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宏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 宏观点电荷发出的磁场、电磁波判定实验原理
热度 3 zlyang 2019-3-5 12:34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宏观点电荷发出的磁场、电磁波 判定实验原理 我们地球表面,电磁屏蔽的大尺度内部空间,电场、磁场、电磁辐射都趋于0。 (1)加入微弱的磁场。小磁针有固定的指向。慢慢移入一个宏观点电荷,小磁针静止后是否偏转角度变化。再慢慢移入一个宏观点电荷,再次检查小磁针静止后是否偏转。 宏观点电荷反电性,再次实验。总共4种搭配。 (2)两个一样的宏观点电荷,放置一定的空间距离。它们是否会自动振动或移动(扣除库仑定律的作用)。 宏观点电荷反电性,再次实验。总共4种搭配。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
27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悖论] TA能发现这个电磁波吗?
热度 5 zlyang 2019-3-2 14:04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TA能发现这个电磁波吗? 在静止的惯性系,一个宏观电荷 Q (下图的 矩形 ) 做简 谐振动,如下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bration 静止惯性系的观察者 A ,能够发现这个简谐振动的点电荷 Q 发出的电磁波。 问题: 假定另一个观察者 B 和该点电荷 Q (上图的 矩形 )绑定在一起, 由于观察者 B 和该点电荷 Q 保持了相对静止,根据库仑定律,观察者 B 能发现点电荷 Q 的静电场。 观察者 B 能发现点电荷 Q 激发的电磁波吗? 这可不是开玩笑。 相关链接: 科学出版社 ,2015-08-10, 科学上过分漂亮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编造出来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11890.html Vibratio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bration 2018-8-28 , 关于电磁场“场”概念的局限性、电荷能量的偶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1501.html 2016-10-13, 电磁学(物理学)的基础:磁场的起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8502.html 2015-09-06,rainsnow 老师:我的担忧并没有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874.html 中国科学院科学智慧火花,2012-04-12,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Williams E R, Faller J E, Hill H A. New experimental test of Coulomb's law: a laboratory upper limit on the photon rest mass . Physics Review Letters, 1971, 26(12): 721-724.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26.721 上面的素材卡通下载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3971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小处做起!-如何用微观手段研究环境宏观问题?
xuyue 2018-5-30 11:20
当前,使用微观研究手段来研究揭示宏观科学问题似乎是一个潮流。原因是在知道了宏观如何变化之后,要想改变宏观效应,还是要从微观处入手。比如,有科学家想通过筛选高二氧化碳固定效率的藻类来消除温室效应。下面就习惯了宏观研究思路的老师们,在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初期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1. NMT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目前文献很少,能否直接告诉我, NMT 可以帮我做什么? 非损伤微测技术 NMT 是一个通过离子分子流速检测,揭示活体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 那么 NMT 可以帮助环境科学工作者做如下工作: 1) 研究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活体状态下的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影响; 2) 基于研究 1 )探索形成基于活体生物生理功能的‘环境污染生物评价方法’; 3) 研究环境中营养物质对生物活体状态下的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影响; 4) 各种生物膜过滤性能的优化; 5) 重金属高积累植物筛选; 6) 藻类与微生物共生体的目标生理功能优化; 7) 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植物的筛选; 8) 环境固体污染物(比如淤泥)的物理特征(比如 O 2 分布)研究; 9) 基于活体生物信号的水质监测方法研究; 10) 纳米等环境修复或复合植物抗污染能力的评价和研究; 11) 基于生物生理活性的生物燃料电池等性能的优化和评价研究; 目前文献少,正是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抢占世界科研高地的良机 ! 2.水安全检测项目,是基于 NMT 的新型检测方法,如何确定基准水源是合格的?如果无法确定基准水源是否合格,测到的“待测水源”的数据,同基准水源相比得出的结论,也就没有意义了。 旭月的水安全检测项目,是利用 NMT 技术进行活体生物环境污染检测的一次尝试,尚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 旭月的基准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一个是自行配置的‘旭月生物水’,通过我们的实验证明两者对最后结果没有显著差别影响。 3.将细胞器分离出来,将植物根切下来的研究,还能称得上是“非损伤”吗? 非损伤微测技术根据科研人员对被测材料的不同处理,分绝对非损伤和相对非损伤。 比如,当把一个 3 , 4 天的拟南芥幼苗或几个毫米长的线虫放到 NMT 系统里,并为它们提供最适的外部环境,这就是一个绝对的非损伤。如果把拟南芥的根切下来,或把线虫的肌肉组织分离出来,再进行 NMT 检测,就是相对非损伤。 4. 放到土里培养的植物可以检测吗?重复性能保障吗? 要想利用好一种新技术,首先要对它的特点进行了解,才能充分利用好它。不会犯在医院带着戒指项链进行核磁检查的错误。 NMT 的特点是,不接触被测材料,但必须在液体环境里才能够工作。因此,要想方便快速用好 NMT ,并获得重复性较好的数据,显然科研人员需要将他们的材料从土培方法过渡到水培,才能更好地利用 NMT 的优势。否则数据的重复性很难保证。 中国 NMT 科学家第一批先行者之一的,北京林业大学陈少良教授,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将过去的土培杨树根变成沙培和水培,为后续的 NMT 数据快速产出打下了基础。 5. 不行,我的植物材料必须土培, NMT 能做吗?重复性能保障吗? 能做!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既保持植物的土培环境,同时又提供一个 NMT 可以工作的液体环境。比如,研究人员可以在欲检测的土培材料部位设计一个装置,既能够将被测部位暴露出来,又可以放入测试液进行 NMT 检测。 NMT 的不接触被测材料的非损伤特点,给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大的,个性化的实验设计空间,自然也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6. 听说想获得重复性好的活体生理数据,特别不容易, NMT 也是这样吗? 同任何其它技术一样,要想获得好的数据,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准备是关键。简言之,无论 NMT 有多么简便和快速,想靠 NMT 来弥补基因方面工作的不足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经验是,先利用 NMT 快速定性的特点(药物处理等实验),把自己实验材料的‘脾气秉性’先摸清楚,然后再进行批量的数据定量工作。 其它详细解读,请查阅笔者另一博文 《飘忽不定的诺贝尔奖机遇:如何理解和用好NMT数据?》 7. 我是研究环境生态的,比较宏观,能用得上 NMT 吗? 应用微观数据解释和研究宏观生态现象和问题,已经成为近年的一个潮流。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化肥过度使用的环境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旭月的 NMT 曾帮助袁隆平院士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杂交水稻实施多少化肥就刚好够了,从而减少环境问题。 对已有的环境问题,如何从微观了解其成因,并从微观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NMT 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个人分类: NMT-101|3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中医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热度 12 zhj71626 2016-1-9 14:15
