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印象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美术史学家朱铭先生
zlyang 2020-8-9 16:03
纪念美术史学家 朱铭 先生 朱铭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江苏泰州。1954年至1956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01月25日02时20分,朱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4岁。 著名美术史学家朱铭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7e4f600102xl1s.html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朱铭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101/t20110130_6148609.html 朱铭先生雕塑 http://www.sdada.edu.cn/info/1013/20219.htm julie123123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fdf8f50102v0sz.html julie123123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fdf8f50102v0sz.html 俺不认识朱铭先生,更不懂艺术。只是早年拜读过朱铭先生的《外国美术史》, 1986年版 。 朱铭 先生对“印象派绘画”的介绍,除了专业的艺术眼光,简直还是一位哲学家的眼光! http://book.kongfz.com/20242/1015547649/ ,就是这个样子的(精装厚本) 朱铭 先生对“ 印象派绘画 ”的介绍,和 汤川秀树 对 相对论物理学 的介绍,合在一起,促使俺产生了某种奇妙的感觉。 网上搜了搜,朱铭先生已于2011年仙逝了。发个短文,和汇集朱铭先生的一些网上搜集到的照片,纪念一下吧! 汤川秀树先生也已于1981年仙逝了。随便, 纪念 汤川秀树 先生 。 汤川秀树 ゆかわ ひでき Hideki Yukawa( 1907-01-23 ~ 1981-09-0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9,Hideki Yukawa - Biographical - 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49/summary/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49/yukawa/facts/ 参考资料: 朱铭(山东工艺美院教授)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9%93%AD/13006753#viewPageContent 民盟山东省委宣传部,2011-01-25,民盟省委原主委朱铭同志逝世 http://www.sdmm.org.cn/bencandy.php?fid=20id=1365 大众网,2011-01-30,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朱铭同志逝世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101/t20110130_6148609.html 工艺美院校史馆,2016-01-31,怀念著名美术史学家朱铭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7e4f600102xl1s.html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01-25,朱铭先生追思会(11-05-05) http://www.sdada.edu.cn/xwsy/ztxw/a2011n2/zmxszsh_11_05_05_.htm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6-12-13,朱铭先生雕塑落成揭幕仪式举行 http://www.sdada.edu.cn/info/1013/20219.htm julie123123,2014-09-02,追寻父辈的足印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系第一位系主任朱铭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fdf8f50102v0sz.html 2011年1月25日,一场 感冒 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常年的 心脏病 以及退休后不断地沉浸在回忆录的书写中,使父亲的身体极度脆弱。在临终前的日子里父亲曾欣慰的说回忆录的完成了却了他最终的心事,让他再无牵挂。 朱铭. 外国美术史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汤川秀树. 经典物理学(一)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相关链接: 2010-08-26,印象派绘画是认知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644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本质|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雅憩,理解印象派
