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因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对人生重要因子的新认知
jiangjiping 2019-4-6 09:24
我对人生重要因子的新认知 蒋继平 2019年4月6日 社会上关于人生重要因子的讨论很多, 其主流观点是身体健康, 大多数人认为健康是决定人生成败和幸福快乐的最重要因子, 没有健康, 就谈不上事业, 家庭, 财富, 幸福和快乐等。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最近, 我独处静思, 连想到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 比如说, 埃航空难, 凉山救火队员的殉职, 响水化工厂爆炸。 这些恶性事故中死去了很多人。 这些人都是身体正常的,尤其是凉山救火队员们的身体一定是很棒的, 是不是?但是, 很客观地说, 他们都牺牲了。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认为决定人生命运最重要的因子不是健康, 而是安全! 我这里提及的安全包含几个内涵。 第一, 精神上的安全。 精神上的安全就是神志正常, 不会走极端, 没有忧郁症, 不会走自杀的道路。 第二,环境上的安全。 环境上的安全是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较和谐, 没有打砸抢, 杀人放火等暴力犯罪行为, 没有高危产业或者有害物质的堆放, 比如说, 化工厂或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等;遇到洪水,海啸, 地震, 山火, 飓风, 山体滑坡等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概率很低。 第三,行动上的安全。 行动上的安全是指遇到空难, 非常严重的车祸, 海难,大规模的枪击事件,不经意的坠崖, 溺水,坠楼等意外安全事故的概率为零。 最后, 是整体上的安全。 这里是指和平的生存环境。没有战争。 综上所述, 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的最重要因子是安全, 没有安全, 其他东西都是零。 这点不用多说。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不管一个人身体如何健壮, 如何有钱, 地位多高, 如何声名显赫, 在埃航空难事件中都成了冤鬼。 所以, 我们一定要珍惜安全, 尤其要确保世界和平, 尽最大努力防止战争的爆发。 这是关系到所有人命运的头等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时时处处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尽量把意外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程度。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哪些期刊的因子更高?
pinjianlu 2019-1-1 12:58
个人总结出,只看期刊因子一般满足以下规律: 1、开放期刊比不开放的期刊因子高; 2、综合性期刊因子比专业性期刊因子高; 3、实验性质、快报性质的期刊因子较高。 如果看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未必也有此规律。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最难的是活着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8-8-16 08:05
人生最难的是活着 蒋继平 2018年8月16日 人生面临许多难办的事, 但是, 只要想办法, 这些难办的事一般都会得到解决的, 但是, 不管是圣人,皇帝, 还是普通百姓,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战胜死亡。 所以,活着是人生最难的事。 活着很难是由于导致死亡的因素实在太多,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可能导致自然老龄死亡,遗传疾病和自杀。 外在因素是天灾人祸,意外事故, 和饥饿疾病等。 自然老龄导致的死亡占人群中的主体。 这是苍天对人类设定的极限, 人类无力打破这个天戒。有些遗传疾病可能导致人类的夭亡。人类对于这些遗传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对策来根治。自杀只是人类中的极少数。 自杀一般可分为主动自杀和被动自杀。 主动自杀的是忧郁症的患者, 对人生前途没有任何期望的人主动放弃了生存的欲望。被动自杀是在犯下滔天罪行的情况下, 在没有生存希望的处境下采取的自杀行为。 比如说,在开枪打死许多无辜者之后, 被警察包围, 没有逃生希望的处境下, 不希望被活抓, 就举枪自尽。 天灾指的是自然灾害, 比如说:地震, 洪水, 山体滑坡, 雷击, 山火, 风暴, 雪崩和海啸等等。 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人员伤亡。 人祸包含的内容更多, 广义地来说, 凡是由人导致他人的死亡都属于人祸。 这个范畴的例子实在太多, 不用一一例举。 意外事故包含但不限于: 溺水, 车祸, 飞机失事, 翻船, 火灾。 饥饿和疾病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饥饿和疾病导致的死亡可能属于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我现在的人生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中, 没有多少挑战, 没有多少生存的压力。 我的日常生活非常轻松舒适。 按照网上各种养生的说法, 我的生活习惯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我不抽烟, 不喝酒, 不喝甜饮料, 一日三餐, 定时定量,每天按时就寝, 早上睡到自然醒, 中午睡个午觉,每天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健身运动。但是, 尽管如此, 我对自己是否能够长寿心里一点儿数都没有。 我对自己能否长寿没有信心是因为导致死亡的因素实在太多, 健康只是长寿中的一个因子。 健康的人碰到天灾, 人祸, 或者意外事故, 照样死亡。 我对长寿的认知是:长寿的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天恩 (遗传基因里有长寿的密码) 运气好, 没有遭遇天灾人祸, 没有发生意外事故, 或者在天灾人祸和意外事故中幸免于难。 健康快乐。没有疾病, 心情舒畅开朗。 以上三个方面, 只有最后一个是自己可以改进和做到的, 其他的两个属于天意, 是我们自己不能控制的。 鉴于此, 我得出了人生最难的是活着的感悟。 活着真的不容易。 活着需要天恩, 运气好, 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活着还要担当一定的责任。所以, 长寿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敬重, 这是可以理解的现象。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46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发SCI的数量和因子,和研究方向关系很大
热度 1 pinjianlu 2018-7-5 10:30
