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脑血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JAMA——中年脑血管风险因子数量和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相关
CZC 2017-4-19 12:28
Association Between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Estimated Brain Amyloid Deposition. JAMA. 2017 Apr 11;317(14):1443-1450. Abstract Importance: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late-life dementia . Whether these risk factors directly contribute to brain amyloid deposition is less well understoo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late-life brain amyloid deposition, measured using florbetapi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PET Amyloid Imaging Stud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ong 346 participants without dementia in 3 US communities (Washington County, Maryland; Forsyth County, North Carolina; and Jackson, Mississippi) who have been evaluated for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markers since 1987-1989 with florbetapir PET scans in 2011-2013.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e analysis was completed in 2015. Exposures: Vascular risk factors at ARIC baseline (age 45-64 years; risk factors included body mass index ≥30, current smoking,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total cholesterol ≥200 mg/dL ) were evaluated in multivariable models including age, sex, race, APOE genotype, and educational level.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s (SUVRs) were calculated from PET scans and a mean global cortical SUVR was calculated. Elevated florbetapir (defined as a SUVR 1.2 ) w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Results: Among 322 participants without dementia and with nonmissing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at baseline (mean age, 52 years; 58% female; 43% black), the SUVR (elevated in 164 participants) was measured more than 20 years later (median follow-up, 23.5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23.0-24.3 years) when participants were between 67 and 88 (mean, 76) years old. Elevated body mass index in midlife wa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SUVR (odds ratio , 2.06 ; 95% CI, 1.16-3.65). At baseline, 65 participants had no vascular risk factors, 123 had 1, and 134 had 2 or more; a higher number of midlife risk factors wa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amyloid SUVR at follow-up (30.8% , 50.4% , and 61.2% , respectively). In adjusted models, compared with 0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the OR for elevated SUVR associated with 1 vascular risk factor was 1.88 (95% CI, 0.95-3.72) and for 2 or more vascular risk factors was 2.88 (95% CI, 1.46-5.69). No significant race × risk factor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Late-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late-life brain amyloid deposition (for ≥2 late-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vs 0: OR, 1.66; 95% CI, 0.75-3.69).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idlife vascular risk factor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amyloid SUVR ; this associ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late-life risk factors.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a role of vascular dise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 经典文章回顾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 10条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 四条建议教老年人预防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饮食禁忌和饮食调理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你对老年性痴呆症到底懂多少?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1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伤脑血管的五大“毒虫”和“防虫方法”
