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葛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游览潘家园旧书刊区并淘书
xjtuhyg 2019-12-12 10:49
游览潘家园旧书刊区并淘书 其一 葛洪抄怨借书难, 今有交流旧物园。 芸帙万千任选宝, 觅得名著待精研。   注释:芸帙(yunzhⅰ):古代代称书籍。 其二 路线斗争遇数遭, 几多文献因人烧。 欲窥王谢堂前事, 莫忘地摊书海淘。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过小年”
热度 5 fdc1947 2016-2-2 09:11
说“过小年” 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是传统的祭灶日,民间又称过小年。 过小年是对着过大年而言的。过去小年、大年似乎都是北方老百姓的口头语,由于几十年来电台、电视台的影响,如今普通话普及,北方话(主要是北京及周围地区以及东北话)在全国大流行,像过小年、过大年之类过去的民间土话也就堂而皇之成了人人都懂得的华夏正语。 传统的过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天地四时、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各种自然现象、家族祖先、英雄人物、甚至人创造的物等等,都可以成为神或鬼,被人们或崇敬或恐惧。几千年来,人们总是谨慎地对待这些神鬼,恭恭敬敬地祭祀它们,希望它们能够保佑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至少不要给自己带来灾难。所谓祭祀,实际上就是对神鬼的贿赂。 不过,对于天地四时、日月星辰的祭祀,特别是对天地的祭祀,似乎只是天子的专利, 与天对话的权利普通人是不能得到的。 要想这样做,那是僭越,就有企图造反的嫌疑。而对于特定人物、特定现象、物的祭祀,往往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如对于关羽有关帝庙、对于蛇王,有蛇王庙等等。 留给一般人们祭祀的只是他们自己家的祖先和在自己家住宅之内的神鬼 ,如门神、灶神、井神、床神等等。 大年三十晚上的祭祀是祭祀自己家祖宗的,这毫无疑问是一家的最重要的祭祀。天地君亲,天地的事情由君王们去管,各家的祖宗是自己的亲人就必须各家管。孔夫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家的祖宗是不能乱管的。“是亲的不能不顾,不是亲的不能相顾”,对待人和鬼是一样的道理。传统的《朱子家训》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年三十的祭祀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称为过大年是名副其实的。 剩下的可以祭祀的神鬼之中,最重要的是灶神。早在《礼记·祭法》中,就规定了:“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东汉大学者 郑玄对此作注:“ 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 ”被我们写进化学课本的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微旨篇》中把郑玄所说的“小神”“司察小过”说得非常具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 。”灶神是天天在我们家里生活的(“居人之间”),能够看到我们的一切过失,然后上天去汇报(“白人罪状”),对于大的罪过就要扣掉我们一纪即三百天的寿命,小的过失也要折寿一算(三日)。对于这位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的“监察官”,我们可不惧哉! 另一方面,《后汉书·阴兴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宣帝时,有个专管祭祀管仲的人,名叫阴子方,“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 ”, 他就把家里的黄羊杀了祭祀灶神。“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万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 。”果然,其三世孙女阴丽华长得漂亮,被尚未发迹的刘秀看见,一见钟情,他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就把阴丽华接来做了皇后。以后,阴丽华的曾侄孙女又做了汉和帝的皇后,“阴氏封侯者四人”。原来祭灶还有这样的好处! 有了上面所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谁还不好好侍奉灶神。 宋人范成大有诗对于祭灶的过程和目的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对于宋代人来说,腊月二十四祭灶已经是“古传”了。“ 云车风马小留连 ”, 云车风马是灶神上天的交通工具,要烧掉的。 祭祀的食品主要是“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猪头、双鱼,这是三牲了,相当的隆重。 这样的祭祀,仅次于过年时的祭祖 ,所以称之为过小年的一点也不过分的。 当然, 今天我们在研究为什么祭祀灶神会如此隆重,远远超过其他神祇的时候,仅仅叙述古人的传说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看到,灶在古人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远非其他物品可比。 无庸多说,自从人们发现用火,火在古人的生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古时又没有今天的火柴、打火机这样方便产生火的工具,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用燧石打火,都绝非易事。保存火种就是家里的重中之重。 古人的住所,无论是仰韶文化遗址还是在龙山文化遗址,我们都能够看到,火塘或灶都是在房室内中间的位置,人们围绕火塘或火灶生活。