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如何让导师欣赏你,离不开你
chyq721 2009-3-29 22:26
立志打造中国民间第一战略智囊团的 王志纲 老师在最新的书《谋生》中是如此建议年轻人进行人生规划的: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喜欢你,让别人离不开你。导师和学生是一种人生机缘,站在学生的角度讲,是不是也应当尝试着让导师接受你、让导师喜欢(欣赏)你、让导师离不开你呢?在下不才,已经做到了让导师欣赏我,正在向离不开我而努力;因此对如何让导师欣赏你,离不开你,还是有些经验可谈的。 很赞同 王宝山 老师对研究生导师五个层次的划分,只是不知道 王 老师说的研究生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了。姑且臆断为博士研究生吧。先依据 王 老师的划分,介绍一下我导师的情况吧。 在我眼中,我的导师就是我的引导者。但是在其他研究生眼中可能没有这么高的评价,对研一的学生,导师被人看成是 leader ;对研二的学生,导师可能变为 tutor ;而对于一般的博士,导师应该是 Advisor 。不同人眼中,导师有这么多层次,个人以为源自于学生随着认识的增加,态度的改变,能力的改变,到了一定时候导师的角色就随着学生的主观感悟而在变,导师顺应学生的状态给出的培养方式也在变。 首先,研究生的第一年,特别是第一个学期都在上课,更多的时候都在熟悉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工作中,导师做好 leader 即可,还无法给出具体的指导。但是经过第一学期,学生眼中看到的老师会出现划分:白天虽上课,但是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加课题组的讨论会,积极与前辈们交流,晚上加班学习知识,这种学生很快会被导师安排正式上手课题前的预研项目,既然是做项目,导师会要给出更多的直接指导,导师会让学生能够跟着他的指导走上研究之路,这是因为学生态度的主动而自己将导师就从 leader 变成了 tutor ;另外一种人就不多说,白天上课,晚上娱乐,不怎么上心学习,不怎么主动表现,自然就没有被老师观察到他学习态度的变化,试问学生对自己的事都不上心,老师又有何办法,导师做好 leader 即可。 其次,只用一个学期就将导师升格为 tutor 的学生,只要思路宽广,又很有悟性,说不定在第一年的下半学期就会将导师升级为 advisor ,到了这个层级,导师已经是接受学生,并开始欣赏学生了而主观能动性较差的学生只有到了课题方向确定,课程上完后的第二学年才开始逐渐因为接受导师更多的指导而将导师升级为 tutor 的。 以往,两年制研究生,读了第一年,第二年第一个学期都是在找工作,第二个学期才正式做点课题,这种学生主观能动性再差点,估计导师永远是 leader 了。现在改成两年半,学生至少还有半年时间可以安心做研究,导师自然会承担起主动培养学生的工作的。我的导师就是意识到了这个角色,所以他已经召集课题组核心成员商讨目前研一学生下半年的培养计划,确保就是再懒的人都能得到一定的指导。所以,我相信以后研究生都会认为我的导师做到了 tutor 。 跟我同一年进入课题组的硕士上半年毕业,从去年上半年的 Seminar 开始,导师就督促着他们上手做课题,对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还通过 Meeting 制度,具体而详细的解答学生在研究中的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生日常问题的解决,还推动了核心博士生带研究生的小组制,原本课题组相互学习的氛围就非常好,有了小组制,研究生任务加紧,博士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见习了团队负责人的角色。所以我敢肯定的说,跟我同级的两年制硕士至少是当老师为 tutor 的。后面进来的硕士或博士就基本上是我一手选拔的,性格上就对路,通过前期的引导,即使是硕士毕业时我都可以让他们将导师升级为 advisor 的。因为我招收了情商高,主观能动性好的学生,在前期培训中还教会了他们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 以上种种都是我主动的给自己找事,通过一些工作将导师理想中的课题组运行状态给整治出来的。我想我从第一年开始导师就开始欣赏我了,等到我将课题组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好从大二学生到博士生培养一脉相承,或许就是导师离不开我了。在课题上,从我知道所做课题是课题组主要要发展的方向后,就已经明白导师对我的信任;今年共同写重点基金申请书时可见一般,我对我所负责的部分提供的建议导师都认真考虑并几乎全部吸收;目前正在做的几个技术研发项目,我随时打电话给老师都能给予建议,有时他看到了什么也都会直接打电话通知我的,很多疑难都是在跟他协商中解决的。一旦等我将我的研究课题独挡一面时,嘿嘿,课题组团队建设与课题研究上的两方面工作绝对可以保证导师离不开我。我想留校,导师一定会动用他的人脉资源;我想出国进修,也会积极给予建议或者帮助我联系的。哪里又有必要担忧自己工作上的事,反过来因为不用担忧未来工作之事,自然而然我更加能够做好我的工作了。 当然,我能做成这些,源自于一个好的平台。首先我们是 985 学校,本科的教学就很系统及深刻,学生也都肯学,自然素质好了;对于我们来说,同等档次的学生有浙大、上交、西交的,以上学校的学生不来我们这,所以我们就必须重点招收本校学生了。进来的原材料就好,制造出好的产品还成问题吗?其次,我们所在课题组下属于一个业内处于鼻祖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好。再次,学校也非常重视精英型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专门开设了一个名字叫启明学院的创新型本科生培养基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创建培训计划,同类的有浙大的竺可桢学院、北大的元培班、复旦的一个创新学院等等,而我们课题组正是这个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连贯性培养上我们有了更好的平台,以上说的实现大二学生到博士生培养的连贯性即是靠这个平台实现。 虽然有了以上的硬软设施,能不能利用好,还得依靠学生自己的态度。如何让导师欣赏你,依靠你的主动;让导师离不开你,就需要你有智慧的主动了。关键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正如我们学校的一贯作风:不等不靠,积极去要,只要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导师做起引导者 Guider 也轻松,也会变得必然的。好导师遇上好学生,会做出怎样好的成绩可想而知啊。先让自己成为好学生吧。 我正向着让所有进入课题组的研究生都将导师当做 Guider 的目标迈进。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以为困难都是我们不行动时所假想的,当你一开动你的大脑和双手,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困难。相信这一点你就会做到让导师欣赏你,让导师离不开你的。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12224 次阅读|8 个评论
高考0分考生的真实内幕
xhsk 2009-3-25 17:17
人活着本来是应该有理想、有个性的,可是我们中国的中小学生已经彻底丧失了这些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去做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 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科技,科技又靠教育,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可以说是投资大见效小,可是那些不懂教育的中国教育控制者把中国教育说得相当美丽。 比如说: 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 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大学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生数世界第一! 我们一看便发现这些荒妙的说话,应该是搞政治的人或者是那些相声小品的常用语,怎么搞教育的人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话来,我实在是处在郁闷之中....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搞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大家心知肚明无须再说,至于说大家对这个教育的满意程度一看百度,cctv,新浪等论坛便知道:我们人民对中国教育是何等的满意了! 学生自杀、学生杀老师、师生乱伦的报道长盛不衰,如果这样的教育我们都不满意,那就是我们不知足了! 至于中国的大学数,大学生数世界第一,的确是真实的。 但我建议教育部再加四个世界第一: 中国人口数世界第一, 中国的垃圾大学数世界第一, 中国垃圾大学生数世界第一, 中国的垃圾教授数世界第一, 当然,由于处于社会强烈的舆论下教育部说了几句更好听的话。 比如: 以后我们高考将不再唯分数论。 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赶快地建立高考立交桥。 我也不知道2008年的高考是不是唯分数论,没有分数的人会有可能进入大学吗? 当然我也不稀罕中国的这些豪华大学,立交桥我没看见,独木桥上的人倒是不少!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教育部狂喊学生创新的时代,我曾经向北京大学申请去他们那读数学,并且我明确说了我不需要毕业证,但人家却说:我们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录取学生,不能破格。 中国教育,哈哈................ 清华大学为了维持老大形象,居然说:要培养诺贝尔奖得主。 可惜可惜真可惜,清华也只是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基地! 虽然他们已经有个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杨淫教授,但我们还是乐观期待吧!!! 说起清华北大那是人人向往,家长盼望,学生渴望,因为一考上清华北大那就意味着家长可以在别人面前疯狂大说大话,孩子在全省名声大旺,当然不可能在全世界辉煌,因为清华北大在全世界的大学里一直排不上号。 为了考清华北大,许多年轻老人深深陷入千万丈深的题海之中,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够晚,并且还有高才总结了拿高分的重要秘诀:做题目是拿高分的唯一手段, 喜欢分数的朋友可以选用。 曾经我问我的同学: 我问:老兄你的梦想是什么? 同学:考重点大学,你呢? 我轻微地说:数学... 同学:你的理想好大,你想做数学家啊...哦... 我不敢再说话了。 我的确不知道那个重点大学到底有多重。 但是我透过他那厚厚的眼镜片,看到他的幸福和自豪。 