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问题学生”才是好学生
lingfeng 2009-10-25 23:44
国内对于好学生的评价标准,首先是考试成绩好,其次是听话。在这种教育评价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好学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够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再高,将来也是难以成才的。 问题对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可以激发求知欲。有了问题,才有动力去寻求答案,也就是学习知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根本来源。其次,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可是一旦有人问你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所知甚少。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就能够发现知识盲点,加深理解。此外,提问可以兴奋大脑,使之保持清醒状态。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遇到打瞌睡的同学,往往不会直接点名批评,而是提一个问题让他回答。这样的一问一答之后,学生的睡意也就无影无踪了。对于学生来说,主动提问更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我上课就有打瞌睡的习惯,可是如果某一次我主动向老师提了问题,我就会保持清醒很久。 最重要的是,考试成绩可以提供上学期间的动力,却无法在你离开校园后继续提供动力。很多同学都会发现,离开了学校,曾经引以为傲的骄人成绩是多么的一钱不值。没有了考试,似乎也找不到学习的理由了。可是,如果养成了喜欢提问题的习惯,你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问题对于科研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没有问题,就没有科研。选对了问题,就选对了科研方向。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爱因斯坦从小时候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追着光跑,如果速度能达到光速会怎样呢?正是这个看似荒唐的问题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一篇论文,常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可是,如果连问题都没有,又怎么可能选择出正确的问题呢?正因为如此,我坚定的认为:那些提不出问题的研究生,是肯定不适合做科研的。 为什么学生们不习惯提出问题?首要原因是国内上课习惯于老师一言堂,并不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也许有些老师会欢迎课后提出问题,可是,不能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本身就表明了对提问不是那么欢迎,而且课后的十分钟正是休息的时候,即使学生跑上讲台问老师问题,也仅仅是老师和提问的学生两人能听到,其余的学生是无法听到的。而课堂提问,则可以使大家都听到。此外,有些老师不正确的认为,提问过多扰乱了教学秩序,甚至是对老师的不尊敬。确实,授课过程中经常被提问打断,然后要接着打断前的内容讲,对于老师的要求更高。可是,学生提问并非是为难老师。同样,有些学生也会有类似的看法,认为老师会以为自己的提问是存心刁难,因而不愿提问。老师们害怕提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其实,这是对老师职责的一种误解。没有任何人是无所不知的,老师也不例外。既然那些大师们都可以坦然地承认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不可以这样呢?还有,大班教学也减少了提问的机会。 在长期不鼓励甚至打击提问的情况下,学生自然养成了接受知识不提出问题的习惯。 既然提问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提出问题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一个陈述句前加一个为什么。例如,炒菜需要放油。为什么炒菜需要放油? 水是无色透明的。为什么水是无色透明的?等。获得了答案之后,你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如此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其实人类知道的非常有限。 回想自己以前的求学生活,虽然向老师提问比一般同学稍多,但是仍远远不够。不过我有一个习惯:向自己提问。我会在书上随时记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仍然能提出很多问题来的原因。 到美国来之后,一周有三四个 seminar (学术报告)和一个 Journal club 。这些都是选的课程,必须参加的。这里的演讲者一般都会欢迎听众随时打断他们的讲话提出问题。由于刚来这里,语言关还没过,听不太懂。所以,我无法提出什么问题。可是,我也发现,美国的学生也没有多少问题。例如有一次,系里的 DGS (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y )给我们介绍他的研究 RNA splicing ,讲完后他问道 Any questions ?全场鸦雀无声。但是这位教授表示,如果没有人问他问题,他就不结束他的 seminar ,也就是说大家不能离开。最后,我问了他一个与他讲座内容不是完全相关的问题(因为我没听懂他讲的内容),然后他才高兴的走了。所以,从我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不是我以前所想象的中国学生不能提出问题,而美国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是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都不能提出足够的问题,只是中国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点。 但是这里的有些教授还是很鼓励我们提问的。例如主持我们 Journal Club 的一位女教授就特别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她说自己以前从上大学到读 Phd ,几乎都不提问,直到后来终于发现对自己将来的研究非常不利。所以,她花了很多时间给我们讲为什么要提问,怎样提问。虽然我早就明白提问重要意义,但是她的有些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例如,她说,如果你听不懂某一段内容,可能导致你对后面的内容也无法理解。如果不提问,就意味着你要浪费可能一大半的 seminar 的时间坐在那里不知所云。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懂,很有可能其他的同学也不懂。如果你提问了,不仅解决了你的问题,而且帮助了其他不懂的同学,同时也帮助了演讲者。有些教授可能会在开始讲的时候说 feel free to interrupt me and ask me questions, 对于这样的教授,如果你听不懂,可以随时打断他提问。如果没有这样的申明,当你听到途中有问题时,可以举手。如果他欢迎你提问的话,自然会叫你的。有些问题是自己对一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属于幼稚问题,但是对于研一的学生来说,是提出幼稚问题的最佳时机。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提问方式间接提问而获得同样的答案。例如,假如你不知道一个基础的概念 RNA 干扰。你可以直接问 What is RNAi?, 也可以间接的问 Can you explain the exact process of RNAi? 后者不会显得你那么无知,但是你同样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假如我是主讲者,我一定欢迎提问,因为即使对于自己也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人的思考容易陷入一个定势,无法发现某些问题,而听众可能会提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对自己可以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其实,问题也比知识更重要。所以,能够提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才是好学生。
个人分类: 创新思维|100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导师对学生要宽容为怀
热度 1 罗帆 2009-10-23 14:51
在芸芸众生中,能够形成亲近的师生关系,实在是一种缘分,导师和学生都应该珍惜。 作为导师,回想我们的青春时代,曾经那样不知天高地厚,说过一些不该说的话,也做过一些不该做的事。青春是美好的,即使是过错,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过错,就没有教训和反省,就不可能走向今天的成熟。 学生年轻,不谙世事,缺乏经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导师是过来人,对学生要宽容为怀,不可过于苛求。对于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更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自己的赏识之情。 然而,人都具有局限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认识一位年纪相仿的大学教授,有一次聊天时谈到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多年前,他曾经师从一位学术权威,深受导师的喜爱。他不仅是导师最得力的科研助手,而且是其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同系另一位老教授教过他,也很喜欢他,有时会公开表示对他的赏识。他对老教授很尊敬,偶尔也会帮他做点事。没有想到,导师与这位老教授在运动期间有过节,两人势不两立。同门弟子中有人告了他的状,导师勃然大怒,认为他背叛了自己。他觉得导师误解了,想向导师解释,但没有机会,而且导师说永远不会再理他。后来,虽经种种努力却没能化解与导师之间的隔阂,最终没有得到博士学位。他说,那一段经历是他心中的隐痛,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不怪导师。但他无法理解的是,原来导师对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后来怎么会成了仇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是彼此亲近的人,越是苛求对方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保持一致。也许,导师与他太亲近了,才不能容忍他与自己对那位老教授的态度和立场不一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越密切,彼此的期望和要求就会越多,一旦哪方面不能满足对方,就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过,导师的心胸要开阔些,对学生应有宽容之心,至少应该给对方申辩和解释的机会。 当然,宽容不是放纵。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导师在对学生宽容关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密切关注其心理动态,在学习、科研和生活方面悉心指导。对学生所存在的缺点,要善意地及时指出;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该批评时不能含糊,但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641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当今高校,诲人经常很倦
