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黑色素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Dabrafenib治疗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的研究
bionion 2015-1-16 10:10
黑色素瘤是所有皮肤癌中死亡率最高的。从历史上看,化疗和免疫疗法在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已经产生了温和的结果。 Dabrafenib ,针对 BRAF 突变的可逆激酶抑制剂,提高响应率和 BRAF 突变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包括脑转移可逆抑制剂。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毒性, dabrafenib 是有效的单一疗法。 目的: 总结 dabrafenib 的临床进展,并与 vemurafenib 进行比较来得出其在临床治疗上的特别作用。 数据来源: 在英文医学数据库 MEDLINE/PubMed (1966-June 2013) 中进行关键词搜索,使用关键字有 GSK2118436,dabrafenib, vemurafenib, selective BRAF inhibitor 和 advanced melanoma 。数据也会从会议摘要,以及临床记录中获得。 研究选择和数据提取: 对有关 dabrafenib 和 vemurafenib 所有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审查,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会议摘要被用于有关正在进行的研究信息。 资料综合: 在黑色素瘤细胞中, BRAF(V600E) 突变会导致 BRAF 激酶的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这一发现导致 BRAF 激酶抑制剂像 vemurafenib 和 dabrafenib 的发展。 Dabrafenib 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因为在第三期随机实验中其临床效果已被证实,它也被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用来治疗涉及脑的 BRAF 突变晚期黑色素瘤。 Dabrafenib 的耐受性良好,与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角化过度,头痛,发热和关节痛。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某种 BRAF 抑制剂是优于其他抑制剂的。具有类似的功效,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根据药物不同的耐受性和成本的影响。 结论: 相对于 dacarbazine , Dabrafenib 和 vemurafenib 用于治疗 BRAF(V600E) 突变型晚期黑色素瘤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扩大其效用,更多的实验正在进行。 参考文献: Dabrafenib therapy for advanced melanoma.
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线粒体功能和黑色素瘤发生之间神秘关联
bionion 2015-1-14 09:31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某些个体易患皮肤癌,以及个体皮肤色素的改变和皮肤癌发病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还发现,个体机体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和癌性皮肤细胞黑色素产生存在直接关联,而这种联系或许可以帮助开发治疗皮肤癌的新型靶向性疗法。 研究者Mark Birch-Machin博士指出,本文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关联,即参与人类皮肤生物能产生过程的蛋白质(比如复合物II)和皮肤色素沉着之间的关联,这就提示复合物II或许在通过活性氧(ROS)信号介导的偶联压力感应和细胞适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该研究发现或许也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皮肤癌的新型疗法。 文章中,研究人员检测了三种类型的黑色素瘤细胞产生低水平、中等水平及高水平色素的能力,同时分析了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活性氧和线粒体复合物II的功能,线粒体复合物II是一种线粒体能量产生蛋白链的组分;研究者发现,在黑色素较重的细胞中通过复合物II介导的ROS的产生的比率也相对较高,随后研究者通过提供酪氨酸来诱导颜色较轻及处于中等程度的黑色素瘤细胞产生更多的黑色素。 研究者表示,当同时增强线粒体复合物II的功能时,所有的黑色素瘤细胞都会表现出较高的黑色素产生水平,该研究阐明,尽管疗法后ROS会增加黑色素产生将近300%,但是随后这种黑色素瘤的产生水平会降低到一个基准水平。黑色素瘤可以通过涂抹防晒霜来预防,研究者指出,但是目前全世界很多人死于黑色素瘤,而本文研究也揭示了黑色素产生和线粒体中活性氧产生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后期开发治疗黑色素瘤的新型疗法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原文转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70b75a0102vf4y.html
1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列腺癌疫苗:犬用疫苗也能用于人类
热度 10 yanjx45 2013-6-1 16:51
由于狗的癌症疫苗在研究癌症疫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因而引起兽医和人类医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事实上,癌症也是导致犬死亡的重要原因, 成年犬和伴侣动物被公认为研究人类肿瘤的优秀临床前模型。 兽用黑色素瘤疫苗( Oncept TM ) 在狗身上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方式,目前也 已正式获准 作为 肿瘤疫苗(商品名 Provenge ) 用于治疗 男性前列腺癌 。 虽然该疫苗和其他一些开发中的疫苗的结果都令人鼓舞,但是要将更多的兽用肿瘤疫苗推广应用到人类也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疫苗专家评述( Expert Rev Vaccines )》杂志近期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在狗身上进行肿瘤疫苗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以及患癌症犬对人类医学的剩余价值。 [据 Sofie Denies , Niek N Sanders . Recent progress in canine tumor vaccination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human tumor vaccines (犬肿瘤疫苗在人类肿瘤疫苗中的潜在应用的最新进展). Expert Rev Vaccines 2012 , 11(11) : 1375 鲁晓伍 严家新 编译]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55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黑色素瘤风险
WileyChina 2013-3-14 13:42
原文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ncr.27817/abstract 期刊地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097-0142 新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会降低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并且服用时间越长,罹患风险越低。研究的发现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的消炎作用有助于保护人体罹患这类皮肤癌。该研究早些时候以在线方式发表在美国癌症协会( AmericanCancerSociety,ACS )的同行评审期刊 CANCER 上。 在“妇女健康行动( Women ’ sHealthInitiative )”中,研究人员对年龄从 50 到 79 周岁的美国妇女进行了为期 12 年的观察并且注意哪些个人罹患了癌症。研究开始时,询问了妇女服用的什么药物、吃的什么东西、参加了什么活动。 斯坦福大学帕罗奥多医学院( Stanford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inPaloAlto )的医学博士 JeanTang 及其同事在研究中分析了源自 59,806 名高加索妇女的可用数据,在 12 年后续跟踪期间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较多的妇女罹患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概率更低。总体上说,服用了阿司匹林的妇女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降低了 21% 。阿司匹林服用持续时间增加(分为服用不足一年、服用一到四年、服用五年或者五年以上四档),黑色素瘤风险就会逐档降低 11% 。因此,服用阿司匹林五年或者五年以上的妇女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降低了 30% 。研究人员对肤色、晒黑皮肤、防晒霜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会影响到皮肤癌风险的其它因素进行了对照研究。 “阿司匹林通过消炎发挥作用,而这可能就是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罹患黑色素瘤风险的原因”, Tang 博士如是说。其它止痛药(如扑热息痛 / 醋氨酚)并没有降低妇女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Tang 博士注意到,支持临床试验的设计便于直接测试是否能够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黑色素瘤。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 Genet:研究首次证实肥胖基因是黑色素瘤的风险因素
crossludo 2013-3-5 16:45
一项新研究证实与肥胖和暴饮暴食最密切相关的基因,也可能会增加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致命的一种类型,相关研究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 杂志上。 英国利兹大学的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发现,FTO基因(通常称为内含子8)的DNA内存在特定变异体的人可能患黑色素瘤的风险更大。FTO基因(内含子1)不同部位的突变体是已知的肥胖和暴饮暴食最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 这些变异体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关,高BMI会增加各种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肾脏病,子宫(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这项研究是首次揭示FTO基因也会影响黑色素瘤的发病。以往研究中并未发现黑色素瘤与肥胖和BMI相关。这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FTO比以前认为的有一个更广泛的作用,参与调控各种不同疾病。 研究人员共检测了13,000多名黑色素瘤患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000健康者的样本。英国利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Mark Iles博士在研究报告中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肥胖基因与黑色素瘤风险相关。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该基因是否在更多疾病中发挥作用吗? 科学家们试图了解FTO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到目前为止只研究了其对代谢和食欲的作用,因此要想足够了解这样一个有趣的基因是远远不够的。 这项新研究或许会带来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肥胖与皮肤癌的相关性。恶性黑色素瘤是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每年在英国大约有12,800新发病例,每年约2200人死亡。Julie Sharp博士表示:如果进一步研究证实FTO基因对黑色素瘤饿作用,可能对开发新的药物来治疗黑色素瘤提供新的机遇。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非编码序列与黑色素瘤有关:TERT
