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代农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摆在人类面前两条农业道路利弊分析
热度 1 蒋高明 2016-8-26 20:15
摆在我们面前两条农业道路利弊分析 蒋高明 当今的农业生产方式,因离生态规律越来越远,在为人类提供了餐桌丰富的食物之后,也制造了大量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动物福利降低、人类疾病增加、就业难、社会矛盾加剧等等。人类必须重新反思现代农业的利与弊,向正确的道路回归。当前,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工业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该农业模式从生产化肥农药等所谓农资的工厂开始,到利用各种添加剂的食品加工厂结束。在该模式下,从事的农业人口少,以单干为主;大部分变成被喂养的人口;制造了更多的病人,以至于某些国家每人仅医疗费就高达 1 万美元/年,该花费在中国完全可以吃有机食品了。 第二条道路,杜绝上述有害化学物质,按照生态规律办事。该模式从收集天然有机肥料开始,到利用天然微生物或物理方法制造食物的作坊结束。在该农业模式下,从事食物生产的人口多,劳动者集体劳动;其生产的食物健康口感好,食物生产源头生态环境好。只要人勤快,人类就能够可持续生存下去。 第一条道路的优点:一是减少人工,将劳动强度变小了;二是规模化效益高;三是带动的产业链长:包括化肥和农药生产、农业、饲料添加剂、食物添加剂,从庄稼药,到动物药,到人药的生产量大,带动的 GDP 高。 第一条道路的缺点:一是环境污染,制造农药、化肥、地膜、各种化学添加剂污染环境;二是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温室气体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来自所谓的现代农业;三是源头制造病人,大量疾病尤其癌症、白血病、性早熟、不孕不育等增加,与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键,当前全国乃至所有发达国家食物生产中的杂草防治几乎离不开除草剂,害虫防治也以化学灭杀为主;四是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由于数量供应大,且口感差,种地的养殖的加工的开餐馆的不吃自己的产品,很多食物变成了垃圾,食物浪费量惊人,仅中国餐桌浪费就能够养活 2-3 亿人/年。 第二条道路的优点:一是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生态景观美好,农田里没有农药瓶和垃圾地膜等白色污染,有乔、灌、草多重农田防护林;二是品种多样,种养结合,轮作倒茬、农田可食生物多样性丰富;三是食物口感好;四是对人群健康好,尤其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最好;五是传统的种子能够保留下去;六是人的繁殖力旺盛,从嘴里进入的食物中化学物质基本杜绝。 第二条道路的缺点:一是费人工,尤其对杂草的控制,需要人工或人工操作机器,不如飞机喷农药那样高大上;被认为是落后的代名词;二是动物生长周期长,因为不催肥不育肥,相应地消耗较多的饲料;三是相对分散,规模小。 第一条道路始终是资本控制的,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资本的黑手,一直到医院,到墓地,是典型的互害模式。 第二条道路,是受自然生态规律控制的,每个环节上的人要么多付出劳动,要么多付出钞票,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市民、各级消费者,以及生态环境,是典型的互助模式,且外来资本不容易插手。 第一条道路符合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玩的游戏,以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物种为代价。必要的时候牺牲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他们眼里是垃圾人口; 第二条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逻辑,即共同富裕。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的农业模式有人气,人之间需要合作,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不是一味对抗。 上述第一条道路就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现代农业,以美国农业为典型代表;第二条农业模式是高效生态农业,由中国人发起,但尚处于萌芽阶段。 人类社会还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人类选择什么样的农业道路,是生态农业还是化工农业?是可持续农业还是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常规农业追求的是数量,生态农业追求的是质量和数量共赢,且优质优价。常规农业中的利润农民得到的很少,连 10% 都不到,而高效生态农业中的 30% 左右的利润给一线的农民。 有人认为,生态食品或有机食品价位太高,同样是食物相差那么大不值得,因此,在吃饭问题上马马虎虎,越便宜越好。殊不知,正是因为消费偏离了价值规律,才促进了各种化学物种摇身一变,以常规农用物资名义进入了食物链。如果仔细算一笔账就会明白了,假如一个人吃安全食品可以活 100 年的话,但有人为了省钱只活了 70 年,如其退休工资在 5-10 万元/年,少活的 30 年就可以少拿工资二三百万元。如果多投入 1 万元/年购买安全食品,就可以满足上百年的消费了。要是连 60 岁都活不过,或者只有短短三四十年就得怪病离世,连自己交的养老金都没有享受过一回,到底是哪一个账合算呢? 药食同源,病从口入。病一定是从口入的,否则过去 40 年前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癌症病人出现在医院里。环境污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生产食物过程中,制造大量农药类农资物质,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和各种食物添加剂、膨大剂、强化剂、强筋剂等等进入食物链,正是因为畸形农业模式导致的。。 目前,几乎没有人用传统的办法除草了,也没有人用生态的办法控制虫害了,都是借助于除草剂和杀虫剂。农药和化肥,原本是二次大战期间过剩的军事产能,是作为炸药和神经毒剂使用在战场上的,而今在农业上堂而皇之地被应用、被吹捧。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可持续地生存下去?取决于上述农业模式是否良性发展,取决于大众的觉醒,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地球给人类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警惕耕地健康九大“杀手”
热度 9 蒋高明 2016-7-19 10:11
警惕耕地健康九大 “ 杀手 ” 蒋高明 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是人民大众的营养库。没有安全健康的土壤库,人类的健康也就失去了根本,只有在健康的土壤中,采用健康的办法,才能够生产出健康的食品,才能从源头减少病人,解决医患矛盾问题。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耕地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污染。宝贵的耕地到底是怎样被污染的?耕地污染的元凶或者耕地质量的健康“杀手”都是那些东西呢? 耕地杀手之一:污水灌溉 。污染耕地的“元凶”大多是间接的,罪魁祸首是来自工矿业废水的污灌,我国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 3250 万亩。目前全国有 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40% 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 95% 以上受到严重污染。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 GDP 的 10% 左右。以黄河为例,据统计,黄河流域污水处理量仅占排放总量的 14% 左右,水利部将黄河干流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2004 年末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上世纪 90 年代末, 58 % 的干流河长未达到Ⅲ类水标准; 2004 年末,黄河干流水质未达到Ⅲ类标准的河长已经占到 70% ,其中劣五类水质(此类水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河长占到了 7.4% 。再如长江,有人说现在的长江是一江 “ 毒 ” 水向东流,中国两万多家石化企业中有一万家分布在长江流域,另外,沿江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而全国每年大约 3800 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被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用这样的污水灌溉农田,还能指望结出什么好果子呢? 耕地杀手之二:酸雨 。对耕地而言,酸雨是不折不扣的 “ 空中杀手 ” 。酸雨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 SOx )、氮氧化物( NOx )等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悬胶,再与水蒸气结合,使水质呈酸性的降雨 , pH 值界于 3 ~ 5 之间,呈现强酸性反应。大多数植物适合在中性的土壤环境中生长,酸雨使土壤呈酸性,这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并且酸雨还促使土壤中植物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钾、钠、钙、铝等元素释放出来,随水淋溶流失,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日渐贫瘠,而活性铝还强烈地抑制植物生长。此外,酸雨还能阻碍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酶活性,进一步影响植物生长。重庆市自 80 年代以来,因酸雨的危害,林区 85% 的马尾松受到伤害,死亡率高达 35% , 1982 年 6 月的了一场酸雨,使两万亩水稻叶如火烤,几天后枯死;广西柳州地区因酸雨灾害严重,甚至出现了 “ 下雨天烧菜 ” 的怪事。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硫燃煤为主, 2015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 2086 万吨,居世界第一。也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70 年代我们甚至还不知酸雨为何物,而现在酸雨区已由 80 年代初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中、华南、华北地区,超过了国土面积的 40% ,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 pH 值低于 4.0 ,酸雨出现频率高达 80% 以上,几乎是逢雨必酸。 耕地杀手之三:化肥 。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大量化学物质使用促进了粮食增产,化肥已经彻底取代了传统农家肥,种地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化肥用量居高不下。 2015 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高达 5900 万吨,平均用量达 32.7 公斤 / 亩 ( 美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 15 公斤 / 亩 ) ,是国际化肥安全上限的 1.93 倍,但利用率仅为 40% 左右,其余 60% 都贡献给了土壤、地下水和大气。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氮肥最多的国家,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 3 倍,法国的 1.5 倍,德国的 1.6 倍。氮肥的过剩使用也没有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的实地调查中,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 19.9% ,山东省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 10% 左右。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 2006 年,氮肥行业年耗天然气、无烟煤、电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8.7% , 22.1% 和 2.28% 。中国 70% 的氮肥生产以消耗煤炭为主,年均消耗能源约为 1 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 1000 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 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最直接的破坏是其变酸。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家张福锁教授和他的同事对过量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他们对比上世纪 80 年代土壤测定结果与最近 10 年测量结果,同时还搜集了有关部门过去 25 年来中国农业地区严密监测所获得的数据。对上述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从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至今,中国境内耕作土壤类型的 pH 值下降了 0.13 到 0.80 个单位。土壤变酸会加速营养元素的流失,降低化肥利用效益,同时对土壤微生物和动物造成危害。 耕地杀手之四:农膜 。愈演愈烈的耕地白色污染,几乎成为中国农田的重要“风景”,北方耕地几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所覆盖。从空中向下俯瞰,白茫茫大地一片;在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一望无际,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水汪汪”的世界,让人想起“白色恐怖”。田间地头、渠沟路旁,甚至大街上、农户的院落里,都处都是废弃的农膜。旧的农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这一奇特景观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是根本看不到的。笔者曾经实地考察过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大张旗鼓地应用农膜。长期下去,耕作了 5000 多年的中国耕地将被大量的农膜、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所毁灭。 使用农膜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铺到耕地上,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或作物。在山东、河北农村,笔者了解到,目前农民种地,除了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外,种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等,几乎毫无例外地覆盖农膜。 土地覆盖农膜后,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产量能够提高 20% 到 50% ,个别作物甚至可使产量翻倍,如花生等。通过覆盖农膜增加产量是农学家的新技术发明,但是,谁也没有考虑到的是,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多少农膜污染?目前,我国每年约 50 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到 40% 。这些农膜在 15-20 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 尽管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他们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头而已。据说有人专门来收集废弃农膜,但是,因为农膜轻而沾满了土,回收利用价值并不大,因此,没有人愿意收这种废品。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点燃了之。然而,他的这把火带来的是另外更加严重的污染。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 2004 年正式生效的国际《斯德哥尔摩公约》,把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代苯、二恶英、呋喃以及多氯联二苯 12 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 POPs ,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 ( 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 ) ,毒性极强,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焚烧农膜极易产生上述 12 种 POPs 的至少 5 种,即列在清单上的后 5 类。 大量使用农膜,产量提高上去了,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好吃了,即质量下降了。任何生命,生长有其固定的规律,本来长的慢的如果让它长的快,其代价就是质量的下降和环境的污染,表现在作物和蔬菜上就是风味下降和耕地污染。在现场,笔者看到,大蒜基部比拇指粗,这在二三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农膜和化肥的贡献。然而,据农民们反应,现在的大蒜辣味不足了。以前种蒜是用覆盖秸秆,而不是覆盖塑料膜,是用大量有机肥,而非化肥,风味的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耕地杀手之五:农药 。对于土地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农药,为了对付那些农田里的小小昆虫,人类发明了农药并使用了近百年。人虫大战最终的结果是土地受到严重伤害,因为人类使用的大量农药并不是针对目标害虫,而是益虫、益鸟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都受到危害。全球农业生产中,注册登记的农药原药已达 1055 种,农药产品 16000 多种,中国注册登记的农药活性成分达到 502 种,农药产品 9700 多种。从这些庞大的农药数量来看,当今人类生产食物的同时,是为了农药商生产财富,但环境与健康代价是要全社会来承担。 由于农药与化肥使用过量,我国农产品品质大大下降,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甚至整个国家的政治形象。与过分依赖化肥相类似,过分依赖农药是现代农业的另一大弊病。目前,我国农药平均施用量为 0.9 公斤 / 亩,其中高毒农药占 70% ,有 60% ~ 70% 残留在土壤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药的年使用量约为 130 万吨,但只有约 1/3 能被农作物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全国有超过一亿亩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 耕地杀手之六:除草剂 。除草剂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又称除莠剂,用以消灭或抑制植物生长的一类物质。其中的氯酸钠、 硼砂 、砒酸盐、三氯醋酸对于任何种类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其作用受除草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因素的影响。 除草剂主要有二种类型: : 一种对单子叶植物有杀灭作用 ; 一种对双子叶植物有杀灭作用。农民在种植土豆、棉花等双子叶作物时,会使用单子叶除草剂 ; 在种植小麦、玉米等单子叶作物时,会使用双子叶除草剂。这样多年轮作下来 , 耕地里既使用了单子叶除草剂 , 又使用了双子叶除草剂。除草剂在土壤里难以分解 , 可以保持多年对植物的杀灭作用。农民种小麦、玉米等单子叶作物,残留的单子叶除草剂发挥作用,小麦、玉米收到影响;种土豆、棉花、花生等双子叶作物,残留的双子叶除草剂发挥作用,土豆、棉花、花生等影响。使用除草剂以来,我国已经有几亿亩耕地遭遇除草剂污染。 机械化、集约化、工厂化的懒人农业造成了除草剂用量高居不下,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更纵容了除草剂使用,因此造成的耕地污染和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 100 多万人除草剂中毒,其中 10 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我国每年除草剂中毒事故达近百万人次,死亡约 2 万多人。 1995 年 9 月 24 日中央电视台报导,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喷洒过剧毒除草剂的白菜,造成 540 人集体农药中毒。本世纪更严重 , 这样的事件年年发生。 化学除草剂在人体内不断积累,短时间内虽不会引起人体出现明显急性中毒症状,但可产生慢性危害,如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干扰人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免疫缺陷症。农药慢性危害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致使其它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动物实验确证,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具有明显的致癌性。据估计,美国与化学除草剂有关的癌症患者数约占全国癌症患者总数的 20% ,其中使用量最大的草甘膦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潜在致癌物。 耕地杀手之七:抗生素。 不合格有机肥污染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抗生素超标,蔬菜、果园与水果生产的耕地表现最为明显。有人对对天津蔬菜地土壤及有机肥中抗生素残留研究发现,集约化养殖场的猪、鸡粪便中金霉素检出率达到 78% ,最高值达到 563.8mg/kg (干基);四环素和土霉素检出率也高达 56% ,最高值分别为 34.8 和 22.7mg/kg ;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总检出率为 64% ,三种抗生素中土霉素检出率最低( 18% ),最高值达到 105.6 μ g/kg (风干基);四环素检出率为 36% ,最高值达到 196.7 μ g/kg ;金霉素检出率为 32% ,最高值达到 477.8 μ g/kg 。在所调查土壤中,温室和大棚菜田土壤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水平高于露地菜田土壤。蔬菜地里的抗生素来自有机肥污染。无论是从养殖场直接运来的有机肥,还是商品有机肥。同样存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其残留水平和检出率与养殖场猪粪和鸡粪相当,这种抗生素对耕地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相当于人类为土壤施加了抗生素,造成污染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严重伤害,甚至物种灭绝。 养殖场里为什么有抗生素?通过两种途径进入,一是养殖本身一并防治与治疗;二是即使动物没有病,添加进饲料里预防疾病。以速生鸡养殖为例。第 2-3 天,用抗菌药物,也叫抗生素。通常使用养弗沙星等药,将药溶解到鸡的饮用水中,按说明书的用量再翻倍使用,一般 1000 只鸡 / 瓶( 100g/ 瓶);第 18 天后鸡开始容易得病,所以需要对症下药,没病防疫时用抗生素、抗病毒的药物。第 28-29 天,还需要加防一次。鸡容易得肠道疾病,一得病就会几天不下蛋,防病、治病是最要紧的事,所以养殖户购买力的饲料里通常有添加的红霉素、土霉素预防疾病。 值得警惕的是,人类饲养的绝大部分动物都可能被喂养抗生素,如各种家禽、家畜、鱼类、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饲养和渔业养殖中。尽管有专家指出,动物产品抗生素残留量极低,对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人们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耐药性会不知不觉增强,一旦患病时再使用这些抗生素则无济于事。 耕地杀手之八:重金属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有一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0% 以上,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 1200 万吨,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高达 1000 多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污染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包括镉、汞、铅、砷、铬和铜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污水如工业、商业和生活污水,大气沉降如工业粉尘和汽车尾气,固体废弃物如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各种垃圾,以及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和地膜等。 未经处理的各种污水直接进入江、河、湖泊和农田,是导致农田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不仅污染了农田土壤,也进一步污染了地下水。检测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有 90% 的城市地下水被污染,其中三分之二被严重污染,而全国有 40% 的农业灌溉使用地下水,进入地下水的重金属又随灌溉进入农田土壤。