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篇文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2)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9 09:13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二:确定研究课题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一:与导师见面,本文谈谈另一个场合:确定研究课题。 心急的博士生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就会问:“我做什么课题?”其实,你选择了某位导师就等于选定了搞什么样的研究。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讲到:“选择导师,实际上首先是在选择做什么研究课题。” 化柏林 在发表于本刊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导师与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对于你成才的意义。你提问的真正含义,是指“具体做什么内容”,“从哪一个研究工作开始,一直干下去,走向什么样的研究工作”。 导师不一定能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对你还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倒是你自己,如果能要来导师与他的学生以前发表的论文,你就能知道导师在具体做什么样的研究。你多到实验室走一走,与比你早的同学聊一聊,都能让你得到诸如“导师在做什么课题”的答案。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最重要的倒不是“具体做什么?”处理这样的活儿,有兴趣就管用。兴趣是科学家最好的老师。“成功科研生涯的最理想开端,在于从事一个引起你兴趣的科研项目。” 确定研究课题,重要的是瞄准“焦点”和“前沿”。你可以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导师现在进行的研究瞄准着哪个方向?我们经常会讲,请重视好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在哪里呢?《科技导报》在2008年的“新年寄语”中曾经说,“课题要到科学技术前沿和难处找一找,到经济、社会、企业的急需之处找一找,到小康生活的日常之处找一找。” 在2009年的“新年寄语”中,对如何选课题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指出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为此,你必须时时了解在自己的领域中,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请记住,立志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人,就必须研究重大课题。至于什么才是重大课题,不仅要到学术文献中更重要的是要到自己的领域的科学共同体中去寻找答案。” 在上面两段引言中已经谈到了“科学共同体”,这超出了“导师”的范畴,其实是很多“导师”个体的集合体。在这里说这个理念,是因为这个理念也跟你确定研究课题有关——“就总体而言,科学家们在哪些问题重要、哪些问题不重要、哪些研究成果优秀、哪些研究成果一般上,有相当一致的观点。” 有了这样的理念,你在阅读你导师和其他专家的学术文献时,就会容易找出那些值得你作为博士生研究课题的“焦点”和“前沿”。 在决定和拍板的时候,导师绝不会轻易地把课题选得与他正在承担的研究任务无关。你无视这种情况会给你带来被动。不要以“兴趣”要求导师。以你在文献中得到的启发与导师商量你的课题,导师一定会发现你这样有充分准备的人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导师在某个课题上的若干年以至于许多年(有的是几代人)的积累,是你走向成功的巨大推力,不要理解得走样——以前的博士生都干了,我还有什么好做的?我有一位博士生,越是找到与他有关的好文献,他越没有自信,他认为他就没什么可做了。这样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科学是因为需要而出现的,“科学”也在“成长”,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突破”。博士课题往往会酝酿出重大突破,而你可能就是最有贡献的那一位。请你记住本文中的这些话,丢掉担心,务实地开始你的研究。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 . 科技导报, 2011, 29(1):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 . 科技导报, 2007, 25(9): 78. 化柏林. 学术之路——从学生到学者 . 科技导报, 2009, 27(2): 107. 本刊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08, 26(1): 1. 本刊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09, 27(1): 1. .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4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比针对名人进行学术打假更重要的
热度 2 ymin 2011-2-6 09:21
