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严东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深切缅怀严东生主编
热度 9 sciencepress 2016-9-19 17:11
2016年9月18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先生在上海逝世。 严先生于1963~2002年期间担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编委,历时四十年时间,见证了“两刊”的发展。在1988~1996年担任“两刊”第四届联合编委会主编期间,他主持了“两刊”和中国科学杂志社的一系列改革工作,为推动刊物进步和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忆昔日之艰辛与努力,促今后之创新与攀登”,这是严先生于“两刊”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所写下的题词,他的话一直在激励着“两刊”编辑。 现整理摘录严东生先生生平及主要成就,以此表达我们的深切缅怀之情—— 老照片 严先生为“两刊”创刊六十周年题词 ▲ 1994年,严先生参加“两刊”编委会(后排居中者) ▲ 1995年,严先生在“两刊”创刊四十五周年暨中国科学杂志社成立大会 上 (主席台居中者) ▲ 一、成长历程 严东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籍浙江杭州,1918年2月10日生于上海。 他年少有志、读书勤奋,高中毕业时已可阅读英文名著,并养成了运动习惯,锻炼了体魄。 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迈入终身从事的化学专业殿堂。1937年,从清华大学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于1941年在燕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他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燕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唯一一位应届“斐陶斐(PhiTauPhi)金钥匙奖”的获得者。 1946年,严东生获得留美奖学金,先在纽约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主修无机材料(陶瓷)。1949年2月,严东生以“高温氧化物系统的相平衡”的博士论文获陶瓷学博士学位。他成绩优异,同时被四个荣誉学会选为会员,获得四枚金钥匙,这在美国毕业生中都很罕见,更为中国学生赢得了荣誉。 1949年10月严东生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提前结束与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聘约,提早回国。 1960年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他被任命为副所长。1977年任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7~1992年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起任名誉所长。 严东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第11、12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11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严东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多年来,他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为国家的科技、国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攻克高含氟量铁矿石冶炼的世界性难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严东生结合我国工业建设的实际,立即开始了耐火材料的研究。他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该标准问世以后沿用甚久,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开展了窑炉热平衡的研究,提出了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 针对包头钢铁基地铁矿石含氟量之高世界罕见的难题,严东生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和合理选材”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高炉各部位选用相应耐火材料的可行性建议,攻克了铁矿冶炼史上的这个世界性难题,为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发明金属陶瓷隔热和抗热冲击梯度涂层 1963年,严东生、丁传贤和他们的课题组率先创建了制备火箭发动机防热涂层的火焰喷涂和等离子体射流喷涂设备和技术,系统研究了金属陶瓷梯度涂层的抗热震、隔热性能与在高温瞬时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热应力关系,发明了金属陶瓷隔热和抗热冲击梯度涂层。 自1967年起,上海硅酸盐所已能批量制备这种涂层,成功用作我国多种型号火箭发动机的高温防热层,保证了火箭发动机的正常运行。这种金属陶瓷过渡型梯度涂层的发明成功,打破了国外的禁运和封锁,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同时,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海硅酸盐所还发展了多种系列的耐高温、绝热、耐磨损和红外辐射等涂层及梯度功能材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许多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三) 研制成功我国洲际导弹首选的耐烧蚀型防热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按照国家航空、航天及国防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严东生和郭景坤带领课题组开创性地运用纤维补强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探索陶瓷基高温复合材料的成材及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可能性。他们研制出一种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极高的断裂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机械冲击特性,能应用于极端高温和强热震环境, 成为我国洲际导弹的首选耐烧蚀型防热材料。1980年,它在我国洲际导弹成功地发射到太平洋指定区域,保护导弹“战斗部”能按事前计算轨道安全再入大气层并击中预定目标的试验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种用于洲际导弹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碳/碳复合材料,是中国的独创,这是继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以后,在国防尖端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同时,这种材料还作为飞船和卫星天线窗的框架材料,应用在我国发射的各种类型人造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上,在我国的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开创性地进行复杂氮陶瓷系统的组分设计和晶界工程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严东生领衔的课题组率先在国际上开展多元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研究,开创性地在“相关系”基础上进行材料的组分设计和晶界工程研究。 