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章质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美国当教授要发多少篇文章?
热度 72 weijia2009 2011-2-20 01:33
在美国当教授要发多少篇文章? 贾伟 这两天科学网上在议论一个老话题 - 发文章先讲数量还是先讲质量?我同意鸿飞的观点, 写文章的唯一标准应该是质量,不过我倒不同意他的担忧,说这个(发文章先讲究数量的)观点是“误导人的”。科学网的可爱之处就是各种观点都可以“飞”一阵子,说实在的,很多年轻的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理念不见得比我们一些“名博”或“资深”教授们差。 国内不少高校现在已基本不再追求论文数量了,因为人们已渐渐看清,科技刊物多如牛毛,发一篇论文其实并不难,而高质量的论文才能真正受到(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关注。记得5-6年前我在上海交大的课题组招聘青年教师,有一个985高校的在读博士生跟我联系想竞聘这个岗位,他的简历中列了15篇SCI论文。一个年轻的学生在3年半的博士研究阶段(尚未结束)已发表十几篇论文,这委实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思考了很久,没想让我的那些(毕业前也就能发1-2篇论文的)博士生们向人家学习,反而跟两个助手私底下说了这么一个观点,这个人不能要,我们组永远也不能这么做研究!这十几篇论文的数据来源于两三个不大的实验,要搁在我们组至多也就能发2-3篇文章,那些多发出来的论文里面要么是重复性的发表,要么里面有更糟糕的情况。 这两年里我评审过几个从助理教授晋升(终身)副教授的材料,在美国大学称之为PT ( Promotion and Tenure)。考核指标包括教学、科研经费、论文、公共服务几项。其中申请人的论文数量都不多,多的在三五十篇,少的只有14篇(跟我们的那个博士生差不多)。但这些申请者(除了一个没过以外)大多数顺利拿到了副教授和终身教席的位置。那个文章发的最少的很顺利就通过了,因为她有较好的科研经费,教学和公共服务做得很好。在我担任遴选委员会主席招聘一名终身正教授职位时,我淘汰了一名在名校当大教授的候选人,他的论文数量有三四百篇,但多年没有NIH的经费,最终向学校推荐录取的是一名论文数量只有三四十篇但有几个RO1项目的教授。当时那个名校的资深教授咽不下这口气,给我们院长和学校领导写信告了我的状,当然结果是学校压根儿没有理他。因为眼明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候选人多年没有像样的经费资助说明他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已是明日黄花,剩下的本事就靠 “灌水”写文章了。 在美国当教授,文章不是最重要,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才是至关重要的。说得再直接点,科研经费是第一指标!文章的发表是上一个科研项目的结果,也是下一个项目的开端,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文章的发表是为了申请经费服务的。 最后还是想提一下,在美国当教授,文章数量尽管不重要,也从不在招聘和评审过程中有明确的界定,但多少还是有基本要求的,因为这也是衡量科研活动productivity的一个指标。那么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所须的文章数量是个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呢?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尽管每一所大学情况都不一样,但同一档次的学校对文章的要求从质量和数量上大同小异。我关注过两个学校,一个是我们北卡的UNC Chapel Hill,另一个是Wake Forest University(一个是州立大学,一个是私立大学),在全国排名处于26-30这个范围。这两个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心理价位”比较一致,正教授的“门槛”大致在60篇文章左右,副教授在30-40篇左右,助理教授因人而异,主要看方向和基础,没有明确的文章数量要求。助理教授在岗位上每年适宜发3篇左右在领域内“过得去”(譬如JBC)的文章。当然我们谈到的论文数量都是建立在行业内较有影响的刊物这个基本共识上的,不包括“灌水”性的论文。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国内高校目前不太推崇的的评判标准 - 这里比较鼓励科研交叉合作以及所发表的合作性论文,多机构多学科合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很被看重,即便被评审的人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45332 次阅读|111 个评论
