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面”万事足
热度 6 Bobby 2011-1-23 21:07
俗话说,“人生一世,吃穿二事”、“吃好不想家”,可见吃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北方人,习惯吃面食,虽然在南方多年,吃大米饭也行,但仍感觉一天不吃一顿面食,就是对身心的摧残。平时我实行“一人吃面,多人吃菜”,也就是说,一人到饭店吃面食,多人到饭店吃大米炒菜。 好在我们家下边有足够的面食饭馆,不会感觉吃起来单调。国贸路上美源商业广场旁边有一家“兰州马家牛肉面馆”,玉沙横路上有一家“正宗兰州牛肉拉面”馆,这两家的拉面、削面做得不错,有筋道,价钱也不贵,一盘鸡蛋炒面平时 8 元,元旦以后涨到 9-10 元。另外,国贸路上帝国大厦一楼新开一家“(中华)近邻拉面馆”,也还凑合。这几家的面条吃厌后,可到国贸路上的“北方老杨家”(现已改名为“百味居”,以炒菜为主,但仍保留面食,包括莜麦面、荞麦面等)吃,或者到国贸十字路口的“山西老面馆”吃,再或者走远点,到金龙路美食一条街的“山西饭店”吃面食。要一两个凉菜或凉皮或凉粉,吃一碗面条,算是很满足的了。用一句说来说,就是:无事一身轻,有面万事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上海未来5日将现雨雪冰冻天气(图)
杨学祥 2011-1-19 10:59
上海未来5日将现雨雪冰冻天气(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9日10:50 新闻晨报 昨天,漫天大雪笼罩申城。晨报记者 杨眉 现场图片   □晨报记者 葛志浩   雪片,又一次飘落申城街头,对这个常年被“暖冬大帽”所扣的城市来说,并不多见。   据气象部门的降雪记录,这已是新年以来的第5场雪,也是入冬以来(上海2010年12月份入冬,12月降了一场初雪)的第4次较明显的雪。瑞雪兆丰年,然而人们在感受飘雪带来的喜悦时,也会有些许忧虑:这雪,下到什么时候才停?   气象部门称,未来的降雪趋势目前难以预测。本市明天将在雨雪中进入大寒节气——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段。未来四五天,雨夹雪还会频繁出现,今年申城将再现雨雪冰冻天气。   疑问1:大雪下得久为何积雪少?   地表气温高,雪落地即化   南方的雨雪,嚣张地向北面扩张领地。   受高空槽影响,昨天上午起,全市陆续飘雪。然而随着风力增减以及大气环境的改变,最初的雪稀稀拉拉难成气候,直到中午前后雪势猛增,雪片才大如鹅毛。   可是,鹅毛般大雪下了数个小时后,地面依然没有明显积雪。傍晚前后,只有市区、崇明、宝山、嘉定、浦东等地出现轻微积雪,不少市民深感失望。   对此,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表示,昨日积雪不明显,与降雪之初本市的地表温度有关。继前几天的寒潮势力过后,地表受暖湿气流和阳光的长波辐射影响,气温高于0℃,虽然对人们来说依然很冷,但对飘雪来说,具有落地即化的作用。   不过,数小时的降雪过程中,地表气温不断下降,积雪也逐渐成形。专家称,预计今天本市积雪将比较明显,且有道路结冰现象,为此,上海中心气象台于昨天16时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疑问2:今冬下雪是否史上最多?   频次高,但未打破纪录   如果按照气象台的降雪记录计算,昨日之雪已是新年来第5场雪,对于申城市民来说,这就像个奇迹。不过,今年入冬以来的降雪次数,还算不上本市历史同期最多。   气象专家说,以1月1日到18日这段时间为例,1993年、2008年本市同期也出现过3次较明显的降雪,1977年甚至出现过5次较明显降雪。因此,今冬下雪次数并未打破纪录。   不过,对于多年以来时常被“暖冬大帽”所扣的本市来说,今年的雪频次较高,且持续性较强。   最新的预报显示,从今天起到本周日,申城几乎天天都会遭遇雨夹雪,今天雪势相对薄弱,明天以及双休日期间的雪会比较明显。如2008年1月25日到30日本市连续6天下雪,持续性的降雪可能致使雨雪冰冻天气出现,危及道路安全。   疑问3:2008年的灾害会否重现?   目前无法给出定论   气象专家表示,今年本市将再现雨雪冰冻天气,但强度是否会如同2008年那次,目前还无法定论。   由于低温、地面打滑,城市交通受影响、城市供电用水受考验,这些由雨雪冰冻天气牵扯出的一系列衍生性灾害正是人们所担心的。但2008年的降雪强度、持续时间都比较强,今年的降雪虽频繁,但论强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无法比较。   正值春运,雨雪对返乡者将造成诸多不便,专家建议人们多留意天气和交通状况,遇上飞机、火车等误点时,可随身准备一定量的食物,有备无患。      1月19日 周三 0℃~5℃ 阴天转小雪   1月20日 周四 0℃~2℃ 小雪转中雪   1月21日 周五 1℃~5℃ 小雪转阴   1月22日 周六 1℃~6℃ 多云转雨夹雪   1月23日 周日 2℃~5℃ 雨夹雪转多云   上海频频下雪是全国异常天气缩影   □晨报记者 李艳秋   关于上海今冬的频频降雪,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虽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常被诟病,但入冬以来这几次降雪却是预报得相当准。从去年12月15日申城初雪,到今年元旦期间的飘雪,命中率都是百分之百。至于昨天那场下了整整一天的漫天飞雪,则是早在上周四就已经预报——“下周二前后可能有雨夹雪天气”,有网友戏称气象部门“扬眉吐气”。   对于很少见雪的江南人来说,仅仅是看到天气预报说有“下雪”的可能性,就已经很欣喜了,是否成真倒不一定去计较。至于为什么今冬预报得那么准、没有一次落空,从我这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猜测,大概是因为上海今年比较干,又实在是足够冷,所以但凡有股暖湿气流过来,卫星云图上会看得很真切,在连日低温的背景下,降水往往都成雪了。   这么看来,今冬降雪频频,跟上海持续气温低是有关系的——入冬以来,本市已出现15天最低温度在0℃的冰冻天气,郊区最低更是达到-6℃。不光是彻骨的冷,还算得上是干旱。从去年12月15日初雪以来,一直到昨天下雪前上海都相当干燥,除了短暂地飘过几次局部小雪外,大概有近一个月没有出现像样的降水。气象爱好者提供的一张“上海地区2010年12月16日—2011年1月14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上,大片区域被代表“-100%”的红色覆盖,意味着这些区域近一月来一直都没有有效降水。(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用来显示某一时段降水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   上海的天气,只是全国异常天气的一小块缩影。放眼全国,北京70天无有效降水,已达严重干旱,初雪一直杳无音讯;山东、河南达到了特旱程度;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则是冻雨暴雪没完没了……中国气象局刚刚说过,2010年是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2011年,会不会仍然持续这样差的气候年景呢?   历年大雪   ●2000年1月24日   申城迎来当年首场雪,本市道路边、房顶上、围墙旁都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雪,气象专家说当时出现那样的“腊雪”并不容易,因为之前常常是“春雪”。   ●2003年2月10日   凌晨2时开始出现大雪,持续近2小时,降雪期间,市中心部分高架一度短暂封闭。这也是2000年-2003年间最大一次降雪。   ●2004年12月30日   当天下午,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而降,树梢、屋顶和路边花草上很快披上白雪,成为当年积雪量最大的一次降雪。   ●2008年1月28日   截至当晚,本市连续3天大雪,全城冰封。短短几天降雪量达47.9毫米,超过1984年1月17日到18日期间的那次降雪,打破了24年来的雨雪量纪录。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1-19/10502183978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南、广东遭严寒, 南方过冬计划泡汤
黄安年 2011-1-17 11:35
海南、广东遭严寒, 南方过冬计划泡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17 日发布 极端气候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大范围地显示出来,不仅是类似冻雨、极端低温的破坏性气候 , 而且连续低于常温的气候也着实对民生带来不小的影响。 年前一位 86 岁高龄的老专家专门飞海南三亚过暖冬 , 计划春节后再返回北京 , 这样避免了北京的寒冷,头两天来电话一切感觉良好,可是接连不断的低温使他实在受不了 , 从北京带去的衣服全副武装还是抵御不了寒冷的袭击,昨天他来电话说 , 三亚再好 , 天气不好 , 就没有了心情 , 温度还没有北京家里高 , 晚上只有十几度,不得已决定提前在最近返回北京。据称三亚的低温是 50 年不遇 , 那里的建筑设计是防热而不防寒,朝北的房价高于朝阳的房价,因为在三亚最怕热 , 哪知三亚有办法对付热却对付突然袭击的寒潮却难有作为,外面冷屋里同样冷甚至更冷。看来 , 三九天的三亚旅游将大受影响 , 至于三九后能否转暖就难说了。 刚才广州亲人来电话 , 同样大呼冷得难以忍受。常住广州的人知道,窗户不密封,室内比室外温度还低,时间一长怎么受得? 现在的中长期气象预报实在难以准确预测,秋天传来今年冬天是历史上少有的寒冬 , 结果直到冬至前依然是暖冬情况 , 谁直转眼间一九、二九、三九一波又一波的寒潮,现在真的成了寒冬。 看来应对极端气候突然变化的影响需要切实地提上日程 , 考虑极端气候突然来袭对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应对举措。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
