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保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技术是一层窗户纸
热度 8 zhengyongjun 2018-2-13 11:27
放假了,邀了几个好哥们,凑一起喝闲酒。席间张教授闷闷不乐,一问才知,他和企业合作搞了半年多的横向课题,黄了。 半年前,当地一家公司想搞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项目,来学校寻求技术合作,我把项目推荐给了老张。项目启动初期,企业曾拨付过一笔几万块钱的启动经费。老张领着几个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实验,在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正当双方深谈进一步合作之时,企业方突然说自己的团队攻关搞成功了,新产品春节后即将量产,把老张晾在了一边。老张说,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自己多次去公司考察洽谈,公司也多次派技术人员来学校参观他的实验室。老张是个直爽人,在跟对方交流时没有注意技术保密,自己研究出的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不知道啥时候泄密了。 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特别是普通的民用技术,更是如此。就新材料研发而言,所谓的核心技术,说到底不外乎配方、助剂、工艺参数,真没多高的技术门槛。近年来,企业的研发实力逐渐增强,不仅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提高不少,研发队伍的学历层次也大幅度提升了,车间到处是本科生,许多企业招聘了硕士。与企业这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打交道,相当于高手过招,一定要留个心眼。内行人到你实验室里溜达一圈,或者在酒桌上与你闲聊一通,不经意间,这层技术“窗户纸”可能就被捅破了。所以,在技术合作中,“保护技术秘密”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万万不可盲目技术自负。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9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谈谈技术保密还是技术合作?
热度 5 zoumouyan 2014-9-27 22:52
谈谈技术保密还是技术合作? 邹谋炎 我的博文 《企业最重视什么样的员工?》 中 (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09-816252.html )谈到,敬业、诚信和合作是企业员工最宝贵的品质。其后,多位年轻朋友给我写信,希望谈谈如何处理技术保密和技术合作的矛盾问题。下面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 有分工才有合作,如果是竞争关系,比方说几个人都做一个环节,可能合作就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核心技术这种从无到有很艰难,但是却可以被比较容易的复制的工作。想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合作?是不是非核心的一些容易规划的工作才更容易合作呢 ”。 对于这个难题,本博文希望按照法律和职业两方面的要求谈谈个人体会。 1、 关于“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每个成功的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是保证企业产品能够优胜于同类其他企业产品的技术。由于“核心技术”缺乏严格的技术性定义,有些企业宣传拥有某种核心技术,其含义不一定明确。法律层面定义了“技术秘密”:“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并且在法律上对“技术秘密”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1) 个人的“技术秘密”拥有权不存在与任何他人分享的问题; (2) 保护“技术秘密”必须按照法律方式进行。包括,与技术秘密使用人(例如所在公司)签订技术秘密使用和保密协议;技术秘密只能由秘密拥有人本人使用,其他任何人不得接触;在产品实施中必须接触技术秘密的个人或单位,必须逐个签署保密协议,限制在任何情况下(例如离职)可能发生的秘密泄露。 可以看出,称得上“技术秘密”的必定有某种“技术门槛”,而不是那种看看就能复制的东西。正因此,“技术秘密”常常才是“核心技术”。“技术秘密”不一定适合于申请专利,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常识。所谓“专利技术”其价值常常不是用来指导产品发展,而是用来防止他人仿制、抄袭。而“技术秘密”常常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正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推动“专利实施许可”中,将“纯专利许可”和“含技术秘密许可”明确划分开,提示技术秘密拥有人慎重选择。 在实践上,保守技术秘密才能保护企业的根本利益。道理很简单:如果多人掌握紧要的技术秘密,企业分离可能就为期不远了。 把保守技术秘密放到规范的台面上,避免“打肚皮官司”,这是保证合作的关键。 2、 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在产品发展中,90%以上的工作是工程性、开发性工作,必须企业职工通力合作来完成。在这方面相互竞争、相互保密,一般说不是好事。有科技人员将某些职业本事视为个人的“核心技术”,这种理解不一定准确。例如在电子产品公司中,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电路板设计、编程,这当然要较好的职业基础和经验,能够体现一个技术人员在一个方面的能力。但这种技术比较通用,在其他电子产品公司也有高手。这类技术在公司内部相互竞争、保密,会造成内耗,这也是技术人员眼界和自创能力高低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这样许多人合作的成果可能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这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困难的理由。重要的是,公司需要从管理上倡导合作,并处理好贡献评价和鼓励政策问题。 从管理层面,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敬业、诚信和合作的员工,他们是企业的支柱。对于产品发展中有创造性的员工,企业应该有明确的认定方法和鼓励机制。在企业里建立规范的技术文档制度可以使创造性的认定变得可操作。特别是,要严格禁止管理人员掠夺职工创造成果的行为(这在某些企业里常常发生)。做好这几个方面,员工之间的合作应该不是困难问题。 建议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将眼光看高些。在企业里,你可以用心去了解产品的更新需求,更实际地选择创新发展目标,更实际地补充学习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果你自己创业的条件不够,可以选一个可以合作的企业主管,坚持做几年,不要太随意换工作,而是在创造产品上下功夫,会有很好的成效。当然,认识人其实最难,真正重要的知识创造成果必须要时时注意保护。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0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政策助力 加快推进国际技术转移显成效
lgjszy 2011-3-24 14:55
(本报记者解佳涛报道 经林耕审阅修改)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网 http://paper.chinahightech.com/html/2011-03/21/content_22012.htm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1年3月21日 第B6版:技术转移 当前我国应该从加强国别政策研究、提高技术转移机构的相关业务能力、完善针对国际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技术转移的良好氛围。 今年年初,由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5家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在北京启动。据悉,ITTN将通过挖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筛选国际先进、适用高技术成果,组织跨国技术转移展示对接,广泛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联系协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对接。 有关专家表示,ITTN的成立显示出我国政府对国际技术转移的高度重视,该平台将通过整合资源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积极实践显成效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贸易。在2010年11月中意创新论坛举行期间,中国、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建立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按计划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据了解,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将设在北京,建成后主要发挥三方面功能:一是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合作信息和科技资源共享;二是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中意创新联盟、联合研发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两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与转化;三是搭建产业化合作平台,支持中意双方企业实现进入对方市场的软着陆。 