以前说起这个话题,有些教授就反对,说论文多少和努力程度有关。这里先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我读博的时候,有几个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同学。有一个是机械专业的(不太好发论文),另一个搞磁流变的。这两个人的智商、能力都差不多,本硕都是很差的学校,基础知识、学历背景都在同一个档次上的。搞机械的那个,就发了两篇中文EI,毕业的时候头发掉光了(每次在水房洗头,掉的头发都会把水房堵上)。另一个搞磁流变的那个家伙,却发了N多篇SCI,不少2区(搞磁流变的人都发过那个期刊)。拿了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论文奖。 你当然会以为那个搞磁流变的同学肯定优秀很多,但是了解多了发现并不是如此。本硕学计算机的,现在计算机知识用不上,找工作不敢跨小学科。在研究所待一年回到了学校,他现在在学校还是好混一些。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那个方向好发论文,而他掌握到了在这个领域发论文的诀窍。也许去外面混不走,但在学校绝对可以风生水起。 我们领域很多好点的SCI论文,都在10页以上,而磁流变、化材等很多领域的论文不过三四页。然而大家关注的却不是论文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啥的,而仅仅只是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有的2本高校甚至不分学科,给启动金等待遇都只看因子。 所以,你如果想再中国很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并留在高校里混的大红大紫,那么一开始就要选好研究方向——一个容易发高因子论文的方向。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机械的同学,现在也进了一所2本高校,他在学校混得如何,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的学校为了造高分论文,机械学院都会养几个高分子材料的老师。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设计是科研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8-4-10 07:25
科研设计是科研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蒋继平 2018年4月9日 科研工作的正常步聚应该是首先提出一个假设, 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来设计实验过程。 这个实验设计过程是整个实验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实验的成效起着重大的影响。 一个构思谨密, 有实际操作性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实验设计应该具有下列一些考量。 首先,这个实验设计是有物质资源作保证的, 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设计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 其次, 这个实验设计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 这个实验设计在理论上和科学上是有一定依据的。 再者,这个实验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系。 要是属于开创性的研发, 还没有已经建立的参照系, 是自己建立标准模型的实验, 那么, 也必须有性状明显的特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然后,这个实验设计必须尽量简化, 最好是只有一个需要检测的因子。 这个对于刚开始进行实验更为重要。要是一开始就涉及多个因子, 在实验结果出来后, 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 就很难确定是那个因子出了问题。 最后, 为了加快实验的进程, 这个设计可以采用优化组合, 同步实验的手段。换句话说, 就是这个实验设计从一开始就确定几个试验组, 每个组选定一个试验因子来检测, 有关实验成败的几个关键实验因子分在几个实验设计中。 在获得第一次的实验结果后, 根据实验结果重新设计新的因子组合, 依次找到最佳组合, 及早完成实验的要求。 现在让我用一个实际的案例作为样本进行具体的说明。 农场主们反映说,田间的青椒的茎腐病很严重, 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化学防治具有三大缺陷: 1. 没有多少效果, 因为发现已经发病了, 再喷药, 已经不起多少作用; 2. 增加生产成本; 3.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 农产主们还说, 不同的品种之间发病的程度不一样, 因而, 需要有一种鉴定植物抗病能力的方法来选育优良的抗性品种。 接到这样的试验任务, 我首先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青椒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达到最易感染的程度, 在这种程度下是区分青椒抗茎腐病的最佳条件。 根据这样的假设, 我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实验设计。 我实验设计是建立在这样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 首先, 致病菌的孢子浓度是一个需要检测的因子。 其次,青椒的叶龄是另一个需要检测的因子。 第三, 环境条件, 主要是相对湿度是需要检测的第三个因子。 我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实验设计,在同一个时段采用几个同步实验,每个实验组只有一个检测因子。 第一个实验组是不同的孢子浓度接种同一个叶龄。因而, 包子浓度是检测的因子。 第二组是同一个孢子浓度接种不同的叶龄。青椒的年龄是检测的因子。 第三组是同一个浓度, 同一个叶龄, 不同的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检测的因子。 这是第一次实验设计的布局。当第一次的实验数据出来后,根据实验结果采用每组的最佳参数优化组合, 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我用这样的实验设计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就找到了最佳检测方法, 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检测体系。这样的成效在本行业内属于高效的。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84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当我们嫌弃一个期刊时
热度 2 pinjianlu 2017-3-3 18:21
现在评职称都动不动就要几区SCI,IF大于多少。所以不被SCI检索的期刊我们都看不上。但是我们有没有扪心自问过:自己的文章到底有多大影响力?不论是高因子还是低因子期刊,哪怕就只是统计源期刊,我们的文章发表了之后,3年之内下载次数、引用次数能达到多少?我们就只是借助期刊本身来炫耀和吹嘘自己的所谓“科研水平”?论文背后有实质性工作吗?如果只看IF,工科和化学、生命科学之类的相比真的很难,所以在医学院、师范院校之类工作的工科毕业生实在不容易生存。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410 次阅读|4 个评论
影响降雨的重要因子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4-9-1 15:09