genesquared 2013-1-29 10:35
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非编码序列与黑色素瘤有关 发布:2013/01/28 来自:生物通 阅读数: 260 导读 在最新一期(1月25日)的《科学》上,两篇新研究论文证实端粒逆转录酶(TERT)基因非编码区域发生突变可能是大多数黑色素瘤的根源。TERT是一个癌症相关基因,负责编码端粒酶元件。众所周知,端粒酶具有帮助保护染色体两端,维持细胞寿命的功能。 1972年,已故遗传学家大野乾(Susumu Ohno)发明了“垃圾DNA”这个术语,用以表述所有不能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其中大多数片段都是一些重复序列,随机散步在整个 基因组 上。以前大家都认为垃圾DNA可能没有什么功能,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们并非百无一用。 在最新一期(1月25日)的《科学》(Science)上,两篇新研究论文证实 端粒逆转录酶 (TERT)基因非编码区域发生突变可能是大多数 黑色素瘤 的根源。TERT是一个癌症相关基因,负责编码端粒酶元件。众所周知,端粒酶具有帮助保护染色体两端,维持细胞寿命的功能。 在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突变导致TERT启动子区域出现了一些特异性转录因子的新结合位点,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增高,这可能转而提高了TERT基因的表达,造成了癌细胞无限细胞分裂的特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蛋白质编码序列, 基因组 调控区域的突变有可能也是导致某些类型癌症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 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研究所联合主任、癌症遗传学家Elaine Mardis (未参与该研究)说:“发现调控区域突变明显可以充当癌症发生的驱动子,我感到非常兴奋。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大好消息,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全基因组测序比外显子组或特定区域测序(targeted sequencing)更为重要。” 直到最近,由于受到全基因组测序高成本,以及鉴别蛋白质编码基因效应较为容易等因素的影响,测序工作几乎还是完全聚集于癌症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区域。因此,虽然科学家们在蛋白质编码区内发现了大量促使癌症形成的频发突变,非编码区内的却所知甚少。 为了了解肿瘤基因组在这些有待探究的调控区域中是否也包含突变,哈佛大学医学院的Franklin Huang、Eran Hodis及同事们更仔细地查看了去年5月发布的恶性 黑色素瘤 全基因组序列。不出所料,他们在分析的71%的肿瘤TERT启动子区域发现了两个体细胞突变C228T和C250T。相比于已知的黑色素瘤BRAF和RNAS基因编码区突变,这两种新突变更为常见。 “这些突变发生频率如此之高,几近成为癌症发生极重要的基因,这虽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如此,”Hodis说。 有趣的是,两种突变都导致生成了包含一个转录因子位点的相同DNA序列,由此将与TERT启动子连接的报告基因的转录水平提高了2-4倍。研究人员由此认为,这些启动子突变可能是通过提高TERT表达驱动了黑色素瘤形成。在正常细胞中TERT的表达受到严格调控。当TERT过表达时,细胞生成端粒酶水平增高,促进了染色体端粒再生成,导致细胞无限分裂。因此,增进TERT表达的突变预计有可能促进了癌性生长。 “这些突变生成了一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尽管我们还未证实它确实结合了某种转录因子,这一发现表明其有可能是促进TERT激活的一个机制,” Hordis说。 在另一项研究中,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Susanne Horn和同事们将来自一个黑色素瘤倾向性家族的肿瘤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该家族并未携带已知与黑色素瘤相关的两种突变。研究人员在癌症个体中鉴别出了TERT启动子上的一个突变。再一次证实,序列改变为某些转录因子提供了一种新的结合模式,提高了转录活性。 Horn说:“我们认为转录因子结合上调了形成中的肿瘤的端粒酶基因。高水平的端粒酶有可能随后导致细胞能够更频繁地分裂。” Horn和同事们对来自一般群体转移性黑色素瘤的168个细胞系的TERT启动子进行了筛查,发现频发性体细胞突变存在于其中74%的细胞系中。大部分突变生成了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综上所述,这两项研究表明“尽管我们将关注焦点放在了编码蛋白质的1%的基因组上,基因组的其余区域也存在一些潜在重要的发现,” Huang说。Mardis补充说,如果研究人员继续专注于癌基因组的 外显子测序 或特定区域测序,“我们将错失全基因组分析能够获得的一些线索——一些驱动癌症生成的物质。” Highly recurrent TERT promoter mutations in human melanoma Susanne Horn,Adina Figl,P. Sivaramakrishna Rachakonda,Christine Fischer,Antje Sucker,Andreas Gast,Stephanie Kadel,Iris Moll,Eduardo Nagore,Kari Hemminki,Dirk Schadendorf,Rajiv Kumar Cutaneous melanoma occurs in both familial and sporadic forms. We investigated a melanoma-prone family through linkage analysis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identified a disease-segregating germ line mut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the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 gene, which encodes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telomerase. The mutation creates a new binding motif for Ets/TCF transcription factors near the transcription start and in reporter gene assays, caused up to 2-fold increase in transcription. We then screened the TERT promoter in sporadic melanoma and observed recurrent UV signature somatic mutations in 125/168 (74%) of human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metastatic melanomas, corresponding metastatic tumor tissues (45/53, 85%) and in 25/77 (33%) primary melanomas. The majority of those mutations occurred at two positions in the TERT promoter and also generated binding motifs for ETS/TCF transcription factors. 文献链接 : Highly recurrent TERT promoter mutations in human melanoma TERT promoter mutations in familial and sporadic melanoma Susanne Horn, Adina Figl, P. Sivaramakrishna Rachakonda, Christine Fischer, Antje Sucker, Andreas Gast, Stephanie Kadel, Iris Moll, Eduardo Nagore, Kari Hemminki, Dirk Schadendorf, and Rajiv Kumar Cutaneous melanoma occurs in both familial and sporadic forms. We investigated a melanoma-prone family through linkage analysis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identified a disease-segregating germ line mut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the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 gene, which encodes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telomerase. The mutation creates a new binding motif for Ets/TCF transcription factors near the transcription start and in reporter gene assays, caused up to 2-fold increase in transcription. We then screened the TERT promoter in sporadic melanoma and observed recurrent UV signature somatic mutations in 125/168 (74%) of human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metastatic melanomas, corresponding metastatic tumor tissues (45/53, 85%) and in 25/77 (33%) primary melanomas. The majority of those mutations occurred at two positions in the TERT promoter and also generated binding motifs for ETS/TCF transcription factors. 文献链接 : TERT promoter mutations in familial and sporadic melanoma 相关热点 两篇Neuron论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孤独症隐性突变 医学界最具变革潜力的六大趋势 分子生物学:从基因组追溯疾病的根源 1月18日Science杂志精选 PNAS:一种最新的基于基因测序的染色体组装技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hot/research/103745.html
个人分类: ncRNA|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棕发色素增加患皮肤癌风险
zhpd55 2012-11-5 17:59
红棕发色素增加患皮肤癌风险
