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生

相关日志

考试(2):考试结束了,心情又沉重一层
wangxh 2009-12-21 18:44
课程授课与考试结束了,精神与四肢放松了,但心情却又沉重一层!《课程教学总结》里没认真写的,也不敢写,在这里分析一下。 试题真的很简单,但没有考试范围即试题及标准答案,然后从中出一部分或全部(好像很多学校和课程都这么考试)。 题型2种(1)简答题;(2)分析说明题。 试题性质(1)概念题,涉及40分记性好的、能背题的、考前突击型的学生拿下35分左右不在话下;(2)理解题,涉及46分上课认真听的、理解能力强的、基础好的学生拿下40分不成问题;(3)与作业相关题,涉及35分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应该全部拿下;(4)智慧题,涉及15分属于课程里稍微带点脑筋急转弯,比如生产化妆品/涂料用的粉体颗粒哪种形貌最佳、如何理解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这类问题不会答,就不应该得90分(各类题有交集)。 卷面成绩:最高分78分,70分以上2人,60-69分3人,50-59分6人,40-49分4人,39分以下6人,最低分16分,共21人(1人第2次重修,1人试读欠学分过70分,2人降级管理欠学分过40分,1人欠学分20左右,4人欠10多个学分;考研者8人不一定不欠学分)。【考试合格者,只有5人;真正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者理应9人;稍微顾及一下成绩正态分布的科学评价,以及不及格率不能太高的潜规则,最后上报成绩 仅仅8人不及格 !如果什么时候教务抽查试卷,得到的结论肯定又是: 不及格率过高 !】 可喜之点 :(1)那个 试读者 竟然及格啦!此君创造过连续在网吧1个月的记录,甚至连睡觉都不回宿舍;从二年级开始,此君旷课是正常的,上课倒成了极特殊情况;上学期经鄙人点化之后,此次竟然全勤!(2)不及格率虽然很高,但学生一般能够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说,被王老师抓住补考,我没有怨言,成绩是公平,自己也确实没努力。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明白,理解不理解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知识。(3)出勤率极高,但出身不出脑。无故旷课1人次,考驾照旷课1人次,党员会旷课1人次;疑似甲流病假1人3次,找工作事假3人次,到课率98%。虽然开始时对学生的要求的确铁面无私,甚至 严酷无情 ,到后来学生来积极上课主要是因为王老师上课还是可以听听的、不来上课不好意思,有点儿对不住慧哥之类【没大没小、没老没少,跟我女儿一般大的年龄竟然称鄙人为慧哥,哼哼,考试的时候决不轻饶!】 郁闷之处 :(1)问 重修者 为什么不来上课?答曰:重修课太多,课上不过来。为什么没及格?答曰:老师,我背题了,但没背着!(2)问 考研者 为什么不及格?答曰:考研复习太紧张,没投入太多时间,自己认为能够及格,谁知......;(3)问 没签到工作者 为什么不及格?答曰:工作没着落,那有心情复习考试,再说即使考试及格,也不一定签到工作( 理直气壮地 )! 鄙人对曰:对呀,考试成绩都及格的确不一定签到工作,但是 不及格的话用人单位一定会请你去吃香的喝辣的 !(4)上课时问过一个问题: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竟然不知道啊,同志哥呀,令人郁闷啊! 《课程教学总结》对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鄙人只写一句话)没什么建议,只有苦闷与疑问:我们培养的是大学生吗? 表面原因 :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根据考试范围背题,没有范围就不会复习,甚至干脆拒绝认真复习不及格也不丢人,死猪不怕开水烫,虱子多了不咬人,债多了不压人,谁怕谁呀! 根本原因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是来学知识的,而是来考取文凭或者说以金钱换文凭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观点与培养理念存在严重问题,我们不是在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行为的大学生,而是在封建思想下教唆孩子们如何谋取功名与升官发财! 鄙人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没有教好学生们,请大哥大姐帮帮忙啊......帮我事儿小,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啊?!
个人分类: 教之道|5594 次阅读|7 个评论
俺也来谈谈本科生上Nature
wangxh 2009-12-20 15:55
某 大学的本科生参加的论文上《自然》杂志了,国内一片喧嚣助阵的多,反对的少;热血的多,深思的少这为高校之间竞争的新炒点本科生论文上《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杂志算是拉开了大幕,接下来就是大战可能会影响那个狗P不是的学校排名啊! 在网上乍一看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炒作!打开连接一看,进一步确认就是炒作,不是炒作校长出来说什么,中国的大学也不是没有人发自然与科学( http://news.sina.com.cn/s/2009-12-13/032219248170.shtml )。 提起这些专门吸引人们眼球的炒作,各行各业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想一想当年的足球,炒作希望之星(当时有个李华筠,与贝贝托、范巴斯滕等齐名)、黄金一代、超白金等;后来又炒作世界杯,我们不是也去过一次吗?世界杯了,又当如何?现在呢,还有几人对中国足球抱有幻想?回过头来说教育,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炒作的奥赛,中国的奥赛金牌早就是全球第一了,国内名牌大学几乎接纳了所有的奥赛优秀选手,可怎么最早的世界奥赛冠军未来的(当时)科学巨匠怎么都销声匿迹了呢?现在这些人可的确到了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专业期刊上出菜的时候啦,可不是仅仅为炒作而挂个虚名的! 其实,中国本科生论文上《自然》,并非今天才第一次。早在数年前,复旦女生孙轶如就以第1作者的身份将论文刊登上《自然》杂志,英国BBC称她发明的OLED发光器使传统的照明器件黯然失色,是聪明的中国女孩。但是,又能怎样?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依然恶劣!( http://www.oeeee.com/a/20091214/816696.html ) 看到这些炒作,想起了王安石的《伤仲永》。好好的一个孩子,愣是被炒作活活给害了。一个科学天才,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篇《自然》或《科学》论文,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功和优良的土壤与氛围。我们真的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氛围了吗?在整个荒芜的沙漠中真有那么一小片绿洲吗? 看着高中生愈演愈烈的奥赛,想起了揠苗助长这句成语。孩子们为什么奥赛?不是来自于对数理化生物的爱好,而是为了省力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当年的少年班并没有造就一批批科学人才,而是产生了一群小老板!同样现今的奥赛金牌也没有进入前沿的数理化阵地,而是到国外成了低级打工仔。有的在国外混不下去(不是他们笨,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锻练,在竞争更加剧烈的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他们的生存的确很成问题!),摇身一变,变成回国效力的海外归国学子;当国内也不好混的时候,他们又从海归变成海待;当国内业内人士逐渐成熟,也要看水平再讲待遇的时候,他们又郁闷了,又由海待变成流浪者流落在街头、甚至一跳了之。 鄙校有一科学者(在《科学》是发表论文的人之简称),当时参加了外单位的科研小组。由于鄙校是署名第3署名单位( 此文共13位个人署名,7个单位署名,请原谅不便透露该文 ),这下可乐坏了有关部门与领导。当时鄙人就想,这是他自己的能力,还是合作者的贡献,用时髦话就是被科学一把?一阵子宣传、鼓动、吹嘘之后,什么百千万、什么优秀教师、什么劳动模范呀,凡是能够被的荣誉与地位,学校毫不吝啬。但三四年过去了,不用说《科学》,好像就连像样的SCI都没有啊(而当时所在的课题组却有好几篇中的)! 还有一位自然者(含义同上),是在香港某大学做博士后时的科研成果。当签约到鄙校时可能根本没想到论文能够在《自然》上发表。当得知文章被录用后,马上加上鄙校署名,但前面已经有4个单位了,怎么办呢?领导有办法呀!只要不去争第1署名单位,其它单位对第2与第5也没有任何异议,这样鄙校就成了第2署名单位。这位老师人的确不错!可是学校有关人士马上嗅到可炒作之点打算立即为其花数百万购买设备,专门《自然》或《科学》!多亏这位老师心里有数,马上谢绝了这种不靠谱的支持。 鄙人不是怀疑我们两位老师的能力与水平,但他们的杰作必须由课题组的小氛围支撑,没有一定积累的科研团队沙丘之上盖高楼大厦是能够实现的吗?研究材料三大常规武器显微镜、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而我们只有显微镜,大家说说,就这条件还天天想《自然》、《科学》,是不是脑袋有问题?一份很容易的考卷,只有1/5学生基本掌握的课程,而学校却天天逼迫教师想如何SCI、EI,这样的大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中国需要《自然》、《科学》论文,可是我们更需要能够创造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氛围与环境; 中国大学或者中国的确需要更多的SCI论文,可是我们更需要更多的真正的大学毕业生。 这个学期考试完毕,在教学总结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没有什么建议,只有苦恼与疑问:我们培养的是大学生吗?(卷面及格率只有20%)
个人分类: 科研|114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关于中国的股市
huguangwei 2009-12-18 20:42
今天给学生上课,谈到IPO,谈到Google的IPO,谈到中国的创业版,谈到中国34只蓝筹股市盈率不足20倍。。。 又谈到中国股市在2008年的悲壮故事。 先声明,我是不投资股市的,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投机型的人,严格来说我的性格中没有投机元素。这句话不管在熊市还是在牛市,朋友、同事谈及此话题,我都会重复。这样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告诫自己不适合投资股市,二是提示朋友,没有投机型的性格,请远离股市!今天讲给学生,也是告诉他们这一点,如果想通过股市投资,请谨慎!中国股市不比美英股市,在严格的监管机制下,英美股市的股票价格基本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因此只要了解一些企业,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掌握一些股票市场运作的方法,一般都能比存银行有好的收益。中国股市不一样,没有规律、信息失真、市场失灵等,不懂股市可能碰巧能赢一次,但不会有第二次;懂股市可能一次都不能赢! 我并没对中国股市失去信心,但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投机俱乐部,是投机型人才的竞技场! 当然,这里投机不是个贬义词,意指能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理智冷静、果断诡谲。 通过近10年(1999年华泰推出模拟炒股系统,我就开始玩;其中有家人、朋友、同事涉入其中)的观察,我越来越坚信: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投机型的市场,奔着投资的心态去的,都不适合;奔着投机去的,不是投机型的性格也不适合。当然,具备投机型性格也未必适合。 随便聊聊,抒发胸臆!