影响降雨的重要因子 在分析影响降雨的重要因子之前,我想回忆一下我这半辈子所经历的几次非常重要的降雨事件。 1976 年夏季唐山地震,从那以后连阴雨一直下了一个多月,我的家人一直住在麦草搭建的草棚里面; 2001 年六月 8 日我到秦岭上去,晴空艳阳刹那间从秦岭山区南方向北方飘来云团,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从此我知道了其实雷阵雨不仅仅从北山而来,还会从南山过来。 2007 年四月初某一天我在榆林帮别人在地里面种玉米,突然从西北方飘过来一朵云,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认为这不会产生降雨,但是这时候不仅下起了雨,而且雨很大,雨水很冷,从此后我改变了一朵云不会成雨的观念。 2007 年七月底在杨凌林学院的实验楼上,下午三点多突然电闪雷鸣,吓坏了我的小孩,也吓坏了我,闪电不间断,而且从实验楼到行政楼到宿舍楼等几个楼之间不断转换放电,巨大的闪电就在我的头顶,时间长达半个多小时,从此我改变了雷阵雨的雷电能量一般,不足畏惧的观念。 2013 年 8 月 4 日在榆林下午六点以前还是风和日丽,我们一伙人还去了红石峡游玩,但是六点一过从北方过来的云团漆黑一团,一会儿就电闪雷鸣,大于瓢泼,街道上核桃大的冷子冰雹铺天盖地而来,街道水深超过脚踝,雨水冰冷异常,当天降雨 67 毫米,无数汽车遭到了剥漆之厄。我还经历过多次雷阵雨连续下三天的事情,包括去年 8 月 4 日雷阵雨前后。 2010 年 4 月 12 日突然大雪,持续低温一周左右,冻害严重; 2013 年 4 月 6 日的小雪加冻害,还有 2002 年 4 月 10 日也是突然天降凌霜雪,气温很低,这几次低温事件使我认识到春季气温上升太快绝对不是好事情,预示着霜冻的来临。还有 2007 年初冬我在杨凌,那一年每天晚上整个杨凌镇大雾弥漫,小雨蒙蒙,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天时间。 2007 年的天气绝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那一年冬季 2008 年开始的春节期间中国南方地区突然大面积降了冰凌雪,导致大面积交通瘫痪。当然,我没有经历过巴山夜雨和西藏夜雨。这一切经理使得我对降雨形成的原因有了更深的体验,我不得不对降雨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根据降雨的形成原因可以把降雨分为四类: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基本上把影响降雨的因子可以归结为:地形、气团、热交换和下垫面性质。 首先从气团说起。什么是气团?气团就是在大尺度范围内(至少一千公里吧),在均质的下垫面上形成的,具有基本相同的温度、湿度、厚度和气体元素结构的空气团。只有在下垫面的情形比较一致的时候才会形成气团,也就是说气团的特点也具有均质性。例如冬季在西伯利亚上空形成的冷气团,夏季在太平洋上形成的湿热气团。当气团在外部环境,尤其是不同气团之间具有压力梯度的时候开始相向运动,其接触面形成“锋面”。锋面是冷热气体、干湿气体交换区域,因此也是乱流盛行区域,所以也是形成降雨的区域。但是由于气团的性质不同,两个气团相遇不一定产生降雨,这主要决定于气团内水汽的多少。两个气团相遇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干热气团相遇的时候不产生降雨,而是产生大风。例如每年春季西北地区的沙尘暴。 当一个干冷气团和另一个干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不产生降雨,而是产生大风。例如冬季有时候产生的大风。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干冷气团相遇的时候有可能产生很小的降雪或者不产生降雨,但是必然产生大风,这种情况下气团之间的压力梯度力很大,往往造成霜冻灾害。 当一个干热气团和另一个湿热气团相遇的时候可能不产生降雨也可能产生降雨。当干热气团的温度远远高于湿热气团的时候往往产生极大的乱流,有利于形成雷阵雨;但是由于干热气团对湿热气团有加热作用,使得湿热气团不能达到饱和或者超饱和状态,无法形成降雨条件,这时候就不降雨。 当一个湿热气团和另一个湿热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强降雨,这时候由于两个气团的温度差,温度低的气团向高温气团的底部伸进,从而抬高另外一个气团使得抬升气团很快形成饱和水汽压,云滴凝结增长,冰晶效应产生,形成降雨。 当一个湿热气团和另一个湿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持续的连阴雨。这种情况下气团往往在锋面形成对峙,气团停留时间长,锋面持久。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秋季。 当一个湿冷气团和另一个湿冷气团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持续的连阴雨或者雾霾天气。中国近几年的雾霾天气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当单一的气团统治某个地区的时候往往形成干旱天气,尤其是没有水分的气团(来自大陆的气团)。而来自海洋的单一气团往往形成地形雨和雷阵雨。例如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这两个地区距离海洋很近,但是长期受到单一起团控制,很少形成降雨,在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形成大面积的沙漠。 在我国的三北地区是西风带的沉降区,西风带带来的风中所含的水汽很少,加上西风带的沉降风把势能转化为了空气分子的动能,即转化为了温度,所以使得地面更加干燥,而西风带沉降的地区形成单一的干燥高温期团。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夏季新疆蒙古地区的温度反而比许多低纬度地区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风带地区形成的气团是干热气团,受这个气团控制的地区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外界气团很难侵入,长期干旱。所以,新疆甘肃陕北内蒙和辽河平原地区夏季往往出现旱情。 形成降雨或者不降雨的因素还包括“行星风系”和“大气环流”。所谓的行星风系,指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的风的全球性模式。尽管行星风系讲的是地面风。但是地面风是由大气环流组成的,所以“行星风系”和“大气环流”都会对降雨产生影响。影响我国的大气环流主要是 Hadley 环流(信风环流)和 Ferrel 环流(中纬度环流)。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热很强大,也由于赤道的自转线速度很大,达到了 400 米每秒。所以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很高,最高达到 16 公里,但是水汽的最高上升高度一般不会超过 8000 米。当由于热膨胀而获得的升力把空气和水汽提升到对流层顶端的时候,形成高压,相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相同高度形成水平压力梯度力,方向向南或者向北。这时候赤道上空的空气向高纬度流动,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比赤道上空小,所以相对于原位置,空气向西北偏斜,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最终这种风在南北纬度 25~55 之间形成西风,这种西风常年都有,一般高度在 4000 米上下。这个西风带对我国的气候和降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西风带从西向东运动的时候受到了西藏高原的强烈影响,向北产生了北支流,向南产生南支流。夏季西风带向北移动到达新疆蒙古地区,北支流强劲,气流下沉产生反气旋(中间气压大周围气压小),下沉气流向北影响了外蒙和西伯利亚,向南使得陕西和甘肃出现干旱,从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形成稳定的干热气团,非常稳定。这个气团由于是反气旋,所以形成一个地面高压区,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区,这个高压区阻止从沿海吹来的东南风的进入。使得东南太平洋近地层形成的高压和该高压相互平衡,其压力在 997 百帕到 990 帕之间,压力梯度很小,水汽不能到达西北。所以西风带对我国三倍地区的气候和降雨有决定性影响。 但是西风带本身又会受到太阳辐射,季节和其它环流的严重影响,所以全球的大气环流变化对我国也有很大影响。例如,西风带的风不仅是线性流动的,而且是具有波动性的,西风带的波动分为长波和短波,短波的一个波长一般在一千公里,长波的波长可以达到 5000 公里。而波长和波幅受到 Hadley 环流(信风环流)和 Ferrel 环流(中纬度环流)的影响。