因为我知道他想说就凭你那点英语分数也想当数学家,你...... 分数,分数这个中国人迷恋的东西,我不喜欢因而许多人觉得我心理有问题! 当然那些同学每天的辛苦的确也是有回报的,最少他们可以看到父母的笑容,而我看到的是父母的眼泪,邻居的嘲笑。 这就是我不喜欢分数的下场,所以高考考0分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内心的磨练和挣扎真的是无人知晓。 我不是在鼓励朋友们去考0,去诋毁高考,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人各有志,各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你们可以不尊重我的选择。 我小时候是喜欢数学,后来是痴迷数学,现在是疯狂数学。 我在小学时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只知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那是我一直怀念的时日,当然如果一个人永远停留在童年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个标准的孩子,永远不知道人世间的各种丑陋和美妙。 我记得我读一年级时, 老师说:1+1=2 我问老师:为什么? 老师拿着我的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的数:1...2,那么1个加1个就1,2。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理由了吗? 我不服,但是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妈告诉过我要尊重老师 。 在2年级更好玩,有一天我在课堂上不小心发现一个结论,我立即问老师。 老师立即答到:如果成立的话,书上应该会写出来的。 我很想不通,书上没写就不成立,那书不是人写的吗? 我同样没有说出来,但是我从此以后不问老师我自己思考的问题,这样也许许多人会说:那对你不好! 其实,这对我很好,因为我可以不知天高地厚的乱想,我的胆子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我在初中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我经常和老师讨论问题,我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我想怎么问就怎么问,非常随便,在老师那里我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那段时间,我的数学得到了第一次深化,因此我在初中的数学发现最多,但是,我最敬仰的老师却在我初三上半个学期末遭到经过素质教育的学生砍伤。 后来为了考高中,为了分数,在初三下半个学期,我也开始为分数读书,哪怕是我最讨厌的死记硬背我都干,因为人家说度了高中可以考大学。 没想到我的这种优点成了一种惯性,我居然一直努力到高二的一次高分数中才发现:我在高中的数学中毫无发现,我恍然大悟,我感觉到我自己的愚蠢...... 从此我决定我不再为分数读书,我要为了理想,为了目标而读书,我要坚持我以前的创造式学习,我不再复印式学习。 我从新进入我的数学天堂。 2008年6月7日那天下午,我没看数学试卷,我在我的0分试卷上写满了数学论文,但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我看到有人居然一出考场就哭了,我不小心一听,原来数学题目很难,他们自以为可以考重点的都考轻点了。 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最强烈震撼,我决定封杀现行高考制度,毫无保留地对高考炮轰到底。 其实现在中国人都知道应试教育残害了无数的人才,但是他们也无奈地认为: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能适应。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做考试的机器,做复印机。 同时,我也采取了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只能坚持自己的做法,顺利考了个0分。 当然高考考0分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那也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如果现在的高考不是如此的窝囊不堪的话,我绝对不会去考0分。 为了升学率,为了高考,许多学校实行搞封闭式管理,其实那是比监狱更监狱化的监狱式管理,他们根本不把学生不当人看,为了他们学校的名誉,为了他们学校早日脱离轻点进入重点。他们为学生安排习惯: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早点,几点睡午觉,几点又起床,几点又上课.......不知道这些学生还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连他们自己都自称机器。 所以说: 如果你是一个篮球爱好者,那么请你千万不要随时打篮球,因为考试时只做题目,不打篮球,如果你不听到时候会被邻居笑。 如果你是一个网络爱好者,请你不要去上网,因为考试时只做题目,不上网,否则你将永远站在大学门外。 如果你是一个物理爱好者那么你不要只学物理,因为你得全面发展,学好一科物理,你的高考总分上不去。 哦...耶! 我一回想起高考前久那的情景真的很好笑。 考试专家教你怎么复习,心理学家教你怎样调节心态,大家在期待你的高考分数。 有的父母为孩子买补脑液,有的买安神药,更有甚者买镇定剂...... 高考真的这么了得吗? 一个泱泱大国怎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分数至上的高考上,我一直处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邓小平先生当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说:不要迷信考试。 而今天的中国人大都迷信考试。 创新,一个听上去非常舒服的词语,而且被某些教育大家和小家喊得热火朝天的词语,在现在的中小学生心中却一直很模糊,很神圣。 而且他们会发挥想像力,如:我们一般人肯定不是创新发明的料,我们的知识还不够健全,我们的想法会很好笑,我们的智商还不够高.....那是科学家的事,我们还没有那个能力,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学生创新突破胆量的早已经被恐惧和担心吃得一干二尽学习别人的人永远不能超越别人! 就像我原来的一个老师,他对我说:你以为你会创新就了不得了哈,人家只要分数,你就等着读补习班吧!这句话可真是一句真心话,只是我一直不听。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在好好学习,不敢不好好学习,去多思考问题。 因为能够把课本上的东西全部学会就差不多咯,还创什么新哦! 不要到头来落到像我一样的可笑下场。 如今中国的学生已经变成考生了! 就像那些一直喜欢考试的人说:你有本事你就先考满分再考0分,其实我的确没他们有本事,因为我的考试分数一直都不是很高,因为我时刻都在告诉自己我是学生不是考生。 我曾经也真的认为我的本事不好,智商不如别人,但是那是过去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思想。 我记得那是我初二时候的一次期末考试,我们的数学考了一个书上没有的结论,我本人由于没有好好学习,而是经常拿时间思考创新,所以我就用我的结论,我原以为是天才的考试高手都没有做出来。 前久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老说了一句让教育部感到羞耻的话。 钱学森先生说:现在中国没有哪个大学培养出创新人才! 丘成桐先生说:中国学生已经丧失追求学问兴趣和热情!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中国的教育控制者实在无知! 某些人因为怕麻烦就用一个糜烂腐朽的高考来玩弄国名。 我为中国的教育默哀,我为中国的学生感到惋惜,我为中国的明天感到担忧! 如今的我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钱,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是内心还是喜悦,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能不能出版。 但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习惯被孤立了..... 不怕大家笑话,我曾经在工地干过苦力、拣过垃圾、睡过大街、被人歧视但我从未放弃,因为我已无所谓任何苦难和折磨! 《无形数学》是我读了大量书籍后的产物,花了大量心血才写完的。 此书是一个:以数学为底面,以哲学为侧面,以爱情、治国、心理、生活、励志、思想、教育、传记等为内容的一个三维空间! 人生不太长,我建议: 各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年轻朋友,不要为了分数去读书,多读点自己喜欢读的有用书籍,不要因为那张文凭破纸而忘记自己是人,你只要有梦就要去追,别在乎任何阻挡你前进的障碍,因为任何一个强者都是不会把灾难和小人放 在眼里的! 我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感谢家人的支持,我感谢我自己的坚持! 祝福各位! 心海时空
个人分类: 《丑陋的中国教育》|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人教师,没有准备的被听课
liyuan26 2009-3-24 11:34
