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语言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赵元任——“玩儿”出来的语言学家(四)
热度 2 gl6866 2014-4-20 11:28
赵元任教书教了一辈子,物理、数学、心理学、逻辑学、音乐史、音乐欣赏等都教过,而最喜欢教的是语言。在美国几十年他教西方人说中国话,既教国语又教广东话。他将汉语作为外语来教。他编教学中,结合自己学习语言的体会,创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教学、语言学研究与著述 他说,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外国语就是养成一套特别的习惯 。习惯这东西是养成容易改变难,所以小孩儿没有习惯起头儿,养成习惯容易,大人从已经有了本国语的习惯,再改成外国语的习惯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小孩子学话快。另外,他说,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和词汇三个主要部分,而发音最难,也最要紧。他要求学员想方设法跟所学语言多接触。不论在上课或自习时间,天经地义,就是想法子让学生听、说所学的语言,强调让学生联系“听说”。 40 年代他主持的哈佛大学中文速成班,他编了口语教材,并配制唱片,他每天只有一小时用英文上大班课,其它时间由助教分小组指导学生练习,自习时间学员听唱片,练习说话。 10 个月下来快速班取得很好的成绩。所有的学员都能说中国话,成绩最好的两名后来当了美国大学教授,还有一位做了“美国之音”广播主任。他教的粤语速成班 ( 利用暑期集中教 12 周 ) 效果也令人惊奇。一次他带他的美国学生到唐人街 ( 中国城 ) 一家广东饭馆吃饭,学生说粤语,饭馆服务员问那位学生:“你什么时候从中国回来的 ? ”赵元任听了很得意,当晚日记中记载“不错 ! ”。 赵元任在国外几十年的汉语教学实践,撰写了一套系统的 、完善的汉语教学教材系列,包括 1947 年出版《粤语入门》和 1948 年出版《国语入门》的口语教材; 1947 年与杨联陧合编出版《国语字典》 ( 简明中国话的字典 ) 的工具书; 1968 年出版《中国话的读物》的阅读教材。此外, 1968 年出版的语言专著《中国话的文法》,是他为外国人学习和研究汉语而写的,特别是对汉语口语语法有精深的发现,对中国人研究自己的语法也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汉语教学是他在国外大学从事业务工作的一个方面,另外 ,在大学从事语言学研究也从没有中断过。他通过指导研究生工作、暑期语言学讲习班讲课、各种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短期讲学等介绍和交流自己的研究工作。 耶鲁大学语言学俱乐部,是一个非正式的学术活动聚会 ,赵元任尽可能都参加,自己也作过几次中心发言。有一次他讲倒英语,并录音,后把唱机倒转放,人们又听到正常的英语说话。听众大为惊异,也很敬佩,只有赵元任才有这样的语言才能。他试说倒话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语音语调。 美国语言学会利用暑假举办暑期语言学讲习班,美国中部几所院校也有一个院际远东语言学暑期班。赵元任多次应邀讲课,几乎每年都参加。他很欣赏这种讲习班。一般一所大学语言学教授并不多,举办暑假班可以集中全国许多大学的语言学专家教授来讲课,而在一个学校很难做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赵元任在暑期班讲授过中国语言的结构、中国古音等多个专题,开设过中国音韵学、中国文法等课程。他不仅介绍自己的学术工作,他也听其它专家教授的课程。 1959 年他应邀去台湾大学讲学,系统地讲述了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有关的基本问题。 1959 年又以富布莱特研究学者 (FulbrightResearch Scholar) 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作中国语音学和文法系列演讲。这两个系列讲座凝聚了他多年研究成果。他的每次报告或演讲都是充分准备,而且进行试讲。他讲解深入浅出 ,生动幽默,大受欢迎。 1959 年台湾大学文学院丛刊将他在台湾大学的演讲记录冠以《语言问题》,整理出版,共十六章,是他关于普通语言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李荣先生盛赞此作“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不乏“明达的见解”和“精辟的议论,且由于讲得深入浅出,读来引人入胜”。这部著作于 1979 年在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一出版就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和欢迎。赵元任为新版写序。他谦虚地说“这书自从 1968 年再版以来又十多年了。现在又有再印的计划,总是还有点用处吧 ? ” 1968 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英文著作 Language and Symbolic Systems( 语言和符号学 ) 。这本书本来是根据《语言问题》一书改编的,内容更适合外国读者。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重视,纷纷翻译,不久,法文、日文、西班牙文版相继出版。在他的私人档案夹中登录的此书的书评 40 多篇。《中国话的文法》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1965 年在加州大学内部出版, 1968 年正式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此书有中肯的评价。“这是一部方法严谨、系统分明的大书,有很多创见胜义”,“无论从立论的深度说,还是从影响的广泛说,《中国话的文法》都是最重要的汉语语法著作之一”。书中有许多生动精彩的例子,这对一部成功的文法著作是极为重要的。他说,“我太太一不留神就说出些中国话的文法的绝好的例子,所以我致献这部书给我太太”,可以想见书中例子的幽默与风趣。此书原著为英文, 1979 年、 1980 年先后由吕叔湘先生摘译、丁邦新先生全译成中文。 此外, 1976 年出版了他的《中国社会语言论文集》, ( 英文, Anwar S . D : l 教授编 ) ,收入他近年关于中国语言 26 篇论文。据他介绍,论文集共分 4 部,关于中国方言及语言统一的各方面;关于方言比较及中西文比较及儿童语言问题;关于语言的哲学方面,例如逻辑与文法的关系;关于中国语言应用各方面的结构。 赵元任晚年也从来没有停止研究工作,他重点进行中国通字方案的研究 。《通字方案》一书是他最后的一部著作,周恩来总理 1973 年曾很关心地问及该书的出版。这部著作 1983 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可惜他自己没有看到。 赵元任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语言学家,一位富于开拓精神,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我国语言界一向给予赵元任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也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成就与贡献,获得世界的公认和尊重。他于 1945 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是当选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的唯一中国学者。 1948 年当选为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0 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三次荣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46 年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Litt . D ; 1962 年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LD ; 1970 年俄亥俄州立大学 (Ohio State University) 人文荣誉博士。 中外学界对赵元任的成就与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普林斯顿大学介绍 他“是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并对中国科学院作出突出贡献;他是自己国家多种方言的学者和历史家,他的研究成果帮助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理想”。俄亥俄州立大学介绍他“是一位博学的汉学家、天才的语言学家、出色的教师。