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论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忆高健先生
huxinyu109 2016-9-1 16:19
“ 读先生之作,如啜甘茗,深为先生的译笔、识见所折服。 ” (语见 1993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部致高健书) “ 高健教授是近来崛起的杰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理论家,确有介绍的必要。 ” ( 1993 年 2 月《外国语》编辑部复王正仁信中语) 仅此二条,也可见外界对高健评价之一斑。 高健( 1929-2013 ),天津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与外祖父均为前清翰林;其父高婴齐为留美博士,河北大学物理系教授,光学教研室主任;其 弟高俊,测绘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健 1951 年辅仁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央情报总署与军委联络部工作, 1956 年调山西大学外语系执教至今。高健教书效果好,颇受学生欢迎,近年来还为高校职称做过不少工作。 1991 年以 突出贡献 荣获 “ 山西省优秀专家 ” 称号,次年又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除教学而外,高健做过一些翻译和研究。书籍方面已出版有 : 《英美散文六十家》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 1994 ;《英美近代散文选读》,商务出版社, 1986 ;《唐风集》(部分),北岳, 1986 ;《圣安妮斯之夜》 ( 译诗 ) ,北岳 .1988 ;《美国散文选 ) ,十家出版社; 1989 ;《笔花钗影录》 ( 汉译英国名著 ) ,《名作欣赏》 1991 年全年连载;《英诗揽胜》 ( 译诗兼评论 ) ;北岳 ,1992 ;《玫瑰树》 ( 部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此外,审校不计,尚有待刊译作多种。在翻译上高是一位颇以质胜的翻译家,已刊出者虽不算多。但凡有所译,总是那么精致周到,隽美考究,给人以纯净圆熟之感,于情韵义理,均能兼顾,尤善译风格。他的《英美散文六十家》被罗念生、田德望等教授誉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译,并因深得陈冰夷、孙绳武、陈原等前辈的肯定而被收入 “ 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 以增补分册形式 ) ,而高健本人也被以辞条形式列入《中国翻译家辞典》(中国译协)、《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科院)等一系列辞书。 文章论文方面(约 30 余篇),前些年除书评文评而外,较多以赏析为主,但也写得很认真,而且文字特别漂亮,这点仅从一些标题也能看出。例如《难拾的坠欢,难收的艳魂》、《飞驰的乐音,浏亮的诗教》、《幽遐瑰诡,谲奇伟丽》、《渺弥汗漫,玄奥无极》,其实都是一些英国诗的鉴赏之作。但从学术价值讲,更主要的却是他稍后写成的一批翻译研究论文。例如《译诗札记》在《世界文学》披露后,迅即被《外语教学与研究》以黑体字标题和先后双按语形式转录卷首。再如他曾应邀写给《外国语》 8 篇论文,仅在已刊出的 4 篇中,便有 3 篇被定为重点论文,其中之一《论翻译中的相对性》又被置首篇。另一篇则受到北大许渊冲教授的高度评价,但更其重要的是在翻译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论点。这点据高健讲,虽不敢说建成新的体系 , 至少可谓朝这方面迈出了几个健步 !
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什么启发了你从事现在的职业?(已修改)
WileyChina 2016-4-18 16:30
你的工作所带来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在Wiley ,我们正在庆祝由我们的作者,研究员,评论家和编辑的日常工作带来的出色成果。我们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你产生新的发现,克服挑战,最终有所作为的。这也是我们推出“# 因为有你”这一活动的初衷,我们期待着听到你的故事。 你为什么要做你现在做的事? 以下是几位名人和一些普通人的故事。 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启发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归说他的慈善精神是受到他母亲的启发:“我母亲致力于社区事业,她在非盈利事业上投入的时间多过任何其他事。并且她认为鉴于盖茨基金在刚刚起步时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的责任感更要与其获得的成功相符。”如今,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已捐赠数百万美元用于改善全球人的生活。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当她因为宣传妇女教育权利而被塔利班袭击的时候,她只是个14 岁的学生。她说她的社会活动是被同样作为教育活动家的父亲启发的。她的父亲鼓励她成为一位政治家并且允许她晚上熬夜谈论政治。2014 年,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时她也成为了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Facebook 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说,她的女性职场互助小组(Lean In )是她的灵感来源,并且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我的互助小组成员总能帮助我坚持我的决定,而我也帮助她们坚持她们的决定。合作使得我们比孤军奋战时更加强大,也是因为有她们,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则来自# 因为有你 活动的故事表明,许多人同样也是受到来自家庭的启发: “我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几年前,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的父亲因为肺癌晚期去世。我的母亲是个文盲,但她不得不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我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她工作得非常辛苦以支持我的学业。读博士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我不希望让我的父母感到失望,并且我相信他们都想看到我拿到博士学位并在未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Chuck Chuan Ng 或者受到了老师的启发: 史蒂芬霍金曾说过他的老师为他打开了数学方面的大门:“他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每一件事都可以拿来辩论。我和我的老师共同制造了我的第一台电脑,它使用的是机电开关,”霍金教授说道,“庆幸有Tahta 教授,我才能成为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一个牛顿曾经担任过的职位。”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提起过他的一位高中老师曾寄予他很大的支持和影响,使他坚信他具备管理和运行事物的能力,坚信他能成就所有他想做成的事情。 又或者是其他人的工作启发了你? 