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农业生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农业生产

相关日志

毒不死的虫子,原来是因为肠道共生菌
hongkuan15 2017-3-12 07:05
你知道吗?除了打不死的“小强”,还有很多毒不死的虫子。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些昆虫对农药产生了耐药,即使加大农药使用量也对它们没有什么作用,说不定它们还拿这些农药当饮料了! 共生微生物帮助宿主抵抗杀虫剂 实际上,有些时候并不是昆虫变异了,而是其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些共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可以帮助宿主抵抗杀虫剂。举个例子, 桔小实蝇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果蔬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具有潜在的重大危害。此前研究表明,桔小实蝇肠道共生菌或具有降解敌百虫而提高其宿主抗药性的可能性。 近日,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科生物入侵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和澳大利亚同行研究证明,肠道内一种共生微生物---- 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sp. , CF-BD)在 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 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基于与其它柠檬酸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发现CF-BD通过磷酸水解酶基因高表 达有效降解敌百虫而加强桔小实蝇抗性的机制。 肠道共生菌可降解敌百虫 研究人员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现该种共生菌广泛分布于桔小实蝇的中肠,并发现CF-BD通过磷酸水解酶将敌百虫降解为水合氯醛和亚磷酸二甲酯等相对毒性很低的物质,进而加强桔小实蝇的抗性的机制。 这个研究将为害虫的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从这个研究中,我们看到,昆虫抗药的根源在于肠道共生微生物,未来控制农业害虫的方式也许该变变了,针对昆虫肠道共生微生物是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资料: Daifeng Cheng et al. Gut symbiont enhances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a significant pest, the oriental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Microbiome, 20175:13. DOI: 10.1186/s40168-017-0236-z
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岁琐说
热度 10 fdc1947 2017-1-28 08:27
年岁琐说 新年到了。根据我们的传统,过了除夕之夜,全国人民都长了一岁。 冬去春来,树叶落了又长,花谢了又开,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如梭的岁月使小孩子长大,又使成年人变老。 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现象的周期循环中认识了时间 。白天和黑夜,日落又日出,人们定义了“一日”。月圆又月缺,人们认识了“一月”。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人们懂得了“一年”或“一岁”。 年就是岁,岁就是年。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一年就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但是,当初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地球,更不知道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年、岁两个字的写法,猜测到我们的祖先是从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年”这个时间周期的 。 年的甲骨文和篆字的写法分别为 上方是一个禾,谷物的意思;底下是一个人或者千。不管是人背谷物回家还是有千千万万谷物,都表示同一个意思,谷物成熟了,有了收成。《说文解字》:“年,谷熟也。”《春秋·宣公十六年》:“大有年”,《谷梁传》解释道:“五谷皆熟为有年”,大有年就是大丰收。我们如今还说大年、小年,年就是收成。谷物一年一收,所以, 从年字的写法,可知我们的祖先是从植物的生长周期认识了年 。 岁,则是另一种情况。它延续了“日”、“月”的观天文变化的传统。古人没有电灯,晚上没有光污染,所以观看天象比现在方便得多。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 夏商周,博主注 )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们看到,天上的绝大多数星座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不变的,固定在天球上不动,它们是恒星;只有极少数几颗星的相对位置总在变化,似乎一直在行走,它们是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差不多十二年绕周天一圈,回到它原来的地方。如果把它运行轨迹周围的恒星分成十二“次”,那么,每年则行走一个“次”(当然每一个“次”都有各自名称)。 于是人们把这颗星称为“歳星”,行走一“次”则称一歳,歳星十二歳一周天 ( 歳字如今简化为岁 )。歳字,从步戌声;从步,有均匀地行走于天之义。通常说来,歳星在天空中的亮度仅次于太阳、月亮和长庚(或启明),是全天空第四亮的天体,或者说是第二亮的星星。这样一颗明亮的星星,应当说是当时年份的好标记,人们把一年称为一岁就理所当然了。后来,五行学说盛行,歳星被称为木星,长庚(启明)则称为金星。 因此, 岁的来历是天文观测 。我们的祖先从天文的角度,定义了日、月和岁(年)。《尚书·尧典》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说,每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十二月只有三百四十四日(或四十五日),必须要置闰月才能够使历法合乎四时变化,达到当时认为的平均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应当是365.2425日)。这就是岁。 日、月、年三者这样的意思,后来写入《千字文》:“日月盈昃,星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使得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 总之, 年和岁两个字的来历,说明了我们的祖先从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两个不同的方式认识了因地球绕日公转所造成的时间周期——年 。 岁就是年,年就是岁。在所有的字典上,年和岁都是互为注释的。王安石的诗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去了。但是,我们现在都说“忙碌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绝不会有人说“忙碌的一岁过去了,新的一岁到来了”。 在现代白话文中,岁字的用处真的不大,除了老祖宗传下来那些文绉绉的词语之外,岁字的用处似乎只有一个:“计算年龄的单位,一年为一岁” 。年满十六岁要办居民身份证,十八周岁就算成年人,60岁退休,如此等等。前些年,还经常呼口号什么什么万岁,这些年不搞群众性政治活动,这样的口号也很少用了。 过去的文章中,用到“岁”的地方似乎比说“年”还多,至少不会少。我们只需要看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词语就知道了。 一年的第一天,称为“岁朝( zhāo )”或者“岁旦”(元旦)。大年初一家里案头会供上一些盆景、果品之类的东西,称为岁朝清供,画家们也很喜欢画“岁朝清供图”。年初称“岁首”。年终称“岁暮”(又比喻年老)、“岁末”。除夕则称“岁夕”或“岁除”。 冬天称“岁寒”。《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句子。人们常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每年的收入称“岁入”,每年的支出称“岁出”。朝廷计算国家收入支出也用这两个词。地方每年向朝廷进贡当地特产,称“岁贡”,后来把向朝廷推举人才也称岁贡。 过去的秀才生员,每年要接受教育行政当局的考试,称“岁考”。考得不好,可是要打手心的。 一年四季的时令,称“岁时”或“岁华”。过去。各地都有记载一年之中各节令风俗的书籍,称“岁华纪丽”。本人博文中一些关于苏州的旧风俗知识就常常参考一本清代书籍《吴郡岁华纪丽》。 除夕夜里人们要“守岁”,祝贺新年称“贺岁”,还要给小孩“压岁钱”。新年里,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碟,大人会说一句“岁(碎)岁(碎)平安”的吉祥语加以安慰和自我安慰。 上面所说的都是传统的词汇,都是旧词。如今新造的词汇,用岁字的不多,都用年字了。例如单位的年终奖、银行的年利(年息),统计的年报表、数据的年平均、年增长率,学会要开年会,等等。 在主要收录古代汉语词汇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年字开头的词汇11个,岁字开头的词汇14个,比较大型一点的《辞源》两个字开头的词汇都收录了43个;而主要收录现代汉语词汇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年字开头的词汇达56个,而岁字开头的却只有10个。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岁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经远远不如年字了 。 岁字从当初的广泛使用,到今天的用处逐渐变小,这是长年累月人们选择的结果,似乎讲不出什么道理。当然,现在我们写文章也还是常常把年、岁两个字错落使用。从声调来说,年是平声,岁是去声,写文章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声调,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有起有伏,动听悦耳。 辞去旧岁,迎来新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万事如意 !
个人分类: 汉语言|53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现代农业十二化
tangyongjin 2015-12-16 12:54
现代农业十二化 唐永金 (西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 提要 :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关系,讨论了现代农业生产生态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经营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简述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关键词: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2007 年和 2012 年中央两度发出 1 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怎样经营现代农业,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探索和总结,许多地方进行了试验和实践。但在管理层面上,系统归纳总结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仍少见报道。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以便引起行家的重视。 一、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一般认为,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的活动, 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经营一个企业的 经济活动 包 括生产活动、商业活动 、 财务活动 、人事活动、安全活动和管理活动。按此,现代农业经营包括了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但实践中,生产偏重于如何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经营偏重于如何将这些产品变成商品以获取最大利润;经营侧重动态性谋划发展,而管理侧重正常合理地运转。实际上,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经营中均离不开管理。因此,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关系如图 1 所示。 在图 1 中,现代农业生产应坚持生态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应坚持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都应坚持科学化和信息化。 图 1.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二、 现代农业5化生产 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现代农业应该坚持5化生产,即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生态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标准化是农产品优质安全的保障,专业化是提高资源效率的关键,集约化是保证农业高产的措施,规模化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方式。 (一)生态化 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生产生态化。现代农业生产生态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做到:资源节约可持续,环境友好无污染,土壤肥力不下降,循环利用废物少。 1 .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蓝色农业,节水农业;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占用耕地的耕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合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2. 环境友好无污染。严格工业排放标准,防治大江大河污染,杜绝污染水源灌溉农田。整治乡村工业污染,避免乡村工业废水、废渣、废气进入农田,加快治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科学处理畜禽粪便,减少农田养殖污染。推广配方施肥、测土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污染。加强病虫杂草的物理(如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如微生物农药、以虫治虫、鸡鸭治虫)和农艺防治,开发和利用低毒高效无残留农药,提高化学农药的防治效率,减少化学农药污染。加强农用残膜回收和集中处理,发展和推广可降解地膜。因地制宜地发展自然农业和有机农业。 3. 土壤肥力不下降。(1)减少农田非目标产品输出。实行秸秆、糠壳、饼渣等就地腐熟成有机肥还田,或粉碎还田。(2)肥料有机化。国家应支持研究乡村有机肥就地堆制生产方法,制定有机肥堆制规范,资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己堆制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畜禽粪便应全部制作有机肥或通过沼气肥施入农田。(3)实行间套轮作制度。建立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在过渡耕种地区实行耕地隔年休闲制度,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4)推广作物-绿肥复种轮作,减少化肥使用。 4. 循环利用废物少。发展循环农业,发展植物-动物-微生物多级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生产链,支持和资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农场发展沼气池,形成以沼气池为中心的循环农业。 (二)标准化 现代农业的标志是生产标准化。现代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一般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标准,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环保等标准。如果是外贸农产品,农业生产还应坚持国际标准或被出口国标准。 根据百度资料,农业标准化的内容有:(1)农业基础标准。如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符号、定义、计量、包装、运输、贮存、分析测试标准等。(2)种子种苗标准。如 分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装、运输、贮存、标志及检验方法等。(3)产品标准。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品品种、规格。质量分级、试验方法、包装、运输、贮存、农机具标准、农资标准以及农业用分析测试仪器标准等。(4)方法标准:包括选育、栽培、饲养等技术操作规程、规范、试验设计、病虫害测报、农药使用、动植物检疫等方法或条例。(5) 环境保护标准 :例如灌溉水质、水土保持、农药安全使用、绿化等方面的标准。(6) 卫生标准 :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 农药残留 及 重金属 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7)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如塑料大棚、种子库、沼气池、牧场、畜禽圈舍、鱼塘、温室等。(8)管理标准:如标准分级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化,就是根据国家、农业部、环保部和地方标准,要求产地无害化,生产规范化,产品规格化,食品绿色化。(1)产地无害化。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标准:农产品生产基本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2) 生产规范化。主要包括无公害、绿色、有机不同层次的技术规范。(3)产品规格化。主要是按大小、形状、质量、包装等分级,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4)食品绿色化。主要是符合食用农产品优质和安全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溯源系统。 (三)专业化 现代农业的效率在于生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标志, 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特色经营的基础。根据百度资料,专业化生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 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各农业生产单位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所拥有的优势。 ② 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 ③ 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④ 有利于节约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 ⑤ 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⑥ 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 专业化生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专业化。一个生态区域主要种植和养殖产量高、品质好的1种或少数几种作物或动物,如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以及牛养殖区、猪养殖区。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都应有主要作物和主要畜禽分布区域。(2)农场专业化。我国农垦农场、涉农企业农场、家庭农场都应该进行专业化生产。(3)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每个专业大户、每个专业合作社,应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大做强,在产量、品质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四)集约化 现代农业的产量在于生产集约化。农 业生产集约化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资金、物质、能量、劳动和技术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一般称为集约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目的,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不断提高 土地生产率 和 劳动生产率 。 传统农业的集约生产主要表现在劳动集约,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现代农业的集约生产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物质和能量密集型的产物。具体表现在:(1)农田改造与建设。培肥地力,开展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2)农业科技投入。研究、推广、采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投入。(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工程、机耕道路、温室、大棚、现代化养殖场等。(4)现代农业装备。农业精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智能化等装备的投入。 ( 五)规模化 现代农业的效益在于生产规模化。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可以提高农机、仓储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可以减少田埂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可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劳力、土地和资源成本; 可以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因此,规模化生产是一种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农业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适度规模,到底多大规模为适度,这既要考虑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还要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和南方、平原和丘陵山区,不同地方的适度规模就应不同,我国现阶段,重点扶持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面积10-15倍的生产规模。再如重庆某县养肉牛,企业农场一般不超过1.5万头,多了疾病难控制,粪便难处理;家庭农场一般20-50头的效益比较好。 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部门颁布了现阶段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规模要求。(1)专业大户是种植一季主要作物面积在30亩以上的农户。(2)家庭农场是从事粮食作物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50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100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蔬菜种植50亩以上,果园面积100亩以上,茶园面积50亩以上,食用菌生产30万袋以上,生猪出栏500头以上,水产养殖100亩以上,牛100头,羊300只,家禽类10000只以上,以及特种养殖参照以上标准的70%计算的大型农户。