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世界大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世界大战

相关日志

英国政府消极防疫举措引争议:是疫情,更像是一场世界大战
杨学祥 2020-3-16 06:40
英国政府消极防疫举措引争议:是疫情,更像是一场世界大战 抗疫正从中国的 “ 人民战争 ” 变成一场 “ 世界大战 ” 2020 年 03 月 02 日 胡锡进在微博中指出,抗疫正从中国的 “ 人民战争 ” 变成一场 “ 世界大战 ” ,很多事情都在微妙而急速地变化。新冠病毒是 2020 年甚至更久时间里凶恶而独断专行的导演,对新冠肺炎以及围绕它的延伸效应做一个梳理会有助于新的发现。   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地发动攻击,它实际上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也都采取了防范措施,韩日限制中国人入境,伊朗和意大利则完全与中国断航。在中国 1 月底 2 月初抗疫打的最艰苦的时候,那些国家很难想象灾难正朝着他们一步步逼近,他们将成为接下来的中招者。然后是法国、德国,他们眼看着意大利陷落,也在提醒自己要加强防范,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他们脚底下也出现了洪水。 于是今天形成了两个局面,一是中国,我们在湖北以外处在对旧病例打扫战场,对新的输入性病例严加防范的阶段,这是一个有一定主动性、可进可退的位置。二是韩日和欧洲,它们那里的疫情仍在扩散,防控也在以那些社会的最大力度进行,而仍然欠缺的那一部分会以社会心理的承受力进行补偿。 未来的韩日和欧洲方向会发生什么呢? 胡锡进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韩日和欧洲国家边抗疫边逐渐接受了疫情,适应了它。由于那些国家的医疗条件比较好,能够降低一些死亡率,加上防范措施毕竟也降低了感染率,最后社会将就着、磕磕绊绊着就这么走下去了,新冠疫情最终被主观上 “ 重流感化 ” 了。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新冠肺炎的确很厉害,那些国家躲不过去,民众的惊慌失去控制,疫情最后导致严重综合危机,从而演变成我们今天无法设想的极其严重的灾难。至于这一切最终将成为那些国家的韧性,还是陷入混乱,有点像是赌博。   如果说新冠疫情不能够被彻底消灭,它将穿越 2020 年夏天,在接下来的冬天继续流行,那么它将可能攻陷 “ 整个世界 ” 。如果它的死亡率就是降不下来,疫苗研制不顺利,这场疫情就将形成非常深远的冲击,或将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和组织面貌带来改变。 https://news.sina.com.cn/c/2020-03-02/doc-iimxyqvz7322683.shtml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疫情,英国政府首先举手投降。 600 多名科学家联名反对英国政府消极防疫举措 2020 年 03 月 16 日 00:58 央视   来自英国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近 400 名科学家和学者在 3 月 14 日发布第一封公开信,要求英国政府增强防疫手段,以免在未来短时间内会面对的灾难后果。   信中说,政府采取消极防疫,将给国民保健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也将给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必要的更大风险。   这些学者批评了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在上周四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即:如果英国有 60% 的人口染病,可能会使英国民众获得群体免疫力的说法。   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措施是相对松散的,尚未完全禁止大型集会。出入境缺乏防疫检测。对轻症患者缺乏医疗干预和隔离支持。公开信称,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放任式防疫。   截至 3 月 15 日,英国确诊病例每天以 30% 的速度剧增。近两日,死亡病患每天都达 10 人以上,死亡病例总计 35 人。在宣布进入到防疫第二阶段后,英国反而停止了对轻症病人的检测,未来检测将只针对重症患者进行。出于担心,本周末,英国各地出现了战后少见的大规模食品抢购潮。   联署公开信的数百名学者,其专业领域包括数学和遗传学等,他们希望,英国政府应该尽快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向那些已经取得了显著防疫成效的国家学习。   事实上,英国政府不仅收到了这一封信,来自英国学界研究人类行为学的近 300 名学者也于同日向英国政府发送了第二封公开信,信中特别肯定中国和韩国严格而有效的防疫举措。   此外,英国免疫学会主席阿奈·阿克巴在本周末也发出第三封公开信,他表示,目前英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其他国家有本质区别。他建议:英国政府在短期内应采取更为严格的社交隔离措施,阻止新冠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他希望,英国应公布相关的模型数据,将当前的研究成果公开,接受学术界的监督。(总台记者 孔琳琳)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3-16/doc-iimxxstf9293234.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0r=0rfunc=79tj=nonetr=12 拉加德、李显龙:疫情对经济影响或超 2008 年金融危机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 疫情对经济影响或超 2008 年金融危机 # 】 3 月 14 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脸书上表示,新加坡正面临着严峻长期挑战,疫情对经济影响可能已经超 2008 年金融危机。 3 月 11 日,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新冠疫情将引发类似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欧洲经济下滑。 【新加坡总理:疫情对经济影响可能已超 2008 年金融危机】 3 月 14 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或将甚于全球金融危机,疫情导致的经济危机很可能会比 2008 年金融危机持续时间更长。李显龙称,疫情可能至少持续至年末或更长时间,新加坡议会选举必须在 2021 年 4 月 21 日前举行。 https://s.weibo.com/weibo?q=%E9%87%91%E8%9E%8D%E5%8D%B1%E6%9C%BARefer=index?c=spr_wbprod_sougou_sgss_weibo_t001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016-2020 年 已有 1185 次阅读 2016-7-6 07:08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016-2020 年 杨学祥 一张表看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我们在 6 月 26 日将表 1 中的未知事件改为欧盟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232.html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进入倒计时: 2016-2017 年很危险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3676.html 本次大流行是疫情,更像是一场世界大战: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损失之严重、伤亡人员之众多,可能达到历史之最。 英国政府消极防疫举措使全球防疫陷入困境。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0 个评论
1918年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路线图的启示:战争与旅游
杨学祥 2020-3-4 10:40
1918年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路线图的启示:战争与旅游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路线图 据网上资料,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其实西班牙流感本来也许不会传播这么快,但是战争中,军队大规模的调动为流感的传播火上浇油。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塞拉利昂,北纬8.3度)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1918 年到 1920 年,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成为1918年以来7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严重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全球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流感可能在2017年孕育,在2018-2019年流行。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2018-2019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区,进入红灯区将重蹈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事实上,2019年美国流感和中国新冠肺炎同时发生。 警钟之后,疫情之初,各国领导人应该承担起历史重任。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215.html 新冠肺炎的全球传播可能与旅游相关 对比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旅游排名榜单,表明两者有很高的相关性。控制疫情必须从控制旅游开始。 在“钻石公主”号邮轮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3天前 一场美好的旅行被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豪华邮轮竟变成海上孤岛,在恐惧和无助中漂泊40天,“钻石公主”号邮轮。为何成了行走的“病毒库”?3700多名乘客和船员到底经历了什么? 1月20日 出发 时间倒回到1月20日,号称“海上五星级酒店”的“钻石公主”号邮轮从日本横滨出发。这艘服役了近17年的豪华邮轮的官网上写着“让2020年成为最好的一年”。 按照计划,“钻石公主”号将途经鹿儿岛、中国香港、越南、中国台湾、那霸,最后于2月4日6点半返回横滨,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666名旅客和1045名船员共同享受这次旅程。这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邮轮上的危机已经悄悄降临...... 首位感染者出现 一名来自香港的80岁乘客登船后有些发烧,1月25日,邮轮经停香港,该乘客下船,2月1日他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同日,“钻石公主”号开始紧急采取防疫措施。 2月3日,“钻石公主”号紧急返航停靠横滨港,一支日本医疗队登船开始对该船上有咳嗽、发烧症状的120人,以及密切接触过的153人抽取样本。 开始“封船隔离” 2月5日,船上3700多人开始了为期14天的封船隔离,当天有10人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感染者随即被送往医院。邮轮上的所有公共娱乐设施,泳池、赌场、温泉、影院、歌舞秀全都关闭了,乘客们被要求不能走出自己的舱室,餐点由船员轮班送到舱门口,船上的付费无线网络则变成免费开放。 但隔离期间每天更新的确诊人数以可怕的速度增加。 随着船上的感染人数不断上升,乘客的情绪受到影响。