居里夫人受到伦琴和贝克勒尔在1896 年对于X 射线的研究的启发,决定将放射性物质作为她之后的研究主题。 查尔斯·达尔文的工作也深受其他科学家的影响,其中包括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在小猎犬的航行过程中,达尔文在莱尔的观点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提出关于南美的地质和珊瑚礁的重要发现。 我们在活动中收集到的故事说明了我们是如何被儿时的事情所启发的: “我在七岁的时候爱上了科学。当我在读我的化学书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任何东西都能变得如此美妙且如此有用。我现在从事腐蚀化学的相关工作,虽然这看上去没有医学那么高尚,可以拯救无数生命,但一想到对于飞机,汽车和桥梁的防腐蚀工作可以防止很多事故的发生,我又会充满动力。” ——Ruth Bingham 或者是你工作中遇到的人给了你启发? 奥巴马总统曾说道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人给了他很多启发:“每当听到他们的故事,看到他们克服的困难,他们无限的热情和风度,我都会充满力量。” 另一个来自# 因为有你 活动的例子: “在急救医疗行业工作20 年之前,我曾做过厨师助理,护士助手,还做过20 年的护士。我的启迪者是我的母亲(一位社会工作者),其他的医生,护士,医院的工作人员,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服务当中,没有什么是比看到生病或受伤的人和他们的家人脸上重现笑容更让人感到欣慰的了。” ——Safia Rubaii ,印度卫生服务急诊医生 灵感可以来自任何地方——来源于我们认识的人和爱的人,来源于生活,音乐,艺术,教育,甚至是来源于改变世界的渴望。现在,你已经看到了是什么激励了他人,我们也很乐意去倾听是什么激励了你。 访问我们的网站,观看视频,然后分享您的故事,就有机会赢取价值200 美元的Wiley 图书。 你所做的事情正在改变世界,而# 因为有你 我们才去做这些事。
个人分类: All Sub|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名人传记】【劳伦斯传】【(英)基思·萨嘉】
lcj2212916 2014-7-8 21:03
【名稱】:劳伦斯传 【作者】: (英)基思·萨嘉 【大小】:888K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英国现代的创作上富有想象力、别具一格的大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vwerence)是一位永远被评论家忽褒忽贬的人物。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福克斯(Palph fox)在其文艺理论的代表作《小说与人民》中赞誉劳伦斯为“对英国农村和英国土地之美怀有挚恋之情的最后一个作家”。英国多产作家爱·摩·福斯特(E·M·Forster)指出,在当代小说家中,“劳伦斯是唯一具有称知先觉的见证的”,“唯独劳伦斯的作品激荡着悠扬的歌声,洋溢着诗歌的气息”。可是也有与上述评论持截相反的见解的,最有代表性的当推英国现代派诗歌的巨擘兼评论家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他认为劳伦斯作品精野,不值一顾。他说,“劳伦斯”是一个着了魔的人,一个天真无邪的抱着救世福音的着了魔的人”,他的作品充其量不过是那些漂泊无主的彷徨者的向导而已。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8039876
1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爆炒李天一
热度 21 hcrm 2013-2-26 12:08
李天一参与轮奸案一出,中国乃至世界整个媒体都沸腾了,草根评论家们更是跃跃欲试,仿佛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人们这么关注李天一,不是因为这孩子长得帅,而是他乃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当中,这样的家庭似乎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孩子,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我想,孩子接二连三出了问题,触犯了国家法律,作父亲的李双江肯定不好过,特别是自己名声很大,影响力可想而知。我很能理解李双江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不是懊恼孩子没教育好的问题。 李天一是李双江的儿子这不假,可李天一首先是共和国的公民,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他所做的一切其实与其父无关,他必须很男人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 不要说李双江晚年得子,天下父母都爱孩子,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李天一的问题显然不是缺乏教育,是其自我放纵、无视法律所致。 这是一个生活在“特权”家庭的孩子,也是许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生长环境。“特权”不仅有害于拥有者,也有害于他们的后代,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李天一现象说明,中国的社会必须寻求公平公正,教育必须回归育人的起跑线,把我们所倡导的东西大声地说出来,保证能给每个公民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放下一些“功利”,让人们自然地生活得健康、快乐。 我本不想凑这样的热闹,可看到各个媒体如此爆炒李天一,又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我不是杨澜,所以不必担心什么,希望大家能平和地看待李天一,不要连坐李双江。 2013年2月26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602 次阅读|53 个评论
[转载]欧普艺术欧普跑车
whyhoo 2013-2-23 19:41
欧普艺术(Op art)是一种以动感为核心哲学理念的艺术形式。在本页的介绍中,您能看到欧普艺术如何发挥自身最不寻常却又协调连贯的特长: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使这些图像更具视觉动感?只有法拉利才是不二之选。美术史学家Luca Beatrice为我们讲述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革命 欧普艺术:绝非印刷错误或用于漫画书中的拟声表达法,而是一场真真正正的艺术运动,而且这场运动在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取得了相当成就。这场运动如今已东山再起并在时尚界掀起了一股主打品味、时尚、感性的新兴浪潮。这一次它还成功地躲过了艺术评论家们的品头论足。我们已进入“复古(vintage)” (该词来自酿酒业,有一种叫做vin d’age的古老红酒备受世人推崇)的年代。在我们宣扬或实践任何新生事物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过去,承认当下的羸弱不堪。欧普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运动,它强调艺术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观众。更确切地说,通过观察,我们看到的绘画不再是简单、固定的二维平面,而是一种张力场以及场内的动态幻象、不稳定性与变化。 人们谈到的视觉假象绝非偶然:我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东西,我曾经想象看到确实存在的东西。1945年之后,抽象主义曾一度在艺术领域独领风骚,它强调自发创作、无意识的涂抹。