(3)企业农场一般是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自己经营的农场。目前,许多涉农企业为了保证企业原料供应,保证企业品种需要和质量要求,尤其是生产高档无污染农产品,纷纷进军农业生产,开办农场。其生产规模多大于家庭农场。(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一般大于家庭农场,少则几百亩,多则数万亩。 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没有规模化就难有机械化;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服务社会化的发展。例如四川安县龙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013年通过“半托”“全托”“单项委托”等模式,承包土地2600多亩,同农户签订合同完全农机服务1000余亩,单项农机服务3000多亩。 二、现代农业5化经营 (一)市场化 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市场化经营。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农业产品绝大部分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因此现代农业经营首先应该是市场化经营。 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配置为主, 让 价值规律 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1)农业经营者必须具备市场观念,按市场规律进行农业经营活动。(2)政府各项农业政策要有利于农业经营者的市场化经营。(3)政府应为农业经营者创造有利于市场经营的各种硬件环境。(4)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督管理。(5)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农业经营者市场化经营的配套服务工作。 (二)企业化 现代农业的运行是企业化经营。根据百度资料,企业一般是指以 盈利 为目的,运用各种 生产要素 ( 土地 、 劳动力 、 资本 、 技术 和企业家才能等),向 市场 提供 商品 或 服务 ,实行 自主经营 、 自负盈亏 、 独立核算 的 法人 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企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以 经济效益 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经营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生产是为了销售,经营是为获得利润。经营者主体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对农业经营者管理应遵循 价值规律 ,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加以调控。 (三)产业化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形成生产(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加工)和第三产业(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产品因加工而升值,因销售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发展的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农业的目标。 (四)特色化 现代农业的价值在于特色化经营。特色 农业就是利用当地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生产和经营具有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一定要突出特色,可以突出历史特色,发展传统产品;可以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可以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发展珍、野、稀、名、特产品;可以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可以突出草原特色,发展草牧产品;可以突出民族特色,发展民族产品。我国近些年提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特色农业的扩大和发展。我国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利于保护各地的特色农产品。 特色化经营就是每个农业经营主体,在产品上有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产品种类或质量上与众不同;在商品规格上有特色,适应特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定位上与众不同;在经营模式上有特色,充分体现消费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在生产经营服务上与众不同。总之,现代农业的特色化经营,不仅体现在经营产品的特色上,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等各方面均要体现自身特色。 (五)品牌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品牌化经营。品牌就是产品的名字,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品牌名称是品牌中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部分,如“伊利”牛奶。品牌标志是品牌中可以被认出、易于记忆和识别的图案、符号或特殊颜色构成。品牌具有企业专有性和企业产品标识性的特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来说,品牌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消费者来说品牌有助于选购商品,维护消费者利益。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招牌,是声誉、信任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品牌营销观念是一种在经营中重视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声誉和形象的市场观念。 现代农业品牌化经营,就是农业经营主体既重视注意企业和产品商标的建设与维护,又要重视企业和产品信誉的建设与维护,争取从产品无名到产品有名,从产品有名到地区知名、从地区知名到省内著名,从省内著名到国内驰名。目前,全国、省、市、县都非常重视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每年或每几年评选或命名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示范单位(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和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认定知名、著名、驰名农产品商标,这些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品牌化经营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农业技术来推进,如新型农资技术、新型农艺技术、新型养殖技术、农用高新技术等,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不断跨越新台阶。现代农业经营需要科学经营模式来发展,如产业化经营、家庭农场式经营、企业农场式经营、农民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不断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一切管理活动,都需要科学思维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完成。 现代农业的纽带是信息化。信息技术可以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管理,农业生产的可视化监测,农业机械操作的精准导航,农业生产的卫星、遥感监测,农业生产专家系统,农产品追踪查询,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业经营智能化管理,等等。信息化是一条纽带,将市场信息、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最大潜能。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就是进行生态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进行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经营,进行科学化和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的农业。 作者简介 :唐永金(1958-),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创新推广.tangyj758@sohu.com
个人分类: 现代农业|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普渡大学赫特教授来南农大作学术报告
njauliuqizhen 2013-7-15 10:46
2013年7月8日上午9:30分,人文学院万国鼎学术系列讲座在逸夫楼6047人文学院学术报告厅如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的是美国普渡大学赫特(Douglas Hurt)教授,讲座题目“美国农业的历史发展”。赫特教授是美国普渡大学历史系主任,SSCI核心期刊《Agricultural History》主编、爱荷华州立大学农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农业史学会主席。讲座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来自人文学院、资环学院、外语学院、教务处等单位的众多老师、同学,大家济济一堂,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赫特讲授以美国建国以来的农业政策为主线,分别就不同阶段美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变迁做了说明,详细阐述了美国的农业科学、农业教育、农业规范,进而诠释了美国的农业历史。美国农业的发展有五大特点:一、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二、不断延伸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三、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四、农业经营有一个适度较大的规模;五、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发展到今天,美国农业已经相当成熟,虽然仍存在问题,但政府一直在致力解决。 赫特教授的报告,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且持之有据,给与会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由提问阶段,与会师生们就美国农业发展中感兴趣的问题和赫特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赫特教授幽默的谈吐,精深的学术造诣不时赢得师生们阵阵掌声,最后在师生们意犹未尽的热烈掌声中此次学术讲座落下了帷幕。
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农民职业病
yhqsd 2013-4-6 10:20
不仅工人会得职业病,农民也有职业病。 如果不予重视, 将会给农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 、钩虫病 钩虫病是因泥土中钩虫的幼虫钻入人的皮肤而引发的,钩虫幼虫生活在人粪和畜禽粪中,如果赤足劳作、手抓粪肥 , 很容易被钩虫幼虫侵染,出现足底及足趾间局部皮肤灼热、红肿及奇痒 , 呈丘疹或疙疹样;时间长了,患者则出现腹痛、头晕、面色苍白或贫血等症状。预防钩虫病应建立无害化厕所,对粪便池密封加盖和热化处理;生产中要使用经过高温腐熟的无害化粪便,尽量 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 劳作时带上塑料手套及穿好胶鞋。 劳动后、进食前 , 一定要认真洗手、洗脸 , 睡前要洗脚。此外 , 手、足皮肤涂沫 15% 的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 15% 的噻苯咪唑软膏 , 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 。 2 、农民肺 在晾晒、运输、切割、翻动发霉的秸秆或柴草时, 反复吸入 散发出的霉菌孢子或嗜热放线菌或其他有机粉尘,会使支气管和肺泡发生过敏反应 , 出现发热、干咳、头痛、乏力、胸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经久不愈的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慢性感染症状。预防农民肺,要 减少接触发霉的 柴草机会 , 在从事上述工作时 , 须戴口罩或用清洁毛巾包住口和鼻,并站在上风向, 定期到医院拍片检查肺部,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3 、 螨虫病 螨是一种节肢动物,虫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某些螨虫寄生或叮咬人体可造成皮肤损害 , 称螨皮炎。我国常见蒲螨、禽螨等,蒲螨多栖居于谷类、稻草、棉花及蒲草的叶面,禽螨主要寄生于鸟类及啮齿类动物身上。农民在接触谷类作物和从事家禽养殖时易被螨虫叮咬患病。螨皮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患者常觉奇痒难忍,晚间尤重;常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 出现脓疱、糜烂及结痂等。严重感染者可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而出现哮喘 , 进而导致肺功能损害 , 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预防螨虫病以灭螨为主,在螨虫栖居环境喷洒农药,适时晾晒农作物,曝晒或用开水烫污染衣物;工作时须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对暴露处皮肤涂抹硫磺软膏防虫,皮疹剧痒的患者可服用组胺类药物等。 4 、 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是农业职业感染的常见类型 , 其中最常见的是接触溶剂、农药和某些植物中的特殊产物引起接触性皮肤病。另外,接触某些花草、农药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以及消毒剂等可以引起过敏性皮肤病。 工作时 , 须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 5 、农民职业性肿瘤 杀虫杀菌农药、农机排气、溶剂燃料、潮湿谷类上的霉菌等都是有害的致癌物 , 由于农民经常使用、反复接触而致病致癌。预防职业性肿瘤要尽量采用非化学防治的手段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时不仅要选择低毒、高效、广谱、低残留的农药,还要掌握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技能,注意稀释配比、风向 , 操作时要戴口罩、穿工作服。
4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生产中的职业危害
yhqsd 2013-4-6 10:18
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农业生产主要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生产中经常使用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因此,农业职业危害普遍存在。如果广大农民 劳动保护 意识不强,技术及装备不足,在农业生产中就很可能会受到职业性伤害。农业生产中的职业危害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因素 1 )农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如果农民不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和必要的防护装备、生产技能不足、农药知识缺乏、个人防护不当并经常违规施药等,很容易造成衣物、皮肤及呼吸道的污染从而发生中毒事故。 2 )化肥: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会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由于化肥种类、施用环境及施用季节的不同,其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存在差异,如夏季容易引起皮炎或湿疹状皮炎,冬季可使皮肤角质化、破裂。 3 )有害气体:拖拉机等农机具的大量使用而产生的一氧化碳,以及农产品贮藏中放出的有害气体,沼气池、粪池、污水井等放出的甲烷、硫化氢等窒息性气体,浓度高时,可引起人体中毒,严重者可致死。 2 、物理因素 1 )严寒酷暑:农业生产需要在整个周年周期中进行,农业职业危害容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如夏季露天劳动易受到高温和太阳辐射危害,冬季在低温环境劳动,则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暴露的手、足、面、耳易患冻疮及冻伤,严重时还会发生肢体坏疽。 2 )噪声和振动:生产中大量机械工具如拖拉机、水泵等的使用,都可以产生噪声和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仅是听力下降,还会引起其他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如神经衰弱、血压高、振动病等。 3 )粉尘:农业生产中会接触到泥土、植物粉尘和霉变物的粉尘等,如霉变的植物秸秆等在搬运、切割时产生的粉尘,可使人骤然发病,发烧、气促、干咳等,反复发作会使肺功能受损,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3 、生物因素 生产中会遭遇人畜共患的疾病、蜂虫叮咬等,也会接触到许多过敏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动物皮毛等)。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00种,其病原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原生动物和内外寄生虫等。通过人与患病动物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如蚊虫叮咬)及污染病原的空气、水和食品传播。 此外,农业劳动中常遇到抬举重物、超重负荷和不良体位的劳动,如果长期负重可导致如慢性腰背痛、胸痛和流产等,长期站立缺少必要的休息可导致下脚肢静脉曲张,严重时还能形成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外伤也是农业生产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伤害。
5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时报中文网解读中国城镇化的农业要素引用笔者观点
热度 1 蒋高明 2013-3-4 20:12
不久前,英国著名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资源战略专家宋健坤文章《城镇化中现代农业的设计》,文章引用笔者大量关于农业出路与生态农业观点,并介绍了笔者科研小组在山东沂蒙山的进行的实验成果。文章全文如下: 城镇化中现代农业的设计 中文链接: http://news.cnfol.com/130304/101,1280,14524202,00.shtml 宋键坤 前不久,中国农业专家顾秀林在云南寻甸考察,当车行至途中突遇一位农妇正伏在路旁一头死去的牛身上痛哭。顾秀林急忙下车询问,原来是这位农妇的耕牛食用了庄家地里的草突然死去。令这位农业专家费解的是,家畜为何食用了庄家地里的草就死了?她深入探究后得出惊人的结论:农民现今种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从而导致耕牛食草而亡。   一、现代农业是“化工农业”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生产模式大概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现代农业,以美国、加拿大、欧洲为主要代表,那里的农业基本上称之为“化工农业”,他们大量依赖化石能源、肥料、杀虫剂,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才能够生存;二类是过度农业,其农业正急速趋向于“化工农业”,例如中国的农业,虽然有耕作的悠久历史,但正在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开始大量投放化肥、杀虫剂、农膜,政府在农业投入巨量的补贴,农民则游离于城乡之间;三类是混林农业,以非洲和印度西部为代表,基本是靠天吃饭,很少依赖地下水、化肥、杀虫剂。这三类模式的争论一直未停,但是现代农业实践的结果,却不得不给今天的城镇化设计,带来巨大的冲击。   现代农业特点是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使得“化工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现代农业模式。前不久,中国宣布粮食实现“九连增”,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它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2-3倍于欧美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数倍于传统种子的工业种子使用量,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中国粮食单产最近9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   二、农民被迫选择“计划经济”   中国的“化工农业”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如大量的污水排放等等。这会再次推高对“化工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唯一模式选择的质疑声。 “化工农业”直接导致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低价徘徊,这使得种地即便是产量提高,也没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处于农业产业下端的农民彻底失望,终于失去种田的积极性。不过,聪明的农民也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他们现今生产粮食是以“满足自己需求”为目的,让“地方部队”(守家老人)完成此任务;“主力部队”则外出打工赚钱;其余土地一概撂荒。一句话,够自己吃就行,没心思去为城里人生产粮食。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种粮满足自用,多少缓解了国家的粮食短缺。但是中国2008年人均耕地0.117公顷,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278公顷。农业模式已经导致农业安全的潜在风险在加大。 在中国的农业大省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位居沂蒙老区的名叫平邑县蒋家庄的小山村, 该村有人口923人,耕地1020亩。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僻野山村,从2007年起却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农业生态实践。这项实践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负责。实验从秸秆养牛开始,最初是两头,后来达到160头,农户由1户发展到15户。他们利用动植物生态位差异发展散养禽类,其中林下养鸡,由实验前的无,发展到目前的3万只。生物质能源利用,为所在村庄发展沼气130户。害虫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方法,最终实现17亩实验区内告别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有机玉米产量达1100斤/亩扣除水分和杂质,净产量961斤/亩。   长达六年的研究与实践使中国农业科学家蒋高明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他说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实现“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量增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态方式增加地力,而绝非通过大量实施化肥方式走“化工农业”的模式。