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挂科?不存在的——20个妙招帮你重获学习动力
热度 1 EditSprings 2019-6-20 11:03
“为什么我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这是每个学生都曾遇到的问题,突然感到精力不足,而又无能为力,导致缺乏学习动力,这会对你产生极大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 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变差时,人会很容易失去自信,但决不要陷入自我否定的误区。在大学里失去学习动力或许会让人感到沮丧,但重拾信心也并不难。 下面介绍 20 个激励自己学习的简单方法。逐一践行,你会看到整个人生都在走上坡路,而不仅仅是 学术 上的进步。 学习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你在关键时刻选择正确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学习呢? 1. 列出所有待办事项清单 当你缺乏期末冲刺的动机时,即使是最有效的“鸡汤”也不能激励你。究其原因,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潜意识中的任务量不够。然而,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欺骗大脑。 列一个待办事项清单,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全写下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打一个勾,就如同升级打怪做任务一样,你会在“游戏中”轻松完成每天的任务同时获得成就感。 2. 反思目标 像期末冲刺这样的动机往往难以把握,仅仅把目标列出来是不够的,你必须时刻记住。当你不愿意学习时,想一想最初选择的理由。 在脑海中时刻用梦想激励自己可以成为完成大学学业的动力,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效。 3. 将任务分解 你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组织性。任务太多,你不知道从何着手,所以会感到气馁。因此要把你的计划按时间顺序分解为具体的、可实施性强的小任务。从简单的任务着手,每完成一个任务你会更有动力继续学习。 4. 从实例中寻找学习动机 当你不知道如何激发学习动机时,不妨放松一下,找找身边的例子。想想那些成功人士,看他们是如何努力奋斗的。 寻找身边的成功案例对激发学习动机大有裨益,榜样的力量总是巨大无穷的。 5. 学会激励他人 在生活中获取正能量的最好方式就是释放正能量。当你鼓励朋友不要放弃的时候也激励了自己克服难关。 6. 加入学习小组 当你和别人一起学习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学习动力。因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你的思想就不会游离,你会被努力工作的朋友所鼓舞。 同时,组内学习还可以互相检测知识掌握程度、互相评分。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 7. 组织学习小组 你是否经常说:“我没有上学动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动力而逃避学习小组。那么和你的朋友一起组织学习小组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当你是组织者的时候,你就不可能逃避组内学习活动。发挥组织技能会让你更容易保持学习积极性,也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 8. 采取奖励机制 虽然憧憬未来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但你也需要更即时的鼓励。在努力学习工作后可以犒劳自己。例如,每学习 3 个小时就奖励自己看一集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3 小时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而且在努力工作之后你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此时你的动力水平将达到最高。 9. 激励的关键是养成习惯 持之以恒是让自己振作起来的最好方法。关键就在于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暗示自己即便是面对棘手的任务,我也可以完成。 制定的计划至少要坚持一个星期。当你已经连续完成了 5 次后,你就会条件反射地想:为什么不继续第六次呢? 10. 了解自己的弱点 了解自己是激发学习动力的第一步。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喜欢看电视节目或总花时间在社交媒体上,问题也就更容易解决。 每个人都有弱点,或者说都倾向于逃避学习来获得乐趣和放松。成功人士能够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们清楚自己的弱点。 11. 将学习效果作为目标,而不是任务量 每个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并不丢人。 关键就在于在给定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疲劳战术收效甚微。宁愿少完成一点任务,也要追求学习质量。 12. 休息 近年来出现了“熬夜”的趋势。这是一个误区,正如上文提到,你的大脑需要通过睡眠和充足的休息来恢复活力。无论我们的大脑有多强大,它们终究不是机器。 每天只需 8 个小时的睡眠和休息,你完全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实现任何目标。要在保证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安排学习计划。 13 .和老师交流 虽然这听上去有些离谱,但要获取新的学习动机,老师或许是最好的渠道。 老师经历过你现在的阶段,他们可以给你建议。他们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考试动机。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因此,他们会提供帮助。 14 .利用应用程序来帮助你学习 长时间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要连续地长时间学习,可以下载相关应用程序来帮助你安排学习时间。 有了专门的计时器,你可以学习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小段时间学习可以最大化地提高效率。应用程序甚至可以帮助你设置挑战来使学习变得有趣! 15. 越早开始,就能越早结束 拖延症就像一张信用卡 : 拿到账单的一刻,你的快乐也将戛然而止。 ——克里斯托弗·帕克 拖延会给人一种获得休息时间的错觉,但之后会得不偿失。由于你着手晚,可能会感到更加紧迫,能够完成的任务量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接到任务就要尽早开始,从而防止焦虑,增强信心。显然学习并不是那么困难,你能重新找回失去的动力! 16. 不要让学习占据空闲时间 许多学生会在读了“心灵鸡汤”后斗志满满,超额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集中学习精力,但会对你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有空闲时间让大脑休息并为新任务做准备,要保证空闲时间不被学习占领并充分利用起来。有时候抑制学习冲动或许效率更高。 17. 向周围寻求帮助 没有人能够孤立无援地学到东西。正如上文所说,你可以向身边的成功人士寻求学习上的帮助。 每个人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同,你会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那么需要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那套。 18. 寻找其他学习材料 教科书往往编写得单调乏味。如果你每门课都只以教科书为参考,那么很难保持学习动力。 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是寻找相关主题的纪录片、文章和其他资源。这些文献资料或许更加动态,可读性更强。 19. 将失败看作免费课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成功人士会成功?因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失败了很多次。遭遇失败时,你可以反思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如果你花足够的时间反思失败,吸取教训,你将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个角度出发,你会更容易对待过去遭遇的失败和犯下的错误。 20. 简要誊写教材 有些课程需要大量阅读。通常情况下,教科书都需要反复阅读钻研,但学生往往没有重复阅读的动力。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誊写教材内容。 当你誊写教材时,大脑也就在吸收学习内容。此外你还能拥有定制版教科书,会更方便自己使用。 小结 将以上建议应用到你的学习计划中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重拾自信,更容易实现每一个目标。坚持一段时间,你将看到整个生活得到改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学会了寻找动力和坚持不懈。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5计划完成情况、2015总结和2016计划
dongle127 2015-12-31 14:56
2015 年度工作学习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1. 完成“高等数学”教学课件,修订之后申报教学成果奖; 完成情况: 完成了80%,但是与申请教学成果奖还有一定距离。 计划2. 撰写高水平(至少EI期刊档次)论文5篇,其中有2篇为密码学圈子认可的高水平论文; 完成情况: 完成了40%,写了两篇,一篇投了SCI期刊,一篇投了EI期刊,质量不高。 计划3. 撰写“高等数学”教改论文2篇; 完成情况: 完全没有实施,完成0%。 计划4. 读书24本,精读2本本方向书籍; 完成情况: 完成了12.5%,读完3本,其中2本为数学科普,一本为教育类。 计划5. “密码学科研团队”扩军2人,完成“近世代数”讨论班与“分组密码分析”讨论班,团队有2篇文章出炉; 完成情况: 完成了15%,只完成了近世代数讨论班。 计划6. 加强本科生指导小组建设;多与亲人联系沟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完成情况: 不理想。 完成率: 24.9% 2015 年个人工作学习总结 总结1. 教学已经达到初级目标 (1)“ 高等数学”课程仍获学生认可; (2) 第二次被校督导组评为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教学感悟登上校“教学通报”(获优秀课例率67%,三次督导听课,两次获 “优秀课例”); (3) 制作完成“高等数学”课件的八成,几乎全部采用“课件+板书”的教学方式,课件观赏性不错,但实用性有待加强。 (4) 招到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硕导。 (5) 参加“河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并列第二名;参加“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参加“河南省数学类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公共数学2组一等奖第一名。 (6) 担任学校学生演讲比赛复赛评委、学校学生“三笔字”比赛决赛评委、学校“东芝杯”选拔赛评委;还担任学院学生演讲比赛评委、学院“东芝杯”选拔赛评委。 (7) 担任学院“三笔字”指导教师和学校学生教学比赛培训教师。 总结2. 上半年科研乏力,下半年有所好转 (1) 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约稿论文1篇,投出在审论文2篇,一篇为SCI期刊,一篇为中文EI期刊。 (2) 参加密码学会议5次,分别为中国密码年会(上海)、中国密码算法年会(南京)、中国密码前沿论坛(北京)、中国密码学与数据安全会议(贵阳)与中国对称密码分析会议(北京),参加数学会议一次,为河南省数学年会(南阳)。通过交流知道自己的不足,下半年科研略有起色。 (3) 在中国密码学与数据安全会议和河南省数学年会上做密码学报告共2次,学校“研究生学术月”中在数学学院做密码学报告1次。 (4)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1项。 (5) 完成了“近世代数”讨论班,学生参与的密码学科研小组宣告结束。 总结3. 学院工作平稳过渡,却耗费大量精力 (1) 以主要核心人员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大数据统计分析与优化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2) 参加河南师范大学教工篮球比赛;组织数学学院教工参加校运会;参与组织数学学院教工参加校合唱比赛,并荣获一等奖。 (3) 在学院“四新”大讨论活动中做汇报报告1次。 总结4. 学习不够努力 (1) 共读书3本,其中2本为数学科普类,1本为教育类,系统读书太少。 (2) 对英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处于停滞状态。 (3) 重新开始练字,虽然时间较短,但有起色。 (4) 对身体的锻炼一般,日常健身太少。 2016 年个人工作学习计划 1. 完成“高等数学”教学课件,并作第一次修订; 2. 开始写每一节的教学感悟,撰写“高等数学”教改论文2篇; 3. 录制2集“高等数学”微课; 4. 解散密码学科研小组,加强个人科研,撰写EI或SCI论文5篇,其中有2篇为基金项目相关论文; 5. 读书24本,精读2本数学、2本密码学书籍; 6. 每周至少练字1次,学习英语5小时,锻炼身体2次。
个人分类: 日常记录|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学生自主学习六十计
热度 1 alto1395 2014-8-18 09:15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中学生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以下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二、时间管理   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16、常自己寻找没有干扰的地方学习。   17、课堂上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上面。   18、做作业时,先选重要的和难一点的来完成。   19、作业总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0、作业少时,会多自学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三、学习策略   21、预习时,先从头到尾大致浏览一遍抓住要点。   22、根据课后习题来预习,以求抓住重点。   23、预习时,发现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的,回过头去补上来。   24、常常归纳学习内容的要点并想办法记住。   25、阅读时,常做标注,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26、读完一篇文章,会想一想它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   27、常寻找同一道题的几种解法。   28、采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自己记住学习内容。   29、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常常标记下来以便问老师。   30、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   31、常回忆当天学过的东西。   32、有时和同学一起“一问一答”式地复习。   33、原来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马上改变方法。   34、注意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   35、一门课的成绩下降了,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适。   36、留意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来用用。   37、抓住一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做题或思考。   38、不断试用学习方法,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四、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39、解题遇到困难时,仍能保持心平气和。   40、在学习时很少烦躁不安。   41、做作业时,恰好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仍会坚持做作业。   42、学习时有朋友约我外出,会想办法拒绝。   43、写作文或解题时,会时刻注意不跑题。   44、解决问题时,要检验每一步的合理性。   45、时时调整学习进度,以保证自己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五、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   46、做完作业后,自己认真检查一遍。   47、常让同学提问自己学过的知识。   48、经常反省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与否。   49、常常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50、考试或作业出现错误时,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51、每当取得好成绩时,总要找一找进步的原因。   52、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就过意不去。   53、如果因贪玩而导致成绩下降,就心里责怪自己。   54、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六、学习环境的控制   55、总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56、常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   57、遇到问题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就问老师或同学。   58、自己到书店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59、常到图书馆借阅与学习有关的书。   60、经常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课外学习的资料。 原文链接: http://edu.sina.com.cn/zxx/2012-10-12/1641358047.shtml,2012 年10月12日16:41 新浪教育
个人分类: 学习能力|1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课程学习计划
tyranthu 2013-9-15 19:17
课程学习计划 下面的是核心教材和基本课程,一定要下苦功夫大力气读。 读书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做两遍笔记,第一遍是新读时候,详细记载;第二遍是再读时候,记载是自己的理解和本质性的东西。做好笔记,整理出最重要的一些知识点和公式,像能观能控矩阵的表达式一样,要背下来,随手用到,随手写出。 控制与滤波的课程,我目前理解的核心课程的有下面三层,最上边的第一层是后两层的基础。 1. Matrix analysis ; Linear system;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control; 2. Optimal estimation and control; Robust control; LMI; 3. Convex optimization; System identification and fault detection 第一阶段是完成 1 部分的学习。 Matrix analysis 精读董增福的教材,习题;泛读 Meyer 的;对应看看 boyd 的 236 课件; Linear system 精读 Chen_ChiTsong 的 教材,部分有答案的习题要做一下;泛读 hespanha 的教材;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control 读 Astrom 的教材;可以看中文的郭尚来的随机控制,基本是翻译 astrom 的书。一定要做书后的习题,参考习题答案。 补: 今天晚上随意翻到了Lund university的LCCC Group的主页,发现有个 Dorctoral Program http://www.control.lth.se/Education/DoctorateProgram.html ,给出了近些年LCCC group的博士课程。这个网站上课程最大好处是基本都给出了课件,并且采用的textbook都是经典英文教材。 课程涵盖了 骨干课程: linear system, robust control,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control, convex optimization, nonlinear system 前沿课程: network dynamics, distributed control, sensor fusion等; 还有些经典入门或者应用课程 : Astrom 亲自主讲的 history of control, feedback control for phsicists, advanced PID control, control system synthesis. 自学课程同时完全可以参照这些课件资料学习。像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control, linear system 等都可以。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学习计划
yl1415 2012-11-22 22:32
这两天一直对着电脑,写程序,准确点说是抄。学习 mfc+opengl 框架,一些简单的画图。看看别人的博客,突然发现好多知识自己掌握的都不牢固。计算机素养匮乏 …… 突然在想自己当初怎么没去考计算机的研究生呢,瞎想。想想还是自己在这方面花时间太少了,程序也是要大量时间投入的。以前觉得写程序一天过去了,都像没干什么事情的,对着电脑就感觉时间飞快,一个一个 bug ,一个一个不懂,都要 baidu , google ,这真是费时间。还不如看数学书去,没办法,这总是逃避不得,学图形你不画图,没什么用,就跟没学样。要实践,要实践! 最近学习计划。 1 、 MFC ,弄清楚一些基本机制,熟悉他的类基本结构;去回顾下 OpenGL 红宝书以前看过的章节。然后在 MFC 里实现。 2 、看书。真实感图形学算法基础,非均匀有理 B 样条,算法导论。多实现,多实践!! 泛函,分析,测度什么的就先放放吧,放放吧。有时间多看看 c++ primer , opengl 写写程序,看看 csdn ,牛人们的博客。忙起来就好了,要去慢慢适应整天对着电脑的日子。 写在这里, 激励下自己! 2012/11/22于 实验室
