部分地区可能打破 1.93 米 的单日降雪量纪录。 2012-2014 年美国美国从高温干旱到暴雪严寒,气象能量集中在美国发生,符合点源喷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5136.html 我们在 2013 年 12 月 23 日 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5 年 7 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498.html 结论 2018 年,美国先后遭遇极端寒潮、流感、大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1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5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632.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72751.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极冰盖融化导致的火山锅炉效应:两极异常变暖的原因
杨学祥 2019-4-13 07:55
两极冰盖融化导致的火山锅炉效应:两极异常变暖的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地球两极异常变暖 近年来科学家对南极考察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出现了大问题:在 南极洲 的底部出现了一个面积非常大,且移动速度非常快的 “ 火炉 ” 。 经过计算,科学家们发现火炉的面积达到了五千平方公里,大小超过了伦敦面积的 3 倍。这也使得南极洲原本坚硬了基地遭到了动摇。这个巨型“火炉”的出现加速了南极洲冰川的消融速度,所伴随的雪崩已经让多批南极探险者团队因此罹难。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hfxulD 来自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图像显示,到 2019 年 4 月 1 日 , 白令海 的海水已基本上没有冰,其偏低程度甚至比 2018 年的史上最低还要低, 4 月 1 日 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点, 白令海 的融化在整个北极 海冰 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冰川 地壳均衡 惹的祸。 据网上资料, 2019 年以来,全球很多地方出现了异常天气。比如 2019 年 3 月,位于 北极圈 边缘的美国阿拉斯加本应该是冬季,但这里的人们的感受似乎忘记了目前是冬季的事实 ——2019 年 3 月阿拉斯加出现了异常的温暖天气,让阿拉斯加从冬季中期直接跳到了春季末期,甚至有夏日即将到来的错觉。 来自 美国宇航局 ( NASA )的 卫星 在 2019 年 4 月 8 日 ,在与阿拉斯加隔海相望的俄罗斯勘察加地区获得了一个对比十分鲜明但又十分诡异场景:这里发生的火灾正被冰包围着。这实际上时当地大块冰冻土地和湖泊之间,发生了从太空中都可以看到的大片火焰燃烧和滚滚的烟雾,以及地面被火烧之后产生的黑色瘢痕。 图 1 2019 年 4 月 8 日 ,在与阿拉斯加隔海相 望的俄罗斯勘察加地区发生的火灾正被冰包围着。 据当地林业局消息,该地区从 4 月 6 日起 开始起火,火势不断蔓延,到 4 月 8 日 当地已有 4000 公顷 的土地被烧毁。关于这场火灾的原因知之甚少,森林大火虽然在这一地区并不算罕见,但也不会经常失控。事实上, 白令海峡 及周边地区的异常晴暖天气恐怕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气象学家指出, 2019 年 3 月,阿拉斯加经历了非常罕见的 “ 炎热天气 ”—— 卫星 数据分析展示了阿拉斯加 2019 年 3 月 1 日 至 31 日的地表温度异常。对比 2000-2012 年间的平均温度,红色高于平均值,蓝色低于平均值,白色代表正常,很显然, 2019 年 3 月阿拉斯加很多地方都异常的温暖。 图 2 阿拉斯加 2019 年 3 月 1 日 至 31 日的地表温度异常 据气象监测显示, 2019 年 3 月阿拉斯加 19 个地面气象站中有 10 个创下了新高记录。比如说巴罗( Utqiaġvik ),这个美国最北端的城镇,在 100 多年来遭遇了史上最热的三月。该镇三月的平均气温通常为 -24.7 摄氏度 。但在 2019 年 3 月,平均温度达到 -14.5 摄氏度 ,比常年平均升高了 10 度。 Delta Junction 、 Fairbanks 和许多城镇也打破了温度记录。 笼罩在异常温暖中很可能是导致勘察加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据气象专家分析称, 2019 年 3 月开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天气模式,给该州带来了温暖潮湿的风暴。到月中旬,一个高压脊发展并停留数周,产生大部分晴朗的天气和非常温暖的气温。这样的高压脊笼罩使得很多地方天气异常干燥。据报道称, 2019 年 3 月是有记录以来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第二次没有出现可测量的降雪量。 图 3 2019 年 3 月 31 日 白领海地区热异常 图 4 2019 年 4 月 1 日 ,白令海的海水已基本上没有冰 温暖的气温、暴风雨天气和晴朗的阳光除了对陆地产生了大量影响,对这一地区的白令海也造成了影响。通常,海冰在 3 月或 4 月初达到最大程度。然而,来自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图像显示,到 2019 年 4 月 1 日 ,白令海的海水已基本上没有冰,其偏低程度甚至比 2018 年的史上最低还要低, 4 月 1 日 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点,白令海的融化在整个北极海冰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对靠近 北极圈 的这一地区的一系列异常变化表示了担忧,异常炎热、干燥起火的 3 月 -4 月或是近年来该地区长期变暖趋势的一部分。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iEHzTG 位于冰岛南部的 艾雅法拉火山 于 2010 年 3 月至 4 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 气候 和人体健康等均有长期影响。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凌晨 1 时 (北京时间 9 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 雷克雅未克 以东 125 公里 ,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 800 名居民紧急撤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920.html 靠近 北极圈 的这一地区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异常炎热、干燥起火的 3 月 -4 月或是近年来该地区长期变暖趋势的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变暖异常地区处于北纬 35 度临界纬度以北的高纬度地区和南纬 35 度线临界纬度以南的高纬度地区。 图 5 世界地图:热异常地区位于南北 35 度线以上地区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解释 气候变化 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图 6 两极冰盖压裂地球地壳 由图 6 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见图 7 )。 图 7 两极冰盖融化导致的火山锅炉效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920.html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ifTaM4 临界纬度:北纬 35° 线附近是令人恐怖的地震死亡线 地球的 北纬 30 。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人们常常把这个区域叫做 “ 死亡旋涡区 ” 。如果将北纬 30 线上下各移动 5° 左右,那就是令人恐怖的 地震死亡线 !在北半球这两条相邻的纬度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费解、怪事迭出、祸患隐忧、灾难频频的神秘地带?这么多令人费解的神秘之地都会聚于此,不能不叫人感到异常的蹊跷和惊奇。而如果将北纬 30° 线上下各移动 5 左右,还会有更加令人吃惊的发现一在北纬 35° 线附近,是令人恐怖的 地震死亡线 。 M.B. 斯托瓦斯把地球作为体积不随时间变化的不等速的二轴椭球体,计算了它的基本参数随扁率或偏心率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得出南北纬 35 o 线不随扁率变化而伸缩,由于其固定不变的特性而称为临界纬度。相反,南北纬 62 o 与赤道纬度,当地球扁率发生变化时,互为消长,称为共轭纬度 。 0 o 和 62 o 共轭纬度以及 35 o 临界纬度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的特殊作用,表明地球扁率变化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中可能起到某中特殊作用。 全球性地表风带和气压带由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无风带(低压带)、纬度为 0-30 度的南北两个信风带(贸易风带)、纬度为 30-35 度南北两个亚热带无风带(高压带)、纬度为 35-60 度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 60 度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纬度 60 度以上南北两个寒带东风带与极地高压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相邻两个风带之间的过渡带,即 0 度,南北 30-35 度,南北 60 度的 5 个纬度带,其两侧空气水平流动方向明显不同,故称为大气临界纬度。这是北纬 30-35 度线多灾多难的主要原因。 图 8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固体地壳的扁率变化与大气圈的扁率变化大致相同,规模变小,是地震火山活动的基本动力(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圈和低纬度圈扩张,高纬度圈收缩;地球扁率变小时,赤道圈和低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扩张)。这是北纬 30-40 度线成为地震死亡线的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2289.html 本文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 35o 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 9 )。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 Douglas Hamilton 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 Harald Kr ü ger 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 35 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253.html 地球自转时,赤道至北纬 35 °地带鼓起, 35 °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下陷.上升与下降的交界带为 35 °线. 其次,太阳和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是赤道到南北纬 35 °间的地带为上升区, 35 °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为下沉区.其交界带为 35 °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3/00/7237295_131143704.shtml 图 9 地球变扁南北纬 35 度线长度不变(杨冬红, 2009 ) 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上升,转动惯量变大,自转变慢;高纬度地区下降,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所以, 35 度线也是地壳自转快慢转变的分界线。 我们已经论证,潮汐形变是地震的主要动力。由于北纬 35 度是地球升降反向和旋转反向的分界线,所以,北纬 30-40 度是垂直升降和水平扭转最剧烈的地区,应该是明显的地震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9402.html 结论 目前已到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时期,低纬度地区海沟收缩、挤压、消减,高纬度地区纬度圈扩张、隆升、火山喷发的特殊阶段,是无法制止的自然调整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883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4.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等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4): 616~621 。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冰盖全部融化的条件:南极正在崩塌吗 ?
热度 1 杨学祥 2019-3-8 13:07
南极冰盖全部融化的条件:南极正在崩塌吗 ? 杨学祥 关键提示: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 海水将沿着美国 东海岸、墨西哥湾和世界各地的海岸线向内陆移动。现在,科学家 们迫切地想知道,这场水灾是否比预期的还要严重——淹没深度可能是数十米,而不是一两米。 值得注意的是,南极和 北极 拥有范围巨大的冰盖,如果它们融化,可能会使 海平面上升 超过60米。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进入了融冰速度更快的时代? 南极冰盖全部融化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只能从南极冰盖形成的历史原因寻早答案。 大多数人把全球变暖归因于温室效应,但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陆海分布是决定因素:大陆分散在赤道成为火炉,形成极热气候;大陆集中在两极成为冰雪策源地,形成极冷气候。2亿年前石炭-二叠纪大陆集中在南极,形成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陆集中在北半球,形成第四纪大冰期。 中生代温暖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在南、北两半球,一个单的环流系统作用范围至少达到纬度 55 度,以致宽阔的、深而缓慢的赤道流在穿过低纬度大于 180 度弧的旅途中被大大加热。 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①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②由于澳大利亚 — 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③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 。 由此可见,南极冰盖全部融化的条件是南极半岛附近徳雷克海峡的完全封闭,这需要几千万年的构造运动才能实现。在冰期和间冰期转换过程中,南极冰盖的贡献只能使海平面升降7-10米。这种自然变化,人类是无法改变的。 全球气候变化历史表明,近千年海平面上升不会超过 6 米,因为大自然具有自身的刹车机制。气候学家应该首先破解温暖中生代变为第四纪大冰期的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冰盖为什么在南极大陆形成,并且长期稳定? 相关报道 南极正在崩塌吗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昨天 海水将沿着 美国 东海岸、墨西哥湾和世界各地的海岸线向内陆移动。现在, 科学家 们迫切地想知道,这场水灾是否比预期的还要严重——淹没深度可能是数十米,而不是一两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进入了融冰速度更快的时代?如果是这样,会融化多少、融化速度有多快?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取决于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我们的决定又会如何影响 南极洲 西部巨大的 思韦茨冰川 ( Thwaites Glacier )。最终,这将决定游弋在海边街道上的到底是 跑车 ,还是长着鱼鳍、悄然潜行的海洋生物。 1.海平面究竟会上升多少 全球变暖 不仅使山区的冰川融化,还使两极的冰量缩小,海洋不断扩张。在过去25年里,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0.25厘米以上,过一个世纪就会上升0.3米。如果陆地上的高山冰川也融化,会使海平面进一步上升0.3米。值得注意的是,南极和 北极 拥有范围巨大的冰盖,如果它们融化,可能会使 海平面上升 超过60米。即使它们只发生微弱的改变也会对我们的海岸带来巨大的变化。长达几千米、高达数百米的冰崖可能会逐渐断裂逐渐消失,大幅抬升海平面高度。 在预判本世纪海平面上升幅度时,一些有理有据的推测得出了相对温和的结论:变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0.6米,即便变暖剧烈,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也不会超过1.2米。此外,科学家们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如果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中温度持续上升,海平面上升的数字将大幅增加。而当冰盖前缘出现退缩时,世界可能进入冰川加速融化的时代。 为了解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我们不仅需要搜索新鲜的线索,还会通过研究地质历史和冰的 物理学 特征,做深入探讨。20年前在雅各布港冰川(Jakobshavn Glacier, 格陵兰冰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那里的冰川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大海方向移动,前缘逐渐融化或脱落后,后面的冰会向前移动,取而代之。当前缘损失大于后方补给时,前缘会后退,陆地上的冰盖也会缩小,海平面就会上升。 20世纪80年代,雅各布港冰川是已知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尽管它被 冰架 (海平面上冰层的延伸)阻挡,但依然向巴芬湾(Baffin Bay)奔流而去。20世纪90年代,海洋温度上升约1℃,冰架解体,陆地上连接冰架的冰川以超过原来2倍的速度向海岸移动。如今,雅各布港正在大规模地后退和变薄,这也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岩石中的地质记录表明,过去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地质事件。我们目前的观测结果也显示,在 格陵兰岛 的其他冰川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活动。 如果体积庞大的思韦茨冰川也像雅各布港冰川那样被释放,它和附近的冰层可能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崩塌,海平面可能会上升3.5米。值得反思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对海平面迅速上升带来的灾难性风险吗?还是这种风险被夸大了?我们怎样才能合理推测思韦茨冰川在未来的活动模式? 2.全新的推算模型 推算 思韦茨 的威胁非常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早餐为例。如果你将面糊倒在华夫饼机上,面糊就会蔓延到铁板的交叉网格上。从物理上来讲,面糊自身的重量会在抵消方格产生的摩擦力后,将边缘向外推。同理,当加热使面糊变硬,或者你用抹刀把面糊往回赶时,面糊扩散的速度就会减慢。 冰川的冰层就像一个巨大的华夫饼,厚度数百米,宽度与大陆相同。当连绵不断的雪落在上面后,就会逐渐被挤压成冰。这些巨大的冰丘十分坚韧,当我乘坐装备有重型 滑雪 装备的军用 运输机 降落在它们上面时,它们仍然在流动。冰川的温度通常只比熔点低几度,从而能够使冰长期保持足够软的状态,当冰从高处的中心区域缓慢地流向低处的边缘区域时,会更容易融化和脱落。例如,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上更厚或更陡峭的丘顶区域扩散得比边缘区域更快。 如果任其生长,冰层会一直积累。当它变得足够厚和足够陡峭时,就会开始扩散、融化和破裂,从而让更多的降雪累积下来。正常情况下,冰丘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我们这颗变暖的星球上,似乎不是这样。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每年降雪中的水分几乎都来自海洋,其总量相当于所有海洋表面蒸发了大约6.3毫米厚的一层海水。但是,通过融水径流或冰山“崩解”,海平面上升了一点,现在冰盖返回海洋的数量比前面的这个数字高出15%。如果融化的冰川量,始终超过降雪量,冰层就会消失。但以目前的速度来看,冰层可能需要近10万年才会消失。然而,如果 气候 变暖加剧,冰川融化就会加速,这是全球现在正面临的问题。 3.被润滑的冰川 冰盖的流动取决于冰堆的强度,冰堆与陆地接触部位的润滑程度,以及它是否被“抹刀”(一种附着的浮动冰架)所阻挡。一般情况下,大气升温会使冰软化,使冰层底部嵌入岩石中的冰块融化,从而使冰层快速滑向大海。但是,热量传递到3000米以下的冰层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巨大的冰盖并没有因为最近一次冰河时期结束(一万多年前)出现的气温升高,而使整个冰层都完成加热。 要使冰川和冰川底部升温,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让顶部的冰融化成水,然后倾泻到冰裂隙中。在格陵兰岛冰面两侧的一些地方,夏季的融水会聚集在地表的巨大空洞中,形成巨大而美丽的蓝色湖泊。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所以向下的重力压裂冰川,这些裂隙甚至可以裂至冰川底部,从而使积蓄的湖水排干。一个不断扩张的湖泊或许可以在一个小时(而不是一万年的时间)内,以大于尼亚加拉瀑布的能量冲向冰底,使冰川底层升温。 冰盖融化的过程很重要, 科学家 也在积极探索。然而,对于居住在沿岸的人们来说,冰盖融化并不是最大的担忧,因为我们相信高低起伏的冰床也会阻止冰盖快速向海洋的滑动。 如果同样的融冰机制发生在冰架上,带来的威胁可能更大。在非常寒冷的地方,即便有部分冰体流入海洋,它们仍然以冰的形式与冰盖连在一起,并且漂浮在海面上。这种形式的冰架几乎总出现在港湾状的海湾或峡湾中。因为与周围海岸线的摩擦,冰架的运动会减缓,海底的局部凸起也会使它搁浅。这种冰架减缓了陆地上的非浮冰流大海的速度。 暖空气使得冰架顶部形成湖泊,压裂冰架,当湖水通过裂缝穿透冰架时,冰架就可能崩塌。例如,2002年 南极半岛 思韦茨以北的拉森(Larsen)B冰架就在短短5周内几乎完全解体了,冰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裂和倾倒。冰架已经开始漂浮,但这并没有使海平面立即上升,失去了冰架的阻挡后,陆地上的冰盖快速向海洋流动,就像放闸泄洪一样。此时,冰体的流动速度瞬间快了6~8倍。幸运的是,在狭窄的 南极半岛 ,拉森B冰架后面没有太多冰,所以仅仅使海平面微弱上升。但这次的事件让大家都注意到,冰架有可能迅速解体,不再阻挡冰盖向前移动。正如雅各布港所发生的那样,冰架会因为变暖而融化。 当冰架消失时,面向大海一边的冰原峭壁会直接崩解出很多冰山。尽管这一幕可能让阿拉斯加和附近游船上的乘客兴奋,但它却加速了冰盖的消亡。在今天的雅各布港冰川,一些冰山会从一座高出海平面90米(约30层楼),向水下延伸约800米的悬崖上崩解下来。当这些冰山翻滚时,会溅起50层楼高的水花,伴生的 地震 在美国也可以监测到。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冰架流失和冰山崩解对海平面上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思韦茨冰川来说,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戏剧性的变化,因为一次地质事件已经使这里的冰川处于“临界点”,随时可能汇入大本特利冰河下沟谷(Bentley Subglacial Trench),使海平面大幅升高。 4.本特利的发现 1956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查尔斯·本特利(Charles Bentley,于2017年去世,享年87岁,是本文作者的博士生导师)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学术论文答辩。第二天,他就跳上开往巴拿马的火车,随后赶上驶向南极洲的船只。他前往参加了国际 地球 物理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分析地球的一些地质特征。他在南极洲西部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回来后才发现当时论文的费用没有及时支付,从而延误了毕业。在此期间,他和团队穿越了5000多千米的冰层,穿梭于伯德 空间站 研究基地和南极洲西部的广大地区。 在他们推进的许多测量中,关于冰层厚度的信息对我们至关重要。在冰面上进行小型爆炸,并用 地震 仪来监听穿过冰盖从底床反弹出的回声后,他们得到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南极洲西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在隆起的大陆上覆盖了薄薄的一层冰。相反,这里的冰层很厚。他们还发现了本特利冰河下沟谷,这是地球上没有被海水覆盖的最深的地方,深约2500米的沟谷中填满了冰块。 本特利和同行的冰川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在南极西部的冰盖下藏着巨大的海沟和与之相邻的盆地。如果思韦茨的前缘从海岸退回到海沟中,从海沟上方延伸到海沟深处的冰面,将高达近千米。这样的冰崖(比雅各布港或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得多)可能会破裂得更快,形成更高的冰山,这些冰山会翻滚着从海沟出口漂向大海,从而大大提升海平面。 数十年的研究已经明确了这种机制的重要性。最近退休的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在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工作了43年。他和学生曾孜孜不倦地用侧扫声呐(以及其他工具)绘制了南极洲附近海域下的大陆架。南极的冰在冰河时期向四面八方延伸了很远的距离,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这些冰架也开始逐渐退缩。如今,南极洲周围的海底曾直接与冰层的底部接触。海底的沉积物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冰盖演化的有用信息。 有一种说法是,当不断膨胀的冰盖向海洋推进时,它们会牵引沉积物。当滑动的冰盖抵达海底向上突起的某些高地时,会稳定下来。随后被牵引的沉淀物就会继续在冰碛滩上(在冰体停止推进的地方形成的墙体式的结构,有很多石块,延伸很长的距离)堆积,从而建造出更高的海床。冰体可以在这样的位置上存在数百年或数千年,微小的影响并不会改变这种稳定状况。但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冰体就会回撤,退回到冰碛滩之后的山谷中。此时冰体很难再稳定下来,直到它回撤到另一个地面凸起、相对较高的地方。而这通常距离上一个高点很远。与此同时,冰山就会从废弃的冰碛滩(依然低于海平面)上面漂向大海。 现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周围的许多地方都发生着相似的故事。雅各布港冰川已经“跃过”了前冰碛滩的隆起部分,正通过山谷状峡湾后退,它“拉开”了一条通道,向更大的冰盖深处回撤。当第一批欧洲探险家参观现在的阿拉斯加州冰川湾时,在巨大的冰碛滩的上方横亘着冰川的最前沿。从那时起,冰体向内陆后退了近百千米,抵达了之后的一个相对高点,而这里就是现在美丽海湾的海岸线了。 幸运的是,大多数这类撤退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有限。即使是像海湾大小的冰川回撤,与世界海洋相比,也很小。雅各布港冰川只是格陵兰岛冰盖周围几十个向海洋滑动的冰川中的一个,它们不会很快破坏邻近峡湾的稳定性,在向内陆回撤的过程中也很快在遇到海床凸起后停止了。同样的,南极洲其实有大量类似的冰川流动在把冰块带向海洋,这些冰川滑向了它们自己的“华夫饼烙铁格”里。如果气候升温程度明显,大量冰川可能会同时回撤,但它们各自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并不大。 然而,南极洲西部的本特利冰河下沟谷,以及南极洲东部的一些深层地区(包括威尔克斯和奥罗拉盆地)的表现可能会完全不同。如果其中一个撤退到下一个高地,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影响。模型指出,思韦茨冰川的回撤路线最有可能进入本特利冰河下沟谷以及临近的盆地。如果它像雅各布港冰川那样向内部回撤,融冰过程可能会使海平面上升3.5米,然后在沟盆另一侧的高地稳定下来。如果南极东部盆地上的冰川融化,可能会比思韦茨地区融化使海平面抬升更高,但它们需要更大幅度的变暖,才能使冰川进入融化过程。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什么奇特的现象。当温度足够高时,冰层就会回撤,当抵达下一个高地时才会稳定。这在过去和现在都曾反复出现过。如果思韦茨变得足够温暖,开始像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的冰川一样开始融化,那它就该回撤了。 5.思韦茨冰川要崩塌吗 思韦茨回撤的过程能有多快?气温升高多少,它才会回撤?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 戴维·波拉德 (David Pollard)、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罗伯特·M·德康托(Robert M. DeConto)和同事构建了一个冰流模型。这个模型希望利用 物理学 原理,在运行速度足够快的先进计算机上,模拟冰盖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巨大变化。在冰架破裂,冰山从悬崖上崩解出来的过程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一点帮助,尤其是当表面融水向下压开裂缝时。 波拉德和德康托对模型进行了优化,从而匹配地质历史的记录,以及评估各种人为变暖的影响。他们相信,即使气候快速变暖,我们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遭遇思韦茨冰川冰架垮塌和融水使裂缝系统扩大的问题。思韦茨至少需要一个世纪才有可能彻底崩塌。不过,他们并不确定冰川会以多快的速度融化,所以他们设定了一个与雅各布港冰川在格陵兰岛的融化速度相当的最大速度(事实上,雅各布港冰川的融化已经超过了这个速度)。可是,思韦茨更厚,可以形成比雅各布港更高的悬崖,而更高的悬崖往往破碎更快。所以我们很有可能低估了最坏情况,但我们确实不知道会这样。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模型,但它肯定不是波拉德和德孔托等人的最终结论。目前最希望发生的是, 思韦茨冰川 可以稳定在海沟下坡方向一个稍微隆起的山脊上,这个位置就在之前的高点后方,距离不远,后面的深沟还保留了很大的空间。或者,冰山断裂后,在目前山脊的后方堆积一段时间,从而减少冰川的流失,形成新的冰架,进一步减少冰体向海洋滑动的可能。