个人分类: 时间漫谈|3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吃学生与学生吃老师:吃的意义与性质
shxzhang 2009-12-11 09:19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十一月二十六日 ,先鉴在科学网发布《吃研究生的导师与吃导师的研究生》。 随后,科学网出现几篇讨论老师吃研究生与研究生吃老师的博聊文。 十一月二十九日 :能吃老师的是好学生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899 ); 十二月五日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371 ); 十二月六日 :好导师应该让学生吃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550 ; 十二月七日 :教学相长是导师与研究生互吃的最高境界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6742 )。 七日那篇博聊文认为这一话题缘自《吃研究生的教师与吃教师的研究生》,如果确实如此,先鉴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先鉴触及到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和一个多义的隐喻概念。实际上,几位博友讨论的吃与先鉴的讨论吃,意义有相当区别,甚至基本上不同,正好形成吃的汇释,也正好形成对的吃的汇评。 几位博友讨论的吃,基本上都是广义的,即信息、知识、方法与技能等的吸取以及由此而获得的道德、学问与能力的提升。在广义的吃上,学生会吃老师才能成长与进步,能让学生吃饱与吃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老师会吃学生才能教学相长。 在广义的吃上,对于让学生吃饱与吃好,先鉴举双手赞成,并且一直实践着或行动着:认认真真地教每一门课,认认真真地指导每一位学生(列于门下的与未列入门下的,有求必应),并且,如《吃研究生的导师与吃导师的研究生》一文所说,在论文问题上,无论我给学生多少建议,无论我给学生论文做多少直接的与间接的修改,均不参加署名。 吃还有狭义的。《吃研究生的导师与吃导师的研究生》中反对的就是狭义的吃,有明确的界定,是剥夺心智资源,是侵占原创性思想成果。这样的吃,无认是老师吃学生,还是学生吃老师,都是一种学术行为不端,甚至是一种学术腐败。对于这个意义上的吃,先鉴态度很明确:决不吃学生,决不让学生吃! 先鉴决不吃学生,既是受榜样的影响,也是受个人价值观的左右。榜样很多,有熟识的老 师彭燕郊 先生,先鉴在写师长杂忆《彭燕郊,一个铺路修桥人》长文(已经在博聊阁中发布三章, http://blog.china.com.cn/zhangshaoxiong/art/220362.html 等),叙述 彭 先生为学生们铺路修桥的种种事迹,这里不多说。还有素不相识的邹承鲁院士,邹院士一直反对导师仗势署名,一直呼吁导师在学生论文上划掉自己的名字。 决不让学生吃,不是小气,而是把不端行为制止在萌芽时期,是防止不端行为发生。作为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只解惑授业不传道,抑制学术行为不端或学术腐败是育人与传道的应然内容之一。 其实,不让学生吃老师并不只是个别人的认识。二零零九年六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出版。其学术引用的规则部分第六条学生采用导师未写成著作的思想应集中阐释并明确说明全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六月;第二十五页至第二十六页)。如下: 导师在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及作业批改时,会阐发自己尚未写成著作的有系统的学术理念和独特方法,学生在论文中采用这些内容时,应选择适合的章节,例如绪论或相关章节,对导师的思想客观地集中复述。复述应不加入学生本人的任何个人意见,并通过注释说明来源。学生不能把导师的口语实录和思想未加集中说明而淹没在自己的论文各处随意使用,引起知识产权归属的混乱,也不宜将导师在课堂上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割列引述。 这里,尚未写成著作的有系统的学术理念和独特方法、导师的思想、导师的口语实录和思想等,都是教师原创性思想成果;未加集中说明而淹没在自己的论文各处随意使用与直接作为自己的论文发表,就是狭义的吃,至少是学术行为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 可以说,吃的意义不同,性质也就不同。 作为侵占原创性思想成果的吃,应该坚决消除。作为学术借鉴与承传的吃,应该鼓励。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36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生所用称呼决定师生交流的品质
shxzhang 2009-12-7 08:32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人们交流,称自己、称对方、称第三方, 都有特定称呼。 称呼之中,有衔位称呼, 如赵爵士、 钱 博士、孙大校等;有职称称呼,如 李 教授、周工等;有职务称呼,如 李 教授、周总工、吴主编、郑院长、王司长等;有亲近称呼,如 张 老师、刘师傅等;衔位、职称、职务称呼都是公务称呼,亲近称呼是私交称呼。 当代大学生们常用长、老板、导与教授等称呼老师,但是,这样的称呼,无论是作为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基本上都是公务称呼,而师生交流似乎不是公务交流。 修鉴所开课程的学生,不时有人称鉴为教授或 张 教授。无论他们要求教授或 张 教授做何种指点与斧正,只要不在课堂之内,鉴都不知不觉地用哈哈、我明白你在想什么、我要思考思考之类的套话来回应,并不停地重复这些话来把交流推向结束。鉴有时边说话边在纸上划正字记录套话重复的次数;在一次交流中,我要思考思考多达三个正字,创最高纪录。听到教授或 张 教授这样的称呼,无没法进入师生交流。 接受鉴指导的学生,也常有人称鉴为导师或张导, 这种称呼不但不能导出师生交流,反而会引起种种不快。不过,有一次,因为实在不想重复套话与空话,鉴用一句话强制性结束交流。来访者说:张导,有些问题,想请您指教指教!鉴回答:对不起,我不做旅游,也不懂旅游,您到别处问问吧!来访者像突然发现走错门一样,飞快地退出!听到张导这样的称呼,鉴浑身打冷颤,那学生出门后十来分钟才暖和过来。只有听到学生称鉴为老师或 张 老师,鉴才能真正地进入师生交流,才会真正地进入老师角色。 在导师不在场的场合,绝大多数学生用老板或我老板指称自己的导师(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一次,一位学生来访,说学位论文写作遇到若干问题,特来 向张 教授请教,然后说出若干问题,等待鉴回答。没有老师或 张 老师这样的提示,无法进入师生交流,鉴只好先做点热身等待。 鉴问:这些问题没问过导师吗? 学生回答:问过老板,老板说 张 教授在这方面造诣极深,建议我来 向张 教授请教。 听到老板这个称呼,鉴本能地问:哪个老板? 学生说:我老板啦! 鉴问:你老板?你在哪里高就? 学生答:我导师呀! 鉴问:你导师下海啦?你跟着下海啦? 接下来的谈话,热情而又冷漠,轻松而又沉重,进行近二十分钟还没有接触到学生所说各种问题,学生怅然地与茫然地告辞。这次交流,没能发展成师生交流,而是演变成典型的务虚型公务交流;老板这个称呼对鉴施加强烈的话语干预与心理干预,决定这次交流的进展方向。实际上,老板用来指称导师,是一个十分变态的称呼。说它变态,理由有三:一、它不合教师的身份、角色与角色心理常态,不合学生的身份、角色与角色心理常态;二、它不合高校师生关系常态,不合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认知常态;三、它不合高等教育功能与使命常态,不合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使命的认知常态。 很多大学生爱用长或书记来称呼老师,既用作第二人称,也用作第三人称。一次,两个学生来拜访 张 教授,并请教一些问题,各人说出问题后,等待鉴回答。同样,鉴只能先做点热身准备。 鉴问:这些问题没问过导师吗? 学生甲回答:问过阮书记,阮书记要我来听听 张 教授的意见。 (鉴注:阮,非实姓,某二级学院党委书记。) 学生乙回答:姬处长说 张 教授的意见很值重视,一定要我听听。 (鉴注:姬,非实姓,机关某处处长。) 鉴问:姬处长与阮书记还有什么指示? 学生乙答:姬处长没有什么特别指示,就是要我来听听意见。 学生甲答:阮书记只要我来听听 张 教授的意见。 鉴说:谢谢姬处长与阮书记重视。不过,我实在谈不出什么。请你们转告姬处长和阮书记,我一定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等有了些许进步,我再向姬处长与阮书记做专门汇报。 鉴说完,起身,做送客手势。两位学生配合地起身,配合地走出门外,一次公务访问与交流结束。长和书记是典型的公务交流称呼,是典型的公务交流话语干预与心理干预。 公务称呼只能引导出公务交流,而公务交流无论表现得怎么热乎,都是冷交流与远交流。学生与鉴之间的交流,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只要出现公务称呼,就会演变成公务交流,礼貌地开始,礼貌地结束。 鉴对这种现象进行过长期反思,终于在最近发现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鉴交流能力不强,具体地说,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话语控制能力不强、反话语干预与反心理诱干预力不强,不能将公务交流扭转成师生交流。第二个原因是鉴自我认知限制,鉴认为公务交流称呼表明学生从心底里没把鉴当老师,也就本能地远离师生交流话题与话语定式,鉴虽为教师,却从来不好为人师,也不愿违背往教与来学的古训。 学生使用的称呼决定师生交流的品质,这好像不是个案与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规律。
个人分类: 教育漫話|4972 次阅读|7 个评论
“好导师”应该让学生“吃”什么?
boxcar 2009-12-6 17:53