土壤中的重金属随作物的吸收、转运而进入人类食物链,引发各种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的 “ 癌症村 ” 就是其危害的具体表现。 耕地杀手之九: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是在第一次绿色革命基础上继续鼓励使用农药和化肥,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突出表现在对于天然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伤害,因为有些转基因技术虽然是奔着目标害虫去的,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者并没有考虑,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使用,客观鼓励了更多除草剂尤其草甘膦的使用。 土壤中的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如土壤线虫、纤毛虫、蚯蚓、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等,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蚯蚓就是最传统的健康土壤指示动物,在土壤中能加快有机质分解,增进碳、氮营养循环,松动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等方面做着地下贡献工作。 转基因作物尤其转 Bt 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一, Bt 毒蛋白虽还未发现直接影响土壤动物, Bt 毒蛋白对土壤动物的急性中毒和亚致死毒性效应还不明显。其二,残留在土壤中的 Bt 蛋白也会伤害一些土壤动物,影响一些无脊椎动物及养分循环。转基因玉米的 Bt 蛋白对大蜗牛、小型节肢动物有负面影响;当土壤中的 Bt 蛋白浓度高时,土壤线虫的繁殖率显著降低。第三,转 Bt 基因玉米对某些目的动物虽未造成毒害,但它们的粪便中可检测出 Bt 毒蛋白;在蜗牛的组织中和粪便中也检测出 Bt 毒蛋白。这说明一些土壤动物介导了 Bt 毒蛋白的转播。第四,种植转 Bt 基因作物后,会使土壤生物间的食物链遭到破坏。 Bt 蛋白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而微生物影响到作物秸秆的分解,而秸秆分解的程度又决定着土壤动物的营养状况。土壤动物得不到相应的营养,就会影响其繁殖和种群数量。 转 Bt 基因作物由于要额外的合成 Bt 蛋白,植物体内的 C/N 比值发生了变化,比常规作物要低。如果土壤中的碳素含量低,就会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和代谢,反过来又会影响作物残茬的分解,这样会使土壤动物缺乏食料,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土壤活性的具体体现。土壤微生物在有机质形成和降解、营养物质的矿化与固定、土壤结构的改善、植物病理的调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种植转 Bt 基因作物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危及到土壤微生物的生存: 第一, 导致土壤中一些功能性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下降 。转 Bt 基因作物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区系产生了较大的扰乱。转 Bt 基因棉与传统棉相比,在苗期土壤根际细菌多样性的相似度只有 74%~77% ;在蕾期和花期,相似度只有 58%~60% 。最新研究报道出,我国一些农田里种植了转 Bt 基因水稻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植的年份越长,种植的密度越大,对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的影响就越大。在印度种植了转 Bt 基因棉花的土壤里,放线菌数量减少了 17% ,其它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也减少了 14% ;在我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 10 年的土壤里,固氮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对照为 17% ,转基因棉为 11% ,下降了 35% 左右。 第二,外源Bt基因水平漂移到土壤微生物中 。我国学者从转 Bt 基因棉花的土壤中,分离到的 21 个土壤微生物菌株中,经过 DNA 检测,有 18 个菌株出现了抗卡那霉素的抗生素阳性片段,这是转 Bt 基因棉所携带的外源基因片段。初步判断,转 Bt 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发生了水平转移。转基因作物所携带的外源基因,随着转基因作物植株的残枝落叶进入土壤中,被土壤基质所吸附,在田间地头继续生效,仍有转化能力。外源基因有可能从植物水平转移到微生物的细胞内,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基因污染。 第三,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调,病原菌占上风 ,病害加剧。枯萎病、黄萎病是真菌性病原菌,属于土壤习居菌。病原菌能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长期潜伏在土壤中。当时机成熟时,它又能从根系入侵到植物体内,长驱直入进入到植物的维管束中寄生。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一旦暴发,无药防治,给棉花造成会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大面积种植转 Bt 基因棉花后,抗虫棉的抗病性均比常规棉要差,表现为抗虫棉早期抗虫但不抗病,到后期既不抗虫也不抗病。 2009 年抗虫棉枯、黄萎病大面积暴发流行,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棉花产量下降了近 10% 。在灾情严重的省份, 126 万亩棉花中有 86 万亩病情严重,减产 5 成到 7 成,还有近 3 万亩棉花绝收,损失惨重。面对枯死一片的棉田,棉农们直掉眼泪,忍心连根拔掉棉花植株。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再次暴露出转 Bt 基因棉在最初设计上的重大科学缺陷。 第四,转基因作物的果壳具有毒性,抑制食用菌生长 。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籽壳中仍携带有 Bt 毒素,和大量的毒性棉酚,给下游的食用菌生产造成恶劣影响。棉籽壳是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尤其是在制种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棉籽壳。在生产中人们发现,种植转 Bt 基因棉后,棉籽壳营养质量下降。用了不发菌,或菌丝体生长不良。转基因棉籽壳中仍残留有 Bt 毒蛋白,最高含量达 58.6 个标准单位。这些毒蛋白危害菌丝体的生长,并有可能进入食用菌的子实体中而被人体食用。棉籽壳中残留的 Bt 基因片段,也有可能流入食用菌的基因组中,发生基因污染。经检测发现,转基因棉植株中的次生代谢物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转基因棉籽中的棉酚含量成几倍增加,对照组中的棉酚含量为 368.6 个标准单位,而转基因棉的棉酚含量竟高达 1425.1 个标准单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796 次阅读|8 个评论
《下一次革命》2015年版全文
热度 2 leiyian 2015-12-5 12:53
2015版PDF全文(full text in Chinese) 本书讨论大尺度的极度高效,极度环保,极度公平,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技术方案。 三维城市相关讨论可以参考: www.verticalcity.info 2015 年版说明: 有大量修改,主要改动包括: 增加了在功能和空间上三维城市模块式分层设计和建设的内容 农业部分增加了海洋绿化内容 下一次革命 雷奕安 几十亿年以来,作为生命的我们,不断地演化,不断地独立。我们利用阳光,改变了对天然有机物的依赖;走出海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使用工具,摆脱了对身体自然能力的依赖;使用语言,摆脱了对自身经历的依赖;种植养殖,摆脱了对食物采集的依赖;建设房屋、城市,摆脱了对天然栖息地的依赖;用火用灯,摆脱了对阳光照明的依赖;我们摆脱了饥荒,摆脱了无知,摆脱了恐惧,……。我们还有多少依赖需要摆脱?气候?土地?能源?阳光?地球母亲? 本书将从自然,人类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讨论人类文明的下一次革命,人类社会应该怎么发展。 人类的下一次革命是一场绿色生存革命。 以往的人类革命,特别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后的结果都是人口大发展,人类栖息地大扩张,野蛮地侵占其它生物的栖息地,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和地球原有的面貌。即使在信息革命中,人类已经开始觉醒,但是仍然没有停住农田,牧场,城市,道路的开发扩张步伐。人口数量进一步上升,环境进一步恶化,野生动植物进一步加速灭绝。 下一次革命中,人类将改变自己对地球母亲一贯的任性行为,开始成熟和负责任。通过建设占用少量土地的人类专属栖息地,在原有的荒漠地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在贫瘠的海洋大规模重建生态,建立全可再生能源体系,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和损害,大规模退耕还林,让濒危的动植物和环境生态自然恢复。 如果把人类比作一个人。当人类初生的时候,依靠母亲的乳汁,也就是采集现成的食物生存。农业革命后,稍微独立一些,断乳了,自己种植养殖食物。工业革命相当于青春期,快速生长发育,情绪不稳定,破坏性强。信息革命相当于上大学,视野开阔了,各种观念激烈碰撞交锋,逐渐变得成熟,但是也有很多困惑。而下一次革命,人类应当变得成熟,负责,成为社会的中坚。 绿色生存革命是人类成熟的革命,也是再下一次革命,即发展到太空时代的必由之路。作为智慧生命,我们应该从未来的角度,改变自己的生存模式。只有地球上健康生存好了,才能依靠类似的技术和生存模式,移民月球,火星,……。 摘录: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来就是三维的,各种物体以三维形态存在。城市的二维布局本来就不合理,当然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三维城市是自然的选择。” “相对二维城市高昂的地价,三维城市土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建筑安装成本。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建筑安装成本只占房价的十分之一。即使三维城市的建筑安装成本比普通民用建筑高一两倍,总的成本还是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房价。” “阳光和雨水是各种人造产品老化和锈蚀的罪魁祸首。三维城市阻断了阳光和雨水的侵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破坏,提高了各种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 “对于人类的健康生活来说,自然是邪恶的,阳光是有害的。我们直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粗暴改造也伤害了地球生态。三维城市可以提供专属人类的优化生存空间,与周围环境隔绝,大大减少与自然的交互,对人类和自然双方都有益。” 改革开放后30 年内修建的各种小区,基本都是混凝土建筑,再过几十年(建筑寿命最多70 年),都需要推翻重建。如果采用现有的城市建设规范,受容积率限制,小区改造后不可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这样,小区改造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完全不能产生价值。只是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从住户看,房子要拆迁,拆迁款不能改善住房条件,只是白搬一次家,多装修一次房子。从开发商看,拆了多少房,只能再盖同样多的房子,售房价格原则上不会比拆迁高多少,整个工程不可能盈利。因此,现行的旧城区改造模式,在几十年后,完全不适用于近期新建住宅小区,包括商业物业,的改造。来但如果改造成三维城市,提供的生活空间可以多出几十倍,在降低大幅降低房价的基础上,工程仍然有利可图。因此,下一步的城市改造必然三维化。 “我们依靠农业现代化基本解决了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后怎么办?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手段,可以进一步节约土地,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更绿色,更与气候季节无关,那么继续推广这些手段就可以了。” “基于大规模蓄能的全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是可行的。可以利用的大规模蓄能技术是压缩空气蓄能。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加上压缩空气蓄能,可以为未来的人类社会提供足够的绿色能源。” 2015版PDF全文
个人分类: 下一次革命|13349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5-2-11 04:18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蒋继平 2015 年 2 月 10 日 社会随着时间的进程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是基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调节的。 这种调节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些。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因而, 农业活动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的一切其他活动。 鉴于此种原因, 现代农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 也引发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其中, 由于营养过程引起的肥胖 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现代农业正在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称为发展趋势。下面是我对这些调正的概括总结。 从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 以往的农业主要是追求产量, 以高产为主要目的。随着 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产量已经比较高, 人们的食品已经很充足。 因而, 人们已经不用担心忍饥挨 饿, 他们在吃饱肚子的时候, 就想着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 他们开始对食品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是食品的安全性, 坚决要求没有有害残留物质的食品。 除了这个要求外, 他们对食品的营养,味道, 色彩和形状也比较在意。 这是农业领域从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方面转变的市场动力。 图 1 是一个产品质量的实例。 这个蕃茄品种从味道, 营养到颜色和形状都非常优秀, 所以, 很受顾客青昧。 从单一生产到综合经营。 过去的农业, 许多农户的运作是单一生产, 也就是从种子公司买种子, 或者直接从育苗公司买幼苗, 自己没有研发部门,收获后, 原始产品直接卖给中间商或者食品加工商。 这种单一的农业方式, 经济效益很低, 一方面, 自己没有引领市场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 销售的是初级产品, 价格很低。 鉴于这样的原因, 现在的农场主都由单一生产向综合经营的方面发展。他们自己创建研发部门, 自己育苗, 生产, 加工和包装。这样做, 一方面自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 出售的是高档商品。 图 2 是精细包装的一个实例。 由单一农场到合理布局的发展趋势。 过去的一些农场主 只在一个地方建立一个农场。 现在的农场主一般将生产基地分布在经纬不同的地区。 这样做的明显好处是: 1 。 减少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风险, 2 。 为消费者提供反季节性食品, 3 。 减少运输成本。要是仅靠一个农场, 这个农场不幸遭到突发自然灾害, 比如说, 反常的寒流袭击, 导致大面积的损害, 那么, 这个农场主必然受到很大的打击。 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多种生产模式发展。 过去因为主要追求产量, 所以, 生产模式比较粗放,施肥和打药是确保高产的主要手段。 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有了 更高的要求, 因而, 一些农场主就向多种生产模式转变。 为了适应一部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 他们就走有机农业的道路, 尽量避免使用农药。 还有, 以前主要是以大田常规生产为主, 现在是大田, 大棚和温室精细生产多种模式协调生产。 图 3 就是本公司一个温室精细生产的实例。 这样的温室精细生产需要高科技和大量的人工投入相结合。它的主要优势是: 产量高和 产品质量好。 这样的精细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利用价值。 从分散生产到大规模经营。 由于农业的利润很低, 一些小农户已经很难通过小规模生产来维持生计。 在美国, 一个农户要是拥有 200 亩土地或者以下的话, 仅靠田间农作物的收入是完全不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的。 所以, 许多这样的小农户都自动放弃自己的土地, 让大型农场主兼并。这样一来, 一些农场主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大, 为农业的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凭经验生产向应用高科技方向转变。 以往的农业在田间管理上通常凭自己的经验来决定灌水和施肥的时间和数量。 现在的农业使用高科技技术, 将水和肥料混在一起, 通过电脑控制的自动滴灌技术给作物灌水施肥。 这种技术非常高效, 既省人工, 又经济有效。 美国现在的农业人员一般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而且他们一般非常乐意接受和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从人工操作向机械化和自动化方面发展。美国的人工昂贵, 而且, 由于农事操作一般是在田间。 田间的环境有时很恶劣 , 风吹日晒, 蚊虫叮咬, 大多数人不愿意长时间在田间干活。 因而, 美国大农场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很难找到在田间工作的农业人员。 为了克服人力短缺的问题, 他们只能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来替代人工操作。 这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机械化和自动化也有一些局限性, 造成浪费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方面。 图 4 就是这种浪费现象的一个实例。 笼统地先谈这些, 望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54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生态技术与现代农业——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蒋高明 2014-1-20 20:40
本文发表于《有机慢生活》2013,(11):50-51. 蒋高明 前段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领导说中国现在有1.9亿人是靠进口粮食养活的。这对于本来很乐观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粮食进口如果突破5%会有问题的,而我们现在已经到了19%,这是很严重的事。中国现在为什么吃饭变成一个大问题?因为我们的粮食从质到量上都出现了问题。 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原因很多,我将其概括为五条。第一,谷贱伤农。以山东农村种植小麦玉米为例,化肥、机耕、浇水、农药、除草剂、收获、种子等,种地成本每亩520元,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800-900斤,价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地种植两季净收入只有1000元。上世纪70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1000斤,可收入人民币200元,以黄金购买力计值今天的27249元。 第二,老人妇女种地。有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种地劳动力中年龄平均超过57岁,大于60岁的人口比例高达80%。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地力下降。我们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现在的农业变成了懒人农业,一味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由于有机肥不能还田,山东一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2%左右下降到不足0.8%。农田、果园、菜园大量使用农药,农田到处充满杀机,害虫越杀越多,益虫益鸟越来越少。用农膜保墒保温尤其是防草,但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当中污染土壤,农膜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致癌物。由于地力下降,我国粮食单产最近8年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 第四,耕地撂荒。因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很多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多生产粮食。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第五,粮食进口。一方面压低粮价,另一方面大量进口粮食。2011年,我国从美国、巴西等国家进口了5250万吨大豆、500万吨玉米、120 万吨小麦, 2012 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2013年大豆与主粮进口的量有望逼近8000万吨。 早在2011年,我国进口粮食加上进口的油料作物和油料,折合粮食1.39亿吨,占当年中国消耗量的19.2%,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 我的导师侯学煜先生是中国近代植物生态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是我们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原初指导思想。我们搞弘毅生态农场,就是想探索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路径。 农田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国计民生大事,只有从源头杜绝化学物质对食物污染才是治本措施。我们要通过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低投入、高产出、负排放”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我们提出“六不用”方案,停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增加生物多样性;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能量流动与生态平衡;改良土壤,固碳减排,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弘毅生态农场从2005年开始实验,团队有20多人,核心成员有的是我的学生,有的是从国外回来的,还有一些在读的博士生、博士后。农场依据生物多样性管理的路线,主要采用的生产技术有以下7项: 第一,害虫控制技术。如果一户农民种植了6种作物,为了杀虫和除草,则每年至少打农药23遍(除草剂危害最大)。预防为主、恢复生态平衡,采取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2009年刚开始时,农场平均一天抓0.49公斤的害虫,而现在已经下降到0.02公斤。实验田彻底告别了农药。 第二,青贮技术。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大气,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秸秆利用不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增加农民收入。几年实验下来,先后采取了面包草加工技术、普通青贮技术,后改进为“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技术”,解决了150头牛全年青贮饲料供应。农民也非常高兴,我们买他的秸秆4-5分钱左右,他就愿意送来,这就杜绝了周边农田秸秆焚烧现象。 第三,有机农田综合增产技术。2007年我们团队从村里承包的这片实验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20多公分厚,下面就是麻骨石,根本不能种小麦,只能种地瓜和花生。由于地力差,30年前生产队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因为地里根本打不出多少粮食来,“属于低产田”。采取深翻碎土、有机肥还田、合理灌溉、养禽除草、物理+生物防虫等综合措施,成功将地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第四,“林禽互作”技术。由于北方农区森林种类单一,农田天敌鸟类的家被毁灭了。因此,要恢复农田的生态平衡,还必须从本地森林群落的恢复入手;要解决笼养鸡空间狭小问题,还必须为禽类寻找自由的空间。除了大草原外,丰产林下的空间就是理想之地。自由放养、常规防疫、喂养常规饲料、补充昆虫和蚯蚓活食增强抵抗力等 第五,有机果园综合技术。果园害虫防控是有机农业的难点,一年内果园管理农民每年需要打20遍农药,鸟类对果树也有危害,病害也多。采取壁蜂授粉、有机肥肥田、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波尔多液防病害、添加钙肥、种植豆科牧草压制杂草、沼液控蚜虫等办法,维持有机果园保持普通果园产量的70-90%产量 第六,有机堆肥技术。我们建立的生态农场,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这就对生态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六不用”,还要保证农业高产,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农场内外的一切生态要素,尤其要让元素循环起来。采取简单堆沤、生物菌肥堆沤、含磷矿石堆沤、绿肥堆沤等补充土壤营养 第七,杂草综合防治。杂草是防治的难点。10元一亩的除草剂非常方便除草,农民不愿意再采用健康的除草办法,但除草剂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已尝试机械除草、杂草综合利用、人工除草等多种办法,尚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拟进一步采取切断种源、生态位占领、旱季人工除草、养禽除草、生物菌肥提苗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农田杂草的综合防治办法。 当初有人质疑说,不搞转基因是不可能的,生态农业会饿死人。而农场走到今天的情况是:核心示范区150亩,其中有机大田100亩,有机果园5亩,林下养禽10亩,有机蔬菜15亩,养殖区20亩;秸秆养牛120头,林下养禽3000只,鹅1000只;物理+生物控虫推广区500亩,发明专利5项,国家商标保护2项;被列为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临沂市农委、平邑县农业局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国十几个省和某部队后勤基地推广有机农(草)业面积达14.5万亩。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写了一些建议,前年国务院总理还对我们提出的转基因粮食安全建议进行了批示。今年和去年我们连续给社科院写了三个建议。今年1月29日我们在中南海向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汇报生态农业研究情况,也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们搞了这个项目之后,七八个国家过来了,日本人已经来过四次了。大家觉得搞农业国外好像非常先进,实际上中国本身就是很先进的,在这方面中国人要很自信,搞农业,我们显然是老大哥。 最后说一句: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首先生态要好,生态应该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我们的生态农业,完全可以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生产健康的产品。别让农业被工业彻底地稀释了。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是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代农业在左 生态农业在右 ——试与蒋高明教授商榷