Z: 今天中医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Z: 我认为就是未能充分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 (L:拿什么论证?用西医的知识论证我们中医的科学性? ) Z: 先不说怎么论证, 你认同这个答案吗? (L:我不怎么认同,因为中医传承几千年,本来就是科学的,不需要总是去迎合现在的“科学理论”,这个也是文化不自信的结果,) Z: 有工程院以后,中医人就没评过 科学院院士,只被看做是手艺,所以说中医被拒于现代学科体系之外 , (L: 嗯,可是我觉得这个是他们不认同罢了。思维方式不一样,必然不会接受。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影响咱们中医事实上的科学性啊。) Z: 现代学科体系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 被现代学科体系拒之门外,所以在现代国家运行中处处碰壁, (L:嗯。我觉得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医西医化。可能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解释中医的路子,) Z: 未能充分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 中医学科都不合法,还想要什么话语权, (L:嗯。我觉得中医现代化不等于中医西医化。可能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解释中医的路子) Z: 这我赞成, 中医药局,中医药法都是强调保护,没解决合法性, 所以中医才被称为伪科学, 骗子,巫术, Z: zg都要花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中医也花了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 是吧, 心理学人会花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吗? Z: 看网上无数的争论就知道, 中医在花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 Z: 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尺度不同? 牛顿和量子,是物理学科内的宏观和微观分支, 经济学中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支, 医学内的宏观,微观~~中医,古典西医,和现代西医, Z: 解决中医是医学宏观学科分支的认识问题,很多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 Z: 合法性就完全解决了, Z: 经济学中不会因为有微观经济学就要取消宏观经济学或者说它是伪科学吧, Z: 物理中不会因为有 量子力学 就要取消牛顿力学或者说它是伪科学吧, Z: 把中医定位为医学的宏观医学分支,很多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 合法性就完全解决了, (L:整体医学, 系统医学,) Z: 在论说合法性方面, 这两个词远不如宏观医学恰当, Z: 古典西医是不是伪科学? Z: 就是这样,传统经济学被命名为“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理论被命名为“宏观经济学”——顺便说一句,最早把微观、宏观的概念从物理学搬进经济学里的,其实是凯恩斯的父亲.…… 而此前“新古典综合派”把微观与宏观割裂开来、当成是适用范围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的做法也备受抨击,一场“为宏观补加微观基础”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经济学家在微观的、也就是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应该说,直到今天,这项庞大的工程还远远没到可以宣布结束的时候。 Z:这些就是我说的, 解决合法性, 然后许多研究的合法性也就解决了, ( Z:是指赵宏杰,L:是指一位年轻的朋友 )
14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液态金属马达的宏观布朗运动揭秘
sciencepress 2015-7-1 15:40
经典的布朗运动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建立,描述了微观分子之间的无规则碰撞行为。最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由内在动力驱动的毫米级液态金属马达群在碱性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行为,且动力来自马达与容器底部接触处产生的氢气流。 液态金属马达所产生氢气流的运动轨迹仰视图(其中刻度尺为1厘米)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次观察到了花粉迸射颗粒在水面上的无规则漂移行为,该现象被命名为布朗运动。而后物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建立一套理论来描述这种运动机理。半个多世纪后,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建立的分子热运动理论逐渐成为一种可能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对此进行深入量化探究,引入颗粒扩散常数和流体黏度构建公式,定量描述颗粒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宏观现象与微观动力学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此后,法国物理学者佩兰开展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均着重于微观的分子间作用,而鲜少有工作从宏观角度加以研究,且颗粒运动大多受周围液体分子无规运动撞击所致。 而这项研究发现,加入铝的液态金属镓铟合金小马达在碱性水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无规则运动现象。不同于经典的布朗运动,这种随机运动行为的主要动力受马达自身铝原子与溶液作用产生的氢气泡驱动,而非由周围流体分子碰撞所致。并且,这一机制与大尺寸液态金属机器主要受电化学诱发表面张力驱动的原理不同。 此外,研究还设计了类似于威尔逊云室的光学对比试验平台,利用氢气与周围溶液对光的散射差异,清晰显示了液态金属马达运动过程中产生并留下的氢气流轨迹。这种光学对照技术也可为后续研究液态金属自驱动马达的运动行为及产氢机制提供重要工具。 液态金属马达产生氢气流并驱动自身运动的机制 这一研究丰富了经典布朗运动的内涵,同时揭示了含铝液态金属马达群的氢气推动机理,并且为这种氢气轨迹的显示、定量刻画和研究提供了高清晰光学对照技术,对后续的自驱动液态金属马达以及产氢过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研究相关论文题为“ Self-powered macroscopic Brownian motion of spontaneously running liquid metal motors ”,刊登在近期出版的 Science Bulletin 上(2015,vol.60,No.13:1203-1210),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5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此求直的结果是啥?
热度 1 陈龙珠 2015-3-7 10:20
读林中祥教授博文《 工科学校与学科进入了严冬 》,想起自己所在行业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 在深厚软土地区,建造一幢超高层建筑,地基分层且界面有起伏。为了省钱,岩土勘察孔布置得稀疏,基桩长度统一且相当有限。当房子建到1/3设计高度时,基础开始下沉且一侧大一侧小,但因数值尚小,施工及监管单位均未警觉,继续施工。在每层结构施工安装模板时,工人会根据垂线进行调整,以保证其垂直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如此这般地建造,直到房子建到2/3设计高度时,基础沉降尤其是差异沉降出现加速的迹象,于是停工寻求原因和应急对策。 现在请问的是,从远处看这房子的整体轮廓,它能是垂直的吗?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宏观波粒二象性?(1)
热度 12 zhongwei2284 2015-2-9 19:56
第一章:液珠舞曲 1.1 自然 de 创造 大自然是美妙的,但其美妙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她的神秘。就像谁也不敢完全肯定明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气,即使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相信预报员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明天还是很有可能不下雨,甚至露出点点阳光。意外之外或许再加点惊喜,来个挂在天上的彩虹,呵呵,这不就是大自然惯有的伎俩吗?但谁知道她什么时候会使用它呢?! 我们在努力的理解她,尝试着以她的思维办事,但是,知道的越多和无知的交界也就越大,需要理解和认识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千百年来有条无需成文的规律,不同的液体可能不相溶,但是同种液体是相溶的 ! 这个似乎是真理,将水倒进水里难道会分层吗?显然不会!但是,细心的人总是在寻常的事情中去发现不寻常的事情。千百年来,有一个很小的现象被人们发现并记录下来,那是一颗小液珠肆意在通同种液体的表面自由游动却有那么短的时间内两者不相溶!这个岂不是有悖常理吗?小液珠怎么会不和与自己相同成分的液体溶在一起呢 ? 这个小问题困扰了许多人,有些人解释不了干脆避开不谈,也许这一次都需要归于自然的创造吧! 1.2 Y Couder 与其团队的发现 2005 年, Y Couder 与他的团队窥探到了关于这个小问题的奥妙,他们在 nature 上面发了一篇小文章,里面介绍了小液珠之所以能在同种液体表面运动是因为中间还有一个薄薄的空气层,当然这个思想最早并非他们所有,但后来的一系列惊喜的发现或许不得不说他们在这个小问题上面做的确实漂亮(图 1 )。 图 1 :小液珠的液面运动 首先他们的实验是在一个有竖直震动的试验台上进行的 ,实验时让整个系统上下做周期性振动,液体用的是硅油,用很细的注射器制造一小的硅油液珠放到震动的硅油表面,小液珠并没有和下面的硅油溶在一起。他们发现可以将液珠的大小做到直径几个厘米还能保持在液面半个多小时。随着时间的增加液珠和液面之间的空气层会越来越薄直到达到范德瓦尔斯作用力的力程(大约几百个纳米),两者便融合到了一起! 原来小液珠只是在水面上做上下跳动,但是当参数达到一定的时候,小液珠突然做起水平运动,而且是一个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如下的一个小液珠的运动方程 其中 m 是小液珠的质量, Fb 为 inclinedsurface 的有效力系数, Fv 为阻力系数。 