kexueren07 2018-2-24 22:29
  “塞尚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东西,以用来替代克洛德 · 莫奈的糟糕的科学。大约到 1880 年,他发现了这种东西。在普罗旺斯的埃克斯城,塞尚得到了一个启示,即他已经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因为当他凝视着熟悉的景观的时候,他开始不再把它当作光的方式,也不再把它当作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游戏者来理解,而是把它本身当作目的,当作一个带有强烈情感的对象来理解。从那时起,塞尚开始创作形式,来表达他在那些他已学会观察的东西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什么东西都可以看作是纯粹的形式,而在纯粹的形式后面潜藏着可以给人带来快感的神秘意味。 人们到达现实的道路不止一条。有些艺术家似乎是通过纯粹的想象力来到达现实的,无须任何没有想象力的东西的帮助。他们不需要物质的梯子来帮助他们走出某种事物。这类艺术家是最好的音乐家和建筑师,塞尚不属于这一类。塞尚的作品对于他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梯子中的横档,而在这个梯子的顶部将是完全的表达。他的整个后半生就是一个向理想攀登的过程。对于他来说,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手段、一个阶梯、一个手杖、一个抓手或一块垫脚石,就是某种一旦实现了他的目标之后就准备丢弃的东西。对于他来说,这些画就是一些实验,他把它们扔到树丛中,或者丢在空地中。成为未来一帮不走运的批评家的绊脚石。 他生命中真正要做的事不是画出来,而是实现自我拯救。塞尚的任意两幅画注定会有深刻的不同,他从来没有想要重复自己,他无法静立不动,这就是为什么整整一代彼此不同的艺术家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的原因。 究竟一枝玫瑰是什么东西呢?某种东西特定的意义是什么呢?一只船的本质当然不在于它勾起了紫帆商船队的幻象,或者说它可以运煤去纽卡斯尔。把一只船完全隔绝开来看,将它从人以及人的紧迫的活动和虚构的历史中剥离开来看,这时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依然对其作出情感反应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纯粹的形式,以及纯粹的形式背后的东西,使一只船获得了自己的意味。塞尚终其一生所表达的,就是在这些东西之中感受到的情感。新运动的第二个特点,是一种从塞尚那儿继承下来的、对本身被视作目的的东西的热烈兴趣。他们就是凭借这种意识,去消灭所有横亘在他们自己和事物纯粹的形式之间的东西。他们觉得,做一个艺术家就足够了。曾经有多少富有禀赋的人,甚至是天才,因为试图做些别的什么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啊!”—— 克莱夫·贝尔(《艺术》 p120~123 ) 傍晚,当一抹斜阳透过雅憩并不明净的玻璃窗照到头枕抱枕躺在沙发上的我身上,读到克莱夫·贝尔 关于塞尚的这段评论, 我竟然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相邻的包厢里听起来已经换了三位新客人,两男一女,女生一直在向两个估计是她朋友的男人讲述她的丈夫的种种虽然让她感觉难以忍受但还不至于和他离婚的表现。听起来他们刚结婚四个月,而且已经有了孩子,听起来那男的结婚前对她言听计从,但之后要求多多。我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零星听到的几句,就让我奇怪:那女的既然都看到了那些,居然还和他过下去了?但她的两位男性朋友显然和我的看法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她丈夫本质是很爱她的,只是需要调教。 “ 是吗是吗? ” 那女的一直在发出这样的问句,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要把自己人生中很重要并且她自己最有发言权的问题通过语言向他人求解。她不会自己观察、分析、判断吗?她对他人的表述是完全真实的吗?我或者她的那两位异性朋友的判断又真的具有参考价值吗?这个时候出现在克莱夫 · 贝尔笔下的塞尚让我明白:面对真正想要了解的事物,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许是沉默的,但它对于那种被称为“物自体”或“本质现实”之物或人的纯粹的凝视,会让他们无须借助与外在之人的语言沟通而看到、感受到更多。这样的凝视现在已经被无穷无尽话唠般却未必不添油加醋或隐藏真相的 描述、评判替代了,这大概正是这个傍晚,这抹斜阳和它所代表的印象派对于本质现实的关注带给 我感动的 原因吧。 雅憩安静的时光就是天堂,这个下午,此刻,我觉得自己真正理解了印象派 。 印象主义已经教会人们在作品本身当中寻找艺术的意味,而不是在外部世界的情感和利害关系中来寻找这种意味。 —— 克莱夫 · 贝尔《艺术》 p113 ——记于2017年9月22日
