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庚子记事
sstone2009 2020-1-27 10:45
庚子年正月初三。 上午出门去公司办公室,细雨绵绵,不一会便迷蒙了车玻璃,刮雨刷扫过之后,前路又恢复敞亮。像往常的春节,苏州的道路格外宽敞清冷,路上的公交车依然辛勤地往来,小车缺寥寥。或许,这个春节更加寂寞,武汉肺炎突然在节前引起全国上下的重视,为了打赢疫情之战,减少活动、窜门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为此,旅游景点关闭了、贺岁片未上映…… 今晨疫情实时报告继续在上升,达到了2744例,死亡80例,3万余例正在接受医学观察。好在,群防群治已经全面启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农村甚至掘路防守,那么,我乐观地预测,疫情控制指日可待了。 十年前,我在清华做研究,其中有以SARS、H1N1为案例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的课题,绘制了遵循疾病规律的三层次(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专业机构)防控图,其中区域层面的群防群治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力量“常常不会自发生成,需要有效的动员、组织和领导,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 那时候,SARS的硝烟已经散去,H1N1的关注已经减弱,我在前言中写道“然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武汉肺炎不过是人类面对的又一次威胁,我们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为下一次抵抗灾难做好新的准备。
个人分类: 随笔|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缆火灾防控
dfedhw 2019-8-14 11:43
【温故而知危】山东省招远市罗山金矿“8·6”重大火灾事故 转自微信公众号安全执法 相比于日常所使用的成千上万的电缆而言,发生电缆火灾的比例微乎其微,甚至一部分还可能自熄,然而当火灾出现在一些较为封闭的建筑空间(如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竖井、高层建筑、地下矿井),倘若任由其蔓延开来,又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故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防控。 电缆几乎遍布于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就自动灭火手段而言,要想面面俱到无疑是不现实的,为此只能遵循“点-线-面-空间 ” 的顺序依次进行设防,从而达到安全投入产出比最佳,也便于现场实施。人工灭火手段作为一种有效补充,在起火点距离人员较近时能够灵活发挥作用。无论自动还是人工灭火,“快”字是关键。 接头发生短路击穿的概率远高于电缆本体,故在电缆敷设过程中,无论是前期施工还是后期维修,除了确保工艺质量之外,还应有意识地将所有的接头制作安装于水平段,绝对避免其位于斜坡段或垂直段,以免一旦起火快速蔓延,失去灭火先机。 全线设立火灾报警系统也许是必要的,然而以下几点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因为点多面广以及现场通风条件,个别火灾未必能被数量有限的探测器及时发现; 2.处于复杂的使用环境,报警器频繁误报会导致系统的正常使用受到干扰,一定的使用年限之后,维护滞后导致系统全面或部分失效; 3.真实的火情有可能出现于任一时刻,由于值班人员的水平差异,造成就算知晓火情发生,却无法准确判断火情位置,包括各种信息综合中出现的失误,由于现场情况不明而导致外围救援工作无法定向开展; 4.特殊环境下的通讯障碍,导致火场内外人员无法及时沟通传递最新动态。 电缆火灾的预警有多种手段,切不可完全依赖于自动报警系统,况且 仅仅知悉起火还远远不够,足量灭火剂的及时投送到位才是关键 ,更多的要借助于现场的各种“短平快”手段。电缆火灾也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前期的表面异常发热现象很容易通过定期的红外线测温予以提前发现,并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以此来避免应对严重火灾时的被动局面。 现实当中,一定比例的电缆起火实际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中存在部分偶然因素及幸运成分,而电缆火灾防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技术的合理选择,把“成功灭火”这一过去看似小概率的事件变为可控的大概率事件、确定性事件。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安全成本的整体投入、技术的筛选、实施过程中的难易程度、设备设施的可靠性、现场人员普遍操作水平以及事故后果来综合权衡。 概率、神奇与神棍 转自微信公众号蝈蝈创新随笔 高层建筑电缆井火灾防控 一种可用于防控电缆接头火灾的自动灭火装置_代恒伟.pdf
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期羊肚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风控培训班成功举办
SinensisMorella 2018-10-25 13:47
第二期羊肚菌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举办 10 月 17 日至 19 日,由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和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领域分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院重点实验室和易菇网承办的“第二期羊肚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云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主持开班仪式。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云社研究员致辞 来自新疆、四川、贵州、重庆、山西、陕西、青海、甘肃、湖北、河南、福建、广东、辽宁和山东等省区的 100 余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培训班得到了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诸城良工机械有限公司的部分资助。 \0 \0 培训班会场 \0 \0 培训班部分学员合影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院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杨祝良研究员从羊肚菌资源价值、羊肚菌研究情况、中国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中国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羊肚菌的资源利用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羊肚菌资源及其利用进行了详细交流。 \0 \0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食药用菌研究中心主任赵永昌研究员讲解了羊肚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风险及防控等相关问题,他表示羊肚菌种植是“三高”项目,即“高收益【产量(菌种 + 种植 + 管理 + 采收) X 价格】 、高投入 (5000-10000 元 / 亩 ) 、高风险(颗粒无收)”尽管已攻克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但在菌种、管理、采摘等诸多环节都影响收益。从全国来说,纯种植阶段整体处于不盈利状态(盈利:持平:亏损 =1:1:1 )。针对羊肚菌产业“三高”情况,赵永昌研究员结合羊肚菌种植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调查优先稳字当头,二是优良菌种高产命脉,三是种植管理规范有序。“从相关媒体对 2017 年全国 7 万余亩的播种面积统计看,至少有数万亩‘出菇少’或‘不出菇’,播种总面积的近一半没有产生有效益的理想产量。因此,羊肚菌种植一定要有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不能盲目跟进。” \0 \0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魏鹏研究员向参训学员介绍了新疆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他表示“十二五”末期,随着四川等地羊肚菌种植的普及,新疆自 2015 年陆续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种植模式主要为设施栽培,林下栽培和陆地网棚栽培。新疆羊肚菌种植分布区域主要在伊犁河谷,博州、昌吉州的部分县市及部分农牧团场,产量从亩产 200 多公斤到几十公斤不等,还有部分种植户颗粒未收,差别极大,对部分种植户造成较大损失。