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后的首要任务—体检,健康行动计划
zharh 2012-2-9 09:38
小年一过,这个年就算过完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人就开始忙碌,什么是重中之中的大事,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科研项目申报?我认为都不是,首当是体检,过去的一年亲人,亲戚,同学,朋友的相继离去,都没到古稀之年,让人叹息,按理现在生活条件好,多活几年好好享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成果。 健康是大事,还是一个认识问题,但很多人要住进医院,甚至要死过活来才能明白,放不下官位,放不下金钱,其实,只要人不在了,一切都随你而去。你只要生病,近期领导、同事都去看望,生病长了就是逢年过节去慰问,提职晋升免谈,提级加薪免谈,只能用过去苦来的钱养病。亲人的关系也受到影响,应了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体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到大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不要过分依赖单位体检,单位体检只是常规体检,要主动自己体检,身体是自己的,不是单位的。要根据的自己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过去有问题的部位、器官要重点单项检查。 二、取回体检报告认真阅读,找出异常值和异常情况,要和以前的体检认真比较。 三、请专业医生认真分析体检报告,异常情况的变化速度,产生原因,有些项目必要时要重检或找专科医生检查。对发现的疾病要制定治疗措施,认真治疗,防止进一步恶化,实现小病早治。 四、对处于临界值的指标虽然正常,但不可大意,要制订一个健康行动计划,积极预防,采用中医养生的方法进行调理,从饮食、运动、推拿等多个方式进行积极的干预,实现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 总之,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谁不救不了你,一切得靠自己。
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罗庚谈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些体会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19
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对科学研究的了解是不全面的.也知道,搞科学极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各人应依照各人自己的特点找出最适合的道路.听了别人的学习、研究方法,就以为我也会学习研究了,这个就无异于吃颗金丹就会成仙,而无需经过勤修苦炼了.   今天把我五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所见所闻、所体会的向你们介绍,目的在于尽可能把我的经验作为你们的借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个人应当想出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来. 一 我第一点准备和同志们谈的问题是速度、是效率   速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例如说象我这样又老又拐的人,我在前头走你们赶我不费劲,一赶就赶上,而我要赶你们,除非你们躺下来睡大觉,否则我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的.现在世界上科学发展很快,我们如果没有超过美国的速度和效率就不可能赶上美国.我们没有超过日本的速度和效率,我们就不可能赶上日本.如果我们的速度仅仅和美、日等国一样,那么也只能是等时差的赶,超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说,我们应当首先在速度和效率上超过他们.   但要我们的速度和效率超过他们有没有可能呢?这似乎是一个大问题,其实不然,我在美国呆过,在英国呆过,也在苏联呆过.我看到他们的速度不是神话般地快不可及.我们是赶得上超得过的!我们许多美籍华人,如果他们的速度不能超过一般的美国人的话,也就不会成为现代著名的科学家了.所以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下功夫,赶超是完全可以的.就以我自己来说,我是1936年到英国的,在那里呆了两年,回国后在昆明乡下住了两年,1940年就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工作.1950年回国后,在1958年之前,我们的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等等都达到了世界上的良好的水平.所以经验告诉我们,纯数学的一门学科有四五年就能在世界上见头角了.你们现在时代更好了,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这样的条件下边,我敢断言,只要肯下功夫,努力钻研,只要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们是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别是我们数学,前有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等老前辈的榜样,现在又有许多后起之秀,更多的后起之秀也一定会接踵而来. 二 消化   抢速度不是越级乱跳,不是一本书没有消化好就又看一本,一个专业没有爬到高处就又另爬一个山峰.我们学习必须先从踏踏实实地读书讲起.古时候总说这个人“博闻强记”、“学富五车”.实际上古人的这许多话到现在已是不足为训了,五车的书,从前是那种大字的书,我想一个指甲大小的集成电路就可以装它五本十本,学富五车,也不过十几块几十块集成电路而已.现在也有相似的看法,说某人念了多少多少书,某人对世界上的文献记得多熟多熟,当然这不是不必要的,而这只能说走了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不经过消化,实际抵不上一个图书馆,抵不上一个电子计算机的记忆系统.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会创造,在于善于吸收过去的文献的精华,能够经过消化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不然人云亦云世界就没有发展了,懒汉思想是科学的敌人,当然也是社会发展的敌人.   什么叫消化?检验消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会用不会用,不是说空话,而是在实际中考验.碰到这个问题束手无策,碰到那个问题又是一筹莫展,即使他能写几篇模仿性的文章,写几本抄抄译译著作,这同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我不排斥初学的人写几篇模仿性的文章,但决不能局限于此,须发皆白还是如此.   消化,只有消化后,我们才会灵活运用.如果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我们就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解决问题,贡献力量.客观的问题上面不会贴上标签的,告诉你这需要用数论,那个是要用泛函,而社会主义建设所提出来的问题是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想用一个方法套上所有的实际问题,那就是形而上学的做法.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认真消化的学者,才能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然,刚才说消化不消化只有在实际中进行检验.但是同学们不一定就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在校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检查我们消化了没有的方法呢?我以前讲过,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你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自己以为这就是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懂了.想一想在没有这条定理前,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检验自己是否消化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不如前面那种更踏实.总的一句话,检验我们消化没有,弄通没有的最后的标准是实践.是能否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念书太慢了.我的体会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我们消化了我们以前念过的书。再看另一本书时,我们脑子里的记忆系统就会排除那些过去弄懂了的东西.而只注意新书中自己还没有碰到过的新东西.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阵,忘掉一阵,再学再忘,白费时光是小,使自己“于国于家无望”事大.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例如中学数学没学懂,他已读到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遇到困难,但又不屑于回去复习,再去弄通中学的东西,这样前进,就愈进愈糊涂,陷入泥坑,难于自拔.有时候阅读同一水平的书,如果我们以往的书弄懂了,消化了,那么在同一水平书里找找以往书上没有的东西就可以过去了.找不到很快送上书架,找到一点两点就只要把这一两点弄通就得了,这样读书就快了,不是慢了.   读书得法了,然后看文献,实际上看文献和看书没有什么不同,也是要消化.不过书上是比较成熟的东西,去粗取精,则精多粗少.而文献是刚出来的,往往精少而粗多.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文章,一出来就变成经典著作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的少数.不过多数文章通过不多时间就被人们遗忘了.有了吸取文献的基础,就可以搞研究工作.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搞科学研究的根本,在历史上,重大的发明没有一个是不通过独立思考就能搞出来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独立”“思考”.例如有许多人,搞哥德巴赫猜想,对前人的工作一无所知,这样搞,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独立思考也并不是说不要攻书,不要看文献,不要听老师的讲述了.书本、文献、老师都是要的,但如果拘泥于这些,就会失去创造力,使学生变成教师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愈缩愈小,数学上出了收敛的现象.