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的印象派摄影:卡片机傻拍2014(35)
热度 2 zlyang 2014-12-30 20:14
大师的 印象派摄影: 卡片机傻拍 2014(35) 佳能卡片机 SX170 IS 试拍。 请您指教! 只压缩,未做其它调整。 刚才拍摄的。ISO 1600! (1) (2) (3) (4) (5) (6) (7) 另外的地方 (1) (2)
3366 次阅读|4 个评论
印象派海棠花:2014傻拍(2)
热度 7 zlyang 2014-3-31 19:28
印象派海棠花:2014傻拍(2) Cannon 550D + 新镜头。 除了缩小外,没有其它调整。 有一阵子没用单反相机拍摄了。都不知道掌握曝光量、景深了。 沮丧。该怎么练习? 光 圈3.2,快门1/400秒,焦距110左右 。成了印象派摄影了。 怎么回事? 卡片机 SX170 IS 景深明显大! 感谢您的指教! (1) (2) 印象在沮丧中! ……
410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印象派这帮画画犊子
gediyao 2013-12-2 20:48
导师跟我们说在上海博物馆二楼的某一个展厅里高贵而优雅地挂着《从巴比松到印象派》来自克拉克艺术馆私人珍藏的名画。去过之后,发现这里你可以看到柯罗,米勒,卢梭等巴比松派画家的画和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等印象派画家的画;你可以看到兴奋地拿着宣传单排队等候的男女老少的音容笑貌;你也可以看到各种奇装异服和另类打扮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和类似艺术家的存在;你还可以看到勤恳的小学娃,中学娃,高中娃以至于大学娃拿着花花绿绿的小本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毫不廉耻地表明,我属于这一类的大学娃,当时还恨不得瞬间长长了脖子,将眼睛贴到画布上去,零距离欣赏名画。)甚至,你更可以看到,慌忙穿梭于大厅中穿着制服特别的一群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先生,请不要拍照了!哎哎,那边的小姐,说了几遍了,不要拍了!) 如果说,死亡真的就像到了隔壁一样,一百年前的那些伟大的画家们当时若是正好又逛到了展览画厅这个“隔壁”,看着此情此景,心里是如何想的呢,还是又拿起了画笔,捕捉下这展厅里瞬间的律动? 印像派何以如此受欢迎? 初生牛犊不怕虎 如果非要将印象派比作什么,用脚趾头一想,我非常想叫它“犊子窝”。犊子是啥呢,小牛!印象派这帮画画犊子,了不得,拍了老虎的屁股,抓了老虎的尾巴,扯了老虎的胡须,历经一系列挣扎,厮杀和拼搏之后,不仅成功从虎口脱险,晋级小土豪,还“盛气凌然”地对老虎说,“走,哥儿们,咖啡馆喝酒去。” 老虎也愿意鞍前马后做朋友。(至于老虎是啥,我知道你懂的。不清楚的话,可以问图书馆大妈,她能唠叨很多。) 印象派本不是一个十分严谨正式的派别团体,仅仅是一群热爱绘画有着相同艺术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印象派一共自己组织和举办了八次展览,与庞大的沙龙机构相抗衡。正是这仅仅八次的展览轰动了世界,掀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帘幕。他们甚至邀请女画家登堂入展,他们尊重女性,欣赏女性作品散发的独有的迷人气质。如卡莎特( Mary Cassatt )和莫里索( Berthe Morisot )。 (Mary Cassatt 1844 ~ 1926) (Berthe Morisot 1841--1895) 痴迷的画画疯子 当你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绘画的作品时,无论是塞纳河,农村屋舍,林间小道,火车站还是热闹的舞会,上档次的剧院包厢或优美的芭蕾舞,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画面中的安宁和愉悦。你可能会想象画家们作画时也是如此的愉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画画从来都是体力和脑力的重活,甚至疯狂的人甘愿将生命奉献给画画精神上的愉悦。 雷诺阿的《红磨坊界的舞会》场面很大,人物众多,十分喧闹嘈杂,想要将整个热闹喧腾的场面瞬间地捕捉下来又是何等的容易。 德加对于赛马有着偏执的热爱,他是 Longchamp 赛马场的常客。“ where the modern public went, the modern painter was quick to follow.” 德加的《赛马》贡献给世人的或许不是骏马奔驰时的英姿煞爽,而是当马处于快速运动时马的躯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扭曲。