他的创造性的思想和学术上的 严谨性,为人们探索真理增添了新的思路”,“他创造性地和精巧地运用现代语言方法系统地研究现代和经典的中国语言”,他“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也是音乐作曲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和作家。他的如此大量的著作充分反映出一个非凡脑筋的巨大活动量”,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当代著名的中国和美国学者,也说明了他作为教师的成功”。他 1954 年和 1968 年两次荣获谷根海姆 (Guggenheim) 奖金,该奖金授予过去的工作中表现出具有最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或表现出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 1959 年获得奖金以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身份到日本京都大学讲学。 1967 年加州大学授予他教授研究讲座称号 (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 ,这是该校授予教职员的最高荣誉。 1981 年赵元任最后一次回国,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参见常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常州名人赵元任》长篇文章。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69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赵元任——“玩儿”出来的语言学家(三)
gl6866 2014-4-19 13:41
赵元任曾提出一方面要历史地科学地研究中国语言问题 ,另一方面要进行建设性的改革。赵元任的国语运动活动,是他进行中国语言问题改革方面的一部分。他时时刻刻地考虑着历史地科学地研究中国语言问题。 语言学研究和方言调查 1921 年,赵元任跟美国说再见才一年,就带着新婚妻子又去美国了。他给朋友写信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又到美国 ? 有些人认为我是去住或死在那里,其实是一回事。也有人认为我主要是去录制 ( 国语 ) 留声片的唱片。有些人认为我是被哈佛大学邀请去教哲学和中国语的。还有些人认为是去英国进修语音学路过美国。所有这些都有一定的不确切性在里头,因为我没有暴露出真正的目标。我是绕地球旅行到中国去,而在美国遇到了困境 ( 搁浅在美国 ) ”,写得很幽默。实际上他是说他没有偏离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大目标。他想出国再学习,于是他接受了哈佛大学的聘请任教。在美国三年,欧洲一年再回国。 ( 从北京出发,路经美国“逗留”三年,再经欧洲“略停”一年,回到北京,环绕地球旅行整整一周 ) 。 他在哈佛大学任教,带着到纽约哥伦比亚公司录制国语唱片的任务。那就是 1922 年,他第一次用人工国语的“老国音”录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套唱片。他在哈佛大学教中国语是他第一次教外国人学中国语,把中国语当作一门外语来教,与在国内教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为此他用英文编写《中国国语留声片教材》 (A Phonograph Course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这次他没有再用“人工国语”,而改用北京语音录制唱片。 1924 年至 1925 年他和夫人带着美国出生的两个女儿如兰和新那到欧洲一年。将幼女们寄托在巴黎附近农村人家后,就到欧洲各国旅行,拜访著名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在法国的时间最长,在巴黎大学注册听课,凡在巴黎大学开课的语言学家,他必往聆听,不在巴黎者 也要前去请教。当时有 PaulPelliot 、 Abbe Rouselot 、 Henri Maspero 、 Hubert Octave Permot 、 Joseph Vendryes 等。英法之间只隔一个英吉利海峡,交通方便,赵元任往返多次,拜访了国际语音协会创始人之一的丹尼尔 · 钟斯 (DanielJones) ,访问实验语音学家史逖文 · 琼斯 (Stephen Jones) ,并在琼斯实验室做了一段实验,听了詹慕斯 (Lloyd James) 等专家的课,会晤基本英语创建人奥格登 (O . K . Ogden) 。到德国汉堡拜访语音学家海因尼兹 (Wilhelm Heinitz) 并参观了他设备精良齐全的语音实验室,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瑞典与汉学家高本汉 (Bernhard Karlgren) 的几次会晤,更加难忘。他说他们第一次的会晤,高本汉谦虚镇静,很像一位中国学者,谈话时不专断,不坚持己见。高本汉中国话说得很好,由于在山西时间很长,说中国话略带山西口味。但当他们开始讨论有关语音学理论时,高本汉说:“咱们还是改用英语谈吧 ! 这样对我更省力一些” ! 赵元任那时已经在国内拜读过高本汉的巨著《中国音韵学研究》法文原文本,他们一同讨论将这本巨著翻译成中文的可能性。高本汉从赵元任身上也看到“中国新兴的一班学者,他们的才力学识既比得上清代大师,同时又能充分运用近代文史语言学的新工具”。此后,他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并商定由赵元任、罗常培和李方桂三位新兴的中国语言学家翻译这本巨著。 1928 年高本汉来信给赵元任,不仅要求赵元任做翻译,还要求他负责重编。赵元任乐意地接受了,几位译者花了数年的努力,改正错误、加入新材料,改用国际音标注音,一部分重编。这部译作获得原作者高度评价。 1925 年 6 月,赵元任一家抵达北京,他正式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和王国维已先到达,陈寅恪第二年 8 月到,一时形成以拥有“四大导师”而引以为豪的清华国学研究院鼎盛时期。赵元任时年 33 岁,是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开设方言学、普通语言学、语音学课程,同时他指导学员进行的专题研究范围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的乐谱乐调、中国现代方言学等,在大学部讲过逻辑学、音乐欣赏课程。他虽然主修数学和哲学,但对语言问题一直有兴趣,也从未停止研究工作。从到国学研究院起他正式以中国语言学和语音学为学术上的主攻方向了。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就是当年学员之一,他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古文法》。王力回忆:“这篇论文是梁启超、赵元任两先生指导的,梁启超先生在封面上写了一个总批:‘精细妙悟,为斯学辟一新途径。’论文里边还有‘卓越千古,推倒一时’的评语。赵元任先正相反,他对我的《中国古文法》不曾给予一句褒语。他用铅笔小字做眉批,专找我的毛病,其中最严厉的一句批评的话,就是:‘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后来成为我的座右铭。” 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中国方言进行调查研究是赵元任对语言学研究极为 重要的贡献。方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他在《现代吴语的研究》序言中指出:“研究中国语言最详细又最多的,大概要推瑞典的中国音韵家高本汉 …… 不过一个全国的方言调查不是个把人一年功夫或一个人年把工夫可以作得完的。高本汉的所得的材料可以够使他考定隋唐时代的古音的大概,但是假如要作中国的方言志,那还得要许多人许多年有系统的调查跟研究才作得好吶。这种事业的重要,无论是本身的重要,或是在国学上地位的重要,或是应用于教育上的重要,也已经有过好些人谈过的了,可是空谈了许多时候怎么没有结果吶 ? 这大半是因为有几种必需的条件还不能实现。第一,要有永久性的组织跟经费能一致的办这事情,这是无消说的。第二,要有相当训练的工作者。但这是一种很专门的训练,不是几个月速成科可以练出来的。假如随便到各处走走听听记记,那所得的东西的价值一定等于零,或小于零,因为多错误的记载还不如没有记载。第三,要国内太平,不然最值得调查的区域往往不能去调查。可是要慢慢的等,等到哪一天才可以有大队的语言学人马,大规模的来测量全中国的方言地理吶 ? 所以还是先比较小规模的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区域里作一点比较简略的研究,至少也可以做一个后来研究的格式。” 1927 年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首先选择吴语做第一次的方言调查。常州、常熟、苏州均属吴语,是他从小就熟悉的方言,这给方言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他和助理杨时逢亲自到江苏和浙江两省进行实地调查。