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1年6月发布公告称:“让农业回归自然”。倡导以“小农”经营和节约增长的方式发展农业,而不是搞单挑一的转基因“化工农业”。联合国总部发表新闻公告说明,实行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可在十年内使粮食供应翻番,从而能满足未来可能的全球90亿人口的食品需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人类吃饭的眼光重新回到天然有机农业。看来,中国是该就恢复生态农业模式做出选择了。   四、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   中国城镇化建设究竟向何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已经跳出高贵的“设计特权”阶层,延伸到大众层面。目前,舆论的力量正在将其引向深入,总体来讲,体现的是积极的“建言献策”;但是专家的力量也在聚焦,不过其利益的倾向性正在“日渐暴露”,已经揭示出所存在的三方面的利益博弈:   1.农业增产的路径。目前,中国农业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力下降是种子问题,事实上,限制中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不是种子不争气,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尤其是地力严重下降所致。研究表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8个方面,“种”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   2.农业补贴的黑洞。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学界“将相失和”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各自为自己圈定的界别去争取经费不惜“大打出手”,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目前,中国的生物技术专家暂居上风。他们对生态农业采取恐吓式指责:“继续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0粮食恐慌”论给生物技术派的科学家们带来了丰厚的支持,经费大幅增加,国家为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 投资 1000亿元用来发展农业科技尤其转基因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历年投入的农业补贴高得惊人,例如,2011年国家投入1万亿,地方1.5万亿, 约合每斤粮食2.5元/斤粮。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没有产生直接的关系,这大笔的国家投入大多并没有直接进入惠农领域,其中大量进入到各个利益阶层的腰囊。 3.农民利益的剪刀。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农村种地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7岁,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80%,妇女和老人已经成为种地的主力军。这样长期下去,十年之后,谁来养活中国的城里人。年轻的农民不愿意种地,必然依靠更多的化肥来“催生”。这就是实施“化工农业”的必然后果。如此这般,中国的粮食安全日渐堪忧。由于历史的积久推延,农村的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因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处于产业结构末端的叠加效应,农民的收入处于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窘境。研究表明,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如不采取措施调整,预计在2045年,城乡居民的消费实际差距将拉大到73057元。   在中国所有行业中农业是最基础的;同样,在所有群体中农民是最低端的。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受到资本的严重剥蚀,这从世界角度来看,都是等样的。难怪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发出警告称,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   五、城镇化聚焦“农业设计”   城镇化这扇大门既然已经掀开,那自然要首先聚焦在农业领域,因为这里聚集着巨大的利益,同时也蕴藏着极端的危险。试想剥离矛盾而直接取利,显然是不现实的。“设计”本身就是利益的取舍。城镇化的设计自然也是关乎各阶层的“福祉”。   1.“模式”关乎利益。今天中国农业,是要“现代农业”式的“化工农业”,还是“返璞归真”回到“生态农业”,其焦点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如何提升生存质量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态度,是历史性的进步。当然,农业存在地域、规模、条件、文化等诸多差异,加之中国人口的“巨大负担”,不可能要求其使用的“模式”,做到千篇一律是一个“模板”。但是人们追求“归真”的意愿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这是人类道德共同的基本底线。   2.“农民”关乎市民。既然明确了农业增产主要来源于地力增强和投入面积增加这两大途径。那就要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实施主体“增加投入”,这主体就是农民。以往,中国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尽快实现国家层面的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从逻辑上就必然启用“剪刀差”来调节利益取向。今天看,若再沿用旧逻辑,损伤的将是“城市人”自己。因为化肥产自于“城市人”,最后还要“倾泻”给“城市人”;粮食压价源自于“城市人”,最后农民产粮“自保”,缺粮挨饿的还是“城市人”。关心农民就是关心自己——这应成为“城市人”的新理念。   3.“决策”关乎成本。按照“模式”、“路径”、“动力”的这一逻辑一路谈来,剩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决策”。连续十年的“一号文件”,还是导致卖粮难;连续十年的“巨额补贴”,农民还是囊中羞涩;连续十年的“科技扶贫”,科学家在不断地“增收”,农民却还是“撂荒土地”,外出艰难打工。“决策”是调节利益的最后一道“砝码”。国家是否能将政策的实施“接上地气”?每年超万亿的补贴,农民不但没有得到实惠,怨言还在不断增加。“决策”的糊涂或延误,都将导致中国总成本的持续增加。   有两点应该肯定:城镇化无论怎样设计,最终目标——“乡下人”不可能全部迁至城里居住;城镇化方案无论怎样致臻,最终粮食——“城市人”不能自己亲自去种。两者间的利益已经不能再次被人为分割了。“乡下人”与“城市人”的边界,随着双方共同利益的博弈,将更加走向“均衡”。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金融界网站)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0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
zr99 2013-2-1 17:20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 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支持优势产区 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 。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 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 。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 。 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 。 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 。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 、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 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 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规范进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 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肉牛肉羊,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 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启动金农工程二期,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 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优化项目结构,创新管理方式,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强度,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师资力量,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4.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完善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实施绩效评价,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再创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辉煌!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3年02月01日 01 版)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种粮大户年利润40万 称以后肯定不让儿子种田
caity2008 2012-12-27 08:56
种粮大户年利润 40 万 称以后肯定不让儿子种田   编者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今后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关政策应该从哪儿着力,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今天谁在种粮    如今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 50 岁以上的占到 63%    2012 ,的确是个丰收年。   走进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民们说起今年天气,心存感激既没遭水灾,也没遭旱灾,是近年来难得的风调雨顺。盘点年终粮食产量,满是欢喜粮食总产 90.01 万吨,比去年又增加了 4.81 万吨。   不过,种粮农民依然有顾虑:种粮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留在农村的人年龄老化……丰年背后,一种担忧挥之不去明天,谁来种粮?   岁月在宇德泉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布满脸庞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还有一双像是被风吹干了的眼睛。   尽管已经 68 岁了,这位双江口镇双福村的老支书,却暂时没有休息的打算。家里还有 6 亩多水田,基本依靠他来打理,“今年年份好,除了留下口粮,我还卖了 6000 多斤谷子”。   宇德泉有两个儿子,年纪都过了 40 ,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家帮忙。有人帮衬总是省心的好事,但宇德泉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没啥其他手艺的,才会回家种田。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市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宇德泉说。   双福村全村 3540 多人,水田 3400 多亩,全村有六成左右的人在家种地。宇德泉说,这个比例在全县来看,应该是很高的了。   同在双江口镇的双江口村,在家种粮的农民只有 1/3 。“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村里有些组,近千亩水田,没有一家种粮,都把地交给别人了。”村支书黄光辉说。    38 岁的黄光辉,绝对算得上是种粮队伍里的年轻人。今年种了 11 亩多水田,除了自家 2 亩 8 分地,其他都是亲戚交他打理的。   黄光辉也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在外跑车,客运货运都干过”。 6 年前,他回到老家,去年又当上了村支书。今年,黄光辉卖粮赚了 1 万多元,但他却说:“如果不是当村支书,我也不愿种这么多的地”。   当前农村谁在种粮?宁乡县农业局今年对县里 100 个村 1000 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与两位村支书的感受基本吻合。   据统计, 1000 户农户中,粮食生产从业人员 50 岁以上的占了 63% , 20 到 29 岁的只有 3.5% , 30 岁到 49 岁的约占 25.3% ;从男女比例来看,男性仅占 34.3% ,女性占到了 65.7% ;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占 17.2% ,初中文化 67.7%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仅 15.1% 。    规模化程度如何    千亩种粮大户仅几户,百亩以上水田流转面积 4.2 万亩,占全县的 3.85%   地处宁乡县东北的双江口镇,耕地超过 5 万亩,是县里的传统产粮大镇。尽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在增加,但镇上不仅没有耕地抛荒,还难能可贵地都种上了双季稻。黄光辉说,村民们撂下的地,都由种粮大户们接手了。   双江口村村民范为波,就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    17 岁就开始在外闯荡的范为波,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在长沙、广东待了 10 多年后,多年前回到老家重拾农活。从十几亩地起,范为波每年都要扩大自己的种地面积,面积达到 180 多亩,且全部在本村。   承包田集中连片,范为波一个人包下了田间管理的活。他说,如今的规模一个人干,刚刚好,省去了不少雇人的钱。   今年范为波实实在在赚了一把。早稻亩产 920 斤,晚稻亩产 860 斤,早稻每百斤卖到了 136 元,晚稻卖到了 138 元。“晚稻比去年价格低了一些,去年的晚稻能卖到 150 元呢!”   即便如此,账算下来,范为波今年种粮的纯利润也有十几万元。   规模出效益,这已是种粮户的共识。县里这几年也都在鼓励种粮规模化,今年,全县 100 亩以上的双季稻种植大户增加到 154 户。   双青村村民肖建军,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千亩大户。耕种面积 1020 亩,遍布双江口镇 3 个村,仅日常管理工作,他就雇了 6 个人。   肖建军告诉记者,要是除去今年新买的三台机械和在外借贷的利息钱,全年利润有望突破 40 万。   然而,这个数字,显然还不能让他满意。“每亩纯利润只有 400 元。”他认为,问题出在了管理上。   “以前种百把亩地,每亩纯利润能达到七八百,现在扩大到上千亩,效益反而低了。”肖建军说,来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减一点管理人手,提一提工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像肖建军这样的千亩大户,在宁乡不过 12 户。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仍是摆在当前的客观实际。宁乡县农业局对今年全县规模化种粮情况进行了统计,承包面积百亩以上的农户,只占全县的万分之四点六;百亩以上水田的流转面积 4.2 万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 3.85% 。    明天谁来“接班”    大户感觉累,散户效益低,调动种粮积极性仍需实招,不让粮农吃亏   肖建军现在正在为稻谷烘干而发愁。   没有烘干机,只能靠天帮忙,肖建军为此专门请了 17 个人帮忙晒谷子。“晚稻收了 90 多万斤,目前就晒了 4 万斤多一点,心里急啊!”肖建军说。   除了烘干,资金周转、用工成本、种粮风险,都是让大户们发愁的老大难。承包 1000 多亩,每亩租金 400 元一年,还加上农资化肥和人工成本的投入,肖建军曾粗略算过,一年的流转资金不能少于 60 万元。   “去银行借钱,他们要么让我拿东西抵押,要么要我找公务员担保,忙到头也借不到几万元。”肖建军说,借钱基本找亲戚朋友。利息自然要高不少,今年光付利息,他自己拿了 14 万元。   让范为波发愁的,还有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虽说日常管理他一人可包下,但一到农忙时分,总免不了请人。今年“双抢”,他临时雇了十几个人,每人每天的费用 150 元。   让大户们担心的还有老天爷的“表现”。“前年寒露风来得早,去年旱灾,我就基本没赚什么钱。”范为波说。   双江口镇农业办主任刘奋强说,双江口镇处于宁乡黄材水库下游,上游放水,下游起码一个星期才有水来。这些年,渠道年久失修,要水的时候眼巴巴看着水不来,只有干着急,这些都让大户们感觉到累。   散户们则依然感觉效益低。据测算,今年,宁乡全县每亩水田的纯收入大约 647 元,每亩平均用工 5 个,折合每个劳动日收入为 129.4 元,与外出务工收入大致相当。但由于全县户均水田仅 2.98 亩,户均年种粮收入只有 1928 元。   “我的儿子在县里读初中,以后肯定不让他回家种田。”肖建军说。   范为波的小孩在外参军,儿子多次劝老爸休息, 42 岁的范为波表示,再干 8 年,到了 50 岁的时候,也把田地租给别人去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恐怕还需出实招。   除了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要跟上,大户们对当前的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肖建军建议,应当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去年,宁乡是全国产粮先进县,拿了国家 100 万元奖励,宁乡按 20 元每亩,奖励了种粮大户。刘奋强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镇里可用的手段,确实太少。他也提到了当前的粮食直补,“能否对种双季稻的农民多补一些,种单季稻的少补一些,田地抛荒的不补呢?”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1世纪,美国农业面对七大挑战
热度 2 Wuyishan 2012-12-11 14:00
21世纪,美国农业面对七大挑战 ——美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关于农业应对和农业科研的报告》 本报记者 王心见 (科技日报,2012-12-11) 今日视点 虽然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在全球遥遥领先,农业为美国出口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上周末提交给总统的《关于农业应对和农业科研的报告》还是表示,美国要改变农业创新环境,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以保持未来在全球农业领域的领导力。 未来农业生产的七大挑战 报告认为作为全球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在21世纪,美国农业生产面对以下挑战。 一是新病虫害和入侵生物的管理。对病虫害管理的研究似乎陷入发现新药物——病菌和害虫出现耐药性——寻找新药物的怪圈中。小麦秆锈病曾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但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找到了抗锈病小麦品种,并在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推广,促成了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但1999年在非洲又发现了新的秆锈病菌,据估计现在全球80%的小麦面临感染的风险。2005年新发现的柑橘绿霉病威胁着美国近百亿元产值的柑橘产业。未来的农业抗病虫害技术既要考虑到病虫害的抗药性,还要考虑治理方法对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美国农业耗用了美国80%的淡水资源,在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高达90%。随着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减少农业用水成为必然要求。但减少农业用水并非易事,它需要从生物育种、作物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研究。 三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论是作物生产还是畜牧业,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化肥、农药、土壤污染和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无一不对周围打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未来的农业技术不但要减少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对环境的污染,还要保持土地的质量,保证农业的生产能力。 四是适应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虽然近来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即使当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仍摆脱不了气候的制约。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极端天气等情况会影响作物的播种时间、生产周期、病虫害防治、水资源供给,农业科研需要创造出适应未来气候和环境的农业生产系统。 五是管理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生物燃料生产呈现爆炸式增长,2011年美国生物酒精的产量是2002年的6倍,与粮食争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在纤维素酒精等新型生物燃料生产上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但开发新的生物能源原料也需要注意它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病虫害管理、长短期效应,以及它可能受到的影响。 六是健康和有营养的食品。美国最近不断有细菌污染等导致食品源疾病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也显示出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非天衣无缝。未来的食品科学研究不但需要有健康方面和科学进展、先进的检测方法,还需要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七是全球粮食危机愈发严重。1980年到2010年,美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持续下降。尽管美国的粮食产量还是不断增长,但全球粮食危机情况却愈发严重,今后十年全球将有9亿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美国的农业科研为解决全球粮食不安全状态,需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单产量;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研究资助政策要改善 报告认为目前的美国农业联邦科研资助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科研经费多数投入内部机构,资助缺乏竞争性,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二是联邦科研经费过多地投入到作物等私有部门研究领域,而对政府应承担的公共研究投入不足。为了使美国的联邦资助体系能适应未来农业科研的需要,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改变农业科研资助方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首先,农业部要改变主要面向内部研究机构的科研资助方式,要鼓励其他联邦研究机构参与经费申请,增加科研经费的竞争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其次是增加农业基础研究的资助,把2014财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农业基础研究的经费从1.2亿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并在五年后把联邦机构用于农业基础研究的经费加倍;另外是把农业部“农业和食品研究计划”基金的规模从2.56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农业部要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一起,扩大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项目规模。此外,农业部还要同国家科学基金会一起,改变高中毕业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状况,吸引更多的学生把农业当作今后的职业。 三是扩大对农业研究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投资的竞争性,注重投资的专业化,使投资产生切实成果。现代农业科研耗资巨大,单个地方已经不可能实现对农业科研全部领域和所有过程的支撑,农业基础研究的经费要用到有研究专长的地方去,要建立世界级研究中心。 四是设立新的创新机构。建议每年拨出1.5亿美元资金,设立6个研究机构,平均每个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不少于2500万美元,资助期限不少于5年。这些机构由农业部管理,但要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保持紧密联系。这些机构主要职能是帮助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研究机构进行联合研究。 五是改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对涉及农业技术转化的联邦法规,包括相关总统行政令和总统备忘录,进行梳理,使之更加清晰透明。美国的农业科研主要由大公司承担,这使风险投资受到极大限制。农业研究部门希望创建一个透明的法规环境,既能保护知识产权,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六是总统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上述建议的实施。委员会成员既有来自政府部门,也有来自大学、农业生产、风险投资等部门。委员会负责制定建议具体实施办法,并负责协调项目的实施。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机农产品的含义及生产和认证条件