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够跳出这个框框,创造出新的方法,创造出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进步.独立思考不是说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冥思苦想,不和他人交流.独立思考也要借助别人的结果,也要依靠群众和集体的智慧.独立思考也可以补救我们现在导师的不足.导师经验较差,导师太忙顾不过来,这都需独立思考来补救.甚至于象我们过去在昆明被封锁的时候,外国杂志没处来,我们还是独立思考,想出新的东西来,而想出来的东西和外国人并没重复.即使有,也别怕.例如说,我青年时在家里发表过几篇文章,而退稿的很多,原因是别人说你的这篇文章那本书里已有此定理了,那篇文章在某书里也已有证明了等等.而对这种情况是继续干呢?还是就泄气呢?觉得上不起学,老是白费时间搞前人所搞过的东西.当时,我并没有这样想.在收到退稿时反而高兴,这使我明白,原来某大科学家搞过的东西,我在小店里也能搞出来.因此我还是加倍继续坚持搞下去了.我这里并不是说过去的文献不要看,而是说即使重复了人家的工作也不要泄气.要对比一下自己搞出来的同已有的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他们的比我们的好,这样就学习了人家的长处,就有进步,如果相比之下我们还有长处就增加了信心.   我们有了独立思考,没有导师或文献不全,就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力.相反,有导师我们也还要考虑考虑讲的话对不对,文献是否完整了…….总之,科学事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所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象我前面所说的等于几块集成电路的那种人创造出来的,因为这种人没有创造性.毛主席指出,研究问题,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这四点,就非靠独立思考不可,不独立思考就只能得其表,取其粗,只能够伪善杂存,无法明辨是非. 三 搞研究工作的几种境界   1.照葫芦画瓢地模仿.模仿性的工作,实际上就等于做一个习题.当然,做习题是必要的,但是一辈子做习题而无创新又有什么意思呢?   2.利用成法解决几个新问题.这个比前面就进了一步,但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应区别一下.直接利用成法也和做习题差不多,而利用成法,又通过一些修改,这就走上搞科学研究的道路了.   3.创造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更进了一步.创造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自己能力的提高的重要表现.   4.开辟方向,这就更高了,开辟了一个方向,可以让后人做上几十年,成百年.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讲就是有贡献.我是粗略地分为以上这四种,实际上数学还有许多特殊性的问题.象著名问题你怎样改进它,怎样解决它,这在数学方面一般也是受到称赞的.在二十世纪初希尔伯特提出了二十三个问题.这许多问题,有些是会对数学的本质产生巨大的影响.费尔马问题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问题如用初等数论方法解决了,那没有发展前途,当然,这样他可以获得“十万马克”.但对数学的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库麦尔虽没有解决费尔马问题,但他为研究费尔马却创造了理想数,开辟了方向.现在无论在代数、几何、分析等方面,都用上了这个概念,所以它的贡献远比解决一个费尔马问题大.所以我觉得,这种贡献就超过了解决个别难题.   我对同志们提一个建议,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研究工作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要攻得进去,还要打得出来.攻进去需要理论,真正深入到所搞专题的核心需要理论,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要打得出来,并不比钻进去容易.世界上有不少数学家攻是攻进去了,但是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这种情况往往使其局限在一个小问题里,而失去了整个时间.这种研究也许可以自娱,而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不会有作用的. 四 我还想跟同学们讲一个字,“漫”字   我们从一个分支转到另一个分支,是把原来所搞分支丢掉跳到另一分支吗?如果这样就会丢掉原来的.而“漫”就是在你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分支,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就能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我赞成有些同志钻一个问题钻许多年搞出成果,我也赞成取得成果后用“漫”的方法逐步转到其它领域.   鉴别一个学问家或个人,一定要同广,同深联系起来看.单是深,固然能成为一个不坏的专家,但对推动整个科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单是广,这儿懂一点,那儿懂一点,这只能欺欺外行,表现表现他自己博学多才,而对人民不可能做出实质性的成果来.   数学各个分支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实际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往我们看到过细分割、各搞一行的现象,结果呢?哪行也没搞好.所以在钻研一科的同时,把与自己学科或分支相近的书和文献浏览浏览,也是大有好处的. 五 我再讲一个“严”字   不单是搞科学研究需要严,就是练兵也都要从难,从严.至于说相互之间说好听的话,听了谁都高兴.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两个人,一个叫孔融,一个叫弥衡,弥衡捧孔融是仲尼复生.孔融捧弥衡是颜回再世.他们虽然相互捧得上了九霄云外,而实际上却是两个饭桶,其下场都是被曹操直接或间接地杀死了.当然,听好话很高兴,而说好话的人也有他的理论,说我是在鼓励年青人.但是这样的鼓励,有的时候不仅不能把年青人鼓励上去,反而会使年青人自高自大,不再上进.特别是若干年来,我知道有许多对学生要求从严的教师受到冲击.而一些分数给得宽,所谓关系搞得好的,结果反而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这种风气只会拉社会主义的后腿,以至现在我们要一个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些,而老师都不敢真正对大家严格要求.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主动要求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对不肯严格要求的老师,我们要给他们做一些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顾虑.同样一张嘴,说几句好听的话同说几句严格要求的话,实在是一样的,而且说说好听话大家都欢迎,这有何不好呢?并且还有许多人认为这样是团结好的表现.若一听到批评,就认为不团结了,需要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了等等.实际上这是多余的,师生之间的严格要求,只会加强团结,即使有一时想不开的地方,在长远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学生是会感到严师的好处的.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要严格.大庆三老四严的作风,我们应随时随地、人前人后地执行.   我上面谈到过的消化,就是严字的体现,就是自我严格要求的体现.一本书马马虎虎地念这在学校里还可以对付,但是就这样毕了业,将来在工作中间要用起来就不行了.我对严还有一个教训,在1964年,我刚走向实践想搞一点东西的时候,在“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地方,有一位工程师,出于珍惜国家财产的心情,就对我说:雷管现在成品率很低,你能不能降低一些标准,使多一些的雷管验收下来.我当时认为这个事情好办.我只要略略降低一些标准,验收率就上去了.但后来在梅花山受到了十分深刻的教训.使我认识到,降低标准1%,实际就等于要牺牲我们四位可爱的战士的生命.这是我们后来搞优选法的起点.因为已经造成了的产品,质量不好,我们把住关,把废品卡住,但并不能消除由于废品多而造成的损失.如果产品质量提高了,废品少了,那么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就自然而然地小了.我这并不是说质量评估不重要,我在1969年就提倡,不过我们搞优选法的重点就在预防.这就和治病、防病一样,以防为主.搞优选法就是防止次品出现.而治就是出了废品进行返工,但这往往无法返工,成为不治之症.老实说,以往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习题上数据错一点没有管,但是自从那次血的教训,使我得到深刻的教育.我们在办公室里错一个1%,好象不要紧,可是拿到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去,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总的一句话,包括我在内,对严格要求我们的人,应该是感谢不尽的.对给我们戴高帽子的人,我也感谢他,不过他这个帽子我还是退还回去,请他自己戴上.同学们,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哪一天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出问题.当然,数学工作者,从来没有不算错过题的.我可以这样说一句,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错误是难免要发生的,但不能因此而降低我们的要求,我们要求是没有错误,但既然出现了错误,就应该引以为教训.不负责任的吹嘘,虽然可能会使你高兴,但我们要善于分析,对这种好说恭维话的人要敬而远之,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就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穿帮,只有戴高帽子不能穿帮.不负责任地恭维人,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我们要尽快地把它洗刷掉.当然,别人说我们好话,我们不能顶回去,但我们的头脑要冷静、要清醒,要认识到这是顶一文钱不值的高帽子,对我的进步毫无益处.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根本,如果搞科学的人不实事求是,那就搞不了科学,或就不适于搞科学.党一再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实事求是地说话、办事的人,就背离了党的要求.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们要正确估价好的东西,就是一时得不到表扬,也不要灰心,因为实践会证明是好的.而不太好的东西,就是一时得到大吹大擂,不会多久也就会烟消云散了.我们要有毅力,要善于坚持.但是在发现是死胡同的时候,我们也得善于转移,不过发现死胡同是不容易的,不下功夫是不会发现的.就是退出死胡同时,也得搞清楚它死在何处,经过若干年后,发现难点解决了,死处复活了,我就又可以打进去.失败是经常的事,成功是偶然的,所有发表出的成果,都是成功的经验,同志们都看到了,而同志们哪里知道,这是总结了无数失败的经验教训才换来的.跟老师学习就有这样一个好处,好老师可以指导我们减少失败的机会,更快吸收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又创造出更好的东西.