据《科学美国人》网站 2012 年 11 月 4 日 转载《 自然》( Nature )杂志 网站 2012 年 10 月 31 日 发表的一篇文章 —— Redhead pigment boosts skin-cancer risk ( 红棕发色素增加皮肤癌风险 )。动物实验( Ginger' mice )发现,即使没有 接触任何超强辐射,使用红棕色染发素的小鼠更容易患黑色素瘤。 已经有研究结果显示,红头发的人更容易患皮肤癌,但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完全是晒太阳所致。白皙的皮肤 , 红头发的人都知道 , 有时是通过痛苦的经历 —— 他们更容易遭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包括晒斑、皮肤老化和患皮肤癌的风险更高等。但最新发表在 《 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 明 , 老鼠使用红色素染发,对于诱发黑色素瘤有关。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in Boston )的癌症生物学家,也是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David Fisher 说: “ 有一些红头发的遗传因素 , 也有为了时尚而表现出的致癌因素,与太阳紫外线照射无关,这意味着对紫外线的屏蔽将是不够的。 ” 与深色皮肤的人相比 , 那些拥有白皙皮肤、满脸雀斑和红头发的人会产生一种不同形式的黑色素。 红黄色形式的色素也叫做褐黑素( pheomelanin )与皮肤颜色深的形式即真黑素( eumelanin )相比较,有效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的功能更差,这种差别是由 黑素皮质素受体 1 基因 (melanocortin-1- receptor gene, MC1R ) 突变引起的。但是,有多年迹象已经表明 , 紫外线照射可能不会完全导致红头发人的黑素瘤风险。 David Fisher 和他的团队希望研究增加风险的分子背景。研究人员观察了有着橄榄色皮肤、姜黄色和白化着色小鼠模型的黑素瘤发展。最后一批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 但却缺乏必要的合成黑色素酶的黑皮肤老鼠。研究人员还会调整每组实验小鼠的基因,使其更容易诱发良性痣 , 但是这也很有可能就是发展为黑色素瘤的第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将实验小鼠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之下,监控其黑色素瘤发展差异。但在它们开始这部分实验之前 , 大约一半的姜黄色老鼠已经发展为黑素瘤,这种现象使研究人员感到震惊。 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把一个紫外线光源引入到动物室,而且是万无一失的确保紫外线照射到每一个角落,永不熄灯。结果表明 , 该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诱发黑素瘤的因素。研究人员提出 , 患黑素瘤风险增加与这种色素的产生过程或生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s )形成有关。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临床皮肤科医生 Eugene Healy 说 , 他虽然对其机理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现象与紫外线辐射诱发黑色素瘤相比较,可能是比较少见的。事实上 , 在英国 , 10 例黑色素瘤中就有 8 例是由紫外线照射而引起的。人类大多数皮肤黑素瘤的发展是阳光照射所致。 Eugene Healy 说: “ 你几乎从未在臀部看到黑素瘤 ” 其实就是与阳光照射有关。 Eugene Healy 自己 2010 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建议保护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细胞的另一种类型 —— 角化细胞的影响。太阳安全性信息并不会因为最新的结果而改变。 David Fisher 说: “ 紫外线是非常紧密地与大多数非黑素瘤类的皮肤癌有关联 , 这是无需置疑的。我们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为了避免抛开紫外线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假设。紫外线照射有可能会使红色染料加剧致癌机理。 ” Eugene Healy 是希望令人担忧的、肤色白皙的人避免无处不在的各种风险,但我们没有看到在红棕色头发的人群中出现大量自发的黑素瘤。因此,我们不应该发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 ” 信息内容请浏览: http://www.nature.com/news/redhead-pigment-boosts-skin-cancer-risk-1.11711
个人分类: 新观察|4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研究出皮肤癌新疗法
crossludo 2012-10-8 13:48
澳大利亚研究出皮肤癌新疗法 2012-10-08  出处:新华社 新华社堪培拉10月8日电(记者王小舒)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8日说,他们研制的一种肽能杀灭黑色素瘤细胞,将来有望以此为基础开发一种专门治疗皮肤癌的乳霜。 研究人员将这种 肽(即氨基酸短链)设计成能模仿黏液瘤病毒蛋白质 的活动。此前的研究已表明,黏液瘤病毒能杀灭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研究人员测试了这种肽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它可以杀灭黑色素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的人类皮肤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皮肤癌。“澳大利亚的黑色素瘤发病率是世界最高的,每年超过1.1万例,”首席研究员塔格丽德·伊斯蒂万博士在声明中说。 目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并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及周边可能病变的健康皮肤。研究人员希望随着这项研究的深入,能研发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黑色素瘤的乳霜。(完)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伊利司莫(Elesclomol):抗癌药研究出现新转机
热度 1 zhpd55 2012-8-19 18:24
伊利司莫(Elesclomol):抗癌药研究出现新转机
伊利司莫( E lesclomol ) 是一种触发癌细胞凋亡的氧化应激诱导剂。 化学名称为 丙二酸 -1,3- 二 ( 1,3-Bis propanedioic acid 或者 N ' 1 , N ' 3 -dimethyl- N ' 1 , N ' 3 -di(phenylcarbonothioyl)malonohydrazide )。 分子式为 C 19 H 20 N 4 O 2 S 2 。 结构式如下: 2007 年 10 月, Synta 制药公司与葛兰素史克( GSK )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和销售E lesclomol 。协议规定 Synta 制药公司将以阶段性付款的形式从 GSK 公司获得 1500 万美元。根据协议条例, Synta 制药公司有资格获得 5.85 亿美元的上市前阶段性付款。 2009 年开展了一项由 630 名未曾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参加的名为 SYMMETRY 的 Ⅲ 期临床研究 , 受试者随机接受 elesclomol+ 紫杉醇或单用紫杉醇。因中期分析显示 ,elesclomol+ 紫杉醇组患者死亡率高于紫杉醇组而导致试验中断。 Synta 制药( Synta Pharmaceuticals )公司于 2010 年上半年获美国 FDA 批准,得以继续开发抗癌药 E lesclomol。 据 《科学日报》( ScienceDaily ) 2012 年 8 月 17 日 转载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Health Care )的新闻报道,北卡罗来纳大学医疗肿瘤学家、医学博士 Stergios Moschos 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伊利司莫( Elesclomol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靶向药物,阻碍氧化磷酸化 , 这种作用似乎在黑素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 但此前并没有被很好的认识到。 ?? Synta 制药公司研制的 Elesclomol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曾发现,仅仅对于 血清乳酸脱氢酶 ( LDH ) 正常的患者有效果,这也是实验室测试经常用来评估疾病活性的一种方法。 60 多年来 ,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癌症细胞经过糖酵解即代谢葡萄糖的速率比正常的细胞更高。这种被称为 Warburg 效应( Warburg effect )的观察证明了细胞中正常的能源生产过程而在癌细胞中遭到破坏 , 但是细胞线粒体通常被称为是细胞的 “ 发电厂 ” ,为细胞提供能源,因此在细胞线粒体中来防止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可能会对抑制癌细胞生长有益。然而 ,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 除了糖酵解 , 其他代谢途径也可能也在癌症中起作用 , 这种发现对于癌症的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有希望定位癌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的策略之一就是用药物来治疗,瞄准那些被改变的代谢过程。 Elesclomol 已被证明能够在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中触发细胞死亡 , 主要是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这是一个细胞用来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Stergios Moschos 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演示了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表现出比其正常的对应细胞的糖酵解速率更高 , 将其称为生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s ) , 可能是由于 Warburg 效应所致。 与正常细胞相比 , 肿瘤细胞即使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也仍然以糖酵解作为产能的主要方式。而且, Otto Warburg (1883 ~ 1970) 认为这种现象是细胞恶变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代谢改变之一,肿瘤细胞的这种现象被称为 Warburg 效应。 Otto Warburg 同时指出肿瘤细胞中糖酵解的增强是由于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不可逆转的损伤所导致的。 Warburg 效应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的确存在 , 目前认为造成 Warburg 效应的原因包括线粒体功能缺陷、低氧、肿瘤基因信号以及某些代谢酶的异常表达,其中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缺陷被认为是造成 Warburg 效应的主要原因,由于 1 分子葡萄糖通过有氧代谢途径净生成 38 分子 ATP, 而 1 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途径净生成 2 分子 ATP, 因此 , 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破坏将促使细胞通过糖酵解产能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主要依赖的能量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肿瘤细胞中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造成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代谢功能受损的遗传与生化机制也不相同,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归纳。 Stergios Moschos 博士说他们也发现 ,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胞有更高的氧化磷酸化速率 —— 它们是通过多个路径产能 , 这解释了很多关于 Elesclomol 是如何工作的。 4 年前, 600 余名病人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 ,Elesclomol 仅仅表现出对于血清 LDH 正常的患者有效。所以 ,FDA 停止了对于 Elesclomol 的临床试验 , 因为 Elesclomol 与另一种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对高血清 LDH 病人有负面影响 , 而高血清 LDH 病人与更贫穷的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人有关。当时 , 对于 Elesclomol 的作用 —— 阻止氧化磷酸化机制知之甚少。 Stergios Moschos 说 , “ 我们当时无法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测量来展示 Elesclomol 是如何工作的,但是这正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暂时性失利而放弃继续进行这个实验研究的主要驱动力。 ” 他们将临床试验结果带回到实验室 ,进行深入研究, 试图弄清楚 Elesclomol 工作的机理。 Stergios Moschos 博士说他们的结果给人以启示 , 在黑色素瘤中将氧化磷酸化作为目标是一种对于早期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很有希望的策略。这项研究结果 2012 年 8 月 17 日 在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 ( PLoS ONE ) 杂志发表。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3161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11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郭军教授等在治疗黑色素瘤方面获重要进展
