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大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热度 4 bioysy 2012-1-30 13:44
原文网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69/39/5_1.html 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战略部 在盲目自恋者看来,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尾随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正在加速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衰落。而实际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传统贵族国家集团看到了新兴国家替代自己统治地位的发展趋势根本无法用正常手段加以阻止时,旨在于颠覆首领中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必然来临了。 鉴于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发动者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使当前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不得不考虑放弃希特勒的直接领土夺取、血睲杀戮的愚蠢做法,而是采取暗战的形式,把战争的动机隐藏起来,用毛泽东发明的“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利用时空差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法,将敌对势力在空间上隔离,在时间上错开,先擒诸侯,再取大王,目标直指中国,最迟不超过本世纪20年代灭掉中国。 在白宫的地下室里,美国暗战的绝密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在此之前,已经拿下了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很快就会拿下叙利亚、伊朗,之后还会拿下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在这个过程中离间中国的友好国家,利用国内矛盾改变俄罗斯颜色和积极的对华政策,胁迫巴基斯坦偏离中国,唆使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趁火打劫,挑拨巴西等国隔岸观火,再对中国进行石油禁运,最后就是肢解中国了。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由濒临垂死的美国发动,欧洲跟随的一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分隔开、打完一仗再打一仗、温水煮青蛙式的、局部硝烟顺序解决、让最后的对手在最后一刻才明白的战争。 一、美国为什么要将目标指向中国? 中美关系是什么关系?不同政治立场的派别各有不同的解读,大略可分为三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是西方老牌工业国的代表,中国则是新兴工业国的代表。左派认为:二者是社会主义老大和资本主义老大的对峙。右派认为:二者的区别是集权国家与民主国家的不同。 纵观历史,这三种观点都未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美中关系的实质是一个盘踞在人类社会顶端的贵族化国家与迅速强大起来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至于中国选择什么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无关大局,只要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就必然成为美国要摧毁的目标,就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与社会制度无关一样。因此,美国并不期望用民主制度来改造中国,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咄咄逼人的中华民族打压下去,民主的叫嚣仅仅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手段。 当今世界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它们是人类社会的贵族和统治者,现有的世界秩序就是由这些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欧美国家从事最高端的社会分工,它们创造知识、它们垄断科学、它们制定规则、它们决定其它国家的生死存亡。按照这个秩序,其它国家和民族都只能匍伏在它们的脚下,从事低端制造、廉价服务和提供资源。在这个秩序中,只能允许中国爬升到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用廉价劳动力为贵族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中国超越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是对贵族国家的挑战。 是欧洲国家创造了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并把这种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形成了被普遍承认的全球秩序。但中国的崛起却来源于不同的文明,对欧美国家来说,就如同是异端的重新抬头,就和波斯复兴、阿拉伯复兴一样,都被看成是洪水猛兽,一旦成长为世界的一极,原有的国际秩序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中,是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的。 按照中国领导人的想法,我们自己发展自己,和平崛起,不去得罪别人,与美国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应该可以相安无事。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对美国而言就是一场零和游戏。一个地球容不得二主,中国强大了,美国就必然死亡。 任何一个战略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即使是和平崛起,也会在事实上造成美国的衰落、溃败甚至解体。这是因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霸权息息相关,美国的生存方式并不依赖本国民众的劳动效率和一般性的国际交换,而是依赖于霸权下的国际掠夺。一旦失去了全球老大的霸权地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将丧失,美国民众赖依生存的基础就会彻底跨掉,美国号令天下的生存方式将不复存在,这对习惯了靠掠夺全世界财富而骄奢淫逸的美国来说,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中国的崛起在主观上不去招惹美国,但在客观上也将成为美国生存方式的终结者,鉴于此,不管中国如何向美国示好,也不能阻止美国为其核心利益而灭掉中国的决心。 二、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怎样才能不招惹美国和其它西方列强呢?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成为例外,就是中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只当老二,跟随美国共主全球。这也是美国统治者曾经热烈追求的目标——中美的双赢游戏。 而这个游戏必须遵循美国制定的如下规则:(1)中国必须服从美国的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和政治霸权。甘当老二,成为全球黑社会老大的帮凶。(2)按照美国的理想去统治世界,与美国一起去扳倒伊朗、朝鲜、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刺头国家。(3)尊重和维持美国科技大国的地位,协助美国转型为知识产品全球核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也会协助中国成为物质产品和制造业的全球核心。(4)这样就可形成美国为第一层级,中国、欧洲、日本和其它发达国家为第二层级,新兴经济体为第三层级,剩余国家为第四层级的世界秩序。 如果中国同意美国未来世界秩序的安排,不管欧洲、日本、俄罗斯如何反对,中美双雄共主世界的计划都不可阻挡,因为只要中美两国达成一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反对力量都不堪一击,包括曾经被美国政府资助的中国国内带路党也会被他们的主子无情出卖。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只要能与中国实现双赢,他们还可以统治世界100年!至于那些用钱豢养的走狗,是烹是宰都无所谓了。 但是,当美国手下的老二,并不能使中国获得永久的安全,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按照美国的承诺,这条路线可以给中国50年左右的国际生存安全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中。如果把和平和发展设定为我们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条道路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条道路的安全性是以中美之间的约定为前提的,但约定本身并不能排除毁约的风险,更不能排除期限过后的扼杀阴谋。美国的政党轮替制度增加了双边约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中国同意甘当老二,成为与美国的科技文明相匹配的制造业伙伴,跟随美国去肃清伊朗、朝鲜、中南美洲反美政权后,中国的战略屏障就不复存在,自己的武功也荒废了,对于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来说,只要为毁约付出的代价小于毁约带来的利益,它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美国回头来收拾中国就犹如探囊取物。更何况,让中国当老二,盎克鲁.撒克逊人的英国是咽不下这口恶气的,欧洲的贵族意识容不得中华民族与他们平起平坐,欧美国家一起对中国进行暗算是迟早的事,这条道路危机四伏,它虽然可以给中国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但绝对不是永久和平,蜜月过后就是卸磨杀驴!要选择这条为虎作伥的道路,其结果将与南宋政权同样自取灭亡。 还有一条道路是中国独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表达的决心。但是,目标的设计者过于天真了,他们认为只要中国谁也不招惹、谁也不得罪,就可以得到国际认同而和平发展了。他们完全不明白中华崛起在逻辑上就意味着对美国的宣战,中美之间你死我活的对决将不可避免!因此,当中华崛起作为战略目标时,当局是否作好了与霸权国家决一死战的准备?中华崛起绝对不是自己勤劳致富的小康过程,而是把昔日霸主掀翻在地、用新的全球规则代替旧规则的过程,是要和全球霸主进行博弈、决一雌雄的过程,如果连这一实质都看不到,所谓中华崛起就只是个美妙的梦想。 中国的崛起已经把国家命运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选择题前,第一种选择是中美合流,尊美为大,从短期看,可使中国成为全球的二爷,获得更大利益,但从长期看,却是一个欲擒故纵的陷阱。若中国为了与美国进行利益交换而背叛国际同盟,当美国在中国的配合下将不驯服的中小对手收拾干净后,最后要收拾的就是中国了,到那时,中国根本就不可能有反抗之力。因此,中美和谐新秩序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的灭亡,只不过在时间表上延迟30-50年罢了。 第二种选择是我行我素的独立发展,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美之间核心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必然把崛起的中国当作其霸权的终结者而进行阻击,全面对抗和打击不可避免。这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决战将在20年内打响,究竟以什么样的结果收场也无法预料,但可以预料的是两个巨人只会有一个能够生存到下一世纪,或者是美国霸权的瓦解,导致美利坚和众国的分崩离析,或者是中国溃败,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分裂为七到八个中等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因为没有战略纵深,只能成为经济发达的软体动物,而西部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则会因为没有出海口而被封闭起来。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将彻底终结。 中国怎么办?中华民族何去何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国内各种思想潮流的纷争,在这场民族存亡的选择面前都显得视野狭小,无论是左中右的主张,与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大考验相比,都不过是犬吠鸡鸣,中国需要的是救国于存亡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三、自立山头——中国民族生存的唯一正确选择 跟随美国当二爷,看起来可使中国受惠50年,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缴械投降,中华民族的政治版图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这条路是断不能走的。 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也就是自立山头。尽管中国主观并不想改变国际旧秩序,也不想与国际主流势力叫板,但在客观上却必是你死我活,在这条路上,与霸权美国狭路相逢,一场殊死搏斗,无论怎么躲也躲不开。中国面对的是世界头号霸权国家,以及跟随这个国家的受益于旧国际秩序的国家集团,它们在联合国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居绝对优势地位。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迎战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旧秩序集团。这是实力上不对称的战争,这样的中国保卫战怎么打呢? 其实,这样的不对称战争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打过许多场了,在朝鲜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受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失败,新中国具有打赢不对称战争的血统!因为它的缔造者曾经是以弱胜强的高手,一支穿草鞋、扛步枪、破衣烂衫的泥腿子部队,竟然把蒋介石几百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打得落花流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把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撵到三八线上,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历史法则产生新的认识。以往,史学家都认为:人类历史和丛林法则极其相似,谁强悍谁就能占据生物链的顶端成为王者。虽然也有个别以弱胜强的例子,但那仅是历史的偶然,这种小概率事件并不妨碍在长周期大对抗中实力决定成败的历史法则,数千年来皆如此。但这个法则被毛泽东改变了,他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称为纸老虎,并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次不可思议地战胜了一个个强大对手,风卷残云、所向披靡,一辈子不断取得在实力上不对称战争的胜利,这样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设想,如果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拥有现在的国内生产力和国防能力,根本就不会惧怕世界上的任何对手。毛泽东的成功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他留下的古今中外没有先例的这段经典历史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研究。 遗憾的是,中国现今的当政者把毛泽东的法宝遗忘了,而作为朝鲜战争手下败将的美国,却成了毛泽东的膜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双方的角色来了一次互换,这就是中国当局被美国学生的“巧实力”不断痛揙的原因。 毛泽东的法宝是什么?说到底只有两条:一条是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发动人民战争,把敌人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是他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第二条就是实事求是,洞察敌我的优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用智慧打仗。他所总结的战略战术远远超过了孙子兵法:“武装割据”、“土地改革”、“农村包围城市”、“运动战、游击战”、“稳准狠”、“声东击西”、“围城打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留恋一城一地,重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军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这两个东西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一个是根,以民为根,深深扎在人民的土壤中。一个是巧,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利用敌人在空间上、时间上、结构上的任何一点疏漏,迎头痛击。这就是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逢战必胜的原因。 但是,当代中国的当政者,却将毛泽东的法宝渐渐丢弃了。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本身并没有错,延着这条路线,国家富裕了起来,国力一天天壮大。但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当局与国外资本越走越近,而与人民群众却渐行渐远,尽干一些为自己集团谋利益的事,用政府权力将国家财产倾斜性的转移给少数人,让公务员尽享特权,默许贪污腐败肆意横行,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却被边缘化了。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智慧。不仅没有能力再号召一场同仇敌忾的人民战争,连自己的执政地位都摇摇欲坠,不得不把“维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样的执政集团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领导人民进行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生存的战争。因此,中国执政者对自身错误执政路线的反思和觉醒,才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反思和觉醒,不仅取决于对民族大义的良知,更取决于同利益集团的决裂。 四、利益集团是亡国的祸根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段光照千秋、精彩绝伦的篇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无私无畏的斗争,报国之心让无数青年义无反顾,成千上万的理想主义者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抛头颅洒热血参加了这场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建立人民政权而前赴后继的运动,使5000年历史的改朝换代相形见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数千年的封建皇权从此而彻底终结了,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什么才是人民政权?人民怎样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样板,就这样,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发挥出了积极和强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直到1956年,中国社会经济初步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基本实现。但,这只是中国百年苦难过后的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解决了人民政权如何建立、如何行使的问题。 一党制下个人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在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年后就暴露了出来,从1957年起,自上而下的各种运动就连绵不绝,而所有的运动都在于贯彻领袖的思想,而不是人民的意愿,而领袖的思想可以不受任何制约,也不需要进行听证和论证,不需要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这就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完全取决于领袖的个人好恶。很疑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完人,无论多么英明的领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领袖决定一切的机制不可避免要出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千古绝唱的伟大领袖,但再伟大的领袖也不是万智万能的,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什么才是社会主义道路?农民自己搞个副业就不是社会主义吗?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他告诉人民:搞自留地和副业就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了,就必须批判。从此,毛泽东把自己定位成人民的导师。但导师认定的社会主义却没有让人民摆脱贫困,也渐渐地失去了民心,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第二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毛泽东已经发现了在共产党政权中出现“特权阶层”的问题,但他没有考虑如何从制度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把它归结为接班人的问题,为此兴师动众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用“两条路线的斗争”掩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本质问题,把革命演绎成用一帮人换掉另一帮人,而不是制度创新,决定由林彪取代既定接班人。