1.3 实验参数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到了如下参数区域(图 2 ),其中 W 区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这个区域是液珠匀速直线运动的产生区域,因此以后的大部分实验都在这一块区域展开。再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速度的分叉,在某阈值之前,速度为零,之后则是恒定速度 ( 图 3 为实验结果 ) 。 图 2 :其中 γ m 为上下振动的振幅。 D 为液珠直径, g 为重力加速度。 B 为上下跳动区域, F 为法拉第不稳定性区域, W 为匀速直线运动区域。 图 3 :线性稳定性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 V W =dx/dt 这个时候已经选定了参数区域,再研究两个小液珠的时候运动情况出现了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两个液珠相互环绕的时候,多少有点八卦太极图的味道呢(图 4 )!三个液珠的运动会是什么样的呢?哦!多体运动本来就是现在还搞不清楚的问题,这里也只是找到了一个特殊的例子做了个实验,图 5 外围 2 , 3 两颗液珠的质量比 1 的大得多,呈现了图中的轨迹,但是它的数值模拟却是难得多,暂时还没做出来。 图 4 :两颗液珠的相互作用 图 5 :三颗液珠的相互作用,其中液珠 1 的质量比 2 和 3 都小得多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就是液珠在上下振动的时候同时会产生出法拉第波。这个非常重要,为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创造了基础。液珠类似于一个粒子,法拉第波什伴随这个“粒子”的存在而产生的波,会不会让你想到波粒二象性呢?哈哈 答案很快揭晓,但还是需要点耐心哟! 第二章: particle-wave associated motion VS particle-wave duality 由于上一章结束的时候提到了液珠在上下振动的同时会产生法拉第波,当液珠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以一个波和液珠相互作用的形式在运动的。液珠的运动由前面波的牵引,此时的法拉第波是导波,而液珠在它的引导下朝一定的方向运动。这就造成了 particle (液珠)与 wave (法拉第波)相互耦合的运动形式。关于波和粒子的耦合运动在量子力学中便是波粒二象性( particle-wave duality )。这两种波粒相互作用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呢? 接下来 Y Couder 及其团队就用一系列漂亮的实验得到了一些漂亮的结果! 2.1 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 量子力学中有单个粒子的干涉和衍射的实验,这里的单个液珠做匀速直线运动去经过单缝和双缝的时候是否也会出现衍射和干涉呢?接下来图 6 便是液珠进行单缝衍射的实验图。 图 6 :液珠的单缝实验。其中缝宽为 L , Y i =y i /L, α 为角度 由于液珠在靠近单缝的时候法拉第波会与缝有作用,导致本来直线运动的液珠轨迹发生了偏移,具体的偏移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得到的结果如图 7: 图 7 :单缝衍射实验结果, a 为液珠在不同角度以及不同 Yi 的分布, b 为液珠运行的路线, c 和 d 是不同条件下实验的统计结果,反应的是在相应角度出现的概率。 上面的结果 c d 符合如下关系式: 从上面的结果来看,和量子力学里面的单个粒子的单缝衍射实验非常相似,上式中的 λ F 代表的是法拉第波波长。随后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如图 8 所示: 图 8 :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 , 双缝的参数在图的右上方 由单缝和双缝实验发现,这种波粒耦合的运动像极了量子力学中的单粒子的衍射和干涉得到的结果,似乎给两者的相似性起到了一个简短的证明,然而,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揭示两者的异同,因此接下来进行了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隧穿实验。 2.2 液珠的隧穿实验 图 9 :临界振幅随着液体深度的变化 由图 9 看出,随着液面深度的降低,临界振幅变得更大。相当于但深度减小时给小液珠就加上了一个势垒,而图 9 右图反映的是这个势垒的厚度与通过率之间的关系。想想如果把小液珠放进一个势井中,会怎样呢?小液珠会隧穿吗?图 10 就是势井中的隧穿实验的结果: 图 10 :势井中隧穿的结果 , 左上是不同速度的液珠的隧穿结果,右上是不同井厚度的结果,下两幅图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由上面的隧穿实验得到了隧穿的结果,关键是包括前面的单缝和双缝实验一样此时对待的研究客体是一个宏观大小的液珠而不是微观粒子。这些仿佛就是宏观波粒二象性的体现。有苗头认为这种波和液珠的相互作用与微观的波粒二象性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2.3 轨道量子化 上面是单个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与液珠在旋转流体中运动的受力公式的对比,之后得到如下对比结果: 即得到了液珠运动周期和半径的公式。现在需要在原来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旋转系统。此时得到的结果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远离振幅临界阈值结果,此时液珠的运动表现出来 short path-momery case ,下方的线为上面类比结果曲线,上方线为实验结果,两者刚好只差一个常数,灰色线即为乘上常数后的结果。 从上面的结果并未看到轨道的量子化呀!!是的,此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异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个时候当靠近临界振幅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此时的液珠运动变成了 long path-memory case 会出现新奇的结果吗?图 12 已经说明了一切。 图 12 : longpath-memory case : 左图为实验结果,右图为与朗道轨道量子化类比得到的量子化的轨道结果。 看来真的出现了量子化的轨道!!不是吗??!!可是,量子化的轨道可是量子世界的专利呢!!这里面有没有矛盾呢?或者这个宏观中的旋转系统是否会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量子世界的量子化创造一种条件?也许量子化根本就不是量子世界独有,更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条直接从宏观世界通向量子世界的道路?!为什么不可能呢 ?! 第三章:量子 VS 宏观 本章仅作简短的总结,上面其实已经例举了一些该系统与量子系统相似的地方。但毫无疑问这两个系统也有很多区别。见下表 最后 show 一张模拟的液珠运动的图 13 : 图 13 :液珠运动的模拟结果(右)与实验结果(左) 参考文献: 1.Couder, Y.,Fort, E., Boudaoud, A. Gautier, C. H. Phys. Rev.Lett. 94, 177801 (2005). 2.Couder Y,Protiere S, Fort E, Boudaoud A (2005) Walking and orbiting droplets. Nature437:208. 3.S. Protiere, A.Boudaoud, and Y. Couder, J. Fluid Mech.554, 85 (2006). 4.Y. Couder and E.Fort, Phys. Rev. Lett. 97, 154101 (2006). 5.A. Eddi, E.Fort, F.Moisy and Y. Couder, Phys. Rev. Lett. 102,240401 (2009). 6.E.Fort,A.Eddi,A.Boudaoud,J.Moukhtar,andY.Couder,PNAS,107,41(2010) 7.Y.Couder,A.Boudaoud,S.Protière E.Fort,epn(europhysicsnews).(2010)
个人分类: 那些贝壳们|1044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光与电,宏观与微观
热度 1 wonsure 2014-4-28 21:38
在电磁波频谱上,光是频率较高的电磁波;德布罗意认为电子具有波动性,所以光(子)和电(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具”有不等于“是”,到底是波还是粒?)。但我们常用的交流电的频率远小于光的频率,比如常用的工频交流电是50Hz和60Hz。 我们知道,一个具体的线路所能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是有限的,电磁波在不同材料的导体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介质中,不同频的电磁波速度应该是不同的,但在真空这种特殊介质中,光度是不变的。、光速恒定不变应有两种含义:某一频率的光速度恒定和不同频率的光速度相同。不同频率的光(或电),某一频率的光通过不同材料,速度会变化,不同频率的光通过同一导体,速度不定,真空中除外。认为真空中光速恒定,是很多理论的前提。 光和时间有联系,应该和用太阳光计时造成的,黑夜白天,春种秋收。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光和生命是有关的。频谱中的可见光对人类影响最大。 电能的传播速度远大于电子的移动速度,电通过一导般体会损失能量,光应该也一样。如果在接收端收不到某频率的信号,能说它还是和其他频率的信号以同样速度传到接收方了吗? 光速恒定,才有波长和频率乘积恒定,为什么不同频率的光速度恒定呢?实际中会恒定吗?实验测量允许误差多大? 牛顿力学中,我们知道,对于宏观慢速物体,如果给一个物体初能并令其在一理想光滑平面运动,该物体在受力平衡下是匀速运动的,也就是速度是恒定的,其能量不增加也不减少,等于初始能量E 0 , E 0 =0.5mv 2 。对于微观粒子,E=mc 2 。如果初能不同,质量若成比例变化,则光速c可以恒定不变,好像不牵涉频率(波的性质)。若初能相同,速度高质量小,速度低质量高,速度恒定质量相同。为什么能量减少是质量减小呢?是不是设法降低速度质量会变的很大呢?为什么速度和质量不能同时变化呢?这是爱因斯坦所以高明的原因之一吧。 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能量应该发生变化。是热能减少了还是动能减少了?质量减少了还是速度减少了?
