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热烈祝贺“两刊”29位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热度 8 sciencepress 2015-12-9 14:39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5年增选院士名单,本年度共选举产生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新当选的院士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会成员共有29位,他们是: 《中国科学:数学》编委 张平文 、 莫毅明 ; 《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安立佳 、 张锁江 、 谭蔚泓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 曹晓风 ,编委 张旭 、 陈国强 、 邵峰 、 周琪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 吴福元 、 陈发虎 ,编委 沈树忠 、 张人禾 、 陈大可 、 郝芳 ;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 黄如 ;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副主编 景益鹏 ,编委 罗民兴 、 谢心澄 、 刘明 、 汪卫华 ;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副主编 陈仙辉 、 俞大鹏 ,编委 汪卫华 (兼); 《科学通报》副主编 何雅玲 ,编委 于吉红 、 张锁江 (兼)、 宣益民 、 倪晋仁 ; Science Bulletin Associate editors : 唐勇 、 谭蔚泓 (兼)、 张人禾 (兼)。 在此,向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各位副主编及编委致以衷心的祝贺! 附:关于公布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 http://www.casad.ac.cn/doc/16401.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28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2014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会议召开
sciencepress 2014-11-27 15:20
参会代表合影 11 月 24 日, 2014 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理事会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召开。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中科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及各学部常委会的院士,以及“两刊”各辑主编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主持。   会上,“两刊”理事会副理事长、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介绍了编委会工作进展情况。朱作言简要回顾了“两刊”情况,介绍了刊物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重点考虑。会议重点就“科技期刊如何适应科技发展”等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踊跃发言,建言献策,会议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刊”改革、如何进一步提升“两刊”影响力达成了共识。   白春礼充分肯定了“两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对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和各位理事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到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更高要求,为此中科院制定并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科技期刊要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服务大局,更好地体现我国的科技产出和科技思想,体现国家科技软实力,为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白春礼强调,要继续坚持在学部平台上办好“两刊”。要进一步推进学部学术工作与“两刊”工作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各学部常委会和广大院士的智慧,助力于“两刊”的发展。   白春礼强调,要进一步促进“两刊”的国际化、数字化、集群化。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刊物的成功经验,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开放获取等新传播手段,推进稿源和出版发行的国际化。   白春礼表示,“两刊”的发展需要各理事单位和各位理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齐心协力,为提升“两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出谋划策。   白春礼希望“两刊”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我国科学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提升我国科学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领头羊”。   会前,白春礼向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和“两刊”新任主编颁发了聘书。会议还修订了《 中国科学 和 科学通报 理事会章程》。 “两刊”是中科院主管、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主办、在中科院学部平台运作和管理的中英文学术刊物。“两刊”于 1950 年创刊,目标是成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国际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http://www.cas.cn/yw/201411/t20141125_4258474.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1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sciencepress 2014-8-21 16:22
