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官产学研合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访:北京技术转移难题急需破解
lgjszy 2010-9-28 16:24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5日 经本人审阅) 作者:郑金武 2006-12-14-A1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12-15 12:22:1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shownews.aspx?id=172427 本报记者 郑金武 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年来没有根本提高 “北京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症结是技术转移落后,大量成果沉淀、大量专利成为‘休眠专利’,蕴藏在科技资源中的巨大能量未能释放出来。 ” 近日, “ 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企业建设论坛 ”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发言中指出,北京技术转移面临着严峻形势和挑战,应尽快确立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北京自主创新。 林耕介绍说,北京目前科研经费投入是上海的3倍,而新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要素则为上海的1/4。北京在科研项目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上海。 据了解,北京地区和市属高校每年投入科研经费高达40多亿元,而技术转让合同额则不到6亿元。北京市属企事业单位年投入科研经费高达299652万元,技术转让合同额为56799万元。除去自我转化的部分以及不适宜转化的基础研究部分外,北京地区投入产出的差额十分巨大,仍有相当多的科技成果未能实现转化。 北京科技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症结是技术转移落后。林耕说,技术转移落后正严重地阻碍着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阻碍着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阻碍着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北京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也仍不健全,合作未能充分展开。林耕说,产学研合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京有全国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北京企业却 “ 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 ,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北京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曾对中关村811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这811家企业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赵弘认为,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林耕介绍说,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此外,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林耕说,目前北京地区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年来没有出现根本提高。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但是,外省市却已采用强有力措施从北京引进技术。据了解,很多经济发达省份以政府名义出面,在北京从事技术引进工作,各省市寻找技术和项目的工作也由科委变成了发改委。各省市将北京作为重要技术源头,近几年采用各种方式、强有力措施,从北京引进技术和人才,对北京市各级政府和企业产生巨大压力。 林耕建议,北京要在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重大战略任务过程中,审时度势,确立北京技术转移战略,以进一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能力。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北京技术交易迈近700亿元的思考
lgjszy 2010-9-28 15:27
——专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经本人审阅) 来源:《科技潮》2007 年第6期 本刊记者 陈治光 1991年,22亿元;1994年,37亿元;2000年,140亿元;2006年,697亿元。透过这一组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多大贡献?政府在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2006年的2个数字 “有两个数字非常重要, 38.35% , 2.18% 。”日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两个百分数。前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697.3 亿元)占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 1818.2 亿元)的比,后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额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 168.68 亿元)占当年北京生产总值 GDP ( 7720.3 亿元)的比。林耕表示, 2.18% 并非小数字,作为技术服务性的收入竞占了 GDP 的 1/50 。 在谈到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时,林耕介绍,首先,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持续、快速地增长,全年成交技术合同 51575 项,比上年增长 37.51%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697.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60.54% 。全年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占成交总额的 38.92% ;流向外省市占 46.65% ;技术出口占 14.43% 。 其次,贯彻落实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取得成效。 2006 年,共有 6146 家技术卖方机构, 51575 项技术合同享受优惠政策,优惠达 40 多亿元。这些资金用来给研发人员、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额外的奖励。另外,对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减免税的优惠。 林耕进一步向记者分析了 697.33 亿元的构成,从 2006 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构成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发明专利( 17.33 亿元)与实用新型( 18.36 亿元)首次呈“五五”格局;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交额 310.56 亿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中关村科技园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额 478.35 亿元,占成交总额的 68.60% ;广东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 3 年居第一位,浙江省跃居第二,上海市居第三位,河南省跃居第五位;企业是技术的主要卖方和买方;大兴、房山、海淀和朝阳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 为国家创新型战略服务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林耕表示,这个问题很关键。北京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要起到“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 立足北京,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林耕表示,去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提出,北京的技术市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北京的技术创新、城市建设有“举轻若重”的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的建设。林耕认为,从促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来看,首先体现在技术性服务收入对 GDP 的贡献。 其次是北京技术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41%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28.45% 。 2005 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83%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75% 。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和引进的主体。北京企业通过引进专利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林耕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2000 ~ 2004 年,该公司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 4 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 46 项;到 2004 年,该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 20 项,国家专有技术 10 余项; 2005 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 11 项,合同成交额 342 万元。 第三,北京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 2005 年,北京研发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类行业实现增加值 341.8 亿元,占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的 7% 。 