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美国 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 英国 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联合国际合作者,共同开展了一项重大项目。这个项目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思韦茨的历史、冰川的流动,以及当流动发生时海底表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项目中收集的数据也很迷人,几乎可以确定能够减少很多不确定性。 然而,有些问题可能还是难以回答。想想那些掉在坚硬地板上的陶瓷咖啡杯。有些弹了起来、有些裂了缝,有些碎成了几瓣,而有些则碎裂成上百万块碎片。咖啡杯碎裂的物理过程是众所周知的,也很容易计算出来,因此杯子掉落的总体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没人敢押上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其他重要的事情,去预测某一个杯子落地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思韦茨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裂缝系统。冰架是否会从不断为它提供补给的冰盖中断裂开来?冰盖是否会越过隆起,向盆地深处回撤?如果 冰架 的崩解在冰盖的前沿形成一个比 地球 上任何现存冰崖都要高的悬崖,会导致我们前所未见的快速大撤退吗?冰雪融化成水的过程也很重要,但是有多少水会从河流流向大海,又有多少会渗入雪中重新冻结?空气变暖的速度有多快?相比之下,我觉得咖啡杯的问题更容易预测。 如果世界各国能够集中力量,减缓和阻止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减轻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破坏程度, 海平面上升 的过程或许会减缓。但如果 思韦茨 迅速后退,通过限制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从而防止 气候 变暖,可能会更有价值。 融化后的冰水正在渗入 格陵兰岛 的冰盖中,这会加速它向海洋下沉的过程——这是 南极洲 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标志。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RFFynP 研究显示古代南极曾是绿洲:最高温达7℃ 已有 1936 次阅读 2012-6-23 07:14 研究显示古代南极曾是绿洲:最高温达7℃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2日09:02 新浪科技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南极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当时的南极洲仿佛一块绿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最近一项由大学研究人员为首发起,并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参与的有关古代南极洲环境的研究项目发现,这块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   研究小组在本月17日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在线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萨拉·费金斯(Sarah J. Feakins),其余研究者还包括了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    研究人员对采自罗斯冰架下方的沉积物冰芯样本中的植物叶片残骸进行检验,发现在1500~2000万年前这里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摄氏度,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摄氏度。降水量也比现在要高出数倍。   费金斯本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塞夫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他说:“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将是何种模样。俗话说以史为镜,过去的历史可以启示我们的未来,过去的气候也是一样。这些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当温度上升时这一南极冰架区域可以变得多么温暖潮湿。而现在的这些就是我们获得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第一批线索。”   整件事还要从论文的合著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索菲·沃纳(Sophie Warny)教授在南极的冰芯中发现大量的花粉和藻类说起,从那时候起,科学家们便开始怀疑在中新世中期,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可能要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要更加温暖。南极洲古代的植物化石难以存在,因为整个大陆都被巨厚的冰层覆盖,这个冰层会缓慢移动,磨蚀掉所有的线索和证据。   沃纳说:“海洋沉积物岩芯是搜寻古代植物线索的理想之地,因为那些沉积在这里的化石可以免受冰层移动带来的破坏。然而这些岩芯在南极海域要想获得非常困难,这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受到花粉样本的启发,费金斯开始着手对沉积物岩芯中的植物叶蜡成分进行检验。叶蜡可以记录下气候变化的证据,因为它会记录下植物存活时其吸收的水分中氢同位素的比值。费金斯说:“冰芯记录只能带我们回溯到过去大约100万年。而沉积物岩芯样本却可以带我们回到更加久远的过去。”   随后,论文合著者,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李俊恩(音译:Jung-Eun Lee)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测算这些氢同位素样本数据所反映的当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他所运用的这一模型最初是为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而设计的,主要用于该卫星获取的大气水汽成分中的氢同位素分析。李俊恩说:“当地球升温,受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它的两极。雨带的南移,加上高纬度地区偏高的温度都让南极地区边缘看上去似乎都不像是极地,而更像是今天的冰岛地区。”    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0万~1570万年。 这远比恐龙灭绝的年代要晚,后者在6400多万年前便已经灭绝。在中新世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和现代差别不大的动物,如三趾马,鹿,骆驼和不同种类的猩猩。而现代人类则直到大约20万年前才首次出现在地球生命的舞台上。   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在2012年,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93ppm,这一数据是过去数百万年中最高的。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到本世纪末就会达到中新世中期时曾经出现过的水平。   中新世中期曾经出现过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水平,这一事实在其它研究中也得到印证,包括植物叶片表面气孔的数量,以及对土壤和海洋生物化石进行分析后给出的地球化学证据。尽管所有这些证据都没有冰芯中实实在在的保存着古代气体样本的气孔来的直观,它们已经是能够达到如此久远年代的最可靠手段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究竟为何在中新世中期会出现二氧化碳的高浓度,但是很显然,二氧化碳的高浓度和在世界很多地点,包括此次纪录的南极地区所发现的升温现象之前存在显著的同步关系。此项研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资助,并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支持。(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6-22/09027300382.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84924.html 全球变暖的极限:近千年海平面上升不会超过6米 已有 3917 次阅读 2016-8-28 10:27 全球变暖的极限:近千年海平面上升不会超过 6 米 杨学祥,杨冬红 危险的信号!东南极冰川也在快速消退? 2016-08-1910:37:45 来源:科学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与脆弱的西南极冰盖相比,东南极冰盖相对来说要稳定些。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东南极冰盖要比以前预期的要脆弱得多。这意味着,南极冰川融化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来得更快,也更为剧烈。 南极冰盖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冰盖,面积接近 1400 万平方公里,最厚的地方 4200 多米,总体积达 2450 立方千米,它被横贯山脉分为两部分:面积较大的东南极冰盖与较小的西南极冰盖。长期以来,气候学家认为西南极冰盖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会逐渐融化,而东南极冰盖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东南极冰盖要比预期的要脆弱得多。 2016 年 6 月 15 日发表于《自然》( Nature )的研究表明,假如气候变化维持现有速率,南极洲东部最主要的冰川之一托滕冰川将在下个世纪不可逆转地快速消退,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向内陆退缩达 300 千米,并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超过 2 米。 对于南极冰川融化,大家并不陌生,而实际上科学家对此始终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东南极冰盖的认识,观点是针锋相对。早在 2014 年 5 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人们可能一直“高估”了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 该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显示,东南极冰盖的威尔克斯冰下盆地就像一个倾斜的瓶子,一旦位于沿海地区的“冰塞子”融化,瓶中的冰就会大量流出,结果将导致海平面在数千年内上升三至四米,纽约、东京、孟买等沿海城市被淹的风险也因此大幅上升。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甚至一度出现了“南极冰盖不减反增”的观点。据英国《每日邮报》 2015 年 11 月 2 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的一项研究显示,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内部的冰盖自 1 万年前起就在不断增厚,增厚速度为每年 1.7 厘米左右,在 1992 年到 2001 年间南极洲每年净增 1120 亿吨冰,而在 2003 年到 2008 年间这一数据是 820 亿吨,其增加量超过了冰川融化带来的流失量。 NASA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冰川学家甚至还认为南极洲的冰川融化并没有造成海平面上升,反而是将每年的海平面上升高度减少了 0.23 毫米。该观点一反常态,与主流学术观点明显相悖,立即招致很多学者的议论,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指出,使用卫星资料无法辨识一两厘米差异的积雪量,因此 NASA 科学家使用卫星测量南极冰川高度的方法是可疑的,其结论存在问题。 诸多观点,莫衷一是。我们不妨通过研究东南极冰盖的历史,试想一下未来的变化。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组织的科学家对东南极冰盖的淤泥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虽然它形成于 3400 万年前,并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 500 万至 300 万年前的上新世地质时期曾反复发生过融化,并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0 米,而根据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接近于上新世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发展,东南极冰盖融化将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可不能小看这海平面可能上升仅有的几米,对于沿海那些海拔较低的城市来说,这足以是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地势低洼的泰国首都曼谷,平均海拔不足 2 米, 2011 年,这里发生了 5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洪灾,而且迟迟未能消退,这与它海拔较低具有直接联系。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未来的曼谷将面临着巨大威胁,所以泰国一位官员担忧地说,曼谷的大片地区将于 2030 年被淹没。 近年来有媒体报道,在全球变暖、海冰融化的大趋势之下,南极海冰出现大块浮冰的总量实际上是不断增加的。有数据表明,南极的海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年增长速度约为 1% 。 2007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PC )制定的国际气候科学评估报告显示,在 1979-2005 年之间,南极覆盖海冰面积持续不变,但是 2013 年公布的研究评估报告表明, 1979-2012 年之间,南半球海冰持续扩大,平均每年增加 16500 平方公里。后来,有科学家指出,这两份评估报告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版本的计算公式造成的,数据集之间的差异与人造卫星传感器有关,南极海冰不可能像之前预测的那样快速扩张,其中存在着数据误差。 但是,南极海冰扩大的确是事实。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有人根据这个结论开始怀疑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 2014 年 12 月, NASA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气候科学家对 1978 年 11 月到 2013 年 12 月之间全球的海冰变化进行了计算,他们将每个月的北极和南极海冰面积相加,即得到全球海冰面积,然后发现,在这超过 35 年的时间里,北极和南极海冰的面积总和呈现出每个月不断递减的趋势,即使是在北极和南极海冰达到最大面积的时期也是如此,平均每年减少约 35000 平方公里。而且,在 1996 至 2013 年间比 1979 至 1996 年间的递减速度明显加快。这意味着,虽然南极海冰面积在缓慢增加,但北极海冰在加速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南极海冰增加的速度,并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国学者通过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对全球海冰变化进行研究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979 年至 2014 年北极海冰范围持续减少,南极海冰范围略微增加。即使在 2015 年这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北极海冰年内最大值创新低,南极海冰范围虽比 2014 年有所减小,但仍然较常年平均值偏大。 至于说为什么北极海冰在减少,而南极海冰会增多,科学家认为这跟南极洲与南大洋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北极为海洋,南极为大陆,南极洲的地形与周围海域的水深是海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究竟哪种因素在促进南极海冰的形成与演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从表面上看,南极与北极海冰似乎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而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全球变暖趋势依然存在。 之所以有人怀疑全球气候变暖理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混淆了海冰与冰川的关系。所谓海冰,是漂浮于海面上的冰体。根据简单的物理学常识我们可知,即使漂浮的海冰完全融化,也不会对全球的海平面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冰川却完全不同。冰川是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俗称冰河,受重力和压力作用可发生流动,其流速为每年几米至数百米不等。世界上约 10% 的陆地面积覆盖着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冰盖和北极区的格陵兰冰盖,其它还有少量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 早在 1842 年,就有一位名家麦克拉伦的科学家提出假说,他认为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的巨大变化,冰川随之消融和增长形成了冰期和间冰期。后来的研究逐渐证明,在 17000-18000 年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末期,世界海平面大致在现今海面以下 100 米处。后来随着冰川的大量消融,海面迅速上涨,大约到 6000 年前海面才接近于现今的位置。现如今,我们仍处在第四纪冰期之中,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就是典型的证据。据估算,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的话,将使海平面上升约 65 米。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31 冰期和间冰期海平面变化的极限 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历史记录 二十五年前美国环保局专家 Titus 指出:“冰期中全球温度比现在低 3~5 o C ,海面比现在低 100m 。末次间冰期较今高 1~2 o C ,海面高 5~7m 。而下一个世纪本行星可能要变暖 5 o C ,比最近 200 万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Wu 和 Peltier ( 1983 )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 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 年前到 7000 年前, 7000-5000 年前间的冰川融化速度减少。 Jaritz 和 Ruder ( 1977 )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 米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 米。 6000 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 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165.html 图 1 鹿回头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 我们在 1992 年指出,冰川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古冰盖体积的估算一般是通过地质和地貌的调查,从古冰盖分布面积推算体积,推算的方法参照现代冰川形态方面的经验公式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表 1 中可以算的,北半球冰盖在间冰期融化的总和为 44.68 × 10 6 km 3 ,而南半球的总体积不大于 6.1 × 10 6 km 3 ,差额为 37.58 × 44.68 × 10 6 km 3 ,。换句话来说,冰期的冰盖扩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占 88% ,南半球仅占 12% 。 表 1 冰期( G )与现代( T )大陆冰总量对比 ( 根据 R.F.Flint,1971) 冰川 时间 面积 ( 10 6 km 2 ) 厚度 ( km ) 体积 ( 10 6 km 3 ) 折合水体积 ( 10 6 km 3 ) 相当海平面上升量( m ) 南极冰川 T G 12.53 13.81 1.88 23.45 26.00 21.50 23.84 59 66 格陵兰冰川 T G 1.73 2.30 1.52 1.52 2.60 3.50 2.38 4.01 6 11 劳伦台冰川 T G - 13.39 - 2.20 - 29.46 - 27.01 - 74 科迪勒拉冰川 T G - 2.37 - 1.50 - 3.55 - 3.25 - 9 斯堪的纳维亚冰川 T G - 6.66 - 2.00 - 13.32 - 12.21 - 34 其他冰川 T G 0.64 5.20 0.20 1.14 0.18 1.04 0.5 3 合计 T G 14.90 43.73 26.25 76.97 24.06 71.36 65 197 G-T 50.72 47.30 132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南极冰川在末次冰期后的冰川融化中,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仅为 7 米。这为全球变暖导致的南极冰盖融化提供了变化上限。 1994 年周尚哲提出,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 。第四纪冰期以北半球的冰川变化为主。 气象学家的认识误区:南极冰盖形成源于陆海分布 我们在 2013 年撰文指出,根据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大陆分散在赤道可形成极热气候,大陆集中在两极可形成极冷气候。德雷克海峡通道的打通是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完成的。白垩纪的最强全球变暖与德雷克通道的封闭有关;德雷克海峡通道的打通隔断赤道向南极的热输送,使南极变冷,逐渐成为冰盖策源地,海冰的封堵和融化影响秘鲁寒流,被称为气候开关 。 中生代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在南、北两半球,一个单的环流系统作用范围至少达到纬度 55 度,以致宽阔的、深而缓慢的赤道流在穿过低纬度大于 180 度弧的旅途中被大大加热。 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①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②由于澳大利亚 — 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③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 。 VanAndel 等人( 1975 )在分析了太平洋所有不整合之后提出,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环极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对第三纪早期普遍变冷起作用的明显构造事件是巴拿马地峡的封闭,因而限制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赤道水体的交换 。 同理,我们多次撰文指出,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极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解决了 1994 年周尚哲提出的问题。 20 世纪晚期古气候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证实了地球轨道参数变动造成的冰期旋回即“米兰科维奇周期”。 1994 年周尚哲提出,冰期天文理论的一些结论与实际并不完全符合,其中最明显的两个问题是: 其一,根据冰期天文理论,地球南北两半球都将以 23000a (近日点相对春分点的周期)为周期交替发生冰期,这就是冰期天文理论关于南北两半球交替发生冰期的学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 。 其二,冰期天文理论认为,冰期发生在地球轨道偏心率 e 的高值时期。实际上, e 的高值却对应第四纪的间冰期 。 显然,仅靠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难以解释这些矛盾。莱伊尔关于大陆集中在赤道形成最热气候、大陆集中在两极形成最冷气候的陆海分布决定气候变化理论仍然有效 。石炭 - 二叠纪大陆集中在南极形成大冰期,中生代大陆分裂在赤道形成温暖期,第四纪大陆向北极圈集中形成大冰期。这是天文冰期理论适用于第四纪而不适用于中生代的原因。大陆漂移理论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构造机制。构造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头等重要因素 。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 1 )。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 1 所示,非洲海冰开关 I ,澳大利亚海冰开关 II 和德雷克海峡开关 III 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 “ 海冰开关 ” 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8883.html 图2 .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地球历史上,气候冷暖确实与温室气体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并不表明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德雷克海峡打通导致南极冰盖形成,南极冷水下沉导致海洋底层变冷,由于海底藏冷效应,海洋降温吸收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下降,形成第四纪冰期气候。 有证据表明,中生代海洋底层温度为 10-15 ℃,第四纪大冰期鼎盛时期降为 0 ℃,目前为 2 ℃。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检验标准,我们离中生代温暖期相距十分遥远。 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闭合,第四纪大冰期就不会结束,南极海冰消失就是气象学家的白日梦。 图3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研究结论:南极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不会超过 7 米 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闭合,第四纪大冰期就不会结束。 第四纪冰川变化以北半球为主,南极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不会超过 7 米。 本次间冰期的高峰已经过去(见图 1 ),未来的最大风险不是全球变暖,而是冰期的到来。历史记录表明,在 10 万年为周期的冰期与间冰期转换中,间冰期为 1 万年,冰期为 9 万年。我们正处于由间冰期向冰期过度的转换时期。 地球气候的长期历史表明,冷暖周期交替变化,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能对 70 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 1971 年丹斯加德( Dansgaard )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 10 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 9 万年为冷期, 1 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 1973 年 3 月 3 日《东洋经济周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 21 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 Bryson )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彼得森。他们的理论现在变为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 20 世纪 70 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 500 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 20 年。直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气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迅速上升,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 现在轮到“变暖说”犯错误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3744.html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受到多重自然条件的约束,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被封闭,南极冰川就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完全融化只是现代气象学家的主观愿望,是全球变暖的错误推论。 在全球变暖的高峰过后,我们将面临 21 世纪次小冰期: 2016-2017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杨冬红等( 2011,2013 )指出,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注:??表示终结时间待定。