出发前,他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做准备工作,拟定江浙音表和词汇表,及《北风跟太阳的故事》等做发音材料。 10 月 10 日 动身离开清华。 20 年代中国的交通还很困难,一路上需乘坐汽车、火车、轮船、小火轮、小划子等各种交通工具。方言调查必须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为此,他不怕辛苦日夜奔跑, 12 月 14 日 那一天就跑了 4 个地方,他兴致勃勃,经常干到深夜还看调查报告、写日记,还常带病坚持调查工作。杨时逢回忆:有一次,夜间由无锡赶火车到苏州,短程火车只有四等板椅的统车厢,搭车的人并不多,他们上车后因为太疲倦了,各自带的小提箱做枕头,想休息休息,也因为太困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醒来时满车漆黑,往外一看前几节车厢已经开走了,只有这节车厢仍然留在原处。他们只好在车上睡到天亮。为了记音准确,他想出很多办法,例如对一种方言他总要找两个人发音。有时找同一人重复读课文或例字表,如果每次读得很自然而且发音不变,他就认为可靠,否则另找发音人。实际的语音都是用国际音标记录,那时他们还不具备录音设备,赵元任身带一个滑动音调管,用来与发音人声调相配,以便准确记录声调。这样的调查工作充分体现他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语言学家。 在历时两个多月里,他们记录了吴语区 33 个地方的方言,访问了 200 多人,记录了 63 名发音人的话。调查后赵元任经整理、分析和研究写出《现代吴语的研究》专著。这部书为后来的方言调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受到了语言界的推崇。《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 1928 年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 ) 成立,蔡元培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赵元任的老同学杨杏佛任总干事。第二年傅斯年负责筹备建立历史语言研究所 ( 史语所 ) ,请赵元任来创办史语所语言组。赵元任愉快地接受了。从那时起赵元任正式把语言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为此, 1929 年赵元任离开清华 ( 仍然兼课 ) ,正式转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语言组主任,他的心全扑到筹建语言组的工作中去了。 那时的语言组有一支很强的研究队伍,有语言学家李方桂和罗常培作研究员,逐年招考进来的助理丁声树、吴宗济、董同龢、周祖谟和一直跟随他的助理杨时逢等,后来都是在语言学或语音学方面作出成就的专家。赵元任为语言组制订了两大计划,一是在几年之内把全国的汉语方言及非汉语方言都调查遍,整理并建立档案,作以后研究语言的参考数据。二是建造一个一流的语音实验室,这是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在他主持语言组工作时,他领导调查汉语,李方桂则负责非汉语方言调查。他亲临实地进行调查工作。 1929 年,一个人调查广东和广西粤语,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记录了百余首广西瑶歌。 1934 年与罗常培和杨时逢调查了安徽的徽州话,他们第一次带上从美国刚运回的新的录音设备。赵元任夫人是安徽人,这次同往,大家还一同游览黄山。 1935 年,与李方桂和杨时逢调查江西 57 处方言,赵元任劳累过度而病倒,夫人赶到南昌来接他。 1936 年与杨时逢和葛毅卿调查湖南 75 处方言。最后一次是 1936 年,调查湖北的 64 处方言,杨时逢、丁声树、吴宗济同往。这些到外地实地调查方言,他统称为方言调查“田野”工作。随后抗日战争爆发,中断了他的“田野”工作。除《现代吴语的研究》外,他的方言调查专著有: 《钟祥方言记》、《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 合 着 ) 、《中山方言》、《台山语料》、《绩溪岭北音系》等。除汉语方言记录外,他还做了藏语和瑶语歌曲的记音,并发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洋嘉错情歌》 ( 合着 ) 和《广西瑶歌记音》专著。 1934 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到南京新建的大楼,赵元任亲自规划和建立语音实验室,并亲自监督建造工程。隔音材料,仪器设备等都由他亲自挑选和购买,部分是他 1933 年在美国时购买并运回国的。科学的进步使录音设备日新月异,他使劲紧迫,从在广州时用蜡筒开始,经过光铝片,涂面铝片,出什么买什么。南京的语音实验室有四大间,隔音效果很好。室内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录音设备、音浪机、留声机等几十种仪器。 赵元任主持语言组工作期间,曾于 1932 年至 1933 年请假一年半,接替梅贻琦在美国的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主任工作。清华要梅回国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赵元任当时本不太想离开正在进行的语言组各项工作,但考虑到可以与美国语言界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正在建设的语音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他就答应去了,这是他短期去美的真正兴趣所在。他在美国到各地视察清华留美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拜访了美国语言界的专家教授,如美国方言调查主任库拉斯 (Hans Kurath) ,语言学家伯拉克 (Bernard Bloch) 。拜访耶鲁大学描写语言学派大师萨丕尔 (Edward Sapir) 教授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萨丕尔问了常州话的几个要点,大约一个钟头,就把常州的音位系统差不多弄清楚了,简直要说常州话了。在纽约一次基本英语会议上与奥格登 (Ogden) 和理查德 (Richards) 教授等会晤。到芝加哥拜访另一位描写语言学派大师、结构主义创始人布龙菲尔德 (Leonard Bloomfield) 教授,他后来读了布龙菲尔德送他的专著《语言论》 (Language) ,非常敬佩,后来赵元任经常向他请教,他说自己在语言研究方面受到布龙菲尔德一定的影响。 1933 年,赵元任在美国为语音室订做、订购仪器等语音室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仪器的验收、搬运、托运等都亲自出马。仪器带回国后立即用于方言调查工作中。 1936 年语音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完成了不少语言研究工作,录制成千张方言调查铝片音档。赵元任开始筹划福建方言调查的工作计划。此时不少国外专家学者前来访问和参观。可以说,他们开展的语言研究工作与所建的语音实验室在国外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夏威夷大学教授参观后,来函请赵元任到夏威夷大学做访问教授,并许以高薪。赵元任客气地回信谢绝了。方言调查工作,民众教育的罗马字化工作都需要在国内进行,他无暇旁顾。 30 年代赵元任发表了很多篇重要的语言学论文,其中 1934 年在《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用英文发表的“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 1957 年全文转载在美国语言学家马丁 · 裘斯 (Martin Joos) 编的《语言学论文选》中。裘斯说早期音位学,很难想得出一篇比赵的文章更好的。这篇论文现在已成为音位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1930 年发表的“一套标调的字母”是赵元任设计的一套五度制标调字母,为记录和研究汉语 ( 以及其它有字调的语言 ) 的声调提供了准确而方便的工具。很多研究语言的人用这套标调的字母但不知其来历。相隔 50 年后 (1980 年 ) 《方言》杂志重新发表此文,并将这篇用国际音标拼写的英文著作改用英文拼写发表,大大方便了读者。 30 年代发表的语言学文章还有“听写倒英语”、“中国字调跟语调”、“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等重要语言学佳作。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4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元任——“玩儿”出来的语言学家(二)
热度 2 gl6866 2014-4-18 14:13