昨晚(12月5日)临睡前到科学网博客看看最新博文,忽见刘振前老师所写的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这篇文章,阅后颇受教益,我也完全赞同文中的观点。作为一个也愿意被学生吃的导师,也有话要说。于是再次出现了回帖越写越长,最后成为独立的博文(以前我的若干博文都是这么写成的)的状况。 对学生吃导师,导师吃学生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本网其实也是有些讨论的,但感觉似乎哀怨多于甘心,似乎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被吃的弱势群体,象刘振前老师这般甘心被吃的似乎不多。我的看法是,导师其实难免被学生吃,传说中的好导师可能就是那些能让学生吃好的导师。当然,我得声明,我说的这个吃本意可不是带学生们高档饭馆用嘴吃香的喝辣的,搞一肚子飞禽走兽、生猛海鲜和茅台五粮液回来,虽说能做到这点的导师也是一种好导师,至少让学生的胃不亏。我要说的让学生吃好的吃,是指在学业上让学生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养分而有真才实学、在科研能力上帮助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有高水平的成产出。下面分门别类地说说各阶段都让研究生们吃啥: 在初级阶段,作为导师,给学生以题目和具体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些具有实际价值的帮助(干货)都应该是对学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在研究初期由于缺乏见识和经验,肯定是没有自己寻找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已经分析研究结果的能力的,这时导师必须带学生上路才行。所以这个阶段导师要喂学生要吃研究课题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方案最好是导师已经深思熟虑过的,相当于经过了精细加工的、容易消化且营养也容易吸收的饭食,学生比较容易借助初期接手的这些相对容易的课题进入研究状态,在进展比较顺利的研究中培养出兴趣和信心。 在中级阶段,学生跟导师做了几年科研,发了若干文章,独立做一个既定的方向的研究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这时其实他们在功力修为上可能还是比导师要差(如果导师不是那种只管跑项目圈钱的科研老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仍然需要导师给予必要的帮助,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环节的把握、分寸的拿捏以及上还要虚心地向导师学。这个阶段导师让学生吃(分享)的是自己的一些研究经验和心得,这些东西在初期学生没法领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研究基础。 在高级阶段,也就是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些成果,似乎轮到导师吃学生的时候了,但这个阶段好的导师应该仍有东西给学生吃。此时,导师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可能还会体现在学生的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中,这当中有些是导师专门安排学生去做或启发学生想的,有些则是在给学生修改论文时自然而然融入的(我个人的习惯是直接把这样的东西写在修改稿中,再给学生讲一遍)。其实绝大部分导师自己早已经没必要再写博士论文(在读博士的导师除外)了,甚至已算功成名就而没有必要再和学生抢着发第一作者的文章了,是在细节上继续帮帮学生。有些其实对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仍有深远影响,也算是扶上了马再送一程吧。 以上种种都是好导师可以给学生吃的。总之,能一直为学生着想,帮学生吃的导师至少在学生心里应该是好导师了,虽然这种好有时也未必一定能被其他人认同。
个人分类: 教育|7119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levinliu 2009-12-5 20:42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最近,科学网上关于导师如何带学生、导师与学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等问题的讨论,虽不能说是如火如荼,但用热闹两字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很多导师在博文里发牢骚,说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难带、学生如何如何吃导师、导师如何如何吃学生;当然,也有导师从积极的一面讨论了如何做好导师、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本人也来凑了个热闹,在大约一周前写了一篇博文,题目是能吃老师的是好学生(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id=274899),有网友提建议说,应该说说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所以,最近一个周以来,本人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下面根据自己对各类导师的观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据本人从教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在读学生的观点基本靠不住,他们对老师的评价不很实事求是),结合自己带学生十年来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好的导师应该肚子里有货色,而且要注意业务学习,跟上学术研究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有的吃的。如果连导师都没有什么货色,学生吃谁去呢?作为导师,他/她必须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这是起码要求,但是未必所有的导师都能做得到),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知识面宽广,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宽广的知识面,是任何一位导师都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人文社科各个专业导师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关系非常紧密(比如研究语言学的人,就必须懂一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工医类的导师虽然可能不如人文社科各个专业导师的知识渊博,但最起码应该具备一些艺术修养,除了专业之外,应了解两到三个相关的专业领域。根据本人的了解,很多理工类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就职于各个高等院校),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人文修养很低,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艺术欣赏能力,连普通电影、电视都无法欣赏(我真的遇到过连现实世界和艺术虚构世界都无法分开的理工类博士)。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很多学理工的人思想简单,缺乏想象力,不会发散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我称这种人一根筋,在学术上为线性思维者,看问题非黑即白(不过,如果有理工类的学者或者学生看了我的博文,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本人无意得罪你们,也并非是拿你们说事,而只是谈了谈我跟理工类博士交往留下的一点印象,难免以偏盖全。得罪!!得罪!!)。最近,诺贝尔奖刚刚颁发,科学网也轰轰烈烈地讨论了一把为什么中国就出不来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得出的结论无非有以下几条:第一,缺乏创造力;第二,投入不够;第三,教育体制有问题(若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岂止一两本专著所能容纳得下的?)。这里只是建议大家把杨振宁先生的一篇即席演说(题目是《物理与对称》)找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好好体会体会,或许会有点启发。 其次,好的导师应该甘心情愿叫学生吃。不愿意让学生吃自己的导师,往小里说未免有点小家子气,往大里说就是没有职业操守。猫当初作为师傅,没有把爬树的本领教给老虎,是因为害怕老虎把自己吃掉;在家庭作坊时代,中国各个行当的师傅教徒都留一手,是怕徒弟翅膀硬了,另立山头,抢了自己的饭碗。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有些导师也留一手,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缺乏自信,害怕学生超过自己;第二,完不成学校或者科研单位下达指标,影响考核成绩,最终影响晋升或者收入。这是导师的自私,是导师没有职业操守。说得上纲上线一点,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需要有奉献精神。不过,还有更令人发指的导师,吃学生竟然连骨头都不吐(科研成果获奖学生连名字都挂不上,不管做了多少工作,甚至所有的研究都是由学生做的),更有甚者竟然不允许学生继续从事博士研究的课题,有的甚至逼迫学生签定所谓的保密协议,规定若干年之内不允许从事现在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学生要去其他学校深造也不允许(这实有其事,因为所涉及的某些人是某个领域的大佬,怕影响当事人的前途,就不说得太明白了。)。 再次,好的导师应该有远见和宏观意识,能够把握住学科前沿,在选题和做课题的过程中给予切实的指导。这一点恐怕有许多导师也做不到(本人也不例外)。因为导师只有对本学科的动态了如指掌,才能在大方向上给学生指导,避免或者少走弯路。 第四,好的导师应该具有甘愿当学生的心态。本人认为,向学生学习不丢人,连孔老夫子都主张要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种种原因,最近一些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大,导师手下带的学生也多起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网上也讨论过),学生论文选题目也就庞杂起来(主要指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不很了解),导师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很难适应学生。