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预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防演练的场景设计
dfedhw 2019-11-9 09:16
为了显著提高基层的火灾扑救能力,需要对火势发展过程进行场景化设计,然而如果步骤流程脱离实际,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形成一些误导。 如下图所示的演练场景: 1.现实中极少遇到只有这样的独立建筑起火,绝大多数环境只会比这更复杂,如果烧至这种程度,火势早已向周围建筑及附属物大面积蔓延开来,当人与火共处于同一封闭空间内,烟雾横向纵向扩散,无法驻足,不具备相对安全的作业面,故此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疏散而不是灭火。 2.当火势发展到这个时间节点,除了个别偏远的乡镇之外,消防队已经能够到达火场并接管,不会再由现场人员来灭火。 借助以往大量的火灾案例来看,这样的场景设计几乎没有意义。要么,初始火情已被成功扑灭于室内;要么,对于现场人员而言,已明显超出其控制能力,随着消防队的陆续抵达,只能交由专业救援力量来处置。 倘若将起火点预设于室内,考虑发现过程有一定延时,现场人员再开展灭火行动,无疑会更为真实,甚至可以在屋内提前放置假人模型,在灭火的同时,看看是否能将模型从火场中“营救”出来。消防队即使已事先到场,也需要在起火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再行介入,因为现实中会在路途上耗费时间。 继续结合开展消防演练的目的与初衷来看: 1.如果从检验初期灭火效果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失败的; 2.如果出于示范的目的,失败的演练也谈不上具有示范性或指导意义; 3.如果作为研究性演练,既然到了这个时间点,大批联动救援力量已经到场,水枪等设备设施早已出水,而不仅仅只依靠若干灭火器。 一句话: 类似这样的演练情景展示,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再现 ,故不具有任何意义。演练中,如果通过人员的有效处置,火苗最终不致窜出室外,或是人员均被成功疏散,这样的演练效果无疑才是理想的;即使初期无法完全灭火,但通过快速调运灭火剂,进行不间断的干预与控制,限制火势任意蔓延,为消防队赢得宝贵时间,降低后续扑救难度及风险,丢“车”尚可保“帅”,这样的演练过程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也才显得更为逼真和实用。 真实甚至艰险的场景设计是演练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演练时要尽量想象为置身于实战,器材输送、人员召集、火情响应、时间节点、现场气氛、环境条件与风险因素呈现出千头万绪,为此会有诸多考究,通过效果评估与方案评审,真实地暴露出演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宁愿在演练中屡屡犯“错”,也不愿在真实火场中犯一次“错” ;而每次身临其境的灭火过程中,更要有意识地全员同步思考,考虑如何为今后的演练环节设计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元素。 应急预案演练 转自微信公众号 消防工程师考试交流 苏格拉底和消防…… 转自微信公众号 靠山屯闲话 《率性而活》:当你认真了,所有人都会陪你认真!
4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性和邏輯非常重要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5-18 22:37
人們對於一些非傳統非主流的觀點往往不假思索地排斥和打壓 主要是因為人們往往不用理性和邏輯思考問題 更多的時候憑感覺 那些不熟悉的觀點和想法就常常顯得偏激、極端、違反常識了 人們日常的思考中有太多默認的預設 這些預設大多沒有經過仔細的審查 甚至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預設的存在 如果沒有特殊的經歷 或者很深入的哲學思考 這些預設是很少有機會被找出來受到嚴格檢視的 難怪大多數人一輩子基本上都在俗見中打轉轉 難得有機會突破流行觀念的束縛 如果有理性和邏輯思考的習慣就會好一些
个人分类: 風中獨白|31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天赋观念
yanghualei 2010-10-2 12:02
在人这个极小的局域物质系统范畴内,囊括了极大的全局物质世界的法则, 在法则上这种极大与极小具有可逆的全息映射关系,塑造了上帝在构造人这个物质系统中,使其在法则上是完备的。 法则处在人这一物质系统内,是以一种潜在的,即将表达的和激发的状态存在,当环境物质世界的法则发生时 ,它将在人体内感应出与其耦合的法则,相互呼应进而发生共鸣,使得体内的法则得以释放, 故现象是个门神,但放出那个法则,有预设观念决定。 当一种准现象或者一个命题在脑中预设产生,环境物质系统必将有一种法则与其对应, 如果观察的现象与此命题不符,则抛弃现象,重新观察,直到现象与观念耦合 , 然后以理论的形式陈述出来,即这种现象是符合这一种预设的命题。 相信天赋的观念,寻找与观念相符的现象,由预设的观念决定世界应该怎么运行的, 把观测的现象配给预设的原理中去,也许是科学研究的一范式 。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