CZC 2017-4-4 12:08
杀伤脑血管的五大“毒虫”和“防虫方法” 脑血管病的保护 由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血管类疾病不断增多。如何保养血管,胡大一教授指出要:注意饮食、坚持运动,少酒多茶、减少熬夜。 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煤气管道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内壁就容易结垢、生锈。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更会让血管老化的速度加快。如何养血管,胡大一教授有独到的见解。 在血管“天敌”黑名单中,以下5个杀伤力最强。 1. “ 四高”饮食堵血管。 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四高”饮食,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天敌”,它们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也容易导致胆固醇、血脂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畅通。 2. 老熬夜累血管。 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如果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极易诱发中风甚至猝死。 3. 吸烟,血管易“中毒”。 烟草是心血管健康公认的大敌。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容易形成血栓。 4. 有氧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久坐导致体重增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这些都会间接促发高血压,加重冠心病。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实,哪怕是走路,受腿部肌肉收缩的挤压,血管的弹力都会增强。 5. 积蓄坏心情,血管没精神。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老生气、压力大,血管也容易变硬。实际上,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要想有个健康的血管,保持良好心态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败这5大“天敌”呢?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吃动两平衡。 1. 吃点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 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醋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均衡饮食,多吃蔬果,警惕“四高”食物。 2. 持续运动不偷懒。 英国研究发现,长期、持续的运动,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甚至还能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很多心脑血管专家都是坚持锻炼的高手,比如胡大一教授坚持“日行万步”12年,在西藏阿里高原地区时也不间断。慢跑、快走等缓和的锻炼,适合大多数患者。 3. 每周两块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4. 饮绿茶少喝酒。 绿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不提倡饮酒护血管。大量饮酒升高血压、血甘油三酯,导致心房颤动、酒精性心肌病、脂肪肝、肝硬化,严重时甚至引发猝死。 经典文章回顾 Science——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如何感觉“稍纵即逝”和“度日如年” Neuron—科学家发现细胞“垃圾回收站”促进大脑结构更新 Nature neuroscience——新研究揭示口渴和好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16年阿尔茨海默病10大研究进展 2016年帕金森病10大研究进展 Cell——肠道菌群加重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和神经炎症过程 地中海饮食最健康的神经科学分析 八种食物提高记忆力,增强脑活力! 预防老年性痴呆症,先从这些小事做起! 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运动是大脑的最佳保健品 预防痴呆和脑中风,减少PM2.5是我们可以做的 益生菌也能够治疗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离症?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CZC 2017-4-3 07:19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2015 中国脑血管分类2015 一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 颈动脉系统 。 2. 椎 - 基底动脉系统 。 ( 二 ) 脑梗死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1.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 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 其他 。 2. 脑栓塞 :(1) 心源性栓塞 ;(2) 动脉源性栓塞 ;(3) 其他 ( 反常栓塞 、 脂肪栓塞 、 空气栓塞等 )。 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 4. 脑分水岭梗死 。 5. 出血性脑梗死 。 6. 其他原因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高凝状态 、 烟雾病 、 动脉夹层等 ) 所致脑梗死 。 7. 原因未明脑梗死 。 ( 三 )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 2.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 3. 椎 - 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 ( 四 ) 慢性脑缺血 二 、 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 : 外伤性颅内出血 。 ( 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动脉瘤破裂 :(1) 先天性动脉瘤 ;(2)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 感染性动脉瘤 ;(4) 其他 。 