2月11日,一名登船的检疫官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加重了船上的担忧情绪。一名乘客说,自己在7小时内至少测了7次体温。 病毒感染情况没有得到控制 钻石公主号是一艘“夕阳红”邮轮。据统计,60岁或以上老年人数占80%,其中215人80多岁,11人90多岁。 2月14日,日本政府开始安排年龄在80岁以上,患有基础疾病,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的老年人优先下船,厚生劳动省解释称“他们是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群体”。 但是船上病毒感染情况并没有得到控制。2月13日新增了44例确诊病例,2月15日是67例,2月16日是70例,2月17日新增了惊人的99例确诊病例,一直到2月19日,在累计3011个人的检测中,已经累计确诊621例,几乎邮轮上每3个检测的人中就有一个确诊病例。 数据让人惊心,仓促的全船隔离似乎毫无用处。一些乘客的心态几近崩溃。不仅是乘客,游轮上的船员也开始向外界求救。对船上的所有人来说,被隔离的日子都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待隔离结束的那一天,或者等待自己被通知确诊的那一天。 “钻石公主”号为何“千疮百孔”? 2月29日是“钻石公主”号在横滨港口漂着的第27天。就在一周前,这艘牵动全世界人心的邮轮,才最终完成了一轮所有人员的检验样本采集。“钻石公主”号的遭遇不由得让人深思,豪华邮轮的环境看似“一切尽在掌控中”,但当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时,为何依旧是“千疮百孔”? 传染病学者普遍把邮轮、货轮当成是海上的“浮动病毒温床”,这是因为传染病在邮轮上非常容易蔓延。根据“钻石公主”号船员描述,邮轮有三级的传染病预警响应。比如针对诺如病毒至少是三级响应。 但此次新冠病毒采取的措施是全船隔离,已超过最高预警,这样的情况此前并无先例。首先,呼吸道感染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被低估,另外船上缺乏诊断能力,以及员工或乘客都不知道应将此类疾病报告给卫生官员。这对整个船舶和邮轮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钻石公主”号为什么隔离仍爆高感染率? 据消息称,2月1日夜间,香港乘客确诊的消息被公布,并被通报给邮轮公司。但这一消息并未立即通知给全体乘客。直到2月3日下午4点左右,船长才在广播中第一次向全体乘客通报了疫情,邮轮开始全方位消毒。但船方没有限制乘客行动。 2月19日,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IID)首次发表报告,全面揭示钻石公主号邮轮的疫情与检测始末。报告透露,有明确证据显示,在2月5日对该邮轮实施隔离检疫之前,船上就已经发生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大量传播。 据专家介绍,一个传染病的防控主要是有三个关键环节:第一要控制好传染源;第二要切割传播途径;第三保护易感人群。从这次“钻石公主”号邮轮的事件疫情的发生来看,在三个方面做的都不够。这与早期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足有关系。 ● 邮轮本身的结构也很可能助长病毒播散 “钻石公主”号共18层,其中分布着客房的有7个楼层。靠近窗户的、这种带有阳台的客房好歹还能接触到外部空气。问题是靠走廊的内部客房(这种客房有80多个)。这些客房的乘客们生活在无法通风的密闭空间。他们被分成6组,每天到甲板上运动1个小时。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不得不待在不能自然通风的客舱里,需要使用中央空调进行通风换气。而此次疫情在邮轮内快速扩散的原因,很可能就出现在空调系统的结构上。 据了解,邮轮上的中央空调有两套循环系统:一种是外循环系统,是通过连接在外的吸风口吸进海洋上的空气,输入舱室的空气新鲜、卫生,但是消耗的能源较多;另外一种是内循环系统,是船体内气体的再循环,可能会将带毒的气溶胶播散。 ● 隔离并不彻底 “钻石公主”号采用的隔离方式与邮轮传统的隔离标准并无差别,即:只有出现发热症状的人才会被送到有消毒的空房间单独隔离。而与发热患者有过亲密接触的人并不会被单独隔离。 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中指出:考虑到邮轮的性质,是不可能把所有人单独隔离的,在这种情况下共享舱室是必要的,且一些船员必须继续履行工作义务,以维持邮轮运作,因此很多船员仍在工作,这也导致隔离并不彻底。 下船真的意味着结束吗? 一个突然来袭的新型病毒,一段被感染的航程,一场突然降临的隔离,一艘难以靠岸的船。 近些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被接下船,甚至被接回自己的国家,但是下船真的意味着结束吗?戳视频,了解更多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3287460ver=2195signature=5bBSeTEUlmzo*A5t7jHeJn3yyEwEOXh5VUa8rukt9N7tESgQZzqYoIEMKimuS-uOHT0CBslQHRLDslKZcMZ4Ep5gXxbQ77sjwGDR6sJ44KwTD0KSxWDLQhs9rxoYfFrBnew=1 世界十大最受欢迎旅游国家排名 法国(约8690万人次) 西班牙(约8180万人次) 美国(约7690万人次) 中国(约6070万人次) 意大利(约5830万人次) 墨西哥(约3930万人次) 英国(约3770万人次) 土耳其(约3760万人次) 德国(约3750万人次) 泰国(约3540万人次) 全球疫情 截至3月3日07时02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所在纬度 韩国 0 4335 31 28 35.52 意大利 327 2036 129 52 45.28 伊朗 0 1501 291 66 32.42 日本 0 980 45 12 35.32 法国 61 191 12 3 48.51 德国 7 157 14 0 50.02 西班牙 50 124 3 0 41.18 新加坡- 2 106 74 0 1.22 美国 7 96 7 6 北纬25~49度 科威特 0 56 0 0 48 巴林 0 47 0 0 26.12 泰国 0 43 31 1 16.25 英国 0 40 8 0 55.57 瑞士 11 38 0 0 47.22 澳大利亚 0 33 5 1 -32 马来西亚 0 29 15 0 3.08 加拿大 3 27 7 0 北纬41°~83° 伊拉克 5 26 0 0 33.14 挪威 6 25 0 0 59.56 阿联酋 0 21 5 0 25.13 奥地利 2 16 0 0 47.54 越南 0 16 16 0 10.46 瑞典 1 15 0 0 59.23 以色列 2 12 1 0 31.47 荷兰 0 10 0 0 12.3 克罗地亚 0 8 0 0 45.45 比利时 0 8 1 0 50.51 芬兰 1 7 1 0 60.1 希腊 0 7 0 0 38.02 阿曼 0 6 2 0 23.36 厄瓜多尔 0 6 0 0 北纬1-南纬5 冰岛 3 6 0 0 64.09 墨西哥 0 5 0 0 20 印度 0 5 3 0 27.09 巴基斯坦 0 4 0 0 31.25 捷克 1 4 0 0 50.05 阿富汗 0 4 0 0 34.3 丹麦 0 4 0 0 55.43 俄罗斯 0 3 2 0 55.45 格鲁吉亚 0 3 0 0 41.43 阿尔及利亚 0 3 0 0 36.42 黎巴嫩 0 3 0 0 33.52 罗马尼亚 0 3 0 0 44.23 菲律宾 0 3 1 1 10.17 阿塞拜疆 0 3 0 0 40.22 印度尼西 0 2 0 0 -4.5 巴西 0 2 0 0 北纬5-南纬35度 埃及 0 2 1 0 31.13 多米尼加 0 1 0 0 17 新西兰 0 1 0 0 -40 立陶宛 0 1 0 0 54.4 摩纳哥 0 1 0 0 7.5 尼日利亚 0 1 0 0 9.12 爱尔兰 0 1 0 0 53.26 卢森堡 0 1 0 0 49.37 圣马力诺 0 1 0 0 43.55 亚美尼亚 0 1 0 0 40.1 白俄罗斯 0 1 0 0 53.51 安道尔 0 1 0 0 42.3 沙特阿拉伯 1 1 0 0 21.26 北马其顿 0 1 0 0 41.35 尼泊尔 0 1 0 0 27.42 柬埔寨 0 1 1 0 11.35 斯里兰卡 0 1 0 0 6.55 爱沙尼亚 0 1 0 0 59.22 卡塔尔 0 1 0 0 25.15 以上数据来自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卫健委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危险的论证:欧洲殖民美洲屠杀5600万人直接引致地球变冷
杨学祥 2019-2-15 22:17
危险的论证:欧洲殖民美洲屠杀 5600 万人直接引致地球变冷 杨学祥 欧洲人殖民美洲引致地球变冷?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的学者,发表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文章认为“哥伦布引起欧洲殖民美洲,杀害了百分之九十的原住民, 减低大气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降温 ”。这篇文章只从一方面来考虑地球降温,而没有考虑别的因素,造成极大的误导。 https://weiwenku.net/d/109258115 15 世纪末,大约有 6000 万人生活在美洲各地,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到来,野蛮奴役和扼杀了约 5600 万人,占土著人口的 90 %。 伦敦大学 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欧洲殖民美洲之后导致人口大死亡,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科学家认为,土著人大量死亡后,当地的大片树木被砍伐,植被地被开垦用于农业。树木的减少,使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让地球变冷,历史学家所说的 “ 小冰河时代 ” 到来,成为最寒冷一段时期。 17 世纪初,伦敦的 泰晤士河 一直冻结。全球气温的降低,导致春夏变得寒冷,影响了农作物收成,造成大饥荒,这又引发了战争,造成人口进一步减少。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HBqgy6 文章发表的时代背景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设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 Mauna Loa )温室气体监测站观测, 2018 年 4 月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 410.31 ppm ,是地球过去 80 万年来最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从历史同期水平来看,前工业革命时代,地球的二氧化碳月均浓度从未超过 300ppm 的阈值。 自 1950 年开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呈现直线上升, 2013 年突破 400ppm 年度之后继续上升。 NASA 称此前最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为 2018 年 3 月录得的 408ppm 。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723275.htm 2018 年 10 月 9 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甩出一記重磅警告:全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 1.5 攝氏度,否則地球在 2030 年之後會迎來毀滅性氣候。簡單來說,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 12 年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 IPCC 報告和 2015 年設定的《巴黎協定》不同的是, IPCC 將氣溫升幅調整至 1.5 攝氏度,而非《巴黎協定》提出的 2 攝氏度。 新報告表明:全球氣溫升高有望在 2040 年左右突破 1.5 度大關。 要避免“世界末日”的到來,只有在 2030 年前,將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 2010 年 45% 左右的水平。而這顯然會觸動很多國家和行業的利益。 