转载:比针对名人进行学术打假更重要的   方舟子先生:   你好!对于你在学术打假上的这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我深为敬服。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商品市场上的打假更具深意。向你致敬。   一些名人的学术造假,固然影响很坏。但是,目前出现的学术论文买卖的大 市场,则更是一件贻害无穷的大祸患,而且呈现一种愈演愈烈之势。现在各行各 业每年都要评技术职称,评职称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大学 里面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论文。据我所知,十年前要发表一篇 论文绝非易事,那时的编辑都十分敬业,而且刊物的版面十分有限。每一篇文章 的发表都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基本上是以质量来取舍的(我的一位朋友是一 位资深编辑)。可现在完全不同,由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几乎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 的每一个角落,现在绝大部分论文的发表完全是市场化的。只要有钱,不论你文 章的质量优劣好坏,都可以发表。如果你实在写不出来,你连抄袭他人的也不会 抄,那么可以为你代写。不论你想在某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只要在网上搜一下, 都可以找到大批的代理人。现在在全国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由于许多刊物 原来的版面有限,为了能够收更多的钱,则不断地进行扩版。许多刊物则把季刊、 双月刊、月刊都改成了半月刊,甚至旬刊。有的页码原来是六十几页,后来干脆 印到几百页。据说有的刊物特别是冠以所谓中文核心期刊的刊物每年卖版面的钱 可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可以想象,如此众多的刊物每年由此而产生的GDP, 毫无疑问是一个若干个亿的天文数字。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社会上已经影响极坏。 让人担忧的倒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可怕的是凭这些学术论文评出来的各个行业的 专家教授、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那么 由这些专家去主持和从事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科研、及其他专业技术性的工作将会 是一种怎样的前景呢?更为可怕的是教育界,让这些教授、讲师培养出来的下一 代人呢?照此下去,其后果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目前,大家都以为此风无论如何不能任其继续下去了,可科技、教育及意识 形态有关管理部门却视而不见。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人物,人微言清, 就是呼吁也找不到地方,就是找到地方,也没有人理我们的茬,任何屁用不顶。 我认为你要站出来大声呼吁一下,肯定会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在社会上也肯定 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的。这比抓几个学术造假的名人其意义要重大的多。   北京网民 薛达嘉
个人分类: 杂谈|1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供奉
热度 4 Wuyishan 2011-1-30 16:45
(经本文作者夏颖奇老师同意,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80 年代后期,我曾经与夏老师同时在驻美使馆工作。 ―― 博主) 供奉 夏颖奇 小时候逢年过节,看到老人们将果品摆在神灵牌位的案头上,甚觉奇怪,总觉得那些牌位上的人不会真的享用那些美食。听老人们讲那是供奉神仙,小孩子是不许乱说乱讲的。 长大些去逛庙会,看到那些在菩萨和泥胎的神像前,祭品丰盛烟火缭绕,捐钱的许愿的围着诸神灵一片忙碌,信徒们长跪不起磕头祷告神秘的很。 八十年代初到国外留学,看到教堂里的圣母圣子耶稣基督,很多洋人虔诚的跪在哪里在胸前划十字默默祷告。也有游人在门前投一枚硬币,然后在神像前点上小蜡烛双手合十。 到外国人的家里过圣诞节,教授问我们这些初到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信什么宗教。我们受党教育多年只知道信仰共产主义,但这话在国外是不能说的。又想到共产主义并不是宗教就说我们不信任何宗教。外国教授很诧异,我想他们眼中不信教的人一定是异类,就搪塞说中国也有庙宇,人们供奉玉帝观音什么的。又说中国人都信孔孟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之类,以此来规范中国人的道德行为。 想想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供奉是有区别的。外国人供奉耶稣基督圣母上帝,他们去祈祷是为感恩赐福保佑平安,他们去忏悔是为求得原谅解脱灵魂。中国人则大不同,中国人求神祷告,或为求子,和为求学,或为免灾去病,或为当官发财,功利之心堂而皇之,具体得很,贪婪得很。我不相信跪在王母或是菩萨面前的达官贵人会祈祷什么公平正义社会进步,也不会在玉帝或是关公面前忏悔什么贪污腐败作恶多端。 经历的事件和人物多了,破灭了很多也无奈了很多,早就过了不惑之年。领导不再那么光彩神圣,理论也需要验证和发展,世界上就没有完美无缺无与伦比的事。现在的人都很明白都很实际,贫困线的人要生活,生活好的人要地位,有地位的人讲面子,面子大的人想千古,于是荣荣辱辱不择手段,于是拜佛求神香火不断,别的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但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总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供奉,否则绕树三匝,灵魂在哪里寄托?寻寻觅觅,精神在哪里安家? 圣经上说人是神造的,但在中国神都是人造的。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我国有祭灶王爷和扫年的习俗。早上我认真想了想,人总不能没有信仰和寄托。于是将我的书房彻底地清理了一番,在最显著的书柜位置摆上了唐诗宋词三国红楼,摆上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摆上了辞海大百科二十四史毛主席诗词。又摆上了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书店提回国内的英文大辞典,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带回来的莎士比亚全集。烧上三柱老香,请古今中外诸神归位,受我深深一拜,是为我的供奉。 于是心安理得气定神闲,可以过年了。 夏颖奇, 2011 年 1 月 26 日(庚辰年腊月二十三)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 相关阅读:夏颖奇,梦想成真六十年,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80252 。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2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博客前言