shxzhang 2009-10-23 07:46
[原题]诲人不倦,不是道德立场,而是因缘期待 赏 芝 堂 摘要 :当今高校,诲人经常很倦。诲人不倦不是无条件的,往教不知来学者倦,坐教知来学者不倦。高等学校应该有诲人不倦的健康环境。诲人不倦,不是一种意识,不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自由意志,而是一种因缘状态;不是一种行为准则,不是一种道德立场,而是一种情感理想,是一种因缘期待。 一、当今高校,诲人经常很倦 赏某在高校教书几十年,是老教师。因为爱读点古人书,爱谈点孔孟之道,常有年轻教师来寒舍叙话,谈些为人为学之道,也谈些教书育人之道。有次说到诲人不倦,几位年轻教师说:当今高校,诲人经常很倦;最倦之处有三。 一是不健康学习态度反噬教学。现在,学生们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课后不复习;提问时答不上话,不提问时在下面猛说。教师唇焦舌燥,其效果甚微。有一次,一位年轻教师要学生们就某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几乎个个照本宣科;教师再问,强调要他们谈谈自己的观点,竟然有半数以上学生表示抗议,或说我们要是有观点就不来读书了,或说我们是来学观点的,。再有一次,一位年轻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半天没有回答。教师问为什么不答,学生说:你的问题还没问完,没给 A 、 B 、 C 、 D ,叫我怎么答? 二是课外活动冲击教学。现在的高等学校,课外活动非常多,有学生自己组织的,有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以学业为主,而是以课外活动为主;相当多的学生工作者,不是引导学生以学业为主,而是引导学生以课外事务为主。一位年轻教师上课前,两学生要请假帮学生工作组做事,这位教师没批准;学生拿来学工组长批的请假条,这位教师还是不准;两位学生干脆一走了之。事后,学生没受批评,年轻教师被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这位书记说:教学是院里的工作,学工也是院里的工作,云云。一位教授在自己学院大楼上课时,隔壁教室里有学生在练习唱歌;隔壁歌声太大影响听课,教授只好提高嗓门继续讲课。教授正在讲课,一个学生推开门对教授说:我是院学生会文艺部长,我们在练歌,你的声音太大,影响我们,能不能小点儿,或者能不能换个教室?教授笑着说:这里不是音乐学院,请部长先生告诉这里听课的同学,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唱歌为主?后来,在一次闲聊中,学院党委书记要这位教授支持支持学生工作!教授还是笑着说:如何支持,请书记指点一二! 三是教学评价夹击教学。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提问,学生都不回答;他等待学生,等了五分钟。几天后,这位学生向领导反映说该教师态度不好;家长也打电话向有关领导说该教师态度粗暴,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干部也向领导反映说该教师方法态度有问题;教学主管院长和该教师谈话,要他改变简单粗暴的方法;。其实,这类事很多教师遇到过,都说简直叫人无所适从。很多混日子的教师受各方喜欢,而很多认真教学的教师却很清凉。传说郑板桥写过几句游戏话,说做教师的境遇是: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弟子结冤仇;而今作得闲散客,遮掩人间一半羞。在郑板桥时代,教师要求严格,学生可以有意见,但不会反过来评估教师,家长更不会因教师要求严格而给教师提意见。现在,要求严格的教师,在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领导评价的三面夹击中,困倦地、困惑地坚守着良知。 二、诲人,往教倦,坐教来学不倦 当今大学,诲人有时很倦!一日,赏某同好友 黄 教授聊到这种观点, 黄 教授哈哈大笑,说:年轻教师讲得对。诲人不倦不是无条件的!孔子是万世师表,却决不好为人师,决不向不想求学之人推销学问。这一点,《论语》有记载,朱子有解说。 赏某读《论语》多遍,也算熟悉,但以前没在这个细节上多想。《述而第七》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一种形式,不是目的。朱子注云: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无有往教之之礼。这几句言语中,有为人、为师、为学之至理。在现代社会,这点尤不可忽视。任何一级学校,都会有些浪荡子弟,在校名为读书,实为混混;也都会有相当多的潜力大、志向高的学子,需要明师指点,如同焦禾需要甘露与时雨。身为教师,不在后者身上投注精力,传道授业,却把大量精力放在不思进取的浪荡子身上,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浪费,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而如果那些浪荡子弟出自钱权一重或并重之门,有教无类的理想,就沉沦为有类无教的罪孽。对于犯这等罪孽的人,若孔圣人地下有知,可能会大骂:非吾徒也,小子击鼓而攻之。 黄 教授广受学生欢迎。凡有青年学子求教,向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知疲倦。他教书却有些令主管领导无法接受的习惯:从不布置作业,也从不考勤。他说:统一作业,千篇一律,不利于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习功课是学生的本份;应练习什么,高校学生自己应该知道。一个学生告诉赏某说, 黄 教授的高频提示语是这个问题值得深究,你们谁深究之后有得,可以写出来给我读一读!听他讲课的学生很多都喜欢将深究所得写出来交给他,而他总是一一认真批阅,不知疲倦。考勤,通过点名来提高学生到堂率,在 黄 教授看来,是学识平庸与人格猥琐的表现,是专制。 黄 教授真是深得高等教育要领。高校教师不是保姆,不是家长,不是蒙师;高校教师有自己特有的职能和任务。这一点,在蒙学读物《三字经》注解中,王相说得很清楚。在教之道,贵以专等相继几条的注解中,王相论述并区别阿保母氏之教、母氏之教、与父之教与师教。的确,保母之教、母氏之教、父兄之教与师教,应各司其职。而在师教期间,不同阶段的教师,也应各司其职。 从《论语》与朱子注解看,教育活动及教育过程,有来学与往教之分。诲来学者,是坐教来学,是有礼之教;诲不知来学者,是强行往教,是无礼之教。 母氏之教、保母之教、乃至于父兄之教,对象多是无知蒙童;无知,当然可以不知来学,母氏、保母与父兄往教之,是施教者之天职。《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是强调这种职责。可以说,在早期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往教是天经地义的。 师教开始时,应该是受教育者来学的开端。教师之天职,是为来学者传道、授业与解惑。往教之,或强诲不知来学者,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不会有好效果。明智之师,不会好为人师,不会推销学问,只坐教来学者。然而,在当今高校,往教不知来学者,已经不再是教师明智不明智的问题,而是教师幸运不幸运的问题。有缘坐教来学者,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一种幸事! 黄 教授说:往教不知来学者倦,坐教知来学者不倦。我能有幸坐教来学者,因此有幸诲人不倦。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有三乐之一,其中道理十分明白。得不是往教,英才自然不是不知来学者;往教不知来学者,不是君子之乐。当今高校诲人三倦,实质是往教之倦。反噬教学的不健康学习态度是不知来学,冲击教学的课外活动造就更多的不知来学者,夹击教学的教学评价则让不知来学者成为理直气壮的裁判者!在如此环境中,教师哪有诲人不倦的缘分。 诲人不倦,不是一种意识,不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自由意志,而是一种因缘状态;不是一种行为准则,不是一种道德立场,而是一种情感理想,是一种因缘期待。 三、应该有诲人不倦的环境 诲人可以倦,可以不倦;往教不知来学者则诲人倦,坐教知来学者则诲人不倦。应该有教师诲人不倦的健康的教育环境。要有这种健康环境,首先要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其次要有健康的学校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在师长之教的中高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要自己求学,而不是等教师送学。家庭不应该把家庭教育的责任、特别是母氏之教的责任推给高等学校。生发知来学的意识、培养知来学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职责,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义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授大学、传大艺与养大节。缺乏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在通行的时限内,高等教育是无法完成预定任务的。 健康的学校教育,通过学校的全部设施与全体员工以及学校意识形态实施。健康的高校,是知来学者求知的场所,是教师坐教知来学者的场所。学校应该通过自己的宣告与社会舆论,明确地向全部社会成员昭示这一点。不知来学者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应该由家庭将他们转化成知来学者;如果有不知来学者混迹高等学校,也应该由家庭做转化工作。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应该是求学者,而不是等学者;学习者的求学经历不应该沉沦为等学经历!高等学校员工如果不清楚这些,并且不将这些告知学生及他们的家庭,高等教育势必会行为错位。