严东生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 Si 3 N 4 -AlN-M x O y (M = Y,Nd,Sm,Gd,Dy,Er,Yb,Ca,Mg,Li)系统“亚固相”关系的研究,确定了“M 掺杂α-Sialon”的固溶范围,完成了Y-Si-Al-O-N 系统“富氮区”中“亚固相”关系的测定,发现了若干个很重要的相容四面体的“相关系”。他们发现了44幅无机高温体系相图,其中28幅被美国标准局出版的《氮化物相图手册》收集,12个含氮化合物的X 射线衍射数据被国际粉末衍射中心接受为标准卡片。 他们首次在世界上提出,采用高熔点YAG ( Y 3 Al 5 O 12 )作为α-β-Sialon复相陶瓷的晶界相,用化学计量学的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材料的组分设计,优化Sialon和YAG 的配比,制备的Sialon复相陶瓷在高温强度、断裂韧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这种在“相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组分设计工作在国际上具有原创性。他的课题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世界上研究复杂氮陶瓷系统“相平衡”的三个中心之一。 (五) 发明改进型多坩埚下降法技术,突破“晶体生长” 的工业化生产瓶颈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的25年间,严东生一直致力于国际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的闪烁晶体的研究、开发与大批量生产工作,为国际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受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委托, 严东生 带领下的上海硅酸盐所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提供了优质的BGO大单晶,后又积极开拓了BGO晶体在现代核医学诊断装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中的应用渠道,使上海硅酸盐所连续8年在该领域占领了约80%的国际市场,每年创汇近两千万美元。 二十多年来,严东生与丁肇中的合作,成为中国科学史上通过国际间科技合作,促进我国科技研发能力提高的一个经典案例,不断推动着我国在闪烁晶体领域的进步。 (六) 预见纳米材料研究的重大意义,促成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初,严东生凭借他对国际科学发展的独到眼光及对纳米科学前沿领域的关注与把握,在国内学术界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还相当陌生的情况下,最先提出要进行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计划,组织开展纳米材料的研究,促成了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使“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当时国家“攀登计划”的第一批启动项目之一。 1992年,他和南京大学冯端一起作为双首席科学家,共同主持了“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国家攀登计划,在五年时间内获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科研队伍。我国纳米材料与纳米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与研究成就,与严东生当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以及在以后过程中的亲力亲为,为科研工作付诸实践所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严东生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碳纤维补强石英复合材料制备工艺,1981),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1985),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火箭发动机防热涂层,1984;非真空下降法生长大尺寸高质量CsI-Tl晶体,199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介孔基复合材料设计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应用探索,2011)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包头铁矿高炉冶炼过程中氟的行为研究,1982;稀土氧化物高熔点氧化物系统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研究,1985);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市奖项多项。 三、科技战线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严东生不仅在中国创建了无机材料科学,是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且也是科技战线上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960年,上海硅酸盐所成立之初,他根据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的需求,及时对上海硅酸盐所的科研方向和整体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逐步转到以无机新材料和材料科学为主攻方向,建立了高温结构材料、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无机涂层和特种玻璃五大新的研究领域,使上海硅酸盐所的发展能跟上国际科技前沿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同时,他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在全所乃至全国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网络。20世纪90年代初,他预见并最先提出纳米材料研究的重大意义,促成了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他还直接参与国家几个重要阶段科技政策、规划的制定。