先自我介绍:我是去年底成为新人教师,这学期开始带一门专业选修课。上周五是我第五次上课。 下午两点半,接到同事电话,说他要去听我讲的课,可能还要录像。新人么,因为对自己讲课还没有把握,所以我就开始紧张了。 检查上课要带的东西,出门坐公交3:15到学校,找了个地方再看看教材和讲课内容。 3:32 到教学楼值班室取话筒,上楼看见准备听课的同事,和他说了两句话,关于这门课的教材和考核。 3:35 到教室,将优盘插进电脑。坏了!点击没有反应,死机了!不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吧?脑袋轰的一声就大了,手心开始发热,一股热气从头顶直冲到头发稍。马上重新启动电脑,情况还是一样。会不会是优盘的问题?将优盘拔下来,重新插入别的优盘(我一般会准备三个优盘,都存有当堂课的教学课件),还好,这回正常了。打开课件,PPT能正常演示,好了! 3:38 那位同事要学生都往前坐(我当时想:是为了录像吗),然后他走到讲台边,告诉我说还有别人来听课。我看见两位(到底是几位,我到下课也没搞清楚)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往教室后面走并一左一右地坐下来,还有两个扛摄像机的人进入教室。怎么回事?是什么人来听课?来头很大吗?是不是对新上讲台的教师进行考核?我会不会紧张得说话结巴,说错话,或者忘掉上课的内容?把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打开,我有点慌里慌张,手微微的发抖。再将话筒别在衣领上,打开电源开关。终于准备好了... ... 3:44 问坐在前面的学生:打上课铃没有?(因为自己的手表有时候时间会差一两分钟,也因为刚才关注手上的事,注意不到周围的声音)学生说:还没有。学生们小声对我说:没关系,老师,我们支持你!感觉学生这么贴心,我突然间就觉得放松一点点了... ... 3:45 开始上课。先介绍了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和重点,这时浑身还是紧张着,看见两位老先生拿笔在纸上做记录。再往后,我就注意不到他们的动作了,因为完全投入到讲课内容和学生身上了。其实当中我也有意识到这是在听课,涉及到讲过的耐火度和荷重软化温度的定义时,我只稍微停顿了一下就自己讲了出来,但在平时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回忆起来心里还是在担心:万一学生讲不出来怎么办,讲不出来我不是很尴尬不好讲下去了,还是自己代劳吧!关于提问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感觉和平时差不多,就是感觉学生好像被吓住了,回答问题的声音比平时稍小了一点(?)。 第一节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我讲的内容其实还没有告一段落。不过我还是宣布下课,等会儿我们接着讲。一位老先生走上讲台,问了我教材的问题,还说最好课全部上完以后要交流一下,要参加下周二学院的年轻教师座谈会。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也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什么人(汗!还是要不好意思地说,我是新来的,认识我们系里所有教师,办公室的,实验室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另一个系的同事认识的就不全了。这位前辈是我们学院的还是学校的,我不知道啊),只好连声说好!因为自我感觉上课时发挥正常,这时一点也不紧张了。 课间的时候,听课的同事和前辈都走了,我问学生:今天录像了没有?因为我没看见扛摄像机的什么时候走的。学生说,来了一会就走了。我坦白告诉他们,我今天很紧张。他们笑了,说:看得出来!哈,被学生看出来了,我还以为我看起来蛮镇定的。有点没面子... ... 经历这次听课事件以后,我总结出两个问题:一、我是那种一上课就忘了身边事情的家伙,以后不管是讲课还是被听课都不用太紧张!二、平时必须认真备课,认真做好准备的话,不管给学生讲或者谁来听课都没问题。 后记:到今天我也没搞清楚为什么会听我的课,大概是考核青年教师的工作?对那天的记忆如此之清晰,可见那天有多紧张了。我的讲课水平和心理素质需要提高哈!我还在继续学习,努力ing...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将发现式教学带入课堂中
famingkuang 2009-3-23 07:10
孔子施教图 老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体,教学过程顾名思义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谁才是主角呢? 大家肯定说,学生当然是主角了,老师的教因为有学生的学才有存在的必要,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没有老师的教。 但是现实中,大家往往把它们的关系搞倒过来了,老师的教变为了主角,学生反而变得被动受教育者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自以为学问高深,把自己当成水源,而把学生当成接收水的容器,比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个观点被普遍的受到老师们的追捧,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把教学引入歧途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老师施舍的容器,而这种教学的最好结果是学生得到了老师施舍的那一杯水,但这杯子再大也大不过老师的桶,所以这种教学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可能有所突破。 那么真正的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怎样的呢? 真正良好的教学活动中,主角是学生,老师只是个引导者和监督者,他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挖好自己的井,他不应当将自己的水直接注入学生的容器中,而应当将自己的挖井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挖井技术,这个教学活动才能算是圆满的。遗憾的是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自己也不过是个盛水的容器,里面装的也不过是从他的老师那分下来的口水而已,挖井的技术自是无从谈起,又如何教会学生挖井之术呢? 那么什么才是挖井之术呢? 发现应当是挖井之术中最重要的工具和方法了,没有发现便只能永远的炒冷饭,教学也不过是玩分口水游戏而已。 那么如何将发现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呢? 一, 老师要把心态摆正,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想法,应该深信自己的学生当中有聪明才智远远超过自己的学生存在,所以自己不是施舍者,是给学生提供帮助者,是协助学生挖井者。 二, 老师不要在教学活动中唱独角戏,而应当将自己变成一个主动的旁观者和引导者。老师自己有多少水没关系,关键是自己必须有挖井的技术。 三, 关于教材的理解, 曹广福 说得好: 我觉得,老师的课如果按教材上的逻辑顺序进行多半不会成功,因为教材的模式是:概念 定理 证明 例题。但一门理论的建立过程往往是:现象 问题 分析 猜测 证明,即从某些具体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概念并猜测一般规律(即定理),然后验证猜测。理论的建立过程与教科书的阐述过程在逻辑上往往是反过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通过观察得到一个猜测,然后由猜测(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找与条件的关系。教师的任务应该是 回放 定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讲授内容。有些老师觉得,我只要不用教材上的例题,或者不用教材上的方法证明某个定理就不是照本宣科了。这是对照本宣科的误解,你不讲书上的例题或不用书上的证明未必就不是照本宣科,你完全采用书上的例题或证明未必就是照本宣科,关键看你怎么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716 四, 发现式教学的精髓是老师只谈现象,不进行总结,总结的工作让学生完成,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在从现象到发现其本质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快感。从而学会找井、挖井的技术。 五, 发现式教学应至少从小学开始,事实上越早越好,如果学生没有从中学就养成自己发现问题的习惯,到了大学才开始的发现式教学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开展起来。 附 我在教小发发数学的时候经常要克制自己,以免直接将公式、方法、结论教给他,那样的话就变成填鸭式而不是发现式了。 比如: 1 , 公式 a+b=b+a, 我就没告诉过他,但他在平时的观察中已经知道了,当我出 a+b=b+ ?给他做时,他很容易就对了。( 点评:公式不应当直接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去学、学背,而应当由老师设计适当的例题和作业,让学生从中发现出公式来) 2 , 列竖式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小发发不存在什么困难,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中,我告诉了他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即先写得数的个位数,他在这样做几道题后,突然告诉我说爸爸,我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更方便,他就在我不完全告诉他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悟出规律,不过现在他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当被减数的个位数不够减时先算十位数时遇到了困难,但我坚决不能告诉他,只有他自己悟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一告诉他就与拔苗助长无异了,这是我最要坚持的底线,也是我不想让他去学校读书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3, 我现在教小发发的方法是,他能理解到哪,就教到哪,没有固定的套套,加减乘除几何代数一道教,就叫一锅粥法吧。当然前提是他必须真的能懂。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2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当好导师好难
deminglei11 2009-3-16 20:10
最近,科学网对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讨论比较多,咱也来凑个热闹。我的硕导是学院领导,学问做得可以,培养的学生也比较牛(不包括我),我的博导专心做学问,做研究,其他事情他一概不操心,因为他有资本按自己的兴趣做事情,他不差钱,他的子女都很优秀,他成名很早,尽管我的博导让我体会到什么才叫做学问?怎么样才能做好学问?但他也有些缺陷。博主现在也是导师,自己体会到,做一个好导师真的好难。 一难,导师要有一个好的研究方向。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导师的研究方向不好,直接影响你的学生的就业,也很难招到好学生。当然再理论的研究方向,你要能做到大牛级,也是可以的,最可怕的就是你的水平一般,研究方向又太理论,这样的导师很难成为好导师。 二难,导师要有够用的经费。经费是导师最头疼的事情。博主就常为钱发愁,总觉得自己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当经费多了,对学生也不一定是好事。有很多导师在外面有很多横向课题,需要有人到外地工地去或者给公司企业干活,导师是不可能天天呆在工地或企业的,于是,只有研究生了,这些学生接触了实际,但科研训练完全被忽视了,也不好。 三难,导师要有个一官半职。导师当官,面子足,路子广,找工作自然会容易一些。可当官的导师往往很busy,基本没有time指导学生的研究。当然,当官的导师往往可以招到好学生,但师生关系方面就差一些啦,一年四季都见不了几次面,能好到哪里去。 总之,好导师不是谁都能当的,比较好的导师是那些学术水平高,经费够用,同时能对学生细心培养的人,最不好的导师是那些学术水平一般,研究方向又烂,经费又不够的人或者是那些年纪轻轻,但已经处于养老状态的人。