然而,在很多高等学校,偏偏是不知来学者抢占注意力的中心,而知来学者困守在边缘;往教不知来学者的诸种思维方式与操作方法占据工作主流,而坐教知来学者的种种理想与实践被压抑或者挤出工作中心。上述诲人三倦所涉案例,大多源于这种错位。此外,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与学业无关的附加分太多,而学业方面又没有设定底线要求,这进一步将学生引向非学业性领域,使相当多的知来学者被迫沉沦为不知来学者。长此以往,诲人不倦会永远与高校教师无缘,高等教育的大学、大艺与大节等大目标也会成为空想! 在知来学的环境与氛围中,知来学者自然会生发来学的决心,有来学的决心自然会有来学的诚意,有诚意自然会用某种方式表示诚意。孔子弟子知来学而后自行束脩以上,不是为送腊肉而送腊肉,而是用腊肉表达来学诚意。时代不同,表达诚意的方式也会不同。赏某少时热爱对联,一次在一个喜庆场合就喜庆联求教于一位乡村宿老,宿老不语。正好家严在场,见宿老不语,立即提示说:向宿老求教,不可空谈。应该先以今天喜庆为题写两三联,表示求教的诚意。赏某想出两三联,抄录工整后,送宿老指正,宿老得意地说:此子可教!此子可教!从宿老处,赏某学得很多东西。受此影响,赏某求学,从不与师长空谈,凡有要请教之处,总是先交文章表示决心与诚意。 黄 教授的学生自己深究某些问题并写 文章送黄 教授批阅,也是知来学并用文章表达来学的诚意。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有知来学者而坐教之,教师诲人才能不倦! 因为知来学是青年人学业进步的第一步,赏某每教一批新学生,都要先说说往教与来学,说说高等教育中的往教之损与来学之益,说说青年等教师送学的坏处与自己求学的益处。说归说,至于有没有效果,赏某从来没有考虑过。 一年开春,一个年轻人来到寒舍,要赏某指导他做点深究与写作,说话时恭敬地递上一篇文章,之后将一个长条形牛皮纸包放在桌上,又恭敬地将纸包打开,纸包里放着一条腊肉,中间用一根绳子捆着!赏某见后,脱口说,腊肉上系个绳子干嘛!这个年轻人恭敬地说,您这样福态,不好意思让您吃十条干腊肉;我查过书,束脩的束就是用绳系着。 转自:中国网 退休教师赏芝堂如是说 。 原文地址: http://blog.china.com.cn/shangzhitang/art/1438733.html
个人分类: 趣文轉載|3877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能的老师才爱训斥学生, 且善培养出爱“找抽”的学生
raoh 2009-10-21 22:29
无能的老师才会爱训斥学生,且培养出爱“找抽”的学生 好的老师根本不需训斥学生,好的学生根本不需被老师训斥。 差的学生再怎么被老师训也不太有效,这件事改了,下件事又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一个老师觉的只有常训学生,学生才会听,这老师也够无能的,至少在教育引导方面。 如老师有那么多无能的学生,这老师也太无能了。训斥多了,交流就少了,当然有的老师本就没有平等交流的想法。 不是不能说学生的缺点,语言,方式要注重,有话好好说,学生该摔的跟头可让他摔去,训斥短期有效,长期有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少了。长期的效果更重要,我对学生向对同事一样,有事讨论商量。常训斥学生的老师不知有几个喜欢被别人训斥。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我的学生,博士后也要点拨,指导,但我多引导,不训斥。都成年人了。我常对学生说:“我是你们的导师,如你有一天觉得我是你们的老板就糟了。” 有一个博士后来了一个月,我和他谈,先谈了他的优点,又谈了他可改进之处。可一个月后,并无改进,问他怎么回事,答曰不知我对他有提可改进之处,因为他以前的导师都是直接就训斥的。。。 这样看来,爱训斥学生的老师就培养出爱“找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日后成老师多半就爱训斥学生了,代代相传,抽与找抽,虐待狂与被虐待狂。。。
个人分类: 打斗片|6296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师其实是一个煎熬感情的职业
cyaninelotus 2009-10-12 18:12
刚才给学生上课,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坐的整整齐齐的,教室里只有我的声音在回响。突然听见凳子倒地的声音,我以为谁的凳子坏了,也没在意,等待他们恢复秩序,谁知道学生站起来,还围过去了,我赶紧跑下讲台,这才看见是有个男生倒在地上,我下去的时候他已经被扶起来了,我问他中午休息没,他说休息了,我就让两个学生赶紧把他送到校医院。走的时候,有个学生要背他,他不同意,坚持自己走,同学就搀扶着他走了。我又接着上课,表面上故作镇静,心里一直在打鼓。下了课赶紧给送他去的学生打电话,但是死活打不通。又赶紧到书记的办公室找书记,汇报情况,在书记的办公室里电话倒是打通了。可是信号太坏,听不清说的什么话,实在不行,叫同学给我随后发短信说明情况。书记也电话告诉他的班主任老师。我又下去上第二节课,学生的短信后面来了,只说是去区医院做心电图,也不知道病情。第二节课下了我赶紧回短信问情况,才说不是很要紧。又回到书记那里,搞清楚是心动过速,上午就不舒服了,他还一直坚持着。现在已经在打吊瓶,医生说是要观察一下,才能看清病情。总算是可以放心一下。这种情况我从来没遇到,当时心里很紧张,自己没有急救的知识,也不知道这样处理对不对,真是很担心。以后得学些处理这种事件的相关知识。 虽然已经回到家了,心里的担心还是在。回想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刚工作的时候傻,不知道有这些事,心情是很轻松的。后来有一年我当了班主任,面对四十几个年轻人,心里有很大的激动,我和他们相处得很有感情。我们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政史系的一个毕业班里有个男生,晚上九点到校门口马路对面的小饭馆吃饭,过马路的时候出了事。清早起来,学生都上课去了,校园里很安静,只听见那个学生的母亲悲怆的哭声,我觉得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从那以后,只要看见校门口围着一堆人,我的心就马上揪起来了,我每天暗暗祈祷让我们班的学生平安。 后来不当班主任,心里的压力一下减小了。可是,毕竟都是自己的学生,年轻的生命,谁都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着,平安着。有一年秋学期,我带新生班的力学实验和力学课。有一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上课,一进教室发现有十来个人不到,我没有询问,先讲课,可是,讲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眼神都很空洞,有些发呆。我那天讲的是试卷,就发了试卷让同学们自己看,然后找班干部问情况,只有一个班干部在,我问他今天怎么回事,这么多人不到,他回答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他......病了我就没再说什么。万幸的是,我这个爱批评的严厉的老师,那天没有批评任何一个人。后来回想起来,当时学生们的眼睛里含有痛苦、恐惧和茫然。我也是下课到办公室才了解到======他们的一个同学晚上睡着后,就没再醒来。等到早上被同学发现,身体已经冰凉。回到家里翻看实验报告,那个孩子的实验报告还在,写得非常工整认真,字也写得很好。隔天在办公室里看见他的家人,都只有沉默无言。 去年老公的班毕业了,我看他也是松了一口气。他的班二年级时,有个学生得了严重的肾病。这个学生是高中毕业后去打工四年后才考进来的,家境不好,家庭也不完全。除了给他捐款,配合家人给他治疗之外我们无能为力。那一天我们在鞋店给老公买鞋,收到电话说他去了,老公坐在凳子上,我看见泪水已在他的眼中打旋,我俯下身帮他试鞋,也借机掩饰自己的难过。我们是谁,一介书生而已。 学生多了,许多问题都存在,都要去面对。这个职业如果只是劳动谋生,那也就罢了。偏偏是,面对着有血有肉的生命,同时也面对着他们的人生艰辛,付出关爱也就罢了,又偏偏是交流出自己的感情,叫人感受那无法拭去的无奈和痛苦。 到现在我才明白,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怨怼那些做我老师的人,这应该是对他们为学生担心的尊敬。可是,我曾经有过怨言,我在这里认错,是我真的错了。面对自己的辛苦,才真的明白了别人的辛苦和付出。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6734 次阅读|16 个评论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wangxh 2009-10-7 12:04
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度国庆一个超豪华国庆(红歌飘过中华大地-- 飚歌 、长假、阅兵式、八月十五中秋节等),实在不愿扫大家的兴。可是,鄙人属于那种没事儿找抽型的, 看着超豪华和无与伦比的国庆场面,虽然也超级高兴 ,毕竟我们有了讲讲排场的资本,但想想身边的事儿,如鲠在喉! 想起了什么呢?想起了那些被遗忘在偏僻的角落里、与贫困而抗争的老百姓,想起了5万块钱就可以建起的一座希望小学,想起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的希望工程宣传画片那双渴望知识与未来的小女孩的眼神(如图),想起了许许多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想起了真正的天之骄子每天吃不起一个鸡腿的成千上万的研究生们,想起了...... (曾经的我,比这些孩子好不了多少,小学就在类似他们旁边写着好好学习的房子度过的, 一个老师 在一个教室里 教两个年级 ) 【后补注】请注意,阅兵国庆。颂歌献祖国-- 飚歌 也属于国庆,不知道有没有人参加,反正我是被威逼利诱参加了如果被选中,缺一次算旷课,扣工资XXX元/次;当然由于没敢不参加,所以得到 一身衣服50元白衬衫+180元蓝色西裤 (后来知道我们系每人都有)。比赛完毕,得知我们总支荣获三等奖(似乎除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剩下的都是三等奖)。得知 总支三个字 我更来气,我不是那什么员为什么非逼我参加,这不是明显作弊吗?真想去告御状,却又怕人家把衣服要回去,算了,谁让我贪财来着...... 到现在也没搞清楚,颂歌献祖国收获了什么!只感觉到两点:第一,每当唱到我分担着海的忧愁时真的很愁(《我和我的祖国》),每当唱到革命气势不可阻挡时就底气不足(《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是我提议选唱的);第二,当 飚歌 结束后,文化广场一地烟头,比升完国旗后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还多! 【题外话】不愿被逼唱红歌,并非意味着不喜欢,实则非常喜欢,毕竟出生于那个时代嘛,虽然当时根本不懂!我的手机里装的全是红歌:老婆一来电话,手机里唱出太阳出来照四方;学生一来电话,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科研合作者中有几个日本鬼子,他们一来电话,立马响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书记和领导一来电话,就响起了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京剧样板戏)......陌生人来电话,手机就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歌唱祖国》)......