还可以看到他的失败的经验,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怎样从失败又转到成功的经验,切不可有不愿下苦功绕幸成功的想法.天才,实际上在他很漂亮解决问题之前是有一个无数次失败的艰难过程.所以同学们千万别怕失败,千万别以为我写了一百张纸了,但还是失败了,我搞一个问题已两年了,而还没有结果等就丧失信心,我们应总结经验,发现我们失败的原因,不再重复我们失败的道路,总的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似懂非懂,不懂装懂比不懂还坏.这种人在科学研究上是无前途的,在科学管理上是瞎指挥的.如果自己真的知已和承认不懂,则容易听取群众的意见,分析群众的意见,尊重专家的意见,然后和大家一起做出决定来,…….特别对你们年青人,没有经过战火的考验(战火的考验是最好的考验,错误的判断就打败仗,甚至于被敌人消灭),也没有深入钻研的经验,就不知道旁人的甘苦.如果没有组织群众性的搞科学研究的锻炼和能力,就必然陷入瞎指挥的陷井.虽然他(或她)有雄心想办好科学,实际上会造成拆台的后果.所以我要求你们年青人有两条:(1)有对科学钻深钻懂一行两行的锻炼.(2)能有搞科学实验运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把科学知识普及给群众的本领.不然,对四个现代化来说就会起拉后腿的作用.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而两鬓已斑.   当前在两条不可得兼的时候,择其一也可,总之没有农民不下田就有大丰收的事情,没有不在机器边而能生产出产品的工人.脑力劳动也是如此,养得肠肥脑满,清清闲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组织者是没有的.   单凭天才的科学家也是没有的,只有勤奋,才能勤能补拙,才能把天才真正发挥出来.天资差的通过勤奋努力,就可以赶上和超过有天才而不努力的人.古人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是大有参考价值的名言. 六 要善于暴露自己   不懂装懂好不好?不好!因为不懂装懂就永远不会懂.要敢于把自己的缺点和不懂的地方暴露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暴露出来顶多受老师的儿句责备,说你“连这个也不懂’”,但是受了责备后不就懂了吗?可是不想受责备,不懂装懂,这就一辈子也不懂.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越是有学问的人,就越是敢暴露自己,说自己这点不清楚,不清楚经过讨论就清楚了.在大的方面,百家争鸣也就是如此,每家都敢于暴露自己的想法,每家都敢批评别人的想法,每家都接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科学就可以达到繁荣、昌盛.“四人帮”搞得大家对问题表态不好,不表态也不好,明知不对也不敢暴露,这样就自然产生僵化,僵化是科学的死敌,科学就不能发展.不怕低,就怕不知底.能暴露出来,让老师知道你的底在那里,就可以因材施教.同时,懂也不要装着不懂.老师知道你懂了很多东西,就可以更快地带着你前进.也就是一句话,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会就说会,不会就说不会,这是科学的态度.   好表现,这似乎是一个坏事,实际也该分析一下.如果自己不了解,或半知半解而就卖弄他的渊博,这是真正的好表现,这不好.而把自己懂的东西交流给旁人,使别人以更短的时间来掌握我们的长处,这种表现是我们欢迎的,这不是好(hào)表现,这是好(hǎo)表现.科学有赖于相互接触,互相交流彼此的长处,这样我们就可以兴旺发达.   我上面所讲的有片面性,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大家政治理论学习比我好,同时我们这里也没有时间了,就不在这里多讲了.我用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   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当然我这篇讲话就是这个主题,但没能充分发挥,不过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对这方面的认识更弱于我对数学的认识了,而政治干部比我搞业务的人就知道的更多了,我也就不想在这里超出我的范围多说了. (原载1979年1期“数学通报”)
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华:西式“科学”将让位于中式“专学”
热度 2 蒋高明 2011-9-4 11:58
【本博注】食洋不化是当今中国不少知识分子的通病,言必称美国,对于科研没有自信力,文章要发到国外的刊物上才算数,有点成绩就开始计算离得到诺贝尔奖的日期,明显地瞧不起自己的发现。在科学自信与科学贡献上,今人不如古人,可古人并没有留洋啊,而是洋人到中国来学习取经。今天的中国科学家越来越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纳税人的大量金钱变成一堆堆废纸,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成堆。中国人从扎大辫子的时候就留洋,如今已经留洋了十几代人了,为什么还不能自信起来呢?概因为钱花多了,骨头软了,自信心少了,由站起来的中国人,重新又跟着人家爬行了。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两弹一星也跟着洋人爬,能有今天的航天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吗?中西科学文化差异在哪里,谁更加可持续呢?编剧赵华的文章或许给我们一下启发。 西式“科学”将让位与中式“专学” 编剧赵华 自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引进西洋“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始终落不了地,赛先生却声誉日隆、地位日高,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前者是“政治先生”,后者是“经济先生”。尽快做大蛋糕、解决“共贫”问题是中国90余年的当务之急,赛先生自然受宠。如今蛋糕做大了,却分配失衡,两极分化,解决“共富”问题成了当务之急,让德先生尽快落地的政治呼声自然升高。但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又让国人猛然发觉,“西洋德先生”本身即是替垄断资本谋私利的伪民主,实难解决中国的共富之需,看来还得摸索中国式宪政“民主”道路。与此同时,在解决“共贫”问题上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西洋赛先生”似乎也走火入魔,成了国内外权贵垄断资本抢掠“蛋糕”的“自富”工具,尤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比如“西洋生物学”转基因“高科技”,完全抛弃了“效益-风险评估”的科学伦理规则,极力掩盖“转基粮”、“转基食”的安全风险,蓄意散布虚构的“转基粮”、“转基食”安全谎言,早已堕落为国内外权贵垄断资本的“自富”工具,使“西洋赛先生”信誉扫地。再如“西洋医学”,根本就成了国内外权贵垄断资本疯狂掠夺病家“自富”的“西药学”和“医疗器械学”,亦使“西洋赛先生”信誉无存。那么,我们还能继续将“西洋赛先生”即西方“科学”供在“神坛”上吗? 实际上,西洋转基因生物遗传工程安全风险极大,完全比不上中国生态学家蒋高明实验的“有机农作物工程”。而堕落为“西药学”和“医疗器械学”敛财工具的“西洋医学”,更远远比不上以“扶正祛邪”、帮助人体恢复自愈功能为宗旨的“中医中药学”。至少在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西洋赛先生”可以“下课”让位了。 再考察西洋“科学”本身,尤其是“自然科学”,由于它是割裂式的“分科之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统一”的“自然存在”,只偏重于研究其“物质存在”的一面,基本不顾其“意识存在”的另一面;一味深研对象的微观静态“死物”,不顾对象的宏观动态“活意”。也不从整体上研究对象与其外界环境的互动作用,于量子力学证明“物质对象”和“观测意识”互为因果的大发现出来之后,众多“西洋科学”仍然死守陈旧不堪的微观静态“死物”研究思路,必将走进死胡同。如今渐成“伪科学”的“西洋生命科学”,将会是第一个死在沙滩上的西洋“科学”。 中国始终没有发展出割裂式的西洋“分科之学”即“科学”(science),却并非没有研究“自然存在”的“专门学问”即“专学”(special-learning),例如中医学。而中医学恰恰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作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自然存在”的大活人为何有“自愈”功能,以及如何帮助病人恢复自愈功能,并且不但研究人体自愈功能下降即“失正”的内在病因,还研究外界环境如气候、水土对人体的侵扰即“外邪”入侵的外在病因,然后采取“扶正祛邪”的大思路治病救人。所以钱学森说,西医要达到中医的“系统论”水平,还需要500年;要达到中医的“整体论”水平,再需要500年。 现在就断言“西洋科学”即将寿终正寝,自然还为时过早。但这位“西洋赛先生”眼下最热的“生命科学”之走火入魔和甘为垄断资本之奴的无耻堕落,已经预示“西洋科学”走上巅峰之后将要走下坡路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和整体论思路下“系统论”的提出,以及“交叉科学”的诞生,已表明中国的“天人合一”及“天人感应”大思路,恐怕是21世纪人类“自然学问”的发展方向。 由于“科学”一词已被打上西洋割裂式“分科之学”的烙印,笔者觉得可考虑以整体式“专门学问”即“专学”(special-learning)取代割裂式“分科之学”即“科学”(science),如以整体式“自然专学”和“社会专学”取代割裂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1739 次阅读|3 个评论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学习计划 2011
jiangdm 2011-8-28 09:54
目录: 1 代亚非建议 2 2011年8月博士研究计划 3 2011年10月前博士研究计划 4 2011年10月武大计算机博士生论坛 5 2011年11月博士论文研究计划 1 代亚非建议 选自 代亚非 文章 CCF通讯 在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中,都离不开一些核心学生的作用。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把握,确定研究 点,形成一个合力,在博士生的带动下硕士生的工作围绕一个较为集中的目标开展。 每周的小组讨论会是博士生们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 讨论内容 包括, (1)研读经典文章或者跟踪会议文章; (2)博士生文章发表之前的预审(通常是提出意见); (3)介绍本领域领军人物的动态和重要的国际会议动态; (4)跟踪投稿目标; (5)点评别人的论文。学生们慢慢了解了哪些会议重要,哪些人重要,哪些文章重要,也了解 哪些会议适合什么样风格的文章。 2 2011年8月博士研究计划 此报告是2011年3月份关于协议的PPT 协议.ppt 2011-8-28 《Web服务,事务,安全性与可信性》 昨天实验室做个“ Web服务,事务,安全性与可信性”,许多地方不足,准备扩展与充实,写出两份技术报告,暂定题目分别是: A Survey on Qos-Driven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A Survey on Web Services Transaction and Trust Computing beamer_Service_Protocol_Security_Trust_August_2011.pdf beamer_Service_Protocol_Security_Trust_August_2011.tex 32011年11月前博士研究计划 博士学位学习计划(谢武平).doc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学习计划_江东明.pdf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学习计划_江东明.tex 以下是我在2011年初一个设想,主要感觉Aspect of Programming 更多是编程应用而已,在思路上创新度不够,并且题目设想太大,可行性有问题,没有继续。 