热度 1 ssglwu 2011-1-17 08:34
吴国林 希望南方科技大学在中国教育改革方面作出探索性贡献,将大学真正办成按学术精神导向的大学!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1/17/4306722_0.shtml 记者昨天从南方科技大学获悉,最近教育部已经正式发文,批准南科大筹建。这是去年 9 月 27 日教育部组织高校设置委员会专题研究南科大问题、会上专家投票通过同意南科大筹建后,教育部正式下发批文。 南科大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 - 2020) 》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南科大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计划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 ( 所 ) ,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目前南科大各项筹建工作正在进行,新校园正在建设过程中,首期工程 2012 年竣工。该校将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塑造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个人分类: 杂记|1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论中国政改与南方科大命运
热度 2 river 2011-1-16 23:27
我在之前文章曾谈到,南方科大命运与中国人对 “ 社会 ” 一词的理解有关,其实是与社会自治有关,更本质的问题则是与中国政改同呼吸共命运。 本文再谈南方科大与中国政改的关系,我的结论是,中国政改是中国执政党逐步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和社会放权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南方科大仅是此历史进程中的沙海一粟,但这一粟因为在教育系统,相比地方政府的改革,更能与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发生联系互动,所以其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以来,即开始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儒家、法家等文化交融下不断完善,统治者更是得出结论,即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在中国如此有效。于是秦之前盛行的分封制再无东山再起机会,因为一旦实施分封制,中央就要分权到地方,帝国权威就受威胁。 但清帝国及其之前的统治者没有找到有效的模式来扼杀农民反抗,因为中央集权避免不了腐败,同时对民众的言论控制导致不断地反抗。在不稳定或贫困时期,中央集权有助于稳定政权,但和平时期,其负面效应则逐渐显现。 但 1949 以后的中国执政党找到了稳定政权的有效策略,即无孔不入的党政系统和户籍制度。 我想对于强大的党政系统无需多介绍,大家都知道从中学、大学到各个机关部门,从政策理论到计划执行均为执政党所控制,只有部分非公企业除外。而对于户籍制度,尤其是在 1958 年到 1978 年期间,中国人即使饿死也不能到外地乞讨的,没有户籍所在地的介绍信随意出行是不可能的。所以“三年灾害”期间,产粮大省河南发生多个村庄吃小孩也没有起义就不再是传说。今天的地球,已知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只有中国、朝鲜和一个非洲小国贝宁。 中国人宁可吃小孩也不再反抗,这个悲剧只有在当代中国才能出现。可见中央集权的威力。毛氏王朝正是中央集权的巅峰时刻,人们的言行、甚至吃饭穿衣、甚至男女感情都要被纳入到执政党的控制之下。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看到了中国从 1978 年以后的改革足迹,其实就是执政党放权的过程。农村家庭生产联产承包,是将土地使用权交给了农民;市场经济,是将价格权交给了商人;深圳先行,是将资本经济发展权交给了深圳;如今的山西综合改革转型,是将资源型经济体的某些特权交给了山西。 但我们会看到,在某些情况下,执政党还是会再次集权。如 1989 。之后,本来相对自由的大学教育、学术思想等顿时收紧。 如今的南方科技大学遇到的问题正是如此。南方科技大学声称要去行政化,还原大学本来面目,从而教授治校,学术自治等等。这些提法如果真正实现的话,就很接近大学自治了。 怎么可能呢?中国执政党之所以能够一路走来,不就是靠的严格的无孔不入的党政系统吗?如朱清时所述的去行政化,党政系统如何能控制南方科大? 1989 就是前车之鉴。 这才是根本,教育部算个屁,胡核心也不敢放权朱清时。 因此,南方科大命运完全取决于中国执政党的政改决心,但这是中国改革深水区。中国政改喊了多年,也悄悄多次小区域尝试,如正在进行的县权公开试点。 但这些操作能不能见成效,目前并不见乐观。南方科大在中国执政党的规定以外搞动作,是否踩到了执政党的底线,我们从执政党目前的沉默可以看出其态度。 朱清时不是政治家,而执政党的政改意志不随朱清时单纯的热情、理想而转移。因此,执政党能否放权南方科大,不是一个简单试点问题,而是执政党能否放权地方,能否放权整个教育系统,放权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整个政改的根本问题。 所以说,目前南方科大还命悬一线,前途堪忧。更多的一个可能,南方科大做了铺路石,为将来政改探路献身。
2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雪白的圣诞(照片)
热度 1 SNPs 2011-1-7 22:28
在美国南方小镇Huntsville, 难得有下雪的圣诞节: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3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让我办南方科大
liuxiaod 2010-12-23 00:24
如果让我办南方科大,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名改成中国科大(深圳),双聘科大(合肥)教授到深圳任教,以科大的名义在两校同时招生,合肥分校的学生与深圳分校的学生具有双重学籍,承认双方的学分,两校的学生可以到对方校区做实习,上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南方科大获得最高的起点,在开办初始就获得与科大(合肥)相同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资源,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中国科大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中科院的基础上创建的,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学者,是精英中的精英,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南方科大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么抢手的品牌,哪里有放弃的道理。 有人说深圳市政府希望建立自己的学校,我认为这个不是问题,深圳市政府官员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以中国科大(深圳)的名义办校,可以挂名中科院,不用中科院出钱,是双赢的局面。 现在的情况是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优秀的学生,师资,设备都没有,学术地位是零,学术声望也是零,想从合肥挖教授,合肥还不放人,连学生的学籍都解决不了,三年了,困难很多,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思路呢? 现在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我认为任何体制都是一个逐渐改进的过程,不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想法中,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结果也不一定就好,我们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相似的经验教训。中国科大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样板,距离世界顶尖水平仅半步之遥,充分利用科大现有的资源更上层楼,比一切从零开始要好很多。
个人分类: 教育|2604 次阅读|3 个评论
闻名世界的印度理工大学
liuxiaod 2010-12-22 22:37
