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1):大纲(三稿)
fqng1008 2020-5-30 10:42
中华疫病学源流大纲(三稿)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从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说起 二、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三、早期人类的思维形式 四、巫术医学的诞生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五花八门的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的历史贡献 三、黑箱操作的经验技艺 四、轴心医学的动力学机制 第三节 科学时代: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体系 二、追求实证的基础医学 三、循证医学的治疗学约束 四、相互交融的加速度效应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中的医学 一、传说的医学家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的命名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疫病的发生 一、疫病流行 二、疫病病因 第四节 疫病的防治 一、巫术治疫 二、医药治疫 三、防疫措施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黄帝内经》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 二、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 “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发病学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 “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治疗 学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四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八章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第一节 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第二节 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四节 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第五节 专病与专著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第九章 寒温之争与中西医汇通 第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十一、难以统一的辨证纲领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四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寒温合一为的失败原因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十章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疫病学 第一节 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第二节 辨证纲领的推陈出新 一、疫病诊断的三个单元 二、辨证与辨病的逻辑关系 三、“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四、“分期辨证”的临床模式 第三节 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一、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二、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三、三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四、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五、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六、痉病、逆传心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七、心悸怔忡与心血管系统感染 八、黄疸与肝胆胰感染 九、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十、下焦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十一、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十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十三、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十四、中药药理学的实践与创新 十五、复方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4)
fqng1008 2020-5-6 07:06
四、《中华疫病学源流 》 大纲 (二稿)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从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说起 二、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三、原始思维的创造性与局限性 四、巫术医学的产生与渐行渐远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五花八门的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的思维特征 三、黑箱操作的经验技艺 四、早产医学的动力学机制 第三节 科学时代: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体系 二、追求实证的基础医学 三、循证医学的治疗学约束 四、相互交融的加速度效应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的历史 一、巫医的传说 二、医圣的传说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的命名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疫病的发生 一、疫病流行 二、疫病病因 第四节 疫病的防治 一、巫术治疫 二、医药治疫 三、防疫措施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黄帝内经》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 二、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 “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发病学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 “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治疗 学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四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八章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第一节 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第二节 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四节 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第五节 专病与专著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第九章 寒温之争与中西医汇通 第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十一、难以统一的辨证纲领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四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寒温合一为的失败原因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十章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疫病学 第一节 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第二节 辨证纲领的推陈出新 一、疫病诊断的三个单元 二、辨证与辨病的逻辑关系 