个人分类: 师生关系|7259 次阅读|8 个评论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创新感言
cuncaoxin 2009-3-14 19:14
转载 自 首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 国家的强大需要创新精神 07级临床七年4班 吴佳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临床七年4班 熊一然 创新精神引导进步 07级临床七年3班 顿文文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4班 高竹青 医学教育与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4班 杨榕 有创新精神才够有味道 07级七年临床4班 姜睿璇 创新关键但并不神秘 07级七年临床3班 刘晨昱 创新思想 07级七年临床4班 郝溥辰 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高洁 创新,在我们的生活中 07级七年临床3班 曹琪玥 创新生活 07级七年临床3班 余烁 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贾小月 创新进行时 07级七年临床3班 赵越 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07级七年临床3班 杨帆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07级七年临床3班 曹技磊 弘扬创新精神,促进能力提升 07级七年临床4班 林枫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3班 马文良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4班 曹司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3班 郭欢 弘扬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3班 余寅涛 建立创新理念 拓展思维视角 实践创新活动 07级七年临床4班 陈泽颉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07级七年临床3班 李雪 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4班 李逸丰 论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卢彬 论创新精神 07级七年临床3班 赵森 小议创新 07级七年临床4班 于佳 如何创新 07级七年临床4班 王倩 思想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郭杰 谈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杨勐 奥运新意谁裁出 创造思维似剪刀 07级七年临床4班 王林 我们需要创新 07级七年临床3班 邢秋云 一个大国的创新 07级临床七年4班 李宇 创新 07级七年临床4班 赵欧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园内外--曹广福先生文章读后感
dongping2009 2009-3-11 09:58
读过曹广福先生的两篇文章,联系本人的教育经历,生出一些感触。科学网是个好地方,让我认识了曹广福先生。 曹广福先生的两篇文章链接: 文章1: 大学生频繁自杀,大学有没有责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286 文章2: 压力是大学教师与辅导员推卸责任的理由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448 曹广福先生的这两篇文章,我都仔细拜读了,本人自读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当研究生们的班主任,迄今持续下来,断断续续地,累计也有十几个年头的时间,期间遇到过并处理过数十起,具体但很不同的关于研究生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起因与结果也都千差万别,非我一两篇短文所能说得清楚。 (后补: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五六年前,我有一个学期同时开设2门课程:地球介质力学与地球物理学基础,那时候因为研究生没有扩招,选我课程的学生,每门也就20人左右,并且其中有些人是我这两门课都选了的。因此,几次讲课以后,这些同学的面貌,以及其中大多数的姓名,我也就逐渐记得了。不像现在,我的一门课在80人左右,要记得每个人,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些。 一般而言,课堂上我是不点名的,现在也不点名,只是每次我会数一数来听课的总人数,知道一下每次有几个人缺课。 回过头来再说那一个学期,仿佛突然意识到,选我两门课的一位同学,已经在我的两门课上,连续两次都没有上课。 于是,我下课之后,直接去了该学生的宿舍,那正是吃午饭的当口,但该学生还躺在宿舍的床上,因而感觉非常地诧异。于是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两个星期,不但他没上我的课,所有他选的全部的课程,他都没有去上。 于是,剩下的许多问题,一些我便全程参与,一些我只部分地参与解决:针对该同学的具体问题,与我们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该同学的研究生导师,他的家长等等,进行了无数次来回的交流与沟通工作。 也许,这可以用作我也同意曹广福先生观点的例子: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程度不同的责任;同时也觉得,关注校园里面的学生,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由曹广福先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进一步讨论。)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虽然问题很大,但曹广福先生开了一个好头,因而引起我们这些同道者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听到科学网上不同背景人的点评。 李亚辉先生说得对,学生是生活在我们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balabala说了很多,看似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学生一走出校门,遇到的、面对的则甚至完全不是一码事,学生肯定会感到一定的困惑。 但我认为,从长远来讲,这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增加免疫能力。 我自己是做地震相关研究的,我有一个歪理(自评:胡说八道),就是:如果某个地方小地震较多,能量便可能被一点点释放掉了,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便相对少了些。也许对我们人体而言,也是如此(自评:同样是歪理),一个人每年一两次小感冒感冒的话,未必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可以调动调动自身的免疫功能。 因此,对于学生,在关心他们的同时,还是要放手让他们自己面对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感受与顿悟,他们自己感悟的一个实际的、活生生的社会,应该比我们对他们描述的要客观。 顺便说一声,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等等原因,都是爆发忧郁症等疾病的高峰期。还望我们做老师的,从平常与细微处多关心与爱护学生。 ---------- 曹广福先生的回复: 1、从根本上说,学生自杀既有先天性的性格因素,也有家庭教育因素,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作为学校的老师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一点也没指望教师能改变这一切,根本的东西不改,很难指望现状有根本的改观。但有一种现象对学生起了负面的影响也是事实,这就是我们有些老师不太负责任,没有把自己当作老师。辅导员的问题恐怕还是个普遍问题。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应该有独立的是非判断能力与行为能力,但实际是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做不到,所以我才说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担点责任。 有些人拿西方的大学生说事,人家的家庭与中小学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又是什么样的教育?有可比性么? 2、 我同意亚辉的观点,有时候老师的苦口婆心顶不上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冲击,单纯靠学校也是徒劳的。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想想就头疼! ------------- 曹广福先生的第三篇文章链接: 文章3:职业、道德与责任将责任进行到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562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6890 次阅读|8 个评论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系统科学思想的培养
environment 2009-3-2 22:40