中国人对印度理工大学了解的不多,可能因为目前印度还不是一个富强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体系,就是印度理工大学,请注意这是一个大学体系,不是一所大学,而是有15所大学,她们都叫印度理工大学。 在美国,只要是印度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就会被另眼相看,优先录取到名牌大学研究生院,是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优秀人选。在硅谷有印度人协会,帮助印度人创业,其中50%的会员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在美国计算机,电子,航空,金融等行业,很多高层管理人士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 印度理工大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学,她创建于1950年,印度政府为了振兴印度的科学技术实力,效仿MIT和加州理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印度理工大学。后来以相同的模式先后建立了15所同样的大学,分布在印度各地,以后还会增加新的成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地区差别,使各个邦(省)都可以得到同等的机会,有利于各地区平衡发展。 印度实行精英教育,每一所印度理工大学每年只招500名学生,类似于加州理工大学(每年200名学生),因为人数少,教授可以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为了满足印度对人才的需要,印度采用在全国各地建分校的办法扩大规模,据说第16所印度理工大学已经在筹建中,每年的招生规模可以达到8000名。 在15所大学中,没有排名的区别,每一个印度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是印度最优秀的学生,每一个考取印度理工大学的学生可以就近上学,不必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所有的毕业生都以印度理工自豪,他们不讲自己是从哪一所分校毕业的,以至于很多外国人以为印度理工大学只是一所大学,而不是15所大学的总和,从这里可以看到印度人的团结和凝聚力。 在中国恰好也有一所大学与印度理工大学非常相似,她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创始人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赵忠饶等等大师很多毕业于美国MIT或Caltech,学校小而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著名的大学,享有世界声誉。 我们注意到印度与中国的大学发展模式不同,在中国是把一所名牌大学单一扩大规模,增加每年招生人数,2000,3000,4000,但是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在学校管理上会出现巨大的困难,学术资源被摊薄,学生缺乏与教授的沟通,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单一学校的规模是有极限的。在印度,通过建立分校扩大规模,每所分校地位相同,不分彼此,每所学校招生人数也是一样的,这种规模没有极限,将来印度理工大学的招生人数完全可以达到一万人甚至两万人,却能够保证相同的教学质量和相同的国际声誉 。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现在筹建的南方科大,我认为可以借鉴印度理工大学的经验,办成第二所中国科大,如果这个经验成功,还可以在其他的城市建更多的中国科大。
个人分类: 教育|2157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Jacking 2010-12-19 20:36
一名传统学生眼中的南方科大 作者:陈钊 吴晓邃 期待已久的南方科大招生计划终于启动了。面试招生,跨越高考,自授文凭,大师授课,免除学费,补贴一万,这些耀眼的词语无不让人感受到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也让我们对南方科大充满了各种期待与幻想。听说南方科大招生咨询会异常火爆,这也是让人兴奋的新闻。 作为一个后辈,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不是很深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王荣书记和朱清时校长现在干的事情就犹如吴南生书记和袁庚老先生 30 年前在深圳干的事情一样。或许 30 年后的南方科大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就犹如深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它需要的是开拓者的勇气与智慧。在此,对朱清时校长和王荣书记带领的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并不同于经济改革,它需要融入更多的智慧,需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不过,我们坚信中国人是可以把教育搞好的,也相信朱清时们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摸出一条石路出来。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研究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的陪伴下长大,积累了从小考,中考到高考的一系列完整的考试经验,也老老实实的修完大学要求的各种学分,顺利本科毕业。 鄙人算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幸运儿,从小学开始成绩都很争气,所以一直都享受着全国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资源,在某城市最好的中学渡过高中,并考入一所还不错的 985/211 高校。 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教育制度的切身体会者,和全国 2000 多万普通大学生共同经历这有着惊人相似度的教育经历。接下来,我想以一名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学生的身份,向朱清时校长谈谈我们这类人所期望的大学! 一、 提供提升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机会 通过高考踏入大学之门的我们,整整读了十二年的语文,到头来甚至连一篇文言文也读不好,也不用说去品读先秦百家或四书五经。而对于艺术,就更不用说了,每周一次的美术课、音乐课也只不过是应付了事而已,一方面师资有限,一方面高考不考,何必那么认真呢?我相信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大部分是还不会看五线谱,也分不清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哪。历史、宗教、哲学等,这些不会对高考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便成为了学生眼中鸡肋。 从这样的教育制度中走出来的学生,既没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点滴积累,也没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点滴美感。得到的只是如何能够仔仔细细的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能力,如何在 100 分试卷上回避最难的题,以及如何在每次考试中都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国学素养和艺术素养。或许只有那些具备特殊家庭背景或特殊教育条件的学生才有机会享受中国五千年文化所带来的乐趣。 虽说现在大学基本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用心良苦,用大笔资金筹办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但作为一名切身体会者,可以坦白的说,这些功夫其实没有直接用到学生身上。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当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文选修课之后,却发现 100 多人同时上课,老师讲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仅仅期末交份作业就草草了事。这样的课程设置同样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的渴望,也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与艺术。 而在我看来,一个人肚子里如果没有点文化墨水和艺术情操,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缺少文化和艺术的大学生,顶多就是一名高级技工,就算学历再高,也只不过是科研上、技术上的一名工匠而已。所以,我衷心希望南方科大能够把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一项基本的要求培养,就像培养我们的数学能力,外语能力一样。 中国现代的大师大多出生于民国初期,像 叶企孙 先生, 钱学森 先生这一代人。四书五经中陪伴着他们渡过童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沐浴着他们茁壮成长,或许他们能成就伟大事业与此是分不开的。就像 钱学森 先生所说的,学文科的要懂点科学知识,学理工科的也需要学点文史与艺术。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哈佛大学也强调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中国人没能跻身于当代的诺贝尔奖得主行列中,是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抛弃了伟大的国学传统和艺术修养相关呢? 在我理解中,何谓修养?修养就是在熏陶中慢慢修炼和培养。如果以此定义,则文化和艺术修养,远远不只是背背课文,考考文章就过关,上上音乐课或美术课就大功告成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尊重文化,敬仰文化的环境。