热度 1 yqchen88 2011-1-26 16:23
我的博客前言 一个领域——地震工程结构保护系统,是近20多年来从美国开始到日本、新西兰等国传到中国的有效的抗震手段,但到了假货连天的中国,它却走了形。我在新浪网、钢结构论坛等博客上写过几篇文章,收效甚微。无法中止错误百出的设计和猖狂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试试科学网吧,希望广大的科学家、工程院士们关注一下。 对于有物理常识的人掌握这个领域的精髓是很容易的,但它被一些最先留学的海归学者把它抄得神乎其神,叫工程师们不可理解。我就先发表一篇文章介绍各种保护系统的物理概念,从一个工程师的眼光评论一下这些抗震手段,看他们是否合理有效。希望广大的工程师们了解这些简单的物理概念的前后发展,大家能有个共同语言。我再继续逐步揭开这个领域里的问题和后果。
个人分类: 评论|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公也可能是复辟阴谋家,商纣也可能壮烈牺牲的社会改革者
热度 10 iwesun 2011-1-26 00:54
周公也可能是复辟阴谋家,商纣也可能是壮烈牺牲的社会改革者 (转一篇)   繁体字鼓吹周公,俺好奇,除了《封神榜》,把人都变成了星星,还干了些啥?   网上看了一篇文章,挺有新意。   大意如下, 周公之胜,在于谋略,而非仁政,真正仁政的是商纣。    计谋一,暗地使绊:   当年大批奴隶逃亡朝歌,纣王一概收留,甚至还让挑出些能干的,让他们做官。   周文王使计,笼络其他奴隶主,建立最大的统一战线,三分天下其二。      点评: 这点上看,纣王才是仁主,不过妇人之仁,也确实可能被害死,再加上得罪了文人,就更惨了,成反面典型了。         点评: 繁体字其实也是如此,不管啥人,只要是对老大有意见的,一概笼络,奴隶除外。   我一直对中国的奴隶社会不清楚,好像在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一直不存在,一直都是明君仁主,这点确实很奇怪。   看来文化人的力量真是创造了历史。       计谋二,祸水外引:   武王伐纣,是自己闹饥荒,跑到朝歌抢粮食。   这笑死我了。   大家自己看吧。    看来,繁体字的狡猾确实是源远流长,文人不敢得罪,真比皇帝还厉害。    历史也有这样一个可能,纣王搞政治体制改革,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社会阻力很大,但纣王一意孤行。   这些人联合起来,最后谋害了纣王。   什么时候把礼教和程序看得最重的时代,都是一个刚刚干完一件被社会公认的大逆不道却又不得不干的事的时候。   保守派复辟成功,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复礼,建立严密的安全机制和精神洗脑,缓和阶级矛盾,这事儿,在历史上是定论。   孔子的仁政说,一直都是说老大,要对他们这些老仕族好一些,不要搞什么新花样,大家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其本意就是反对来自老大的政治改革。   所以,那时代,两大显学,孔门和墨门,是坚决对立的,那时的社会普遍人为孔子 虚伪。   西岐在秦国,秦国民风淳朴而原始野蛮,按理是最需要孔子去教化,但孔子之说,在秦国是最受蔑视的,孔子去都不敢去,是不是老秦人知道周公底细?     转一则:    http://bbs.tiexue.net/post_1535245_1.html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发兵进攻商朝纣王。双方决战于牧野,因商朝军队临阵倒戈,纣王兵败后自焚身亡。武王一战定天下,灭商而建立了周王朝。   周原为商朝的诸侯国之一,两代人被商朝命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周在周文王时期就有了‘翦商’之意了。      商朝后期,众诸侯国的贵族们残酷的压迫奴隶。许多奴隶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他国。对于人口的流动,纣王采取的是接受、鼓励政策。众多商人在长途贩运做生意的空时闲聊中,无意间地把这些信息传向四方。吸引了很多其它部落和国家的民众、奴隶纷纷偷跑到朝歌去。逃亡的人一多,贵族们开始感觉到了威胁和恐慌。   周文王看出纣王招诱、容纳一些部落和国家的奴隶而为贵族们所怨恨。就精心倡议了一条公约,规定要大规模搜查、追捕逃亡的奴隶。抓到的奴隶各归原主,谁也不准藏匿。这条公约得到了几乎所有贵族们的附合和赞同。事实上,这条公约根本实行不了,毕竟谁也不敢带兵到朝歌去抓人。但周文王达到了自己的目地,拉近了他与其它部落和国家贵族们的关系,孤立了纣王。   后来,武王伐纣时,也把这件事抖出来,算是纣王的主要罪状“不任用自己人”“竟然对于四方诸侯国来的逃犯,尊重、信任他们。还让他们做官,使得他们对百姓残暴虐待,在商都里违法作乱。”可是贵族们从未检讨过自己是否有什么过失之处,为什么自己的臣民、奴隶要往别的国家逃?如果统治者能善待百姓、安定下民,老百姓怎么会要逃异国他乡呢?这事若要放在现在,却又可能是纣王的一大优点‘任人不唯亲,唯才’。   自古杀人就是罪,但杀坏人,古来无罪。人们在杀人前,朝对方喊一声‘坏人’,就可以放心地去杀人了。   周文王大概是最早懂得这个道理的古人。所以他用‘除恶’的名义对一些并不友好的部落和国家发动了一系列正义的侵略战争,‘合法’地降服和吞并了别的小诸侯国,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周文王多半不会是个像小说里所描写的忠厚、仁义的统治者,但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他虽然没有亲手‘翦商’,但他成功的使三分天下有其二,联合众部落和国家组成了反商联盟。至此灭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武王伐纣、逼死君王的行为,就被后人说成是一场正义的行动,‘顺天意、合民心’。但周人的记载中,有无意泄露了关于周、商之际的消息,又极可能是周人伐商的真正原因。“昔周饥,克殷而年丰。”      按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才有可能使五谷丰登成为丰收年,何以克殷就年丰了呢?‘   周文王逝世的前几年,连续发动五场战争,耗资甚巨,而他打的也多是并不富裕的国家,在经济上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赔偿,国库当不丰。周武王即位后,恐怕又天时不顺,收成欠佳。是年举国大饥,民不聊生。而满朝文武又苦无良策抗灾,救民于水火之中。于是,武王急得连文王的后事也来不及妥善处理,就带领一支大部分是饥饿的农民组成的军队去富裕的商都抡夺粮食和财物。