究其原因,除人为原因外,种植技术和菌种是主要因素。 2017 年秋播, 2018 年春季出菇的更是导致大部分种植户损失惨重(倒春寒),对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严重损伤。 \0 \0 重庆美哉菌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谭方河作《中国羊肚菌室外营养袋栽培技术的由来及风险控制》报告时表示,外营养袋技术与有效的栽培品种和恰当的栽培管控技术相结合,历经十五年,逐渐形成我国羊肚菌室外大田栽培的三大技术支撑,即以品种技术为基础,外营养袋技术为核心,栽培管理技术为桥梁。其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外营养袋技术的应用,没有了外营养袋就没有真正的羊肚菌商业化技术,虽然目前我国羊肚菌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乃至势不可挡,就羊肚菌商品化栽培技术而言,还仅仅是个开端,还不是属于成熟的商业化栽培技术。 \0 \0 重庆市师范大学副教授杜习慧博士向与会学员介绍了全球羊肚菌遗传特性及驯化风险分析等问题,并重点分析了“ 1+1 分子”检测技术的原理及适用范围等 \0 \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高级工程师作《羊肚菌良种选育、技术风险及其防控措施》报告时在“ 1+1 分子”检测、出菇实验、菌种保存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菌种退化会导致菌丝体生长缓慢,对环境、杂菌等的抵抗力变弱,子实体形成期提前或推后,出菇潮次不明显等现象。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菌种不纯和基因突变是主要原因,另外温度过高、不同菌株的混合栽培等都会引起菌种退化。 \0 \0 “针对冻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结合初步掌握的羊肚菌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需求,设计建造适宜的羊肚菌人工栽培设施,主要是在设施内外配备滴灌和微喷雾系统,覆盖特殊棚膜与棉被,更好地人为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棚内环境因子,满足羊肚菌的生长发育需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马合农场张彦飞场长在谈及冻土地区羊肚菌设施栽培关键技术时表示,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菌株),配套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获得优质稳产高产目标。构建冻土地区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0 \0 塔里木大学食用菌研究所胡建伟教授向参训学员介绍了南疆地区羊肚菌栽培风险防控,他主要讲授了温室大棚、大棚(冷棚)、遮阳网露天栽培三种南疆栽培羊肚菌主要的模式。通过对比三种栽培模式,胡建伟教授认为温室大棚是南疆种羊肚菌的首选,因为选用温室大棚种植羊肚菌,具有保温、保湿效果好,温、湿度、光照可调,不加温最低地温可在零度以上等优势,能够更好的控制羊肚菌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通风、水、土壤、湿度、外援营养袋等关键问题。 \0 \0 四川菌益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在作《羊肚菌标准化采收差异化盈利模式及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时谈及未来发展方向时,张亚总经理表示,羊肚菌的鲜销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的两三年内羊肚菌的鲜货销售预计将达到每日 15-20 吨的销量;干货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销售增长,主要以精剪品为主,工业级干品为辅的干货供应趋势;而冻品羊肚菌市场当下发展滞后,主要是准入门槛较高,受制于渠道以及运输链条的不完善,所以进展缓慢,而羊肚菌冻品销售,正是未来羊肚菌巨大潜在市场的重要单元,可以利用大众化的商超,借助于羊肚菌冻品这样的产品方式,进入广大普通消费者人群的餐桌。 \0 \0 新疆农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武冬梅副研究员在谈及新疆北疆地区羊肚菌资源及其利用时讲到,新疆野生羊肚菌人工栽培工作起步较晚,新疆农科院 2003 年开始野生羊肚菌的驯化工作; 2009 年赵琪博士在新疆伊犁巴依拖海乡种植羊肚菌; 2012 年开始逐渐伊犁昭苏县政府很重视这种野生资源,通过相关项目申请和派出人员去内地学习栽培技术、请相关专家来疆技术指导等手段开展野生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工作,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经过 3 年的试种,于 2015 年在昭苏县阿克苏乡试种成功,所用菌种为四川引进菌种,出菇情况也不容乐观。针对北疆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武冬梅副研究员也提出了需要借助一定的栽培设施、菌种管理很重要、切忌盲目投资、尽量利用现有的设施或租用、可采取林下栽培等建议。 \0 \0 鲁东大学王建瑞博士则从国内外羊肚菌栽培模式、北方的气候特点、现有栽培模式利与弊、“菌 - 林”间套作、菌菜连作规范化管理模式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北方羊肚菌设施化栽培及盈利模式。他在报告中讲到,羊肚菌栽培现有栽培模式还是以大田季节性设施栽培为主,首次投入大,设施大部分为一次投入多年使用。羊肚菌在同一田块进行栽培,在羊肚菌栽培间歇闲置,造成一定浪费,同时还会对羊肚菌连作生产产生障碍(同一田块上栽培超过三年,会造成羊肚菌病害加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根据所采用的栽培的设施,选择不同栽培模式,即可以减少投资增加收益,同时可以解决由于羊肚菌连作障碍。 \0 \0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舒黎黎博士在作《羊肚菌标准化种植环境调控及病虫害防治》报告时,从农业设施的认识及建造原理、羊肚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合理利用农业设施防控羊肚菌种植环境风险、羊肚菌栽培侵染性病害、羊肚菌栽培生理性病害等方面介绍了羊肚菌栽培环境调控和羊肚菌栽培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问题。舒黎黎博士还着重介绍了死菇、子实体停止生长、畸形菇、菌肉薄、菇柄变红、菌丝徒长等羊肚菌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0 \0 10 月 19 日,在互动答疑之后,第二期羊肚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圆满落幕。本次培训班邀请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资深从业人员授课,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涉及羊肚菌全产业链内容,受到参训人员一致好评。
4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尕海湿地开展保护湿地及其野生动物、防控禽流感宣传教育活动
ghzcljz 2018-9-28 17:40
甘肃尕海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保护湿地及其 野生动物、防控禽流感宣传教育活动 4 月8日 ,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活动,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和产业开发办职工,在尕海小学开展了保护湿地及其野生动物、防控禽流感宣传教育活动。保护站技术人员和学校齐格塔校长为全体学生介绍了尕海国际重要湿地的基本情况,讲解了保护湿地及其野生动物的科学道理。 最近,我国上海等地正在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禽鸟特别是候鸟是禽流感的主要传播者,而尕海湿地是候鸟西部迁徙路线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当前正是候鸟春季迁徙期,保护站技术人员和齐校长教育同学们一旦发现病鸟和死鸟后千万不能接触,一定要尽快给保护站工作人员进行汇报。 宣传现场还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尕海湿地》画册、《走进尕海》生态导游手册、《甘肃尕海国际重要湿地常见鸟类》折页等宣传材料,希望通过同学们向家长宣传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防控H7N9禽流感的知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上来 田瑞春 李俊臻 李世洋 2013年4月9日 此文曾在《甘肃林业网》上发表
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冬播春收”或“秋播春收”羊肚菌风险分析!