第四,促进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北京专利技术交易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从 2000 年的 69 项,合同成交额 0.22 亿元,猛增到 2006 年的 911 项,合同成交额 35.74 亿元。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增长。 第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1 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 20 亿元, 2006 年达到了 100 亿元。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 18.11 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已经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服务全国,带动兄弟省市协同发展 接着,林耕介绍说,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北京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是全国的科技资源,北京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而为全国提供技术转移服务。 近年来,北京与各省市和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 2005 年,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 7 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联盟成员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十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18 亿元,占到外省市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近三分之一。 首都技术服务全国,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 年以来,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逐年递增。 2006 年,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 25965 项,成交额 325.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7.47% ;成交额超过 10 亿元的有 16 个省市。流向广东省技术 2463 项,成交额 42.70 亿元,居首位。流向外省市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全国各地吸纳北京技术的多少,可以说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技术的需求越强烈。例如, 2006 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浙江省吸纳北京的技术成交额达 20.49 亿元,上海市达到 19.31 亿元。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后, 2006 年河南吸纳北京技术 1265 项,成交额达 18.64 亿元,居第五位。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政府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呢?林耕强调说:“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和落实优惠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一系列加强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北京也有一整套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2002 年 7 月 18 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是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方性法规,对加强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林耕用了“促进、保障、规范、引领” 8 个字总结了《条例》对北京技术市场的作用。另外,还有《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等,《北京市技术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也正在拟定中。 其次是技术市场体系。包括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另外,落实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和技术交易奖酬金三方面。 2007年,实现交易额850亿元 林耕表示,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艰巨的。技术市场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作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争取完成“十一五”期末北京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 2007 年,北京技术市场要围绕北京市科委的工作部署,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方向,注重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 850 亿元。 一是提高技术交易质量。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把技术转移作为技术市场的基本职能,围绕重点开展工作,积极倡导实施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二是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落实、完善《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术合同审查责任制,规范审查程序。规范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和使用。 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扩大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关注范围,不断地发现和推荐典型机构,促进北京技术市场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积极为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服务,促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环渤海地区的技术转移合作。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 ·对话· 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 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表彰奖励活动,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起到哪些作用? 林耕: 每年组织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金桥奖不断地推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项目,可以起到引领、规范、促进技术市场的作用。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桥奖对推进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尤其是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金桥奖成立10多年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林耕: 到今年,金桥奖已经成立 16 年。从 1991 年的第一届开始没有中断过,每两年一届。金桥奖一开始是政府性质的奖项,前几届颁发的奖状都是盖市政府的章的。 至 2003 年开始,每年一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近几年金桥奖推出了哪些有影响的典型? 林耕: 2003 年第七届时,我们重点推出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第八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第九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这些单位现在在业内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记者:第十届金桥奖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还推出了“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和“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这是基于什么条件评出的? 林耕: 这是我们根据这些单位、个人和项目几年来在技术市场中的表现综合评定的。 记者:金桥奖推出这些“明星”收费吗? 林耕: 我们的评奖没有给企业或个人曾加任何负担,不收费,且评奖程序公开、公正、透明。 记者:金桥奖的未来设想是什么? 林耕: 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做好金桥奖的组织工作,挖掘典型,宣传典型。首先是进一步鼓励技术转移;其次是评奖质量还要提高,获奖的单位要能经得住业内人士的质疑。另外还要不断提高获奖的门槛。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北京企业近水楼台不得月
lgjszy 2010-9-28 15:24
(发表时间:2007年4月16日 经本人审阅) 来源:《北京商报》 http://www.bbtnews.com.cn/area/channel/political17960.shtml 文章出处: 《北京商报》 区域经济周刊b2版 发布时间: 2007-4-16 作者: 冯秀英 “ 去年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其中只有四成多留在北京进行本地转化,五成多都被外地企业买走了。南方很多城市,如江苏、广州等常年有专人驻守北京,找到好的技术项目,就千方百计买到手。北京的企业尽管近水楼台,但却远不如京外企业主动。 ”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向记者讲这番话时不无感慨。 记者在4月12日召开的 “ 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暨2006年技术市场工作会 ” 上了解到,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54%。 2006年北京的技术流向呈 “ 四五一 ” 格局:流向本市技术24670项,占技术合同总项数的比重为47.83%,成交额271.37亿元;流向外省市技术25965项,占50.34%,成交额325.30亿元;技术出口940项,占1.82%;成交额100.66亿元。 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巨大的科技投入未能转化为新产品或新产业。林耕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对此问题做了阐述。 报告显示,在政府经费要素中,北京具有巨大的优势,此要素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是江苏的5倍、广东的4倍、上海的3倍,这说明在争取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然而,北京的企业却未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这表明,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林耕说,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 “ 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 。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2008国际技术转移论坛在滨海新区举办—林耕应邀参加