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奥是室内的西南,是尊贵之处,祭奥时,朱熹说“略如祭宗庙之仪”。而一般人如王孙贾,把灶却看作比奥还重要。虽然这段话是否定王孙贾的意见的,但是从中也可见古人心中灶的作用。 直至今天,西南少数民族家庭内最中间仍然是火盆,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包中最中间的位置也是火灶。在他们那里还有古人的遗风。 所以, 人们在年底祭祀祖先之前的六七天,先祭祀灶神而不是其他神祇,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人们制造出尊崇和怠慢灶神而引起的两种全然相反报应的神话也不是偶然的。人们重视祭灶,把它称为过小年,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在一般的历史书籍和记述民俗的书籍中,几乎全都把腊月二十四的祭祀正规地称为祭灶,“过小年”似乎只是北方民间随便的称呼。但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很早就有,至少宋人文天祥的时代就这样说。文天祥有一首题为《二十四日》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春节前三日, 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 诗中很清楚地说了,那年的腊月二十四是在春节(古人的春节是指立春)的前三天。我查了一下,那年是西历1282年,具体日期是2月1日。那是文天祥就义的前一年。他被拘于元大都,想念江南的家乡(“江乡”)正在过小年。 文天祥还有另一首诗,《小年》,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燕朔逢穷腊, 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这也是他被拘于大都的时候所作,江南拜小年, 可见那时候江南过小年还相当隆重,还是要相互拜贺的。 有意思的是,数百年以后,“过小年”这种说法,似乎主要流行在北方的民间,南方人却仍然称送灶,而极少有人把腊月二十四称为过小年的,这样的“风水轮流转”,真是很有趣的事情。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234 次阅读|8 个评论
诺奖发源地:儒力、道心、仙缘、俗事
热度 2 zhouming2011 2015-10-21 15:28
广东惠州博罗县的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4年12月17日, 该景区和其它8处国内风景名胜区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执法检查中不达标,住建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不知景区管委会要如何动作才能达标。时来运转,机会来了 -- 罗浮山实乃中国诺奖发源地 (领导批注: 姑妄名之。先照周博主的说法叫,惠州博罗县政府应赶紧下手抢注 ) 。 罗浮山是葛洪炼丹、著书、羽化成仙之处。早在诺奖得主屠呦呦女士被公众知晓前,罗浮山葛洪洗药池旁就有一圈刻有《肘后备急方》的木板。诸位请看照片 。 那 句 千古名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在其中。 除此之外,有个规模不大的青蒿园,种有少量青蒿、菖蒲等药用植物 ( 领导批注: 要尽快扩大规模 ! ) ,丙戌年(2006年)建,建园志上也载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2011年屠呦呦女士获拉斯克奖后,园中新立了一块罗浮山的标准碑刻,记载此事( 领导批注: 为科学家得奖而树碑,罕见 !管委会做得好!诺奖后该如何动作,要好好研究 )。中英日三国文字的碑文中也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旁边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红色大字是全球最大的 ( 领导批注: 要申请吉尼斯纪录 ) 。 从选材上考虑,最后这块石刻足以让千古名言留芳万古。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出生于江苏句容。 乃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据 百度百科 说,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 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得名于葛洪字稚川,洗药池旁还有一个乾隆二十四年立的“稚川丹灶”, 是县级文物( 领导批注: 连同罗浮山的其它文化遗产, 要部署升级为国家级或申遗事宜 )。由于葛洪羽化升天,其弟子建了个衣冠冢。 1985年在当地老农的帮助下,找到了原址,由冲虚观道士重建。我去朝拜时,去衣冠冢的路上无游客,现场也清净无人,但冢前放置有令人恶心的鸡鸭鱼祭品。想葛仙炼丹,怎受得这等污秽之物( 领导批注: 景区管委会应赶紧撤走这些东西。在罗浮山广植 青蒿 ,凡朝拜者,均以 “青蒿一握”献上。组织清明扫墓活动,缔造清明扫墓新传统,即,扫墓不献花,只要黄花蒿 )。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华夏沸腾,街头巷议,雅俗共赏,热闹至今。令人叫绝的是,对这一切,古人在诺奖发源地早有预言 -- 通往山上的一块巨石上,分明有大红刻文“ 儒力道心仙缘俗事 ” 。 ( 领导批注: 太绝了!太神了! 太好了! ) 试想,抗疟新药研发是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设立的军工科研项目(“523项目”)。 周恩来既被颂扬他的人誉为大智大儒,也在文革后期评法批儒运动中被“四人帮”诬蔑为“现代的大儒”。 青蒿素项目启动并实施皆因“大儒”之力 - 儒力 ; 葛洪留下《肘后备急方》以及《抱朴子》等典籍乃是 道心 ; 屠呦呦于汗牛充栋、良莠混杂的中医药宝库中受药仙的“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启发,真个就是 仙缘 ; 至于屠呦呦得奖后的这一切热闹, 俗事 ! ( 领导批注: 以此博文为契机, 组织科学家、历史学家、中医药爱好者、地方志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儒释道从业人员等,继续深度挖掘罗浮山文化遗产,吸引投资者以及大学科研机构到罗浮山洽谈合作,共同打造中国诺奖文化产业园以及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另外,下图 洗药池上的题词落款,究竟是“邱逢甲”, 还是“丘逢甲“, 得搞清楚了。免得台湾同胞质疑。 )