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 15-17 世纪小冰期和 2020 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国外资料显示,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郭增建( 2002 )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范围内的 Ms8.5 级和大于 Ms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 9 级和 9 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20 世纪 4 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 1952 年堪察加地震, 1957 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 1960 年智利地震, 1964 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 50-70 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杨冬红等( 2013 )指出,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 1~3 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 “ 小冰期 ” 的到来。研究报告称, 1275 年到 1300 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 2 )。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任振球 (1997) 指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 年振动相一致。在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 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 和 196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 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 和 57 万公里;在 30-40 年代和 80 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 和 2000 年)分别缩短了 76 和 44 万公里。 2000-2020 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 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 2003 )指出,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 19 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 60 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 19 世纪略超过 60 年,之后缓慢变短,到 20 世纪后期月在 55 年至 60 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这一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相对应。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Keeling ( 2000 )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 400 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 3100 年出现。 杨冬红等( 2011 )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 2014 )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 18.6 年周期,与气候变化 18.6 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 2008 , 2014 )指出, 1998 年最热年记录与 1995-1997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 16 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 2005-200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2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2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6248.html 参考文献 1 . Frakes,L.A.,Climatesthroughoutgeologictime.ElsevierScientificPublishingCompany ,Amsterdam—Oxford—NewYork,1979.182,192,200,223,315. 2 .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003 , 22 ( 4 ): 380-384 。 3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151 - 155 。 4 . VanAndelTH,HeathGR,MooreTC.CenozoichistoryandpaleooceanographyofthecentralequatorialPacificOcean .Geol.Soc.Am.,Mem.,1975,143:134 5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8.杨学祥.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自然杂志. 2001 , 23 ( 3 ): 135~139 9. 周尚哲 . 冰期天文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冰川冻土 .1994,16(1):85~92 10.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1992,7(5):22-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92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6248.html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a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等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4): 616~621 。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22:359-374. 6.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7.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8. 杨冬红 , 杨学祥 .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9.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长春 :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 . . Changchun :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 ( 1 ): 58-70 。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 ’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 ( 1 ): 58-70.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00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出现严寒极端天气: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杨学祥 2019-2-7 19:09
美国出现严寒极端天气: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向西偏移旋转,由此导致的极地涡旋分裂,与 NASA发布“极地涡旋”影响下的美国红外热成像卫星影像完全一致, 是美国极寒发生的根本原因。 出现严寒极端天气 元凶仍是全球变暖 2019年02月01日 17:0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出现严寒极端天气 元凶仍是全球变暖   美国遭遇极寒天气,进而引发一波关于让全球变暖“回来”的热议。分析人士指出,美国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气候大环境,从全球范围看,气候变暖仍在继续,且深深危害环境。   极寒天气使美国社交网络上出现一波让全球变暖“回来”的热议,总统特朗普也在推特上调侃:“全球变暖去哪了?快回来,我们需要你!”   “总统先生需要补习一些基本常识。”《纽约时报》文章指出,特朗普没搞明白气候和地方天气的关系。气候指的是大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天气则描述较短时间范围内发生的现象。即便你生活的地方近期出现气温降低的情况,也并不代表整个世界长期未变暖。   还有一个听上去似乎自相矛盾的事实: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恰恰是导致严寒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大幅上升的原因。北极融冰和气温升高会干扰北极上空的对流层,使“极地涡旋”内部的寒冷空气更容易溢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解释,位于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近来不稳定,导致通常聚集在北极上空的冷空气南下侵入美国。   由于全球大气运动的复杂性,此次“极地涡旋”不稳定的原因难以追溯。不过全球科学界有一个共识: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原有气候模式被打破,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频繁出现。   驻美记者 鲁明 (本报洛杉矶今日电) 【编辑:左盛丹】 http://finance.chinanews.com/gj/2019/02-01/8745641.shtml 极地涡旋分裂导致美国极寒:北极异常变暖惹的祸 已有 861 次阅读 2019-2-4 07:10 极地涡旋分裂导致美国极寒:北极异常变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由此导致的极地涡旋分裂,是美国极寒发生的原因。类似事件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连续发生,是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导致的北极变暖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656.html 一个重要的证据是, 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向西偏移旋转,由此导致的极地涡旋分裂,与 NASA发布“极地涡旋”影响下的美国红外热成像卫星影像完全一致, 是美国极寒发生的原因。 NASA发布“极地涡旋”影响下的美国红外热成像卫星影像 2019年02月01日 10:02 次阅读 稿源: cnBeta.COM 条评论 近日,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因“极地涡旋/北极寒流(Polar Votex)”席卷而遭遇极寒天气,中西部地区气温甚至跌破零下50华氏度(约-45.6℃)。 你无需亲临美国中西部,就可通过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发布的许多视觉化卫星影像了解这股急冻寒流的威力。 继“极地涡旋”相关的Terra卫星云图和GEOS-5模型卫星影像后 ,NASA又发布了基于Aqua水文气象卫星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的热成像卫星图。NASA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监控全球在极地涡旋影响下的气象模式、整体气候和实时气温变化。 NASA解释基于AIRS数据的红外热成像图中,最低气温显示为紫色至蓝色,对应-40℃至-23℃。随着1月20-29日期间的数据变化,你可以看到最冷的紫色区块冷空气团如何南下进入美国部分地区。 受极地涡旋的影响,造成了美国中西部区域严重的问题,不过好在该情况或即将结束,美中西预计将在近日逐渐回暖,回归一二月正常的冬季气温。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814777.htm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16-12-11 12:27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美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 指出, 关键是冷空气在西伯利亚的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953.html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00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65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 杨冬红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8-9.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8. 杨冬红,杨学祥。 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3 (6): 1813 ~ 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极地涡旋分裂导致美国极寒:北极异常变暖惹的祸
热度 2 杨学祥 2019-2-4 07:10
极地涡旋分裂导致美国极寒:北极异常变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由此导致的极地涡旋分裂,是美国极寒发生的原因。类似事件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连续发生,是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导致的北极变暖惹的祸。 NASA发布“极地涡旋”影响下的美国红外热成像卫星影像 2019年02月01日 10:02 次阅读 稿源: cnBeta.COM 条评论 近日,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因“极地涡旋/北极寒流(Polar Votex)”席卷而遭遇极寒天气,中西部地区气温甚至跌破零下50华氏度(约-45.6℃)。 你无需亲临美国中西部,就可通过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发布的许多视觉化卫星影像了解这股急冻寒流的威力。 继“极地涡旋”相关的Terra卫星云图和GEOS-5模型卫星影像后 ,NASA又发布了基于Aqua水文气象卫星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的热成像卫星图。NASA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监控全球在极地涡旋影响下的气象模式、整体气候和实时气温变化。 NASA解释基于AIRS数据的红外热成像图中,最低气温显示为紫色至蓝色,对应-40℃至-23℃。随着1月20-29日期间的数据变化,你可以看到最冷的紫色区块冷空气团如何南下进入美国部分地区。 受极地涡旋的影响,造成了美国中西部区域严重的问题,不过好在该情况或即将结束,美中西预计将在近日逐渐回暖,回归一二月正常的冬季气温。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814777.htm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已有 2138 次阅读 2016-12-11 12:27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美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 指出, 关键是冷空气在西伯利亚的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953.html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0025.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 3 ) : 1023 ~ 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 杨冬红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8-9.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8. 杨冬红,杨学祥。 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3 (6): 1813 ~ 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美国百万居民遭寒流侵害 -48 ℃ 极端低温影响 5000 万人 2019-01-29 来源:天气网   美国百万居民遭寒流侵害 -48 ℃ 极端低温影响 5000 万人   天气网讯 这股寒流强冷空气是从北极来的。它们在北极酝酿后,直接南下袭击了美国。 1 月 28 日 (美国时间),美国中西部地区可谓是全部都遭到了暴风雪不同程度的侵害,不管是学校还是商店,全部关门停业。据悉,数百万人会受到低温侵害,而 -48 ℃ 的极端低温则会影响 5000 万人。 数十年来最低温 芝加哥最低可达零下 29 摄氏度   报道称,美国中西部 30 日将达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温。 29 日晚间至 30 日白天,芝加哥可能会降至零下 29 摄氏度甚至更低,最低可达零下 48 摄氏度。   “ 这是危险甚至致命的寒冷, ” 马里兰天气预测中心的气象学家班恩 (RichardBann) 说, “ 暴露在外的皮肤降温很快,你甚至都感觉不到。 ”   有气象学家形容,一整代人都没见芝加哥如此冷的天气。这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芝加哥温度首次降到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   预计 30 日早晨全美接近四分之一的地区的气温都会达到零下。受到影响的居民会达到 5000 多万。爱荷华州德梅因市的国家天气服务中心发出警告说: “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经历的最冷的天气,如果外出,请尽量避免深呼吸以及尽量减少说话。 ” http://www.tianqi.com/news/239024.html 导致温度骤降的极地涡旋究竟是什么? 发布日期 :2014-01-14 来源:凤凰网 编辑: Candyli 北京时间 1 月 8 日 消息,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大部分地区陷入极地涡旋的魔爪,这种密集的空气系统会导致温度骤降以及冰冻天气。 导致温度骤降的极地涡旋究竟是什么? 极地涡旋是一种强风流经低压系统的流通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冬季的北极。这种涡旋的效应是保持冷空气在极地地区循环。然而,当涡旋分解或者一分为二,它可能将冷空气传递至南部地区。 这种极地涡旋产生的天气状况非常恶劣,以至于美国芝加哥林肯公园动物园里的北极熊都被带回室内,因为室外温度已经骤降至 -26 摄氏度, CNN 这样报道称。居民被警告称在室外他们的皮肤可能会冻结,因为强风温度低至 -53 摄氏度。 芝加哥国家气象服务办公室报告称本周一奥黑尔国际机场温度低达 -26 摄氏度,已经打破了 1884 年的记录,追平了 1988 年的记录。美国北达科他州东南部城市法戈温度已经低至 -35 摄氏度。 天气预报预测,当极地涡旋传播至整个国家, 1.87 亿名美国民众将感受到它的效应。目前至少已经有 13 名美国人因极端的天气状况而死亡,包括几起交通事故,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名男子死于低体温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一名工人在储藏设施里被一块巨大的道路盐堆积压死。 这种极地涡旋产生的天气条件可能导致温度打破 21 世纪的最寒冷记录。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大西洋中部,东南部至俄亥俄州,田纳西州山谷以及上中西部地区,温度将比平均温度低 25 至 35 摄氏度。 有的科学家相信北极温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削弱这种极地涡旋效应,从而导致低纬度地区温度比平均水平更低。他们认为这有助于解释 2009-2010 年冬天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当时北极风的正常模式破裂,从而引发了削弱的极地涡旋,使得寒冷的空气向南传播。这也导致欧洲北部地区、东亚和北美东部大雪环境破新纪录。 极地涡旋一般会在冬季加强,在夏季减弱,一般能够跨越 1200 英里的长度,导致空气在北极附近以逆时针方向循环。极地涡旋还发生在南极洲,它是南半球冬季天气的重要特征之一,往往会产生消耗大气臭氧层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http://www.60malaysia.com/news/international/27132.html 极涡南下 引发美国多地现低温 2014-01-13 08:27:43  来源 : 中国气象局网站 中国气象报记者史一卓 最近美国的天气有多冷?就连费劲周折从监狱里逃出来的囚犯都忍受不了,决定再次牺牲自由,自首回监狱了。据美国肯塔基州官方报道称,囚犯罗伯特·维克当地时间 1 月 5 日 从列克星顿监狱越狱。然而,第二天骤降的气温让维克猝不及防,他被迫走进一家汽车旅店,让伙计帮忙报警。 自 6 日起,罕见低温横扫美国中部和东部,给美国本土过半地区带去低温及大风天气,受影响地区人口逾 1.4 亿,多个地区接近或刷新当地低温记录。 在此次过程中,美国有超过 30 个州发布了寒流预警。其中,五大湖区最低气温降至 -24 ℃ 到 -30 ℃ ,在寒风影响下,人们体感温度更低至 -40 ℃ 左右。当地时间 6 日午后,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气温低至 -24 ℃ ; 6 日 8 时左右,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气温降至 -26.7 ℃ 。 美国媒体报道,寒流天气已造成至少 13 人死亡,大部分系交通事故所致。据美国航班信息网站统计,截至 6 日下午,全美当天已有 3800 架次航班因恶劣天气而被迫取消。在严寒天气中,美国中西部数以万计居民遭遇停电考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印第安纳州 1.5 万户、伊利诺伊州 6800 户、密苏里州 2200 户居民 5 日晚至 6 日因恶劣天气遭遇停电。 虽然冬季的暴风雪和低温在美国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但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监测,此次的低温事件在北美的低温史上可以排到第四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低温事件的呢?该监测室高级工程师王启祎分析认为,造成美国此次大范围低温天气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极涡偏向北美地区,造成该地区冷空气爆发。“所谓极涡,一般是指存在于北极地区的高空涡旋,气压比较低,活动也不太规律,其偏向的区域内的气温会偏低。”王启祎解释说。 近些年来,极涡没少在全世界范围内“闯祸”。 2012 年 2 月波及欧亚大部分区域的严寒事件,我国也深受影响,极涡跑到亚洲区域“捣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王启祎介绍道。 那么,类似此次美国这样的天气过程,是否意味着美国近年来出现极端低温的频率有所上升? 据美国天气频道的气候数据显示,虽然此次大范围低温天气创下美国许多城市的日间最低气温记录,但类似这种事件在北美本土发生的频率比之前要低很多。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全球变暖以及自然气候变率引发的冬季变暖趋势有关。 美国冬季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变暖趋势,但是变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此外,变暖速度最快的时间是在晚间,而不是在白天,这与气候变化的预测相一致。 2013 年 2 月美国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之前冬季最冷的一些州升温的速度最快,包括受此次低温过程影响的一些地区。变暖最快的五个州分别是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威斯康星州、弗特蒙州和南达科他州。 而全球变暖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 IPCC 发布的报告称,虽然全球变暖上升的速率在过去的 15 年间有所下降,但即使如此,过去 15 年中,每一年的平均气温都比 20 世纪的平均气温要高。 目前也有研究显示,随着北冰洋的迅速变暖,会产生更多的类似此次大范围低温的极端天气。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极端天气将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来源:《中国气象报》 2014 年 1 月 13 日 三版 责任编辑:郝静) netease 本文来源:中国气象局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 _NE0011 http://news.163.com/14/0113/08/9IF4AUP800014JB5.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1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2摄氏度:关注冷暖18.6年周期
杨学祥 2018-3-1 07:35
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 2 摄氏度 :关注冷暖 18.6 年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北极出现史上最高温 2 ℃ 比往年高 30 度震惊科学家 2018 年 02 月 28 日 09:58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海外网   海外网 2 月 27 日 电 外媒称,北极在 3 月 20 日 之前并无阳光照射,因此通常情况下,此时北极应接近其一年中最冷的时刻。然而上周末,北极出现了史上最高温,达到摄氏 2 度,这一现象让科学家感到震惊。分析认为,北极暖至冰点以上,可能是由于风暴为格陵兰海输送强暖流所致。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根据美国全球预测系统模型监测,北极温度 2 月 25 日 达到 2 摄氏度 ( 35 华氏度 )。尽管没有进行实地测量,但加利福利亚大学尔湾分校气候学家扎克·拉贝( Zack Labe )确认,多项独立分析均显示,北极温度“非常接近零点”,比正常气温高出 30 摄氏度 以上。   据报道,拉贝表示,暖流直接穿过北极中心,北纬 80 度以北整个地区 2 月平均气温升至历史记录最高点,平均气温高于往年 20 摄氏度 以上。拉贝表示,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自 1958 年以来的数据,没有其他暖流可与此次相比,“我被暖流入侵的广度震惊了。”   报道称,研究显示,如此极端的暖流入侵现象过去在北极地区很罕见,如此却正在变得频繁。去年 7 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 1980 年以来,此类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强度也在增加。挪威极地研究所罗伯特·格拉汉姆( Robert Graham )表示,这在过去并不常见,“从 1980 年至 2010 年,共有 4 年发生此类现象。而现在,在过去 5 年中就有 4 年发生了此类现象。”   他说,暖流现象与北极冬季海冰减少有关,并强调今年 1 月北极冰层厚度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值,“由于海冰正在融化变薄,对冬季风暴的抵抗力越来越弱。冰层变薄后漂流更快,并变成小型碎片。从南边吹来的强风可将冰层向北推至北极中心,接触开放水域,并将热量从海洋释放到大气层。”   据报道,近日来,科学家惊讶的在格陵兰岛北部发现开放水域,而这一地区通常应有古老厚重的冰层覆盖。科罗拉多大学冰层专家迈克·马克菲林( Mike MacFerrin )表示,这一现象比北极温度升高更令人忧心。此外,水温的变化也对空气温度产生了影响。在格陵兰岛北部、北极点以南 400 公里 处,莫里斯杰沙角气象站今年已监测到零上温度长达 61 小时,并一度高达 6.1 摄氏度 ( 43 华氏度 )。   报道称,研究者表示,多种因素导致近期北极变暖现象。多伦多大学大气物理学家肯特·摩尔( Kent Moore )表示,其一,近期风暴多从格陵兰海袭向北极,直接从低纬度带来热量,格陵兰海水温也高于往年。他说,“格陵兰海变暖显然对北极变暖现象起到加强作用。我对变暖程度感到震惊,但不确定其原因。”   摩尔认为,北极温度上升或许还与几个星期前平流层突然变暖有关。而平流层为什么会突然变暖,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平流层的变化可以导致冷暖气团的重新配置,不仅与北极变暖有关,也与近期横扫欧洲的严寒现象有关。   科学家认为,近年来北极变暖现象显示,这正在成为冬季北极气候的常态,相关研究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此外,今年冬天极端天气频发,气象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疯狂的冬天”。(编译 / 海外网 姜舒译) http://tech.sina.com.cn/d/n/2018-02-28/doc-ifyrwsqk1245400.shtml?cre=sinapcmod=gloc=12r=0doct=0rfunc=16tj=none 网友的提问 周少祥 2018-2-28 09:36 看到过一个消息,说北极气温高达 2 ° C ,什么原因? 博主回复 (2018-2-28 09:57) :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全球最热年连续三年创出新记录,赤道地区积累的热能向两极传送,导致两极冰盖连年减少,气温增高,北极气温升高最显著。北极冰盖融化导致地球等位面南移,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寒潮暴雪产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7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1569.html 严寒袭欧洲 60 人死:北极变暖惹的祸 已有 1040 次阅读 2017-1-15 08:49 严寒袭欧洲 60 人死:北极变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 严寒袭欧洲 60 人死狐狸掉进冰河成“冰雕” ( 图 ) 2017 年 01 月 14 日 11: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1 月 14 日 电据外媒报道,严寒近日横扫欧洲大陆,多国气温骤降,一周时间已造成逾 60 人死亡,防寒形势严峻。