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谬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求完美的谬论损害了同行评议
热度 2 lidhill 2017-10-12 08:30
今早读到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读者来信(Nature 537, 34(01 Septemper 2016),题为“ Scientific advances: Fallacy of perfection harms peer review”,即”科学进步:完美的谬论损害了同行评议”。读后深有同感 ,其译文如下。读起来觉得别扭的,可以参看原文: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7/n7618/full/537034a.html 伏尔泰在 1772年 写道:“最好是好的敌人”,对“如果不完美的话,有些东西是毫无价值的”谬论提出警告,而这种观点在今天的科学同行评审中似乎很普遍。 科学史告诉我们,大多数的进步来自于对有缺陷的假设和不完美的模型的探索。 我们必须始终追求更好的学习,更好的模式,更好的分析。然而,作为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我们认为追求最终的完美并不等同于在这里和现在不接受任何东西。科学进步有赖于这种妥协,只要认识到有些潜在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一个模型是最具技术和伦理上可行的方法,而且比随机猜测更好,那么它就在推进知识进步方面是有优点的。例如,生物学中的有用发展,常常来自于并不能体现体内条件的体外系统,以及不一定能够预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该模型的目的是使用他们,尽管他们并不完美,同时需要继续改进它。将科学进步放在完美和确定的标准上是不切实际的:进步通常是渐进式的和迭代的。
4493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大家解读气候司对:“最大的科学谬论--CO2是温室气体”
pan88313958 2014-11-3 09:05
发改委气候司对您于“2014-09-19 16:23:06”提交的“最大的科学谬论:CO2是温室气体?”问题作出了回复   回复内容: 尊敬的潘显光同志: 感谢您关心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关于温室气体种类的界定,目前的政策依据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科学评估结果。确实,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温室气体的范围问题,科学上是有不确定性的,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原则。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悔政策。 减缓化石能源的使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政策和行动方面更加可操作,效果也更加明显。这些政策直接贡献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发改委气候司   2014年10月11日 解读回函1 1、回函未能对我们提出的“H2O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论断提出反证,说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2、世界气候大会不去研究讨论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H2O,而去讨论微不足道的的CO2,南辕北辙? 3、“确实,气候变化问题,包括温室气体的范围问题,科学上是有不确定性的,”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和CO2是温室气体,这两个命题都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4、据此推论:以“全球变暖和CO2是温室气体”为主题的全球气候大会缺乏严谨的科学性?该大会只是一个缺乏严谨科学性的商业闹剧? 解读回函2: 解读回函 1、回函未能对我们提出的“最大的科学谬论--CO2是温室气体”这一科学问题提出任何反证,回函非常含糊的默认了我们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减缓化石能源的使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政策和行动方面更加可操作,效果也更加明显。这些政策直接贡献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回函的这句话是一句不具有任何科学性的语言,“效果更加明显了”吗?,“减排CO2具有可操作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球的石油产量并没有降低反而是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因此“这些政策直接贡献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
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人用百年生态试验换来一个植被演替的"谬论"?