lgjszy 2010-9-28 10:37
(发布时间:2009-3-18 11:42:11) 来源:中国技术市场网 http://www.ctmn.cn/info/detail/37-408.html 2008年11月12-13日,由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天津市科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办的 2008国际技术转移论坛 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天津市委常委科技工委书记陈超英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科技部火炬中心、天津市科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等领导和来自美国、欧盟、德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代表,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代表,以及26个省市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代表300多人,其中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5名代表及技术转移方向工程硕士班19名学员参加了论坛活动。 论坛期间,科技部火炬中心马彦民副主任、美国航空航天局高级产业顾问迈克 特辛斯基、天津市科委主任李家俊、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等国内外20位专家学者就技术转移的理论、运作机制、经营理念,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内容作了精彩演讲。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代表们围绕着 技术转移:全球化与创新 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最后与会代表共同签署并发表了《2008国际技术转移论坛滨海宣言》,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收获,提出了加深认识技术转移的重要意义及促进技术转移发展的环境和政策建设意见,探讨了技术转移新模式、新机制,特别就定期召开国际技术转移论坛、携手促进技术转移事业的持续发展达成共识。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2007首届技术转移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林耕应邀参加
lgjszy 2010-9-28 10:29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3日) 来源: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 http://www.chinatorch.gov.cn/ckzl/btnews/200712/6052.html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北京分院 点 击 数 : 259 更新时间: 2007-12-3 2007 年 11 月 30 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科院北京分院、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主办的 2007 首届技术转移发展论坛 在京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等,以及来自科技部、中科院和北京市的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及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代表共 300 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创投 ,旨在研究当前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新问题,探讨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技术转移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体系建设。 朱善璐在发言中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首届技术转移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表示希望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朱善璐强调,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关村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龙头作用,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优化技术转移环境,今后要进一步落实中关村技术转移战略,提高对技术转移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创新主体的定位,建设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何岩代表中科院对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相关单位长期以来对中科院科技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何岩说,做好技术转移工作是中科院开展院地合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中科院知识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创新体系的必要举措。依托于中科院在京科研单位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汉王、曙光、中生北控等,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品牌企业。中科院与北京市共建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研究单位的研发优势和智力资源,帮助更多首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自共建以来,北京中心围绕京区研究所专业孵化平台建设、中科院科技奥运项目应用、中关村开放式实验室服务以及首都传统工业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何岩表示,在 2010 年以前,中科院还将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创建 20 至 50 个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随后,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对《国家技术转移政策导向》进行了讲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畅谈了关于中关村技术转移战略的思考。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法国 INNOA 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总经理 Jean Marc 、清华大学蛋白质化学实验室主任罗永章、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负责人天野年崇、赛伯乐 ( 中国 ) 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就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了主题演讲。在下午的嘉宾访谈中,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马彦民、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谭鸿鑫等围绕 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 企业如何依靠技 术转移成为创新主体 、 投 资 机 构 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等主题进行了对话讨论。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林耕应邀参加(二)
lgjszy 2010-9-28 10:11
好技术需要好的转移机制 主持人 :中企动力刚刚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在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话要说,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吴晓昕 :能参加今天的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刚刚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也算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成功案例。红旗中文2000是一家国有软件企业,我们是今年四五月份正式达成收购协议的。 主持人 :为什么要收购红旗中文2000? 吴晓昕 :首先,在这之前我们比较看好该企业Office软件的市场,经过评估和仔细评审,发现其在技术上较为优秀。其次,红旗中文2000代表积极开放的Linux平台,这一点跟我们公司的经营战略非常吻合。第三,红旗中文2000在技术上有比较强的优势,但市场销售环节比较薄弱,这可能是我们很多科研院所的通病,中企动力恰恰有良好的营销渠道,所以我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第四,中企动力母公司虽然是香港上市公司,其实也应算国内企业,包括员工,都是中国人。我们很看好这个软件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迟早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上四点是我们决定收购红旗中文2000的原因。 主持人 :收购红旗中文2000后发展情况如何? 吴晓昕 :收购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一点就是技术不代表产品。