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这样一些环境条件,而是以就业论英雄,以文章论成败,甚至文理科之间相互鄙视,那么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最多只能是一些勤勤恳恳的高级工匠而已。 学生对知识总会充满好奇与兴趣的,关键看能否把这种好奇与兴趣调动出来。高考前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在此暂且不做讨论,但是逃离了高考枷锁,经过了高考洗礼的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憧憬与激情进入了大学,我想大学就有义务也有权利把握住这个时机,把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南方科大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和兴趣,把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来看待。我想,这应该是培养大师级人物和培养杰出人才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吧。 二、 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当今,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成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高校发展目标。而这些所谓的 XX 一流大学仅仅像是一个人的头衔,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头衔而努力的话,那这个人再怎么做也不会干出什么大事出来。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但在当下的中国,有哪几所大学真正把大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呢?反之,很多高校会为了所谓的头衔而不择手段,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最后那高校也趋向于平庸而势利了。我们放眼世界,真正称上一流的大学,哪所是高喊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呢?世界一流大学是办一个大学的基调和定位,但它不是目标。我们可以说南方科大的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不应该说南方科大的办学目标就是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本科时我经历过一次本科教育评估,对于学校的做法我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发表评论(我相信学校领导也存在不少苦衷)。可我希望南方科大不会掉入这种沼泽地,而举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个目标其实也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沼泽地而已。 所以,我认为,要把大学精神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办学者应该把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将大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传授到学生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知识仅仅是学校带给他们的一部分,学校还教会了他们做人处事的法则,看社会和世界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坚持的精神和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校的培育下,自己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想到学校中教予的东西,让他们由衷爱上学校,感激学校。 三、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最好 + 最好的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出最好的结果。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是院士和大牌教授,学生需要的是能真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再前沿的知识,再优秀的教师也是无济于事的。院士和大牌教授固然值得我们敬仰,但院士和大牌教授的称号并不一定保证他们的课就能上课非常好。而普通的教师虽然没有太多的光环,也不一定就说明他们没能把课上好。所以,建议南方科大在不拘一格招生的情况下,也能不拘一格地引进教师。 以上是一名衷心支持南方科大的在读研究生的一些建议。如果能对南方科大的发展做出微弱的一点贡献,那是本人的荣幸。即使没有,也谨借此文表达我对南方科大的一点祝福!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907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家乡冬天的颜色
热度 1 tongqb 2010-12-12 14:27
我现在坐在北京书房的书桌旁,抬头望去,虽然阳光还算明媚,对面的楼房脚下也还有一些修剪过矮矮的青绿色植物,和几棵人们栽种不久的墨绿色的柏树,但别的树木都落了叶,本来还可以给人一点美感的黄色的落叶,也被昨天的大风刮得无影无踪了,剩下的就是光秃秃的树枝,和灰色的土地。给人的感觉是了无生趣。 但是,在我的福建西部老家的农村,冬天是有颜色的,是有丰富的颜色的。虽然冬天的南方也不会姹紫嫣红、百花齐放,但各种颜色布满田野和房前房后的院子,那是另外的诗意的世界。读者要是北方人,又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一定没有感受过南方冬天的诗意的世界。 我家门口是一条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河的对岸就是开阔的田野了。在这大雪后的季节里,水田里是不种东西的。早晨的时候,要是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也会结冰,但那冰只有一层纸那样厚,太阳一出来,就完全融化,水田里是微风吹皱的水波。要是旱田呢?情况就大不一样。我们的父母早早就种下的第三季的作物正生长着呢?这作物就是油菜、雪豆和胡豆。 我得花些笔墨给你们形容这些作物开的花。 油菜不是现在北方人吃的那一种,它是专为渣油而种下的油菜籽。这油菜开的是黄色的花,每一朵只有小小的薄薄的四瓣,却很有侵略性,成片成片地开,有的地方一望无际,一直开到山脚。黄色的油菜花虽然小而碎,却像黄金那样蔓延开来,给你感觉的冲击力,绝对是一等的。因为别的花,都不是这种开法,一朵一朵的,给的美感是一株一株的,唯有油菜花给你的美感是成片成片的。我后来只有在秋天青海湖举办的环湖自行车赛的电视节目中见过这种情景。 雪豆,大家可能没有听过这个词。但却是人人见过的普通之物。雪豆在北京人的口中叫荷兰豆。大概因为它在我们家乡是在天气最冷的时节开的花,就把它叫做雪豆吧。雪豆开的花是上下或左右两瓣的,在微风中就像胡蝶一样在飞舞,那颜色则也是紫色的或深紫色的。在我们家乡没有贮藏菜的习惯,青菜吃完了,接近春节快到了,就要吃雪豆了。雪豆花的美处是它淡淡的动态的紫色。它不可能像油菜花那样大规模地种,只是这里一块田,那里一块田,才有它紫色的身影,所以那种鲜嫩的紫色的雪豆花,就会给人一种十分珍贵稀奇的感觉。 胡豆就是北京人所叫的蚕豆。我们那里也是在秋末种蚕豆,开花的时候已经是小寒大寒时节了。可能对我们来说,它的种子是从外国传回来的,所以叫胡豆。胡豆花虽然也是紫色,但要粗糙一些。不可近处细看,要远远地看,才能看出一些味道来。但胡豆字则很实惠,甚至可以充当粮食,也可以炒了当作零食,所以大家也喜欢它。 当田野里的这几样花开完,果实也收获起来了,似乎冬天真要寂寞下来了的时候,天气也够冷了,有时甚至下起米坨雪来的时候,黄色的珍贵的腊梅花从人家的院子的豁口伸出来了,红梅花则在自己的院子里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那里的梅花是野生的,很少有人专门去种植它,所以很少,但物以稀为贵,看得人特别多。特别是邻居家院子豁口伸出来的腊梅花,黄得透明,黄得肥厚,黄得鲜嫩。过路的人,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就会对着邻家的腊梅花和我们家的红梅花,用手指着说:看啊,那是什么花呢?明明知道是什么花,还要这样问。 看啊,看啊,春节的鞭炮响了,一年的花事了啦?没有,我们天井里祖母种的兰花开了,又放出了浓郁的芬芳。不出元宵节,我们那里的春天就到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又来到了,大地的颜色就又被春天的想象力装扮起来。 (2010年12月12日) 油菜花 油菜花近景 蚕豆花 雪豆花 腊梅花 红梅花 以上照片引自百度搜索,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5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位大三学生的来信
wucg 2010-11-16 19:01