热度 19 Wildbull 2014-8-19 17:42
自从人类开始统治地球,就开始了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控制,对生态系统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扰动。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关注持续性的扰动对生态系统(如植被)的长远影响,这就出现了一些长期生态学(或农业)试验。譬如,如果持续性地增加土壤肥力,草地的植物群落会向何种方向变化(在植物生态学上称为“演替”)呢? 英国洛桑实验站进行了一个给草地持续施肥的长期生态学试验。自 1856 年开始,他们在实验样地每年施肥一次,而对照样地则不施肥。在 1856-1949 年期间,优势度稳步增加,而物种多样性下降( 图 1 )。这导致了这样一种结论: 养分的增加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因为高营养导致种群的高增长速率,因此使最具生产能力的物种获得更大的优势机会,可能也竞争排除了其它种类( Begon et al. 2006 )。这样的结论有何生态学价值呢? 图 1 从 1856 至 1949 年之间连续施肥的一块实验草地上的植物种类相对丰度的变化,数据来自 Brenchley 1958 ( Begon et al. 2006 ) 一般来说,植被演替(无论原生还是次生)过程是一个有机质不断积累、养分不断增加以及物种多样性增加、第一优势种的优势度下降的过程,如弃耕地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一种次生演替)。可相反的是,给草地长期施肥的实验却出现了多样性降低、第一优势种的优势度显著上升的趋势。 百年虽长,但与气候驱动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自然演替相比,还是十分短暂的。众所周知,植被类型与气候(降雨、气温等)关系密切,而这又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即土壤肥力)。地质历史证据表明,气候的变迁可使草地变为森林,也可以使森林再变回草地,但发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并且还需伴随物种的大范围迁移扩散。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在较大的地域尺度上,土壤肥力持续增加并配合温湿条件的持续改善,再加上物种的自然迁入,这样的草原生态系统终将会向森林生态系统转变,其结果将会是物种多样性增加,物种相对多度曲线将会转变为 S 型,中等优势度的物种将会增多。 因此,依笔者之见,英国洛桑实验站的这个持续施肥导致草地植被变化的结果对解析自然草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机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它孤立地将土壤肥力分离出来,而在自然界,水—热—养分是交融于一体且不容分离的!这是一类脱离了自然变化真实性的试验(虽然耗费巨大),往往会得出一些误导人的谬论!因此,基于类似试验得出的关于植被演替、气候变化等的结论需要理性地审视,否者会被沦为科学的笑柄! 主要来源: 谢平. 2013. 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 北京:科学出版社 (英文: Xie P. 2013. ScalingEcology to Understand Natural Design of Life Systems and Their Operations andEvolutions – Integration of Ecology, Genetics and Evolution through Reproduc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引述该博文的相关内容时,请引用该专著。 电子版下载: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 相关博文: 为何内蒙古披裹无垠草原,而亚马逊雨林娇娆? 全球气候变化之真相——淡定 or 惊慌 大自然如何在地球上“雕琢”出数百万个物种?
12578 次阅读|64 个评论
SOS:《广州日报》关于狂犬病的谬论正在网上疯传!
热度 31 yanjx45 2012-12-28 10:50