结果,克殷而年丰。牧野之战,也可能是周人为了掠夺粮食、竞争生存之战。   而商朝纣王因征战东方的外族,国力损耗也很大。大战之后,元气未复,战果又未来得及消化掉。正处于表面繁荣,实际上是虚弱和不稳定的壮态。面对周武王和反商联盟的突然袭击,傲慢的纣王又犯了一个愚蠢愚到家了的低级、荒唐的错误,把还没处理好的本身就对纣王有敌意的战俘们组织成军去抵挡武王带领的因饥饿而肯、敢拚命的军队。   周武王攻陷殷都之后,并没有占据富饶的朝歌。而是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赈贫弱之民(恐怕应是以赈贫穷之兵),然后,全军回撤,回到原先贫乏现在富起来的西岐去了。或许,这也证明了,武王是因‘周饥’而逼才匆匆忙忙去伐纣。并没有真正做好占领、统治殷都的全盘计划。于是,把朝歌抢劫一空,就凯旋而归了。   周文王吞灭弱小诸侯,周武王以臣弑君的行为。为后世留下了强权就是公理的榜样,中国社会从此推行用乱政代替暴政了。若干年后,周朝的各诸侯国互相混战,全国打成一锅粥。何尝不是受了文王以强欺弱做法的影响。春秋无义战,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天下大乱。而周武王利用饥饿的力量暴力革命,则成了历代农民起义的不朽样板。其实大批饥寒交迫、缺少文化的农民们加入暴力集团时,他们并不一定是思想上的觉悟,而为某种政治观念奋斗。大多数人往往是为了肚子不饿。假如他们有一个安身之处,有一小块能糊口的农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不会去关心什么狗屁政治。但中国的政治玩家们总有办法,让一辈子就希望能太太平平的农民们,放下农具,拿起刀枪,走向战场。自愿地和半自愿地充当着炮灰角色。   商朝被灭后,失败者成了残害忠良的君主,他的罪状跟夏王朝亡国之君姒履癸的罪状一模一样,殷商的大小臣民也全是些喜欢抢夺、偷窃、内外为奸作乱的不法之徒。      当造反者推翻前朝自立为王时,新贵们在知识分子的协助下,从此千篇一律地把失败者说成一无是处的昏庸、残暴人士。但把失败的责任老让搞政治的男人来承担,总让有些人心中感到有一点半点的不爽,于是为了增加历史的可读性和为了显示公平,历史又把失败的责任分配给了一部分幽居深宫的女人们了。    中国男人有时很有趣,有时也很无聊。      点评:别的不知道,妲己之说,一定是胡编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1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条大河波浪宽”勾起的故土思念
benyang22 2011-1-25 01:18
朗朗在白宫弹了《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合适不合适,网上众说纷谈。 对海外华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这首歌曲会勾起对故土的思念。对我来说,这种思念有又一种特别的因素。下面是我N年前写的一篇文章。 ===================================== 我家就在岸上住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唱这首歌,就想起美丽的河边景色。其实说起来,好多年以前,我家就在岸上住,在布吉河的岸上住。布吉河源于深圳北边的布吉镇,穿过深圳市区,然后拐一个弯,与深圳河汇一起,变成了深圳和香港的边界,最后在深圳湾流入大海。 我小时候常与朋友到布吉河水深的河段去游泳。那时候,除了下大雨,布吉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我的狗爬式就是在布吉河里学会的。那时做父母的也真大胆,让几个八九岁的孩子,自己结伴就到河边去玩。 到了七十年代,河水就有点发黄了。还能看到钓鱼的人,偶尔钓起些巴掌大的鱼。但河边已经竖了牌子,警告人们不要吃河里的鱼虾。 到了八十年代,河水就更污浊了,河面还浮着泡沫。每每与恋人在河边散步,我都要走在靠河的这一边,挡着她,免得她老是看着那泡沫,破坏了我们的浪漫。 到了九十年代,河水就变成酱油般的颜色。河边散步不再是一件浪漫的事。有时候不得已要从河边经过,也要捂着鼻子,屏住呼吸,快步走过。 后来我父母亲从河边搬走了。我父亲的同事搬进了我们河边的房子。这位同事每每到我父母家,都要述说布吉河的可怕:河水漆黑如墨,对着河边的窗口终日关闭着,以挡住那刺鼻的臭气。以其说“我家就在岸上住”,不如说“我家就在粪池边上住”。 布吉河其实是中国许多河流的一个缩影。中国第三大河淮河,有50%的流域的水质属于劣五类,劣五类不要说喝,连沾到皮肤上都是不健康的。从河南省桐柏山淮河的源头到江苏省淮河入海口的一千公里,成千上万的工厂、矿山、农田、城市将酱色的、黑色的、乳色的废水污水直接排入淮河,不仅污染了淮河,还污染了淮河流域的地下水源,进而污染了地面的农作物和鸡鸭牛羊,造就了肿瘤村、乙肝村、肠炎村。 流经广州的珠江在七十年代还能游泳。去年我在珠江边上散步,只见河水就像广东的菜干瘦肉汤,带点黑黄黑黄的颜色。据2004年报道,广州每天产生170万吨生活污水,其中70%不经处理直接流入珠江。幸亏珠江流量大,才没有像布吉河那样变成粪池。这么多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流出珠江,把95%的珠江口海域变成了重污染区。珠江口现在还有一些海水养植场,出产各种各样的海鲜。我在中国吃海鲜时,会专注于海鲜的美味。吃完之后,才去想那菜干瘦肉汤般的珠江河水。 中国的经济每年都以百分之八、九的速度增长。我倒情愿中国减低二、三个百分点,拆除污染河流的工厂,用兴建政府大楼的钱来多建几个污水处理厂,还河水的清澈,还“我家就在岸上住”的骄傲。
个人分类: 生活故事|2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旋路随笔之二:真实的笑话
热度 1 blownsand 2011-1-21 10:52
一):“中国沙漠”是面向国内发行的一份沙漠科学方面的期刊。按照规范格式,论文首页注释内容中有作者简介。多年前看过第一作者为某甲的一篇文章竟然这样注释“某甲(1969-),人,教授,主要从事沙漠科学研究”。第一次看到声明自己是人的作者。  二):教授甲出版了一本专著,送给教授乙。乙对博士后丙说,这本书的厚度与教授丁的腰厚相当。博士后丙思考良久还是不知教授甲的书太厚了还是教授丁太苗条了。
1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终自评
热度 3 summerice9 2011-1-21 10:22