但事与愿违,出了913事件,使毛泽东的接班人计划无果而终。由领袖自己决定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谁,这仍然是一种帝王立嗣的传统意识,显然毛泽东只想到了自己应该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想到用科学的程序和机制、由人民大众来选择领导人才更符合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自立接班人失败的原因,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既得利益者的问题。 在毛泽东时代,既得利益者还仅限于高级干部拥有一些老百姓享受不到的特权,官二代还没有进入政权接管期,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教育,还使不少官二代毅然走出父辈的光环,融于工农兵之中,并以此为荣。因此,在那个时代,既得利益者还处于对社会危害不大、可控的范围内。 但是,当前的中国在凶险恶劣的国际形势下,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没有解决的两大难题却已经恶性地发展成国家的心腹大患,不除掉这两个大患,中国就不能战胜强敌、渡过险关。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领袖地位和如何产生的问题。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源于遵义会议,但他却没有将接班人问题交给新的“遵义会议”去决定,这就是他的历史悲剧。领袖应该产生于民主的土壤,而不是“钦定天下”;领袖应该是科学决策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只有坚持遵义会议的机制和方向,坚持民主原则,吸纳全民族、全人类智慧,中国才能再一次产生卓越的领袖团队,才有战胜强大敌人的希望。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不对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中国的溃败将不可避免,千百万先驱舍生忘死换来的江山社稷、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承和统一都将在20年内被彻底葬送。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使中国在国际对垒中溃败灭亡的祸根。 让我们看看既得利益集团是如何从内部摧毁这个国家的: ▲依靠国家权力为公职人员谋求特殊利益,仅在退休待遇上,就出现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普通公民三个渠道的巨大差别,公职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享受数倍于普通百姓的待遇,势必造成人群的割裂和对立,更不用说在职人员的权力寻租了,那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潜规则。公职人员再也不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社会公仆,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的分配结构只能制造出千千万万个政权的仇视者,一旦出现社会动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将不是虚言。 ▲权力寻租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绝大多数权力机构都丧失了公权力的责任感,而把部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卫生部门发医疗改革的财、教育部门发教育改革的财、铁道部门发高铁招标的财、检查院发办案的财、法院发原告被告的财、环境部门发污染企业的财、证监会发新股发行的财、海关发偷税漏税的财、外交部门发和平外交的财、信访部门不仅发恐吓中央的财,还通过恐吓实现爵升一等、住建部门先发炒房炒地的财,又发保障房中央投资的财┅┅这样的权力机构占地为王,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尽干坑爹的事,疯狂掠夺社会财富、掏空国家财政,用不着别人进攻,自己的队伍就把自己打败了! ▲既然权力部门可以明火执仗地谋求本部门利益,掌握权力的个人也就无所顾忌了。买官卖官现象成为政界的独特风景,甚至出现了官职岗位的明码标价,连上层且如此,谁还会有所忌惮?干什么吃什么已经蔚然成风,既然管人事的可以卖官,管工业的就可以拿跨国公司的钱打压自主品牌、管外交的就可以出卖掉中国90英里纵深的传统渔场,让胶东渔民无处求生!外交部驻韩国大使李滨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官服的汉奸、卖国贼!而他在卖国贼中仅仅是个小人物,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比他大得多的汉奸卖国贼大有人在。这种情况都止不住,一旦发生冲突,里通外国者将大行其道,中国岂有不败之理? ▲在高层会议上提出的领导干部公布财产的动议已经过去几年了,却被搁置到今。可见贪官的势力有多大,反贪行动仅仅是只湿表皮,不湿里子的毛毛雨。这才是必败之兆!可怕的不是贪官污吏有多少,只要痛下决心,横扫几多害虫并不难。难的是如今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了铁筒合围的超稳定结构,想撬开一条缝隙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把盖子揭开?如果连中国内部的贪腐问题都解决不了,亡国灭种就为时不远了! 中国的发展使中美关系陷入窘境:如果中国经济以年率3-4%的速度增长,就会和美国保持一致,永远也不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可以相安无事。 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车轮已经转了起来,巨大的惯性使这个庞大经济体无法停下,已经造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动态平衡,一旦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低于5%,所有的薄弱环节就会崩溃,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剧增的恶性结果。这就意味着,年率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红线,低于这个红线,就是经济崩溃,就是负增长。因此,要么是中国追上美国,将美国的霸权宝座掀翻,要么中国自己崩溃,自己垮台,在这二者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 中美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中国执政当局没有退路:要想不得罪美国,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而这样的速度会使中国经济失去动态平衡,不仅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老百姓也会叫苦连天,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后导致社会动乱,执政者的地位或将不保。因此,执政者的自身利益不能通过经济增长降速的方式得到保证。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就是谋求发展,让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缓解国内矛盾,但却要得罪美国,与美国的对抗甚至决战不可避免。 历史已经将中国决策当局推到了风口浪尖,秦桧路线就是亡国路线,苟且偷生的道路根本不存在,要么跪着死,要么站着搏,再无第三条路。在这种趋势下,集团利益已经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空间了,国将不保,何谈利益集团?这在客观上已经注定了从现在起,利益集团与整个国家不可能共存10年以上!要么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导致国家灭亡,要么是国家抛弃利益集团,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中国执政当局面临的选择! (本文是《美国对华暗战已打响,20年内灭掉中国》的续篇,第三部分《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第四部分《中国命运的大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待续) 2012年1月25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
热度 1 yufree 2012-1-27 21:48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如果把1500年后的世界史在进行划分,第一刀切在1763上是因为《巴黎和约》确立了英国走上了世界帝国的道路,进而导致了当今世界三分之一的人说英语,而第二刀的划分则意义更重要,伴随着1914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的优势则更直白的宣告于天下——世界不过是欧洲人的盘中餐而已。那么反观1763到1914,一个西方优势的总趋势不言而喻。以上是作者的思路,我想说的是在读书时如果你总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你会一直有种很合理的感觉,事实上,这种感觉很不合理。看电影时多数人不会注意其中穿帮的地方是因为有带入感与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书本的这种效应其实更强。从小到大我们的教科书从来都会给我们呈现正确的东西,但少有错误的东西,可以理解那种所谓的怕把人教坏了的家长式思维但这种思维很保守,只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却放弃了知识的自省。反思,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这种词义重复的做法是用来强化记忆的,你也可以自己去想想,是否在有些情况下你开始情绪是平稳的而随着某些强调的反复出现而变得激动(这里我又使用了情景再现的写法来让读者认可,而事实上情景再现只是强调了你记忆中一部分而掩蔽甚至置换了真实的场景(这里你应该脑补了一些例子但事实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叫做“情景再现”的写法(利用人们想当然的看法,很多书的作者刻意或者无意创造了自己的空间,当你认可了这些空间里的专有名词时你会更容易被带走(我说的就一定对吗?即使它符合你的经验就一定不容质疑吗?但过多的质疑会让你很累的,其实看书多数情况下是很累的(注意到这一句里面的概念偷换了吗?(算了,到此为止吧,这种过程没有尽头的,你看到这一层就已经被我带着走了,但别担心,这只是手段,了解手段会有助于反思)))))))。作者的这种分法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全球史观的主线形成的,如果换做中式历史,这一段就要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了。其实,历史就是这样,你越是打算从里面找出一些所谓的规律,你就越可能偏离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单纯的历史事件的罗列又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如果你要读历史就要有一个你看到的东西并不全面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即便你看到的不全也没多少关系,因为没人可以证明你看全了。高明的作者总喜欢罗列别人的观点、做出小结然后谦卑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事实上,他们都会回避关于对错或其他类似的价值判断问题,因为没必要,这种问题的出现只会招致不同观点持有者间毫无意义的辩论而不会有任何新东西出现。当然教科书在编写时理论上不应出现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所谓的指导方向,因为这些判断过程要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作者要做的是启发而不是告诉读者这个领域已经研究透了,没前途了,这种话只有政治家喜欢说。 让我们回到正文,作者首先介绍了欧洲的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加上下一章讲的政治革命,这一系列的革命过程为西方的称霸铺平了道路。先看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产物,他反对将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进行了结合,让经验上的东西升华为理论并在后期让这些理论进行了应用与实践,与东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不同的是这些理论没有神秘主义的外衣,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解释,有的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人人可得,人人可用。这种现实感来自于既得的验证(例如牛顿定律)或简单的形式(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或可见的理论应用(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而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了人们的需要,进而加强了这种感觉。也许是人们从原来宗教的、高高在上的知识中感到了太多压抑,这些显而易见的,伸手可得的知识真正让人们感到了自我的强大。当然,如文中指出的 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人们这种自我的强大是转瞬即逝的,特别达尔文主义被应用到社会学时,其造成的后果更加无法想象了,我们赶走了上帝,迎来了空虚。再看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并不如字面上那样发生得很迅速,按我的理解,这个过程是配合着地理发现后商业的兴起而造就的。商业的繁荣在于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前那种小农经济中的商业事实上是一种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福利,看看商品就知道了——香料、丝绸、金银。普通人是很难融入其中发挥购买力的,但地理发现后,商品变成了食物、饮料、矿物……这样普通人就会从贸易中收益并参与其中,这样就出现了创造需要的效应,也就是说,丰富的原料降低了成本,较低的成本引发了需求,较高的需求移到了更多原料的获取。这是一种在不受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循环,正如今天看到的,一旦一个领域出现了资源限制,这个循环会很快的自然消亡。当然,回到500年前,资源限制这话还是太超前了,但贸易量的增加也不仅仅只体现在欧洲人身上,在美洲,殖民者也有利的开拓了当地的贸易,后面可以看到这在中国也发生了,并如美国一样,唤醒了民族意识。回到工业革命,我们已经看到了贸易量的增加,但生产不出来还是不会出现工业化,因此,需求引导了创新,以前一些不起眼的技术被发明家或工程师改进最终造就了蒸汽时代、钢铁时代与电报时代。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资源没限制,技术要求不高(相比现在),不断有新发现出现。不过,这只能说是一种挥霍,而现在我们的一些行为,百年后也会是一种挥霍,可能我们的时代在人类的发展史中算的上最好了,当然这里忽略了当前的技术进步。再看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吧。首先就是工业化在全球的传播。第二就是人口的增长(经济与医学同时进步)。第三就是全球的城市化,农业成为了工业及贸易的原料供应方(这当然建立在够用与可交换的基础上)。第四就是财富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就是自然而然的新消费主义的流行,这一点值得注意,以往的人们只对吃喝感兴趣,现在财富的积累使需求变得不再单一,本来买必需品的会去买体面商品,而买体面商品的会去买奢侈品,消费的欲望与商业相互影响,出现了所谓的流行、所谓的时尚、所谓的销售……看看中国这30年,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没错,它就是来自于18世纪英国的新消费主义。第六则是妇女经济角色的转变,妇女开始走出家庭,走向工薪经济。前面作者总结的似乎有点重复,不过不影响理解。之后作者分析了工业革命对非欧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殖民的欧化过程与新帝国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每个工业化国家都想要一个不受国外竞争影响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原住民的控制也因为工业化的需要被加强,这样新帝国主义的新也就体现在它不仅仅占有了殖民地,还深刻的改变了殖民地当地的经济模式与社会模式,而这些帝国间也会因蛋糕分配问题出现摩擦。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正如在西方工人间催生了社会主义。 政治革命是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其实质是 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 。其实不往下看,对比下前面的科学与工业革命,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所有的革命都带有强烈的自我解放的意味,而这个时代也确实实现了人性的解放,只不过忽视了一些现在看来很棘手的问题(如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等)。再看政治革命,其主要成分有三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我感觉严格的区分这些成分意义并不大,只能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社会诉求,资产阶级更容易接受古典自由主义来实现个人价值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了剥削进而支持社会主义,至于民族主义则广泛而普遍的出现在殖民地或自己民族内,其内在动因也无过于有着认同感的圈子内感到了外来压力进而反抗。其实,抛开这些主义与诉求,政治的核心其实是调和不同团体间利益矛盾或文化矛盾,这些所谓的主义只能算是方法而算不得答案,它们只是迎合了需要答案人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其本身的合理性往往被某些看似高尚的理由掩盖而显得很强。事实上,有认同就会效果,所谓优劣仅通过案例或雄辩很难区分,你会看到无论持那个主义的都会首先满足其信徒生存的基本需要,生存才是硬道理。而所谓的政治主张都会出自于这种生存下去的欲望,只不过会根据现状调整具体的策略而已,虽然会有些策略泯灭了人性或冷血,但这些判断多是一些局外人做出的而生命的存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却也不影响我们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一个人往往要通过一个团体才能现实的实现一些东西,如何组成这个团体,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内部想法,如何让团体存在下去……这才更像是政治,其实互联网已经给出了很多的尝试,例如论坛、小组、百科……答案会不会已经有点眉目了?或许吧。下面分着看一下欧洲的几个政治革命,首先是英国革命,它可以说来源于宗教而终于妥协,当《权利法案》颁布时,乍看上去他确立了国会的最高地位进而贯彻了自由主义,事实上这却可以看做一种制度层面的妥协——正是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所以大家一起来为自己的命运做决定并负担相应的责任才显得重要,不威胁公众,不干涉他人成为了这一主张的原则。当然,国会议员的来源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公平的讨论这也催生了一些社会革命的影子,但最终还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保留了,而略显超越时代的公平要求也会因为力量不足而流产,当然后来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二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人类理性的一次大传播过程,他在经济上宣传自由放任,崇尚自然而然的发展,反对政府的干预;宗教上宣传消灭宗教狂热与不容异说,这使得理性层面终于出现了可以怀疑神的信条,基督教传统首次出现了明显的破裂;政治上提倡社会契约,宣传了人民有权利自己下放统治权。总之,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但至少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实践者与成果,这就是进步。第三是美国革命,美国革命是可以看做一个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体,它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新型的国家,它基本没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且实践了启蒙运动,这一象征自由与机会的大陆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法国革命则因其充分发动了民众而显得意义非凡,没有那一个国家的革命可以做到法国革命这样如此高的参与度,当然,越高的参与度就有越多的问题当革命出现了战争并跟爱国主义结合后,恐怖统治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法国革命成功的把革命意识传播到了全欧洲,就这点而言意义重大。接下来作者讨论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些公说公有理的政治主张,不否认他们也确实是产生良好结果的主张,但不多说了,在我看来都是大实话。这一章章末作者提到了政治革命中的女性,但影响很有限,流传到今天的所谓历史事实有时真的很不公平,它可能忽略了大量的背景而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如何被英雄或人民所创造,抛开历史看看现实,大多数人平淡无奇的生活可能都被忽略掉了,而这其中可能有些很重要的线索,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臆想吧。 看了下下面作者分俄国、中东、印度、中国日本、非洲、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及波利尼西亚几个地域讨论了这一时期的趋势,下次笔记一并完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whyhoo 2012-1-8 10:08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西方中心论华夏中心论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中国特色文化本位全球化 赵敦华(1949—),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触类旁通的研究。 