蒋高明 2013-8-18 20:10
现代农业在左 生态农业在右 ——试与蒋高明教授商榷“生态农业适合中国”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3年08月16日14:21 来源:吾谷网 http://news.hexun.com/2013-08-16/157163245.html   “现代农业在左生态农业在右”,中国人一般讲求以右为尊。不过在此处,我们想要说的是并行不悖之意。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教授发表了《现代农业适合美国生态农业适合中国》一文,笔者想就相关问题,试与蒋高明教授商榷。   以农立国:“西学”美国学不来?   《吕氏春秋·上农篇》就称道“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其实,说来说去也无外乎在说明,农民农业之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农立国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纵观人类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又称石油农业,至今约200年。现如今一提到现代农业,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美国,这个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都相当高的老牌农业帝国。   据了解,美国农业劳动力约200万人,仅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左右,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另外,早在1914年,美国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的专业化,农业产销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因此,美国的农业体系也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远远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负载的劳动力。在这种农业体制下,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用飞机喷洒农药;靠转基因技术解决病虫草害问题;在一个县乃至一个州都种植单一的作物,最后通过长途运输将所生产的农产品(000061,股吧)调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这种以高输入和大量消耗能源(机械、化肥、农药)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尽管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它加剧了世界能源危机、导致自然资源的缺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现代农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迅速发展之后,步入困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据了解,近100年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已减少了一半,加利福尼亚州的SanJoaquin山谷地区是美国主要的食品和蔬菜出产地,现正处于初期的沙漠化阶段,许多地方天然的地下水库也正在日益耗尽。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化学化,化肥、农药等农化药剂的用量迅速上升,据美国科学院研究,在农耕区施用的化肥中被微生物利用的只有30%,其余70%都进入地下水成为致害因素。不恰当的农药使用还会引起农田害虫抗性增强,次要害虫上升,导致病虫施药后的再猖獗。长此以往,土壤、水质、能源、生态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破坏,恶果终将报复在人类自己身上。   蒋高明教授认为,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农业地域性分布极广,然而整体而言,如若落入平均主义的泥潭,就会有“中国现阶段并不具备走美国式农业的道路的条件”的结论。因为按平均化而言,除了机械化、现代化水平难以达到之外,美国政府提供的高额补贴也是吸引农场主耕种劳作的主要条件。美国农场主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用中国耕地的193%,才生产了相当于中国52%的粮食,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却动用了多于中国农民近十倍的政策补贴。没有政府的高额补贴,美国的现代农业的“腰杆子”还能这么硬吗?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
蒋高明 2013-6-11 22:00
蒋高明 今天,一提到农业,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国,想到现代化的大型农场: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千亩土地;用飞机喷洒农药;用转基因技术解决病虫草害问题;在一个县乃至一个州都种植单一的作物,然后通过长途运输将所生产的农产品调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上述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被很多学者乃至决策者员奉为农业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现代农业的美称。殊不知,那种现代农业是不可持续的短视农业。如果中国放弃了自身农业优势,一味学美国,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发展美国式现代农业能够预见的后果必然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出现退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 自古到今,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人类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满足食物需求。历史时期从事农业的人群,远高于经商或其它产业人群。之所以现在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生产出许多人吃的食物,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然而,由于一些基本原理严重违背了生态学规律,现代农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环境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蜜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农业生态问题呢?这是因为,农业的特点注定了人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导致其稳定性。如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锄草,其后果就是促进杂草进化。为消灭杂草,就需要喷洒更多更毒的除草剂,这样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为保护作物搞转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喷洒除草剂的数量和剂量都增加了,最终导致超级杂草出现。害虫防控也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还有益鸟。大量农药不仅灭杀了害虫,还误杀了益鸟益虫。更严重的是,害虫也对农药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物种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规律,害虫不会轻易放弃其生存权。为了继续替代昂贵的人工,就需要将抗虫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继续喷洒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导致超级害虫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让动物们提前发育,但这样的代价是,食品中抗生素、重金属、激素含量升高,消费者为此要付出健康之代价。 现代农业与资本结合密切,最终绑架了农业,还绑架了政府。没有政府的高额补贴,现代农业是没有能力生存下去的。看看美国的例子就知道,美国农场主收入中的 40% 来 自政府补贴。美国用中国耕地的 193% ,才生产了相当于中国 52% 的粮食,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动用了多于中国农民近十倍的政策补贴。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的现代农业还有那些优势呢? 让越来越少的人养活骄奢淫逸的现代人,且农场主还要自身享受,没有政府补贴他们就不种地,要吃饭就必须看农场主的脸色。在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农业模式下,粮食安全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甚至波及到粮食曾自给自足的中国。美国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依靠政府补贴,还将环境代价转移到他国,如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污染的行业是在中国生产的。在美国本土,搞转基因那样的懒人农业,已造成了农药、化肥居高不下,并出现了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基因污染,蜜蜂也因此面临灭绝危险。目前,美国人搞的现代农业,已不是满足自身需求,为农民利益考虑的农业,而是赔钱还在干。美国人为什么赔钱种地来养活中国人呢?其中深层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美国地多人少,从事农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只能发展所谓的现代农业;我国人多地少,有悠久的农业历史,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对现代农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拨乱反正”: 一是化肥用量减少。生态农业强调元素循环,仅将被城市消费者带走的营养通过化肥、绿肥或生物菌肥的方式弥补。大量研究正式,发展生态农业,化肥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少一半并不影响产量。 二是农药大大减少。生态农业对害虫防控以预防为主,不是待害虫爆发后靠化学物质灭杀,强调生态平衡。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农药就相当于灭火器,仅出现火灾时才派上用场。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农药用量可在现有基础上减少 70-80% 而基本不影响产量。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关闭一半的化肥厂和 70% 以上的农药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消除农膜污染。前期使用农膜可提高地表温度、湿度兼有拟制杂草作用,但后期农膜是有害的。全球变暖后,生长季节延长了,完全可以不使用农膜。生态农业可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在不使用农膜前提下,保证产量与质量双盈,从源头杜绝二噁英等致癌物质向环境释放。 四是消除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不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平衡,杜绝基因污染,保护消费者健康。 五是生态农业及其下游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在家乡,转变为农业职业工人,就地城镇化,将城镇建设成为有生气的养人之地。这对满足 13 亿人食品的持续安全供应,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如再加上适度的合作化,搞就地城镇化,将大量人口稳定在广大的乡村或城镇,则对国家食物供应、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功莫大焉。建议国家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作为对照,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包括生物技术的示范区,从而筛选符合中国特殊的农业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图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印度水稻生态技术
zzllxx5168 2013-2-10 17:52
中国农业的生态化图景 蒋高明 本文于 2013 年 2 月 1 日 发表于《绿叶》杂志 12 合刊 ( 总第 175 期 ): 100-10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使用上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 “ 入侵 ” 农业。当前, “ 大农药 ” 、 “ 大化肥 ”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构成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然而,人类在通过上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地力下降,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 六要素 ” 变成现代农业的 “ 六大害 ”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至今,中国粮食作物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但是,农民并未从中获得更多的受益,相反,农业收入呈直线下降势头。农业 “ 六要素 ” 和大量进口粮食,强力挤压中国农业的利润空间。中国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纷纷弃耕进城务工。美国等国家高额补贴下的进口粮食由此更得以补充入中国粮食市场,如此恶性循环,中国粮食安全堪忧。 一、中国粮食供应能力不容乐观 有关部门一方面宣布粮食九连增,一方面又大量进口粮食。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有没有突破粮食安全警戒线? 中国曾实现了农业自给自足,但是,最近 30 年来,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沦陷状态,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严重现实。有关部门在主流媒体上宣布:中国的 “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警戒线 95% 以上”;“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重不足 2%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信号。因为,他们在统计粮食时,并没有包括大豆和其它粗粮在内。国家统计局对粮食的定义很清楚:“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众所周知,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消费量的 80% ,相等于用了 2 亿亩耕地来生产大豆。我们压缩了大豆、高粱、谷类、薯类的种植面积,才满足了 “粮食自给率稳定在 95% ”的假象,如果将进口大豆算在内,我们还那么自信么? 事实是什么呢? 2012 年我国进口小麦、大豆、粗粮、稻米分别为 300 , 450 , 6300 , 240 万吨,合计 7290 万吨,进口量占国产量的 2.5%, 2.1%, 500% 和 1.7% 。中国进口粮食与国产粮食的比例 14.8% ,即自给率为 85.2% ,突破警戒线几乎 10 个百分点( 95%-85.2%=9.8% )。即便不考虑大豆进口,中国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进口占产量比,也超出了有关部门所说的 2% 。我国粮食自给率的警戒线早已被突破,我国粮食生产已初步进入沦陷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粮食沦陷中,植物油料尤其大豆产业首当其冲。 2011 年,中国大豆进口占国产比为 409% ,而 2012 年就高达 500% 了;植物油进口占国产比 2011 年为 105% , 2012 年为 116% 。中国进口植物油几乎都是由美国、巴西、阿根廷提供的,都是以转基因的大豆与油菜油为主的。且不说这些食品自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单从数量上看,人家一旦停止了进口,中国就需要拿出自己的耕地来生产,到时候我们的主粮小麦、水稻、玉米势必产量大跌,粮食供应将严重不足。 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消耗的基数都是极大的,粮食进口占粮食国产比例的百分之一就意味着百万吨粮食,超越 10% 就意味着上千万吨粮食。任何超越总供应的消耗,都意味着动用国家战略储备或国防储备,那局势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安全。我们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短缺 1 个月就足以让社会乃至国家产生激烈的震荡了。 二、美国为什么赔本出售给中国粮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是比核武器更重要的,今后的战争肯定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谁也不会轻易首先按动核开关,除非人类共同灭亡。但另外一场 “ 核 ” 战争,即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基因战争,则是非常隐蔽的,它有着高科技的美丽外衣,有强大的资本游说集团,有国内外的被收买的专家教授鼓吹手,一旦这场生物核战争打起来,对于毫无防范的中国人来讲都是致命的。他们不会等中国人按动核武器按钮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了 —— 中国人吃饭的权利已经没有了。看看当今中国的种业、蔬菜,大豆,猪肉,鸡肉,甚至自来水都被人家控制,转基因作物偷偷摸摸地在中国布局,就知道我们输的有多惨。 美国的所谓现代农业是亏本的,没有政府的大量补贴,美国农场主根本就不能生存。美国的农业产值才 3046 亿美元,而农业补贴居然高达 1092 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 1/3 强!为什么美国政府倒贴金钱支援中国的农业呢?美国转基因大豆到岸价比中国本土的还低,因为美国政府给予了补贴。美国 3 亿多人,最多生产 2 亿吨粮就能满足其奢侈需求了,政府为什么赔钱多生产 1 亿吨粮食供应国际粮食市场呢 ? 其中中国是最大的买主。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美国人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吗?要知道,在美国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美国欠中国的 3 万亿美元不还,大量印美元使其贬值;中国人的几百吨黄金放在美国取不回来,而他们却倒贴钱给中国进口粮食,这其中的战略意图不得不防。美国在军事、航空航天、通讯等等领域的一切高科技对中国实行最严格的封锁,而唯有转基因这个高科技却不远万里送货上门,还派洋专家到中国来游说,连《科学》的主编也进中南海去游说我们的高层领导,科学家当起外交官来,难道这些都不能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吗? 三、中美搞农业现代化国情不同 目前,言必称美国的中国主流农学家,一切向美国看齐,在农业问题上也不甘落后,甚至主粮转基因也要超越美国,率先在全球实现水稻转基因化。殊不知,中国和美国在现代农业问题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美国人少地多,中国人多地少。美国有 29 亿亩耕地,中国 18 亿亩,且中国的耕地质量远不如美国;美国 3 亿多人,不到中国的零头。即使如此,中国生产粮食 5.8 亿吨,美国生产 3 亿吨,可见中国目前的农业方式并不是落后的。 二是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更少,其比例不到总人口的 2% ,而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 50% 。中美这一国情差异决定了两国农业出路是不一样的,中国依靠的是人勤地产,精耕细作,而美国大量依赖机械,依赖转基因的那样的高科技,以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生产粮食。 三是美国的土地可以轮休,如一旦出现转基因污染可以通过自然平衡而逐渐减缓(当然,这依然有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中国的土地不能闲着,需要不断生产才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 四是美国的农业以商品生产为主,生产多少视国际市场而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并可通过粮食这一特殊武器对他国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控制;中国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一旦总量下降,就会造成粮食恐慌。 五是美国政府对少量的种植户采取大量现金补贴,才使得其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补贴美国农民打败中国);而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农民受益不大;美国补助给农业的资金大部分能够落到农民头上 ( 美国法律严格,谁也不敢打农业补贴资金的主意 ) ,而中国补贴给农业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层层截留,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的资金非常少。 六是美国人以动物蛋白为主,中国人以植物蛋白为主。美国人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个用途,留在国内做饲料喂鸡喂牲口;出口到中国作为油料和豆制品给中国人吃。