yhqsd 2012-11-2 09:51
有机农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基本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或加工出来的,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有机农业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按照国际有机农业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生产体系。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有机食品即可食用的有机农产品,它是一类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名称是从英文 Organic Food 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食品、自然食品或生物食品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给有机产品下的定义是:根据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的、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食品和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还包括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 有机农产品生产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 )原料必须来自于已建立的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 2 )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 3 )生产者在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4 )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认证有机农产品有以下 7 点基本要求:( 1 )生产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2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3 )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4 )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 5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6 )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新开荒地、撂荒地需至少经 12 个月的转换期才有可能获得颁证;( 7 )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个人分类: 有机园艺|8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壤调查规范-转
yelloworld 2012-10-19 10:37
http://jpkc.henu.edu.cn/jpkc_zrdlx/content.asp?classid=21id=442 一、土壤剖面性态的观测与描述 (一)土壤剖面的设置与挖掘 1.土壤剖面的一般概念 土壤剖面是从土壤表面垂直向下的断面。在土壤剖面上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各种土壤形态特征的垂直变化情况,为野外研究土壤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同土壤类型,其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性质、规模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土壤剖面特征。因此,土壤剖面性状可以作为鉴别不同土壤类型及农业生产性状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剖面可分为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两种。自然剖面是指由于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崩落、滑坡等原因形成的土壤垂直裸露面。人工剖面是指根据一定的土壤调查目的专门挖掘的土壤剖面。前者深度和宽度较大,易于观察土壤剖面的宏观变化,省力省时,但其分布无一定规律性,不一定符合调查者的需要,而且土壤剖面长期裸露,遭受风化剥蚀,土壤性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土壤野外实习过程中,应以人工剖面为主,以自然剖面为辅助,并且在采用自然剖面时应将剖面的外部土壤剥去。鉴于此,下面所谈土壤剖面的设置、挖掘与描述专指人工剖面。 2.土壤剖面的设置 土壤剖面设置就是布设挖掘土壤剖面的地点。此过程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在地形图或航卫片上根据地貌特点或影像特征预先设置土壤剖面地点,注意保证实习区域内每一种土壤类型都要布设一个土壤剖面,并将土壤剖面设置在该土壤最为典型的地段。然后,在野外修正室内预设的土壤剖面点位,具体确定土壤剖面点的位置。土壤剖面点位不宜选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粪堆周围……等受人类活动干拢很强、不能代表该种土壤自然属性的地方。土壤剖面点位选定之后,应将其标注在地形图上,并加以编号。 3.土壤剖面的挖掘 对于山地土壤来说,由于土层一般比较浅薄,剖面下部直接与基岩(母岩)相接触,所以挖掘土壤剖面比较容易。观察面留在山坡的上方,取出的土壤堆在山坡的下方,向下一直挖到下部的基岩(母岩),保持观察面垂直。 对于平原地区的土壤来说,土壤剖面深厚,挖掘起来比较困难。要求挖出一个长1.5m、宽0.8m、深1~1.5m的土坑。土坑的一面作为土壤剖面的观察面,观察面的对面挖成阶梯状,以便观察者下到坑底进行土壤性态观察(图5-3)。在挖掘土壤剖面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土壤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与摄影。第二,挖掘的表土和底土要分别堆放在剖面坑的两侧,回填时先填入底土后填入表土,保持土壤正常的土层层序。第三,对于垄作农田来说,观察面应垂直于垄作方向,以便能同时看到垄沟与垄背的表土图5-3主要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图 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情况。 (二)土壤剖面性态的观测与描述 1.土壤剖面层次的划分 土壤剖面挖好之后,观察者下到坑底,首先用剖面刀或电工刀靠近剖面一侧自上而下拨出大约20cm宽的、能真实反映土壤自然结构特征的毛茬面(毛面)。然后,仔细观察毛面上的土壤形态特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孔隙、松紧度、干湿度、根系分布等土壤形态特征划分土壤发生层(土层)。对于一般的土壤来说,均可划分为A、B、C三个基本层次,有时还可以划分为E、D、R等层次。在土层较厚或者相邻土层之间的特征呈逐渐过渡时,还可划分出一些过渡层次,如AB层、BC层等。水稻土可划分为A、P、W和G等层次。对于发生层次不明显的剖面,可划分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如果剖面层次比较复杂,在野外难于准确判定发生特征时,可直接用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来划分定名。 2.成土因素的观察与记载 为了全面认识土壤形成发育规律,对土壤剖面点成土因素的观察与记载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张简单的土壤剖面记载表(表5-16),供土壤野外实习时参考使用。该表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土壤剖面点成土因素调查项目,下面为土壤剖面性态调查项目。现将土壤剖面记载表上半部分的有关观察与记载的方法作一简单介绍如。 土壤剖面编号项指本剖面在土壤野外实习期间所观测的观测点顺序号,一般用剖1、剖2、剖3……表示。 土壤名称项先填写当地群众对该土壤的名称,后填写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的名称(审定土壤名称)。在野外向当地农民访问可获得当地土壤名称,审定土壤名称在野外不易确定时,可暂不填写,待室内分析化验,经过认真比对后再填写。 地点项不仅要填写本剖面所在地的省(市、区)、县(区、旗)、乡和村庄的名称,而且还要填写剖面地点的具体方位,如××省××县××乡××村南偏东30°500m。 地貌项先填写该剖面所在大、中地貌类型,然后再填写具体地貌部位,如河漫滩、二级阶地面、坡积裙中部、鞍部等。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查取,亦可根据气压高度表大致确定。坡向用方位角表示,如南偏东20°等。 表5-16土壤剖面记载表 土壤剖面编号 调查日期 年月日 土壤剖面地点 省(市)县(区,旗)乡村 当地土壤名称 审定土壤名称 地貌部位 海拔高度(m) 坡度 坡向 成土母质 母岩 植被类型 主要植 物种类 覆盖度 排灌条件 地下水位(m) 侵蚀状况 生产性能 层 次 深 度 (cm) 颜 色 质 地 结 构 干 湿 度 紧 实 度 新生体 pH 石灰反应 其 他 类别 形态 数量 调查人 成土母质项按残积、坡积、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湖积、风积、冰碛、重积等填写母质成因类型,在容易观察到土壤母岩的地方还应填写主要母岩岩性,如花岗岩风化残积-坡积 物等。 植被项若为自然植被按植被类型填写,如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沼泽、灌丛等。同时还要填写出该植被类型的优势种种类,以及覆盖度大小等。如为农田,应填写农作物类型。 排灌条件项根据剖面地点的地形闭塞程度与土壤通透性大小,按地面积水、排水不良、排水中等、排水良好分别填写。灌溉条件可根据地面平整程度与周围水利设施按灌溉良好、灌溉中等和灌溉不良分别填写。 地下水位项可根据挖掘剖面时,开始大量出现地下水的深度填写。在地下水位大于1.8m时,可根据周围民用井水面距地面深度填写。山坡上的剖面可以不填地下水位。 侵蚀状况项可根据地面坡度、破碎程度、植被状况、地面组成物质、土层厚度等综合确定侵蚀等级,如强度侵蚀、中等侵蚀、弱度侵蚀等。 生产性能项可根据植物长势的优劣大致填写。对于农业土壤来说,要记载作物产量、倒茬情况、土宜性能、施肥水平、施肥效果、耕作性能、主要限制因素、改良利用经验等。 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描述 所谓土壤形态是指通过人的感官可以直接鉴别的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干湿度、新生体、孔隙等。它们是土壤内部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结果,是野外识别土壤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描述之前,要完成土壤剖面的素描与摄影工作,并量测每一土层的厚度。量测土层厚度的方法是用钢卷尺自地面开始垂直向下连续读取每一土层的厚度,如0~10cm、10~25cm……100cm以下等,并填入土壤剖面记载表。 (1)土壤颜色的观察与描述野外描述土壤颜色时,要目视确定土壤的主要颜色和次要颜色,并将主要颜色放在后边作为名词,把次要颜色放在前边作为形容词,如灰棕色即以棕色为主,灰色次之。这种土壤颜色描述法主观性强,误差大。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国已有《中国标准土壤色色卡》(南京出版社,1989),作为野外精确鉴定土壤颜色的标准。该颜色系统采用颜色的三属性来表示,即每种颜色均用色调、亮度和彩度表示。色调指颜色类别,共分出红(R)、黄(Y)、绿(G)、篮(B)、紫(P)、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和红紫(RP)十种色调,其中每种色调又分为2.5、5,、7.5,、10四个色调级,如红色可分为2.5R,5R,7.5R和10R四级。亮度指颜色的明亮程度,以黑色为0,以白色为10,逐级划分颜色的亮度。彩度是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以无彩为0,其值越大颜色愈浓。颜色的表示方法为色调·亮度/彩度,如5YR5/6,即表示某一土壤的色调是5YR,亮度为5,彩度为6。 在野外观察土壤颜色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区分土壤结构体表面颜色和内部颜色。由于结构体表面有时淀积有各种颜色的胶膜,表面颜色并非土壤的真实颜色,所以在有胶膜时,要观察土块断口或新鲜面的颜色。第二,要注意土壤的湿度情况,必要时可取风干土块进行颜色鉴定。第三,在有杂色斑点的情况下,要先描述土壤的主色,然后再描述土壤的斑点颜色。 (2)土壤质地的观察与描述野外鉴别土壤质地采用的是指感法,即从剖面上取指头大小的一块土壤放在左手掌心中,加适量的水分,用右手手指搓捻或放在大拇指与食指中间进行搓捻,根据手指的感觉鉴定土壤质地。指感法鉴定土壤质地,一般能分出6~7个质地等级。 砂土:一般情况下不能搓成球,湿时勉强可以成球,但一碰即碎;干时呈单粒状,放在手中砂粒会从指缝中自动流出;在指间磨擦时,有砂砾感,并有响声。 砂壤土:湿时可以搓成球,也可搓成直径2~3mm的土条,但一碰即断,在指间磨擦有明显的砂砾感。 轻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2~3mm的土条,但提起即断;干、湿时均能成土块,但土块易碎;指间磨擦稍有砂质感,但绝对无声声,也无滑腻感。 粉砂壤土:湿时可以搓成1.5~2mm的土条,加压或弯曲时易裂断;干时成土块,易破碎;在指间磨擦有柔滑的“面粉”感。 中壤土:湿时可搓成1.5~2mm的土条,容易弯曲成直径2cm的圆环,环外缘有细裂缝,压扁时出现大裂缝;干时结块,较坚硬;指间磨擦略有滑腻感。 重壤土:湿时可搓成1.5~2mm的土条,易弯曲成直径2cm的圆环,环外缘无细裂缝,但压扁时出现细裂缝,粘韧;干时结大块,坚硬;指间磨擦有滑腻感。 粘土:湿时可以捏成各种形状,土条弯曲和压扁时外缘均无裂缝,粘性很强,粘手难洗;干时结大块,坚硬,不易破碎;指间磨擦有明显的滑腻感。 如果土壤中砾石(粒径大于2cm的土壤颗粒)含量超过1%(按剖面上砾石出露面积占该土层总面积的百分数计)的土壤,可定为砾质土或砾石土。砾质土在原有质地名称前冠以“砾质”两字,如中砾质壤土、少砾质壤土等。砾质的分级及其标准为:少砾质砾石含量1%~5%,中砾质砾石含量5%~10%,多砾质砾石含量10%~30%。砾石含量在30%以上的土壤为砾石土,这种土壤不再记载细粒部分的质地名称。其分级和分级标准为:轻砾石土砾石含量30%~50%,中砾石土砾石含量50%~70%,重砾石土砾石含量大于70%。 (3)土壤结构的观察与描述根据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可分为团粒状、块状、核状、柱状、棱柱状和片状等六种基本类型,其中每类又根据体积大小分为不同规模的土壤结构。关于土壤结构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详见《土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有关内容。此处仅介绍野外观察土壤结构的一般方法。用铁铲或剖面刀从某一土层掘取一大块土壤,放在手心中轻轻抖动或轻捏(千万不能用力掰土块),让土块沿其脆弱面自然断开,观察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土壤结构类型。 (4)土壤干湿度的观察与描述土壤干湿度与土壤颜色、结构、紧实度、质地等形态特征有关。野外鉴别土壤干湿度通常分为五级,各级分级标准如下: 干:把土样放在手心中不感到有凉意,用嘴吹时尘土扬起。 润:把土样放在手心中有凉意感,用嘴吹无尘土扬起。 湿润:把土样放在手心中有明显潮湿感觉,放在纸上能很快将纸润湿,并能捏成土团。 潮湿:把土样放在手心中能使手湿润,并能捏成土团,压土团时无水分流出。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压土块时,有水分流出。 (5)土壤紧实度的观察与描述土壤紧实度是指土粒结合及排列的紧密程度,也是土壤反抗外界压力的程度。它与土壤含水量、质地、结构等有密切关系。野外鉴定土壤紧实度是用剖面刀或土钻入土时的难易程度确定的。一般分为四级,其分级标准如下: 松:很容易将剖面刀插入土层深处。 散:用力可使剖面刀插入较深土层。 紧:用较大气力才能将剖面刀插入土层,拔出稍难。 极紧:用很大气力才能将剖面刀前端插入土层,拔出很困难。 (6)土壤新生体的观察与描述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是野外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之一。新生体往往附着土壤结构体表面或充填于土壤孔隙或裂隙中。在野外要对新生体的类别、形态和数量及出现部位进行详细观察、描述和记载。所谓新生体的类别是指新生体的化学成分。常见新生体的化学成分有易溶性盐、石膏、碳酸盐、铁锰氧化物、亚铁化合物、二氧化硅、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有机质等。常见新生体的形态主要有胶膜、假菌丝体、结核、锈纹锈斑、粉末状、斑块状等。新生体的数量多少常根据新生体在土层的出露面积占该土层总面积的相对比例大致确定,如常见的胶膜和结核新生体丰度分级及标准为:<5%为很少,5%~10%为少量,10%~20%为中等,20%~50%为多,>50%为很多。 (三)土壤化学性质的野外速测 1.土壤pH测定 野外测定土壤pH常采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pH混合指示剂分pH4~8和pH7~9混合指示剂两种。前者适用于酸性和近酸性土壤,后者适用于石灰性土壤或盐碱土。土壤pH混合指示剂配制方法参见书末附录3。在野外测定土壤pH时,从土壤剖面上取黄豆大小的土样放在干净的白瓷盘穴中或白瓷匙中,加蒸馏水一滴,再加混合指示剂2~3滴,以能湿润土样而稍有余为限,用玻璃棒压碎土样,静置1分钟,使其澄清,倾斜瓷盘观察清液的颜色并同土壤pH值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壤pH值。在野外也可用浸过石蜡的白纸(折成直角)代替白瓷盘测定土壤pH值。 2.土壤石灰反应的测定 土壤石灰反应也称盐酸反应,是野外测定土壤石灰含量多少的一种常用方法。野外测定土壤石灰反应是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可放出二氧化碳气泡的原理来鉴定的。将10%的稀盐酸直接滴在被测土样上,通过观察泡沫反应的有无和强弱来判断石灰反应的有无和强弱。 无石灰:无泡沫放出,无声音,表示土壤不含石灰或含量甚微,记作“—”。 少量石灰:缓慢放出小泡沫或难于观察到气泡,但可听到“吱吱”声,表示土壤石灰含量小于1%,记作“+”。 中量石灰:有明显的大气泡放出,“吱吱”声较大,表示土壤石灰含量在1%~5%之间,记作“++”。 多量石灰:产生沸腾状气泡,历时长,声音大,表示土壤石灰含量大于5%,记作“+++”。 二、土壤样品和标本的采集 (一)分析样品的采集 分析样品是为了供室内开展土壤理化性质测定而采集的样品,又分为全量分析样品与农化分析样品两种。 1.全量分析样品的采集 全量分析样品是供室内系统分析土壤全量化学组成和各种理化性质而采集的标本,数量不宜太多。采集时将观察描述过的土壤剖面自上而下重新修整出新鲜毛面,在每层(除耕作层外)的典型部位用剖面刀自最底层开始采集大约10cm厚、约1kg重的土样,耕作层需自下而上连续采样约1kg,装入干净的布袋中(盐碱土土样应装在塑料袋中,以防盐分随水淋失)。准备两张大小适当的标签(其中一张带细线),用铅笔写清楚剖面编号、地点、土壤名称、层次、日期和采集人。将不带细线的标签装入袋内,以防袋外标签失落;将带线标签的细线同土袋扎口绳一起绑好,带线标签露在袋外面,便于观察。回到室内后,要及时将土样摊在干净的吸水纸上风干备用。 2.农化分析样品的采集 农化分析样品是为了在室内化验分析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的养分含量而采集的样品。农化分析样品只采集耕作层(旱地为20cm,水田为15cm)土壤,整层连续采样,并且在某一地块上用对角线法或蛇形曲线法多点采样。每点采样约500g,将各点样品充分混合后,以四分法舍弃多余的土壤,最后保留1kg左右。将样品装入土袋,系好标签,带回实验室及时风干。 (二)土盒标本的采集 土盒标本也叫鉴比标本或比样标本,是为了在室内比土评土、鉴定土壤类型、绘制土壤图和室内陈列而采集的土壤标本。标本盒用小木板、硬纸或有机玻璃做成,其规格一般为长20cm,宽5cm,厚2cm。标本盒分底盒和盖两部分,底盒又被分隔出5~7格。采集此种标本时,沿土壤剖面自下而上采集每一土层典型部位的与土盒分格大小相当的土块,土块要尽量保持其自然土壤的结构。在盖的表面或底盒的侧面贴上长条形标签,写上剖面号、地点、层次、深度、日期及采集人等。 (三)土壤整段标本的采集 整段标本是供室内陈列、展览参观用的完整土壤剖面的标本。其规格一般为长100cm,宽20cm,厚8cm,由厚约1.5cm的木板钉制而成,包括长方形木框和可以活动的上下盖板三部分。采集此种标本时,先在土壤剖面观察面上挖出一个与木框大小相当的长方形土柱,将长方形木框套在土柱上,用剖面刀将露在框外的土壤削平,钉上底盖。然后用铁铲慢慢将土柱与剖面连接处切断搬下,削去多余的土壤,盖上顶盖,用绳子捆绑牢固。详细记录采样地点、土壤名称、层次及环境条件等。在陈列室,揭开盖板,用剖面刀小心拨出土壤自然面,镶上玻璃,附上有关说明,供陈列参观。 三、大比例尺土壤草图绘制 土壤图是用不同颜色、符号以及附加文字表示的借以反映各种土壤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图件。根据比例尺不同,可分为大、中、小比例尺土壤图,其中大比例尺土壤图是指比例尺大于等于1:5万的土壤图。土壤制图包括野外土壤草图绘制和室内清绘、整饰两个过程,其中土壤草图绘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一)工作底图的准备 工作底图比例尺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土壤图服务对象、用途及工作区域内地貌和土壤复杂程度有关,特别是与区域内土壤制图单元面积大小关系密切。对一般土壤图而言,大部分图斑面积应控制在1~25cm2之间,所以结合区域土壤类型实际面积大小,就可大致确定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大比例尺土壤制图所用的工作底图主要有地形图和航空像片两种。地形图是测绘部门按国家地形测量规范绘制的适合多种专业需要的图件,其土壤信息量较少。航空像片荷载的土壤信息比较丰富,精度较高,是比较理想的大比例尺土壤草图绘制的工作底图。 (二)制图单元的确定 土壤制图单元是构成土壤图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同级或不同级分类单位。大比例尺土壤图的制图单元往往是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基层分类单位,即土种或其组合。