一个技术如果不经过产品化、市场化,其实它的价值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以后,我们并没有马上进行市场的销售和推广,而是对产品进行重新规划和包装。红旗中文2000以前的销售市场是政府的招投标,每次政府采购都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国产软件,虽然沾了国家保护的光,但最终产品必须走向市场。在市场上,企业采购软件不问是不是国产的,需要的是产品好,要比产品、比服务。只有走向企业,产品才能够真正市场化,因为政府采购量毕竟很小。 关于技术转移,其实对企业来讲,真正的技术转移不成问题。我们今年除收购红旗中文2000,同时在和北京大学合作。作为企业,我们经常发现我们自己研发的一些技术,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专家已经研究过了,如果能够跟他们很好的合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及成本。但在和一些科研机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技术其实并没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出现技术转化难的问题。其实技术转化就是一个交易,交易难、技术卖不出去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不好,二是营销能力有限。在国内虽然有很多技术,但由于我们原来体制的关系,有些号称非常好的技术,其实距离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真正有创新的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是炙手可热的,希望有关部门领导能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让真正优秀的技术涌现出来。 密切产学研合作 主持人 :高部长,谈谈您的观点? 高志前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前几天的一份报告里说,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的流动。这个知识流动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政府与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合作研究及专利共享、科技知识的扩散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技术人员的流动四方面。我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流动是技术转移,强调公共研究成果的转移及通过人进行技术转移的问题。美国兰德公司在2002年也专门组织了一次技术转移论坛,其将技术转移过程分联邦投资、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技术原型、产品和商业化6个部分,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这和我们以前理解的技术转移,成果出来之后技术到市场进行简单交换的过程有所不同。 另外,要重视通过合作开发来进行技术转移。德国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们认为中国的技术转移主要靠买卖专利技术,要强调技术转移的渠道是人的渠道。如何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公共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美国、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法规,都是面向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当然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很发达,技术转移比较成熟,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 技术转移急需完善法律体系 主持人 :林主任一直工作在技术转移第一线,我们现在听听他的感受。 林耕 :作为地方技术市场的管理者,我们这几年在苦苦地探索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的问题,非常期盼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关注。今天能以这样的形式召开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到底怎么落实,如何实施?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认为技术转移是一条好的途径。技术转移可以成为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都参与的一种发展战略。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将技术转移作为公共政策来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包括对大学与工业界互动以及联邦实验室与工业界互动的规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1980年的《拜杜法案》、1980年的《史蒂文森 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1996年的《经济间谍法》等5部法案为支柱,美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并在技术转移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拜杜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科技法案。《拜杜法案》主要是以大学、小企业和非营利研究机构为规范客体,允许大学和非营利研究机构对政府资助所取得的研发成果拥有知识产权,并可以以专有或者非专有方式授权给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在《拜杜法案》里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条款,这就是 政府介入权 (March-in rights)。如果取得研发成果的非营利研发机构,对该成果不积极进行技术转移,美国联邦政府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将该成果所有权收回并授权予他人。尽管25年来这一条款从未实际应用过,但这一条款就像一把达摩克斯剑高悬于大学等非营利研发机构头上,促使他们积极地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成果进行技术转移。《拜杜法案》的意义就在于,它把所有在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发明和发现从大学和实验室里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拜杜法案》是美国科技政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国家专利战略上的一场革命。如果没有这项法案的颁布实施,就没有美国今天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繁荣局面。 主持人 :您认为我国在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林耕: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技术转移战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艰难历程,也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服务功能单一,效益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等。这个技术转移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在全面推进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三大战略的基础上,还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而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利用现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界限,调整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变现有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一个完善的、功能健全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协调和指导;在区域层面,要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在专业层面,要建立一大批各行业、各专业的技术转移联盟;在自发层面上,要吸引一大批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技术中介机构,将它们作为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技术转移体系的有益补充。 主持人 :这两点建议提得非常好。那么,您认为政府在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林耕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技术转移联盟的参与者,也是这个联盟的缔造者。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政府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区域壁垒,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在微观层面,政府应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转移支撑机构的建设,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此,在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促使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这是技术转移的根本动力所在。二是完善和改革财政税收政策。三是制定和完善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对企业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技术转移的一系列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四是规范各种技术中介机构。五是要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全面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调整技术转移中的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因此,除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外,还应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规章和制度。一是加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的要求,要把获取专利、转移和扩散技术的业绩作为考核承担研究项目资格的重要指标和验收项目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科技部系统知识产权托管中心,管理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 主持人 :我们今天下午的会议非常成功,前面几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演讲,徐冠华部长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刚才我们又有多位专家学者和具体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同志谈了感受。希望今天圆桌会议的观点及建议能够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有所裨益,谢谢大家。 本版文字整理晁毓山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林耕应邀参加(一)