大豆是中国人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我国国产大豆产业崩溃,给国人健康安全亮起了红灯。我国国民健康素质下降,与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含草甘膦农药残留的粮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七是在美国发展高科技生物技术农业,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留 500 米 隔离带,而在中国几乎做不到。我国耕地分散,一些偏远山区连平整的大块土地都没有,显然不可能对转基因作物实施隔离,基因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八是美国人懒惰,农业历史短,对新技术依赖度高,发展生态农业困难;中国人勤劳,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具备发展生态健康农业的天然条件。 有了上面的几大不同,中国农学家鼓动政府大力推广充满生态与健康风险的现代化农业尤其转基因农业,继续走工业化农业的弯路,就有专家误国之嫌。 四、中国未来农业方向是生态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农业只能走 “ 用地养地 ” 、 “ 精耕细作 ” 、配合一定现代化设备和生态技术的生态农业。但是,中国的生态农业被长期忽视甚至被压制。 “ 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 , “ 不打农药会颗粒无收 ” ,这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不实之词,严重影响了决策者发展生态农业的决心。 作物不打农药就颗粒无收吗?我们做过不用任何化学物质处理的生态农业实验,包括极端实验,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甚至不用有机肥,在这样环境下庄稼竞争不过杂草,但并非颗粒无收,害虫不是主要矛盾而是杂草。当然,这是生态学的极端实验,傻子也不会真去这么干的,是几个处理中的其中一个而已。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不杀害虫改用天敌控制的办法恢复生态平衡,恢复养分平衡,将低产田变成了吨粮田。这个实验已经坚持 7 年了,一些科研成果将以严谨的科学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我们实践的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是用健康的办法,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健康的食品。 按照我们的办法推广的,即去除农药化肥农膜,产量变化并不是像挺转专家说的那样 “ 颗粒无收 ”,“ 会饿死人 ” 。在河南安阳,我们有 1 万亩的大面积有机农业推广田。用物理 + 生物的方法控制虫害,在布局农田电力网络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1000 亩左右的成本费不足 10 万元,而每年的农药费用至少 10 万元,还不包括大量的人力和农民生病后的健康代价。国家如果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企业愿意做,生态农业技术是能够做到的。 农田是人类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而来的,在人类开辟农田之前,昆虫早就在那里了,有多少害虫,相应地也就有多少益虫,同时还有多少益鸟,现在人类给某些次级消费者昆虫安上 “ 害 ” 罪名,用大量农药乃至转基因对其灭杀,逼迫害虫进化,同时灭杀大量的益虫与益鸟,逼迫农民放弃种田,让各类商业公司从中牟利,农田环境能不越来越恶化吗?生态学的办法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的成果推广开来,许多环节将赚不到钱,包括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转基因公司、医院、制药厂、医院、火葬场、墓地经营者、科学基金管理者,他们极力否定生态农业的成果就不难理解了。生态农业的思路将被各个环节夺走的利益还给生态健康食品的农民,稳定一支种田大军,在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 18 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约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如果用生态学的办法,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这是生态循环的,不是用一个单一的技术。用农学家培育的常规种子,将农业重点放在土地整理上,恢复农田基础设施,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广、四川盆地、江苏、安徽等土地平整和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用大量有机肥培育地力,实现吨粮田,仅需 6 亿亩耕地,就能够生产出 6 亿吨粮食,超过目前全国的粮食产量,还保护了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五、就地城镇化、农民专业化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建议不要发展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发展就地城市化。将村落发展成为微型城市,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话,可以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大学生就业。 目前全国一窝蜂似的城镇化,依然没有摆脱 “ 房地产 ” 的阴影。据笔者了解,山东某些县市搞的城镇化,已经进军农村,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他们首先在老的村庄附近盖楼,也不管农民情愿不情愿,将原宅基地作价,在新楼没有盖好的前提下,每家补助 7000 元 / 年就将农民的房子强行拆除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 100 -120 平方米 的回迁楼房 ( 至少 6 层 ) 。而新楼占据的是良田,农民平房腾出的土地被开发商出售了,或继续搞房地产。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我们理解的城镇化是原位的,即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而农民不必上楼,既然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稳定一支种粮大军,在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 大城市化带来的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的现象。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 “ 六大害 ” 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是种地好手,进城谋生是舍本求末。 中国的粮食安全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大化肥、大农药、转基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且昂贵逼出来的路子。我国的优势是人多,人民勤劳朴实。我们舍弃了自身优势,牺牲了乡村生态环境,换回来的是国民很难再吃上放心食品了。城里人想花高价钱买放心食品,但是,放心食品从哪里来呢? 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 13.6 亿人生产放心食品,农民职业化,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周末和假期,同时担任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重任,恢复日益衰败的乡村道德和乡村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偿。 国家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必须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将几百万的村庄整体提升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产业来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 来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75-659751.html 印度水稻生态技术革命,单产超过袁隆平杂交稻(非转基因) 印度农民苏芒特·库马尔的实践有力地说明,未来农业的出路在于生态化,即保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环境条件,告别有害化学物质入侵,培育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种植方式上尽大可能地利用水热光资源,获得最高的总光合产量。印度农民成功了,他们没有所谓转基因高级技术,而是借助于传统的无环境公害的生态种植技术。该成功实验也向中国的广大育种专家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要培育自己能够留种的作物品种,从而在种子源头摆脱受人控制局面,而对于土地的呵护,农民们知道怎么做的,在养地方面农民会首选农家肥。用地养地,将粮食增产的潜力蕴藏在耕地里,其前景的是光明的,它可科学解决产量提高与质量下降的矛盾问题。笔者领导的课题小组,在2亩实验田里,告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完全不用转基因技术,实验6年来,小麦玉米近3年来周年产量已达到15.02吨/公顷了。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达到20吨/公顷。从理论上看,这个产量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英国卫报:印度的水稻革命(附评论) 龙腾网 http://www.ltaaa.com India's rice revolution 印度的水稻革命 In a village in India's poorest state, Bihar, farmers are growing world record amounts of rice – with no GM, and no herbicide. Is this one solution to world food shortages? 在印度最贫困的比哈尔邦的一个村庄里,稻农们在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前提下创造了水稻单产世界新纪录。这会是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新途径么? John Vidal in Bihar, India The Observer, Saturday 16 February 2013 21.00 GMT 原文链接:http://www.guardian.co.uk/global-development/2013/feb/16/india-rice-farmers-revolution Sumant Kumar was overjoyed when he harvested his rice last year. There had been good rains in his village of Darveshpura in north-east India and he knew he could improve on the four or five tonnes per hectare that he usually managed. But every stalk he cut on his paddy field near the bank of the Sakri river seemed to weigh heavier than usual, every grain of rice was bigger and when his crop was weighed on the old village scales, even Kumar was shocked. 稻农苏芒特·库马尔去年喜获丰收。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家乡,印度东北部村庄达维施普拉风调雨顺,因此他估计每公顷稻田可比常年多收获4-5吨稻谷。但在收割时库马尔发觉种植在萨克里河岸附近稻田中的每一株稻穗每一粒稻谷都显得格外饱满,而当他把收割来的稻谷运回村内过磅时,就连库马尔自己都震惊了。 This was not six or even 10 or 20 tonnes. Kumar, a shy young farmer in Nalanda district of India's poorest state Bihar, had – using only farmyard manure and without any herbicides – grown an astonishing 22.4 tonnes of rice on one hectare of land. This was a world record and with rice the staple food of more than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of seven billion, big news. 地磅显示的数字不是6吨不是10吨也不是20吨。库马尔,这个来自印度最贫困省份比哈尔邦那烂陀地区的羞涩小伙儿,在不用任何除草剂只使用农家肥的前提下,创造了稻谷每公顷单产22.4吨的惊人记录。这一数据打破了世界纪录,要知道全世界70亿人口中有超过一半以大米为主食,这绝对是个大新闻。 It beat not just the 19.4 tonnes achieved by the "father of rice",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Yuan Longping, but the World Bank-funded scientists at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anything achieved by the biggest European and American seed and GM companies. And it was not just Sumant Kumar. Krishna, Nitish, Sanjay and Bijay, his friends and rivals in Darveshpura, all recorded over 17 tonnes, and many others in the villages around claimed to have more than doubled their usual yields. 库马尔不仅打破了由“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所创造的单产19.4吨的前世界纪录,还横扫了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家们在菲律宾的试验成果,就连那些欧美转基因制种巨头的高科技产品也得甘拜下风 。而且,除了苏芒特·库马尔,尼提什,桑贾伊以及拜贾伊等达维施普拉其他村民种植的稻田每公顷单产均超过了17吨,周边村庄也表示去年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多。 The villagers, at the mercy of erratic weather and used to going without food in bad years, celebrated. But the Bihar stat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didn't believe them at first, while India's leading rice scientists muttered about freak results. The Nalanda farmers were accused of cheating. Only when the state's head of agriculture, a rice farmer himself, came to the village with his own men and personally verified Sumant's crop, was the record confirmed. 达维施普拉的村民们世代靠天吃饭,如果遇到灾年就只能祈祷自己不被饿死了。因而比哈尔农业大学的学者们起初并不相信这个消息,印度的水稻专家们常常被各地放卫星般的消息弄得焦头烂额。这些那烂陀稻农被怀疑在欺骗公众。直到同为稻农出身的当地农业厅长亲自带队前往达维施普拉村考察苏芒特的收成,这项新记录才最终得到证实。 The rhythm of Nalanda village life was shattered. Here bullocks still pull ploughs as they have always done, their dung is still dried on the walls of houses and used to cook food. Electricity has still not reached most people. Sumant became a local hero, mentioned in the Indian parliament and asked to attend conferences. The state's chief minister came to Darveshpura to congratulate him, and the village was rewarded with electric power, a bank and a new concrete bridge. 那烂陀乡村生活的节奏是令人身心俱疲的。牛耕依然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牛粪被拿来糊墙,还能用来生火做饭。大多数村庄尚未通电。苏芒特成了当地英雄,甚至被提名加入印度国会。比哈尔邦长官前往达维施普拉向其表示祝贺,村里也因此通电了,此外还还建了一家银行与一座混凝土桥。 That might have been the end of the story had Sumant's friend Nitish not smashed the world record for growing potatoes six months later. Shortly after Ravindra Kumar, a small farmer from a nearby Bihari village, broke the Indian record for growing wheat. Darveshpura became known as India's "miracle village", Nalanda became famous and teams of scientists, development groups, farmers, civil servants and politicians all descended to discover its secret. 这本该是故事的结尾了,但六个月后苏芒特的朋友尼提什又打破了马铃薯单产的世界纪录。而在此前不久,邻村的一个小农场主莱文德拉·库马尔也打破了印度小麦单产纪录。达维施普拉成为了印度的“奇迹村”,那烂陀也因此家喻户晓,科学家、开发商、农户、公务员以及政客纷纷组团前来一探究竟。 When I meet the young farmers, all in their early 30s, they still seem slightly dazed by their fame. They've become unlikely heroes in a state where nearly half the families live below the Indian poverty line and 93% of the 100 million population depend on growing rice and potatoes. Nitish Kumar speaks quietly of his success and says he is determined to improve on the record. "In previous years, farming has not been very profitable," he says. "Now I realise that it can be. My whole life has changed. I can send my children to school and spend more on health. My income has increased a lot." 当我见到这些三十岁出头村民时,他们似乎还对自己的知名度有些不适应。他们不可思议地成为了国家的英雄,而村里有近一半的家庭仍挣扎在印度国家贫困线以下,该邦1亿人口中有93%水稻与土豆种植为生。尼提什·库马尔低调地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并表示他将努力继续改写纪录。“前几年,务农是个不赚钱的行业,”尼提什说。“现在我意识到它的前景其实相当不错,我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现在我孩子上学的钱终于有着落了,我也有钱去看病了,因为我有钱了。” What happened in Darveshpura has divided scientists and is exciting governments and development experts. Tests on the soil show it is particularly rich in silicon but the reason for the "super yields" is entirely down to a method of growing crops called System of Root Intensification (SRI). It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yields with wheat, potatoes, sugar cane, yams, tomatoes, garlic, aubergine and many other crops and is being hailed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of the past 50 years for the world's 500 million small-scale farmers and the two billion people who depend on them. 达维施普拉奇迹令科学界陷入争执,却给政府与开发商打了一针鸡血。检测表明当地土壤中富含硅元素,但“超级丰收”的真正原因应归功于一种耕作方法:作物根系强化法(SRI)。这种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小麦,马铃薯,甘蔗,山药,番茄,打算,茄子以及其他许多作物的产量,而且被誉为过去50年间最伟大的科技进步之一,全世界约有5亿家小规模农户超过20亿人受益其中。 Instead of planting three-week-old rice seedlings in clumps of three or four in waterlogged fields, as rice farmers around the world traditionally do, the Darveshpura farmers carefully nurture only half as many seeds, and then transplant the young plants into fields, one by one, when much younger. Additionally, they space them at 25cm intervals in a grid pattern, keep the soil much drier and carefully weed around the plants to allow air to their roots. The premise that "less is more" was taught by Rajiv Kumar, a young Bihar state government extension worker who had been trained in turn by Anil Verma of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for Development Action, an Indian NGO which has introduced the SRI method to hundreds of villag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不像世界上其他稻农的传统做法那样将3周龄的稻秧三四棵一簇插在水田中,达维施普拉稻农们精心培育每一棵稻秧,并在稻秧萌发后不久便一棵棵地移植到旱田中,这样便将用种量减少了一半。此外,稻秧在旱田中呈网格状排布,每棵稻秧间间隔均为25厘米,保持土壤干燥,仔细剔除周边杂草以保证根部呼吸顺畅。这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是一位年轻的比哈尔邦政府农村推广员拉吉夫·库马尔教给当地农户的,拉吉夫曾参加过印度非政府组织阿尼尔·沃玛专业援助发展行动所举办的轮训活动,该组织在过去的三年间将SRI成功推广到了上百个村庄中。 While the "green revolution" that averted Indian famine in the 1970s relied on improved crop varieties, expensive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sers, SRI appears to offer a long-term, sustainable future for no extra cost. With more than one in seven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going hungry and demand for rice expected to outstrip supply within 20 years, it appears to offer real hope. Even a 30% increase in the yields of the world's small farmers would go a long way to alleviating poverty.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绿色革命”通过改良作物品种,使用昂贵的杀虫剂以及化肥使得印度暂时远离饥荒之苦,而SRI似乎为印度提供了一个无附加成本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未来。有预计称未来20年内世界大米产量将无法满足人类需求,届时全球将有超过七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粮食危机,而SRI或许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即便只是将单产提高30%,全世界的众多小农户也会因此摆脱贫困威胁。 "Farmers use less seeds, less water and less chemicals but they get more without having to invest more. This is revolutionary," said Dr Surendra Chaurassa from Bihar's agriculture ministry. "I did not believe it to start with, but now I think it can potentially change the way everyone farms. I would want every state to promote it. If we get 30-40% increase in yields, that is more than enough to recommend it." “农户使用的种子少了,水少了,需要购买的化学品也少了,但投入降低的同时收成却上来了。这是革命性的进步,”比哈尔邦农业厅的苏伦德拉·朝拉萨博士说道。“我起初并不相信SRI,但现在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每一个农户的收入。我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如果一种方法能够将单产提高30-40%,那么它就绝对值得推广。” The results in Bihar have exceeded Chaurassa's hopes. Sudama Mahto, an agriculture officer in Nalanda, says a small investment in training a few hundred people to teach SRI methods has resulted in a 45% increase in the region's yields. Veerapandi Arumugam, the former agriculture minister of Tamil Nadu state, hailed the system as "revolutionising" farming. 而SRI在比哈尔邦的收效甚至超过了朝拉萨的预期。那烂陀农业官员苏达玛·马托表示只要地方政府花点儿钱办一个几百人的SRI培训班,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可提高45%。泰米尔纳德邦前农业厅长维拉潘迪·阿鲁姆甘则认为这种耕作方法“彻底改变”了农业的面貌。 SRI's origins go back to the 1980s in Madagascar where Henri de Laulanie, a French Jesuit priest and agronomist, observed how villagers grew rice in the uplands. He developed the method but it was an American, professor Norman Uphoff,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ood,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at Cornell University, who wa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spreading the word about De Laulanie's work.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耶稣会士兼农学家亨利·德·劳拉捏受马达加斯加农民在高地种植水稻的启发创造了SRI。方法是他发明的,但SRI的宣传推广工作则是由康奈尔大学食品、农业与发展国际研究所主任美国人诺曼·乌普霍夫教授完成的。 Given 15m dollars by an anonymous billionaire to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phoff went to Madagascar in 1983 and saw the success of SRI for himself: farmers whose previous yields averaged two tonnes per hectare were harvesting eight tonnes. In 1997 he started to actively promote SRI in Asia, where more than 600 million people are malnourished. 怀揣着一位匿名富豪捐献给可持续发展研究的1500万美元经费,乌普霍夫于1983年来到马达加斯加亲自检验SRI的可行性,结果大获成功:使用SRI,农户每公顷单产可由原先的2吨飙升到8吨。1997年他开始在营养不良人群规模超过6亿的亚洲积极推广SRI。 "It is a set of ideas, the absolute opposite to the first green revolution which said that you had to change the genes and the soil nutrients to improve yields. That came at a tremendous ecological cost," says Uphoff.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must be practised differently.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becoming scarcer, of poorer quality, or less reli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in many places more adverse. SRI offers millions of disadvantaged households far better opportunities. Nobody is benefiting from this except the farmers; there are no patents, royalties or licensing fees." “SRI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法,这与六十年代旨在通过改变作物基因与土壤养分提高产量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恰好相反。人们已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投入了巨大的生态成本,”乌普霍夫说道。“21世纪的农业必须另辟蹊径。土地与水资源日益匮乏,品质也在逐年下降。全球气候变化也使得许多地方不再适用于原先的耕作模式。但SRI为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带来了福音。由于没有专利保护,版税以及使用许可费,农户不必付出任何额外代价,只会从中获益。” For 40 years now, says Uphoff, science has been obsessed with improving seeds and using artificial fertilisers: "It's been genes, genes, genes. There has never been talk of managing crops. Corporations say 'we will breed you a better plant' and breeders work hard to get 5-10% increase in yields. We have tried to make agriculture 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and have forgotten its biological roots." 乌普霍夫认为近四十年来科学界一直痴迷于改良种子品质与使用人造化肥:“总是基因、基因、基因。就从没考虑过是否应该改变作物的耕作模式。种子公司总是在宣传良种的重要性,而育种工作者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仅仅将单产提高了5-10%而已。我们总是试图将农业工业化,而忘记了农作物本质上其实是生物。” Not everyone agrees. Some scientists complain there is not enough peer-reviewed evidence around SRI 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such returns. "SRI is a set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nothing else,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and are best recommended practice," says Achim Dobermann, deputy director for research at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Scientifically speaking I don't believe there is any miracle. When people independently have evaluated SRI principles then the result has usually been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has been reported on farm evaluations conducted by NGOs and others who are promoting it. Most scientists have had difficulty replicating the observations." 也并非每个人都认同SRI。有些科学家认为SRI的同行评审证据不足,甚至直接宣称耕作方法的改变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回报率。“SRI仅仅是一系列耕作管理措施而已,其中有些部分经长期实践证明是耕作时的最佳选择,”国际水稻研究所科研副主任阿希姆·杜伯曼表示。“科学地讲我不相信奇迹。SRI使用效果的随机性极强,各个SRI使用个例(如支持SRI的非官方组织)所进行的大田试验结果间往往大相径庭。而且试验的重复性极差,基本上属于无法重复。” Dominic Glover, a British researcher working with Wageningen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has spent years analy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GM cro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e is now following how SRI is being adopted in India and believes there has been a "turf war". 目前任职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英国研究员多米尼克·格罗夫多年来长期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作物引入情况。他表示SRI在印度的推广会导致一场“地盘争夺战”。 "There are experts in their fields defending their knowledge," he says. "But in many areas, growers have tried SRI methods and abandoned them.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investigate this. SRI is good for small farmers who rely on their own families for labour, but not necessarily for larger operations. Rather than any magical theory, it is good husbandry, skill and atten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super yields. Clearly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t is an efficient resource for farmers. But it is labour intensive and nobody has come up with the technology to transplant single seedlings yet." “学者有捍卫自己学说的权力,”他说道。“在许多地区,农民尝试过SRI但随即不再使用。人们总是选择性的无视对自己不利的事物。SRI对于自食其力的小农户而言很有帮助,但对于大企业而言就没什么用处了。它并不是什么魔法,只是告诉我们良好的耕作方法,熟练的技术以及专注耐心会带来好收成。显然在某些情况下,SRI对于农户而言行之有效。然而它只适用于劳动密集型农业,目前还没有什么能够应用于单苗移植的农机。” But some larger farmers in Bihar say it is not labour intensive and can actually reduce time spent in fields. "When a farmer does SRI the first time, yes it is more labour intensive," says Santosh Kumar, who grows 15 hectares of rice and vegetables in Nalanda. "Then it gets easier and new innovations are taking place now." 但比哈尔邦一些较大规模的农户表示SRI并非劳动密集型农业,事实上它还可以有效降低劳作时间。“对于第一次采用SRI的农户而言它的确是劳动密集型的,”在那烂陀拥有15公顷稻田与菜园的桑托什·库马尔说道。“但熟能生巧,而且方法还在不断改良创新中。” In its early days, SRI was dismissed or vilified by donors and scientists but in the past few years it has gained credibility. Uphoff estimates there are now 4-5 million farmers using SRI worldwide, with governments in China, India, Indonesia, Cambodia, Sri Lanka and Vietnam promoting it. 在SRI刚被开发出的那段岁月里,这种方法饱受赞助商与科学家的无视与诋毁,但近年来,SRI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可信度。乌普霍夫估计全世界使用SRI的农民约有400-500万,而中国、印度、印尼、柬埔寨、斯里兰卡与越南政府也正在大力推广这种方法。 Sumant, Nitish and as many as 100,000 other SRI farmers in Bihar are now preparing their next rice crop. It's back-breaking work transplanting the young rice shoots from the nursery beds to the paddy fields but buoyed by recognition and results, their confidence and optimism in the future is sky high. 苏芒特,尼提什以及巴哈尔邦其他10万名SRI使用者已经开始为下一季水稻而忙碌了。将幼苗从苗圃床移植到稻田是一个艰巨的工作,但相较于收获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Last month Nobel prize-winning economist Joseph Stiglitz visited Nalanda district and recognised the potential of this kind of organic farming, telling the villagers they were "better than scientists". "It was amazing to see their success in organic farming," said Stiglitz, who called for more research. "Agriculture scientists from across the world should visit and learn and be inspired by them." 上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参观了那烂陀地区并认可了这种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他将这些村民称为“比科学家还了不起的人”并呼吁他们再接再厉。“我很欣喜的看到他们在有机农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斯蒂格利茨说,“世界各地的农业科学家都应该来这里参观学习,他们一定会深受启发。” Bihar, from being India's poorest state, is now at the centre of what is being called a "new green grassroots revolution" with farming villages, research groups and NGOs all beginning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rops using SRI. The state will invest 50m dollars in SRI next year but western governments and foundations are holding back, preferring to invest in hi-tech research. The agronomist Anil Verma does not understand why: "The farmers know SRI works, but help is needed to train them. We know it works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oils but the principles are solid. The biggest problem we have is that people want to do it but we do not have enough trainers." 比哈尔邦,从印度最贫困的省份一跃成为由积极倡导在各种农作物种植中使用SRI的村民,研究团队以及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新绿色草根革命”的圣地。当地政府计划在明年斥资5000万美元鼓励SRI研究,但西方政府与基金会对此兴趣不大,他们更倾向为高新技术投资。农学家阿尼尔·沃玛对此表示不解:“农民知道SRI有用,但眼下最迫切的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我们清楚在不同的土壤中SRI效果也有所不同,但原理是不变的。因此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想要应用SRI,但缺乏传播方法的教员。” "If any scientist or a company came up with a technology that almost guaranteed a 50% increase in yields at no extra cost they would get a Nobel prize. But when young Biharian farmers do that they get nothing. I only want to see the poor farmers have enough to eat." “如果有哪个科学家或是公司能够开发出一种技术,在不添加额外成本的基础上将作物单产量提高50%,他一定会得诺贝尔奖。但这如果是一个年轻的比哈尔邦农民做到的他却什么也得不到。我只有希望这些贫穷的农民们能填饱肚子了。” 评论 Tasselhoff 16 February 2013 9:32pm Recommend 240 I hope this gets as widely publicised to counteract the multinational attempts to control food supply. 我希望媒体能够大力宣传此事,好好打击一下某些跨国公司掌控世界粮食供应的念想。 Heretica 16 February 2013 11:26pm Recommend 68 Bet the (usual suspect) agricorps try to sabotage, whether via contamination or bought/brainwashed politicians. 这些粮食巨头没干过什么好事,从污染环境到收买政客无恶不作。 antipodean1 17 February 2013 9:20pm Recommend 2 Yes its a great story, and the essence of it has been widely known for years. However theres no money in it for big business, it cant be patented and it shows up the vast majo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 have been wrongly directed for many years. Thats a tough message to get out.. 这的确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SRI的原理早已被公众所熟知。然而你没有资本就无力组建大企业与世界商品粮巨头们抗衡,专利迟迟审批不下来也说明我们的农业教育与研究的大方向早就出问题了。 因此这对于农业科学界而言其实是个相当尴尬的消息。 Fwoggie 16 February 2013 9:33pm Recommend 130 Good luck to them all, I hope they make enough money to access healthcare as well as to send their children all the way through school. 祝他们好运,希望SRI能让他们赚到用来看病的钱以及用来教育下一代的钱。 shundarnagin 16 February 2013 9:35pm Recommend 139 Thank you for this article. A very important point in my view regardless whether you farm organically or not. I really hope SRI is a a success. You often hear very negative views regarding Bihar so postive news is excellent. 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 发展有机农业与推广SRI其实完全是两回事。我真心希望SRI能够成功推广到世界各地。当你耳边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时,比哈尔邦传来的喜讯犹如一声春雷啊。 Jellybaby1 16 February 2013 9:36pm Recommend 12 Too early to say. Let India feed its starving population first and then see whether this could be a solution. 现在就盖棺定论为时尚早吧。 还是先看看这个SRI能不能先把印度世界第一饥饿大国的帽子摘掉吧。 Otto Indiana Taylor-Rickard 16 February 2013 9:39pm Recommend 84 Is this.. good global news? I feel something strange inside of me 这难道是个好消息?忽然感到心里有些不爽啊。 salaampeace 16 February 2013 9:39pm Recommend 125 1] A good news story. 2] Western governments should stop tying to sell unecessary technology to poorer governments. 1]是个好消息。 2]西方政府应该立即停止向贫穷落后国家推销鸡肋技术的无耻行为。 Kepler 16 February 2013 9:51pm Recommend 121 Last week we had Robin McKie writing a free advertisement for GM technology. This week it turns out that GM is unnecessary, and that the world's farmers get better results by co-operating with nature, rather than trying to subjugate it. One is struck by this comment "In its early days, SRI was dismissed or vilified by scientists." One waits - no doubt in vain - for the GM apologists to own up that they are just stooges for Monsanto and the like. Great article, thanks. 上周我们给罗宾·麦基的转基因技术公司做了一则免费广告。 而本周我意识到转基因其实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重要,去世界的农民应当去学着与大自然更好的合作,而不是试图征服它。 文中有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在SRI刚被开发出的那段岁月里,这种方法饱受赞助商与科学家的无视与诋毁。” 想要让转基因论者们承认SRI的可行性?还是洗洗睡了吧,他们就是一群孟山都的傀儡而已。 很棒的文章,谢谢作者! theoriginaljones 16 February 2013 9:57pm Recommend 11 This is in spite of climate change? Or because of it? SRI的效果受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呢? amrit 16 February 2013 10:24pm Recommend 9 Two points: If they only want to plant one shoot then why not plant one seed directly into ground using some kind of machine that drop only one grain of rice.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plant then up root them keeping only one. Recently state of panjab has come up with some kind of agreement with company Monsanto. Many people are upset about it. People in panjab know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mpany however it has been promoted by a young politician who studied in usa. 我就提两点: 如果他们想要一棵一棵的种稻秧,那何不发明一种机器代替人工作业直接把稻种撒到地里去呢?如果不小心种多了,拔掉多余的不就成了? 最近旁遮普地区与孟山都公司签订了几项合作协议。许多人对此深表担忧。旁遮普人也了解这家公司的背景,奈何这个地区的领导人是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菜鸟政客呢。 http://www.ltaaa.com/bbs/thread-142446-1-1.html 来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663266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有机栽培|2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搞农业现代化国情不同