个人分类: 心之悟|755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您家的宝贝睡饱了吗?
famingkuang 2009-9-28 08:04
我家的小发发上过一个学期的小学(一年级上级),那时的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晚上为了完成作业,往往过了十点才得睡觉,有时他妈妈要是认真点,偶尔十一二点钟才得睡觉,也是常有的事。 现在小发发不去学校了,晚上九点钟睡觉,一觉要睡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才醒。一觉自然醒的感觉应该很爽吧? 我不知道这样下去会对小发发产生什么样深远的影响。我只是明白,现在的学校教育真的不是我的孩子想要的教育。 轻声的问一声:您家的宝贝睡饱了吗? 小时候的小发发睡姿美不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8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懂怎么会有面向学生的教授接待日
shxzhang 2009-9-26 12:35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二零零九年 九月二十三日上午 ,一位年轻教师约见先鉴,就一个特别问题请教先鉴。见面寒暄两句之后,年轻人请先鉴登录某师范大学看看教授接待日材料。 在这所师范大学网站上,可以看到教授接待日新闻: 九月十八日 ,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工作安排会召开; 九月二十二日 ,《我校召开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工作安排会》和《教授接待日制度解读》发布。 看过新闻之后,年轻教师问先鉴:怎么会有教授接待日这个提法与做法? 媒体报道过市长接待日。市长,在高墙之内,在深院之中,在重重守护中,做市长的公务。平时,市长不见市民,市民也不可能见到市长,双方不可能做面对面的交流。于是,为体恤市民,为解决一些问题,一年之中,市长抽出一两天时间,走出高墙,走出深院,走出重重显性守护,在某个广场上,亲自与市民见见面,做做交流。因此,有市长接待日。 怎么会有教授接待日这个提法与做法?这问题让先鉴一头雾水。 从《我校召开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工作安排会》和《教授接待日制度解读》看,教授接待日的接待对象是在校学生,可以是教授所院部学生,也可以是本校其他院部学生。而在健康的大学,学生 和 教授交流,完全不需要什么教授接待日;在课堂之外,学生遇到学业与人生问题,可以随时约熟悉的与不熟悉的教授面谈,而教授也肯定会尽快安排时间。这所师范大学弄出教授接待日,是不是在这里,教授之于学生如同市长之于市民,或学生之 于 教授如同市民之于市长? 不懂,自然不敢胡乱做答,先鉴只能直言相告:不懂怎么会有教授接待日! 年轻教师走后,先鉴细读《我校召开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工作安排会》和《教授接待日制度解读》,想找到年轻教师所要答案。细读数遍,发现越读越糊涂;两文之中,竟然有多处不懂。 先说《我校召开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工作安排会》之中不懂之处。 原文:在全体教师中倡导积极承担公共责任、履行育人义务的风尚 问题:育人是教师天职,从入行这天起,教师就应该知道这一天职。为什么还要倡导?为什么要等到二零零九年九月才想起倡导? 原文:我校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志向不高、自信心不足、参与竞争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靠辅导员、学工干部,需要把全校的力量动员起来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要等到二零零九年九月才想起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平时只靠辅导员和学工干部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长期之中,面对这些问题,教授们干什么去啦,管理者们干什么去啦? 原文:各学院、教学部和研究中心要把教授、学生动员起来,让教授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帮助其健康成长的一种资源 问题: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学问与人生,应该是常事,更应该是乐事!大学教 师成为 教授,除极少数平地飞升者外,从入行之日算起,都要干上好几年。 成了 教授,而且是成了 师范大学 教授,为什么还不能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种责任?为什么还要等到二零零九年九月经动员才可能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这样的人是怎么当上教授的? 在课堂之外,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请教学问与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应该是常事,是乐事。在正常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能认识到与教授们交流是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的一种资源。为什么还要经动员才可 能与 教授们做面对面交流?为什么要经动员才能认识到与教授们交流是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的一种资源?是教授们太弱智或太不可信任而不足以构成一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资源?还是学生太弱智或太懒惰而不足以认识这种资源? 再说《教授接待日制度解读》之中不懂之处。 原文:各学院、教学部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由教授轮流值班,负责接待学生。接待地点应相对固定,并悬挂明确指示牌。教授接待日的时间、地点、教授个人信息(研究方向、专长)和有关具体要求须在院(部)网上公布,并链接到学校主页。 问题:两个单元以外,学生能不 能见 教授?教授会不会见学生?教授接待日会不会演变为一种对学生的限制?会不会演变为一种教授在非值班时间不见学生的借口?教授与学生,或学生与教授,关系为什么生疏到这种程度,要经外力推动才会做面对面交流? 原文:参加教授接待日活动的教师一般应该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主要职责包括倾听、解答和指导学生关于专业学习、思想修养、课外创新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做好接待日志记录,并及时与院(部)领导、有关教师和辅导员沟通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一周两个单元,还轮流值班,竟然还会有不一般的特殊情况,让助教与讲师来做教授接待日接待工作,是这所大学教授太少,还是教授们不愿意? 教授和学生交流,还要有日志记录!学生所谈,如果涉及学生隐私或不愿公开之事,能否见 诸证明 教授接待业绩的日志记录?知道教授接待日交流会见诸日志记录,学生是否会讲真实情况与真实思想,教授是否会讲真实思想与真实意见?如果学生与教授双方都回避真实,教授接待日的交流,会不会成为一种以空话、套话与假话为台词的联合秀? 学问不精,万分惭愧。以上问题,如有方家解答,先鉴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3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自王德华:给研究生新生讲几句话
woodenson 2009-9-20 17:59
开学了,我也开始带研究生了。这里看到了王德华老师的博文,很是赞同。转过来,自己学习,也给我的学生学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670 给研究生 新生 讲几句话 (王德华) ( 说明 :这是为了动物研究所原定在 9 月 14 日 举行的 2009 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准备的发言初稿。由于研究所因故将开学典礼改为 9 月 16 日下午 举行,我 16 日下午在研究生院恰巧有课。很抱歉,只好请假,没有完成研究生部交给的任务,让人家失望了。很有戏剧性的是:我请假去研究生院上课,我们所选我的课的研究生则是请假回所里里参加开学典礼。 本来想在正式发言前,再认真润色一下。但事情过去了,也不愿意去再劳神了。今天放在这里,也许对有些研究生(尤其是我自己的研究生)有益。由于没有很好润色,大小错误一定难免,在逻辑上估计也有些问题。只能希望读者谅解了。其实每次发言也都是这些内容,也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内容、新花样了。只能抄剩饭了。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欢迎新同学来到动物研究所,欢迎大家成为动物研究所的一员。 研究生部的老师让我代表导师说几句话。我很迟疑,我没有去征求各位导师的意见和想法,也没有去综合一些导师的观点,没有来得及细想,所以我不能代表各位导师,尽管研究生部赋予我这个代表的权力。那么我今天说的话,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 谈几个方面吧。 第一个方面,属于老生常谈: 1. 既然选择了动物所,希望大家要了解动物所,热爱动物所;熟悉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热爱;不喜欢,也就很难做出成绩来。 2. 调整心态,定位自己。研究生是学生,是比大学生高一个层次的学生。既然身份是学生,但是学习如何做研究的学生,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学习。学习如何工作,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地位是被教育者,不是指导者。我们常说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 3. 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研究生是科研道路上的新兵,刚开始爬坡。越走会越艰难,越爬会越吃力。当然越走也越靠近果实。科学没有终点,但科学的路上会有驿站。路,需要自己走,需要不停地走;坡,需要自己爬,需要坚持不懈地爬。你也可以停下来修正,但大家都应该熟悉和理解龟兔赛跑的道理,也知道笨鸟先飞的智慧。 第二个方面,属于基本要求。 1 、树立正气,抵制歪风。行的正,走得直。道理不需要多说。人没有正气,活得没有底气。人没有正气,一生会被人唾弃。尔虞我诈,不是君子。 2 、树立诚信、建立信誉。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流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互相信任的基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相处。