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麦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抽穗了
热度 4 huailu49 2016-4-14 09:24
才四月,麦子就抽穗了,菜花还黄着呢......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30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小麦如何走上中国人的餐盘
热度 3 Einstein 2015-8-3 10:07
按:本文原作者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研究员。2001年曾在“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会议上宣读,题目为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后曾老师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专题讲座,题目同上,视频见: http://www.56.com/w52/play_album-aid-8585871_vid-ODIxMTk5Mjk.html 视频文稿见: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xs/wheat1.htm 今年5月,笔者对原文进行缩写,后经曾老师同意,6月发表在澎湃新闻 。学术参考请直接从知网下载曾老师原文。 5月21日,是我国农历上的小满。俗语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到了小满,北方的小麦就快要收割了。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其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0%。在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中,人工栽培的水稻发源于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的炭化水稻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上;玉米原产美洲,在16世纪初才传入我国;小麦原产西亚,4500-5000多年前传入我国。小麦在我国的本土化历程充满了曲折,小麦传入之前,我国北方已经积淀了至少2000年的粟(小米)、黍(糜子)旱作农耕文明,那么小麦是如何后来居上,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作物呢? 由北向南,麦子如何传遍中国? 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陆续发现了炭化的小麦颗粒,经测定,这些小麦是距今4500-50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马家窑文化居民人工驯化栽培的圆粒小麦。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有关小麦考古证据。那么小麦是何时传到中原地区的呢? 2000年前后,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东、西、南三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000-4500年的小麦炭化颗粒,这说明了当时小麦已经传至中原地区。 郑州二里岗商文化遗址小麦颗粒的发现,证明了小麦当时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甲骨文中的“来”字本意指小麦,便取自其抽穗时的形象。《诗经》中已经有多处提到“麦”字,比如著名的《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丘中有麻》中“丘中有麦,彼留子国”等。到了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是中原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可见当时不能分别大豆、小麦要被人当笑料的,所以才有了成语“不辨菽麦”。到了汉代,小麦得到进一步推广,甚至成了重要的战备物资。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一次曾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亲征。 甲骨文中“来”字形象 三国时期之前,江南未有麦作记载。《三国志》提到,孙权有一次招待蜀国使者费祎,“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这是江南有小麦加工成面食的最早记载。稍晚西晋文学家束晳作的《饼赋》,再次佐证了当时由小麦加工成面粉进而制成面饼的情况。到了唐代,小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北方,其地位仅次于粟。到了南宋时,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浙、湖湘、闽广等地麦田“极目不减淮北”。明清时,小麦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明末,北方人的主粮中一半来自小麦。清雍正年间《东莞县志》记载当时冬小麦的种植已经是“麦浪千顷”。 面食如何大行其道? 我国至迟于西汉已经有了面食,使得小麦的食用品质大为改善。面食的产生和推广与石磨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旋转磨产生于战国晚期,到了东汉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出土的一些碓、磨(有时还有风扇车——利用风力把麦籽和麦壳分开)明器作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加工小麦的场景。在汉代,基本上只要与“饼”有关的食物,均是小麦的面食,就连水煮面片也被称作汤饼。 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陶作坊(内有碓、磨、风扇车) 但是小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食的本土化要远落后于麦作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尽管汉代具备了小麦面食的技术条件,但是古代小麦粒食的传统长期盛行。 所谓粒食,也就是说食用方式长期是像稻米一样,是作为“麦饭”而食的。到了唐代,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起兵讨伐,军师魏思温说,“郑州、汴州、徐州、亳州的豪杰之士都不愿武后称帝,蒸麦为饭,等待我师。”到了宋代,苏轼有诗曰:“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小麦面食化程度的滞后,至今学界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影响面食普及的因素有三:首先,在唐代之前,大型面粉加工作坊主要集中王公贵族家中;唐宋时期,大型的面粉加工作坊常与农业灌溉相矛盾,结果往往是服从后者。其次,即使到了唐宋时,一些品种的小麦并不适于面食,因为黏性高,粒食更适合。最后,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小麦的食用益处远逊于粟、稻,明代医学家陈嘉谟就认为麦面“只堪暂用”,甚至有人还误传小麦“有毒”。即使到了现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模式、饮食习惯依然会受到人口压力、技术进步以及其他现代化措施的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藏区居民对小麦从“不愿吃”到“爱吃”正是这种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所有这些造成了小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面食化的进程较麦作缓慢了许多。 面食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是在宋代,宋人笔记中的“馒头”(当时馒头有馅)、“包子”花样竟有几十种之多。《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若按历史看,他卖的其实是蒸饼,是一种无馅实心的面食,类似现在的馒头。如今,众多的面食技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山西闻喜花馍、山西岚县面塑、上海南翔小笼馒头等。 山西闻喜花馍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贵粟乃历代的基本国策。小麦从一种外来作物,到如今成为关乎国运的主粮之一,政治因素不容小觑。 汉代《礼记》就记载,农历三月,天子在宗庙祭祀时就要祈祷麦收;农历八月,天子应该鼓励种麦,以免错过农时。三国时,曹操非常重视麦作,一次行军中路过麦田,他下令不得践踏,违者处死。唐宋时,一些皇帝还“身先士卒”、亲自种麦,比如唐玄宗就亲自在园苑中种麦,并带领众太子收割;宋仁宗也有类似举动。在皇帝的垂范下,地方官自然不敢怠慢,也积极劝民种麦,就连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种麦的地方都获得了成功,比如岭南地区,在唐代被认为地热无法种麦,但北宋初年陈尧佐任惠州知府时,教民种麦,结果大获丰收,从此惠州一带,“种麦者众矣”。可见,从上至下的行政力量在小麦本土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挖掘了我们祖先传承至今的所有味觉,其中由小麦延伸出来的面食诱惑了世界。面食的花样实在太多,变幻无穷,这一点是稻米无法相比的。正如贾平凹讲关中的面食,有渭南的乒乓面、长安的粘面、岐山的吊面、兴平的涎水面、武功的扯面、三原的削面、大荔的拉面等等,其形不同、味各异,各领风骚。 今年的麦收就要到了,站在黄云般的麦浪前,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小麦馈赠我们的太多了!