5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画家蒋兆和先生笔下的葛洪像
热度 1 zoumouyan 2015-10-7 22:57
画家蒋兆和先生笔下的葛洪像 蒋兆和先生为多位中国古代科学家/诗人/历史名人/和近代及现代普通老百姓作画。 这是1955作葛洪像,贴于此。葛洪祖师是中国民间高度尊崇的天医。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6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砷化物:药物还是毒物?
热度 17 xcfcn 2011-6-26 18:57
砷化物:药物还是毒物? —— 吃海鲜别喝橙汁! 砷( As )与磷( P )都是第五主族元素,它有两个化合价: +3 和 +5 。它可以和氧原子化合成 As2O3( 砒霜, white arsenic) 和 As2O5 ,它也可以跟氧的同族元素硫 (S) 化合成 As2S2( 雄黄, reagar) 和 As2S3( 雌黄, orpiment) 。他们都有剧毒但在中医里又经常入药!关键还是量的问题。 1 、 西方化学史家一般认为,最早从含砷矿物中制取单质砷的人,是十三世纪日耳曼炼金家马格努斯 ( Albertus Magnus , 1193/1206-1280 ,教会博士,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 ) ,因为他曾用两分肥皂与一分雌黄共炼,制得类金属砷。 1962 年美国科学史家席文 (N.sivin) 研究我国唐代炼丹著作《太清丹经要诀》,发现其中所载的“造赤雪流珠丹法”实际上是还原雄黄为单质砷的方法,他依照原法仔细地做了模拟实验,所得到的生成物是类金属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王奎克等人和清华大学的郑同等人通过文献和实验提出葛洪 (284-363 )的《抱朴子》里的一段话才是最早发现砷单质的文献。不过似乎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国际化学史界的重视和认可。这段话是:“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如白冰。” 2 、砒霜剧毒。当年 光绪皇帝 和传说中的武大郎就是被这种东西毒死的,其典型症状是七窍流血。另外据 1961 年 10 月 14 日 《 nature 》的 文章 ,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后也是被砒霜搞掉的。 3 、砒霜用来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 ),最早西方有人用来治白血病,但未引起重视,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 韩太云 药师偶然发现民间秘方 , 由中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配制而成,将其改制成水针剂肌注治疗多种癌症,并自行命名为“ 713 ” 或“癌灵”注射液;后 张亭栋 医生做出重大改进, 陈竺和陈赛娟 阐述其机理,引起国际轰动,陈院士夫妇也靠此起家。作为商品名 Trisenox 已在美欧日上市,不过产权不是中国的。 4 、 海鲜与维生素 C 混吃容易中毒! 海鲜如龙虾和螃蟹富有五价砷合物,维生素 C 是还原剂,这样能把五价砷合物还原成三氧化二砷,导致中毒。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和饮料有青椒,西红柿、橘子、橙子及西红柿汁、橘子汁、橙子汁等。所以这类食物禁忌还是要适当忌口。当然当场死翘翘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大不了难受几天 。 (究竟有没有中毒还有争议) 5 、我们常把“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称为“信口雌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人用矿物雌黄制成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有误,则用雌黄涂抹后改写。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馆阁新书浄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惟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6 、据南方周末的报道: 让朱砂、雄黄退出中成药 。雄黄入药的中药甚多,尤其是儿童用药如牛黄解毒丸、小儿惊风散、安宫牛黄丸等雄黄剂量严重过量,严重的是砷化物是有累积性的,因为它容易跟蛋白质中含硫的氨基酸结合。故慢性砷中毒会导致皮肤、指甲、毛发(多含含硫的角蛋白)等病变。 7 、臭屁的砷基生命。去年美国科学家 Felisa Wolfe-Simon 培养了一株耐砷的细菌并发表在 Science 上引起轰动,因为他声称 As 可以代替 P 成为 DNA 的骨架 。但是发表后化学界多表质疑,最近 Science 又发表多人的 comments ,认为之前他声称的证据还不够硬。其实早在 1987 年哈佛的 F.H.Westheimer 教授就在 Science 上发表过经典文献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这次挑战显然没有成功。我自己也准备在这方面做点工作。 8 、据说端午要喝雄黄酒?我是没有喝过,当然也没有划过龙舟,但是粽子总是吃过的。不过,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型的故事还是听说过。据《清嘉录》中的《雄黄酒》一节,端午节似乎是卫生节。