G04 A 0439—8041(2007)05—0034—07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繁荣,海纳百川,包容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在这个思想海洋中,不同倾向的思潮相互激荡,不时在水面上迸发出翻滚的浪花。在学术争论中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恐怕莫过于中西文化之争。虽然这一争论可以说是“百年话题”,但据我的观察,现在的争论早已超出了“体用之争”的范围和深度。围绕中西文化的种种争论,现在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焦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这两个概念,在文化、政治、文艺、宗教、法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①在哲学上,这两个概念分别是指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是事实判断,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反相对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的问题;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在道德领域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的问题。本文则旨在从哲学上为普遍主义辩护。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文化之争和当前中国学术界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普遍主义的哲学辩护 笔者为之辩护的普遍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立场:某种知识、世界观或价值观,普遍适用于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类社会。 “普遍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肯定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适性;后者肯定西方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越性。优越性不等于普适性。肯定一种文化的优越,并不意味着这种文化中产生的思想必然适用于全人类。反之亦然,普适性的思想并不一定来自优越的文化。 黑格尔和韦伯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持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但他们不能因此而被说成是普遍主义者。黑格尔以中国哲学为例,说明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具有高于东方哲学的优越性,但他并没有得出西方哲学也适用于中国或东方的结论。韦伯认为,清教具有相对于儒家的优越性,因为清教伦理能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儒家却不能,但他并未因此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发展、因而中国必然要接受清教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和韦伯关于中国哲学和价值观的论断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但却不能说他们代表了普遍主义的哲学。事实上,黑格尔承认东方的宗教“具有着普遍观念的性格,因而这种普遍的观念,就表现为哲学的观念,哲学的思想”②,但他认为中国的普遍观念只是形式上的抽象普遍,没有达到任何具体普遍的高度③。他只是比较了东西方哲学的优劣高下,而没有使用“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这样的术语。韦伯虽然说救赎宗教是“普遍主义的宗教”,但他认为,在清教内部,既有“神恩特殊主义”,也有“普遍主义的神恩团体”④。在韦伯的文中,“普遍主义的宗教”只是指对神的普遍威力的特殊信仰,而不是指普适的宗教。 普遍主义之所以经常与西方中心主义相混淆,是因为文化上的优越性可被用来解释思想上普适性。近几百年来,源于西方的某些学说或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陆续显示出普适性。在被问及它们为什么会具有普适性时,一个自然的回答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在被进一步问及它们为什么正确时,一个显得同样自然的回答是:因为产生它们的文化是优越的。对普遍主义的这两个辩护貌似合理,但没有通过现代学术的审视,由此导致了特殊主义的滥觞。我们且来看看这条思想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初,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试图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用社会意识形态,来解释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任何知识都是被社会条件决定了的“存在联结知识”(Seinsverbundenes Wissen)⑤。格尔兹(Clifford Greertz)则指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在特殊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知识社会学,为什么具有解释其他知识的普适性?⑥“曼海姆悖论”指向这样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与产生知识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条件无关。⑦但问题是,为了解释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人们又要诉诸传统的和现代认识论的内在标准,如:思想的自洽性;与事实相符合;逻辑或语言的结构等等,于是又引起了新的争论。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否认了知识的普遍标准⑧,道德特殊主义则否认了普遍的道德准则和标准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再次显示了偶然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对一门知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性影响。德里达等人则解构了阅读文本的正确标准:意义、真理、结构或意向。在这些批判思潮面前,西方中心主义的辩护失去了学理基础,特殊主义乘势而起。特殊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西方文化是特殊的,那么,它所产生的知识和价值也是特殊的,其他文化也是如此。因此,任何知识或价值都没有普适性,而只适用于某一社会、群体或地区。但我们要追问的是:思想的普适性在割断了与产生它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必然联系之后,是不是一定要与某种内在的“真理性”建立起必然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维基百科”(www.ell.wikipedia.org)界定,特殊主义包括:文化多元主义,道德特殊主义,认识论、政治、文学中的特殊主义;普遍主义包括:道德普遍主义,自然权利,普遍的真理、政治、宗教等。另外,国际法中还有普遍主义—国际主义学派。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③比如,黑格尔说:中国哲学的“无”只是“表面的抽象游戏,在这里,抽象只是否定的片面活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④韦伯:《儒教与道教》,第311、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⑤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Harvest Books,1936,P.267n;中译本见《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⑥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第221—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⑦参见W.A.Mullins,Truth and Ideology:Reflections on Mannheim’s Paradox,History and Theory 18(1979),PP.141—154. ⑧参见S.Harvey,Relativism Refuted:A Critique of Contempo- rary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Dordrecht:D.Reidel,1987. ⑨参见B.w Hooker and M.Little,eds,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不论是普遍主义的西方中心论辩护,还是从反驳这一辩护中兴起的特殊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我称之为“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西方的本质主义深深地扎根于古希腊的“本原”(arche)思想。“本原”就是事物的起源,同时也是本质。西方哲学对“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表达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学过去式”:to ti en einai,意思是:一个事物过去所是的东西。①如果不理解事物开始时的状态决定了它的本质、事物的起源决定了它的发展全过程的观念,就很难理解那个过去式的词组为什么会被译为“essential”(本质)。即使是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家,也接受了这一“发生学的教条”。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尼采和福柯,都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发生学”(一般译作“谱系学”)。尼采用道德发生时的原初状态超越了关于善恶的本质规定②;福柯则认为,他的谱系学“在事物的历史开端发现的不是作为它们本原的纯粹同一性,而是相异事件的纷争”③。 为普遍主义辩护的文化中心主义或本质主义是这样假定的: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获得了一个决定性的本质(“社会条件”、外部“存在”或“内在真理”),因此具有普适性。而特殊主义则假定,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所依赖的是差异和纷争状态,它们没有决定性的本质,因此没有普适性。这两者殊途同归,都带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本质来自起源,普适性来自本质。它们之间的争论,只是围绕着“起源能否产生本质”这样的问题而展开。 如果在理论上把普遍主义与文化中心论以及与本质主义区别开来,那么不难看出,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普适性,不但与产生它的文化优越性无关,而且与它是否具有普遍本质的问题无关,甚至与它是否正确也无必然关联。在我看来,“普适性”指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思想的内在特征。一种价值观或知识有没有普适性,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所谓实践问题,是说普适性是在实践中实现了的事实。这有以下三层意思:(一)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如果能够改善任何相信它的入的生活和环境,并能够持续地适应被改变了的环境,那么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就可以被看作是普适的;(二)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发明者和传播者不能决定它是否具有普适性;他人对这种价值观或知识的认识、相信和接受,取决于它为他们带来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只有朝向好的方面变化,他们才有可能放弃原有的知识或价值观,而接受这种新的知识或价值观;(三)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普遍主义并不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去建构,去创造,去在历史中努力实现的东西。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就是普遍主义的历史建构过程。中西思想交流史上的事实证明,不但来自西方的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社会面貌,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了影响,比如其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很大影响④,甚至对美国的建国者如杰弗逊、富兰克林、潘恩等人的思想也有鲜为人知的深刻影响⑤。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确实比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要大,但这是中国过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上的落后状态所决定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学者,应该有文化大国的心态和思想准备,通过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向世界贡献出普遍的理论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普遍主义的根本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1029b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②参见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③Foucault,Language,Couter-Memory,Practice,P.142,ed. by D.Bouchard,Oxford:Blackwell,1977. ④参见利温奇:《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⑤参见Alfred Owen Aldridge,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二、特殊主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正如中国是西方人的镜子,西方也是中国人的镜子。当我们欣赏西方人对西方中心论的全面清算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当我们开始批判西方哲学的“发生学的教条”时,不妨想一想,中国传统思想是否也有类似的“起源决定论”?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辨”的传统。据现在很多学者说,华夏与四夷的区别,是文化上而非种族上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华夏中心论表达了汉人的民族优越感,所谓“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①。只是当时中华文化是强势文化,具有包容、吸收和融合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各民族的优越感都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而最后形成了适用于中国各民族的中国文化。但是,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两大强势文化相碰撞,华夏中心论不断受到挑战。17世纪,卫道士们以“圣学”的名义批驳西学,即使不情愿地接受了西学天文历算的普适性,也要编造出“西学中源”说,以补偿被损伤了的文化优越感。康熙皇帝写了《论三角形》,说明西方的数学、天文学源于《周髀算经》;反清的一流学者如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对此也深信不疑。②这就说明,是否承认西学的普遍性,这并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或其他性质的问题,而是涉及是否坚守华夏中心论的根本性问题。当西学在清末再次涌人中国时,这个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正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夏中心论跌落,特殊主义随之兴起。这是如何发生的呢?从理论上分析,特殊主义也相信“起源决定论”的教条。其假设是:起源于西方的思想有着西方的特殊本质,起源于中国的思想有着中国的特殊本质,中西方思想不可能具有互相适用于对方的共同本质。从逻辑上说,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之间没有同一性,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之间也没有矛盾。特殊主义完全可以为一种特殊文化的优越性作出辩护。事实上,前面所说的黑格尔和韦伯,以西方文化特有的本质为西方中心论辩护,就是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相联系的一个例证。在现代中国,我们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更多例证。比如,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种种主张,大多不是针对中国文化自身而发的。通常听到的潜台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优越,而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则是“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炫耀,或是所谓的“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③ 为了理解当今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有必要回顾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背景。瓦伦斯廷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他用历史材料证明,在1816年至1976年间,世界大国的政策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周期性地摇摆。拿破仑的统一欧洲政策、俾斯麦的新秩序、国际联盟分别是普遍主义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之后,分别是欧洲社会革命、“一战”、“二战”这三个特殊主义时期。他还认为,最近的特殊主义时期是“二战”后的冷战紧张期(1945—1962年),随后而来的缓和是普遍主义时期(1963—1976年)。按他的分析,促成普遍主义政策的政治因素有:扩张主义的结束;新的联盟组成;内部改革;经济发展。而促成特殊主义的因素则是:重新瓜分领土;战败或走到战争边缘;社会革命;经济大混乱。据作者统计,全世界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时期每年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比例是1.2:2.1。④在我看来,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虽然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但这并非没有是非好坏之分。普遍主义政策至少能比特殊主义更有效地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因而也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安东尼·史密斯考察了民族主义政治的文化特征。他说:“民族(ethnie)的关键特征是共同起源和传承的神话,这是与其他集体文化认同相区别的最明显的标志。它是一个出发点,由此不仅形成了独自民族性的感受,而且伴随着本群体的中心感和优越感。这样的情感被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忆所强化,比如,精心炮制出关于英雄或‘黄金时代’的神话。”⑤他在《国家的民族起源》一书中指出,“二战”之后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了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第1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2)。 ③在“百度”网上搜索,这条消息有76300篇网页。 ④Peter Wallensteen,Universalism us.Particularism:On the Limit of Major Power Order.PP.243—257。Journal of Peace Resereh 21(1984). ⑤Anthony Smith,The politics of culture:ethnicity and nation- alism,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ed,P.710, by Tim Ingold,Routledge,2002. ⑥参见Anthony Smith,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d: Blaekwell,1986. 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具备了上述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世界大国地位带来的亢奋、对民族复兴的迫切期望、华夏中心论的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相互结合,产生出以“回归起源”为特征的文化优越感。“三皇五帝”、“龙图腾”或其他什么图腾,加上“盛世”,竟成为牵动很多人“民族情感”的神经。 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中国的传统是特殊的,文化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的。