最近课题组、实验室、所里、研会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年终。俺跟随潮流也私下对自己进行一次年终总结。 谁知不总结则已,一总结就悲伤如潮水。 2010的收成如下: 1 中了一篇三流国际会议文章,一篇文章被二流国际会议拒了。 2 写了三篇专利,一篇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本科时期)申请的,第二作者。 另外两篇是帮组内同学写的,虽然是执笔人,但是是第四作者。 3 策划了所里的元旦晚会,相当于总导演。 总之,科研方面的收获很少,下半年属于帮人打杂状态。 总结原因: 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并制定计划,导致在事情很多的时候,不分优先级,通常哪件事情催的最紧做哪件。 俺们课题组的项目多,进度要求紧凑,组内人手又不够。当项目需要交差的时候,我就被派过去救急。 我自己又没有协调好课题组任务和自己研究方向的关系,基本上每接受一个任务,就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课题组任务。 导致自己的课题研究处于荒废状态。 最头疼的是课题组研究方向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差很大,投入很大精力去完成课题组任务,但是对自己研究课题的帮助却很小。 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的研究课题没有项目支撑,一方面可以利用组内资源很少,另一方面组内的研究重心都是跟着项目走的,导师的精力也很难分配到俺课题上。但是如果现在放弃这个做了一年半的课题,似乎很可惜,鸡肋啊!!! 伤心归伤心,俺的生活基调还得快乐起来,用一句打油诗调侃2010,作为文章的结束: 平时做事不留心, 一逢年终更伤心, 明年计划要有心, 扫除短板增信心
52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腰斩的校训
热度 5 zhuoqing 2011-1-20 07:29
被腰斩的校训
  今日看到袁小怡在《意林》的一篇文章,讲到我们清华的校训是被 “ 腰斩 ” ,使得我多想了想。本来的清华校训是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 ,估计这四句十六个字刻在石碑上太长了,后来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八个字。文中继续写道,学者余新曾指出:校训碑腰斩,没有了 ‘ 精神 ’ 和 ‘ 思想 ’ ,清华的传统也就丢了,剩下的就只是教你做个好奴才的训诫。 彭凯平老师(心理学系)在其一个讲座中也评价了清华的另一个校训:“敏于行、纳于言”,化为四个字“行胜于言”刻在了大礼堂前面的日晷上。如果查原话,荀子将人分成了四类: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汉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 。但是作为学校里的教师,必须能够又能说,又能做,才能够当上国宝。如果只是能够在实验室里做,而没有思想,不善表达,则只是国器,实验员。 剪裁、选择、归纳出来的校训本无可厚非,它的也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对于其中的解释往往会多种多样。同事邹红星老师,给我说起关于“厚德载物”中的“物”字的理解并非多数人所说的世界万物,而应该是指的与己对立的其他人,就像在成语“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所归)”中的含义,这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能够对仗工整。 在学校呆的时间超过了我生命的一半了,对于学校的文化有时候会思考一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人类一祈祷,上帝就睡觉。上帝在哪儿呢?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763 次阅读|9 个评论
惊奇发现2010年发的一篇文章已被他引了2次
热度 1 AnjinLiu 2011-1-19 21:56
A.J. Liu, et al., "Single-mode holey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with ultra-narrow beam divergence", Laser Phys. Lett., 7, No. 3, 213–217 (2010) / DOI 10.1002/lapl.200910130. 2010_LPL_Single-mode holey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with ultra-nar.pdf ( Laser Phys. Lett. 2009的影响因子为5.502) 在这篇文章中,我设计并制作了 花瓣孔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构成花瓣形结构的各楔形孔经过干法刻蚀后,沿着径向方向的刻蚀深度渐变。因此我们提出了渐变折射率模型构建孔区的折射率分布,成功解释了花瓣孔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多模低发散角特性。同时我们采用损耗机制解释了花瓣孔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单模特性。 两篇引用我的文章分别为: 1 Y. Q. Hao, et al., "High Power 808 nm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with MultiRingShapedAperture Structure", DOI: 10.1134/S1054660X11030030 2011_LP_High power 808 nm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with multi-ring.pdf 2 W. NAKWASKI, "VCSEL structures used to suppress higher-order transverse modes", OPTO−ELECTRONICS REVIEW, 19(1), 119–129, 2011. DOI: 10.2478/s11772−010−0075−y 2011_VCSEL structures used to suppress higher-order transverse modes.pdf 它是一篇综述文章,把我的这篇文章提到的结构以及模型原理作为一种单独的器件结构以一段的篇幅(153个单词)予以了详细的介绍。 