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的海水有一个热力环流叫沃克环流,在秘鲁厄瓜多尔海岸是冷水上翻区,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导致热带上升气流的量、温度、强度、波幅和波长都发生变化,因此向北纬副热带沉降的气流的大小、范围、强弱等要素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我国气候和降雨。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爆发年,我国北方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由于西风带范围很大而且有很强的波动性,所以其它高空风带的波动,对于西风带也有很强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印度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导致高空气流波动,进而引起西风带波动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 在西风带沉降区产生的高压在地面形成信风,向东南流向赤道。但是由于中国地形非常复杂,这种信风的风向、风力都发生很多变化,形成很多小气旋。这些气旋时而阻止,时而顺和了东南水汽正常进入中国内陆,造成中国内陆地区的降雨变率非常大。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要彻底消除干旱的威胁,增加降雨最主要的一条就第一是如何减弱西风下沉带的空气温度,增加该地的空气湿度;第二是如何把反气旋的气压降下来,使得海洋上和内陆之间的水平压力梯度力增大。我们假定在这个带上有一个大的湖泊,当西风带下沉空气到了湖泊面上时,由于湖泊水分蒸发带走潜热,空气温度下降,同时下垫面的温度也下降。而蒸发的大量水分由于受到西风带下沉气体的气压影响,不会向太高的地区蒸散,而是随着近地层风吹动。当水汽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降雨云层,从而影响当地气候。所以只要有湖泊,一方面水的蒸发会消耗潜热使得空气温度降低,增加水汽饱和概率,另一方面水汽没有大尺度耗散的机会,从而增加形成饱和云的可能性,形成降雨。所以很显然,在西风带下沉区人造一个或者几个大的湖泊对于改变西风带的气候和降雨有很大影响。由于西风带的风既持久,又强劲,范围广,所以小的湖泊所蒸发的水分只能用于耗散和飘逸,不会对气压造成影响,但是如果湖泊足够大,数量足够多,那么带走的潜热会较大,气温就会稳定在较小数值,其压力也会减小,相对于海洋而言压力梯度力会增加,从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就能够向内陆移动。 地形对降雨的影响。对于云团来说,面对山地也存在一个上坡和下坡问题。上坡的时候动能减少,温度降低,势能增加,水汽的密度增加,因此水汽很快达到饱和和过饱和容易形成降雨。这种雨叫地形雨。地形雨也有产生的其它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上坡的压力梯度。地形雨到底有多厉害?印度的乞拉朋奇,年平均降雨量达 12700 毫米,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寥,著名的世界雨极,年降雨量达到 8408 毫米。 地形雨不是雷阵雨。我们来分析山区,山区是雷阵雨即“对流雨”容易产生的地方。在热的三种传播形式中,辐射的速度最慢,对流的速度最快是辐射传播的十多倍,而传导的方式仅仅比辐射快一些。在空气中,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传导在空气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辐射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对流最直接猛烈高效。而对流对温度差的要求很高。要对流必须在不同方向上有温度差,特别是垂直方向。而在山区由于各个山头山坡山谷的坡向不同,山头的高低不同,面向太阳的方向多种多样,因此山体中温度的分布很不均匀,各个山体反射太阳辐射的方向各不相同,阳光转化为热辐射以后的散射方向也不相同,所以很容易形成对流。垂直方向的对流伴随着势能和分子动能(温度)的急剧变化,当温度达到饱和水汽压甚至成为过饱和状态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雷阵雨。对于山区和森林地区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黑体,可以认为它们符合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实际上在现实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反射体,即绝对白体,也不存在百分之百吸收辐射而不释放的吸收体,即绝对黑体,总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吸收率、反射率和穿透率之和是总辐射能量。对于山体和森林来说,穿透率可以视为零。斯忒藩-波耳兹曼定律的定义为: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系数称为称斯忒藩 - 波耳兹曼常数,其值为 5.669 × 10-8 W/(m2 · K4) 。从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可以得出结论,森林和山体土壤以可见光的形式吸收的热量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即以红外辐射释放。其夏季不同景观辐射的能力计算如下: 森林地区,昼夜温差达到十多摄氏度,晚上为 20 度,即 293.15k ,白天温度为 35 摄氏度,即 308.15k 。所以通过辐射把白天获得的辐射能的散失掉 92.5W 。 新疆沙漠地区日温差高达 60 摄氏度,白天温度可以达到 50 摄氏度( 323K ),晚上温度下降到零下十摄氏度 (263K) 。以此计算通过辐射把白天获得的辐射能的散失掉 337.3W 。 假定白天森林和沙漠获得的能量是一样的,但是晚上散失的能量却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要问?森林获得的多余能量哪里去了?一方面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了生物能,另一方面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水分蒸发转化为了潜热能,还有森林把一部分能量通过土壤和树木传导给了地下。这样就能够说明实际上森林是一个高能量体,它能够起到平衡温度,减小温度日较差的作用,因此它是一个稳定体。森林不仅能够平抑日较差,还能够平抑温度的年较差,使得冬天森林内没有外界冷。但是沙漠几乎把白天吸收的能量在夜间全部丧失殆尽。那么我们要问,既然沙漠把白天吸收的热量散失尽了,那么它的近地层水汽浓度如何,地下温度又如何?很显然如果沙漠上空含有水汽,那么在夜间很可能变成露水,它很容易就能够达到露点,所以沙漠上空总是干燥的。沙漠的地下温度应该比同类地区的土壤温度低,原因就是辐射热散失了大部分白天吸收的热量,地下温度低还意味着地下水的温度很低,这一点我已经在毛乌素沙地里深刻地体验过,毛乌素沙地的地下水在盛夏时节也是冰冷的。由于地下温度低基本不蒸散,晚上又容易结露水,所以沙漠的地下水应该较丰富。沙漠中的能量从来就不储存,白天吸收,晚上辐射。而它的潜热能量很少,几乎没有转化为生物能,也没有在地层下面储存,沙漠上空的对流也没有山区和森林强大丰富,所以沙漠上空很不容易形成对流雨条件。而森林地区吸收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转化为了辐射能散射,一部分转化为潜热存在于森林上下内外;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对流时候的机械能,形成风或者雨,还有一部分则储存在树干和土壤中。所以森林是一个温度稳定体,是一个能量储存体,当气团经过森林的时候不会损失能源和水汽;含有水汽的气团在经过森林的地区的时候它的性质不会有多大变化,因此在有森林的下垫面上该种气团可以移动很远,例如从浙江沿海移动到陕西,它依然可能是水汽丰富的高温高湿气团,在陕西留下丰富的降雨。但是如果暖湿气团经过类似于沙漠的地带,该气团的性质很快就会改变,水汽会因为极大的温差而变为暴雨降落;气温会因为高温差而增高,最后气团变性。当该气团从浙江经过沙漠地区的河南到陕西的时候,由于气团变性不会给陕西带来降雨。