热度 1 biophysicalchem 2011-11-9 19:20
原文见: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1-11/09/content_219170.htm 其实就是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类型来决定治疗方式。 “据此推论,未来可能可以将黑色素瘤患者按分子分型进行分类,之后再根据突变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如BRAF突变患者可使用PLX4032,c-Kit突变患者可选择伊马替尼,从而逐步地解决整个黑色素瘤的治疗问题。”
个人分类: 药物设计|2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夏季避光防晒可预防日光性皮肤癌
xupeiyang 2011-6-30 13:28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紫外线的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与免疫系统功能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 在日光中测定人体皮肤,皮肤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鳞状细胞癌几乎全部发生于这些部位。 如果人在一生中曾多次晒伤,那么这多次和多年晒伤的程度会累加在一起,引起皮肤的损伤,并可引起许多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等,因此有皮肤病遗传背景的人更要在夏季避光防晒,因为这种人患日光性皮肤癌的几率要远远超出没有遗传背景的人,如基底细胞癌、鳞性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帕金森病与黑色素瘤研究的基因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1-6-14 16:15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refresh=TID=13058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Parkinson disease C-query: melanoma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103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13058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1503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501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view_b_txt.cgi?ID=13058 job id # 13058 started Tue Jun 14 03:01:19 2011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13058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Parkinson disease Tue Jun 14 03:01:34 2011 A query = Parkinson disease started Tue Jun 14 03:01:34 2011 A query resulted in 44938 titles 13058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melanoma Tue Jun 14 03:01:51 2011 C: melanoma 80723 A: pubmed_query_A 44938 AC: ( Parkinson disease ) AND ( melanoma ) 103 C query = melanoma started Tue Jun 14 03:01:51 2011 C query resulted in 50000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103 titles 24187 B-terms ready on Tue Jun 14 03:09:29 2011 Sem_filter: Genes Molecular Sequences, and Gene Protein Names 1503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Tue Jun 14 03:17:50 2011 B-list on Tue Jun 14 03:19:32 2011 1 promoter polymorphism 2 jnk 3 wnt 4 ki-67 5 cyp2d6 6 cox-2 7 akt 8 vegf 9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10 fdg 11 erk1 12 ibzm 13 neurotrophin 14 caspase-3 15 transporter gene 16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7 caspase-8 18 caspase 19 adenovirus mediated gene 20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21 pten 22 c jun n 23 bcl xl 24 gstm1 25 mtor 26 c jun 27 microsatellite 28 transgene expression 29 cannabinoid receptor 30 cd40 31 microrna 32 beta catenin 33 cxcr3 34 caspase-9 35 apaf-1 36 bax 37 inos 38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9 ret 40 gstp1 41 chemokine receptor 42 pkcdelta 43 synaptotagmin 44 c jun nh2-terminal 45 gsk-3beta 46 imp 47 c myc 48 nestin 49 sapk 50 il-10 51 icam-1 52 pi3k 53 sirt1 54 mdr1 55 genome wide 56 mthfr 57 gene patient 58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59 e2f 60 cit 61 gene familial 62 s100b 63 bcl-2 64 p38 65 cd25 66 chemokine 67 vector gene 68 nf kappab 69 survivin 70 mmp-2 71 snp 72 statin 73 p38 mapk 74 chaperone 75 apolipoprotein e 76 cystatin c 77 dopamine d2 receptor 78 cathepsin l 79 bcl 80 debrisoquine hydroxylase gene 81 serial analysis gene 82 mcl-1 83 cytokine gene 84 hdac 85 exon 86 pleiotrophin 87 vitamin d receptor 88 cyp2d6 gene 89 codon polymorphism 90 candidate gene 91 histone deacetylase 92 il-6 93 novel gene 94 mrp-1 95 il-2 96 mt1-mmp 97 gt g 98 dopamine receptor 99 n myc 100 il-15 101 polo kinase 102 il-12 103 mek 104 pedf 105 cd95 106 ubiquitin 107 ampk 108 aav 109 lkb1 110 creb 111 transcription factor 112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113 estrogen receptor beta 114 cystatin 115 nonviral gene 116 endogenous retrovirus 117 gene environment 118 p53 gene 119 glutamate receptor 120 cxcr4 121 bak 122 cell gene therapy 123 hsp70 124 autophagy 125 abcb1 126 erk 127 3t 128 xiap 129 pkc 130 susceptibility gene 131 a2a 132 tyrosine kinase 133 map kinase 134 galectin-3 135 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136 angiogenic gene 137 il-8 138 casein kinase 139 cyclin 140 tnfalpha 141 oxide synthase gene 142 timp-2 143 tandem repeat 144 ifn gamma 145 parp-1 146 myocilin 147 bdnf 148 peroxiredoxin 149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 150 interleukin 151 transgene 152 abcg2 153 mmp-9 154 cd14 155 hsp90 156 ghrelin 157 noggin 158 gsk3beta 159 specific promoter 160 promoter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161 jun 162 erp57 163 neuregulin 164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165 gene promoter 166 tnf r1 167 polymorphism promoter region 168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69 lymphokine 170 ccaat enhancer binding 171 activation c jun 172 endogenous retrovirus perv 173 cd44 174 nod2 175 adeno 176 nail 177 rnai 178 vegf a 179 gene transduction 180 tumor suppressor gene 181 laminin receptor 182 tumor suppressor 183 timp-1 184 foxa2 185 hydroxylase gene 186 fasl 187 leptin 188 tnf alpha 189 p300 190 g polymorphism 191 oxygenase-1 gene promoter 192 cd4 193 dinucleotide repeat 194 nucleolin 195 myc 196 swi 197 e polymorphism 198 pi3 kinase 199 dj-1 200 tgf beta 201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02 receptor kinase 203 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204 genome screen 205 interleukin-10 gene 206 p53 207 cd8 208 il-1alpha gene 209 gene variant 210 parp 211 bag3 212 gene denaturing 213 recombinant adenovirus gene 214 factor gene 215 protein kinase b 216 prb 217 aggrecan 218 pro opiomelanocortin 219 ifn 220 nodal 221 cd40l 222 kinase gene 223 fractalkine 224 bfgf 225 catechol o-methyltransferase 226 oncogene 227 bcl x 228 interferon alpha 229 intronic 230 akt pkb 231 urocortin 232 camp response element 233 trail 234 p glycoprotein 235 moesin 236 msh 237 interferon gamma 238 sp1 239 jnk sapk 240 cdna 241 reporter gene 242 cd23 243 laminin 244 mhc 245 mitofusin 246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247 