在德国巴登 - 符腾堡州,出现了一幕奇特景象:一只狐狸不慎掉入多瑙河中,竟然全身被冻住成了冰雕,被人发现后切割冰块,推上岸来。   据报道,当地居民在发现狐狸掉入冰河,并全身被冻住之后,拿着锯子切割冰块,最终连同冰块一起将狐狸拿出来。据推测,狐狸可能是在觅食时踩上冰面,但冰面裂开使其落入河中,没能爬上岸来,最终被冻死。   席卷欧洲大陆的寒流使得部分地区迎来有记录以来最低气温,给欧洲多国带来严重损失。由于寒冷已在欧洲夺去 60 多条人命,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及一些刚逃到欧洲的难民成为当局担忧的对象。国际移民组织了解到,许多移民和寻求庇护者暴露在严寒之中,目前已有数十人被冻死,其中包括最近抵达罗马等城市的移民和其他在巴尔干半岛过境的移民。 德国多个大城市如法兰克福处在冰天雪地中,未来的情况甚至可能更恶化;英国气温骤降,引发公路、铁路交通混乱。当局呼吁沿岸居民为安全着想,撤离至高地,避免强风吹起大浪,引起洪水侵袭。 责任编辑:张冬 http://news.sina.com.cn/o/2017-01-14/doc-ifxzqnva3559921.shtml?cre=sinapcmod=gloc=3r=0doct=0rfunc=16tj=nones=0 2016 年 11 月北极气温较以往高摄氏 20 度专家:极异常 2016 年 11 月 28 日 15:59 中国天气网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11 月 25 日 援引法新社报道,科学家 11 月 24 日 表示,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使海洋暖化加剧、南风加强,导致北极圈气温异常升高。   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过去 4 周以来,北极冰盖上的气温持续较以往平均温度高出摄氏 9 度至 12 度。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气象研究所每小时追踪一次北极圈天气变化。气候研究员斯滕德尔 (MartinStendel) 表示,北极冰盖上方日前几天的气温是温暖的摄氏零度,比往年 11 月中的典型气温高出整整摄氏 20 度。他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是 1979 年卫星数据时代来临至今,记录到的最高气温。他们观测到的现象,极为异常。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11-28/doc-ifxyawxa2959097.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16 类似变化: 2015 年 12 月 30 日 北极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6 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我们在 2016 年 12 月 16 日 指出,北极地区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2016 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1042.html 去年底,“中国气象爱好者”就提前预测“北极暴暖,中国大寒”。 1 月 16 日 ,“中大追风足迹”也在公众号中描述“超级寒潮”,“这股冷空气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冰封雪飘”。当时,“超级寒潮”还只是专业气象论坛 - 台风论坛里的话题。 去年 12 月 30 日,北极超过 0 ℃ !“铁马冰河”在他的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文预测,“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中国气象爱好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 20 多年的天气追击经验使他对这种异常十分敏感。 1 月 5 日 ,他再次在公众号上发文提到,“暖空气去北极,冷空气被挤出来,都去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冷空气满了,就要来中国了。”但在 12 月 30 日后,我国迎来了一拨大升温,长三角、珠三角温度全线飘红,“有人和我说,你是骗子。”“铁马冰河”说。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5 日 发表的博客“赤道和北极的冷暖交换:北极奇暖,中国大寒?”中指出,据 @@ 中国气象爱好者称,前几天,北极的气温已超过 0 ℃ ,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 12 月在北极发现零上的温度,谓之“世纪奇暖”也不为过。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6-01-05/doc-ifxneept3698416.s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提出一个问题:暖流到北极寒流到哪里? 2016 年 1 月 3 日 我们预测的流向北极的超级暖流和流向亚洲的超级寒流。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及北美洲中西部是最强暖区,也是袭击北极的暖流发源地;俄罗斯是最强冷区,也是寒流集结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815.html 比较我们的预测图和实测图,冷暖环流路径大致相同:东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美国中西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最终回归北美洲的暖流始发地。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 日 提出一个问题:北极气温急升 30 ℃ 高过融冰点:变冷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关注 2016 年最热预测 我们在 2008 年撰文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 2014 年 7 月 21 日 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 55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 18.6 度 -28.6 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 18.6 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 1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18.6 度向北(南)纬 18.6 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 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 1997-1998 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4 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 年 8 月史上最热,都是 2014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 2015-8-310:33 指出, 2014 年最热, 2015 年更热, 2016 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 2014 年撰文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 2008 )。 谁是谁非 9 年内见分晓: 2017 年变冷, 2025 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 2008 年就预测了 2014-2016 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 9 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 2014 年 3 月 26 日 指出, 2014-2016 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 年全球最冷年: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 2013 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指出, 2015 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5 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 年的最热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 2016-201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1 月 21 日 指出,研究与预测: 2016 年恐再破最热一年纪录(已被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7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7671.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6):1813 ~ 1818 。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adjustingclimateslowdown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2008,23(6):1813 ~ 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icesheetsmeltingandlow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Geophysics.2014,29(1):610 ~ 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DH,YangDB,YangXX,Theinfluenceoftidesandearthquakesinglobalclimatechanges.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1666-1677.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StudyoncauseofformationinEarth’sclimaticchanges.ProgressinGeophysics(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10月9-12日潮汐组合导致强震频发:南北极地震敲响警钟
杨学祥 2017-10-11 09:23
10 月 9-12 日潮汐组合导致强震频发:南北极地震敲响警钟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7 年南北极海冰同时异常减少,由此显示的南北极冰盖的快速消融,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南北极地壳卸载上升,赤道海洋加载下沉,引发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对比表明,潮汐组合的激发作用也非常明显。 2017-2018 年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因为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而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们在 2008 年预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之中, 2004-2018 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亚洲和美洲是历史上特大地震的集中爆发地区。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相关资料 南极洲布韦岛地区附近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 2017-10-1103:34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 10 月 11 日 02 时 53 分在南极洲布韦岛地区附近(南纬 53.73 度,东经 8.21 度)发生 6.5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news.qq.com/a/20171011/002891.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7 2017-10-1102:53:31 -54.19 8.28 20 南极洲布韦岛地区 6.3 2017-10-1014:32:19 -18.58 -69.64 90 智利北部 3.1 2017-10-1001:04:43 28.96 94.93 6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 3.0 2017-10-1000:16:05 47.31 82.31 8 哈萨克斯坦 4.0 2017-10-0907:29:52 22.49 121.34 7 台湾台东县海域 6.5 2017-10-0906:34:34 52.38 176.80 130 阿留申群岛(北极) 6.0 2017-10-0904:48:58 -61.71 154.53 10 巴勒尼群岛地区(南极) 2.0 2017-10-0723:54:36 43.72 87.99 28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 有感) 2.8 2017-10-0711:46:51 39.06 106.77 11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4.0 2017-10-0618:25:34 33.23 103.80 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6.1 2017-10-06 15:59:33 37.50 144.00 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3.2 2017-10-0612:27:52 39.52 73.21 8 吉尔吉斯斯坦 2.9 2017-10-0510:42:43 26.17 100.58 9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 2.5 2017-10-0507:48:04 29.40 105.53 11 重庆荣昌区(有感) 3.3 2017-10-0503:18:11 33.29 103.78 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4.1 2017-10-0319:17:46 23.14 106.17 8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 3.7 2017-10-0120:18:11 28.50 96.42 7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 3.0 2017-09-3020:12:24 40.52 92.18 6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 5.4 2017-09-3014:14:37 32.27 105.00 13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07683002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 15:21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10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0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3641 度, 10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9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 度, 10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4423 度, 10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激发特大地震:南北极海冰同时减少导致强震 2017-10-9 11:50 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激发特大地震:南北极海冰同时减少导致强震频发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7 年南北极海冰同时异常减少,由此显示的南北极冰盖的快速消融,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南北极地壳卸载上升,赤道海洋加载下沉,引发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对比表明,潮汐组合的激发作用也非常明显。 2017-2018 年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因为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而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们在 2008 年预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之中, 2004-2018 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10 年 2 月 27 日 的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相继发生,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预计 2015-2018 年是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期,截止 2012 年 11 月, 8.5 级以上地震已发生了 6 次,并有继续爆发的强烈前兆和预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4690.html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9807.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激发特大地震:南北极海冰同时减少导致强震
杨学祥 2017-10-9 11:50
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激发特大地震: 南北极海冰同时减少导致强震频发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7 年南北极海冰同时异常减少,由此显示的南北极冰盖的快速消融,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南北极地壳卸载上升,赤道海洋加载下沉,引发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对比表明,潮汐组合的激发作用也非常明显。 2017-2018 年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因为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创最热纪录而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们在 2008 年预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之中, 2004-2018 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10 年 2 月 27 日 的智利 8.8 级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相继发生,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预计 2015-2018 年是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期,截止 2012 年 11 月, 8.5 级以上地震已发生了 6 次,并有继续爆发的强烈前兆和预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5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4690.html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相关报道 美国阿拉斯加布尔迪尔岛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 2017 年 10 月 09 日 09:28:21| 责任编辑 : 冯文雅 郝多 |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旧金山10月8日电(记者吴晓凌)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美国阿拉斯加布尔迪尔岛以东60公里附近海域当地时间8日下午发生6.6级地震。目前尚未有地震损害的报告。   地震发生于格林尼治时间8日22时34分(北京时间9日6时34分)。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提供的地图显示,震中位于阿留申海沟北侧,远离阿拉斯加州本土。震中在北纬52.45度、东经176.81度,震源深度约111.8公里。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表示,震后未发布海啸预警。 http://news.xinhuanet.com/asia/2017-10/09/c_1121772582.htm 南极洲巴勒尼群岛地区附近发生 6.3 级左右地震 2017 年 10 月 09 日 05:07 中国地震局网站    # 地震快讯 #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 10 月 09 日 04 时 48 分 在南极洲巴勒尼群岛地区附近(南纬 61.69 度,东经 154.51 度)发生 6.3 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责任编辑:张迪 http://news.sina.com.cn/w/zx/2017-10-09/doc-ifymrcmm9355914.shtml?cre=sinapcmod=gloc=7r=0doct=0rfunc=16tj=none 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纪录 2017-09-2721:37:4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悉尼9月27日电(何嘉悦)南极海冰面积会在9月达到一年的最大值。科学家27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的国际冰图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上说,今年南极海冰最大面积创下有卫星观测图像以来的最低同期纪录。南极冰层情况的不稳定性引发专家对航行安全的担心。   在南极,每年海冰最大值出现在9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或3月。今年3月南极海冰最小面积下降至207.5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卫星观测图像以来同期最低。9月12日南极海冰最大面积为1801.3万平方公里,也是1979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今年南极夏季和冬季的海冰面积均创下了最低纪录。”澳大利亚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联合研究中心的扬·利泽尔说。   他认为,是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使海冰融化。这一现象的危险在于,当原有的海冰形成机制破坏后,人们对南极海冰预测的准确性也会变差。因为海水盐度降低,某些海域反而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新海冰,影响航行安全。   “近年来已有多艘船只被困南极冰区,这不仅延误了科学研究,营救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他说。2013年年底至2014年年初,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曾被困南极浮冰区两周。   澳大利亚南极司运营经理罗布·克利夫顿说,海冰的数量及位置对提前计划南极夏季出行十分重要。据估计,去年有约50艘船共搭载约3.5万名游客及科研人员到访南极。 责任编辑: 张樵苏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7-09/27/c_1121734999.htm 日本研究发现北冰洋海冰骤减 源于“恶性循环” 2017-09-1114:1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9 月 11 日 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北海道大学和国立极地研究所的团队日前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影响海冰日益减少的北冰洋正经历“恶性循环”——由于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扩大导致太阳光的热能更易被海面吸收,进一步造成周围冰块融化。   据报道,该团队研究极地海洋学的北海道大学教授大岛庆一郎指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进入 2000 年代后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骤减了近一半。恶性循环是导致融冰加速的一大重要原因。”据称,海冰骤减还恐对整个地球的大气及水循环造成影响。   据悉,该团队利用美国的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的海冰变化,并从云量等推测出有多少太阳热能被吸收,调查了其关联性。   结果发现,海冰受全球变暖影响逐渐变薄,从 2000 年起因风及海流,冰块之间的缝隙变大,海面开始裸露。另一方面, 2000 年以后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海面吸收的热量增加,夏季融冰量也翻番。   该团队认为,风等导致海冰缝隙增加,致使原本被白色冰块反射的太阳光照射到颜色较深的海面,热能更易被吸收,加快了融冰速度。据称过去由于厚厚的冰层紧密相连,抑制了风及海流的影响。 ( 责任编辑:张珺 ) http://society.nen.com.cn/system/2017/09/11/020078012.shtml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4.02017-10-0907:29:5222.49121.347 台湾台东县海域 6.52017-10-0906:34:3452.38176.80130 阿留申群岛 6.02017-10-0904:48:58-61.71154.5310 巴勒尼群岛地区 2.02017-10-0723:54:3643.7287.9928 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 有感) 2.82017-10-0711:46:5139.06106.7711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 4.02017-10-0618:25:3433.23103.8020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6.12017-10-0615:59:3337.50144.0010 日本本州东岸远海 3.22017-10-0612:27:5239.5273.218 吉尔吉斯斯坦 2.92017-10-0510:42:4326.17100.589 云南丽江市永胜县 2.52017-10-0507:48:0429.40105.5311 重庆荣昌区(有感) 3.32017-10-0503:18:1133.29103.78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4.12017-10-0319:17:4623.14106.178 广西百色市靖西市 3.72017-10-0120:18:1128.5096.427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 3.02017-09-3020:12:2440.5292.186 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 5.42017-09-3014:14:3732.27105.0013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07517347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791 次阅读 2017-8-1115:21 2017 年 10 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10 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0 月 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 度, 10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10 月 1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3641 度, 10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9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较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较强)。 潮汐组合 C : 10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2 度, 10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D : 10 月 26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9.4423 度, 10 月 28 日 为日月小潮, 10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064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被转载
杨学祥 2014-9-20 08:29