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以及“科学十四条”和“十年科技规划”的研讨和起草工作;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后,建立了一整套依靠科学家的基金评审制度,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体制的建立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出的“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活跃世界科技舞台 严东生一贯倡导科学研究要进入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充分发挥海归学子的独特优势,不断将中国科学界与外界,特别是与西方科学界的关系紧紧地联系起来。 严东生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成就、他的谦和好学、平易近人和不断进取的品格备受各国同行的尊重与推崇。他代表中国科学界、中国科学院和上海硅酸盐所所展示的个人魅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尊重,先后获得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校的名誉科学博士,美国陶瓷学会的杰出终身会员,日本材料研究学会和印度材料研究学会的荣誉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和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等称号。他于1991年获日本陶瓷学会的“百年国际奖”,是获此殊荣的十位材料科学家之一。 他被邀请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如亚洲各国科学院联合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理事,国际陶瓷科学院创始董事等。还受邀担任《国际陶瓷学》主编,《国际固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和《材料通信》等杂志的编委。他还曾任国内《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主编。 五、栽培桃李,基金助学 严东生不仅对自己有“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的八字箴言严格自律,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来培养年轻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以及上海大学的名誉校长。 自1978年起,严东生陆续选派多名访问学者和学生去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及美国和日本等国研究机构深造,许多人回国后在高温结构材料、高温涂层、陶瓷物理化学和快离子导体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成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 他还曾捐出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金和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奖金,建立“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 严东生是一位深受大家尊敬的学者、长者和师者。他那博学厚德、敬业乐群、严谨求实、儒雅淡定的大师风范,勇于探索攀高、不断开拓创新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在他的培育和熏陶下,年轻一代正在茁壮成长。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839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两院院士严东生
cuiyerang 2010-10-11 20:53
这位杰出的材料化学家,一生与无机材料打交道,成果涉及高温结构陶瓷、无机复合材料、高温无机涂层、耐火材料以及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研究等方面。为我国飞机制造、卫星上天,突破着一个个材料瓶颈。这位卓越的科技管理者,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期间,建立起了一套依靠科学家的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客观、择优支持、杜绝行政干预的原则。这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积极推动我国与海外的学术交流,晚年还应邀出任了欧美同学会会长,为凝聚海外归国学子,为祖国建设出力。 当他谈起这一切,总时不时会说无非二字。这两个字中,流露出一种智者的自信。这种自信,能应对一切困难的挑战;这种自信,能包容种种疑虑,开拓前行的道路。 早年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学习 简历 1918年2月10日出生于上海,1935年-1941年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49年5月在美国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年4月回到祖国,任开滦化工研究所及北方交通大学副所长、教授。 曾任中科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化学学部委员。1981年5月-1993年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化学部主任。1981年-1988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特邀评议员。1981年-1987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82-1988年任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员。1987年1月起任中科院特邀顾问。 1982年-1988年任亚洲各国科学院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1995年任主席。 创新激情到老不衰 就在我们采访严先生的前几天,刚得知他领导的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了2007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为国内外唯一能利用下降法工艺,大批量制备出大尺寸、高性能掺杂钨酸铅晶体的单位。 当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时,严先生呵呵一笑,说:主要是年轻人在做了。但谁又能否认,这个历经14年探索与攻关完成的成果中,何处不闪烁着这位耄耋院士多年的经验结晶和智慧火花呢? 从1935年踏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严东生就在无机化学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一腔创新的激情,至今仍鲜活激越,如清泉汩汩,无衰无竭。 科研:急国家之所需 在外行看来平淡无奇的粉末、块块,在严东生看来,却如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奇兵,在经济建设、国防、科技的前沿冲锋陷阵:送卫星上天,纳铁矿炼铁,甚至钻入人体治病疗伤。而他,既像伯乐,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选出奇才,又像三军统帅,将各种不同材料训练再造成合用的特种部队,为国家出力。 1949年春天,严东生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博士学位。