极端者甚至认为,几十万、几百万年前,就有了特殊的中国人种和文化。正如一个搞笑者写道:“你来自元谋,我来自周口,牵着毛茸茸的手向前走,一直走到夏商周。”在国际学术界对人类的起源(特别是对现代智人的起源)、对远古人类的迁徙及其造成的群体、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已经有了大量研究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说中国民族起源于本土,要把文化起源和人种起源这两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混为一谈,为的是要把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起源推到几十万、几百万年前。须知,文化并不是越古老越好,也不是越纯粹越好。相反,世界上只有那些不断自我更新、不断与其他文化融合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也是如此。那些自诩为“古老”、“纯正”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传统中腐朽的一面。 三、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当今学术界中,有一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肯定性的提法有:中国文化的“本位”、“本色”、“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等等;否定性的提法包括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和反全球化的种种话语。这些提法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些不乏真知灼见,但总的说来,我的印象是,它们带有特殊主义倾向。既然是倾向,就只能作大致的评论。 当代中国的特殊主义有一新名称,名曰“中国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一概反对“中国特色”之类的提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当然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为国际社会作出自身的特殊贡献。我也不反对在区域文化研究、民俗保护和文艺形式等方面表现中国特色。但是,如果理论研究者纷纷以“中国特色”相标榜,那就免不了东施效颦的俗气。现在,“中国特色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廉价的标签,贴满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每一个学科。看来,我们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以为“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以为坚持民族独一无二的特质,也就自然有了世界性意义。这种理解往往满足了西方人、特别是有后现代主义情结的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人情的猎奇心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有一定市场。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适用于一切领域的通则,那就等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内,放弃了普适性的目标和标准。其实,普遍主义的诉求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之间并无真正的矛盾。请看对人类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犹太思想。犹太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在近两千年失去祖国的历史中,他们流落在异国他乡而没有失去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但民族传统并没有成为他们创立普适理论的障碍。身为犹太人的思想家从不以“犹太特色”为理论目标,而是世世代代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样,人类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中国文化本位”的意思,其实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即过去视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或政治儒教①)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正统。暂且不论是否可行,这种主张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理论缺陷。它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这一特质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一脉相承之统绪”,并且是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将来。中国文化的特质,就“道统”而言是“本位”;就“学统”而言是“本色”;就“政统”而言是“本土化”。“三统”合一,是谓“三本主义”。“三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对中国哲学的特殊主义理解,为“中国本色思想”作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注解。从黑格尔开始,西方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其最新版本是德里达在2000年访华时说的一句话:“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②对于一直在解构西方哲学传统的德里达而言,这句话是在褒奖没有落入“哲学”窠臼的中国思想,其弦外之音是把“哲学”等同于“西方哲学”,把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完全对立起来。德里达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他的泛泛之谈,大可不必认真对待。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坚守“中国思想本色”的人恰恰是最“崇洋”的。他们以西方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思想所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新儒家的文化本位主张,参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载《民主评论》,1958(1);以政治儒家为本位的主张,参见蒋庆:《政治儒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②《是哲学,还是思想?——德里达与王元化的对话》,载《中国图书商报》,2000-12-13。 没有根据的意见(包括黑格尔的“鄙视”和德里达的“褒奖”)为根据,要用“思想史”(或“经史子集”、或“道术”)来代替中国哲学史,要主动退出哲学这一人类精神的最高领域。如果他们承认中国有哲学,那也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本质”。他们主张,为了维护中国思想的“独特传统”,使其免遭西方哲学的“污染”,就要“自己讲,讲自己”。这些说法即使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相比,也是一种倒退(王国维尚且承认:“哲学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①);与冯友兰的“世界哲学”的概念②和马克思对未来哲学的预言③相比,更有境界上的天壤之别。 “本土化”有多种含义,有的是指借鉴西方学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说,有的是指用中国的语言表达并解释来自西方的思想,或者为它补充中国社会的实证材料。中国文化特殊主义认为,那些是“西化”的表现,西方传人的民主和科学没有普适性,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是“西化”的产物。他们持与“西化”相对立的“本土化”主张,强调“‘回到本土’意味着回到本土的过去”④,只有“本土的过去”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本土根基”论者特别注重制度和教育的作用,要用中国古代的“王政”来代替现代民主,用读经来代替现代知识教育,以维护和实现中国本土过去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反西化的最时髦的口号,是反全球化。吊诡的是,这些理论也是从西方进口的,正如反西方中心论的学理基础也是从西方输入的一样。西方的新左派和“后殖民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者一起,危言耸听地将全球化说成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陷阱”,是“市场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信息帝国主义”等等。他们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广为流行。⑤当这些说法被用来证明“三本主义”的“政治正确性”时,这些人及其在中国的同道似乎忘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全球化的后果“使反动派大为惋惜”。马克思如此描述经济的全球化:“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⑥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摧毁着昔日西方列强的关贸壁垒之际,我们的民族主义者仍然保持着对全球化的恐惧和仇外心理。有些人反对的可能只是市场经济以外的全球化,但马克思也明确地肯定了思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⑦(原编者注:“‘文学’一词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马克思还明确地肯定了政治全球化的趋势:“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隶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⑧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趋势的预言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马克思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首先不是一种理论解释,而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 “三本主义”借助反对“西方中心论”和“西方话语霸权”来获得理论上的合理合法性。如前所述,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无关。现在谈“西方话语霸权”时,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什么话语?谁的霸权?中国人总是根据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学说的。凡是在中国流行的西方学说,都不是西方人强加给我们,而是我们主动索取的(鲁迅称之为“拿来主义”)。现在主导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有哪一项是西方强加给中国的呢?相反,西方列强曾经想向中国强行输出的基督教,至今仍处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边缘。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强加于人的结果。那些决心要充当与“西方话语霸权”决斗的好汉,不妨先扪心自问:在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人究竟是受骗者、受害者,还是获益者和施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105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三松堂全集》,第11卷,第593页。 ③马克思预言:“哲学正在世界化”,“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王钦峰:《文化“本土化”、本土普遍主义刍议》,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6)。 ⑤比如,参见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德里克:《后革命氛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汉斯一彼得·马丁等人;《全球化陷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等等。 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6、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不错,西方话语确实包含偏见,但偏见不等于霸权。伽达默尔说:“有一种合法的偏见,证明了人的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①他还认为,盲从不是权威的本质;权威不是被动地给予的,而只能是主动地获得的;权威与服从无关,倒与知识有关。权威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偏见,但偏见却不是不可避免的错误。②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事实也是如此。一些开始被认为是“偏见”的学说,后来被证明是包含普适思想的权威知识;而那些被证明确实是坏偏见的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地被淘汰了。 还有一种时行的说法,叫“文化自觉”。在我看来,“文化自觉”不能是没有批判精神地拥抱“本土的过去”,否则,那将是那喀索斯式的自恋。同样,如果“文化自觉”要靠排外心理和传统崇拜来维持,那将是弑父(谋害普适思想)娶母(把祖先文化嫁接在现代文化上)的俄底甫斯式的集体下意识。这两种结局都是死亡:或是憔悴而死,或是疯狂而死。此外,还有一种健康向上的、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自觉,那就是普遍主义的自觉。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现在是该作自觉抉择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文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Cadamer, 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 p.246,248, New York,1975. A Defense of Universalism ——With a Critique of the Particularism about Chinese Culture Zhao Dunhua Abstract: Universal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belief in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ertain knowledge, world-view and value-view. Universalism has often been confused with occidentalcentris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elativism and skepticism have clarified such confusion rightly. Yet, the particularistic conclusion thus reached involves another confusion, namely, that between intrinsic criterion for truth and practi- cal application of thought.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both occidentalcentrism and particularism are committed a 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peaking, particularism has been p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 It was used as a means for domestic un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West. Newly bor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have often adopted particularism as cultural policy for nationalistic mobilization and elite’s traditionalism. China, with its long tradition of Sinocentrism, has recently shown a particularistic movement, being characterized by seeking the nationalist and cultural superiority through "going back to ancient". The mark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lies an intension of giving up the universal goal and standar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claims for the transmitted heritage of orthodoxy,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thought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are all attempted for the revival of the outdated ideology. Key words: occidentalcentrism, sinocentrism, essentialism, universalism, particular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tandard, globalization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82
个人分类: 思想|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已开启
周可真 2012-1-6 18:25
俄媒:美暗战中俄 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已开启 · http://www.huanqiu.com · 2012-01-06 09:13 · 环球网军事 ·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2-01/2331440.html · 韩媒称中国军力30 年内赶上美国没有任何希望 · 奥巴马新军事战略:保超强地位 重心转亚太 · 美军报告:中国若阻拦美进南海必遭全力打击 摘要: 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 1 月 4 日报道,一些网站、报纸、杂志异口同声地指出,美国以侵略者身份主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已暗中展开,其矛头直指主要对手中国和俄罗斯,最终目的则是占领他国,掠夺资源,化解国内经济危机。   据俄罗斯 军事 评论网 1 月 4 日报道,一些网站、报纸、杂志异口同声地指出,美国以侵略者身份主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已暗中展开,其矛头直指主要对手 中国 和俄罗斯,最终目的则是占领他国,掠夺资源,化解国内经济危机。   俄媒称,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美国大量印钞,致使美元大幅贬值,并且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迫使他国使用。美国仍在大量借债,其庞大债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整个 国际 社会,都是灾难性的。为推行这种具有越来越强悍的掠夺性质的货币政策,美国还经常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   俄媒称,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以暴力行径在亚洲强行培植所谓西方民主,实际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其最终目的是摆脱巨额债务负担,通过战争使其由天文数字变成零,从而解决美元丧失信任的问题。从原则上讲,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种观点。客观地说,要想解决当前严重的经济问题,美国只有战争这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美国早已不能生产维持日常生活水平所需的必要规模的商品,巨额外债负担日益沉重。美国财政政策陷入绝境,一旦停止经常性举债,必将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崩溃。早已习惯于高福利和奢侈生活的美国人已经没有能力拒绝这种生活方式,美国政府也没有任何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总之,美国解决当前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战争,独霸世界,从而肆意掠夺不太强大不太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众所周知,战争中的胜利者将得到一切。战败的伊拉克和 利比亚 的自然资源被西方控制就是当前最好的例证。   俄媒称,目前唯一能阻止美国这种独裁霸权的国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正是为了削弱和破坏中俄的国家实力,尽管美国政府也害怕与中俄公开对抗。美国的行动纲领非常明确易懂,它旨在削弱盟国,破坏强大对手中俄的国内政局稳定。美国影响中国的方式之一是夺取中东北非和中亚,破坏中俄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战争阴谋的下一个牺牲品显然将是叙利亚,联合国也未必能够阻止。俄罗斯已经通过利比亚战争的实例表明,自己不准备与美国公开对抗,届时仍将会冷眼旁观美国继续侵占东方国家。   俄媒称,个别反对者认为,这些冲突或战争只是个案,而且规模不大。况且行动性质与其说是侵略,不如说是维和。但是这种反驳难以令人信服。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大棒和维和部队所到之处,即美国通过武力建立所谓民主制度的东方国家,其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犯罪率猛增,经济和产业部门遭到严重破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法制国家。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其发动侵略,但是至今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核武器,实际上这只是美国人编造的侵略借口,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战争占领石油大国,攫取资源。北约集团在亚非地区的所有行动都旨在夺取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反导系统,包围两大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只要认真分析亲美势力向欧亚地区扩散的地理分布图,就能发现,美国极其重要的基地正好就建在中俄周边。   俄媒称,美国除了在东方加强军事影响之外,还在积极扩大政治影响,全力遏制中俄,削弱两大对手。美方一直批评俄方不民主,外交侵略性较强。批评中方对国际社会构成不可预测的危险,指责中国外交政策的目的是觊觎世界主导权。不过,美国暂时不想与中俄公开军事冲突,因为一旦向中俄开战,必将造成较大财政支出,而且也会因为对方的核反击而遭受严重损毁。但是,无论如何,美国仍然需要战争,哪怕是暗战,这是因为:第一,美国需要战胜或占领东方发展中国家,攫取其自然资源,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第二,战争能够放开美国政客的手脚,借口打击恐怖分子,比如打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颠覆有前景国家的主权,阻止他们在日后的美中或美俄对抗中支持后者;第三,美国企图通过在东方的局部战争,炫耀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展示其对中俄的优势,特别是在核实力和最新军工成果方面,以此迫使欧洲国家在外交上向美方做出具体的让步;另外,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美国解决南美地区问题的最为强悍的手段。 ( 编译:书山 ) ★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2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2011到2012:自然灾害导致经济衰退和世界动乱