博文《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被转载 2013-12-14 07:31原文在科学网发表。 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 PDF 】 “ 水的文摘 ”, 第 9 卷 , 第 1 期 ,2014 年 01 月 05 日 文件格式 : PDF/AdobeAcrobat - HTML 版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 摘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 2014 年 1 月 5 日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 , 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 , 它与 拉马德雷冷位相 时期相对应 ... em.hhu.edu.cn/iwater/2... 2014-01-05 “水的文摘”,第 9 卷,第 1 期, 2014 年 01 月 05 日 编辑组: http://em.hhu.edu.cn/iwater/bwh.html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 1 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 :210098 ) 投稿信箱: iwater@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 http://em.hhu.edu.cn/iwater/ 订阅或退订网址: http://em.hhu.edu.cn/iwater/register.html 编者按:“水的文摘”邮件列表目前依托于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 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 每月 5 日和 20 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全线平稳封江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1 月 1 日 起施行 国家海洋局印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推动海洋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国家海洋局发布《 2012 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 全国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百个 二〇一三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揭晓 ◆ 学术会议 7thIAHR 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Symposium 11thIWA Leading Edge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Wastewater Technologies ◆ 招生招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2014 年博士后招聘启事 北京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招聘高水平博士后研究人员 ◆ 学术期刊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Volume 62, Part C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网络精华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摘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3 年中国水电十大新闻 http://em.hhu.edu.cn/iwater/2014/WaterbriefVol9No1_20140105.pdf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导致地球磁场减弱
热度 1 杨学祥 2014-7-15 22:15
全球变暖导致地球磁场减弱 杨学祥,杨冬红 2011 年,我们发表的科研论文指出,地磁减弱的原因在于两极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增加自转变慢,由此引发核幔差异旋转在数值和方向上的改变。在磁场减弱和磁极反向过程中,太阳辐射的增强和核幔热能的释放与灾害有一一对应关系。 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2013 年,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小组发现,冰盖大小出现变化后,地球自转速度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调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球磁场变化的关系,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型推算发现,地球磁场强度会随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自转速度只有 2% 的变化,磁场强度的变化会达到 20% 至 30% 。 这一研究成果显示,地球磁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在变暖,冰盖正在不断减少,虽然规模还相当小,但是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磁场强度有可能相应出现变化。 我们最早在 1995 年发现了第四纪亚冰期与地磁反向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纪冰期的 5 个亚冰期与地磁反向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伏尔姆亚冰期( 2-12 万年)中的两次峰值与布容正向期中的 Lashamp ( 2 万年前后)和 Xzone ( 10.8-11.4 万年内)两次反向事件相对应。里士亚冰期( 25-38 万年)与 Vzone 反向事件( 33-35 万年)相对应。滚兹 - 明德尔间冰期( 80-93 万年)与松山反向期的 Jaramillo 正向事件( 87-93 万年)对应。亚冰期与地磁反向事件或地磁反向一一对应(见表 1 )。 表 1 第四纪亚冰期与地磁反向的对应关系 由于冰盖规模的不同,冰盖消长产生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减少的规模也不同。大冰期和温暖期的转变一定会发生地磁极性反转,冰期和间冰期只能影响地磁变化,是否翻转不确定。如果全球变暖速度加快,两极冰盖完全融化,完全结束第四纪大冰期,进入温暖期,地磁翻转就成为必然;如果全球变暖规模小于 75 万年前,就不会形成地磁翻转。 15-17 世纪小冰期过后,近几百年来的全球变暖是地磁减弱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的一些资料来看,第四纪冰期处于地磁反向,现在仍处于这一状态,改变这一状态的因素就是全球变暖。近百年的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地壳和地幔的转动惯量加大,自转变慢,液核的转动在相对加快,此时环形电流与地幔的速度差减少,磁场强度变小,当最终一致并 “ 超越 ” 地幔转速的时候,地磁就会反转。 气候变化能够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间冰期向冰期的转换使赤道 200-300m 厚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冰盖或山地冰川,地表的大量物质转移也会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计算表明,两极冰盖形成后,地壳和地幔的日长减少 1.4-2.8 s ,这使冰期时的地球自转速度有增加趋势。这是冰川集中在两极与地球自转变快对应的原因。全球变暖导致与此相反方向的变化。 古地磁记录表明,在前寒武纪末至中寒武世的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地磁反向)为主,在中寒武世至中泥盆世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地磁正向)为主,在中泥盆世至二叠纪末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在二叠纪末至白垩纪末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为主;在白垩纪末至今,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 20 世纪初,米兰柯维奇提出第四纪冰期成因的天文假说,冰期的周期与 2 万年的地球近日点进动周期、四万年的黄赤交角变化周期、 10 万年的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相关,古气候资料证实了气候变化和轨道变化的关系 ,地磁场强度亦有明显的 2 、 4 、 10 万年变化周期 。这表明,天文条件、冷暖变化、构造活动与地磁变化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2011, 30 (3): 474~480 杨学祥 , 陈殿友 , 寇艳春 .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5, 11(2):23-30. 相关报道: Swarm 卫星最新数据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 2014-06-24 07:26:00  来源 : 凤凰网 有 0 人参与分享到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 6 月 24 日 消息,科学日报报道,欧洲空间局 (ESA) 的三颗 SWARM 卫星产生的第一批高分辨率结果揭示了地球磁场的近期变化。 2013 年发射的 Swarm 卫星为地球磁场的复杂工作原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见解,地球磁场保护我们不受到宇宙辐射和带电粒子的轰击。 过去 6 个月进行的测量证实了地球磁场正在逐渐减弱的趋势,且西半球的减弱程度最为剧烈。而其它地区,例如南印度洋,磁场自 1 月起有所增强。最新的测量也证实了磁场朝北西伯利亚地区的移动。 这些变化是基于源于地球内核的磁场信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科学家将分析数据以揭开磁场其他来源的影响,也即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这将为很多自然过程提供新的见解,从发生在地球深处的过程,到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空间天气。而这些信息反过来又将提供对磁场为何减弱的更好地理解。 “这些初期结果展示了 Swarm 良好的性能表现,”欧洲空间局 Swarm 任务经理鲁恩·弗洛伯格哈根 (Rune Floberghagen) 这样说道。“利用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数据还展示了 Swarm 具备绘制磁场精细尺度特征的能力。”初期结果被展示在 6 月 19 日 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 Swarm 科学会议上。 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部长索菲·卡斯滕·尼尔森 (Sofie Carsten Nielsen) 强调了丹麦在这一项目里做出的贡献。 Swarm 延续了丹麦“阿斯泰兹” (Orsted) 号人造卫星和德国 CHAMP 卫星的传奇,阿斯泰兹卫星目前仍可运行。 Swarm 的核心设备——矢量磁场磁强计——是由丹麦科技大学提供的。 丹麦国家空间研究院 DTUSpace 在 Swarm 卫星应用和研究机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后者会基于 Swarm 数据提供高级模型,这些 Swarm 数据描述了被测量的场的每一个来源。 DTU Space 与 10 余所欧洲和加拿大研究院有研究合作。(编译 / 严炎刘星) Swarm 卫星最新数据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 netease 本文来源:凤凰网 http://tech.163.com/14/0624/07/9VG595G600094OFQ.html 美媒:现在地球磁场衰减速度是过去的 10 倍 2014 年 07 月 10 日 11:26:27 来源: 新华国际 分享到: 0 电网和通信系统可能面临危险 据参考消息 7 月 10 日 报道【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7 月 8 日 报道】题:现在地球磁场衰减速度是过去的 10 倍 欧洲航天局“蜂群”系列卫星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过去 6 个月来,地球磁场一直在衰减。地球磁场能保护地球免受大量致命的太阳辐射。 “蜂群”卫星上的地磁仪显示,最衰弱的磁场区域大量出现在西半球上空,而南印度洋等地区上空的磁场却加强了。 “蜂群”卫星任务负责人鲁内·弗洛贝格哈根说,科学家尚不明白地球磁场为什么会衰减,但一个可能原因是,地球磁极将要调转。实际上,已有数据显示,地磁北极正向西伯利亚移动。 弗洛贝格哈根说:“这种调转要花费数百年或数千年时间。过去已发生过多次磁极调转。” 科学家已经知道地磁北极在移动。每隔几十万年,磁极就会发生一次调转,所以届时指南针的磁针北极会指向南极。虽然磁场强度改变是正常磁极调转周期的一部分,“蜂群”卫星收集的数据却显示,现在地球磁场开始以更快速度衰减。以前,研究人员估计地球磁场强度每个世纪衰减大约 5% ,但新数据显示,实际上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每 10 年就衰减 5% ,是过去估计速度的 10 倍。过去人们预计磁极全面调转会在大约 2000 年后出现,但新数据表明,全面调转的出现可能要早得多。 尚无证据表明,地球磁场减弱会给地球带来末日。过去发生磁极调转时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或辐射破坏。研究人员认为,电网和通信系统最可能面临危险。 地球磁场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巨大气泡,保护着地球免受危险的宇宙射线的侵害。这些宇宙射线以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上喷射出来。地球拥有磁场,是因为地球内核中有一个巨大的铁球,而这个铁球被一层熔融金属包裹着。内核温度的变化和地球自转致使液态金属沸腾并围绕内核旋转,从而产生磁力线。 弗洛贝格哈根说,熔融金属的运动会导致磁场某些区域加强,而另一些区域衰减。当内核外层某一区域的沸腾情况缓解时,带电粒子流释放量就会减少,其表面的磁场也就会衰减。 弗洛贝格哈根说:“液态的内核外层会拉着磁场跟它一起流动。因此美洲大陆磁场衰减意味着,美洲陆地下面内核外层的流动在放慢。” 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的波动可帮助辨别大陆板块向何处移动,并帮助预测地震。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10/c_126736222.htm 专家称地球磁场正崩塌 将影响气候毁掉电网 2014 年 02 月 07 日 09:23 新浪科技 微博 我有话说 (1,062 人参与 ) 地球的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进入太空,它的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   地球的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进入太空,它的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 地球深处非常热的熔岩核心产生磁场。科学家认为,火星拥有一个类似于保护地球大气层的磁场。地球深处非常热的熔岩核心产生磁场。科学家认为,火星拥有一个类似于保护地球大气层的磁场。 不是所有弱磁场的影响都有害。太阳风冲击地球大气层时,每晚都会看到更加壮观的极光景象不是所有弱磁场的影响都有害。太阳风冲击地球大气层时,每晚都会看到更加壮观的极光景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2 月 7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一个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产生一个具有让地球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但这个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磁场在过去 200 年中减弱了 15% 。科学家称,这可能是地球两极将要翻转的迹象。   专家认为,地球两极目前正处在翻转的阶段,但他们不能确定何时发生。一旦翻转,地球生命将暴露在具有穿孔突破臭氧层能力的太阳风中。这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影响,会毁掉电网,从根本上改变地球气候,大幅提高患癌率。   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海洋与生态学教授理查德 - 霍姆表示:“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你设想一下,要是你的电力供应瘫痪几个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这段时间没有电,许多人就会无法正常工作。”   地球气候会彻底改变。事实上,丹麦科学家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直接和磁场而不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进入大气层的宇宙射线减少,地球正经历一个低云覆盖的自然周期。   地面辐射也会增加。专家估计,暴露在宇宙射线中的整体曝光率将翻一倍,这会明显增加癌症死亡率。研究人员预测,地球两极发生翻转期间,每年将有 10 万人死于宇宙辐射水平的提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的科林 - 福西斯博士说:“辐射将比人造臭氧洞产生的多 3 到 5 倍。与此同时,这些臭氧洞还会变得比以前更大更长命。”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各国空间机构现在正认真考虑这个威胁。 2013 年 11 月,作为“蜂群”任务的一部分, 3 艘航天器发射升空。该任务的目标是弄清楚地球磁场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个任务绘制出更好的地球磁场地图,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太空天气对卫星通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影响。   福西斯表示:“我们对地球内部有个基本了解,但我们不知道的依然有很多。我们没有完全了解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表等。”蜂群任务将提供当前的地球磁场地图。但科学家已用一个惊人来源——古老陶器发现地球磁场削弱的历史证据。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古老容器可能扮演着磁场时间囊的角色。这是因为它们含有磁铁矿。古老陶器制成时,磁铁矿物质就会像罗盘针一样对准地球磁场。通过检查史前和现代的陶器,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已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发现,地球磁场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持久状态中。磁场向北漂移,地球两极每隔几十万年发生翻转,所以指南针会指向南而不是北方。   如果地球磁场继续变弱,再过几十亿年,地球就会死亡,变得像火星一样。科学家说,火星曾是一个海洋世界,海水干涸后,生命无法生存。但科学家称,从地心角度来看,地球磁场变弱的速度太快,不会简单地自行消亡。古老陶器的证据表明,地球两极可能将要经历另一个翻转。   英国地质调查局说,地球两极的磁场每隔几百万年发生平均四五次逆转,地球目前正处在逾期一个相似事件的阶段。福西斯表示:“我们现在不能准确判断地球磁场是不是将要发生翻转。我们只能记录下 170 万年左右的地球磁场情况。在这个时间的 1% 到 15% 内,都有可能发生一次翻转。”   一旦发生翻转,就会使地球磁屏在几千年内持续变弱,削弱地球防御力,使宇宙射线穿破大气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太空科学家吉姆 - 维尔德表示:“地球拥有一个双层防护罩。太空充满对生物组织造成严重伤害的物质。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击中我们。地球磁场保护大气层免遭太阳风的伤害。”   福西斯说:“一些推测性研究显示,地球磁场变弱时,我们就会看到大气对流层的云层覆盖度增加以及两极臭氧洞变大。这在北半球会特别明显。臭氧洞区域内的臭氧可能最多失去 40% ,这远大于现在失去的臭氧量。”   事实上,证据显示一个地区已开始发生翻转。霍姆表示:“南大西洋异常区变得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该地区上空飞行的卫星比在其他地方遇到的问题更多。天体物理学卫星飞行到这个位置时被迫关闭。但根据我的观点,这不是个好现象,因为你将无法研究巴西雨林。”   美国宇航局磁层科学家莫娜 - 凯塞尔博士表示:“非常强的带电粒子可能对卫星和宇航员造成不利影响。”但科学家指出,虽然磁性翻转会对人类带来一些问题,却不会成为一个毁灭性事件。霍姆说:“地球以前经历过许多逆转,但没有证据显示它们和任何大规模灭绝等灾难性事件有关。”   不是所有弱磁场的影响都有害。太阳风冲击地球大气层时,每晚都会看到更加壮观的极光景象。但科学家还需进行大量研究,才能了解地球深处的特性。地心是一个敌对世界,它里面类似于太阳表面的压碎力和温度使人类的科学认识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维尔德表示:“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理论。我们已经掌握证据,但还需进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地球两极翻转带来的影响。我确信我们完全有能力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 孝文 ) http://tech.sina.com.cn/d/2014-02-07/09239143859.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5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2-14 07:31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杨学祥 我在2008年10月11日指出,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 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和 2012 年 4 月 11 日 苏门答腊的 8.6 级地震验证了这一趋势分析。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前,我在 2006-2008 年也作了同样的警告(不是预测)。 气象学家只关注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忽视了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空前规模的全球变暖将导致空前规模的地壳均衡运动,这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的爆发规模和次数要比上一次的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更大和更多的原因。 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应该携起手来,不仅要关注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而且关注和研究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 对于人类的危害,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要比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本身严重得多,我们务必要做好预防的准备。 相关资料: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3207 次阅读 2008-10-11 16:45 |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 | 关键词: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8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推荐到群组 我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 200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 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 3 个月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 156 米 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 。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 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 。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 4 次预警 ,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 2006-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 2006 年 9 月 24 日 ( 气象港 *20060924*wz185*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于 2006-10-04 19:18:01 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2006 年 10 月 04 日 ( 气象港 *20061004*wz192*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 2006 年 9 月 15 日 ( 气象港 *20060915*wz179*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 2006-9-11 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1-3 页。 12. 杨学祥 , 陈殿友 , 李守春 .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 西北地震学报 , 1999, 21 ( 1 ): 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 ( 修改稿)。 2005-6-1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5. 杨学祥 ,杨冬红 。 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 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 2005-9-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 2005-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 2007-7-21 8:02: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 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 7:25 :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冰盖融化后海平面一定会上升吗
杨学祥 2013-9-8 09:44