诚信和信誉是靠自己建立的,是建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基础上的。有诚信,守信誉,我们的生活都会很愉快。 3 、树立理想,明确追求。青年是理想的年龄,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你妄为青年,你实在是浪费青春。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注定你在学术的道路上会碌碌无为,甚至一无所获;也注定你的生活里少了浪漫,少了诗意。注定你会多了些烦恼,多了些羡慕。 也许你会说我将来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教授,我对科研不感兴趣,说白了我就是喜欢那张证书。那你来动物所干什么呢?那张没有经过汗水浇灌、没有任何含金量的证书,如果你得到的话,对你有什么用呢?以当科学 家和当 教授的态度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对你肯定没有坏处。 4 、树立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团队精神,这对于在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你们尤其重要。 第三个方面,算是基本态度吧。 1. 要享受生活。享受研究生的生活,享受研究所的生活,享受科研生活。如果对工作没有兴趣,生活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有个生物学家的传记,书名就是: Enjoy life in Science 。作为学者要学会在学问中享受生活。 2. 要有责任感。责任有多个层次,有个人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研究组的责任,研究所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不同层次的责任,有不同的义务和准则。要有责任意识,要培养责任意识。 3. 要完善成人精神。(本来这一部分可以重点说说的,我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论述了成人精神,这里就省略了吧。链接: 80 后研究生要完善 成人精神 )。 4. 要行动起来。实验科学需要动手做,手要勤快;思想是必要的,但空想是不现实的,只有行动是实际的。数据靠实验获得,文章需要花费时间来写作。在网络世界里完不成实验,在花前月下也写不出论文。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如果不劳而获,要么违规,要么违德。 5. 要心理健康:你也会说,我的青春我作主,我就这样,怎么着吧。你可以作主,但你应该尊重青春,珍惜青春,热爱青春,阳光青春。青春开出的是艳丽的花朵,青春绝不是枯萎的花蕾,也不是温室里的娇艳一时不不堪风雨的鲜花。说句大实话,就是希望你们在我们这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度过你的研究生生活。你可别说生活真没有意思,你也别到楼顶上去溜达,也别去高速路上徘徊,更别在深夜一个人流着泪在小路上没有目的地转悠 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学点东西。 1. 学会读书。信息时代,文献浩如烟海,怎么读,读哪些?我劝大家勤动手,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和文献都要理解和处理专和博的关系。还是借用一句英文: Know everything for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for everything 。 我想说的应该就是这个关系吧。 2. 学会规矩。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的道理。社会需要规矩,也充满了规矩。作为研究生还要继续学会规矩,学会实验规矩,学会学术规矩。人的一生都在学习规矩,也在实践和遵守规矩。 3. 学会交流。孤独和寂寞,是很痛苦的一种状态。新的时代,大家喜欢回避现实,喜欢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实的沟通,需要心灵的碰撞。我们要学会沟通。 4. 学会基本技能。学会综述文献,学会撰写论文,学会撰写基金申请书,学会做学术报告 . 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要熟悉和掌握。 5. 学会独立。大家要在思想上逐渐成熟,心理上逐渐成熟。 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有不明白、不理解、不会、不懂的问题和技能,都不是问题。要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不用读研究生了。我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还要提醒大家,要学会流汗,学会付出,学会劳逸结合。 真正做到:业务上成才,精神上成人。 当老师的就是喜欢教训人,也喜欢师道尊严。我今天又是通篇教训的口气,没办法。你说我们人格要平等,我特别同意,也极力提倡。咱们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我们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多读了几本书的农民,多了几份理性的工人。我们的父母也许没有我们的学问大,但是他们的地位永远比我们高。我们尊重他们,不是父母逼迫的,是我们心底里呼唤的。知识多,应更明事理才是。师与生,也就是暂时的工作分工不同罢了。我们不是敌人,不是对手,我们是朋友,是同盟,是缘份让我们走在了一起。 生活是美好的,青春是阳光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开始,打开窗户,迎接阳光,微笑着开始一天的生活。 最后还是用我喜欢的马克思的那句名言来结束我的啰嗦: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祝大家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王德华 2009.9.14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670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努力做个好导师
entomology 2009-9-17 21:49
努力做个好导师 戴小华 无论是带本科生还是硕士生,我都要努力做个好导师: 1. 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 要教好学生,需要本人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所以我不但要搜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掌握生态学和昆虫学专业的前沿、热点和暂时的冷门;也要亲自设计和参与各种调查和实验工作,充分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争取多认识一些植物、昆虫和螨类;此外,加强外语、计算机、网络、心理、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多了解学生现在的想法,努力弥合与学生之间可能的代沟。 2. 严于律己,要做学生的榜样 : 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从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方面都要严谨,特别强调不能作假和抄袭。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学到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知道做学问的道德,就是要充分尊重科学,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 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个性,我们不能像工厂一样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这样出来的学生似乎很符合各种考核指标,但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甚至才华的光芒反倒被磨平了。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才能,喜欢到野外的就设计偏田间的课题,数学比较强的可以考虑比较复杂的生态统计和建模,计算机水平高的则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和图像处理方面的训练。 4. 关心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是天然就知道查找文献、进行实验还是后期整理的,需要导师耐心细心的指导,而且要经常督促。想考研或者考博的同学,可以和他们充分探讨各种研究方向的热点和前景,也可以推荐给自己的师友。我一般不盲目鼓励学生考研,希望他们要充分考虑读研究生的好处和坏处,权衡各种利弊,采取比较好的(生态)对策。除了学习和研究,学生也许还有其它方面的困难,要多加关心。在有课题的情况下,尽量保证长期工作的学生的劳务费,至少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5. 互相学习,学生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正是风华正茂的时代,富有激情和想法,很有点子。导师遇到了困难,除了和同事商量之外,也可以和学生说说,说不准他们就会有很好的想法。有的时候学生可能自作主张,把研究搞砸了,只要不是影响太大,都不应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善意地指出他们的不妥是应当的。 (附注:这是我校暑期导师培训班要求的作业,匆匆写后,也顺便发在博客里面,以时时提醒自己。)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8801 次阅读|7 个评论
教师节那天,最惦记没有问候我的学生
热度 1 wangxh 2009-9-14 15:17
每当教师节到来之际,学生的电话、短信、礼品搞得连高兴的时间都没有。但我是没有良心的老师,当接着电话、看着短信、收着礼品的时候,不是对这些学生心存感激,而是 非常惦念在记忆深处那些没有问候我的学生 。 就像全家团圆的时候,父母亲不仅仅张罗着 伺候 来看望自己的儿女,更惦记着没有回家、甚至音信全无、远行的游子 同学聚会的时候,通常两种人不参加,一是混的特好的,二是混的特不好的。前者大多升官发财,已经不屑与吾辈同伍了;后者同学们都非常惦记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我几乎能够记住我们专业所有的学生,甚至耳熟能详。尤其是我带过的学生,这样重要的节日,忘记老师无所谓,但不知道你们毕业后发展的怎么样?事业、生活还都顺利吗? 当我想女儿的时候,就给父母打电话 ,估计父母同样惦记着已经上了年纪的我; 当我惦记学生的时候,就给我的老师打电话 ,估计老师也会惦记我的。学生们,老师不会奢望要求你们像对待亲人一样,但有时非常惦记你们,当你们不太忙的时候,不要忘记给老师去个电话,让老师知道你们事业顺利、生活幸福!这是所有真正的老师的愿望!