注重文章内容的质量,不重文章发表的刊物----《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成果目录的启示
黄安年 2010-9-28 15:44
注重文章内容的质量,不重文章发表的刊物 ---- 《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成果目录的启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8 日发布 按 : 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在 8 年多前的一篇评论文章,说的是衡量文章质量的不是在哪家刊物发表 , 而是文章本身的取舍水平。文章题目是注重文章内容的质量,不重文章发表的刊物 ---- 《美国历史杂志》发表中国学者成果目录的启示,《学术交流网》 2002 年 5 月 16 日首发。 *************************** 最近笔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花死功夫对于著名的《美国历史杂志》 9The Journal of History)1993-2001 年间 34 期中的学者成果篇目进行逐项统计,分析收录的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情况。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该刊物精选推荐的篇目注重的是文章质量,而不重文章发表在哪类刊物上。 值得一提的是,该杂志收录了不被北京师范大学等某些高校认同从而不享受论文奖励津贴的刊物,如《太平洋学报》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有 19 篇被《美国历史杂志》推荐,超过了被北师大官方认可奖励的《近代史研究》( 10 篇)、《中国社会科学》( 5 篇)、《北京大学学报》( 3 篇)、《南京大学学报》( 7 篇)、《南开学报》( 11 篇)、《东北师大学报》( 12 篇)《北京师大学报》( 1 篇)、《武汉大学学报》( 5 篇)、《中山大学学报》( 7 篇)、《复旦学报》( 0 篇)。 其他不被某些高校认可奖励的刊物上的文章,受到《美国历史杂志》推荐的还有如:《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2 篇)、《惠阳师专学报》( 1 篇)、《杭州大学学报》( 1 篇)、《历史教学问题》( 1 篇)、《理论参考》( 1 篇)、《九江师专学报》( 3 篇)、《山东师大学报》( 2 篇)、《扬州师院学报》( 1 篇)、《教育参考资料》( 1 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 篇)、《安徽师大学报》( 1 篇)、《俄罗斯研究》( 1 篇),《南开史学》( 1 篇),《华南师大学报》( 1 篇),共 14 种刊物共 19 篇。连同《太平洋学报》的 19 篇共 38 篇,占全部推荐论文的 9% 。 这表明,所谓核心刊物和某些人认可奖励刊物之外的文章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需要说明,应美国权威杂志《美国历史杂志》的要求 , 笔者和南开大学杨生茂先生及武汉大学刘绪贻先生三人,自 1992 年起作为该杂志的中国特约编辑已经整整 10 年了。 10 年来,中国特邀编辑大体上每年两次共向美方推荐精选的最新中国美国历史的论文、中国美国历史著作、以及中国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 这一学术成果精选目录的推荐工作程序大体如下:第一,由笔者负责初选,按照美方有关美国历史学术成果目录的规范化要求,以英文、中文和汉语拼音三对照形式推荐经过精选的中国学者的每篇论文或著作,并附相关的论文或著作目录,发给杨生茂、刘绪贻两位先生进行审定和修正;第二,杨生茂、刘绪贻两位先生对于每篇推荐篇目进行审定、修改或否决、增补。对于所有篇目采取一票否决原则。第三,笔者综合修正了杨生茂、刘绪贻两位先生的审定意见后,以三位中国特邀编辑一致意见向美方提出书面推荐意见,同时发出 E-Mail 。第四,美方根据中方意见进行复审和技术编辑加工,并在有关各期的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的 Recent Scholarship 中分别发表。 还要说明的是,我们实际推荐的篇目数量要稍多于美国历史杂志上公布的篇目,我们只有从公开出版的美国历史杂志上得知美方采信了哪些篇目;但是从目前公布的篇目情况看,凡是美国历史杂志公布的中国学者成果目录,均在我们的推荐内容中。我们难以保证,应该推荐的篇目都已经得到推荐,但是可以告慰已经被推荐的篇目是可以信赖的。 本文旨在说明应当废止那种以刊物级别来判断学术文章是否应该获得奖励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作法,这种做法在北师大至少已经三年未改了。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评论 /2002 年 5 月 16 日首发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