lgjszy 2010-9-28 10:08
(发表时间:2006年8月22日) 来源 : 中国创新网 http://www.chinahightech.com/ztzl/zt_20060822_25.htm 特别策划: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 2006年8月15日,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主办,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科委、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支持的 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 在北京举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科技部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梁桂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企动力等官产学研人士出席会议。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打破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瓶颈? 主持人: 马彦民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 嘉 宾: 赵慕兰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专职委员 谭鸿鑫 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 高志前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部部长 林耕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 吴晓昕 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战略总监 技术转移机构要学会技术经营 主持人 :按照会议的安排, 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 将进入互动和讨论阶段,希望大家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最精辟的或者最重要的观点表达出来。 谭鸿鑫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想就技术转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技术转移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上的困扰,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重点技术转移,就是过去我们提到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从科研成果进入到商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转移,它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了我们怎么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这部分自主创新主要来自于大型科研院所,其技术转移有它特定的规律。二是横向的技术转移。横向技术转移讲的是技术扩散的过程,就是技术如何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建设作贡献,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谈技术转移,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得兼顾。 第二,我认为现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需要完善。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是机构很少,政策也很少。也就是说,政府在给予技术转移支持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或者清晰的做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技术转移是联系孵化器、技术服务机构、大型科研机构等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如何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是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无论是美国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还是欧盟的创新驿站等都是政府推进技术转移的做法。 当然,技术转移不能仅靠政府支持,如何解决技术转移机构中普遍存在的自身发展问题,不能靠在政府身上,或者靠在某一个大机构身上,比如说靠大学给予一些支持,但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或者真正能够进行商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必须要自己能够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而且要有生存的模式和发展的手段,技术经营就是一种手段。技术转移机构只有在市场中生存下来以后才能够得到政府持续的支持,然后才会有不断的发展。这是我国技术转移机构现在必须努力去做的。 技术转移激励机制需深入研究 主持人 :中关村是我国技术转移链条上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赵副主任,您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元老了,说说您的看法。 赵慕兰 :技术转移实际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活动,是一种商业交易活动,既然是商业交易活动就涉及到产权问题,不管这个产权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交易本身就是所有权和拥有权的交换,所以我想就产权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都要涉及两个资产,一个是带有公共资产性质的资产,比如公共技术、大学科研成果;另一个就是私营领域的资产。由于在国外这两种资产的界定非常明确,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交换被以法律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单纯一些。另外,在国外,私营企业内部也有创新,这就涉及到出资人、老板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的界定。因为技术转移和技术人员确确实实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技术转移的效益是和技术人员密切相关的。美国创造了股权激励、期权这样一种产权方式,解决了出资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解决了技术转化、技术变成商品时如何能够提高效率的问题。 这也就是说,在国外,政府投资形成的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已通过法律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企业技术人员和投资人之间通过股权激励、期权的方式也将相应的产权关系确定下来。 主持人 :针对国内的情况,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慕兰 :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自己相应的法律体系时遇到了难题,我们的股权资产和经营资产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国资委的领导下,我们在国有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比如现在国有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必须要挂牌经营、竞价销售,要通过指定的交易市场去实现其交易过程。不仅如此,目前我们也开始对一些经营者和国有资产的关系,也就是经营者收购国有资产的行为给予了关注,并做了某些方面的规定。也就是说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规则正处在一个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但无形资产或者说技术资产的交易,目前处在更初级的探索阶段。这使我们在进行技术交易过程中,特别是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进行技术交易过程中,碰到了产权处理的难题。 主持人 :这些难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赵慕兰 :技术转移实际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这个技术转移的成功案例和那个技术转移的失败案例有诸多不同因素。中关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在探讨鼓励科技人员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但激励机制必须符合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如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的48号文规定,奖励科技人员必须符合两个35%的条件,就是近几年企业的净资产增值要达到35%,在净资产增值中可以拿出35%用来奖励科技人员,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实际上这项政策激励机制与非常个性化的技术转移问题相矛盾,有些问题是需要个案处理的。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认真深入研究,否则可能我们一纸激励文件下去,并不能解决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它虽然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机构,但是其人员、最初的出资人都是国有资产。如何对国有资本的经营者给予激励?我认为在整个技术转移过程中,专业化的转移中介人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包括科技人员及企业的经营决策者,他们需要得到应该得到的激励。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2009创新北京论坛在首师大举行——林耕应邀参加
