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络语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末闲话-25:网络语言小议
热度 7 sqdai 2014-8-10 12:10
活的语言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语言更是施展神威,使得这种变化越发显著,我们所熟悉的汉语就是这样。设想一下,让千余年前的大文豪韩愈死而复生,阅读当代中文著作,肯定是一头雾水,他不但读不了莫言,恐怕连中学生的网络文章也读不懂。笔者上了年纪,有时看博友的跟帖,得在请教后才能搞明白。 泛泛评说网络语言超过笔者的能力,今天就想从专业角度议一议两个近年来蹿红的新词——“给力”和“正能量”,其中有“力”、有“能量”,与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多少有点干系。 首先来赞一下“给力”这个词汇,它流行于华夏大地总共才四年,说汉语的老少爷们很喜欢把“给力”二字挂在嘴边。 据说,此词源于日本搞笑动漫作品《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孙悟空有一句牢骚话:“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其中“不给力”的含义是“与目标相去甚远”。 2010 年足球世界杯期间,随着“给力网”的出现,该词很快成了网络热门词汇。该词可用作形容词,指的是:牛,酷,棒,带劲,有意思,有震撼力等意思,也可用作动词,有给予力量,加油之意。 按字面,“给力”在力学中有“施加作用力”的意思,力学人常用“加力”来简言之。但“加力”无法取代“给力”,后者似乎有更多的温馨地施予力量的意味。 笔者试图找到“给力”的标准英译,没找到。按我们的专业,很简单,可在形式上译成“ force-giving ”或“ force-exerting ”,但翻译工作者不会这么译,会按情景和上述意思分别译出。 不管怎样,“给力”这个新词汇还是很给力的。 “正能量”一词流行得更晚,似乎源于一本励志畅销书的中译本《正能量》(理查德 · 斯曼著,李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年 8 月出版,原书名:“ Rip It up: 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 Life ”),我没有读过此书(包括原版和中文版),没搞清“正能量”一词是否在原著中显身(读过此书的博友可告诉我)。这一词汇在专业的角度上却使笔者有些许困惑。 从 60 年前我接触到力学开始,只知道“功”有正负之分,能量却总是正的,唯一的例外是,按选取的基准高度,重力势能可以是负的。而且在重力势能作用下的物体,往势能低的方向走(负向),所谓“水往低处流”就是这个道理。 按目前沿用的“正能量”说法,指的是“积极的能量”、“正向能量”。根据对偶性,有“正能量”,必有“负能量”,而“负能量”则闻所未闻。上个月去舟山参加学术会议,遇到一位好友,是一位正宗的理论物理学博士,我就此事向他咨询。他告诉我,上个世纪的这个时候,不少大物理学家(包括爱因斯坦)也搞不清楚是否存在负能量,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可能有其容身之地。后来,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一锤定音:“世上没有负能量”,他建立了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体系,严格地论证了:伴随着与一个变量有关的自由度的负能量,总是被伴随着另一个纵向自由度的正能量所补偿,所以负能量在实际上从不表现出来。狄拉克的理论得到了广泛承认。 于是,我在想,我们何必为连在微观世界里也“从不表现出来”的“负能量”而纠结呢?“能量”还有必要冠以“正”字吗? 话是这么说,“正能量”的说法越传越广,每天打开电视机,此词不绝于耳。现在人们把正能量理解为积极的能量,给予人向上的希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圆满幸福。这种用法倒是积极的。很少有人会像我那样“一根筋”地去寻思它的涵义。我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词汇,看起来“科学性”不那么强,会有生命力吗?我目前的答案是:有。君不见,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被很多科学家指证为伪造,如今还在不断传播,甚至被印上了英镑钞票。这个故事好像有利于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以上是周末写的闲话,作为对进一两个月紧张工作的一种调节。欢迎博友们陪我说闲话。 写于 2014 年 8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629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在网络语境下是否就应该使用网络语言?
arthurw321 2014-1-1 00:06
在网络语境下是否就应该使用网络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工具上使用的特殊词语和标点符号。而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种 , 和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 , 例如登陆、主页、病毒、域名。第二种 , 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第三种 , 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第四种 , 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 第一种是由于新生事物带来新的词汇 , 社会和语言从来都是不可分的 , 社会的发展势必带来语言的发展。 第二种网络新闻语言与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的语言并无区别 , 并且大多数网络新闻来源于其他媒体。 所以 , 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后两种网络语言形式上。 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专指后两种,主要是指最后一种,也即关注其狭义概念。 网络语言的分类别人已经做过了,就放在这里。一部分是来自于外语,主要是英文。一部分是来自于汉语谐音、方言、嬗变、析字、合音,甚至是妈妈语(比如东东,片片,漂漂……)不管怎么说,网络语言都还是有很多鲜明特征的,甚至有人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型的方言,是建立在网络拉近地理距离的基础上在网络上逐渐形成的。 普通人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视之为洪水猛兽 , 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汉语言的纯洁性 , 要坚决遏制。这代表了不上网的那些人,事实上这些人的年龄可能相对比较大,对网络并不了解,甚至从不上网。第二种认为网络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 给汉语言注人了新的活力 , 可以提倡。这基本上就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对待其持无限宽容态度。第三种认为“ 语竞网择 , 适者生存” , 网络语言可以顺其自然发展。 这一类人的代表不是网络深度使用者,他们在现实中一般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没有大把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第四种认为网络语言应由职能部门适当规范 , 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基本上代表学术界的看法。 要说我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其实我认为我应该算第三类。我觉得不需要规范网络语言,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即可。其实说一定范围,又偏向第四种了。 为何需要一定范围呢?因为随着网络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这个还情有可原)乃至粗俗不文明的现象也逐渐显露。网络语言逐渐由小圈子内部的“黑话”转变成整个网络通用的语言,负面影响也大大加剧(这其中,风行网络的卖萌现象难辞其咎)。 首先,网络语言依然还是汉语为主体,最多是变种,方言。首先是语法问题,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像“超、巨、呆了、毙了”等粘着语素都作为自由语素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有的自由语素又改变了词性。