个人分类: 心之悟|5363 次阅读|3 个评论
曾经也是教师
uglygirl 2009-9-12 11:49
工作与学习中的18年,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几经辗转,身份变了又变,实在搞不清自己是老师还是学生或者别的什么身份。 今年的教师节,收到很多学生的问候:老师,祝你快乐!也收到同事同学的问候:又是教师节了,快乐哦!同时最不能忘记的要给自己的老师发短信:老师,您辛苦了,今天是教师节,祝您每一天都和今天一样快乐! 大学毕业后18年了,10年的教师生涯,4年的机关工作经历,4年的读书生涯,今年居然又进了流动站。可谓世事多变迁。 无论做教师也好,当学生也好,生活是一种态度。无论怎样的状态,热爱生活,把日子浓妆淡抹,过的有滋有味一些,都是一种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节感怀
蒋高明 2009-9-11 00:04
蒋高明 今天是教师节。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国外的学生大概忘了这个节吧)毕业的学生短信或电子邮件,我才知道,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我的职称是研究员。以前教师似乎与我们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以科研为主,当教师是以后的事。自从1996年被评为硕士导师,就开始带学生了,那时最早招收的硕士生渠春梅现在美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2000年我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第一届招收的博士生刘合芹现在浙江农科院也是一名出色的研究人员了。 作为教师,我比带学生的历史还要早些年。记得第一次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课是1994年的事情,那时植物所生态室环境组林舜华老师要我替她讲授研究生学位课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高级讲座》中的污染生态学部分。林老师提供了部分课件,我又做了认真准备(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做污染生态,因此比较容易找资料),一讲就到今天。在研究生院也有15年的教龄了,因此,我应当算老师了,研究生院还发给我教授证呢。据说拿着教授证买飞机票可享受优待,可我从来没有用过,不知道好不好使。我在研究生院教过的第一批学生有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了。 屈指算来,已经带出来硕士、博士、博士后30人(含1 名留学生),现在还带有16名硕士、博士生。毕业生名单如下: 毕业硕士生:1999年,渠春梅;2002年,朱桂杰; 2008年,刘慧;2009年, 冯素飞。 毕业博士生:2002年,刘合芹;2004年,刘美珍、牛书丽;2005年,崔洪霞、丁莉、彭羽;2006年,李刚、王光美、张震(与汪师平合带)、马秀枝(与汪师平合带);2007年,李林锋、李英豪、郝彦宾(与王艳芬合带);2008年,Dilip K Biswas、张传领、池云花(与傅德志合带)、许宏;2009年,苏华、陈圣宾、蓝振江。 出站博士后:2003年,李永庚;2004年,姜闯道;2005年王空军;2007年李卫东;2008年,王晶苑(与刘美珍合带);2009年,郑延海。 上述学生中,前9人都是女生,彭羽是我招收的第一个男生。开了9朵花后才结果,小彭真是名副其实的招弟呀。 和本人一样,我虽带了4个出生教授家庭、1个高干家庭、3个中小学教师家庭的学生,我的大部分学生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或普通城市市民家庭。他们工作都很认真,学习非常刻苦,都是我得意的学生。 如果按照SCI算作培养成功的标准,当时毕业生一毕业就发表5篇SCI有牛书丽、刘美珍、李永庚、姜闯道、丁莉、Dilip;发表4分以上论文者有Dilip Biswas、刘慧、李林峰。其中Dilip表现最为出色,目前已经发表3分以上文章3篇,其中一篇IF5.86。他尚有2篇好文章待发表。 在基金申请方面,李永庚、姜闯道、王空军、刘美珍、牛书丽、崔洪霞、王光美、许宏等分别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或青年基金;李永庚、崔洪霞等获北京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李卫东和王晶苑分别获得全国博士后基金;姜闯道获得王宽城人才奖励基金;刘美珍和牛书丽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Dilip Kumar Biswas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杰出留学生奖(Biswas 为植物所培养的第一个留学生)。 毕业生去向方面。在植物研究所200多名创新研究人员岗位中,来自本组的毕业生有9人,分别是李永庚、姜闯道、刘美珍、牛书丽、崔洪霞、许宏、池云花、郑延海、苏华。彭羽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渠春梅、朱桂杰、刘合芹、刘美珍、牛书丽、丁莉、Dilip Biswas、蓝振江、张传领分别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韩国继续深造。有些已经回国,有的还在国外呢。 也许受我的影响太深,学生们毕业后选择科研和教学的为多,除了上面9人留所外,彭羽现在中央民族大学、李卫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秀枝在内蒙古大学、李林锋在广东海洋大学、张震在安徽农业大学、王空军在山东农业大学;王晶苑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郝彦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光美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刘合芹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圣宾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等等。在海外学习的几个留学生自然也是选择吃科研饭了。笔者不才,只怕指错了方向,让学生们感觉到科研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许多压力来自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场合不是靠本事吃饭的。 毕业生中有领导职务的只有李永庚博士,他现在植物所生态中心当支部书记,同时是笔者研究小组的副研究员;王空军教授做到农学院副院长了,据说有可能当农大副校长呢,可惜英年早逝了。要是有学生做大官就好了,老师我也不愁拿不到经费了。每年都为申请科研经费犯愁呢。 据不太全面的信息,毕业生中有10人晋升为副教授(副研究员) 分别是李永庚、姜闯道、牛书丽、刘美珍、李卫东、张震、李林锋、郑延海、王晶苑、彭羽;有1人晋升为教授、博导,非常令人痛心的是,他已于2年前离我们而去了。 他就是王空军教授,国内非常优秀的玉米专家。英年早逝,逝去的时候才39岁。我一直想写一个纪念文章,但总没有勇气来写他,恐怕伤害了他的家人,朋友还有我们的学生、同事。这种负疚感压迫了我快2年了。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其乐亦融融。这是一名不是我的学生的媒体从业人员,在教师节发来电邮中的一句话。诲人不倦不敢当,不误人子弟就是最大的心愿的了;桃李芬芳是学生的功夫,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嘛;唯有这其乐融融吗,要是没有空军教授的英年早逝,真是有的。 又勾起我的伤感来呢。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9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句话改变我的一生—教师节有感
热度 2 smbluesea 2009-9-10 18:30
今天收到很多教师节的祝福,心里感觉很温暖。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感慨居然绕了这么大个弯儿,我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教师。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路上经历初中、中专、大学 和 博士,努力奋斗了十几年,每个十字路口的重要判断和决定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和推荐,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中专时期的 马 老师,是他指引了我人生的重大转折。 为了尽早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初中毕业的我选择了去读中专,好早点毕业工作。但见到 马 老师的第一面,他就告诉我:你应该去读高中,考大学,然后考研究生。而我当时却觉得无所谓的,连考大学都是很远的事情,研究生?我置之一笑。那时候年龄小,总不会为自己想那么远,那么多。 但是选择是改变不了的,从那以 后马 老师有机会就给我讲,鼓励我通过对口入学的方式考大学。我对读大学动心了,即使在中专比较放松的环境中也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安排,期间锻炼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也确实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争取读大学的机会。 虽然由于政策改变,我最终选择的不是既定的目标学校,但我毕竟踏出了那一个平台,才使得我有可能攀登更高的层次。 现在,我已经博士毕业,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每次想起自己的经历,都很庆幸自己在另一条路上及时转头,回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都很感谢自己在无知的青少年时代遇到的指路人 马 老师。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指引,改变了我的一生。看到现在自己的学生,猛然感到了自己的责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1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师首先应当是忠实的受教育者
chni 2009-9-10 14:56
教师首先应当是忠实的受教育者 或许是因为自己知之甚少,而知也无涯,所以总觉得做个教师时时都有危机感。教学这么多年了,每每萦绕在心头的总有三怕。一怕知之甚少,课讲不好;二怕见识甚少,课讲不深;三怕贪多求全,课讲不精。说到底,终究是怕有愧。愧对学生是愧,愧对职业是愧,愧对良心更是愧。怕之为惧,惟愧为甚。每念及此,总感到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忠实的受教育者。 俗话说得好,要当好先生,先做好学生。教师是教书为生的人,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如果教不好,或者教得不是很好,对学生、对社会,特别是对自己的良知都不好交待。要把书教好,首先是要学好,自己学好了,才有了教好的基础。先做好学生,在我看来就是要先学好。不能说自己是老师,凭着自己过去的知识教下去,一劳永逸,现在知识更新很快,学生获取多,只有踏踏实实地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一些知识,才能站在学科前沿,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要做到这一点,要需教师始终能够坚持做一个忠实的受教育者。 韩退之 先生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学问的人必定有其师承,而做老师的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嘛。这传、授、解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像也不难;但说清楚就难了,做明白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那么,说透彻、做彻底呢?我看就像古时候走蜀道、履薄冰,是难上愈难,可以是传授解难,难于上青天。如果我们坚持标准再高一点,要求再严一点,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做好传授解其实真的很难。要把这件很难的事情做好,就要求做这件事的教师们,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保持清醒,充分感知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事,自觉端正自己的姿态,认认真真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始终坚持做最忠实的受教育者,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走好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孔子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为至圣先师尚且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足,甘于师之于道,甘于忠实做好学生,做最好的受教育者,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最好的、最有益的东西传授出来。让学生受益、让未来受益,让社会受益。他三人行尚且有师,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去做最忠实的受教育者呢? 教师做最忠实的受教者,实际上就是在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大有意义的事情。 值此教师节,谨以此文与同仁网上交流分享,并祝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9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写在教师节前