当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他辞别伊利诺伊大学,于次年初夏回到了中国。他深知,祖国百废待兴,多么需要自己为她发展材料科学。此后,他的科研生涯就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50年,我国钢铁工业急待恢复,严东生就任开滦化工研究所副所长后,立即开始了耐火材料的研究,并到鞍钢参加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测试标准。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多年,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1954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包头钢铁厂的建设是国家重点项目,然而包头铁矿的含氟量很高,由于高温下一些氟化物具有很强的侵蚀性,对炼铁装置中的耐火材料的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在国外铁矿冶炼中还从未碰到过。这时,刚到中科院冶金陶瓷所任研究员的严东生立刻对耐火材料侵蚀机理和合理选材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先后写出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和报告,对高炉各部位的选材提出了科学建议。最后,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 稀土中蕴藏着各种稀有金属,其中也蕴藏着许多特别的未知的应用,怎样挖掘我国稀土矿藏的潜在价值?1960年,严东生担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后,指导两个课题组对稀土氧化物与其它高温氧化物体系,进行了十几个系统的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基础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为此,他们在1982年再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上世纪50年代,他研究各类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抗氧化无机涂层和无机高温材料的制备等,使我国飞机发动机的寿命成倍提高;60年代,他研制新型扩散涂层材料,为我国各类卫星的姿态控制开发了关键材料和部件;70年代,他倾心发展特种无机复合材料,为远程导弹突破再入热障难题、发展洲际导弹提供材料基础;80年代,他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从材料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网;90年代,他预见到纳米级无机材料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又朝着这个方面开拓。 管理:内行评审立制度 能攻下一个堡垒的,是将才;能运筹帷幄、统筹全局的,是相才。在科研领域,严东生可谓是出将入相的全才。他不仅在科研上建树不断,在科研方向的把握上,也眼光独具。 1960年上海硅酸盐所成立,时任副所长的严东生就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传统硅酸盐材料,逐步转到以无机新材料为主体的轨道上。 在他的领导下,上海硅酸盐所在晶体方面,除水晶、云母、金刚石外,开展了电光、声光、闪烁晶体的研究,侧重晶体生长,并相应开展性能测试与器件研究,对铌酸锂、氧化碲、钼酸铅、钽酸锂晶体的研究在国内是开展最早的,也是做得最好的,后来对锗酸铋(BGO)的研究与开发无论在质量、数量上均居世界前列。在结构陶瓷方面,开展了氮化物、碳化物、相变增靭氧化物等新材料的研究,使上海硅酸盐所成为国家六五、七五无机材料攻关项目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氮化硅的研究可以说是全国的发源地,对涂层材料的研究也是如此。 80年代初,严东生在对国内外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领导提出了《无机材料的新进展迎接未来的挑战》的报告,建议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强某些薄弱环节,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领域缩短与国外的差距,重点发展几种与信息、能源密切相关的无机新材料,以此作为开创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口,使微电子技术、光导通讯、新型发动机、太阳能利用、能源储存等技术得到更快的发展。这些建议在编制1986-2000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的新材料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让科学家管科学家,避免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行政干预,是严东生对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一大贡献。1981年严东生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负责常务工作并主管科学院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委员会。 那时,我的家人在上海,我在北京一直住旅馆,吃客饭,持续了好几年。严东生说起那段日子,淡淡笑了笑,反正那时候出差多,也不很在意这些。80年代初,科学的春天刚刚到来,为重新建立一套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他和同事到科学院下属的各个所潜心调研。当时我们每到一个所,都要住上五六天,白天晚上开会、谈心不断,一个个实验室去看,掌握了大量而实在的情况。 在如此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他领导建立了一套依靠科学家的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客观、择优支持的原则,明确规定不得有任何行政干预,这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作体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交流:心结四海纳贤才 严东生俨然是我国材料学界的一张国际名片,他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法国波尔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美国陶瓷学会杰出终身会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会衔称委员、亚洲各国科学院联合会主席、国际陶瓷学联合会执行理事和亚洲地区代表、国际陶瓷科学院创始董事、国际陶瓷学大会主席团成员 他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些头衔对于他的意义:要进行充分的国际交流,才能走到世界科学的前沿,让世界科技为我所用。 改革开放后,严东生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开始了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联系的努力。1978年,严东生参加中科院访英、瑞典代表团,访问期间签订了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及皇家工程科学院的合作协议。