语法变异中英夹杂的现象也很多见,比如在句子里加 ing 表示正在进行,其实汉语没有这种语法。还有以数字符号替代句子,以无厘头无意义语句填充时间,都是问题。但是其实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大,一般来说都是中性,并没有很明显的褒贬。 其次,通过追求新奇便捷而肆意曲解或制造,从而获得一些全新的词汇。这样其实是负面效应最大的。人性其实善恶两面都有,但是善的一面通常是社会提倡的,使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述。网络语言依然只是小众化的语言,并非约定俗成。那网络语言用来干什么了?大多都用来表述恶的一面了。 在此我贴一段论文中的表述: 使用网络语言的年轻网民很多时候以自辱、自骂、自嘲为乐,同时也将这些辱骂嘲讽转嫁给其他人,也许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也会获得乐趣,但是不同圈子的人基本上就无法交流了。至于语言粗俗浅薄令人生厌,就更不胜枚举了。例如,在网络上,人的“食色性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扬。在这里,外国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影响,也难逃其咎。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很多小的分类,仅仅只能在圈内使用,一旦扩散到圈外,就很可能引起不良影响。对于网络语言,理应建立一种软性规范,通过宣传使其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从而将不良的网络语言拘束在小圈子内。 李铁范 , 张秋杭 .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 . 修辞学习 , 2006, 2: 021. 张云辉 . 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 . 中国语文 , 2007, 6: 531-535. 戚晓杰 . 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 . 修辞学习 , 2002, 3: 21. 吴传飞 .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3, 6: 102-105. 网络语言槪说 . 中囯经济出版社 , 2001.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1. 刘海燕 . 网络语言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2.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3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2012年流行语榜看社会网络语言变化
silversoft 2013-1-1 09:41
《咬文嚼字》杂志去年发布的流行词是“ Hold 住”(抓住机会),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词汇,具有声意俱佳的效果而流行。今年该杂志评选的十大流行词汇是: 1. 正能量 2. 元芳,你怎么看 ?3. 舌尖上 …4. 躺着也中枪 5. 高富帅 6. 中国式 …7. 压力山大 8. 赞 9. 最美 …10. 接地气。仔细看来,今年流行语更是“中西海外”合璧。 “能量”、“正面”两词在中西文中常用词汇,而“正能量”,“良性能量”在佛道修炼术语、海外媒体上和畅销书多见到类似词汇。“接地气”也是国学词汇。可见民间大众呼唤真正的、本土的或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的东西。但随着该词已经被众多政治人物引用,本意似乎已远离原有的语境和语义。可见当今社会发展之快速和热点涌现之多。第 7 压力山大(亚历山大)和另一未上榜但极度流行一词(江南 Style )属于中西合璧。 排行第 2 的词汇分别来自侦探影视剧主人公狄仁杰的口头禅。《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流行起来,除了商家炒作外,中国“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俗话说:东甜北咸,南辣西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是至理名言。当然,在食品危机的今天,“舌尖”虽小,责任重大。目前,民众的最低要求,仅仅是呼唤食品安全,让绿色生态食物回归到大众餐桌之上。 至于第 5 高帅富,则与当今社会的 2-8 定律有关:高收入群(富豪)如果与身高(运动员)、相貌(演员)深度叠加,无疑会改变高收入人群的分布曲线,进一步加大收入的两级分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否相抵触?联想到当前学术群体中的高帅富群体的崛起,对学术界今后的发展来看,福兮祸兮? 第 4 、 6 、 7 词汇,无疑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处于一种无奈情结与公共诉求。由于城乡社会之间的流动性增大,城镇化数量虽然达到 50% 的水平,但质量远未达标。刚刚进城的农村人口,要马上融入大城市社区的生活,仍然需要经过阵痛。希望今后的“中国式 … ”慢慢消失,逐渐让详细的法制条例来主导社会管理,逐步减少行政的干预。 第 9. 最美,无疑是对今后的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憧憬和体现,本质上和第 3 条是相通的。 可见,一个社会网络词汇的流行与否,与使用者的广泛度和本身词汇的新颖度有关,还与文化背景、媒体网络和艺术形式有关。最根本原因,当然还是与大众的物质精神诉求无门、民生保障不力。当然,社会大众心态如何,也是一大因素。 展望 2013 年,在国家改革大背景下和新思维的不断涌现,预计会有更多的源于国学大宝库和海内外鲜活的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嫁接、融合而成的新词汇产生,期待科学网 ( 界 ) 各位同仁的“中国 Style ”一定会涌现并走向世界。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
热度 1 wangyk 2012-12-31 01:40
[转载]《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
王 应 宽 转载 December 30, 2012 Beijing, China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 中新网12月30日电 30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热词“正能量”位居榜首。但今年最为火爆的“屌丝”等不在其中。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编制年度“十大流行语”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既要考虑到词语在当年的流行度,又要从语文伦理角度加以必要的考量,选优汰劣,力争通过“十大流行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一如既往,《咬文嚼字》坚持了自己一贯的选择标准,即:第一,重视语词的创新度,纯新闻性词语(如“表叔”“江南style”等)不选;第二,重视语词的规范度,以谐音、游戏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词语(如“童鞋”“大虾”等)不选;第三,重视语词的文明度,格调不高、低俗不雅的词语(如“屌丝”“蛋疼”等)不选。 “屌丝”2012年确实很火,甚至还上过《人民日报》,也有许多读者朋友建议收入。《咬文嚼字》曾几次组织专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的不雅、恶俗的趣味是很明显的,有违《咬文嚼字》收选“十大流行语”的第三条原则。最后,《咬文嚼字》拒绝了“屌丝”。 下面是《咬文嚼字》正式发布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 2012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编辑部 1)正能量。 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中文译名《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2)元芳,你怎么看?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狄仁杰遇到案情难解之处,时常会问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今年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网络事件。