蒋高明 2013-2-1 23:22
蒋高明 目前,言必称美国的中国主流农学家,一切向美国看齐,在农业问题上也不甘落后,甚至主粮转基因也要超越美国,率先在全球实现水稻转基因化。殊不知,中国和美国在现代农业问题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美国人少地多,中国人多地少。美国有 29 亿亩耕地,中国 18 亿亩,且中国的耕地质量远不如美国;美国 3 亿多人,不到中国的零头。即使如此,中国生产粮食 5.8 亿吨,美国生产 3 亿吨,可见中国目前的农业方式并不是落后的。 二是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更少,其比例不到总人口的 2% ,而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 50% 。中美这一国情差异决定了两国农业出路是不一样的,中国依靠的是人勤地产,精耕细作,而美国大量依赖机械,依赖转基因的那样的高科技,以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生产粮食。 三是美国的土地可以轮休,如一旦出现转基因污染可以通过自然平衡而逐渐减缓(当然,这依然有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中国的土地不能闲着,需要不断生产才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 四是美国的农业以商品生产为主,生产多少视国际市场而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并可通过粮食这一特殊武器对他国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控制;中国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一旦总量下降,就会造成粮食恐慌。 五是美国政府对少量的种植户采取大量现金补贴,才使得其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补贴美国农民打败中国);而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农民受益不大;美国补助给农业的资金大部分能够落到农民头上 ( 美国法律严格,谁也不敢打农业补贴资金的主意 ) ,而中国补贴给农业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层层截留,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的资金非常少。 六是美国人以动物蛋白为主,中国人以植物蛋白为主。美国人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个用途,留在国内做饲料喂鸡喂牲口;出口到中国作为油料和豆制品给中国人吃。大豆是中国人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我国国产大豆产业崩溃,给国人健康安全亮起了红灯。我国国民健康素质下降,与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含草甘膦农药残留的粮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七是在美国发展高科技生物技术农业,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留 500 米 隔离带,而在中国几乎做不到。我国耕地分散,一些偏远山区连平整的大块土地都没有,显然不可能对转基因作物实施隔离,基因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八是美国人懒惰,农业历史短,对新技术依赖度高,发展生态农业困难;中国人勤劳,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具备发展生态健康农业的天然条件。 有了上面的几大不同,中国农学家鼓动政府大力推广充满生态与健康风险的现代化农业尤其转基因农业,继续走工业化农业的弯路,就有专家误国之嫌。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展现代农业须拓展农业功能
wangyichao 2011-5-6 10:51
苏州大学教授 夏永祥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6日 07 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功能的拓展有一个清醒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发展有一个准确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通过其功能来体现的。谈到农业的功能,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农业为全社会提供生活资料,为轻工业提供原料,为农用工业产品提供市场等。这些是传统农业的基本功能,非常重要。但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功能有了新的拓展。所谓现代农业,既包括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业规模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内含着农业功能的拓展,即在传统农业功能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民而言,农业除了为其提供生活资料的功能,还肩负着为其提供就业、货币收入的功能。其次,在现代社会,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由此必然引起农业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城镇居民更渴望到山清水秀的农村去体验和享受田园生活,由此也就赋予现代农业在休闲、观光方面的重要功能。最后,对于全社会而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三次产业的特点看,二、三产业更多扮演着环境破坏者的角色;而农业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二、三产业废弃物的接纳与消解等,使其更多扮演着生态环境保护者的角色。这是现代农业的另一重要功能。现代农业的这三大功能,是传统农业所不具备或者表现不突出的。   立足于农业功能的拓展,在发展现代农业时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高就业的农业。对于农民而言,不仅要通过发展农业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且要提高货币收入水平,解决就业问题。应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在农业技术、农业组织、农业结构、农业与其他产业及全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有一个质的提升。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了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观光需要,农业须开辟这一新的领域,健全这方面的设施。应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的要求,建设更多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景区,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等。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业不仅要解决其内部环境污染问题,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养殖业中的家畜粪便污染,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向全社会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而且要通过保留足够大的农田面积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蓄洪调洪。   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机制,让市场与政府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农业传统功能与新功能的收益比较,对农民利益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农民拓展农业功能。为此,应切实保障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允许和鼓励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政府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自觉适应农业功能的拓展,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另一方面,弥补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引导和督促企业、农民注意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       “学习连线”栏目 yefan@peopledaily.com.cn
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校长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会上的致辞
wangyk 2010-7-13 03:02
王应宽 转载 2010-07-13 Beijing, China 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 首届学术论坛会上的致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孙武学 2010 年 7 月 9 日 尊敬的姚引良副省长 尊敬的汪懋华院士 、李佩成院士、罗锡文院士 尊敬的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 兰玉斌主席、 旅美农业科学家协会杨秀生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事业发展史上,在中国现代农业与海外现代农业交叉融合史上,都将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今天正式成立了。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党委、校行政及全体师生员工,向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莅临大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在研究院筹备期间予以关心、支持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尤其是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 (简称 AOC )、 旅美农业科学家协会 (简称 ACAAS )广大科学家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行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与 AOC 、 ACAAS 两个国际组织开展了良好的合作, 2002 年 6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在杨凌共同举办了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与教育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是由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与旅美农业科学家协会共同组建。研究院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集成国外科研团体、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农业、环境和食品等重大领域的关键问题,组织、协调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面向陕西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各自重点研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高新实用农业产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中国和陕西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研究院的成立,将为我校建设国际一流农业大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可望为解决陕西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领域重大工程和科学问题,促进农业、环境与食品领域的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举办的学术论坛,将 围绕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主题,研讨国内外有关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创新农业科技的战略需求,提出研究院未来发展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国际合作与多学科协力研究的战略性措施。 我深信,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召开,将使海内外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国家和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凝练重点研究方向,组建研发团队联合攻关,形成培育项目等标志性成果,对促进研究院实质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杨凌和大中城市相比条件并不优越,但我们将尽力克服条件不足,为大家提供热情、细致和周到的服务。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专家在杨凌期间身心舒畅,生活愉快。 最后,预祝成立大会和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姚副省长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wangyk 2010-7-13 02:58
王应宽 转载 2010-07-13 Beijing, China 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 首届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 2010 年 7 月 9 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姚引良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我谨代表陕西省政府,对研究院的成立和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海外华人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师协会(简称 AOC )、旅美农业科学家协会(简称 ACAAS )的海外科学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AOC 和 ACAAS 汇聚了大量优秀的华人教授、专家,是重要的海外科技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重点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杨凌示范区一起共同肩负着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由陕西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AOC 和 ACAAS 共同组建的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可以有效发挥海外智力报国的热情和科技团队功能,解决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我省乃至西部旱区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陕西自古就是农业大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全省耕地肥沃,光照充足,农业资源丰富,为发展循环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总体上看,陕西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耕作方式粗放,科技应用程度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我们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由单一型技术向复合型技术转变,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以保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设施农业和棚栽技术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等为代表的先进实用技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升。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与发达地区及国外精细化现代农业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发挥还很不够。我们相信, 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的成立必将对推动我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 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对研究院的工作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紧紧围绕国家和陕西经济发展需求,以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利用海内外智力资源,突出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关键性、创新性以及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突出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与关键问题,转移技术成果,为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我省农业的效益、素质和竞争力服务。 二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85 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 AOC 和 ACAAS 等海外科研团体为主要海外智力资源,联合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专业协会,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形成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 三是探索创建海内外科学家强强合作的创新体制,以良好的环境和高效的机制,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优化配置,凝练具有竞争优势的引资、引智项目,吸引海内外各类人才,使研究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里, 我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为陕西省农业发展大计,积极建言献策,贡献真知灼见。 陕西省政府会继续关注和支持杨凌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发展。我深信,在研究院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 AOC 、 ACAAS 专家和国内专家的积极努力和辛勤工作,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为陕西、为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专家在陕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食品:吃什么就会变成什么吗?
songshuhui 2010-3-6 16:58
云无心 发表于 2010-03-02 14:17 作为一个积极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人,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转基因食物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实际上,美国市场上的食物除非特别说明,默认都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而那些贴着非转基因标签的,一是贵,二是没有显示什么好的地方,所以我是一贯敬而远之。算起来,我吃那些转基因食物的年头,也快10年了。 恐慌,经常来自于不了解。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这东西会不会不安全。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绝对安全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相对于传统食物,转基因食物有害的可能性不会更高。在某些方面,它的安全风险甚至较低。 对于引起许多人忧心忡忡的转基因水稻,最常见的疑问是:虫子吃了会死,难道对人不会有害吗?与传统水稻相比,目前的转基因水稻不过是转入了一个Bt基因而已。这个基因的作用就是表达出一种蛋白质。它被昆虫吃下去之后,能与昆虫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毒性,杀死昆虫。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t蛋白相当于虎符的一半,而受体是虎符的另一半,只有两部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受体这一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Bt蛋白在人体内不会产生毒性。实际上,用细菌生产出Bt蛋白,作为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用了几十年,而且是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农药来使用的。转基因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生产直接在植物体内进行而已。 还有人会担心,这种非自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其实,所有的蛋白质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会被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来自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多肽),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过敏。在我们的传统食物中,很多都能够导致过敏,比如花生、鸡蛋、海鲜等。转基因作物开发中的规则之一就是避免从这些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转进去的基因是明确的,很容易地跟踪它会不会引起过敏。而传统育种技术,比如诱导突变筛选所产生的突变基因是未知的,我们很难跟踪它表达出来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来说,转基因的食品更安全。 还有人担心,转进水稻中的Bt基因会转移到人或者微生物体内。从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不可能,但想想科学家们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另一种作物中,就不难理解:大米中的Bt基因要转移到人体中有多难了。同时,Bt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水稻中,它转移到人体或微生物中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比其他基因更高。如果它能转移到人体中,那么其他食物所含的基因也能转移进人体。我们为什么不担心因为吃了鸡肉而将鸡的基因引入自己的身体呢?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就 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 来说, 只要被批准上市 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 已发表在 新京报《新知周刊》 文字编辑:拇姬
个人分类: 环境|1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式现代农业适合中国吗?