可以看出,在正式开始大比例尺野外土壤草图勾绘之前,对工作区域内出现的基层土壤单位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概略性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野外概查常用路线调查法。调查路线应穿越不同的地貌、岩石、植被以及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便观察到尽量多的土壤类型。概查路线的间距以1~2km为宜。在室内要沿概查路线进行土壤形成因素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土壤类型,预设剖面点。在野外,要边走、边观察、边访向、边记载,在典型地段挖掘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与描述,采集标本。 根据野外所掌握的情况以及土壤剖面综合分析,在室内将采集的土盒标本分类归并,开展比土评土工作,消除同土异名或同名异土的现象。然后按照土壤发生学与土壤属性相结合的原则,拟定土壤工作分类系统。最后根据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的要求以及土壤类型的实地面积大小确定制图单位的土壤类型等级。一般来说,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的制图单元是土种,但是当土种面积较小时,可采用土壤复区制图单元,即将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几种土壤组合在一起,用一个图斑表示。 在土壤制图单元确定之后,要根据它们之间的发生学联系,设计编排土壤制图单元代码系统。该代码系统应努力做到既清晰易读又能客观反映土壤的主要特征。 (三)野外土壤草图勾绘 开展野外土壤草图勾绘工作之前,先在室内根据野外概查、阅读有关资料以及座谈访问所掌握的情况布设调查路线、剖面点,粗略勾绘土壤类型界限。野外勾绘土壤草图的调查路线的间距应比概查时的间距小一些,通常以300~500m最合适。土壤剖面布设在调查路线附近,至少要保证每个图斑有一个剖面点。 野外调查人员沿预设的调查路线边走、边看,在典型地段挖掘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与描述,采集标本。配合环境条件的观察分析,寻找出土壤类型之间的界线,在底图上实地勾绘出来。在多数情况下,土壤与其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景观特征可以推断所存在的土壤类型。地貌条件影响着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在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地貌部位上,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地段,其植被类型界线也往往是土壤类型界线。母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特别对于发育程度较低的土壤尤为如此,不同的母质类型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壤。所以,野外勾绘土壤界线时要尽量顺应地貌、植被与母质类型的分布界线。对于耕作历史悠久的农业土壤来说,土壤界线与农业利用方式关系密切,在野外可参照不同农业利用的地块勾绘土壤界线。 在自然条件变化不大的平原地区,土壤类型之间的界线或者呈逐渐过渡状态,或者地面土壤界线标志不太明显,给野外确定土壤界线带来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内插法确定土壤界线。首先在地形、母质、植被和农业利用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地区内,分别选择两个代表性强的地段挖掘土壤剖面,确定其土壤类型。然后在两个剖面之间,内插布设一些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逐渐缩小其界线范围,直至找出两种土壤最佳的分界点。最后将若干个分界点连结起来就成为这两种土壤的边界线(图5-4)。 每天野外工作完成之后,在室内要及时进行比土和拼图。将各工作组勾绘的土壤草图和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放在一起,逐一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保图界吻合无误。 按照上述野外勾绘土壤界线和室内比土拼图的作业程 序,直至完成实习地区土壤草图 绘制。大比例尺土壤草图绘制要求的精度高,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工作,每一个调查人都要精益求精,丝毫不得马虎。 图5-4内插法确定土壤界线示意图
0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42)有没有比转基因作物更安全增产办法
热度 1 sz1961sy 2012-10-15 23:09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42)有没有比转基因作物更安全增产办法
讨论了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这么久,介绍了符合“实质等同原则”的中国杂交育种办法农作物安全,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比转基因作物更安全增产呢? 答案是有的 ,本人在2010年10月29日参加第一届中国兽医大会中欧兽医联盟专场(Internatioal Veterinary Collaboration-China Symposium)时,就听到欧美兽医专家在回答我提问欧美转基因食品问题时介绍说: 第一届中国兽医大会中欧兽医联盟专场 在美国,我们同样有一个“有机农业生产”这么样一个领域,它是从头到尾一直到餐桌没有任何“转基因”的环节,没有任何“转基因”的成分在里头。这个市场占有量还非常的小,不到10%,不过,我们己经注意到这是一个需求很大、因此是一个增长很迅速的行业。 (沈阳)我的问题是:在欧洲或者是美国的超市里面,公众会不会看转基因(GM)食品贴有特别的标签? 老百姓在超级市场里面买的很多种畜禽类的食品会不会是转基因的食品? 今天阅读 杨洪强 老师《 有机农业生产为什么排斥转基因产品? 》一文 ,它是节录自 杨洪强 老师《有机园艺》一书( 124-126页) ,该书在2005年己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杨洪强著《有机园艺》 近 10 多年来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转基因产品不断涌现,这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但是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有机生产和加工中不能存在基因工程”,要求“ 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所以,在有机园艺生产中要禁止使用转基因种苗。但 有机农业生产究竟为什么要排斥基因工程产品呢?这主要由于转基因产品违背有机农业基本原则, 存在许多社会和生态环境隐患。 1 、 转基因与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相左 首先转基因产品与有机农业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相违背。基因工程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界线,使不同种属的物种之间进行较大规模的基因交流成为现实,直接或间接影响对某特定物种专一依赖的生物的生存,可能导致一些共生类生物和寄生类生物的不适应或消亡,这显然是违背自然界的生态规律的,因而与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者发现,一种转 Bt 基因的玉米含有对昆虫有毒的蛋白,可以产生杀死害虫的花粉,然而身为益虫的一种美洲大蝴蝶食用了这种转基因玉米花粉后有 44 %死亡,这表明转基因农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会破坏自然界的物种和生态平衡,有可能造成生态灾难。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是有机农业的目标之一,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和广泛使用会引起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种多样性集中地,田间种植转基因玉米,其花粉会传到野生玉米上。 2001 年 11 月 29 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墨西哥偏僻的瓦哈卡山区的野生玉米,受到了转基因玉米 DNA 片断的污染。 2002 年 1 月 23 日,墨西哥环境部门称墨西哥瓦哈卡山区野生玉米的污染比率高达 35% ,生态专家强调,“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墨西哥玉米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将遭到破坏 ” 。 环境友好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机农业的根本特征,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和广泛使用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 --- “基因污染”。转基因作物中含有从不相关的物种转入的外源基因,例如,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含有矮牵牛的抗除草剂基因。这些外源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授等途径使外源基因扩散到其他物种,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生物学家将这种过程称为 “ 基因漂流 ” (gene flow) ,环保主义者则称之为 “ 基因污染 ” (genetic contamination) 。基因污染可能在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或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或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等情况下发生。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可能使基因污染成为一种蔓延性的灾难,而更为可怕的是,基因污染是不可逆转的。 2000 年 8 月,法国农业专家研究发现,转基因油菜可与野生植物自然杂交,从而证实种植转基因油菜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转基因产品存在难以消弭的安全隐患 有机农业的重要目标是保持环境和食品的安全,而转基因产品存在难以消弭的安全隐患。首先是“超级杂草”的出现,在自然界中,通过授粉的方式,某个物种的基因漂流到另一个物种,或者说实现杂交,本是一件寻常事。但由于转基因作物中转入的外源基因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性状,例如杀虫、抗除草剂等,这种基因如果漂流到另一个物种,就可能带来明显的环境影响。 2002 年 2 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对多种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超级杂草,是由对不同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油菜植株之间交叉授粉实现的。 更不安全的是转基因成分会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也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免疫或致敏物质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 敏反应,可能会 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 。 1998 年 8 月 10 日 ,苏格兰 Rowett 研究所资深营养学家 Aprpad Pusztai 博士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称转雪花莲凝集素( GNA )基因的马铃薯能够对大鼠的内脏器官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而对于人类来讲,类似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上升。 1999 年, Aprpad Pusztai 博士又同病理学家 Stanley Ewen 一起研究了转 GNA 基因抗虫马铃薯对大鼠胃肠道不同部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胃粘膜、腔肠绒毛以及肠道的小囊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得出结论:胃粘膜的加厚主要是 GNA 基因表达的后果,而小肠和盲肠的变化主要是由遗传操作或/和转基因引起的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美国一家种子公司培育的转巴西坚果 2S 清蛋白基因大豆种子的贮藏蛋白很可能会使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产生过敏反应。 转基因食品的物质成分可能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显着不同,转基因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某些不利影响,如转基因食品可能影响人体的抗病能力,也可能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同时转基因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份、微量营养成份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 由于转基因植物中有 90% 以上都使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志基因,因此转基因食品中的标志基因表达蛋白可能对人体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利影响,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还可能被肠道中的有害菌所吸收,使肠道中大量孳生具有抗药性的有害菌。 2002 年,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陆续报道:转基因食品中的 DNA 片段可以进入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体内。英国食品标准协会为此做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第一个人体实验 , 他们给 12 名健康志愿者和 7 名手术切除部分结肠的志愿者,吃了含转基因大豆的汉堡包和牛奶冰激凌食品,结果显示虽然健康者的粪便中没有发现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但是,在那些切除过结肠的受试者的粪便中,确实发现了 3.7 % 的大豆转基因,这表明有极小量的细菌摄入了大豆转基因。 可见,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违背了有机农业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遗传界线,使不同种属的物种间得以大规模的基因交流,这违背自然界的生态规律、破坏生物遗传多样性、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 “基因污染”,同时,转基因产品存在明显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隐患,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普遍担忧,并成为国际贸易中难以逾越的 “绿色壁垒”之一 。此外,转基因产品还有其他社会影响,如,将动物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这会引起素食主义者和一些宗教人士的不满和反对。 --------------------------------------------------------------------------------- 杨洪强 老师的介绍见百度百科 (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3817.htm ) : 1965年12月生,山东泗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所长,山东省高校“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6年获山东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同年被遴选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研究生,同年首批入选山东农业大学人才工程第2层次;2003年赴韩国合作研究一年,2004年获第九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5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记二等功一次。 ----------------------------------------------------------------------- 一部2005年己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就讲到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并且讲到了有机农业的问题,这同本人2010年听到的美国兽医专家观点一致,说明: 这不仅仅是中国有 杨洪强 老师这种态度与意见,而是这些意见在中国得不到机会传播。让公众、媒体以为: 转基因主粮是中国粮食问题大救星 ! 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怪事呵!!! 沈阳 2012年10月15日 23时08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很可能是“双输”的结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0-10 17:29
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实际上只会造成“双输”的被动局面。 由于漫长的生产周期和沉没资本,农业生产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总具有滞后性,农业天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即使在美国,农业生产也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主并不脱离农业劳动,只少部分雇佣农业工人。 显然 在人均一亩三分地的条件下是永远不能消灭城乡差别的,但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现代产业的必然结果。目前“土地流转”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它们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旅游等第三产业或所谓的“高端农产品”,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些案例,只能是“典型”,而不具备普遍意义。 目前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扣除劳动力成本以后,实际上已经是负利润。如果在土地流转以后,继续搞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又要支付地租、又要付工资,可以相信利润率不会太高,甚至还不会有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有竞争力,除非将地租或者劳动力报酬定的很低。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妄图通过资本游戏,来推动农村资产的增殖,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必然结果就是如同有毒的抵押贷款证券一样。 况且,农民普遍也没有流出土地的意愿,虽然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3899部队,但是人均那几亩地还是种得过来的,而且这部分劳动力对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经济而言是冗余的,溶入城市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他们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几乎为0,因此农业劳动,不能据此认为是低效的,让这些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目前,华北地区租一亩水浇地的成本至少也要600~800块钱。如果种粮食的话,很可能亏本。即使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由于劳力投入太大,风险也很高。 这就造成了在市场波动面前,资本经营的农业企业的抗风险性更差。中国人是最善于模仿的。即使有高利润的农业项目,但大量经营者一拥而入很快会使得市场饱和、利润变薄。由于几乎不考虑资金占用和人力成本,家庭经营的个体农场可以忍受实际利润率为负的寒冬,但是资本经营的农业企业不行,如果没有雄厚的现金储备,只会亏本破产。 当然,在最后一滴流动性还没有榨取干净之前,资本还是会继续折腾下去的。折腾吧,折腾吧....... 农民工是没有未来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能融入这个或那个城市。流水线上的女工过了25岁至多30岁大都就会回乡结婚生子,而且年龄再大一些,就不适合高强度流水线工作了,就会被无情的淘汰下来,毕竟能成长为工长的只是少数。一些重体力劳动待遇是比较高,但是这些工种都比较辛苦,也比较危险,而且也是在拿青春来赌博,年龄一大,超过40岁,身体走下坡路了,就不适合这些工作了。 中国农村现代化化道路只有是推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就地转化、安置农民,将工农分离的“大城市陷阱”,转化为工农结合的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和农村服务社会化,实现农民兼业化、离土不离乡、甚至不离土不离乡的新田园 。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09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利益问题(2)从口蹄疫到转基因的贸易风险
热度 3 sz1961sy 2012-10-9 23:14
转基因主粮利益问题(2)从口蹄疫到转基因的贸易风险
笔者出生在一个兽医之家,父母亲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一生在畜牧兽医农业行政、生产、临床、田间、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他们除了留下近万本畜牧兽医书籍给自已以外,就是一直身教言传很多过去几十年中国畜牧兽医农业问题的经验教训。 本人在1981年兽医专业毕业后,有近8年时间从事食品(内贸)、食品进出口公司(外贸)工作,其中知道我国一直以来对“口蹄疫”(以前称为“五号病”)疫情都是秘而不宣。但是欧盟就一直禁止中国猪肉入口,因为 中国不敢提供“口蹄疫”被扑灭的证书。 这就是WTO的贸易壁垒政策 :进出口的质检安全证书。 2012年6月5日第二届兽医卫生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高峰会议会上OIE亚太区副首席代表发言 同样道理,中国自从美国疯牛病发生后,就禁止进口美国牛肉。现在代表美国牛肉协会游说中国政府开禁的人为此还一肚子气,当然,她也是中国农业部前官员出身的背景。 现在的问题回到转基因的贸易风险:笔者在 2012-04-01 写有 《 卫生时评:把转基因进口食品赶出国门好! 》 一文说到这个问题。 2012年2月29日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了2012年2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 。其中,永和黑豆浆因被检出 转基因 成分(NOS、CaMV36S)上质量黑榜。 这条新闻给我们透露了几条重要信息: 一是我国质检部门己经依法行使2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第二款有关粮食作物转基因管理的规定:“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 二是我国质检部门是有能力检测食品转基因成分的,而且是同近年来国外严格禁止中国出口食品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安全政策有关,这次公告,是国家质检总局网站首批公布这个项目。 三是国家质检总局这份公告有力地回应一直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报告为说词的那些专家、官员、学者转基因安全论调。依《粮食法(征求意见稿)》执法,是符合中国按WTO法则办事,任何非议都是违反国际商法原则。 沈阳 2012年10月9日 23时13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337 次阅读|7 个评论
现在是风调雨顺夺高产?