7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数据包络分析(DEA)微观视角分析的不足
热度 2 yuliping 2013-8-27 22:44
Charnes 、 Cooper 、 Rhodes 怎么也没有想到, 1978 年他们发明的 数据包络分析 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刚才在 CNKI.NET 上用主题“ 数据包络分析”查询,竟然查到了 8039 篇论文。历年论文数量如下: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228 1187 1131 934 783 660 464 333 258 144 82 68 67 36 可以发现,采用 DEA 方法的论文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果按照中国期刊网的学科分类,各采用 DEA 方法的学科论文数量数量如下: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4153) 数学 (1486) 企业经济 (1108) 工业经济 (1074) 金融 (959) 农业经济 (577) 经济体制改革 (553) 投资点击显示 (491) 高等教育 (271) 交通运输经济 (270)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255) 公路与水路运输 (248) 证券 (211) 科学研究管理 (179) 电力工业 (178) 保险 (153) 财政与税收 (147)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143)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122) 建筑科学与工程 (118) 贸易经济 (96) 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科学 (87) 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 (87) 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 (78) 矿业工程 (77) 领导学与决策学 (76) 服务业经济 (75) 铁路运输 (73) 冶金工业 (72) 汽车工业 (72) 旅游 (66)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60)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60) 轻工业手工业 (57) 会计点击 (57)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 (57) 石油天然气工业 (57) 市场研究与信息 (53) 水利水电工程 (52) 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 (51) 可见, DEA 的应用如此之广,以经济管理为主,但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然而, DEA 方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效率测度的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如果不了解 DEA 分析的特点与前提条件,那么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分析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从微观视角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DEA 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如果由于数据误差、投入产出变量选取不合理、漏选投入产出变量等原因,微观层面得到的结论根本是不可靠的,如果从微观视角分析就是错的。比如研究的到 XX 省有效率、 XX 省 XX 投入要素利用率是多少、 XX 省技术效率是多少等等,都是浮云,存在这个问题的论文少说有 30 %以上。 第二,同类可比是 DEA 分析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决策单元特点不同、要做到同类可比太难了,比如北京作为首都,理论上就不能跟上海进行比较,更不要说和一般的省市了,所以微观层面将北京和其他省市放在一起计算效率也是有问题的。 第三,随着 DEA 计算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上千个不同的模型,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许多模型的差别更多是技术上的,而不是管理或研究上的,这样不同模型效率测度结果也不一致,也就是说,采用 X 效率模型测度出 A 决策单元完全有效率,采用 Y 模型可能测度出 A 决策单元无效,但是 X 模型和 Y 模型差别并不大。所以,简单判断某个决策单元的效率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上述问题又可以适当忽略,某一类决策单元的统计学特征还是有其规律的,所以在做 DEA 分析时,小型企业的平均效率、东部地区的平均效率、 211 高校的科研效率等等宏观层面的效率分析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如我之前博文中指出的,类似指标体系评价,个体评价要慎重,群体评价没有问题。在采用 DEA 分析进行研究时,务必要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2013.8.2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现代化的好处及如何研究中医
热度 3 zhouqiang15898 2012-4-11 22:14
中医要发展,必须要中医现代化,只有中医现代化才能让中医普及,中医普及才有人去从事中医,研究中医,靠中医吃饭!! 一。 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医化 当然中医标准化现代化,不是中医统一化,也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在中医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中医诊断和处方量化标准化,然后软件化仪器化,另外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中医的理论!! 二。 中医软件化的方便和好处! 这里有一个中医小软件,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请全部检查完,选最高分的前二项为参考)(请勿 使用 任何 保健品 ) http://www.99zhongren.com/Test.htm , 这个中医小软件是不是自己很容易知道自己及全家的体质?跟一个普通中医师来判断体质一点不差!!这就是中医软件化仪器化现代化的好处!! 大家可以不用学习什么是中医的理论和软件怎么编,但大家却可以轻易的使用中医软件和享受中医的好处!! 三。中医现代化更能让中医普及! 如果把诊断和处方也编程成软件(当然必须先将诊断和处方标准化),这样中医就很容易普及,不光 中国人 容易 掌握,连 外国人 也很容易就 掌握 和 使用中医!!大家都能很容易的正确使用中医,中医能不普及吗?谁不想享受中医的好处?,只是碰到庸医没办法!! 四。中医现代化更能让中医师解决生存问题和大量 人才加入 中医师也很容易毕业,在软件和仪器的帮助下也能在临床看一些基本的病,不象现在非要等到十几年才能上手看病,解决了中医师基本生存的问题!!只要再积累个十几年,中医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名医!!有大量的人才加入,中医能不发展吗? 五。如何研究中医 研究中医不光要从医学的宏观研究,而且也要从医学的局部和微观来研究,这样中医才会走的更远!! 中医是从宏观来研究,也就是从人体的整体来研究或者说天人合一来研究,这个并没有错,但宏观研究有个缺点,那就是很难把问题细化,所以就容易出现看问题笼统化,模糊化,不太容易掌握!! 研究医学不光要从微观领域研究,还要从宏观,局部领域来研究!就象传播途径只要切除任何一个途径都一样消灭疾病传染,不光是杀死病原体!我没有反对西医杀死病原体的方法,他只是医学微观领域的一个方向而已!!为什么我强调 中医 要跟 现代生物科技相 结合,就是因为中医过于从宏观来强调疾病!!研究只谈任何一方面,只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二方都有理,西医研究局部和微观,中医研究整体和局部!其实二方也都没理,西医没有宏观,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缺少微观,说不清道不明,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所以中医必须跟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医学的局部和微观领域,这样能把问题细化,甚至量化!!甚而知道微观的病机!! 比如你风寒感冒,从宏观来说,就是人受到了风寒而引起了感冒了! 如果从局部来说,那就是人体局部受寒,导致局部闭塞,不能和外界交换能量循环了,所以人体感冒了! 如果从微观来说,那就是局部细胞受寒受伤了,导致细胞的没有能力来抵御外界的细菌感染!! 那么我们就知道风寒感冒从宏观,局部,微观三方面的病机,治起来就清楚明了,也就知道中医的用发表发汗的科学道理(也就是把被冻伤的体液,连同好的体液一同用汗的形式排泄掉!!(谢谢网友一路过关的资料)重新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的好处,把中医的治疗原理解释的更清楚,更容易细化,自然也就更容易标准,现代化!! 如果西医也从宏观来研究,而中医如果还不实行现代化,那真必死无疑! 当然中医如果实行现代化,西医也必死无疑 呵呵,生物工程发展到最后,所有医学都要淘汰!外行谈医学,只供探讨!
个人分类: 生物与医学|24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宏观领域某些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典型特征
热度 5 wya 2011-9-2 09:36
