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Nobel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铁基超导可能是中国离Nobel奖最近的一次
热度 75 skylark1981 2013-9-26 13:15
最近, 汤森·路透预测 2013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中 日本的Hideo Hosono 因为在铁基超导上的贡献而可能独获此奖。我想这是中国人离Nobel奖最近的一次,很难想象,中国科大的陈仙辉没有在列其中。wiki上对铁基超导的解释也非常简单,没有陈仙辉的名字,中文的wiki中介绍非常简单,英文的wiki介绍的时候,SmFeAsO 0.9 F 0.1 的$T_c = 43$ K, 引用的是2009年日本 Hideo Hosono组 的Review文章,其实正确的引用应该是陈仙辉组2008年的Nature章, Nature, 453 , 761 (2008)。而且,wiki中根本没有提到陈仙辉组的这个工作,只是提到了它另外几个工作。这是某种偏见,其原因不明。 2008年,日本 Hideo Hosono 组证明铁基超导 La FeAs (x = 0.05-0.12)的超导温度$T_c = 26$ K.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26 K没有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麦克米兰曾经断定,传统超导临界温度最高只能达到39开), 所以他们的文章尽管找到了一种基于铁的超导材料,但是在当时看来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普通的超导体。在接下来, Hideo Hosono 和陈仙辉独立证明,铁基超导可以有超过39 K的超导温度,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非常规超导体,具体文章如下: Superconductivity at 43 K in SmFeAsO 1- x F x, X. H. Chen et al , Nature 453 , 761 (2008). Received 25 March; Accepted 29 April; Published online 25 May 2008. Superconductivity at 43 K in an iron-based layered compound LaO 1- x F x FeAs, Hideo Hosono et al. Nature 453 , 376 (2008). Received 26 February; Accepted 8 April; Published online 23 April 2008 从时间来看,陈仙辉的工作只晚了一个月。但是需要注意,陈仙辉的工作并没有参考 Hideo Hosono 的文章,它的论文引用也只引用了 Hideo Hosono 在2008年 $T_c = 26$ K的文章。综合比较这两篇文章,陈仙辉的工作被引用1400多次, Hideo Hosono 的文章只被引用了940次,所以陈仙辉的工作的影响更大一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 Hideo Hosono 因为它的那个$T_c = 26$ K的工作(至今被引用近5000次)而获得Nobel奖,我觉得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因为证明铁基超导是非常规超导(或者说非常规超导可以不是铜基超导), 那么陈仙辉应该共享,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所以,也许这次是中国人离Nobel奖最近的一次。需要注意,今年陈仙辉又参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具体见 http://www.cas.cn/xw/zyxw/gdxw/201305/t20130520_3842080.shtml 额外的话 : (1) 中国这几年科学上发展很快,中国人在最重要的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工作,铁基超导,石墨,拓扑绝缘体, 冷原子等领域都有大量的中国人; (2) 中国的研究者在这些领域都有原创性工作,以后应该会更多。尽管谁也无法确定最后花落谁家,但是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多的原创工作,这是让人振奋的事情。 我谢谢很多人的留言,但是一边倒地反对之声,却让我非常奇怪。这种 妄自菲薄是不一样出现在科学网吧。所以我不会对那些无理的评论做回复。
48721 次阅读|84 个评论
几个炸药奖得主关于奖金的故事
skylark1981 2012-10-14 08:33
总结几个炸药奖得主关于奖金的故事。 http://www.bio1000.com/news/1/56385.html 一,克雷格-梅洛,医学奖得主,就职于马萨诸塞大学,与安德鲁-法尔合作,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2006年炸药奖得主。 克雷格-梅洛:会捐献一部分给公共教育系统,但是难以做到全部捐出去,因为我还要用这笔钱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二,安德鲁-法尔,就职于斯坦福大学,与克雷格-梅洛合作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二人分享诺贝尔医学奖。 2006年炸药奖得主。 安德鲁-法尔:我想现在暂时先不考虑这个问题,显然这是件好事。这笔钱会使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们受益,同时也确保克雷格-梅洛和我不会因到瑞典来一趟倾家荡产。 三,约翰-马瑟,就职于美国航天局戈达德飞行中心,与乔治?斯穆特凭借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荣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 6年炸药奖得主。 约翰-马瑟:不知道,我会和妻子商量一下的。 四,乔治-斯穆特,就职于加州伯克利大学,与约翰?马瑟合作,凭借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荣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炸药奖得主。 乔治-斯穆特:我正在与人讨论关于把这笔钱捐献给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事情,为博士后和研究生们提供奖学金。 五、科恩伯格,就职于斯坦福大学,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真核生物转录过程如何进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 2006年炸药奖得主。 科恩伯格:向政府交付一半的奖金,偿还我们房屋所欠下的债务,还有是供我们孩子上学,如果还有剩余的话,就买辆新车,取代我们用了20年的旧车。
4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奖,杨振宁预言是否已经实现?