lgjszy 2010-9-27 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 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32655c49.aspx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作者: 近日, 2009创新北京论坛 在国际文化大厦举行。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科学技术协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创新研究院(北京创新研究基地)承办,主题为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丁力主持了开幕式,我校政法学院院长、北京创新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树荫主持了主题发言。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满运来、我校党委书记张雪分别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左铁镛,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北京市政府科技政策顾问李新男,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石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茂,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北京创新学会会长汪馥郁,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顾问林耕,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秘书长张国庆,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赵玉川等九位专家分别作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关于中关村的产学研合作》、《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城镇化转型》、《以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振兴北京制造业》、《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关于北京技术转移和专利商用化的思考与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思考与建议》的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为主题,重点探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意在整合首都优质学术资源,搭建首都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首都高端学术品牌,服务首都科学技术发展大局,对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赵峰、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单允茹、北京市科委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处长张星。北京市各相关部门领导,部分社科界专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部分师生以及来自新闻媒体的人士,共计二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阅读:124 次 录入:信息中心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四)
lgjszy 2010-9-26 14:31
4 北京 技术市场发展前瞻 鉴于北京市技术市场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仅对北京技术市场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做一简单分析。 4.1技术市场将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 当前,北京技术市场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其主要表现是:技术市场还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扶植,有关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等扶植政策还需要坚持和完善;技术市场中的大的交易项目主要是国家建设项目;技术的招投标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技术中介机构行政依赖性强,市场化运作弱。 在未来的5-10年内,北京技术市场逐步转向市场主导型,其标志应是: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管理是间接管理,技术市场自身实行行业管理,依靠技术市场协会自律管理;市场的技术交易项目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技术招投标机制成熟、完善;技术中介体系健全发达,在市场中十分活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技术市场中的各主体的行为依靠法律规范;各方的经济利益靠市场调节;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互交融。 4.2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仍将持续放量增长 北京技术市场自200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以来,最近8年有一个放量增长过程,年均增长率20%以上,终于在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尽管目前世界经济遭遇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并开始蔓延到实体企业,但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放量增长的过程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而最终稳定在2000亿元左右,占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的40%左右。 4.3北京技术市场走向细分,专业化技术市场将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技术市场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对技术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对技术的需求更加强调技术的专有性、集成性和增值性。因此北京技术市场必然要从过去那种大而泛的综合性市场,逐步转向专业化、特色化,进入市场细分时代。依据北京地区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将形成以下几个有特色的专业性技术市场:高新技术市场;专利技术市场;农村技术市场;实用技术市场。 4.4技术转移机构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名牌机构不断出现 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技术转移中的中介机构的缺位,将使得技术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大(尤其是交易时间成本成倍增长)、学习过程延长、机会成本加大,最终无法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一旦中介机构介入,所有这些问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粗放的技术转移变成精细的技术转移,从而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但目前技术转移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功能单一、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计划的实施,技术转移机构将会不断的成熟,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名牌机构将会不断涌现。 4.5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能力将继续提高 企业是技术交易的双向主体的地位稳固确立,参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继2006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首次超过吸纳技术交易额后,2008年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又创新高,远远高于吸纳技术交易额,仍位居各类技术交易主体之首,表明企业已由单纯的购买技术逐步转向更多地参与到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研发中,这种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的转移、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需要再扩大就必须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而现在北京市的大部分企业都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而自身的研究水平有限,这样就必须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而随着企业对技术需求不断增长,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发展下去。 4.6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作为技术资源的高端供应者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前一段时间,随着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大面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以及高等院校校办产业的蓬勃兴起,导致高端技术资源,尤其是技术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大的优质技术成果自我转化为主,从而影响了市场中技术的供应。但是,随着转制机构科技存量的消耗,特别是随着高校与校办企业的脱钩,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消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优质科技成果将会大量投放市场,其作为技术资源高端供应者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增强。 