冰盖融化后海平面一定会上升吗 Will the Sea level rise when the ice sheets melt 文/杨学祥 杨冬红    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会上升——这一貌似正确的说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冰盖融化后,其周围的海平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冰盖融化海平面升降的奥秘    站在寒冷的格陵兰岛海岸,眼望着巨大的冰盖慢慢融化,冰融水涌向大海,开动你的“时间机器”,想象一下几个世纪以后的变化。你可能会以为海平面将不断上升,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冰融水流入海洋,眼前的一幕会令你大吃一惊:当远方的城市正在与上涨的海水抗争时,你面前的海平面正在下降,让你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你的脚下,海平面将下降100米。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却是真实的。”美国哈佛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杰里·米特罗维察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在于,海洋并不像它从远处看去的那样平坦,海面有明显的“海山”和“海谷”,落差可达数米。在过去的几千年,海面“地形”基本保持不变。由于冰盖融化,这些“海山”和“海谷”的形状和位置发生了改变。据推算,波士顿和纽约可能面临海平面升高的威胁,苏格兰的海浪则可能退却,露出新的陆地。这种现象看似奇特,其实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并不算复杂,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早在1888年就发表论文,阐述了计算海平面变化的方法。    近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科学家威廉·法雷尔和詹姆斯·克拉克在1976年试图通过引力效应来解释末次冰期北方巨大冰盖融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一年之后,克拉克和同事应用同样的原理解释南极西部冰盖变薄或消失引起的后果。他们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的海平面将上升,但南大洋部分海域的海平面将下降。这一发现显然没有引起重视,海洋学家继续讨论全球平均海平面,假定冰盖融化后引起全球海平面的统一变化。然而,世界各地百年来的潮汐监测资料表明,平均海平面缓慢上升,但地区之间的海平面差异很大。1990年,人造卫星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全球海洋的全貌,证实了海面“地形”中这些令人困惑的区域差异。    一开始,海洋学家怀疑是末次冰期的作用。自19世纪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末次冰期的冰盖达数千米厚,压迫其下的岩石圈下沉,深层岩石向四周渗出,使周围地区向上膨胀。曾经覆盖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广袤冰盖就使大陆表面下沉了500米之多。当冰盖融化后,质量减轻,地壳恢复其原来的形状。2万年前冰盖融化,地壳一度回弹得非常迅速。在那之后,回弹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慢了许多。有些地方直到今天仍在上升,比如加拿大的哈德逊湾每年会升高1厘米,而曾经被迫突起的地区现在仍在下沉。在这些地方,海平面会相应地下降或者上升。    20世纪90年代,米特罗维察与同事一起模拟冰盖融化的系列过程,研究全球和海洋系统会作何反应。结果发现,引力和快速回弹是两个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地球自转变化等次一级的效应。假如格陵兰冰盖融化,它将使地球的自转轴向原冰盖方向移动约500米,因地球自转而引起的赤道膨胀会逐渐萎缩。这在海面“地形”上增加了更多的起伏,在一些地方造成了足有0.5米的海平面升高或者降低。    2001年,米特罗维察的研究团队宣布,综合考虑多种效应将可以解释海平面变化的地域差异。不过,直到最近几年,海面“地形”才终于被海洋学家广泛关注。米特罗维察表示,依然有很多人对海面“地形”变化感到惊奇,他需要耗费大量口舌来解释“融化冰盖附近海平面下降”这一观点。他所谓的“附近”其实相当远,冰盖周围大约2000千米以内的海平面都会下降。    如果格陵兰冰盖彻底消融,苏格兰北部的海平面将下降超过3米,冰岛周围海平面可能下降10米。尽管欧洲的大部分海岸都会出现海平面升高,但高度将会远低于之前人们推测的7米全球平均值。但是,距离冰盖很远的地方的海平面上升一定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比如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将上升10米。 两大冰盖消融会带来大灾难    如果你生活在距离格陵兰岛数千千米之内,你不用担心海平面上涨而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这仅适用于这一处冰盖。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一块冰盖,那便是脆弱的南极西部冰盖。假如它也融化,靠近南极的海平面将下降,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平面将轻微上升,但世界大多数海岸的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美国东海岸特别不幸,比平均水平多上升25%。在末次冰期之后,此地的地壳仍然在缓慢下沉,每年下沉2~3毫米。    观测显示,格陵兰冰盖目前消融的速度大约是南极西部冰盖的2倍。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呢?最新研究表明,除非实施人为保护,否则格陵兰冰盖完全融化是不可避免的。冰盖可能在几个世纪或者上千年后消融,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但全球变暖速度明显加快可能会加速冰盖的融化。南极西部冰盖的命运更难于预测,许多冰盖位于海平面以下数百米的岩石上,使其非常脆弱。暖水融化海冰比暖空气更快,假如暖流在下边开始掏空海冰,不稳定的南极冰盖就会比格陵兰冰盖更快解体。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海水退却,暴露在暖流中的海冰将减少,这将减慢冰盖的融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格陵兰冰盖融化造成的南极西部冰盖周围海平面的升高,将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效果。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中,两个冰盖都要失去大量的冰,二者的效应将会叠加起来,产生一种新的海面“地形”。距今13万年前至11.4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可能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当时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1~2℃。通过研究古海滩和珊瑚礁,人们曾经认为,当时的平均海平面比现在高4~6米。但是,这一分析忽略了地域差异。200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科普领导的研究团队根据已知所有会影响局部海平面的因素,重新分析了这些数据。研究显示,那时海平面可能比现在高8米多,当时融冰的体积相当于南极西部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之和。    没有人能确定多长时间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确实知道了符合实际的正确观点:海平面在什么地方将上升,在什么地方将下降。如果你希望生活在不用担忧海水上涨的地方,那么格陵兰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冰盖融化与气候变化    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海洋学的长期研究表明,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在使地球大多数地方的海平面上升的同时,也使冰盖周围2000千米之内的海平面下降,导致全球海平面南升北降(融化冰盖周围)的格局。大气等位面也有同趋势的变化。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事实上,格陵兰冰盖融化导致南极周围海域相对较暖的海水上升,会加速南极西部海冰融化和减慢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速度,形成北冷南热的气候新格局;同样,南极西部冰盖的融化导致北极冰盖周围相对较暖的海水上升,会加速北极冰盖的融化和减慢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形成北热南冷的气候新格局。由此导致的全球南北冷热反向的周期变化,对全球近期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本文作者杨学祥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冬红为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仅售6.00 〗 《科学画报》2013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24827号 http://www.kxhb.com/44-45.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海洋学家的困惑到气候学家的尴尬:全球变暖气象奇观
热度 3 杨学祥 2013-8-24 15:12
从海洋学家的困惑到气候学家的尴尬:全球变暖气象奇观 杨学祥,杨冬红 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会上升——这一貌似正确的说法,海洋学家满怀困惑地坚守了许多年,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冰盖融化后,其周围的海平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同样,全球变暖就不会发生极端冷事件了吗?气象学家开始就是这样预测的,对于近年来极端冷事件频发的事实,他们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 巨大的冰盖慢慢融化, 冰融水涌向大海, 海洋学家最初认为全球海平面将不断上升,持续讨论和寻找全球平均海平面,假定冰盖融化后引起全球海平面的统一变化。 然而, 世界各地百年来的潮汐监测资料表明,平均海平面缓慢上升,但 地区之间的海平面差异很大 。 1990 年,人造卫星第一次 为我们提供了 全球海洋的全貌, 证实了海面“地形”中这些令人困惑的区域差异。 2001 年,米特罗维察的研究团队 宣布,综合考虑 多种效应将可以解释海平面变化的 地域差异 。 不过,直到最近几年,海平面“地形”才终于被海洋学家广泛关注。 米特罗维察 表示,依然有很多人对海平面“地形”变化感到惊奇,他需要耗费大量口舌来解释“融化冰盖附近海平面下降”这一观点。他所谓的“附近”其实相当远,冰盖周围大约 2000 千米以内的海平面都会下降。 如果格陵兰冰盖 彻底消融 , 苏格兰北部 的海平面将下降超过 3 米,冰岛周围海平面可能下降 10 米 。尽管欧洲的大部分海岸都会出现海平面升高,但高度将会远低于之前人们推测的 7 米全球平均值。 但是,距离冰盖很远的地方的海平面上升一定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比如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将上升 10 米。 错误的理论将导致错误观念的形成,基础理论研究才能增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近年来,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的袭击,气象学家同样遭遇困惑和尴尬。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 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权威数据显示,自 2012 年 11 月 1 日至 2013 年 2 月 28 日 ,吉林省总计出现了 11 次明显降雪过程,平均降雪量为 78 毫米,较常年同期多 119% ,达常年冬季降雪量 2 倍多,突破历史记录。其中,白城、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地区均突破历史极值。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不仅仅在吉林省,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均出现过多轮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 。 2012 年冬季,我国频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先后出现 7 次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全国平均气温为近 28 年同期最低,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或冻害 。 2013 年4月中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遭遇突如其来的春寒天气,气温骤降、雨雪交加。“春寒”并非仅发生在东亚,今年春季欧洲的气温也明显低于常年。英国3月份的平均气温仅 2.5 ℃ ,比常年平均值低3℃,已接近 1962 年的历史最低纪录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许多专家也同意弗朗西斯的观点。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佩托科夫教授介绍说,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逼近历史最低点,“这或许能解释反气旋的形成”。佩托科夫此前运用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称海冰融化将导致气候变化。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公布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后者影响着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科学家发现,随着海冰减少,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于大气中,大量热量从海水中释放到海面以上的冷空气中,使北极地区变暖。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发生变化。气候学家们认为,这一假设足以解释极端炎热与极端寒冷天气的出现。近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由于大量海冰消失,更多日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北极海面”,导致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并最终引发北半球恶劣天气 。 中国学者认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是影响东亚及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输送,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 。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 北极冰盖融化与北半球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密切相关,地球等位面的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英国 2013 年 7 月遭受了自 2006 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白天温度动辄超过 30 ℃,而这波热浪将至少持续到下周。英国气象部门 17 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 32.2 ℃,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 760 人死亡。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温度达 37.8 ℃,加上天气潮湿,实感温度达到 40 ℃。在没有冷气的纽约地铁站,室温更达 50 ℃。目前有 19 个州部分地区发布了高温警报。卫生部门说,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 6 人因热致死。日本消防厅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由于日本全国普遍高温,有超过 1 万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救治。自今年梅雨季节结束至今,东京都内死于中暑的人至少已达 59 人。过去一周,日本一些城市出现了 39 ℃的高温,东京市中心的气温也达到 35 ℃。 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近期南方高温天气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 10 省 ( 市 ) 平均高温日数达 20.3 天,为 1961 年以来最多; 50 个观测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二是高温影响范围广。高温天气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 19 个省 ( 区、市 ) ,其中 8 月 6 日影响面积最大,达 130 万平方公里, 7 亿人受到高温天气影响;三是高温强度大,极端性突出。 197 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 40 ℃, 98 个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四是温高雨少叠加,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浙江大部、湖北东南部、江西的西部和东部、安徽东南部等地出现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全球变暖的形势发出特殊的警告:在预防夏季高温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冬季的特殊变冷。因为高温导致的格陵兰冰盖融化能改变全球的等位面,形成北极向南极的大气和海洋等位面均衡流动,导致北半球极地冷空气和冷水向中低纬度地区运动,使其周围地区在冬季急剧变冷,这是对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彦国。吉林去冬今春降雪破纪录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2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3/03-22/news189316.shtml 2. 潘希。专家称北极海冰融化加剧是今年寒冬主因。2013年01月07日08:18 《中国科学报》 (20130107 第1版要闻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07/c1007-20113710.html 3. 陈勇。科普:北极融冰东亚春寒。2013年04月20日 11:18:05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0/c_115464359.htm 4. 综合。世界气象组织:21世纪前10年系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2013-07-10 15:44:41 来源: infzm.com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71 5. 齐旭。北极海冰融化导致欧洲“倒春寒”。2013年03月27日15:13 来源:新民晚报。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327/c157278-20937944.html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666-167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5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热度 4 杨学祥 2013-7-28 06:21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杨冬红,杨学祥 1. 近年来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 。 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权威数据显示,自 2012 年 11 月 1 日 至 2013 年 2 月 28 日 ,吉林省总计出现了 11 次明显降雪过程,平均降雪量为 78 毫米,较常年同期多 119% ,达常年冬季降雪量 2 倍多,突破历史记录。其中,白城、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地区均突破历史极值。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不仅仅在吉林省,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均出现过多轮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①。 2012 年冬季,我国频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先后出现 7 次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全国平均气温为近 28 年同期最低,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或冻害②。 2013 年4月中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遭遇突如其来的春寒天气,气温骤降、雨雪交加。“春寒”并非仅发生在东亚,今年春季欧洲的气温也明显低于常年。英国3月份的平均气温仅 2.5 ℃,比常年平均值低3℃,已接近 1962 年的历史最低纪录③。 2. 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④。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许多专家也同意弗朗西斯的观点。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佩托科夫教授介绍说,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逼近历史最低点,“这或许能解释反气旋的形成”。佩托科夫此前运用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称海冰融化将导致气候变化。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公布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后者影响着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科学家发现,随着海冰减少,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于大气中,大量热量从海水中释放到海面以上的冷空气中,使北极地区变暖。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发生变化。气候学家们认为,这一假设足以解释极端炎热与极端寒冷天气的出现。近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由于大量海冰消失,更多日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北极海面”,导致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并最终引发北半球恶劣天气⑤。 中国学者认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是影响东亚及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输送,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①②。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2013 年夏季全球酷热,是全球等位面南北震荡的季节性自我调节,与点源喷发的全球对流有关。 2012 年欧洲和日本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其原因在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 9.1 级地震和严重海啸, 2005 年 3 月 28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5 级和 8.6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和海啸,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 级地震和严重海啸,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深海巨震和海啸与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显效速度缓慢,保持时间长。这是冷气候频发的重要条件和背景。 2013 年 7 月 7 日 晚至 10 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四川 209.4 万人受灾,导致 31 人死亡、 166 人失踪 ( 其中都江堰 21 死、 108 失踪 ) 。受灾地区 22.3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近 5100 间房屋倒塌,近 9 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 71.9 亿元。暴雨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 7 级地震有关吗? 研究表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 C 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 Q ,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 S=Cl = 2 π Rlsin φ, l 为单位弧长, R 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 2-4 )。 由( 1 )式可知,在φ = 0 和φ =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 π /2 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 2004 年 12 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 80 ,南纬 0 )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 100 ,南纬 0 )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 和图2 )。 图 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 ( 杨冬红, 2009) 2003 年 12 月 23 日 22 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 26 日上午推迟到 27 日上午 10 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 84 小时,大约 17.5 至 21 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 2004 年 9 月 2 至 5 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 100 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 360 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 200 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 500 年一遇。由此看来,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开县井喷、 2004 年 9 月 2-7 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两者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 -3 )。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暴雨洪涝灾害。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发生 7 级地震,中国气象局 4 月 28 日 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进入 5 月份的雅安,是全国暴雨中心,也是四川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 7 月 7 日 晚至 10 日,强降雨再次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全省共有 25 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有 14 个县(市)降了大暴雨。截至 9 日 15 时降雨量累计统计,全省 4474 个观测站中雨量达 50 ~ 100 毫米有 319 个站, 100 ~ 250 毫米有 319 个站,大于 250 毫米有 71 个站,强降水中心区域都江堰幸福镇、滨江街道办自动监测站大于 500 毫米。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为何暴雨集中在两次地震灾区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2 -3 )。 图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全球对流 ( 杨冬红, 2009) 图3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区域对流 ( 杨冬红, 2009)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地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球排气,根据其震级的大小,可造成局部的或全球的大气循环。地震后的喷气增大影响范围,伴随气流在球面的传播和返回,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 北极冰盖融化与北半球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密切相关,地球等位面的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英国 2013 年 7 月遭受了自 2006 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白天温度动辄超过 30 ℃,而这波热浪将至少持续到下周。英国气象部门 17 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 32.2 ℃,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 760 人死亡。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温度达 37.8 ℃,加上天气潮湿,实感温度达到 40 ℃。在没有冷气的纽约地铁站,室温更达 50 ℃。目前有 19 个州部分地区发布了高温警报。卫生部门说,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 6 人因热致死。日本消防厅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由于日本全国普遍高温,有超过 1 万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救治。自今年梅雨季节结束至今,东京都内死于中暑的人至少已达 59 人。过去一周,日本一些城市出现了 39 ℃的高温,东京市中心的气温也达到 35 ℃。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全球变暖的形势发出特殊的警告:在预防夏季高温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冬季的特殊变冷。因为高温导致的格陵兰冰盖融化能导致其周围地区在冬季急剧变冷,这是对冷暖互变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参考文献 ①李彦国。吉林去冬今春降雪破纪录 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发布时间: 2013 年 03 月 22 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3/03-22/news189316.shtml ②潘希。专家称北极海冰融化加剧是今年寒冬主因。 2013 年 01 月 07 日 08:18 《中国科学报》 (20130107 第 1 版 要闻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07/c1007-20113710.html ③陈勇。科普:北极融冰 东亚春寒。 2013 年 04 月 20 日 11:18:05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0/c_115464359.htm ④综合。世界气象组织: 21 世纪前 10 年系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 2013-07-10 15:44:41 来源: infzm.com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71 ⑤齐旭。北极海冰融化导致欧洲“倒春寒”。 2013 年 03 月 27 日 15:13 来源:新民晚报。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327/c157278-20937944.html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已有 41 次阅读 2013-7-28 05:10 | 个人分类 : 科普知识 | 系统分类 : 科普集锦 | 关键词 : 杭州 推荐到群组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7 月来,浙江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省会杭州的气温更是“夺人眼球”。 24 日,杭州最高气温达 40.4 ℃, 25 日 40.3 ℃, 26 日 40 ℃, 27 日再次突破 40 ℃大关,达 40.5 ℃。这是自 1951 年有气象纪录以来杭州首次连续 4 天最高气温突破 40 ℃。据统计,截至今天,杭州 7 月 35 ℃以上的高温天数已达 24 天。 http://news.qq.com/a/20130727/00639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杨学祥 准备迎接最热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最近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夏酷热,将加剧冬季的严寒。 高温橙色预警:浙川渝局地最高温可超 40 ℃ 2013 年 07 月 26 日 06:54 中国气象视频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45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11854.html 图1-3 给出的是地下热点源的喷发,北极大气冷点源的喷发形成的对流方向正好相反。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9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气候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国内外均有发现