这源于在仔细研读爱德华( Eadweard Muybridge )拍摄的一组马奔跑的照片和相关著作之后,德加对生命体运动真实形态的感悟。这在他之后所画的大量的浴女画中,也能看到扭曲的存在。我个人不知道表现的这种扭曲有多大意义,但是德加对于绘画的态度很让人感动。 莫奈出生在诺曼底半岛的海边,海浪,晨光,海鸥,船帆都是他儿时最美的记忆。莫奈多次辛苦绕到象鼻山后面,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心里最美好的瞬间,却险些被涨潮的潮水卷进大海。莫奈有一次想要来一些新奇和挑战,在当时火车这个铁块儿头算是最时新的东西之一了。莫奈跟火车站站长说,我想画火车,并希望火车站里充满浓烟。几经周旋,站长答应为莫奈关闭站台一天,并将停靠的火车都放出浓烟。莫奈在烟雾弥漫的站台里,如痴如醉地画着以至于后来差点被浓烟呛得昏迷。 画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放弃传统的绘画题材,走出画室去捕捉大自然景色中的瞬间性表现和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他们感受到光的魅力,他们大胆地用色彩来画阴影,用色调的直接对比和反差来表现立体起伏感和体积感;他们接受并掌握了小方头笔刷,完全将笔触与图像形状结合在一起,让那些兴奋的小点在画面中欢快的跳跃;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畏惧和排斥新的科技 — 摄影技术,并成功地利用摄影照片创作了优秀的作品。 马奈并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的画家,但是他是莫奈的好朋友,他深深地影响着印象派的其他一些画家。他的《奥林匹亚》一经展出,便震惊四座,将黑人女仆藏在厚重的背景里,强烈的黑白对比衬托出前景的奥林匹亚。这幅画不像西方传统油画一样,前中后景别层次鲜明,而是剔除了景深感,更加平面化,用笔用色也更简约,减少了很大部分的中间色调,仅仅关注整个画面气氛的渲染。这在当时学院派绘画盛行的时代无异于另类!恰似李宇春对峙于宋祖英的感觉。(仅仅做个比较,没有太多意思 ) 莫奈晚期贡献给世人的睡莲,最能表现莫奈画作的特色:光之颤动和画面的律动。在画展中,看到莫奈的一幅《溪中鹅》,色彩丰富亮丽,白鹅憨态可掬,短小遒劲的笔触眉飞色舞地四处欢腾,眯着眼睛看画,似乎触碰到了透明的光。 我最欣赏德加的是他匠心独运的构图,他善于将空间进行分割,并使用大开大合的交叉线,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结构画面。《演出前》,主体人物芭蕾舞女一排列于画面上方三分之一的地方,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空无一物的深灰色地面,这和中国国画中以虚写实,计白当黑有异曲同工之妙,留给人无穷尽的想象。 毕沙罗温暖的《村落 - 冬天的印象》,雷诺阿欢快的《船上的午宴》,巴齐耶平静的《家庭聚会》,卡勒波特别开生面的《刨木工》,莫里索充满着母性光辉的《摇篮》,卡萨特的《母子或正在喂奶的母亲》还有其他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都充盈着 现世的人、景、物、情以及 流露着自然和真实。 总结 “最迟从印象派的风景画开始,在客体性和主体性之间已无法作出区分了,那是由于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的缘故。” -- 苏珊•维斯 “印象派绘画使人着迷的是抽去了对象的物质性( Entmaterialisierung des Gegenstaendlichen )。”“这样,人们觉得更贴近了自然。” -- 迈耶尔 - 戈瑞夫 自从去了画展之后,这段时间都在看印象派的相关论著和纪录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印象派的日常生活》以及《印象主义》等,说实在头有点晕了。 摘抄以上两段做为理论上的总结,我觉得“客体性和主体性之间已无法作出区分了”和中国古代剑侠追求的“人剑合一”,中国文人画追求的“身心合一”以及中国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大致不谋而合吧。 结合自己写生时的经历,与自然和实景零距离相拥时,好似有一种魔力,画着画着就难以停下来,难以思考,难以做作着急地为画作编写当代绘画赖以生存的“概念”,似乎我手中的笔和画布上的色彩,只是一个与自然通话的透明介质,只是替大自然说出了它说不出的话语,那种感觉奇妙极了! 然而,末了,我还想加上一句,印象派绝对不是神话!我们不需要什么神话,我们只需要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把它捧上天,也可以挑它的刺,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欣赏就好了 。
个人分类: 雅论|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陕甘的美国人与他的印象派艺术馆
sivaxin 2013-11-4 22:26