2. 脑血管畸形 。 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4. 其他原因 ( 烟雾病 、 夹层动脉瘤 、 颅内静脉系 统血栓形成 、 血液病 、 抗栓治疗并发症等 )。 5. 原因未明 。 ( 二 ) 脑出血 1. 高血压脑出血 :(1) 壳核出血 ;(2) 丘脑出血 ;(3) 尾状核出血 ;(4) 脑叶出血 ;(5) 脑干出血 ;(6) 小脑出血 ;(7) 脑室出血 ;(8) 多发性脑出血 ;(9) 其他 。 2.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脑出血 。 3. 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 。 4. 药物性脑出血 ( 溶栓 、 抗栓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 5. 瘤卒中 。 6. 脑动脉炎脑出血 。 7. 其他原因脑出血 ( 烟雾病 、 夹层动脉瘤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血液病等 )。 8. 原因未明脑出血 。 ( 三 ) 其他颅内出血 1. 硬膜下出血 。 2. 硬膜外出血 。 三 、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 狭窄或闭塞 ( 未导致脑梗死 ) ( 一 )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 二 ) 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 三 )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 四 ) 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 五 )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 六 ) 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 七 )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 八 ) 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 九 ) 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 十 ) 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 、 高血压脑病 五 、 颅内动脉瘤 ( 一 ) 先天性动脉瘤 ( 二 )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 三 ) 感染性动脉瘤 ( 四 ) 假性动脉瘤 ( 五 ) 其他 ( 夹层动脉瘤等 ) 六 、 颅内血管畸形 ( 一 ) 脑动静脉畸形 ( 二 ) 海绵状血管瘤 ( 三 ) 静脉性血管畸形 ( 四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五 ) 毛细血管扩张症 ( 六 ) 脑 - 面血管瘤病 ( 七 ) 颅内 - 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 八 ) 硬脑膜动静脉瘘 ( 九 ) 其他 七 、 脑血管炎 ( 一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二 )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1. 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 ( 梅毒 、 结核 、 钩端螺旋体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莱姆病等 )。 2. 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 :(1) 大动脉炎 ;(2) 巨细胞动脉炎 ( 颞动脉炎 );(3) 结节性多动脉炎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 ;(5) 其他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 干燥综合征 、 白塞病 、 Sneddon 综合征等 )。 3. 其他 ( 药物 、 肿瘤 、 放射性损伤等 )。 八 、 其他脑血管疾病 ( 一 ) 脑底异常血管网症 ( 烟雾病 ) ( 二 ) 肌纤维发育不良 ( 三 ) 脑淀粉样血管病 ( 四 ) 伴有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和伴有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 五 ) 头颈部动脉夹层 ( 六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 七 ) 其他 九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 一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1.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2. 横窦 、 乙状窦血栓形成 。 3. 直窦血栓形成 。 4. 海绵窦血栓形成 。 ( 二 ) 脑静脉血栓形成 1. 脑浅静脉血栓形成 。 2.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 ( 三 ) 其他 十 、 无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脑血管病 ( 一 ) 无症状性脑梗死 ( 二 ) 脑微出血 十一 、 脑卒中后遗症 ( 一 ) 脑梗死后遗症 ( 二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 ( 三 ) 脑出血后遗症 十二 、 血管性认知障碍 ( 一 )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 二 ) 血管性痴呆 1. 多发梗死性痴呆 。 2. 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 ( 如丘脑梗死 )。 3. 脑小血管病性痴呆 。 4. 低灌注性痴呆 。 5. 出血性痴呆 。 6. 其他 。 十三 、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 修订说明 近 20 年来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一直采用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 。 近年来 , 随着脑血管病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 , 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 , 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结合 1995 年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方法及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的新认识 , 对以往的脑血管病分类经过多次讨论 、 修订 , 重新改写成了 《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 2015》。 