杨学祥 2011-12-31 05:41
从2011到2012:自然灾害导致经济衰退和世界动乱 杨学祥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2011年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05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2012-2018年是特大地震频发年,中国面临8.5级地震的威胁,世界将在2014年和2018年有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伴随强震的发生,异常旱涝、低温冻害、流感大流行和暴雨强风等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将接踵而至。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6次(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为2次),1889年、1899-1900年、1918-1919年全球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890-1913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由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1914-1944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下降期提前10年到来。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8.5级以上地震11次(7次),1952、1957、1960、1964年都发生了9级以上特大地震,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7年中国南方遭遇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6-1977年世界发生了流感大流行。 1945-1973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四上升期,1974-1995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四下降期,由于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发生5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已发生2次;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北半球遭遇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世界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96-2020年预计为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如果爆发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下降期也会提前10年到来,避免世界大战是当前世界人民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汲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争只会导致经济衰退提前到来。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相关新闻: ABC网站评论文章指出,人们首先应记得,2011年是充斥着各类自然灾害的一年:“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洪水横扫几乎整个澳大利亚,受其影响而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气旋亚西”沿路肆虐了澳洲沿海地区;在这不久之后,新西兰克里斯特彻奇市遭遇到震源距地面仅5公里的毁灭性地震打击;但是这还远远无法与3月份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相提并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令史学家们痛责当地之前为什么没有早做准备,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堆芯熔毁事故更是让一直风光无限的核能利用陷入低谷;不过,如果说到这一年中最大的“灾难”,10月31日应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球人口突破了70亿大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31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363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2967 今年以来,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到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及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在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民政部23日发布的“2011年民政工作报告”指出,截至12月20日,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4.4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081人,农作物受灾414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10.3亿元人民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1446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还未计算下半年度,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05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095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2028 全球媒体预测2012年本国国运 欧美印焦虑日韩乐观 http://international.dbw.cn/    2011-12-27 10:12:12   环球网综合12月2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2012年真的会成为世界末日吗?虽然这一来自玛雅文明的神秘预测听起来更像一个玩笑,但全球媒体对2011年的总结及对来年的预测大多与“悲观”、“焦虑”、“末日”联系在一起。   “一个焦虑的2012”,印度《德干纪事报》26日以此为题的文章提出疑问,2012年,受通胀、经济增速放缓和腐败困扰的印度领导层能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吗?韩联社发表的《处在十字路口的2012》系列文章则关心金正日去世将给朝鲜半岛掀起怎样波澜?在内政方面,韩联社将2012年称为“韩国经济无限竞争的元年”,为韩国经济加油打气。“日本经济2012年将迎来V型复苏”,日文雅虎网站26日的预测则更像是对日本国运的祝福。   俄罗斯《晨报》说,俄知名预言家巴维尔已对2012年俄政局作出预测:上半年总统大选后局势平稳,而到了10月却有可能发生政变;2月底和3月初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会发生地铁爆炸案。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出13件“将主导2012年媒体大标题的大事”,其中包括巴沙尔在叙利亚下台、内贾德在伊朗内斗中下台让西方免于出手,“查韦斯与卡斯特罗相继去世”,普京重返权位,比西方预期更加强硬等。《经济学家》预测说,“阿拉伯之春”会向撒哈拉以南非洲蔓延。   德国《时代》周报将2012年称为“决定欧洲命运的一年”,称欧盟如不切实变革,2011年经历的灾难会持续,甚至引发欧洲分裂。美国《赫芬顿邮报》上还有人揶揄说,欧盟应在2012年把比利时卖给美国大亨,以解燃眉之急。 作者: 杜世中 孙秀萍 李珍 纪双城 陶短房 王渠 柳直 汪析    来源: 环球网-环球时报     编辑: 邵春英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1/12/27/053604952.shtml 2012全球经济“死罪”或可免活罪终难逃 2011年12月27日 0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周良 提到2012年,很难不让人马上联想到两年前火遍全球的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天崩地裂的震撼和世界末日的凄惨,让哪怕最理性的人看过之后也难免心有余悸。 还好,最近60多位专门研究玛雅文化的专家集体出面辟谣:玛雅人从未预言过世界末日,“2012是世界末日”纯属外界对玛雅人时间周期理论的曲解。 这么看来,2012世界灭亡只是一场虚惊。人类有99.99%的可能性还将继续生存于地球之上。 不过,即便没有“灭顶之灾”,未来的这一年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也将注定是不平坦的一年。 “如果你觉得今年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很大的话,你会发现明年的波动更大。如果你觉得今年的(经济和政策)局势复杂的话,明年会更复杂。”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这样告诉记者。 陶冬回忆说:我有一位“老师级”的基金界的长辈,在2009年1月时,市场相当动荡,我说,今年很动荡。他说,如果你觉得现在动荡的话,今年一年都会很动荡,明年会更动荡,再往下一年更动荡。我当时吓了一跳。但现在看来,他的这些预言都不幸言中。 可能导致局面更复杂的因素,首先当然有没完没了的欧债危机。另外,全球银行新一轮的去杠杆,经济处于弱势,加上上一轮全球危机的“定海神针”——中国也出现一些自己的矛盾,这些都会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在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奥尼尔看来,欧债危机还远没有见底。在危机出现转机之前,希腊等国家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债务违约。而欧元区为了生存下去所必须进行的强化财政和政治联盟,其本身对欧洲国家来说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经合组织已警告说,今明两年,欧元区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风险的地区。 “如今全球最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体不是正在面临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就是濒临彻底衰退的边缘。”现为耶鲁大学教授的罗奇言语中难掩悲观。 传统的G3经济体中,危机肆虐的欧洲的自然不用多说,不仅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外围国家到处是一片衰退竞相,德法两大龙头的经济也是了无生气;在美国,疲软的复苏继续受到就业问题和难以提振的个人消费困扰;日本看似正在经历灾后的周期性反弹,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在大地震前其实已经进入到了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第四次后泡沫经济衰退。 在全球化高度深入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恐怕也不能幻想完全脱钩。发达经济体的低迷,不可避免会通过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渠道拖慢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步伐。 对于投行界和各大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们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从大摩、花旗、到瑞银,从世行到IMF、联合国到经合组织,大家都在忙着同样的一件事:下调经济预期。 12月1日,IMF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该机构可能在明年1月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而在过去三个月,IMF已两度下调增长预期。 用纽约梅隆首席经济学家霍伊的话说,全球经济很可能陷入的一种状态是“增长型衰退”。未来的一年,世界经济可能继续“匍匐前进”,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冲击,都可能令复苏戛然而止。可以预见,2012年即便不是一个大灾年,也绝对不是一个好年景。 http://finance.ifeng.com/fund/jjpl/20111227/533287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
ecogongzhen 2011-12-11 21:1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 巩真 诺贝尔先生并不知道除了他在遗嘱中设立的5个奖项(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理学、文学和和平奖)之外,人世间还多了一个和他的名字有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到1896年去世时还没有想到要设立此奖,想必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宏观调控、中央银行和全球联动的资本市场。因此,也就没有让经济学可以通过政府,或者不通过政府,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条件。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包括30年代大萧条的多次经济危机,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设想也被工业化国家普遍地认可。据此,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有必要再追设一个经济学奖,奖金来自瑞典中央银行,并且将它同时冠名以“诺贝尔”和“瑞典银行”,叫做“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颁发至2009年,共有60人分别独立或者共同获得此项无论对经济学界、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瑞典国家银行都带来巨大影响的殊荣。 瑞典皇家科学院此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经济学奖的设立让诺贝尔奖体系变成了一个公认的对全人类的主要发展成就进行评价和指导的超级权威。 如果没有经济学奖,诺奖原先只涵盖了科技和政治两大领域。因为除了4项科学奖之外,诺贝尔和平奖实际上越来越像一个政治奖。它多次被颁发给了多个国家的政要,甚至无视他们是否残忍地杀害过农奴(达赖)或者是否参与过越南(基辛格)和阿富汗(奥巴马)战争。或许诺奖委员会把某些战争看作是和平的前奏,比如和平奖就来源于诺贝尔生产炸药赚来的钱。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让瑞典皇家科学院具有了更广泛的视野和评价权。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其它诺奖奖项的不同之处不仅是资金的来源,还有经济奖并非奖给那些“在前一年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为经济学家设想的真伪要经过许多年的实践检验才可以做出判定,而人类的经济活动过于复杂,“黑天鹅”一般不会很快出现。 美国经济学家纳什在20多岁时就创建了博弈论。但他到40年之后才获得了诺奖。期间有30年的时间这位天才处在精神病状态,穷困潦倒,妻离子散。而他那些智慧的杰作却一直在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从未间断。 经济学的确不属于“正常”的科学。这一点让诺奖的评选委员会十分为难。到底要等多少年才能见证一种思想的“正确性”?结果可能是等得时间越长,理论被推翻的风险也就会越大。 默顿和麦龙·舒尔茨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产品定价理论,好不容易经过了20年的检验,在1997年因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呢?他们自己经营的金融机构在他们获奖的当年就破了产,而且这二位获奖者也没能预期到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不仅如此,他们的理论还被指责成了这次危机的推手。 大概是为了“保险”起见,评奖委员会在1979年把诺贝尔奖同时发给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相反观点的两位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这一举措被自然科学家们当作经济学不是科学的证据,嘲笑至今。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样做只能说明他们的无知。他们即不懂得什么是经济学,也对诺奖评委们工作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复杂而广阔的经济学领域让诺奖的评委们不仅难以识别理论的真伪,甚至难以确定到底谁是经济学家。比如说,1978年的诺奖就发给了人工智能专家赫伯特·西蒙。而2009年的获奖者之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被公认为是一个政治学或者社会学家。触类旁通者众。随着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入了解,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早已经难以辨别。说不定哪一天会有一位天文学家也变成了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虽然并不来自冠名者的遗产,但也理应遵循他的意愿,颁给“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近30年来中国经济对全人类在产出和减贫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无人可比,可是这些都从未进入诺奖评委的视野。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委员会的成员一直觉得很为难。因为中国经济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把奖发给谁呢?发给十三亿人民吗?诺奖史上没有这个先例。 但为什么不可以试一下呢? 不,评委们,不要流露出那种眼神,不管它意味着什么。 其实,十三亿中国人中至少有十二亿多没有听说过你们,更不在乎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我这么多事,是因为我觉得说不定哪一天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者文学奖,会发给一个网络写手,“以奖励她或他,以网络特有的思维、语言、激情、敏感、想象力和速度,把冷漠高深的经济学传播到的普通民众当中,变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 关于网络写手获奖的事可不是痴人说梦。2006年,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就颁给了那个把研究庞加莱猜想的论文贴在了网上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不过他决定不去领奖,谁劝说也没有用。他要去森林里采蘑菇了,就像一只大白兔。
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设:2012如果真有世界大战
热度 1 xhcumt 2011-12-10 18:07
2012如果真有世界大战。 阿拉伯世界乱成一锅粥。 俄罗斯乱成一锅粥,欧洲乱成一锅粥。 南美乱成一锅粥。 台海和平基础撼动,南海和平基础撼动,南亚乱套。 恐怖主义与反恐势力打成一锅粥。 大选年、民主思潮、转嫁经济危机、多边纠纷带来导火索。
2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角度审视科学
热度 5 wolfpnc 2011-10-18 19:16