这时,老师就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了。本人的做法是,如果选题离本人的研究领域不是很远的话,学生要用数个小时的时间将所选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如果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的话)、研究动态讲给我听,学生题目能不能做下去,判断的标准很简单,我能不能听明白。如果连我都不明白,那只能说明学生也没整明白,所以只好回去用功。如果选题跟自己的方向完全不同或者很陌生的话,我就仿效华东师范大学缪小春先生的做法,让学生推荐给我一两本最基本的书从头看起来,然后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予恰当的指导。 第五,好的导师应该讲原则,做事认真,实事求是。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恐怕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吧(当然,其内涵非常丰富,非一篇几千字的短文所能说明白的)。导师讲原则、做事认真,就是在学术问题上绝对不能马虎。本人认为,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做事比我们认真,而且讲诚信。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山东潍坊柴油机厂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但是,是合资还是引进了技术,尚没有做过调查)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时,手上戴着雪白的手套,往汽缸里一摸,发现里面铁屑超标十几倍,因此要求工人返工,结果遭到反对,还说什么我们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生产的嘛,干吗大惊小怪呢?我们的学生有类似的想法者也大有人在啊!最近一些年来学术造假案时有发生,不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如果导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得过且过,恐怕会贻害无穷啊!! 第六,好的导师应该能够因材施教。现在,由于就业压力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形成了千军万马奔考研的局面,招生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根本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来的,而是或者由于父母逼迫,或者仅仅是随大溜,或者是为了逃避就业;也有的学生虽然很认真,也很刻苦,但根本不是做研究的料子,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做研究的根器。怎么办?招都招进来了,又不能撵出去。所以,本人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一方面必须使他们明白我不会由于他们的原因降低学术要求的(虽不求他们能写出优秀的学位论文,但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另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志向,建议他们在做研究生期间能尽量为自己将来的事业、职业做一些准备,因势利导,在选择研究的课题时尽量向自己的工作兴趣靠拢。 第七,好的导师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容下不同个性的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跳出师门,从不同的导师那里和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今年我招了一个博士研究生,开学后很小心翼翼地打电话给我说,他要请假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去听课,有几个国内外专家来讲学,问我是否同意。我当即批了他假。人非圣贤,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关于这一点,我得益于已故鲁迅专家薛绥之先生。薛先生早年是学经济的,后来改行搞文学研究,虽然很有成就,当仍然非常谦逊,他就经常把学生派到全国很多高校去听某一领域顶级学者的课(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只能租住地下室或者到郊区租民房住)。 第八,好的导师应该是慈母严父(虽然我一向反对把学校办成家的模式,因为这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但是,这是中国的特色,没有办法)。在学术方面,导师应该是严父,对学生的任何错误,都应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责成其改正;在生活与事业方面,则更应该是慈母。现在的研究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方面难免有些偏差,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导师应该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哈哈!虽然不搞心理学专业,本人的心理学训练还真地派上了用场)。 最后,好的导师应该有大爱。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大爱的导师是不合格的!!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园地|77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为什么对学生“严酷无情”?
wangxh 2009-12-1 16:19
写了《学生旷课怎么办?》引起不少争论,虽然大家意见不一致,也连锁引出其它方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凡是关注此问题的教师或学生都觉得旷课确实是一个问题! 其实有一个更大、更严重的问题,鄙人不敢谈,恐怕也谈不透。那就是 学生为什么会旷课 ——虽然我一直在说教师应该负责任,但这种病态现象,根本不是教师能左右的,甚至孤立的一个学校也无能为力。 鄙人所说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心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其它的事情我们教师改变不了,说了也没人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加强教师的“责任心”而已。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严格要求学生,且只能是严格要求学生 。许多有识之士都说过,教育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最终的代价必须由学生个人去付出, 为了将来学生付出较少代价,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 对于旷课或缺课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不要把上课仅仅当作出勤点卯,而要遵守学校的纪律,而要当作在公司上班,或在军队训练,或在战场上拼杀!“不旷课”也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锻练方式。我为什么 严酷 、为什么 无情 ,因为 在未来的求学之路或人生旅途上,比“不旷课”要求更严酷、更难熬的事不知道有千千万万!在未来的道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沟沟坎坎、荆棘骇浪! 如果连“不旷课”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刻苦认真、还谈什么勤奋好学、还谈什么坚韧不拔、还谈什么国家与民族 ! 在我的课上, 只有病假和找工作的事假 ,其它一律视为旷课!找工作的事假只对四年级的学生有效。病假——必须有医生诊断书方可成立,否则旷课,没有如何商量的余地。旷课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一次扣1分,第二次扣2分,第三次扣4分,第四次8分,不仅20分的平时成绩丧失殆尽,考试资格早已经没有了。这是上课,即使考试不及格,还有补考的机会;即使取消考试资格,还是有重修的机会。要是在公司上班呢?老板或领导容许你任意旷工吗?轻者扣工资,重者走人,最可怕的是你的信誉和将来的提升机会也“随风而逝”了! 有人会说:你这样是扼杀天性,有性格、有偏才、怪才的学生都让你扼杀了。虽然我们是2.5流学校,虽然可能几乎没有天才,鄙人的确承认这种方式可能会耽误天才的成长。但是本来就少有的天才,在进入我管的地段之前已经扼杀的差不多啦!大多数的学生是:只要教师不严格,学生就旷课。比如刚刚结束的一门48学时的课,同样一个28人的班级,48个学时结束只有8人次缺课(疑似甲流病假1人次,找工作事假4人次,党员会旷课1人次,考驾照旷课1人次),而另外一个32个学时的课,最少时竟然只有8、9个学生去上课,有人还真认为有20位天才吗?能够为了 数量少于1个的天才 而置其他20多位正常人而不顾吗?不能,绝对不能!另外鄙人认为,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思维的开启更多的在课堂上,而不是不上课憋在宿舍被窝里或网吧里“自我修练”(我们的学生基本是这样,旷课的学生不是在宿舍睡觉就是在网吧,不是上网就是打游戏,有的甚至连续在网吧一个星期!) 中国孩子的成长不同于国外,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更不同于国外。不是中国孩子不需要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而是家庭、学校、甚至中小学教师根本没有给他们机会。孩子们该玩耍儿的、留下美好童年回忆的小学阶段(45岁左右至55岁左右的教师,是真正拥有快乐童年的一代人),我们逼迫他们学习,“不能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心声;该学习如何为人处世、无忧无虑的中学阶段,我们揠苗助长、逼迫他们超强度学习, 20年左右的时间产生了几千年才可能生产的近视眼 ,仅仅为了“考不上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吗”一句根本不靠谱的话。