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就在今年 6 月 1 日國際兒童節這天,給地球以及人類的未來送上了一份驚天“大禮”: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於 2015 年簽署, 2016 年獲美國及 194 個締約國確認並於 2016 年 11 月正式生效。根據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以幫助它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巴黎協定將使美國損失利益,並讓其它國家如中國及印度獲益 ...... 這是將美國利益轉給其它國家的協定,使美國處於不利競爭地位。這樣的事情,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不容許它的發生,對不起了。 同時,特朗普還提出停止向一些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撥款,並大幅削減美國環保局的預算。 特朗普等美國國內一部分人始終認為“氣候變暖危機其實就是一場騙局,一場想要美國掏錢的騙局”。他們認為減少排放會損害美國經濟發展,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在国际社会多次努力失败的条件下,减低大气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降温,已经变为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头等大事。 如果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学者的论断成立,殖民屠杀就可能成为极端环保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最后的选项,而这一屠杀会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拯救地球和人类。 小冰期形成和消亡与人类活动无关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学者认为, 15-18 世纪的小冰期是由太阳辐射减弱或火山喷发单一作用或共同作用引起,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最近研究表明,小冰期从 13 世纪开始,源于公元 1275 年和 1300 年之间的 4 次火山喷发。在过去的 450 年,最近研究发现了火山喷发与大气和海洋低温的联系,短期的变冷时代从 13 世纪到 18 世纪,大气和海洋系统被火山喷发所控制。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0.7 ℃ ,被称为无夏之年。一般认为原因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09 年也发生了火山喷发。在此期间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 表 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 tides and lower tempe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 ( 年 )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74 1980-??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 。 最新研究认为,地球小冰期始于 13 世纪后期,这比当前地质学界普遍接受的小冰期起始时间提前了 100 多年。小冰期可能从 1275 年至 1300 年间就开始了,而且是突然开始降温的。当时在大约 50 年时间里,热带地区相继发生了 4 次大规模火山爆发。由于喷出的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北半球在相对很短的时期内不断遭遇“降温”,这种累积效应使北半球一下子“跌”入冰期。 1430 年到 1450 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其中包括瓦努阿图的火山。虽然火山喷发导致的气温骤降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足以使北冰洋的冰川夏季也扩张。太阳辐射反射减少了墨西哥湾暖流,气温持续下降。火山喷发造成的短暂气温下降会导致几个世纪的寒冷时期“小冰期”的到来。 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 0.1~0.3% 的水平上。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 2000 年查尔斯 ·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 54-56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 50-70 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潮汐与太阳黑子活动不仅有相同的周期,而且有峰谷对应的历史记录。潮汐和太阳黑子都有 11 、 22 、约 200a 周期变化,图 1 和表 3 给出了潮汐峰值和太阳黑子谷值 (极小期) 的对应关系。 表 2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Table 2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sunspot and tide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 ( 年 )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全球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超前 22a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滞后 16a 低温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滞后 25a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滞后 16a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滞后 20a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a 低温? 注:太阳黑子数据引自文献 ,潮汐资料引自文献 ,全球气温资料引自文献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 2000 ) Fig. 1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 After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3 和表 4 )。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Table 3 Sunspot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 tide maximum year, Ba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of dynasty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超级灾害链的警告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印尼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 2009 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 2004-2018 年全球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 2000-2030 年的严重低温冻害, 2014-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 本次的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4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574.html 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领土、领海、资源、能源等生存空间和条件,大规模屠杀和破坏成为必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大约有 6500 万人参战, 1000 多万人丧生, 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一共约 7000 万人死亡,一共约 1.3 亿人受伤, 5 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这一死亡数字远远超过 15 世纪末欧洲人野蛮扼杀了约 5600 万美洲土著人这一惊人纪录,但是,并未影响地球的气候。与之相反, 1925-1945 年全球处于变暖时期(见表 4 )。 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已经吹响了军备竞赛的号角。如果有战争狂人打着拯救地球的旗号,以减排温室气体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大规模屠杀和破坏,这都是蹩脚学者惹的祸:表面上谴责美洲殖民屠杀,实际为大规模屠杀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 23 (6): 1813 ~ 1818 。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 1818.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 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6, 21 (3): 1023~1027 。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 (3): 1023~1027 。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相关报道 人類只剩 12 年時間拯救地球了?聯合國剛發出重磅警告,很多人卻忽略了 ...... 瞭望智庫 2018-10-16 05:59:08 10 月 9 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甩出一記重磅警告: 全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 1.5 攝氏度,否則地球在 2030 年之後會迎來毀滅性氣候。 簡單來說,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 12 年了。、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 1.5 攝氏度,否則地球在 2030 年之後會迎來毀滅性氣候。簡單來說,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 12 年了。 2018 年 10 月 9 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甩出一記重磅警告:全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 1.5 攝氏度,否則地球在 2030 年之後會迎來毀滅性氣候。簡單來說,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 12 年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 IPCC 報告和 2015 年設定的《巴黎協定》不同的是, IPCC 將氣溫升幅調整至 1.5 攝氏度,而非《巴黎協定》提出的 2 攝氏度。 新報告表明:全球氣溫升高有望在 2040 年左右突破 1.5 度大關。 要避免“世界末日”的到來,只有在 2030 年前,將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 2010 年 45% 左右的水平。而這顯然會觸動很多國家和行業的利益。 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就在今年 6 月 1 日國際兒童節這天,給地球以及人類的未來送上了一份驚天“大禮”: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於 2015 年簽署, 2016 年獲美國及 194 個締約國確認並於 2016 年 11 月正式生效。