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特有的现象,它既是文明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科学在为人类获取前所未有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亡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它的副产品,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诚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大自然就会在第二、第三步对人类进行报复!”在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高度重思考科学与文明进步的关系。 一、何为科学? “ 科学 ” 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 “Scientia” ,原意为 “ 学问 ” 、 “ 知识 ” 。一般来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 1888 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 “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一)西方对科学的定义方式 以西方社会角度对科学定义有很多种,说明西方哲学方法注重微观,很容易对事物有流散无穷的认识。 1 .法国《百科全书》: “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 2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 科学 ' 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 3 .《辞海》 1999 年版: “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整体方向蓬勃发展。 ”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专业书籍对科学的定义,都是以西方哲学方法得出的。 (二)西方对科学定义的局限性 以西方哲学方法定义的科学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知识的体系性,并未强调科学的水平以及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模式(范式)类型。 用近代科学方法论特征来定义整个科学,必竟在逻辑上犯有以点推面的错误。用方法论来模糊科学的真理性本质和知识体系模式的多样性,多少有一些盲人摸象的特征。 1 .以科学的一个部分来定义整体的科学,就无法从普遍性方面了解科学的整体性及其本质。但在社会基本结构研究中,科学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讨论其与经济、文学、艺术、道德、法律、政治、军事等的关系。所以狭义的科学定义是无法从本质上把握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的。 2 .狭义的科学定义,必然在认识论上趋向简单化,否定科学模式的多样性, 只承认西方近代科学一种模式,排斥非西方文明中培育起的各种传统科学模式,进而必然否定极大多数古文明国家的科学贡献。但如果没有这些科学成就和贡献,那末世界上这些古文明的出现是难于想象的。 3 .在科学分类中,方法和方法论通常只用来划分小学科,不划分大学科的,更不能用来定义整个科学。所以这种做法也不符合科学学基本原理的。 二、中国历史上有科学吗? 在近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学术界在总结科学发展经验时强调了近代科学方法论特点,即严密的形式逻辑和系统的科学实验。一些学者把这些方法论未在中国发展这一事实,作为解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这自然有定的道理。然而,一些学者把近代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抬升到神圣地位,因而遗忘了已公认的科学定义所强调的真理性和体系性的本质,从而得出 “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 的惊人的结论,导致了学术界的一场有关 “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 的激烈争论。 坚持西方科学模式绝对标准,排斥以研究复杂性为主的中国传统科学模式,得出 “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 的错误结论。但是由于国内外史学家和科学家的长期努力,当前已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确有灿烂的科学成就,如系统自然观,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等等先进科学理论。在这大量具体的古代科学成果面前,如仍坚持从狭隘的定义西方科学出发,就无法认定中国古代科学。 1 .西方 狭隘 的科学定义也必然从理论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科学创新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自觉不自觉地阻碍了当前科学前沿探索中我们民族文化优势的发挥。 2 .坚持西方 狭隘 的科学定义,不仅对古代采取盲目的疑古态度,也必然对新科学革命采取盲目的疑新态度,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表现而已。很难接受科学模式的更换和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变革,必然从理论上否定新科学革命的可能性。近代科学以研究简单性为主,以还原论为特点。当代科学正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时代迅速过渡中,整体化潮流正迅猛到来,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 3 .科学实验是由近代物理学在简单性研究中和还原论方法指导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如果把科学实验神化并客观上排斥科学观察、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的体察等认识实践和途径,那必然在当前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产生悲观论,或从根本上否认非线性现象的客观性,从而轻率地排斥不同学术观点,甚至在学术探索的前沿领域滥用“伪科学”帽子。改革开放前,极左思潮一度泛滥,控制论、共振论、基因遗传学、相对论、人口理论、地质灾变论等重大科学基础理论在中国传播时均受到过政治和科学哲学批判,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这些科学领域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原始创新发展。中国学术界已多次讨论“为什么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仅有历史原因,也可能与极左思潮曾猖獗一时有关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 问题本质就是以西方产生的近代科学方法论特点来定义整体的自然科学得出一个荒缪的结果。 三、科学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出路吗? 1851 年达尔文进化论在与基督教世界辩论取得根本性胜利之后,科学就开始大行于世,到了今天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科学真的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出路吗?除了科学人类就没有别的途径去探求真理了吗? 在今天,科学成了中国唯一的信仰,似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在黑暗中前行,只有来自西方的科学成为中国社会的光明所在。中国西化的进程愈演愈烈:在教育上,简化母语的教授,使大、中学生中文水平极其浅薄;而对英语的教授,则大有超过母语教授的趋势。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与文化延续的根,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必是悲哀的民族!对本民族儿童不去强化母语的教授,而把英语作为主要的语言进行教授,这是对本民族的 “ 自杀 ” 行为,这种做法将使中华民族沦为二等民族。在世界各国中,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像我国这样强化英语教授而削弱母语教授的。这种行为在过去殖民地国家才存在,那是因为有殖民统治者用枪杆子逼着呢!在医学上,中国本土的中医学已到了近乎灭顶的境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条文根本没有实行,西医学一直在统治着中医学。中医学在今天的弱势地位,同样是西化的结果。长期的西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自卑感。已造成中国文化的大量毁灭、失落,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事实,但又是无奈的。由于清朝的统治,中国科学各学科遭到了压制和消灭,所以,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事实成为中国人自卑的原因之一,也成为崇洋的借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股强烈的自卑感从此在中国人中蔓延,贬低和诋毁中国文化成为时髦和潮流。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真理之路也有很多条,科学不过是其中一条而已。 四、文明的包容与科学的包容 世界现存的文明不论大小多少都有一定的包容性,没任何包容性的文明只能在历史的遗址中寻找。文明存在的历史越长、接受的人口越多,那种文明的包容性就越大,生命就越强。正所谓“海纳百川,不让滴水成其大”,“泰山不让怀土成其高”。汉族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文明包容与接纳的历史。 科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是基于实验的学问,其本色在于追问。科学中没有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价值就没有前途。一个学科如果不是学以致用,则鲜见前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若胸中无块垒以囊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所从事的学问再大也只有井底之大。我国现代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往往关注具体的技术运作过程、技术活动效果、技术引进方式等实际问题,而很少去思考技术发展整体上的战略问题,很少考虑人们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出问题,很少对一些久拖不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寻根究底的追问。这类问题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产业化与生态化、产业意识等等。陈昌曙教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缜密透彻的分析,指出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理论误区已经或正在带来何种严重后果,发人深省、促人反思,表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关怀社会,关怀文明进步,包容文明的历史。 然而,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并非具都有文明的包容性,科学的研究求真、求实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反文明的一面。比如人类繁殖完全按照优生科学,是不是会堕入种族主义的泥沼?当年希特勒就是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理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屠杀。二战多少大规模灭绝性的屠杀与达尔文进化论有关?在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都不难找出这些科学理论的影子。科学如一道数学题,算式可以很多,但只有一个答案(如 1+1=2 ),但人类的文明不是一道数学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科学只相信事实,缺少终极的思考,当一切大错铸成时,科学是不能挽救一切的。只有文明的包容,人类才不受科学的局限。 五、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仅仅只有科学吗?或者说只有科学才配称为文明,科学之外的就是愚昧吗?宗教、文学、艺术、民间风俗是否就不能进入人类文明的殿堂? 曾几何时,宗教与科学互为敌人,但是今天我们仍然看到无数的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不妨碍他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 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宗教是一个不可回避区域,宗教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皈依一种宗教意味着认同与该宗教信仰有关的其他事物,如论证信仰的哲学理念、从该宗教开出的社会组织形式、该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其所使用的文字书写体系、其所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建筑样式、实用技术,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可能是语言。在上古时代,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很难分清什么是宗教的要素,什么是文明的要素。世界上任何宗教都具有两个根本的信念:一是相信神圣的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从本质上说是玄虚、奥秘的,它控制着自然的运行,也最终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二是相信这种力量与特定的人或事物、地点、仪式相通或相连。在中古时代所形成的伦理宗教中的例子有耶稣、穆罕默德、佛陀等。就连一般被视为哲学而非宗教的儒家文化中也有孔子、孟子:他们被尊为圣人,在文庙里被崇奉,实际上也一定程度地被视为中介或被神化,只不过远没有达到耶稣之类中介的程度。 在上古时期,文明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另一类例子来自原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英雄崇拜。表面上看,这样的英雄虽不专事神人沟通,但在文明的形成中却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也正因这种作用而被视为拥有神性或半神性或至少某种神秘性的人物。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狩猎者保护神和月神阿蒂米丝,以及商业、雄辩术、发明、旅行、甚至盗窃之神赫尔米斯;中国上古传说中射日的后羿、补天的女娲、造字的仓颉等也是这样的半人半神的形象。对于书写文化发展较早的古代中国人来说,仓颉造字决非简单的人类活动,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悲壮的行动。这充分说明了在上古中国人的观念中,文明的创造与超自然力量的参与具有何等密切的联系。 因此不妨说,文明虽然是一种有组织的生活形式,但也是一种有超自然力量参与的人为秩序。社会生活方式建立在某种宗教性的生活秩序之上,而这种秩序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所畏惧、崇拜并且向往的种种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虽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被人类所认知,但本质上却超乎人类的能力,因而是玄奥的,超验的。这意味着,原始人类生活中的宗教因素与文化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人们生活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方面,总会同某一种或多种超人的力量联系起来,与宗教发生关系。 文明与宗教的对应关系仍然是清晰可见的。印度文明总是与印度教和其他印度本土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明总是与佛教、道教,以及先前曾具较强宗教性的儒家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中国的佛庙、道观对于一般人来说越来越具有旅游景的意味,而对于住庙和尚和住观道士来说,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样式已成了一种受欢迎甚至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在现代科学与世俗化大潮的冲击下,各种宗教的内涵都已经历了并仍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宗教与文明的关系也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宗教是统一的,尽管不同的宗教有所差别,但它们同样有一些共性,如大多崇奉上帝、具有神秘性等。科学与宗教是和谐的,没有科学宗教便会充满迷信,而没有宗教科学则会丧失道德,走向危险的边缘。 六、充分认识科学发展的给人类带来的危险性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灾难,或降低了灾难的门槛。早在农耕社会建立时,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就放大了虫害。人类居住密度的增大放大了疫灾。武器的进步放大了战争灾难,工业的发展放大了环境灾难。一次飞船事故能使上百名俄罗斯科技精英死于一旦,一次核反应堆事故能造成数十万人的死伤。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艾滋病的爱害人数不亚于中古时代的鼠疫或天花。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为害是另一种性质的例证,一小撮基地恐怖分子就能造成世界性的灾难,甚至一个人的一封威胁信(扬言在日本某连锁商家的巧克力中放毒药)就能造成上亿日元的损失。 人类对预防科学灾难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类已经作了很多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充其量说,这只是很有限的补救。进步和灾难因自然界的深层机理而互相依存,要想根除灾难除非完全抛弃进步,或者灾难预防的成本太高,实际上难以做到。还有,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未知,在发明冰箱时谁能预料到臭氧空洞?在用粉碎内脏作牛饲料的添加剂时谁能想到疯牛病?在全世界欢庆消灭天花时有几个人想到这个成功有可能带来灾难?我们能做的,是老老实实承认科学会放大灾难,把它作为必然的“坏帐损失”列在社会发展的财务预算中。 不要奢望将来会出现“纯粹光明”的科学, 100 万年后也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灾难的绝对值只会越来越大。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对这个断言一定不乐意听,可惜它是事实。我们既不是反科学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科学技术放大了进步,也放大了灾难,二者之差只要是个越来越大的正值,人类社会就是在进步,几千年的文明史已足以证明这一点。当然,这个正值是否会永远递增,或者是否某一天会转为负值,没有人能妄下断语。
7244 次阅读|8 个评论
服装评估用“假人”系统
热度 1 zhufanglong 2011-10-11 21:5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在欧洲,而欧洲处于高纬度地区,参战国受到严寒气候的威胁,冻伤冻死士兵人数超过100万,寒冷严重威胁着士兵的人身安全及作战效率,因而从4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着手研究服装生理,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测试服装的隔热防寒、防高温、透湿性能指标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由于着装人体的不规则性及人体测试的主观性,迫切需要一种模拟人体的物理模型来代替真实人体对服装进行这些性能测试,由此我们称之为的“热假人(thermal manikin)”应用而生,国内大部分学者翻译为“暖体假人”。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在已发展到模拟极端恶劣环境下(如高温火灾)的假人系统。 我认为假人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技术在于稳态环境下(这里稳态环境指的是A环境)人体生理特征的模拟上,这些都必需建立在大量的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础数据之上,要了解人体产热、散热、皮肤吸热特点及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机理,如从单段发展到多段、多段的具体划分其基本依据是人体不同躯段的不同生理特征。一旦掌握了人体生理特征,什么样的假人应该都可以自由订做,包括的皮肤材料的选择、出汗量等参数的设定等。假人发展到可以模拟人体一些简单的动作,也就是说从静态到动态是假人发展一个重要变化,这是因为人体运动时与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属性差异较大,这点在假人研究中肯定也是一个重点。其它科学技术如材料技术、工程热物理科学、控制技术都会促进假人模拟技术的进步。 假人系统的第二个核心技术在于动态环境下(这里动态环境我指的是从A环境进入B环境)的人体生理特征的模拟上,这就更加难以模拟了,因为人体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直至稳定下来这一过程中,他的生理特征参数是不断变化,并没有规律可寻,这就增加我们设定假人各项参数的难度,实际上如何设定控制过程使其自适应是当前假人研究的难题,也应该是热点,好在英美等科学工作者已经着手研究了,而且是集中在空调环境领域。在这里我们服装科研工作者要感谢建筑环境与空调专业的研究先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捷径,加快了我们研究进程。 假人系统的第三个核心技术在于传感器的研制,特别是动态环境下假人系统的皮肤温度侦测。就拿火灾环境下服装传热领域来说,人体在火灾中逃生时间只有几秒到十几秒,而恒量这宝贵的逃生时间可就依赖于传感器的功劳了,一要精度,二要速度,没有好的传感器就不能很好评估服装实际防护时间。 以上只是一点点想法,欢迎提宝贵意见,共同交流!