如下:“ Similar to the above is the VCSEL with the petal−shaped holey structure . As previously, increased scattering losses of higher order modes,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undamental mode, are achieved in the petal holey structure with the larger hole number. Then, about 1 mW of the SFM output is achieved in the above 6−μm VCSEL emitting the 850−nm radiation (line 42). Relatively low output is a result of high optical losses introduced by the mode discrimination mechanism, surprisingly high as com− 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imilar structure. However, divergence of the output beam of this device is very low (3.2°) which results from enlarged lateral dimension of the hole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utwards from the centre , so the hole depth is gradually increased. Resulting graded index profile in the top DBR broadens the optical field which leads to this ultra−narrow beam divergence . ” 文章作者W. NAKWASKI介绍: Professor W. Nakwaski,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odz, Poland ,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cientist working over 25 years in 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 . He has received MSc in both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1971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odz) and Physics (in 1973 from the Lodz University), PhD and DSc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1976 and 1985,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stitute of Electron Technology in Warsaw) and the Title Professor in Physics (in 1996 from Aleksander Kwasniewski, the President of Poland). Being both the physicist and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Professor W. Nakwaski is using in his research modern methods of computer physics to investigat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optoelectronic devices, mostly semiconductor diode lasers. In particular, he has been simulating operation of various diode lasers and laser arrays in full complexity of all interrelated physical phenomena crucial for their proper work. Using the above simulations, he has been investigating an impact of various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on laser important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receiving essential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laser designers. He has published his research results in over 300 regular and conference papers . He is also an co-author of two scientific books devoted to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lasers , three chapters in scientific books and two patents. Professor W. Nakwaski has spent over 4 years in the Center for High Technology 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uerque, USA (1 year as a Senior Visiting Scientist and over 3 years as a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Now he is a Full Professor in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odz, Poland and is supervising the Laboratory of Computer Physics at this institute.. Professor W. Nakwaski received 7 times (in 1978, 1980, 1984, 1987, 1990, 1999 and 2002) the Prize of the Minister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Poland f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有点惊讶,因为对这个工作没有太多的期望...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为”是一种心态