2010年,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牵头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在成员数量、质量、服务能力、运作模式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联盟成员达到170家,与长三角、东北、甘肃、武汉城市圈、广西北部湾等国内5家重点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10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美国、德国等22个国家近80家国际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渠道,初步形成了跨区域、国际化的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积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实践工作,努力探索大范围、高效率的跨国技术转移合作,如承办中英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合作论坛,联合中英科技创新计划,以技术转移为桥梁,通过论坛和对接会的方式将英国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与北京市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建设需求和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了有益实践;与美国、德国专利律师事务所合作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欧美市场。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国际技术转移发展迅猛,北京市技术出口额从2004年的39.3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72.34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584.6亿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术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57.1%;北京市技术进口额从2004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96亿元。 同样,国际创新资源也已成为江苏省产业创新的重要技术源和项目源。江苏省仅2010年新获批的59家外资研发机构就承担了企业研发项目1777项,申请专利3502项、获授权专利799项。江苏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3年前江苏省科技部门就已经布局创新国际化战略,除每两年举办一次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外,还主动扩展与重点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将科技合作作为江苏省对外交往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江苏省有18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并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9家跨国技术转移分中心。 政策支持谋发展 为广泛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苏州市在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落实优惠政策、构筑合作平台、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大力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一是积极引进外资研发机构 。鼓励和支持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苏州市设立研发机构。对经省级认定在该市新设立的外资独立研发机构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资助,非独立研发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的择优给予100万元以内的资助。支持和鼓励在苏州的外资研发机构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当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合作方式共同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 二是落实国际技术转移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重大装备引进以及属于市级以上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在市重大科技专项中给予重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经确认后给予科研补助。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机构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是构筑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依托高新区、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点推进新区科技城、吴中科技园、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网络。依托苏州亚太经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与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以及人员互访等活动。 四是加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以苏州科技广场建设为契机,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和集聚,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项目可行性研究、国际商务谈判、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服务。培育一批国际合作示范企业,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培训和指导,并帮助企业建立涉外技术转移合同订立的内审机制和长效技术贸易运行机制。 四川省同样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四川省科技厅近日公布的2011年科技工作要点提出,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四川省今年将重点推进3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加强7个国家级、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新建3-5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一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题项目;加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举办1-3个国际科技交流和项目对接活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 谈到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技术转移的良好氛围时,林耕表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一是开辟多种渠道,加强与国外的联系 ;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国别政策研究 ,尤其是对我国主要技术进口国与出口国设定的一些限制性政策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三是我国在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如从邀请国外专家开展业务培训和讲座等逐步推向业务开展,不能急于求成; 四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为企业技术进出口提供全程的知识产权服务,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这应该成为我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技术转移机构具备的基本能力; 五是进一步完善针对国际技术转移的优惠政策体系 ,同时加强有关技术进出口的统计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六是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保密问题 ,加强技术审查; 七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这也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防科研成果“军转民”发展探析