由于森林是一个能量储存体,那么意味着当盛夏过去,秋冬来临的时候,森林同比与裸地和农田,其内部温度的下降缓慢,在有大片森林的地区很可能形成一个中尺度的暖湿气团,给森林周围送去降雨。也意味着森林地区的温度年较差同比农地和裸地小,因此类似霜冻、暴雪等自然灾害少一些,其水分利用效率远远高于其它地类。 所以说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也会影响降雨的发生。 另外我们认为地震波以及类似的强波也会影响降雨的发生。地震波有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也就是说各个方向上都会有强烈的波幅震荡。所以当地震波冲击大气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大气瞬间强烈压缩,从而使得水汽过饱和形成降雨。当然也可能会因为地震波影响整个天气系统的波动,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导致滞后于地震的强降雨。例如 1976 年, 2008 年五月十二日地震,当年秋季该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和泥石流,地震和秋季强降雨似乎有某种联系。 台风雨是怎样形成的?台风雨是在赤道地区的海洋上形成的,由于太阳辐射太强,导致大量的水分蒸发到了空气中,但是由于空间相对狭小,结果形成过饱和水汽团,这个气团原本要形成降雨,但是由于洋面上都是高温,缺乏凝结核等要素,所以洋面上空水汽持续集聚,导致的结果是在洋面上空某个地方集聚的水汽浓度太大,而围绕这个中心的空气水汽相对少一些,于是形成一个由水汽压主导的压力梯度,这个压力梯度使得空气团中心升力强大中心位置空气上升很快,形成相对低压区,周围其它形成高压,所以形成一个从周围向中心流动的气流,气流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气旋,气旋一旦开始旋转就能够带动它的周围的湿热空气一起旋转,从而形成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的气旋中心的空气以极高的速度上升,带动周围空气高速旋转,中心位置的速度越是强大带动的周围的空气越多,形成的气旋越大。气旋不仅自身旋转,而且在外界四周空气压不平衡的情况下径向移动。外界四周空气压不平衡的原因往往是高纬度地区和大陆地区,因为相对于台风高压大陆空气压是很小的,高纬度由于受到的太阳辐射少,能量不足自然也是低压区。所以一般来说热带风暴总是向大陆和高纬度地区移动,给沿线大陆带来强大的雨量。据记载在 24 小时内,印度洋的留尼汪岛的塞劳司 1952 年 3 月 15 - 16 日雨量达 1870 毫米。 1996 年 7 月 31 日,受 9608 号台风影响,台湾嘉义县阿里山 24 小时降雨量 1748.5 毫米。 1975 年 8 月 7 日 , 受 7503 号台风影响 , 河南中南部出现特大暴雨 , 驻马店地区泌阳县林庄 24 小时降雨量达 1060.3 毫米 , 南阳地区方城县郭林 24 小时降雨量达 1054.7 毫米。 1996 年 7 月 31 日,受 9608 号台风影响,台湾嘉义县阿里山 24 小时降雨量 1748.5 毫米。 1967 年 10 月 17 日,受 6721 号台风影响,台湾宜兰县新寮 24 小时降雨量达 1672.6 毫米。 洋流对于降雨也有很大的影响。不用问,地球上赤道周围的洋流肯定是追着太阳和月亮跑的,所以洋流的流向肯定是从东向西流动的,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赤道上升起的气体在高纬度地区形成西风带以后还想成了一个地面信风带,而海洋上的信风带一般都是从东向西流动的。这虽然是两个原因,但是两个原因之间有某种渊源——地球自转本身可能就是太阳引力引起的海潮引起的。以赤道洋流为轴心,形成了各个大洋的洋流系统。可以肯定的是洋流不仅给大洋东海岸的人民带来温暖的水流和海洋生物,而且给东海岸带来丰富的水汽和降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东海岸都是降雨丰富区,发达的农业区。 大西洋赤道洋流的一个分支湾流和北大西洋洋流给处在高纬度的欧洲带来湿润温暖的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详细地研究了形成降雨的各种重要因子,包括地形、地面辐射、近地层气团、大气环流、气旋、西风带、地震波、洋流等。目的是为我国渤海水向西调运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最终找到了。就是三北地区是西风带下沉区,水汽缺乏向上逃逸的动力;干旱地区太干燥的空气团缺乏垂直对流的动力,其辐射散热能力很强,但是储存能量的能力不足,只有开辟湖泊增加当地能量储存能力,增加潜热交换才能够增加降雨,降低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从而在夏季增加海洋和内陆之间的水平压力梯度力,有望使远洋上空的湿空气吹佛到西北带来水汽和降雨。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5949 次阅读|4 个评论
量子力学里相位因子的来源
wangxiong868 2013-5-7 16:55
接上面的思路,从数学的群,发现一种叫做万有覆盖的东西,进而发现spin,spin的很多特性就可以体现在SO3与Spin3的差别上。 而时空的群就应该不是 SO + (1,3)而是 Spin + (1,3)=SL(2, C ) 再加上平移 但这些都是很数学的东西,物理上的引入又是如何呢?更加曲折, 最早的是薛定谔方程,与之配套的hilbert公理体系,显然是过度解读了薛定谔方程。但这个带来的颠覆却实在不小,描述物体状态的东西,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波函数,是一个复数函数;可观察的量,是一种算符,作用在波函数上,得到相应 观察结果。 两个问题,其实传统教科书是不清晰的,波函数的复数来源,薛定谔方程是否跟spin有关? 这些到GA才清晰 反正在薛定谔的时候,那种过度解读,似乎把波函数解读成描述一切状态的本质的基础的量 薛定谔方程的推广,pauli方程,开始描述spin-1/2 的粒子,是Dirac方程的非相对论极限,开始引入一个叫旋量的东西,就是一列复数,但不是按照向量一样变化。到dirac方程,出现dirac spinor 完整描述了 spin 正反物质,对应四个复数,但其变化不是按照四向量,而是类似一种一半的变换,所以通俗地说,旋转了一圈后,变成了反方向,两圈后,才回到本身。 这一路下来,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状态和可观察量之间的关系, 描述物体状态的,变成了复数,或几个复数,薛定谔的时候,一个复数,对应一个观察结果概率密度,还有一个冗余,就是相位,2=1+1;pauli的时候,两个复数,四个自由度,可观察的东西,变成一个密度,一个spin vector三个维度,这似乎是四个自由度了,但spin vector 的长度和密度有关,去掉了一个自由度,那么也还剩下一个冗余自由度,描述的是相位,4=1+3-1+1,实际上,在GA里头理解很好,用刚体来理解,运动的信息全部包含在刚体旋转的rotor里,rotor就是标准化了的spinor,就是把三个空间矢量,旋转到可观察的量上,首先把z轴旋转到spin vector的方向,这个需要两个量,就是两个旋转角度,还有一个拉伸就是密度,最后剩余一个量可以看做是另外两个轴的旋转,这是一个冗余,这个量不影响spin vector,这就是相位的几何来源,这个太厉害了,4=1+2+1。 到了dirac spinor 就更清晰了,四个复数,八个自由度,首先从可观察量的角度看,一个密度,一个混合角,一个自旋矢量4,一个速度矢量4,貌似共需2+4+4,但有3个冗余,分别是两个矢量的长度,两个矢量正交,于是剩下2+4+4-3=7,刚好最后剩下一个自由度,不影响所有的可观察量,就是一个规范自由度,从旋转的角度看,就是把dirac spinor分解为一个复数尺度因子加上一个rotor 这个rotor对应lorenz旋转共6个自由度,刚刚好 8=2+6,6个旋转里头,其中第一个把唯一的一个时间矢量gamaa0旋转到速度矢量,由于是在四维时空中旋转,需要三个自由度,另外接着旋转一个空间矢量到spin vector方向,需要2个自由度,刚刚好剩下一个自由度,看做是固定了两个方向后剩下两个方向的一个自由旋转角度,不影响所有的可观察量,6=3+2+1就是相位旋转的几何解释。 这一切太perfect,解释了这些东西里头,复数自由度的来源!!!