泉州有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一名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该句式于是迅速流行,人们多将它缀于某个句子或语段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3)舌尖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此纪录片的走红,使得 “舌尖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 “代言人”,灵活地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可以理解为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 生活 。 4)躺着也中枪。 一般而言,枪战中如果躺在地上,中枪的概率是最低的。“躺着也中枪”于是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被卷进是非。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剧中双方激烈打斗,某人装死,另一人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人,装死的人叫道“我靠! 躺着都能中枪!”现在也有人使用缩略形式“躺中”“躺枪”,还有人干脆说“中枪”,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5)高富帅。 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人,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准固定词组。“高富帅”和“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是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和女人。最初这两个词是网民对青春偶像剧和日本动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达了对虚拟世界里“高富帅”与“白富美”之间童话婚恋的艳羡,同时也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高富帅”和“白富美”现已成为日常生活里的热门词语。 6)中国式。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伸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 7)压力山大。 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这个词是由我国男女老少最为熟悉的外国人名“亚历山大”,通过谐音、暗喻演变过来的。前半部分谐音,后半部分暗喻。后来又出现变体“鸭梨山大”,更加诙谐有趣。“压力山大”一问世,就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来是交际上的需要,二来是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并且幽默感十足。 8)赞。 先在网络上流行,然后打入传统媒体,有动词、形容词两种用法。作动词的“赞”可以替代许多双音词:赞美、赞赏、赞叹、赞同、赞许,以及称赞、夸赞等。作为形容词的“赞”表示好,一说来源于台湾,理由是台湾有一家报纸评选的2011年台湾年度汉字就是“赞”字,一说吴方言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赞”表示好,如上海话里“蛮赞”便是很好的意思。 9)最美。 “最美丽”的简称,新兴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这种组合的流行始于“最美妈妈”。2011年,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们称赞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此后各种“最美”称号不断涌现,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 10)接地气。 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中江) 责任编辑:NN053 正能量 正能量1 正能量-广告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30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屌丝”也能漫天叫,真“他妈的 ”
热度 16 陈龙珠 2012-11-11 18:00
中国青年报《 网络时代悄然改变的“主流表达” 》提及人民日报采用“ 给力 ”、“ 屌丝 ”和“ 元芳 ”等网络流行词语。 在上述三个网络流行词语中,“给力”、“元芳体”并无粗俗之意,而“屌丝”一词至少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农村的许多老少来说,估计并不陌生:这词多用于争吵之中,表示极度鄙视对方之意;但也有用于熟人间私下聊天调侃的。 本博曾在长江边生活过17年,印象“屌丝”中的“丝”,有些地方的农村称为“毛”。这个词与国骂“他妈的 ”或“你妈的 ”,构成了涉及男、女生殖器来骂人最狠的二个不雅之词。 现在主管部门及其舆论传媒都认可并使用着“屌丝”,那么,国人整天又能开口闭口地使用“他妈的 ”了吗? 【除本文题目外,再试举一例,大家看看别扭不?】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得最好的时期,真“他妈的 ”!( 此处使用国骂词是加强赞赏的语气 )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9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旧闻新知 自我扫盲
热度 1 wyc 2012-3-9 15:08
上网经常遇到网络语言,尤其是博文,一些词莫明其妙,但很有趣、很活泼。年轻人很爱用,而我们这些老头子为了要了解当前一些事,不得不要跟上去了解一些,否则,我们要成 “ 外 ” 人? 这里摘录一些供参考;年轻人常用的词: 我不叫我,叫 --- 偶; 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 --- 晕; 见面不叫见面,叫 --- 聚会; 大哥不叫大哥,叫 --- 兄台; 看法不叫看法,叫 —— 意见; 有钱人不叫有钱人,叫 ——VIP ; 提意见不叫意见,叫 —— 拍砖, 支持不叫支持,叫 —— 顶; 吃不叫吃,叫 —— 撮; 姐姐不叫姐姐,叫 ——JJ ; 哥哥不叫哥哥,叫 ——GG ; 网名不叫网名,叫 ——ID ; 人不叫人,叫 —— 银, 年轻人不叫年轻人,叫 —— 小 P 孩; 蟑螂不叫蟑螂,叫 —— 小强; 什么不叫什么,叫 —— 虾米; 不要不叫不要,叫 —— 表; 喜欢不叫喜欢,叫 —— 稀饭; 这样子不叫这样子,叫 —— 酱紫; 好不叫好,叫 —— 强; 歌迷不叫歌迷,叫 —— 粉丝; 羡慕不叫羡慕,叫 —— 流口水; 高兴一下不叫高兴一下,叫 ——Happy ; 尴尬不叫尴尬,叫 —— 汗; 不喜欢不叫不喜欢,叫 —— 吐; 我爱你不叫我爱你,叫 —— 你去死; 变态不叫变态,叫 ——BT ; 佩服不叫佩服,叫 ——PF ; 看美女不叫看美女,叫 —— 鉴定; 好看不叫好看,叫 —— 养眼; 吃喝不叫吃喝,叫 —?? 埽 请人吃饭不叫请客,叫 —— 反腐败; 兴奋不叫兴奋,叫 ——High ; 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 —— 有料; 我吐不叫我吐,叫 ——METOO ; 昏倒不叫昏倒,叫 ——FT ; 再见不叫再见,叫 ——3166 ; 就是不叫就是,叫 ——9494 ; 原谅我不叫原谅我,叫 ——165 ; 我爱你不叫我爱你,叫 ——520 ; 倒霉不叫倒霉,叫 —— 衰; 工薪阶层不叫工薪阶层,叫 —— 上班一族; 总经理不叫总经理,叫 ——CEO 给力 : 读音为, gěilì ,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 “ 给力 ” 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 “ 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 ” 所谓 “ 不给力 ” 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 “ 给力 ” 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 2010 年世界杯期间, “ 给力 ” 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莆田方言 “ 给力 ” ( geli ),勤快的意思,淮北方言 “ 给力 ” ,具有加油的意思。 拉风 : 形容词的 “ 拉风 ” 当然是用得最多的,有 “ 酷、时尚、出色、前卫、性感 ……” 等意思。