1915 年至 1916 年间,赵元任日记中多处记载考虑学成回国做什么,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时常和同学议论中国语言的问题等。他说自己也许适合研究中国语言问题( 1915 年 3 月),又想到自己一生的工作也许是在国际语言、中国语言、中国音乐和认识论方面 ( 1915 年 5 月)。 1916 年元月记载:“我大概是个生来的语言学家、数学家或音乐家。” 2 月的日记中再度表示,自己“索性做一个语言学家比任何其它都好”。 中国语言问题 留学期间赵元任与胡适——他的同学与终身好友,时常在一起议论中国文字改革问题。 1916 年,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新成水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胡适担任文学部委员。胡适找赵元任商量,把“中国文字的问题”作为年会文学部论题。胡适说他负责写“如何可使吾国文方易于教学”,要赵元任写“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为此,赵元任认真准备,从中国语言的科学研究、中国语音学到改革的建议,越写越多,大大超过原来的计划,不得不分成三篇,加上胡适的一篇,用英文撰写成的“中国语言问题”为题的一组文章,刊登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赵元任在第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中国语言存在的问题 ,并且列举事实来讨论。他指出一方面要科学地历史研究中国语言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建设性的改革。提出的问题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又熟悉不少中国方言,掌握在大学所学的西方语言学、语音学知识,并做一些研究。他认为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学者的大量工作对研究及改革中国语言有启发和帮助,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语言问题,而这是外国学者所不易做到的,因为外国学者不了解中国语言的问题,他强调研究中国语言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它应该是历史的;其次,又必须是经验的,即根据对实际用法的观察和统计,提供判断和评价传统观念的依据;第三,应该是有分析的。 在最后一篇文章“改革的建议”中,提出自己初步考虑要进行改革的几方面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为 10 个小标题:发音的标准化、诗韵的修订和音律的发展、外国专有名词的翻译、口头词语的标准化、文言词语的改革、外部形式、字的简化、拼音化的论点、怎么使汉语拼音化和对拼音化的 16 条反对意见等。赵元任所提出中国语言的问题,都用生动具体的例子逐条说明 。他在文章结尾申明自己撰写这几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提出问题,引起人们对研究中国语言问题的注意。他说文章写完了,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 这篇文章距今已经 80 多年了,那时他仅 24 岁,虽然大学主修的是数学,此时正在研究生院学习哲学,但正是由于他学贯中西,文理哲兼长融汇,并满腔热情地投入改革,他后来才能在语言方面不断作出成绩。赵元任的一生就是一个用现代方法,历史地科学地研究中国语方并不断创新的典范。 编《国音新诗韵》 在我国历史上,凡作诗、填词或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致有一个用韵的 共同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大体依据隋代“切韵”,但早已失传。到了南宋时期,平水人刘渊把某些通用的韵又加以归并,如今刘书也已失传。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来源程于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韵略》。沿用最久的“平水韵”距今已超过 700 年,由于字读和语言的不断变化,这些韵书早已不适用。赵元任也感受深切,他在 1916 年中国语言改革方案中就提出修订诗韵和发展音律的必要,要给亲友的信中也一再提到。他说,当前 1921 年诗韵系统是基于千年前的读音,应该按照现今的音进行修订。随后自己便动手编写一本《国音新诗韵》附平水韵, 1923 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热心国语运动 1920 年 9 月一个晚上,赵元任到胡适家喝茶,他第一次会见了“国语研究会”的汪怡、钱玄同和黎锦熙等先生,他们一见如故,热烈地广泛深入地讲座中国语言问题,给赵元任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钦佩这些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他发现有些想法竟与自己几年前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他留给国语研究会的先生们的印象也很深刻,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被选为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的成员,并很快地投入于国语运动,成为国语运动中很活跃的一员。他致力于统一国语和推行国语的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推广普通话。根据国语会的要求, 1922 年他受托录制国语唱片(在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录制唱片)和编写出版〈国语留声片课本〉。这套唱片当时是根据 1913 年“国音统一会”通过的人工国音,即所谓“老国音”录制的。这种老国音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又照顾南方官话,而带入声声调的一种语音系统。因为赵元任是唯一用这种语音发音的人,这样的国音无法推广。 1925 年国语会又决定改用北京语音为标准,那时赵元任改编国语留声片课本,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并根据 1932 年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新国音”的〈国音常用字典〉录制唱片,成为当时推广国语的标准语音。 赵元任在推广国语过程中,采用他一贯提倡的“听说”教学法。他在教材序言中说:“百闻不如耳闻”,就是说语言要自己亲耳听听,“耳闻不如口读”,就是说耳朵听了未必口能说,还必须要自己读出声来与耳朵所听到比较好,才能学好。 30 年代广播事业大大发展,赵元任充分利用广播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推广国语,那时他住在南京,在电台作过一系列国语广播讲课,并带孩子们一同去参加,在对话节目孩子们表演听众,有时候唱歌,他的广播教学一向生动活泼。 赵元任编写的《新国语留声片课本》,有他发音的“新国语留声片”以及他的一系列推广活动,对推广国语标准音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国语标准音以致成为后来推广的“普通话”,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和形成,对于后来的一系列语文改革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赵元任对此作了重要贡献。 在国语运动中,赵元任热衷于创制国语罗马字罗拼音方案的活动 。他早在《中国语言的问题》第四篇“改革的建议”中就提出中国文字拉丁化问题及自己的方案。当时有人反对,他与之进行辩论,并阐明自己的论点。回国后,他与“数人会”的刘半农、黎锦熙、钱玄同、汪怡、林语堂等人取得共识,共同研究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在蔡元培的支援下,终于在 1928 年 9 月 26 日 由当时的政权机关正式公布。赵元任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呀,他在日记中用国语罗马字写下了他的激情: G.R.yu jeou yueh 26 ryh gong buh le.Hooray !!!( 国语罗马字已于 9 月 26 日 公布了,好哇!!! )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赵元任在 《中国语言的问题》文章后,就讨论过文言言和白话文问题。他还指出写的白话文和说的白话(口语)不一样,他更强调口语,即活的语言。为此他进行过多种尝试。 一个尝试是用白话翻译小说。赵元任在大学读书时曾被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走到镜子里》两部儿童小说所迷恋,早就想将这两部书翻译成中文。他探索用白话文,并且是用口语翻译。他于 1922 年在第一部书的译者序中说:“这书要不是用语文体(白话文)很难译到‘得神’,所以这个译本亦可以做一个评判语体成败的材料”。他不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用译着来证明白话语体文能成功地表面优美的文学著作。