1、题目大而内容小 题目非常宏观,仿佛涉及经济社会的全部内容。但研究内容则局限于几个模型、方法。这是因为课题参与者已经选定,他们的研究范围也早已成型。看题目好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研究,看内容则只有个别人可以研究。 题目大可以申请大经费,内容小因为熟悉的合作者的研究领域不可能面面俱到。 2、领域大而研究方向小 领域涉及面很广,但具体研究内容则很小,原因同上。 3、研究目标大但研究基础差 机理、规律性研究多是数十年、上百年都没有定论的东西,5年怎么可能弄清?何况是没有研究基础的拼凑团队。 4、模型多而可信性差 多为经验模型或者局地适应性模型,参数众多,结果解释性差。一家之言的模型居多,不具备普遍适应性,不能揭示深层规律,无理论研究价值。目前比较通行的是“拉大旗做虎皮”,以欧洲、美国或联合国模型为基础,进行所谓的本土化或本国问题研究,稍加修改便申请大项目。岂不知,模型是对规律的抽象,规律还没有搞清楚,模型怎么能改进?经验模型、统计模型等不过是计算机游戏,假设和参数设置才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但这不是模型学家的专长,而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人员。 5、成果多但贡献小 成果多为发表数十篇文章,培养数十名研究生和领军人才。殊不知这些文章可以数个课题共享,一篇文章可以应付数个课题的验收。目前出版专著也很方便。不要说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就是院士的评选和鉴别都有问题。 6、经费多但重复投入大 几乎每次经费都有设备费、办公费、招待费。 殊不知真正的研究最需要投入的是科学家的大脑、知识和经验,即人才的脑力劳动价值。 7、研究目标大但实际产出小 目标很宏大,但产出的成果可靠性低。机理研究的成果未必是真正的机理,或者就是众所周知的机理,政策对策建议也多是大路货。 总之,科研大牛的圈钱游戏而已,何必当真!你懂的。 希望能看到这样的申请: 目标:根治80%糖尿病患者的新药,不成功则经费全部退回。 有这样的信心和把握,就是一次给个人2亿劳务费,也不为过。 比那些不痛不痒的宏观机理、政策对策研究,投入数千万会议吃喝、差旅、设备费,成果好的多! 所以,科研最好回归本质,多做些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研究,多为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如果是应用研究或者政策对策研究,还是请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做更擅长。 特别是有些模型驱动的研究,大都像个电脑游戏。 希望这样“假大空”的申请越来越少(虽然论文很多、人员很多,但都是临时拉来凑数的,当事人最明白!),而不是愈演愈烈! 当然,大家都明白,科研评价体制不改,都是空谈。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09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量子鼓:量子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
wliming 2010-12-21 13:43
量子鼓 - 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学家安德鲁克莱兰德和约翰马丁尼斯与同事一起设计的一种实验机械的 实验装置。其运动方式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由于实验在概念上的拓展、实验背后的独创性以及其众多的潜在用途,这一首创的量子机械是2010年的年度突破。《科学》杂志将其评选为2010年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是对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的首次观测。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在一种人造物体的运动中示范了量子效应。这在概念层次上来说非常酷,因为它将量子力学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之中。在实用的层面上,它开启了多种可能性:从将光量子调控以及电流和运动相融合的新实验到也许某一天人们可以测试量子力学的界限以及我们的现实感。量子鼓英文为Quantum drums量子鼓 - 新的科学发现首次观测到宏观物体量子效应研究中,科学家首先将量子鼓冷却至基态(量子力学定律中的最低能态)。随即,将量子鼓提高一个量子级,让其达到激发态。 此外,研究人员甚至设法让量子鼓同时处于两种能态,以同时处在振动和不振动的叠加状态,这种奇怪的现象合理地存在于量子力学独特的法则中。量子力学的法则也适用于宏观物体量子机械证明,量子力学原理既适用于大到肉眼可见物体的运动,又适用于原子和亚原子颗粒的运动。它为人们朝着完全控制物体量子级振动的方向迈出 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这种对某种人造装置运动的控制将允许科学家们操控那些微小的运动,如同他们现在对电流和光子的控制。这种能力转而可能引导人们开发出新 装置以控制光量子态、超灵敏力探测器,并最终探求量子力学和我们现实感之间的界限。量子鼓 - 薛定谔猫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可以追溯到薛定谔的薛定谔猫理想实验。该理论认为,量子力学不适用于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体。薛定谔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设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活猫、一小瓶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盒子都是密封的。按照常识,猫要么死,要么能活着。但是,薛定谔认为,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也不活,猫可能处于死了和活着之间的一种叠加状态。在实验中,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安德鲁克莱兰领导的科研团队使用了一个约30微米长的细小的木桨(量子鼓),当该木桨以一定的频率运动时会震动。接着,他们给这个木桨通上了遵守量子力学法则的超导电路,随后,他们将整个系统冷却,让系统处于量子基态。克莱兰和同事证实,处于基态的木桨没有任何振动能。他们接着通过同样的超导电路给木桨一个推动力,随后,他们观察到该木桨以一个特定的能量摆动。接下来,研究人员将量子电路置于推动和不推的叠加状态,并且将它同木桨联通,通过一系列非常精细的测试,研究人员证明,木桨同时处在振动和不振动的叠加状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俄勒冈大学教授王海林(音译)表示,研究结论非常令人吃惊。他们的研究表明,量子力学的法则也适用于宏观物体,这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有用。至于为什么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宏观物体处于量子状态?克莱兰表示,物体的大小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物体越大,外力越容易破坏其量子状态。尽管如此,他仍然表示,我们需要让更大的物体进入量子状态,大物体的量子状态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量子力学和引力之间的关系等,另外,这也将为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提供更多的信息。-
个人分类: 娱乐|3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源于微观服从微观
baijiab 2010-8-9 10:09
惠林之谏: 宇宙源于微观服从微观 张永和 宇宙存在的基本法则:运动,分解,连续,和谐,循环。 由运动而分解,由分解而连续,由连续而和谐,由和谐而循环。 物质有动能而运动,有粒子性而分解,有波动性而连续,有势能而和谐,有轨道而循环。 当分解与连续不和谐时,宇宙形成了 宏观世界,法则符合经典力学: a = F/m 。 当分解与连续和谐时,宇宙形成了微观世界, 法则符合波动力学: -h 2 2 / 8 2 m - Z e 2 /4 ? 0 r = E 核电荷力 Ze 2 受定域 r 制约所形成的势能 Z e 2 /r 就是 离子共价二象性 。 宇宙宏观源于微观,宏观必然性隶属于微观或然性。
个人分类: 哲学观点|8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子生物学——让人欢喜让我忧
mckf111 2010-6-12 18:14
伴随一首老歌,思绪一如往常飘飞起来,难耐。 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乱麻渐渐消弭,一个于我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浮现:为什么当我下意识除去分子层面的积累后,脑海中对于生物学的认识几乎空无一物,连进化都变得somolecular? 分子这个,分子那个,这个分子和那个分子怎么OOXX,大家如何一起OOXX(谓之network),如何从房间外转换至房间内(谓之transmembrane)等等,弄完了男猪脚、女猪脚们,还要去看看哪个分子当导演,哪个分子是编剧,哪个又是剧务,潜规则又是如何,诸如此类,就这样,在身体各处数不清的大片不断上映时,你看到的是我正在写这篇日志。(读者自行决定是否自我河蟹) 此时,我想到本科有门课,名曰:生物信息学。似乎这些先驱们已有部分认识到,纯粹的分子层面的研究终究不能诠释何为生命。然,悲哉,当今的生物信息学或称之系统生物学还是基本处于分子生物学的统领下,另有极小一部分乐观分子认为有朝一日,还是可以通过极度丰富的分子信息依靠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还原出个生命,原因既有历史遗留,也有人类思维的劣根性,唉。 往小点说,我最想探秘的肿瘤,明明是组织学层面乃至细胞学层面的问题,很多关键生物学行为尚未在此层面弄清,却过早的被分子生物学拖入了更细化的层次,结果问题被越做越细,资料是层出不穷,眼界也是越发模糊,好像什么都挺主要,但好像什么都不重要。人们原以为细致不是坏事,等一切弄清之时,那便是肿瘤攻克之时,听上去此话极富逻辑,可不料却陷入了人类思维的一个大圈套之中还原论,这点暂不展开,咱们只看成效吧,自30年前肿瘤研究迈入分子领域以来,人们对其基础了解不可谓不深刻,积累的资料不可谓不多,称即将突破瓶颈的进展不可谓不诱人,而结果却是,肿瘤的主流治疗方法依旧是老三套,虽有部分改善,但无质的突破,而所谓的生物治疗,算是分子肿瘤学最直接的clinicalproduct了,却是千疮百孔,拆了东墙补西墙,突然想到大话西游-月光宝盒里二当家一句台词:大腿插一刀,身上全是洞,搞什么嘛。此话是忧而非悲,希望有些莘莘学子不要上纲上线。 多姿多彩的生命,却在人类最高智商代表的科研工作者脑海中被幻化成一幅幅由分子堆砌或编织的图景,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却还不自知,还在脑海中继续勾勒着这幅美景。我猜想,终有一日,他们盼来的不是问题的解决,却是发现更多分子层面的问题需要再更细化的层面上去解释,那时,质子/电子生物学来临了... 做生物的,别跟天斗,别跟地斗,别跟分子斗,我貌似犯了忌,普天下大势所趋的东西,很多人还是不得不从,这鄙人能够理解,可我希望各位战友们,能否在看那些分子们快乐的OOXX之余,从中跳出来,花点心思去看看这些灵动的生命呢,当然,这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Furthermore,很多的大家嘴里的idea一是来自于实验过程中的by-product,二则来自于这些高空的思考啊 其实大多数人都待在地面只看得清周围一亩三分地而让思维换个载体腾飞后俯瞰大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上帝的笑也会收敛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观揭示宏观,微观预示宏观是否正确?