个人分类: 科普|360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尾声)
liwei999 2011-7-21 03:39
虹桥科教论坛 我都不记得第一第二定律说些什么 (132 字节) 第零,后补上的,定义等温。 (111544)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2, 2007 11:06PM 第一,定义包括热在内的能量守恒 第二,定义“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条件 第三,定义“绝对温度” 熵增加那个定律是第二法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卡大哥客气:) 虹桥科教论坛 送交者: 麦子 于 2007-10-04 01:24:35 回答: 麦子, 好好写下去,也是一家之言 由 左邻 于 2007-10-03 21:54:08 熵与能量描述不同的状态,没有直接的加减关系。 通常热力学考虑熵,只从能量着手,在熵与能量和温度之间存在一个关系。 你给出的公式中,N是微观量子态的数目,这个数目通常也从能量(能级,每个能级的量子态等等)的角度来理解。 但是这个公式,也可以从物质的角度理解,即物质的聚集态和离散态。 比如,一个装着理想气体的黑盒子,中间一个隔板,隔板一侧是氦气,一侧是氮气,隔板是自由的,不隔热的,则两侧气体达到热平衡。 抽取隔板,一段时间之后,两种气体充分混合。达到一个新的状态,这个新的状态与原来的状态,唯一的差别在于,熵增加了。其余的,温度、压强、内能,一切不变。 这里的熵增,仅仅由于物质从聚集态变成了离散态。 此熵,相对于以往与能量相关的熵,我称之为物质熵。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送交者: 麦子 于 2007-10-04 03:28:50 回答: 老兄,不要学镜某“自造”名称么。那叫“化学势”。 由 mirror 于 2007-10-04 01:37:46 化学势的单位是什么? 熵的单位是什么? 两者单位不同,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好像西洋象棋没有蹩马腿一说,所以就敢来了。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7-10-04 03:49:17 回答: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由 麦子 于 2007-10-04 03:28:50 熵是Q/T所以先人起了个除法的商,因为是热力学的,又添了个火字。单位是J/K。 化学势的单位J/mol。有什么疑问么?? 老兄,不要学镜某“自造”名称么。那叫“化学势”。 mirror (0字节) 10/04 01:37 (75147)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麦子 (88字节) 10/04 03:28 (75160) 好像西洋象棋没有蹩马腿一说,所以就敢来了。 mirror (118字节) 10/04 03:49 (75166) 谢谢回答:) 麦子 (114字节) 10/04 04:06 (7517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之三
liwei999 2011-7-20 14:51
给麦教授——3,有色的眼镜还是去掉为好 (1115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3, 2007 04:38AM 有个“有色的眼镜”,光通量就更低了。 不论是何人的说法,“物质总是从可用的变成的不可用的”的陈述里包括了“可用的”这类价值的判断,已经超越了物理学的射程了。 人们可以通过“外界”输入的能量维持系统内部物质的自循环,或者说通过“外界”输入的能量,系统可以维持其内部物质的自循环。但其极限并不是来自物理学的法则,而是来自人类活动的诸法则,这些法则的束缚要比物理学法则的适用出现得要早得多、紧得多。 镜某主张站在自己的脚上说事儿。但是的但是,这并不是主张以“我就不记得”这类的见解来说事儿。“且让我们从物质的角度,重新考虑热二律。这是个被物理学教科书忽视的一个角度,我就不记得当年的热力学习题中有这样的题目”的陈述就很不合适。 文章到这里才道出“正题”来:“在这样一种物质自循环的理念下,文明马达的速度就取决于人类所能开发出来的能源,能源越多,这个自循环系统运转得越快,人类就能享受越多的物质。 这正是第三类永动机的美丽梦想!一旦这个未来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地球就变成一个东东3。” 问题的提法有新意。但是很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因为前面的叙述中讲到了前提条件的“外部”能量输入,而在这里,当系统扩大到地球范围时,如何考虑“外部”呢? 如此看来,“反科学”派与“科学主义”属于不是冤家不聚头,实质上是一丘之貉,是“好个屁”与“好得很”的“好屁”之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之二
liwei999 2011-7-20 14:44
给麦教授——2,相当不好了。有磁悬浮的轴承,也有空气的 (11154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3, 2007 04:37AM “摆轴磨断”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这样的技术信息都不能把握,那么还是充充电才是。 另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仪器,也必然要有一个核心装置是不变的,而这个装置,也是会坏的(侯世达,1996)”陈述。不知侯世达是何方神圣,但是核心装置在原理上是可以不坏的。自我修复的仪器的核心,显然是“信息”。而信息是没有“损耗”的概念的。 同样,“加氟!无论空调中的管道造得怎样密封,也不可能让氟里昂之类的制冷剂在里面永远循环,而是必然会有氟的耗散,所以必然要加氟”也没有道理。连氦气都能封存的技术时代,封个氟利昂是没有丝毫的问题的。 教授先生,到了“美丽间”一遭,还是要想得更深刻些才好。“生物圈2号是一个悖论,仅有能量输入,还不能使其中的物质实现自循环”一段,显然是个奇谈怪论。“生物圈1号”的存在是一个悖论么?显然不是。那么1号和2号的区别在哪里呢?只是大小。也就是说,人们在做几何缩小的过程当中损失掉了一些东西,只注意了几何尺寸的大小,而忘记了某些环境的物理性质随尺寸变化的比例关系。还有就是“加氟”这样的技术上的缺陷。 测量一定要伴随着微扰。国人以“辩证法”的思维很容易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已经被淘汰了。测量不一定要伴随着微扰!这就是今天的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对此能丝毫不感觉有“意外”才是合格的教授。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而即使这样的系统,也会在系统内部积累越来越多的垃圾,使得系统老化,直至解体!——死亡降临!” 但是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复生的可能性? 人是不大可能的了。其它生物如何呢?一个有绿藻的封闭鱼缸里,只有太阳光投入的条件下,小鱼是否能颐寿天年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
liwei999 2011-7-20 12:13
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句子可以给麦子教授了。 (111537)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2, 2007 10:21PM 对地球问题、人类将来的问题思考,乃是大学教授的本分。麦教授作到了这一点,很值得赞赏。第三类永动机: 镜某历来不主张用“科学”来说事儿。麦教授也是“反科学”的,当然也不会直接用“科学”来说事儿了。但是教授换了个法子,用物理学来说事儿了。把个“热力学第二定律”挂在嘴边上,这也很不得体。 国人最短缺的是“实学”,最擅长的是“虚学”。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事儿就是“虚学”了。“实学”者,要能够品味出“自由能”中自由的所指来才是,要能够理解一个电池当中的“代谢”过程才是,要能够理解电池的制造回收的过程才是,要能够知道电池的生产量和消费特点才是。有了这个“实学”做底子,然后再来讨论其它尺度的事物,诸如城市啦、垃圾等等的,就有些“实学”的味道了。 镜某对回收不很看好。因为有商业利益的,自然有人做;没有商业利益的,时间也长久不了。 因此,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并不是个根本的出路,也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麦教授是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比喻成第三种“永动机”了,是想用物理的法则证明此路不通了。前景不很乐观,虽然题目很惹眼。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 麦子 - 稻香园随笔之二十二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