此后随着它的逐渐消亡,绘画艺术面临着时代的新拷问:如何让艺术作品更深入主题。第一个思考该问题的是空间主义理论家卢齐欧•封塔纳,他认为绘画作品本身并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主题思想,因此要通过扭曲、刺穿、切断画布的静止表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他的这一想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特别是在米兰,有许多年轻画家开始研究画布并以黑白颜色创作绘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程式化艺术”(由数学定理、科学和动力学程序来规范的艺术流派)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一场运动。在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前,也许有人目睹过在这类“实验”中程式化艺术先驱者们的昙花一现。这些先驱者将叛逆与法律、乌托邦与规则混合在一起。但如果想要完整地感受欧普艺术的重要性,则需要走出意大利,去法国探寻超越国界的艺术家(现在我们称呼他们是“国际”艺术家),因为这些人面对当今机械化世界带来的威胁毫不畏惧。 瓦萨雷里事件是定义欧普艺术(“op”代表“光学”,正如“pop”代表“流行”)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这名法国-匈牙利艺术家当时正创作日后被视为永垂不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的杰作,在该运动广泛兴起之前,他已经积累了20余年的创作经验。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事业起步于1929年,那时他才23岁(他于1906年生于匈牙利的Pécs),并就读于当时深受包豪斯学派影响的布达佩斯Mühely学院。他的事业终止于1997年,也就是那一年,他在巴黎与世长辞。人们只需了解一下这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短暂又惊人的几个部分,就会明白他的思想所具有的史无前例的时代意义。瓦萨雷里的核心思想是“程式”。他预料到敏感的极简抽象派艺术家们会否定主观主义,因此瓦萨雷里创造了脱离绘画的艺术图解,即由合作者使用包含详细绘画指导的绘画方案。这些方案包括 网格、图形、数字以及相应的色彩和色调。自相矛盾的是,有了这个“程式”,任何人都可以在无需借用瓦萨雷里大师之手的情况下复制出自己的瓦萨雷里作品。发生这个转折的一个原因是一场关于机械翻版时代的艺术品的讨论。 就在几乎同一时期,安迪•沃霍尔作为流行艺术的先驱也开创了丝网印刷的时代。丝网印刷虽然为艺术品的品鉴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终结了艺术品唯一性的实际意义。 从根本角度上看,选择“瓦萨雷里”也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放弃了一些小小的野心。瓦萨雷里在其注解中写道,因追求空想社会主义梦想(也源自包豪斯艺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受欢迎的艺术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体会,这些关于未来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都超前了其所处的时代。它们先于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墙画”,索尔•勒维特向收藏家出售其墙画项目的设计,一旦达成协议,索尔•勒维特便会派遣其助手来完成这项工作,并通过合同方式授权使用其中的任何复制品。瓦萨雷里的想法甚至要先于彼得•哈雷,在购买者或业务代表选择设计图纸后,委托给哈雷的工作室助理进行最后的绘画创作。当然还有达米安•赫斯特的点画,例如一个视觉作品,通过不断机械地重复很小但明显的变化,使每块画布都与众不同。 1955年,瓦萨雷里在巴黎丹尼斯•勒内画廊(Galerie Denise René)举办了一次名为Le mouvement的展览,邀请了未来欧普艺术的先驱人物:比利时雕塑家保罗•布瑞、玻利维亚艺术家耶稣•拉斐尔•索托(一位动力装置方面的专家)以及艺术界的元老级人物马塞尔•杜尚(其作品为Rotoreliefs)。因此,来自艺术的挑战不再是静态的,这激发起了以丹尼尔•布伦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激进派艺术家的热情,他将其绘画艺术引入到用于室外展示的公共艺术空间,并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英国女画家布里奇特•莱利也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她非常擅用色彩,并将其绘画作品发挥到极致,能让观众产生真实的迷幻感受。通过她的视觉迷幻手法(瓦萨雷里和以色列艺术家雅科夫•阿加姆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才能),我们能体验到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1958年首映的电影《迷魂记》(Vertigo)中所构建的理论相同的眩晕和迷失感(绝非偶然)。 我们也不应忽略荷兰天才人物M.C.埃舍尔的重要地位,正是他在瑰丽的科幻虚构和幻想之前将欧普艺术理念转化为图形艺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瓦萨雷里以星星和星座命名了一系列作品,恰逢人类登月前正在进行太空探索。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摇滚巨星大卫•鲍伊选择了瓦萨雷里的一幅画作,作为其第二张原创专辑《Space Oddity》(最初发行时名为《David Bowie》)的封面背景。这一年是1969年,正值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Space Odyssey》发行一年之后。瓦萨雷里还涉足时尚界,从而影响了时代风潮。1968年,帕高•拉巴纳受瓦萨雷里欧普艺术的启发,设计出一个系列作品,而在电影制作方面,罗杰•瓦迪姆的《Barbarella》则引入了他的动力绘画作品。瓦萨雷里对图标的表现力没有兴趣。他试图用工业生产进行表达,从而与现代设计建立关系,或重新演绎包豪斯艺术,用其展示消费时代的到来。连同设计瓦萨雷里与建筑艺术建立起一个重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瓦萨雷完全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 梦想家 我们如何重新认识同一时期作为欧普艺术杰作的法拉利车型 德国设计师兼艺术总监沃尔夫冈•塞德尔希望通过同一时期的法拉利车型表现出欧普艺术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与拥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合作伙伴RTT创意总监佛罗莱恩•达霍德展开通力合作。RTT是一家在市场上领先的公司,专门从事专业高端3D实时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并为客户将上述技术开发成关键的过程变化技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从设计和开发到市场营销和销售应用,RTT帮助企业探索革新方法,使其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都能感受到充满情感的数码产品体验。 原文见 http://magazine.ferrari.com/cn/2012/07/op-art-op-cars/
个人分类: 艺术|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一些评论家的批评
hcrm 2012-9-25 17:02