SinensisMorella 2018-7-20 13:43
2018年“冬播春收”或“秋播春收”羊肚菌风险分析!     我国 羊肚菌 小 规模化 (连片50亩以上 ) 人工种植 在2006年就已初步获得利润,但时至今日,羊肚菌的规模化种植(连片100亩以上)仍是个 “ 高风险 ” 项目。从相关媒体对 2017 年全国 7 万余亩的播种面积统计看,至少有数万亩“出菇少”或“不出菇”,播种总面积的近一半没有产生有效益的理想产量。 这样的出菇量,仅仅表示中出了羊肚菌,但不代表种出“效益”了!!! 2017/2018,全国 至少有数万亩是“出菇少”的种植面积。 2017/2018,全国 至少有数万亩是“不出菇”的种植面积。 因此, 我们必须理性看待当前的羊肚菌产业 , 全国的羊肚菌规模化发展,目前,仍处于发展期 !! 一定要有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不能盲目跟进 ! 标准化栽培技术不到位、菌种退化、菌种生产不规范、管理不规范、采收加工不标准等,造成羊肚菌种植没有 效益 。 羊肚菌 大规模的商业化(100-1000亩连片)种植需要科学引导,“ 科技 ”支撑下, 稳步推进 !   2003-2016年 ,我国的羊肚菌都是以 “秋播春收”或 “冬播春收”模式进行种植。 2017-2018年上半年, 陕西、山西、 新疆、河北等地零星采用“ 春播夏收 ”模式种植,云南、四川和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利用独特的立体性气候初步实现了羊肚菌 “ 春播夏收 ”和 “ 夏播秋收 ” 。结合 2018年上半年的产业发展现状, 提出2018年下半年的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1 、调查优先稳字当头 羊肚菌出菇时土壤温度需要维持在 4-16 度之间,高于 16 度或低于 4 度都不利于羊肚菌出菇。此外,充足水源和通风良好也是必需的。这些是羊肚菌种植的基本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不能盲目发展。    2 、优良菌种高产命脉 羊肚菌是子囊菌,与双孢菇、木耳、侧耳等大宗人工栽培的担子菌相比,其菌种退化速度要快得多,既使在菌种扩繁中、在菌种存储过程中因温度升高或在田间种植中,都会导致菌种发生明显的变异和退化,而直接影响出菇率和产量。选择可靠的和没有退化的菌种至关重要,这是高产稳产的基石。同一菌种一般不宜在田间反复多次使用,反复使用一般都会导致减产!    3 、种植管理规范有序 羊肚菌种植“ 两分种植、八分管理 ”。只有标准化种植才能突显其“ 周期短、收益高、采收期长 ”的特点。在生产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种植和精细管理程序,严格控制其生长环境的 光、温、水、气、热 等参数,细心观察记录羊肚菌菌丝、原基和幼菇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多与“羊肚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或与“有多年羊肚菌种植经验”的种植户进行有效沟通。    总之,目前羊肚菌种植仍面临“ 菌种退化风险、种植管理风险和市场销售风险 ”等因素。“科学、规范、有序”规划是当下发展羊肚菌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种植羊肚菌的目的不仅仅是“ 种出 ”羊肚菌! 要有“ 产量 ”!! 更要有“ 效益、效益、效益 ”!!! 以上粗浅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5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如何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9-7 15:27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生活在富足年代的普通人很少体会到粮食匮乏是一种怎样的灾难。事实上,纵观人类历史,粮食短缺频繁发生,是导致国家、社会剧烈动荡的重要因素。其中,作物病虫害则是威胁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古今中外,由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引发的大饥荒导致的人口下降数量远远超过历次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例如, 19 世纪在爱尔兰多次爆发的由疫霉感染所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造成主粮绝收,直接饿死超过 100 万人,其余逃难避灾者不计其数。当时爱尔兰人口总数由 800 万骤降到 400 万,时至今日( 600 万)仍然未能恢复到历史最高人口水平。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世界每年由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损失仍然超过 10% 以上,防控中稍有懈怠就会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威胁粮食安全。 在对 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 的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现有化学农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作物的安全生产,但由于它们多以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基础代谢系统作为靶标,作用方式以杀灭为主,一旦发生农药滥用,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最近的“毒大葱”事件就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例子。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现有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手段: 既要认识到在从病口夺粮、虫口夺粮的过程中,这些技术确实保障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需要继续科学、合理地使用,避免农药的“妖魔化”;也要认识到它们是科学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技术。人类不可能永远局限在任何一种现有技术上,而是应当在对其进行改善和完善的同时,发展革命性的先进技术来替代它们,从而更好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 ”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 生物信息流 ”这一新概念。 生物信息流是决定物种之间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捕食和互惠等的信息纽带,也是决定作物与病虫害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环节。在病虫害与作物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人为地操纵生物信息流的走向、途径,就有可能精确控制病虫害的行为,减少或制止其对作物的伤害,发展出绿色、高效和精准的先进防控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对生物信息流在物种之间的传递和控制这一前沿问题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研究结果,发展作物病虫害新型防控技术。 该专项自 2014 年立项以来,已经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在细菌-植物相互识别的分子机制、害虫聚群的调控过程、作物抗病基因组编辑技术和 RNA 技术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同行的最前列,引领着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为了集中展示专项团队的研究成果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特别邀请 康乐院士、陈晓亚院士和方荣祥院士 担任特邀编辑, 2017 年 8 月出版了 “ Biotic information and pest control ” 专辑(生物信息流与作物病虫害导向性防控专辑) 。专辑共发表该专项团队 17 篇综述、研究论文和通讯,内容广泛 涵盖了从植物抗病机制、病原真菌、病原细菌、昆虫-植物相互关系等领域前沿 。 其中,在植物抗病信号转导方向上,中科院微生物所 张杰 研究组综述了植物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中科院微生物所 邱金龙 研究组分析了在水稻中脱落酸控制植物抗病反应的调控功能。