当孩子们大了,也进入大学了,突然发现:全是假的,进了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呀!即使勉强找个工作,也可能是从“民工”手里夺的!他们为什么要学习?父母、中学老师当初告诉他们,只要考入大学,就可以衣食无忧啦!进入大学,该学习了,该掌握更多的知识了( 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但是许多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与激情却没有了,只剩下找男朋友、女朋友一种半动物属性的激情了!这样的学生我们不严酷能行吗? 如果遇到 出工不出力 的学生怎么办?比如,来上课了,但或睡觉、或塞着耳机、或与同学窃窃私语等。当场揭穿或大声训斥或批评都有失风度,而且万一学生“怠慢”搞的教师挺尴尬的,再说学生也有“虚伪的尊严”。遇到这种情况,鄙人会“现场”想一些真对这些同学的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 非常正常的不利境况之下 (“ 有些阴毒 ”),这叫“ 杀一儆百 ”、“ 打蛇打七寸 ”,有感觉的学生一般能体会出来。为了不耽误正常授课,对实在木讷的学生,行几秒钟或十几秒钟“注目礼”也可能奏效,或者课后直言相劝。 另外,作为课堂上的主宰者,人道一些也未尝不可。一节课,40到50分钟,一句话不让说,一点儿觉不能谁,还不让听歌,全神贯注听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老和尚念经”,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有的说了,“我让学生说话了,让他们回答问题了,可是他们不说呀!”他们不想说,他们想问!所以,鄙人还有一条规定:看准时机可以打断我的授课,提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任何问题。即使我当时的回答不能令学生满意或根本答不上来也没关系。影响教学进度怎么办? 那个教学日历与教案是写给鬼看的——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 !你还真相信依靠它能教好学生吗?学生有了“施展的机会”或“出气口”,他们一般就不会“无声抵制或反抗”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授课当作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当作传递信息的桥梁,当作了解学生最好的途径,当作培养学生最好的方式,有谁会不快快乐乐的去做呢?当听到下面这句话的时候,有谁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呢?“老师,我们可愿意上您的课啦!一想到第二天有您的课,就迫不及待......”这个时候,学生早已忘记,他们是“被折磨、被摧残、被压迫”的一群人。 最后,附带说几句: 教师授课水平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上次也有朋友提及此事。讨论这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授课水平没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连上课都存在问题,最好不要讨论学生的问题,教师先找一下自己的不足再说。
个人分类: 教之道|6792 次阅读|8 个评论
精神
qyu111 2009-11-28 10:15
一次我出差到南京。在南京的火车站广场上看到有一群人在围观。我和所有的中国人在这种场合所表现的一样,马上加入了围观的人群。人群的中间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瘦瘦的,戴了一副眼镜。他站在那里哇啦哇啦的大声说着什么,好像是演讲。脚下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天生口吃,但我毕业后要做教师,要给学生讲课,我需要在大众面前流利的表达我的意思。因此我在这里练习我的说话能力。如果给大家造成不便,请大家原谅。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旷课怎么办?
wangxh 2009-11-27 18:27
【 按 】本文是看了 沈海军的《今天上课,缺课的人很多》 一文后,看出了沈老师的痛心。当时半开玩笑地告诉沈老师一绝招:通过点名尽快认识几个经常缺课的学生......后来又有人问学生多、不可能认识怎么办,所以就有了此文。说实话,超过60人左右的课还没上过,这个学生数量的课用认识学生的方法还是可以用的。要是超过200人,肯定不行,连点名都是很可怕的事儿! 现在大学生上课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旷课,使许多老师感到头疼。 主要原因: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负责任造成的!不要埋怨学生,更不能怪家庭和中学这就是中国特色。 按国家规定学生进入大学就是合格的,如果再出现问题,就是大学与教师的责任。 【 当然这非意味着学生没有责任,而且无论什么样的后果和代价,必须由学生来承担! 】 怎么办呢?鄙人的办法与观点: 第一,专门找旷课的学生,并尽快认识他们人人都高兴被关注,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认识自己,学生会很配合的,没准儿是浪子回头呢。这不仅仅为了管他们出勤,而是让他们来学习知识,是真心的,不是为了教师的尊严与权威。学生都不傻,他们肯定懂得负责任老师的苦心。【 这一招儿很好用,所以鄙人上课根本不用第二招儿的招数。在这里骄傲地告诉大家,用这个招儿数愣是把一个欠60多个学分,家长都到学校、并准备退学的学生修理的考上了研究生! 】如果还是不行,那就使出第二招儿。 第二,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我们学校教学条理上写的很清楚: 旷课三次及以上, 任课教师有权 取消该生考试资格。 虽然鄙人从来还没用过,但经常严正告诫学生,我随时准备使用这一权力,有谁想以身试法,请放马过来! 第三,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师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确实无能为力,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如果高校有这个能力,那建那么多监狱干什么? 第四,教师要追求讲课的性价比,而不是教师自己认为的讲课水平与质量。如果教师自己认为水平很高、质量很强,但学生吸收的效果不好,总体结果还是不好。相当于老师白忙乎嘛! 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什么,而不是上课时讲过什么。 都90后了,还认为靠水平和质量可以降服学生们年青而骚动的心已经略显过时喽! 由于网络的兴起与传播,现在中国的学生们几乎与美国学生同步观看的《越狱》、《橘子郡男孩儿》、《超人前传》等电视剧的(外语不好听不懂没关系,有字幕啊)。(有时候为了教学,也得看看这些电视剧的,这一点儿拉人不少人气)。 当然, 这并不是说讲课水平与质量不重要,仍然很重要,比以前更重要 ,否则现在的学生可以把你告上法庭无法无天的女儿就与同学一起造反换掉了一位海归老师。(自愧不如啊,当年也曾与同学造反要求换老师,但失败了。后来很内疚,所以成为这位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到工作单位报到是他老人家陪同去的但是我的这位老师讲课水平的确很差!)
个人分类: 教之道|941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给老师送礼——“投其所好”
wangxh 2009-11-27 12:56
昨天来了一个7月份刚毕业的本科生,送我一个喝水杯铁路文工团某演出队到他们那里演出赠送的纪念品学生说有意义,不花钱,我说非常好,非常感谢,就喜欢不花钱儿的礼物!。其实我说的是上学期间,学生不挣钱,花钱买的礼物,无论多么便宜,拒收!上班挣钱之后,哈哈,一律笑纳。 师生一场,学生给老师送点礼物,很正常。学生给老师送礼物送的不仅仅是礼物,更是一份情谊,一份感激之情,一份勿忘师恩之情,真正的老师是不会关注礼物的价钱的,但会琢磨礼物之外的东西这学生,咋想的呢,送这个礼物? 我觉得,学生送老师礼物,最好的就是投其所好最重要的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了解, 一个不了解老师生活方面的学生,是不会真正理解老师的教育与引导的 。当然许多老师的爱好比较特殊,可能费很大劲儿也琢磨不出来。哈哈,要注意啦,人总是有 好(ho)点 的!比如我的两位恩师硕导和博导,爱好非常明显而常见,前者爱香烟,后者爱美酒,所以只要回老家,回来就送家乡的香烟与美酒,两位老先生总是乐呵呵地说你们家乡的烟儿/酒儿不错呀,挺贵吧?回先生,不..贵..却生生的说。【不知道老人家要是知道了烟儿只有四五十块,酒儿只有三十块左右会作何感想?】 同学们给 亲老师(亲自指导做论文的老师) 送礼物时一定要想一想,否则效果不好,很可能还花很多钱儿买不到好。今年教师节就收到一份 非常不可心 的礼物。不是不高兴,老师没有挑学生理的,但确实不合适啊。几个同学商量给鄙人与贱内买了保暖内衣,虽然教育一顿不应该买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好好做论文、长本事啊等等,但礼物还是要收下的,否则太伤学生自尊心。让爱人到商店一查看价格,一个学生平均二三百块呢,趁60周年国庆发点儿补助还了人情。但是衣服真的不合适,我的小了,立马送给了岳父大人;贱内的又短又土气,送给岳母又太长太瘦,只好闲置了...... 几年前,两个本科生毕业时送来一瓶香水,差点把我笑死!笑过之后多心了,因为有一位是女学生。当时想啊,学生是不是嗅出我身上的臭味道呢?应该不是吧,平时自觉挺为人师表、没有不修边幅的啊!过了几年我才好意思问那个男学生为什么送香水,说是实在不知道送点什么,既想特别点儿的,又能让老师印象深刻。是印象深刻,几年了,香水瓶还在,鄙人一次都没用,现在香没了,只剩下水了。 鄙人的两个嗜好,大多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一是喜欢盆景和不开花的花草,一是喜欢喝茶。多年来,办公室、实验室、家里的花已经放不下了,既不舍得给人,又不敢养死,所以有时候挺愁的;茶杯也有数十个了,学生送的时候很是很高兴,这就是本文开始那个学生送茶杯的缘由。另外送茶叶的,基本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品过之后,只有情谊留着心里,其它的Gone with the water! 送一个比较永久性的礼物,老师应该会记住的。十多年前,一个学生送一个烟灰缸(那时年少轻狂,经常与学生一起抽烟),虽然绝烟已经多年,但此缸一直留着,包括其中搬过两次家,爱人总是说上一句这是学生送你的,不能扔了!