liwei999 2011-2-20 03:42
回答: 稻香园随笔之二十二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 由 麦子 于 June 24, 2005 15:16:21: “生存智慧”:有有道理的,也有没道理的“观点”。 的确刀耕火种并非是由于愚昧无知,不过是那个地域“进化”的结果。这个认识“合理”,但是不被“大众”理解。大众的理解往往是一条路上的“高级”和“低级”。 区分两种不同的“贫穷”地区的设想很是有“学术意义”。但是不具有“可行性”。因为人可以人为地区别两种不同的“贫穷”,而“病”就没有这个认识了,“教育”也是同样。生态是个“局域”的概念,一个地区的疾病死亡率明显地比周围高,周围的人如何看?当地的人、为政的人又如何看?教育、教材如何办?这都是与“局域”的概念相悖的东西。 现代文明之前,对死亡、疾病和痛苦就是一个字:忍。大家都这样,“习惯”了也就好了,所谓“摆平了”。问题是有些可以治疗疾病、缓和痛苦的现代“魔术”,这些“小善”为还是不为?一旦为了,无数多的“小善”就会集成了“大恶”,“局域”的生态也就无法再维持了。 减少军备,是个“大善”;减少医药,是个“大恶”。但是 “环境”问题的核心,还是“人头”的问题,不过不好意思直接讲罢了 。而“人头”问题的背后,正是“魔术”=控制感染症的“技术”的发达。这也许正是各位“反科学”的道理所在。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与研究科学
liwei999 2010-12-29 19:03
科学研究与研究科学。 (12638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4, 2008 01:58AM 在这里出没的人中,作科学研究的应该不是多数。什么是科学研究的问题比问什么是科学的问题要好回答得多。世上人们往往只注意科学研究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研究科学是麦先生一伙人的职业。麦先生近来写了篇文章,问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很有几分见解。麦先生的设问可以算是一项研究科学的成果了。 把科学从神位上拉下来,阐明所谓科学也不过是个人脑思维的一个产物,并不比巫术高级多少是麦先生所要说明的。如果这个说法能被大众接受,科学就可以同其它的学问一样地平起平坐,文科傻牛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回答麦子的喝奶的提问还应该有另外的思路和答案。同样立委家的食品烧糊了致癌的问题,也是个疑难问题。只要不是顿顿吃糊饭不会发生什么问题。 引用: 哪个说法让人别扭,让生活难受,相信哪个 的描述相当到位。人们总认为法术的难度与其效用成正比。所以就有老山参比人工养的人参管用的说法。 今年是奥运年。用药物提高运动成绩是这些年来的趋势。这也是科学了。如何能够用了药而不被发现就是科学的科学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引用: 太太相信食品烧糊了致癌,科学么? (126033)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01, 2008 04:55PM 我反驳说:那么西人为什么流行BBQ, 爱吃油炸bacon? 以前是肉烧糊了,当成是毒药一样,如今蔬菜面食甚至有点糊的锅巴,也非扔掉不可了。 糊了不就是碳么?吃点碳至于致癌么? 最痛恨在报纸上开科普专栏讲食品健康的。就是那些专栏让很多家庭主妇深信不疑。遇到前后不一致的,太太是哪个说法让人别扭,让生活难受,相信哪个。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吉坛科普文章的修正及其它
liwei999 2010-12-27 20:17
Date: January 06, 2008 12:19PM 到吉坛看到了那里对麦子的反应。基本上麦子处在一个挨骂的位置,较比可怜。应该讲麦子的思路在那一代人里属于少数。麦子一派是学术上的正统派。反对麦子的人基本上是属于民科,是以为陈景润的工作就是要证明1+1的那类天真浪漫的人士。 麦子一派的学术水平可能是不高。不被国人的精英们认可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权威,牌子不够亮。因为国人习惯于看是谁说的,而不在乎说的是什么。 对比麦子的挨砖, 那里juyuan的待遇就好多了,因为他科普了。 闲话同步辐射光源 。虽然文章里有很多说法上的错误。但是非专业是个护身符,另一方面读者也不会因为这些说法的错误造成损失、危害,也就不值得深究了。这显然与麦子的待遇不同。之所以要对这篇文章修正,一个是为了其本人的知识进步,一个是为了给大家看看,所谓的科普不过是这样东西。 比如,如果不是涉及X光源的制造, 引用: 这里的极其关键一步是让电子生变(速度) 一句是否合适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如果不是写历史, 引用: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尝试,人们见识到美玉真颜, 于是不用那种加速器做高能物理了,专门造它们当超大的X光机 这样的描述也没有大问题。不过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朱洪元与同步辐射有关的事情。 对加速器,一般人都是外行了。因此 引用: 这图有点小毛病,看看这里的物理大侠们能不能找出来 属于对牛弹琴了。但是为了表示一哈镜某可以看出些门道来,不妨指出图中没有4极磁铁的错误来。 这句话比较别扭,不妨给修理一哈。 引用: 当电子由电子枪发射出来注入直线加速器加速电子,并把连续的电子束切成隔约几个到几百个纳秒的等间隔电子团。然后电子被引导到助动加速环(booster ring, 图中与直线加速器相接的小环)进一步被加速 当电子由电子枪引出入直线加速器后,电子流被切成间隔为纳秒级、脉冲宽为皮秒级的电子束团。被初步加速后的电子束团被注入到增强器(booster ring, 图中与直线加速器相接的小环)中,被进一步加速 。 这个错误还是满大的。 引用: 电子损失的能量由存储环中高频腔(RF cavity)补充,这个过程得掌握好时机,得同步才行,同步辐射光源也因而得名 因为同步的并不是这个高频,而是伴随着能量变化时轨道磁场的大小。为了保持同一个轨道,低能时磁场要弱,高时要强。是这么一个同步。 这句里有个重大的缺陷。 引用: 因为光学测量的信噪比大致与光强的平方根成正比,同步辐射光源所提供的强光允许我们做用传统X射线光源无法实现的实验。举个例子, 对于我感兴趣的生物样品,为得到一套可分析数据,在同步辐射光源需要花大约2个小时。对同一样品,如果用传统实验室的X射线管测量,要得到同样质量的数据则大概需要2年! 常识告诉人们,看不见的原因并不都是因为光线不足。 光学测量的信噪比大致与光强的平方根成正比 一句显然是要讲 光学测量的统计误差大致与光强的平方根成正比 。另外,1年不到1万小时。两年比2个小时不过是10000倍,四个量级。单纯比较光的亮度,同步辐射可以比传统实验室的射线管大10^10 的数量级。但是时间并不能省那么多。 引用: 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在即。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光明前景呢?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个乐观派的意见。从麦子的观点看,这里面丝毫没有乐观的道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麦子:“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何苦论呢??