4.7 电子信息技术仍将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主导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仍将作为北京技术领域的主导,同时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等领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北京的支柱行业在未来几年中,其在技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将保持。同时由于北京能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以及交通的紧张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北京在这几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缺口也比较大,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现代交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将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总之,在未来的5-10年内,北京技术市场无论在技术交易的量上,还是在技术交易的质上,都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技术市场所创造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都将进一步增强;技术市场的管理队伍、技术交易和技术经纪人才队伍的质量将会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环保节能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市场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技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会不断增强;技术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北京技术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主要参考文献: 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 . . http://overseas.tt91.com/fuhua_wenzhang_detail.asp?id=49640 汪红.北京科技咨询业人均贡献 GDP 七万元 .法制晚报, 2004.12.23 林耕 陈靖 张若然.北京专利技术转移现状、特点及对策 . . http://www.cbtm.net.cn/list/studydetail.asp?id=21 张耘 , 毕娟 , 吴向阳等著.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 北京案例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8 : 91 林耕 傅正华 . 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管理及启示 .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 5 : 116-120 傅正华 杨冰融.技术转移:由粗放到精细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 6 : 58-61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三)
lgjszy 2010-9-26 10:43
3北京 技术市场发展对策和建议 针对北京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强化北京技术市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 3.1健全和完善对技术市场政策法律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体系,要从法律上明确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其他组织技术转移的责任。为此,北京应争取在地方立法上有所突破,通过立法明确规定: ①大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负有技术转移的责任,并将技术转移工作列入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应在职务聘任、晋级、奖励等方面有所体现。 ②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除基础研究项目外)均应对其成果的转移做出明确要求,如转移的规模、转移的时限、产业化的程度等,同时,还应明确规定研发经费的一定比例要用于技术转移,并在项目结题验收时严格考核。 ③明确各类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目标、市场地位、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功能定位,确定其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其与政府的相互关系,规范其市场竞争行为和监督管理制度,并对有关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长期贷款、风险投资、人才吸引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④明确技术转移收益分配比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各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技术转移的净收入,发明人占30%以上,系(室)30%左右,大学(院、所)30%以下是较为合适的。大学(科研院所)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教授、研究员的积极性,推动技术转移良性发展。 ⑤对待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技术的转移项目,政府在支持方式和力度上应该有所区分。尤其对待具有前瞻性、原创性、战略性、而企业又难以支持的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等,政府应该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经费上的支持。 ⑥企业在从外部获取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RD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确要求企业应将产品销售收入的10%或总收入的5%用于RD。 3.2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的机制和模式 技术转移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企业、组织和机构也有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模式却不能够完全复制。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技术转移各主体积极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和模式。 ①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相关计划,促使企业早期介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过程,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企业的早期介入,对促进技术转移、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有重要意义。 ②建立技术信息披露制度,疏通技术转移通道。一是促进技术平台的网络建设及信息流通渠道建设。二是建立权威的技术信息中心,主要的职能是经授权汇集各级政府或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经整理后发布。各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组,有责任和义务在课题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向技术信息中心提供相关技术成果的信息。 ③尽快建立与健全创业企业退出机制。没有真正有效的退出机制,等于是堵死了小企业的发展前途。 ④建立人才的使用、流动新机制,突破大学、科研院所现有管理体制,尝试大学、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连泥带土的转移模式,即大学、科研院所人员随着技术转移,到企业任职或做有组织的技术访问,让人才与技术项目流动起来;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通过人才的流动实现技术转移。 ⑤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扩大溢出效应。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应局限于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合作:一是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建立联盟,通过联合带动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鼓励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承担跨国公司的研发任务,在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向跨国公司学习。这样既可以通过合作向跨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扩大溢出效应,也可以避免跨国公司和其在华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易造成的税收影响。 3.3建立技术市场组织、协调机构 建立一个以科技和经济部门为主,金融、财政、税务、计划、教育等部门参加的技术市场组织、协调机构。其任务是起到计划、调节、咨询、服务、检查及监督的作用,即负责技术市场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协调与技术市场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技术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各项政策,使技术转移有一个顺畅的渠道,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在质和量上都能按照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进行。 3.4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核心是科技中介机构,一旦科技中介机构真正发挥其作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也就会真正完备起来。因为,技术交易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技术评估、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价格谈判、合同履行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只有打造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交易的顺利进行。 3.5加大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能培训力度 完善和提升现有的技术经纪人培育体系,实施技术经纪人守信工程。组织相关协会、技术转移组织、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经纪人,保证技术转移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使技术经纪人真正成为适应技术经纪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认证和注册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认证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考核。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进行年审、注册登记。 继续支持专业性技术转移人才的技能培训。在综合、医药、农业、先进制造等专业领域的专业性技术转移高端人才培训,大力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对此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补贴。 编写技术转移案例和教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特别是有成功技术转移经历的实际操作人员,参照国内外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与经验,探索性的编写技术转移案例教材。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二)