本分类主要参考了 《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中 、 英文 )》 、《 国际疾病分类 》 ( ICD -10) 中脑血管病分类部分和 2009 年由法国 、 瑞士 、 美国 、 澳大利亚和德国五国脑血管病专家提出的 《 国际卒中新分类 》 ,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新认识 [4-5] , 对中国脑血管病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 。 新分类综合考虑了脑血管病的病因 、 病变血管 、 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等 , 努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清晰 、 全面 、 实用的脑血管病分类方法 。 本次脑血管疾病分类较 《 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中 、 英文 )》 主要做了如下修订 。 1. 将脑卒中分类改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分别撰写 。 2. 对脑梗死分类修订较大 , 这次修订主要参照 了脑梗死的 TOAST 病因分型 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临床分型 , 把病因分型 、 临床分型和病变血管的分类结合起来 , 希望这样的分类能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二级预防及今后进行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 主要有 3 点说明 :(1) 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进一步按照病变血管进行了分类 ; (2)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等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 ; (3) 因脑分水岭梗死病因 、 影像学和治疗均有其特点 , 故单独列出 ;(4) 继发于脑梗死的脑出血因其属特殊类型 , 处理与一般脑梗死有所不同 , 故单独列为出血性脑梗死 。 3. 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列入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 4. 增 加 了 慢 性 脑 缺 血 ( CCH ): CCH 是指脑整体水平血液供应减少状态 ( 脑血流量 25 ~45 ml · 100 g -1 · min -1) 而非局灶性的脑缺血 。 患者多为老年人 , 常感觉头重 、 头晕 、 头痛 , 除有动脉硬化或脑动脉狭窄外 , 无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 也无颅脑影像学异常 ( 即无结构性改变 )。 这些患者以往曾被诊断为 “ 脑动脉硬化症 ”。 但脑动脉硬化症的概念和临床诊断标准长期存在分歧 , 是否应作为疾病单元争论较大 , WHO (1989 年 )、 美国 (1990 年 )、 中国 (1995 年 ) 相继在脑血管病分类中取消了脑动脉硬化症这一诊断类型 。 1991 年日本第 16 次卒中学会及 2007 年 ICD -10 分类中增加了 CCH 这一诊断类型 。 为了正确诊治这类疾病 , 有必要在这次分类中增加 CCH 这一疾病单元 。 5. 增加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因为其病因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特征 、 治疗和预后都与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 。 6. 对高血压脑出血按照出血部位进行了分类 。 7. 增加了非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 。 8. 增加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 狭窄或闭塞 。 因为目前临床上有许多脑血管检查手段 , 如经颅多普勒超声 、 颈动脉超声 、 磁共振血管造影 、 CT 血管造影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 临床可以根据辅助检查诊断 , 而且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 如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 所以增加了这一类 。 9. 增加了无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脑血管病 , 这对以后的防治均有益 。 10. 增加了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 伴有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 伴有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 脑卒中后遗症 、 血管性认知障碍 、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 。 11. 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 , 将脑血管炎做了重新分类 。 12. 弃用了 1995 年分类中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13. 弃用了 1995 年分类中颅外段动静脉疾病 。 有一些参考文献是在撰写分类时参考的 , 特此说明 。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3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
CZC 2017-1-9 12:14
中国脑血管超声临床应用指南 超声技术因其实时、便携、无创、可反复检查,甚至可长程监测的优点,临床应用价值正不断增加。即使是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超声也可为其提供许多互补的信息,因而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脑血管超声已经从传统的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扩展到 检测微栓子、检测心脏或者肺动静脉异常右向左分流 (right to left shunt,RLS)、 脑血流血管自动调节 ,以及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和周围神经病等进行临床诊断甚至治疗的应用领域。 TCD临床适用范围 一、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一)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TCD或者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Doppler,TCCD)检查可以 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TCD诊断血管狭窄主要依据: (1)血流速度: 以收缩期血流速度最为重要,直观,容易检测。