2014年8月5日,作为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的分会之一,由《中国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中国科学: 化学 》主编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主编田禾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担任论坛主席,万立骏主编致开幕辞。 此次论坛有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8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程津培教授做了题为“对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谈几点看法”的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努力方向。其他报告人分别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苏州大学 李永舫院士)、缠结高分子流变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安立佳研究员)、计算催化科学(Queen’s University, UK 胡培君教授)、新型高效手性催化剂(四川大学 冯小明院士)、化学生物学的仿生技术(南京大学 谭仁祥教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裘晓辉研究员)、表面在位化学(苏州大学 迟力峰教授)等研究领域做了主题报告。报告人除讲述自己的工作外,还比较全面地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精彩的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并引发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论坛在主编万立骏院士的闭幕辞中圆满结束。 《中国科学》杂志社举办“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旨在启发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同时增进广大化学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化学》的了解、关注和支持。该活动对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化学》主编万立骏院士致开幕辞 会场讨论与交流 论坛主席、报告人及主办方代表合影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4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召开新一届正副主编会议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3-10-29 10:17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新一届编委会第一次正副主编扩大会议于2013年9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11位正副主编及来自于上海、杭州、南京的部分编委,杂志社彭斌董事长及编辑部部分编辑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张杰主编首先对大家来到上海交大出席本次会议表示欢迎,对王鼎盛主编为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档次所做的贡献表达深深的敬意。随后,季向东副主编从师资队伍、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对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介绍。 王鼎盛主编做了题为“中国英文物理期刊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1. 中国英文物理期刊的形势;2. 对中国办英文学术刊物的认识;3. 编委会与编辑部的任务、对优秀作者和单位的请求,以及向管理部门的建议。他指出:中国物理界产出高端论文不少,全部集中起来,可以办成一本论文数和影响力都与PRL相近的期刊,即使只用其15%也可以办成一本体量适中(每年300篇论文),影响力接近PRL的期刊。中国物理期刊现在应该从记录交流成果和培养研究人才(后备军)阶段提升,争取实现在国际物理界的话语权。为此,从出版人(编委会与编辑部),到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到学术界领导,到有行政权力的各部门尤其是那些最有实力的研究部门的行政领导,都应拿出具体行动,尽到相应责任。 杂志社彭斌董事长对王鼎盛主编带领编委会为本刊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对张杰主编对本次会议以及期刊的其他支持表示感谢。中国科学杂志社作为出版单位,从期刊平台建设、编辑部建设、宣传活动等方面也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相信今后在王主编和张主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 天文学》一定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随后,编辑部主任黄延红作了工作汇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各位主编和编委对本刊的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王主编最后再次对张杰主编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中国科学》能更上一层楼。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376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出版新病毒研究专题
sciencepress 2013-8-19 14:57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 也面临着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气候生态变化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人畜共患病原体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发病毒,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未知的病毒。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2013 年第 8 期发表了高福研究员组织的“ Haunted with and hunting for viruses ”专题,该专题介绍了国内 6 个团队在新病毒研究方面的进展, 敬请关注。 专题网址:(可免费阅读全文)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e/EN/volumn/current.shtml Springer Link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427/56/8/page/1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叶追忆——怀念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
sqdai 2010-10-10 06:33