热度 7 蒋高明 2009-10-23 10:16
蒋高明  本文2009年10月2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有删节     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场面令国人振奋,也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经过60年发展,中国已在武器制造领域成为大国,具备了很强的自卫能力。不仅是在武器制造方面,辛勤的中国人民还利用全球7%的耕地,成功养育了21%的人口。这个奇迹也很令世人骄傲。      即使如此,在粮食安全方面,我们丝毫不能有麻痹大意倾向,要时刻准备应对来自西方大国发起的粮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兜售其转基因武器,引诱我们搞所谓的现代农业,诱惑中国亿万农民离开耕地,扩大粮食缺口,以削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实力。中国农业如果追赶美国,将存在重大危机,试分析如下:      美国有耕地29亿亩,中国18亿亩。2007年, 中国生产粮食5.01亿吨,美国3.63亿吨。中国耕地面积是美国的62%, 但产出的粮食却是美国的138%。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其耕地也比我们多得多,为什么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答案在于人身上。美国有3亿人,为中国的零头,会种地的人更少,仅600万人左右,98%的人口由2%供养。因为多数人的饭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美国农业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农场主有向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我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产品自给率特别高。农民满足了自身粮食安全就是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除此之外,70%的农民还养育了30%吃闲饭的城里人。      由此看见,中国之所以在目前的粮食战争中以弱胜强,靠的不是转基因那样的高端武器,而是大量勤劳的农民、5000年的农业知识沉淀、精耕细作的农作方式。如果我们也像美国那样大搞城市化,也让少量人口养育大量人口,我们的粮食还够吃吗?肯定做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耕地,二是原来那些自给自足的人口也将变成待喂养人口。从理论上讲,现代农业是粗暴式的,是无机能依赖型的,其特点就是:人越来越赖,地越种越瘦,环境越来越污染,农业利润也越来越小。最终结果是,更多的人放弃耕地而进城。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在于人而不在于武器。粮食战争更是如此,丢失了传统的农业优势,搞所谓转基因高科技农业,就等于我们自动放下了武器,任人宰割。      再来看粮食消耗。美国人均生产1210公斤,消耗粮食1046公斤,还有些富余进入国际市场。美国人均消耗粮食惊人,其消费量是印度人的6倍! 除粮食外,一个美国人每年要吃掉42.6公斤牛肉、45.4公斤禽肉、78公斤液体奶,这些指标在全球都遥遥领先。如果我们也搞美国那样的现代化,以2%人口来满足98%人口的奢侈消费,中国需要每年产出13.33亿吨粮食。我们根本生产不出来,只有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但国际市场上仅有2亿多吨的粮食空间,还有很多饥饿国家的灾民等待购买。      中国年产粮食约5亿吨,但还有5%左右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暴露在人家面前的,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粮食超级大国怎么扩大这个缺口呢?一是加大政府对本土农业补贴,使粮食价格更便宜,强化其粮食武器;二是派出先遣队,使用转基因武器打败你;三是引领中国在转基因武器上展开军备竞争,消耗你的国力;四是用现代农业神话迷惑我们,让中国科学家相信现代农业优势,自动放弃传统的生态农业武器,以我们的劣势拼他们的优势。      在某种意义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国防安全,饥饿引发的人口死亡甚至超过战争。上世纪60年代初,爆发在中国广大地区的饥荒,就造成无数生命丧失。当时政府犯的错误包括:严重高估粮食产量;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职工人数;大量人力物力向工业化倾斜,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目前,我们追赶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也是让更多勤劳的农民离开耕地,出现更多吃闲饭人群,造成新形势下的谷贱伤农。如果我们再听任境外更便宜的粮食入侵中国,则我们的粮食生产,从种植季节到播种面积上都将面临危机。      中国之所以用7%的耕地养育了21%的世界人口,其优势在于传统的精耕细作,有大量勤劳的农业熟练工人。如果我们丢失这个优势,盲目引进转基因等生物技术,让跨国粮食巨头控制我们的粮食生产权,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可能就由原来的 不是问题,演变成比军事更加棘手的吃饭问题。我们必须时刻高度警惕这种危机。      超级农业大国,以其巨大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先以低于种植成本的低价扩大粮食缺口,挤垮他国农业,控制粮食生产主动权;再以高价收回前期投入,打破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格局,形成对外依赖的粮食生产格局,让我们乖乖地给他们白银。这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重演,是一场没有硝烟、在高科技烟幕掩盖下的赤裸裸的掠夺战争。      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战争,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必须继续保持传统农业优势。政府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并将原来用于补助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资金,逐步转移到用生态方法种地的农民头上;补助秸秆养殖,发展大粮食;恢复并培肥地力,加快发展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循环型农业。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关农业政策的调研座谈记录二
pxyeco 2009-8-13 22:12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在 2008 年 8 月份,就中国特色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民合作、农民组织化等问题,求教于农业政策领域的一些知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如下是整理出来的座谈记录。愚以为,其中有许多睿智的思想,故分两篇博文以记之。 受访者 3 : 第一,中国特色农业不一定是小农经济。象荷兰这样的国家,人均耕地很小,但农户的农产品产量并不比大农场的产量逊色。在中国,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是很弱质的劳动力。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其品质并未应用于农业农村。以弱质劳动力作为主要农业劳动力,这是做不成现代农业的。在荷兰,一个农民可以管 100 头奶牛,农民素质相当高,因此荷兰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几乎可以相提并论。但是,我国农民土地细碎化,农民素质低,以这种基础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简直是自欺欺人。国际上, 1 个农民养活 10 个人,这是现代农业的起码标准。我国农民的素质离此的差距还很大很大。 第二,现代农业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认为,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要有受过良好教育、健康、青壮的农民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这些人至少接受了高中以上教育,然后接受了农业专科的技术教育,而且,这些农民应该有比较高的收入。土地细碎化是阻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应该由国家进行土地平整,然后规模化划分,最后由有能力、热爱农业的农民来承包农田,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样,劳动力比重和产值比重就能吻合起来,不至于出现两者倒挂的现象。因此,我的结论是,目前的中国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第三,财政收入大,说明中国税负重。关键的是,收上来的税很多都没有用于改进民生。教育公平问题、医疗问题等等,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这些农村民生问题没有很大改善。比如,高干医疗与农民医疗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平等。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份材料,在 1918-1919 年间,苏联实施过全民的免费医疗和教育。我国现在的财政盘子这么大,应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了。 第四,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背后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农民不愿意转移,而是转移到城市里来干什么?怎么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第五,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在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之前的前 7 年就开始的,这是我们在 90 年代进行国际比较课题研究的结论。 第六,农民的自主组织性不高,是中央政府的引导不够,是怕农民组织起来,是上层不愿意农民组织起来,而不是农民自己不愿意组织起来。荷兰的合作社很多,有金融合作社等。合作社功能单一,如果是为了专业化,这样就很好了,没必要刻意追求综合性合作社。日本农协是综合性的,但荷兰的合作社就是专业性的,两者都很成功。国外的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事销售和加工的,而不是从事生产的。荷兰有许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合作社(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而不是由龙头企业来进行加工。其实,在荷兰也有代表农民政治利益诉求的协会组织。 第七,土地私有还是公有,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的是如何让农民热爱自己的土地,让农民“耕者有其乐”,让农民把农业作为自己的“命根子”来看。荷兰农业的土地就是私有和国有并存的,比如,荷兰围海造田的耕地全是国有的。我国人均耕地少,但这不足以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荷兰和以色列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是我国学习的榜样,这两个国家农民素质极高,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比例极大,生产率极高。有些人赞成在我国搞兼业农,我认为,兼业农没有专业农好,专业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在农业上,他们热爱农业,这样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创新。 第八,中国的很多政策是值得商榷的,是缺乏国际眼光的。在中国,为什么粮食要由种粮农民先卖给国家(国有粮企),再由国家储备或间接投向消费市场?而不是由农民直接把粮食卖给消费者(城市居民)?肉的加工销售也一样,为什么要和城市肉厂联营生产加工,而不是农民自己生产加工并销售?南水北调为什么不是从俄罗斯贝加尔湖调水?政府官员为什么不被人大纠出来问责? 受访者 4 : 第一,三农问题一直就存在,是个永恒的主题。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也同样会存在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国情。虽然产值比率低,但改变不了基础性地位。农业小部门化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前提农业的四大贡献,即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现在我们提农业的多功能性。虽然基础地位不变,但功能要拓展。 第二,所谓特色,还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核心特色应该是小农户。产业化本来就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提出来的。但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摊、风险共担的问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第三,关于中央政策在条件不同的地方的适应性问题。政策本身是活的,是可以创造性执行的。政策只是导向,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政策不同于法律法规,肯定不能“一刀切”。政策即使执行不好,还有可能是执行环节出了问题。 第四,工业反哺农业,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投资,比如在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其二是补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协调,主要涉及到财税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好讲。 第五,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需要合作组织。政府总体上是支持鼓励的,但这种组织主体发展还很不够。“龙头企业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四者之间有个利益分摊的问题,需要提共赢和多赢。日本综合性农协,我国目前还做不成这样,而且日本农协自己也存在许多问题。其实,中国农业也有许多值得国外学习的亮点,比如农机由南到北跨区作业,这是美国就做不到的。 第六,加入 WTO 后,肯定是促进了农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不能因为大豆产业的问题,就否定整个加入 WTO 的改革方向。农产品质量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很难统一化,因为区域特征、气候条件均不统一,这是农产品有别于工业品的特殊之处。 受访者 5 : 第一,在中国发展综合性农协是没有可能性的。可以依赖村级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组织。 首先,村集体股份制改造。村的行政职能越来越强,村集体经济很难运行下去。要对村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存在政治刚性。其次,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比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制好得多,在中国发展综合农协的黄金时段已经过去了,相反,专业合作社发展前途更广泛。最后,“公司 + 农户”,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对公司和农户来说均是双赢的,要强调这一点。公司在原料上有需求,合作社可以从农户处帮公司收购原料,另外,农户的产品通过合作社可以销售给龙头企业。总之,合作社对龙头企业也有许多好处。 第二,很多地方官员认为,土地家庭联产承保经营过时了,要私有化。我认为,公有私有都无所谓,最关键的是要保障农户的土地权益,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各种土地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农户权益。只要依法办事,尊重农民权益,农户的土地权益就能得到充分保障。土地流转现有许多好的做法,现在的土地制度很有弹性,只要依法,就能实现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三,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中,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有依赖政府建立的,如河北邯郸的合作社;也有农户看到合作社的好处后,自己自发组织起来的,并未依赖政府,如河北张素香。因此,农民组织化既有依赖性的,也有自发性的。但有一点,农民对如何组织起来并不是很清楚。政府总的观点是:农民组织由农民占主体地位,农民自办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民有的四个原则)。要确立农民在农民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是:从国际判断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有个阶段性,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会出现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后,经济发展会比较顺利,不然,城乡发展会很不协调。工业反哺农业,并不是把工业利润给农业,而是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对农业投入和补贴的增加。因此,工业反哺,应以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为主体,市场行为为辅助的。市场反哺的做法,如通过价格杠杆使之有利于农业。 第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换没有跟上产业的发展推移。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六个统一”,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要做到这六个统一,还有许多政策要调整。 第六,从结果上来讲,中国现代农业是没有什么特色的,都是专业化、高产、高科技。有特色的是什么呢?特色就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农业的路径,也就是说,是路径特色。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面临的困难有:农业弱质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其次是人才缺乏。小农户找市场的问题,产业化和合作社已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到农村资金的问题,我认为,只有发展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才能解决分散农户的资金问题。
个人分类: 农业经济政策|3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部专家朱明做客国家科学图书馆交流新农村建设
wangyk 2009-6-4 14:47
王应宽 转载 2009-06-04 UTC-6 CST UMN,St Paul 博主按: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 Joseph 与 Maria 精心策划了一场专题报告会。借中国科学院 科学人讲坛 平台,邀请农业部知名专家朱明研究员奉献了一场以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为主题的大型科普报告。媒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们一百余人与会。朱明研究员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题,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片向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在互动环节中,观众高水平的提问和演讲者的精彩作答把报告会推向高潮,报告会在观众与演讲者都余犹未尽的不舍中结束了。兹转载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农业部专家做客国家科学图书馆交流新农村建设 转载网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5-25/15053122156.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5 月 25 日 15:05 新浪科技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照片略)    2009年5月23日, 科学人讲坛之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主题科普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院士厅举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与100余位社会公众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本次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联合主办。   报告会开始之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平与朱明院长进行了亲切会见交流,许平书记对朱明院长大力支持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表示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秘书长秦京光、副秘书长管小冬、《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魏秀菊、副主编王应宽、副主编王柳等领导专家出席报告会。   朱明院长在报告中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和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的分析,阐述了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提供科技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朱明院长指出,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农民居住园林化、生活现代化,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农村,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农村。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准切入点,珍惜国力民力。并且,规划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体现和谐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具有包容性,注重保护传统民居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随后,朱明院长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会上还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朱明院长将其专著《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主编的学术期刊《农业工程学报》、《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等文献捐赠给国家科学图书馆收藏,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丹代表国家科学图书馆接受朱明先生的捐赠,并向朱明院长颁发了捐赠纪念证书。   据悉,科学人讲坛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主办。讲坛面向国家和社会的科学文化传播需求,瞄准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重大主题,推出大师风采、科学前沿、科学文化和科学与健康系列讲座,以进一步推动中科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活跃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知识共享、理念互动的科学文化传播平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利用自有资源,并充分发挥图书馆集成服务的优势,开通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平台( http://culture.las.ac.cn ),社会公众通过在线报告栏目,可以浏览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报告会视频资源。 资料链接 ( 专家简介 ) : 朱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八届、九届常务理事,《农业工程学报》主编、《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英文刊)编委会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农作物种子加工方面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战略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曾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奖等多项奖励,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 附报告会照片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5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地资源虽少但足以够用 现代农业生产力时空无限
mg 2008-11-4 10:42
中国土地资源虽然稀少但并非缺乏 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时空广阔无限 根本问题在于生活生产方式变革树立崭新的网化农业时空观 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硬功夫在于牢固坚持唯物历史观 任何时候如果背离了人民创造社会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必然陷入困难困惑困境 建立现代农业机制首先需要着力繁育现代农业经济体以适应社会主义规划市场经济体制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的前进方向是构建现代农业城市 现代农业城市的细胞组织系统功能结构的基本计算单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庄 (详见《可拓农业与工庄战略》和《市场经济与规划经济》郭世胜著) (欲览全文可拨打 13691530978 或 twna8@sina.com 信箱联系)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庄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济体
mg 2008-10-16 21:07