mmp-1 248 tyrosine hydroxylase 249 il-4 250 hla 251 glycogen synthase 252 rt 253 gene associated 254 intron 255 angiotensin receptor 256 irb 257 nf kappa b 258 pkr 259 asip 260 heat shock protein 261 nadph oxidase 262 tnf 263 signal regulating 264 fas 265 nqo1 266 gene not 267 hsp27 268 wnt5a 269 related gene 270 hdac6 271 trpm7 272 sonic hedgehog 273 cytokine 274 opioid receptor 275 arrestin 276 erk2 277 bcl x l 278 retinoblastoma protein 279 syntaxin 280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281 n acetyltransferase 282 galanin 283 gene transfer 284 cloning gene 285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286 clusterin 287 transferrin receptor 288 mao 289 fas l 290 gpi 291 adenoviral gene transfer 292 annexin 293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294 growth factor gene 295 fgf 296 mri 297 il-1 298 tyrosinase 299 hfe 300 microarray gene 301 gab2 302 gene transfer adenoviral 303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 304 targeted gene 305 body mass index 306 nf 307 zinc finger protein 308 virus mediated gene 309 il-1beta 310 early gene 311 pet 312 gfap 313 promoter analysis 314 promoter region 315 dopa 316 interleukin receptor 317 cyclin b 318 tumor necrosis factor 319 a4 320 c fos 321 gli1 322 igf-1 323 trk 324 allele 325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326 endothelin 327 septin 328 calpain 329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330 d3 receptor 331 allele progression 332 cyclin e 333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334 beta gene 335 cytokine production 336 aquaporin 337 mdr-1 338 caveolin-1 339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340 gene transfected 341 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 342 promoter 343 polymorphism gene 344 conductance ca2 activated 345 allele associated 346 gelsolin 347 gene silencing 348 gene human 349 vitiligo 350 p54nrb 351 dnak 352 fkbp 353 promoter activity 354 mcp-1 355 sp1 transcription factor 356 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357 dynein 358 gene microsatellite 359 gm1 360 hsv-1 361 nse 362 lif 363 mdr1 gene 364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365 shc 366 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367 meningioma 368 human genome 369 ccr5 370 bl6 371 gene association 372 cpg 373 suppression tumorigenicity 374 candidate tumor suppressor 375 alpha msh 376 cathepsin 377 midkine 378 transporter 379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380 kv1 381 reduced expression 382 mth1 383 fgf2 384 fp 385 cyp1a1 386 gene japanese 387 gene encoding 388 crh 389 dna binding protein 390 cxcl12 391 isoform 392 immediate early gene 393 gene family 394 synaptophysin 395 hogg1 396 cdc42 397 trkc 398 genomic profiling 399 killer 400 trkb 401 dnaj 402 l1 403 ppar 404 apoptotic gene 405 metallothionein 406 cyclophilin 407 receptor gene 408 proenkephalin 409 tyrosine phosphatase 410 allelic 411 str 412 prohibitin 413 sp3 414 clock gene 415 proteoglycan 416 junb 417 analysis gene 418 helicase 419 alpha promoter 420 bcr abl 421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422 tachykinin 423 fk506 binding protein 424 human gene 425 mxa 426 bax a 427 cofilin 428 genomic 429 antigen gene 430 transglutaminase 431 apo-1 432 e3 433 d1 434 sun 435 abl 436 p53-target gene 437 enhanced transgene expression 438 copy 439 sting 440 stathmin 441 prion protein 442 alpha gene 443 thioredoxin 444 expression mhc class 445 suppressor gene 446 pcr 447 tea 448 pars 449 olfactory 450 calmodulin 451 cytochrome p450 gene 452 insulin receptor 453 rante 454 tyr 455 ap-1 456 mitochondrial genome 457 alzheimer disease 458 lc 459 p450 gene 460 codon 461 cx3cl1 462 igf i 463 enhancer 464 senescence 465 gene characterization 466 erbb4 467 methyltransferase 468 response element 469 expression mhc 470 rac1 471 5'-untranslated region 472 p38mapk 473 pd-1 474 serpin 475 protein kinase c 476 q10 477 prolyl isomerase pin1 478 cre 479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480 node 481 c1q 482 dnmt1 483 src 484 igf 485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86 arg 487 a10 488 d2 489 fgf receptor 490 ro 491 jew 492 transgene expression human 493 le 494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495 pdc 496 abca1 497 nnos 498 laterality 499 i gene 500 aromatase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show_sentences.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Parkinson disease jnk melanoma 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protects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 SH-EP1 against MPP(+)-induced apoptosis by AKT/GSK-3beta /JNK signaling.2010 Add to clipboard 2: JNK inhibitor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reducing COX-2 expression in the MPTP mouse model of subacute Parkinson's disease.2009 Add to clipboard 3: Small peptide inhibitor of JNKs protects against MPTP-induced nigral dopaminergic injury via inhibiting the JNK- signaling pathway.2009 Add to clipboard 4: D2/D3 receptor agonist ropinirole protects dopaminergic cell line against rotenone-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caspase- and JNK- dependent pathways.2008 Add to clipboard 5: Inhibition of JNK increases survival of transplanted dopamine neurons in Parkinsonian rats.2007 Add to clipboard 6: Proapoptotic Nix activates the JNK pathway by interacting with POSH and mediates death in a Parkinson disease model.2007 Add to clipboard 7: SAG protects human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 against 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ion (MPP+)-induced cytotoxicity via the downregulation of ROS generation and JNK signaling.2007 Add to clipboard 8: JNK signalling: a possible target to prevent neurodegeneration.2007 Add to clipboard 9: Expression of FasL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Fas are mediated by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pathway in 6-OHDA-induced rat model of Parkinson disease .2007 Add to clipboard 10: 2007 Add to clipboard 11: Targeting the JNK signaling pathway for stroke and Parkinson's diseases therapy.2005 Add to clipboard 12: JNK- mediated induction of cyclooxygenase 2 is required for neurodegene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2004 Add to clipboard 13: JNK activation by tetrahydrobiopterin: implic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2004 Add to clipboard 14: JNK inhibition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in