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食品选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多宝鱼真的不能吃吗?
热度 1 wuxugan 2010-10-12 13:23
多宝鱼真的不能吃吗? -- 兼同王飞同学探讨多宝鱼的问题 今天一早就看到科学网推荐博文《为什么我不吃多宝鱼》,读完之后,有些震惊, 我们判断究竟是基于科学理性还是亲眼所见,甚至道听途说??? 文中王飞同学结合自己的亲眼所见,用嘴巴投票 拒绝多宝鱼 ,这当然无可厚非,在法律框架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食用对象的自由。作为和王飞一样从事水产的研究者来说,对此问题,我有不同看法,现与大家探讨 , 希望能够百花齐放 , 与科学网博友一起更加科学和理性思考这些食品安全的问题。 首先申明:我不是政府,多宝鱼企业或者某些专家的托儿,我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欢迎各位博友进行理性的探讨,如果有针对我的人生攻击、谩骂和无理指责等,我不做任何回应。此外 , 我对王飞同学个人没有任何意见 , 我们互相认识 , 关系也不错 . 我只是就事论事 , 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 希望王飞同学不要介意 . 1. 封闭式养殖和野生的底栖鱼类能否食用的依据是什么 ? 王飞同学说 多宝鱼属底栖偏肉食性鱼类,请注意底栖性鱼类都要少吃,尤其是封闭式养殖的,如池塘,除非有证据显示养殖过程中它是不接触水底的(如网箱养殖 ) 。对此王飞同学说建议 底栖性鱼类都要少吃,尤其是封闭式养殖的 ,那么野生的 底栖性鱼类可以吃吗?为什么?? 大闸蟹,澳洲龙虾等都是底栖种类,我们是不是也要拒绝他们呢 ? 我个人认为:判断这些底栖种类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首先要看他们的重金属及其他持久性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 POPs )是否超过规定标准(一般来说低于一定的剂量可能对人体和动物无害,称为安全含量 / 剂量)。由于陆源污染沉积等原因 , 河口区和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容易超标 , 导致这些海区的底栖生物容易污染超标 , 但是这不代表每个区域和每种底栖鱼类都污染超标 ! 在中国 , 也有些海区沉积物中污染可能不超标 , 同样在澳洲这样的环保严格,地广人稀的国家 , 也有河流和海区沉积物污染超标( Kapernick et al., 2006; Negri et al., 2009; Oosterom et al, 2010). 何况 , 不同底栖鱼类对不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蓄积程度不同 , 同一种类不同组织蓄积程度也是不同的 , 我们以前做过野生瘤背石磺的重金属分析 , 在上海崇明北支滩涂大部分重金属并没有超标 , 即使在不超标的滩涂上 , 瘤背石磺肌肉的中重金属含量并不超过国家标准,但是肝胰腺中的重金属含量却超过国家标准很多 ( 吴旭干等 , 2007 ; Li et al , 2010). 所以 , 个人认为判断野生和养殖底栖种类是否可以食用 , 更多应该是基于科学分析的数据 , 不是基于我们看到的表象 . 2.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一定不能用吗 ? 王飞同学说 : 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 禁用渔药 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据我查到的网上资料 , 恩诺沙星 不是禁用药物 , 但是鱼类上市前规定有一定的停药期 (500 度日 , 高温期间的通常是 16 天左右 ), 鱼类这段时间内可以将大部分 恩诺沙星 代谢出体外 http://wenku.baidu.com/view/ddbae951f01dc281e53af061.html ). 抗生素(容许使用的 , 规定剂量下)是相当长时期内畜牧和水产养殖中主要药物 , 只要从业者严格遵守剂量和停药期 , 应该对人体危害不大 , 这方面已经发表的研究工作很多 , 大家可以查找相关文献 . 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 食用完全不用抗生素的有机食品 价格还是太贵 , 至少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 很多家庭无法承受 , 我们耕地和水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有机食品 , 我们还是要依赖常规无公害食品来养活自己 . ( 这个问题 , 我和王飞可以一起请教胡鲲等研究药物代谢的老师 , 看看那些抗生素在鱼体残留大 , 一般抗生素需要多长时间代谢 / 排出体外 , 不同种类差异大不大 .) 王飞同学说 : 目前、大菱鲆都是高密度封闭式养殖,不要指望国家禁令有什么用,禁药买不到吗?还是能弄到,偷偷用呗,反正国家又不真的管 .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飞同学 , 对中国的多宝鱼养殖企业非常失望 , 认为大部分企业都是乱用药的 , 我不知道他的依据何在 ? 中国的多宝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宁 , 天津也有几家比较大的多宝鱼养殖企业(王飞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去这些企业 , 实地看看!) . 我本人了解的情况是 , 目前中国多宝鱼养殖企业产业化和单个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 ( 这完全不同于浙江舟山和洞头的那些农户养殖规模 ), 部分多宝鱼企业管理还是相当规范的 . 