钓鱼岛问题发生以来,一些评论家发表的意见很让人费解,诸如中日海战在即,欲洗百年之耻,仿佛山雨欲来风满楼,表达的个人意愿十分明显。 因为这些人多少有些名气和地位,言论自然受到一定关注,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中日之间历史上有恩怨,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且日本法西斯所犯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如此的仇恨?其实,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埋下的祸根。中国及相关国家为什么一再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原因就是不希望历史的悲剧重演。 日本人只知道当年美军投下原子弹的伤痛,而不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的悲痛,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何止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还有菲律宾人、马来人、朝鲜人……等等,与其为邻者无不受其伤害! 假如没有中国的制衡,日本会如何?所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让中国人看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迹象,能不让我们感动愤怒吗?! 可是,正因为过去战争的创伤,给两国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们就更要珍惜和平,维护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这会让两个国家的发展双赢,会让两国人民从中获益,从而保证过去悲惨的历史不再重现。 假如今天的日本政府,仍然抱着旧有的想法不改,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意孤行,其结果必然导致新的仇恨,有损中日两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现在的问题是,评论家们不要炒作“战争”,给中日两国政府化解钓鱼岛争端提供更多的空间,将我们既定的和平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2年9月25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钓鱼岛的底线问题
热度 1 fdzjkyck 2012-9-19 23:26
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底线很难把握。尽管很多军事专家和评论家都给出过一些分析和明示,但,回到现实操作层面这个问题依旧很模糊。原因在于这是个系统问题、动态问题,涉及确定边界和把握时机的问题,也有战略和战术考量的问题。 如果说博弈双方都在下一盘所谓大棋的话,就要看谁算得更远、更准了,力量的对比是综合性的(不仅是在军事方面),也是不断变化的(不要被阶段性的胜利或失败所误),因而走好每一步都显得格外重要。高手之间的较量不仅要看谁关键的步骤上失误的少,而且也需要不同寻常甚至不可思议的招数。 为此,设置底线不要把自己给拴住了,重大的问题上保持灵活性是必须的;真正的底线更不必告诉对方,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致命一击,让敌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个人分类: 随笔|2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吃素食的朋友
热度 8 liuxuxia126 2012-5-1 17:12
在天涯认识的网友 黄惟群及 他的夫人4月已从澳洲悉尼来到中国,我将在6月儿子高考结束之后在武汉接待他们夫妇。 2007年春节期间我有机会去澳洲看望当时在布里斯班访问的爱人,也去悉尼看望了惟群兄和他夫人丽莎姐姐。 惟群兄是文学评论家,是很有个性的一个文人。他写的文字很多人喜欢,文字干脆,干净,观点及其分明,如果没有见到他的真人,还以为他是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我和惟群兄有3次交往经历。一次是在 澳洲悉尼,一次 是 在北京,一次 是在武汉。 在澳洲时惟群兄接我们一家去他家吃饭。当时我就发现一个细节:丽莎姐姐不吃荤,只吃素。 但是除丽莎姐姐之外,惟群兄,他们可爱的一对儿女,均是荤素皆食的。 在他们那个幸福快乐的家里,因为彼此尊重,并没有带来什么烦恼。 丽莎姐姐吃素的同时,也信佛。虽然惟群兄不信,但不妨碍他尊重妻子的选择。 第二次在北京见他们一家四口时,陪他们一天,在一起吃了2顿饭,这次我发现吃了很多年的丽莎姐姐不再坚持吃素,而和家人一样也接受荤食。这个改变令我吃惊.多年的习惯,怎么能改呢?但因为时间伧俗,我没有来得及细问。 第三次他们回国专门来武汉看我。我也抽空陪他们在武汉,去三峡逛了几天。在多日相处中,我有了更多和丽莎姐姐单独交流的机会,并问到她为什么会改变多年的饮食习惯。 她是解释非常简单:因为吃素会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所以不再坚持。改吃荤之后,身体状况也好转许多。每次吃饭不再会为照顾别人或者被别人照顾而顾虑太多了。 她是我认识的女人中最具女人味且最优雅的一个女人。无论是外表的美丽还是丰富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言谈间透出的大家闺秀的气质,都让我非常迷恋。虽然我们是在网上相识,但我们真真切切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 吃素是一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但吃素的朋友因为尊重别人而放弃自己的选择。这是真正的大爱。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7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是改革创新还是哗众取宠(作者:青年文艺评论家 谷卿)
云飞扬 2012-4-13 17:50
建国以来的文艺发展从不寂寞,若非意识形态对其横加干涉,便是商业利益促其作怪。文艺被不断要求服务工农兵、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更要不断地刻意求新、创新,与古老的、旧的、垂死的传统割裂开来。这种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文艺创作与批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卯足了劲儿往前冲,在创新之路上迈着越来越大的步伐,甚至一路小跑而至飞奔。 随着新世纪所谓“传统文化热”的进一步升温,在全民读经读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重新阐释经典的著作和影视。新西游、新三国、新红楼、新水浒不断重拍上映,更出现了很多“水煮”、“大话”经典系列,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全新的知识背景与社会背景下,这些文艺作品通过变换视角、调整历史观,对批评对象进行消遣和庸俗化的理解与阐释,并以“观众”和“读者”的接受习惯自命。当然,这些不仅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这种带有解构、拼贴形式的异质性、特殊性的解读本身还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评史意义。在这些作品中,经典人物内涵的指向性由于新的阐释而变得模糊而不确,在宏大历史叙事被消解的同时,文本原有的但却可有可无、极为潜隐的小儿女情怀与私密情感叙事被放大无数倍,此时,经典的价值定义权就落在了阐释者的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出现怎样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先秦诸子或是四大名著,都是极为可能的。 