三、“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四、“分期辨证”的临床模式 第三节 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一、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二、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三、三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四、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五、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六、痉病、逆传心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七、心悸怔忡与心血管系统感染 八、黄疸与肝胆胰感染 九、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十、下焦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十一、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十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十三、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十四、中药药理学的实践与创新 十五、复方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2)
fqng1008 2020-4-25 11:11
二、中华疫病学源流(大纲) 第一章 绪论:疫病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节 上古时代: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自然崇拜 二、原始思维 三、巫术医学 第二节 轴心时代: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自然哲学 二、取象比类 三、经验医学 第三节 科学时代: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一、逻辑思维 二、实证科学 三、循证医学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的历史 一、巫医的传说 二、医圣的传说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的命名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疫病的发生 一、疫病流行 二、疫病病因 第四节 疫病的防治 一、巫术治疫 二、医药治疫 三、防疫措施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二、 《黄帝内经》 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 “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疫病发病学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 “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的 疫病 治疗 学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四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五章 过渡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八章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第一节 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第二节 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第四节 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第五节 专病与专著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第九章 寒温之争与中西医汇通 第 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第三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四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寒温合一为的失败原因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的推陈出新 一、寒温合一的辨证纲领 二、“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三、“分期辨证”的重新构建 四、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第六节 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导论(大纲)
热度 1 fqng1008 2020-3-8 08:59
第一节 寒温之争与感染性疾病 一、伴随着医学起飞的感染病学进步 二、寒温之争由来 三、近代呼唤 “寒温合一” 四、新时期的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 第二节 外感病辨证与疾病分期 第三节 症候群划分与病原学分类 第四节 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第五节 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第六节 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分期诊疗 第七节 三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第八节 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第九节 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第十节 痉病、逆传心包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十一节 心悸 怔忡 与 心血管系统感染 第十二节 黄疸与 肝胆胰感染 第十三节 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十四节 下焦病与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第十五节 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第十六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第十七节 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第十八节 经方的复方药理学解析 附参考样书:王宇明主编. 感染病学(十一五规划,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月第2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感染病学(第2版)(附光盘)》一篇为总论首先分析了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继而对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宿主应答、病理生理学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第二篇为系统感染,首先对感染病常见临床症候/症候群的诊断和处理进行总体的概述,然后系统地讲述茵血症与脓毒症、发热性感染病及不明原因发热、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呼吸道感染、肝胆胰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第三篇为病原体和感染病,首先分析病原体分类和感染病的关系,继而对朊粒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等所致疾病进行代表性阐述,最后总体介绍抗病原体化学疗法。第四篇为重要新发感染病,内容包括新发感染病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性感冒、霍乱、结核病和其他分枝杆菌病等。第五篇为其他感染及感染相关疾患,主要内容为输入和旅游相关感染、人兽共患感染、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医院感染、先天性和围生期及儿童感染、感染相关疾患。