liwei999 2010-12-27 09:39
也说麦子: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何苦论呢?? (12849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3, 2008 09:52AM 引用: 牛奶对于人的身体,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的句型是麦子们的得意之作。牛奶的地方换成猪肉、换成茄子,也都能成立。八条结论中,能站住脚的陈述不多。对个体的人可以论健康,而对一个民族则无法论。即便是用了这个说法,也是个比喻。麦子先生的思路有些支离破碎了,惨不忍睹。 地球的问题,不必怪在牛身上。并不是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加重了全球的生态灾难,应该更直截了当地说:60亿人口的存在直接造成了全球的生态灾难。当然这些论法都是抬杠式的,没有什么意思。 不论主张如何,从作文技术的角度看,这个系列也很失败。揭示出人们为什么喝牛奶,就已经扣题了。那之后再提起牛奶如何不好就有些跑题了。还是要把握住科学传播这个主题。这也是镜某上学时老师所传授的作文的基本功。作文的收尾,也是个关键技术。能收好的人不多。这篇的收尾,可以当反面教材了。 练习作文不但要有正面的好文章,也要有负面的坏文章。这样学生们才能有鉴别的机会。过去老师课堂里点评作文都是如此。好文章好找,找坏文章就难了。因为直接批评班里的学生,会有各种副作用。这时,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恶文了。让学生们点评、修改这些恶文,将会为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大的效益。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ZT: mirror - 也说麦子: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何苦论呢?? (1197 bytes) 立委 2008-01-13, 09:51AM 镜子先生颇有当年海军先生之风,站在网络的峰巅, (72 bytes) 麦子 2008-01-13, 11:23AM 镜子不是跟别人学出大师状的,是天生的大师状 至于到底有多少斤两,没人知道,反正没有镜子不能评的。 镜兄有个优点,就是从不人云亦云,所以颇有自己的观察分析。我相信麦子也是心气高的人。你们俩就事论事地比试一下,可能会了解对方更多更好。(188 bytes) 桂铭 2008-01-14, 12:09AM 这哥们是个打隔山拳的大师,貌似对着你说话,其实是对着空气说话,又貌似对着空气说话,其实又是对着你说话。跟他掰手腕,还得让立委搬来搬去的,太麻烦了。 (104 bytes) 麦子 2008-01-14, 06:02AM 观察到位:镜子善于借题发挥,自话自说。 (354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January 14, 2008 08:06AM 镜子比较超然,无意树敌,不是为了掐架而掐架。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他话题的引子。跟侯宝林大师类似,一肚子学问和智慧,不能碰,更不能掐,一碰一掐就往外冒。 不过,如果麦先生真有意在星湖就任何科学哲学话题与镜兄来一场友谊第二比赛第一的掰手腕大赛,立委愿意卖个面子请他出山。镜子曾经夸奖过您是辩论高手,应该愿意奉陪的。 镜子有言:镜大师是立委给吹起来的。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喝牛奶的“感情”问题
liwei999 2010-12-27 09:39
喝牛奶的感情问题。 (12792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9, 2008 08:01PM 麦子的大作连载到(10),也有些溲味儿了。正如老五所言,麦子能把500字可以说明白的事情扩充到5000字。 在问为什么要喝牛奶的时候,还有几分学术的味道。虽然不被人理解,但理路还是明确的。国人讲数到九为大、是极阳,再大就要衰了。果然,系列到了十,文章的理路就惨不忍睹了。有人讲究食素。这可以理解,好比伊斯兰教的某些戒律、犹太教的某些戒律一样。但是,麦子解释自己食素的行为的三大理由却又掉进了他前面所批判的、世俗的科学思路。很有些大主教养了个小老婆的感觉。 保持思维的一贯性是做学问的一个素质。因为都要保持一贯性,原来在一起的也可以分裂。这个现象在宗教里可以看得更清楚。但是麦子的思维给人一种分裂症的感觉。比如,他认为草原的牧民与牛羊是保持了一个共生关系。如果草原上的牛羊是野生的话,共生是可以成立的概念,比如北极圈里爱斯极莫人与海豹的共生。可是牧民的牛羊叫做[家畜]。从牛羊被驯化了的那天开始,人与家畜就不再是自然界中共生的概念了。家畜毕竟不是宠物。人们饲养家禽家畜不是为了观赏,而是要利用。奶牛、肉鸡、蛋鸡不过是走到了极限的一种状态罢了。 人的慈悲可以有不同的作用距离。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到同种的人类,有距离上的差。从用童工、用黑奴到禁止这样的做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有人把这个慈悲扩展到了人工流产上,这是个微妙的情况。还有扩大到动物界,禁止医学研究用的实验动物等等算是一类了。麦子这里又开辟了新的境界,产乳用牛也发生了伦理学上的问题了。 当年北大的学生们主张过抵制日货,今天有发达国家的抵制童工产品、抵制犯人工厂产品的法律。在此方向上,又出来了个抵制喝牛奶的说法,理由是牛权。看来人的理性也有疯狂的时候。大规模的发作有纳粹时代,零星的出现就是麦子这样的现象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喝牛奶的“科学”问题
liwei999 2010-12-27 09:39
喝牛奶的科学问题。 (127581)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8, 2008 07:43PM 问为什么,麦子一派有一日之长。吉坛里的人几乎辩不过麦子,因为麦子一派受过这方面专业的训练。 有许多人不服,起来反驳麦子。这种做法完全可以从有神无神几百年的辩论当中看到。镜某的界定在于不论有神无神,到了推销自家的说法的时候就是过界了。如同看妓院一样,镜某的界定是不能到街上拉客,只能在屋里等客。 镜某批判过麦子的《绝对正确》。不过连同那篇被批的文章,讲了些什么镜某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对麦子的脉路还是可以把握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引用: 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我不知道到哪儿去找这个科学。我能知道的科学依据,都来自于具体的科学工作者。 在物理学实验中,真值永远不可得到。我们唯一能够得到的,只是测量值。以及多次测量测量的统计平均值。最后,只能用统计平均值来冒充真值。 在一个系统内部,我们是难以知道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的。当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系统误差的时候,科学共同体自己是不知道的。 坦率地讲,麦子的这个概念大约落后了30年。必须承认,当研究科学的人努力的时候,做科学研究的人也没有歇着。如果麦子们不百分努力的话,这个滞后是不可能缩短的。在麦子的圈子里,没有人会指出这类问题。镜某的好事,不外乎是为了麦子们的学生好。因为只有老师水平高了,学生才能水平高。 麦子3个段落的破绽在什么地处呢?这里可以仔细分析一哈。第一段里麦子强调了[具体的],而后两段则是[抽象的]了。 只能用统计平均值来冒充真值是麦子念书时的概念,今天已经不是这样了。做科学研究的人也不是傻子。既然真值永远不可得到,不妨废了这个概念,连误差也废了。因此,今天误差的用法只是个习惯用法,正史里已经不使用了。所以讲第二段的陈述在学术上已经落后了。 第三个段落还是需要给出具体的事例。其道理就是麦子的第一段陈述。另外还需要保持陈述的一贯性。不能前一句是难以知道,后一句又改称是不知道的。那么到底是能够知道呢?还是不能知道?做科学研究的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有智慧对付这个问题,并发明了一系列的手续对付这类问题,其关键词就是traceability。 作为具体的事例,可以看看光速的问题。光速从测量值到没有误差的定义值,人类也经历了两百多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需要麦子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之后,给大家科传一番。那时,可以再做一篇《再论绝对正确》好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喝牛奶的科学问题。 (2028 字节) - mirror 08-01-08, 07:43PM (127581) ? 您讲研究科学时用我没见过的词好像是第一次:traceability ? 科学研究里用,研究科学里不用是落伍了。 过去要有神。这样才有原点和真值。从把光速变成定义值,就抛弃了神,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这个境界是个新台阶,麦子们还没有学过。他们总是拿相对论、量子论时代的事情来说事儿。当然,百姓对这些也还不明白呢。(214 字节) - mirror 08-01-08, 09:00PM (12762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要喝牛奶的说明,麦子给出来了
liwei999 2010-12-26 14:13
为什么要喝牛奶的说明,麦子给出来了。 (1272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7, 2008 07:52PM 他是从科学的角度讲的,是讲今天的问题。而镜某关心的则是当初的问题:为什么是牛,不是羊,不是马、不是猪? 科学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呢?答案也有了,这就是镜某的研究课题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方一派对麦一派的争论, (12676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5:15AM 很有些像民科派挑战老爱。方一派属于不入流,连亚流都难算。 《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是河北科技出版社的中译本。译者是邱仁宗,社科院的人,与立委师姐有过关系。原著是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作者chalmers,A.F。此书有3版76,82,99,是主流教材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传 还是 科普?