平均血流速度反映的信息更多,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较高,但是需要很好的信噪比,部分患者声窗不好时,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50岁以上受试者有5%一10%没有理想颞窗,需要采用其他声窗辅助判断颅内血管,如眼窗、枕窗。 (2)频谱分布 :正常脑血流为层流频谱,当出现紊乱的频谱时,是血管狭窄重要依据,但是血管的迂曲等因素会导致血流速度的升高,出现异常血流频谱,单独依靠频谱分布紊乱诊断血管狭窄存在不准确性。 (3)声频改变 :正常脑血流(层流)的多普勒声频信号是柔和悦耳的,当出现粗糙、鸥鸣样杂音则提示血管狭窄。 推荐意见: (1)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需要参考多普勒检查的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分布、声频改变和流速比值(I级推荐,A级证据)。(2) 峰值血流速度最容易检测,可以作为血管狭窄主要依据 (I级推荐,A级证据,表1)。(3)TCD诊断血管狭窄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按高低顺序依次是MCA M1段、颈内动脉末端、PCA P1和P2段。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都很低(II级推荐,B级证据)。(4)TCD不能直接观察到颈内动脉水平段、MCA M2段及其远端血流(I级推荐,A级证据) 。(5)50岁以上受试者有5%~10%没有理想颞窗,需要采用其他声窗辅助判断颅内血管,如眼窗、枕窗(A级证据)。 (二)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在脑缺血急性期,尽快完善颅内外大血管检查对明确脑缺血发病机制很有帮助。TCD是无创、有效的颅内大血管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狭窄/闭塞部位,了解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同时操作方便,易于床旁、反复多次实时操作,以监测治疗期间血管再通情况。因此,其对急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推荐意见: (1)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影像学提示 有早期MCA支配区域梗死征象、分水岭梗死或动脉一动脉源性栓塞 时,尽早进行TCD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颅内动脉狭窄(Ⅱ级推荐,B级证据)。(2)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时,建议床旁持续实时TCD监测,帮助判断血管再通或闭塞 (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筛查 推荐意见: (1)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用TCD/TCCD筛查颅内血管狭窄(II推荐,B级证据)。(2)对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定期进行TCD/TCCD随访。特别是具有密切相关的卒中危险因素者,如颈动脉斑块、糖尿病及吸烟史者,间隔检查时间建议为6个月(Ⅱ级推荐,B级证据)。 (四)对脑侧支循环的评价及意义 推荐意见: (1) TCD/TCCD是目前评估颅内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后颅内血管建立侧支循环程度的有效工具之一 (A级证据)。(2) TCD/TCCD可以直接检测AcoA和PcoA,评估Willis环功能和侧支循环是否建立;TCD/TCCD可以直接检测眼动脉和枕动脉 (Ⅱ级推荐,A级证据)。(3)通过观察比邻动脉 的血流改变,或改变血液CO2浓度方法,可以间接 评估软脑膜动脉吻合支侧支循环建立情况(Ⅱ推 荐,B级证据)。 二、微栓子监测 (一)判断栓子来源 (二)鉴别固体或者气体性质的栓子 (三)MES监测在存在潜在栓子来源的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四)MES监测在颅内外大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五)作为评估抗栓药物疗效的指标 推荐意见: (1) 高强度音频信号(HITS)是血液中栓子的证据 (B级证据)。(2)出现栓子信号提示相关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或者急性卒中进展的可能性(Ⅱ级推荐,B级证据)。(3)微栓子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卒中栓子来源,随机发生在双侧MCA的栓子可能来源于 主动脉弓、心脏或者肺动静脉瘘,而始终发生于一侧MCA的栓子信号,可能来源于该侧的颈动脉系统 (Ⅱ级推荐,B级证据)。(4) 微栓子检测可帮助评估抗栓治疗效果 (Ⅱ级推荐,B级推荐)。 三、评价RLS 推荐意见: (1)对于隐源性卒中患者(尤其年龄55岁者),建议进行 TCD发泡试验以发现RLS (Ⅱ级推荐,B级证据)。(2) TCD发泡试验提示RLS时,可以考虑进行TEE、cTEE或胸部CT血管造影 (CTA)进一步探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 四、评价脑血管舒缩反应性(vasomotor reactivity,VMR) 推荐意见: TCD-VMR试验可以反映血管狭窄后脑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床血管容积代偿潜力,可帮助临床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的下降是血管狭窄性病变患者临床预后差的证据 (Ⅱ级证据,B级推荐)。 五、评估卧立位血压变化与脑血流动态调节 推荐意见: (1)观察蹲立体位改变或者倾斜床体位改变过程中血压改变和脑血流速度改变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脑血流自动调节潜力(Ⅱ级证据,B级推荐)。(2)主动直立或倾斜试验过程中出现无症状或者头晕、晕厥前兆的血压下降,且血压下降幅度20/10 mmHg(1 mmHg=0.133 kPa)的标准,或收缩压90 mmHg,即可诊断直立性低血压。 结合TCD监测,可以提前预警短暂脑缺血发生,提高检查的安全性 (Ⅱ级证据,A级推荐)。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卧立位血压监测 ,让患者平卧至少5 min后主动站立至少3 min,监测卧位和立位的血压、心率和脑血流速度。也有简化为蹲立体位改变评估血管自动调节的。 目前没有统一的检查标准,但是比较统一的要求如下: (1)在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前,应该充分排除可引起 心源性晕厥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左室流出道梗阻、心律失常等。 (2)对于开放静脉通路的患者, 倾斜试验前至少需要平卧5 min ;对于未开放静脉通路的患者, 至少需要平卧20 min 。(3)倾斜床的角度为60度~70度。(4)倾斜的时间至少需要20 min,最多45 min。 