3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俄媒称中俄投反对票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热度 5 杨学祥 2011-10-7 14:14
俄媒称中俄投反对票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7日11:48 环球时报 微博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于10月4日就法国、英国等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中国投下反对票,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俄罗斯之声网站于当地时间10月6日对此发表文章指出,中俄投下的反对票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了全世界可能经历的灾难性后果。   俄罗斯之声文章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两个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对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进行表决时都投了反对票。这一举动引起了强烈反响。大马士革对两国投了反对票表示欢迎,并强调说俄罗斯和中国站在了反对非正义的人民一边。西方政客则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统一立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批评声最高的当属美国政客。虽然该决议由法国、英国、德国和葡萄牙提出,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措辞却最强硬,“似乎她准备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叙利亚人民”。希拉里在多明尼加共和国访问时甚至声称,“那些投了反对票的国家应当向叙利亚人民以及所有为世界自由和人权作斗争的人做出解释”。不惜任何代价推翻阿萨德政权——西方对自己的这一目的甚至都不加隐瞒——不仅会对中东地区,而且也会对全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文章援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佳宁的话说,实质上这是一个可能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俄罗斯和中国让中东避免了一场大战,因为很显然,如果西方盟国干涉叙利亚内部事务的计划得逞,那么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就会是这种干涉的继续。伊朗也不会袖手旁观,也会站到叙利亚一边。也就是说,一场持久的、其后果难以预料的战争将爆发。   据这位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的意见,在中东许多大国利益交织在一起,又有许多具有核潜力的国家。这里的冲突一旦升级势必导致全球性对抗。那些今天被“利比亚事件”冲昏头脑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文章评论说,俄罗斯和中国投否决票的决议草案的基调实际上是冲突,没有认识到中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这一事实。决议只单方面指责大马士革,而对诉诸武力、甚至都要开始动用恐怖手段的叙利亚反对派却只字不提。西方国家实际上在促使叙利亚爆发大规模民族和宗教冲突。   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科萨切夫说,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也在逐步实施改革,但西方却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用武力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取消一党专制、组织民主选举、以及为媒体提供更大自由方面有许多法律可遵循。置渐进的方案于不顾,而是一味地诉诸革命手段,是不明智的。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中国在安理会采取了一致立场的原因。外部势力对叙利亚施压只能导致新的流血冲突,新的动荡、新的悲剧。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07/114823264608.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588 次阅读|6 个评论
戴高乐将军
whyhoo 2011-8-8 10:4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面临亡国的危难时刻,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一人组建了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了法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任伊始即对法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宪法,举行全民选举,将权力归还全体民众。在经历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长达12年的多党纷争、轮流执政的混乱局面之后,重返政治舞台的戴高乐将法国带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戴高乐领导了一个独立自主并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法国,他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发展。戴高乐主义也成为其后几位法国总统的主要治国思想,引领法国走向强盛。戴高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其才干与魄力让人惊叹。
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声叹息——曾六次问鼎诺贝尔奖de实验室关闭
热度 1 zxczxc0417 2011-7-30 11:39
贝尔实验室大楼 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贝尔实验室最近决定放弃基础物理学研究,而以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主,也就是和应用技术直接相关了。上图就是位于新泽西霍姆德(Holmdel)的贝尔实验室大楼——一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家园。但现在的它已经人走楼空,惨遭忽视。这一决定标志着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灿烂篇章的结束。看到这里只能是一声叹息 ——写在贝尔实验室结束基础物理研究之时 。 最近,还看到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简称费米实验室)因为2008年度预算紧缩,实验室不得不裁员7%的报道。虽然最后在6月中旬,国会在资助伊拉克战争的追加预算案中有几千万的科研金费,为费米实验室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毕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问题时还有多少没有化解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不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曾经是物理学研究天堂的国度,而是在瑞士这样一个小国,真是一个大笑话。伴随着加速器的欧洲化,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必然向哪里汇聚,美国的神话又在哪里呢? Cornell (康乃尔)大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基本快关闭了,基础研究很少,大多数是用在应用物理领域。现在的应用物理的确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说明美国的基础研究的金费很紧张,而应用领域相对比较好点。 难以置信的是,美国2007年度军费开支再攀新高,高达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8%。另外,参议院以90票对3票通过给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费开支增加1890亿美元。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我只知道几千万就可以让费米实验室得很多人继续他们的研究,可以让一个公司的基础物理学研究继续他的辉煌,可以让一个大学的加速器运行很多年,可以组织直接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高能物理的研究------ 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他的基础研究领域比较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打击。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因为申请不到金费,已经转到欧洲去了。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美国失去它,最后他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不管它的军队多莫强大,应用领域多么先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不是替美国担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国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战争,生灵就要涂炭,因为很多时候国家强弱的转变是通过战争这个审判台上去宣判的。 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很多著名发现和发明——例如晶体管和激光——都源于对基础物理学的潜心研究,它们的问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上演这些发现,贝尔实验室在国际上享有巨大声望。自1937年实验室研究员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 Davisson)因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贝尔实验室已经6次问鼎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现在的贝尔实验室将目光锁定在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可能更快为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带来回报的领域。在即将向这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后堡垒说“再见”的时候,我们不妨细数一下贝尔实验室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来回顾一下贝尔实验室物理学研究的辉煌,她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贡献,现在她就要离我们而去了,除了纪念她的逝去,剩下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贝尔实验室美国总部 图中所示建筑就是贝尔实验室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美国总部,这里是很多发明创造和科学突破的诞生地。阿尔卡特-朗讯表示,贝尔实验室总部仍具有令人无法抵御的魅力。相比之下,身为基础物理学研究“老巢”的霍姆德大楼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现在已成他人囊中之物。霍姆德大楼取得的技术成就包括研制第一颗通讯卫星,以及朱棣文(Steven Chu)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突破——他曾凭借这一成就摘得诺贝尔奖。 验证电子波动性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两名研究员——戴维森(图片中的人)和莱斯特·格莫尔(Lester Germer)通过将缓慢移动的电子射向镍晶体标靶,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这项实验为所有物质和能量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特性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戴维森的发现成为固态电子学多个领域的基础。10年之后,他又凭借在电子干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图片中呈现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晶体管。它是在1947年问世的,身份是作为真空管和机械继电器的替代品。这一发明改变了电子学世界的面貌,成为当前承载所有电脑技术的基础。1956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因研制晶体管共享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肖克利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创办了“夏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也是首批落户后被称之为“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 图片中的人就是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在了解玻璃和磁性材料电子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安德森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研制电子开关和电脑存储设备的大门。2006年,根据一种新的科技论文评估方法,安德森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新评估方法建立在马德里大学统计物理学家何塞·索勒(Jose Soler)所提理论基础之上。1984年,安德森离开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图片中展示的就是“喇叭天线”,站在上面的两个人分别是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正是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是一个非常炽热的所在,随着不断向外扩张,宇宙中的气体慢慢冷却下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宇宙中应该充斥着大量辐射,即原始热量的残余物。经过潜心研究,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一推测。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正是他们研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内部过量噪音的来源。凭借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 图片中所呈现的就是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的过程。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想法最初是在贝尔实验室位于霍姆德的大楼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提出来的。1978年,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后来凭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传记中写道:“两年内,贝尔实验室雇佣了大约20多个年轻科学家,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除了热衷的研究外,我们没有义务做其它任何事情。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和兴奋遍布大楼的各个角落。”朱棣文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霍斯特·斯多莫尔(Horst Stormer)、罗伯特·拉夫林(Robert Laughlin,现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崔琦(Daniel Tsui,现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共享物理学诺贝尔奖。根据这个三人组的研究发现,电在强磁场下可产生关联并形成新的粒子,也就是所说的准粒子,只携带分数电子电荷。图片中展示的就是被散射和扫描的电子,呈现了准粒子创建的干扰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热度 14 iwesun 2011-5-15 12:14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按语:   我党拍的抗日的电影和文艺作品,都是儿童剧。   你要是信以为真,那不怪我,你啥时候咋死的,你都搞不清。   日本不是一个仅仅生产AV的国家,尽管不产犀利哥,但还是盛产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国家。   看过之后,我是会给一个军人应该有的军礼。   不知道你会如何?   恐惧?敬佩?唾弃?诅咒?   你做什么都无用。   他真是存在。    你还把科幻片+儿童剧当做现实+历史,下一次,灭亡的还是你!   这些小个子,不是想传说中的那样,被你打败的。   到底谁更能打持久战,是你还是他?   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可能战胜对手么?    PS:   网上好像说,他还不是最后一个,还有比他更能折腾的。    正文(转载于网络):    核心提要: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生),日本军人,军衔少尉,和歌山县海南市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召入伍,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宾卢邦岛(Lubang)担任守备任务,美军攻占卢邦岛后,小野田与三名同僚躲入丛林中顽固地进行游击战,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宾警方投降。   几十年来,日本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就一直活在1944年。纵使世界已经不断的改变,他始终活在二次大战的纠缠里。1974年,当他终于回到了现代的世界,面对社会的变迁,他完全无法理解:特别无法理解日本宪法对于各类军事行动的限制。年迈的他参与各种爱国的活动,当旧日悠扬的日本军歌响起时,他会流下眼泪。   来源:凤凰网 小野田宽郎   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南市。1939年3月到“田岛洋行”的武汉分店工作。1942年12月被征召入和歌山步兵第61联队,后分配岛步兵第218联队。1943年9月成为甲种干部候补生,1944年1月进入久留米第一种陆军预备士官学校。8月毕业后成为士官勤务见习士官。9月进入陆军中野学校二俣分校,接受游击战训练。11月毕业后被派往菲律宾。小野田被派到一个菲律宾的一个小岛-卢邦岛(Lubang),准备在美军登陆后开展游击战。   1944年12月17日,上司谷田命令23岁的小野田在卢邦岛开展一场针对美国人的游击战。他对小野田说:“我们撤退,但只是临时的。你们进山,用埋地雷、炸仓库的办法与敌人周旋。我禁止你自杀或者投降。三年、四年或者五年之后,我将回来。这个命令只有我才能取消。”   1945年2月28日,美军在卢邦岛登陆,大部分的日本士兵不是投降就是战死。小野田把剩下的人分成小组,同伍长岛田、上等兵小冢金七、一等兵赤津三人一起隐人丛林,继续顽抗。   8月15日,在盟军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派出由已投降日兵充当的军使赴各岛劝降,同时撒下大量的传单。1945年10月,小野田看到了美国人发的传单,上面写道:“8月14日日本已经投降。赶快下山投降!”小野田当时将信将疑。忽然听到不远处有枪声,于是认定战争没有结束,传单在骗人,他们又藏进了丛林深处。   每天清晨,小野田带着三名士兵爬上山峰,对着旭日敬礼,并继续着他的战斗。