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节 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二节 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 第三节 感染病的宿主应答 第四节 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五节 感染病的流行病学 第六节 感染病的诊断 第七节 感染病的治疗 第八节 感染病的预防 第二篇 系统感染 第一节 感染病常见临床症候/症候群的诊断和处理 第二节 菌血症与脓毒症 第三节 发热性感染病与不明原因发热 第四节 发疹性感染病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六节 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 第七节 呼吸道感染 第八节 肝胆胰感染 第九节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第十节 心血管系统感染 第十一节 骨和关节感染 第三篇 病原体和感染病 第一节 病原体分类和感染病 第二节 朊粒感染 第三节 病毒感染 第四节 立克次体感染 第五节 细菌感染 第六节 真菌感染 第七节 螺旋体感染 第八节 原虫感染 第九节 抗病原体化学疗法 第四篇 重要新发感染病 第一节 新发感染病概述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艾滋病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五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第六节 流行性感冒 第七节 霍乱 第八节 结核病和其他分枝杆菌病 第九节 日本血吸虫病 第五篇 其他感染及其疾患 第一节 输入和旅行相关感染 第二节 人畜共患感染 第三节 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 第四节 医院感染 第五节 先天性、围生期及儿童感染 第六节 感染相关疾患 中英文对照索引 精彩书摘 (三)免疫反应性组织损害   机体的免疫反应是排除异物的重要自身防御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种病理机制。由免疫效应引起的病理改变称为免疫损伤,而以免疫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应答形式称为变态反应( allergy)。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感染病中,是机体对微生物感染产生超强的免疫应答而致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1.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异性体质,这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几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型,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属体液免疫反应范畴,Ⅳ型则由T细胞介导,属细胞免疫反应范畴。由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 1)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后者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白细胞三烯(LTs)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黏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黏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因自肥大细胞激活到过敏介质诱导产生临床表现的时间极短暂,故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 2)Ⅱ型变态反应:为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是抗体识别细胞膜表面抗原或者与细胞膜密切结合的抗原成分后,通过经典的补体激活途径,形成攻膜复合体直接裂解靶细胞,或借助ADCC杀伤靶细胞,也可通过抗体的调理作用,使靶细胞被吞噬细胞所清除。   …… 前言 /序言 五年来,在大家的热情呵护下,我们共同见证了八年制临床医学教材 ——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与茁壮成长。如今,第二版教材与大家见面,怀纳第一版之精华而不张扬,吞吐众学者之智慧而不狂放,正如医学精英人才所应具备的气质与神韵。在继承中发展,新生才能越发耀眼;切时代之脉搏,思维才能永领潮头。第二版教材已然跨入新的成长阶段,心中唯觉欣喜和慰藉。   回想第一版教材面世之后 .得到了各方众多好评,这充分说明了:这套教材将生命科学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学科高度交叉、渗透的特点融于一身,同时切合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诠释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另外,编委构成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内容选择、编排体系、印刷装帧质量等,令广大师生耳目一新,爱不释卷。诚然,第一版教材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有的学科仍以介绍知识为主,启发性不强,对学生难以起到点石成金、拋砖引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科、章节之间有重复现象,略显冗余,不够干练。另外,随着学科的进展,部分疾病的临床分类、治疗等内容已略显滞后,亟待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其中,充实完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大纲(2)
热度 2 zuojun 2018-11-17 12:28
我对 余子龙老师的书 《简洁的原理》(英文版) 的看法:这本书的对象不是中国科学家(包括研究生),因为是英文版。(我问了一些 “学生”,有的说:看不懂 The Elements of Style ( 4 th edition)第一部分的大纲。)我当然不敢说“伟人”写得不好,但是,大多数中国科学家还是喜欢看中文版的英语教材。我不得不现实一点。 http://www.jlakes.org/ch/web/The-elements-of-style.pdf The Elements of Style 是给(美国)大学生上写作课用的教材。如果我们能啃下来,一定对写科技论文有益。但是,如果我每天走路 30分钟就能降低血糖,我应该不想走90分钟(没有时间呀!)。所以,我的大纲是能简单就简单。对于能力非常强的学生,上一篇博客已经是“最后的一堂课”。 [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大纲(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1146690 ] 1. 语态 (最简单,虽然非常有争议) 2. 常用时态(已发表的博客) 3. 一些标点符号(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 4. 常用句型(主语谓语的“一致性”,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 5. 段落(参考 The Elements of Style ) 6. 修改、修改、再修改(简洁为上/逻辑性/一致性) 请大家提提意见。谢谢。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7772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系列):大纲(1)
热度 1 zuojun 2018-11-17 10:30
讲课自然需要大纲。每个老师可以任性地按自己的意愿列大纲。我为此纠结了好几天。因为,我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否则,某学生可能天天催我写博客(教材)。 我努力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只限于英语写作),开一张清单,送给想“一口气”长胖的学生。 让我们从大学开始吧。 1. 背课文。 2. 背课文。 3. 背课文。 我在中大读硕士时,英语老师是一位南方人,但是他和我的大学英语老师(谷老师,天津人)一样高大、英俊。教学方法也一模一样。所以,你可以继续背课文(1年)。 在美国读博,不用背课文。但是,天天在English山English海(仿“人山人海”)中沉浮。 有人看到这里,说:再见了,老师。因为我在中国,没有这个条件。 我自然急了:别!我认识一位气象学家,他曾经是我的客户。他的英语论文,写得那个溜,我直接人肉他(因为他的名字比较特殊)。想雇他一起做英文润色。这位科学家,从来没有出过国。他又是怎么学会写作的呢?看科技论文!看科技论文!!看科技论文!!!他把他主攻的课题的英文文章,几乎都看了(超过300篇!!!)。 好了,你现在可以说“再见了”,因为你已经学到了写作的“秘密武器”。 那些还不想马上跟我说“再见”的朋友,请评论一下 The Elements of Style (4 th edition)第一部分的大纲。你觉得能轻轻松松看明白吗?如果喜欢看中文版,请留下。 