昨天,广州日报发表了一篇耸人听闻的报导:《 被人咬伤也要打狂犬病疫苗 》。 ( 广州日报 2012 年 12 月 27 日 A18 版, 作者:肖欢欢 ) 该报导上网后,迅速被人民网、网易、新民网等数百家网站疯传。 相关的基本 科学常识 是: 即使是与狂犬病病人直接接触,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很小, 与未患狂犬病的人接触或被咬伤,根本没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不需要打狂犬病疫苗。 请看以下直接引自 美国 CDC 于 2008 年发布的宣传册《 人狂犬病的预防 》中的相关内容: “ 除了器官移植发生病例外,实验室诊断中 还没有发现通过咬伤或未咬伤暴露导致人与人之间狂犬病传播的病例” 。 “ 因卫生保健与狂犬病病人的常规接触并不表明需要暴露后预防,除非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确认自己被 病人 咬伤, 或者是自己的粘膜组织或受伤的皮肤与潜在感染性的唾液或神经组织有过直接暴露。” 再具体剖析一下《广州日报 的报导,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水平低下的记者是如何信口开河、不讲逻辑、胡编乱造: 1. 所报导的事件与狂犬病毫无关系 ,却作出了“被人咬伤也要打狂犬病疫苗“的荒唐结论。该文的副标题就是:“ 南京一男子被弟弟咬成骨髓炎, 人的口腔中细菌达 1000 多种”, 通篇内容与狂犬病风马牛不相及。 2. 文内引了 2 位医师 ( 专家 ) 的意见,其中一位医生明确表示被人咬了以后“ 不用注射狂犬疫苗”, 另一位 骨科 专家 也只是有保留地说 “保险起见,被人咬伤后也要打狂犬病疫苗,防止伤口感染。” 而记者却将文章的标题改为 《 被人咬伤也要打狂犬病疫苗 》。 该记者明知该专家只是 骨科 专家 ,对其挑战狂犬病常识的论断也不稍稍作点核实工作,就敢用作报导的题目,实在是太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太不负责任了。 该记者可能认为, 向常识挑战 才能吸引眼球 。记者的目的确实达到了,该文得到了那么多缺乏常识的网站编辑们的青睐。可悲的是, 不知道多少老百姓被误导,中国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狂犬病恐惧症”患者。 但向常识挑战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真理是不会被流言颠复的。 在众目睽睽之下,散布谬论的记者会贬损自己的名声。 3. 补充说明:该报导中两位专家有关某些细菌性疾病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第二位 骨科 专家 关于“ 被人咬伤后也要打狂犬病疫苗” 的观点则是 错误 的, 除非确认自己是被 狂犬病病人 咬伤 。细菌性疾病,有的人可能有抵抗力,自己不发病,却可传染给别人,特别是在细菌借助于咬伤而直接进入人体内部的情况下。但 狂犬病 则 不能自然产生免疫力,具有感染能力的只有狂犬病病人。 附该报导的全文: 被人咬伤也要打狂犬病疫苗 南京一男子被弟弟咬成骨髓炎,人的口腔中细菌达 1000 多种。   文 / 记者肖欢欢   被狗咬伤后要打狂犬病疫苗防止伤口感染,被人咬伤,会有什么结果呢?后果很严重。日前,南京一名中年男子曹先生就因为被自己的弟弟咬伤,伤口感染成骨髓炎,险些截肢。   在南京应天医院,伤者曹先生的食指固定着一个钉子,手指发黑。他说,这是本月 11 日,被弟弟咬伤的,当时以为只要打个点滴,消消炎就行了。曹先生说,当时只是去打点滴,没太注意,没想到后来却越来越严重。连续打了几天点滴,曹先生发现,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被咬部位的食指的骨头被腐蚀了,整只手都肿胀起来,还呈现黑色。被送往医院后,诊断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竟然已经发展到骨髓炎。   该医院 主任医师 陆维举 介绍说,人的口腔内细菌有 1000 多种,有阴性菌、阳性菌,也有厌氧菌,咬伤之后很容易蔓延,越是杂食动物,菌群越复杂。而人是肉和草都吃的,所以在所有咬伤中,人的咬伤是最严重的,比其他动物咬伤都要严重。医生指出,被人咬伤,其实也是动物咬伤,曹先生伤口处的细菌急剧蔓延,导致了骨髓炎。这些细菌感染到骨头后,有很强的破坏性、腐蚀性,不过, 他不用注射狂犬疫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 首席专家 李佛保 表示,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认为被人咬后无所谓,也没有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所以就容易出现伤口感染。所以,被人咬后一定要立刻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他还表示,被人咬后还需要打破伤风疫苗,防止伤口感染。并且, 人咬人也属于动物咬伤,保险起见,被人咬伤后也要打狂犬病疫苗,防止伤口感染。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对人下口”。
个人分类: 媒体纠错|15581 次阅读|83 个评论
“真理”若离开前提条件,就成了谬论!
热度 30 QFL 2011-10-24 12:53
“真理”若离开前提条件,就成了谬论!