根據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以幫助它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巴黎協定將使美國損失利益,並讓其它國家如中國及印度獲益 ...... 這是將美國利益轉給其它國家的協定,使美國處於不利競爭地位。這樣的事情,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不容許它的發生,對不起了。 同時,特朗普還提出停止向一些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撥款,並大幅削減美國環保局的預算。 特朗普等美國國內一部分人始終認為“氣候變暖危機其實就是一場騙局,一場想要美國掏錢的騙局”。他們認為減少排放會損害美國經濟發展,削弱美國的競爭力。 然而,自詡是食物鏈頂端的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並非地球的主人。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接受採訪時就說過: 經常看到有人說“我們人類要拯救地球”,但地球並不需要人類去拯救! 地球已有 44 ~ 46 億歲,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時期。但無論是哪個時期,無論地球曾經遭受過何等巨大災難,無論是否有人類存在,地球都是地球。 所以,當有一天人類把地球的資源耗盡,把地球變得很熱,海平面升高百米,即使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消亡,地球還是地球。 今天,我們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恰恰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現在, IPCC 這份報告向全球發出了一個清晰的警告:拯救人類,我們還剩 12 年。不然,等到 2040 年, 90 後就要親眼看見世界滅亡了 .... 瞭望智庫 2018-10-16 05:59:08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這裡是美國”( ID : America_hq ),原文首發於 2018 年 10 月 10 日 ,原標題為《 90 後的五險一金白交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https://weiwenku.net/d/109258115 欧洲人殖民美洲引致地球变冷?西方不严谨的科研 已有 320 次阅读 2019-2-3 00:24 欧洲人殖民美洲引致地球变冷? 西方不严谨的科研 李兆良 2019.2.2 西方有名的学刊不一定发表严谨的论文,不能迷信西方的科研一定正确。 下面是一个最近的例子。 这篇的作者是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的学者写的,发表在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文章认为“哥伦布引起欧洲殖民美洲,杀害了百分之九十的原住民,减低大气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降温”。这篇文章只从一方面来考虑地球降温,而没有考虑别的因素,造成极大的误导。必须声明,欧洲人殖民美洲,屠杀了 90% 以上的原住民是不可宽恕的罪行,但是,把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归咎于原住民人口大量减少是偏颇的。 科研是严肃的事情,不能带有政治立场,有意或无意用片面的、有选择性的数据来解释既定的结论,必须是全面考虑问题,多方考证,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才是真正科研的态度。 因为引用英文原文和分析方便起见,下面我用英文阐述我的观点。 A controversial paper entitle “Earth system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arrival and Great Dying in the Americas after 1492” is recently published i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7:13-36, 2018. (December 2018)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18.12.004 这篇文章的数据表面很严谨,事实上是无视其他重要的因素,造成误导。以下是我的评论: This has raised some controversy because of the conclusion is based on a very limited area while overlooking other factors. I think some significant factors should be reviewed: 1. The Black Death (1347-1351) is estimated to have killed 30–60% of Europe’s total population. In total, the plague may have reduced the world population from an estimated 450 million down to 350–375 million in the 14th century, viz. ~100 million European people were wiped out. This is about the same as or more than the population of Native America. There was indeed a subsequent minor Ice Age, but the effect should be noticeable immediately. 2. Carbon dioxide is most absorbed by huge trees rather than herbal crops. 3. Between 1500 and 1600, the colonization was limited to eastern and coastalAmericas. The vast forests in Midwest were untouched. 4. Volcano eruption would be a far more destructive natural force to cause a minor ice age. There is no lack of such events during late 1500- early1600 CE. Nevado del Ruiz in Columbia (1595), Huaynaputina in southernPeru(1600), Billy Mitchell of Papua NewGuinea(~1580) are some more prominent examples. Rather than the depletion of carbon dioxide, it could be the emission of gases shielding the sun that caused a cooling of the Earth. Plenty of examples can be cited about volcanic eruption as the cause for drastic cooling of earth and massive extinction of animals, including dinosaurs. The massive killing of Native Americans should not be condoned, but the association with a declin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a subsequent cooling of the earth is overlooking other more important factors. 李兆良 2019.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160489.html 殖民地死亡 5600 万人,直接影响地球气候! 原创 兵说 2 天前 15 世纪末,大约有 6000 万人生活在美洲各地,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到来,野蛮奴役和扼杀了约 5600 万人,占土著人口的 90 %。 伦敦大学 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欧洲殖民美洲之后导致人口大死亡,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哥伦布 抵达 加勒比海 时发现,在 15 世纪末期有 6000 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 10 %左右)生活在美洲各地。后来在欧洲殖民后的几十年,这个数字减少至 400 万到 600 万。 科学家认为,土著人大量死亡后,当地的大片树木被砍伐,植被地被开垦用于农业。树木的减少,使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让地球变冷,历史学家所说的 “ 小冰河时代 ” 到来,成为最寒冷一段时期。 17 世纪初,伦敦的 泰晤士河 一直冻结。全球气温的降低,导致春夏变得寒冷,影响了农作物收成,造成大饥荒,这又引发了战争,造成人口进一步减少。 科学家指出,来自 南极洲 的冰芯支持他们的理论。因为冰川中的气泡显示,在小冰河时期开始二氧化碳增多。他们认为,当时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被冷却。这表明,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开始前的几个世纪。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HBqgy6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马云先生慎言
热度 1 Chiyankun2016 2019-2-1 11:43
请马云先生慎言 马云先生思想活跃,敢想敢说也敢干。总的说来我对他是挺钦佩的。但是最近他的话太太太多多多了一些。难免荒腔走板。一会儿说中美贸易战要大二十年,一会又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导致世界大战。总之透着一股悲观气息。该慎言了。 有人说我好教训人。可能吧。本人痴长了几岁,经历了文革经历过一些风浪。也许我老了不敏感了?总觉得眼前这点风浪比起 1950 年,根本不算什么。本人也很喜欢直言不讳,看见错误的言论,就想指出来,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不过也确实得罪了一些人。在清华校友网上,有一位从未谋面的李仕林同学,说我【想骂谁就骂谁】。其实我从来都是讲道理的,从来不骂人。倒是【想骂谁就骂谁】这话算不算骂人呢?大概我的哪位校友不认为他是在骂人吧。中国有句老话,道是:【祸从口出】,我也曾因为说话太多,被放到【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地方】看管了十八个月,而其中的十八个星期,还被戴上了手铐,只因为一个【被冷笑】(就是管教说在他讲话的时候冷笑了。)马云他们这一代,是幸运的,绝对不会遭到那样的虐待。应当珍惜说话的自由。 最近中美没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把中美关系看的太重。以为中美关系一紧张就有大麻烦。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美关系不可能坏上二十年,美国人现在已经没有跟中国打二十年贸易战的资本了。因为其经济已经严重空心化,原因就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期,也就是中国加紧工业化的这个时期,他们搞淘汰所谓夕阳产业。把自己的工业基础破坏了。从奥巴马开始,美国要搞再工业化,谈何容易。市场经济的铁律是利润,按照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源。除非美国不搞市场经济,否则再工业化简直绝无可能。因此中美贸易战绝对长不了。或者是美国朋友认识到这一点,草草收兵,找点理由宣布胜利,或者打上几年打出一个比较严重过的经济危机。从而认识中国说的【贸易战必然两败俱伤】是多么客气含蓄。 