在国内多数高校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的形势下,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科学专业(2004年就达70多所),主要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环保职业被人们评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但是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专业人才却受到冷遇。环境科学的学生应该认清这一形势,在打好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努力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多面手。 环境科学专业由于环境问题的性质决定其围绕环境学这一主干课程,涉及生物,地理,土壤,经济,法律,水文,气象,生态,化学,3S技术等等,可以说一门环境学几乎涉及了上述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各高校内这一专业所挂靠的院系不同,培养方案也各有所侧重。作为师范类院校,应该说有这个办学潜力(从学校整体的专业设置,教师队伍上来看),但应该有科学的教师配备方案;但是很多院校课程重复性大,仍然没有脱离所在院系的办学思路,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环境科学掌握十分片面,更重要的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思想。在看待环境问题时,受限于大学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专业所在院系教师匹配的限制,出于开课便利的原因造成的,把一些教师队伍容易开出的课程较早地提到了教学日程上,却忽略了环境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低年级阶段忽略了这一思想的培养。随着学生步入三四年级,环境相关的其它课程接踵而至,此时学生思路上很难做出较大的转变,仍然难以脱离一二年级的基础,容易造成大学四年教学上两层皮,既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地教学效果。 面对环境科学的系统科学观念问题的培养,首先要在课程的设置上既注重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也应该在课程的开设顺序上始终注重系统科学思想的培养,更不能被《环境学》一统天下,后续课程应该取长补短,各具特色。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埋头考试不会生活 学生如何超过老师(转载)
杨学祥 2009-2-28 06:48
埋头考试不会生活 学生如何超过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05:3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陈强   3年前,我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当访问学者,当时10岁的女儿陈韵正也跟着去了。韵正在美国上了五年级(小学)和六年级(初中)。她出国前在国内小学读了4年多,回国后现在福州上初一。经过一段时间对中美两国教育的比较,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教学生学会考试,而美国教育是围绕着教学生学会生活来展开的。   我结合女儿的例子,说说美国的中小学是怎么上课的。上午教英语阅读、数学、科学、历史这些主科,下午上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副科。比如,学校里有专门供教学用的厨房,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烤面包、做煎饼,韵正还把她做的产品带回来给我们品尝;有缝纫机,韵正做了一个小枕头,带回国作为纪念;有小车间,韵正和她的同学合作,用木板做了一台手推车还有理财、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带孩子之类的课。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个很有钱的人,设计一个你的旅游规划,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宾馆,要求度假不少于3天。韵正设想自己到迈阿密度假,她上网查了迈阿密好玩的地方和天气状况,下载了景点的图片,在网上订了来回机票和一个五星级宾馆,连每一餐吃什么都做了计划,然后把所有信息写在了一张海报上,贴在班级的墙上,这就是她的作业。还有贷款买车的作业,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减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1700元用于自由开支,如果你要贷款买一辆少于5万元的汽车,应该如何计划?当然,老师会给同学们一个3年期或5年期的还贷款表作为参考。他们还在班上搞模拟餐厅,从设计招贴画开始,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从家里带些食品和餐具来到学校,然后轮流扮演餐厅服务员和顾客,学会讨价还价。美国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六年级的时候,韵正就做过这方面的作业。有一个英文的职业规划网站,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打勾,然后电脑会依次给出20个适合你的职业。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这个网站会告诉你该职业的年薪,5年内的供求情况等等,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是一份作业。老师还让同学们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印在名片上,韵正的头衔是未来的剧作家。据说,在高中阶段,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并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际岗位跟班观察,然后写出学习报告来。   美国学校平时十分注重逃生演习。韵正当时就读的学校,每月一次演习,火灾、地震、龙卷风、坏人持枪入校等情景都模拟过。我想,要是中国学校也有这种演习,四川地震就会少死一些人(不仅是在校生)。因为成年人如果在学校阶段有过这种练习,他自然就懂得如何紧急避险。   从美国的教育,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欠缺。我在中小学阶段曾经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数理化挺好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学了不少没用的东西,或者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比如说,在数学课学过的微积分、立体几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最常用的还是小学水平的加减乘除;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全忘了。如果说它有用,一是在当年升学考试时发挥了作用,二是现在辅导女儿功课时用上了。倒是以前不被重视的历史、地理知识,现在常常作为人际交往的谈资。所以,我建议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宽知识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数理化高深的内容,比如微积分、立体几何之类的,应该放在大学教育阶段,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去学。美国的高中生做四则运算还在用计算器呢,比中国学生的数学差多了,可怎么就没影响人家国家的强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见得都正确,有些还是过时的。有一回,我太太在央视科教频道看到一个节目说,国外科学家证明黑猩猩也能使用工具,这一发现推翻了我们教科书上长期以来关于人的定义。后来太太问女儿,你们课本上怎么说的?女儿脱口而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懂得使用工具。我担心一些老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在凭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继续误人子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老师不仅自己不学新知识,还给学生布置那么多的作业,使得学生很难有时间、空间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超过老师呢?   当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我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同样存在问题。一提应试教育,大多数家长都反对,素质教育谁都赞成。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一些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报课外的音乐班、绘画班等等,以为这样就有素质了。我一个亲戚的孩子,读六年级,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计算机竞赛还在省里拿过名次,被认为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有一回,我到他们家,却看到奶奶还在给他喂饭。当然这可能是个特例,但许多孩子不会削苹果、洗碗、洗衣服、叠被子、缝纽扣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学生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即便考试分数很高,琴弹得再好,你能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的吗?!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也和我们这种培养模式有关呢?   听说有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俩人都不愿意洗碗,于是只好用锤子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谁来洗。我听了哭笑不得。难道我们的孩子仅靠高分就能过好日子,就能对世界有所贡献?!我真的不敢相信!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郁闷的测评
ricefrog 2009-2-25 23:26