杨学祥 2012-12-19 11:04
气候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国内外均有发现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我们在2012年3月8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失去冰盖的大陆上升和增加海水的大洋下沉,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被称为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从而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大规模发生。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5239from=space 最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火山活动频繁期略为延迟地跟在全球温度升高和相关的快速融冰之后。为了使这一发现基于更广泛的基础之上,库特罗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检测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钻芯取样。这些取样来自于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及其前身的项目,取样覆盖约一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事实上,我们在这些钻芯取样中发现了同样的模式。”同样参与目前研究的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昂·杰根博士说。 通过地质计算机模型的帮助,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期,陆地上冰川的融化相对较快,同时海平面在上升。于是在很短时间内大陆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小,海洋构造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大。因此,地球内部的压力上升,导致地壳出现更多的能让岩浆上升的通道。”杰根博士解释说。 而地球变暖的冷却过程则要慢得多,所以他们不会产生太大的地下压力变化。库特罗尔夫博士说:“如果人们遵循自然的气候周期,我们目前确实处在一个温暖阶段的末期。因此火山比较安静。至于人造气候变暖将会如何,就目前的研究水平人们还无法预见。”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12/17/content_553032.htm 这项研究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关新闻: 气候变化会反过来影响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频繁期略迟于全球变暖时间 发布时间: 2012-12-17 | 作者:李山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12月1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 者: 李山 本报柏林12月15日电(记者李山)一直以来,火山喷发可以在短期内影响气候已经得到公认。不过近日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发现,气候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火山活动。 1991年爆发的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是20世纪最强的一次火山爆发。它将约5立方千米的火山灰喷射到了18到30千米的高空,还喷出超过2000万吨的二氧化硫,给平流层注入大量的气溶胶。由于大气中含有火山灰和其他粒子,对阳光反射比以前要强。该火山爆发后的最初几年,全球气温下降约0.5摄氏度。火山活动影响短期气候可见一斑。 而反过来,气候也会在更长时间内系统地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火山喷发。这一全新的概念来自于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的联合研究。科学家们从过去100万年左右太平洋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中发现了这种关系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国际期刊《地质学》上。 这一发现的基础是基尔特别研究领域(SFB)的工作,其中包括对中美洲火山十多年的深入考察。“从中我们获得了过去46万年火山喷发重建的海底火山灰层。”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的火山学博士斯特芬·库特罗尔夫说。他从一开始就参加了该特别研究领域的工作,并发现火山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大爆发时期。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火山活动频繁期略为延迟地跟在全球温度升高和相关的快速融冰之后。为了使这一发现基于更广泛的基础之上,库特罗尔夫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检测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钻芯取样。这些取样来自于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及其前身的项目,取样覆盖约一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事实上,我们在这些钻芯取样中发现了同样的模式。”同样参与目前研究的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昂·杰根博士说。 通过地质计算机模型的帮助,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期,陆地上冰川的融化相对较快,同时海平面在上升。于是在很短时间内大陆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小,海洋构造板块承受的重量变大。因此,地球内部的压力上升,导致地壳出现更多的能让岩浆上升的通道。”杰根博士解释说。 而地球变暖的冷却过程则要慢得多,所以他们不会产生太大的地下压力变化。库特罗尔夫博士说:“如果人们遵循自然的气候周期,我们目前确实处在一个温暖阶段的末期。因此火山比较安静。至于人造气候变暖将会如何,就目前的研究水平人们还无法预见。” (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12/17/content_553032.htm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 2012-3-8 04: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太平洋 地震带 海平面 冰川融化 推荐到群组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 杨学祥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失去冰盖的大陆上升和增加海水的大洋下沉,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被称为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从而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大规模发生。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5239from=space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2-19 02:36
点评: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 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成真 2012年12月18日14:32 来源: 搜狐科学 喜马拉雅山附近每隔几百年就会发生一次8-9级的大地震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震学家近日通过对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进行研究后称,喜马拉雅山有可能会发生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在1255年突发的导致该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的那场大地震同等级别的地震。此项研究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尼泊尔、新加坡和法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绘制了印度次大陆与亚洲构造板块之间的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这两大板块每年以多达50毫米的速度靠近。该团队借助碳测年法发现一个地方出现了与由1255年7月7日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似的泥土位移。据了解,该地在600多年后还发生了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而且这与1934年发生的里氏8.2级地震有关系。由于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地表断裂是由这些板块碰撞造成的,因此这一发现至关重要。   科学家估计断层的某些地方可能潜伏着大型地质活动。地表断裂的迹象可能暗示着板块之间积聚的压力在堆积数百年后突然释放出来。该研究报告称,喜马拉雅山大地震预言或将成真。(尚力) http://it.sohu.com/20121218/n360793281.shtml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2012-12-18 11:03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4387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热度 2 杨学祥 2012-12-18 11:03
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关注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12 月 18 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震学家 16 日在报告中称,与 1255 年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并夺去国王阿巴亚 - 马拉王生命的那场大地震级别一样的地震,有可能会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次大陆每年以多达 50 毫米的速度靠近亚洲构造板块,尼泊尔、法国和新加坡专家绘制了那条断层线部分区域的河流沉积物地图。在碳定年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一个地方的泥土位移,与由 1255 年 7 月 7 日级别相同的大地震引起的位移相符。超过 6 个世纪后,这里又发生一次地表断裂事件,这与 1934 年发生的里氏 8.2 级地震有关系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 Medieval Warm Period ,简称 MWP )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有关这两个暖期的状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是目前学术界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代暖期增温的幅度是否超过自然背景下的中世纪暖期,中世纪暖期的季节性特点与现在有什么差异,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敏感的古气候指标和准确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古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科组旺罗副研究员利用硅藻组合( diatom assemblages )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了东北龙岗火山区二龙湾玛珥湖记录的 1000 年来气候变化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二龙湾玛珥湖硅藻记录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 20 世纪暖期在季节分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世纪暖期的夏季明显比 20 世纪的夏季长,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短。换句话说,中世纪暖期的春季和秋季并不明显,与目前东北春夏秋分明的气候状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该湖硅藻记录还揭示气候转暖过程中首先迅速延长的是春秋两季 。 2008 年 5 月 20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 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 近一千年来人类经历了两个显著的气候温暖期,即公元 1000 年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和今天的 20 世纪暖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目前的温度并不比中世纪暖期的温度高,中世纪暖期的高温期并不是公元 1000 年左右,而是公元 1200 年左右(图)。中世纪暖期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形成陆壳上升和洋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发生了 1255 年 7 月 7 日袭击尼泊尔首都导致加德满都谷地三分之一人口丧生的大地震。同样,在 20 世纪暖期的喜马拉雅山冰盖融化和世界海平面上升,同样也会导致相同级别的 喜马拉雅山大地震的发生。 1934 年发生在这里的里氏 8.2 级地震恰好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温暖期。 经过 60-70 年代低温后, 80 年代又迅速变暖。 关注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图 二龙湾玛珥湖硅藻组合变化揭示的过去1000年来温度与季节变化 图 1 二龙湾玛珥湖硅藻组合变化揭示的过去 1000 年来温度与季节变化 参考文献 1. 孝文。地震学家称喜马拉雅山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2012 年 12 月 18 日 09:26 新浪科技 微博。 http://tech.sina.com.cn/d/2012-12-18/09267897903.shtml 2. Wang et al. A 1000-y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E China indicated by diatom assemblages from maar lake Erlongwan. Quaternary Research, 2012, 78: 24-34 3.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我国东北地区中世纪暖期温度比现代高同时夏季明显更长 . 2012 年 06 月 27 日 18:17 来源:中国科学院。 http://news.hexun.com/2012-06-27/142913875.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 2008-6-1 10:0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65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虚惊一场:错误报道源自缺乏科学常识
热度 2 杨学祥 2012-8-26 11:16
虚惊一场:错误报道源自缺乏科学常识 杨学祥 2012年7月26日人民网报道《史无前例 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2012年8月4日南方周末报道,2012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7月8日到12日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 误将“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说成“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冰盖表层,不是冰盖全部。因为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其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中国上海将沉入水下2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晶宫。网友惶恐来报,仔细审查,源自翻译不准确导致的编辑失误。 审视一篇科技报道是否真实,可用相关现象是否出现来判定:格陵兰冰盖完全消失,上海不会安然存在。 相关报道: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2012-8-26 06:4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冰雪 冰盖 格陵兰岛 推荐到群组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杨学祥 有网友说,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在毫无争议地、同时又是剧烈地进行中了。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可能会加快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4个夏季中,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超出它在冬季所能获得的冰量1500亿吨。 这个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目和格陵兰290万立方千米的总冰量(相当于2900万亿吨)比起来至今还算不上什么。如此巨大的冰量使得格陵兰冰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不会出现冰盖突然消失的情况。但是如果存在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那么第一个消融的就会是格陵兰。格陵兰本身可以说是最近一个冰河时期留给我们的“遗物”,在当时造就它的气候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排除人为的变暖因素,如果目前的格陵兰冰盖行将消失的话,那么以当前的气候状况,格陵兰岛上将不再会有冰盖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4791.html 有网友发来令人震惊的资料:格陵兰冰川在四天内全部融化,并给出了网址。可是,世界并没有关于海平面上升7米的相关报道,是谁制造了这弥天大谎? 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即使全部融化,对海平面的上升影响也很小。 表面冰雪融化和整体冰盖融化是两个不同数量级的概念,宣传全球变暖不要夸大数据,制造人为恐怖。是翻译错误还是误导宣传?请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6043.html 相关报道: 史无前例 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2012年07月26日17:1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   据报道,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前例”。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 http://gx.people.com.cn/n/2012/0726/c229143-17287157-1.html 美学者称格陵兰岛冰盖融化 罕见但不反常 2012-08-04 10:32:12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核心提示:NASA发现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突增至97%。这种被NASA称为“史无前例”的变化,让气候学家和冰川学家开始担忧气候变化加剧。在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北极区海域做科学考察长达6年的安德鲁·穆恩乔并不觉得这是危机前兆。 美国海洋学家安德鲁·穆恩乔。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过去10-20年间,格陵兰岛发生了太多变化,而且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对这些现象变化机理的认识十分浅薄和无力。 4天,仅仅4天,地球“冰库”——格陵兰岛的冰盖几乎全部融化? 2012年7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7月8日到12日短短4天内,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从占整个表层的40%突增至97%。 这种被NASA称为“史无前例”的变化,让气候学家和冰川学家开始担忧气候变化加剧,公众也因此揣测这是末世之说的再次印证。 不过,在格陵兰岛与加拿大北极区海域做科学考察长达6年的安德鲁·穆恩乔并不觉得这是危机前兆。穆恩乔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海洋学家,长期研究极地气候变化。本周他将再次前往格陵兰岛及附近海域,收集放置在极地十年的检测仪的数据。 南方周末:对于格陵兰岛冰盖的积雪大面积融化的反常现象,是否值得恐慌? 安德鲁·穆恩乔:格陵兰岛上97%的冰盖融化是一种罕见的天气现象,它发生的频率约为80-250年一次,但我们无需担心或过分关注,更不必为此恐慌。如果说它罕见,那是由于我们上一次是在1889年见到的,今后,我们还将再次见到。 南方周末:冰盖的大量融化代表全球变暖的加剧吗? 安德鲁·穆恩乔:在过去10-20年间,格陵兰岛的冰盖以及它附近很多冰川大面积融化,这比它们从顶层积雪转变的冰要多得多。毫无疑问,它带来了全球生态平衡的负效应,但在格陵兰岛发生着很多自然变化以及天气系统的循环,而全球变暖只能说是这些循环之外很小的一个。不过,至今我们仍无法弄清这些常规循环或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如何影响格陵兰岛冰川大范围消融的。 南方周末:此次冰盖的大面积的融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安德鲁·穆恩乔:从NASA卫星地图显示的大面积冰盖融化来看,这是由于夏季气温升高引发的。这种融化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它只是常规更替的一种,现在一些冰盖又开始结冰了。所以,并没有很大损失,可能只是蒸发的速率增加了。 南方周末:之前,很多媒体提及“冰川融化”而非“冰盖融化”,那么冰川融化又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 安德鲁·穆恩乔:“冰川融化”和“冰盖融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冰川融化是由多种混合因素引起的,地表温度的升高、海洋底层冰块的融化以及冰山的形成和漂浮等。不同的冰川是完全不同的。举例来说,在几乎同一时间发生的彼得曼冰川融化80%-90%是由于海洋底部消融,而剩下的10%-20%才是由于冰山的形成以及表面冰雪融化带来的。 南方周末:您对格陵兰岛的现状担忧吗?为什么? 安德鲁·穆恩乔:我对格陵兰岛的现状非常担忧,因为这10-20年间,它发生了太多变化,而且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这些现象变化机理的认识是十分浅薄和无力的,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的报告中已经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这也让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于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岸的洪水提高了警觉。仅从格陵兰岛单纯的冰盖融化来说,极有可能在今后的100年间使得海平面上升0.1-1.0米。对于我个人来说,倾向同意0.1米。 南方周末:现在对于格陵兰岛的保护是否足够?还应向什么方向努力? 安德鲁·穆恩乔: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区的冰川为我们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观察角度。对于格陵兰岛的保护,同样也是对地球的保护,我们能做出的努力便是一起努力结成地球联盟,在为我们经济提供动力的能源利用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新闻]NASA卫星图显示97%格陵兰冰原开始融化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本月根据3颗不同卫星的观测,格陵兰岛整个冰原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融化。 NASA科学家称之为“史无前例”,往年格陵兰岛上的冰原通常只融化一半。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尼格赫姆在上周分析了来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海洋卫星2号段数据后,声称如此巨大的融化面积让他感到怀疑,是不是卫星出了什么问题。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NN017 http://discovery.163.com/12/0804/10/882BVV0H000125LI.html 格陵兰冰川迅速融化 极端气候事件是“罪魁祸首” 2012年08月08日08:22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报道称,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前例”。   “毫无疑问,事情变化得比我们预想的快。”日前,有关格陵兰冰川融化的新闻铺天盖地,它用一种近乎“自我”毁灭的方式让人措手不及。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有驳于自然常规,而失衡的格陵兰冰川在之后又将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仍不得知。   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是否有迹可循?是谁加速了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期共享科学,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效存德为读者讲述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的故事。   ——征兆——   冰融三尺非一日之暑   科学家普遍认为,冰盖虽通常在夏季发生融化,但这次融化事发突然且波及广阔区域,不同寻常。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斯科特·卢思克根据两颗卫星之间距离的变化,计算出了地面小尺度范围内物质随时间的变化。他得到的初步结果是,包括2007年的夏季在内,格陵兰每年损失的冰量为1540亿吨。而重力卫星GRACE也为冰流失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提供了线索,尤其是2007年夏季,格陵兰表面温度达到了4—6℃,高于往年的平均温度,直接导致了5000亿吨冰的融化。这个值比2006年大了30%,比2005年的值也大了4%。   由此看来,格陵兰冰川在大面积融化之前似乎已有征兆?对此,效存德研究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其实冰川学家监测格陵兰表面融化范围已经近30年了,手段以地面实测加遥感资料为主。我们发现格陵兰冰盖融化面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呈逐年扩展的趋势,只有1992年是个例外。”   1992年之所以成为例外,是因为1991年皮拉图博火山的爆发,火山灰的“阳伞效应”使得1992年夏季变得清凉,从而抑制了格陵兰表面加速融化。“除了1992年,格陵兰冰川融化的都很厉害。所以大面积融化的前兆是有的,但来的如此快,范围如此之大,大家始料未及。”效存德研究员说。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8/c1007-1869443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远离沿海地区是城市建设的长远之计
热度 1 杨学祥 2012-8-22 14:56