邵宇飞 2009-9-9 21:49
又是九月,又是初秋,又是晚风残月,又是往事上心头。 十年前的此时,文化路的那一边,我正在D大的操场上军训教官的指挥下唱着歌;十年后的此时,文化路的这一边,我站在路旁,看着刚入所的新生三三两两地从身边走过。从路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整十年。我还记得刚入大学时候的心情忐忑、兴奋、孤单, 迷茫都有一些;还记得入校之初校党委书记说过的话现在大家的起点虽有不同,但差距还不算大,十年以后,每个人的生活也许就有很大的不同。十年已过,言犹在耳。 当年大学里教过我的老师们,现在我有时仍能有幸见到。更加令我感动的是,几位老师在数年之后,仍然能认出我。还记得入学之初,在《专业概论》的课上我打瞌睡,结果被上课的老师给批评了一通,后来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我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还记得为了看世界杯,几乎逃掉了一位老师的一个月的课程,后来在所里我又跟着这位老师把当年的课程学了一遍;还记得快离校的时候,全班置办酒席答谢老师们。席间一位老师问我对政府控制SARS的政策有什么看法,后来我参加组里一位合培生的答辩时候,就坐在这位老师的身旁。当初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在都成了随风渐逝的故事。 几天前,分别已久的几位高中同学小聚。谈话中,有人说已经四五年没回高中我们的高中,也是全县唯一的一所高中。一个月前,我找了个机会重返高中。高中变化了很多,新的大楼,新的操场。高中变得阔气了,也变得陌生了。记忆中的那个校园,衣衫褴褛地站在阳光下,等待着买家。小聚的几个同学都说,幸亏当初的班主任某某某有意放纵我们,否则大家也不会在高一那一年里玩的那么开心,大家的同学情谊也不会那么地好。那一年,大家一起钻山洞,一起逛公园园,一起爬山,一起踢球,一起在走廊里大声的唱歌,一起去面馆吃面。如今,一起奋斗。纯真年代里结下的友情在当时压抑枯燥的日子里和如今癫狂的社会中,愈发珍贵。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所,教授过我的老师们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和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初中老师们。教授历史的李老师,家境惨淡,但是上课却一丝不苟。然而,李老师最拿手的,却是他的吐痰。经常的情况是,正在讲课的他会突然停下来,然后几个大步走到门口,门开的同时,腮部用力,一口痰喷射而出,最远射程可达两米(我们初中校舍都是平房,门外即沙土)。教授英语的朱城镇老师,江湖人送绰号Pigtown。他的外语教的很好。不过我不太愿意听他的课。因为他说话的时候习惯于翻白眼,导致我的白眼也跟着往上翻。一节课听下来,眼睛累得要死。教授语文的苏老师,面貌很像超人,面庞很骨干,待人和善。我记得他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假如我是乡长》,后来还表扬了我。教授音乐的王静老师,琴弹得很好。初一的时候,教我们识简谱,唱些《红河谷》之类的非言情歌曲。初中二年级的某一天,突然教我们唱《花心》。那琴声真叫人陶醉,那歌词真叫人脸红。我有些害羞又有些兴奋地唱,激动地嘴唇直哆嗦。当然了,最尴尬的事情是上我爷爷教授的《生物》课。每次在课堂上和我爷爷说话,我都犹豫,是叫爷爷呢?还是叫老师呢?(那时候,我还是有点怕我爷爷的)。还好,物理课不是姥爷教授的,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办退休了。否则,就更尴尬了(那时候我更怕我姥爷)。物理,始终是我特别喜欢的科目,现在也是。喜欢上物理,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初中物理教师。初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物理。教课的王老师慈眉善目,在第一堂课就把一堆天平啊,三棱镜啊,什么的东西摆到桌上,让大家随便摆弄。好奇心就这样激发出来了。此后的整整一年里,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操场上,还是放学的路上,只要见到王老师,我就不停地问他问题。他总是笑呵呵地,有问必答。初中三年,课程紧张,升学的压力巨大,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得有成绩。上课的已经换成了李老师。李老师,身材修长,面容瘦削,头发蓬乱。开始问他问题,他总是懒得理我。后来,我没给他丢什么脸,和另一个人代表全乡,参加了一次全省的物理竞赛之后,他的态度就好多了。李老师人不坏,也许是经历得太多,所以有种大隐隐于朝的感觉。背着手站在讲台上,指间掐着两支粉笔,课讲完就走,累了就躺在后面空出的凳子上大睡。每当有人问些小问题的时候,他就说,这个我讲过没?讲过你还问什么?,或者说这个问题不用问,常识!。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两句话: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扯!天才至少占百分之五十!,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从初中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这两位老师,因为那时的我还比较木讷,不善交游。如果说现在的我依然对科学,尤其是物理还有一些兴趣的话,那么我首先要感谢上面提到的这两位初中老师。其实,我们初中的老师,至少十几年前,在校听钟上课,回到家中还要种地干农活,与村里的其他农民没两样。艰苦的环境可以打造朴素的性格。我感谢三年里教导过我的那些老师们。我祝他们健康,快乐。 曾经毕业以后自己也做过老师。做老师的时候,人人看了我都说像学生;现在自己还算是半个学生,有人见了却称老师,实在愧不敢当。 据说现在江湖上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公检法国地税,人民教师黑社会七匹狼。我没有调查过,也没有发言权。可是有时候我也困惑?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厌恶教师这个职业呢?是那些人,那些事,开始让我怀疑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呢?是什么让我这样地怀念当年的那些慈祥面容呢?脚下的路,是要通向哪里呢?
个人分类: 读书|3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生的到来
bohong 2009-9-9 14:57
9月8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迎来了348位本科新生;同时9日迎来244名的硕士、博士生。新生的到来,确实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月份刚刚送走毕业生,现在又来了新生。这就是校园亘古不变的风景。 新生们或许兴奋、或许新奇、或许失望地进入了东华大学,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使他们在4年后的大学毕业之时,确实可以说无愧于这四年? 教师节即临,好歹也是教师的节日。总归有那么一点感想: 1 每个家长都会在孩子来学校报到时,几乎都会说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不要浪费时间。我想没有一个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到学校混混就可以了。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大的道理不要说,例如什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等等。试想,假如是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到大学念书,希望大学的老师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教师能否真的从教学质量、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爱护、教导班级里的学生?现在,大学生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司空见惯,上课睡觉、玩手机、谈恋爱比比皆是。真感到心痛,家长知道的话肯定难受,我们教师是否有愧?有愧于学生家长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们为什么不提高我们的讲课质量、讲课水平、课间多关心一下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一下?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 高校教师职业确实是本良心帐,没有中小学那种升学率指标的压力,没有必要成天压着学生读书,毕竟大学也是人生最为精彩、多彩的阶段,我们也没有必要抓紧学生要他们千篇一律地往一个方向发展。大学生意气风发、个性张扬,人生在这段时间可以发挥最大的光和热。但是,我们老师是否真的为学生付出心血?现在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中心,项目、论文、人脉等成了首要任务,上课是博导们最不愿意干的、又不得不干的活,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互动,确实是太少了。试想,学生选课时,也是想这个老师水平高、冲着博士、教授、博导等名头来选课的,我们上课时读着成年不变的PPT幻灯片,下课铃响就拍拍屁股走人,没有任何的激情、没有任何的交流,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和影响? 学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冷漠、蛮恨(学校的有些衙门,教师进去办事都难,遑论学生了),会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多大的伤害和阴影? 3 校友是一个大学的最宝贵资源。国外大学的很多建筑、很多设施都是由校友建设的,他们为曾经在大学里所受的教育而感恩,为大学的经历而自豪。反观我们的高校,确实很欠缺。很多毕业生,想说爱母校,真的很难。 新学期伊始,本应该高高兴兴的,可是看到充满朝气又很稚嫩的新生,真为他们未来的大学四年而担心。现在,就业压力那样大,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还很差,家长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送孩子来东华大学念书,上海的生活费用又很高,试想每个家庭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我们是不是该给孩子们负责任的教育(现在先别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大学是不是该以孩子们为中心而尽最大的努力? 祝 学生们 学习愉快、学友所成! 祝 老师们 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师节,高尚师德永亮人间!