treating Parkinson's disease.2004 Add to clipboard 15: The role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in Parkinson's disease.2003 Add to clipboard 16: Discovery of CEP-1347/KT-7515, an inhibitor of the JNK/ SAPK path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2002 Add to clipboard 17: Active,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ERK),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c-Jun N-terminal kinase (SAPK /JNK) , and p38 kinase ex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2001 Add to clipboard 18: Cor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of Bcl-2 and its inhibitory function of JNK and caspase activ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al apoptosis.2000 Add to clipboard 19: Expression of c-fos, c-jun, and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in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duced apoptotic death in neurons of the substantia nigra.1999 Add to clipboard 1: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JNK with a peptide inhibitor attenuates pain hypersensitivity and tumor growth in a mouse skin cancer pain model.2009 Add to clipboard 2: Role of oxidation-triggered 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MAPK in black tea polyphenols induced apoptotic death of A375 cells.2009 Add to clipboard 3: Taxol-induced mitochondrial stress in melanoma cells is mediated by activation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and p38 pathways via uncoupling protein 2.2008 Add to clipboard 4: Inhibition of MITF and tyrosinase by paeonol-stimulated JNK/ SAPK to reduction of phosphorylated CREB.2008 Add to clipboard 5: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DC-81-indole conjugate agent through NF-kappaB and JNK/ AP-1 pathway.2008 Add to clipboard 6: JNK supports survival in melanoma cells by controlling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2008 Add to clipboard 7: Involvement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Docetaxel-induced JNK- dependent apoptosis of human melanoma .2008 Add to clipboard 8: Rewired ERK -JNK signaling pathways in melanoma .2007 Add to clipboard 9: Activation of murin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by sulfated exopolysaccharide from marine microalga Gyrodinium impudicum (strain KG03): involvement of the NF-kappa B and JNK pathway.2006 Add to clipboard 10: IL-18 enhances thrombospondin-1 productio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via JNK pathway.2006 Add to clipboard 11: Tetraspanin CD9 induces MMP-2 expression by activating p38 MAPK, JNK and c-Jun pathways in human melanoma cells.2005 Add to clipboard 12: RACK1 mediates activation of JNK by protein kinase C 2005 Add to clipboard 13: Rescuing melanoma epitope-specific cytolytic T lymphocytes from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by SP600125, an inhibitor of JNK: implication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2004 Add to clipboard 14: Stress-responsive JN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ediates aspirin-induced suppression of B16 melanoma cellular proliferation.2003 Add to clipboard 15: Activation of c-Jun NH2-terminal kinase/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JNK/ SAPK) is critical for hypoxia-induced apoptosis of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2001 Add to clipboard 16: 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but not ERK MAP kinases in human skin cells by 5-aminolevulinate-photodynamic therapy.1998 Add to clipboard 最新研究动态: 帕金森氏症会增患黑色素瘤风险 帕金森氏症会增患黑色素瘤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6月6日公布研究成果显示,帕金森氏症会提高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为了解帕金森氏症与黑色素瘤之间的关系,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65年至2010年期间进行的12项相关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帕金森氏症患者要比没有患帕金森氏症的人更容易罹患黑色素瘤。男性帕金森氏症患者罹患黑色素瘤的几率是其他男性的两倍,女性帕金森氏症患者罹患黑色素瘤的几率是其他女性的1.5倍。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681482413417343.shtm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痣之士须当心
songshuhui 2011-2-28 01:23
李清晨 发表于 2011-02-27 10:07 《非诚勿扰 2 》引来“痣”恐慌 电影《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孙红雷饰)脚背上的一颗黑痣,竟然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并迅速要了他的命。看完电影后有不少观众对自己身上的痣担心不已,纷纷到医院咨询。网上论坛也掀起讨论热潮,以下是一些网友的发帖: 网友:天地任逍遥 赶明儿天气暖和点,我去医院把全身的痣点光光,一颗不留,杀无赦! 网友:cherry 不至于那么恐怖吧,我长了30年也没在身边见过一个人死于这个病的,电影就是电影,传说就是传说,神马都是浮云。 …… 一颗小小的黑痣真的能变成可以致人于死地的恶性肿瘤吗?痣与黑色素瘤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概率相当于被雷劈死 痣是常见的皮肤良性黑色素病变,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痣的存在,正常人体表面可找到15~20颗痣;而黑色素瘤则是指来源于黑素细胞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均为恶性,因此该肿瘤又称为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但其发病率极低,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在中国约1/10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每年死于黑色素瘤的病人数约为48000人,估算一下中国每年死于黑色素瘤的病人则大约为几千人,对比中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即可达4000余人,我们可知,在中国死于黑色素瘤的概率差不多与被雷劈死的概率相当,因此,过于担心此事,实在无甚必要。 不同痣,不同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有痣之士,都可以对痣毫不在乎呢?其实不然,这就得看具体情况了。 因为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损伤而引起的恶变,所以,通常建议位于经常受摩擦部位的,比如手掌、脚趾脚跟部、外阴部的痣,男子口唇周围的痣(女性没有剃须的刺激)等,无论是否已确定其性质,均应早期预防性切除,并送病理检查,这类痣恶性变的可能性较大。颈部、胸部、腰部的痣因易受衣领、胸罩、裤带的摩擦,须密切注意其变化,一旦有异常变化,应立即去医院处理。 除此而外,就是不要手欠,不要没事总去抓挠长痣的部位,这等于是刺激其恶变了。从前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皮肤颜色越深的人种,则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就越低,白人的发病率是黑人发病率的50倍还多,这就提示紫外线在黑色素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应适当注意防晒。 为什么要对这些情况如此大动干戈?就是因为恶性黑色素瘤实在太凶险了,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是最好的预防手段。当痣发生恶变时,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伴有痒痛,其病损可呈隆起、斑块及结节、菜花状。通常可转移至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甚者有些患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而就诊,到了晚期,肿瘤可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进展速度确实极快,恰如电影情节中设计的那样。 放弃,不是第一选择 那么,片中李香山在得知自己罹患了恶性黑色素瘤之后,认定其为不治之症,因此干脆放弃治疗,这种做法是否适当呢?应该说,假如此病确系无法可医,那么等死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分明有一些可选择的处理办法,因为无知而枉死就未免太过遗憾了。 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首选外科切除,包括切除肿瘤本身,外加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如果在肢端通常需截肢,即使做了这样残酷的手术,术后效果依然不理想,下肢者5年生存率为57%,上肢者60%;而那些不能截肢的,效果则更差,比如发生于躯干者,5年生存率仅为41%。 但若以发现早晚来论,则黑色素瘤也遵循越早越好的一般规律,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7%,而有淋巴结转移者仅为31%,肿瘤厚度≤0.75毫米者,5年生存率为89%,≥4毫米者仅25%。