“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蔡云《吴歈》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雄黄主要用来“辟虫避瘟,消毒驱邪”。 9 、保罗·埃利希( Paul Ehrlich , 1854-1915 ),德国犹太人,化学疗法的提出者, 1908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其生平故事出现在 1940 年好莱坞的 Dr. Ehrlich’s Magic Bullet 银屏上。 他发明了 Arsphenamine ,又叫 606( 不是表示失败了 605 次,而是表示第六代的第六个品种 ) ,是当年治疗梅毒和嗜眠病的特效药(我们伟大的领袖列宁同志就是死于晚期梅毒发作,从而改写了苏联甚至世界史)。 其实在维多利亚时期,美女们流行把砷化物抹在脸 和手 上,以求美观和返老回春。 甚至她们还把砒霜就着醋和石灰粉喝到肚子里去,以让自己的皮肤显得更白一点。 10 、水污染致砷中毒,公开报道的著名案例是 孟加拉国 、台湾以及 广西河池 。主要是地下矿物开采导致的。但人身危害不是特别大。
个人分类: 化学与社会|72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世有不死之方,但无不死之人
sheep021 2010-10-10 20:00
世有不死之方,但无不死之人。 医药但可治病,但不能治命。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及其气竭,神仙也没办法了。 古书之中,治疗卒死之方甚多,有用乎?无用乎? 古人姑妄说之,我等姑妄听之,可否?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古人亦不如无古人乎? 尽信今人孰若无今人乎?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书中对 天花 、 恙虫病 、 脚气病 以及 恙螨 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 狂犬病 ,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该书今有明、清版本10余种。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肘后备急方》之最及临床意义 : 《 肘后备急方 》是一部集大成的急救医方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症、外科急症、传染性热病、寄生虫病、五官、妇、儿等。据原著者称,该书收集了张仲景、华佗等前代名医的医方和周、甘、唐、阮诸家备急。改编者陶弘景又增加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内容。从今本《 肘后备急方 》来看,也确实保存有如扁鹊法、长桑君方、仲景方、华佗法、范汪方、小品之删繁方、支大医方、刘涓子鬼遗方、席辨方等我国早期医学典籍的内容。据现代研究,书中部分疾病、医方、医技的记载,都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最早的。现将其一一列举,以期能使我们对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医药状况有一初步熟悉,从而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中医药学。 1疾病之最 1.1天花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有如下描述:此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 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世人云,元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其义是说该年有一种流行病,发病时,不多久从头到脚,全身长出一个个像火疮那样的大疮,疮里满是白色的脓浆,这些疮,此起彼落,旧的溃破,又长出新的,治疗如不及时,严重者会死亡,治好的则会留下紫黑的疮疤。这种病于东汉建武年间在南阳的战争中,从俘虏中传染得来,固命名叫虏疮。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花病记录,且是对天花发疹的顺序、形态、预后及诊后表现都有描述的记载。 1.2脚气病葛洪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脚气病,在《肘后备急方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中有:脚气病之,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屈弱,或少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上,则杀人。文中所述脚气病即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现代医学将脚气病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湿性渗出型脚气,症状是两腿浮肿、浮水;第二种是干性脚气病,症状是患者皮肤有麻痒的感觉,甚则脚溺不能行走,就是葛洪说的行起忽弱,微觉痛痹;第三种是心脏病型脚气病,这类患者常出现水肿,不及时治疗,病邪则上攻而影响心脏危及生命。上文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与现代医学脚气病症状和危害性描述相符。 1.3恙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有: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及阴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人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现代研究: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了一种叫做东方立克次氏体的病原体引起的。而研究发现东方立克次氏体是无法侵袭人体的。它需要一种媒介的帮助,就是恙虫。