1979年严东生推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第一位赴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此后又陆续派出多名去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访问学者,这些人回国后大都成为新一代的学术骨干。 从1979年开始,严东生又利用在美国的同学关系,促成了中美陶瓷学界的学术交流。他多次组织双边和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学术会议顾问委员会顾问,受邀请作报告,并通过这些活动确立了我国陶瓷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 严东生与丁肇中教授的合作,成了我国科学史上通过国际间科技合作促进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个合作在此后的20多年中,不断推动着我国在闪烁晶体领域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几乎是独占性的产业。 1983年,严东生了解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L3组的丁肇中教授由于建造L3探测器中高分辨率电磁量能器的需要,要生产一万多根23厘米长的BGO晶体。当时,国内外尚无人能长出这种无缺陷、大尺寸的晶体。 但严东生决定接受丁肇中教授的要求。他大胆改变该晶体的生长方案,经过一年的实验室研究,就得到性能优良的大尺寸(30厘米长)单晶体材料。当时美、日、法有关公司也在竞相研制,但在各项性能的比较测试中,上海硅酸盐所的晶体名列榜首。在此基础上上海硅酸盐所和L3组签订了合同。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尺寸晶体批量生产的开发工作,保证批量晶体的质量与成品率,成为世界上BGO产出规模最大、质量可靠、享有信誉的单位。 严东生颇感欣慰地说:现在,闪烁晶体已经发展到后BGO时代了!上世纪90年代发展了第二代晶体碘化铯,现在在发展第三代闪烁晶体钨酸铅,因为它的成本可以下降30-40%,而且出光更快。如今,钨酸铅晶体已在上海硅酸盐所的实验室中悄悄生长,预计今年3月有望完成与欧洲核研究中心的CMS探测器合作,晶体将用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 欧美同学会是1913年成立的欧美归国留学生组织,蔡元培是首任会长。留学美国的时候,严东生就曾担任伊利诺大学中国同学会主席。文革之后,他加入了恢复后的欧美同学会。严东生十分重视同学会的工作,在北京,他多年来兼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并任留美分会会长达十余年之久。 2000年7月8日,严东生接替病逝的谢希德先生当选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第六届会长,连任至今。每次邀请各国领事的迎春招待会、国际交流活动,只要他出席,就会亲自撰写英文发言稿,并以流利、纯正的英语致辞,增进与各国使节的友谊。 两年一届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是欧美同学会的品牌活动,严东生担任了其中四届的组委会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亲自确定选题。为组织好这些严肃的国际会议,严东生一次次亲自致电致函,广邀海内外专家友人,将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中国。在2006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教授推介了国外先进的气候交易所新概念,严东生院士敏锐地感到这个想法价值巨大,特地嘱咐大会将建议报送有关部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同学会将举行第六届国际研讨会,主题为现代服务学与大都市发展。原来的题目中提的是现代服务业,严东生将其改成了现代服务学。他说:近些年各国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促进了新兴学科服务学的诞生,同学会的国际研讨会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品牌,要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这个主题。一字之差,足以看出严东生对国际学术发展和变化的密切关注和他持之以恒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养生怡情持之以恒 退休后,严东生的科研工作一天也没停过,不同的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他除了上午去研究所外,下午常会和夫人一起在附近小公园里散散步,或者兴致所致,到路边茶坊喝茶,或小咖啡馆品咖啡。 严东生的女儿严燕来这样评价父亲:爸爸一生只为工作,从不虚度光阴,即使每周打两次网球,也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好地为祖国工作。 的确,面对思路清晰、谈吐挥洒自如的严东生,还真不敢相信他真有90高龄。他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们,现在他即使不戴眼镜也能看书看报,我只有150度的老花。这样的健康,实在让我们忍不住又问了一个他已经回答过很多次的问题您是如何养生的? 网球:打到85岁半 严先生爱打网球是出了名的。这次造访,我们特地带了他喜欢的网球明星费德勒的签名照片。他拿着照片,笑了起来,说:我夫人比我更迷费德勒,她看到一定更喜欢。这两位90岁的老人,甚至还会半夜起来收看温网、美网的比赛。 我打网球直到85岁半。严东生开始聊起了他的网球生涯。他回忆说,清华有个习惯,不管多忙,一到下午4点半,大家都去体育场锻炼。清华当时最红的运动是打篮球,还有一个室内游泳池,几个网球场。他在崇德中学、清华和燕京大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从读研究生到当助教,他每天下午5点,必定去运动场锻炼,完后洗个澡,吃晚饭,然后晚自习。 此后,他一直坚持锻炼,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不曾间断。他喜欢运动,尤其是打网球。几十年来,他每周四、日的上午,一般都会到网球俱乐部里去打上一两个小时的网球,有时也会在健身房的跑步器上快走三四千米,让自己舒舒服服出身汗。 直到2003年初秋的一天,严东生上午刚打完网球,下午去公园散步,没想到膝盖突然出了状况,被出租车送回了家。经过医生诊断,原来是软组织磨损,内部发炎了。医生下了禁令:从此不能再从事跑、跳等剧烈运动。他的网球生涯从此结束了。 知道不能打网球后,我把拍子、网球都送人了,不过比赛还是喜欢看。他说他喜欢费德勒的风度。当然,他也喜欢看别的体育赛事,如田径、足球,他已经在盘算着今年的北京奥运会,有多少精彩的比赛可看了。 几十年始终对网球热爱 休闲:喜欢读书读报 在严先生的书桌上,少不了放着《科学》、《自然》等著名的国际科学杂志。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另一大休闲方式读书读报。我一年要花费上万元人民币,来订阅《自然》、《科学》和《先进材料》这三本杂志,这使我能随时掌握国际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自然》、《科学》这两本杂志选稿、审稿严格,新闻、消息、论文又来自不同国家,他认为非常有学术价值。严东生不但会仔细阅读每期刊物,还会将其中一些认为值得关注的内容推荐给学生。 说到报纸,严先生特地提到了文汇报,我家里报纸也有七八种,要算文汇报订的时间最长,从什么时候自费订文汇报,我也想不起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此以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他还特别提到科技文摘版面一些有关介绍新材料、纳米技术的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