先自我悲催一下,昨天不小心写一篇 “ 新硕研们不要把被迫做出的不合理直博‘承诺’当回事儿! ” ,戳了一下 马蜂窝;随后此文被编辑们置为头条,于是就给放在火上烤了 。 我的那篇博文的观点 是 有个前提条件的 , 且在博文里明确叙述,即:“ 本文讨论的所谓‘承诺’(如果把它看成“承诺”的话)仅且只仅属于如下情景 :硕士生刚入学或入学不久,热乎劲还没完全消退,还处在诚惶诚恐之中;其导师或单位有关人员可能会问:你将来会直博吧?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新硕答曰:会直博。于是,这就完成了一个所谓的‘承诺’过程。然而,两年后新硕变成了老硕,且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意直博了,于是背弃了那个‘承诺’…… ”;另外,我在博文里也随后明确强调:“ 至于其他场景的‘承诺’,则需要具体分析了,不适应套用本文的结论 。 ” 所以, 若离开上面的前提条件,将那博文结论肆意推广到其他场景的各种“承诺”,显然是不大适合的 ;这就像把适用于星际天体的牛顿力学定律给肆意推广到原子微观领域的道理是类似的, 玩弄天文宇宙学的任何人士只要稍微有点物理智商,纵然没游学过米国,也不会如此犯浑的 。 另外,我的博文允许匿名评论,就是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欢迎大家的评论(包括批评的评论);所以,此博文的观点是否适当或正确,大家见仁见智就是了。例如,那篇博文很快就遭到以陈安老师率先发难的一些批评,本博在此表示感谢。 然而,总有一些匿名评论者不顾那篇博文前头的敬告,不能“就事论事”地评论文章观点之对错,而却是不自重的玷污博主之人品。例如,有匿名者曾多次评论说:“ 言如心声。阁下在生活中大概是反复无常之人。又,可能因为无诚信而处于孤家寡人状态。……而一旦作出决定、作出承诺,就该舍命陪君子了。大概阁下的家长教育得不够”, 并继续地评论说 :“…阁下是一个自私自利、爱钻牛角尖的人,大概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不受同行尊重的人。言为心声。老夫对待像阁下这样的修养水平,是不屑与之讨论的 。…” 这种另类的匿名者,即倚老卖老,又极其狂妄,且臆断他人之人品;本博主确实是无可奈何的,故只有引用孔圣人的话,聊作宽慰与自勉耳,即“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某些 "实名"博主 ( 既然他在答评论时,自我多情地认为本博主 “ 既想回应又不敢。这也难怪,毕竟理不直气不壮啊 ”, 那我就在“ ‘实名’博主 ”下做个明确链接;真是可笑之极 )也同样不知自珍羽毛,不去“就事论事”地评论,而是断章取义、肆意解读、并臆推他人之人品。 他既然发的是“实名”博文,专业外的阅读、逻辑、智商和思维等诸能力之高低也就随之而昭昭然了;若就此与他呈口舌之争,本博主岂不亦是愚蠢至极矣,故不搭理也就是了 。当然了,至于做人方面,该 "实名"博主 究竟是否“ 无耻 ”,唯其周围熟人知之;我等局外之人若效其而妄评,岂不与其一样,同那乱嚼舌之三六姑婆何异乎?正如黄老邪博友在 “ 承诺与自知之明 ”中所言: “ 不要自己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乱骂别人 ” 另外,关于那个直博“承诺”话题,再接着多说两句吧。 当今,研究生招生扩招得很厉害,硕士生接近于白菜价;船高则水涨,于是导师的数量也相应地极具增加了,以至于导师队伍中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不乏鱼目混珠者。结合中国国情及新闻报道,不妨把导师大致分为如下五类:少数优秀导师,多数合格导师,少数不合格导师,极少数变态导师,极罕见的‘潜规则’导师。 首先, 优秀的导师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素、渊博的学识,更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亲和力 。优秀的导师能以其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着每一个成员,从而拥有一个团结、互助、自由、和谐的优秀学术团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秀的导师亦是如此,他的学生们会视其为终身效仿之榜样。优秀的导师在工作中不需要发火,但成绩不佳的学生却会自惭形秽。优秀的导师更不需要检查学生们出勤、督促学生们工作,因为自主安排科研进程早就成了学生们的自觉习惯、并影响着后来的师弟妹们。 ……总而言之,优秀的导师大都是相似的。 学生们若能遇到这样的导师,岂不幸哉。反过来,这样的导师又怎会发愁招不到博士生呢?尤其在硕研暴增的今天,门庭 不若市才怪呢! 其次,合格的导师也是类似的,且人数最多,其学生的分流情况也最多,故不赘述。 相反,不合格的导师则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合格,恕不一一聊举。即使学生们有着极高的科研热情,到最后可能被彻底给掐灭了;所以,若跟着不合格的导师去读博士学位,还不如不读得好,早早硕士毕业了事。 对于变态的导师,常有耳闻;对于有“潜规则”的导师,新闻上也偶有报道。此处,对这后两类导师不作评价。 当由新硕而变成的老硕生拒绝先前那个所谓直博“承诺”时, 那你就需要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该属于哪一类导师?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507 次阅读|34 个评论