liwei999 2010-12-25 22:28
镜某读书时居然也修过古代的语音学。 (12674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5, 2008 09:35PM 学问上从明白到不明白再到明白的体验经过不少。老老年,当知道汉语古音研究水平高的并不在中国国内时,属于经历了一个从明白到不明白的过程。因为总以为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当然是最清楚的了。 不明白又可以分为对分析工具本身把握的问题以及所研究的对象的问题。年轻时多是对分析工具本身把握的问题,然后就是都把握了也不能把研究对象分析好的局面了。更具体一些就是:不能解释为什么物质热了就要发光的问题属于前者,不能解释为什么可以有高温超导属于后者。 麦子的文章如果是用洋文写的,感觉恐怕就不同了。而麦子文章的理路却恰恰是标准的洋人的、学术的科学论的路数,不过是用了中文。因此,对镜某而言麦子的文章并无新意。但是,即便是这个并无新意也不能得到某些国人的认可。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因为麦子一派人还不够权威。权威的标志就是读德文论古典哲学。对百姓而言,洋人哲学说的什么并不要紧,重要的是那个架势。那个架势有了,其文风自然就是另外一种踏实的样子了。目前麦子一派的文章还是很浮。 同样是不满意,镜某属于肯定派的不满意,方一派属于否定派的不满意。麦子对镜某的不满意属于单纯的不满意。不过近来麦子把胡子头发都剃了,也许又到达了什么新的境界了。这里对麦子牛奶论不满的多是属于否定派的不满意。 麦子一派主张用科传(=科学传播),其反对派主张依然用科普(=科学普及)。这属于基督教中新教派与旧教派的争论了。值得不值得的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由于这个价值观的不同,分成了两派。不论喜欢与否,麦子一派主张属于学术界主流的意见,而多数的反对意见都是属于民科的流派。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在科学论上属于主流意见的一派支持中医,而民科一派则是反对中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难道镜子真是学文科出身? (126752)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05, 2008 10:32PM 怎么可能去修语音学?还古代音韵? 坊间流传镜子专攻东方哲学,看来不纯粹是谣传。 其实什么出身并不是那么重要。 (126760)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5, 2008 11:56PM 如果讲背景的话,大约是属于结构主义了。 民科本身的提法,镜某并不赞同。 (12676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4:54AM 因为镜某所知道的事例中的多数,属于当事人有病。 至于麦子的文章讨论的是否是科普科传的问题,每个人的读法不会相同。科普/科传的争论是曾经发生过的东西。用词的不同标志着立场的不同。这一现象相当有趣,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麦子的思路当然属于西方人做学问的路子
liwei999 2010-12-25 22:28
麦子依然不能理解镜某当年批判《绝对正确》的思路。 (12688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8:52PM 庄子论鱼,有多个层次。讲绝对正确也需要多个层次。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麦子的思路当然属于西方人做学问的路子。 (12687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8:09PM 做学问的路子的所指是区别于世俗。但是能否得正果是另外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不是说好话。而是能理解麦子一派。 (12687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8:34PM 什么叫做能理解呢?就是知道他的思路的底稿的路数。 换个同步辐射,这里很少能有人能指出文章里面的问题,也就不拍砖了。而对科学,人人都以为自己知道科学。其实不然。普同步辐射的仁兄是天天用同步辐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主张理解了同步辐射的理由。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如何理解从事同步研究?作加速器?还是利用同步辐射? (12686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07:55PM 丝毫没有吹毛求疵的意图。不过是认为麦子不被理解而发发牢骚罢了。对同步辐射这样的事,知道、不知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知道如何来的丝毫不影响多数人利用同步辐射。如果承认这个现实,那么只要作一番变换,就是论科学的问题了。既:对科学这样的事,知道、不知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知道如何来的丝毫不影响多数人利用科学。 这样讲并不是要打击何人,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吹毛求疵是为了给出一个事实,告诉人们普同步辐射的、用同步辐射的也不过如此,对物理上的概念的理解基本不过关。但是作者并不是要欺骗大众,大众也不理解这些专业的问题。只要作者本人对蛋白质结构解析还是在行,问题也就终结了。对比一下麦子,就算他论科学都有问题,一般大众也都不知道,就如同人们不知道同步辐射是何物的一样。叫好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应景、应酬。 同样在吉坛里,一个人回答辐射治癌,3个回应人对辐射治癌的理解就不到位。简单谈谈 辐射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 ( http://www.juoaa.org/JiDa/JDforum/messages/145145.html ) 这对一般人也没有危害。但是到了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差距就出现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层次不同,不以步论。 (1268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12:40PM 不赞成归不赞成,正统归正统。可以不赞成其观点。但是那个观点是那个学会的主流见解则是个客观事实。整个科学界都有勇气承认那样的学会、那样的观点,一般红卫兵又何苦要不承认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这样理解反科学就太平凡了。 (12853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3, 2008 05:23PM 当年作过一篇文章,讲反科学。这个反不是动词反对,而是对称--物质/反物质、方向/反方向等等反的用法。 当然,这种解释得不到双方的认同。但是,只有从科学/反科学这种对称中,才可能看清楚人的世界。这是有科学理论保证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先生也评论起麦子来了么
liwei999 2010-12-24 18:52
方先生也评论起麦子来了么。 (126910)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6, 2008 10:57PM 方先生也是有悟性的人。至少跟刘华杰是差不多同等地聪明。刘与方接触后不久就发现彼此的思路不同了。方先生也是很快就察觉了同是批麦子一派,但是镜子的主张与其自身的有所不同。 麦子作为被批的当事人当然不能冷静地对待镜某的意见。对大众的反应,正如老五所言,有反对意见是麦子预料之中的事。有反对的人和意见麦子才能获得快感。 用牛奶说事儿科学,应该讲是个好的发明。与其是讲反科学,不如讲文章试图说明科学本身的结构、以及这个结构与人脑思维、认识过程的相互作用。这个层次就有些深奥了,也是师姐们怕的理由了。 结婚的定义与结婚的实践显然是两类东西。方先生一派以及师姐等属于热恋中的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麦子一派是属于热恋期过后的阶段了。而镜某则是金刚婚后的婚姻观点了。因此,当麦子讲:结婚么也不过如此时,热恋中的年轻人就要说:你不懂爱情了。换成科学,就是你不懂科学了。麦子被指责过,镜某同样被指责过。什么是科学呢?所以,师姐们的怕也是有道理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体温