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表情、心情等,或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 达人 :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后来这个称呼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 现在用法中, “ 达人 ” 通常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我们常常听到 “ 恋爱达人、管理达人、数字达人 ⒂⒂ 锎锶恕 ?..... 之类的,这些 “ 达人 ” 就是指对某方面很厉害的意思。 在中文字典里, “ 达人 ” 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能够审时度势。出处唐 · 王勃《滕王阁序》: “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还有 杯具 :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与 “ 悲剧 ” 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 “ 杯具 ” 来代替 “ 悲剧 ” ,形容人、事、物。随着网络语言的流传,更出现了 “ 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 等 “ 箴言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选举中的个人贡献与制度建设
kejidaobao 2012-1-31 14:58
文/方唯硕 最近科学网上最热闹的是什么?不言自明,当然是院士选举结果。为什么在中国院士选举会引起这么多关注?有的人已经指出,在中国的院士头衔之下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包括在科学界甚至超出科学界的手眼通天和呼风唤雨的能量,以及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在内等太多的特权和利益。也许有人会说,院士真到了“手眼通天和呼风唤雨”的程度?这要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看看各地双聘乃至多聘院士的出现,看看中国顶尖高校北大清华把所有沾边的校友(特别是受益于院校合来并去的结果)都纳入自己的院士名单之中的做法,再看看自己或是朋友和熟人曾经遇到的在评审项目等活动中与院士们打交道的经历,这个说法应当不过分。请注意这是对一个团体而言,如果有人拿出个例来反驳我说“xxx不是这样的”,那我只能回答“你说的是个别现象”。 有人说把院士的特权取消,自然会减少这种热闹和麻烦,对此我“严重同意”(新学来的网络语言)。我所在的单位曾有3名科学院院士,分别是1980和1991年选举产生的,我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没有工程院。院士(当年称学部委员)对于我等平头百姓而言,除了有些高山仰止的感觉,以及坊间传闻的某个院士深不可测的水平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东西。其实当年院士们在物质条件上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当时的待遇主要还是按行政级别来排列,其实当今院士获得副部级待遇又何尝不是按行政级别办事)。至于在申请课题时是否有特别的好处?我当时没有接触过这些属于“老板”们的事务;但据我有限的经验,答案应该也是否定的。所以对院士的“礼遇”从终身制开始,再到今天蔚为壮观的景象,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给予院士们礼遇,大家反感的或者说对中国科学发展不但无利而且有害的,只是那些过度的、与贡献不相称的特权而已。 如何改变这种被称为“逆淘汰”的现象?如果“逆淘汰”不只是耸人听闻的新闻话题,如果这些年来中国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是前进而是停滞甚至倒退的话(特别是刨除了著名海龟们的贡献后),那么的确应当从制度设计上设法避免“逆淘汰”的发生。然而,即使本次落选的海龟也承认中国科学院的选举制度从字面上说还是严谨的。也许有人说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而且这种情况大家都深有感触(例如已有很多相对完善的法律条文,但具体执行时却千疮百孔),那么唯一的办法也许是推倒重来。 提个不“靠谱”的建议供大家一笑,干脆分别成立一个中国“土鳖”科学院和一个中国“海龟”科学院,各自建立自己的章程并选举院士。科学网也可在现有框架下设立一个“院士”专栏,供科学界同仁对院士选举的方方面面进行认真思考以及传播八卦消息,让大家能比较这两个科学院院士的水平和制度的优劣。如果有一天经过科学界全体投票,认为某个科学院的院士水平普遍低于另一个科学院,则撤销低水平的科学院,其原有院士由高水平科学院的院士甄别后或加入高水平科学院当院士,或干脆被淘汰出局。低水平科学院个别的人如果不服可以到美国科学院去碰碰运气。 最后再讨论几句个人贡献与制度建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是利益驱使的动物,不能指望单纯靠提高道德水准来解决问题。过去中国过于强调道德而忽视制度对人正面的激励及对负面的约束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大力提倡完善制度建设,我也是其中的一员。然而,任何制度在建立的初期,需要具有权威和道德感召力的个人推动制度的确立,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个人要以身作则,不能以各种理由带头破坏已经制订好的制度。在这点上,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是正面的例子,而有心要成为新一代彼得大帝的普京是负面的例子(不过普京至少在表面上尊重俄总统不能两次以上连选连任的制度安排)。有了良好的开头,此后大家就会按照规则办事,排斥不合规矩者。就算后来发现有不合理的条文,也需要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加以修改。如果有人带头破坏制度而不受惩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样学样,制度的大堤早晚会崩溃。 经过文化大革命后,1980年中国科学院补选学部委员。除了在1955年成立时的学部委员外,此后20多年就再没有新人进入学部。我看过回忆这次选举的文章,据说当时官方的最高层曾有一个推荐名单,但学部委员们力主自行决定人选,而且那次当选的学部委员也普遍得到认可。为什么那次院士们的自主行为被认为是宁可“犯上”而坚持学术独立精神的体现,而今天院士们的投票结果会受到来自科学界内部和外部如此激烈的双重抨击?有篇精选博文不仅指责院士们在著名海龟把院士选举变为公众话题后依然我行我素,还嘲笑说院士们将来还会以“学术独立”为由拒绝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就差直斥院士们不要脸了。 当“叫兽”的名称在网络上呼啸而过时,我也感到心里不舒服,因为自己不是那样的人,而被这个群体的某些个人所牵连。然而,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也需要思考怎么办。我希望首先要清除这样的败类(然而现实多少令人失望),并且在制度安排上减少乃至消除“叫兽”产生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考虑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让其他人对我这个人产生足够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院参与选举事务的有关院士出来回应公众的质疑,总比不理不睬更好,即使这个回应仍然让某些人不满意。我相信院士们并不比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准更低(如果说不是更高的话),但是大家对他们道德水准的要求恐怕决不限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不仅因为他们掌握了很多资源,而且也认为他们应当为后来者提供学习的榜样。即使有一天他们的特权被取消,我相信对于他们的学术造诣和道德示范方面的要求决不会因此而减少。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1-12-19博文)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陈平原苦口婆心给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补课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1-7-31 14:55