热度 1 ninglz 2012-9-7 13:43
现在是风调雨顺夺高产? 我国的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生产队形式,到改革开放时代的个人承包制度。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在生产队时代,农业大力平整土地,兴修水库,打机井,发展水利灌溉事业。但农民每年到头还不够吃。难道说大量粮食上交国库保存了?与生产队时代相比,到改革开放的个人承包制度时代。收割与播种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节省了劳动力,化肥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有利于生产,但水库破坏,机井成为垃圾井,基层水利设施几乎全部破坏没能影响粮食产量增加,国家也不收交国库保存。现在农业粮食富余。没有水利设施的农业,应该是风调雨顺夺高产吧。
个人分类: 思索|1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哀牢山林区年蒸发总量呈上升趋势(积累)
lishuangshuang 2012-8-16 08:47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博士生游广永在导师张一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具有云雾林性质的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即使年降水量较大,干季也会出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水分亏缺现象,并且干季水分亏缺程度呈加强趋势。该研究对区域农业生产、森林幼苗更新和森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并于近日刊登在国际SCI收录刊物《水文研究》上。 据张一平介绍,一般认为,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蒸发也会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但观测数据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普遍呈下降的趋势,一些研究推测工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大气颗粒物的增加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农田灌溉、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气象要素的观测值,误导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 “ 关于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数侧重于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手段,用水分蒸发的物理基础来解释蒸发量变化趋势的研究较少。 ”张一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选择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区,开展蒸发量变化趋势的观测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区域水平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 通过分析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气象观测资料,游广永等人扩展了基于水分蒸发物理基础的模型,并通过模型运算发现,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年蒸发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以干季蒸发量的增强为主要组成部分。从蒸发量增加的组成来看,总体上扩散分量的增加要大于辐射分量的增加。其中,干季蒸发的扩散分量的增加大于辐射分量的增加,而雨季则相反。 研究人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 与多数研究结果不同,该研究区域的风速和日照时数长期变化呈上升趋势,是造成林区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其中,风速的增强对蒸发量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日照时数的增加。(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雯雯)( PS:确实在其他区域风速和日照是在减少的, 降水在增多, 蒸发在减少 )
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土壤根部的微生物群落
oryzameng 2012-8-2 21:09
一种陆地植物与其根部微生物组中的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对这种植物的生长状态很重要。更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群落,将为控制植物生长和对病原体的易感性提供机会,尤其是在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体系中。两个单独工作、但并行探索最佳实践的研究小组,对模型植物拟南芥的根部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定性。这两个小组分别在两个大洲、用五种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研究,但却得出了相似的总体结论。每个“根腔”(根周围紧挨着根的“根围”及存在于“根内”的内生腔)中的菌落受土壤类型影响最大,受宿主基因型的影响较小。在自然土壤中,拟南芥植物优先被放线菌、变形菌、拟杆菌和绿弯菌建立菌落。而且对于未来研究工作来说重要的一点是,拟南芥的根在受控环境条件下对土壤细菌的选择性,会模仿那些在某种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对土壤细菌的选择性)。 原文下载: nature11237.pdf
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China can feed all Chinese on her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7-21 16:06
China can feed all Chinese on the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of her own, unless every Chinese is getting fatter and fatter 1.中国人口不再快速增长 未来人口峰值不会达到15亿,至多14.5亿。2030年以后中国人口将进入漫长的下滑通道。 2.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接近需求峰值 中国国民饮食结构与农业生产模式具有结构性节粮的特点。在人均综合粮食消费不足400kg的水平下,成年人体重超标发生率已超过30%。即使按人均400kg粮食需求计算,14亿人需要5.6亿吨,15亿人需要6亿吨,最终中国的粮食消费的峰值应该维持在5.7-5.8亿吨之间,而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已经达到5.7亿吨,接近需求峰值。 3. 中国食品生产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1)随着人口增长结束,单纯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基本建设用地小于农民,旧村整理还会增加耕地。 (2)南水北调工程将为北方缺水地区的城市与工业供水,以置换当地的廉价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化解华北平原水源枯竭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3)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油料和蛋白饲料。充分发挥林地与草原的生产能力,对进口油料与蛋白饲料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世界三大食用油——橄榄油、棕榈油、椰油皆源于森林。中国也有油茶、文冠果等木本油料,但目前油料林基本处于荒芜状态,单产很低,当然潜力也很大。草原畜牧业及农牧、林牧结合也有很大的商品生产潜力,在不增加粮食消耗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肉蛋奶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40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说自动化
热度 6 xiaoyanghe 2012-7-17 10:19
千百年来,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工作,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人们总是试图制造各种机器来为自己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后更多的动力机械被发明出来。例如,发动机、电动机以及用这些动力机械驱动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这些动力机械,放大了人类的体力,当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我们可以将这些动力机械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的方式,称为机械化。如果工作装置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同时还能替代(至少是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则可以称之为自动化了。 一提起自动化,许多人的脑海里可能出现的,就是机器人、自动生产线等。实际上,自动化的范畴非常广泛;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工业生产需要自动化,农业生产需要自动化;通信、信息、军事、交通、医学、商业、金融、教育等行业都需要自动化;就连现代家庭也离不开自动化。 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 例子一,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一般是将水源水(江水、河水、水库水、地下水等)经过沉降、过滤、消毒等几个工序处理变成合格的生活用水。以上几个工序都离不开自动化控制设备。就拿最后一道消毒工序来说吧,为了确保水的干净、清洁,必须添加各种化学药品进行消毒。药品添加少了,达不到消毒效果;药品添加得太多,一是浪费,二来也可能对人的身体有害。如何确保药品添加刚好合适,则需要自动控制设备显身手了。 例子二,为了使自来水能够输送到各个家庭,就要确保出厂的水压力保持稳定。压力太高,水管容易爆裂,压力太低,又无法将自来水输送到住在高层的住户。因此同样需要自动控制设备保持出厂水压力稳定。 例子三,如今,许多城市里的家庭都会有几样家用电器。比如说,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电热水器等等。不用说,这些电器设备中都有自动化的身影。 例子四,我们许多的家庭每天都要使用交流电,如果供电部门提供的交流电不能保证电压是220伏、频率是每秒50周波、电压的波形是正弦波,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电压的不稳定,会使电灯闪烁不说,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很多家用电器。如果频率不能维持在50周波,波形不是正弦波,也会使很多家用电器的效率降低,因为这些电器都是按照工作在50周波频率、电压波形为正弦波而设计的,为此,必须使用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供电电压的稳定。 下面,我们就以室温控制为例子,说明其中的自动控制原理。 先考虑室温的人工控制。可以在房间的某一个地方放置一个温度计,让一个人用眼睛盯着这个温度计(当然,不必时时刻刻都盯着,例如不妨规定每5分钟看一次);如果室温和他大脑中预先设定的温度值(例如26℃)相比太低,则加大热蒸汽的阀门,让更多的热量进入房间,从而提高房间内的温度;如果温度太高,则关小热蒸汽的阀门,减少热量进入房间,从而降低房间内的温度。 在以上的控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控制的人主要使用了三个器官。第一个是眼睛,用来看(专业术语为“测量”)室温。控制者的眼睛和温度计合称为传感器,其作用是将要控制的室温测量出来。第二个是大脑,用来比较测量值和设定值的差别并决定采取何种动作。我们把对测量值和给定值进行比较并发出控制信号的装置(器官)称为控制器。第三个是手,用来转动阀门。控制者的手和阀门合称为执行器。概括地说,人的作用有三个:测量、比较、动作。 测量并比较温度的过程,我们称为“反馈”。反馈原理是自动控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其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反馈原理。在许多的自然现象中,都有反馈的机理。比如,人体的许多生理参数,体温、血压、心跳、血糖、胰岛素分泌等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反馈”的存在,功不可抹。又比如,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捕食者(比如说,狼)和被捕食者(比如说,鹿)的数量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也是靠着“反馈”。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动控制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一个模拟。同时,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我们可以使用下图表示室温的人工控制原理。图中的被控制过程(从阀门的开度变化到室温变化的过程)也称为被控对象。室温的变化经过温度计和眼睛送回了大脑(控制器),从而构成了信号的反馈。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使用一个(或者一些)设备(装置)替代人的 测量、比较、动作 工作,就可以实现自动控制了。下图表示室温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上图相比较,使用了设备来代替人的工作。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再加上被控对象就构成了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你可能会说,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一定会很复杂吧。其实,如果控制要求不是很高,被控对象不是很复杂;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实现自动控制。下图是一个古代的水钟工作的示意图。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如果能够保持中水箱液位的稳定,就能保证其流出的水流量的稳定;因而,下水箱的液位上升就会稳定;这样一来,指针就会稳定上升了。读者可以自己分析一下,通过浮动的水塞(红色部分)来保持中间的水箱液位稳定,是不是十分简单呀?当然,现代的自动控制系统都是基于计算机的了,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自动化”和“自动控制”的关系是怎样的呀?简单地说,“自动控制”是自动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讲,自动控制的作用是使某个装置(系统)的参数稳定或者按某种规律变化;或者,使某台机器(设备)“自动地”工作。大多数的自动控制都使用了反馈控制方式。当然也有例外的,例如,洗衣机的洗衣过程就没有使用反馈控制,而是使用程序(定时)控制的方式。我们把这种控制方式称为“开环控制”。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我们很难检测衣物的洁净程度。你也不妨自己分析一下,采用开环控制有什么好处;同时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机器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同时还能替代(至少是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则可以称之为自动化。因此,现在很多的信息处理工作(数据的产生、传输、接收、存储、统计、查询、加工、识别等),都可以使用机器(计算机)来代替人 。例如,今天的银行已经使用计算机(网络)来存储客户的各种信息,使用各类设备来“自动地”为客户服务;我们把它称为“金融自动化”。又例如,很多的超市都使用计算机来存储和管理货物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等,我们把它称为“商业自动化”。人的指纹、虹膜、面部、字迹等的机器识别,称为“模式识别”;也是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分类: 科普|5829 次阅读|7 个评论
最早商人是“氓”的可能性分析
热度 1 tarimriver 2012-6-1 11:10
春秋时期一个叫氓的年轻人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商人。 诗经.氓 第一句这样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拿着布匹去换蚕丝,这不像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也就是说,这个小伙子家不是专职干农活的,而是拿别人生产出来的布(他或许是用丝换来的)来美女这里叫唤蚕丝。下一步他有可能用丝或布换粮食蔬菜和生活用品。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后面说到小伙子和姑娘结婚后,自顾经商冷落了老婆。琵琶行也说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去两三年,使得自己的老婆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使得老婆抱怨连连。如果是一同种地的,二人同甘共苦,老婆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氓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得窘迫,也不会有条件移情别恋。
3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吗?
热度 23 蒋高明 2012-5-19 21:19
蒋高明 最近,看到下面的报道: 农业部:如果不使用农药 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5/18/content_6522427.htm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日前就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进行解读。文章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 答问指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 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 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 ,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 农业部指出, 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 。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上文强调了农药从重要性,将其抬到与医药对于人类一样重要的地位,甚至吓唬不同意见者:“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会出现饥荒”。这不仅是为了为农产品超标寻找强硬的理 由,甚至是为过度使用农药开脱,客观上将造成农药的进一步泛滥。 不用农药就会减产吗,甚至不采用化学农业方法,病虫草害会引起70%减产吗?我们五年的实验证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自从2007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平邑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一滴农药没用,一粒化肥没用,也没用覆盖一片农膜,而将秸秆过腹并堆肥后还田;用物理+生物措施控制虫害,结果将低 产田(小麦玉米两季600公斤/亩以下)变成了吨粮田(小麦玉米两季1000公斤/亩以上)。 我的几届研究生冯素飞、乌云塔娜、李静、李霄、博文静、唐海龙、郭立月等开展的连续多年实验,揭开了有机农业可增产这一迷底,即不用化肥农业的生态耕作方式能 够养活更多的人。 “如果不用农药,中国肯定就会出现饥荒”,正如当年他们反对生态农业的理由如出一辙——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我们不使用化肥后的产量变化:“2009-2010年玉米产量增加了4.05 t/hm2,2010-2011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2009-2011年小麦产量增加了2.57 t/hm2”。 我们不使用农药后虫害的变化(一只诱虫灯):“2009-2011年,频振式杀虫灯日捕获量显著下降,年捕获总量降低了85.9%,日均捕获量从0.45kg下降到0.04kg,降低了10倍。其 中金龟甲类捕获量下降较为显著,总捕获量从31.87kg下降至1.28kg,蛾类捕获量变化不显著”。 不打农药,一只诱虫灯生长季节日捕获害虫生物量下降了10倍。不打农药,害虫为什么不能成灾了呢?这是因为:交配后雌虫不能回到地里产卵,从虫子的奶奶辈就开始计划生育了, 二,农田生态平衡建立起来了,益虫益鸟多了,害虫一出现,就会变成它们的食物。 我们也期望一种减产70%(不知道此数据从何得来)的情景,即除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外,病虫草害一概不管理,其产量作为农业增产的背景值,这样来观察粮食产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寻找生态农业努力的方向。不久前 ,进行该实验的研究生丁娜有些犯愁了,即使我们没有打农药、施用化肥和化学除草,可小麦的长势依然没有想象的那样差,杂草根本就不多。 我们有些怀疑,被农学家和农业官员信奉了几十年的所谓现代农业理论基础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如果继续打农药、施加化肥,甚至转基因,依然出现了饥荒,那会是什么原因引起呢?据笔者的观察,造成中国粮食产量下降的真正原因,一是农民种粮积 极性严重下降,谷贱伤农;二是地力严重下降,化学农业和环境污染造成了耕地质量下降;三是进口粮食尤其转基因粮食与豆类更压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将粮食安全太轻易 地交给了人家;我们太轻信现代农业技术的威力,蔑视自然生态平衡,小看了物种的力量。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616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
热度 5 蒋高明 2012-3-24 10:57
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生态农业:试验与前景”专栏主持人语
蒋高明 本文于2012年3月15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文章编号: 1674-4969(2012)01-0007-03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经历过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有三类:混林农业、有机农业和石化农业。混林农业产生并应用于非洲和印度西部,非洲自1万年前即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靠 天吃饭,很少依赖地下水,即使在现代也极少使用价格较高的化石能源和石化肥料、杀虫剂,其优点是“投入低、产出高”,基本不需政府补贴,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即 需要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这种生产模式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有机农业以中国的模式为典型,这种模式也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 剂,而采用有机肥或有机饲料满足作物或畜禽的营养需求,是中国沿用了5000年之久、为历史所证明了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形态。石化农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主要盛行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该模式大量依赖化石能源、肥料、杀虫剂及农膜,需要从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因高成本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才能够生存。其优点是 劳动生产率高,缺点是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使耕地退化、环境污染。中国的石化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政府有一定的价格补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所需从业农民减少,使部 分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随着城市化加剧,中国的这种农业模式呈现出集约化趋势。 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嘲笑当代非洲人的有机农业模式,认为是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呼吁用高新技术提高非洲耕地的生产力,进而解决那里的饥饿问题。然而 ,无情的现实是,20世纪60年代以石化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农业“绿色革命”,尽管使当时世界平均粮食产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全世界人口的需要量,却几乎对非洲的粮食状况 的改善没有任何帮助。从粮食消耗量指标来看,今天,世界人均粮食消耗量比“绿色革命”时期增长了25%,而非洲只增长了不到10%。这说明,非洲的粮食产量仍大大低于世界其 他地区,并未因石化技术的应用而得到大幅提高。相形之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24个非洲国家的114个农业项目的分析表明,有机化农业或者施用有机肥可以使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在东非实行有机农业,其产量猛然增长了128%。因此,在解决人类吃饭问题上,现代石化农业模式和传统的有机农业模式孰优孰劣,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很快就有结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使用着成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 如转基因技术,也“入侵”着农业。当前,“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育种构成了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然而,人类在通过上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六要素”变成现代农业的“六大害”。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中国的粮食作物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但是,农民并未从中获得更多收益,相反,他们的利益所得呈现了下降势头。“六要素”的高成本和进口粮食正强 力挤压着中国农业的利润空间。中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农民们纷纷弃耕进城务工;而源自美国等地的进口粮食,受益于国家的高额补贴而更便于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如 此循环,中国的粮食安全前景堪忧。 过去的三十多年内,城市居民的平均工资收入增加了约100倍,而付出同量劳动的农民的劳动价值却未按相同比例提高。加之农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增加的投入,从地里“ 刨食”模式的原本微薄的农业劳动价值再次发生了缩水。长此以往,农民怎会对粮食生产保持积极性?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要使农民有种粮积极性,就要使农业劳动的价值与 其他劳动形式的价值同步提升。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模式,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 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六大害”技术的应用,转为依赖应用生态农作技 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应尊崇生态学原理。换一个角度思考农业,将上述被“六要素”夺走的利润追回并还给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升值,结果会怎么样呢?据笔者调查,早在20世纪80 年代,山东局部地区的小麦亩产就已超过500 公斤,而当时的“六大害”远没有今天这样肆虐。这说明,生态农业完全可以达到良性循环并满足人类的粮食需求。 2006年,为了寻找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出路,笔者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山东省平邑县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该农场先后彻底告别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和添加剂,并且坚持 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目前,该生态农场已有土地104亩,其中种植有机粮食16亩、有机蔬菜5亩,年均养牛103头(其中基础母畜11头)、养鸡2 000只、养鹅1 200只。 实验开展5年来,研究团队已带动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10户农民利用秸秆养牛60头,最多的一户养牛24头;带动蒋家庄以及周围村、乡镇等发展林下养鸡30 000只;带动4户农民发 展有机粮食12亩;带动蒋家庄建设户用沼气130户;带动蒋家庄村容整治街道900米。此外,还带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家、农民及某 部队的军人从事有机农业,在全国累计推广有机种植面积约4 000亩,充分展示了科研示范作用。农业部、环保部、国务院参事室、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农业厅等,多次组织专家 到现场考察指导。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以及路透社、德国《镜报》、Chinadialogue、SciDev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弘毅生态农场 的做法也进行了报道或评论。 本期专栏发表的几篇论文,其所述研究内容或是本研究团队在弘毅生态农场进行,或由我们指导在全国其他地方开展生态农业的实践结果。我们试图从生态科学角度,探索生态循 环农业在产量维持、经济效益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未来的生态农庄提供理论依据。现就本期专栏里几篇相关文章介绍如下: 山东农业大学冯素飞的文章——《农业生物质资源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秸秆转化效率研究》,首次揭示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肉牛的效益,从理论上证明了作物秸秆与草原草一样 ,可成为大型食草动物的优质饲料,并能产生有机肥和生物能源。作者选择了15头夏洛莱肉牛,随机分成3组,研究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秸秆饲料(微储鲜秸草+花生糠,干秸秆+花生 糠,微储鲜秸草)饲喂肉牛后的效果;分析了肉牛采食效率、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以及秸秆饲料与动物鲜重之间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生产1kg肉牛消耗的纯粮食 为1.6 kg,其中玉米面用量最多仅占20%左右,肉牛大量食用的是秸秆。该项研究的成果,秸秆转化为动物肉质的指标——秸秆:动物鲜重比在全国首次发表,为解决秸秆出路探索 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甄珍的论文——《有机肥对土壤地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应用示例》,介绍了有机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应用现状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以河南 贞德有机农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在有机农业管理措施下,此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收支情况。计算结果发现,为保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平衡,最少施用的有机肥量 应为25.5 t/hm2。此结果为综合评价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平衡状况、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可代替化肥所施用的有机肥量、科学使用有机肥、提高氮素利用率、发展可持续生态 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农业大学唐海龙的论文——《生态农业模式下耕地固碳潜力分析——以弘毅生态农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例》,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在不同施肥方式下,有机 质、全氮、碳氮比的动态变化。传统的知识认为,提高有机质含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几十年才能够提高1%,而唐海龙的实验数据说明,只要加大有机肥还田的数量和频率,在短 时间内照样可提高有机质含量。该研究为生态农业耕地固碳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实现碳减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希望本专栏的几篇文章,对于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所助益、有所启发。 蒋高明简介 蒋高明,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 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学报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编委、生态学报编委。从事生态草业与生态农 业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8部。提出了恢复草原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畜南下、禽北上”思路,并带领研究团队在生产第一线亲自实 践。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81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建立农业用水红线制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姜文来 2012-3-24 09:13
农业用水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同时也是人畜生存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料。“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说明了农业与水的关系。农业用水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确保农业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维护粮食安全,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保护我国耕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作为生产粮食的命脉,有必要像严格保护耕地那样保护农业用水,划定农业用水红线是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所谓农业用水红线是指为了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所需要的最低农业用水的数量,划定农业用水红线具有迫切性。    一、划定农业用水红线必要性   我国农业用水形势严峻,划定农业用水红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国农业用水供需矛盾长期处于尖锐状态,不同程度地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也给农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我国农业用水每年缺水量300亿立方米。据统计,1991-2009年我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平均为3.8亿亩,成灾面积平均为2亿亩,因旱减少粮食平均286亿公斤/年,约占同期粮食平均产量的3%,其中2000年高达600亿公斤,占当年粮食产量13%。可见足够的农业用水对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划定农业用水红线具有战略地位。   其次,我国农业用水虽然整体数量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下降明显。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数量经历了“持续增长-缓慢下降-缓慢上升-基本稳定”的历程,1949年我国农业用水总量为1001亿立方米,2010年为3689亿立方米。1949-1996农业用水持续增长,1997-2010年农业用水呈现波动,从1997年的3920亿立方米一直缓慢下降到2003年3433亿立方米,2004年后农业用水又缓慢上升,2010年为3689亿立方米,从总体来看,农业用水基本维持在3700亿立方米左右,1997-2010年农业用水每年下降速度为0.45%。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用水下降速度更为明显,如广东省2003年农业灌溉用水为210.83亿立方米,到2010年下降到189.3亿立方米,年均下降速度为1.45%。   第三,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总量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发达地区下降速度快。1949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为97%,2010年农业用水只占总用水量的61.3%,年均下降0.59%,也即每10年下降接近6%。根据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此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8%左右。从区域角度来看,农业用水所占比例下降并不均衡,但存在一个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广东省2000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60.1%,2010年为49.5%,年均下降速度为1%,每10年下降为10%,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下降水平。北京市2010年农业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32%。    二、农业用水红线划定基本原则   影响农业用水红线划定的因素很多,其中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农业基础性战略地位。农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尽管其在GDP所占的比重不高,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农业对于养活13亿人口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依赖本国的农业供给自己,寄希望于世界不仅充满太大的风险,而且也是不现实的。农业安全是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素在划定农业用水红线的时候必须将其农业放在战略位置进行重点考虑,提供足够的支撑农业发展的农业用水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战略性。   其次,农业用水未来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农业用水未来的需求,是划定农业用水红线基础性工作。农业用水未来的需求要考虑人口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特别是作物结构、灌溉规模、节水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用水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水资源供给情况进行农业用水供需平衡。   第三,农业用水节水潜力与现实节水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基本保持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节水技术的提高,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我国农业节水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量势在必行。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节水技术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农业节水技术储备完全能满足节水挖潜的需求,但受资金、管理和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农业用水效率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可实现的农业节水能力。农业用水红线划定时不能将农业节水能力夸大,否则会出现农业用水红线偏低,导致不良的后果。   考虑到上述因素,农业用水红线划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业用水的划定要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区域性农业用水红线;生态保护原则,农业用水红线的划定要考虑生态保护,特别是在局部地区农业用水更富有生态功能的地区,更要予以高度关注;可操作性原则,划定的农业用水红线在技术可实现范围内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三、农业用水红线粗略判断   农业用水红线的划定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因素众多,特别是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导致农业用水红线划定很复杂。作者根据农业用水历史现状和未来农业用水的需求,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农业用水红线进行了粗略估算。   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1997年以来农业用水基本稳定在3700亿立方米左右,考虑到未来节水潜能和水资源供给情况,作者粗略地估算农业用水红线为3700-3900亿立方米,平均为380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    四、结束语   划定建立农业用水红线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措施,也是从制度层面实现“藏粮于水”的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红线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家应该早日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秦华,陈叶军)      原文发表人民网—理论频道,网址: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7462281.html
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是吸引农业劳动力,而非技术创新!