liwei999 2010-12-24 18:51
提上来再论体温。 (130584)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8 06:45PM 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单位重量、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与体重成0.75次幂,是3/4,而不是表面积的2/3。这个法则不仅对哺乳类有效,对爬虫类、单细胞类生物也都适用。不同的是体重为零时的斜切有所不同,单细胞最低(基准数),爬虫类次之(8倍),哺乳类最高(230倍)。因此,讨论这个问题时,表面积的事儿说说可以,但上不了台面--定量地分析,更不能随便对天真的大众忽悠了。这个表面积法则或许要误导很多人1辈子。 按照科学研究的手续,任何假说与多数观测事实不符时,需要修正假说。漂亮的0.75次幂可以有别的物理模型来说明,但不是单纯的几何倍率的表面积。不同的斜切只能讲是高级化了的代价,运作模式的不同,好比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基本消费的不同。 为什么不去直接对决?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方博士要写东西、要有些故事性的题材。能以数理模式看世界能力的人不为多数,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昨天青年报能有亩产万斤的文章,今天就会有体温与表面积的话题。 唯一可以在这里成为问题的是写作伦理的问题。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抄来的?还是自家算的?不能自恰的数字关系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重量差5倍比较好测量,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60%就可疑了。因为0.2的2/3次方是0.34。除非想像裸鼠的密度很低,是达马拉兰鼹鼠的一半。虽然不是万斤那样醒目,但是 引用: 这样,散热速度就是其3倍。 也是够呛。因为生物的散失热量多好理解,而散热速度高就很不妙了。 引用: 裸鼹鼠的基础代谢率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 一句,一般人不会看出有问题来。但是,由于在双对数作图中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体重/基础代谢率曲线是两条斜率相同而斜切不同的直线,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就说不通了。y=x+1与y=x+2两条直线,x=1时,一个y=2,一个y=3,如何能相当呢? 这样一看,通篇冷血的哺乳动物的说明就与麦子博士的喝牛奶的议论有一比了。麦子博士的喝牛奶荒谬在后边的抒情,方博士冷血的荒谬发生在中段的代谢率。一个很容易识别,一个则相当隐蔽、属于未必故意的骗人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非要转的话需要去掉一些多余的文字。 (1305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8 08:38PM 镜某并不十分愿意转,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这里发发,不过是属于牢骚话了。比如对立委夫人的不吃糊的东西的认识,很难说得通。况且大象耳朵的文章时已经说过了这个问题,至少方博士并没有认识这个理解上的错误。 老五讲不公正也不很妥当。因为在数字不能自恰的问题上,属于硬伤。再者进化论不能算是科学,至少是从数理的意义上。从爬虫类的代谢量到哺乳类的不连续,说明生命史上发生过不连续的变化。至于这个变化的理由,讲不知道、或者是偶然是第一近似。然后才是什么 引用: 保持恒定体温的优势在于生理活动基本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夜间和比较恶劣的天气都能出来活动,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寻偶 的说法。应该警惕优势在于这类的提法,因为这与多样性的认识往往是相悖的。 说到多样性,前不久,数钱兄提到了顶风行船的可能性。可惜那个帖子没有多少人响应。逆流直上也是常识中认为是困难的事情。但是能量是标量,不具备方向性。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利用水流的能量逆流而上。据说也有这样的实用事例、属于非现代文明的。 进化是个大课题。方博士的是一个理解法。问题在于方博士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理解的正统性,很有些宗教的气味了。对唯一性崇拜,是何院士方博士的一个弱点。但也正是这个弱点才能够成为斗士。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镜,下面就看你的了。 非要转的话需要去掉一些多余的文字。 (1105 字节) - mirror 08-01-24, 08:38PM (130597) 没等及,已转。FZZ若回应,你是策马上前应战还是继续在这里鸵鸟? 一随机应变,二看心情。 看麦子与看方博士,在镜某这里基本上是等价的。麦子能自觉出自己是文科,而方博士不能自觉出自己是文科。这一点是两者间的差异。两个人都不是有意识地要欺骗什么人,主观上都是要启蒙黎民呢。 (190 字节) - mirror 08-01-24, 09:03PM (130606) 还是要相信有理不在声高。镜子的功能就是让人看看像。 (空) - mirror 08-01-24, 08:52PM (130600) 既然抓到硬伤,那你这次相对有利。就是不知你能否硬到最后。 那就要去医院了。高潮过后自然就要软了。表面积的说法的确很诱人,玩量纲也确实很爽。但是与观测值不符的假说,只有放弃。 (76 字节) - mirror 08-01-24, 09:07PM (130608) 问题是能否发现粗细一样,而长度是两倍的蛇。这个事情要造物主决定,想像是无能为力的。 (130630) Posted by: mirror 引用: 那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是否所有的蛇长度大一倍粗细也一定大一倍 不成思路。肉的比重应该是差不多。 重量的增加带来了体积的增加。就是个球,表面积也要有2/3次方的法则。 但是这个几何法则对承重这样的力学系统不能适用。这里面还有个物理近似法则在起作用。3/4次方恰恰与这个法则暗合。 (130639) Posted by: mirror 简单答复一哈 (130629)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1:30AM 引用: 裸鼹鼠满身是褶子,便于在狭窄隧道内转身 不太可信。因为许多裸体的动物都是这样满身是褶子。无毛鸡都是如此。小孩子生下来也是如此。 看图片后,60%的说法就更加不可靠了。对良导体,比如铝材等,扩大表面积对散热有利。不良导体比如塑料等,多几个褶子基本没有什么扩大表面积带来的利益。如果论学术,热传导量与传热面积(也就是体表面积)成正比,与面形状因子成正比、与热交换系数成正比。这类褶子不会划到面积中去,只会归到面形状因子里去。 比较烦引用百科全书来说事儿的。动物的重量(约等于体积)与基础代谢量的关系是3/4次方属于观测事实。如何解释呢?可以用表面积来解释。但是这就必然要再导入一个9/8次方的因子来匹配。如果有足够的证据,用2/3和9/8两个因子的乘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人们没有这样的证据。这个时候怎么办?否定表面散热说是个选择。 至于 引用: 统计事实不支持内里产热说 的说法,实在是不敢恭维。不妨把生命与热作一番比较。如果生命发动机的自耗与其自重的3/4次方成比例的话,认为有一个因子的自然法则在起作用是个很正规的思路。而这个自耗最终的出口也只能是热。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回答:60%可能是按剥皮后的皮肤表面积算的 这个说明比较接近现实。 (13066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9:28AM 但是 引用: 要科普的是假定除体积/面积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动物的进化,选用2/3是合理的。 本身不合理。 