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才流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政策可能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毛坯流出的原因之一
热度 1 吴信 2013-6-27 17:35
目前国内的人才引进计划如火如荼,先后中央部门一系列的,然后地方各个政府也随着一系列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在国外几年以上的。 但是呢,一方面,又在说人才流失。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个发言引起了一些担心,因而非常值得认真分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388.shtm 这看似矛盾的事情,分析起来还是有道理的。 这么引进人才,那么人才胚子不要去国外几年吗? 正好是创造创新的大好时光啊,去给人家当劳力去了,不少为的是争取再引进吧,可能合适了就不回了吧。而让所谓的土鳖们即使工作成倍的时间,有成倍的成果,也没有机会被引进或者提升,更有甚者,被所谓的‘引进人才’领导着。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如不是亲娘生的,还不如送人算了。可悲啊,这不会加重矛盾吗? 有领导建议你在国外多待几年,等有机会引进回来。我看到所谓世界排行靠前的科研单位硬件还远没有国内的好,干嘛在在待?就是图个时间?有这青春的大好时间和精力给他们做贡献,胜在国内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再说他们的研究也多是针对本国情况的。据说有的高校评职称也用这个卡,是否出国进修过? 政策是导致这种不公平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促使这种不平衡的问题因素之一。可能是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毛坯流出的原因之一。因此,公平合理地引导人才才是正道与王道。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27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俄罗斯流失的潜在菲尔茨、诺贝尔奖得主
热度 2 pukin 2010-10-6 13:43
自从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到俄罗斯独立,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由于前十年的国家动荡和经济衰退,昔日在众多科技领域可以和美国相媲美的世界科技一流强国遭受重创,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大批优秀学者移居国外使独立后的俄罗斯在科技领域损失巨大!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俄罗斯近20年在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的得奖情况。结论是俄罗斯的损失不可估量!但俄罗斯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一、菲尔茨奖 : 菲尔茨奖(Fields Medal Prize)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茨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超越了诺贝尔奖,因此菲尔茨奖得主赢得的学术声誉也绝对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得主。 俄罗斯独立以来到现在,一共颁发了5次菲尔茨奖(1994、1998、2002、2006、2010),共有18位杰出的数学家获得此项殊荣,其中有6位俄罗斯人获奖,获奖人数超过美国和法国列第一。见下图: 但不幸的是,这6位俄罗斯数学家只有一位生活在俄罗斯本土,就是大名鼎鼎的佩雷尔曼!其余5位都在美国和法国工作。就是这位独苗佩雷尔曼还拒绝领取菲尔茨奖^_^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这6位俄罗斯数学家中,其中有3位在俄罗斯接受了完整的从大学到博士阶段的教育;有2位在俄罗斯完成了大学教育,博士分别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完成,但他们的导师都是从俄罗斯移居到美国的。 二、诺贝尔奖 俄罗斯独立以来的20年间,共有5位俄罗斯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们分别是2000年得主阿尔费罗夫、2003年得主阿布里科索夫和维塔利金茨堡、2010年得主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 但在这5位俄罗斯人当中,只有阿尔费罗夫在俄罗斯工作生活,维塔利金茨堡在09年已经去世;而其余三位获奖者都在美国和英国工作。 5位获奖者中,其中有4位在俄罗斯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虽然新科得主诺沃肖罗夫博士学位是在荷兰获得的,但其导师安德烈盖姆是俄罗斯人。 刚看到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梅德韦杰夫说,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我们的实验研究基地已经严重过时,最近几年没有开发(研究基地)。 唉,你们早干吗呢?!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3434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