在棉花-大丽轮枝菌研究领域,中科院微生物所 夏桂先、王海云 研究组分析了棉花细胞微丝结构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中科院微生物所 郭惠珊、华辰雷 研究组对棉花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昆虫研究领域,中科院动物所 戈峰 研究组综述气候变化过程中, CO 2 和 O 3 浓度升高对于媒介昆虫传递病毒病害的影响模式,同时给出了一个研究实例;中科院动物所 崔峰 研究组发现在蚜虫抗农药过程中,发挥解毒作用的酶具有进化保守性;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陈晓亚、毛颖波 研究组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对昆虫绿盲蝽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中科院动物所 孙江华、赵莉蔺 和 鲁敏 研究组不但发现 Toll 和 IMD 途径在甲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中被激活并发挥免疫调控功能,而且发现挥发化合物在细菌-真菌-植物共生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植物-病原微生物跨界信号领域,中科院微生物所方 荣祥、贾燕涛 研究组全面综述了信息化合物在跨界识别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中科院微生物所 刘俊 研究组则对造成水稻稻瘟病的代表性病原真菌菌株进行了重测序,分析真菌致病基因可能具有的功能。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王 四 宝 研究组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全面分析了内生真菌与蚊子互作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石河子大学 高锋 研究组则对大丽轮枝菌中 1 个致病关键因子 VdPKS1 进行了功能研究。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胡志红、王曼丽 研究组对杆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功能进行了综述。这些论文是专项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中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作物-病虫害相互作用和抗病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追踪和跟跑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和国内优势研究团队的聚集、成长,我国在这一战略必争领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者之一。希望该专辑的出版能够成为一个抛砖引玉的机会,吸引国家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共同关注作物病虫害防控前沿和先进技术这一领域的重要意义,支持其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贡献。 专辑免费下载阅读链接 ↙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60/8?slug=Browse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59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防控耳聋须从精准诊断入手
ericmapes 2017-3-4 00:55
防控耳聋须从精准诊断入手 作者:张思玮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319:25:2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69445.shtm 3月3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已达2780万,听力障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其中,约有60%的耳聋与遗传相关,如果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我国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超过6万。 为了更好地熟知耳聋基因筛查等先进生物技术在耳聋防控上的“威力”,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还特意举办了“爱耳日——生物科技体验活动”,期望让更多人知道“耳聋可防可控”。 耳聋基因是耳聋的“隐形杀手?” 或许,在人们的理念中,只有聋人和聋人结合后,才可能会生出聋儿,而正常人不会生聋孩子。然而,根据临床数据显示,90%的聋儿的父母是听力正常的。 因为在我国100个听力正常人中,就有6个人存在耳聋基因缺陷,如果同一类型的耳聋缺陷者结为夫妇,他们生育聋儿的几率为25%。 “耳聋最大的病因是遗传。”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许俊泉给记者提供这样一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全国28个省市开展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性耳聋患者占耳聋患者的60%。中国人群常见的致聋基因为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和GJB3。 这四种基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GJB2主要引起先天性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SLC26A4(PDS)主要引起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先天或后天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线粒体12SrRNA主要引起药物性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等);GJB3主要导致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比如,有些患者出生时并没有聋,因为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一旦感冒发烧注射了如庆大霉素等药物后,就会导致耳聋。“但如果他们出生时,父母知道孩子携带这种基因,只要在生活中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许俊泉提醒,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迎来生育小高峰,预防出生缺陷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与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的确,耳聋在新生儿的发病率不容小觑。 除了大多数耳聋患儿都有家族遗传史,正常人群携带耳聋基因的更应该引起公众的重视。因为遗传性耳聋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也就是说在一个个体同时携带一对等位基因时候才会发生耳聋,如果只携带一个基因时候,不发病,称为携带者,两个携带者婚配,每次妊娠有25%机会生育聋儿。 大多数的聋人不会讲话,并非语言发声器官有病,而是因为耳聋使他们不能听到语言,从而失去模仿和学习语言的机会。儿童语言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在0至3岁,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9个月,最迟不超过11个月便牙牙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 如果婴儿不能在出生后11个月内进入牙牙学语期,那么在2至3岁内就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家长们要是在2岁之前不能及时发现、弥补孩子的听力障碍(通过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语言康复治疗等),就会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一旦超过3岁,孩子学语言就比较难了。 据了解,目前新生儿听力出生缺陷的主要措施是听力筛查,但遗憾的是,有些迟发型耳聋儿童在传统的听力筛查中无法发现,所以说,对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因聋致哑发生。 精准诊断破解疾病预防难题 针对常见的致聋基因,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张耳聋基因筛查芯片,使中国人对于遗传性耳聋有了开展精准诊断的工具。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的用于耳聋基因检测的芯片产品。 截至目前,利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已在全国累计筛查人数超过200万,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使用生物芯片技术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筛查的产品。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利用这项技术对新生儿进行筛查。 许俊泉告诉记者,通过耳聋基因筛查的意义主要有:第一,明确病因、预测疗效。如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听障患儿,听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及言语中枢是正常的,可通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第二,避免诱因、延缓耳聋。比如SLC26A4基因突变可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出生时患儿听力可以正常,但头部外伤、噪声、感染等诱因就可致患儿听力急剧下降甚至全聋。这类患儿应尽量避免上述诱因,延缓耳聋。 第三,指导用药、避免耳聋:线粒体基因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非常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药物也有可能发生极重度耳聋,也就是所谓的“一针致聋”。因此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患儿及其母亲家族中的亲属,均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以免发生药物性耳聋。 第四,指导婚育、产前诊断:对已生育一个聋儿的家庭,可进行再次生育时的产前基因诊断,避免再次生育聋儿;对第一胎为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儿童父母,可进行第二胎产前基因诊断,避免第二胎生育聋儿。对耳聋基因携带者进行婚配指导,应避免与同一突变基因型携带者生育后代,或进行产前遗传咨询及诊断。 “希望每位新出生的婴儿,都生活在有声的世界里。”许俊泉期望。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的流行趋势与防控