热度 6 skylark1981 2012-10-12 10:40
2010年, 杨振宁9月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学生提问环节,面对“我国大学生、中学生每年在国际竞赛中都会获得重要奖项,可为什么现在我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疑问时,杨振宁表示:“ 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 不知道莫言是否可以算老杨预言的实现? 当然,恭喜莫言。中国总算脱光了。 杨振宁:中国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384.shtm
5245 次阅读|4 个评论
院士的“科普”, 还是“科祸”?
热度 3 jitaowang 2012-8-3 06:13
院士的“科普” , 还是“科祸” ? 作者 : 王季陶 由于科学的发展 , 学科领域越分越细 . 每个院士都有自己的学科领域 , 也就是自己的 “ 院子 ”. 院子有大有小 , 各自不同 . 有一条是共同的 : 院士 , 院士 , 院内才是 ( 士 ) , 院外不是 ( 士 ) . Nobel 奖获得者也是一样 , 院内才是 , 院外不是 . 例如 , 薛定谔因为发现富有成效原子理论新形式的贡献而和狄拉克一起荣获 1933 年 Nobel 物理奖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3 was awarded jointly to Erwin Schrdinger and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 ). 但是薛定谔并不是一位热力学家 ( 本博文仅限热力学内容 ) , 当他把开放的生命系统当作热力学系统处理时说 : “ 涉及到的 一般原理就是有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原理) ” . 他把仅仅适用于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当作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全部 , 再用它来处理开放的生命系统就非错不可 . 他的所谓“ 负熵 ” 错误明显 . 他认为“ 新陈代谢 ”并补充(有效) “ 能量 ”的说法是错误的 . 他说:“ 任何一个卡路里跟任何另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一样的 ” . 显然 , 他不知道相同量的能量可以有不同的品位 . 能量是不断退化的 . 这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 . 人们通过食物不断补充“有效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 ( 对外作功能力 ), 同时排出废热的情况 . 这和汽车不断 “加油”维持动力而排出废气的情况是很相似的 . 生命系统通常是处在等温等压条件下 , 因此需要用 Gibbs 自由能作为热力学的判据 , 而不是使用熵判据 . 生命是 “ 以能量为生 ” 就是以等温等压的有效能量“ Gibbs 自由能”为生的 . 人们最普通的常识就是 “ 民以食为天 ”, 否则就会饿死 . 人靠食物中的 ( 有效 ) 能量为生 , 一点也没有错 . 但是薛定谔就反对 : “ 过去有一个时候 , 曾经有人告诉我们说 , 我们是以能量为生的 . 这样 , 使我们的好奇心暂时地沉寂了 . 在一些很先进的国家(我记不清是德国还是美国 , 或者两个国家都是)的饭馆里 , 你会发现菜单上除了价目外 , 还标明了每道菜所含的能量 . 不用说 , 这简直是很荒唐的 . 因为一个成年有机体所含的能量跟所含的物质一样 , 都是固定不变的 . 既然任何一个卡路里跟任何另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一样的 , 那么 , 确实不能理解纯粹的交换会有什么用处 . ”于是就产生了薛定谔的生命 “ 以负熵为生 ” 的错误 “ 负熵 ”. 这样就连汽车也得 “ 以负熵为生 ”, 否则汽车就无法有序化地工作 . 薛定谔 还清清楚楚地说 : 他的 “ 负熵 ” 就是 “ 取负号的熵 ”. 这表明薛定谔连 20 世纪初就出现的 “ 熵产生 ” 概念也不清楚 , 薛定谔 把熵增原理用错了地方 . 把熵增原理用于开放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很基本错误 , 因此绝大多数热力学教科书都不会引用薛定谔的 “ 负熵 ” 论 . 就连薛定谔都在序言中说 : 他是在明知 “ 一位科学家总是对某些学科具有深邃渊博的第一手知识,因而他是不会就他不太通晓的论题去著书立说的 ” 和他在 “ 敢于承担使我们成为蠢人的风险 ” 情况下写这本书的 . 可见 Nobel 奖获得者也是一样 , 院内才是 , 院外不是 . 可是如今 21 世纪却还有院士到多处散布 “ 神奇的熵世纪 ”, 连 【 2012 年高等学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及学术研讨会】 也不能放过 . 