昨天,来博客里写了些自己的心情,今天继续,呵呵,不过今天是有感而发。 记述一件让人有些郁闷,也有些愤怒的测评。 作为学生,我们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待遇,生活是挺紧的。我们面临着来自单位,老师的压力,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人有些窒息,唯一能给我们带来些乐趣的,就算是中午所有人一起出去食堂吃个饭吧。可是吃饭也不让人省心,饭菜味淡,品种少,而且价格还高。于是学生和食堂的战争一触即发。一直持续了有一年多。 今天,是食堂的中期测评,据说如果不合格,食堂要停业整顿,再次测评,如果再不合格就要解除合同。而测评的人就是当天去吃饭的人。于是,学生在数次提议没有结果后,都选择了用今天的测评来解决问题。 中午,大家约好,一起去已经很久没去的西食堂吃饭。还没走进门就感觉到了不一样。食堂门口一左一右站了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见了学生就像是见了战友一样亲切。战友对我们说,一会测评时注意啊,一般和满意是一样的结果。初一听,我们都没听明白什么意思,细一样,啊。意思是说如果对食堂不满意,就只能选不满意才有效果。 知道了答案,填表就简单多了。一共5个答案,一路不满意就填了下来。然后去吃饭。吃饭时坐得离填表箱不远,看着怎么情况不太对啊。食堂里明显多了很多不像学生的人来吃饭,填表,我们估计是食堂雇的托。于是五个人一合计决定吃完饭再去领份表填一下。 两份表格填完,心情大好。一路唱着小曲就往回走了。突然,听说某人竟然第二份表格填了两个满意,气愤。于是群起而攻之。可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有些愧意,毕竟自己填了两份表格,有些无理啊。 回到办公室,听师弟说亲眼见到食堂找了一车人的托,吃完饭后从食堂里走出来。听了以后,我们都无语了,没想到食堂会无耻到这种程度。 事情就是这样的了,这样的测评,本来就失去了意思,两方意见如此明显。不用等到结果公布,大家心里早有结果,可是还是需要这样一种形式来肯定这样的结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可笑的一幕。 作为学生的我们,想到的是二次投票,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作为食堂,则是雇托,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方式不同,谁好谁坏,谁对谁错,我想自有分晓吧。
个人分类: 社会时事|336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机器人对北大的学生到底有多少吸引力?
xiegming 2009-2-19 12:15
目前看来还是太小。 昨天晚上踏雪去上课。本学期给本科生开的新课《机器人竞赛入门与实践》,是全校性公选课。一个100人的大教室,只有20来个学生,比我预期的要少,工学院只有两个学生选了。不过,来的学生到都还很好,对课程很感兴趣。课程结束时,还有几个学生带头鼓掌,吓了我一跳。 这说明机器人本身确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东西,只不过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与其找客观原因,不如自己主观更加努力。可是如何去做,我也没有想好,似乎能做的事情有限。 继续摸索。。。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544 次阅读|2 个评论
MIT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转)
jlpemail 2009-2-18 15:25
以下文字,大意是MIT注重了对于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领导能力的培养. 来自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活页文选. MITS Leader Shape Program A ne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program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s helping prepare students to become leaders capable of envisioning and directing change in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communities. Three years ago, MIT partnered with LeaderShape, Inc. to create the campus-based LeaderShape Institute. Program leaders call it a coherent, thoughtful, and innovative response to todays fundamental challenge to develop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are prepared to lead with integrity both in technological fields and in society. Central to that effort is helping students learn to listen to society as it articulates its need for change. For the past three summers, the LeaderShape Institute has provided 120MI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an intensive six-day experience featuring highly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ologies. Throughout the program, students develop skills in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professional ethics, decision making,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working within a diverse commun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ost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 takes place in assigned small clusters, which provide supportive, safe environments that promote learning and develop new skills and attitudes. Each participant creates an individual plan of action called a vision, which is the hallmark of the LeaderShape curriculum. Each vision must be designed to bring positive change to the campus community, and it must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following academic year. A new program component is aimed at developing teamwork skills among emerging leaders. Students work in interdisciplinary clusters of approximately 10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for social chang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steps to design, develop, prototype, and distribute their solutions. In the upcoming academic year, MIT LeaderShape students will be invited to adopt one or more of these cluster visions and to pursue the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o social issues identified in the past semester. With faculty and staff, the students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work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n the yearlong pursuit of appropriate solutions. Students may elect to receive academic credit for these efforts. Through the LeaderShape program, MIT is preparing tomorrow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eaders to listen to the world as it tells them what it values. As they listen, they will hear that society supports a fundamental commitment to basic research, but has concerns about crime, disabilities, hunger and homeless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professions can be major contributors in helping solve these problems, but only if futu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e prepared to consider these problems more than they have in the past and to help society find solutions. The MIT program may be a model for other institutions seeking to provide such preparation to their students. (From Education Record , Summer/Fall,1997)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署名:导师没有天然的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权力
热度 2 陈小斌 2009-1-20 00:49