从“虎鞭壮阳”谈起
热度 18 andrologist 2011-6-11 20:45
从“虎鞭壮阳”谈起
提到老虎,就让人联想到勇猛威武,而深信吃什么补什么的中国人,对于“虎补”更不免有许多联想,从虎骨、虎肉到虎鞭,都是中医古籍或民间流传的壮骨、益气、壮阳的一等药材。 何为虎鞭?虎鞭是一味滋补壮阳的中药材,通指猫科动物的干燥阴茎及睾丸。为什么称之为“鞭”,目前无法考证其源流,大概是由于“形似”吧。武术当中的“鞭”,大概是有两种,一种是软鞭,另一种是“硬”的,如同《封神演义》姜太公使用的打神鞭一样,也许就是和那东西有点类似的缘故吧。中医认为,其主要功效为暖肾壮阳,益精补髓。用于精血衰少,腰膝酸软,阳痿,瘰疬等。 其实,与老虎有关的一些强身治疾的说法,其实并非都有根据,尤其是多数男性都深信不疑的“食虎鞭可壮阳”之说,更是大有问题。 谬误一:以形补形 中国人自古沉沦于对男根的迷醉,对“阳道伟壮”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源远流长,普遍相信“以形补形”的说法,比如说吃什么动物的鞭就能够补自个儿的鞭。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大浪淘沙,自然也留下了不少的秘方、验方。《本草纲木》就有以马鞭或鹿鞭入药,有助壮阳的记载。这样一来,动物们可就遭了殃了,可怜的动物们的鞭哪!不知鞭竟何辜,而遭此荼毒! 聪明的国人从《本草纲木》中受到启发,既然马鞭、鹿鞭都能壮阳了,虎鞭岂不更厉害?然而,翻遍所有中医古籍,却无一提及虎鞭可壮阳。大家也许并不知道,老虎等猫科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其实很短,坊间卖的一些体积大得“惊世骇俗”的虎鞭,几乎全是假货。就算以形补形可信,动辄可长达廿公分的马鞭或鹿鞭可以壮阳,或许还有道理。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老虎等猫科动物因天敌太多,不但性交时间短,其长有倒勾的雄性生殖器平均只有四公分长,晒干则更小得可怜,仅剩下约二公分长。以此来补,岂不越补越小! 谬误二:以物补物 从“吃什么补什么”的角度来说,用虎鞭来壮阳,显然是不划算的。倘若吃虎鞭有效,那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虎鞭并非老虎的内生殖器,照理说不是雄性激素的发源地,也不大可能存有大量雄性激素,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其成分大概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说那虎鞭经过炮制以及人体的消化吸收之后,还能如同打了招呼一样直奔人的那块宝地进行“滋补”,那也太不可思议了。 《本草纲目》中并没有对于虎鞭的记载,可能是后人抄录时漏掉了或者压根儿连李时珍也不相信。虎鞭之类的“中药材”,充其量顶多就是个安慰剂的效果,某一位古人本来年老力衰,抑或忙于政事忙于吟诗作赋,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在那方面“不行了”,临床(此临床非彼临床)之际,心理上先输一筹,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不举。而若服用了虎鞭等大补之物后则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本人对此深信不疑,那么心理上的“怯意”自然而然的就没了,如此提鞭上阵,可能就真的“我好,她也好”了。这和迷信巫术里的“心诚则灵”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此人有器质性的病变,恐怕单凭虎鞭也是无力回“春”。 当然,也许虎鞭中真的含有某些我们尚不清楚的成分,而这些微量的“成分”可能真的有着神奇的功效,不过还有待科学的发展来进一步证实。 谬误三:以力补力 诸多动物的鞭,当属虎鞭最受人们推崇。虎者,百兽之王也。身形巨大,色彩斑斓,深谷长啸,令人胆寒。古人大概是想当然的认为,虎的性能力必定强于人类,而它的鞭也被想当然的认为乃是可以壮阳的神品。其实,雄虎的性能力是否强大,我们人类不好妄加猜测,欲知详情应该去问问雌虎。但是有一点我们知道,虎是有固定发情期的,它不是随时都可以圆房的,大抵一年也忙活不了几回。