原着里有些字是作者为了表面儿童的心理、思维和语言而编造出来的,是有趣的文字游戏。为此,赵元任下了很大的功夫,译得极为传神,以中文的“文字的游戏”保持了原著的风格。 1932 年初又译完第二部《走到镜子里》。赵元任说:“在这本书里,我把双关语译成双关语,韵脚译成韵脚,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里,我没有能做得那么好。”第二部书的最后清样毁于战火( 1932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件中被烧时,赵元任著作清样在其中被毁),一直等到 1968 年,经过整理残余的手稿和重新翻译一部分,才作为《中国话的读物》中第二卷在美国出版。 另一种尝试是将活的语言(北京口语)搬上舞台。 1927 年,赵元任将另一位英同作家 A.A. Milne 的剧本“ TheCamberley Triangle ”用北京口语编制成中文,剧情做了一些更改,改名为《最后五分钟》。他亲自导演,请几位清华学生表演,并在清华学校旧礼堂公开演出。随后他又将脚本写成汉语与国语罗马字对照版本,亲自写序,并附学术论文“北京语调的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既是话剧的国语(口语)脚本,又是推广国语罗马字的读物,书后所附研究北京语调的学术论文又是他的语言研究成果家。如此有趣的著作只有幽默风趣如他的人才写得出来。 30 年代初,他参加由中国现代戏剧熊佛西和余上沅组织的“北平小剧院”活动。他从推广国语,提倡白话语体文,研究语调的兴趣出发参加戏剧导演,甚至亲自登台表演。一次他的熊佛西上台合演《挂号信》,赵元任扮演教授,熊佛西演学生,为了使教授显得更加老成持重,上台前,赵元任在自己的眼镜上又加了一付黑眼镜。熊佛西上台发现赵元任戴着两付眼镜,竟笑得下不起腰,不能再演下去了。幸好那次只是彩排。当年风华正茂的赵元任与当代戏剧家挚友们,就是这样热情地投入了影响深远的国语运动。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7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赵元任——“玩儿”出来的语言学家(一)
热度 3 gl6866 2014-4-17 15:59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九月十四日( 1892 年 11 月 3 日)生。当时祖父在河北一带做官,所以赵元任出生在天津。据赵元任自己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31代孙,六世祖赵翼(号瓯北)是清代著名史学家和诗人,对赵元任很有影响。他说:到我六世祖瓯北公,因为他做过许多事,到过许多地方,著过许多书,所以我们家里总拿他当个榜样。赵元任出生时家里三代同堂,祖父赵执怡(号仲固),清同治举人。父亲赵衡年当时忙于读书准备考试,后来中了举人。母亲冯莱荪(又名妮芬),据赵元任《早年自传》中回忆说:“母亲是那时有点才的女人,能写诗,能填词,写得一笔好字,还有昆剧也好,又能唱歌。虽然母亲教过我昆曲,可是我想我后来喜欢弄音乐多半是从母亲传下来的。可是吹笛儿倒是我父亲教我。” 语言神童赵元任 赵元任对周围的所见所闻很敏感。他注意到所接触的多种不同方言,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留神听各种不同的口音,并跟着学,家里原籍江苏常州,但是住在北方得说“官话”,可是他对北方的官话很有看法,尤其是他把老北京市井的“土话”,叫“老妈子话”。所以他最早是带常州口音的官话,自己说的也就成了一种不很纯粹的京音。他天生有副好耳朵能够分辨声音极小差别,他还会有副最会模仿的发声器官,什么声音都能学会。赵元任跟带他的周妈学会说保定方言。为了跟表弟一起玩耍,他跟表弟学会了说常熟话,还跟家乡请来的陆老师学会用常州会念书,后来回到南京,到什么地方学学什么话,他年龄还没满12岁就已经会说北京、保定、常熟、常州、苏州等地方言,并且长大后也没有忘记。 在北方这些年,由于祖父的差事经常变换,赵元任小时也就的跟着不断搬家。这也为他掌握方言和以后研究方言奠定了基础。他生在天津,第二年就搬到北京,不久又到保定,接着搬到磁州。这些当然都是别人告诉他的,4岁起自己也能记忆起一些,他记得: 三岁住磁州 四岁住祁州 五岁住保定 六岁住冀州 七岁住保定 八岁住冀州 九岁“回”常州 虽然赵元任9岁前没有到过常州,但是上辈子都是常州来的,所以跟着说“回”常州了,毕竟常州是赵元任的老家。收拾东西,搬家这一切他从小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把这辈子跑过的地方按时间、地点、路线记录下来,那可不是三页五页能写得下的呢。可是回到常州后不久,他母亲便去世了,他也被外婆接到了苏州。 在苏州,他经常能和表弟表妹玩耍,跳绳、玩皮球、还学会玩麻将牌。在苏州那年他跟表哥庞敦敏学会用反切说话,不懂反切的人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后来进一步用倒转反切说话,这样熟悉反切说话的人也不容易的懂。学习不同的方言似乎是赵元任的生活乐趣,这种乐趣。这种乐趣丰收了他一生的事业,赵元任女儿曾问过他为什么研究语言,他回答说:“好玩儿。”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句“好玩儿”却为赵元任赢得“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地位。 赵元任在大学选修的课程领域很广泛。从大学二年级选修的课程来看,选修了现代哲学发展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堂讨论、仪器的设计与制备、实验物理的近代发展、力学热力学、有限群理论、系统心理学、语音学等。他曾说在大学时,并没有打算什么都学,只是觉得不只限于学习少数几种科目。他在大学几年选修的课程从哲学、心理学、语音学到音乐等等,学一样,钻研一样,并没有因为是选修课而马虎。甚至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引起了他的注意。例如他选修德语课作为规定的外语学分,另外还在宾州一个国际函授学校学习法语。法语函授采用“听说”的教学方法,给学员一套录音蜡筒(当时还没有留声片或磁带录音设施)听课文,学员的作业也通过蜡筒录音寄给老师,并由老师纠正发音。这种教学方法赵元任非常欣赏,相比之下,德语老师虽然是德国人,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听老师说过一句完整的德国话。课堂里不是老师用英语讲解课文,就是学生将德语课文翻译成英语。虽然学的课程是德语(外语),学生大部分时间听的却是英文(学生的母语)。对此,他很不以为然,他没有管这一套,自己跟读私塾的办法一样,大声朗读和背(德语)课文,最后他的考试成绩获得优秀。从他的外语学习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多么广,学习是多么认真,同时又有主见,学得主动灵活。他后来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始终坚持这种“听说”教学法。 赵元任对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业余用英文编写了一个独幕剧《挂号信》,讲述一位中国留学生英文说不好,想发一封挂号信闹出了好多笑话。在中国留学生活动中曾多次演出,博得观众的欢迎。这也可以说是他对语言兴趣的一个表现吧。那个年代正是世界语运动的早期,这自然很快引起一个对语言感兴趣人的注意,他说自己也算一名参加世界语聚会的活跃分子吧。在哈佛大学研究学习时,有幸认识了《基本英语》作者之一、语言家里查德。回国后曾编制基础英语录音教材加以推广。里查德的学术思想对他后来研究中国的通字方案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给罗素做翻译 1920年8月赵元任应清华学校的聘请回到中国。到清华学校报到之前,首先到南京出席中国科学社第五届年会。他是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对科学社的活动从来都很热心。会上他作了一个有关太阳系的科普报告,并会晤很多老朋友,如任鸿隽、杨杏佛、胡适、胡敦复和胡明复等。三位胡先生透露梁启超、张东荪领导的进步党拟请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中国做一系列的学术演讲。因为罗素讲学涉及高等数学、逻辑学、哲学等,不易找到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人,他们认为赵元任担任这项翻译工作的最佳人选。赵当然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为罗素做翻译。他早在读书的时候就阅读过大量罗素的著作,认为对自己在哈佛的学习很有帮助。赵元任到清华大学上课没有多久,“讲学社”的蒋百里就和清华学校金邦正校长交涉把赵元任借走了。赵元任陪罗素讲学近一年,辗转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北京、保定等地,主要在北京。赵元任陪伴罗素到各地演讲做翻译时忍不住试试用当地的方言翻译,他最得意的是在长沙,刚才旅途中跟一位长沙人学的长沙话,做翻译时用上了。讲完后一位学生跑上来问他:“赵先生,是几时回省的?”这位学生以为赵元任是湖南人,国语说的不太好,却不知道赵元任原是说国语的,而说不好湖南话。他觉得这件事非常有趣,很爱讲这段故事给亲友们听。罗素在华演讲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哲学、社会改革、教育等方面。 赵元任说,当好罗素的翻译确实不容易,为难之处倒不是讲演内容高深,而是罗素性情幽默,喜欢用诙谐的双关语,很难翻译,罗素曾经写过《物的问题》和《心的问题》,其中涉及唯物与唯心问题。例如,有一次罗素突然开玩笑: “What is ‘matter’? Never mind! What is‘mind’? It doesn’t matter!”。语虽简单,但巧妙双关,不但在台上演讲时难以用中文译出,就是事后冥思苦想,也难得到令人满意的中文翻译。当时只好说,那是一种英文文字把戏。由此可见二种语言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其不可翻译性是多么强。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10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邢福义学术陈列室》精装全彩图册即将出版