毕业典礼如何致辞?——警惕“根叔体”的负面效应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 今年5月初,我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汉语书面语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徘徊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当代中国的工作报告、专题演讲以及典礼致辞》,其中第三节“文体感的缺失”,专门批评当下中国人“说话”不看场合、不讲身份、不分雅俗,举的例子就是流传甚广的“根叔体”。 又到了毕业季节,媒体上争相报道,某某大学校长如何贴近年轻人,其“典礼致辞”夹杂大量网络语言,获得满堂掌声。原本我就担心,校长们群起效仿,会让“根叔体”变得俗不可耐。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幸而言中”。不管公众如何叫好,作为中文系教授,我有责任站出来,给这个方兴未艾的“热潮”泼泼冷水。 典礼性的场合需要庄严感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站什么位置说什么话——不是刻意讨好听众,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笼统地谈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还不够,必须考虑说话人所处位置、多大年龄、学养如何、为什么演说,然后才能确定“话”该怎么说。所谓“我手写我口”,不该演变成为不分场合“乱说话”。很明显,三五知己的聊天与万人集会上的演说不同,接受媒体采访与向领导汇报工作不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与课堂讲授不同,主持综艺节目与毕业典礼上致辞不同。而当下中国人的“说话”与“作文”,最大的毛病是因“不讲究”而“错位”——有故意“混搭”的,但更多的是不明就里。 嘉宾讲话,当然是说给听众听的,但也不全然——因为这个“听众”并非铁板一块,有虚有实,有男有女,有雅有俗,甚至还有现场与非现场之分。对于讲者来说,重要的是明了场合与主题,还有你自己的身份,再据此确定演讲风格。本来,政治家的竞选演说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舞台演出,并不适合文人学者,可电视直播看多了,很多走上讲坛的学者,举手投足间,竟模仿起前两者来。 典礼性的场合,需要的是庄严感,并不需要听众兴奋地尖叫或挥动荧光棒。这种场合的致辞,最好典雅些,并不祈求戏剧性,也不希望你即兴发挥。某种意义上,肃穆庄严的场合,“仪式感”大于实际内容。 但这种讲究“场合”及“文体”的演说传统,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比如,著名大学的毕业典礼,总的基调是温馨,但校长致辞一般不煽情。现在不一样了,听众不耐烦听你校长“絮絮叨叨”,希望你变得妙趣横生(最好像综艺节目主持人),于是,有了“根叔体”的风行一时。 “根叔体”不可取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不怎么打官腔,甚至穿插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新词,因而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惊呼,大学演讲从此进入“根叔时代”。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选择两段李校长的妙语,略作分析。从文体看,前一段是政府工作报告加文艺腔,后一段引来阵阵欢呼与尖叫,不外是插入了很多刚刚出现的网络“热词”: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兼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在如此隆重的颁授学位的典礼上,作为一校之长,没能打起精神,给学生神圣感与庄严感,反而为了博得年轻人的欢心,一味扮嫩,我以为不可取。这种期待现场观众掌声的心态,类似演艺明星,不太像高瞻远瞩、博学深思的大学校长。这讲稿应该是年轻秘书代拟的,问题在于,此举大获好评,各大学校长争相仿效,恨不得把当下各种可能招来掌声的流行语都纳入其中。 据《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根叔”传说》(2010年7月2日《文汇报》)称:“短短16分钟的演讲,2000余字的致辞,被掌声打断30次,引发了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毕业典礼演讲的‘走红’,势必给今年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可以想见,‘根叔’标杆在前,众校校长势必不敢‘怠慢’了今年的毕业典礼,临别赠言若再以空话、套话贯之,势必会显得out了。”其实,仪式感,更多与典雅的书面语相关,不能想象一所欧洲著名大学的校长会抛弃“语重心长”的教诲,而变得如此时尚与浅薄。 有“文体”意识才成“体统” 前有大学校长“哥的寂寞”,后有《人民日报》的很“给力”(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堂入室),整个中国的语言及文体,变得紊乱不堪——没大没小,无雅无俗。这种为讨好网民而放低姿态,乃至直接吸纳日本动漫新词,在我看来是“媚俗”,实在不值得鼓励(2011年3月18-24日《国际先驱导报》刊陈雪莲《“给力”背后的日语冲击波》,描述以动漫语言为主的日本词如何进入中国,并引述日本学者平井和之的话:“救救汉语。”)。 大学校长不同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专家学者也不同于娱乐明星,只因大家都寻求“最大受众”,希望“赢者通吃”,于是,文体上变成了“全民狂欢”。毕业典礼上致辞,本该是作为“文章”来认真经营的。娱乐常常有,能让你刻骨铭心、记忆一辈子的事情并不多。这样的场合,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好文章、大文章。对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1919),以及两位清华校长罗家伦、梅贻琦的就职演说(1928、1931)(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见《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见罗著《文化教育与青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梅贻琦:《就职演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341号,1931年12月4日),今天中国大学校长们的演说普遍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半个多世纪后,蔡、罗、梅的演讲稿依然让人怦然心动;而今日被热捧的“根叔体”,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世人遗忘。 回到毕业典礼,大学校长、教授代表、毕业生代表、家长代表,各有各的立场,也各有各的演说姿态。如果四者讲话大同小异,那绝对失败。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喜欢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那是虚伪;今天要求青年学生的讲话能体现政治家的风采,同样荒唐。扮老欠佳,装嫩也不好,关键是明白自己的位置及发言的姿态。 传统中国特别讲究“文章辨体”,从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以降,历朝历代不乏精彩的文体学论著。你可以嘲笑明人徐师曾将文体条分缕析到127类,未免过于琐碎,可他《文体明辨序》的说法不无道理:“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7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如果说过去的毛病是过于强调“文章必以体制为先”,有形式主义倾向;如今则是不问场合、不顾身份、不讲体式,怎么受欢迎就怎么说,这流弊其实更大。 表面看,根叔的演说很生动,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感受;可仔细观察,此乃社论(呼应政府工作报告)加文艺腔(对偶、排比、夸饰)加网络语言。如此大杂烩,每段话都有特定听众,也都能收获若干掌声,可整篇文章合起来,不成体统。这里所说的“体统”,无关政治立场,只是要求你站稳脚跟,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然,你也可以反叛或客串,但首先得有“文体”的意识在。在我看来,正因当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文体感,表达喜怒哀乐、得失成败、褒贬抑扬时,不是过,就是不及。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168 次阅读|6 个评论
语言遮蔽了什么?