3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文化的构成元素:复制因子
shuhualu1016 2013-4-18 09:56
作者:舒化鲁   如果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总和,那么,社会文化则是这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总和。而构成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是什么,必须从光子、质子的层次做出解答。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事习惯也都无非是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并且行为活动又主要是由思想活动驱动的。或者说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大部分是由人的思想活动驱动的,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由人的动物本能驱动的。人们一般把由思想活动驱动的行为活动称之为意识行为,把动物本能驱动的行为称之为非意识行为。而在意识行为中,又可分为完全意识行为和非完全意识行为。   意识行为是行为主体人在自我意识指导下完成的服务于自身价值需求满足的行为,是主体人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有意识反应和调整。完全意识行为是一种最优行为选择,非意识行为则是没有最优意识约束的行为。   意识行为与非意识行为比较容易分辨,意识行为是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后做出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是以保证行为主体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为目的的,尽管事实上远没有达成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的目标。非意识行为则是行为主体的大脑并没有参与到行为活动中来,而仅仅是由动物本能所具有的机能完成的行为。   但完全意识行为与非完全意识行为的区分就不容易了。完全意识行为与非完全意识行为的区分是从量上对意识进行的区分。所谓非完全意识是指还有部分意识没有参与到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过程中来。这里的问题是,参与进来的是什么?没有参与进来的又是什么?解答这一问题,也直接是解答企业文化构成元素的问题。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其社会群体的意识及其意识行为的沉淀。所以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即:构成意识的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里查德 ‧ 道金斯在该书最后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复制因子。   那么, 什么是复制因子?   所谓复制因子,也就是能够传递一定思想观念的,并且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信息束。其要点有四: 它是信息。每一个复制因子都能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何等问题或者其中之一做出解答。郑人买履就是一个复制因子,它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成语故事讲述的郑人买履的过程情节。 它是能相对独立地存在和传播的信息。《郑人买履》的故事能为我们所知,是因为它为我们传递了郑人买履的过程情节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又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是能独立存在的,所以才流传下来,为我们所知。 它是包含有行为选择方向的暗示的信息。《狼来了》的寓言就是一则独立的信息,并且故事中明确包含有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的行为选择暗示。 它或许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信息单元,所以叫信息束。《郑人买履》这一成语故事中包含有郑人、买、履等三个信息单元,尽管这三个信息单元之和不等于郑人买履的故事。   一般而言,一个故事、一个成语、一支歌曲等都可能是复制因子。判断是否是复制因子的关键是能否独立存在和传播。能传播的就是信息,能独立存在却是能传播的前提。传播就是复制,只有能独立存在和传播才能被复制和自我复制。 “ 郑人买履 ” 四字单独分开就不是复制因子了,因为这四个字分开后就不再能独立地回答一个问题了,尽管从信息的角度,除了 “ 人 ” 之外,都可以进一步继续分解为多个信息单元,郑、买、履三个字都是由多个部分构成会意字,都可分解为构成会意的单一信息。   生物体为了传承、繁衍、发展和进化,把本身的信息通过遗传基因复制给后代。遗传基因就是携带有生物体信息的 DNA ,它把遗传信息复制并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有生命遗传的信息。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性状都与基因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复制因子则是传承文化的 DNA ,它记录和传递文化的信息。文化通过它把信息传递给他人和后代,使他人和后代能够复制和运用。文化的生、老、病、死等也都与复制因子的构成性质、结构、特点紧密相关。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知道它的内在构成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探索它的构成元素为何物,并确定它的构成元素。仅仅知道汉堡包上面是一块面包,下面是一块面包,中间夹有菜和肉,永远也生产不出来汉堡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文化,仅仅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亚类,但其构成元素却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所有的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一样,如果说构成不同物质的元素在原子上还存在差别,那么在构成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上就没有差别了,如果在电子和原子核还有差别,那么在光子、质子上就没有差别了,光子、质子就成了所有物质的公约数。研究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重组企业组织的基因,也就必须找到企业文化构成的公约数。 复制因子是怎么传播或传承的?   生物体的遗传基因之所以能够传递,就是因为 DNA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由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复制因子能够传递,同样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载体。我们把能够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的器官、物件或艺术品等物质媒介,称为复制因子的载体。正是复制因子载体的存在,才使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一层一层地传播开去。也正是这种载体的存在,才使社会文明得以积累和发展进步。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复制因子的载体,才能让复制因子的存在成为可能。   复制因子的载体要满足两个条件: 载体要能够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如果不能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就不能保存这特定的信息。并且所记忆、记录和重复的信息,在保存过程中会发生损减和变异,导致所保存信息失真和不完整,那也不能成为载体。一幅令人非常喜欢的照片,把电子版复制在计算机软盘上,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变成了乱码了,这张软盘就没有起到载体的作用,就不是载体了。这是从功能上限定的。 载体要有物质媒介,器官如大脑,物件如书籍、磁盘、古董、岩壁等。如果没有物质媒介存在,信息载于何处,复制和传播也就成了不可能。这是从功能依存物上的限定。   复制因子载体尽管五花八门,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主动载体,它可让复制因子实现再复制和再传递。这主要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一个人学会了一支歌,他可以通过吟唱,让他人也学会唱这支歌,甚至他还可主动地教给他人。除了人之外,由人开发的计算机程序也逐渐拥有了主动载体的部分功能,病毒就是一个典型。 被动载体,它是承载有复制因子 —— 信息束的特定物质,它自己无法自动复制,必须借助主动载体的作用,才能复制传递。它所承载的信息束只能静静地安睡在那里,等待主动载体提取、激活。被动载体承载的信息,只有当主动载体参与进来,提取、激活之后,才能发挥复制因子的作用。三星堆文明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如果三星堆遗址不被发掘出来,并通过研究后做出辨识,三星堆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存在。 复制因子及其传播过程示意图
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告称PM2.5成我国第四大致死风险因子
jiaguangjia 2013-4-3 09:09