这次到北京开会,离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先生的住处不远,可惜斯人已逝,已无法一睹她的笑颜,促膝谈心了!捡出去年的发在乐乎博客上的短文,以纪念孙娴媃老师。 绿叶追忆 怀念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 一位我敬重的老师驾鹤西去了! 一枚了不起的绿叶飘然而逝了! 我说的是我的英语老师孙娴媃,她四十天前以九十高龄在北京辞世。 说她是绿叶,因为在她的漫漫人生长途上,一直在做配角,做扶持红花的绿叶。 说她是了不起的绿叶,因为在她的扶持下,神州大地上绽开了数不尽的大红鲜花!我国新一代科学家,有难以计数的人承受过她的恩泽!新的学子,也将继续接受她的睿智的帮助,即使她已告别人间。 这片绿叶扶持了多少知名红花? 最知名的红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的脱颖而出,源自他的不懈奋斗。但是,要是没有孙娴媃老师的慧眼识丹青,没有她的尽力扶持,这朵红花至少会推迟绽放若干年! 她的正业是科技编辑;她的专长是科技写作,著名译审;她的职务是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她 1919 年 7 月生于福建, 1941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旋即成为协和医学院研究生。 1949 年进入中科院,当过英文秘书、翻译、教员,而后进入《中国科学》编辑部,直至 68 岁时退休。 在编辑部负责数学专业英文编辑时,孙娴媃先生认识了年青的陈景润。当时他还默默无闻,正处于彷徨苦闷之中:已经在哥徳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却发表无门!论文在国内未引起充分注意,而投寄到前苏联的刊物却遭拒。他到《中国科学》编辑部去找伯乐,向孙娴媃倾诉了自己的迷茫和困惑,而她以资深编辑的职业敏感,迅速发现了这匹千里马,把他的稿件送给合适的专家评审并获通过,并字斟句酌地修改了他的手稿,使得陈景润的论文终于一炮打响!接着,经孙先生的手,在《中国科学》接连发表了陈的续作。 有一次,我去编辑部找孙先生,正好陈景润来了,身上还是那件退色的中山装,衬衫的下摆还是露在外头。只见他向孙先生鞠了一躬,恭恭敬敬地叫了声:孙老师!那时的陈景润已小有名气了。我知道他一向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用这种他所特有的朴素方式对她的提携扶持表示了感激之情! 受惠的何止陈景润一位!多少位无名作者的论文流经她的案头,经过她用生花妙笔加以悉心润饰,顿时蓬荜生辉,面目一新,出现在当时我国最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从而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绿叶的奉献得到了智者的首肯和赞赏。长期担任《中国科学》副主编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说过:孙娴媃同志为《中国科学》外文稿的修改润色起了很大作用,作为该刊编委我要向她致谢! 我初识孙娴媃先生于 1962 年的金秋季节。那时,我刚成为大跃进后科学院恢复招收的第一拨成批的研究生。她是我在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同班的有李家春、陈允明、杨乐等。那时科学院研究生院还没有正式的教室,我们在中关村 17 楼的一个临时教室里,迎来了身材高挑、温文尔雅、慈眉善目的孙先生,她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说话柔声细气,讲一口悦耳的标准英语。采用的教材是许国璋英语第三册。课讲得好极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国人的 Chinglish 的剖析和常见错误的分析,所学到的知识一直用到现在。那时就听说,她不是科班学英语出身,也无留洋经历,英语知识达到这样的水准,令人匪夷所思,让人肃然起敬!可以想见,为此她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逮住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和我的哥们就在课前课后缠住她问长问短,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答疑解惑。 几个月之后,由于她的职务调动,我们的英语老师换成了李佩先生。我与孙先生只是偶尔通通音问。但是,我记住了她,她也记住了我。 不久之后,文革开始,科技、教育界万马齐喑。初期的喧嚷以后,我们这群不甘虚掷光阴的学子开始钻研学问(按当时的评价是当逍遥派),学习外语,做科技翻译。趁着联系出版译著《宇宙电动力学》的契机,我开始频繁出入那时位于旧王府的科学出版社。有一次,谈完工作后,我信步来到了王府的后花园,在那里邂逅久违了的孙先生,她一声惊呼:啊,我正想起你,要来找你哩! 原来,她已在《中国科学》编辑部工作了几年。文革期间,《中国科学》成了硕果仅存的科技刊物之一,她手头的审稿改稿的任务很重,急需帮手,但苦于物色不到她信得过的人。寒暄一番后,她露出她的招牌式的和蔼笑容说,你能帮我每个月改几篇稿吗?我欣然答应,一来师命难违,二来闲着也是闲着,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也很开心么?再则,又能得到孙先生的耳提面命,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继而一想,自己从来没改过英文稿,我这半吊子英文水平能行吗?于是,嗫嚅道:我干得了吗?她胸有成竹地说:我教过你,你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我信得过你;我先让你改两篇,再给你两份我改过的稿子,你琢磨着改,一定行! 回家后,我先观摩孙先生改过的论文稿,只见页面上布满了她写上去的蝇头小字。我看着看着,不断小声称赞:妙,妙!改得好!就此,我边学边干,走上了改稿之路,一改十来年,改了上百篇稿子(其作者后来大多成为国内数学界力学界的大腕级人物)。我与孙先生通过预约,隔三岔五地到老王府后花园去拜望她,接受她的指点和分派任务。每次从她那里归来,我总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可惜,好景不长。 1984 年,我奉调南下上海。行前,到她那里依依惜别,相约继续帮她改稿。此后,我到北京出差,只要抽得出时间,总要到《中国科学》编辑部去看望她,直到 1987 年她彻底退休。 她退休之后,我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我知道,她开始了另一种绿叶生涯专为年青学子写科技英语方面的书。她利用几十年英语教学和编辑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笔耕不辍。早在 1979 年,在延聘期,她就推出了《谈谈写作英文科技论文》(科学出版社),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四本书: 《谈谈写作英文科技论文(续)-常见病句和句型》(科学出版社, 1988 );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国际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 《科技英语写作句型》(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 《科技英语常用词用法手册》(科学出版社, 1997 )。 每当孙先生赐赠她的著作时,我总是激动不已。要知道,这些书大多形成于她年逾古稀之时,而且她一向视力极其衰弱!我知道,她家境优裕,晚年生活幸福。但她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她总是说,现在的年青人不懂写英语科技论文的门道,影响了国际交流,我要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正是为年青一代当绿叶的崇高理念,支撑着她写出了上述超过百万字的著述。 我在网上搜索,发现网上留言的后生小子对孙娴媃先生怀着崇敬感念之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那本《科技英语写作句型》,年青人将其比喻为科技英语写作的指路明灯。由此可见,孙先生的绿叶作用,将生生不息! 孙娴媃 先生,非凡的绿叶,万世流芳的绿叶!人们记住了红花,也永远不会忘记绿叶! 孙 先生,一路走好! 写于 2009 年 9 月 1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4952.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8559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