sciencepress 2015-5-25 16:51
中国在 2014 年经历了近 10 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随着全球化、人类聚居等因素的变化 , 登革热这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在全球影响的人群日益扩大, Science Bulletin 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介绍了登革热的流行趋势,并对未来的防控进行了展望—— 随着全球化、人类聚居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 , 登革热这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在全球范围所影响的人群日益扩大。近期的研究估计全球每年有 3.9 亿人被登革热病毒感染 , 其中约 0.96 亿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尽管 75% 的登革热感染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 但严重的登革热疾病可能致命。 图 1 1955 — 2007 年 WHO 报告的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病例数量 中国在 2014 年经历了近 10 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 截至 10 月底 , 登革热病例超过 4 万例 (6 例死亡 ) ,其中 99% 的病例发生于广东、福建、云南等中国南方省份。登革热在我国是法定传染病之一 , 自 2005 年开始的登革热监测显示该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趋势发生着变化 , 特别是暴发疫情出现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 图 2 2004 — 2013 年中国大陆地区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量 迄今尚无预防登革热感染的疫苗 , 也缺乏治疗该疾病的特效药物。但值得关注的是 , 近期国外的一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一种四价登革热疫苗的有效性。除了疫苗药物的研发 , 依托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开展高灵敏度的登革热监测是防控登革热的又一关键。同时 , 研发新型高效的病媒防治技术也势在必行。 请读原文: Yuan Li, Shuyu Wu. Dengue: what it is and why there is more . Science Bulletin, 2015, 60(7): 661-664. ( 登革热的流行趋势与防控 ) http://www.scibull.com:8080/EN/abstract/abstract509733.s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柑橘黄龙病大爆发的思考
热度 1 guqsh 2014-3-23 14:48
  柑橘黄龙病大爆发的思考 我和她在老家(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柑橘园谈话,面对着发黄的柑橘树,心情非常沉重。她是学自然哲学的,刚工作不久,在某省的科学类编辑部谋得一份非永久性的工作。 她:你是搞植保的,谈谈你对于大面积发生柑橘黄龙病的感受和看法? 我:首先,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讲,凡是过度利用自然,那么代价一定是沉重的,像黄龙病和雾霾,一样是典型的过度利用自然的例子。 她:你意思说柑橘业的发展一定伴随黄龙病吗? 我:是的,某种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有时会伴随毁灭的病害,除非你有办法实行人为干预和控制。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病害,历史上在某地本来存在,由于种植发生了变化,某个阶段没有呈现大的爆发。我县20多年前就有类同今天拨除柑橘病树的先例。 我们说,病害是微生物引起的,你的树正好是该微生物的寄主,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讲,是难于完全消除病原的,我们有办法的是控制。 她:你觉得柑橘业的发展需要考虑生态平衡吗? 我:是的, 我以前在多种场合提议过,我们县的柑橘业发展相伴随了非常严 重 的水土恶化和水土污染等问题,希望种植柑橘的同时一定要种植覆盖植物,如豆类绿肥作物,去年我去美国看到他们的果园(非柑橘园),很多是有绿肥作物覆盖的。 她: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实行呢? 我:首先我是科学家的身份,我的意见也仅仅是我的看法,没有上升到政府的层面;另外也由于他们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果农担心种草后对于柑橘的养分争夺等问题,政府更加是功利性的,没有很好的大的宏观的思考。现在习主席要求生态发展效益,那么以后柑橘业的发展一定会重视生态问题。 她:难道种草后,就一定不会得黄龙病吗? 我:不是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生态好了,有益昆虫多了,那么柑橘木虱也许就少了。当然我当时的想法不是针对黄龙病的,而是眼看着大发展的柑橘业带来的环境恶化。 她: 你不做柑橘病害的研究,为什么那么关注黄龙病? 我:这个跟我的治学有关,我是比较关注科学界发生的有趣的问题,尤其某个历史阶段科学上发生的争议问题。柑橘黄龙病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早期对于该病害是怎么引起的,如何发生的,应该如何控制,有许多的农业科学家卷进去争论了,那么最让人佩服的是林孔湘教授,你去看看他当时的论文,做得多扎实啊,我是非常佩服的。另外,让人佩服的是他的人格,他坚持科学的精神。那个年代,科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顶着很多的压力,硬是通过扎实的科学试验,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柑橘黄龙病控制的基本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她:你觉得病害的控制应该是怎么办? 我:首先,对于昆虫传播的病害,单家单户进行控制是不行的,我建议政府、合作社、果农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网路,实行统防统治;其次,在以后的果业发展中,一定要注意无毒苗的使用,再就是,加强针对柑橘黄龙病的专业防控队伍,负责监测该病害的发生与分布等,这个有点像护林队,在山上经常要去巡查,不是等大火发生以后再去想怎么办。 她:看来病害的控制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很容易就解决的? 我:是的,我希望把病害的控制放在一个大的产业发展和环境、经济等诸多要素中去思考。 对于黄龙病的控制绝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坚持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 她:好了,通过与您的聊天,我感觉自己的思路也开阔了许多,谢谢您! 我:不客气,说得不全面,只是自己的一点思考,也谢谢你! (2014年3月23日中午 13:44 , 一场虚拟的对话。)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法制晚报:防控转基因“风险”须立法
蒋高明 2013-12-9 17:57