,你好 首先,谢谢你真诚地谈了这么多内心的方法。 很庆幸,你能在刚刚快大二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那时候都大四了才醒悟,才知道本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的四年时光。但是,今日不再晨,时光不再复。对吧? 因此,大家没有必要为逝去的时光扼腕叹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所以,真的为你很庆幸,你能在刚刚快大二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你提到的大家都为了保研,或者考研 ,都一门心思,不相关的事情,或者课程都不用在乎,甚至考试成绩比学习点知识更重要了。按道理来说,这不是一个最佳的态度。如果有余力,还是应该尽力更高效的多吸收一些新鲜的知识,以丰富见闻。广识博闻,厚积薄发吧。但是,由于诸多的现状,大家只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权衡。 最后,我觉得你现在应该最是有理由、有资本无忧无虑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打拼的时候。 第一,你处在外保的边缘,不进则退。因此,你更应该斗志昂扬地坚持到底。有些时候,不是在拼智力,而是在比毅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有成为冠军的可能,中途退场的绝不在次列。第二,你有内保作为基础,没有后顾之忧,或者选择自己认为更理想知识殿堂继续深造,或者参加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些都是绝好的选择。我不认为,只有读研一条通往成功的路。道路很多,关键是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无怨无悔的路吧。 BTW, 你的文笔很有条理,继续加强写作上的锻炼吧。有时候,把话写清楚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祝一切顺利 友:吴春国 ------------------ 吴老师:您好! 很高兴看到您发来的邮件。昨晚细细读了几遍,刚准备给您回复,我们寝室就停电了。我记得我们上高三的时候,老师在一本杂志上给我们读了那二十条图书馆里面的训言,记忆依然很清楚。那时候的我记得,那样的生活和我们想象当中,或者大学以前的老师讲给我们的大学生活一点也不一样。过久了高中太紧张的生活,所以那时候都渴望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对大学里的一切充满向往,可能最重要的还是想着享受曾经眼里的大学生活。所以刚来大学的时候,现实和理想中的落差,加之那个时候,没有老师或者师哥师姐们的指引,凭自己的感觉,混混沌沌的就过完了,半年,乃至一年。我刚开始是学地质专业的,因为那边据说工作好找,总体大家都不太紧张的学习,所以总乐于参加很多活动。第二学期的时候,我决定转专业了,差不多第二学期中间的时候,我来到我们学院。重新开始大学生活,当时学习和生活上开始也觉得很难,不过幸运后来认识一些好的同学,师哥师姐们,他们对我引导很大,其中一位师哥是我们06级的师哥,他现在已经去了美国。也就是快大二的时候,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现在常常遗憾自己那时候的无知,有的时候想想,不知道是我们自己的全部责任,还是也有我们现在的教育的责任,从高中老师给我们那种自由生活的憧憬,到大学来,太过自由,由于学生太多,老师无法兼顾的原因,大学里很多宝贵时间都不知不觉见过去了。我们这个年龄,对未来充满向往,却时常很矛盾。就拿现在有的时候的事情,现在我周围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大家都为了保研,或者考研 ,都一门心思,不相关的事情,或者课程都不用在乎,甚至考试成绩比学习点知识更重要了。同时成绩的公平性,也让大家有时候,无奈自己的努力。 吴老师,我们三个,一直很感激您一直以来无私的指导。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给您倾诉了这么多。也希望得到您各方面的指导。还有就是,我们三个,成绩最好,他能报外,基本很确定。我的差一点,现在看来,之多够得上保外的边缘,可是自己又打算去北京或者南方点的地方去。所以,也在同时准备考研。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听听您的意见。 最后,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 原始邮件 ------------------ 主题: 在校内BBS看到的一则帖子 http://bbs.jlu.edu.cn/cgi-bin/bbscon?board=Teachers_Forumfile=M.1288920790.Anum=-1 发信人: dandanflying (dandan), 信区: Teachers_Forum 标 题: 中国高校与哈佛的差距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Fri Nov 5 09:33:10 2010) 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 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图片配文这样写道:为什么在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 的才情,人的理想,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 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 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 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 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 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 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 ,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到 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 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 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 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 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 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 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 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 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 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 ,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 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 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 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 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 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 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 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 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 课堂讨论之中。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 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 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 松。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 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 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 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我们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 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 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 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 。