chrujun 2009-9-7 20:56
教师节快到了,我开始反思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这门职业的意义。 近年来,教师队伍里出现了不少害群之马,并广为人知。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更大的伤害来自不少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上。 就我熟悉的大学校园里,有学生反映了这样一些现象: 1. 有的老师上课从不留联系方式,课后从不答疑。 上课铃响了才匆忙走进教室,并且上课从不点名,下课后一下子跑了,学生拦都拦不住。 一门课上完了,老师不认识一个学生,学生无法问老师任何问题。 老师从不关心学生听懂没有,也不关心学生对上课有什么建议。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有什么效果,可想而知了。 2. 班导师对学生基本不管,一年就见一两次面。 学生天天玩游戏班导师不知道,学生有困难班导师不关心。学生有学习、生活、求职等方面的问题班导师不答疑。 4年下来,班导师对自己班上的学生基本没有印象,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3. 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坐着讲。 有的老师上课,从网上找来PPT课件,看也不看就去上课。 上课的时候就坐在讲台上的电脑屏幕前,对照PPT一直念,头也不抬,念完为止。搞笑的一件事是,有个老师念得太快了,半节课就念完了,老师又念了一遍, 念两遍恰好一节课。 出现上述问题,关键是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教书育人是高尚的劳动。 他们把上课认为是负担,认为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根本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上。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这样干吧? 我们肯定会关心孩子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孩子每天在想什么,孩子有什么学习障碍。 老师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当我会想起往事的时候,教学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令我永远无法忘记。我总感到老师对我恩重如山,我永远也无法报答他们。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像我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付出父母般的爱。 我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当时读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漠不关心,上课敷衍了事,我会认真教学吗?我会把师德放在心上吗? 高尚的师德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需要一代代的老师真正做出榜样。 什么是高尚的师德?我的体会就是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 只要老师真正付出了父母般的爱,学生会真正记住我们的, 就像孩子不会忘记母爱一样! 谨以此文纪念即将到来的教师节!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7819 次阅读|4 个评论
捐精需求大,首选学生, 达标者被称"男人中的男人"
xupeiyang 2009-9-4 14:16
http://www.chinanews.com.cn/jk/jk-hyxw/news/2009/09-01/1844262.shtml  上周,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隆重表彰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由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的人类精子库的规范化建设项目获得二等奖。这是精子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精子冷冻保护技术研究以来,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人类精子库的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核心内容是,为了避免同一捐精者后代血亲通婚带来的伦理问题,广东省人类精子库在国内率先把计算机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通过建立指纹身份认证系统,排除重复捐精者。研发申报获得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和1项广东省专利科技成果认定。   人类精子库日常怎么运作?捐精要经过哪些程序?精子都到哪里去了?怎样预防捐精者儿女满天下?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揭秘这家广东省惟一的一家人类精子库。    捐者不知精子去处 孩子不知生父是谁   精液在常温状态下只能存活半天。精子被提取后,先送到一台普通冰箱中冷却至4℃,再将其放到冷冻室中降温到零下25℃,第三步骤是将精液急冻到零下196℃的液氮罐里。等到6个月后,捐精者的所有检测项目均达标,渡过艾滋病从感染到产生抗体最长的窗口期,才可以正式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使用。广东省人类精子库负责人、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男科主任唐立新告诉记者。   在精子储存库里采访时,工作人员戴着防冻伤的手套,把一个急冻了几十管精子的容器从液氮罐抽出来,储存库里当即冒起一股白色的雾气。几秒钟后,工作人员又急忙把精子放回液氮罐内。   真正科学合格的精子库,应该拥有先进的精密仪器操作台、数个超低温液氮罐、简洁温馨的取精室,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医疗设备、技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以及严格的捐精、供精、授精和临床应用的管理系统。唐立新说介绍说。   在广东省精子库,捐精者的个人隐私和个人资料是绝对保密的。精子库所有的精液标本都以数字为代码,捐精者不会知道自己捐献的精子的去处,而受精者也不会知道精子的来源;孩子长大后,不会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法律规定,孩子的养父承担所有的赡养责任。    供求相比缺口较大 捐精人选学生最优   唐立新透露,现在广东省精子库登记在册的合格捐精人数不到2000人,与每年1600对不育夫妇的需求相比,缺口还很大。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省内15000个家庭进行大样本调查,不育不孕发生率高达14.7%,而近年来环境污染、有害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生活节奏的加快、影响身心健康的各种压力等都导致男性生育力和精液质量迅速下降。   唐立新说,目前高学历人群成为捐精的主力军:每月约有数以百计的志愿者到精子库来捐精,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捐献者占整体的90%-95%。国内多家精子库相互交流时也发现,在校学生是捐精者的最优人选。精子库的捐献者中,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在各地所占的比例都属最高。   事实也证明,学生捐精,其效果也远远好于其他社会人群。这是因为一是在校学生年轻有活力;二是他们生活稳定、所承受的压力比已工作者小。大学生的精液质量普遍较高,体检达标率接近30%,而普通捐精者的达标率仅在10%20%之间。   据了解,正常人的精子密度只要达到2000万/毫升就算合格了,但由于精子库的保存要经过低温冷冻,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损耗掉一部分,所以捐精者的精子密度接纳标准被提高到了6000万/毫升。这种高标准,在校学生更容易达到。    对话牛人   同宿舍惟一达标者 签约时涌起神圣感   小吴是广州某大学医学院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最近一次捐精成功的体验,让这名来自农村的不起眼的男生一下子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牛人,因为他是同寝室5名同时去捐献的男生中,在精液检测所有项目惟一全部达标的。   要知道,捐精的标准是正常标准的三倍,男人中的男人!室友对小吴艳羡不已。   羊城晚报:为什么想到去捐精?   小吴:精子库到学校做宣传,说现在供不应求。我知道捐精的要求很高,如果通过了说明自己身体很棒。反正平时都是白白浪费掉,现在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又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全身体检,每次还有300元的营养补助(一共要捐8-10次,共约3000元),何乐而不为呢?   羊城晚报:讲讲你捐精的体会吧。   小吴:先签供精同意书,签时心里还涌起了一种神圣感;然后被领到指纹扫描器前面,采集指纹,说是为了避免我们多次捐精搞到后代太多;而后一名医生递给我一个用纸封口的小容量玻璃广口瓶,叫我把精子收集到这个容器里面。   羊城晚报:作为同去捐精的同学中唯一达标者,是不是感觉很自豪?   小吴:是啊!同学们私下管我叫公牛或者阿牛,我明白,这是对我能力的肯定,哈哈。   羊城晚报:会不会告诉你父母和女朋友自己捐过精?   小吴:不会。父母可能会担心伤身体,将来有了女朋友,知道我可能是别的好多个孩子的父亲,肯定也会吃醋的。    两极心态   男生说是做贡献 女生感觉不舒服   如果我男朋友去捐的话,我绝不会同意。因为感觉好像他在外面有了孩子一样,心里很不舒服。 中山大学阿园   不捐,因为担心20年后我的儿子和女儿可能会在不知道内情的情况下谈起恋爱。 广东商学院小林   听说捐精可以做一次免费的体检,而且还是有偿的。我们在生理课上学过的,精子对于男生来说并不重要,捐出去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再说这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中山大学小蒋    ○捐精之要   指纹识别防乱捐 力避儿女满天下   为保障群众的利益和对后代负责,中国对人类精子库和辅助生殖技术实行严格管理。卫生部出台的有关文件规定,每位捐精者的精液只限提供给5位申请人工受精的妇女使用,而每位捐献者一生也只能在一个精子库进行捐献,以避免同一捐精者后代血亲通婚带来的伦理问题。   据介绍,以前为了排除重复捐精者,工作人员只能对档案中的捐精者身份证号码进行比对,精子库虽是正式批准的公益机构,但留取公民的身份证复印件缺乏法律依据,而且身份证比对的工作量极大,且难以避免伪造身份证蒙混过关的情况。   广东省人类精子库通过自主研究编写程序,将指纹识别系统(用于手指指纹识别、登记和鉴定)与精子库管理系统有机结合,使国家卫生部关于一个供精者只能向一个精子库供精的要求得到具体的落实,大大提高供精工作的安全性。    捐精ABC 条件   年龄在22到45岁之间,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和遗传病家族史;不长期接触放射线、有毒有害物质,无吸毒、酗酒、嗜烟等不良嗜好和严重全身性疾病、传染病。    补偿   精子库提供生殖功能、遗传病学检测、染色体分析和传染病方面的免费医学检查;各项检查合格的捐精志愿者按照预约的时间,前来供精,每个捐精者合格供精的次数一般为10次左右,采集结束半年后供者还要复查HIV抗体,只有全部合格的精子才能供给医疗机构进行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精子库给供者提供一定数量的交通、误工补贴,检查合格者300元/次,不合格者50元/次。    保密   按照保密原则,精子库会为供精者保守秘密,永不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相关新闻 中国目前各地精子库精子紧缺 精子库不超过10家 上海精子库累计冷冻精液15900份 出生子代526名 经济不景气 美国精子库半价甩卖 精子库入不敷出 南京两千人排队等精子(图) 网帖曝上海捐精实录精子库斥责无稽之谈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5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