他的策略非常清楚:他无法占领整个岛屿,但是,他可以让岛上的菲律宾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因而产生一种无所不在的恐惧,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成了整个岛屿的统治者:这正是游击战的最高目标。因而,他会突然的出现在村落,射杀当地农民,然后躲入山林。有几十个农民在收成香蕉时,无端的被他们残酷的枪杀。    小野田等人保持着不断移动的战略,甚至连当地人都无法将他们捕获。停留在同一个地点几天之后,他们就会移动。在漫长的雨季,他们就扎营,因为没有人会在雨季上山。他们偷窃当地居民的食物,偷鸡,杀水牛,捉野兔,吃蜥蜴,他们甚至将保存晒干的香蕉充当干粮,以便维持一定的热量。但是他们无法猎取太多的食物,因为枪声会暴露他的战斗位置。当雨季来临,他们得彼此警惕,尽量保持清醒,以免在睡觉时因体温过低而死亡。   卢邦岛前副行政长官埃拉莫斯说:“小野田领我们看了他在森林中的藏身之地。那里很干净,墙上挂着‘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标语,还有刻在香蕉叶上的天皇肖像。他的手下活着时,小野田经常训练他们,甚至组织诗词比赛。”小野田不知道其他小组的情况。埃拉莫斯说:“我的父亲曾同小野田打过仗。后来我当了警察,也同小野田的游击队交过手。我们在丛林中多次搜索都未能发现游击队的踪迹。为了让他们相信战争已经结束,我们散发了当时出的报纸和小野田游击队亲友的书信。事后我问小野田,你为什么不投降?他说,因为深信书信和报纸都是捏造的。”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日本建起了成片的摩天大楼,日本产的电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东京的实业家购买了美国的大公司,而小野田等人却继续在卢邦岛为天皇而战。他们喝河水,靠水果和树根充饥,幸运的是他只犯过一次扁桃体炎。晚间丛林中经常大雨倾盆,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步枪。每个月他们都要袭击一次军车,枪杀司机。   1949(1950?)年的一天,赤津一等兵受不了绝望环境的煎熬,高举双手,向当地警察投降。剩下的三人彼此激励,要不断的战斗下去。隔年,他们发现赤津在山里留下许多传单,告诉他们战争已经结束许久,日本已经投降多年。他们还发觉赤津加入了当地的搜索队,在全岛山区展开劝降。小野田判断,这是敌军的策略,对于赤津的背叛无法认同。他下令全体退到更深的山区,以避开敌军的诱捕。   1952年, 他们亲人的家书与日本当时的报纸,不断的在深林里出现,希望他们三人念及家人,或许会软化态度出来投降。然而,小野田仍然认为这是瓦解他们意志的策略,固执的他做出结论:继续作战,永不投降。   1953年6月, 岛田伍长在一次行动中被当地渔民射伤大腿。虽然后来复原,但在隔年五月,岛田又在一次冲突中当场战死。十天之后,新的传单出现。 搜索队拿着麦克风在山里到处大声的叫嚷说:“小野田,小冢,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始终不为所动。他们感觉到,战争还在进行,日本还在奋战,投降是莫大的耻辱,他们坚信总有一天日本的后援部队将会攻占整个岛屿,太阳旗将会随风飘扬。 甚至当小野田的亲兄弟来到这个岛屿,拿着麦克风对他喊话时,他依然认为,这不过是美军宣传人员以像他兄弟的声音来诱捕他的。   游击战让他养成一种事事怀疑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深信日本人是一个宁死不屈的民族,他不能让尚在作战的日本皇军与国民失望。小野田同剩下的另一名列兵又在丛林中挖了一个从空中无法发现的地下掩体并搬了进去。   卢邦岛现任副行政长官莫利纳笑着说:“他们坚信日本人会回来。因为小野田的上司是这么说的。小野田后来也怀疑过谷田是不是把他遗忘了。 有一次他有了自杀的念头,但是马上就放弃了,因为上司不准他这么做 。”   每天清晨,旭日东升。小野田与小冢依然挺立,向太阳致敬。1965年,他们偷到一台收音机,听到了新闻里关于国际关系的报导,中国与日本已经不是敌对的国家。然而,他们始终不肯承认世界的改变。他们依然故我,枪杀农民,烧毁稻谷。   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奉命潜伏(自称是没有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竟在异国的山林荒野中秘密地生活了28年。据说小野田之所以能够在山林里像原始人一样长期生存下来,是因为曾在日本陆军中野侦察学校受过有关训练。还有消息说,在南太平洋的巴纳岛仍有遗留下来的旧日本军人活动的踪迹。   1972年10月小野田在附近的村庄埋设了剩下的最后一枚地雷,因为生锈,地雷没有爆炸。1972年10月9日,菲律宾警察部队得到当地农民的报告,在卢邦岛发现了两个旧日本军人在山岗上烧稻草。菲律宾警察部队索特上士等三人连忙赶到现场,山岗上的两个日本军人立即举枪射击。在对射中,一名日本军人被击毙,另一名逃入密林中。   后经查明,被警察击毙的是一等兵小冢金七,身边扔着保养良好的38式步枪,而跑掉的正是小野田宽郎。小冢身中两枪,其中一枪穿越心脏导致其当场毙命。   日本投降27年后,日本士兵的死亡引起了东京的高度重视。日本马上派人到缅甸、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寻找藏在森林中的日军士兵。山里的传单更多了,除了报纸、杂志,还有小冢在日本的丧礼的消息。小野田始终不买帐。   1974年2月20日,他在山里偶然遇到日本探险家铃木纪夫的帐篷 (他探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小野田)。小野田缓慢的从背后接近铃木,发现铃木是一位日本人。于是,他们展开了对话。铃木告诉小野田,日本真的投降了,战争早已结束。小野田则坚持必须有指挥官的命令才会投降,并要将保存良好的军刀亲自交给天皇。铃木承诺会带着他的队长的命令归来。   铃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小野田的老上司谷口义美。原来谷口已经改名并成了书商。1974年3月9日,小野田发现一张铃木留下的字条,说他当年的指挥官,谷口义美少佐已经来到当地,并且附上一份完整撤退命令的影印本。   两天之后,小野田越过整个山头,来到约定地点。干瘦的老年少尉小野田宽郎面对长官以最标准的敬礼动作,接受谷口义美少佐的指挥。而同样身穿军服的谷口对站得笔直的小野田念了投降的命令。从肩上拿下步枪,摇摇晃晃地向警察局走去。    1974年3月10日清晨,身穿半旧日本军服的小野田到达卢邦岛警察局,他向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后,郑重地把步枪放到地上,说:“我是少尉小野田。我奉上级的命令向你们投降。” 小野田把军刀交给菲律宾军方,正式投降。    小野田在30年的战斗中G打死打伤了130名菲律宾人,包括士兵、警察和平民。许多菲律宾人主张把小野田关进监狱,并绳之以法。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斡旋,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赦免了他,并允许已经52岁的小野田返回日本。1974年3月12日,他与铃木纪夫和谷口义美一起回到日本。   三十年之后,小野田终于回到了日本,所到之处,受到全国英雄般的热烈欢迎,成了所谓日本“英雄”精神的象征。   小野田参加许多活动,特别是日本右翼退伍军人的活动。每当典礼开始,旧军歌被唱起时,小野会激动到流泪。他接受过无数次媒体访问,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上百个受伤与至少三十个无辜死亡的农民与破碎的家庭时,他坚决认为他没有错,他身处于作战之中,不必为这些人的死亡负责。他坚称自己是一位游击队长,不受任何一般战斗状况的约束,他必须为自己寻找活路。他脸无愧色,他意气始终高昂,他不觉得必须负担任何道德的谴责,他爱国,他是一位高傲的日本军人。他的自传成了畅销书,书名是:《绝不投降,我的三十年战争》。    归国后 日本政府本来打算给小野 100万日元的慰劳金,被小野拒绝。后来他就把这笔钱捐给靖国神社。他也拒绝了与首相和天皇的会见,首先去拜祭了岛上一起战斗过的岛田和小冢墓。   回到日本的小野田夜不能眠。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令他害怕,而喷气式飞机和电视则把他吓得心惊肉跳。1975年4月,小野田在巴西的森林中买了一个大牧场并在那里定居。   1996年5月,他又回到了卢邦岛,一位当初被他所射伤的农民,81岁的Tria,接受了74岁的小野田的拥抱。Tria说:“我已经没有了怨恨,那是许久之前发生的事了,现在提它干嘛!”但是,其它的当地人并不肯原谅这个他们口中的罪犯般的刺客。小野田仍以一惯的口吻说:“军人就是服从命令,在不违反国际法律的状况下,我没有责任”。但是他却捐出了一万美金给当地的学校当奖学金。   几十年来,日本少尉小野田就一直活在1944年。纵使世界已经不断的改变,他始终活在二次大战的纠缠里。当他终于回到了现代世界,面对社会的变迁时,他完全无法理解,特别无法理解日本宪法对于各类军事行动的限制。年迈的他参与各种“爱国”的活动,当旧日悠扬的日本军歌响起时,他会流下眼泪。他,企图唤起日本人对于国家的忠爱。他是一位日本军国主义的英雄。   菲律宾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说:“我在小野田投降后不久同他谈了话。他好长时间没有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告诉他战争早在1945年已经结束时,他都惊呆了。他问:‘日本怎么会败?我干吗要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枪?’他坐在那里,失声痛哭。”
105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国际政治的特点仍然是‘专制’与‘独裁’
热度 2 lin602 2011-5-4 22:53
专制与独裁、民主与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政体,大家好理解。 其实现在在国际政治中,本质上符合‘专制’与‘独裁’的特征。国际上的重大事情,有没有权威的法院‘判’?有没有‘少数服从多数’进行表决?有没有以权力制约权力?有没有国际范围内的民心投票?如果一些国家与领导犯了国际法上的错,有没有‘制止’或‘弹劾’的机制? 世界范围内的‘宪法’,‘选举’,‘立法’,‘执法’,权力制约的建立,是防止世界发生重大危险的一个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也够让人看不懂的了。 世界大战,有时候从小事情上起因的。
1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洛克菲勒“吸金术”到美国延揽人才高招
热度 14 qpzeng 2011-4-30 21: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以英美为首的战胜国决定建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洛克菲勒家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宣布愿意出资870万美元买下纽约的一块地皮,并免费捐赠给联合国。 人们非常惊讶,不明白洛氏家族掏那么大一笔钱而不赚分文究竟是为哪般? 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洛氏家族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的同时,也买下了周围毗邻的大片土地。 随着联合国大楼的落成,四周的地价立刻飙升,没有人知道洛氏家族从中赚取了多少利润。 当人们终于明白过来时,洛氏家族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不得不佩服他们高明而富有远见的“吸金术”! 无独有偶,美国人在吸引国外人才上也继承了洛氏家族的衣钵,而且做得相当成功! 看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不缺人才但缺钱的“软肋”,以提供全额奖学金为“诱饵”,把大批在中、印等国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鱼儿”引过去,只要等3-5年就能为其所用,真可谓“一本万利”啊! 我记得1980年代末,有位同事申请耶鲁的全额奖学金每年才18000美金,现在可能也只有3-5万美金吧!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5年读下来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总额应该在10-20万美金。 这点钱对于美国各大学而言并非天文数字,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却是100万元人民币呀! 如果说留学生在读期间还是相对贫困的,那么他们毕业后拿到的薪水就相当可观了,绝非国内任何一家单位(无论国营或民营)可比,这就是为什么留学生多半不愿意回国的重要理由之一。当然, 一流的工作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个人空间、单纯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美国能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学学美国延揽人才的高招呢?我认为 中国暂时还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不具有适合顶尖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圈子”——学术环境!不过,我相信,有朝一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环境也会逐步改善,人才的流动和回归将步入常态化。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5611 次阅读|30 个评论
从物理学视角思考金融海啸
majl 2009-3-6 22:30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财富,传统战争一般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多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战,最典型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迄今武力战争只在局部区域呈现,而要爆发这种野蛮形式的世界大战看来可能性已经不太大了。人类正经历着从野蛮残杀的战争形式向文明博弈的战争形式转变,这种文明博弈是通过金融市场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不过,迄今这种文明博弈(信息经济)导致的金融危机问题一直困惑着包括学者们在内的所有人,这是因为,他们一般多从自然科学的外围思考金融危机。我们是否可以从自然科学视角,特别是物理视角来思考金融危机,看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从战争的定义来看,由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且正在全球爆发的金融海啸就是一场典型的世界大战。不过,这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世界大战,交战方不像前两次世界大战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尽管,一些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指责的言论,但联合一致仍是主流,目前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金融海啸而努力,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这场世界大战的真正敌人是谁呢?他们又在哪里呢?如何预防和阻止这类金融危机发生呢? 要找到这个答案,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战争爆发的源头寻找。金融海啸爆发在华尔街,在哪里有国际金融炒家,且已经形成为利益集团,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操纵着美国,使其成为超级大国,进而达到操纵世界金融市场的目的。为了赚钱,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更为厉害的是,他们拥有金融核优势的超级智慧,这次金融海啸就是这些利益集团与其他群体(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的财富争夺的较量。这里的核优势是指这群国际金融炒家几乎是复制了高能物理的核反应模式,在金融海啸过程中核裂变、核聚变链式反应都清晰可见。由此,这次金融海啸可理解为金融核战争。此类金融危机的预防就是阻止反应链的建立,解决之道则是必须打断反应链。
个人分类: 经典视界|4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核”战争已经暴发了
majl 2008-10-25 05:46
在华尔街引发的 金融海啸 应验了我们三年前的观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金融核战争: 酝酿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汇兑、期货、股票及其它衍生产品)之战,正时时逼近暴发之日。 人类正经历着从野蛮残杀转变为文明博弈时代的蜕变,但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呈现为螺旋式推进。 在完全市场经济体系下,投机且唯有投机是遏制与化解人类这一战争危机的有效途径。其效果看起来就像人类正因为核武器的发明,以毁灭性的武器,最终达到了避免大残杀的效果。古往今来,在人类博弈的棋盘上,只有你死我活或握手言和的结果,从来就没有终局是同归于尽的游戏规则。上帝显然是极其吝啬的,随意毁弃精心创造的作品,不符合节俭原则。所以,不要期望上帝会跟我们开终极者的玩笑,对于这一点,合格的局中人都非常明白。 在混沌的世界里,人类的一切多么像自组织临界点的舞蹈! 最为奇妙的是,在这场已经暴发的金融核战争中,还不知道敌人是谁,敌人又在哪里;而与物理学意义的相当的核就隐藏在那些精英们创造的所谓衍生品之中。 这场金融核战争 无疑 将成为国际秩序重构的又一里程碑,2009年应该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
个人分类: 经典视界|4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欧天文巨资救市—正式打响全球金融战—意在抢劫亚洲
lixie6110532 2008-10-15 00:06
美国投放8500亿天文巨资救市,紧接着欧盟也投放10000亿天文巨资救市,明里是保卫自身的金融系统免于崩溃,保卫美国和欧盟的利益不受损失,暗中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险恶用心就是想让美圆、欧圆连同相关债券贬值,使得新兴国家以血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几十年辛辛苦苦积攒的美圆、欧圆外汇及其相关债权大幅缩水,新兴国家的外汇资产缩水越多,美欧就赚得越多,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术了。正常贸易已经无法回收美欧通过房市、股市、债市、期市和贸易向世界投放的美圆和欧圆,他们也不愿意用物质财富换回这些美圆和欧圆,只能明火执仗地发动金融战争,对所有储备美圆和欧圆的新兴国家进行抢劫。所以我认为美欧投放天文巨资救市,其实质就是宣告美欧向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石油富裕国家正式发动一场旷世规模的金融战! 中国啊,我的祖国!高达20000亿美圆的外汇储备,这是美欧发动金融大战的主攻方向,我们的外汇储备终归是有限的,而敌人的美圆和欧圆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必要时可以无限增加,往电脑里输个数就是亿万兵力。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要将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投入美欧的虎口。敌人真的很狡猾,知道中国的军事强大,不可以在战火中取胜,于是在我们最薄弱的金融领域,精心设计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圈套,让我们钻进去;还强迫我们开放金融领域,利用部分海龟别有用心的误导和我们金融决策的失误,敌人在我们内部已经安营扎寨,布局妥当;再加上真假难辨的海龟做内应。我们面临的战场形势极为不利,相当险恶! 战争的目的是破坏与掠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已经打响! 中国啊,我的祖国!如何保卫祖国的财富,是当前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头等大事。在全球金融浩劫的危难时刻,强大的军队无法直接参战,金融人才又匮乏,但是我们要象毛主席相信自己培养的将帅那样,相信我们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由于真假难辨,千万不可轻信海龟的弯弯绕。 外汇储备建议适当减少,一万亿美圆足够了!而且应该尽量持有现金,多余外汇只能换成物质财富。一部分用于购买粮食、黄金、石油和矿物,而且必须运回国内(象某些地方的黄金交易,从这一堆搬到旁边那堆,交易就算结束,在不讲信用,一味崇尚丛林法则的豺狼国度,这完全是扯蛋!);一部分用于平价或压价收购国内的外资股权!消灭寄生虫,赶走现代殖民者! 相信党中央能够英明决策、沉作应对,带领中华民族度过难关,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金融、财富保卫战!
个人分类: 金融大战|2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