化疗有一定效果,可作为术前术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放疗仅对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有效,其余类型均不敏感。免疫疗法尚在探索中,有部分效果,可延长晚期病人的生存期。 总而言之,目前医学界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虽远说不上满意,但治与不治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早期发现的病人,是完全有机会获得长期生存的。 皮肤科,非诚也扰扰 影片中李香山最后在“人生告别会”时说道:“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以后有黑痣赶紧点了,不要以为这个痣能带来好运。”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痣确实与好运无关,但如何处理,却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的“点”无非是激光、冷冻、腐蚀等措施,可问题是,这样处理得不到病理结果。冷冻或化学药物腐蚀除痣,因其可能会导致清除不净、疤痕增生明显,甚至因反复刺激至痣细胞恶变等情况,故不宜选用。激光或高频电刀除痣,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方便,但仍有可能去除不干净、疤痕增生明显,且不能留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等缺点。如果该痣已经是处于黑色素瘤的早期,这样的处理,岂非掩耳盗铃?甚至有可能将黑色素瘤由皮肤浅层带入深层,引发后续的转移和扩散。 在没有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仅凭医生根据肉眼做出的诊断并不准确,有一组包括710个病例的报告表明,临床对痣的性质进行的判定,只有80%正确。因此除雀斑色素斑这类非细胞性痣而外,不建议用无病理检查的方式点掉痣。尤其是有些人为了美容,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些不彻底的去除方法,这些不恰当的治疗恰好是对痣的不良刺激,非但不治病,反而容易造成痣的恶变,诱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 最妥当的方法便是去皮肤科看看,心诚也好,忐忑也好。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发生面部等暴露部位或掌、跖等易受到日光或摩擦等刺激部位原有的色素痣或新出现色素斑点,表现出形状不对称、边缘呈不规则的扇形或有角状切迹、表面颜色不均匀而呈褐、黒、灰和白色互相混杂、直径明显增大并超过1厘米者,应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那么色素痣最好的处理的方法是什么呢?手术切除,因其能根据痣的大小选择合适切缘和范围,并可采用美容缝线缝合伤口,能完整切除病灶,并留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尽可能早期发现色素痣恶变,且又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的美容方面的要求,故其对于色素痣的处理是首选方案。 为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发现比率,英国于1997年建立一家黑色素瘤筛查诊所,截止到2004年,共15970例患者参加了筛查,共筛出593例黑色素瘤,阳性率为3.71%。而中国的黑色素瘤患者往往首先就诊于皮肤科,如果有人果然因为冯导的电影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了问题,也算是该电影的功德一件。总而言之,如果对自己的痣不放心,哪怕并未发现有何异常,还是建议去医院皮肤科就诊,这样的筛查对早期发现黑色素瘤有帮助,在这个问题上矫枉过正并无不妥。(编辑:张小可) 参考文献: S.C. Weatherhead,C.M. Lawrence. Melanoma screening clinics: are we detecting more melanomas or reassuring the worried well?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6 154:539–541 皮肤性病学(第五版) 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 (本文已刊发于《家庭医生》,拒绝商业性盗用) 另推荐阅读 《“黑”诚勿扰——谈《非2》对黑素瘤的误导》 您也可能喜欢: 卫星拍到北大西洋上空的撒哈拉沙尘暴 “色”专题:音有相,色无形 如何迎战大范围流行病 让机器人跑一会儿 唱歌的小红猪 无觅
个人分类: 医学|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的黑色素瘤 2: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热度 11 王铮 2011-2-16 08:59
中国科学的黑色素瘤 2: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2011年2月16日 我有个亲戚,手臂上有颗痣。老人说:一痣痣到膀。力气大如蟒。南方人把上臂叫膀子。上臂有痣,是力量的标志,的确这颗痣也鼓励他变得勇敢,图腾是有作用的,也因此,一些拳击运动员总是在上臂纹上一些图案,作为自己力的象征。《大笑江湖》里说,“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愿力与你同在,《星球大战》里的图腾。可是图腾仅仅是一个符号,不是力量。 现在在中国科技界有个流行的做法,就是在手臂上做颗痣,表示是“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怎么做?就是拿一大笔钱去搞国际合作。所谓国际合作,就是请外国人弄个模型或者请外国人动手实验,自己记住那个模型或设备的名字,好蒙同胞,然后按外国人的要求提供数据,请外国人算出或者测定出结果,标上双方的名字,算合作取得成果。我们中国人得利,他们外国人得财。合起来是人财两得。国家,你就掏公民腰包收税给我们买着办吧!就像当年的洋务运动,叫买办。合作以后,中方人员,对模型的核心不知道,对实验的技术不掌握,甚至对原理也不知道。中国的技术力量、理论水平提高没有?没有。 这种买办式研究,就像上臂刻上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 不仅对力量无益,而且作为一种污染,可能引起癌变。在科技界,这种研究往往排挤国内自力更生的研究,压制了自主创新。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批评,有的人国外买来 CGE 软件,用原来的参数,特别是用原来的核算矩阵,相当于泰勒展开,取错了平衡点,结果是错误的,还说我是用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完成的。我们曾经发现,某华裔学者计算的中国碳减排的损失明显偏小,一方面是国外模型落后,没有非线性环节,另一方面是参数问题。我学生J,不知“天高地厚”,投稿是在引言里指出了,他影响的期刊,我们的文章上不去了。这不要紧,他的错误还在国内合作者间传播。可恼的是,新闻界跟着瞎起哄。 这种买办式还有一种现象,出钱让外国人做一个样品式的东西,标上我们中国单位的名字,号称他自己开发出来了。其实这个样品这是摆设,一个上臂的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然后欺骗国家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结果导致中国的自主创新研究被停止。没有经费,中国研究被中断,反过来说:你看自力更生就是不行,自主创新做不到。美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是比中国的大。因为美国在西半球,月亮靠西边近。方舟子打基因皇后的假,其实基因皇后有许多兄弟姐妹的。 贴上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在中国造就了一批买办科学家,而且在年轻人中还越来越多,我很担心。这就注定了中国科学的毁灭。就像当年买办资产阶级把中国导向的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毛泽东说,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爬行。支持买办科学的结果,就怕将来你爬都不会爬。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一句,赵本山翻译为“ 别太放肆,没什么用!”是对买办科学的抗议,更是对中国的警钟。 中国科学的黑色素瘤之二是买办科学。 手臂有图腾的泰森是多么有女人缘呀!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63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科学的黑色素瘤 1:“被EI和ISTP双检索”会议
热度 31 王铮 2011-1-28 08:00
中国科学的黑色素瘤 1:“被EI和ISTP双检索”会议
《非诚勿扰 II 》中“孙红雷”先生害了黑色素瘤,死了。这就在全国引起了一阵黑色素瘤恐慌,怕黑色素瘤发生在自己身上。害怕者,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我身上还没有那样的痣,因为我还不配做“孙红雷”——李香山那样的有钱人,能够让姚大美女一见钟情的。与我一千见也钟不了情,只能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了。那么担心什么?担心中国科学呀!中国科学身上就有一个正在恶变的黑色素瘤。这个黑色素瘤是什么?就是“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会议。 黑色素瘤的前身就是痣。痣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好东西,就像一个女性,在上嘴唇长一颗痣,俗称美人痣,增加了妩媚,增加了性感。当然这颗痣如果长不好,长在脸蛋上,就成为了媒婆痣,大大地破相了。 自从流行“ SCI 检索, EI 检索, ISTP 检索”后,知识分子们追求“三大检索”,这真的有点像女人们追求美人痣,做什么事情都要用这个痣来“画脸点唇”一下。上有好者,下必行之,于是有些人就联合什么外国出版社,大行其肆,在中国几乎天天开起会来。承诺都是千会一律的:参加会议的全部文章“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而且不能到会也没有问题,“因故不能参会的作者,会后寄送相关材料!”说白了,注册就行。当然注册是有条件的:“会员或学生注册费 2800 元 / 篇,同一作者,第二篇起 1800 元 / 篇。”不过,这是后来的价格,开始的价格是 3800 元 / 篇。你如果是个学者,你可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会议通知,大抵是来自武汉或者济南的某个 985 大学的。会议多数在那里开,也有在深圳的。会后你会收到一本大约 200 篇文章的英文论文集。不过这些英文你几乎读不懂。可是你会算术的话,你会算一算, 2800*200=56 万,这次会议挺赚钱的,不知道 EI , ISTP 检索机构“意思意思”多少了,他们肯定懂算术,所谓评价指标,只要懂算术就行。谁叫咱们中国是个大市场,美国政府早就盯住了,现在检索机构也盯上,符合国际潮流,不知道办会的收费几何。反正改革开放的一个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先富起来,中国科学脸上的这颗痣不像是美人痣了而是媒婆痣了,有点破相。交钱的学者难道不知道破相,可是没有办法呀,上有好者。 会议文章通过“三大检索”,文章也出类拔萃了,这样就使得无奈的或者投机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蜂拥而上,谁叫老祖宗发明的不是英文,孔夫子就是用中文的,怪不得要“批林批孔”。结果国内期刊没有人理睬了,“呸!方块字写的,不是科学。”写点英文文字,不用学术评价,文章被认可的级别比你什么 CSCD 、 CSSCI 高,人们尤其是研究生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中文论文呢?交点钱,就双检索了,博士论文质量下降是“理所当然”的,可是 EI 检索率高了,指标体系一算,科学发展了。就像当年亩产二十万斤粮,叫放卫星。国内学术会就更没有人理睬了,明明可以不参加会议就获得“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为什么要辛辛苦苦、风尘仆仆去参加国内会议呢?至于说到参加学术会议可以面对面学习、发生思想碰撞产生创新火花,与“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相比来说,对将被考核的个人几乎没有意义。如此演替,中国就剩下一大堆“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的英文不通、中文不是,不能传播知识,不能启迪创新的“论文”了,我不想说是垃圾论文,因为许多人的文章中是有科学的,可惜只能表达为 Chinglish 了。人们似乎终于明白了,发展科学的目的是什么,“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检索了,即可以报奖,检索了就可以提职,检索了就可以让单位名次提高,一句话说出来不知道会不会爆炸:检索了就可以骗国家,骗纳税人。这样为检索而写文章为检索而开会,美人痣就不仅是媒婆痣了,而是向全身扩散的黑色素瘤。如果说有些学者是无可奈何为之,这就应了中国的一个成语:“逼良为娼”。“为后不如为娼乐”,当年北齐皇太后的感言不知是生存的无奈还是堕落后的自我安慰。她一定是个美人。 “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本来是好事,是美人痣。可是把只有有美人痣的才评定为美人,就让形形色色的美女、帅哥长了全身的黑色素瘤。中国科学,不去由科学家判断成果,而是由“被 EI 和 ISTP 双检索”判断成果,就是一个窒息中国科学创新的黑色素瘤。 “孙红雷”先生最后是安乐死了,中国科学可以安乐死吗?“孙红雷”先生安乐死之前,大家为他开了“追悼会”,说他喜欢听的话。我怎么觉得每年我们报道我们国家的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的文章数上升,有点像那会上的赞扬声。说到这里我又要说俄罗斯的文章在三大检索中落后了,可是别人的飞机敢于穿过美国人的演习现场,咱们能吗?还有盔甲雷达。可能有人又说自己的美国比俄罗斯强。美国当然强,可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00 年前,俄罗斯也是一个犁头上的国家,就像我们 60 年前;俄罗斯人的最大特点是自信,民族自信。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值得参考。要做美人,美人痣要,小酒窝要,更重要的要五官俱全。 长美人痣的蒙娜丽莎 长媒婆痣的蒙娜丽莎 上黑色素瘤的蒙娜丽莎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12966 次阅读|35 个评论