个人分类: 社会|9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师生恋之理性简析
szd23456 2009-11-25 16:57
师生恋也是师生交往现象中的一种,它发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以前发生过,现在发生着,以后也必将发生。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现象。 首先看看我们前辈中最有名的几对师生恋吧。 一、鲁迅和许广平 许广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到二年级时(1923年),因为学校请北大教师兼课才得以目睹鲁迅的风采,鲁迅先生那时给她们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可算做是一见倾心。若干年后许广平回忆这第一节课的感受时这样写道: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一年后 (亏她忍得) ,许广平终于主动地给先生写了信,从后来出版的《两地书》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可爱的师生起初简直就像是玩文字游戏,互相捉迷藏,最后才捅破那层纸,鲁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为妻。 (鲁迅先生的爱情真是让人着急和佩服,迈出这一步实难。鼓掌) 他们结合的方式就只是同居(鲁迅还有个名义上的妻子:朱安)。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不过,做他的女人也是蛮难的,不但这先生的身体是国家的,时间也是的。婚后公园也不肯去一次。鲁迅说:公园嘛,就是进了大门,左边一条道,右边一条道,有一些树。(此情可待成追忆:民国女子叶细细) 但,这不是今天我想说的话。 二、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的师生恋与其他师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缠软磨得到的,如果他像鲁迅先生那样玩文字游戏,他永远不可能成功。他是来自湖南湘西的只读过小学的穷文人。要不是胡适先生爱才心切,破例让他到上海教书,他永远不可能遇到白天鹅 张兆和。张兆和出身于江南名门世家,父亲腰缠万贯,这样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从文放在眼里呢?然而,沈从文一开始就迷上了张兆和,疯狂地写起了情书,不娶之毋宁死。1933年,31岁的沈从文娶了小自己8岁的张兆和为妻,相伴终生。 (大呼过瘾和佩服,当浮一大白) 三、余秋雨和马兰   (秋雨先生除了说话磨叽点,好为人师外,都是优点。特别是浪漫,此例也算是一个佐证吧,不知以后还敢否?) 四、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和翁帆结合时相差了整整54岁,幸好杨翁是学理科的,对数字比较敏感,否则一定每年都会为夫妻年龄倍数的问题伤脑筋。 (这鞋合不合脚,只有杨公自己知道。) (可惜,都是男老师娶女学生,有点代表性不强,无奈) 名人的学问水平自然是高的,想必他们的一切都跟名气相仿,包括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和身体的强度罢。而且只要有名人做了例证,自然也使讨论的声音降低好多:连都,那还说什么呀。 成因分析 老师走下神坛。 从前的教师是天地君亲师中有排名的,学生天生是晚辈,老师自然需仰视才见,又不知哪位仁兄发明了讲台,三尺讲台象悟空金箍棒划在地上的圈,保护了师傅,挡住了妖精。 如上述前两位的例子(鲁、沈),能成功实属不易。 新社会把老师拉下神坛,距离近了,才给了师生恋以可趁之机。 师生恋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土壤 在老师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某种异样的情感。尤其是导师制度下的单兵教练,把异样放大N倍。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着良师益友的形象,遵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所以,一般老师在学生眼里就很有内涵,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师对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同一领域研究越深入,就会越对老师感到崇拜。成熟的男老师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气质,绝对不是和女孩子同龄的男生所能有的,当然,也绝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女生能抵挡得了的。 奇怪的是,我们赶走了封建思想的同时却残留了男人大个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也无所谓的有趣想法。 男人抗老女人抗活,老妻少夫才更合理些,更符合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不过师生恋中老妻少夫现象就少得多,不知为何。 走入寻常百姓家 师生恋不只是在名人身上才发生的,更多的是普通的师生。身边的名人很少了,但故事并没有少,即使在师大也有几个这样的例子,不过,不象网上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拿来用了也不会有人追究,同事间的事未经授权就不便去一一点评了。 思考 正常吗? 一听到师生恋情,大抵会跟领导跟女秘书之间,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情感纠葛一样,让人心里沉沉地,无奈且无声的默许。 好象总会有些淡淡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在:无所谓了,现在的社会嘛! 真不知这样的评价是什么态度。那现在的社会是什么呢? 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还是平等,自由,个性张扬? 真是无所谓了?我想,还是有我们的大法宝中庸思想在作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嘛。如果那故事的主角是你家里的那位,就很有所谓了,对吧。 我们是个没有公民意识的国家自然学西方的一些东西学不来也学不象,加个中国特色上去才肯做,甚至做了也不敢说,以防遗老遗少们举了正统的大旗扑上来拼命。还真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纯粹的国人。唉 有错吗? 存在就是有道理的,不论什么样的恋情都有它的合理性。社会是面镜子,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影像。自然从我的角度看到的不能说服你们。或者如我常说的:虽然你是对的,但你不可改变我。 师生交往在课堂上也要付出情感才会打动对方,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可情感和感情是如此之近,让我们无法分清它们的差异。 我们渴望真挚的爱情,甚至宁愿做扑向烈火的飞蛾,一旦感情升华成了人类最美好的爱情,那师生角色的限制、年龄的限制、距离的限制、性别的限制,婚姻的限制都会变得苍白无力,甚或成了这感情升华的催化剂。 宁可万劫不复,也终义无反顾。 这种感情我们盼都盼不到,歌颂都来不及,哪里会笨到大煞风景地反对它? 自然更不能用对还是错来评价它。 高校跟部队有的方面很相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学生好比战士,几年换一茬。做老师久了会发现,自己一直在成长,学生却一直没有变,只是在变脸。 那火热的青春呀,怎能不让人流连? 当然,我们身边总能看到听到很多故事:某老师以某种潜规则暗示、胁迫等方式与学生发生性行为。 想想此类丑闻不禁也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被玷污而扼腕叹息。这理应被社会所不耻,虽也有市场和看点,但自然不会放在我所谈的范畴内。 平等吗? 老师和学生、医生与患者等特殊的社会关系显然是力量不对等的,且是力量大的一方帮助力量小的一方,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有一种契约式的信任。老师要追学生,比同龄的同学或青年追要容易得多。而一旦有了恋情却不能转为婚姻时,则力量小的一方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比较大。 德国有一首名为《黄金球》的诗,把爱比喻成黄金球,不断从上向下传,但球从来不会传回前面的传递者,因为一旦这样做,这个过程就会被破坏,就会终止。 (它主要说的是乱伦,借来用一下) 因为不平等,所以反对它,这也不符合逻辑,只是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选择,需要更慎重,多一点理性。 理性分析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儿子一天问我:爸爸,为什么我不在大街上撒尿,小狗却会呢? 我当时说:你和小狗在大街上可能都会想撒尿,这就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属性,即自然属性;但小狗会做,你不会,那是因为人还有一个属性,就是社会属性。即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儿子应该听不懂,我也笨笨的不知道怎么用他明白的话去解释。幸好我不需要再把这个意思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否则我真要汗出如浆了 情感是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也是重要的自然属性,是自然情欲。而道德律令则是社会属性。 道德律令所以是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不在于人是理性的存在,恰恰在于人是感性生物的存在,需要实践理性来约束自然情欲。但追求幸福即满足人的自然情欲又是人的本性。 批判哲学的批判(李泽厚) 这就是矛盾,是冲突。 我们不去扼杀可能会开出鲜艳花朵的嫩芽,但发芽前还请想想街头撒尿的小狗。 还有要说的话 一是为学生不值。 