周五偷得浮生半日闲,到上博看开展一个多月的特展“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在美国访学的这一年中,除了游历了东岸西岸几所著名学府之外,最大的收获是几乎逛遍了美国几大美术馆,而印象派的画作自然是美术馆之旅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精神佳肴。在国内能看到上乘的印象派的作品十分难得,这次特展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 整个展出以风景、肖象、静物三个版块来呈现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晨的印象:卡片机傻拍2013(5)
热度 3 zlyang 2013-10-29 11:47
早晨的印象:卡片机傻拍2013(5) 新买的佳能卡片机 SX170 IS 试拍,您看该相机有木有毛病? 请您指教! 只压缩,未做其它调整。感觉对焦不好掌握。印象派雾霾摄影。昨天早晨拍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872年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内的著名画作《 印象·日出 》 (法文:Impression, soleil levant)Impression, Sunrise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c/Claude_Monet%2C_Impression%2C_soleil_levant%2C_1872.jpg Oil on canvas, Dimensions 48 cm × 63 cm (18.9 in × 24.8 in) Location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本组照片还具有卡米耶· 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风格! Camille Pissarro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mille_Pissarro
6399 次阅读|9 个评论
印象派的天空和海洋
热度 16 zhangyuxiu 2013-6-5 21:57
今天有个要好的同事说想下班后到我家那边散步看海上落日。于是,我们在外边吃过晚餐,就一边聊天,一边信步往海口西海岸走去。晚霞映红了海面,夕阳下人们悠闲地漫步,情侣在暮色中甜蜜地拥抱,一派慢调生活场景。天空、云、海在晚霞映照下呈现出莫奈绘画中的色调。美啊!如果经常能这样把脚步放慢一点儿,身边的美丽就不会被我们忽略,我们就不用总是到远方去寻找风景了。
5451 次阅读|36 个评论
无派非大师手机摄影!(印象派)
热度 11 zlyang 2013-5-15 12:39
无派非大师手机摄影!(印象派) 无派先生的前两幅构 图,达到何等水平? (1) (2) 下面是印象派牡丹: (3) (4) (5) (6) 无派非大师欢迎您的点评! (补1) (补2) (补3) 偶得印象派效果一张。印象,太印象了!
4896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一组手机糊!(印象派摄影)
热度 7 zlyang 2013-5-9 20:46
一组手机糊!(印象派摄影) 这组摄影,系印象派非大师真傻(不狂、无派)先生亲摄于2013-05-02晚19:30左右,是继毕沙罗、莫奈之后的厚现代摄影。原作不十分珍贵,价格非优惠,只售1000000英镑/张!数量不多,请速**。 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6440.html 莫奈 (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4793.html 从不狂非大师的摄影探索看,傍晚光线暗,用老式手机可以拍摄出印象派摄影,如: 2013-04-09《一组手机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78624.html 如果是白天,一般是比较古典主义的摄影。当有雾霾时,也可以呈现现代摄影效果,如: 2013-01-30《送您雾霾中的朦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57882.html 介绍印象派正宗绘画大师的网址: 毕沙罗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mille_Pissarro http://www.abcgallery.com/P/pissaro/pissaro.html 莫奈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ude_Monet http://www.abcgallery.com/M/monet/monet.html (1) (2) (3) (4) (5) (6) 另外增加一幅梵高(后期印象派)风格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ncent_van_Gogh (7)Irises (8)鸢尾花,有6大花瓣:3个合拢,3个张开。 木有想到啊!2个博文同时热门。感谢大家!感谢科学网!
57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这样的傍晚,印象派不?
热度 20 zhangyuxiu 2012-12-20 15:21
这样的傍晚,印象派不?