基于Aspect的协议设计与验证 构思.ppt 这是我大约在6-7月份的设想,现在看野心挺大的,但是博士论文是 小题大做, 一定要找到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聚焦。 beamer_PHD_dissertation_draft.pdf beamer_PHD_dissertation_draft.tex 4 2011年10月武大计算机博士生论坛 2011-10-26 今昨两天参加 2011年软工所 2010级博士论坛,其他人进步极大,很多人都发了数篇文章,要努力. 以下是我的PPT: beamer_博士论坛2011.pdf beamer_博士论坛2011.tex PPT报告形式: 目前工作展开 -- 研究问题 -- 文献 (综述和重要文章) -- 综论 -- 分析 --在哪几点上突破?(= 3) --提出什么方法? -- 解决什么问题? ( 1 )项目意义 ( 2 )研究内容: 独创性 ( 3 )研究方法、方案:方法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先进、新颖或具有独创性。 ( 4 )可行性: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文献综述); 3. 前期的理论研究与试验论证工作的结果; 4.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5. 论文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外协计划及经费; 7.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8. 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 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 二、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对于博士论坛2011的ppt,我请 冯在文博士 提了一下意见: 冯在文comments.txt 在其建议下,再作修改! 2011-11-28 research project for my phd dissertation: research project for PHD.rar I plan to research in two phase 1) Firstly, I will study the risk evaluation intrust model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 i) mathematical model ii) group decision making iii) learning iv) optimize 2) Secondly, I will apply the trust model in various fields: i) web service ii) P2P iii) WSN (now delete WSN, I should more focus on web service and P2P) 我2010-2011年论文初稿集: 2010: essay 2010.rar 2011: essay 2011.rar phd dissertation draft: research project for my phd dissertation III.tex research project for my phd dissertation III.pdf 原来博士论文构思的一点想法: 思路.ppt
个人分类: PhD road|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大的安装suse linux10.0的经历
热度 1 HL2004 2011-7-28 17:12
确定了研究方向为GPS气象学之后,这段时间,本人一直在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严豪建主编的《天基GPS气象学与反演技术》,花了近一个星期,才勉勉强强把这本书啃完,看完之后的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是很懂,原来的设想是先看一本中文的论著打点下基础,然后就开始往国外的文献看,因为怕直接上手国外的东西有些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自己当时还为这个想法窃喜了很久。看了这本书之后,突然之间觉得,光这样子看书看文献还不行,看书的同时要做笔记,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要把持,但是,光做笔记似乎不够,需要加以实践。有了想法赶紧验证,赶紧写出程序写成文章,多好。 因此,考虑到本次研究需要用Gamit解算GPS数据,而gamit是在linux系统下运行,故本人首先考虑装个linux操作系统。现将本人电脑的配置公告如下, 电脑型号戴尔 OptiPlex 960 Mini Tower 操作系统Windows XP 专业版 32位 SP3 ( DirectX 9.0c ) 处理器英特尔 酷睿2 四核 Q9650 @ 3.00GHz 主板戴尔 0Y960C (英特尔 4 Series 芯片组 - ICH10DO) 内存4 GB ( 三星 DDR2 800MHz ) 主硬盘西数 WDC WD5000AAKS-75A7B2 ( 500 GB / 7200 转/分 ) 显卡ATI Radeon HD 4670 ( 512 MB / 戴尔 ) 显示器三星 SAM0569 SyncMaster ( 21 英寸 ) 光驱日立-LG DVD+-RW GH50N DVD刻录机 声卡Analog Devices AD194A @ 英特尔 ICH10 高保真音频 网卡英特尔 82567LM-3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 戴尔 这么好的配置,不好好利用可真是对不起我的导师啊,稀里糊涂的在网上看了好几天,定出来一个分区方案。结果发现根本不能用,在安装时无法发现硬盘分区,这个时候才想起来,window只支持四个分区,我的主分区就有4个,C,D,E,F,原来想的是最后还有60G的硬盘我是没有设置分区的,本来想留给linux用,结果很气愤,这60G用不了,为了防止数据丢失,赶紧退了出来,回到windows 下面一看,哎,真是气恼,这60G就像没人要的孩子一样,windows也不能用。痛苦,一气之下,把E,F分区全删了,只留下C盘20G,D盘60G,然后再删了之后重新建了一个E盘350G,呵呵,有点败家子的倾向,没办法,这么大的硬盘,让我怎么分配嘛,只好这样了。 然后开始安装suse linux 10.0,前面的几步没什么可说的,按照他的步骤来就行了,签订许可协议,选择语言,时区,容易出问题的在于硬盘分区这一块,我这次是选择的专家分区,分完后本想把剩下的36G给boot1G,swap2G,home33G的,结果很奇怪,只能分一个区,我观察来观测去,总觉得不对劲,不敢往下走,万一出了问题,我Windows下面的资料岂不是全毁了?突然之间发现,可以选择“/”,是不是表示,只要选择了这个,剩下的就不用在分成3个区了呢?嗯,我在心里认为,是的,好吧,那就勇敢的试试。虽然后面提示了一下,需要我设置Swap分区,但我的内存够大,四G,我自信这么大的内存不需要在设置交换分区,好。我果断的走了下去,很好,非常好,一切顺利,安装成功。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下linux 的使用了。
3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正的心智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热度 1 wangyl2117 2011-7-20 18:47
突然间想写点什么,想想主题,本想写写:如果真的可以得新来过?思考良久,觉得想的不成熟 所以,想到了自己的心智成长或成熟历程,觉得每一段成长都是付出代价的,往往是伴着心痛抑或是伴着感伤 人的成长,无论是思想,还是心智,真正的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个简单、天真、幼稚的傻子,有些事有些人似乎在这段时间才真正的认知与熟识 妈妈的突然离世,让我想了许多 昨天,跟哥哥视频互相宽慰,互相痛哭,感悟着人生,感悟着周遭 哥哥说,妈妈的离世诊断是:脑梗,让我很吃惊 后悔不矣,妈妈的病在瞬间爆发,而且严重的不可收拾,那天竟是突发脑梗!!!!???? 人生没有等待,本来就不该等,可往往很想等有时间了,有条件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终是不能如愿 人生没有如果,如果就是虚假、是给自己忏悔的安慰,真的有如果也只是如果,是伤痛的如果 人生没有彩排,一切都是没有剧务的安排,一切都是自编自导的悲喜剧,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有些,相信命运,相信因果,相信报应,相信轮回 有些,认命,坦然接受上帝安排的一切,坦然面对上苍垂青于我的一切 开始,学着、想着、试着去放弃、去选择,在放弃中学会选择 开始,顺着自然、顺着规律、顺着自我、顺着走走、顺着想想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我放弃了许多人,许多事,又重新地选择了一些人、一些事 有些人与事,不该占有我有限的思域,不值的去拥有,所以,要彻底放弃 妈妈走的这段日子,想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地去思考 妈妈在时,觉得自已还象个孩子似的 妈妈的离世让我自责、自恨,心痛 虽然,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我知道我要坚强,可偶尔的心痛都会让我良久不能自抑 作了母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妈的不容易,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情怀 妈妈,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女付出了她的所有直到生命的终结 妈妈,这一生过得很辛苦,实在是太苦了 想想,自己这么多年来,跟父母聚少离多,在外求学多年,跟父母真正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时常,觉得养儿养女的究竟是为何,除了传宗接代,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点贡献外,还有什么 为了老了有人养,有人陪? 可,有太多的老人,儿女虽多,可晚年却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 因,儿女们太忙了,没时间没精力去陪他们,那怕是打打电话 所以,我觉得一切都是藉口,作儿女的给自己编织了太多的理由,父母却从来未曾怪罪过 因为,他们知道儿女们不容易,压力大,工作忙,自已还有家有孩子 现在社会不知是怎么了,人人都在忙,年轻的年老的都在忙个不停,用生命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不知是否华丽的乐章,突然有一天,某位精英猝死,会影响一大批人,都会去思考自己要不要休息一下,可是又不敢停留太久 前几天,听师妹说,一位有名的科学家,每天都忙到很晚,现在身体有病,不敢吃肉,每天吃的也很少 我认识不少学者,其中好多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为了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付出的太多太多 许多学者,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或是心理,当然,也有许多例外 这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心智成熟了些,是因为真正的痛了,真正的思考了 以前,自己总是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然而,身边的人和事并不简单 这个社会让人有太多的外壳,有太多的虚情假义,有太多的利益之交 无法去辨识一张面带微笑的面孔后面是如何的一张脸,是真笑还是狰狞的笑 这是一个随时会让人打冷颤的社会 人是最可怕的动物,有时还不如动物 突然间,觉得自己也比较可怕,可怕的是近两年内竟然没有好好思考过,太可怕了 所以,从现在起要常常思考一下 喜欢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学到些自己没有的东西 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想法与认知是不一样的 细数在此遇到的有:搞生态的、数学的、物理的、计算机的、水文的、气象的、食品的、微生物的、会计的、环境污染的.......