I. ELEMENTARY RULES OF USAGE (p. 1) 1. Form the possessive singular of nouns by adding 's. (p. 1) 2. In a series of three or more terms with a single conjunction, use a comma after each term except the last. (p. 2) 3. Enclose parenthetic expressions between commas. (p. 2) 4. Place a comma before a conjunction introducing an independent clause. (p. 5) 5. Do not join independent clauses with a comma. (p. 5) 6. Do not break sentences in two. (p. 7) 7. Use a colon after an independent clause to introduce a list of particulars, an appositive, an amplification, or an illustrative quotation. (p. 7) 8. Use a dash to set off an abrupt break or interruption and to announce a long appositive or summary. (p. 9) 9. The number of the subject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the verb. (p. 9) 10. Use the proper case of pronoun. (p. 11) 11. A participial phrase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must refer to the grammatical subject. (p. 13) http://www.jlakes.org/ch/web/The-elements-of-style.pdf ps. I am still working on the outline. Be patient with me.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98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
fumigation 2017-11-11 21:3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公布《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的公告》 ( 2016年第42号) 质检总局关于公布《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的公告 根据《出入境检疫处理单位和人员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 181号),我局起草了《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现予公布。 质检总局 2016年4月28日 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doc
个人分类: 检疫处理|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邹进上:信息社会发展史大纲和三个词条的注释
热度 1 cswen 2013-12-8 09:01
邹进上:信息社会发展史大纲 和三个词条的注释 ——读史偶记科技部分补遗 科技部分补遗之说明: 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之前沿。正像当年由英国带头实现了世界性的工业化,现在则是由美国带头,开始在世界上实行信息化。所以,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刚好是我们所没有谈到的。 很巧,今年夏天,南京大学的邹进上教授给我发来一封信,信中就谈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征得邹进上教授的同意后,我们把他来信的全文引用在这里,以补足我们原来对科技发展史论述中的一个不足。在邹进上教授这封信的最后,我们还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三个注释以供朋友们参考。这三个注释的词条分别是: 1, 手机; 2, 双向视频; 3, 量子计算机。 温景嵩 2013.12.7夜写于南开园 下面就是南京大学邹进上教授来信的原文: 邹进上教授关于《信息社会发展史大纲》的原信 ( 2013 年 8 月 4 日收到, 8 月 5 日下载) 温公:你的新作《史书:谈古论今,古为今用》写得很好,是你晚年成功之作,古为今用,耳目一新。拜读之余,有一建议:用你的生花之笔,从科学历史观,写一写信息社会的发展。比如说:上古时候,传达信息,大概用声音、火炬之类;周朝:周幽王,宠褒姒,荒淫甚,乱宫室。博一笑,坐敌楼。举烽火,戏诸侯。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了快马,以通信息;三国:举火为号;唐朝,使用信鸽、轻骑(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清朝:仍然是八百里加急传递信息;20世纪初,才出现电话、电报、邮政;抗日战争期间使用飞机、探照灯、信号弹、电报和有线电话等;20世纪末出现了BB机、大哥大;21世纪,手机、互联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类最现代化的成就要算是双向视频,即 6 月24日8:40习近平主席在北京飞天控制中心与天宫一号航天员利用双向视频进行天地对话这一幕了。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就是历史。以后“信息化”如何发展,难以想象。 近来,南大徐家福教授正在从事量子软件研究,他说:“再过十年,“通讯”将要大变样。”我不太懂,将信将疑地期待着,因此我还想再活20年。 祝全家平安! 邹进上 三个词条的注释: 1. 手机: 手机,又名移动电话,是可以握在手上的移动电话机。早期因为个头较大有大哥大的俗称,目前已发展至 4G 时代。 1973 年 4 月,美国工程技术员 “ 马丁 · 库帕 ” 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 “ 马丁 · 库帕 ” 从此也被称为现代 “ 手机之父 ” 。直至现在,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并像瑞士军刀一般功能多样化。 2 ,双向视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工作模式。信息的无限量放大,交 通工具的便捷,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等导致了商业竞争的全球化。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 具备更加灵敏的神经,更扁平化的管理,更快速的反应和决策,更贴切的市场宣传和服务。 所有这一切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同样也要求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竞争 力。双向视频会议可以跨越空间距离、灵活多样的面对面的交互,适应现代社会的方便快 捷高效快节奏,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正在向各行各业滲透,给这一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根据自身业务的要求,量身定制选择视频会议系统,对视频会议设备进行合理搭配,选择一套合理的视频会议系统,做到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能 节省资金,技术工作者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 , 量子计算机 , 量子 计算机 (quantum computer),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量子理论的计算机,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量子计算机应用的是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在多个状态,而不像传统计算机那样只能处于0或1的 二进制 状态。 基本简介 量子计算机 ,早先由理查德·费曼提出,一开始是从物理现象的模拟而来的。可他发现当模拟量子现象时,因为庞大的希尔伯特空间使资料量也变得庞大,一个完好的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变得相当可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天文数字。理查德·费曼当时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统构成的 计算机 来模拟量子现象,则运算时间可大幅度减少。量子计算机的概念从此诞生。 量子计算机,或推而广之——量子资讯科学,在1980年代多处于理论推导等纸上谈兵状态。一直到1994年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后,因其对于现在通行于银行及网络等处的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构成威胁之后,量子计算机变成了热门的话题。除了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力于利用各种量子系统来实现量子计算机。 