xscb 2014-2-17 14:27
邢先生警言: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跬步行千里,毅力盖万金! 句号放大是个〇,往前又是〇起点! 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汪国胜、匡鹏飞、邓天玉、沈威全面整理、精心编撰的《邢福义学术陈列室》精装全彩图册即将由我中心(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广东公司武汉学术出版中心)编辑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语言学学问大家,邢福义先生一生经历可谓集朴实、卓越与传奇于一身。他不仅学术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而且被认为“既是语言学,又走出了语言学”。 可以说邢先生不仅对广大学人有丰碑的引领作用,即使对许多普普通通的奋斗在社会各个岗位上的人而言无疑也是激励向上、勇于创新的楷模。因此,这样对其学术成就的全面整理与呈现,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者,教师,大中小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各类进取型人士,都可从本书得到启迪,受到激励。 该图册将全面呈现学问大家邢福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概貌。本书从邢福义先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学术多方面成就、各重要媒体所载邢先生代表性文章、获奖资料等多个角度,全面整理、编撰、呈现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的主要成就。全书文字与照片相互解证,文图并茂,引人入胜。 该图册的传主邢福义先生为享誉国内外的汉语语言学家。1935年生,海南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主攻汉语语法学,主张“研究植根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坚持走自我创新的道路,追求研究中显现学派意识。其学说,诸如“小句中枢”和“两个三角”等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四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还获得其他高级别奖项多个。入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被评为“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获“华大卓越教授奖”。多次出国出境讲学,被境外誉为“杰出学人”。 本书分四章,第一章为“路在脚下 志在高山”;第二章为“五十余年 脚印绵延”;第三章为“选择一隅 品读其文”; 第四章为“媒体评说 助译其人”。全书文字与照片相互解证,文图并茂,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汪国胜,1958年生,湖北大冶人。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语学报》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中南修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汉语语法,也研究汉语修辞和语言教育问题。先后承担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出版《大冶方言语法研究》、《语言教育论》(主编)等著作4部,合著和参编著作20余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匡鹏飞,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6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6月—12月,被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历史词汇、语法研究,兼及古文字、中国语言学史、武汉方言等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独著和主编著作2部,参著4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合作成果)。 邓天玉,1979年生,湖北麻城人。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邢福义学术思想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沈威,1982年生,湖北天门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并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并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截至2013年12月26日,已主持、参与各级各类项目5项,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并研发了“当代小说语料库”(657 136句)与“汉语复句语料库”(658447句),参与研发的语料库为“汉语中介语动态语料库”。 (年前到邢先生办公室沟通书稿版式等问题时的合影照片)
个人分类: 学术动态|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知语言学家Sydney Lamb和他的学术伦理
热度 3 liyanwu 2012-4-9 15:02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学家 Sydney Lamb , 评析这位不同凡响的语言学家和艺术家,其学习、生活及其学术伦理,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 , 从而在本质上阐释学术的伦理功能。 关键词: Sydney Lamb ; 语言学家; 艺术天才;学术伦理;价值 本文所分析的美国语言学家惜德尼·蓝姆( Sydney Lamb ) ,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位有着责任感进行真诚生活和思考的艺术天才和学术大师。文如其人、学术即是生活、生活便是学术即是他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作者与 蓝姆 的因缘出发,从 学术存在伦理的角度, 对 蓝姆 进行存在感的解读。 一、蓝姆之缘 从沉睡中醒来 , 周围一片暗淡。依然是夜。伴着窗外透进来的朦朦胧胧的亮光,我已经了无睡意。昨天,在收集家中的藏书时,随意翻出了一本薄薄的小书,那就是外研社 1999 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程琪龙 编著),本想随手翻翻,却意外沦陷,因为我和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创导者惜德尼·蓝姆( Sydney Lamb )不期而遇,然后便是一见如故。仿佛是宿命里的安排,蓝姆犹如我的心脏,他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意识那么让我欣赏, 他的人生根本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叔本华曾把人的命运概括为三类:人是什么;人有些什么;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看法是,第一类问题远比第二、三类重要: “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的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 1 我眼中的蓝姆,他的学术伦理气质,就是这样的不同凡响,他的人生就是一本厚重的学术典籍,百读不厌、意味深远 …… “在数十年的语言学生涯中,蓝姆对自己的信念百折不挠地孜孜追求,对传统的继承和挑战,充分地展示一个学者的风范。 ”2 蓝姆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并且有着广泛的兴趣。除了语言学,他对电子科学、哲学、音乐、生物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他甚至从事歌曲的创作,其中有些颇具专业水平。 二、反潮流,说实话,坚持己见 “ 在语言学方面,蓝姆不赶潮流、不赶时髦,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50 年代,他为 Morris Swadesh 严谨的比较语言学辩护,最后还是证明了 Swadish 的理论是可取的。 60 年代,当语言学向转换语法倾斜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Lamb 1966b 、 1967 、 1968 )。 70 年代,语言学界对关系网络理论持排斥否定态度,但蓝姆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研究( Lamb 1971 1974 )。 80 年代他极力为遭到学术围攻的 Joseph Greenberg 辩护 ( Lamb 1999 ) 。在 90 年代,他和其他少数语言学家提出,语言学必须用大脑神经科学已证明的事实来验证 (Lamb 1999) 。蓝姆认为他这样做,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也不只是为了扮演一个反潮流的角色,而是在说实话。 ”3 读这段话的时候感触颇深。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其睿智的人吗? 就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所有繁芜复杂的意识形态的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像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穿、住的基本要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蓝姆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个信息系统,强调语言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语言信息系统,它必须不悖于大脑事实。蓝姆的这一论说极其丰富,也极富挑战精神。语言是一种信息系统,它也具备信息系统的主要本质特征。 “ 许多人在学术道路的三岔口 , 在需要作出重大选择时 , 更多考虑的是和主流一致。这样做 , 作为学生可以更容易获取学位 , 作为教师能更容易获准提升 , 而作为学者则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 而蓝姆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 , 选择自己的道路。他的这种实事求是、不隐瞒自己学术观点、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他那智而不惑、仁而不痴、勇而不惧的高尚人格,令人敬佩不止。如果说有人做学术不是为了装扮自己,而是为了充实自己,那么蓝姆是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着 ” 。4 任何人都在各自的价值中,掂量着自己 。 生命是无价的,是灵动的。当精神颓废的时候,也就可以贱买贱卖,不可贵了。一面是活力万端,一面是死气沉沉。背离了本性的明光,对于世界、生命的认识,观念,也就不那么客观公正了,甚至完全误解。却多留恋于其中,用这个错误的视角,来衡量大千世界的一切,甚至即便面对那行于迷茫中的真机,也是不明不识,误会中而错过。 我不知蓝姆是否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强烈影响,但作为真实生活的体验者,我强烈认同蓝姆的神经认知语言观。 在这个世俗的,物欲横流的、名利衡量一切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过一种如蓝姆一般的 “ 睿智的生活 ” ?我很怀疑。 三、好奇心,整体观,海纳百川 “ 蓝姆曾说,他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无法克制的好奇心,为了满足他对事物对学术各领域的好奇心,他甚至可以牺牲名利。许多学者虽然也可能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充满好奇心,但一进研究生院他们很快就深入到非常狭窄的一个专题中去,成为该专题的专家,却忘却了该专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学科环境,失去了对专题研究的各种有效视角。 ” 5 蓝姆在研究上确实有许多新的创造,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就通过旁听大量的相关学科,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他旁听的课有人类学、人类遗传学、数学基础、抽象代数、电子学、贝多芬交响乐结构等。他的语言学理论,从 50 年代的层次分析,到 60 年代的关系网络理论, 70 年代的认知理论,经历了一个非常不平常的过程。 80 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蓝姆的认知语言学非常注意不悖于大脑神经生理特征,因此他的理论易名为神经认知语言学(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前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还在继承与发展着蓝姆的理论观点。走近蓝姆,我仿佛穿越了层层迷雾,最后站在阳光下面。所谓 “ 睿智的生活 ” ,是一种丰富愉悦的精神生活,从大自然、艺术和文学的千变万化的审美中,得到无穷尽的快乐,这些快乐是其他人不能领略的。 平常人又何尝不是在痛苦里加深自我?美国哲学家赫舍尔曾说: “ 没有羞耻、焦虑和厌倦,便不可能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思考;没有无止境的心灵痛苦,便不可能体会到大的喜悦;没有窘迫的痛苦,便难有个人的成功。 ” 6 俄语可以说是蓝姆大学时代所学的第三种语言。 “ 蓝姆喜欢学习外语 , 外语学习能够就他感兴趣的思维哲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 , 促使他进一步去探讨人是如何思维 , 如何认识世界 , 如何认识存在的本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心智操作的影响 , 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对视觉的影响一样。透过有色眼镜 , 人们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受了有色眼睛的影响而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当然 , 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视觉信息变形的原因并加以纠正。人们同样有必要找出使人们认识变形的心智组织 , 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内部心智和外部世界。 ”7 成年的蓝姆对世界保持着童真和好奇 ,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大人的心感受着世界。他的话很少,少到他说话的时候,你以为就是自己的自言自语,从不打扰,从不惊扰,多么像我记忆里那些最安静的童年时光 —— 躺在自家院子里的苹果树下,看着蓝色的天空,听着自然界里发出的鸟唱虫鸣,其他的一切外在都不存在,只有自己的意识在静静地流动。多么美好,多么自在。而蓝姆,已经是成人的蓝姆,要怎样的努力,才可以看起来像我的童年那样毫不费力 …… 朋友说:是的,人必须先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称得上生活。因为生活是比生存更高一个层面的问题,所谓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海德格尔说: “ 追问乃思之虔诚 ” 。 8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既要有形而上的思索追求,又得满足基本的形而下的生存要素,两者缺一不可,才能至少保证自己过得不太痛苦。 此岸的世界必须踏实,精神的彼岸才会拥有。就像大脑神经必须健全,正常的语言才会产生。此岸和彼岸,大脑和语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一面独大,人生都不能称之是快乐的,语言研究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 走近蓝姆,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 “ 愉悦 ” 精神的家园。 