胡业生 2011-3-12 10:44
网络语言遮蔽了什么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是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工具。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构建个性化,在方法论上与语境嵌入。一旦脱域,单从价值论上分析,必然忽略主体间性僭越其论域和能指。脱域分析网络语言抽象、重构其承载的功能,夸大了其本体性功能,实然性价值。割裂工具的主体无意识性,推测主体行为的结构、功能及动机是社会理性对“次序”的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哈里 * 伯杰( Harry Berger )认为,人有两种原始需要,一种是次序,不混乱,另一种是混乱、危险、新奇、神秘。 网络语言的一般性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和载体,作为客体,其本身具有客体的自然属性,包括其结构功能的特殊化,是“加工”后人类意识的外化与投射,内在包含着审美和价值。其次,具有社会性,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它承载着社会变迁动态性表征和发展逻辑。网络语言经过社会过渡后的精神、意识客观性存在。是主体间性存在的状态。具有运动性和时空限制的特性。主体的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需求,表达的工具尺度价值。工具之所以成为工具其来源是一种“具身化”认知,建构,是解构结果与形式。网络语言主体意向性普遍指向话语权,背后是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一种反应。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不同步性,相互充斥矛盾的外在表现。单从现象分析网络语言特点容易浅表化分析进路和思维逻辑。分析行为本身遵循的哲学进路是语言学转向之后的选择模式。就信息传播技术学视角来看,网络语言承载的内容是对现实环境的模拟性,选择性吸收建构,被媒体解释转述后的世界是带有个性化的非原生态信息,人一旦长期处于这种与现实割裂的拟态环境中(李普曼)对现实的判断会趋同发展。受众在“强场”氛围内寻找虚拟群体认同。加之人的偏见受情感之后使得异见在压力中沉默。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网络语言创新传播技术原因,张扬个性追求惊险新奇成为网络语言创造的心理原因。虚拟的时空成为网络语言的语境原因。网路语言取向的粗俗化、怪异化、错讹化化。网络语言遮蔽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路径。语言编码错乱使得这种语言传播只能在同质化,小范围内同意语反复。近年来借助“热点 ” 内容网路语言开始借壳上市,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开始借壳上市;例如 : “杯具”来源张爱玲小说中的语言,通过切换概念,模因等手段,来强化其表达的穿透性、合法性、独特性。本质是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追求心态。遮蔽在怪异的非人类语言背后是民族普遍的压力和心态变异与行为扭曲。 被评价为脑残的一代人,他们被谁整残了?社会的虚化和信仰的虚无,使得一代人价值的虚无,规则在创造性中被不信任。你说我脑残,我说你 out 了;你很可爱,因为你可怜没人爱;你是我的偶像,本意你是我呕吐的对象。语言遮蔽了价值观差异主体的审美和价值观。 网路语言依赖于语境,构建交流成为传播的基础性条件。而构境对能力需求强化传播者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在构境过程中为创新潮,超越规范和非逻辑表达关注,在价值多元社会中话语权争夺的残酷性。挑战使民众的快感、幸福感。依靠固化的思维很难突破时空,标新立异就成为常规性选择。 “怪异”“粗俗”错讹的幼体文化成为文化成长中的风景。幼体文化是主体对价值判断,在不成熟的心智下的行为方式与思维逻辑。网络语言的幼稚性,使得传播范围局限在非官方生活化语境中。通过统计分析,目前,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研究文章全都发表在地方性刊物中,这个现象说明,此命题没有成为显学,没有进入主流大家关注,是问题本身没有价值还是提不上台面呢?这其实同样遮蔽出我们研究主体一定范围内研究脱离了现实,缺乏想象和特有的敏感性。语言的变异本质是文化发展的断裂,是浅表文化、快餐文化、文化荒漠化、文化断根的结果。文化脱根与寻根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可否认,我国是文化大国,博士和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我们没有诺贝尔奖。我们的年轻大学生素质令人堪忧。网络语言遮蔽了历史的积累毒素是文化成了怪胎,不能一味外归因。不从根上探究原因,一味骂春晚小品的低俗是没有价值的。国学热,不是简单教条的复古,民族需要担当和精神层面的培养和积淀。 这种渗透于市场特性效益率至上的语言概括。不再关注传统规范,转向多元性调指,与传统文化断裂。网路语言呈现出与时代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特征:简约性,差异性,经济性,景象性,娱乐性,隐喻性。网络语言一旦被接受,认可,其复杂性便体现出来,趋同的选择性造成一种认可,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依附性创新模拟复制被网络语言这种特性遮蔽了。选择权利被压迫条件下同主体间差异性价值诉求被市场追求的高效性逻辑压制。深层次本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属性及发展与多元性之间存在的巨大能力。为取悦观众,风趣形象、直观、易受便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其中最普遍的是无根文化,价值认同的虚无化本质。同时对垄断性话语权的一种隐性争夺。例如春节晚会低俗小品和百家讲坛的演绎历史等商品文化,军事文化寻根进程被异化的现象。
3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规划选题建议摘编---语言学
timy 2011-3-6 23:10
语言学 语言理论研究;汉语与亲属语言比较研究;濒危语言研究;语音和语言技术应用研究; 汉语词汇中文信息处理研究;句法和语义的互动研究;语言类型特征调查分析;语言接触研究;地理语言学研究; 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少数民族语法的结合研究;现代汉字系统研究;汉字历史及理论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音韵学研究; 专书和断代训诂研究;词源研究;对外汉语研究;汉字认知与学习规律研究;城市语言研究;方言岛研究;网络语言调查研究; 汉语失语症语言能力测查量表研制;计算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工程研究;知识推理和语义计算研究; 民族语言类型学研究;民族语言生态调查研究; 多语对比研究;语料库研究;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数据库建设。