国务院曾立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法》 但由于有反对声音 从2005年以来一直被搁置 防控转基因“风险”须立法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3-12/06/content_467117.htm 法制晚报讯(记者 汪红)转基因是否对人体有害?在“挺转派”和“反转派”争论声越来越高时,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在“转基因技术的法律规制”论坛上提出,应尽快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对转基因技术实施“风险防控”。 12月3日,该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组织召开。王灿发教授认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不仅是食品安全和产品安全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要用法律规制转基因技术。 他提出,“风险预防”是环境法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也称“谨慎原则”,就是对待拿不准的问题要非常谨慎。对于科学上已提出,但是否有害无法确定时,宁可信其有害。如全球变暖问题,科学上并未认定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但全世界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碳排放。  因此,只要有人提出转基因生物有害,就要采取预防措施。 王灿发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参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立法工作,他说,这部法律国务院曾立项,并已开始起草,但由于相关部门反对声较高,从2005年就搁置下来了。 目前虽然农业部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但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千秋万代,不能仅用条例解决。国家应尽快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转基因生物不光涉及农业,还有林业和微生物等,都应纳入同一法律管理。 详细解读 要让消费者有选择权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轩说,在美国由于监管严格,不会产生转基因技术安全问题,但在中国监管却始终未能跟进。在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没有得到确证前,我国不应大规模引进推广。 此外,必须对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明确标注,让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标识范围要全面,包括成分、比例、可能的危害、食用人群调查等。 同时,要明确标识方法,多数产品虽然进行了标注,但藏在很隐蔽的位置,且字体非常小,要规定如果不进行标注或标识不符合规定,较高额度地进行处罚。对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要追究责任。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原副秘书长蒋高明在论坛上表示,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才知其是否安全,包括从小白鼠到大鼠、兔、猴子,再到人类志愿者。但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如此完整的实验。所以,转基因食品是否无害没有定论。 引进转基因食品须信息公开 今年6月,农业部批准了三种新的转基因大豆进口。11月初,北京市义联劳动法援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向农业部申请了信息公开。 黄乐平说,申请信息公开,就是想让主管部门把转基因技术说清楚,农业部作为监管部门有此职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益的,政府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此前,曾有北京市民要求农业部公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报告,但农业部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不予公开。黄乐平认为,即使存在商业秘密,只要关系到民众健康,就必须公开。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昕在论坛上提出,转基因产品的基因审批也应公开,而且最终是否批准应召开听证会决定。 禁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已八十高龄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表示,粮食增产是多基因控制的,需要综合土壤、肥料、水、密度等,仅靠转某个基因是不可能增产的。如果不能证明转基因技术使中国粮食增产,推广它就毫无意义。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蒋高明在论坛上表示,任何国家都不敢拍胸脯说转基因食品无害。 基因是纵向交流的,上一代传下一代。如果在极短时间内突破生物亿万年形成的特点,人为强行将毫不相干的基因进行物种间交流,可能会发生基因污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国家应出台禁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政策,中国粮食安全不可能靠转基因这种有如此大风险的技术来解决。同时,用转基因种子代替传统种子,对我国传统农业危害极大,要警惕国际生物技术寡头用先进的转基因技术控制中国传统农业。 建议可以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在生物制药上,如研制治疗癌症的药物等,或应用在棉花等农作物上,对食品必须慎用。 监管不能一家说了算 王灿发说,按照目前的管理制度,转基因技术由农业部一家独管。 农业部负有粮食增产责任,在对转基因的监督管理上,应采取利益相关方回避原则,让农业部回避,由环保部监管。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于文轩建议,由卫计委、环保部和农业部三个部门来共同监管转基因技术,建立生物安全协调委员会,当相关部门意见不一致时进行协调,以便于引导下一步行动。 名词解释 何为转基因 通过生物技术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置于另外一个生物体内,引起生物体的变化。中国已批准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的安全证书,但只批准棉花和番木瓜的商业种植。 文/记者 汪红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南州防制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督查我区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尕海湿地 2013-4-26 20:58
4 月 25 日 ,甘南州兽医局王作良副局长带领甘南州防制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第一督查组来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督查,督查组成员为州卫生局王吾升科长、兽医局闫军科长和工商局邢一兵科长,碌曲县政府仲格加副县长及县政府办、畜牧局、卫生局、工商局、农林局、疫控中心等单位的领导陪同督查。 督查组深入候鸟集中分布的尕海湖畔进行实地督查,跟保护区技术干部详细了解尕海湿地候鸟种类和种群数量以及候鸟迁徙的季节等有关情况。在尕海保护站,督查组查看了野生动物救护设备和器材、 H7N9 禽流感防控器材和人员防护设备。 为了进一步了解了保护区管理局在 H7N9 禽流感防控方面所作的工作,督查组在尕海保护站召开了座谈会,尕海保护站田瑞春站长向督查组进行了汇报。尕海湿地是候鸟西部迁徙路线的通道之一,每年 3 月中旬到 4 月初、 10 月底到 11 月中旬是候鸟春、秋两个季节迁徙的重要时段,有 80 多种计约 2 万多只候鸟在这两个时段迁徙,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根据甘肃省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关于加强 H7N9 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及甘肃省林业厅防控 H7N9 禽流感的通知精神,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 H7N9 禽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局领导多次到工作一线指导防控工作,加大了 H7N9 禽流感监测,全面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做好了消毒设施、消毒药品及防护服等应对突发疫情的准备,修改完善并下发了《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预案》;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活动,在尕海小学开展了防控 H7N9 禽流感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们一旦发现病鸟和死鸟后千万不能接触,一定要及时给保护站工作人员进行汇报,并希望通过同学们向家长广泛宣传防控 H7N9 禽流感的知识;管理局领导带领职工在尕海湖和天鹅湖周边进行了投食,分 5 次共在 5 个投食点投食 500 公斤,有效补充了候鸟体力,增强了抗病能力;开展了监测人员技术培训,集中学习了“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及其它防控 H7N9 禽流感的技术方法,同时在郭茂滩天鹅湖畔组织开展了 H7N9 禽流感防控应急演练,规范了应急防控程序,明确了应急处置疫情时个人的安全防护;编制上报了《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 王局长代表督查组充分肯定了保护区管理局在防控 H7N9 禽流感方面所作的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了 H7N9 禽流感防控机构和制度;二是防制工作到位,有举措,信息上报及时;三是监测人员素质高,对迁徙候鸟的跟踪监测科学有效;四是有应急预案、有防控器材、物资和防护装备,开展了防控技术培训和防控演练。王局长强调,要继续加大 H7N9 禽流感防控宣传工作,要责任到人,继续加强候鸟监测,一旦发现病、死候鸟要在第一时间逐级报告和样品送检,采样时一定注意防护和病、死鸟区域的消毒工作,要保护好自身安全。 李俊臻 田瑞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尕海则岔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