着一笠烟雨静候天光破云 聆三清妙音也号如是我闻 ————作者:杜敏彪 也是用手机拍的。 1 2 3
3665 次阅读|42 个评论
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的答案——读《希利尔讲艺术史》
qianlivan 2012-3-24 14:56
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的答案——读《希利尔讲艺术史》
我从来对艺术一窍不通,但是中学时算是好学生,美术课、历史课是认真听了的。虽然这些课有时候讲得莫名奇妙,但是由于我对人名特别敏感,还是记住了不少名字,例如乔托(原因是昆明有一种糕点叫荞坨,-_-|||)、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因为小时候有一部动画片叫《忍者神龟》)、达 · 芬奇(虽然也有《忍者神龟》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那幅画,另外就是达 · 芬奇还是一位科学家)、莫奈(记住这个名字确实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吸引人)、毕加索(因为《格尔尼卡》,但我确实没能理解,虽然美术老师不断强调这很厉害,但当我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也答不上来。感觉就是书上说厉害,所以厉害)。不过说实话,我一直没有太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出现那么多画家,但却单把这几位拿出来重点说,并且他们的画有些似乎有点“粗制滥造”。 关于这些画家为什么为人称道的问题一直都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只不过这些不像科学问题那么困扰我。前段时间在自助图书馆的书堆里看到一本给小孩子讲艺术史的书——《希利尔讲艺术史》。放到正常情况下,我估计不会借来看,但是最近自助图书馆里的书质量实在是太差了。但是事后证明,我得感谢那些低质量的书,因为它们给我提供了一个读这本讲艺术史的书的机会。 古代埃及的绘画我多少看过一些,纪录片里经常出现。这些绘画的特点就是不真实,里面的人物怎么看怎么别扭。原因为何,我也说不上。这本书里提到,“古埃及画像遵守的是‘正面侧身律’”,人物都是扭曲的。这个规则是古埃及画师必须遵守的,他们只能这么画。这真是很奇特的一件事。 真正画得逼真的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第一位我们确切知道名字的画家是“希腊绘画之父”——波利格诺托斯。不过,和我一直以为的不一样,画的逼真的画并不一定是好的画。事实上,希腊人的绘画并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们的雕塑和建筑让他们很出名。古希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什么惊人的艺术,不过有一些基督徒在地下墓穴里创造的壁画,这些壁画并没有比古埃及高明多少。 真正值得重点关注的就是文艺复兴,此时期的画家画的画比之前一千年以来的画都好。这时就提到乔托了,不过从书里唯一能看出的乔托的伟大事迹就是能徒手画圆,其他的似乎也没有提到。总而言之,就是一千年的平淡无奇之后似乎是突然出现了一些画画得非常好的画家。我觉得第一位真正值得一提的画家是马萨乔,因为他成功地做到了以往所有画家都没有做到的事——让画面有立体感,也就是透视的效果。其他的画家都争相研究和临摹马萨乔的画。马萨乔之后的画家对绘画进行了很多改进,不过很多只是艺术方面的,比如在圣母旁边画两个小天使之类。 像马萨乔创造性地发展出透视那样的成就并不多。凡 ·艾克兄弟改进油画可能算得上一个。油画的出现使得画家不用再在湿石灰墙上画画,也不用再画蛋彩画,油画也可以保持色彩永远鲜艳。 下一个要提到的名字 —— 约翰·康斯太勃尔 可能也不是很响亮,但我觉得他的成就比得上马萨乔。事实上要按照景物本来的颜色画画是非常不容易的,例如,画家能找到的最白的白色也比不上雨天阴沉天空的白色亮,那么要表现天空的明亮,画面的其他部分就要更暗一些才能衬托出天空的明亮,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实上,康斯太勃尔想出了一种办法可以让画面的色彩更亮。“他在给画上色时,不像通常那样均衡平滑地涂上颜料,而是把颜料涂成许多小小的厚厚的色块。”“……康斯太勃尔在画田野时,会画成许多单独的小色块,有绿色、黄色还有蓝色。奇怪的是,这样画出的田野整个看起来也还是绿色。当然,要是你凑得很近,还是可以看出来画面有三种不同的颜色。但只要你稍微后退一点,就会发现整幅画都是亮绿色,而且比均衡上色的画面看起来更亮。”这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我想可能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大约和人眼的频率响应有关,黄、绿、蓝经过和人眼响应卷积,大致可以合成整个可见光频谱,这样就可以是画面比较亮? 和康斯太勃尔的这个发现有关的就是莫奈的画。莫奈的很多画都是低分辨率的,“像素”很少,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画。按照本科时光学老师的话说,像莫奈这样的印象派画家,他们画的不是景物,而是波前!相比莫奈,马奈的画“像素”就更多些。而保罗 ·塞尚的画更有立体感,但是不得不说,我觉得莫奈的画最像在捕捉波前。 再往后的画家的画带给我的冲击可能更多是哲学上的,比如非物象画,“既然有照相机可以拍照,拍出来的相片十分逼真,画家又干吗老是把画画得那么真呢?