热度 1 caojian123 2012-2-7 14:47
刚才拜读了蒋继平老师的“我对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34962 )一文,深有感触。毫无疑问,蒋老师从技术角度对增强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分析非常精彩,也很到位,基本总结了我国农业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从我的个人感受和观察看,尽管技术在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很重要,但当务之急应该提高农民增收的保障能力。为什么如此呢?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低廉,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老越少。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扬,农业生产基本无利可图(农产品实际价格增幅不大),甚至亏本经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已伤害到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果是过去,在农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农民只要自给自足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因为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几乎都市场化了。为了维持日常的家庭开销,必须要有现金收入保障。否则,举步维艰。有些家庭的成年男子,因为高额的婚娶费用,也是一“女”难求,从而成为“剩男”。一旦某个家庭出现剩男,这个家庭原本安宁的日子将从此不再太平。 上面提到,谷贱伤农,农民必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恰在这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劳动力市场日益坚挺,这为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目前,农民工的日平均工资为100元左右。在这种工资水平下,谁愿意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呢?这几年,我们农村老家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基本是老人和中年妇女,有劳动能力的男子全部外出务工。面对这样的农业生产群体,我们还能奢谈科技兴农吗?一些用于农业生产的简单机器,在无男子操作的情况下,老人和妇女只能望“器”兴叹!由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力有限,所以出现了耕地的大面积撂荒,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鉴于此,要增强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我认为应从提供农产品价格(比如,一斤小麦上涨到5元),吸引农业劳动力入手,而不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不管怎样,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如果不把这些主力军固定到土地上,一切措施都将收效甚微。在耕地大面积弃耕的情况下,何谈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科技培训、设施装备条件和市场流通效率?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就应该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人”,还愁农业科技不创新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在热情中和在公平中,我们才能进行创造。若离开人,一起都是空谈。现阶段的农产品供给,也得从“人”入手,即从如何留住农民入手。至于其它,只是水到渠成的问题。别小看水到渠成,这里面有个重要的辩证法思想,那就是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农业”就得抓“农民”。
39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国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评析与补充
whyhoo 2012-1-9 15:32
收入分配;城乡收入差距;差距治理;对策   目前,有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成因以及对策问题的研究很多,其中对差距状况和成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已经很深入,但对于治理对策的研究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却略显不足。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进行梳理和评价,并进行政策建议的补充,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平台。   一、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概述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针对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许多学者认为要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发挥特色比较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安排产业进退,调整产品结构。如杨宜勇(2005)、刘文勇(2004)等认为,应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贾小玫、周瑛(2006)认为,要采取“扶持、扶强、扶大”的政策,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一大批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实体,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二)给予财政和税收支持   1.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贴措施。曾国安(2007)认为,首先要稳定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波动幅度或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其次,要继续提高农业补贴,改进补贴办法。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马晓河等(2005)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主要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并以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目标。补贴力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重点地逐步增加。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刘书明(2001)等认为,农民除了承担各项农业税收以外,还负担大量的“暗税”,而各种“暗税”才是农民负担的主体。在以农业税为代表的各种“明税”被免除后,要严防以集体、乡镇政府名义征收的各种集资和摊派费用或以工代费的兴起,从而变相加重农民负担,抵消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樊胜根、张林秀(2002)认为,改善乡村道路、灌溉、电力、供水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和风险决策等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孵化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和产业部门,促进社会分工。彭代彦(2002)认为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林毅夫(2003)认为,由于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较小,施工期短,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和收入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4.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邹薇、张芬(2006)指出农村地区间收入差别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扩大,而工资性收入的获得与农民的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颜平建(2008)认为职业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改善教育结构,注重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林毅夫(2003)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可以由中央财政来承担,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精神,也可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刘文勇(2004)认为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不平等的就业政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逐步剥离传统体制下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等。杨宜勇(2005)认为要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刘传江、李雪(2006)认为要引导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改善工作环境,抛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逐步形成统一、公平的劳动竞争和报酬机制,吸引第二代农民工的转移。钱忠好(2007)认为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允许和鼓励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土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四)加大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的农业支持力度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认为,中国金融的特殊“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反还具有抑制作用,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章奇等(2004)认为政府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管制,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尹希果等(2007)进一步指出,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抑制是导致中国扭曲的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的干预,培育新生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针对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释放被扭曲的金融发展所抑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其他治理对策   陈宗胜、周云波(2001)认为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非正常扩大”的基本因素,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制度缺陷”是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非法非正常收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由于制度性缺陷使城镇居民中某些群体获取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机会和途径远多于农村居民,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进行治理和规范,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蔡昉(2003)认为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强化农民话语权,可改变城乡之间游说机制和谈判地位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农民的歧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二、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评析   上述建议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限于所研究问题的角度,这些对策建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类型的治理对策研究不足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多的是一些宏观性的一般原则,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缺乏,政策的优先次序未能阐明,因而对于解决我国多种多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针对性较差,使治理效果受到影响。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研究主要从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总体城乡收入差距角度展开研究,而未能从全国角度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类型结构进行研究。   首先,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来看,有的地区城乡扭曲程度加剧,有的地区缓解,有的地区时而扭曲加剧、时而扭曲缓解。就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而言,有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差距较小,城乡发展比较协调,有的地区如云南、贵州、陕西等差距过大,城乡发展高度扭曲,其他地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四分项收入构成来源的影响来看,尽管在各地区均表现出以下特征,即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城乡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也起着“差距促增”的作用,而经营性收入则发挥了主要的“差距促减”作用,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很小。但各分项收入对于不同地区的单位“促增”或“促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从主辅收入角度看,主要收入在所有各类地区的差距贡献率都最高,而且在大多数地区,主要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增”功能,辅助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减”功能,但在吉林、内蒙古这两个地区则相反,在甘肃和云南也存在前后相反的变化。最后,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应处于不同的阶段,进而影响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判断。如果某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存在着资源剩余,那么必然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选择优先发展城镇的政策。这样,在一定时期,经济改革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往往是建立在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均较快提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就不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而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超过临界限度),另一方面又受到资源瓶颈的约束。此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如果继续以城镇改革为重点,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将会造成城乡间要素配置效率的降低,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变得不合理,这时就需要政府加大治理的政策力度。因此,将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划分为不同的地区类型,并由此按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影响因素主次程度、收入来源分项构成影响程度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进行治理对策的研究,这样所提出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会更具有实施有效性。   (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规模适度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缺乏   现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城市化规模的适度问题研究偏弱,与此相对应的适应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多少或达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适度转移还没有相关论述。另外,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适度转移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关注地区的结构差异。就我国总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说,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2左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项补贴和隐性收入,这一差距会更大。如此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然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过度迁移和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但就地区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来看,又存在有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过度,大大超过了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城市承载力的现象,而有的二线城市如石家庄、长沙等以及三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和聚集经济效应的发挥。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过度和不足都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产生制约。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地区结构制定相应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   (三)对如何解决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分配差距问题缺乏关注   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理对策大多集中于再分配政策,如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减少税负、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等等,对于缩小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对策缺乏,而初次分配的城乡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初次分配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对生产要素占有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而这种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差异又取决于财富起点差异、个人禀赋差异和城乡居民扩张生产要素占有的机会差异,而在这三个方面由于政府政策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权力的不当参与,使得城乡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出现较大的不公平成分。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重视初次分配的城乡公平,就要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来调整城乡居民生产要素占有上的不合理差距。   三、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补充   针对当前有关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一些补充对策:   (一)依据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治理对策的优先级次序   王少国(2009)的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按照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第一是人均资本;第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第三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抚养系数偏离;第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五是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第六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从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差异的角度来看,促增因素主要是各地区抚养系数,其次是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促减因素主要是二元对比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资本、非农业人口比重,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再次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内在原因。当前中央政府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重点显然在于推进落后地区即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推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从促增因素角度看,要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落后地区的人口增长,以降低抚养系数;其次要出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落后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从促减因素角度看,重点在于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要靠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对于具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农村,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重点应放在乡土教育上,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乡土生产技能。再次,推进落后地区的对外、对内开放,促进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源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发展落后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被滥用,造成稀缺耕地资源的浪费。   在重点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非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另外,同样需对这些地区农村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以降低抚养系数,并保护好耕地。   (二)初次分配政策角度的治理   从初次分配政策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兼顾城乡公平。要继续深化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应通过提高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价格补贴,逐步建立农工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想办法通过金融创新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推进初次分配的城乡均等化。另外,应以公平普惠原则促进制度创新,赋予农民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受益的均等化。只有消除当前各种城市倾向性的产业政策、金融投资政策、就业政策等存在的城乡壁垒,引导城乡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才能真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实现城乡初次分配收入的均等化。   (三)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来源角度的治理   按照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高低,政府应首先致力于缩小工资性收入的城乡差距。一方面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尤其是向中小型城镇的转移,另一方面应给予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更多地鼓励,尤其是农牧产品加工业,鼓励其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其次是治理转移性收入的城乡差距。第三是治理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目前该分项收入的差距贡献率很低,但由于城镇居民的财产规模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城镇居民获得,使得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因此,政府应借助于现有金融系统,进行金融创新,吸纳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使其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四是治理经营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经营性收入一直发挥着促减功能,但其促减能力在下降。对此,政府可通过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依靠生物技术进步,发展特色农业等来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对于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类型的地区,四分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影响主次顺序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优先次序与全国并无不同。但由于各分项收入的促增或促减能力的高低及其变化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这要求各类地区治理城乡差距要有不同的政策力度。   此外,从主辅收入构成角度来看,当前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者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因此,政策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缩小主要收入的差距,即要促进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从不同类型地区来看,对于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和恶化的吉林、内蒙地区以及城乡高度扭曲持续的云南,更应关注辅助收入城乡差距扩大的治理。另外,从政策力度来看,主要收入城乡差距的治理,应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协调程度的降低或扭曲程度的提高来加大治理力度。   (四)城乡相机权衡的基础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分配可以对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由于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下,城市存在最适度人口规模,所以城市的基础投资强度必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相适应。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城市人口越接近于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时,政府对于城市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应该越大,否则就会抑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会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治理。另外,随着城市基础投资的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用于居住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费用日益高昂,也会制约乡城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   基于上述情况,治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的城乡差距状况和城市化费用,进而确定基础投资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对于城市部门的基础投资,城市部门所包括的众多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城市人口规模(指常住人口)与最适度人口规模的差异来确定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领域的分配。这样,对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人口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最适度人口规模,再进行城市化的费用高昂,其基础投资应该倾向其农村地区,在农村建立新城镇,走分散城市化道路。对于地区省会如太原、石家庄、长沙等二线城市,由于其人口规模接近于最适度人口规模,且其城市化费用相对较低,所以应该一方面加大城市基础投资的力度,以避免经济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劳动力进入门坎,使劳动力向三线城市转移。对于三线城市,各级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向这些城镇集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三线城市的转移,促进其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小经济循环体系   1.大小经济循环体系的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要素流动机制,既包括要素流动方向的合理化,也包括要素流动强度的合理化。如图1所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要素的净流动方向应该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城镇,城镇的资本净流入农村,以此促进城乡两种要素的合理结合,缩小城乡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使城乡形成良性要素流动循环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另外,城乡之间在通过要素的良性循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要在城乡之间形成“阶梯型”区域发展循环模式,城乡之间应存在“农村增长点→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区域结构和梯次上升发展模式,即农村增长点要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小城镇要逐渐发展成为中型城市,中型城市要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多个经济循环体系,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大循环,也存在农村增长点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大型城市之间的小循环,还存在某一区域与其它多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等。只有这多个经济循环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果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动方向表现为由农村流向城镇,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正如刘易斯模型所描述的转折点之前的状况。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各地区可以从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循环角度,检验本地区大小经济循环系统的循环状况,采取措施解决各层次循环中的“梗阻”,使循环能够顺畅起来,这将有助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合理化。具体来看,对于城乡高度协调的京、津、沪地区,其城乡经济循环体系运行良好,政策的重点是注重与区域外地区构建更大的经济循环体;城乡中度协调的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提升能力差,致使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注重资本的引入,激活原有良好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使其恢复活力;对于城乡低度协调和城乡低度扭曲的内蒙、江苏等地区,应该注重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发挥其承上启下的功能,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协调;对于城乡中高度扭曲的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区,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运转问题很大,构建困难,应该着重于培育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和小城镇建设,首先促进农村区域的小循环的构建,由小循环的良性发展,推进大循环的建设,最终使城乡经济相对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区域联合治理对策。