尕海湿地 2013-4-26 20:54
尕海湿地是候鸟西部迁徙路线的通道之一,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10月底到11月中旬是候鸟春、秋两个季节迁徙的重要时段,有80多种计约2万多只候鸟在这两个时段迁徙,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根据甘肃省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关于加强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及甘肃省林业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候鸟迁飞期间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 H7N9 禽流感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保护区管理局 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全面加强H7N9禽流感防控。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防控措施。 成立了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指挥部 ,局领导多次到现场办公,到工作一线指导 防控工作, 加强对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 H7N9 禽流感 防控工作的 组织领导,加大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逐级上报力度,全面实行“零报告”制度,做好了消毒药品、消毒设施等防控物资及个人安全防护服等应对突发疫情的准备,修改完善并向各站下发了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全面 强化防控措施,加大防控力度。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当前正值候鸟春季迁徙期,为加强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做好疫源疫病监测,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活动,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和产业开发办职工,在尕海小学开展了保护湿地及其野生动物、防控禽流感宣传教育活动。保护站技术人员用藏汉双语为全体学生阐释了保护湿地及野生动物的科学道理,现场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宣传材料。同时,教育学生们一旦发现病鸟和死鸟后千万不能接触,一定要及时给保护站工作人员进行汇报,并希望通过同学们向家长广泛宣传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防控H7N9禽流感的知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保护湿地和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行动中来。 三是开展投食活动,补充候鸟体力。 尕海湿地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和H7N9禽流感 防控的重点区域。 针对此次候鸟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管理局领导带领湿地科和尕海保护站职工在候鸟比较集中的尕海湖和天鹅湖周边进行了投食行动,共设置了五个投食点,每个点每次投食20,共投放食物100公斤,有效补充候鸟体力,增强抗病能力。 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应急演练。 在尕海保护站开展了监测人员技术培训, 集中学习了《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甘肃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及其它防控禽流感的技术方法,同时在郭茂滩天鹅湖畔组织开展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及 H7N9 禽流感 防控应急演练,规范了应急防控程序,明确了应急处置疫情时个人的安全防护。 五是上报监测项目,增强防控能力。 编制上报了《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项目》,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防控能力建设和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防止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蔓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防控H7N9疫情
热度 1 xyysh2008 2013-4-22 22:01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防控 H7N9 疫情 引言: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通常是由所在市卫生局或区县卫生局下文或者指定,并不属于许可项目。因此,普通民众,甚至于不少一线医务工作者对本区域内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情况并不知情。为将防控关口前移,更好防控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疫情,现发 《提高发热门诊设置情况知晓度》一短文,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患者病死率较高,早发现与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海市卫生局的沪卫医政〔 2013 〕 029 号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如发现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应转至发热门诊诊治;未设置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人的登记工作,告知病人及时前往就近设有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上海市共有 130 家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然而,笔者了解到广大市民除了知道三级医院和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都设置有发热门诊,但对一级医院(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规模小的二级医院是否设置了发热门诊并不知情。而三级医院和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相对较集中在市区或郊区的城区,而身处郊区或乡镇的发热患者,甚至相当多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均对周边的医疗机构是否设置发热门诊并不知晓。因此,造成不少患者舍近求远、费尽周折到大医院就诊,或者嫌麻烦自行购药处理而导致延误病情。而大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或规模小的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闲置起来,不仅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病情早发现早处理,还有可能加快疫情传播。 当前 ,我们应及时向全市广大市民公示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方便患者及时就诊,有利于病情早发现早处理,防治疫情蔓延。另外,还要加强一级医院和规模小的二级医院发热门诊救治力量,保证 24 小时开放,并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医务人员。充分发挥现有发热门诊网络优势及分流作用,适当减轻大医院发热门诊诊治压力,将有限人力、物力,集中处置危重症病人。我们应以此疫情为契机,更加合理优化和配置全市发热门诊的资源,更好地发挥疫情监测和救治网络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 注:此文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主办的《联合时报》( 2013 年 4 月 16 日 版)上发表, 图片来自网络,不做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澳门为什么能成为无狂犬病的一方净土?