个人分类: 自然语言处理|0 个评论
神马、人生、博客、点击率与真本事
热度 23 gfcao 2011-2-15 14:51
一句网络语言“神马都是浮云”成了现在的最流行语,估计比蔡明当年的那句“为什么呢?”流传还要广泛。 人生是“神马”?没错,与浮云相比,只是时间上的差别,天空云卷云舒不过瞬间之事,而人生则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但相对于遥远的过去与未来,区区数十年何足道哉,所以,人生如浮云也有一定道理。曾庆平老兄发表一篇雄文《人生可不可以规划?》文章认为,人生是可以规划的,而且应该尽早规划,我在曾兄的文章后评论道:“人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天赋与后天的努力,而天赋是不需要规划的,一个人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是你挡也挡不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不需要规划,即使规划了也是被父母师长规划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会带给被规划人的痛苦!”曾兄回复道:“人的基因都是被规划的,人生当然可以被规划!”我不是搞生物医学的,不知曾兄所说的基因被规划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近亲不能结婚,如果指的是这个的话,姑且把它看作一种规划,不过这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按照杂交优化理论,应该全世界不同种族的人相互婚配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基因规划。我特佩服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东北哥们,讨了个纯种的洋妞,听说那后代既聪明又漂亮。 我们且不说人生是否真的可以被规划,有谁能回答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生是被规划出来的?”或者说“按照规划成就了人生?”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被某种意念规划,从课内到课外,从幼儿园到大学,无时无刻不在被规划着,可结果如何呢?最终还得让拿着美国绿卡的海龟们来教育大家,这是一个人生被规划的范例。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个过程,其核心是快乐!人生的快乐不是一个人的快乐,而是所有人的快乐,所以人肯定不能只为了自己快乐。 不扯人生了,说博客,博客是“神马”?是浮云,是虚拟世界,可笑的是,有些人太把博客当回事,为点击率挖空心思,为不被精选大叫不平。本人其实也很看重点击率,看重精选,过去也曾为点击率兴奋过,为精选沾沾自喜过。坦率地说,写篇精选并不难,注意题材就行了,至于有没有道理并不重要,你看那些精选,有多少是真知灼见?有些甚至是胡言乱语,都怪大家把精选看得太重。博客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包括秉性,我不同意人生可以被规划的说法,但我同意人生需要修炼,人要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需要修炼,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恐怕也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博客可以帮助你修炼。记得我第一次吵架(不是指被骂)是与一位叫“四琴”先生的博主,他现在好像不在科学网了,现在想起来感到很惭愧,“四琴”先生的评论其实并无恶意,大概是因为我刚被匿名者气跑到精英网站有种一朝被蛇咬的感觉,与“四琴”争执不休,如果是现在,我相信一定会一笑置之。这要归功于那些匿名的骂客还有一些读不懂别人的文章便自以为是大放厥词的博主。在骂客中我觉得最逗的还是那个 YC ,因为我写了篇关于海龟自杀的文章,气得 YC 心急火燎、暴跳如雷,那时,我一直以为她是个毛头小子,后来有人“密报”,此乃东华俏娇娘,多亏了我没学那河东狮吼,否则岂不是亵渎了佳人,以后还如何相见?:) 这些年我看淡了很多事,不能不说有博客一份功劳,因为博客让我开始思考过去通常没有时间思考或不想思考的问题。回想有一年申报南粤优秀教师,我个人不想报,同事怂恿说:“有奖金的,拿了奖金请我们吃饭。”学院把我报上去了,可有关部门称:“南粤优秀必须首先是市优秀,市优秀必须是校优秀。”我一下火了,据理力争道:“你们的意思是不是以后不管什么优秀大家都不必谦让,什么都要抢?你们觉得我不够优秀吗?是省里哪份文件有这样的规定?”结果“吵”来了一个南粤优秀。我以为可以发点小财,没想到奖金不仅不够请客,还倒贴了我两瓶好酒,真是“得不偿失”。第二年申报全国优秀,我是坚决不报了,但学校有关部门推荐了我,专家评审会上,我真诚地说:“它对于我没有多大意义,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吧。”接着我又调侃道:“我现在正在修炼,希望别把我的功夫破了”,结果他们把我“赶”出了评审会场,评审完后喊我回来,宣布我作为第一候选人报送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我再次表明了我的意思,最终校领导表示尊重我的意见。不过事后听说全国优秀是有奖金的,我这个后悔呀,早知道应该跟他们商量一下,优秀给别人,奖金归我,我也好请科学网的酒鬼们饱喝一顿啊。标榜了半天自己,无非想说:“神马都是浮云”,何必当真? 只有一样不是浮云,那就是真本事,如果说在科学网收获最大的人是谁,我敢说,我一定是其中之一,谓予不信,我数给你听: 1 、科学网让我提高了文字水平。只要比较一下我开博之初与现在的博文不难看出前后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不费吹灰之力洋洋洒洒敲下数千字读起来还不算赖的文章。 2 、初懂了古典诗词。我很怀念昌凤兄在的那些日子,科学网上的数学同行不多,而精通古典诗词的数学家就数马兄了,在他的指导下,我与丫头、丽丹你来我往,相互调侃,在“游戏”中学会了如何填写古典诗词,马兄还用特快给我寄来了两本古典诗词的书,至今摆放在我办公室的案头。遗憾的是,昌凤兄真的成了“神马都是浮云”,从科学网蒸发了。 3 、初懂了摄影。我拍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但要说摄影,最多刚刚起步,多亏了李学宽与吴飞鹏两位博友,如果不是他们的鼓励与“讽刺挖苦”,我肯定还是个摄影的门外汉,现在至少一只脚踏在门内,一只脚踏在门外,我一心想把门外的那只脚也踏进门内,不知何日梦想成真。 有人来科学网是为了纯粹的休闲,有人来科学网是肩负重任,欲拯救中国科学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最初来科学网也是为了休闲,可发现科学网成了我生活之外的课堂,至于我谈的那些教学与科研不过是我的副产品,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又成全了我另一番“事业”,一些杂志包括权威的教育杂志发表了我不少博文,而这些文章是我过去没时间写的,其中一些想法成了我编写教材的指南。你们说,谁的收获最大?