马云先生最近似乎有话要说,有一种语出惊人冲动 ,在达沃斯放言,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在三十年内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虽然他后来改口说是人类对疾病贫困和环境污染的战争,也无法消除他的言论的负面影响。人类对于疾病的战争已经打了不知多少年了,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 世界大战这种话,就更不能乱说的。尤其是现在,世界矛盾加剧,有些人风声鹤唳。 我看,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制止战争的爆发。我坚信只要包括中国的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而且不被别人所蒙骗不对帝国主义的野心抱幻想,战争就不会发生。王岐山说,魔高一尺道高八寸五,所以魔鬼层出不穷,有道理。如果魔高一尺道高一尺五,更不必说一丈,魔鬼就只好在心里嘀咕不敢轻举妄动了。老实讲,现在我们在中国的周边,二百海里之内有相对的优势,任何国家也不敢对我中华有非分之想,遑论世界大战。当然我们应当不断巩固这个优势,让它成为不可逆转的优势。如果苏联当年相信自己有能力建立,并果断建立,对纳粹德国的军事优势,然后枕戈待旦,而不是歌舞升平,与德国媾和,瓜分波兰,那么波兰就是苏联的一个警戒墙,就不会有德军对苏联的突然袭击了。类似的愚蠢决策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马云先生的这番话,对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说的轻一点,是误读了历史,说的严重一点是未经过认真思考信口开河根本不靠谱。思想活跃的人往往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私底下侃大山也无伤大雅,但是在达沃斯这样场合,岂能如此随便。别忘了,你代表着代表着中国的精英阶层。 先来看看历史事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是在十八到十九世纪,在一些百科全书上,公认的是“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ended in the early to mid 1800s,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年,具体地说是 1914 年。这中间差了至少五十多年。我不知道马云先生如何定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按照通常的理解主要是电力的普遍应用和钢铁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或者通俗的说,电气化。那应当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期的事。有人把第二次工业革命说成是从 1860 年开始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爱迪生。他生于 1847 年。他的发明活动的高潮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从时间上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倒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很好的相关性。由此可见,马云先生对历史的认知是多么粗放。 胡适先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现在许多人只记得大胆假设。把小心求证丢掉了。如果稍微求证一下,这种话就不会说出来了。因为如果对战争有任何研究,都会知道战争与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即使现在阶级斗争的学说不时兴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经典的说法还是被奉为圭臬。从三国时代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没有什么重大技术突破,打仗都是用的冷兵器照样可以打到横尸遍野,荒无人烟的地步。在欧洲,从罗马帝国到十字军远征,也没有多少技术革命,可是战争连绵不断。 他说的前两次世界大战与产业革命的关联既然不靠谱,那么他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也就毫无根据了。况且即使前两次世界大战真的与工业革命同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未必就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为什么不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消除战争呢?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得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进程大大加快,使得贫富差距走向消亡。使得战争的根源之一,对资源的掠夺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这么说,在今天看起来,有些难以接受。不过请想一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有对领土的赤裸裸的索求,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先是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了东北,然后就向华北蚕食,进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取而代之。当时的国际社会几乎是听之任之。在欧洲,德国吞并捷克奥地利,然后苏德和约居然公开瓜分波兰。而在今天,发动战争去夺取别过的土地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对于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古巴,而且就在咫尺之间,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顶多不承认,不接触,实行经济制裁,而且这个制裁也不得人心,连他的最亲密的盟友和邻居加拿大也不跟从。这就是历史的进步。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且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技术的进步到头来总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消除战争的根源还比较遥远,那么,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垄断的被打破,使得战争的可行性越来越低。现在,核武器的恐惧平衡已经使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失去了可控性和可预见性,因而谁也不敢发动核战争。将来这个平衡会更加稳固,就是说先进者的优势越来越不具有压倒的性质越来越失去胜利的把握。换言之,也就是说保卫和平的力量大到可以制衡发动战争的力量。所以我对技术发展充满信心。 的确有人希望能用技术优势来发动保证自己的胜利的战争。比如星球大战计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是技术这个东西现在已经不是少数人可以垄断的。随着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科学和技术也将普及而不是为少数人所拥有。这个扁平化的世界将比少数富裕国家垄断科学技术的时代更加和平。所以说第三次产业革命会导致世界大战是一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维。我们应当争取另一个前途。就是技术的普及使得战争成为不可能。就是要真的争取魔高一尺道高一尺五。让魔鬼只能老老实实,把恶念窝在他的心里翻腾,而不能付诸行动。 此外,我要纠正马云先生的这些知识上的纰漏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希望他们这些对工业革命有影响的人物能够努力学习,对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比如说,许多人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人工智能就是 IT ,机器人。我猜测马云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理解,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能源和材料。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与能源与材料息息相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又恰恰是发生在人类需要从石化能源向其他新能源过度的时代。忽略了能源革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现在,人工智能,很热,关注它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能忽视了能源和材料。既然人工智能大家都很重视,我看谁也不可能垄断 这个领域,大家可能各有千秋,你追我赶互有领先之处,但是谁也不可能把别人远远的抛在代差之外。但是能源有可能拉开距离。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大家都趋之若鹜的那些领域可以说是【正】的范畴,大家都在搞,双方虎视眈眈,严正对阵。而在这之外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重要突破点,卯足了劲,实现突破,你就弯道超车了。就是以奇胜出。我觉得这个领域就是能源。中国现在在核聚变上有自己的独立的项目,这种精神就很好。不过我对托卡马克不怎么看好,这个原因和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比较看好的是所谓第四代核能之一,加速器触发裂变,即所谓 ADS (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核能,与核聚变相比,它同样有足够数千年的燃料,而优越的是它在物理上已经没有未知数,其成熟的程度就像 1950 年代的核电,只等待工程实现。这是真正的安全的清洁能源。它是安全的,因为只要加速器关了核裂变立即停止,绝对不会发生切尔诺贝利或者福岛的事故;它是清洁的,因为核废料极大极大地减少了,而且现在的核废料也是它的燃料;而且可以用釷作燃料,而地球上的釷,足够数千年使用。由于不需要浓缩铀,核废料大大减少,和安全有了保障,因而其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而且,这种能源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科学上已经通过了相当完整的论证。而且做过初步的实验。是当年 CERN 的所长,诺贝尔奖得主 Carlo Rubbia 在 1993-94 年利用他作为时任所长的方便,用 CERN 的加速器做了相当深入的实验。然而就是这样的权威人士奔走呼号的新核能,也没有走出高能物理的大门,被能源界的既得利益者们封杀了。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能源的一个优点是成本远远比石油低得多。因此这是能源大亨们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假如这个能源成为现实,控制中东石油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美国能源部及其所属的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领域的科学家们在九十年代也热议了一阵子, Rubbia 也曾经到美国演讲,但是之后就 …… 销声匿迹了。至今据我的不完全了解,只有中国和比利时有两个科研项目在进行中。然而作为科研,进展总是很慢的。科学家们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弱点, …… 以我对 ADS 的了解,可以打个比方,它的成熟程度就像是核电站在 1950 年那个样子。其科学基础已经不容置疑,需要的是工程实现。如果全力以赴,十年出一个试验电站是应当不成问题的。它的难点,一个是产生中子的质子加速器,一个是新的反应堆。加速器的能量并不高只有一个 GeV 左右 (0.8 到 1.5GeV) ,但是要求束流很强。现在美国 SNS 的直线加速器应当是足够强的了。 