热度 1 bricklayer 2011-1-19 20:45
能力有限,理想遥遥不可期,现实如此之残酷。 想来容易做来难,基础这么差,什么也做不了,该怎么办?难道什么也不做吗? 然后不停写日志和微薄,告诉自己想通了,心态平和了,以派遣压力,寻求自我安慰。其实内心还是非常恐惧并痛苦。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它(虽然当时没怎么注意到),后来极度困惑之下突然想到它----“无为”,以前也只是听过,可对它一点感觉也没有,什么是”无为“?怎么理解”无为“? 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心知其空而为之”,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百姓之“为”都是“有为”。所以,百姓失道。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 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 有为不正是我之前的心态吗?我总是急功近利,总想一步登天,总想着尽快做成某事,于是就产生了偏执和极端的想法,反而内心更加地虚。自然地依照自己能力去做事,心无旁骛,这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你成功了。“无为”并不表示无所作为和懒散,并不表示没有理想和目标 , 可能是将你的理想放在潜意识里面吧,很难讲清楚,真的需要用心去感悟。 最近开始学陈氏太极拳,这让我想到老师所讲的,练习太极拳是要放松自然,身体放松,思想放松。但不可松垮,松散,意念不能丢,也不能总惦着它,要松而不懈。这不正与“无为”的道理类似吗?原来太极拳真是来自于道家的哲理。 又偶见到王国维的讲成功的心境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层意思就是对人生迷惘,不是我之前浮躁的心境吗 ? 后面就不多解释了,就是要心态平和,自然地去做事,不可强求,但又要执着,心守意念,不可轻易放弃,这也不正是“无为”的思想吗? 看网上文章说,说练习太极拳要一层一层地松,每过一阶段可能有新的领悟,松无止境,“无为”的境界也应是此理。 真高兴,最近几个月想通了好多道理,有:和而不流,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王国维的那几句话。原来这些道理自己瞎想也可以想通的,可能其他书上说过,只是用的白话文,没有意识到而已。思而不学则殆 , 多看看书,自己一个人想真的很危险,容易误入歧途,幸亏我品行还行,呵呵。或者这些道理很多人早已想通了,我又晚熟了。 引用: 1. 百度百科 无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61764.htm 2. 什么叫“无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500130PostID=7000924 3.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解读 http://ywjjwwxh.blog.163.com/blog/static/16374577200741711581685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
热度 23 ZeroPoint 2011-1-19 09:25
以前跟博士老板写文章的时候,老板面授机宜,说了一些写作要点。大体知道宏观上怎么安排文章了。然后跟博士后老板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自我感觉总体上的把握没有问题,结果却发生如下对话: 我写(为了说明简单,这样都翻译成中文):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而C会产生B, 为了减少A,我们必须减少C。 老板说:你这样写,我不知道第二句为什么要提C呢? 我一愣,很奇怪:因为C会产生B啊?(心想这不是很明显吗?) 老板改成了: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B会被C所诱发, 所以减少C,就会减少A。 我一看,换了个表述而已,有什么不同吗?百思不得其解。问老板为什么要这么改,老板还是那句话,按原先的写法,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提C。我最后还是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by George D. Gopen and Judith A. Swan。 原来,句子有所谓的the stress position,就是读者期望看到重要的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把你重要的东西放在这个位置。句子还有所谓的the topic position,它建立了读者对这个句子的期望。更奇妙的是,不同的语言,由于阅读习惯的不同,它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不太的:中文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英文是在句子的后面,这叫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对英文来说,它的the topic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而中文没有the topic position。 最理想的英文句子的组织方式是用前面的the topic position来提到前面的旧信息,这样读者就知道这个句子是要跟旧信息相关的,而用后面的the stress position来提到新信息,这样一个句子实现了一个建立旧信息和新信息联系的过程。这样一句接一句形成了信息的流动和逻辑的建立或转换。 反过来看我的表述,我还是用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第二句中把新信息放在了前面。对我来说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可是对于英文国家的人来说会很别扭,因为在 他们期望看到旧信息的地方看到了新的信息,他们就会迷失。而在应该有新信息的地方看到旧信息,他们又会失去兴趣。虽然最终他们也能懂,但是对他们来说,读 起来就很费劲。我老板改的,就完全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人说,你看一篇英文文章,如果读起来特别顺口的话,往往它是中国人写的,因为我们对the stress position有相同的习惯。