虎固然可以一胎生几个,但那多半要归功于雌虎,不能就此说明雄虎的性能力如何强大。 很多大型的猫科动物包括老虎,交配时间很短但是很频繁,据一位动物园资深的饲养人员介绍,每次老虎交配的时间只有 15 到 20 秒,可是它每隔 20 分钟就能再来一次,而且可以夜以继日持续折腾四天之久,所以让很多国人甚是神往。他们觉得时间短不要紧,但是保持这么充沛的精力,连续搞四天,每二十分钟来一回,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先不说雄虎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无欲则安的悠闲状态,即使在短短的发情期,那频繁的性事靠得也不是性能力,而是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充沛体力,因为雄虎的阴茎内有软骨,绝不会出现像人类那样的“举而不坚”。而我们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恰是性能力超级强的物种,试问,有多少动物能像人类一样可以一年到头,不计春夏秋冬的忙于性事呢?以虎鞭来补人鞭,岂不是越补越倒退乎? 谬误四:以奇补奇 中国古人还有一种习惯,对于稀奇古怪不易得之物,往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什么生于苦寒之地的草药啊,什么猴子月经留下的血块啊,什么冬虫夏草啊,乃至于各种野生动物的器官等等,都可以入药的,而且往往被当成珍贵中药材。而这些东西的药用价值,肯定不全是神农他老人家“尝百草”尝出来的,而多半出于猜测和“主观臆断”。现今社会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有不少人对于虎鞭之类的药效恐怕也是存有疑问的,但是出于祖先崇拜的心理,往往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种对祖先的“顶礼膜拜”也是造成人们“将错就错”的重要因素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主题,虎鞭的作用可能和猪肉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对于房事不济者,很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古人利用虎的威猛,吃啥补啥,抓住心理,吃了虎鞭就如虎一样。是一种心理疗法,也能算得上是一种科学。只是无法被证实而已。吃啥补啥,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是没有用处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祖国医学的心理学研究要比西方早了好几千年,没准“虎鞭壮阳”之说正是古代国人心理治疗的成功典范呢!
个人分类: 男性|41074 次阅读|37 个评论
谁强奸了真理
dilingjun 2010-10-19 11:24
最近在美利坚的几个油田考察,实践中发现,原来在国内炒作的一些自认为是确凿无疑的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是真理了的东西,到这里一看,才恍然大悟!南辕北辙,根本就不是一码事。现实与真理的碰撞,使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在飞机上我一直琢磨,什么才能叫真理呢?我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倡者本身就没弄明白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假说这一概念。想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原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偷换概念的伪命题,谬论!根本就不具哲学意义,只有政治意义。常识告诉人们:只有经过N次检验、实践,并证明某种理论、假说、认知是正确的,才可能称为真理。一旦称其为真理,就是常识、真知、法则、灯塔、就是指路灯!就象人们从小就知道狗屎不能吃一样简单,无需脱裤子放屁!再尝尝。即凡能被后人证明是假的或错的东西,证明它仍然处在假说、认知、理论阶段,不能叫真理!若把实践是检践真理的唯一标准写成 实践是检验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也就没人跟它较真了。所以本人认为 : 实践是检践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事实上混淆了真理与假说的概念,等于否定了真理的存在。为摸石头过河,盲人骑瞎马理论做的铺垫。千万别上当!小心淹死!!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