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 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谢娟说,我也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但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 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谢娟非常感慨地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 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有两点感触,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 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 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 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 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 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 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 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 ,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 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哈佛的食堂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 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 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 。旅美教师吕老师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 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 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 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 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 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 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 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 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 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 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 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 ,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 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 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 氖焙蚨系盗恕U饩妥⒍?耍?颐堑拇笱??凰迷嚼丛皆丁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 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 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 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 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 ,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 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 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 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 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 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 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 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 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 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 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 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 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有人称史华慈 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 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 而成的。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 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 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 士顿。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 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 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 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 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 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 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 都用来打瞌睡。   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 ? 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 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 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 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 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奥斯勒对人类最 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 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 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 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 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 手边清楚的事。   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 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 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 ,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 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 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 ,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 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 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 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 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并列举如下事例: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 小时来研究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 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从百忙中每天挤出一小时到 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数年如一日,就是在 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 总要花一小时时间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 。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 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强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 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万美元。尼古拉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 实验室工作。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 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 面了,现在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我们说要珍惜时间,努力为实现理想而打拼,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一味地拼 命,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对此,哈佛有个很贴切的说法,叫做狗一样地学,绅士 一样地玩。话虽略显粗俗,但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   在哈佛,虽然学习强度很大,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也不提倡学生把 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们认为,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哈佛的学生也说,哈佛的 课余生活要胜过正规学习。而哈佛也意识到适度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 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因此,他们提出要像绅士一样地玩。   在哈佛,学生们除了紧张地学习,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艺术活动,比如音乐会、 戏剧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种艺术展览等,此外,哈佛每年还会举办艺术节,以活跃学生的 业余生活。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提高 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哈佛的理念就是要求你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能够暂时地完全忘记它们,像投入工 作那样投入玩耍,尽情地放松。的确,在你尽心休闲的时候,所得到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会为你下一阶段的奋斗增添无穷的动力。所以,在前进的路上,你不仅要勤奋努力,更要 学会放松。   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了另一结局。正像哈佛所提醒的 那样: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   我的邻居查尔斯曾经在哈佛度过4年的大学时光,他现在就职于纽约的一家软件公司, 做他最擅长的行政管理工作,九九读书人。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 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 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不管是多高职位的人,我们都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 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   散会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 查尔斯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毕竟,哈佛的 学习背景和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经验会帮助他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没有希望的人却考 了最高分。原来,查尔斯在毕业后来到这家公司后,他在工作中发现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机 会特别多,不会法语会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 他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时间,每天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获。   在哈佛,你从来看不到学生在偷懒,在消磨时间。当若干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梦想时, 希望带给你的是无尽的欣慰笑容,而不是因蹉跎而流下的悔恨泪水。   作为世界知名的学府,哈佛十分强调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要投资未来,就要 定好未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要及早地设定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到发展,更谈不 上成功。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 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 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 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 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 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 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 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 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险的未来
alaurel 2010-7-4 13:59
2010年的6月底我回了一趟江西泰和,三年前的2007年的8月我也回去了一趟,对比这两趟的回家有以下感悟。 今年的蚊子特别毒,2007年,那年江西基本上是一个月没有下雨,所以蚊虫特别多,我在家呆了7天,受到了很多蚊子的照顾,但是基本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相比我媳妇就要惨很多,她在回去的时候,叮咬的地方都成了大包,还很痒。今年我叮咬的地方也成了红色的包,也很痒。对此我有以下解释:1,我相比2007年的我体质变差了,变得不适应家乡的蚊虫了,但是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身体明显要比以前的好。2,家乡的蚊虫比原来的毒,这个解释比较合理,因为三年来,在各种农药的培养下,蚊虫的毒素比原来的品种要毒很多,自然像我这种从外地回来的人就很不适应。妈妈被蚊虫叮咬就没有什么反应。这充分证明蚊虫在变异。 随着沃恩使用各种自然难以分解的农药等化学物质,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危险,这还有例子在本人的博文《伪娘-性开放的恶果》中有所体现。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需要及时的亲临表达
alaurel 2010-7-3 00:40
2010年的六月底,我回了一趟家,从唐山在凌晨坐车回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故里--中国江西吉安(井冈山所在地)。今年的家乡还不是很热,但是随着太阳存在的时间不断延长,吉安的温度不断攀升,直到我快要离开吉安的时候,家里的温度居然到了37度。真的很怕出现2007年那年回家的情况,那年我和媳妇一道在那一年的8月份回到了家乡,家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那一年那一个月的蚊虫特别多,这还使得媳妇在回沈阳的时候还没有消肿。这就是南方的蚊虫,南方的天气,今年我才在家呆了3天,身上就有十几个包,还是红色的,没有消肿,还有点痒痒。这里面有一个的道理:蚊虫的多少和雨水有很多的关系,因为当雨水存在的时候,无论这是否对温度有影响,会将蚊虫的卵冲走。有人会说,在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蚊虫的繁殖。其实在这样的环境有一个平衡。 回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我离开家乡的十年里,我在暑期回去了六次,特别是父亲辞世之后的五年,我只回去了两次(包括这次),原来我认为回去一次将耗费500块左右的路费,还不如将钱寄回家。现在我不这么认为,钱并不是那么重要,亲情比这更重要,陪妈妈坐一会儿,聊聊天,看看电视,这对妈妈会是多么重要啊!所以各位远离家乡的人们,在有时间的时候,尽量回家看看自己鬓发斑白的老父母亲。亲情无价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图像:中国南方暴雨成灾