成熟女人(男人亦然不再重复)大多沧桑且多金,一切都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可是那都是别人培养和训练的成果,没有一点点你的功劳在,岂不失去了自己亲自培养打造一个的快乐?爱的重要标志是责任,是改造,改造对方的同时也影响着自己。青春只有一次,对自己好一点。 二是为老师不平! 借杨晓慧教授的一句话:社会有多复杂,我们的学生就应该有多复杂,我们的学生工作就一定有多复杂。说明老师也不能过于主观地把学生看得太单纯。 很多学生视自己的情感(当然了,被他们当作一种投资和权利交易的这份东西不知道还能不能叫做情感)和肉体为砝码,在换取自己需要的利益时,眼都不眨一下,反正早晚也要 嘿,这才真是无所谓了。 甚至有人有时只是猎奇的心理满足则让人脊背生寒。 有些学生的心理世界,那复杂和脏乱真让亲者痛,仇者快。 相反,有很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社会阅历远不及学生的,遇到洪水自然无法抵挡,纷纷落马。 一概都把责任推给教师,也是不应该,不公平的。 危害 想必都经过我的一番说教,即使有危害也不会发生。但很多人没有听到我的胡讲,自然也无法阻止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危害这一节也不敢省略。不过,只用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政法大学程春明事件害人害己,不再赘述。 忠告 如果不是丘比特一定选中了我们,还是不要去招惹师生恋情了,好吗? (草于2009年11月22日2:2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liuxiaod 2009-11-21 22:35
博士毕业的时候,导师跟我说,你已经超过我了,你现在是我的老师。当时我很吃惊。 科学网上有很多研究生,教授,希望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个人分类: 教育|2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珠海学生的温馨短信
罗帆 2009-11-20 11:13
去年到珠海给MBA班学生上课,从周五晚上开始连续作战。周日下午结束课程,傍晚时分,从吉大站上了去广州省站的大巴,顿时感到疲劳袭来。 其间,收到了珠海班一位学生的短信,祝一路平安。我回复了短信,然后渐渐进入意识模糊的状态。 途中,大巴停了下来。司机下车捣鼓了几下,上车继续开车,但难以启动。于是,他开始打电话,用广东话说了些什么,听不懂。然后,他用普通话对我们说:车出故障了,等后面那趟车吧!糟了,我还要到广州赶9:50的火车回武汉呢!明天学校里有课! 我急切地告诉司机自己要去赶火车,他说只有等。等了一会儿,他又开始打电话,不知又说了些什么。后来,他还是开动了车,但车速明显下降。就这样,车开一会儿停一会儿,最后总算开进了广州汽车总站。 我急忙下车,拖着行李匆匆地往火车站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候车室,还没找到位置坐,就开始检票了。随着人流涌上火车,找到了自己的铺位。坐下之后,手机铃响显示收到短信。打开一看,来自一个陌生的号码。 教授,您此刻已在火车上了吧?这两天辛苦您了!我是08珠海班的学生,很高兴和您共同度过了充实、愉快而又难忘的周末!不知您有否看过《第二次握手》?您优雅的举止、渊博的学识、娴熟的谈吐让我在读过这本小说十年后竟然如此鲜活地看到了丁洁琼的化身!更重要的是,您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唤醒了我的求知欲望,改变了我报读MBA时只想混个文凭的初衷。很遗憾不能随性随意地见到您,也很懊悔这短短的两天内我没有任何给您留下丝毫记忆的出色表现,那么就让我随缘吧!希望再见面时,我会比现在有所进步且能让您记住。感谢您教授,我们的人生因您而更加丰富多彩!随时欢迎您再来珠海!祝您旅途平安! 看到这条短信,心里感到温馨和慰藉,疲劳也缓解了不少。短信没有留名,但看风格,应该是位女生。老师在讲台上,一般会展现自己理想的一面。如果,那位学生看到我当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狼狈模样,还会觉得像丁洁琼吗? 我回复了短信,告诉她我高中时看过《第二次握手》,也喜欢丁洁琼,并且把她当作学习的榜样。谢谢她的真诚、鼓励和关爱,相信她只要有决心就能学到真功夫,祝愿她在学习期间收获更多些。 她回复道:因了您的鼓励,我将加倍努力!连续上课及长途奔波您一定很累了,为了所有关爱您的人,请好好呵护自己,早点休息吧!带着我们真诚的祝愿进入甜美的梦乡,晚安教授! 那个夜晚,在火车的隆隆声中,我的确是带着学生美好的祝愿入睡的。 一年之后,我再次来到珠海授课,与新的一批学生共同度过了又一个充实、愉快而又难忘的周末。在珠海逗留的几天,有时会想起那位曾经给我发过短信的女生。不知她现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况如何?通过一年的学习,是否有更多的收获?不知以后我们是否还有见面的机会? 如果我们有缘再见,希望她帮助我认出她我要当面感谢她,告诉她,学生的认可和赞美是对老师工作动机的最好激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正因为有可爱的学生,老师才会热爱教学,心甘情愿地倾注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当然,学生也能因此得到更多收获。老师与学生的互相欣赏和激励,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产出优质的教学成果。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577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生是需要鼓励的
kksonne 2009-11-7 22:58
盛弘强 2009-11-7 由于组织毕业十周年的同学会,我未能如约参加在西安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学术年会。会议有8分钟的分会场演讲,浪费机会也是非常可惜,我便让一位巴德年班学生(现为本科4年级)独自去西安参加会议出席演讲。 学生演讲一完毕,便给我发了一短信盛老师,演讲很成功~,大家对课程内容和巴班都超赶兴趣,说看到我就看到未来病理的希望!学生很是激动,连感字都写成了赶。两天后回来还给我带了兵马俑和皮影的纪念品。小姑娘还蛮兴奋地告诉我,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演讲结束后,好几位老师向她要PPT的演讲内容,说是回去后给他们自己学校八年制学生看看浙大八年制学生的水平。她问我,如此复制可否?(我平时告诉学生注意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事情,我个人的原则PPT格式的课件与会议资料一般不copy, PDF格式可以供他人学习参考,故她有此一问)。会议给她总体感觉收获很大,感触很深。 小姑娘大学2年级时一有空就跑到我们实验室,学习小鼠抓取和注射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操作,勤于思考和讨论。去年在我的指导下她写了一篇关于 实验小鼠标记识别系统的优化的方法学文章(一般总会修改10遍左右,反复斟酌措辞、标点符号等等),一投稿便给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接受而发表。 本次会议之前,我让她自行准备PPT(至少修改了3-4遍),然后先给我演讲,严格控制时间,我模拟提问一些细节问题请她一一作答,并让她注意演讲的侧重点和节奏,以吸引听众(本科生上台演讲在国内的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应该不多,她也非常珍惜该机会)。 一个人出行,路途遥远,我有点担心,让她飞机来回,考虑到费用问题,她还是选择了火车。 每一个来实验室的本科学生,我总是让他们从高温消毒、配试剂等最常规的做起。注意从工作细节培养他们。他们中部分人完成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整个申报程序都由学生自己做),有些学生参加中国科技创业大赛,有些帮我们实验室协助准备全国性的学术培训班等等,在具体的工作中学习与收获。我也会告诉学生如何审稿看文献,如何使用Endnote等检索管理文献,以及科研学习中的体会。 指导本科生来我们实验室的课余学习,(他们不是学校的SRTP学生科研项目也不是毕业设计)因此不算我的业绩,我还要花费相当的时间来培训新来的低年级本科学生。可每当我在其他方面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总会抽出时间来协助我做一些琐碎的工作。 我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当我读大学的时候渴望有这么一种模式,有老师愿意带这么一群充满思想与渴望的学生,但那时没有这样的条件。 今天,我自己成为老师,尽可能去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可能少走弯路。 我想我开博客的初衷也在于此(当然,有了博客就不用像祥林嫂那样喋喋不休地向不同的学生重复相同的话题了,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搞科研做学术,但是学生一旦有了参与学术讨论与发表的机会,便会增强其自信心。不是每一位搞科研的人自然而然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个领域,老师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判断,如果他看到了科研的枯燥与渺茫,与其性格不匹配,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的设计。如果他从中看到科研的意义也是兴趣所在,便可增强其信心。 经历是一种财富 !我与学生一起成长,希望是他们的 亦师,亦友,亦兄。 以此自勉! 附:我之前写的教育相关类博文 学生自学与求知精神 有一种职业从业前需要宣誓 中国的教育在哪里?--北大、浙大历史上四位绍兴籍著名校长的回答 学院式教育 与 学徒式教育 M.D.与Ph.D.漩涡中的中国医学生 对国内新一代病理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Most ideas about teaching are not new, but not everyone knows the old ideas. 如何增加邮件求助成功几率 不要太相信老师我的实验第一课 教师做一名扶学生上战马的人 推荐:科学工作者用英文书信选 推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工作的两本好书 明确定位,厚积薄发对中国博士后群体的现状分析与若干制度建议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112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生自学与求知精神