画家干嘛费力去画摄像师按一下相机快门就能得到的东西呢?”至于毕加索的画,我终于明白了,他是想尝试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东西画到一个画面里。 这本书里还讲了雕塑和建筑。相比绘画,我对雕塑和建筑了解得更少,问题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很多雕像人物的眼睛没有瞳孔,就是一个白球?书里提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雕塑家都希望刻出来的眼睛和真实的大小形状一样。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眼球外表面是没有任何孔的,所以雕塑家觉得要是在雕像眼球上刻一个孔会很不合适。”不过,一个法国人,让 ·安东尼 ·乌敦发明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眼珠上刻了一个深深的洞,作为瞳孔,然后用浮雕刻出虹膜。眼睛中余下的大理石部分作为眼睛的白色部分,他让这部分稍稍向外凸出,让光照到上面。”我觉得这个发明和之前马萨乔发明透视、康斯太勃尔发明让画面更亮的方法的重要性是同一量级的。 看完这本书,我改变了对艺术的看法。其实艺术离生活可以很近,只是有时候需要一个合适的人、一本合适的书来给我们指引。
个人分类: 读书|7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站在莫奈画前
热度 1 harveyho 2011-5-21 05:45
站在莫奈画前
很喜欢莫奈的画,典型的印象派笔触,不讲究形似,却追求光影的感受。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画派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纪元。一批优秀的绘画作 品出现,几位画家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梵高,莫奈,马奈,塞尚,高更...这些画家的作品几乎件件是无价之宝。如有出售,经常以亿美元计。 其中,莫奈的睡莲系列很有名。这是他在他自家的花园(加上日式桥)的写生作品。任何一个美术馆都以能拥有他的一幅画而自豪。 先父很喜欢莫奈,画了很多草垛,及变幻的颜色。他的一生都都没梦想到,也没机会看到莫奈作品的真迹。 在慕尼黑开会的空隙,专门去了慕尼黑现代美术馆。朋友的 iPhone有GPS, 所以比较顺利找到。还以为要门票,却是不用,只有寄存包才需付费。专门问了,可不可以带相机,允许。惊喜的是,其中就有好几位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包括莫奈。最难得,美术馆里面允许无闪光照相。 于是,就这样站在了莫奈,梵高, Klimt等等大师的画面前。对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夫复何求? 莫奈的睡莲: 这是同一个展厅的莫奈的另一幅画: 先父畅生所画之草垛:
个人分类: 绘画|6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25日
xupeiyang 2011-2-25 07:53
1841年,法国印象派大师 雷诺阿 诞辰 1903年,速射武器的发明者 加特林 去世 1933年, 日本 因中国问题退出 国际联盟 1949年, 重庆号巡洋舰 在上海起义 1998年, 金大中 当选韩国总统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睹高更绘画真迹
harveyho 2010-10-25 05:06
余昕先生对高更的一幅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是什么?往哪里去 (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 有着精彩的 评论 .说实话,虽然我自少就知道这位后印象派大画家( 因家庭关系 ),却一直对他的画远不如对他的好友凡高那么热衷,觉得他画里的人土里土气的(因画的人很多是太平洋小岛的土著). 这当然是少不更事.其实高更这些以当地原居民为题材的画是另辟蹊径, 开绘画史上的一个门派(原始主义派Primitivism) .因为他画的是他周边的人,是他们的生活,风俗, 以富有想象力的笔,反映当地人的 生,老,病,... 国内类型的例子是陈丹青三十年前的西藏组画,那可是在当时的中国画坛的一股旋风. 读书,对高更的故事略知一二.如他与凡高共处期间,两人性格都忧郁。因什么事争执,凡高拿起一把刮胡刀,高更吓得夺门而出(从此没回来)。凡高平静下来后懊悔不已,竟然把自己的耳朵的耳垂割下来,还为受伤的自己画了自画像。 高更生活一直很贫困。也厌世。所以特想象那种捕鱼吃野果(live on fish and fruit),没有勾心斗角的生活.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那么热衷太平洋的小岛的安静生活。 在慕尼黑现代美术馆幸运一睹高更绘画真迹。下图名 The Birth,一岛民生完小孩,一仆人抱着小孩。是否与那副名画相通? 把画的铭牌也照下来: 下图Four Breton Women作于1886年。 、 下图Landscape on Martinique作于1887年。 高更的图在世上极少有出售,有也是天价(几千万美元),尤其是他画作中的精品。 再附两幅网上下载的高更作品:
个人分类: 绘画|7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