六、诊断和监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血管痉挛 诊断标准: (1)前循环以MCA(M1段主干、深度50~65 mm)为准, MFV120~140 cm/s时可以诊断血管痉挛 ;或血流速度迅速增加(在没有全脑充血的情况下,每天MCA平均血流速度25~50cm/s可视为异常);后循环以椎基底动脉为准,诊断速度低限分别是平均血流速度80 cm/s和95 cm/s; (2)Lindegaard指数 (即血管痉挛指数,为颅内MCA平均血流速度与颅外段颈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值): 健康人为1.7±0.4,当Lindegaard指数3时,常提示发生血管痉挛,而≤3则认为是全脑充血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 推荐意见: (1)SAH患者常规进行TCD/TCCD检查,动态观察双侧半球动脉和颅外段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Lindegaard指数的变化。 有条件的医院可行TCD检查1~2次/d,特别在发病3、8、12 d时进行TCD检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2) 当MCA或者大脑前动脉MFV120 cm/s,或者血流速度迅速增加、每天MFV增加25 cm/s,椎基底动脉MFV80 cm/s,都提示血管痉挛的可能 (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七、判断脑血流循环停止 推荐意见: TCD检查昏迷患者颅外血流存在,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正向,舒张期血流反向或血流信号消失,提示脑循环血流停止(Ⅱ级推荐,B级证据)。 八、功能经颅多普勒超声(tTCD) 九、缺血性卒中超声助溶 推荐意见: TCD功能试验和超声助溶只用于研究,目前需要对其临床价值进一步研究(Ⅱ级推荐,B级证据)。 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 (1)对 可疑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建议首先进行颈动脉超声,以帮助发现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I级推荐,A级证据)。(2)对有 短暂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或者短暂神经系统症状及脑梗死的患者 ,建议进行颈部动脉超声以发现颈动脉狭窄(Ⅱ级推荐,B级证据)。(3) 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应考虑接受颈部动脉超声检查 (Ⅱ级推荐,B级证据)。(4) 颈部动脉超声可以显示血管内血流速度改变,同时还可以观察血管壁结构变化 (I级推荐,B级证据)。
个人分类: 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4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也能治急症
热度 6 wangtong529529 2012-8-17 12:34
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对急症束手无策,这可能与中药煎煮不便、剂型单一等因素有关。其实,在临床上,只要胆大心细,用法妥当,中医应对急症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1.高热昏迷惊厥 这些危重症状可出现在急性传染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疾病中。中医救之有“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散(丹)、至宝丹。三者功能大同,但应用时有所侧重。偏高热痰多者,选安宫牛黄丸;偏惊厥抽搐者用紫雪散;偏昏迷谵语者选至宝丹。 2.哮喘持续状态(喘脱) 病人喘逆不能平卧,动则喘剧,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间歇止。可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30克,附子15克急煎频服,同时送服黑锡丹加蛤蚧粉2—3克。 3.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短喘促。应立即灌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之类。这些中成药芳香开窍,活血止痛,有缓解心绞痛、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4.脑血管意外(中风) 先分闭证与脱证。前者出现面赤身热、烦躁不宁、气粗口臭者,可急选安宫牛黄丸鼻饲;出现面白唇紫、不烦躁、身不热、痰多者,则急选苏合香丸鼻饲。后者出现肢体瘫软、冷汗淋漓、手撒、二便失禁,应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20克,附子15克,山萸肉20克急煎灌服。 5.癫痫发作 先辨阴阳。阳痫者,面红、牙关紧、两目上吊、项强抽搐、喉中痰鸣等,除针刺外,可灌服定痫丸或黄连解毒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阴痫者,面灰暗、手足清冷、两目半开半闭等,除针刺外,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推。 6.尿闭(癃闭) 尿道阻塞者,用麝香0.08—0.15克置胶囊内吞服。
个人分类: 中医学|3757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南脑血管介入论坛印象
harveyho 2012-3-25 19:30
西南脑血管介入论坛印象
刚参加完受益匪浅的中原肝论坛,又一个偶然机会参加重庆第一届西南脑介入论坛。 虽然冠名西南,全国一些名家也参加,所以皆具国家一流水平。 印象深刻的几个讲座,是华西游教授的hybrid治疗法,二军医大刘建民重建载瘤动脉概念,冯华团队李博基础研究的报告,冯教授血管痉挛的讲座。 介入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从以前的推广期到目前的提高期。这次论坛经西南医院的组织,设备商的赞助得以圆满召开。重庆的发展有目共睹。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于基础科学研究者来讲也是具有丰富的营养。
个人分类: 会议点滴|3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投稿2011全国介入医学工程大会--论文发在《介入医疗与技术》
郑玉峰 2011-7-28 22:10