在这个初夏的早晨,窗外,五月的天空清亮亮,阳光明媚如兰,一切是那么静谧雍容,我仿佛闻到了远处桂花的袅袅飘香,听到了生命青翠翠的的滴答声。 四、没有功利,没有目的,随性而为 “ 许多孩子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儿童时代的蓝姆似乎例外。当大人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似乎一无所知。有人说,他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建议他当个律师;有人认为他应该像他父亲那样,当个工程师设计高速公路。可惜两者都不合他意。后来蓝姆获落基山奖学金进了美国的名牌大学耶鲁。起先他计划主修动物学,准备将来入读医学院,然后从事抗衰老研究。到了第一学年末,蓝姆决定改修数学,因为他对数学颇有天分。但当时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哲学。早在中学时代,蓝姆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读了姐姐的大学哲学课本。但要学哲学,非得进研究生院,非得应付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而蓝姆又没有胃口。而且当时的哲学教授大多数在做形式逻辑研究,这也不是蓝姆所感兴趣的 ” 哲学问题 ” 。想来想去,第二学年蓝姆竟转修经济学,最后以经济学专业毕业 ” 。9 从蓝姆的人生经历中 , 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 , 虽然我不具备蓝姆的才能 , 但蓝姆的活法是那么精彩和轻松。 他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也没有绝对地厌弃什么,他不满现状,却又随遇而安,他怀抱理想,却从没有过于沉重的现实感。 没有很强的功利心,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只是张开双臂,随着自己的心性,作好迎面而来的每一次选择,宁静淡泊,儒雅至极。 他 似乎是一位席地而坐的抚琴者,两手随意一划,便拥着青山,踏着流水,开始浅吟低唱。他的高山流水之音,幽娴和恬淡,神韵与空灵,即便那么一点点,已让我迷失在小桥流水的原始画卷里 …… 朋友说 : 一座山,一江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轻轻一点,就会产生美妙的共振。是啊 , 人生苦短 , 知音又能有几何呢 ? 五、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古人说 “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10 真实如水一样纯净,空灵;善良如水一样滋养万物;生命柔忍如水一样超拔、不与万物争锋。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乃万物之源。蓝姆所倡导的学术本性光明如碧如洗,清灵而微妙,畅达而广博。透明、纯净、明朗、浩荡,如水 …… 恬淡如水,拂去私我的云翳,便能打开心灵的慧眼,静观彩虹横跨,透明而清灵,真实而美好。虚空不空,只因为更加的细腻、纯净、清朗。清朗而透明中,映透天地万象于无涉,怀抱万象而不惑不动,真正、良善、平和、公正。 “ 人生天地间 , 乃与天地一体也 ” 。11 人生真得有这么简单么?我看人生却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上;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 …… 我们的人生就在我们的每一步行走和选择中,变得各不相同。但不同不是不幸;因为不同,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变成美丽花园,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孟子说: “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 ”12 如果我们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让每个人成就与完善他自己,就一定能走向至善至美的境地。儿童的蓝姆,青年的蓝姆,走着一条自然人的路,他没有把外在的成功当成人生的主要目标,却是实实在在地活出了真性情。自我的真实的作为,难道不是较为完美的人生吗? 当然,学术并不见得都要 “ 文以载道 ” 。但经典的学术作品却能指导着人很好地活着,活得很好。蓝姆之为人,蓝姆之为生,让我一度迷茫的人生豁然光明。就像我曾经没有通过语言学专业的博士入学考试,但现在我已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正收获着整个精神的天堂。 “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 。 13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如此,蓝姆及他的学术伦理,着实太有魅力了吧? 注解: 1 选自《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2 3 4 5 选自 《认知语言学概论 —— 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 1999 年出版,程琪龙编著, 2-3 页、 6 页 6 选自《人是谁》〔美〕赫舍尔 著隗仁莲 译 陈维正 校, http://www.saohua.com/shuku/zhexue/mydoc086.htm 7 《认知语言学概论 —— 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 1999 年出版,程琪龙编著 7 页 8 选自《海德格尔选集》》(德)马丁 ·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 9 《认知语言学概论 —— 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 1999 年出版,程琪龙编著 4 页 10 语出 南北朝 · 善慧大师 11 语出《孔子问礼》 http://www.guoxue.com/rw/laozi/lz01.htm 12 语出 《孟子 · 尽心上》 13 尼采语,转引自电影 《 申肖克的救赎 》 参考文献 : 程琪龙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 —— 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 1999 年 选自《人是谁》〔美〕赫舍尔 著隗仁莲 译 陈维正 校, http://www.saohua.com/shuku/zhexue/mydoc086.htm 孔丘等 《四书五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3 月 (德)马丁 ·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著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 老子 《道德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60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105岁语言学家周有光对方舟子的看法
xupeiyang 2010-9-26 16:16
周有光 孔夫子的理想国 http://ent.bjnews.com.cn/2010/0925/33430.shtml   我现在105岁了,不能出门,但是有很多朋友告诉我很多奇怪的事情。上海有朋友告诉我,说上海人讲,大学里面有两种假教授,第一种是真的假教授,比如我捐一笔钱给你们学校,你给我一个聘书,聘我当客座教授,这是空的啊,大家都知道这是假教授。还有第二种是假的真教授,就是好比哪一个官员,到大学里当院长,按照他的级别规定应该是教授,但是他没有学问,不会教书。   最近有很多学术造假、学历造假的新闻,我觉得你错了就承认错误嘛,为什么要造假呢?我在很多大学教过书,从来没有哪一个大学问我的学历,我的文凭好像没有用处。现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假,因为你的学问没有用了,人家看的是文凭,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从前跟现在不一样,我的各种证件都没有用处。   还有那个打假的方舟子,我觉得了不起,方舟子自己讲,他为什么要揭发人家的错误,是美国的影响。在美国你批评我、我批评你,都是可以的,到中国来就不行了,所以有人打他,所以说我们的学术界基本没有思想自由。我认为今天的自由已经比昨天多得多了,明天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自由。假如真正有了学术自由,问题就简单多了。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