“黑”诚勿扰——谈《非2》对黑素瘤的误导
songshuhui 2011-1-10 01:53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1-09 07:36 编者按:本篇是来自松鼠会公共邮箱的外部投稿。科学松鼠会非常欢迎自然科学相关的各种科普投稿。我们将会在审稿后择优发表。 投稿方法有二: 1.去松鼠会论坛的 松鼠学堂 版面注册发帖,注意需选择群博投稿这一发帖选项。 2.将稿件注明群博投稿,发送至松鼠会邮箱songshuhui.net@gmail.com。 作者:高天文 栾琪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 2010悄然而去,2011欣然而来。贺岁电影也在此时纷至沓来,其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莫过于冯小刚与王朔联袂推出的《非诚勿扰2》,该片中最为给力的配角当属孙红雷所扮演的李香山了。该人物因为足背一个小小的黑斑而坠海自杀,不可谓不悲,不可谓不怆。然而,恶性黑素瘤真的全世界拿它没辙吗?有痣就得赶紧点了吗?笔者自诩有近20年的黑素瘤诊治经验,提醒大家《非2》中对黑素瘤以及黑痣与黑素瘤关系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简单介绍一下恶性黑色素瘤吧。该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第三位,来源于皮肤黑素细胞,具有高侵袭性、高转移性、高死亡率、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的特点,因此对人体危害巨大。 误区1:黑色素瘤,全世界拿它没辙。 恶性肿瘤的早期治疗,疗效是确切的,黑素瘤也不例外。最早期的黑素瘤(原位黑素瘤),手术切除后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即使黑色素瘤发生了转移,发展成为较为晚期的肿瘤,即使该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手段,联合应用手术、生物、免疫治疗,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因此现实中,广大的黑素瘤患者无需恐慌和放弃,应当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非2》中,李香山先生放弃治疗,要有尊严的等死,是大错特错的,这无疑纵容了肿瘤的蔓延和扩散,助长了悲剧的发生。 误区2:有痦子就得赶紧点了。 痦子是色素痣的俗称,是黑素细胞良性肿瘤的总称,几乎所有人的皮肤都有色素痣,只是数目和部位不同,有些发生在面部的色素痣会影响人们的美容,于是点痣大行其道。目前医疗机构应用的点痣方法无非是激光、冷冻、化学腐蚀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具有造成复发、瘢痕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色素痣恶变为黑色素瘤。因此,恶性黑素瘤与色素痣密切相关的,有一部分恶性黑素瘤来源于色素痣的不恰当处理,即点痣。另外,一些摩擦部位、易受刺激部位色素痣的恶变概率要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例如劲后、足底,而不是像《非2》所展示的足背部。因此,最佳的色痣处理方式,不是点痣,而应该是切痣,即手术切除加病理活检,这既可以防止早期黑素瘤误诊为色痣导致延误病情,又可防止色痣恶变、达到美容目的。总之,我们呼吁色素痣的治疗应当是:不治则已,治则彻底。 结语: 谁曾想一部贺岁喜剧片对医学领域引来如此风波,人们在欢笑之余,还应当客观、科学的看待健康问题。 黑色素瘤虽然难治,但绝不是不可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色痣可恶变为黑素瘤,我们可预防性地切除先天性色痣,禁用激光、冷冻、腐蚀等点痣方法治疗色痣。 我们强烈呼吁:黑痣诚不可扰,既扰之,则切之!
个人分类: 医学|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色素瘤T细胞抗体药物ipilimumab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0-11-12 09:32
针对转移性黑色素瘤 T 细胞抗体药物: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取名为 ipilimumab ,能让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更有效地对抗癌症。该药是施贵宝开发 , 得到美国 FDA 的优先审核,临床试验表明该药改进经过治疗见效不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 102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31 2010 30 2008 21 2007 15 2006 3 2005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69 Spain 6 Netherlands 2 Germany 2 France 2 Austria 1 Canada 1 Australia 1 Italy 1 United Kingdom 1 1 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thesda 9 New York City 8 Tampa 8 San Francisco 6 Boston 5 Barcelona 5 Los Angeles 4 Pittsburgh 3 Santa Monica 3 Seattle 3 San Diego 2 Kiel 2 Houston 2 Tucson 2 Durham 2 Rotterdam 1 Pamplona 1 Princeton 1 Wien 1 Paris 1 1 2 1 2 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lin Cancer Res 10 Method Find Exp Clin 10 J Immunother 8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4 Melanoma Res 4 Oncologist 4 J Clin Oncol 4 Cancer Immun 3 N Engl J Med 3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3 Ann Oncol 2 Nat Rev Drug Discov 2 Cancer J 2 Lancet Oncol 2 Cancer 2 Oncology-ny 2 Dig Dis Sci 2 Expert Opin Biol Ther 2 Ann Surg Oncol 2 Nat Clin Pract Oncol 2 1 2 3 1 2 3 ... 4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88 Antibodies, Monoclonal 84 Melanoma 74 Patients 66 Cytotoxic T-lymphocyte protein 4 65 antigen binding 64 Antibodies 63 T-Lymphocytes 59 Antigens, CD 57 Immunization 50 Immunity 50 Neoplasms 42 Immunotherapy 36 Antigens 36 Middle Aged 33 Vaccines 28 Vaccination 28 Skin Neoplasms 27 Antineoplastic Agents 27 T-Lymphocytes, Cytotoxic 26 1 2 3 ... 48 1 2 3 ... 22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Rosenberg S 5 Moral M 4 Yang J 4 Kammula U 4 Royal R 4 Sherry R 4 Lwy I 4 Bayes M 4 Topalian S 3 Levy C 3 Mavroukakis S 3 Yellin M 3 Prous J 3 Rabasseda X 3 Yuan J 2 Ribas A 2 Ryan C 2 O'Day S 2 Small E 2 Allen T 2 1 2 3 ... 22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药PLX4032治疗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0-9-25 11:18
治疗黑色素瘤新药临床试验引发的医学伦理争议 王进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691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 1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10 15 2009 1 2008 1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12 Italy 2 United Kingdom 1 Australia 1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New York City 3 Philadelphia 2 Los Angeles 2 New Haven 2 Berkeley 1 Nutley 1 Nashville 1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1 Naples 1 Newcastle 1 Monza 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Nature 2 N Engl J Med 2 J Transl Med 2 Oncogene 1 Neoplasia 1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 Cancer Res 1 Clin Cancer Res 1 Curr Oncol Rep 1 Biochem Pharmacol 1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1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 Ann Oncol 1 Mol Cancer Res 1 1 2 3 ... 14 Top Terms Publications Mutation 17 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5 Phosphotransferases 14 Melanoma 13 Humans 12 Proto-Oncogene Proteins B-raf 12 MAP kinase activity 10 Oncogenes 9 Carcinogens 9 Proteins 8 Patients 8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8 Ephrin type-B receptor 2 8 positive regulation of kinase activity 7 Sulfonamides 7 Indoles 7 Neoplasms 7 Transforming protein p29 7 Ras-like protein 7 Protein Kinases 6 1 2 3 ... 14 1 2 3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Rosen N 1 Poulikakos P 1 Zhang C 1 Bollag G 1 Shokat K 1 Sznol M 1 Halaban R 1 Zhang W 1 Bacchiocchi A 1 Cheng E 1 Parisi F 1 Ariyan S 1 Krauthammer M 1 McCusker J 1 Kluger Y 1 Salvatore G 1 Salerno P 1 De Falco V 1 Tamburrino A 1 Nappi T 1 1 2 3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4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