http://www.imes-csbme.org/dahui/ 第四届全国介入医学工程大会(CIMEC-2011)将于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办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将携手专业学术期刊《介入医疗与技术》,结合学会研究活动及此次会议内容汇编文集,以“学术带动,研发、生产、临床与投资相结合” 为主题,推进介入医学前沿技术与临床应用的相互探讨及共同提高。鉴于您在介入医学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特向您约写相关稿件。 稿件内容:心血管介入、 脑血管介入、肿瘤和外周介入、妇产科介入 截稿时间:9 月1 日 稿件要求 1. 字数:每篇1,500字左右若其倍数,请附个人简历、照片及相关图片。 2. 格式:文字保存为Word文档,所有图(照)片均需单独保存为tif 或jpg格式,分辨率300dpi以上。 3. 来稿请附详细单位、地址、电话(手机),以便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投稿方式:请E-mail至 : intervmt@gmail.com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秘书处 联 系 人:郑玉峰 联系电话:010-62767411 《介入医疗与技术》编辑部 联 系 人:刘凤、王立 联系电话:010-68005612 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期待着您精彩的文章。 此致 敬礼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 《介入医疗与技术》编辑部 2011年6月7日 附:刊物简介 《介入医疗与技术》是专业学术杂志《中国医药导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增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创刊于2009年1月,增刊号 ISSN1009-0959 CN11-4395/R 。 《介入医疗与技术》是一本学术性与大众化兼容的期刊,以向医生提供参考、教育和服务患者为宗旨,以心血管介入治疗与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心血管内科医师、介入医师、心脏电生理医师等及广大冠心病患者为目标读者,旨在建立一个研发人员与医生学术交流及医患互动的平台。 《介入医疗与技术》为季刊,第1~7期已正式发行。 栏目设置 【本期焦点】 综述性文章,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业界新视点】 介入行业内最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观点、临床试验结果的研讨;, 国内外介入领域的新发现、新动向、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医疗器械等的报道和介绍。 【临床研究】 与本期主题相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讨,临床经验交流; 具有代表性或受关注的病例。 【专家会诊】 冠心病、先心病等疾病的临床性状、救治措施、预防和康复保健等常识介绍。 【行业新闻】 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新闻报道,包括最新临床结论、诊疗领域的新成就、新产品的推出等。 稿件要求 1、 内容:所有稿件均应为首发原创,内容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准确,统计学表述规范,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 字数:每篇1,500字左右若其倍数,请附作者简历、个人照片、参考资料及相关图片。 3、 格式:文字保存为Word文档,所有图(照)片均需单独保存为tif 或jpg格式,分辨率300dpi以上。 稿件处理 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本刊可按照编辑规范对来稿进行文字删节、修改,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 未采用的稿件不予退还,请自留底稿;来稿请附详细单位、地址、电话(手机),以便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组精巧的大鼠实验与一篇好文
harveyho 2010-10-21 21:03
在 前文 我提到一个加拿大小组做的小鼠脑血管结构的基础工作。这篇文章聊聊另一篇一个德国小组做的一组精巧的小鼠脑血管阻断与血管增生实验。 小鼠头脑供血如人一样,由两根颈动脉(IA)与两根椎动脉(VA)供血。德国普朗克学院的Busch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阻断两根VA及一根IA,再观察剩下一根的IA的生理变化(最右边示意图)。 他们发现,实验小鼠大都活下来。那么剩下的唯一一根IA必然负担整个脑部的供血,由Willis环传递。相应的,那根IA因为要负担比常量多得多的流量,所以管径变粗,管壁变薄: 看右边的IA明显变粗: 三根脑血管阻断后,脑供血整体减少。同时刺激毛细血管增生,减少脑缺血风险。下图为histological分析,及biomarker Ki-67与ED-1在血管壁内层及外层的增加,为明显血管增生证据。 是一篇由实验到内容都漂亮的好文。 参考文献: H. Busch, I. R. Buschmann, G. Mies, C. Bode, and K. Hossmann, Arteriogenesis in Hypoperfused Rat Brain,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 vol. 23, no. 5, pp. 621-628, May. 2003.
个人分类: 新知旧识|116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MRI及microCT三维图像上重建小鼠脑血管
harveyho 2010-10-20 08:40
小鼠用于各式各样的生理,医学实验。了解其解剖结构从而更好地解释实验结果非常重要。因小鼠血管很小,用常规诊断用医学mri, CT 图像仪力不从心。因而需用到高磁场mri及micro CT. 一个加拿大的研究小组(多伦多大学)在这一方面做了很有用的工作 (见文献). 他们用7T mri获得 32 的图像精度, 扫描14小时(!)取到三维图片. 这用来显示脑部软组织. 接着,他们将小鼠脑部从颅骨取下, 用microCT行360度旋转照影, 达20 精度. 最后用图像处理软件(Amira)手工分离脑血管组织, 并与脑部软组织整合. 出来的效果很好. 既是小鼠脑生理研究的必要基础, 在感观上也震撼. 于下做一简单点评. 小鼠脑血管结构与人脑结构很相似, 都由两颈动脉(carotid artery, IC), 及两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供血. 下图可见较大的颈动脉. 中间剖分, 见颈动脉的分支, 如脑前动脉(ACA). 同时可见两椎动脉结合形成的基底动脉(BA). 这是基底动脉的分支, 后脑动脉(PCA), 它们与ACA通过Willis环连通. 很酷的视图, 侧下部观脑组织. 见负责脑后部循环的VA, BA. 亦见前部循环的MCA. 美丽的Willis环. 这张图简直可以参加'科学+艺术'图片大赛. 让人惊叹. 纵断面见各大小血管. 半透明的软组织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 难能可贵这个小组还将静脉也分离, 显示出来. 顶端静脉结构与人极为相似. 我认为, 这个工作, 一要设备, 二要耐心, 三要眼光. 虽然手工重建费时费力, 但准确. 而且, 这是个基础性的脑部组织工作, 必然带来它以后的高引用率. 参考文献: 【1】A. Dorr, J. Sled, and N. Kabani, Three-dimensional cerebral vasculature of the CBA mouse brain: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 NeuroImage , vol. 35, no. 4, pp. 1409-1423, May. 2007.
个人分类: 新知旧识|32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