解释生命现象不能哺乳类一个说法,爬虫类又一个。恒温动物用维持体温说事儿,到了变温动物就忘了这个说法了。代谢率对体重的斜率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适用于恒温也要适用于变温。这也是个科学的手续。 镜某认为斜率是表示生命现象中代谢过程的共通法则。内插斜切是生存模式的不同。好比人类中有城里的有乡下的,有农民有牧民这样的生活模式。每种模式的生活费用不同。也不是费用高就是进化,就是优秀。 当然,对着数据分布图可以有很多故事。但是2/3次方是个基本上被否定了的假说。理由就是您给的 引用: 与2/3相比,3/4与更多观测事实相符 。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引用: 各位还有耐心来跟这位要以一人之力横扫所有科学学科的天才理论家理论啊?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8-01-25, 02:29:39: 回答: 牛奶和哺乳,麦子与小方。 by: mirror ZT 由 @ 于 2008-01-24, 19:45:46: 我在几年前早就失去了和这位天上地下全知道、相当于1000个朱海军的人理论的兴趣。 人家靠的是天才的逻辑,比如我以常人的逻辑要说明为何裸鼹鼠是变温、基础代谢低,天才的逻辑却是把要结论当条件,一句由于变温与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量不同,这种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真是让人只有佩服得五体投地。 免战符出来了,也就不好再打了。论3/4幂次。 (1306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7:40AM 2/3的法则是几何法则,是各向等价的情况。地球上的事情并不是各向等价,所以分水平和垂直。因此,地球上自然发生的事情必然要受到这个边界条件的束缚。 考虑直立柱子的情况。自重与体积成比例,量纲是X的3次方。而承重的力学因素是柱子的截面积,量纲是X的2次方。自重作为变量调节时,极限的力学比例条件是柱子的截面积随自重的变化与自重本身的变化一致。也就是说柱子的截面积对其自重的比值不随重量的改变而变化。最通常的情形是截面积成为自重的函数。现在自重WV,V体积/S截面比不随VL3变化,则要求截面积的量纲必须也是L的3次方。因此,单纯几何学的V=截面积X高L3,考虑了重力作用之后,V就是截面积(重力条件)X高L4了。此结论对应着常识:立柱的增粗率要大于其增高率才能成立。这个常识用在地球的动物身上就是:动物重量是其几何长度的4次方,或者动物大小是其自重的1/4次方。 对几何尺寸的体积分又可以得到自重本身。因此,自重本身=(自重的1/4次幂)3=(自重的3/4次幂)。这个等式需要如此读解:现象论的自重比例于力学论的自重的3/4次幂。进一步可以认为现象论的自重应该比例于生命代谢量。由此,代谢率应该比例于力学论自重的3/4次幂。 这也是一种解释。至少可以与统计相吻合了。当然,这也是蒙了。因为到了微小的单细胞,重力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代谢还是自重的3/4次幂。也许黏性力里有重力的影响?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免战牌之二:不管是2/3还是3/4,与问题无关 (1307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5:10PM 引用: 不管是2/3还是3/4,与问题无关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8-01-25, 09:36:51: 回答: 指数是2/3还是3/4仍有争议 由 Yush 于 2008-01-24, 23:17:29: 我们是在说理论上的散热速度,不是在说实测的基础代谢。 不过,裸鼹鼠的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不应在此考虑进去。我将只按体积-表面积比,把60%改成40%,把3倍改成2倍。 有句老话,叫什么什么为政治服务。如今,题材也要为主题服务,说改就改了。这不, 引用: 把60%改成40%,把3倍改成2倍。 也可以认为是君子豹变,也可以认为是没有见识。 法的世界里讲究分清事件,与主题无关是个重要的概念。而物理科学--科学的本家就有些不同了。空说理论上的散热速度而不联系恒温动物的实际,恐怕教条主义都算不上。按表面积解释的说法一百多年前就有。那时的科学中心在德国,有人利用不同重量的狗(3到30千克)试图验证这个说法。从跨一个量级的双对数描图要得到斜率3/4与2/3的区别,恐怕要很难。而今天人们要说的斜率3/4是从跨12~18个量级的双对数描图,斜率3/4与2/3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了。显然,方博士是没有看到过这类图才说没有关系。 有趣的是方博士也发觉自家文章有些不妙之处了。 引用: 不过,裸鼹鼠的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不应在此考虑进去。 可惜,有些东西是不能坚持的。这个修正了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多数人大约不明白哪里是不妙之处,这里不妨解释一番。 方博士认为裸鼠是从有毛进化到无毛、恒温进化到变温的,并试图利用表面散热的物理模型说明这个进化是有道理的。因此就有了皮肤皱褶应该是在变成变温动物之后的说法,不然的话不利于当初恒温动物保温。但维持恒温的成本太高,裸鼠们不干了。因此就有了变温,因为变温的代谢率低;褪毛,因为没有保温的意义了。故事到此还算比较完美。可是认为皮肤皱褶是 引用: 为了扩大身体表面积提高与环境温度的热交换速度而出现的 就是蛇足了。因为丝毫看不出来变温动物需要对环境温度作高速响应的必要。 方博士的失策在于用一个已经被淘汰了的说法硬性解释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的一些问题,不出破绽才是奇迹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知无畏+无知无畏,还怕什么呢? (13065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8:31AM 比如,方博士要 引用: 以常人的逻辑要说明为何裸鼹鼠是变温、基础代谢低 ,援引的道理是表面散热假说。 如果文中有这样一个交代,也就没有必要横扫了。因为人们可以知道这个说法不过是众多假说中的一个。但是有多少人可以看出来破绽呢?这就是反对意见的意义了。 回答:一块石头落地后的轻松自信。 至少自信也要有两说。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自信, (13066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8 09:36AM 与方程式解出的答案的自信有所不同。 从镜某掌握的信息看,表面散热说不可信。可信与否可以认为是两种意见证据的拼搏。表面散热说致命伤很多,因此镜某不信。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倒是有一问:镜子的常识真能横扫么? (130653)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25, 2008 08:17AM 仔细看,发现镜子的论题还是很有选择性的。有些题目属于镜子的兴奋点,比如科学哲学,比如飞机为什么能飞,人为什么吃饭之类,镜子可以一直论下去,深入到各种技术细节,也有的题目镜子只是做哲学家的宏论。 难道当年的朱海军也横扫么?只听说过他有过直立行走与性交体位的奇谈怪论,还有他无穷精力的传说。有意思的是,小方与麦子在峰巅论上有惊人的一致。 引用: 镜子先生颇有当年海军先生之风,站在网络的峰巅, (72 bytes) Posted by: 麦子 Date: January 13, 2008 11:23AM 疯疯癫癫。 又跟小方学了个皮毛,居高临下,做大师状。 唉,可怜的人。 总之大家都是网虫,吃饱了要做网上运动那种.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4521 http://www.xys.org/forum/db/3/19/17.html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奶和哺乳,麦子与小方
liwei999 2010-12-23 17:03