半导体 靠控制 集成电路 来记录和运算信息,量子电脑则希望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 发展历程 20 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发现能耗会导致计算机中的芯片发热,极大地影响了芯片的集成度,从而限制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研究发现,能耗来源于计算过程中的不可逆操作。那么,是否计算过程必须要用不可逆操作才能完成呢?问题的答案是:所有经典计算机都可以找到一种对应的可逆计算机,而且不影响运算能力。既然计算机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改造为可逆操作,那么在量子力学中,它就可以用一个幺正变换来表示。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在经典计算机中,基本信息单位为比特,运算对象是各种比特序列。与此类似,在量子计算机中,基本信息单位是量子比特,运算对象是量子比特序列。所不同的是,量子比特序列不但可以处于各种正交态的叠加态上,而且还可以处于纠缠态上。这些特殊的量子态,不仅提供了量子并行计算的可能,而且还将带来许多奇妙的性质。与经典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可以做任意的幺正变换,在得到输出态后,进行测量得出计算结果。因此,量子计算对经典计算作了极大的扩充,在数学形式上,经典计算可看作是一类特殊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进行变换,所有这些变换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幅叠加起来,给出结果,这种计算称作量子并行计算。除了进行并行计算外,量子计算机的另一重要用途是模拟量子系统,这项工作是经典计算机无法胜任的。 1994 年,贝尔实验室的专家彼得·秀尔(Peter Shor)证明量子计算机能完成对数运算,而且速度远胜传统计算机。这是因为量子不像半导体只能记录0与1,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如果把半导体计算机比成单一乐器,量子计算机就像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因此,一个40位元的量子计算机,就能解开1024位元的电子计算机花上数十年解决的问题。 基本概念 量子计算机,顾名思义,就是实现量子计算的机器。要说清楚量子计算,首先看经典计算。经典计算机从物理上可以被描述为对输入信号序列按一定算法进行变换的机器,其算法由计算机的内部逻辑电路来实现。 经典计算机的特点    其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经典信号,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也即是:其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某一力学量的本征态。如输入 二进制 序列0110110,用量子记号,即|0110110。所有的输入态均相互正交。对经典计算机不可能输入如下叠加态:C1|0110110 + C2|1001001。 经典计算机内部的每一步变换都演化为正交态,而一般的量子变换没有这个性质,因此,经典计算机中的变换(或计算)只对应一类特殊集。 量子计算机的特点相应于经典计算机的以上两个限制,量子计算机分别作了推广。量子计算机的输入用一个具有有限能级的量子系统来描述,如二能级系统(称为量子比特(qubits)),量子计算机的变换(即量子计算)包括所有可能的玄正变换。 1. 量子计算机的输入态和输出态为一般的叠加态,其相互之间通常不正交; 2 量子计算机中的变换为所有可能的么正变换。得出输出态之后,量子计算机对输出态进行一定的测量,给出计算结果。 由此可见,量子计算对经典计算作了极大的扩充,经典计算是一类特殊的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最本质的特征为量子叠加性和量子相干性。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实现的变换相当于一种经典计算,所有这些经典计算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振幅叠加起来,给出量子计算机的输出结果。这种计算称为量子并行计算。    无论是量子并行计算还是量子模拟计算,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遗憾的是,在实际系统中量子相干性很难保持。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会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量子相干性的衰减,即消相干(也称“退相干”)。因此,要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克服消相干。而量子编码是迄今发现的克服消相干最有效的方法。主要的几种量子编码方案是:量子纠错码、量子避错码和量子防错码。量子纠错码是经典纠错码的类比,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一类编码,其优点为适用范围广,缺点是效率不高。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但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正在以巨大的热情追寻着这个梦想。如何实现量子计算,方案并不少,问题是在实验上实现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确实太困难了。目前已经提出的方案主要利用了原子和光腔相互作用、冷阱束缚离子、电子或核自旋共振、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现在还很难说哪一种方案更有前景,只是量子点方案和超导约瑟夫森结方案更适合集成化和小型化。将来也许现有的方案都派不上用场,最后脱颖而出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这种新设计又是以某种 新材料 为基础,就像半导体材料对于电子计算机一样。研究量子计算机的目的不是要用它来取代现有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使计算的概念焕然一新,这是量子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如光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等的不同之处。量子计算机的作用远不止是解决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 量子计算机能做什么 量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大数的因式分解,和Grover搜索破译密码,但是同时也提供了另一种保密通讯的方式。在利用EPR对进行量子通讯的实验中中我们发现,只有拥有EPR对的双方才可能完成量子信息的传递,任何第三方的窃听者都不能获得完全的量子信息,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样实现的量子通讯才是真正不会被破解的保密通讯。此外量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做量子系统的模拟,人们一旦有了量子模拟计算机,就无需求解薛定愕方程或者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在经典计算机上做数值计算,便可精确地研究量子体系的特征。 量子计算机是通过量子分裂式、量子修补式来进行一系列的大规模高精确度的运算的。其浮点运算性能是普通家用电脑的CPU所无法比拟的,量子计算机大规模运算的方式其实就类似于普通电脑的 批处理 程序,其运算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量的量子分裂,再进行高速的量子修补,但是其精确度和速度也是普通电脑望尘莫及的,因此造价相当惊人。目前唯一一台量子计算机仍在微软的硅谷老家中,尚在试验阶段,离投入使用还会有一段时间。量子计算机当然不是给我们用来玩电子游戏的,因为这好比拿激光 切割机 去切纸,其主要用途是例如像测量星体精确坐标、快速计算不规则立体图形体积、精确控制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等需要大规模、高精度的高速浮点运算的工作。在运行这一系列高难度运算的背后,是可怕的能量消耗、不怎么长的使用寿命和恐怖的热量。假设1吨铀235通过核发电机1天能提供7000万瓦伏电量,但这些电量在短短的10天就会被消耗殆尽,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如果一台量子计算机一天工作4小时左右,那么它的寿命将只有可怜的2年,如果工作6小时以上,恐怕连1年都不行,这也是最保守的估计;假定量子计算机每小时所产生的热量能使自身温度升高70摄氏度,那么2小时内机箱将达到200度,6小时恐怕散热装置都要被融化了,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由此看来,高能短命的量子计算机恐怕离我们的生活还将有一段漫长的距离,就让我们迎着未来的曙光拭目以待吧! 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普通的数字计算机在0和1的二进制系统上运行,称为“比特”(bit)。但量子计算机要远远更为强大。它们可以在量子位(qubit)上运算, 可以计算0和1之间的数值 。假想一个放置在磁场中的原子,它像陀螺一样旋转,于是它的旋转轴可以不是向上指就是向下指。