xsdzhangjl 2010-4-21 23:27
宏观的东西,如房子、汽车、飞机、轮船等等,我们都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我们能够靠感觉感知的,但是微观的东西,如分子、原子、质子、中子以及电子等等我们就无法看到、摸到了,但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我将其概括为微观揭示宏观,微观预示宏观。揭示为理解,预示为应用;理解靠分析,应用靠综合;揭示与预示,这两种相对的思维,托起了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搞研究就是要揭示规律,然后再变揭示为预示,发现更多的规律,造福人类。 我要学好量子化学,很好的去揭示、预示能够造福人类的自然规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5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制造出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
wujingzhi 2010-3-18 08:48
Nature , 2010. DOI: 10.1038/nature08967 Nature , 2010. DOI: 10.1038/nature08998 如果有人告诉你,让你的头发处于量子状态,你会怎么想呢? 这不是科幻,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发表Andrew Cleland 研究组的文章,他们成功地将人眼可以看到的物体(约50微米)置于量子状态,让它处于动和不动的复合状态。他们的实验表明量子力学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原子而且可用于日常所见物体。 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可以追溯到薛定谔的薛定谔猫的理想实验。没有明确的物理原理表明量子力学原理不适用于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体。也就是说薛定谔猫也是可能现实存在的。 Scientists supersize quantum mechanics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317/full/news.2010.130.html#B1 Largest ever object put into quantum state. Geoff Brumfiel A team of scientists has succeeded in putting an object large enough to b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into a mixed quantum state of moving and not moving. Andrew Clel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and his team cooled a tiny metal paddle until it reached its quantum mechanical 'ground state' the lowest-energy state permitted by quantum mechanics. They then used the weird ru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to simultaneously set the paddle moving while leaving it standing still.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can apply to everyday objects as well as as atomic-scale particles. The work is simultaneously being published online today in Nature and presented today at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s meeting in Portland, Oregon 1 . According to quantum theory, particles act as waves rather than point masses on very small scales. This has dozens of bizarre consequences: it is impossible to know a particle's exact position and velocity through space, yet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ame particle to be doing two contradictory thing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a phenomenon known as 'superposition' a particle can be moving and stationary at the same time at least until an outside force acts on it. Then it instantly chooses one of the two contradictory positions. But although the ru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seem to apply at small scales, nobody has seen evidence of them on a large scale, where outside influences can more easily destroy fragile quantum states. No one has shown to date that if you take a big object, with trillions of atoms in it, that quantum mechanics applies to its motion, Cleland says. There is no obvious reason why the ru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shouldn't apply to large objects. Erwin Schrdinger, one of the fathers of quantum mechanics, was so disturb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um weirdness on the large scale that he proposed his famous 'Schrdinger's cat' thought experiment. A cat is placed in a box with a vial of cyanide and a radioactive source. If the source decays, it triggers a device that will break the vial, killing the cat. During the time the box is shut, Schrdinger argued, the cat is in a superposition of alive and dead an absurdity as far as he was concerned. Wonderful weirdness Cleland and his team took a more direct measure of quantum weirdness at the large scale. They began with a a tiny mechanical paddle, or 'quantum drum', around 30 micrometres long that vibrates when set in motion at a particular range of frequencies. Next they connected the paddle to a superconducting electrical circuit that obeyed the laws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y then cooled the system down to temperatures below one-tenth of a kelvin. At this temperature, the paddle slipped into its quantum mechanical ground state. Using the quantum circuit, Cleland and his team verified that the paddle had no vibrational energy whatsoever. They then used the circuit to give the paddle a push and saw it wiggle at a very specific energy. Next, the researchers put the quantum circuit into a superposition of 'push' and 'don't push', and connected it to the paddle. Through a series of careful measurements, they were able to show that the paddle was both vibrating and not vibrating simultaneously. It's wonderful, says Hailin Wang, a phys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in Eugene who has been working on a rival technique for putting an oscillator into the ground state. The work shows that the laws of quantum mechanics hold up as expected on a large scale. It's good for physics for sure, Wang says. So if trillions of atoms can be put into a quantum state, why don't we see double-decker buses simultaneously stopping and going? Cleland says he believes size does matter: the larger an object, the easier it is for outside forces to disrupt its quantum state. The environment is this huge, complex thing, says Cleland. It's that interaction with this incredibly complex system that makes the quantum coherence vanish. Still, he says, there's plenty of reasons to keep trying to get large objects into quantum states. Large quantum states could tell researchers mo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um mechanics and gravity something that is not well understood. And quantum resonators could be useful for something, although Cleland admits he's not entirely sure what. There might be some interesting application, he says. But frankly, I don't have one now. References O'Connell, A. D. et al. Nature doi:10.1038/nature08967 (2010).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也需要“大”科学
qlms 2009-8-29 19:57
前记 : 1)此处的大,纯粹指尺度上大小的大,也就是说此处的大可以用人的视觉效果来衡量。因此,此处的大,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科学工程,也不是指科研队伍规模大,更不是不是指耗资巨大。 2)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于今天在科学网新闻上面看到了关于 亚洲首台 KRIOS冷冻电镜在清华大学安装落成的新闻(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8/222851.shtm )。文中援引了清华大学医研院副院长施一公教授介绍:以前对病毒的研究看不到更细微的环节,而通过这台仪器可观测到 0.30.4纳米级,可以看到细胞表面的受体结构和细胞的原位结构以及氨基酸系列,所以这一高端仪器的引进,对破解人类的未知病毒,特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等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另外文中指出:据悉,清华大学以此为契机引进了7名海归人士展开深入研究。 3)最近10几年来,随着微观表征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物质的微结构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我们对宏观的研究,却好像停滞不前,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趋势。我们这样做,是否会因小失大呢? 正文 : 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我曾经说,科学的目的,是正本溯源。对于目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来说,比如癌症,艾滋病,肝炎等。我们需要从分子的尺度上,来寻求答案,所以我们要重视小。研究的尺度越小,我们得到的信息越多,我们能找到问题本质的可能性越大。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越小越好。有些也不必要非要在那么小的尺度上去寻求答案。比如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就没有必要非要到纳米的数量级上去求解。相对于最近人们在小的方面的关注,大的问题可能被忽略了。下面举例来说。 对于米这一尺度上的科学,现在有多少人在做呢?动物学院,植物学院,园艺学院,有多少人还愿意做宏观尺度上的研究呢?大家好像不做点基因,不做点生化,发不了 sci,就好像感觉自己不是做研究似的。当然,很大程度上,这怨不得科技工作者,是我们科技政策的导向,逼着科研人员只能这么做。 对于百米量级的尺度,有些已经让我们的专家都弄不明白了。为什么央视大楼的设计者敢于用一个色情玩笑来嘲弄我们?根本的原因在于欺负我们的专家看不懂呗。 再大一点,几千米的尺度,我们的表现可能就更糟糕了。前几天北京不说一个 2001年建成的几十层的大楼要拆掉,重新建设上百层的超高层吗。还有人戏称此楼为最短命的高层。前些年浙大西湖边上的一个十几层的教学楼,好像也是用了没有多少年,就拆除了。为什么这些短命大楼都出现我们的大地上?主要是因为,我们规划的能力不够,对几千米地方的规划,就感到力不从心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规划方面的人才,免得总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再大一点,大到一个城市的直径方面的尺度,几十公里的数量级上。我们有些方面,也需要努力。比如城市的排水系统。对于前年济南暴雨所造成的 70多人被淹死,我一直不理解。从20多年前,济南就开治理小清河等排水系统,到现在可能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投入的资金估计能有上百亿。但是效果呢?我们缺乏的是什么,是城市规划方面的人才。 对于广阔的天地,比如湿地、草原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呢?好像也不是很重视。这个地方我没有直接证据,有懂行的老师可以在评论里面给与说明,我以后加在文中。但是几年之前,我听东北师大草地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说,毕业基本就是失业,除了科研单位,国家现在没有其他单位要这方面的人才。 宏观的科学,可能不容易发 paper,不容易得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话,愿意做的人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总是需要一些人来做,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因小失大。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78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图】核结构是物质微观一个层次:混沌与分形?