SNS 总共花费了 $1.4Billion ,耗时五年,有六个国立实验室参加合作。我粗略估计,直线加速器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加速器的研制成本在 5 亿美元左右。将来生产的成本肯定会降下来。其实有了他们的经验,再做第二个就会便宜得多了。(现在 SNS 改进的目标是束流要提高一倍,也就是说,成本又可减半了,可以预料,将来的核电站的加速器成本不会超过一亿美元。当然我的这个估计很粗糙,误差可能在 50% 。费米曾经说过,如果抓住了主要的因素估计就可能出奇的准确。)我想补充一句,中国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批在世界上很出色的加速器专家。 鉴于美国处于我所不会知道的原因,而搁置了这方面的研究,俄罗斯有丰富的石油,也对这个新能源不感兴趣。中国有可能出奇制胜。 除了核能,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海洋上,有足够人类使用的风能,同时应当还有相当于同一量级的海流能。我相信如果找到适当开发的方式,其价格应当可能与中东的石油相提并论。风能太阳能与核能,可能是未来能源互补的重要成分。 大多数人盯着 IT 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第一这个是当今的时髦; 第二,入门的门槛也比较低;第三有可以预见的回报。 而能源,首先,怎么说都似乎还是个传统产业,有些人把传统产业说成是夕阳产业。其实只有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极少数产业才属于真正的夕阳产业。大多数所谓的夕阳产业都还是必不可少的,把他们当夕阳处理就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正确的做法是把传统产业智能化, IT 化,现代化,而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换上新兴产业。既然属于传统产业,对向往新鲜事物的人们就缺乏吸引力。需要有定力有远见的人才能抓住得。第二,能源,特别是新核能,入门的门槛很高。首先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又需要加速器这类只有少数国家才掌握的高科技;再者,研发时间相当长。以现在的中国所具有的条件来说,在世界上也是比较优秀的,要想建设一个实验性的 ADS 核电站,怎么也得五到十年的的时间,几十亿的投资才能初见成效。现在中国这方面的科研项目,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大概超过二十年了吧?我猜想还是跟踪研究的性质,而不是以建立实验性的核电站,更不是以产业化为最终目标。 不过假如有人有雄心搞一个以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项目,那么过去的这些积累也都是有用的资源。如果有一位像当初资助瓦特搞蒸汽机改进的那样有远见的有资本的企业家介入来主导这个项目,那就可能大大推进这个进度。现在中国也的确有几位有这个实力的企业家。对于他们来说,在十年之内投下三十到五十亿人民币,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不计较眼前的回报,那么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就可能是一项上百亿上千亿的大事业。我有些看好马云。因为他现在宣布要退休了,要退出原有的企业。他能闲的住吗?我都七十有六了还天天在网上找事儿呢。把钱花到刀刃上也是一个学问,对于有使命感的马云来说,甚至可能是一个责任。有钱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幸福,把钱花好花出光彩才行。 无论如何我希望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们能够重视能源革命这个方面。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俄罗斯正为战争做准备 以防美国攻击:敲响流感爆发警钟
杨学祥 2018-10-29 01:05
俄罗斯正为战争做准备 以防美国攻击:敲响流感爆发警钟 杨学祥 俄外交官 : 我们正为战争做准备 以防美国攻击 环球网 2018-10-27 15:28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丁洁芸】“在最近的一场会议中,美国表示俄罗斯正在为战争做准备。是的,俄罗斯的确在做准备,我可以证实。” 27 日,“今日俄罗斯” (RT) 援引了俄罗斯外交部军控与防扩散局副局长贝洛索夫 (Andrey Belousov) 周五 (26 日 ) 在联合国的讲话称,俄罗斯的确在为战争做准备,但目的是保护俄罗斯人民不受美国侵犯。 他说,俄罗斯的军事集结和大规模演习,经常被西方媒体描述为在做全面战争的准备,“我们是在为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的领土完整,我们的原则,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人民做准备”。 俄罗斯不寻求对抗,贝洛索夫称,这一点不像美国。“否则美国为什么要退出《中导条约》,增加它们的核潜力,采取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的新准则 --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 “俄罗斯在‘为战争’做准备,然而美国是在准备‘战争’。”贝洛索夫说。 而在贝洛索夫发表上述言论之前,俄罗斯一份旨在支持保留《中导条约》的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遭到否决。 20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称退出《中程导弹条约》,借口是俄罗斯违反了条约规定。《中程导弹条约》由美苏于 1987 年签订,条约禁止两国拥有、生产或测试射程在 500 到 5500 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被认为是在冷战最高潮时的降温之举,消除了当时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的核阴霾。俄罗斯此前已反复警告美国退出该条约的危险。俄总统普京 18 日曾放出狠话称,如果俄罗斯遭导弹袭击,发动袭击者“只有死路一条,甚至没有反悔的时间”。 http://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www.yidianzixun.com%2Farticle%2F0KMexAZMcheck=2dbe606491deae50sign=360_0de6261f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满足流感爆发的六大条件 已有 1021 次阅读 2018-5-25 20:57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满足流感爆发的六大条件 杨学祥 关键提示: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综合分析表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为: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公约,禁止任何国家在上述时段发动战争,避免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悲剧重演。 全球共谋流感防控   日内瓦当地时间 5 月 22 日 ,由美国、中国等 10 国共同举办的 “ 流感大流行之后 100 年:为保护所有人的健康做好准备 ” 边会在世界卫生大会期间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负责人许树强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防控流感的准备和经验。   1918 年,流感疫情在全世界爆发,造成全世界约 10 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参加边会提及了近期的埃博拉等疫情,并指出: “ 应对传染病流行需要全球齐心协力的合作,要建立全民健康覆盖的系统,建立全球安全网络以应对任何一次暴发,以及时刻保持应急的意识和准备。 ” 与会各国介绍了各自建立流感流行监测、防控体系的经验和困惑,并对加强全球合作、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建议。 http://www.cnr.cn/chanjing/jiankang/20180524/t20180524_524245182.shtml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 —— 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 —— 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 “ 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 ‘ 流感 ’ 保证而白白送命 ” 。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庞大播种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577.html 预防流感爆发,首先必须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一、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三、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四、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五、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六、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其中,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使流感危害程度得到特别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线,越过红线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年份: 2017 、 2019 、 2023 、 2028 ; 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年份: 2018 、 2022 、 2025-2026 、 2029 ; 发生太阳黑子最大值的可能年份: 2025 ; 发生太阳黑子最小值的可能年份: 2019 、 2030 ; 接近流感爆发条件的可能年份: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综合上述条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为: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公约,禁止任何国家在上述时段发动战争,避免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0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1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761.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杨学祥 2018-7-1 07:03