常识告诉我们:原子的旋转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但不可能同时都进行。但在量子的奇异世界中,原子被描述为两种状态的总和,一个向上转的原子和一个向下转的原子的总和。在量子的奇妙世界中,每一种物体都被使用所有不可思议状态的总和来描述。 现在,想象一串原子排列在一个磁场中,以相同的方式旋转。如果一束激光照射在这串原子上方,激光束会跃下这组原子,迅速翻转一些原子的旋转轴。通过测量进入的和离开的激光束的差异,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复杂的量子“计算”,涉及了许多自旋的快速移动。 目前发展的系统 包括如下物理系统: 液态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liquid-state NMR quantum computer) ( 固态)硅晶体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silicon-based NMR quantum computer) 离子陷阱(ion trap) 量子光学(quantum optics) 腔室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 超导体方案。 (以上各词条的注释均在 2013 年 12 月 8 日晨, 由温景嵩于南开园自《 360 百科》网站上引来)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7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足口病:中医药研究》大纲
fqng1008 2012-5-4 07:53
注 : 行业建设项目计划里有两本书,这是其中一本,我拟了个大纲,打算两个月内完成,大家需要同心协力。 第一章 概 论( 5.0 万字) 第一节 手足口病发现简史 一、定义与病原体 二、重大流行事件 三、现代防控措施 四、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中医对发热伴出疹性疾病认识 一、清代以前的文献记载 二、温病学家的认识 三、关于治疗的探讨 第三节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三、临床分型 四、临床分期 五、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手足口病防治概况 一、治疗原则 二、一般治疗 三、并发症处理 四、预防与康复 第二章 病因病机( 3.0 万字) 第一节 病邪性质 一、肠道病毒的特性 二、发病季节与气象因素 三、临床调查结果 四、理论分析 第二节 病因学说 一、时疫致病说 二、温毒致病说 三、湿温致病说 四、风热致病说 第三节 感邪途径 一、 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 感邪门户 第四节 传变规律 一、 肠道病毒的泛嗜性 二、 皮疹的病位问题 三、 不传、顺传与逆传 四、 “湿热动风”与“逆传心肝” 五、外感病传变模式 六、“皮肤 - 经脉 - 脏腑”传变假说 第三章 证候研究 ( 3.0 万字) 第一节 疾病归属 一、 中医病名 二、 疾病归类 第二节 症候特点 一、发病年龄 二、流行季节 三、区域演变 四、临床特征 五、疾病过程 第三节 辨证要点 一、皮疹辨析 二、舌脉特征 三、内传脏腑 四、顺传逆传 第四节 辨证模型 一、八纲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四、病因辨证 五、脏腑辨证 第五节 分期辨证 一、 传统分期辨证的 缺陷 二、 分型辨证的局限性 三、分期辨证的证候学调查与证素分析 四、分期辨证应用 第六节 重症患者预警指标 一、临床症状 二、临床体征 三、基层转诊 四、实验室指标 第四章 治则治法 ( 2.0 万字) 第一节 立法原则 一、标本兼治 二、扶正祛邪 三、整体观念 第一节 常用治法 一、泄卫透表法 二、清热解毒法 三、清热化湿法 四、攻里通下法 五、凉肝熄风法 六、滋阴生津法 七、回阳固脱法 八、外治法 第五章 辨证论治 ( 3.0 万字) 第一节 卫生部临床指南( 2010 版) 一、 普通型 二、重型 三、危重型 四、恢复期 第二节 临床应用综述 一、分型辨证 二、分期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四、其他辨证 五、分析与展望 第六章 常用疗法 ( 5.0 万字) 第一节 专方专药(综述) 一、经典方(银翘散、甘露消毒丹、清瘟败毒饮、导赤散、清热泻脾散、泻黄散等) 二、自拟方、法( 复方一枝蒿、 泻黄解毒汤、 三根导赤汤、 加减银翘散等)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综述) 一、体内用药 二、局部用药 第三节 外治疗法 一、膏剂 二、霜剂 三、散剂 四、雾化剂 五、液剂 六、香包、灸药 七、混合剂 第四节 对症处理 一、高热 二、咽痛 三、皮疹 四、神昏 五、出血 第七章 方药研究 ( 5.0 万字) 第一节 抗病毒中草药 一、白 芍 二、板蓝根 三、大 黄 四、柴 胡 五、虎 杖 六、黄 芩 七、黄 芪 八、苦 瓜 九、苦 参 十、甘 草 第二节 中成药 一、抗病毒口服液 二、 三、 四、 五、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 一、抗病毒口服液 二、热毒宁注射液 三、喜炎平注射液 四、炎琥宁注射液 五、痰热清注射液 六、穿琥宁注射液 七、清开灵注射液 八、射干抗病毒注射液 九、莪术油注射液 第四节 组方药物分析 一、组方用药频率 二、药物类别分析 第八章 中医预防与调护 ( 2.0 万字) 第一节 “治未病” 第二节 中药预防 第三节 生活调护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缜密构思 精心铺陈——三谈科技论文写作
热度 1 sqdai 2010-11-29 10:07
前文已谈及,一项科研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动手写作之前,先要缜密构思,尽力做到条理清晰,准确生动。那么,怎样进行写作准备?怎样进行构思编排?这里想谈一些要点。 l 写作准备 我认为行文之前应做好如下准备: 1. 明确论文的主题:采用何种思路、观点和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尤其是,确认应突出的创新点,想清楚怎样用鲜明的观点统领材料; 2. 整理所获得的成果。对原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把公式、数据、图表等整理成可发表的形式; 3. 确定拟写作论文类别:快报( letter ),普通文章( ordinary article ),还是评述( review article ); 4. 选定拟投稿的目标刊物,熟悉该刊物的投稿须知; 5. 拟定论文大纲,考虑好成果的最佳表述形式。 在写作中回答好如下问题: 研究所述及的课题的动机何在? 前人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 自己的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所研究的问题采取怎样提法? 所进行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 如何令人信服地演绎和分析成果? 从哪些角度验证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遗留问题何在? 当然,随着写作的进展,原定的思路和提纲可以随时发生变化。 l 精心铺陈 现代科技论文的写作似乎已形成固定的程式,通常由如下部分组成: 题目 充分概括论文内容和主题; 摘要 概述主题、方法和主要成果; 引言 叙述论文写作动机( motivation ),点明立题背景,概述前人相关成果和本论文所作的发展; 正文 铺陈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途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步骤,主要成果以及成果的详尽分析; 结论 概述主要的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 致谢 感谢资助方和曾给予重要帮助的人员; 文献 列出相关的经典和近代文献; 附录 给出不宜列入正文的演绎过程和某些依据(程序、数据等)。 我经常把以上八个部分统称为科技论文八股,实际上可用作论文大纲的程式。有关细节在以后的博文中一一叙述。 l 借鉴八股 上面提到了八股。现代人经常对八股文不屑一顾,认为它内容迂腐,思路陈旧,毫无借鉴意义。实际上,这是一种片面看法。虽然八股文在内容上不值一提,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在写作技巧上仍有可取之处。几年前我访港时曾从电视上听了 余秋雨 先生关于八股文的系列讲座,颇受启发。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写道:八股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说得非常形象。 八股文在几百年里曾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一种命题作文,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的剖析,所谓代圣人立言;形式上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八个部分。而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又各由两股组成,所以俗称八股文。 我们可以找出八股文结构与科技论文结构的对应关系: 破题题目;充分凝练; 承题摘要;点明概要; 起讲引言;提纲挈领; 入手提法;概述问题; 起股预备;准备条件; 中股过程;阐述步骤; 后股分析;阐明成果; 束股结论;总结展望。 