恙虫的幼虫叫恙螨,恙螨有好几百种,其中只有颜色发红的红恙螨和地里恙螨传播恙虫病。这种恙螨,葛洪在当时就发现了,称之沙虱。葛洪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朴子内篇登涉》中描述沙虱说: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据考证,这是世界上对恙虫病最早的熟悉和记载。 1.4腰椎间盘突出症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中有:治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风卧湿,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缓弱,宜速治之方。此文中葛洪明确指出该病为本虚标实证,以肾气虚在先为本,风寒湿邪后入侵为标。症见初为腰部疼痛,然后转移至臀和下肢,致下肢发生疼痛,最后发展到肌肉萎缩行动不便。这些描述与后世对腰突主要病因的论述相吻合:积累劳损致肝肾不足,或伴风寒湿邪侵袭致病。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记载。葛洪对上述四种疾病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医疗技术的认知水平,其对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的熟悉为预防医学和流行病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熟悉反映了当时对骨伤科慢性病熟悉的最高水平,为后世更好地诊疗该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技术之最 2.1最早的导尿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治小腹满,不得小便方中记载:细末雌黄,蜜和丸,取如枣核大,内溺孔中,令入半寸,亦以竹管注阴,令痛朔之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此法比传统认为孙思邈《千金方》中的葱管导尿术还早250多年。 2.2最早的洗胃术葛洪在治食野葛已死方中最先运用了洗胃术,以物开口,取鸡子三枚,和以灌之,须臾吐野葛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洗胃术记载。 2.3最早的疮痈引流术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中有毒病下部,生疮者深导之,又方生漆涂之,绵导之,又方煮桃皮,煎如饴,以绵导之。据考证这是最早提出的引流之法。 2.4 最早的咽部异物剔除术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误吞诸物及患方第五十一》中有治小儿误吞针,用 磁石 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作窍,丝穿,令含,针自出。就是说选用一块如枣核大的 磁石 ,磨光滑,钻孔穿线,叫病人口含,铁针就可被吸出来。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咽部异物剔除术。 2.5 最早的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千金方》中记载引用《肘后方》中治疗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葛氏方治卒失欠颌车蹉跌张口不得还方,令人两手牵其头,暂推之,急出大指,或昨伤也。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此法现今仍常用于临床。 2.6最早的骨折小夹板疗法的应用在《 备急千金要方 》中记载了《 肘后备急方 》治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运用竹片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地黄烂捣熬之,以裹伤处,以竹编夹裹,令遍缚,令勿动,勿令转动,一日可十易,三日差。据考证这是最早的小夹板外固定疗法。 2.7最早的器物灌肠法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 》中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筒吹入肛门中,取通。这表明当时已经有器械灌肠,而且是加压灌肠,通过对筒中吹气,帮助克服压力,使药物入直肠以达到通便的目的。据考证这是最早的器物灌肠法。 2.8最早的口对口呼吸抢救法葛洪曰:治自缢死,心下尚微温,久犹可治方渐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起发,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砻砻转,或是通气也,其手捞入,当益坚捏持,更递嘘之。据考证这是最早的口对口呼吸抢救法。葛洪在创伤外科学里提出和创用的诊断、治疗创伤外科和中医急症的方法对创伤外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骨折脱位整复方法的独创,为我国骨科治疗创伤骨折及关节脱位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其所创的夹板外固定法,开创了中国骨伤科治疗骨折的新纪元,成为此后1500多年来,中医骨伤科乃至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常规大法之一。葛洪在创伤外科方面的学术成就是辉煌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的聪明。 --------------------------------------------------- 《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 属性: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 一方取葱黄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佳。扁鹊法同。是后吹耳条中。葛当言此云吹鼻,故别为一法。 