​ ​ 3月31日发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称,2010年,细颗粒物(PM2.5)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居全球20个首要致死风险因子第九位,在中国则为第四,排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血压”“吸烟”之后。 该报告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细颗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每年在全球导致320多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7600万健康生命年(1个人减少1年寿命为1健康生命年)的损失;2010年在我国,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全球疾病负担2010环境空气污染专家组联合主席艾伦·科恩说,《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估算是基于全球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证据计算出来的,“包括自1980年以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400多项流行病研究”。“在中国,由于PM2.5污染程度上升及中风、心脏病导致的死亡率上升,1990—2010年,由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增长了33%;在发展中的亚洲地区,空气污染日益成为肺癌的重要致病因子,2010年,中国20%的肺癌由此引起;虽然亚洲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呈下降态势,但空气污染仍导致此方面的重大负担。”艾伦·科恩说。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阚海东教授说,空气污染带来显著的健康危害。即使是低于环境标准的空气污染浓度上升,人群死亡率同样有上升趋势。此外,高血压是我国重要的致病因素,空气污染很可能会引发高血压。“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比南方地区的血压高。
1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告称PM2.5成我国第四大致死风险因子
jerrycueb 2013-4-2 11:19
报告称PM2.5成我国第四大致死风险因子 3月31日发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称,2010年,细颗粒物(PM2.5)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居全球20个首要致死风险因子第九位,在中国则为第四,排在“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血压”“吸烟”之后。 该报告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细颗粒物形式的室外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风险,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严重得多,每年在全球导致320多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7600万健康生命年(1个人减少1年寿命为1健康生命年)的损失;2010年在我国,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的损失。 全球疾病负担2010环境空气污染专家组联合主席艾伦·科恩说,《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的估算是基于全球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证据计算出来的,“包括自1980年以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400多项流行病研究”。“在中国,由于PM2.5污染程度上升及中风、心脏病导致的死亡率上升,1990—2010年,由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增长了33%;在发展中的亚洲地区,空气污染日益成为肺癌的重要致病因子,2010年,中国20%的肺癌由此引起;虽然亚洲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呈下降态势,但空气污染仍导致此方面的重大负担。”艾伦·科恩说。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阚海东教授说,空气污染带来显著的健康危害。即使是低于环境标准的空气污染浓度上升,人群死亡率同样有上升趋势。此外,高血压是我国重要的致病因素,空气污染很可能会引发高血压。“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比南方地区的血压高。 更多阅读 环保部要求116城市年底前发布PM2.5数据 国产PM2.5防护口罩即将面市 专家称光化学污染与PM2.5一样危害大 陈竺:卫生部正在研究PM2.5对人体的危害
个人分类: 数据专题|1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决定科学网精选博文的三大因子
热度 17 jiangjiping 2012-7-9 08:14
决定科学网精选博文的三大因子 蒋继平 2012 年 7 月 8 日 在科学网博客园地, 经常有人提及博客是否被精选的话题,有的人认为精选的博文不一定比没有被精选的更有价值。 因而, 有时候有的博主就会抱怨科学网编辑们的水平。 根据我在科学网开博一年半以来的个人经历, 我觉得决定博文会不会被精选受到三个关键因子的影响。 第一, 编辑们的个人选择。 这一条是最关键的。 正如有些博友已经指出的那样, 一些精选的博文的价值并不比没有被精选的更高。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我认为是编辑的个人选择所致。 至于编辑的个人选择依据的是什么标准, 我也不太清楚, 那是编辑们的权力。 不过, 我猜测可能一些因素会造成给编辑精选博文的影响。 这些因素主要是: 1. 政策的限定, 那些涉及红线的,有关意识形态的, 不管是否写的有没有水平, 一般不会被精选。 2. 当前社会热点话题, 有关突发事件, 爆炸性新闻, 和一些特出社会问题的博文比较容易被编辑看中而精选。 3. 商业性的考虑, 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博主的博文比较容易被精选, 比如饶毅, 施一公和一些院士等名人的博文往往都被精选, 他们在科学网发博文会提升击点率, 因而, 会提高科学网的知名度。 4. 个人情绪的影响,要是 MM 编辑的情绪比较好, 那么, 一些宣扬积极上进的博文就比较容易被精选, 反过来, 要是某天 MM 编辑的情绪低落, 那么那些愤青的博文可能会受到青睐。 5. 博文的内容, 有关这点, 我把它列为第二个重要因素, 在下面专门谈论。 第二, 博文的内容和质量。 这点是很清楚的, 但是不是绝对的, 只是在一般情况下而言。 总的来说, 首先是那些原创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观点, 认真严肃的态度, 条例清晰的描述,实事求是的陈述,一般会被精选的。 其次是科研经验的分享的博文。 然后是热点话题, 突发事件, 爆炸性新闻, 异国见闻。还有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科普作品, 这些博文必须既有知识性的介绍, 而且同时还要有些艺术的表达才能,因而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共存的境界, 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是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不是有吸引力,也是一个因素。 不过, 不管哪类博文, 都必须符合一个基本规律, 那就是文章不能太长, 也不能太短, 最好在 500-2000 字之间。 在这样的篇幅中,尽量把要说的内容表达完整。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既不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也不会使读者感到很累, 因而, 会受到读者的青睐而被精选。 第三, 博主的个人因素。 博主的个人因素有三大类。 第一, 个人的名望, 一些大牛, 如饶毅和施一公等, 这是第一个档次; 曹广福,林中祥, 武夷山,渝海良和邢志忠等是第二个档次。第二, 个人的素养, 那些认真负责地回复评论的博主, 如吕喆,曾庆平, 彭思龙和吴飞鹏等。第三,个人的付出, 那些经常推荐别人, 经常在别人博文发表评论的博主, 一般比较容易被精选, 那是对付出的回报, 也可看成是一种交易。 还有一些博主, 比如曾泳春和吴宝俊等, 我也说不清属于那一类, 但是, 他们的博文被精选的概率也是很高的, 我留给读者们自己去分析得结论。 总的来说, 我认为科学网的绝大多数精选博文还是很有水平的, 是值得一读的。 因而, 我觉得科学网编辑们还是对他们的工作认真负责的, 是比较专业的。 我认为写博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是不是被精选, 而应该考虑是不是对自己和他人有益, 是不是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那才是更应该在意的地方。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5210 次阅读|32 个评论
营养因子vs.营养
热度 6 boxcar 2011-12-30 07:57
营养因子高,不见得营养就高。 例如:三鹿奶粉的营养因子就曾经很高,用凯氏定氮法测出来的“蛋白质”含量似乎很高,其实多的却不是蛋白质。人造的食品固然如此,期刊杂志亦然。 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引用固然很多,短期的影响或许也很大,但深远影响效果实际的应用价值却未必就高。 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评价指标,并用这些评价指标搞出排行榜之后,必然长期面临此类问题的纠结。
个人分类: 科研|28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文章算个蛋?!