对这些组成部分有了明确的想法和精心铺排,就为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做好了铺垫。写作过程中也不妨借鉴八股文的写作技巧,熟练有效地起转承合、条分缕析,从而提供文精意赅的描绘。 l 范文浅析 作为一个案例,这里简单分析本课题组 卢东强 博士和他的博士导 师章梓雄 教授 2005 年发表在 Physics of Fluids 上的论文 Interfacial waves due to a singularity in a system of two semi-infinite fluids (见附件)。据我所知,这是一篇精心写成的论文。 试就论文的各个部分作一个粗浅分析。 题目:共 13 个词,符合 12 ~ 20 个词的一般数字范围。点明在何种系统(二流体)因何种原因(【运动】奇点)产生何种波(界面波)。 明白清晰 。 摘要:约 130 个词, 10 句。点明主题( 1 句);假定( 2 句);理论框架和方法( 5 句);主要结果( 2 句)。 没有废话 。 引言:1.5页。系统综述前人成果;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处理无粘解中不应有的奇性;本文结构。 客观全面。 正文:针对三种不同的二流体系统,分别给出问题的数学提法、解法(积分变换、渐近分析)和解析结果;化了近一半篇幅进行讨论,通过与前人成果的比较,讲明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系统清晰 。 结论:综述本文的成果,指出了可以发展和提高之处。 言简意赅 。 致谢:感谢三种资助来源。 面面俱到。 附录:给出一些详尽的数学推导。 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30篇。涵盖主要的经典和近代文献。 包罗无遗 。 全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行文流畅,难怪未经修改就顺利地被 Physics of Fluids 这一流体力学的顶级刊物接受发表了。 写成于 2010 年 11 月 29 日晨 Phys_Fluids_2005v17_102107.pdf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519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大纲
yaoronggui 2010-10-7 08:41
江西省于2008年秋在全省实行新课程改革,明年(2011年)高考是江西省第一次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高考,目前考纲还没有出来,但明确了理科综合试卷采用全国卷(新课标),所以可以参照去年的高考大纲;试卷形式请看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新课标卷),链接地址: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6-08/2111251365.shtml 下面是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大纲: 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大纲 I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 1 )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辩认的能力。 ( 2 )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 3 )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 .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 1 )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 2 )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 1 )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 2 )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辩认和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III .考试范围和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区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一、必考内容部分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 1 、化学 2 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要领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 .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 .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 mol )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1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要领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 4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 .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 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 2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 3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 4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 6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 7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mol )、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 8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 .溶液 ( 1 )了解溶液的含义。 ( 2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 3 )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 4 )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 5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1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 2 )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4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 5 )以第 3 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6 )以 IA 和 VII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7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 8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 .化学反应与能量 (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 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 3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 4 )了解热化学方程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 5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 6 )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和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 7 )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 2 )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 4 )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 5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电解质溶液 ( 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 2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 3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 4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 5 )了解溶液 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 6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序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 7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8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 .常见金属元素(如 Na 、 Al 、 Fe 、 Cu 等) ( 1 )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 2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 3 )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 .常见非金属元素(如 H 、 C 、 N 、 O 、 Si 、 S 、 Cl 等) ( 1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 2 )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 .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 .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 .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 6 .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 .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8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 .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 .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 1 )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 2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 3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 4 )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备图。 7 .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选考内容部分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化学与生活 (一)化学与健康 1 .了解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 .了解维生素和稀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4 .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5 .了解药物对维护健康的作用。 6 .了解毒品的危害。 (二)生活中的材料 1 .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2 .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3 .了解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分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4 .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化学与环境保护 1 .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 .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了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生活刻弃物处置的方法、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化学与技术 (一)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 .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意义。 2 .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 3 .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 .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 (二)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 1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了解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 .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 .了解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4 .了解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三)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1 .了解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 .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 .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了解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1~36 号)原子核外电子 4 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 .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 .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 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 .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 sp , sp 2 , sp 3 ),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 .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 .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3 .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3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 .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 .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 .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 .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 .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 .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 .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 .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 .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 .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 .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下载地址: 新课程化学高考考试大纲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4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