可以说是上天入地的都有,跟他们聊天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有不同的品质,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同 我喜欢结交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或者可以聊天有深度的人,喜欢有大智慧的人,尽管我没有,但我喜欢与这些人聊聊 非常感谢在澳洲相认的每位友人,尤其是这段时间,在我最痛苦最孤单的日子里,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让我慢慢地坚强起来,慢慢地将痛苦埋在心底,勇敢地去面对一切已知的或未知的磨练 谢谢你们,也许我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普通的一位过客,但他们却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熟客,在我人生这一短暂停靠站台上,是他们陪我一起度过,陪我一起笑一起痛,我会珍惜一辈子,值得用一生来守候,真的谢谢你们! 在失去妈妈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总会与友人聊聊心理话,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听着我反反复复的唠叨 有时我真的无法坚强,时常,一个人痛哭不止 我真的做不到,不心痛,不流泪,做不到,永远也做不到 所以,想放弃一切,重新选择 但有时,还要虚伪着活着,虚伪地笑对 突然想起,Rene ,好象是印尼人,胖胖的 尽管我们语言不是很通,但他很风趣,初次见面感觉象是老熟人一样 昨天送样品给他,他告诉Duan,Reject it into the trash can,Duan也配合他去做了示意动作 我却吓了一跳 然后,我就对他说,Are you a Chinese? 他答,“李小胜” 我当时真的信了,可他一句中文也不懂 今天 去找他,我还是以中文开始,他依然很风趣 告诉我结果明天就能出来,可能要重新称样了,结果测定太低了,样品称少了 觉得要向他一样,乐观风趣些 人活着本来就很累了,何不轻松些呢? 又想妈妈了,总是觉得不是真的 今天下午与友人聊天时,还相互感叹生命的脆弱 是呀,生命真的很脆弱,在瞬间就会结束 人从出生哪天起,他的人生轨迹或许就会注定了 我也不例外,我的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在错误地选择着,在错误中错误着,一步错步步错,在错误中浪费着时间、耗竭的生命 我觉得自己被自己的幼稚思想害的比较惨重,不能在错误后及时的总结与思考,才导致了错上加错 总是觉得自己灵魂深入有种罪恶的东西在作怪,让我痛恨却不能遏制,有些可怕 不知这种罪恶会伴随我多久,是否会伴我到生命终结 今天 午饭时聊到人格分裂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自己不曾察觉 我也一样,我曾深入地思考地自己,我很清楚自己 但还没有想好如何去定义自己现有的多个人格,哪个好哪个坏 但我允许它们的同时存在,接受它们的变化漠测,不同的人格如同变色龙一样,随环境而发生变化 这是,或许成为一个真的社会人的基本条件吧 有好多人不想做“变色龙”,所以会时常抱怨,时常逃避,做一个真正活在套子里的人 我能否做好一条“变色龙”? 但我会卸去浮华,尽量去除自己身上的浮燥,让自己更加有品质 我想我会努力去做到,会一直努力,加油! 小玲子! 单一的白!雪晨!GNG
4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铁四号线加强安检了
gabbro 2011-7-8 21:52
本星期一,我坐过一次地铁四号线,虽然也需要对所有的包进行安检,但包里的水和饮料等液态不需要特别检查。 也许是电梯事件后,加强了安检。 今天同样乘坐了地铁四号线,在进站的时候,安检发现带有水和饮料等液态时,安检员要特别强调:“包里或乘客手里有液”态,然后,另一个安检员依次要求乘客放下饮料,接受特殊检查。 这种检查在奥运会期间、其它重大节日或特殊时期检查过,平时很少检查。
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硕士三年总结
热度 28 zuozw 2011-6-8 13:15
光阴似箭,研究生三年即将结束。回想起来感触颇多。在这里总结一下,记录三年的点点滴滴。 学习 本科时学的是材料专业,物理基础很差。打基础成了最根本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知识时都多多少少有些想法的,但因为数学、物理功底差,基本概念和公式推导不会而不得不放弃。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分析自己知识水平所在的位置,优势和弱势在哪,针对性有效地一一攻克。可以说:扎实和广博的基础是做研究最坚硬的基石。没有良好的基础就像练武和打篮球没有练好基本功一样。刚刚查了一下图书馆记录,三年来大概借了二百多本书 ( 包括好多非专业书 ) 。当然这些书我是不可能每本书都细看。一方面通过这些书,了解物理大概有哪些课程,每门课有哪些内容和知识点。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精读细读,知道了该怎么思考问题和推导运算。总之,广而精的知识有助于把握整个学科的脉搏,等进行课题研究时知道课题的难度、深度和在学科中的地位。 科研 或许选的课题比较简单,三年来发表了 5 篇 SCI 论文(三年用坏了二个鼠标、一个键盘和一个硬盘)。不管论文水平怎样,对科研大致有了不少体会和感悟。首先,要课题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等等调查和分析清楚,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其次,勤于独立思考。课题的内容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但你要做出前人没做出的东西。这就需要多思考多融会贯通,迸发出新的 idea 。再次,多和别人、课题组交流,参加国际性会议。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只有多和别人交流碰撞,才能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完善自己。另外,科研要从做人做起,带着一颗无私、真诚、认真的心,把科研当作一种兴趣,爱科研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规律,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带着激情像追女孩子那样,才能做好科研。 生活 很多人说研究生第一要务是科研,而我觉得生活也重要的。很多时候只有把问题放深一层次才能看到深层和内在的东西。科研可以做不好,但生活必须继续并伴随着一生。科研和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科研做不好,会影响生活质量。生活问题解决不好,没有心思或不能静下心来全心做研究。广义上来讲,科研也是一种生活。 关于培养经费问题。很多研究生刚入学就问学校每个月补助多少钱、导师给多少钱等等。不同学校、不同导师之间地比较,抱怨学校抠门、导师小气等什么的,慢慢地影响了自己做科研的决心和兴趣。我的情况是三年学校没发一分补助、导师没给一分钱。在求学阶段,好好追求自己的理想,别因为几个钱而影响自己的理想。学生还是单纯、少些物质利益比较好些。少些物质比较,多些科研成果比较。 考博 前段时间给师弟师妹写得复习建议,张贴下面吧,仅供参考。 固体物理 1 :方俊鑫、陆栋 固体物理学 ( 上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 )▲▲▲ 2 :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 固体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 ▲▲▲ 3 :林鸿生、章世玲固体物理及物理量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徐至中 固体物理学习题解答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 5 :王矜奉 固体物理概念题和习题指导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 6 :刘友之 固体物理学习题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 7 : Neil W . Ashcroft, N. David Mermin ; Solid State Physics , Harcourt Inc 1976. (*) ▲▲▲▲ 8 : C.Kitte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8th Ed) John Wiley Sons Inc 2005 (*) ▲▲▲ 9: 闫守胜 固体物理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 量子力学 1、 曾谨言 量子力学 ( 卷 I) 第四版 科学出版社 2007(**** ) ▲▲▲ 2、 曾谨言 量子力学 ( 卷 II) 第四版 科学出版社 2007 ▲▲▲ 3、 D.J Griffiths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Prentice Hall Inc 1995(**** ) ▲▲ 4、 张永德主编 量子力学大题典 科学出版社 2005(**** ) 5、 钱伯初、曾谨言。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 ( 上下册 ) 1999. (*** ) 6、 倪光炯、陈苏卿。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 7、 J.J Sakurai 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John Wiley Sons Inc. ▲▲▲▲ 8、 J.J Sakurai 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 代表考博复习推荐程度 ▲代表做研究学习推荐程序 本复习只针对 南京大学 ,具体计划需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把握。考取其它学校的可稍微参考一下。历年真题必须一题不拉地完成。根据历年考试内容,把四星推荐的书钻研透,课本上的题要自己做。如有精力,依次降低星度地学习。不要求量但要求精。 固体物理概念比较多且重要,需要自己总结并多加理解。几个模型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常用的公式也要总结并熟记。量子力学公式更多,知识点相对比较散,几个经典模型和题需要灵活应用,公式会熟练应用。 PS: 马马虎虎写了一通,恳请批评指导。写得比较少,之前的博文已总结不少,请参考。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3892 次阅读|27 个评论
人间什么叫愚蠢?