可怕的是,不仅文艺作品的内容出现了所谓的“时代特色”,形式上也“新”得吓人。比如最近由美籍华人跨界导演陈士争执导的新派京剧《霸王别姬》,“以眼花缭乱的舞美灯光多媒体乃至3D与服装鲜艳的人群,将京剧自身应该拥有的角儿、唱腔,以及写意的艺术特质,挤压在舞台的边缘,最后竟然不伦不类地牵上老板心爱的汗血马充当乌骓马抖擞上台和霸王告别”,引得观众一片哗然。舞台现场就像元曲《高祖还乡》里描述的那样:“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显然,这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把旧酒倒掉、把旧瓶也砸掉,另用纸杯装满咖啡并告诉你这是茅台。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说:“作为世界戏剧的活化石,我国昆曲、京剧这样古老的剧种,每一出能够流传至今的剧目,都是经过了几百年时间和观众的双重考验,我们要抱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比古人高明。”遗憾的是,自以为高明的疑古、废古之士极多,他们总是认为旧的形式是创新的绊脚石,要将之踢开得越远越好。然而历史早已证明:毫无敬畏之心与传统根基而肆意妄为的“创新”者,没有一个能留下自己的作品和声名。 或许这些文艺“创新”的排头兵从没想过要“留下自己的作品和声名”,商业成功才是最值得他们上心的。陈导的“新京剧”只是当下恶俗“创新”的一个小小样本,君不见书店、影院、电视上无处不有这种流行一时、时过即逝的“创新”作品。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利用一切手段吸引他人的眼球、赢得关注,只有如此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说到底,文艺创新变成哗众取宠,更成为一些人进行商业炒作以牟利的手段,这个“新”到底有多少文化价值与含量,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尚未健全的文艺批评与文化批评机制也让观众在菁芜混杂的作品中找不着北、越发迷糊,批评家一味鼓励、鼓动、肯定、赞扬“创新”,寻求各种各样的理论支持来进行诠释和阐释。创作者也借助“创新”来获得批评豁免权,让批评者在“创新”的金牌面前乖乖闭嘴,此外他们更以各种方式直接介入文艺批评,刻意掌控舆论,遂使文艺批评变成“文艺表扬”,混淆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导致了颇为不妙的后果。在这样的舆论和“理论”氛围中,恶搞、丑搞、俗搞均堂而皇之地登上艺术的最高殿堂,并扮演着书写当代文艺发展新篇的重要角色。 文艺创新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我们特地去拔苗助长。文艺创新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只有将之落实到我们具体的、扎实的、认真的平素练习之中,才会有发展的切实根据与美好希望。否则,高举“创新”的大旗,将商业利益带入这股风潮,只能使文艺堕落为一种接受者在不久的将来即会厌倦的病态时尚。
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小波的意义
wj3235 2012-4-10 21:33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官方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例如北京四中的中学生)中间已经是偶像级人物,但是他并不是作协会员,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台湾和海外的奖项倒是有过几个),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我觉得这个奇特现状的原因在于,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王小波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曾说过: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而官方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 在官方的文学体系中,文学首先要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或者是这个阶级的,或者是那个阶级的;或者是进步的,或者是落后的;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正确的得到正面评价;错误的得到负面评价。在某个特殊时代,作家要为他们作品的错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行政处罚。 其次,文学要承载宣传和阐释的功能,它要传播某一时代认为正确的价值,是意识形态的图像和符号的阐释。在某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王小波与当代中国文学主流价值观的游离是官方评价对他的文学保持沉默的原因:一个既存的评价体系只能根据用惯的标准来评价好坏,给予褒贬;对于一个完全游离于这个评价体系之外的东西就只能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了。 尽管官方评价一直保持沉默,读者和认真的写作者却不是这样。前者从十五年来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选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狂卖不止,可以得到证明;后者有冯唐的文章为证: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所谓“开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判断:在“开始”之前是一片虚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c9w.html
2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评论家不是一种职业
xuxiujiang 2012-1-4 10:13
文学评 论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兼职的业余爱好。之所以申明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些文学爱好者把它误认做了一种职业。如果有人把文学评论家作为一种职业去追求,就存在可能混不上饭吃的危险。 职业是什么?用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职业就是饭碗,是人们从社会中持续谋取生存资料的手段,是社会食物链的稳定一环。职业的要素是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这是作为一种职业的起码要求。 文学评论家的主要收入就是撰写文学评论的稿费,这些收入数量小,且极不稳定,不足以支持一个人靠此维生,不是社会食物链中的稳定一环,因此,不是一个职业。 生活中,客串文学评论家的主要有编辑、记者及大学教师。他们撰写文学评论,主要是想抒发自己的见解,其实,这种企图表达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想法很难实现。所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实际上都是被媒体所操纵着的,作者的作品只有符合媒体编辑们的想法,才有机会公开发表,所以,作者就成了编辑手中的木偶,不可能具有独立的思想。比如文学评论,只有那些替媒体宣传造势,甘当文托的人,才会通过写作,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 作家很难成为一种职业。尤其是当代,传播遇到了巨大的屏障,想通过写书赚稿费发财概率极低,不能说没有,比如,韩寒、于丹之类,但绝对是个别现象。很多人写书,实际上是赔本赚吆喝,从别的方面获得经济补偿。 写书的直接经济收益很小,甚至很可能是不小的一个负数。但综合收益很大,因为写书是与作者的声望联系在一起的。写书就有可能出名,出了名的人 就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图书的公信力一旦转化成个人的名望,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赚钱工具。