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我在2016年10月17日指出: 1991年苏联解体为20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我的预言得到证实。 欧洲成天害怕中国分裂欧洲 特朗普却直接下手了 欧洲成天害怕中国分裂欧洲 特朗普却直接下手了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1,616   原标题:够狠,欧洲成天害怕中国干的事,特朗普直接下手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就在大约1年前德国当时的外交部长加布里尔曾公开指控咱们中国在“分裂”欧洲。   他的理由是,中国的“16+1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和“一带一路”等平台令中东欧地区的国家对欧盟“离心离德”,而这不仅不利于欧洲的团结,还会令这些国家被中国掌控。   而尽管当时咱们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个说法极为荒诞,欧盟还是开始针对我们展开了行动,很快制定好了一个“外资审查机制”——针对的正是来自的中国投资。   可讽刺的是,就在这欧盟天天神经质般地防着咱中国对他们所谓的“分裂”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却抢着先把这件事给干了……   原来,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披露,今年4月特朗普在会见前来劝说他不要对欧盟发动贸易战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时,曾对法国人提出了:“你们法国为啥不离开欧盟呢?”   特朗普继续对马克龙说:“如果你们法国退出欧盟,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双边贸易的谈判,那么美国就可以给法国更优惠的贸易待遇……”   《华盛顿邮报》在这篇标题为“特朗普正在动摇欧洲”的文章中表示,这个信息是两位来自欧洲的官员透露的,而美国白宫虽然拒绝评论此事,但也没有否认这一情况。   于是,此事也很快引起了欧洲方面的强烈关注,不少欧洲媒体都转载了《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其中英国《卫报》就评论说,尽管此事法国政府也拒绝回应,但《华盛顿邮报》披露的这一情况确实也符合特朗普对欧盟等国际组织所一贯持有的抵触态度。   不过,截至目前,欧盟方面或是其主要成员国还都没有资深官员对《华盛顿邮报》披露的这一事件进行表态。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欧盟在中国面前“难堪”的场景。因为根据美国另一家主流媒体CNN的曝光,就在这场4月的见面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还一度主动用“中国”与特朗普套近乎,称“让我们携手合作吧,我们共同的麻烦可是中国”。   可特朗普的回复却仿佛一记大耳光打在了他的脸上:“你们欧盟在贸易上比中国还恶劣”……   另外,特朗普还特别点名了欧盟的核心成员德国,称德国在尤其是汽车贸易上对美国很不公平。   德国自然也对特朗普的这番说法很不满,前几天,德国新任外交部长马斯就斥责特朗普的做法正在令世界变得不再安全,令美国失信于世界。   可同时,他却仍然把咱中国视为“分裂”欧洲的敌手,呼吁欧盟要团结起来对付咱们。   而且马斯在说这番话前才刚刚见了咱中国外长王毅。当时王毅外长已经明确告诉他,一个分化和弱势的欧洲也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为了缩小欧盟内部的差距,从而能帮助欧盟推进其一体化的进程,而不是分裂欧洲。   不知德国人这种美国和中国一起排斥的奇怪态度,是不是因为他们想趁机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欧盟中的影响力,实现自己当欧盟老大的野心?   但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和更多欧盟国家则已经开始转变对华思维,认为面对特朗普对欧盟的屡屡挑衅和背弃——例如废除伊朗核协议和发动贸易战——欧盟是时候和中国团结起来对抗特朗普的美国了。   前两天刚刚成功举行的第七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就引起了不少美国媒体的关注和担忧。美国CNBC新闻网就警告说,特朗普的做法已经令欧盟选择和中国组队反击美国了,并重点引述了欧洲委员会副主席卡泰宁对于中欧下一步合作的乐观评论。   另一家西方媒体《商业内幕》则惊叹于特朗普居然让欧洲和中国这对经常对立的双方走到了一起……   就连法国方面也开始转变态度。在前几天访华时,法国总理菲利普就在中国顶尖名校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说:“法国必须与中国合作一同维护世界的多极化”。   最后,耿直哥觉得,只要能别在面对美国时总“弯着腰”,而在面对中国时又总“梗着脖”,能有点自己的“独立精神”,莫以“意识形态”站队,欧洲就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多极化以及自己的利益。   否则,欧洲只能在反复和纠结中,不断被特朗普的美国牵着鼻子走,看着自己的利益一点点被美国蚕食…… http://news.sina.com.cn/w/2018-06-30/doc-ihespqrx423350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满足流感爆发的六大条件
杨学祥 2018-5-25 20:57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满足流感爆发的六大条件 杨学祥 关键提示: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综合分析表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为: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公约,禁止任何国家在上述时段发动战争,避免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悲剧重演。 全球共谋流感防控   日内瓦当地时间 5 月 22 日 ,由美国、中国等 10 国共同举办的 “ 流感大流行之后 100 年:为保护所有人的健康做好准备 ” 边会在世界卫生大会期间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负责人许树强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防控流感的准备和经验。   1918 年,流感疫情在全世界爆发,造成全世界约 10 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参加边会提及了近期的埃博拉等疫情,并指出: “ 应对传染病流行需要全球齐心协力的合作,要建立全民健康覆盖的系统,建立全球安全网络以应对任何一次暴发,以及时刻保持应急的意识和准备。 ” 与会各国介绍了各自建立流感流行监测、防控体系的经验和困惑,并对加强全球合作、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建议。 http://www.cnr.cn/chanjing/jiankang/20180524/t20180524_524245182.shtml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播种机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 —— 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 —— 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 “ 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 ‘ 流感 ’ 保证而白白送命 ” 。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庞大播种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577.html 预防流感爆发,首先必须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一、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三、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四、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五、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六、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其中,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使流感危害程度得到特别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线,越过红线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年份: 2017 、 2019 、 2023 、 2028 ; 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年份: 2018 、 2022 、 2025-2026 、 2029 ; 发生太阳黑子最大值的可能年份: 2025 ; 发生太阳黑子最小值的可能年份: 2019 、 2030 ; 接近流感爆发条件的可能年份: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综合上述条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时段为: 2018-2019 、 2023-2025 、 2028-2030 。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公约,禁止任何国家在上述时段发动战争,避免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0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13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避免重蹈1918年西班牙流感覆辙
杨学祥 2018-5-22 12:32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避免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覆辙 杨学祥 关键提示: 1918 年到 1920 年,一种名为 “ 西班牙流感 ” 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成为 1918 年以来 7 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严重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全球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区,进入红灯区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关键词:流感病毒;世界大战;拉马德雷冷位相;天灾人祸 推荐一篇值得深思的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大灾难回顾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 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 “ 西班牙流感 ” 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 —— 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 —— 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 “ 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 ‘ 流感 ’ 保证而白白送命 ” 。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时间转回到 1919 年春天的那场巴黎和会,后来的战争史和医学史甚至将最终不尽如人意的和谈结果归咎于大流感。他们宁愿寻找证据证明主导和谈的三巨头都陷入了流感带来的精神错乱,否则无法解释,原计划为世界永久和平进行的和谈何以成为各国划分势力和进行战争报复的温床。 无论如何,一战和流感共同将 “ 死亡 ” 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它为二十年后那场以 “ 邪恶 ” 为标签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2720.html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8 年流感病毒的一个巨大培养皿,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流感病毒的庞大播种机。 有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范围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得多。 