工庄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济体 郭世胜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集中反映和充分吸收了全党和人民的智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社会经济体。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进,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初期,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提升到农业信息网业化水平,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实现农业信息网业化的关键是首先实现农业工庄化,工庄是新兴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社会主义文化体和社会主义生机体,工庄是现代农业社会经济体。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于运动的基本形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活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根本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在于形成和繁育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着力繁育新型农业社会经济体。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点也在于培育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社会主义农民经济体,使新型的农业体、新型农村体、新型农民体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成为经济社会的有机体和充满活力的生机体。培育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培育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建议实行工庄战略*和工村战略*,实现农业工程化、农村工庄化、农民工人化;建议实施候鸟经济战略*,使农民工有序流动、有节奏流动和有周期流动,自觉做到流民归埠和双向有序有巢*。 附:工庄是一种新型社会经济体 工庄论 工庄战略即工村战略。工庄一词最早由郭世胜于1971年首先使用;工庄化一词由郭世胜于1975中提出;工庄论由郭世胜于1992年创立。 工庄,是一种新型社会体,是新型的社会经济体和社会文化体,是城乡一体化组织。 工庄中国特色的株式会社;工庄--后公司时代的社会结构体;工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 工庄的基本含义:1工程化的村庄;2 工业化的村庄;3工厂带农村;4工厂联合体(后公司联集团);5企业经营体(庄号,以整体工厂、公司等企业为经营对象,进行经济体兼并、改组、重组、整合);6生产能力接纳与转移机构;7社会生产生活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8社会生活生产一体化的社会团体;9社会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文化联合体;10社会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联合体;11社会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学术联合体;12社会生产生活一体化的科技联合体;13农民工的联合自治组织形式;14城中村(都市村);15城市流动人口的联合自治组织形式;16城乡工农联合体;17城乡工农混合体;18经济利益共同体(跨国公司);19非政府机构;20非盈利机构组织;21非党派松散联盟; 工庄化的基本含义:1中国由以农业化生产活动方式为主导的社会向以工业化生产活动方式为主导的社会转化的进程;2工厂带动农村城乡一起发展的工程化进程;3农村社会生产活动一体化的进程;4社会交换权益保障化的进程;5信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进程;6网化社会变革进程。(农村工庄化、农业工程化、农民工人化的进程) 基本观点:工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工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进行社会交换的基本主体;工庄是国家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工庄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细胞,工庄是工业城市、农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网化城市的分子;工庄是和谐社会系统中的自洽组织;工庄是社会统计和社会计算的基本单位和单元。 理论依据:1社会时代判断;2社会性质判断;3社会形态判断。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初期,即网业社会的萌芽时态;目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半工业化社会;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工程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向信息化社会目标前进,跨越式的进入网业化社会。 方向方位:1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方向和方位;2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方位和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方向和方位。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半工业化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社会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狼牙交错,建立在封建主义文明基础上吸纳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向共产主义社会方向发展的过度性历史阶段。以农业社会为基点,向工业化社会迈进,同时以信息化社会为目标的网业化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时期。最大国情:众多的农民工,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至少要存在一百年以上,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将上升为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城市文明的建设者和游离于享有城市政治权益之外的现代文明追求者。 *网化论 网化论 网化论,由郭世胜提出,网化一词和网化概念由郭世胜于1998年在《信息化与网络化》中首次使用。网化是网络化和网业化的简称。《网化论》认为: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或者说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仅仅是一个社会时代或历史时代。信息社会时代的显著文明成果就是造就了和导致了人类文明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时代和网络文明,进入了网业社会、网业时代和网业文明,开启了网业化世界。网化是信息化社会的物质形态,是信息化社会运动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网化同时又是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形态。网化这一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形态,已经开始并将逐步演化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和核心文化体系。网化是信息化的物质载体,网化体以下简称网体是信息化社会运动的基体和主体。网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文明成果,网化文明一方面同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文明相媲美,同时又是文化文明本身的里程碑。 网化生产方式、网化生活方式、网化交际方式、网化交换方式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网化意识形态是信息社会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网化价值观是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网化价值体系是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网化道德体系是信息社会的核心道德体系,网化法制体系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法制体系。 网化文化是信息社会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标本体现。网化文化和文化网化共同交织成信息社会的网化社会形态。网化水平是信息社会文化水准的根本标志。网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最为伟大的任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工程。扫除网盲是摆在当前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扫除网化死角是摆在当前的一个最为艰巨的任务。网络文明成果的全民共同分享程度,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标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能力、优化政府结构的关键在于网政建设、在于建构科学网政和提高网政能力。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应转变到农村网政建设上来,网政建在村上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网化建设的战略社会工程。 网论自由权、网意表达权、网益诉求权、网业谋生权、网物交换权、网格拒侮权、网辩回应权、网难求助权已经成为网民的基本网权。同时,网论准确责、网意理智责、网益合理责、网业阳光责、网交公平责、网操友好责、网辩承反责、网难救助责已经成为网民的承担的基本义务。网民这一称谓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将成为同现代的公民称谓一样,在网络世界里是平凡而又神圣的称号。 军事方式变革的信息化时代特征在于,以跨步进入网化军事时代,争夺和掌控制网权为基本标志,谁赢得了军事制网权谁就赢得了军事打击权和军事主动权,才有可能在军事领域取得制导权。在外交领域同样如此,信息社会,网化外交已经成为基本的外交手段和有效形式。 总之,网化是信息化社会的物化和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踏实走过卡夫丁大峡谷的途径,网化是历史的机遇。让我们为实现网化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吧! *向位论 向位论 向位:即方向和方位。 向位论和向位学,由郭世胜提出和创立于1986年。向位学即研究物质运动方向与方位变化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发展方向与方位历史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事物方向和方位之间内在关系的学说。向位学也称作向位场学或向位场论。向位场论简称向位论,向位场论的数学计算工具是逝度计算法,向位场论的哲学工具是动态时空观,方向和方位都以度作为考量,以第三方参量或三方以上参量为参照系,也称作维度系。其中的社会参照系和历史参照系又称作社会结构维度和历史结构维度。 向位论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大一统一还原场论,一种是连续相变呈展论。向位论既是以这两种方法论为基础前提的统一,又是这两种方法论超脱之外的第三方考量和多维度参照系统。 向位论认为,世上事物:在客观上,都处于一定的向位中;在主观中,都被规定在一定的向位上。动态事物,处于动态向位中;变化着的事物,以变化着的向位时空为参照系,发展着的事物,以发展着的向位维度为参考量。明确事物的向位性,是认识事物秩序、探寻事物逻辑、了解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利用事物价值的前提。时空和向位密不可分,秩序和逻辑密不可分,参量和考量二位一体,逝度和速度二位一体。运用逝度计算法,建立向位时空系,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研具有特殊意义。向度和位度,是事物方向和方位的标志量。社会的交换方式和交际方式的向位性,是社会结构健康、社会结构功能健全、社会结构功能表达机制无病态、社会结构功能机理量化测试的基本标杆。 (详见 http://www.gn36.com/zyltmorenews.asp?id=92 邮箱 twna8@sina.com 手机13691530978) 向位论:一种宇宙观、世界观和时空观。向位场:一种统一还原场和相变展示场。逝度: 一种计算模型、一种计算方法。 逝度计算法简称逝度计算或逝度算法。(逝度计算法由郭世胜1970年创立,1985年首先用于历史向度向量计算) 逝度:是速度的逆运算。逝度(Q)与速度(V)相对,都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位移和历程变化的物理量。速度是位移距离(S)与历程时间(T)之比,即V=S/T。逝度是历程时间与位移距离之比,即Q=T/S。速度与逝度互为倒数,成反比,方向相反。 《向位场》:速度与逝度,构成物体运动的向位场(G)。即: G=VQ,或VQ =1。向位场,是揭开暗物质(能量)奥秘的钥匙;逝度算法,是计算暗物质(能量)的数学工具。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6835 附:关于社会工程的思考和关于建立中国社会工程院的建议 鉴于自然规律和社会文明的逻辑、从长远发展和立足国情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应对和实施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这一巨系统社会工程和为实现农业工程化、农村工庄化、农民工人化、城乡一体化,特建议成立中国社会工程院,以利于有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和全方位的奔向小康社会时空。 创立社会工程院这一集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哲学、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战略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信息社会网业化的时代诉求,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生活、生存、生计、生态、交际、交换方式等和稳定社会秩序、引领意识形态、解颐复杂矛盾、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健康交换方式、实现平民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是历史的必然。 建立社会工程院,尽管没有国际先例,但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信心在该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贡献,并制导世界学术前沿。(北京工庄文化中心,2008年5月25日,感兴趣者欢迎联系手机13691530978 电话(010)62590237 电子信箱twna8@sina.com ; gn36@gn36.com ) 另附 1成立中国社会工程院的意义 2:社会工程理念 3:工程的社会性 成立中国社会工程院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谐社会理念的诉求,使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科学。当前,不仅有必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记忆,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记忆的再认识和再记忆。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记忆所形成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从而形成科学技术。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运用的再认识和再运用,从而形成技术科学。工程是人类对科学技术手段的综合的、系统的运用所形成的体系。工程是人类对科学技术手段的综合的、系统的运用的所形成的巨系统、复杂系统和母子体系。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且更为复杂。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学家、军事学家,同样需要大批的技术专家,同样需要数以万计、百万计、千万计的社会工程师,包括经济工程师、管理工程师、教育工程师、军事工程师等等。 创立社会工程院这一集自然、社会、思维的哲学、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网业社会的必然诉求,对于研究社会结构和研究社会生产、生活、生存、生计、交际和交换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引领意识形态、解颐复杂矛盾、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平民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总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以及对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本身和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后的实施同样具有战略意义。(郭世胜13691530978) 社会工程理念 社会工程,一是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一是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和社会逻辑支配下,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手段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的主要内容为,研究社会结构,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所谓工程,一是指将科学原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应用到社会各部门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一是指具体的基本建设项目。所谓社会,是指人们以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总体。简言之:生活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个基础同时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交换方式为基础,形成社会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政治方式,这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生活方式,即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方式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生活方式运动相伴随,产生的社会意识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习惯化,构成社会文化方式。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社会文明。文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文明的实质是生活方式扩大。生活方式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社会交换方式和社会交际方式,集中体现出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社会工程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和功能表达机制、机理的学说。是关于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计方式、生态方式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交际方式、交换方式的学说,是研究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及其生产和再生产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和自身逻辑的学科,是指综合的运用哲学科学技术手段及惯性文化和运用的综合哲学科学技术手段及惯性文化的系统科学。 科学社会工程,是指科学的运用技术手段,遵守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逻辑,自觉的进行社会生产再生产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意识生产两个方面。 深刻剖析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深刻认识社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的内在联系,对自觉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世胜13691530978) 工程的社会性 一切工程都是社会工程,任何工程都具有社会属性。 所有工程都必须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接受社会规律支配。我们把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称作工程的自然属性,把工程必须接受社会规律支配称作工程的社会属性。这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二选一,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有机的统一,其作用互相不可替代,且形成合力共同起作用。 世界上的一切工程活动,都是人为行为。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人,自然也不存在脱离社会的工程。任何工程,首先都是以前人的工程为基础的,任何创新、创造、发明都有基础和前提,不存在脱离前人社会文明的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任何工程,都是要留给后人的遗产,包括物质遗产、精神遗产和非物质、精神在内的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都是社会文化。 所谓的工程自然属性,是就工程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而言的。任何社会工程,只有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才是科学的,才能具有生命力。所以说工程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人类曾经犯过,并且是多次重复的犯过片面强调工程的社会属性的错误,人类也同样犯过,也是多次重复的犯过片面强调工程的自然属性的错误。特别是当今,一部分人对工程的理解就存在较大的片面性,重蹈覆辙,数典忘祖,导致在实践中,或者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惩罚,或者因违背社会规律而脱离以人为本。这些从道路交通建筑工程、地铁换乘工程、居住房屋建筑工程、防灾减灾救灾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等等,都能看到明显的痕迹和阴影。 人类对工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程度的高低,对二者之间关系认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工程的多种和多重属性的全面和深刻认识,对工程规律和工程逻辑的自觉把握和运用,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 自近代工业革命至今,由于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空前提高,又使人类的工业化水平不断的、全面的得以提升。从整体角度来看,人类已经开始迈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信息社会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不是替代关系,不存在信息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问题。而是农业社会信息化和工业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社会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信息化和网业化。信息社会的物化标志是网业化,网业社会是以商业、农业、工业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是崭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文化社会形态和历史社会形态。 虽然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已经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须走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新路,即网业化引领工业化的新路。同样,要在思想上明确,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不是取消农业,而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其实质是农业工程化。现在必须走农业工程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即农业工程化与农业网业化相结合的新路。必须走农业工程信息化和农业工程网业化的新路。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战略和农业网业化工程战略。特别是灾后重建应实施工庄战略工程和网庄战略工程。 我国完成工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历史任务,是一项伟大艰巨长期的工程,是历史工程,是社会工程,是党的使命工程。 显而易见,社会文明建设,首先是一项社会工程。不言而喻,建设和谐社会,同样是一项社会工程。人类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上,已经迈进工程社会,已经迈进信息工程社会和网业工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工程观的思想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经济社会,为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工程与科学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的理解工程的自然属性和工程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深刻的把握工程的自然规律和工程的社会逻辑吧,让我们以自觉的心态和自觉的社会心态迎接社会工程时代和工程社会时代的来临吧!让我们全面的审视社会工程时代特征、工程社会形态、工程社会意识形态,自觉的应对、迎接、参与工程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和工程社会生活方式变革,无愧于伟大的工程社会时代!无愧于伟大的社会工程时代!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成立并设《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课题组
mg 2008-10-13 10:13
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成立并设《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课题组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着力繁育现代农业经济体,中国社会工程院决定成立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并于9月12日在北京香山宣告成立。 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的宗旨是:为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网业化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和社会计算,为着力繁育现代农业社会经济体提供设计方案和社会工程计算,为建立健康的现代农业社会结构和社会交换方式变革进行理论和实践活动探索。 陈继海任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院长,绳军涛任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总干事。 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院的首选战略课题是:《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郭世胜任《中国现代农业社会工程》战略课题组组长。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