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那片海
cuixiaocong 2011-6-19 22:24
一直关注南海局势中。。。。。。 但是总苦于没有好的评论,偶有那么几个深刻的、见解独到的评论能让人释怀一下。泱泱大国,危难之际,难道就没有几个深谙其中道理的评论家吗? 看新闻,腾讯的、凤凰的、环球的。。。。。。。越看越失望 总是有那么一群人,唧唧歪歪,为了点击率,为了被关注,为了排行榜,在说一些迎合大众的毫无意义的大话,殊不知,高兴过早。实力对比本是很明显的事实,完全没必要再加渲染,这几天形势发展下来,要求打仗的言论似乎少了一些,大家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了。强大的天朝已被淹没在环海周边国家的“声讨”中,从东海到南海,一片躁动,天朝越趋被动,似乎所用招数也越来越少。抗议,警告,军演。。。。接下来会是什么?? 美韩军演中,朝鲜的威胁口号冲破了天,朝女主播的形象世界震动,结果朝鲜一句“不值得反应”让世界看清了它色厉内荏的本质。那么中国呢?之后还有什么招数呢? 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被动,是时候以武力解决了吗? 还是不能够。 中国现在是被骂,是在被扮演一个蛮横的角色,道义上不占优势,口水仗得不到支持与同情。 经济,战略,政治上那么多的牵绊,扯不清道不明之前,怎么打? 以一敌多,打不得。 若是打了之后呢?又成为别人的借口,逞一时之强而损日后战略,打不得。 中国一向是被打了很久,忍了很久,得到了足够多的同情才开始打,现在貌似同情不够。。。。。。 那该怎么办?? 伟人的一首词,或许有些答案。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田勘 我认识的评论家
xupeiyang 2011-2-9 09:06
张田 勘 :烟花爆竹可否取代和如何取代 腾讯网 2011-2-7 07:22 张田 勘 北京媒体人 中国公安部消防局称,2月2日(春节年三十)零点到2月3日(初一)上午8点,全国共发生火灾5945起,直接财产损失1300余万元。燃放烟花爆竹不当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大年三十,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情比去年同期上升178%。除夕零点至大年初一下午两点,...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张田 勘 :过度医疗的危害人们知之甚少 凤凰网 2011-1-25 08:0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年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过量输液其实反映的是一个非常简单但又尖锐的问题,医药是有害的,只是,专业人员不愿提及,... 1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医药的真相》:药物不缺,缺的是对人的关怀 南方报业网 2011-1-30 15:21 张田 勘 □学者,北京 英国学者德吕恩·布奇的新著《医药的真相》(Taking The Medicine)被兰登书屋评为2010年度最受欢迎的健康类畅销书,此书最近在中国出版。尽管本书肯定了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的功绩,... 百度快照 大学生搭顺风车为何成新鲜事 北京青年报 2011-1-30 01:39 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行善和方便他人。 至于胡蓓蕾的搭顺风车只不过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方便他人的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以后会与己方便。如果这样的行为不受到消极的“钓鱼执法”的“钩子”的打击,则类似搭顺风车和向倒地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的行为就会蔚然成风。 张田 勘 (北京 职员)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张田 勘 :中国控烟失败的原因 凤凰网 2011-1-5 07:44 张田 勘 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中国承诺今年1月9日前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现100%禁烟。但时至今日,中国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且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却在3年内增加了2亿人。 在专家总结的控烟失败的原因中,... 8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张田 勘 :何不让市场选择“面粉增白剂”去留? 和讯网 2010-12-31 03:18 ...就全面推广,如要补碘,则所有人都吃碘盐,面粉增白剂也是如此。能否在取消面粉增白剂的一年过渡期内,做出调整,在市场上同时供应加增白剂和不加增白剂的面粉,把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给公民,让其自由选择。让市场来选择,岂非两全其美,同时又不会造成无谓的争论? 北京 张田 勘 10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孟母该不该择邻处?(图) 网易 2011-1-18 08:42 ...与其如此,还不如原装保留这些经典,即使作为一种参照教材和读本,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比较、借鉴和思考的视角。哪些更合理和符合现实,人们自然有判断和选择。 作者: 张田 勘 (本文来源: ) 百度快照 滥用药和开大药方成年内公立医院控药费重点 北京商报 2011-1-11 01:21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与社会关系研究工作的 张田 勘 认为,从行政手段控制诊疗费用是从医改之初就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目前已经逐步在推行的是医生绩效考核制度,即对试点改革的公立医院医生出台合理的考核标准,鼓励医生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给患者使用便宜药,医生出现经常开大处方或昂贵药品情况时,...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再谈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空缺 凤凰网 2011-1-17 01:15 □ 张田 勘 在近日颁发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象征中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已是自2000年以来11年中该奖项第7次无人问鼎。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也许说明该奖的评选具有高标准和高要求,例如,...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卫生部专项考评公立医院控制费用 北京商报 2011-1-7 01:14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与社会关系研究工作的 张田 勘 认为,降低个人卫生支出费用需要“行政力量”和“市场机制”同步进行。