其中的内容真是比薛定谔 “ 负熵 ” 的错误都有过之 , 而无不及 . 报告中不仅包含了 “ 生命熵 ” 的 “ 负熵 ”. 更是把 “ 信息熵 ” 和信息论的 “ 负熵 ”, 也都请来假冒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 熵 ” 演戏 . 当然还不能漏下 “ 妖 ” 之流 . 真不知要把我国的 高等学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 引向何方 ? 有人说: 这是院士的“科普” . 我看这是“科祸” . 祸害青年的科学祸水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8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十月劲吹西北风--也谈Nobel奖
baojianwang 2010-10-9 20:42
关于诺贝尔奖(也称炸药奖或NB奖)几个重量级大奖的评选已经结束: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生于1925年)因发展体外授精疗法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生于1958年)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生于1974年)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得物理学奖;美国与日本三位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生于1931年),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生于1935年)及铃木章(Akira Suzuki)(生于1930年)因关于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而获得物理学奖。(在中文各大网站上也没找到诺贝尔奖的专题报道,不知道是不爱讲,还是避之不讲,幸好在科学网上发现了诺奖的专题,看科学网上各位大师都忙的不亦乐乎,我也来凑凑热闹,晒晒自己的观点) 瑞典有一个叫做斯德哥尔摩的地方,在中国的西北方,有图为证: 每年都关注诺贝尔奖,但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偶尔因为几个吃面包、喝牛奶、黑头发、黄皮肤、中国媒体认亲称之为华裔的远亲获奖而心情澎湃不已,经常搞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但是今年的诺贝尔奖这股西北风携着西伯利亚来的西北风(据报道,今年北半球千年极寒,中国也不能幸免)大有另一番风味: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这个70后的小伙子居然折桂诺奖,我想他应该在背后偷着乐呢(纯属虚构,小人得志)不知道他这以后的大半辈子该怎么过!可怜的是在家傻等诺奖电话的日本科学家该哭了(纯属虚构,小人得志)。以上纯属扯淡,基于(我都习惯了,前两天写开题报告看来很多中国式的论文,论文题目很有中国特色,前两个字就是基于,有时同学开玩笑说,今天鸡鱼没?哈哈!)中国教育发展之怪现状,提几点吾之愚见: (1)会玩,但不乱玩:我这里讲的玩,是一种心态-不急功近利,不贪得无厌,不患得患失。陈省身说数学好玩,我感觉也是这个意思。看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得主安德烈盖姆十年前还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我听说今年也有中国学者获得搞笑诺贝尔奖,那真该恭喜他了。但万万不可乱玩,某些学者搞学霸,搞窝里斗、、、、、、 (2)要申请项目,但不要站着茅坑不拉屎:项目、基金是申请的,没有项目哪来经费,没有经费怎么生存,根据马斯洛理论,在生存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进行自我实现。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者申请了项目,然后草草了事,再申请其他的项目,这往往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做得研究基本上都是敷衍,肤浅之极。 (3)要大度,不可小气。上个月我跟伊朗的一位教授发了一封邮件请教一个问题,我同时也跟我校的一位知名的教授发了同样的邮件,今天我打开邮箱一看,老外教授居然给我回了,而且解答相当相当详细,我至今还没有收到我校那位教授的答复,我现在只能理解为她太忙了,没有时间,或者把我的邮件当垃圾邮件处理了。我下次写邮件的时候应该注明:若属机密,实在抱歉! 哎,中国可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尽管这股风有点大。哈哈满纸荒唐言!
个人分类: 繁杂心情|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