kksonne 2009-11-5 21:35
盛弘强 2009-11-5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能教会学生自学的老师是一流的老师 ,指明了当好老师的准确定位。在我的博文 中国的教育在哪里?--北大、浙大历史上四位绍兴籍著名校长的回答 一文中也引用了 蔡元培老先生的名言--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下一个问题是学生该如何自学,从哪里获取知识与技能,有哪些途径?一般不外乎以下方式: 1.课堂:也是目前大部分被接受的填鸭式教育的主要模式,严格意义上不能算自学的方式 2.图书馆:不言而喻的汲取知识的最佳场所 3.培训班: 比如新东方的外语培训,汽车驾驶学校(驾驶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4.专业会议:圈子内交流的好机会 5.社团协会的活动:有兴趣的爱好者聚在一起讨论容易产生动力火花,可以促使大家完成一项共同任务 6.报纸、广播:偶尔的一条新闻报道还有许多深度内容值得思索 7.网络(如google、BBS、博客) :新媒体的力量,让知识的获取成为定向检索更加明确 8.他人的交流、社会实践,如与同学、老师的交流: 思想碰撞可以获得新的提升,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9.......有待进一步补充 知识技能的获得应该如何对待,古人也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其实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求知的精神 (括号内为本人的评论小结)。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出处:《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说的是懂道理,人情练达讲的是识事理。世事一切都洞明,很透彻,是真学问。练等于经验很多,对人情世故很通达了,这是大文章。 3.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要有质疑的精神)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650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抛弃,不放弃
cyaninelotus 2009-11-5 16:08
这些天是期中考试,不停课,有些系晚上考,有些系周末考,我们系是下午最后两节课考试。所以,忙得不亦乐乎。 昨天早上好不容易有没课的空挡,正高兴呢,收到了一条短信,曰:葛导,昨天的热学...对不住了,哈哈,没办法啊。看了它,俺心里的感觉也还蛮复杂。呵呵,俺还没当什么导,他们倒给我升级了,当然,给我升级就意味着给他们自己升级嘛,我的级别越高,他们的级别也就应该越高啊。这些人,先不去考试,自己过过嘴瘾。 三个班一百五十来个学生,我认识的很有限,这给我发短信的是谁,我也不知道,姑且把他看成是学生的一个代表吧。我知道,他这是想看看我的反应。费了这么大的努力,还别出心裁出的题都和别的老师不一样,考砸了,那也是我这个总设计师的一种失败,我应该生气、伤心才对。凭心而论,我还真有一点点沮丧。不过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在他发短信之前我已经翻看了他们考卷的答题情况,与我以前面对的情况没有两样:学习的和不学习的,还有随意潇洒学习的,就这样三种卷子。这样的分布情况不会因为我认真努力而有所改观的,所以,我真的不必要伤心难过。 但是,我却必须面对这个状况!只不过得以比较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它,着急和伤心于事无补。我面对的状况是什么呢?他们基本都在听课,但是有一半的人只带一本书,不带笔记本。带笔记本认真的记笔记、积极演算的人有三分之一,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偷闲闭目养神的,或者看窗外风景的。课下认真回味的人数,那可能就更少了。说实在,在我的课堂上大家的表现已经不错了,所以,我不能要求更高。毕竟这是一种现状,不只是在我们学校,这是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学习现状的原因很多,我不想追究。但是这说明一大部分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低效率的问题-------不动笔想学好理科的可能性太小了,我以前也带过数学系和化学系的学生,经常在饭后散步的时候遇见他们在道边树下背普物。当然,这种方法的背后就是全社会的浮躁。 可是,这种浮躁不是学生们的错误。而我,一个当过学生的老师,我不能否定已经是基本长成大人的学生的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就算我知道错在哪里,我也只能引导,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解决或者更正这个错误。那么,我现在站在讲台上干什么呢?我只是一个播种的人,播种一些语言和认识和思想的种子,至于这些种子发不发芽,什么时候发芽,那是未来的前景,也许我是无法知道的。 教育产业化造成了这种结果,在来大学的路上过度的要求学习造成了这种结果。我抱怨是没有用的,而他们毕业后虽然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而我还不能肯定我今天教给他的东西,明天会成为他们的职业。因此,这里没有我可以抛弃的学生,我只能对他们说,我不以分数取人,在我眼里只有学与不学的人,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之分,只要他坐在我的课堂里,他就是我的学生,我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但是,我是一个教书匠,并且,是一个将要终身从事教书匠事业的人,我需要我自己拥有一种职业自豪感和努力之后的成就感。所以,我不放弃我的理想,我将继续在自己的讲台上努力。我不认为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是中肯正确的,但是,我相信,总有人会受到我的启发,我撒出去的种子就算真发不了芽,那它也可以成为别的芽的化肥! 所以,在我失败的今天,我决定不抛弃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也决心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我很有信心,我从这些不会学习的学生身上也看到了很高的自我期许和意气风发,我打算老谋深算地让他们跟着我的思路走。于是,我给他回信说:我得祝贺我自己,这跟我预计的情况一样啊......浅尝辄止,就是你这种好像见过又无话可说的样子。我不急,你得努力,咱们还有一次机会。 嘿嘿嘿,明天要和三个班都见一次面,讲完课之后得把那个有关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故事给他们讲一下,再推一把啊。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916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工作不好找
moxj 2009-11-2 21:36
今天,有几个兄弟出去找工作回来,结果没有一个定下来。不是他们期望值太高,而是去求职的学生太多,所能提供的岗位太少了。 回想六年前我本科这个时候,一些我们犹豫最终没有签的单位,如今已经不是一般硕士可以进得去了。即使属于艰苦行业的地质队,也把不少本科生拒之门外。而很多石油一线的岗位更是把英语六级为一个必要条件回绝了很多硕士生的简历。 网上随处可以看到教育部人事变动的消息。各级学校扩招的局面没有看到不同的报道。仅我所知的岗位用英语这样一个无关痛痒、对岗位并不适用的条件作限制也仅仅能在一点程度上防止招聘中的腐败事件,并且给学生一个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答案,对于这个行业却没有一点意义。 就算不找工作、不娶媳妇对我都是无关痛痒的事情,这么多无奈的同学们排队购买二锅头和我聊天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毕竟不能不是一件让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事情。 对各个行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还不清楚,对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更不能说有多清楚。没有什么感慨,也不能提什么意见,只有一种感觉: 民工潮后,又一种涌动在我耳边澎湃。 (明天找一张前几个月没有公开日记里的照片表达另一种涌动)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等学生用眼神教
热度 1 wangxh 2009-10-29 13:06
教育学生与教育孩子差不多。孩子一般分三等,学生也差不多,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等学生用眼神教 ,也就是即使传递一个眼色,立即心领神会,并付诸于行动,而且完成的很好。(这与 听不听话 没多少关系哦) 二等学生用语言教 ,不必多解释,一般符合“孺子可教”的标准。(这与 听不听话 也没多少关系哦) 三等学生只能用“棍棒”教 。但是学生又不是孩子,是不能用棍棒教的(实际上用棍棒教育孩子的也越来越少啦)。只能属于“朽木不可雕也”之类! 孩子我们可以“从娃娃抓起”,可是学生呢?当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的时候,可能已经伤痕累累了......
个人分类: 心之悟|4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