热度 20 yanjx45 2012-12-14 14:03
中国目前狂犬病发病率在全球占第 2 位。而广东省多年来发病率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每年因狂犬病而死亡的人数超过 200 人,有的年份甚至超过 300 人。 然而就在与广东珠海仅一条小河沟之隔的弹丸之地澳门,多年来却一直是无狂犬病的一方净土。澳门与广东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在控制狂犬病方面的差别为什么就这么大呢? 澳门人口 55 万,面积 32 平方公里,有狗类大约 6 万只;每年游客超过 3 千万,与中国狂犬病的重灾区广东省的珠海近在咫尺,要成为无狂犬病的净土也并非易事。但据澳门卫生局的统计资料,自 1982 年澳门开始实施强制性疾病申报制度至今, 30 多年来从未有人感染狂犬病的死亡记录,亦未发现有动物感染或死于狂犬病,多年来一直保持动物和人狂犬病发病率均为 0 。 世界上所有成功消除了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都证明: 只要消除了狗 ( 和猫 ) 中的狂犬病,人的狂犬病问题就迎刃而解。 澳门的经验也不例外。 澳门动物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包括三个方面:动物管理、动物进口管制和公民教育。 1. 动物管理 : 澳门民政总署下发的《澳门市政条例》中规定了犬在出生 6 个月以上必须申请犬年度 准照 ,在实施准照制度的同时要强制接种狂犬病疫苗。从 2007 年澳门开始使用有 3 年免疫保护期的疫苗,所以犬需要每 3 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准照登记的费用近年已显著降低,首次登记的费用大约折合 500 元人民币,年度续期折合 220 元人民币。此费用包括植入电子芯片、狂犬病疫苗、疫苗注射证书和永久金属狗牌等。设置了流动服务和网上一站式准照续期的服务,还可自动提醒主人疫苗的有效日期。当局推广对宠物的绝育。对于不够尽责、不实行疫苗注射的宠物主人,可对其进行监控,并处以罚款。 无照的宠物外出行走,罚款 2 千 -1 万澳元。宠物的粪便不妥善处置,罚款 600 澳元,随意丢弃宠物 ( 包括尸体 ) 罚款 5 千澳元。 对伤人动物的处理 :医疗机构应及时向民政总署通报有关伤者资料,并进一步了解伤人动物资料。若伤人动物为犬、猫,捕捉后动物须在民政总署兽医监控下,进行为期 10 天的隔离观察。若动物已接种过有效疫苗,受伤不重,通过民政总署兽医检疫后可进行家居隔离。民政总署于 48 小时内通告医疗机构有关伤人动物的捕捉情况及疫苗注射情况,以便医疗机构确定是否需要对伤者进行暴露后治疗。 流浪狗、猫的处置: 民政总署每天安排两组捉狗队诱捕流浪犬、猫。捉狗队人员由政府雇用的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共同组成,装备有空调运输车、捕犬网、捕犬锁、诱捕笼、麻醉枪等。对捉到的狗会用芯片扫描仪检查是否有芯片以便寻回主人。若无登记或在规定时间内未被赎回,则按照流浪动物处理。一般情况下,对于留置超过 3 天或不适合被领养的犬、猫,会以人道方式进行 安乐死 。 2. 动物进口管制 : 为防止进口动物引入狂犬病,民政总署实施严格的进口管制和检疫制度。按照来源国的不同疫情及风险进行分类。动物进口必须符合相应的健康要求,如狂犬病疫苗注射、抗体效价测试、健康证明书、进口前和进口后隔离等。如有必要,动物进口后需接受为期最长 6 个月的隔离检疫。非法进口者最高可处罚澳门币 10 万元。 3. 公民教育 : 加强公民的宣传教育,定期向私人兽医诊所、宠物店及社区派发不同主题的宣传小册子,如“预防狂犬病”、“宠物犬准照和芯片”、“宠物疫苗接种计划”、“如何避免被狗咬”和“做个尽责的宠物主人”等,有中、英、葡文三种文本。举办相关的各种专题讲座。举办主题为“做个尽责的宠物主人”的标志设计、宣传短片和四格漫画等创作比赛,组织民众多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 主要参考资料:《澳门动物狂犬病防控措施》,澳门民政总署蔡淑仪 兽医 在 2012 年 5 月 18 日 北京召开的《 2012 年中国狂犬病年会》上的报告 )
个人分类: 防控战略|13868 次阅读|41 个评论
国药武汉所参加并赞助“2010年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
热度 1 yanjx45 2010-9-25 14:47
发布时间: 2010-09-19 2010年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于9月16-17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召开,这次会议是继2007年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后,我国在狂犬病预防与控制领域多学科、跨部门的又一次学术盛会。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主办。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卫生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领导,国内从事狂犬病科研和防治工作的俞永新院士和夏咸柱院士,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议还邀请到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CDC、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儿童医院、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的国际知名狂犬病专家作报告并参加专题讨论。 武汉所是此次会议的协办单位之一,武汉所专家严家新、孟胜利以及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人员共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严家新研究员还被指定为大会主持人之一。 会议围绕狂犬病的科研及防控进展、全球狂犬病防制策略及发展中国家成功控制狂犬病的经验、我国狂犬病防控策略解读、我国犬类狂犬病管理现状、人间狂犬病治疗、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费用分析、狂犬病相关免疫费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等多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国内外专家一起探讨我国狂犬病防控的对策与策略,形成了狂犬病防控科技工作者建议书。 武汉所在大会上作了两个报告,严家新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当务之急:尽快批准质优价廉的兽用灭活狂犬病疫苗上市,孟胜利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对中国狂犬病防治的几点建议。这两个报告都体现了国药武汉所对全国狂犬病防治工作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表达了武汉所将继续为消灭狂犬病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通过参加和赞助此次会议,展示了武汉所有关狂犬病的产品、技术和科研优势,而且结识了国内外更多狂犬病研究领域的专家,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今后武汉所也将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争取在兽用狂犬病疫苗领域有所作为。 (国药武汉所科研开发部、营销部供稿)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7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