lgjszy 2010-12-13 15:17
傅正华 1 林耕 2 马康 3 (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3.四川中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 http://www.cbtm.net.cn/page/sclt/show.asp?id=1427 我国的军转民起源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在 70 年代末,我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同时,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向和平建设时期转变,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先后裁军 l50 万人和大幅度减少军品订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为国防科技工业制定了军民结合的方针,实施军转民。它的核心就是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由单纯为国防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服务。 经过近 30 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军转民经历了由企业自行开发生产民品到国家计划指导,又由计划指导到市场引导的发展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0% 以上。军转民不仅给我国的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新的世纪里,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依据这些新的变化,将军转民继续向前推进,这是值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军转民的定位问题 对于军转民的定位,有学者这样认为军转民是 军事工业的民用生产,是指和平时期军事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工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余生产能力,挖掘自身的生产潜力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民品,以发挥军事工业对民用工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 由于这样定位,所以在过去的军转民的实践中,是以消化剩余产能、以安置富余人员为主,也就是什么挣钱就生产什么,能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大到卫星、飞机、轮船、汽车,小到冰箱、彩电、洗衣机、服装,甚至啤酒、方便面等等。 这样做虽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据统计,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核工业发展核电、核燃料工业,同时积极开发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应用、消防产品、核仪器设备、精细化工等;航天工业大力发展了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和卫星应用、通信设备、数控设备、新材料和计算机应用等高技术民品;航空工业积极发展民用飞机、燃气轮机等航空民用高技术产品,以及汽车、摩托车、环保、纺织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轻工机械、建筑材料等非航空产品;船舶工业生产民用船舶,同时发展了以柴油机、烟草机械、各种大型钢结构为主的多种非船舶民品和第三产业;兵器工业以车辆为主,发展了机械、光电、化工三大系列产品。国防科技工业已向民用部门转移了 3 万多项军转民技术和产品,使民用部门的产值增加了近千亿元。但是,这远远不是军工企业和军工研究院所潜能的最佳发挥,军工部门理应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就牵涉到军转民的重新定位问题:军转民究竟仅仅是消化过剩的产能的权宜之计呢?还是将其提升为一个国家战略?究竟是仅仅为军工部门挣钱呢?还是为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服务?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如果说在军转民的最初阶段,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前者的话,那只是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在经过了近 30 年的实践之后,我们没有理由仍然停留在前者,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 军转民 的定位问题。 将军转民确定为国家战略,使其为提升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服务,有其客观依据。第一,我国有着强大的国防科研体系,有着丰富的国防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抵御外国侵略,国家从有到无,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国防科研队伍和国防工业体系。经过 50 多年艰苦卓越的奋斗,我们取得了丰富的国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于建设稳固的国防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提到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旦这些成果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将使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一个档次。第二,作为消化剩余产能的权宜之计,所着眼的仅仅是已有的成果的利用问题,而如果将军转民提升为国家战略,情况将大为改观,此时已不仅仅是现有成果的利用问题,而是将有源源不断的新成果在军转民的旗帜下涌现出来。第三,这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当源源不断的成果涌现出来的时候,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则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国防科研成果的军转民 还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奇效。首先,军转民投入 - 产出效益高,如前所述, 50 多年来,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国防科研成果,只要再进行极少的投入,就能有很大的收获,是提高科研投入 - 产出效益的一条捷径,这在我国科研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其次,国防科研成果,尤其是军口的技术,成熟度高、工艺可靠、性能稳定,极其有利于产业化和商业化。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尤其是美国。美国将军转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奉行先国防,后民用的政策,这种科研投入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投入 - 产出效益。 总之,将军转民确定为国家战略,使其为提升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服务,这样的定位,就使我们站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就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更加理性,减少一些盲目,使自己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军转民的方式和途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实施军转民?这直接关系到军转民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 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国防科研机构均在探索着适合各自自身特点的方式和途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属的中物技术在这方面就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4 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建技术转移中心,推进全院军转民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构架国防科技与地方经济结合的桥梁,搭建以军转民高科技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平台,着眼于全院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致力于军转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释放研究所军转民科技潜能,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军转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了市场化项目运作机制的需要,在组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的同时,投资成立四川中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简称中物技术 ) ,建立投资多元化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物技术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管理模式。 