远离沿海地区是城市建设的长远之计 杨学祥 人类总是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其结果也总是以失败告终。在各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云集丹麦哥本哈根为气候变化问题唇枪舌剑的同时,会场外的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也在为这次气候峰会的意义本身争论不休。日前,哥本哈根舆论中心负责人比约恩·朗姆伯格(Bjorn Lomborg)在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发表评论文章称,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所花的钱,可能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要多得多。   朗姆伯格引述欧洲气候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的“另类”观点:如果为了控制气温增幅而征收巨额碳排放燃料税,至本世纪末,每吨二氧化碳大约征收4000美元,那么到2100年,大规模的征税将使得世界GDP减少12.9%,这相当于每年损失40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为了要避免每年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反而造成每年4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1/07397089082.shtml 我在2009年12与12日指出, 与其寄希望于人类制止海平面上升,不如将人类居住地远离沿海地区 。像历史上人类用石头人头雕像制止海平面上升一样,遏制全球变暖是一项耗力甚多收效甚少的计划,向大自然开战,人类至今没有成功的先例。与其抗争自然,不如适应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7967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21日报道,最新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 上海是全球最容易遭受严重洪灾的城市。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2/110625014233.shtml 有网友说,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严峻环境挑战,若全球气温再上升 2 摄氏度,将有 10 亿— 20 亿人面临水危机。文章给了一张图,这张图“按照 50 米海拔线大概画出的中国海岸线 , 其中的红线表示当海平面上升 50 米时新的海岸,可见中国的东部地区很多都会被淹没,并出现 2 个孤岛。”这是我参加全球变化研究以来见到的最夸张的一张图:海平面上升 50 米! 图 1 被严重夸张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50米的效果图(来自MSN) 现在,国际学术界的多数认识是,如果放任二氧化碳的自由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稳定可能上升 4 ° C ,届时海平面将上升 20cm 到 200cm ,与估计者使用的模型有关,这张夸大了 25 倍的图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224749.html 如果地球上的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这将超过图1标定的淹没区域。 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考虑到全球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远离沿海地区是城市建设的长远之计。 相关新闻: 美研究称上海是全球最易遭受严重洪灾城市 2012年08月22日11:06 人民网   尽管经济发展迅速,财富不断增加,上海遭受洪灾的风险被认为比孟加拉首都达卡还要大。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21日报道,最新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上海是全球最容易遭受严重洪灾的城市。   这项研究不但分析了上海的地形特点,而且还研究了这座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该研究报告的联合作者、英国利兹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莱特教授说,“我们不但使用物理的方法,而且还使用经济和社会的方法。我们还注意评估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重视保护公民和他们的财产,如何投资各种防洪措施。”   报道称,这些来自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开发了“沿海城市洪灾风险指标”。检测指标包括一座城市在沿海居住的人口比例,遭受洪灾后恢复重建的时间,沿海地区失控发展的程度以及防止洪水进入城市的措施多寡。   莱特教授称,虽然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区,但是风险大小是不同的。他认为,“年龄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你超过65岁或者低于18岁,你的风险比一名成年人要大,因为你在保护自己以及疏散的时候,无法采取必要的行动”。他指出,一个地区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人们对洪水风险的态度。还有一个方面值得关注,局部地区遭受洪灾,将会对全球造成影响。   另外,莱特教授认为,“经济发展迅速并不见得会提高防洪能力,因为经济能力并没有用于防洪”。   这项研究报告集中研究了9座位于河流三角洲的城市,其中包括上海,达卡(孟加拉国),卡萨布兰卡(摩洛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加尔各答(印度)和鹿特丹(荷兰)。来源:环球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2/110625014233.shtml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杨学祥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 这篇2005年写的文章,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逢雨必淹”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7月18日从下午5时开始,3小时内最大降水量180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1.7米,积水直到20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 。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像这样极端的气候现象,人们往往归因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实际上这并没有太多的依据。大暴雨属中短期气候现象,至于具体原因,目前还说不清楚。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濮培民也介绍以目前的科研水平,很难准确预测暴雨走向。何立富的大体判断是,我国南北方降雨呈“七下八上”的特点,五六月份集中在华南地区,六七月份在江淮一带,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逐步推移到华北地区。前些年,这种气候规律比较明显,近几年气候变化不再那么有规律,雨带波动较大,如去年长江流域雨带维持时间短,造成重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气 。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在2005年8月29日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125人死亡,超过90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8月31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巴伯8月31日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2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8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阿法塞说:“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8月31日指责说,布什这个“牛仔”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看起来(美国)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 2004年12月26日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年1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 。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 ,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 。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 。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http://www.bjkw.gov.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2247mag_id=153year=2005issue=9 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3. 王辉,康炘冬。美开始历史上最大搜救 受灾地区九成建筑消失(图)。2005年09月02日。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83.html 4. 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2005-9-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5. 布什乘“空军一号”空中视察灾区 直言“太可怕”。 http://news.tom.com 2005年09月02日03时06分来源:新闻晨报 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59.html 6. 祁仁。英国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 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发布时间:200508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7. 杨学祥,杨冬红。英国科学家: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8-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078 8.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9. 城市地下建筑太多暗藏危机。2005年01月15日 21:06:00 中财网,来源:广州日报。 http://cfi.net.cn/(m5les545sbn4ki454p0ywr55)/newspage.aspx?id=20050115000587 10.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6/10997.html 网址: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493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格陵兰岛冰盖快速融化可能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加剧
杨学祥 2010-9-25 07:08
格陵兰岛冰盖快速融化可能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加剧 杨学祥 据丹麦媒体 2010 年 9 月 23 日 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正在以百余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融化,尤其是在夏季。 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快速融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且导致地震火山等构造活动增强,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加快冰盖融化的速度,加剧海平面上升的危险性。 新华社洛杉矶 2010 年 5 月 18 日 电 ( 记者高原 )18 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 2.5 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 2025 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 厘米 。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面积的火山活动可能正在使部分格陵兰岛大冰原(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的底部融化。利用来自飞机上的能探测冰层厚度的雷达所得到的数据, Mark Fahnestock 和同事们找到了这块冰原底部有一处正在融化的区域。冰原的厚度取决于顶部的积雪量,以及上面重量增加时下面各层变薄的速率。作者们发现,这块冰原某些区域的冰层变薄的速率并不像通常的那样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下面的一个热源正在融化冰原的底部,减弱了那些导致冰层变薄的压力。磁场的异常与融化地区附近地面的地形,也显示出这里可能存在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的面积可能与北美洲的黄石火山喷口( the Yellowstone caldera )差不多。 科学家逐渐担忧整个冰层完全融化所将带来的可怕破坏。冰冻地峡的北极与北大西洋保护运动的挪威冰原专家卡 利奥 先生解释说:首先海平面上升,可能是七到 十公尺 。冰掉到海里后,水的重量就加入海洋而提高海平面。但最危险的事还不是海平面上升。卡 利奥 先生表示:格陵兰的大冰原被推入海中后,海洋的温度大幅降低,影响全球的气候,威胁粮食供应等重要资源。他说: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冷,这可能比海平面上升远为严重,因为它威胁了全球粮食的安全。可能会有数年没有农业收成并中断家庭电力。因为电厂常常是位于海边。它可能明天就发生,然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可能被严重破坏。 格陵兰岛冰融的另一个潜在的灾难出自地底地质的移动。因为冰融除去冰河覆盖在地面上的压力,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格陵兰岛海岸每年升高 2.5 公分 ,他们说幅度在继续增加并害怕它会增加火山爆发的机会。卡 利奥 先生说:当地下水流入很深的地底时,水在岩浆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当地表的压力减少,这些分解的气体开始浮出,使得岩浆接近地面,岩浆压力一升高,火山就爆发了。因为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使得更多冰融化,这样的循环导致格陵兰冰原完全消失。卡 利奥 先生十分担忧的说当冰融变得更严重时,火山爆发就更常发生,就会出现失控的危险,超越临界点后,就变得无法控制。 据美联社 2006 年 3 月 24 日 报道,根据 24 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正在融化的冰下面的地球已经开始震动,气温上升将会让极地冰川越来越小,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中,其他一些科学家们也报告说,即使是现在,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川开始融化,形成的冰水开始涌向海洋,从而引发格陵兰岛发生地震。美国哈佛大学以约兰埃克斯托姆为首的研究组报告,冰川地震增多了,只是因为,巨大的冰川中有些象曼哈顿岛那么大,融化冰川形成的水流影响导致它突然移动,这种突然的移动容易引起地震发生。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 2010 年 3 月至 4 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响。当地时间 2010 年 4 月 14 日凌晨 1 时 ( 北京时间 9 时 ) ,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 125 公里 ,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 800 名居民紧急撤离。 冰岛火山于 16 号继续喷发,同时爆发冰泥流,带来巨大洪水,火山灰在天空中大量飘散,专家担心,如果火山再继续这样爆下去,有毒物质进入平流层,恐怕会影响到整个地球,让地球出现异常低温,最坏的情况,会让地球长达一两年,阳光都被阻挡。天空中聚积的大量火山灰,盘据在白云之上,冰岛艾维法拉火山所喷发出的火山灰,凝结在冷空气中,看似动也不动。 冰岛火山活动活跃有两大原因。一是由于冰岛是地理上的过热点,这里地幔内岩浆据地表距离比地球绝大多数地方都近。另一原因则是,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 (Mid-Atlantic Ridge)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上,这俩大板块相挤压。这两大原因造成冰岛地壳脆弱,利于火山喷发。 格陵兰岛冰融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地壳均衡运动是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也是北半球地震火山活动加剧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地壳均衡运动释放了地球内部热能,加剧了格陵兰岛冰融和海平面上升。 有评论认为,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经常发出的质疑是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因素目前尚不明晰,事实上他们的质疑也有道理。尽管人类活动正加速地球变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尚难回答,原因就是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远远比现有任何计算机模型所能反映的要复杂,从而使科学家做出的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科学家从未想到的一些自然进程最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造成最为严重的冲击,这恐怕更令人不安。 也就是说,自然进程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科学家此前预测的更严重。 附件: 格陵兰岛冰盖正以百年最快速度融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9 月 25 日 03:31 大河网 - 大河报   据新华社电 据丹麦媒体 23 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丹麦格陵兰岛上的永久性冰盖正在以百余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融化,尤其是在夏季。   《贝林时报》报道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气候学家默尼尔德说,今年夏天格陵兰岛融化的冰盖体积高达 540 立方公里,比正常年份高出 25% 到 50% 。   他说,在最近 10 年到 12 年,格陵兰岛夏季气温逐年上升。计算显示,目前夏季融化的冰盖体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迅速融化的冰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会给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危险。   默尼尔德指出, 1972 年夏天格陵兰岛只有 17% 的冰盖融化,而今年夏天这个比例高达 52%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的气候学家经调查也得出结论认为,今年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速度是 1873 年以来最快的。 http://news.sina.com.cn/w/2010-09-25/033121163675.shtml 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陆地部分上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 05 月 20 日 14:56 科技日报   新华社洛杉矶 5 月 18 日 电 ( 记者高原 )18 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特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安放在格陵兰岛海岸,以观察冰盖大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对 1995 年至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过去,尽管格陵兰岛冰盖会随着季节变化时大时小,但总体会达到一种平衡。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后难以复原,而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受到的压力下降,陆地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越是在温暖的海岸,这种现象越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岛某些海岸区域的陆地上升速度已经达到每年 2.5 厘米 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其上升速度在 2025 年有可能达到每年 5 厘米 。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 1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http://tech.sina.com.cn/d/2010-05-20/14564212203.shtml 格陵兰岛冰下的火山活动? 2008-03-07 09:27:49 作者:整理 来源:化石网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面积的火山活动可能正在使部分格陵兰岛大冰原(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的底部融化。利用来自飞机上的能探测冰层厚度的雷达所得到的数据, Mark Fahnestock 和同事们找到了这块冰原底部有一处正在融化的区域。冰原的厚度取决于顶部的积雪量,以及上面重量增加时下面各层变薄的速率。作者们发现,这块冰原某些区域的冰层变薄的速率并不像通常的那样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下面的一个热源正在融化冰原的底部,减弱了那些导致冰层变薄的压力。磁场的异常与融化地区附近地面的地形,也显示出这里可能存在火山活动。火山活动的面积可能与北美洲的黄石火山喷口( the Yellowstone caldera )差不多。 http://www.uua.cn/Discovery/show-7442-1.html 警讯:格陵兰岛冰融! 2010 年 06 月 17 日 作者: 来源:互联网 【字体:减小 增大】【推荐给好友】 图片说明: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冰盖,目前正大量融化。冰雪融水蚀刻出 45 米 深的峡谷。 图片来源:《华夏地理》杂志社摄影:詹姆斯 巴洛格 JAMES BALOG 英国威尔斯亚伯大学的科学家不断监控格陵兰岛上快速融化变薄的冰帽,格陵兰岛拥有世界仅次于南极的第二大冰原。哈伯博士的团队开始对冰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探险。他们发现夏天的冰融比正常早 6 个月。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巴沙洛缪博士发现夏天冰融向海洋流动的速度比冬天快 2.2 倍,也比往年的倍数大许多。 科学家逐渐担忧整个冰层完全融化所将带来的可怕破坏。冰冻地峡的北极与北大西洋保护运动的挪威冰原专家卡利奥先生解释说:首先海平面上升,可能是七到十公尺。冰掉到海里后,水的重量就加入海洋而提高海平面。但最危险的事还不是海平面上升。卡利奥先生表示:格陵兰的大冰原被推入海中后,海洋的温度大幅降低,影响全球的气候,威胁粮食供应等重要资源。他说: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冷,这可能比海平面上升远为严重,因为它威胁了全球粮食的安全。可能会有数年没有农业收成并中断家庭电力。因为电厂常常是位于海边。它可能明天就发生,然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可能被严重破坏。 格陵兰岛冰融的另一个潜在的灾难出自地底地质的移动。因为冰融除去冰河覆盖在地面上的压力,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格陵兰岛海岸每年升高 2.5 公分,他们说幅度在继续增加并害怕它会增加火山爆发的机会。卡利奥先生说:当地下水流入很深的地底时,水在岩浆中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当地表的压力减少,这些分解的气体开始浮出,使得岩浆接近地面,岩浆压力 一升 高,火山就爆发了。因为当火山爆发时,岩浆使得更多冰融化,这样的循环导致格陵兰冰原完全消失。卡利奥先生十分担忧的说当冰融变得更严重时,火山爆发就更常发生,就会出现失控的危险,超越临界点后,就变得无法控制。 暖化也使格陵兰岛每天流失八千五百万吨冰山,速度每年快 7% 。若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都融化,海平面将上升七 十米 ,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将面临致命的浩劫,所以我们须尽快行动 - 持纯素!美国航太总署宣布甲烷对暖化的影响比预估还高许多,以 20 年计算,甲烷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一百倍。甲烷主要来自哪里?来自畜牧业,甲烷在时间上具优势,因为甲烷在大气中大约只停留十二年,而二氧化碳却可停留数千年。所以只要移除牲畜产生的甲烷,地球很快就能降温! 卡利奥先生哈伯博士、巴沙洛缪博士与其他科学家们勤劳监控得出结论,并警告世人格陵兰岛的冰融朝向临界点接近这一令人忧心的趋势!全球暖化的主要肇因是动物养殖业,防止冰融的主要对抗方法就是持纯素! 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稳定地球的行列,迅速采取这一更环保、使地球很快就能降温的好方法! 转自:中华素食网 原文地址: http://www.chinavegan.com/2010/welcome_to_china_vegan@20100617230316.htm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将引发格陵兰岛冰川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6 年 03 月 25 日 11:48 新浪科技 格陵兰岛的冰川   据美联社 24 日报道,根据 24 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新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正在融化的冰下面的地球已经开始震动,气温上升将会让极地冰川越来越小,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   到本世纪末,北极的温度可能升高到过去 13 万年来从来没有过的温度, 13 万年前是一个重要的冰川融化期,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几英尺。在同一期《科学》杂志中,其他 一些科学家们也报告说,即使是现在,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川开始融化,形成的冰水开始涌向海洋,从而引发格陵兰岛发生地震。   全球变暖怀疑论者经常发出的质疑是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因素目前尚不明晰,事实上他们的质疑也有道理。尽管人类活动正加速地球变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种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尚难回答,原因就是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远远比现有任何计算机模型所能反映的要复杂,从而使科学家做出的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是,科学家从未想到的一些自然进程最终可能会对全球变暖造成最为严重的冲击,这恐怕更令人不安。   也就是说,自然进程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科学家此前预测的更严重。据最近公布的一项令科学界大为震动的研究称,这其实就是发生在格陵兰岛的真实故事。流入格陵兰岛以南海洋的冰川是世界上流速最快的冰川之一,冰川融化的水量大大加快了全球海平面每年的上升速度。格陵兰岛融化到海洋的冰川流速在过去五年增加两倍,达到每年 8 英里 ,同时,冰山以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入海洋的速度比任何人预想的都快。   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艾里克里格诺特说:在 1996 年,格陵兰岛融化到海洋的水量是约 100 立方公里。今年,格陵兰流失的水量将会是当时的两倍。再形象一点说,格陵兰岛 1996 年流入海洋的水量相当于美国洛杉矶全年用水总量的 900 倍,去年达到了 225 倍。里格诺特说:未来 10 年里,如果格陵兰融化到大西洋的冰川流失速度再翻一番,我并不会感到吃惊。里格诺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上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这一报告。   任何计算机气候模式均没有预测出这一变化,这意味着目前所有有关海平面上升速度的预测数据都过低,必须进一步调高,比如,联合国最新一项报告就估计海平面在本世纪末只会升高半米 ( 约 1.5 英尺 ) 。格陵兰岛冰冠面积超过 65 万平方英里,某些地方甚至厚达 两英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与国际事务教授迈克尔奥本海默称:如果格陵兰冰冠全部融化,然后流入海洋,海平面将上升 20 英尺 左右。   根据科学家对全球变暖速度的普遍预测,这种情况将最终发生,只不过需要数千年时间。而这项最新研究则表明,这种灾难有可能在未来数百年内将会成为现实。奥本海默说:海平面每个世纪才升高几英尺,这似乎听起来并不高,但人类社会将无法应对这种局面。在诸如美国东海岸等地区,海平面每垂直上升 一英尺 ,海岸线将后退 一百英尺 。像孟加拉国这样地势偏低的国家,海平面骤然上升引发的灾难会让人们觉得 2004 年印度洋大 海啸根本就微不足道。科学们这次公开的主要发现有:   美国亚里桑那大学乔纳森 T 奥弗佩克负责的研究组报告,按照当前的全球变暖的比率来看,到 2100 年,地球的温度将比现在至少上升 4 度,北极至少和 13 万年前的北极一样温暖。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由贝特奥托贝利斯纳负责的研究组发表的第二篇论文显示,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全球变暖将使得长年冰冻的格陵兰冰川平均温度升高,而且,对北极冰盾融化的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她表示,北极冰盾的融化将会使得未来 100 年到 150 年间海平面上升 1 到 3 英尺 。   美国哈佛大学以约兰埃克斯托姆为首的研究组报告,冰川地震增多了,只是因为,巨大的冰川中有些象曼哈顿岛那么大,融化冰川形成的水流影响导致它突然移动,这种突然的移动容易引起地震发生。 ( 杨孝文 任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06-03-25/1148877686.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6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