知道了上面组织英文句子的原则,写起来就可以把句子搞的紧凑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 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做到每次都用旧信息带入新信息,那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连词的作用了。 这一点,中英文差别倒不是很大。 比如: A类材料中会有性质B。 B很普遍,可以用理论C解释。 但是,最近在A类中发现有某些材料没有性质B。 其中第三句的A在第二句没有出现,而如果把在第二句有出现的B作主语又不好造句,只好利用连词:但是。 同样的道理推广到段落: 我们最好在每一段的开头用一句topic sentence(主题句),句子前半部分提到上一段的主题名词,后半部分提到这一段的主题。通过这样,我们又把大的单元,段落,给有机的连接起来了。 至于英文写作中的整体结构问题,实际跟中外区别倒不大。想想近代科学都是西方传到中国,所以这些模式都是西方的模式。只不过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最大的区别还是句子的组织上。 当明白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后,你就可以写出比较符合英文阅读习惯的文章来了。
个人分类: 感悟|25060 次阅读|24 个评论
我觉得中国总体还是在变好,即便有些方面一直没变好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16 23:45
  鸿飞兄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科学网博主。   虽然最近看不到他多少大作,不过,他以前的大作激起的波纹还是很持续的,所以,值得骄傲。   几个月前的一篇文章里,鸿飞兄有个说法很有趣,就是中国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素质低到没得资格去抱怨科技部、发改委啦之类的科研管理机构。只有水平高到如饶毅教授这般,说道说道也还能行。   不过,今天看到了饶毅教授大作《中国科学的自信和自省:前途乐观 改革渐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04699from=space ),里面提到一句话给了我印象:“我认为:中国科学体制可以改革,而且改革可以有行之有效。这是相对于另外一种观点:中国科学工作者水平太低,低到体制改革无用。”   唉,不知道鸿飞兄在和饶毅教授的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再度用生花妙笔达成一致。   我还是相信鸿飞兄的文笔的,他会有的解释,或者不解释就是解释,呵呵。   就我自己的看法,倒是和饶毅教授的乐观比较一致,而且整体上来说,尽管国内很多衙门依然是腐败盛行,可是好的东西也在越来越多。   就比如说吧,原来申请个护照都不让,现在随意申请。邓小平总设计师在美国总统(好像是卡特)来中国抱怨说中国人没有出国自由的时候,说:我们派1亿人中国人去美国,你们欢迎不?   搞得美国总统无语了。   可是今天,类似这样的问题哪国总统都不会提了,也不需要我国领导人用机智来回答了,因为问题的土壤都已经不存在了。   其他方面大约是一样的。   我们继续谴责坏的东西,改造坏的东西,也许时间会很久,可是,总还是在变化。
个人分类: 事论|1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水稻蛋白质含量增加是件好事
qpzeng 2010-11-15 07:29
蒋高明先生挑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Unintende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ransgenic rice seeds ( Oryza sativa L.) studied by spectral an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s methods ,把它当成一个“天下奇闻”,在科学网上以 中山大学研究发现:转基因水稻改变了营养成分 为题发表博文,不仅被精选,还被收入科学新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以为蒋先生担心人体被转基因作物转了基因,现在知道他还认为转基因作物籽粒营养成分改变也是“大逆不道”!随便在网上敲入transgenic crop、nutrient等关键词,有关转基因作物籽粒营养成分改变的文章一大堆,可见蒋先生关注的这件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反转基因人士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他们从来不把这件事当做“利器”攻击转基因作物,因为这样的攻击将软弱无力!这次显然是蒋先生少见多怪,缺乏对转基因作物的真正了解惹的祸!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采用的分析材料是我师妹实验室培育并提供的转抗真菌蛋白基因及转抗虫蛋白基因的水稻种子,其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的改变应该在预料之中,因为抗真菌蛋白及抗虫蛋白的表达必然增加水稻种子总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然而,种子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增加对于粮食作物来说不仅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这能大大增加种子的营养价值。懂营养常识的人都知道,小麦的总蛋白质含量及游离赖氨酸含量都高于水稻,因此面粉的营养价值也就高于大米。进一步推而广之,各种粮食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千差万别,难道这也值得大惊小怪?关键问题是,这些营养成分的改变对人体没有任何害处,完全不值得如此炒作! 转基因抗真菌及抗虫作物是为了让作物不用喷洒农药也能抵抗病虫的侵害而培育出来的!公众真正关注食品安全性的焦点应该是喷洒农药的普通作物与不喷洒农药的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孰重孰轻,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50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