热度 2 wyc 2011-4-3 20:58
珍妮特·沃斯和 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 作者声称, 世界正在经历一次 关键的转折 , 我们生活在 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 本书将为你制定变革年代的终身学习计划。 书中写道: “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未来雇员将做机器人不能做的工作,这就是说他们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智力。” “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德遗产。 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 “你的工作场所和你 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 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比尔·盖茨)” “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学校是过去 50 年来始终没有太大改变的地方之一。” “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 1 秒的时间里 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29 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 “学校如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 “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书中还有许多“思维模型”的卡通图。 书中强调, 人间 “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以上转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第3卷》第272页,汪育才著《我为母校献思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1 次阅读|6 个评论
看《入夜,研究生在做些什么》有感
热度 5 shn2010 2011-3-20 00:45
刚刚看了戴世强老师写的博文《入夜,研究生在做些什么》,感觉非常有触动。 应该说,我就是戴老师笔下的那种成天呆在电脑面前得研究生了。实验室里有一台电脑,寝室里还有一本笔记本。每天早上去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之后就基本一直坐在电脑前;晚上十点半离开实验室回寝室之后,看着自己的笔记本,感觉不打开看看开心里面就不舒服,所以就忍不住会打开电脑来看一会儿,虽然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这学期我对自己的规划是: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提高制作PPT能力以及演讲能力,提高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学会各种实验分析手段,学会各种分析所用的程序,提高研究方案设计能力,打扎实有机化学的催化化学的理论知识。其中,提高文献阅读以及制作PPT能力,需要用到电脑,科学网上的很多关于如何写好论文之类的好资料,也需要在电脑面前阅读;而学习实验分析手段,以及学习有机化学、催化化学的理论知识,则需要去静下心来认真看书才行。但是,因为我的睡觉之外的时间中,基本所有时间都在电脑前渡过,而且面对电脑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去捧起手边的书来看,这就导致我基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有机化学、催化化学方面的知识了。鉴于在实验室根本不可能去看书,所以很有必要抽出时间来到自习教室认认真真地看看书。 现在我坐在电脑面前的时候,每天必做的事包括:打开QQ(隐身,很少聊天);打开QQ空间网站,看看朋友们的新动态;打开校内网,看看朋友们的新动态;打开优酷网,看看新视频,了解当天国家大事;打开学校BBS,浏览十大里面学校里面新鲜事;浏览本科所在大学BBS,娱乐;打开文献,看文献。 仔细想想上面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必要每天都花时间去做的。比如说,校内网现在大家都很沉寂了,空间难得有个人去留言,没必要每天都打开看几遍;本科时所在的大学BBS也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没有不要成天都看。相比起大多数同学来,我算是比较用功的了。但是其实我很明白,要想把科研做好,真正干出点事情来,我这样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我需要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尽量做到把有限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因为我读研某种程度上跨了专业,所以基础有些差,这明显是我的一个致命点,如果不弥补掉,将来的发展与创新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鉴于此,我对自己的时间做出如下安排: (1)、早上打开电脑之后登QQ,浏览学校BBS、QQ空间动态和优酷首页新闻,之后就打开文献; (2)、中午回寝午睡; (3)、午睡后到实验室看文献(或者写东西),做实验; (4)、晚饭后直接去教室,自习到十点回寝室; (5)、回寝室后自己娱乐,可以看看优酷,浏览本科所在大学BBS以及科学网上各种帖子。 又仔细思考了下,感觉这样的规划比较合理,也容易实施。从明天开始改变,呵呵
个人分类: 周末随笔|585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转载】
liuxuanxuan1 2010-11-7 10:04
本文谈谈设计学习的具体做法。与任何其它设计工作一样,学习设计也分总体设计和细部设计两类。 所谓学习的总体设计,指的是设定研究生阶段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当你慢慢老去的时候,就会发现:研究生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弥足珍贵的时机,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除了严格修身之外,要在学业上夯实基础,最要紧的是学会如何做学问,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宏观大视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要害问题,迎战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 爱因斯坦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定学习的总体目标时,应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课、听讲座报告、参加seminar、做作业、写论文等过程中,要随时总结从中学到的方法和诀窍,最好提高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随时检查自己的“方法论武器库”中是否不断在增添新品种,这些武器是否已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科研的实践中。 研究生学习大致分为修读学位课程和做学位论文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明确的界线,后一阶段开始得越早越好。不妨对两个阶段给出总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课程学习阶段,在上文所说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设想,努力拾遗补缺;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增加专业范围以外的知识;学位论文阶段,则视作科研实战的绝好机会,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千万别单纯为了获得学位而做论文。这一阶段处置得当,就一辈子受用,不管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所谓学习的细部设计,就是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计划。下面以我较为熟悉的数理力学专业为例展开阐述。 细部设计为实现自己的总体理想服务。其中又可细分为基础训练、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学习和论文写作训练四个部分。 ·基础训练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实践、英语等等,除了完成培养计划中所列各项以外,还应列出各自的“拾遗补缺”专项。集中进行基础训练的时间大多只有一年,要非常珍惜。除了纯数学的研究生,数学方面以学习应用数学基础为主,应涵盖与自己的专业所需的主要分支,我在乐乎博客里曾为理工科学子开过一个数学学习清单,待修改后会另写博文发布;除了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物理学方面,应该尽力把本科的普通物理的认识水平上升到理论物理学水平,至少在一个自己最常用的分支上有长进;同时兼顾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和实验技巧的训练;计算机科学方面,主要应学习最为实用的基础,然后在日常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英语方面,应着重提高实用型英语的水平,不必再在语法之类的条条框框上兜圈子了。所有这四个方面,都应该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专业知识在导师指导下,学好与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2-3门专业基础课,掌握最有用的经典知识体系和近代发展,通读文献的阶段开始得越早越好。有必要熟读一两本经典专著;在大量略读的基础上,啃透两三篇最重要的文献。 ·拓宽知识面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必要学好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发展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把握本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读好几本有关方法论的著述,例如,《科学研究的艺术》、《发现的种子》等等(在以前的博文里曾多次谈及)。若有余暇,应该读一点文史哲方面的书籍。 ·论文写作训练除了通过反复实践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外,不妨挤出一点时间,学习科技写作技巧的专著。 对以上各项应制定周密的学期学习计划以及月计划、周计划,使得细部设计得以逐步实现。 对每天的学习时间要做出合理分配。一般来说,头脑清醒时学艰深的知识,精力稍差时学通俗易懂的知识;大段时间读长篇著述,零碎时间学外语,睡觉之前读“闲书”。如此等等,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安排。当然,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最近在大连开会,与一些研究生导师聊天时,大家感到时下研究生承受压力较大(例如要在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等),要他们沉下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我也有此感觉,而且不大同意规定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在学习阶段定要发表论文,认为这好比让还在长羽毛的雏鸟下蛋一样,很不妥当;让博士生在学习阶段发表一篇普通论文,还算比较合理。在规定未改变之前,年青朋友们只有努力辛苦自己了。 上面还只是泛泛而谈,有些话题容今后细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8):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
热度 5 sqdai 2010-10-19 13:54
昨天谈及研究生应当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本文谈谈设计学习的具体做法。与任何其它设计工作一样,学习设计也分总体设计和细部设计两类。 所谓学习的总体设计,指的是设定研究生阶段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当你慢慢老去的时候,就会发现:研究生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弥足珍贵的时机,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除了严格修身之外,要在学业上夯实基础,最要紧的是学会如何做学问,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宏观大视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要害问题,迎战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 爱因斯坦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定学习的总体目标时,应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课、听讲座报告、参加seminar、做作业、写论文等过程中,要随时总结从中学到的方法和诀窍,最好提高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随时检查自己的方法论武器库中是否不断在增添新品种,这些武器是否已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科研的实践中。 研究生学习大致分为修读学位课程和做学位论文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没有明确的界线,后一阶段开始得越早越好。不妨对两个阶段给出总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在课程学习阶段,在上文所说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设想,努力拾遗补缺;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增加专业范围以外的知识;学位论文阶段,则视作科研实战的绝好机会,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千万别单纯为了获得学位而做论文。这一阶段处置得当,就一辈子受用,不管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所谓学习的细部设计,就是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计划。下面以我较为熟悉的数理力学专业为例展开阐述。 细部设计为实现自己的总体理想服务。其中又可细分为基础训练、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学习和论文写作训练四个部分。 基础训练 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实践、英语等等,除了完成培养计划中所列各项以外,还应列出各自的拾遗补缺专项。集中进行基础训练的时间大多只有一年,要非常珍惜。除了纯数学的研究生,数学方面以学习应用数学基础为主,应涵盖与自己的专业所需的主要分支,我在乐乎博客里曾为理工科学子开过一个数学学习清单,待修改后会另写博文发布;除了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物理学方面,应该尽力把本科的普通物理的认识水平上升到理论物理学水平,至少在一个自己最常用的分支上有长进;同时兼顾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和实验技巧的训练;计算机科学方面,主要应学习最为实用的基础,然后在日常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英语方面,应着重提高实用型英语的水平,不必再在语法之类的条条框框上兜圈子了。所有这四个方面,都应该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专业知识 在导师指导下,学好与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2-3门专业基础课,掌握最有用的经典知识体系和近代发展,通读文献的阶段开始得越早越好。有必要熟读一两本经典专著;在大量略读的基础上,啃透两三篇最重要的文献。 拓宽知识面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必要学好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发展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把握本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读好几本有关方法论的著述,例如,《科学研究的艺术》、《发现的种子》等等(在以前的博文里曾多次谈及)。若有余暇,应该读一点文史哲方面的书籍。 论文写作训练 除了通过反复实践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外,不妨挤出一点时间,学习科技写作技巧的专著。 对以上各项应制定周密的学期学习计划以及月计划、周计划,使得细部设计得以逐步实现。 对每天的学习时间要做出合理分配。一般来说,头脑清醒时学艰深的知识,精力稍差时学通俗易懂的知识;大段时间读长篇著述,零碎时间学外语,睡觉之前读闲书。如此等等,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安排。当然,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最近在大连开会,与一些研究生导师聊天时,大家感到时下研究生承受压力较大(例如要在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等),要他们沉下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我也有此感觉,而且不大同意规定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在学习阶段定要发表论文,认为这好比让还在长羽毛的雏鸟下蛋一样,很不妥当;让博士生在学习阶段发表一篇普通论文,还算比较合理。在规定未改变之前,年青朋友们只有努力辛苦自己了。 上面还只是泛泛而谈,有些话题容今后细说。 写于 2010 年 10 月 19 日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9438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