早就在 2004 年春 , 我曾经在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据说在中国最大的鲆鲽鱼类养殖单位,几乎每天都有几车鱼到北京和天津市场 ) 呆过一个月 , 那时候多宝鱼问题还没有出来 , 这个公司的用药和管理都非常规范 , 国家禁用的药物,他们都不会用, 当地的技术监督局和水产局要经常到他们那里抽查药物使用的。 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农业部从 2009 年启动了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 ( http://www.flatfishfarming.ac.cn/ ),围绕多宝鱼等 鲆鲽 鱼类的养殖,很多有良知的科学家和企业还是从 规范用药, 饲料研发,水处理等环节做了 一些具体工作的 . 尽管产业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 但是整个多宝鱼养殖产业应该是在发展的 . 多宝鱼的药物残留到底是严重了 , 还是减少了 ? 我们都需要调查后 , 或者看到有说服力的数据再做结论 . 我承认单个农户和很多小养殖企业可能不规范用药,问题是有多少企业的多宝鱼产品是可信的?那些品牌的多宝鱼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他们占有多大市场分额 ? 个人以为,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一概将多宝鱼否定,甚至暗示很多多宝鱼药物超标等,这不是理性的做法, 也不符合科学网弘扬科学和真理的宗旨 . 理想化的情况,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多宝鱼产品的可追溯体系,让消费者有知情权,然后才能理性选择 , 在餐桌和菜场上 , 我看只要读一下那个电子标签就知道这个多宝鱼的养殖流程和用药情况 , 这些东西在技术和成本上均是可行的 , 关键是如何推进和执行;其次,科学家和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将他们检测到的真实情况告诉大众, 比如:那些企业生产的多宝鱼是合格的?那些海区的野生牙鲆重金属超标?这些结果不能被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更不能让公众误解成野生的鱼类就是健康食品,就是无公害食品。 悲哀的是,由于一些专家和政府机构误导甚至腐败, 导致政府和专家失去公信力 ,很多人彻底去政府失去信心, 导致政府的好心并没有办成好事 , 甚至部分消费者对政府发布的信息有抵触情绪 。所以才会出现王飞同学说的 风头一过,跳出来个专家:现在啥啥很安全,大家放心食用。可事实上鱼还是那些鱼! 。 至于如何打破一个谜局, 还消费者知情权,建立政府 企业 -- 公众互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我也没有什么妙计,只能留给时间和其他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3. 每个硬币都是有两面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拼死吃河豚的故事,由于河豚鱼非常鲜美,但是野生河豚鱼容易带有河豚毒素,烹饪不当就导致食用死亡的事情发生 , 所以食用野生河豚鱼是有风险。通过人工养殖,据说江苏海安的中洋集团可以生产无毒河豚,导致吃河豚的风险降低。通过科技发展,我们肯定有办法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至少可以降低风险,减少发生意外的可能。同样由于猪肉中的胆固醇和总脂肪含量较高,很多人不喜欢猪肉和鸡肉等 , 喜欢吃海产品;海产品这方面可能比猪肉要好些,但是很多人食用海产品容易过敏,海产品价格昂贵,部分野生海产品存在污染超标等问题。所以,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 perfect ,很多选择都存在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基于客观信息和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应该吃什么,不吃什么。 尽管王飞同学明确拒绝多宝鱼,但是我更看重多宝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相对平衡,必需矿物质、 Vc 、 Ve 和 w-3 脂肪酸含量非常高的优点,我愿意承担他可能带来的一定风险, 我不会放弃食用多宝鱼 。当然,我更渴望政府的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加强监管和自律,规范用药 , 保证食品安全;我也等待 更多有良知的专家 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数据资料,比如,那些海区、那些底栖种类是安全的?他们的重金属和其它 POPs 分别是多少? 再次申明:( 1 ) 此文仅代表自己的观点,我不是政府,多宝鱼企业或者某些专家的托儿,欢迎讨论,谢绝漫骂和无理取闹。( 2 )非常感谢王飞同学提供这个讨论素材,我绝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进行批评和抬杠,我只是就事论事 , 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希望你能够理解。相反,我非常欣赏你,我知道你非常努力,也非常优秀! 附: 31 种禁止使用的渔药名单 内容来自 http://wenku.baidu.com/view/ddbae 951f 01dc281e53af061.html 氯霉素 及其盐酯、已烯雌酚及其盐酯、甲睾丸酮及类似雄性激素、 呋喃唑酮 (呋喃它酮及呋喃苯烯酸钠)、 孔雀石绿 、五氯酚酸钠、毒杀芬、林丹、锥虫胂胺、杀虫脒、双甲脒、呋喃丹、酒石酸锑钾、氯化亚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喹乙醇、 环丙沙星 、 红霉素 、阿伏霉素、杆菌肽锌、速达肥、呋喃西林、呋喃那斯、磺胺噻唑、磺胺脒、地虫硫磷、六六六、滴滴涕、氟氯氰菊酯、氟氰戊菊酯。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7957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