个人分类: 随笔|4779 次阅读|57 个评论
从网络炒作谈开去:人生观、审美观、审丑观、社会价值论
carldy 2010-10-20 11:22
现在的网络功能,实在是超出常人的想象能力,它可以让一个人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国内外。 别的不说,就拿当前大学生谈论极为频繁的芙蓉姐、凤姐,以及其他数不尽的姐姐们。这不,这一段时间又出来一个小月月。 这网络实在能挑战人类的审美极限,根据词汇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再造一个审丑极限了。本人绝没有讽刺这些姐姐们的含义,而是想思考一下:一个简单的网络web,竟然可以一瞬间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思维,究竟为何物? 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死的,本身没有意义,只有使用语言的人,才能赋予语言以生命力。 看来,网络就是制造语言的大师了。至于这大师造出来的语言,是什么性质的,就值得大家反思了,至少要睁大眼睛,才能辨别清楚。 这里引用一段出自《21世纪英文报》英汉对照的小文,专门探讨小月月故事的。 美耶,丑耶,自有众人评说。 【备注】出处如下: http://www.i21st.cn/story/942.html Antics of virtual star cause a Net storm 小月月: 审丑 文化的极致演绎 She may be plump and big-boned but she acts like a delicate schoolgirl. Wearing 15-centimeter-high stiletto heels and a gaudy turtleneck sweater, shes a fashion queen in her own eyes. 她身材健硕,臃肿,却偏要装成娇弱女生。她脚踩 15 厘米的 恨天高 ,身穿花哨俗气的高领毛衣,以 时尚女王 自居。 She strips in a hotel room to woo her new boyfriend in front of her pal; she rolls on the ground in hysterics; and later throws up at lunch. But its all outrageous, attention-seeking behavior. 在酒店房间里,她竟然当着朋友的面向新男友脱衣示爱,并在地板上竭斯底里地打滚;随后的午餐上,她又吃了吐,吐了吃。不过她的一切骇人举动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Yes, shes an exhibitionist. But, strangely enough, people cant get enough of her. 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暴露狂,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人们竟然对她着迷。 Her name is Xiao Yueyue, or Little Moon, and she is arguably a fictional figure created in a post on Tianya.cn at 11:45 am on October 5. 小月月 可以说是一个虚构人物(尽管这尚有争议),出自 10 月 5 日 上午 11 点 45 分在天涯社区发表的一个帖子。 A Shanghai-based writer, alias Rongrong, grumbles about how her holiday was ruined by the eccentric behavior of her friend, Xiao Yueyue, who spent two days at the Expo. 帖子的作者蓉荣(化名)住在上海,作为东道主,她接待朋友小月月游览世博。然而小月月在这两天中的怪癖举动,让蓉荣哭诉自己的假期就这么给毁了。 Full of weirdness and obscenities, the diary-style post got over 30 million hits and 80,000 comments within five days. 短短 5 天时间,这篇充斥着怪异与猥亵的日记帖,点击率超过 3000 万,网友评论多达 8 万余条。 Special discussion groups, a fan base, comic strips and Xiao Yueyue inspired goods soon spun off from the online frenzy around a woman whose identity is still obscure. 尽管小月月的身份还未得到证实,网上讨论小组, 拜月教 ,漫画以及 小月月 衍生品已经迅速蹿红网络,掀起一阵狂潮。 The heartthrob, 150 cm tall and weighing 80 kg , is undeniable proof of the Internets power to create instant celebrity. But compared to previous online sensations, namely Sister Lotus and Sister Phoenix, Xiao Yueyue has challenged the publics tolerance for ugliness and gross behavior. 身高 150cm ,体重 80 公斤的 万人迷 小月月无疑再次验证了网络一夜成名的力量。但与之前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与凤姐相比,小月月再度挑战了人们的审丑能力。 Gao Yingjun, the chief entertainment editor of Tianya.cn said: The reason Xiao Yueyue has become a sensation is that she is really shabby and indecent. 天涯社区娱乐版主编高英俊(音译)表示: 小月月之所以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她真的够丑陋、够恶俗。 The writer vividly describes her in a way which arouses netizens curiosity about privacy and profanity. 作者用网络语言极为生动地把小月月的极品行为展示在读者面前,激起了读者对于他人隐私以及亵渎行为的窥探欲。 Tianya.cn has launched a survey, asking if Xiao Yueyue was a drop-dead beauty, would you still love the story? 天涯社区发起一项调查:如果小月月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你还会如此对这个故事如此疯狂吗? Most respondents said no, according to Gao. 高英俊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网民选择了不会。 We feel pressure everywhere. We need something to amuse us, said Fan Chaowen, 27, a sales manager in a trade company in Shanghai . He has been following the post since the holiday. 27 岁的方超文(音译)是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他表示: 生活充斥着压力,我们需要一些消遣。 自打国庆假期以来,他一直在网上关注着小月月事件的发展。 However, fans might suddenly find that their fantasy girl doesnt exist. Nosey netizens, as usual, have launched a search for the lady. 然而, 拜月一族 或许有天会突然发现他们的 月神 根本就纯属虚构。喜欢刨根问底的网民像往常一样,已经开始对小月月进行人肉搜索了。 People began to doubt the stories credibility. But the author insists they are true in an online interview on Sunday. 尽管人们开始质疑该事件的真实性,但就在上周日,帖子作者在接受网上采访时,坚称确有此人,确有此事。 Insiders of online star-making say Xiao Yueyue is obviously just cleverly choreographed hype. No matter whether she is real or not, Xiao Yueyue has already become famous. Bad news has wings, said Li Shuang, a Beijing-based online star promoter. On the Internet, extremely nasty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famous than nice people. 据知情的网络炒手透露,很显然,这次的小月月事件又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炒作。北京某网站的网络推手李爽(音译)表示: 不管小月月是否真实存在,她已经名声大噪。真所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网络世界里,越是恶俗的人物越容易走红。 In a survey on Tianya.cn, 68.5 percent of netizens said they simply enjoyed watching entertaining and amusing things. 天涯社区的一项调查显示: 68.5% 的网民表示他们只是是单纯地热衷于围观看热闹。 In normal circumstances Xiao Yueyue would be a loser. People get the same enjoyment reading about her abnormal behavior as they do watching Charlie Chaplin comedies, said Jing Tiankui, 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院研究员景天逵(音译)说: 按照常理,小月月绝对不会取得成功。人们在阅读她雷人行为时,获得了与观看查理 卓别林喜剧时同样的乐趣。 Online sensations like Xiao Yueyue offend viewers sensibilities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provoked into condemning her behavior, calling her names and feeling morally superior, Jing said. 景天逵(音译)说: 像小月月这样的网络轰动事件对看客们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以致激发了人们批判小月月的雷人行径,谈论她的名字,确实获得了一种优越感。 (Translator Editor: Tracy AND Lily) 【备注】想练习一下英文听力的,可以打开网站的mp3试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3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