“加强行政的力量就是合理加速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逐步减少或取消药品加成,让医生通过发挥高超的医术赚取收入而不再靠卖药挣钱,药价自然相对降低。” 张田 勘 说,...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鸟儿死亡预示灾难临近? 东方早报 2011-1-10 03:14 当然,把鸟儿死亡与灾难联系起来也未尝不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至少提醒人们,鸟儿和动物的大量死亡,人类是有责任的。例如,人类的行为导致环境严重污染、气候急剧变暖以及光、声、电和过度捕捞等导致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破坏和自然的生命活动周期受到干扰,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的大量离奇死亡。 北京 张田 勘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网友热议:“控烟失败”问题出在哪里? 网易 2011-1-5 17:29 ——网友 张田 勘 控烟需要立法保障 有网友还把中国控烟的失败归咎于中国没有相关的控烟立法。但现阶段并非没有相关的法律来控烟,而在于受害最深的广大吸烟受害者没有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此,知名时评作者盛大林认为,中国不仅没有一部国家级的控烟法律,...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为了尊重生命 新华网 2011-1-4 10:42 后来又有人增加了机器人的第四原则:机器人必须进行繁殖,只要进行繁殖不违反第一原则、第二原则和第三原则;还有第五原则:机器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 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在提醒我们,在认识不同的生命形式并能创造出人工生命的时候,人类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和如何与其他生命共处。( 张田 勘 ) 百度快照 张田 勘 :“血荒”的根源与改进 杭州网 2010-10-28 09:01 张田 勘 北京学者 今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北京近日采血量也大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出现用血紧张。有媒体分析称,出现这一情况的主因是民众信任危机,担心染病成阻碍献血的主要原因。... 10条相同新闻 张田 勘 :推广“铁强化酱油” 别让人无病吃药 凤凰网 2010-10-25 07:10 张田 勘 10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铁强化酱油2004年陆续在北京、贵州等9省(市)启动,项目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铁强化酱油的布货渠道,让更多的城市和农村能够买到铁强化酱油。 ... 5条相同新闻 张田 勘 :冰岛火山灰吹不来癌症 凤凰网 2010-4-23 07:54 而且世界气象组织已经预测,火山灰“最可能往北飘向格陵兰岛,或朝东南方向飘回大西洋”。由此看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倒是我们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持续性的酸雨更为忧心——要防止酸雨污染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的污染排放,主要是减少高硫煤的使用和让汽车尾气达标。 北京 张田 勘 6条相同新闻 张田 勘 :科技奖重视基础学科,评价科学成果不能唯论文是瞻... 新民网 2010-1-11 15:11 张田 勘 : 我觉得这次这个国家最高科技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第一点,这次这个奖它体现了比较重视基础学科。谷超豪是数学家,以前获得科技大奖的也有数学家,比如说吴文俊他也是数学家,还有黄昆他是物理学家,搞的也是基础学科的研究。... 张田 勘 :中国有多少城市不宜居住 新浪 2010-3-26 07:02 张田 勘 3月22日气象部门在广州市区道路内录得的能见度有6公里,未达到发出灰霾预警信号的标准。不过,空气质量指数高达114,等级为Ⅲ级。按照广东省环保厅负责人的说法,广州已属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空气质量等级。 广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除了广州不适宜人类居住外,... 21条相同新闻 张田 勘 :高温下应不工作或少工作 搜狐 2010-7-6 14:22 张田 勘 ,科学作者、科学人文学者,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已出版著作11部,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 主要观点: 在高温环境下,人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剧烈变化,并且呈现病理表现。环境温度高于28 ℃时,人就会有不适感;温度进一步增高可导致烦躁、中暑;若气温持续高于34 ℃,... 张田 勘 :不尊重婴儿的遗体就是不尊重生命 凤凰网 2010-3-31 07:50 ...医务人员应对胎儿服用麻醉剂或止痛药,以减轻胎儿的痛苦。 我不知道这些婴儿是如何死亡的,也许在生前就受到不人道的对待和折磨,以致他们的死非常痛苦。更让人伤感的是,他们在死后还要遭到被抛弃于荒野的侮辱,可见我们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多么的严重。北京 张田 勘 3条相同新闻 1 下一页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令人折服的日本人
stillme2010 2011-1-30 14:45
一位名叫沃格尔的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名列第一》。这本书中,他将日本战后的迅猛发展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神联系在一起,认为正是日本人的“勤敏好学”、“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干劲”、“完成任务、履行职责的严肃态度”,使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据说,不光世界各国的评论家对此欣然首肯,连日本人也颇以为然,觉得自己对人生、对事物就是“认真”。 日本人给人的感觉思维非常缜密、细心,细心到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一般在做事之前,日本人会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考虑种种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并思索如何去应对这种可能性的发生。比如要铺建地铁,就要事先论证铺地铁的地方需配备什么设施,将来该地还可能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尽量配齐所有需要配备的设备,以减少后期改造的麻烦。细心也就增强了计划性,因而在日本很少看到公共设施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样,日本的建筑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感叹新干线的畅通、快捷和安全。