热度 42 boxcar 2011-12-24 11:52
刚才看到吴国清老师的新博文——“ 年终总结之下蛋 ---- 今年下了 10 个蛋 ”【 1 】,觉得很有创意!俺以为, 吴老师这篇博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营养因子”的新概念 ,非常对我的口味。以俺的揣测,他在这里所指应该是让科教界人士非常关注的、曾被我撷英为“影响瘾子”【 2 】和“影响银子”【3 】的“影响因子”。为此,俺决定借用吴老师的新概念,隆重地和上一篇新博文——“文章算个蛋”。 文章算个蛋?!这么说话,估计发文章的高手们和正渴望发够文章、发好文章才能毕业的研究生会很不以为然,马上会有 N 多人准备好除了金砖之外的各种砖来拍我的。因为,把文章算成蛋,也就如同把发文章的人看成了下蛋的家禽,是很不尊敬人的。但仔细想想,看起来挺神挺玄乎的“文章”和普普通通的“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现如今,大量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海量文章,主要起着传承人类认知的作用;而禽鸟和爬行动物们所下的蛋,则起到传递基因、繁衍后代、维持物种长期存在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的禽鸟或爬行动物,其产蛋能力通常很低下,所产之蛋主要是用来繁育后代的,但其营养很丰富。相比之下,被人类驯养后的家禽,可以变得非常善于下蛋,蛋的产量奇高,但蛋们的营养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以至于即使被加精,也未必能孵出小鸡小鸭来。 文章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顺乎科学正常发展规律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的文章数量虽然不多,但其意义却可能非常重大,必将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传承的主线之上。相比之下,在人们谙熟了文章发表的套路,能够借鉴比较成熟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依托完备的研究条件,动员大量人员参与的情况下,文章也不难像养鸡场里鸡群下的鸡蛋一样被批量地制造出来。 这些文章虽然各项指标不错,发表杂志(用于榨汁)的影响因子(营养因子)可能也很高,但其实际应用(营养)价值却有待考察。目前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好的文章就犹如营养价值高的蛋,被引用(饮用)次数会比较多。内容比较一般,没啥实质性创见的所谓“垃圾文章”,多半自能充个数,有的即使发表的杂志(榨汁)很好,也可能会长期放在那里无人问津。最差劲的是编造数据搞出来的假文章和仿制的抄袭文章,就如同用海藻酸钠制作的假蛋,只会被人拿来骗钱,却毫无使用价值,其制造者一旦被查获,必将被绳之以法。 文章如同鸡蛋,也要有其核心(蛋黄)和外围的支撑材料(蛋清),更少不了足够过硬的外壳,这样才能经受得住产蛋过程(编辑和审稿人的审查和作者们的修改)的折腾。发文章如同下蛋,下出来蛋之后会很开心愉快,所以下了个大蛋的老母鸡会“个个大”地叫上一阵子,着实要炫耀一下。文章已经写完可就是发不出来的作者会很郁闷 ,会像蛋被憋住下不出来的老母鸡一样地难受(小时候我家曾有只鸡因为蛋下不出来给憋死了 )。。。。。。 大概是为了能够方便地下出来,蛋并会像完美的圆球那样圆满,而必然呈现出圆润但却有大小头的形状,文章也是一样,为了能够通过审稿人和编辑们“挑剔的”审查,也要做些必要的修改,因此自然就不能带有任何明显的棱角了。 参考: 【1】 吴国清: 年终总结之下蛋----今年下了10个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521511 【2】吕喆: 影响因子,已成 “ 影响瘾子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43636 【 3 】 吕喆: Nature= “奶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73480
个人分类: 科研|9269 次阅读|94 个评论
“互引指标”抑制串通互引
zhaodl 2010-9-27 17:02
互引指标成功获得应用/赵大良 今年3月份,我奉命完善评奖标准,针对科技期刊指标存在着人为操作,以前采用了他引不得低于平均水平的办法,在遏制人为要求作者引用本刊的情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针对自引指标的限制,又出现了刊物之间的相互引用。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互引指数,试图来限制。 当时,我在提出这一指标的时候,征求了一些期刊评价和信息分析方面的专家,但多数人表示不可能或比较难,互引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好简单使用一个指标来评价。所以,在我提出互引指标并被采纳到高校科技期刊评审办法之中以后,我的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一方面希望能够达到限制和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怕太严厉而招来非议。 昨天,按照新的办法已经将期刊的评审工作做完了,我专门关注了一下互引指标在这次评刊中所发挥的作用。感觉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太过分的给予了限制取消资格或本项不得分,对处于边界的情况给予警示或降低分值。结果是:真正单独被互引指标卡掉的期刊很少,属于机个别的,我感觉不到2%。我想,也起到了指标的警示作用,即使一些期刊没有申报,才有这么低的百分比。其他 互引指标不合格的期刊,同时也有其他指标不合格不止一个互引指标不合格。包括自引和互引本身就是关联的,自引不合格也就造成互引不合格,我想不能归结为互引指标的作用。当然,有人认为一罪两罚不合理是另外一回事。 (1)互引指标的定义。互引指标,是指该期刊统计年前2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年被引用频次中的50%所涉及的最少期刊数。对于一般统计来说,就可以这样来设计,但对于互引指标的使用,就需要具体化。因此,再按学科分类计算同类期刊的互引指标(最少刊数)的平均值,高于同类期刊互引指标(最少刊数)平均值的期刊记满分,将低于同类期刊互引指标(最少刊数)平均值的期刊列出进行认定,分别按合理记3分、基本合理记2分、不太合理记1分和不合理记0分分别赋值。 (2)几点说明。任何一个指标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包治百病的,这个互引指标也一样,有人也给我提出了许多质疑。(1)为什么选统计年前两年的数据?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主要是考虑数据量的适中和统计的成本代价。(2)为什么是50%而不是100%?这倒是有所考虑,如果基于100%,就体现不出来对恶意互引的限制,三两个期刊相互引用的很多,但不一定是整刊被引用的涉及期刊数就少,因为在被引用的递减曲线上,正常引用曲线是连续的,而恶意引用是跳跃的,可能涉及的刊数很多但引用的次数很少。(3)自引和互引双重处罚的问题的确存在,但如果剔除自引对正常引用就不公平,特别是他引越高越吃亏,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重复处罚也是应该的。(4)关于个别期刊的学科特点问题,不关键,因为指标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指标使用时需要考虑学科的差别,如果是在同一学科或同学科同类型期刊中比较,就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只是对于英文刊来讲,使用时需要注意。 至此,互引指标提出来以后,首次获得应用,并得到了初步成功,值得记录。并且,部分期刊评价部门也表示愿意采用这个指标!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