牛奶和哺乳,麦子与小方。 (13040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8 10:02AM 为什么要喝牛奶的问题是麦子文章的题目,比较能忽悠。刚喝完牛奶,就又来了哺乳的话题 冷血的哺乳动物 。提抽一番就是方博士要解释一哈为什么要有冷血的哺乳动物。大约下个题目就是为什么要有下蛋的哺乳动物了。笔法上虽然不如麦博士扇情,但是也够能忽悠的。 以前讲过:人为什么没有体毛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裸鼹鼠为什么变成变温动物了的疑问。保持恒定体温的优势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必要标榜是科学。况且这样的科学正是麦子们批判的对象。这类问题唯一可以令人信服的答案就是多样化(性)了。只要是可能的,就一定会存在。至少天上的星星的种类告诉了人们这一说法可以成立。 对比麦博士食素的转向,方博士至今没有放弃动物表面积与散热的错误理解。统计数字表明,动物的重量(约等于体积)与基础代谢量的关系是3/4而不是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的2/3。也就是说,统计事实不支持表面散热说。从条件裸鼹鼠的身体体积(也即产热总量)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可以得到达马拉兰鼹鼠的基础代谢量是裸鼹鼠的5(3/4)=3.34倍。因此,裸鼹鼠单位重量的基础代谢量为1的时候,达马拉兰鼹鼠的为3.34/5=66.6%。如果变温的裸鼹鼠与恒温的达马拉兰鼹鼠能够直接比较的话,裸鼹鼠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1.5倍。但是,由于变温与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量不同,这种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方博士后边阐述了裸鼹鼠的基础代谢率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的,与爬行动物的相当,也就是说这些数字的罗列,除了多码些文字之外,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这里面没有表面积出场的必要。相比之下,这段话里面的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难解了 引用: 裸鼹鼠的身体体积(也即产热总量)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60%,这样,散热速度就是其3倍。 1)从20%得知体积(大约的重量)小5倍, 2)从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的2/3幂次关系,得表面积34%,而不是60%。 3)3倍的散热速度如何得来?5x0.66? 4)应该用散热速度?还是散热率?显然应该是用后者,即Q/Q(单位时间内)。为了补偿这个散热率(对体积的),才有高的代谢率(对时间的)。 说麦子文科,麦子会接受;而言方博士文科,就会挨骂了。但是下边一段基本上与麦子博士的陈述方法很相似 引用: 一群裸鼹鼠分头去找稀少的食物,当然是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是成员数量多了,也意味着吃饭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会不够分了。既要增加个体数量,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那就要把每一个成员的饭量减小,也就是说,让它们的身体变小。 殊不知,动物身体变小后行动范围也要变小,总的找到食物的机遇不会发生改变的。因此,生存数如果可以用初始值和成活率两个因子表达的话,提高生存数有两个战略模式:增加初始值、增加成活率。 对麦子的文章,多数人会有反感。而对方博士的文章,多数人会有赞同。从国人的历史经验看,对某种观点是有反感的时候失败多的呢?还是很赞成的时候失败多的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24521 http://www.xys.org/forum/db/3/19/17.html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麦子等“研究科学”人的名
liwei999 2010-11-8 18:09
回答: 小将们,小将们,革命的小将们,咱停一哈好不好? 由 唐吉诃德观光团 于 2006-04-11 13:38:29 这要点麦子等研究科学人的名。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4-11 14:33:34 小将们的作为,并没有什么。有多动症的患者,停不下来。   之所以要点麦子们的名,是因为他们研究科学总是拿物理来说事儿,作为考古学来研究科学。虽然学术结果可以成立,可除了他们自己那一圈,没有多少人叫好。   科学文化人与方一派的分歧是科学观的分歧。虽然文化人一派作得不令人满意,但是还沾边儿。方、何是捍卫派。用物理说事儿的时候,两派的交锋没有什么胜负,很可能还是后者略有优势。   但是到了科学的现场,那就大不相同了。如何判断所谓的正确,做判断的问题,就不是对过去的评论,而是对现状的认识、对将来的预测了。这个时候,捍卫派基本上除了喊几个口号之外,就没有任何能力了。此时的研究科学派对现场的科学的评论显然不足。造假问题、一稿多发的问题,要说。但是这并不是核心的问题,对大众更是无所谓的事儿。这些人的使命应该是告诉人们什么是科学、学术的现场,如何看这场科学家、专家们排演的节目。他们一贯强调科学传播、并且区别于科普的本意大约在此。但是他们做得很不够。   医疗腐败云云的很煽情。但是很少有人言及《赫尔辛基宣言》,也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个宣言。科学的现场应该选在这个与百姓生活都沾边的领域,应该就疾病和医学研究的现场让百姓认识科学,如何作科学,手续是什么。而不是让人们从牛顿、从几何学来认识科学。从此意义上看,汤团的意见也是个无的放矢。   与其讨论如何对付未知的抽象问题,不如直接讨论癌症研究和治疗的现场。可以有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只听医生和治疗方面的一面之词。患者方面的意见,患者家属的意见,保险方面的意见;医疗卫生行政方面的意见,医院的、社会舆论的等等都可以谈谈看法。这才能使社会形成一个理性的声音,压倒专家们、利益集团和嗓音大的人们的歪理。 虹桥科教论坛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么办的话题
liwei999 2010-10-5 00:47
怎么办的话题。 (163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3, 2010 12:10PM 方、肖的矛盾很多都是涉及到怎么办的事儿。网络里见不到人,不能论人品。但是麦子等人接触过方博士和肖医生本人,这一派人对方、肖的看法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参考意见。镜某对方博士所做的两件事情感到很恶心:一个是披露伤痕,一个是说我也爱你们。这两个都不是什么观点、主张,而是一种行为,是涉及到怎么办的话题。 今天与孩子包饺子聊天儿。聊些班上的事情:谁学习好,有没有喜欢人或者被人喜欢等等的。这些话题当然不能持久和深入,孩子会讨厌的。话题自然还是回到知识和思考上来。比如人在地球上可以得到的最大尺子是什么?如何测量到太阳的距离?对于孩子,这样的思维刺激是很必要的。镜某的孩子还不算傻,尚能知道地球的赤道是最大的尺度。 出这个题目的本意,当然就是对赤道这个说法的否定。人在地球上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人脚底下的视点。这样很自然就可以得出地球赤道是最大尺度的结论。但是换个角度,用地球轨道的视点看,世界就大了。地球轨道的直径大约是3亿公里长,这是人在地球上可以得到的最大尺子的另一个视点。怎么可以得到这个尺子呢?花半年时间。 如果人们能很容易理解这个答案的说法的话,距离和谐社会就不远了。可惜,答案的个说法比较不容易被理解。这样的不被理解再稍微大发一点儿就是方、肖之争了。应该怎么办的正常思路是在知道的几个怎么办中作出选择。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怎么办而只知道应该,然后再按照应该去找怎么办。肖医生好歹是作实事儿的,所以对怎么办的问题有些本能的理解。可惜,对这个怎么办的理解太实在了些,直接打了方博士一顿。方博士基本上就是个书生,是作虚事儿的。方博士不太知道怎么办的问题,但很是知道应该。所以就整出来了一系列缺乏可行性的应该这么办的说法出来。 镜某很欣赏《一地鸡毛》的电视剧。肖方的事儿也许就是一地鸡毛吧。怎么办?应该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8060,68060#msg-68060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