pony1984621 2010-7-2 18:15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据新闻媒体最新报道,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华南地区遭受的暴雨灾害已经造成至少379人死亡,迫使数十万人离开家园,转移到安全地带。 洪水几乎是中国长江流域每年都会发生的灾害,但是官方媒体形容说今年的这场大水是1998年水灾以来破坏力最严重的一次。1998年的洪灾,最终造成造成至少3700人死亡,另有1500万居民暂时无家可归。 这张图片显示了2010年6月15-21日之间的降雨量。深蓝色代表降雨量大的地方,颜色越深表明降雨量越大。降雨量超过600毫米的区域位于靠近台湾的内陆250公里的区域和与越南交界的西南边境地区。 这张图片是在多卫星降水分析(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的基础上制作而成,是由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利用很多颗卫星采集的数据来估计降雨量,并利用 热带降雨测量任务卫星(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简称TRMM)进行数据校准而成。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方七省区遭遇第九轮强降雨袭击
maokebiao 2010-6-16 08:5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02:39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北京消息 据央视报道,我国南方正遭遇5月以来第九轮强降雨袭击。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4日5时至15日5时,福建大部、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广东中北部、广西中北部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遭遇大暴雨,局地降雨量超200毫米。中央气象台15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5日14时到16日14时,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大部、广西东部和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江西南部、福建中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4日晚紧急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成员单位和相关省份、流域防汛抗旱指挥部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在14日下午派出三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国家防总又向湖南省派出工作组。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强降雨依然盘桓在江南、华南等地。 南方七省区遭遇第九轮强降雨袭击 广东连续大暴雨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最新消息 更多 福建铁路因水害部分路段再度封锁抢修 (16日 07:59) 福建南平暴雨已造成6人死亡18人失踪 (16日 07:31)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闽赣等地将有暴雨 (16日 07:01) 四川康定山体垮塌致23人死亡7人受伤 (16日 04:15) 南方七省区遭遇第九轮强降雨袭击 (16日 02:39) 广西梧州山体坍塌17人失踪 民众驾车送救援人员 (16日 02:21) 各地灾情 江西 今年降雨创历史新高 近500万人受灾 8月25日 安徽 暴雨致14万多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845万元 8月25日 湖南 强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亿 419万人受灾 8月25日 广东 第三轮强降雨减弱 逾3万人受灾1人失踪 8月25日 贵州 遭遇暴雨冰雹天气3万余人受灾 5月7日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野外照片
lxwang 2010-5-21 09:07
以下的照片是去年四月多在南方跑野外时拍摄的,南方就是好,别说去一些风景名胜区了,其实像我这样的北方人去了,看什么都是风景。。。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影视赏析|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利工程,刻不容缓
lutianan 2010-4-24 00:48
  近几个月来,我国西南地区旱情严重,使当地居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被多家媒体定义为百年一遇,不由地引发人深思。居安思危再一次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南方会缺水,退回几年,估计没人会相信,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大旱使湖泊、稻田干涸,令群众不得不去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运输饮用水,有的水源水质甚至还不达标。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一点,就是危机意识还未建立,准备不够充分。进入新世纪,中国也已经历了几次大灾大难,无论是雪灾、旱灾还有两次地震。抛开地震不提,雪灾、旱灾面积之广、灾情之严重,令人惊讶。由此,我认为,就旱灾而言,在我国建立强大的给水网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凋零。以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缺水现象比较严重,吃水难事件屡有发生。现如今,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兴修水利,基本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这其中,最为著名,规模最为浩大的要数南水北调工程了。所谓南水北调,就是利用我国现有的地形优势,合理地进行规划,人工开挖河道,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合理的调配到北方缺水地区。这种方法或许可为全国提供参考,不仅要南水北调,还要南水南调,甚至北水南调。这种强大的给水网一旦形成,我国将从容面对一切可能的旱灾,这种想法看似不合理,但实际操作难度并不像南水北调工程那样浩大,只需将现有的水网不发达地区,和只送水、不进水的地区建立新的保障性水渠或小型地下管道即可。因为从总体上看,南方缺水终归不像北方地区那么严重,而且我国北方水系并不发达,无需修建等同与南水北调工程那样成熟的给水网。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水库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面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间接地危及到了群众的生命。目前,为扩大城市陆地面积,为建设豪宅别墅侵占水库的事件仍然存在。应建议各地理条件适宜的区市,均应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库的容量及水库的数量,有效地应对灾难的发生。   地下水资源同样应予以重视,我国部分城市因地下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道路塌陷、楼房坍塌的现象多次被媒体披露。还有这次在南方旱灾暴露出来的深挖井,未见水现象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总之,水是生存之根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徽属于南方吗?
windest 2008-10-13 19:22
我老家是安徽安庆的,来到东北上学后,有很多人认为我是南方人,不过都带了疑问的口气,他们也不肯定安徽是属于北方还是南方。我对此也很疑惑,每回问到都是一带而过。后来不胜其烦,静心想了想,结果越想越糊涂。 从气候学上来说,以零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南北,安庆在淮河以南,所以属于南方,不过安徽省也有少数几个城市在淮河以北。从地理学上来说,以长江为南北分界线,安庆临江,在江的北面,不属于江南,但历史记载,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综上看来就很有意思了,安徽正好占在这两条线上,三分之一的地方在淮河以北,三分之一的地方在江淮之间,三分之一的地方在长江以南。 不过现在划分南方人、北方人,下意识里含有更多的经济因素。比如富庶的江浙肯定是南方,南方人都很有钱,也许在上海人眼里,只有广东才算南方。因此,安徽这个经济盆地(毗邻的诸省如江浙、湖南、山东等经济都比安徽强),想当然的属于北方了。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6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