gwailee 2009-7-1 21:54
核结构是物质微观一个层次:混沌与分形? 李 貴 2009-7-1 摘要: 经典理论认为,核结构的研究包括研究原子核的组成、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些粒子在原子核内的运动规律。原子核的结构对于原子核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研究核结构的各类实验数据,为核能的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核结构的知识又为物质结构的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基于此理论,其解释了目前出现的大多数的实验事实。根据目前的认识,核结构无疑成为物质微观的一个层次。本文目的是通过一个 宇宙之旅 来认识从而说明这一个现象,并通过引入混沌与分形思想探索这个宇宙之旅。最后,使得我们对核结构有一个更为直观甚至深刻的理解。 1. 前言 对于原子核结构的认识首先是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 E. 卢瑟福在 散射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 1932 年, J. 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接着, W.K. 海森伯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概念。这是核结构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1935 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核力的介子交换理论以及后来发展较快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 一般地,核结构研究的依据及出发点是核物理实验 , 包括原子核的自发衰变和裂变的实验以及核反应实验。 理论上,只要知道了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内的核子所满足的运动方程,并能求解这一运动方程,原则上就可以得到原子核的性质以及各种实验观测量。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因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只能从分析实验出发,提出核结构的模型理论。   核结构的基本作用是核力。核力是核子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于核力基本性质的研究是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核力主要是强烈的吸引作用,它是一种短程力,其力程约为 10 -13 厘米 ;核力还具有饱和性,一个核子只能与邻近的有限几个核子相作用;核子之间的作用具有交换性、电荷无关性等等。关于核力的本质及其作用势的最终形式是当前物理学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当前核物理中所使用的核力,基本上是唯象的或建立在单玻色子交换基础上的半唯象的形式,由巴黎的科学家提出的 巴黎力 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半唯象核力。   目前,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指出,核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夸克之间是通过交换胶子而发生作用的。从下一层次的结构出发,认为核力是由夸克及胶子的交换而引起的。认识核力的本质是当前核力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另一方面,在原子核范围内,薛定谔方程对于描述原子核内核子的运动基本上也是适用的。最新的研究表明,对许多核现象的描述,需要使用狄拉克方程。相对论动力学是当前核结构研究的一个动向。 但是,研究核结构最为困难之一的就是多体问题。我们知道,根据目前的夸克模型,原子核是一个多体系统,它包括几个到几百个核子。它不像原子那样具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 ── 原子核,它也不像固体那样具有相当多的粒子。对于原子核这样一个多体系统的严格求解,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前,对于原子核内是否只要考虑质子与中子的自由度也产生了疑问。有迹象表明,对某些核现象,还需要明显地引入 介子、核子激发态等新的自由度 ( 非核子自由度 ) 。 核结构的多体问题让我们联系起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起源就是求解多体非线性问题产生。 混沌确定系统是庞加莱在研究三体问题时第一次发现的。非线性科学中的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绕也具于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混沌现象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天气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运动。混沌现象的一个著名表述就是一个半开玩笑的蝴蝶效应:北京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纽约引起一场飓风。混沌有如下特征: ⑴ 对初值极端敏感(蝴蝶效应)。 ⑵ 存在奇异吸引子 ( 从不同的初始条件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 终态 集合 ) 。 ⑶ 具有分形结构 无穷嵌套的自相似性,表现出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混沌系统经常是自反馈系统,出来的东西会回去经过变换再出来,循环往复,没完没了,任何初始值的微小差别都会按指数放大,因此导致系统内在地不可长期预测。 那么,核结构是否也是一种混沌行为呢?宏观的相似性是否也反映在微观领域呢?下面让我们走一趟宇宙之旅来了解核结构的微观层次以及其与宏观的联系吧。 2. 宇宙之旅 旅行从树枝开始,以米为量级在太空旅行,往下看。我们先 10 0 m 看到了树枝,然后是森林,地区板块,城市线条(在飞机上);在万米高空我们看到了省,然后是五大洲洋,地球。在 10 8 m 太空中地球变得渺小,然后只看到月亮的轨迹,地球绕着地球的轨迹,以及其他行星的轨迹,太阳以及轨迹结构( 10 14 m ) 在 10 15 m ~ 10 16 m 只观察到太阳结构(轨道与能级?);到 10 17 m ~ 10 18 m 太阳结构消失,我们观察不到任何东西。在 10 19 m ~ 10 21 m 银河系结构开始显示,出现大量的恒星结构以及胶状物质(类似于胶子与夸克?)。在 10 22 m ~ 10 23 m 我们看到了各种具有螺旋结构的星系。在大于 10 23 m ,太空似乎又回到了真空,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注:以上图片引自: 从宏观到微观宇宙的尺度,《原版英语》 ) 我们再从微观角度来看,从 10 -1 m 出发,先看到树叶的纹理,然后是纹理结构,细胞壁结构,细胞结构;从 10 -5 m 开始进入细胞, 10 -6 m 观察到细胞核, 10 -7 m 是染色体条(类似于虫洞理论?),然后是 DNA 双链。 (注:以上图片引自: 从宏观到微观宇宙的尺度,《原版英语》 ) 从 10 -9 m 开始,我们依次看到了分子结构,电子云,电子轨迹,原子结构,原子核( 10 -12 m );当我们继续前行时,看到核子结构,质子与中子,夸克与胶子 ... 后面的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注:以上图片引自: 从宏观到微观宇宙的尺度,《原版英语》 ) 经过了 宇宙之旅 ,从人类所认识的最小到最宏观世界,我们发现宏观与微观具有惊人的自相似性 分形结构。如 10 11 m 的地球就如同 10 -11 m 的核子, 10 13 m 的行星结构就如同 10 -13 m 原子结构,夸克模型( 10 -15 m~10 -16 m )如同我们观看银河系( 10 15 m~ 10 16 m ) 微观与宏观的倒逆关系。 图1 蝴蝶效应与奇异吸引子 如图 1 的奇异吸引子一样,分形结构可以是混沌的一种有序结果。那么我们所关心的核结构是否也可以用混沌理论方法描述呢?显然,描述核结构的核子运动,我们需要多个量子场方程 至今仍然是个难题。由于核子的运动是多体行为,那么奇异子就有可能产生。如果以上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夸克与奇异子是什么关系呢?难道夸克就是某种奇异吸引子吗? 不管核结构的夸克是不是奇异吸引子,以上的描述表明,核结构是微观结构的一个层次,从人类所认识的宇宙的最微观结构到最宏观结构,核结构只是目前认识的一个视野范围。将来有必然还可以继续观察到更微观的结构 从以上讨论的结果,微观与宏观的倒逆关系,那么 10 -16 m~10 -23 m 的结构又是什么呢?这必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互动百科,核结构 / 奇异吸引子, http://www.hudong.com 基维百科.混沌, http://zh.wikipedia.org/wiki 何宝鹏,熊钰庆.量子场论导论,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 丁亦兵 . 费因曼和量子场论 , 物理 1990 年 第 3 期 . 于熙龄 . 关于量子电动力学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1 ) 基本理论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第 3 期 .
个人分类: 水煮科學|1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薛定谔的鼓(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
chenlibo 2008-11-20 15:05
量子振动: 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用激光把处于两个反射镜之间的超薄的振动薄膜(鼓膜)冷却到它的量子力学基态。(见图)。两篇理论文章预言一对振动薄膜可以像两个原子形成一个分子一样耦合起来,甚至能够演示纠缠。 薛定谔那只囚禁在生和死的量子叠加态上的猫是永远不可发生在现实中的。但是根据在2008年4日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和十月份发表在P hysical Review A 上的理论文章指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观测到另一种不同种类的宏观物体的量子效应一个在光腔中类似于鼓反射膜的振动。研究者证明了利用现有技术试验学家能够冷却一对这样的振动鼓膜到它们像一个两原子或者像一个纠缠态测量一个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奇怪量子行为对于电子或者分子是很普通的,但宏观物体并不具有。研究者通过论证大物体(特别是固态振动或者摇摆的系统)的量子行为以希望观察到从量子到经典的过渡。例如振荡的弹簧或单摆在原理上存在一个基态(即振幅最小的的状态)和一组就像原子的能级一样量子化的(不连续)的振幅。奇怪的量子预测是两个物体可以纠缠在一起,锁在同一个量子状态即不论两个物体相距多远测量一个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的状态(这和相对论相矛盾),爱因斯坦嘲笑说这是距离的幽灵行为。 在今年三月来自Yale University 的 Jack Harris 和他的同事报道了一个用7cm的两端是镜子的光腔的实验。在光腔的中间他们悬挂了一个用厚度为50纳米的氮化硅做成的一平方毫米的薄膜(鼓膜)。这个薄膜(鼓膜)的表面能部分的反射并能自由的振动。Harris和他的团队试图利用一束激光照射光腔来冷却薄膜(鼓膜)到基态。那些因镜子和薄膜(鼓膜)反射阻塞的光子能够减少薄膜的振动而使其冷却到7微开(标准温度)的低温这是处于初始温度时振动的10,000分之一,但是还没有达到量子极限。 在 Physical Review A 上, 来自 在 Tucson now 的大学 Arizona 的Mishkat Bhattacharya and Pierre Meystre 更进了一步在理论上证明了一对这样的薄膜(鼓膜)可以形成一个类似分子的状态。