在以排名先后显示重要性的前提下,学术论文的署名,当然以作者对该文的学术贡献排序挂名,贡献越大,排名越靠前,这是一条基本原则,无论对谁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研究生的论文,目前流行的一种规则是,导师一般挂第二,无论其在论文中的学术贡献如何。这似乎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我却觉得纳闷:导师凭什么拥有这个先天的权力?如果导师对自己学生在学术方面指导甚少,对自己学生的论文一问三不知,也挂上这个第二作者的名份,这不是将道理倒过来说了吗?因为导师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对学生加以指导,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责问,反而还要从学生那里获得自己不该获得的荣誉! 需要弄清楚的是,作者署名不仅代表一种荣誉,同时还代表一种责任。这是我的博士后导师臧绍先教授所强调的。臧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学者之一,他治学非常严谨。我们的论文要挂他名字,必须将论文交给他仔细审阅修改后,才决定是否署名。他说过,你们搞的一些东西,有些并不是我的观点,我不应担当这个责任,所以不能署名。 我对臧老师的上述观点是坚决赞成并严格执行的。我的学生如果自己钻研,搞出的东西,我在里面基本没起什么作用的,不应该署我的名;如果起了一定作用,但论文主要观点我不是非常赞成的,可以将我放在致谢里;署我名字的论文必须交给我严格审阅修改后方可放行。没有署我名字的文章可以用我的项目经费出版面费,可以挂我的基金号,作为课题组的论文成果之一。 无论如何,以学术贡献大小作为论文作者署名次序的基本依据,是一条最合理的原则。除了一些极少数的特殊场合,作者贡献大小不好分辨,约定以其他的方式(如姓名字母排序等)外,这条原则都是适用的。导师没有天然的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权力。这是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个人分类: 师生之间|137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努力吧,老天不会亏待你”
cutefay 2009-1-14 17:46
今天导师给我们开了个会,跟我们交流他的思想。在以前的博文中我提到我导师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人,他最近半年很喜欢跟我们交流他的思想,他还经常让我们写交流心得体会,虽然我们有时候不想写心得体会,但是真正好好静下心来写写心得体会,比起用这段时间在实验室里瞎忙活,要受用的多。 今天导师教导我们说,他中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每天都会给他们讲一句话:同学们,努力吧,老天不会亏待你。他经过这么多年的体会,觉得这句话虽然很朴实,但是非常受用。导师跟我们提起这个,是希望我们自己能够抓紧时间做科研,因为科研毕竟是自己的事情,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无论将来是想搞科研还是不想搞科研,首先都要面临毕业,要毕业,就要好好做好科研工作,勤奋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 其实导师说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要勤奋刻苦。勤奋也是一种好习惯,勤奋刻苦是任何人想做就能做到的,而往往只有少数人做到了,并且往往是这少数人最后成为社会的精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当外界的压力不强的时候,自己的约束力也比较差,就会懒散。所以,上属对下属往往是通过催促和督促来让下属干更多的活儿,在企业是这样,搞科研也是这样的。催促和督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限定工作时间,另外一种是限定工作量。我周围的很多导师往往喜欢用第一种方式来督促学生,例如上班打卡,限定工作时间,对时间管理得很严格。其实,这种方式是很不科学的,很多学生看似是一天到晚呆在实验室里,很勤奋,但是可能是在实验室里磨洋工不务正业,结果过了好几个月,也出不来很多成果。前几天跟其他一个实验室两个小师弟聊天,他们说,他们导师终于觉悟了,终于发现对时间的约束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于是改为以工作量来作为考核指标了,不再对学生的时间限定很死。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安排地更自由一些,例如白天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出去办,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晚上和周末再好好加班。 不过,关键还是看自己的约束力,别人的催促毕竟是外因。我做科研的一个体会是,往往自己主动去做一件事情的效率比起被动做事情效率要高很多,所以还是要养成主动做事的习惯,不要总等着导师催促。 导师今天还给我们讲到了一个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导师所说的一个现象的内涵指的是这个现象的机理;外延是指和这个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导师说,做科研,对外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实验室有的同学做一种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那么他应该想想这个课题的外延,就是做这种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这套理论和方法是否可以运用在其他类似生物质资源上,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举一反三,那么这个人不仅仅是这个小小的课题的专家,他拥有的是一个平台,有了平台,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类似的科研工作。导师是希望我们平时多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且要多读一些看似无关却相关的文献,才能够开拓自己的科研思路。 还有,以前他经常教导我们看问题要善于联想,例如看到一张白纸,我们做生物质资源的人应该看到的不仅仅是白纸,而是要看到纤维素;再例如,看到一个矿泉水瓶子,要联想到是否能够用秸秆等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来生产这种矿泉水瓶子的材料。 最后他又谈到这种思考也是要勤奋刻苦才行,只有在科研上勤奋刻苦,才能够经常去这样思考。导师说得很对,我虽然平时很爱思考,但是我心思不在科研的时候,就很少有科研思路;而当我把心思用在科研的时候,思路会清晰多了。 今天中午我们实验室好多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谈论起饭桌上的饭菜,就联想到我们课题组做的东西,并且还在分析一些饮食现象的机理。有位同学开玩笑地说:导师如果听到我们的谈论会高兴死的,他就希望我们能够经常这样。 以前的几篇和导师教导相关博文 我的导师一个思维活跃的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4609 科学研究,往往不会太完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6051 要想获得先要付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4596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6232 次阅读|8 个评论
试答湖南大学学生的物理问题
热度 1 yunping 2009-1-13 12:14
最近湖南大学刘全慧教授在他的博文 《 学一回苏格拉底如何? 》 中列举了他的学生提出的九个物理问题。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下面我试着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 1,陈 珉:光子是不带电的。经过磁场而不受影响。但是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经过另一个磁场是要受到影响的。矛盾吗? 在介质(包括真空)都是线性的前提下,两个磁场的总能量可以写成 中间的交叉项就是两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之间相乘是两矢量点乘),如果两个磁场都是静磁场,这一项是存在的;如果其中之一是静磁场,另一个是交变场(光是交变场),那么交叉项的时间平均值就是零,这项没有,所以没有相互作用。 在介质存在非线性的前提下,任何磁场(包括交变的和静磁场)之间都可以有交叉项,光子要受到静磁场影响。 2,游科华:光子会发生BEC吗? 单纯的光子不会发生BEC,因为光子最低能态的零频状态实际上不存在光子。 3,张 功: 连续意味着守恒。那时间到底连续吗?如果连续,那一定意味着什么东西守恒.什么东西在守恒? 严格说应该是连续对称性意味着守恒。时间是连续的,并且可以有时间平移对称性,那么就有能量守恒。这个问题如果再进一步问下去会成为哲学问题。 3,田新春: 电子自旋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不太清楚,波的一种类似于自旋的效应不知是指什么样的效应。 在理论上,任何一个两态系统都可以等价为一个1/2自旋系统。反过来,一个1/2自旋系统也可等价为一个普通两态系统。 4,徐运耀:正电子与负电子湮灭后,场的能量积聚到光子吗? 应该是这样 5,俞先国: 电场可以定义场强,为什么不定义引力场强? 有定义引力场强 6,胡慧宁:请问电子的自旋磁矩之间会不会也有相互作用呢?如果有,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观测到? 自旋磁矩之间可以有电磁铁之间那种经典作用,还可以有交换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是形成铁磁体、反铁磁体原因。 7,郭勤振:我们知道传导电流有热效应;位移电流有没有热效应呢? 位移电流都是交变电场产生的,如果电容中的电介质中的偶极矩完全能够跟上交变电场的变化,即完全同步,那么就不会有能量损耗,也不会有热效应。但如此理想的电介质是不存在的,实际材料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滞后,这样就会有能量损耗,也会有热效应。另外,传导电流在超导体中没损耗,也就没有热效应。 8,王守强,在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一样;然而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看到电子也有内部结构?现在有没有迹象表明电子也有内部结构? 原则上应该可分,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有内部结构。这已经是个哲学问题了。 9,张 功:光电效应,用足够强的光线照射金属导线,将有非常多的光电子溢出。用某种手段将它们束缚在导线周围(非导体表面),再沿金属导线加外加电场,光电子将定向移动,好比金属导体穿着一件电子做成的衣服,且电子运动不再受金属阳离子干扰。如果这个实验能够成功,将可能替代超导的研究,似乎超导研究也就是希望超导材料中(用金属比方说)做无规则运动的金属阳离子安静下来,从而不阻碍电子在它们中间穿行。 如果用绝缘材料把外面的电子和导线隔开,导线上加电场就无法使这些电子运动。如果只通过加静电场的方法束缚外面电子,那么电子密度一定是随离表面的距离增加迅速降低,也就是说电子还是在表面。 超导不是指超导材料中做无规则运动的阳离子安静下来。超导采用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的办法。超导情况下,不是不让阳离子动,而是让它们尽管动,动得比原来还厉害。但有一点要求,你动过后要保持原来状态,不要偷吃我载流子的能量。