公司成立之初,就将中物技术定位于创新创业的平台、技术与市场的纽带、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根据技术转移的特点,制订了资源整合型发展战略和依托中物院、立足科技城、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发展策略,立志成为军转民技术转移专家,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构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打造一个团队、孵化一批项目、培育一批企业,着力发展技术转移产业经济、推进技术转移产业化。 中物技术成立三年多来,采取孵化、技术入股、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军转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组织对院各所的军民两用项目进行了梳理,建立了军民两用项目与科技资源库,并在项目资源库的基础上,形成了跟踪一批、策划一批、运作一批、孵化一批的项目层次。先后组织对加速器激光器配套特种电源、 PET 、软管 X 光机、激光测速仪、医用同位素、 PGNAA 、核反应堆应用、同位素电池、 PPS 、爆炸加工、 CVD 金刚石、离心机、路桥安检、 RD496 、钒电池、中子测井、半导体桥、工业 CT 、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光学加工、激光干涉仪等项目进行了调研评价,先后实现 PPS 、工业 CT 等六个项目的商业策划及孵化公司的组建,有效推进了研究所技术项目的孵化、转化进程。 中物技术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控股几家公司,而在于培育更多更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此,中物技术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退出机制,选择适当的时机退出控股公司,转而培育新的企业,从而实现良性的滚动发展。应该说,这是一条适合中物技术自身特点的军转民的有效途径。中物技术正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并且拟从理论上深入总结,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军转民的新途径。 当然,军转民的途径绝不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军转民的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避免新的军民分离,或者军工内部的军民分离,而应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军工部门的探索外,还有赖于对 军转民 的实践进行深入总结,在此基础上做出制度上的安排。 民转军的问题 军转民绝不是单向的,而因该是双向的,即除了军转民之外,还有一个民转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竞相提高。 有学者认为,民转军将成为 21 世纪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对军事至关重要的高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电子、通信等,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所推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使用了无数现成的商业信息技术,从计算机智能终端、便携式电脑到数据库软件和网络,无所不包。而民用研究发展投资的持续增加和民用科技的飞速进步,也为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了更广泛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不仅如此,发达国家更借用民口研究力量从事军用技术研究,如美国,采用招标制、合同制,将军事技术的研究委托给民口研究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综上所述,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将民用技术引入军事装备,实施民转军战略,在今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实施民转军战略,具有显而易见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有利于国防科技水准的持续提高;三是有利于稳定一支为国防服务的高水平研究开发队伍;四是可以避免机构重复设置,提高研发效率,减少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风险、节省研制经费、缩短高技术产品的更新周期。 无论是理论界、政府部门,还是实际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民转军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一批实践者正在身体力行,探索着 民转军 的新途径。 中物技术成立之初就以实施资源整合型发展战略、培育和打造以技术转移为主导的中物技术品牌、矢志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技术转移专家、建成技术转移产业平台、发展技术转移产业经济、推进技术转移产业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技术转移机构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生动体现。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军转民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来,也还应该在民转军方面有所作为。 军转民 中的保密问题 保密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军转民的重要问题。在军工部门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对于保证我国的军事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密和技术转移的关系,使得既能保证国防科技的安全,又能使国防科技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行的保密制度同已经发展了的实践是否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 当然,保密制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刚性的制度,在现行制度未改变之前,必须严格遵守。 ) 密级的制定、保密的期限、解密的方式等是否合理?现行的保密制度规定,秘密、机密、绝密各有不同的保密期限,但到期后不是自动解密,而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解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工技术的转移。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应在深入、仔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保密法规进行修订,以适应实践的发展。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6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一些技术保密,少一些人制保密
alvinlxu 2010-10-5 10:38
嫦娥二号美女卫星坐在长征三号丙美男子运载火箭身上(央视鲁健语),准确地到达了预定轨道,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一院)的任务完成了,后面就看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的了。在一次精确的轨道修正之后,原定的二次轨道修正也都不再需要。中国人距离月球越来越近了。 今天在新浪网上看到外国商业卫星拍摄到我国东风-21导弹发射基地的报道,照片中重点标出了东风-21的鼻子,照片拍摄时间是白天。我想,如果把车顶的颜色漆为与导弹的衣服一样的深绿色,而不是泛白的浅绿色,也许卫星照片就看不出鼻子与车顶的色差,进而不能断定此处部署何物了。另外,也以可考虑把导弹的衣服再做大一些,不要紧包着鼻子,而是撑起一个平面,这样做也可以防止从卫星照片认出型号,如果衣服是个棚架,完全遮挡导弹的话,可以使站在车边的人都无法看到里面的物体。 按照鲁健的比喻,东风也是一个美男子,只是比长征小几号,航天一院把卫星换成战斗部就变成武器了。我前些天才去过一院,出差做外协,正好赶上他们的保密考试。这个考试经常进行,从领导到小兵所有人都要参加。要想通过考试,需要像中学生一样花很多时间去背诵。他们说希望将来能多一些技术保密的措施,通过技术仪器来保密,少一些依靠人制的保密。这样既减少了人的工作量,又可以防止人的疏忽,实际上增加了安全性。 在这里我建议,重新给我们国家的武器穿衣服,要那种大号的、带棚架的,紧身的衣服虽然性感,但不保密。 PS:多家国内网站均可看到此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