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逻辑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逻辑方法在职业安全与卫生中的应用
After50 2011-8-18 21:58
逻辑方法在职业安全与卫生中的应用 “逻辑”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和应用的方法,在安全领域人们同样经常有意和无意识的运用。然而,将安全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分支来研究和推广却是新鲜的。应用逻辑来研究和分析事故,探求防止事故的发生和职业危害的规律、方法,开展预测、预控系统危险性方法的研究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生产和安全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任何生产系统,既是一个按人类设计方案运行的系统,给人类创造财富,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一个非正常运行的系统,给人类带来灾难,且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人类在与事故作斗争时,运用着综合性的安全科学。人们运用逻辑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探求其规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及职业危害的措施和方法,以指导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特别是在现代安全科学技术中,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事故预测预控等方面,逻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劳动保护工作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1. 在探求事故规律实行安全生产方面   ( 1 )探求事故规律指导安全生产。通过观察、比较、综合、统计、分析、归纳,得到了大量的十分有益的规律,如: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该方针就是规律,国内、国外都是一样;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归纳得出对于危险因素防护的 11 个原则,即消灭潜在危险、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坚固、薄弱环节、不予接近、闭锁、取代操作人员、警告和禁止信息的原则;处理事故必须严格执行“三不放过”原则;等等。这些规律指导着人们进行安全生产。   ( 2 )总结经验教训制订规章制度。为了实现安全生产,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且要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条款,基本上都是通过血的教训,加以分析、判断、归纳而获得的。   ( 3 )经常进行安全检查预防事故发生。为了安全,人们要进行日常、定期、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观察、测试、分析,判断有否隐患存在,如有隐患则要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 4 )类比发生的事故防止重复和同类事故发生。在获得事故信息后,总要尽可能地了解事故的性质、规模、原因等,并类比自己的情况,防止重复和同类事故的发生。   ( 5 )分析事故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当事故发生后,常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并按照“三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必要时还要做试验 ; 在分析清楚事故的原因后,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    2. 在职业卫生方面   逻辑在职业卫生方面曾作出过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工作。通过对大量焊工的观察、分析、比较、实验、归纳、判断,得出了电焊工人长期大量地接触焊接烟尘,容易患尘肺,由此,焊工尘肺也被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之中等等。    3. 在分析和认识事故方面   事故发生后,当人们去分析、认识事故时,常常运用逻辑方法,如观察、调查,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有时还采用比较、假说、模拟、实验及论证等方法。在分析和认识事故后,再采取对策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在运用逻辑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思考采取对策、措施时,有时会有突破性进展,发现或创造出对人类极有贡献的理论和发明,如:古代的鲁班被丝茅草划破了手脚而发明了锯子; 19 世纪意大利化学家苏雷罗教授因爆炸事故获得启发,运用类比,发明了新的炸药和治疗心脏病的应急良药 - 硝化甘油;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将军亚得利安类比炊事员举锅反扣在头上、胸腹部御防弹片,从而保住了性命的案例,他下令对此进行类比研究,钢盔由此产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 70000 多人次因此而免于死亡;上海起重工包起帆通过自身及同事的事故,创造发明了既安全,效率又高的抓斗,并获得了国际大奖;等等。    4. 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方面   在安全预评价技术中,逻辑的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推理评价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由于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时,虽然评价系统的特点、属性、事件的随机性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而评价的领域、方法、手段也种类繁多,但其思维方式均遵循 5 个原理,即相关原理、类推原理、概率推断原理、惯性原理以及从量变到质变原理。其中就有类推原理。由此形成的类推法 ( 或称类比法 ) 已成为预评价时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方法漫话-2:伽利略的科研方法——从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谈起
sqdai 2010-10-8 07:22
大家知道,伽利略是现代科学方法奠基人,他的不朽著作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开了现代科学的先河。他首次较为系统地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力学研究中,以实验方法为核心,综合采用逻辑方法、观察方法、抽象方法、数学方法等基本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现以自由落体研究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挑战权威 伽利略从不迷信权威,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关于自由落体,当时风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落体以匀速下落,速度与落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部署,开始出战了。 逻辑分析 作为第一步,伽利略采用逻辑方法,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用短绳系住重量不同的大小石块,使之自由下落,按亚里士多德观点导得矛盾。他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56 ~ 62 页)对此作了有趣的描述:显然当把两者合在一起时,较慢的物体使较快的物体有些减速,而较快的物体使较慢的物体有些加速。 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8,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4,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8为低的速度运动;而当把它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原来以速度8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的速度运动;结果是与你推测的矛盾。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亦即,演绎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 观察分析 伽利略比他的前辈高明之处在于把逻辑方法与观察、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1589 年进行了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观察到 10 磅 的球与 1 磅 的球同时落地,初步验证了他的逻辑分析结果。(参看博文《不屈不挠 忍辱负重记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实验分析 严格说来,比萨斜塔落体试验只是一种观察,较为被动,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关于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区别详见以后的博文)。因比萨斜塔的高度仅为 56 米 ,落体落地过快,不易看清,当时也无条件进行精密测量。因此,伽利略设计了两种实验:斜面实验和单摆实验。前者实际上是一种 冲淡引力 的实验,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滑落,使得实际收到的引力作用减小,实验发现,大小球滚动速度相同,且与斜面夹角无关。接着的单摆实验中,他发现只要摆长相同,摆动速度就相同,与摆重无关。这样,就从两个角度演证了自由落体运动。 数学分析 伽利略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初等数学方法,确立了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时间的数量的关系,亦即目前中学物理学中所描述的数学分析。这里,他清晰地引进了加速度的概念。从而,使自由落体定律成为铁板钉钉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理论就此落败。 抽象分析 伽利略并未就此停步。他进一步做了双斜面实验,将两个光滑斜面相向放置于桌面上,各自与桌面的夹角相同,发现从一个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到达对面的斜面的同一高度后往回滑落,在同一高度上往返滚动。接着,他又做了思想实验: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为九十度时,就回到自由落体情形;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趋于零度时,滚落的小球就会无休止地前行,这样他发现了惯性,实际上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当然,作为物理学家、力学家,他敏感地抓住了阻力问题。他知道,阻力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后一个思想实验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在他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有详尽的讨论,这里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伽利略善于针对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方法。他在谈到自由落体研究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他身后的现代科学发展史证实了他的真知灼见。 伽利略做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距今恰好 420 周年,我们作为后来者,是否更应该多多聆听这位科学大师的声音,学学他的科学方法和治学之道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库兹涅佐夫, Б. Г. , 伽利略传,商务印书馆, 2001 。 2. 林徳宏,张相轮,创造的动力丛书( 2 )科学方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 3. 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4.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写于 2009 年 4 月 2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947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2828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