个人分类: 科普|1495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生阿霍打来电话
张三火 2009-1-8 20:57
今天,现已经毕业的学生——阿霍,给我打来了电话。 阿霍说:师父啊(他说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看多了,觉得叫我老师不如称师父亲切,所以一直这么叫着)!我现在遇到人生中的关键大事了。 ——原来,他恋爱了! 我说:这是好事啊!对一个年轻人来讲,再正常不过了,为你高兴! 阿霍告诉我,他爱上了一个经历坎坷的山东女孩儿。他们的爱情与所有人的都不同。他要用生命去爱惜、照顾这个女孩儿,给她安慰、依靠和最可贵的真诚爱情! 我了解阿霍。在遇到这爱情之前,他已经虔诚信佛四年(皈依佛门)。现在,他要放弃做和尚的打算,决定做一次花“和尚”了。我知道他的善心是要体现在对恋人的救赎上,他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能够时刻呵护那个受伤的林儿,让她的人生不再灰暗和凄怆。 他说他现在很好,活的非常有意义,感觉到短暂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幸福和希望! 我为阿霍高兴!为听到他的消息而欣慰!为他的存在而感恩!更为他的爱情祝福! 阿霍,2002级男生,在大二时患上恶性淋巴肿瘤,已有五年病史。是中医药的强大威力让他至今还快乐的活在人间,感受人间的至爱真情! 与阿霍相关的博文,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ff308010099e0.html
个人分类: 教与学|4508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生如何调动自己的科研积极性
邵宇飞 2009-1-7 13:44
看到热贴《导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759 ,顿时气血上涌,本欲留言几句,又恐言简意难尽,遂及时跟进,做跟风贴一篇。 《 导师 》一文分析地很到位,论述地很准确,道出了我等百姓的心声。不恰当地说,就像和美国搞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头等大事一样,和导师搞好关系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中之重(热恋中人除外)。老实说,当老板大发雷霆的时候,没几个学生能做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除非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真理站在你的那一边,或者你刚被另一个更大的老板很狠的训过。 但是有一点我等百姓也要清楚,《导师》一文虽精彩,但其实在导师那里起不了什么作用,毕竟再精彩的论文距离实际应用也还很遥远。毕竟,导师们已经修炼了很多年,武功、套路、指点弟子的习惯等等早已成定式。喜欢与学生沟通的导师,看了《导师》一文可能会更加注意和学生沟通;不喜欢和学生沟通的导师,看了《导师》一文,如同没看(或者根本就没想看)。要说关心学生感情问题,那导师就更谨慎了。现在的学生,敢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的,是越来越多了。 所以,还是自己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吧(比如每天拿个一根小树条,早晚猛抽自己几下)。基本上可以先考虑自己是不是想干科研这一行(其实某自己也在掂量)。这个想是应该综合了兴趣、能力和各种必要因素之后的决定吧?如果决定了要走这条路了 , 那就不要太过在乎老板了。老板平易近人,学识渊博,人脉广达,器利钱多,那当然好了(很多学生的梦想啊);老板帮规严酷,只给一根打狗棒让你自己四处讨饭,那日子也得过 。 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和导师之间在一些细节上沟通起来确实不顺利。因为将军不一定亲临现场,可能对前线的战况不如士兵了解 , 而又要让士兵按照他的计划冲杀,结果造成战况不利;或者士兵战斗力不行,柏林在即,就是拿不下来。无论是哪一种原因,仗打得不顺利,谁都不痛快。没有达到导师的要求,导师就会对学生不满,也可能不再信任学生 。 这个时候,要顶住。如果和导师的观点不一致,甚至争得面红耳赤,那么可以先退出来,把问题先放一放。等自己真的平静了,没有主观情绪了,再一句一句地分析导师的话。不要计较导师气头上说的一些恶毒言语,仔细想导师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会不同意自己的观点。大多时候 , 导师的话是还是对的(有时候我也很恼火这一点)。如果发现自己的确委屈,导师的确说得不对,那么就应该和导师谈,真诚得谈,勇敢地谈,礼貌地谈,策略地谈,带着必死的信念去谈。有困难要谈,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谈。 如果不断地遭到导师的无情打击,那么首先应该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确定自己的路线不动摇吗?如果是,就不要迁就导师,更不要迁就自己。但是,还是那句话,导师多半是对的,不能拍拍脑袋就否定导师。 说了半天 , 怎样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呢?怎样在导师的重重压力下,在父母期盼的眼光中,在外人不解的嘲笑里,在(男)女友不满的争吵下,在硕博文凭满天飞的21世纪里,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呢? 可以问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如果确实想从事这一行,那就不要太在乎外在的因素,包括导师。最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这个职业本身,而不是导师。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是收获。把导师看作第一个领路人,第一个对手。让对这个职业的热情引领自己前进。 当然,一个人的战斗固然精彩,但也悲壮。四海之内,总有知音。往往同行者的声音,更能坚定自己的信念,点燃自己的热情 。 当遭遇导师的厉雨凄风,当自己愤懑难平,就问自己对科研是否还有热情 。 如果有,哪怕已如渐息的烛火,那也要让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不要等导师来调动 。
个人分类: 工作|3717 次阅读|3 个评论
导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二)
cutefay 2009-1-5 23:14
上一篇阐述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这一篇来阐述如何让学生主动做事。 在实验室中,往往学生都是被动做事,都是导师催着自己做什么就去做,整天处于一种被催的状态。人在被催着做事的时候,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读研真累,我觉得往往不是体力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累,心理压力很大。心理压力大来自四方面的原因:1、毕业压力。有的课题组毕业要求比较高,达不到要求就毕不了业。2、就业压力,毕业了,工作很难找。3、经济压力。很多博士都老大不小了,拖家带口的,每个月指着一点研究生补助生活,会很有压力。4、多任务并行以及被催干活的压力。其中的第四条就是本篇中要论述的重点。 当一个人处于多任务并行的时候,心理总会觉得装了很多事情,即使什么也不做,光心里装着这些事情,就会觉得压力大,从而觉得累。而当一个人被催干活的时候,即使活儿不重,也是会觉得心理压力大。现在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除了自己的主课题之外,往往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做横向的项目、帮导师写书、审稿,还有实验室管理,购买仪器,报账等等。我觉得,在学生期间如果能够做这样的一些事情,是对研究生能力的锻炼,会对以后工作也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我觉得要适量做,做得太多了会影响到自己的主课题的。这些事情往往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而正是因为事情琐碎,并且往往很多琐碎的事情赶在一块儿,才让人觉得心理压力大。有时候当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什么也不想干了的想法。我在博文有时候人觉得累是因为杂事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713 )里面有阐述这个问题。而往往这些杂活儿截止日期比较紧,导师会催着干,那更加重了心理负担。11月底的时候,我导师有一次批评我们那段时间都不怎么做实验,其实我们是有苦说不出,那段时间导师布置我们每个人写书,任务很紧,月底要交,每个人心里都在想着赶紧写完,都没有做实验的心情。而那段时间一过,大家自然开始在实验室里忙忙碌碌地做起实验了,根本不用催。 而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去做,那么创造力会更强。之前我在主动做事与被动做事的差别(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140 )中有说明。我觉得,如果导师能够让学生对他有一种感激的心情的话,学生做事会主动很多。 举个例子,其实今天发这篇博文是有感而发的。今天通过一件事情,我觉得导师特别能够理解我,他知道我平时会在所里组织很多文体活动,他不单没有反对,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导师做不到的。导师知道我不是一个未来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如果要从事非科研的工作,组织所里的很多活动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利,所以他很开明地让我在科研之余去从事一些我喜欢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觉得导师布置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好好地完成。于是下午的时候我浑身很有动力,就在两个小时内把之前导师布置的但是拖拉了很久都没完成的一个任务给完成了。真是亲身感受到了主动做事所蕴含的高效。为了让导师能够继续支持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的。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693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