从图1还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梯次结构的两端即大中城市和农村,往往与外部区域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要素流动关系,与区域外要素流动的规模可能要大于与区域内。这样的情况往往不利于本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对此,相关区域(不同行政区划)之间要素流动密切的地区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应该成立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机构,统筹规划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规模和流向,密切经济联系,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起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3.构建平稳的人口迁移体制。受城市化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城市部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因而导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波动,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我国,由于农民仍然保留自己的土地,失业“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回到土地,这样形成了一个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整机制。在短期内,这种机制显然有利于城乡社会的稳定。但在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方式也必然告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因而必须使“农民工”脱离农民身份,真正成为产业工人。所以,政府应考虑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其与所在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别。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继续贯彻差别化城市进入政策,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进入障碍应该越大,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小型城市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蔡昉,2003:“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5。   陈宗胜、周云波,2001:“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4。   樊胜根、张林秀,2002:《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贾小玫、周瑛,2006:“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财经科学》,2006,4。   林毅夫、刘明兴,2003:“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8。   刘传江、李雪,2006:“农民工流转与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统计》,2006,5。   刘书明,2001:“统一城乡税制与调整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新论”,《经济研究》,2001,2。   刘文勇,2004:“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4,3。   马晓河等,2005:“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管理世界》,2005,7。   彭代彦,200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经济学家》,2002,5。   钱忠好,2007:“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6。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2007:“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当代经济科学》,2007,1。   颜平建,2008:“关于拓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人力资源的思考”,《农业经济》,2008,10。   杨宜勇,2005:《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曾国安,2007:“论工业化过程中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自然因素与制度因素”,《经济评论》,2007,3。   章奇、刘明兴、陶然,2004:“中国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4,1。   邹薇、张芬,2006:“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2006,2。   (王少国,经济学博士,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jj/jsshzyxnc/201108/t20110829_106011.htm
个人分类: 经济|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dongzg101 2011-12-29 16:21
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两院增选院士结果日前公布,农民科学家李登海落选,引发公众对农民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关注: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在我国,农民不光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科学家,是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王衡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研制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专家估算,他的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 山东省莱州市农民李登海,30多年来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 河南温县农民吕平安,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近30年,先后培育出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成为千里黄淮麦区小麦领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148亿斤。 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实现了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凭借这个原创性发明,李官奇不仅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我们来看看中科院院士的标准: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工程院院士标准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对照这些院士标准,像李登海、王衡、吕平安、李官奇这样的农民科学家,其成就和实际贡献不见得比其他候选人差。然而,由于这些农民科学家大多没有一个正规的科研或教学机构作依托,很难评上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职称,从而难以跨越参评院士的职称门槛。 与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工程师相比,农民科学家是有一些“先天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撰写国际论文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在提高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实际贡献,也是不容否认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是否也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拘一格选院士呢?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土专家”们的创新积极性,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更多阅读 李登海唐启升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每人奖金100万 李登海:超级玉米研发推广应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相关专题: 2011年院士增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1-12-22 10:54
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两院增选院士结果日前公布,农民科学家李登海落选,引发公众对农民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关注: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在我国,农民不光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科学家,是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王衡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研制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专家估算,他的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 山东省莱州市农民李登海,30多年来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 河南温县农民吕平安,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近30年,先后培育出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成为千里黄淮麦区小麦领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148亿斤。 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实现了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凭借这个原创性发明,李官奇不仅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我们来看看中科院院士的标准: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工程院院士标准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对照这些院士标准,像李登海、王衡、吕平安、李官奇这样的农民科学家,其成就和实际贡献不见得比其他候选人差。然而,由于这些农民科学家大多没有一个正规的科研或教学机构作依托,很难评上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职称,从而难以跨越参评院士的职称门槛。 与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工程师相比,农民科学家是有一些“先天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撰写国际论文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在提高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实际贡献,也是不容否认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是否也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拘一格选院士呢?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土专家”们的创新积极性,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9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100问》争议点之九:有没有“超级害虫”
蒋高明 2011-11-17 22:35
蒋高明 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100问》第39问有下面的问答: 39. 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会产生“超级害虫”吗? 答:在农业生产中,长期持续应用同一种农药,害虫往往会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使用效果下降甚至失去作用,产生该农药难以防治的害虫。实际上,可以利用更换农药、作物品 种,改变栽培制度等方法有效控制这种害虫,不会产生所谓的“超级害虫”。 转基因抗虫作物和农药类似,理论上害虫也会产生抗性。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生产当中已经采用了多种针对性措施:一是庇护所策略,即在Bt作物周围种植一定量的非Bt作物作 为敏感昆虫的庇护所,通过它们与抗性昆虫交配而延缓害虫抗性的发展;二是双基因/多基因策略,研发并推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转双价或多价基因的抗虫植物;三是严禁低剂量 表达的转Bt基因植物进入市场;四是加强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抗性演变的监测。 上述描述的固然很好,可残酷的现实再次将科学家美梦打破了。即转基因诱发了超级杂草后,又诱发了他们说不愿见到的所谓的‘超级害虫’。 针对害虫对转基因作物抗性的演变,他们提出的理论上的控制措施,在实际中却难以应用,如中国非法种植的转基因稻米就没有庇护所。研发并推动更毒的转基因作物,让虫子变 得更超级吗?超级害虫出现了,靠加强监测用处是不大的。再者说,前面说不会产生所谓的超级害虫,后面有在对策中提出“加强害虫对转Bt基因植物抗性的监测”,前后不是矛 盾吗? 在美国,经过十多年实践,BT转基因作物出现普遍规模失效现象,即不但不再抗虫,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级害虫”和生态破坏等危害作用,而目前人类还没有足够科技 手段予以防治和弥补。这也说明,所谓“避难所”措施不过是延缓了转基因作物的危害之来临和爆发,并不能防治其危害。不管转基因的“人定胜天”的吹牛有多大,事实正如俗 话所说:“自然是最终胜利者。” 下面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转基因农作物超级害虫出现,易受某种新型超级甲虫危害 文章链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41008/217376 以前,我只知道有一些强耐药性的超级细菌,比如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昨天,我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超级害虫。 调查表明,不能简单的将这次的虫害视为尽在这片区域发生的孤立事件,就比如如果你家厨房出现了蟑螂,绝不可能是单独的一只跑来你家串串门,这可能预示着你整个家都 将遭到蟑螂大军的大举侵袭。不能简单的将这次的虫害视为尽在这片区域发生的孤立事件,就比如如果你家厨房出现了蟑螂,绝不可能是单独的 一只跑来你家串串门,这可能预示着你整个家都将遭到蟑螂大军的大举侵袭。果真,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已经确认,爱荷华州的四片区域已经遭受了新型玉米根虫的侵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孟山都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具有转Bt蛋白基因,使得这种玉米根虫不得再肆虐的转基因玉米。 但据农户的反映,这些玉米根虫不久之后就会对Bt蛋白产生耐药性 ,继续在这些玉米作物上为所欲为 。 伊利诺斯州种植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农户们也遭受了变异甲虫的袭击。 面对这次新型的虫害,种植孟山都公司转基因农作物的农民们该怎么办?答案并没有多么出乎意料——换一种其他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就好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黄大昉研究员 撰文:什么是 转基因
dongzg101 2011-10-20 01:22
黄大昉研究员撰文: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指的就是基因的转移。实际上,转基因有广义和特定的两种含义。广义的转基因就是泛指生物间基因转移。自然界中物种间的天然杂交和自然选择、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杂交育种,都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都经过了转基因。例如,我们现在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吃的几乎所有的食品,并不是自然进化而生的野生品种,而是经过千百年的人工选育,就是转移基因所创造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从这种意义上讲,转基因与生物进化和遗传改良相随,古已有之,并不新奇。 人们现在常说的转基因却有特定的含义,它专指利用现代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人工分离和遗传修饰,重新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能够改善生物体原有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利用上述手段获得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国际上普遍称作“遗传修饰生物”(GMO)。我国现已习用“转基因”一词,其实后一种表述比前者更为贴切,更有针对性。 转基因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后便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引发了包括农业在内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刻技术革命。以农作物为例,转基因育种突破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能够更有效地改造作物的遗传特性,从而培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化肥使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能够缓解资源约束、拓展农业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要想突破耕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保障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因此,抓住转基因技术发展机遇,推进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就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农业科技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实现产业化以来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整年发布的统计资料,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48亿公顷(折合22.2亿亩,是我国耕地面积的1.2倍),是1996年应用面积的87倍,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目前已有涉及抗病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13类目标性状、24种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田间种植或投放市场销售。全世界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国等29个,其中也包括8个欧盟成员国;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未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但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口用作饲料和食品加工。 另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9年,全球因种植转基因作物创造了6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增产优质占56%,节约工本占44%)、增加或挽回产量损失2.29亿吨、减少农药用量39.3万吨。发展中国家1440万农户因种植转基因作物而增加收益和摆脱贫困。由于效益显著,许多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大力推进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自2009年起,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我国转基因研究已有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现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虽然研究开发的整体实力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旱等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取得了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如我国独立研制的抗虫棉,推广12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转基因育种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在国内外进一步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更令世人瞩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是在时起时伏的“安全”的争议中取得的,更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强大生命力;转基因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产品不仅为广大农民所欢迎,也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转基因育种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阅读 黄大昉:转基因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黄大昉委员:推进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产业化 黄大昉: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可安全食用 黄大昉专访:转基因技术事关粮食安全 黄大昉:粮食问题绝不能靠进口来解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委内瑞拉希望与中国开展农业生产合作,创造“南大荒”
jiangming800403 2011-10-9 17:06
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81584 查韦斯:中国造就了一个世界农业奇迹 来源: 人民 网 摘要: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3月5日表示,中国造就了一个世界农业奇迹。   人民网加拉加斯3月5日 (记者 张卫中)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今天表示,中国造就了一个世界农业奇迹。   查韦斯是在会见我一农业技术考察团时做上述表示的。查韦斯说,中国已经解决了13亿人口的食品供应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更是一个世界奇迹。委内瑞拉希望与中国开展农业生产合作,在委内瑞拉创造一个“南大荒”。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热度 25 fanxiaoyingz 2011-8-10 21:52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总人口突破十亿人,其中城市人口 2.2 亿,农村人口 7.8 亿。而到了 2009 年,人口总数突破 13 亿,我国人口在这一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 6.5 亿。然而,如果加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再加上农村失去劳动力的、不劳动的人口数量,那么我们中国人从 1980 年的八亿农村人口供养两亿城镇人口改为了五亿农村人口供养八亿在城市人口。由过去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至少从表面看早在 2009 年是一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再次抬头,而且非常尖锐。 从 2009 年这种数量比例颠倒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农业怪事。首先,大豆、小豆、小米、大蒜、猪肉等农副产品出现了大幅度价格动荡和攀升。其次,大商人囤货居奇,把许多农业商品作为炒作对象,包括今年的食盐,也包括猪肉、棉花等,是中国多年来首次出现大资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现身。第三,转基因食品危险抬头,相继出现食用油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最近又爆出山西吉林等地种植先玉 335 玉米事件,令人后怕。第四,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例如三鹿奶粉事件,金龙鱼食用油事件,最近发生的山西陈醋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万能牛肉膏,回炉面包,三年不烂的月饼,面粉添加剂等等事件。 可以说,从 2009 年以来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而恰恰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首次持平,并且随后超过了农村人口。也许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存在必然性。这也许就是“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的波段性爆发而已。 到了 2010 年,全国的大中型水库也许多到了危险期,各地水利设施荒废严重,农业土地面积也被一再突破,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问题一再凸显,农业基础问题也突然爆发出来了。 与此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了,农村留守人员多数是老人,农村生产力被进一步削弱。 在过去,我们是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现在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那么能够养活得起吗?如何养活呢? 也许能够。但是有一个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问题。如何转变呢?比如过去,在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重新进入千家万户各自为家,各自生产的时代,那时候重新回到了“小农经济”时代,每一户农民大概 4 ~ 6 人,每家养殖一只猪供给城市人,那么一家人就能供养一口人,四户农村人就能供养一户城市人的粮食、猪肉、鸡肉等。就是说小农经济比较适应这种人口比例,农村人四户过去养四头猪能够供养一户城市人(包括农民自己)。但是现在不同了,按照过去的供养比例和生产方式,现在四户农村人人要供养八户城市人,那么客观要求该户人家必须饲养 10 头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包括农民自己)。也就是说,八十年代初我国每年生产 2 亿头猪供给 10 亿人吃,每人平均拥有猪肉 20 公斤(按照平均 100 公斤每头猪计算);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我国现在每年只能生产 1.5 亿头猪,要供给 13 亿人吃,每人只能拥有 11.5 公斤猪肉。其它农产品类似。如果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养殖,那么我国平均每人拥有的农产品量在下降。 这就是从 2009 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农副产品质量突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国从客观要求来讲,要求农村人每家每户的实际生产量要提高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求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这是本文的核心)。 客观上要求农民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小农生产模式,告别单打独斗式生产模式,进行社会化生产,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要求大资金、大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所以,中国进入了资本和小农经济的激烈交锋期,进入了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生产方式的严重交锋期。进入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攻坚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交锋期将产生三种新生事物:第一,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第二,规模化生产的管理体系,造成新的社会分工;第三,新的利益分配体系。至于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我是没有看到,甚至是遥遥无期之事。但是新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我已经触摸到了——那就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代替大田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在农村初步起步了。例如,农村奶牛养殖小区:有专门的挤奶区,有喂养区,有统一的兽医医院,有饲料加工厂,有专门的运奶车队,有奶粉厂,有种牛场配种站等等。养牛产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 但是在蔬菜种植,养鸡等等领域还在做初步的探索。蔬菜种植现在有大田种植,大棚种植两种方式,但是育苗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育种工作正在被一些技术性大公司垄断,加工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灌溉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又比如养鸡,养鸡需要饲料厂、育种场、孵化场、饲养场、屠宰厂、兽医所、散养场等社会分工,但是依然不够健全。 每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必须具有独特的技术,专门的设备,健全的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社会化养殖。而用这些专门的设备设施搞农业养殖、种植就是“设施农业”。 所以,中国人要养活中国人,必须搞大规模地搞“设施农业”,告别“手工农业”。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7823 次阅读|146 个评论
性别控制科学研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chilo36 2010-10-14 13:50
人类统治地球上的生物由来已久,并逐步发展了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养殖等。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总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既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等生物都出现了性别的分化,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而雌雄的分化规律也早已被人们所了解,但是并不完全透彻。 早期,植物生理学家就发现植物激素GA3可以促进黄瓜雄性花的增多,而IAA可以促进黄瓜雌花的增加,并在生产上顺利应用。 在水产养殖上,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提高群体生长率进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再如河蟹,因雌蟹具蟹黄,营养价值高,而市场价格高与雄蟹。因此,人为控制螃蟹性别分化一直颇有市场。 广西大学卢克焕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牛和猪的X、Y精子的分离并成功培育出性别控制仔猪。内蒙古蒙牛繁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奶牛性别控制繁育技术获国家专利,实施15万余例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达到55%至60%,母犊性控准确率为94%以上。 性别如何分化?如何控制性别的分化?这分别是一个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无数生物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 在采用人工饲料饲养昆虫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饲养出来存活的昆虫性别比例往往不是1:1。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常常有两个可能的原因。其一,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雌雄二者原本的发育进度不等,不同阶段的存活率误差导致了最终雌雄存活率累积的差异现象。其二,在人工饲料中添加的物质或饲料成分含有的物质,对于雌雄二者有性选择的作用。如,维生素E(生育酚)不仅对饲料具有有抗氧化的作用,还有促进雌性个体生存和保存的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性别控制的要求尽管只是一些特例,即使是这仅有的一点点雕虫小技,也常常被人们使用发挥到极致。于是,菜市场上便有了所谓避孕药饲养的黄鳝和螃蟹,有了所谓避孕药2号培育出来的顶花带刺的新鲜黄瓜,农资市场上有各种神秘的没有标识成分的激素类产品出现,以满足农业生产者所需。 生产厂家地下活动,农民对这些激素类产品讳莫如深,记者对这些话题的报道常常是趋之若骛却只能无功而返,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往往是莫衷一是,政府对这些不闻不问,偶尔关心食品安全和农业技术的草根代表在网络上发表一些牢骚:顶花带刺的黄瓜是不是真的不能给小孩吃?肥胖的黄鳝吃了是不是真的会停经? 很有必要作一些科普宣传。例如,什么是植物激素,什么是动物激素,什么是性激素,什么是生长调节剂,什么是催长素,动物吃了植物激素会不会有反应? 有些砖家凭空认为植物激素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动物没有作用。其实,生命过程的分子本质即是化学反应,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一个化学反应在植物细胞内有效,很可能对动物细胞同样有效。例如,赤霉素(前面提到的GA3是其中一种)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细胞分化和增长,促进农作物增产,最显著的拉长甘蔗的节间和芹菜的茎杆。这一现象(或科学原理)也可延伸到动物身上,即对动物生长有促进作用。 昨天下午开始写保存为草稿,今天中午接着写,感觉挺乱。无非是想抛砖引玉。让我们在逛超市或菜市场看到新鲜的黄瓜、黄鳝、螃蟹、牛奶的时候,是不是该想想,怎么能让我们的农产品和食品更加安全呢?
个人分类: 科普随想|2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