人们看一下新干线的维修周期表也许会找到一些答案:所有在线车辆每两天进行一次常规检查;30天以内或者3万公里进行一次月检查;12个月以内或45万公里进行一次台车检查;如果超过36个月或行驶90万公里以上,就要送到仙台的车辆检查所进行解体和设备更换。所有的检查数据都存入电脑中,以便为系统管理提供支持。 日本人凡事都很耐心。无论是商讨问题还是会议谈判,都莫不如此。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与对方磋商,一遍又一遍地与对方讨论,不管战线拉得多长,直到他们达到目的或认为满意为止。尤其是在双方谈判的时候,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们会与对方反复交锋,软磨硬泡,直到把对方磨得锐气全无,无心与之计较为止。 这种耐心和认真在对顾客的态度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网络介绍一个中国女性在大阪买买点心的故事。女人买东西天生的有耐心,反复挑选,认真比较,但那个日本女店主表现出了更大的耐心,始终是微笑地看着她,不断介绍商品的情况。精挑细选总算完事了,在要交钱的时候,她突然问顾客什么时候回国,当她得知买点心的那位中国女性还要耽搁两天才能到家时,便提醒说,你不能买,因为刚好超过保质期一天。其实,她如果不提保质期的问题,顾客也就忽略了。而且距离如此遥远,即使点心变质了也没有机会回来退货。看到那中国女性恋恋不舍的样子,她建议离开大阪前起早来买新做的点心,回到家里刚好在保质期内。 日本人的认真还从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在日本时,每项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发给每人一张调查表,征求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还有什么额外的要求。而所有调查的统计数据包括大家提的意见,日本人都会作详细的解答或修正。 日本人也很讲规矩。对于历史上既有的习惯与风俗,多数日本人会主动认真地去遵守,比如说上车自觉排队、车内不打手机、大街上不吃东西、在规定的场所干相应的事等等。盛夏时节,人们有时穿着背心都会大汗淋漓,但公务人员却西装革履,并一丝不苟地打着领带。 以吸烟为例,在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场所,绝对不会有人吸烟。在大街上,也根本看不到边走路边吸烟的日本人。在一些商店的门口,有时可见烟瘾很大的一个或几个人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便携式烟灰缸安静地吸烟,很少有人会乱弹烟灰,乱扔烟头。 实际上,日本人也自认为在守规矩方面,除德国以外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其相比。甚至有时候,这种守规矩甚至让人感到很刻板。比如公司餐厅,尽管人越聚越多,大家饥肠辘辘,负责开门的服务员仍然眼睛盯着时钟,直至时间到了才准时开门。 日本人的循规蹈矩还体现在企业的运作上,在这方面日本人只相信制度或系统,而不相信个人的能力。他们只是把人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按照系统的准则去做事,尽量不依靠个人的能力去搞突破,从而也降低了人为的失误。但日本员工一旦犯错误,却是不可饶恕的。根据这一准则,日本人宁愿踏踏实实地按照上司的意思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上司的吩咐是错误的或是荒谬的,他也不会主动去违反。日本人之所以能做出很好的产品来,与这种服从性有很大的关系。工人只要按照图纸去认真施工,其他的一切根本不考虑,更不会投机取巧。即使他知道图纸是错的,也会按照图纸去做,至于图纸的对错,自有人去承担责任。 日本人工作起来像玩命,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放弃节假日休息也不算稀罕。根据官方统计,日本每人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多547个小时,比法国多542个小时。工作时,日本人严格照章办事,有什么拿不准的马上转身去请示,既不拖延,更不想当然地自作主张、自行处理。而且今日事今日毕,尽量把当天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都解决,以便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就能进入对最新问题的考虑和处理。上班时,一般不打私人电话,不聊天,不做私事。即使公司业务不多,真的闲下来,就看看有关的书籍,丰富知识;或是走出去调查,访问客户等。 日本人的认真还体现在对“痛苦”的深刻记忆上。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在南京却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而南京大屠杀,直至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也鲜见中国人肃立默哀场面。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国的先贤也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但中国人相较于日本人,认真的精神无法比拟。 据悉,日本明治大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给学生们做演讲,来和学生们做互动和访谈。一方面给这些成功人士的公司做了免费宣传,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通过先辈了解社会,和认知成功秘诀的机会。网络上介绍过一位日本老先生的演讲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那位先生在讲演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在讲演结束时说,“如果有问题的话,请不要客气” ;有位黑非洲的学生用蹩脚的日语问:“先生,您认为,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能告诉我么?”这时,老先生的女秘书抱着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笨拙地走上台来,把大铁球放在了讲桌上。这位老先生拿着一个小铁锤就当当的敲了起来。铁球单看外表和刚才那位漂亮女秘书的表情就知道,一定很重。在一个小小的铁锤的敲打下,一点要动的征兆都没有。讲台下听讲演的人都在想,“他在做什么?”更有位中国留学生说,“这位先生是挺了不起的,可他现在是不是有病啊”。不可思议!无聊!也许是忍受不了小铁锤敲打在大铁球上的噪音,很多名学生都离开了会场。可即使是这样,那位老先生还是在那里拿着小铁锤继续疯狂的敲打着。会场里已经不剩几个人了。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那个大铁球在老先生的疯狂敲打下缓慢的动了起来。跟着,那个慢慢动起来的大铁球,速度越来越快的在讲台上转起来。 “问我成功秘诀的那个人呢?”老先生拿出他的手帕擦了擦汗,问道。他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要继续下去,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别人怎么看,一旦动了起来,任谁都无法阻止。如果你自己放弃的话,在你放弃的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最后,这位老先生用一句话结束了那天的讲演,“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认为是失败的话,那就不是失败,只不过是通往成功的一个过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023265page=1fromuid=5352
个人分类: 扯淡啊扯淡|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