lgjszy 2010-9-26 09:58
2 北京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1 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动力不足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大大提高,然而,在科技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动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跟踪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技术转移和对社会的技术服务能力在逐年减弱,出现了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升反降的现象。这一现象如若延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新一轮的科研生产两张皮,而且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2.2 技术市场缺乏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技术经纪人是联系着技术成果与企业、使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桥梁。但是,技术经纪人自身以及技术经纪人制度存在着诸多局限,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首先,技术经纪业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弱点:由科技人员和机关千部演变而来的技术经纪人较多,经过培训,精于业务的高素质从业人员较少;兼职技术经纪人多,专职者少,真正站在海里以技术经纪为惟一职业者更少;从事初级、单一科技中介业务的较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的较少;经营艰难,找米下锅的技术经纪机构多,业务量饱和的甚少;对技术经纪的地位与作用,社会认知度较低,其业务渠道与经济来源十分不畅。 其次,北京的技术经纪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纪机构及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经纪人才;政府扶持、引导不够,缺乏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观念滞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技术经纪业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为轻视经纪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总想尽量甩开技术经纪机构。 2.3 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低位徘徊 据统计,2001-2006年专利申请量由12174项增加到26555项,增长1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88%。授权量由6246项增加到11238项,增长79.9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47%。专利技术交易也由166项增加到911项,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0.57%,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由2.66%增加到8.11%。但相对于全国平均10%和发达国家10-15%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院校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更低。 2.4 高校技术转移现状与北京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技术输出额落后于湖北高校,位居全国第二;清华、北大、北航、科大、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等名校云集北京,但在2007年全国高校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前20名中,清华大学成交额为3.9872亿元,仅排在第四名,前三名分别为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的成交额达到6.7423亿元。在前20名中,除清华大学外,北京高校仅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20位,这与北京高校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2.5 科技资源有效利用不够 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北京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研究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表明,北京地区的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科技资源才能得到较充分的有效利用,科技成果才会更好更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6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尚有不完善之处 政策带有很强的导向性,过去10多年国家对技术交易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落实不能到位,有些政策还有收缩的迹象。这不利于调动科技开发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 1.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 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综合技术水平、培养科技人才,进而实现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很多,主要有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人员流动、知识交流等。但事实上,由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其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也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跨国公司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即使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也严格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人员较为稳定,少量的人员流动也局限于外资企业之间,很少流线国内企业。跨国公司更通过研发分工、知识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控制等多种方式强化技术控制,控制技术溢出。 1.8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显现出其两面性 2007年,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928项,比2006年增长22.12 %;成交额544.76亿元,比2006年增长56.53%,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61.72%。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有84项,成交额高达346.79亿元,占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63.66%。 重大技术交易合同一般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二是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的交易;三是涉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交易。对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应作辩证分析:一方面,这表明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均在市场中推销或寻找科技成果,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还隐含另外意义,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在整个技术交易额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多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二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是技术吸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支撑的也多半是国有研究机构或国有大公司,资金的流向则类似于从左口袋流向右口袋,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无论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也好,还是科技计划项目也好,抑或是国家重点工程对技术的吸纳也好,都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技术市场的正真市场化还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