又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两耳,极则易,又可以筒吹之,并捧其肩上,侧身远之,莫临死人上。 又方以葱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无血难治。有血是候,时当捧两手忽放之,须臾死人自当举手捞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七八寸余,大效。亦治自缢死。与此扁鹊方同。 又方以绵渍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惊。 又方视其上唇里弦弦者,有白如黍米大,以针决去之。 又方以小便灌其面,数回即能语。此扁鹊方法。 又方取皂荚如大豆,吹其两鼻中,嚏则气通矣。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 《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蹶方第二 属性:尸蹶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股间暖是也,耳中虽然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蹶,救之方。 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复吹右耳三度,活。 又方捣干菖蒲,以一枣核大,着其舌下。 又方灸鼻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壮。若妇人,灸两乳中间。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 此亦全是魏大夫传中扁鹊法,即赵太子之患。又张仲景云,尸一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也。 以菖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又云扁鹊法。治楚王效。 又方剔左角发,方二寸,烧末,以酒灌,令入喉,立起也。 又方以绳围其臂腕,男左女右,绳从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绳头五十壮,活。此是扁鹊秘法。 又方熨其两胁下,取灶中墨如弹丸,浆水和饮之,须臾,三四,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又小管吹鼻孔,梁上尘如豆,着中吹之,令入,瘥。 又方白马尾二七茎,白马前脚目二枚,合烧之,以苦酒丸如小豆。开口吞二丸,须臾,服一丸。 又方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针足大指甲下肉侧去甲三分,又针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内,去端韭叶,又针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又方割雄鸡颈取血,以涂其面,干复涂,并以灰营死人一周。 又方以管吹下部,令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 又方破白犬以拓心上。无白犬,白鸡亦佳。 又方取雄鸭,就死人口上断其头,以热血沥口中。并以竹筒吹其下部,极则易人,气通下即活。 又方取牛马粪尚湿者,绞取汁,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强发之;若不可强者,乃扣齿下;若无新者,以人溺解干者,绞取汁。此扁鹊云。 又方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槌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此法三灸各三,即起。 又方令爪其病患人中,取醒。不者,卷其手灸下文头随年。 又方灸鼻人中,三壮也。 又方灸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壮。此华佗法。一云三七壮。 又方灸脐中,百壮也。 扁鹊法又云断豚尾,取血饮之,并缚以枕之,死人须臾活。 又云半夏末如大豆,吹鼻中。 又方捣女背屑重一钱匕,开口纳喉中,以水苦酒,立活。 按此前救卒死四方,并后尸蹶事,并是魏大夫传中正一真人所说扁鹊受长桑公子法,寻此传出世,在葛后二十许年,无容知见,当是斯法久已在世,故或言楚王,或言赵王,兼立语次第,亦参差故也。 又张仲景诸要方。捣薤汁以灌鼻中。 又方割丹雄鸡冠血,管吹纳鼻中。 又方以鸡冠及血涂面上,灰围四边,立起。 又方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以灌喉中。 又方大豆二七枚,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矾石半斤,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骑牛临面,捣薤汁灌之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目及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矢便者。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一升,温酒灌口中。洞者,稀粪也。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 若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者。马屎一丸,绞取汁以吞之。无湿者,水煮取汁。 又有备急三物丸散及裴公膏,并在后备急药条中,救卒死尤良,亦可临时合用之。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当尔之时,兼有鬼神于其间,故亦可以符术而获济者。 附方扁鹊云,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已死者为治,皆参用此方。 捣菖蒲生根,绞汁灌之,立瘥。 尸厥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股间暖是也,亦此方治之。 孙真人治卒死方。以皂角末吹鼻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