他们把两个薄膜(鼓膜)中心对称的放入光腔并写下了他们的运动方程。因为两个鼓膜都和激光光子相互作用,所以就像用弹簧固定在墙上的两个物体被一个弹簧连接在一起而使它们有效地耦合在一起。这样产生不同振动频率的两个振动模式质心模(两个鼓膜的同向振动)和呼吸膜(两个鼓膜的反向振动) 带入实际的实验参数以后,研究者发现通过入射合适频率的激光这两个振动模式可以分别的被冷却。这两个鼓膜原子有效的结合成一个鼓膜分子,根据计算可以冷却到这个分子振动到它的基态。 来自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的 Michael Hartmann 和 Martin Plenio 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发表文章证明应当可以制备这两个鼓膜长寿命的纠缠态。在他们的方案中这两个鼓膜以腔中心对称的放置,导致不同类型的振动模式。这个团队通过计算发现这两个振动模可以用两束激光同时冷却。 他们发现通过小心的选择激光频率,当模被冷却时,激光和鼓膜的相互作用恰好把两个鼓膜制备到它们的纠缠态。只要有激光纠缠态就存在。为了非破坏的验证纠缠,可以再用两束很弱的激光探测它们。来自Yale的Steven Girvin 和Harris在薄膜冷却方面合作。他认为这两个方案利用现在的实验技术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实验室里实现。他说:这是个能够产生很多神奇动力学的丰富的系统。 --Michelangelo D'Agostino 英文来自 http://focus.aps.org/story/v22/st16 参考文献:   J. D. Thompson et al. , Strong Dispersive Coupling of a High-Finesse Cavity to a Micromechanical Membrane, Nature (London) 452 , 72 (2008) . Multiple Membrane Cavity Optomechanics M. Bhattacharya and P. Meystre Phys. Rev. A 78 , 041801 (issue of October 2008) Steady State Entanglement in the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Two Dielectric Membranes Michael J. Hartmann and Martin B. Plenio Phys. Rev. Lett. 101 , 200503 (issue of 14 November 2008)
个人分类: 科学新进展|7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许小年:宏观经济真是伪科学
huangwd99 2008-10-14 23:00
许小年:宏观经济真是伪科学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0927/19055351360.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19:05 新浪财经   2008年9月27日,由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证券市场周刊》杂志社主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演讲。   许小年:我本来是想讲宏观经济的,因为刚才几位意见我都不能同意,做预测宏观政策这事是非常不靠谱的,我自己一直研究宏观经济,一直教宏观经济,我演义不要做必修课要做选修课,甚至取消我也没有意见,其实宏观经济是一个伪科学。宏观经济预测,做到后来感到非常沮丧,不是因为老输给宋国青,后来发现宋国青只不过跟统计局联系的好一点。   这是非常不靠谱的事,要求国务院微调经济,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不欠缺,这样的事没有办法做的,做这样的事前提是对经济有准确的预测,这样政策才有超前性。我们知道预测是充满误差、个人判断、不决定因素的事件。而且中国,要做预测,做比较好的预测一定要有可靠的数据,咱们的数据有多可靠,宋国青比我清楚,因为他跟统计局沟通的多。我们宏观调控我们发现我们神了,我们想让通货膨胀下来的时候就下来,CPI4.9怎么碰也碰不上,CPI确实是在下降,但是把单项加总怎么加也加不上,我们说控制通胀就下来了,我们说持续内需就上来了。8月份零售销售总额增长,怎么看看不懂,增长20%多,把通货膨胀扣掉,实际增长16、17,这不知道从哪来的,去年GDP增长11.9%,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等加起来,再把电力消耗和11.9对一下,根本对不上。如果消费、投资、进出口算,去年GDP增长在14、15之间。所以这样的数据充满无意识误差,有意识的我们这些宏观经济学家干脆失业就完了。怎么预测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预测,你的政策怎么样能微调恰到好处?所以宏观经济真是伪科学。   当前我觉得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关键问题并不是说GDP增长速度下行,我同意国清的观察,经济不断的减弱。要不要重新气度货币政策重新放松,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你放松,永远有松早了,松晚了,有可能不到位、又有可能到头了,永远有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对这个数据不完整的、充满误差的,只是抓到了经济的一小部分,我们的预测一定会出现偏差的。这个问题上我回到我的问题上,这次美国闹出这么大的事,就是美国货币政策过宽,放出过多流动性,把市场资 金价 ( 185 , -9.71 , -5.00% , 吧 ) 格全部扭曲了,扭曲资金价格指引下,投资银行开始搞金融创新,搞出各种各样的进创新,是因为格林斯潘的措施。格林斯潘个人的历史地位在几个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银行家现在堕落到次贷危机、美国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银行家不是格林斯潘是沃尔克,在位的时候的备受争议。所以你说格林斯潘这么聪明的人,大家充满的跟神似的,货币政策怎么有这些大的篓子啊?所以货币政策我们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货币政策不出大问题已经是万幸万幸。   目标值不是用宏观政策微调经济,而是宏观经济如何不犯大错误,保证国民经济宏观的环境稳定,这已经相当好了。大家看一下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美国货币史里,弗里德曼很详细的回顾了美国货币政策,用数据说话,不是像我们这几位在今天空口无凭的争论,用数据说话,说的是美国70年代80年代的货币政策根本就没有平滑经济的波动,恰恰相反,美国经济周期是跟着美国货币周期走的,换句话说货币政策不是经济的稳定器而是经济周期的发生器,货币本身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因此弗里德曼讲,为了稳定经济最好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本身保持稳定。因此是经济波动的根源,你做相关性分析看的非常清楚,货币政策的波动在前,经济波动在后,谁是原因,是谁结果一目了然。这对格林斯潘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不要做制造经济不稳定的美联储主席,货币政策要改弦更张,结果是流动性过剩。 所以我们在宏观经济、市场面前,不要老想着参破市场的形势,不要做这样的幻想。市场是什么?市场是超越我们认知能力的,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超越人类的物质能力的。过去我们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脑袋发昏,人类说认识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现在不说了吧?为什么不说了?在大自然面前大家感觉到大自然是无法改造的,货币学派的核心是的什么?弗里德曼的哲学含义是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超越人类能力的力量,在这些力量面前,不要幻想我们比市场、比自然、比上帝聪明,来驾驭市场、改造自然,受了惩罚之后老实了,人和自然最好的办法是顺应自然,认识自然是为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还有我们说驾驭市场,宏观经济学就是为了驾驭市场而设计的,如果驾驭市场是不可能的,宏观经济学可以不教,但微观经济学一定要教。我们的经济和我们的企业缺乏应对的弹性,缺乏应对的充分灵活性,这是我们的问题。应对目前的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化,我觉得是微观改革,要问一下为什么我们的中小企业人民币升值10%就活不下去?《劳动法》一颁布,公司成本上升10%就活不下去?为什么长期以来利润率那么薄?有什么办法增加中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有什么办法增加中国经济应对宏观环境的问题?这是我们要问的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说微观改革的紧迫性远远大于对宏观经济预测。   我讲完了,下面讲什么?市场?市场其实已经没有再可以讲的了,该讲的全讲过了,他不听,把赌注越下越大,最后看怎么收场。现在把央企弄进去了,就差国务院、财政部自己买股票了,还有什么措施?你买进去了股值你知道到底部了么?如果没有到底部,停止买的那一天就是市场狂抛的时候。如果一个理性市场上,当央企停止购买的时候,市场一定是在他们买最后一笔之前全抛出去。任何理性投资者都是这样的,怎么判断这个市场到了底部?首先要判断深市公司的盈利到了底部?判断上市公司盈利,要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到了底部?刚才说了不可能,不可能有人抄到底。大家都说抄底,真正在市场上谁抄底了,真正抄底的是坐在家里的,处心积虑想抄底的一般都撞在高山上,如果市场能被我们抄底了,这就不是市场了。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不可知的。我们市场上的措施,经济学中有一个叫政策经济效益递减。党刊发社论,中央电视台给大家鼓劲市场都没有动静,才拿走2500万你忽悠谁啊?央企资产有多少咱们算算。我们资本市场上也是国进民退,国有化之后谁玩啊?市场还是市场么?再往下走怎么走啊?这些问题不考虑,老说美国救市咱们也救市,美国救市和中国救市有什么区别?美国如果不救,这个金融体系跨掉,所以为什么我看我们网上讲鲍尔森给佩鲁西(音译)下跪。如果高盛倒掉了,还有谁不能倒?所以他能不救吗?中国救谁呢?救什么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它在救什么?指数跌到2000如果不救中国体系就跨了么?中国经济就完了么?我不知道它在救什么?当然记者报道的时候手下留情,不然明天我上不了街。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这样的方法,在市场上,我非常赞同于颖讲的,于颖小孩子开始走路了,推出一个轮椅,于颖小孩子开始可以吃固体食物了,又把三鹿奶粉给整了这样市场什么时候成熟起来啊?什么是市场成熟不是看指数在6000还是指数在2000,市场成熟是投资者能够根据风险和收益给资产低价。眼看我们投资者开始看基本面了,大家对于经济未来感到担忧的时候,股市开始反映经济的波动了,市场的价值的好不容易向下走了,政府过来一棒子打开。你们不要看基本面你们要看我的政策。大家又跟政策走,我们市场上什么时候只有价格反映价值才能有效配置资源。我们老看正常功能,好不容易有了正常功能又要敲下去。   根基是什么?根基就是对资产进行理性分析,在理性分析上决定交易行为,形成价格,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个价格用价格型号指导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市场是有他实实在在的经济功能的,不要把它当成工厂、民生工具,它是配置资源的。就讲到这里。
个人分类: 转载|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