最新研究表明,这与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有关。 全球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统计特征: 一、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三、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四、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五、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六、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7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其中,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条件使流感危害程度得到特别的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 1925-1946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具备流感爆发的条件。 世界大战的红灯区: 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我在 2017 年 2 月 6 日 指出,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9-2020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 2020 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 2017 年孕育,在 2018-2019 年流行。 2017 年拉尼娜正在发生, 2018 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表 1 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1925-1946 年 1947-1976 年 1977-1999 年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0-2013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流感爆发空区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流感爆发空区 2009 2016 ?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谷年 2014 峰年 2019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o 1902o 1918o 1957o* 1969o* 1976o* 2008 2016 2018? 时 期 1890-1913 年 1914-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1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6(6) 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 2018-2019 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区,进入红灯区将重蹈 1918 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历史的嘲讽:军舰就是流感病毒的培养皿 1918 年 8 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 75% 的船员被感染, 7% 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任何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都应该懂得,漂浮在大海中的军舰(包括航空母舰)坚固无比,却难以防御无孔不入的流感病毒的袭击。 在几乎整个 1918 年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通过带病毒者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 1000 人中就有 50 人死于杀人流感。 我在 2013 年 12 月 23 日 指出,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来源: View 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0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36):美俄均大量增兵,局势或将失控
杨学祥 2018-5-1 07:08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36):美俄均大量增兵,局势或将失控 美军大批M1A2主战坦克运抵波兰,美俄均大量增兵,局势或将失控_新浪看点 2018-04-30 21:04:28 新浪看点 作者: 娱乐小钕 我有话说 据美国驻欧洲司令部4月30日最新消息,最新一批美军装甲部队已经抵达东欧国家波兰,从美军公布的照片来看,大批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整齐排列,一言望过去看不到头 据悉这批美军来自美国陆军的王牌部队:第一骑兵师的“铁马旅”,是美军装备最精良的地面作战部队。军事观察家表示,在叙利亚局势剑拔弩张之际,美军又不断向俄罗斯加盟大举增兵,俄军方已经警告称,局势正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这只是近期美军向欧洲增兵的一小部分,2017年9月,美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的大批部队抵达欧洲部署,共计3300名士兵、87辆坦克和125辆步兵战车,此外还有18辆自行火炮,在罗马尼亚、德国、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展开了为期9个月的轮换部署 当时美军表示,这是近年来美军首次同时向欧洲运送两个完整的装甲旅,包括全部士兵和装备,这表明美军对于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极为重视 近期,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俄军方指责北约侦察机“几十次”逼近俄罗斯领空,而北约则表示俄军正在东欧地区不断调兵遣将,对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等国造成了巨大威胁 军事专家认为,相比叙利亚而言,欧洲才是美俄两大强国角力的主战场,为了安抚北约盟国面对俄军的巨大压力,美军将继续向欧洲增派部队,包括与俄军接触最前沿的波罗的海三国,与同样如临大敌的俄军展开对峙 http://k.sina.com.cn/article_5509917484_p1486aab2c0010069yt.html?cre=sinapcmod=gloc=30r=0doct=0rfunc=8tj=none 西方高呼:大战越来越近了:百年周期值得关注 已有 414 次阅读 2018-4-20 14:27 一触即发!中俄为何突然发出这一警告,西方高呼:大战越来越近了 霹雳火军事 59分钟前 图为美国的航母战斗群 最近,由于美国在叙利亚已经没有容身之地,所以以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对叙利亚悍然出手实施了打击,而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西方媒体甚至高呼:大战越来越近了。而现在美国与中、俄等国的关系到了剑拨弩张的地步。中俄对美国公然入侵叙利亚的举动也发出了强硬的警告,称美方打击叙利亚的举动已经触碰了中俄的红线,因此还有中国军迷表示:大战或将一触即发了。 美国真的敢同时跟世界经济实力第二和世界军事实力第二的两个国家进行经济乃至军事上的较量吗?美国真的就敢同时世界军事实力第二,第三的俄中两国开战吗?实际上,俄美,中美大战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已经早就不是那个剑拔怒张的时代了,但是,俄美,中美之间的明争暗斗却少不了。总的来说,中俄都有一些方面的能力暂时追不上美国。但是,中俄两个都会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差距。 图为我国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对于我国来说,正确选择是避其锋芒,转而发展针对美国军队存在的薄弱点的高新型武器,即是走不对称型武器路线,例如我们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就是专门为了对抗美国航母而诞生的,其打击精度高,达到了巡航导弹的精度水平(而一般来说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都是比较低的);变轨能力强,导弹飞行末段采用末端制导;突防能力强,因为其再入大气层时速度会非常快,如果再配上诱饵弹头,那么其面对美国舰队强大的宙斯盾防空系统时其突防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 不过,其发动攻击时还需要我国事先提供强大的侦察能力,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的对地观测系统天眼”工程就有这方面的功能,例如高分四号能为我国提供全球范围的高精度的侦察能力。此外,我国还有高超声速武器,反卫导弹,高空防御导弹等高新技术武器。 图为俄罗斯的苏-35战斗机 而在俄罗斯方面来看,俄罗斯由于近年来经济实力被严重削弱,导致其军事实力也在衰退,所以其反击美国的策略更多是在国际形势上和美国对着干。例如其坚持向土耳其出售其S-400防空导弹系统,把这个美国的小伙伴拉拢过来,大大打乱美国的中东战略布局。而且还和伊朗一起帮助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东古塔等重要失地,让美国的中东政策难以为继。其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地区的强硬态度也使西方国家毫无办法。 总的来说,中俄两国都不会寻求拥有全面对抗美国的能力,实际上也很难达到全方面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能力,所以两者都会在各自善长的方面来对美国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打击”,而这也是美国难以全面防御的地方,所以美国要底气十足地对抗中俄自然是难上加难。 http://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3A%2F%2Fwww.yidianzixun.com%2Farticle%2F0IqnvfA8check=d1772b5e92266c8esign=360_0de6261f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574.html 结论 从朝鲜半岛危机到叙利亚战事,频发的小火星可能燃起熊熊大火。百年周期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391.html 中俄对美国公然入侵叙利亚的举动发出了强硬的警告,称美方打击叙利亚的举动已经触碰了中俄的红线。世界大战处于百年周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条件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965.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将在48小时对英法动手,美俄决战一触即发:关注百年周期
杨学祥 2018-4-24 19:13
俄将在48小时对英法动手,美国航母紧急支援,美俄决战一触即发 2018-04-22 17:59 美国 / 俄罗斯 / 航母 在经历上周中东局势的突然变化之后,外界一度认为此次美英法三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将成为美俄两大国直接对抗的导火索,然而随着俄罗斯将主要作战力量撤出交战区,貌似这场美俄两国在军事上激烈的针锋相对以俄罗斯的最终失败而告终。但是以战斗民族而著称的俄罗斯似乎并没有这么心甘情愿地认输,既然不能跟美国直接对抗,那么拿这次空袭行动的帮凶英国和法国开刀还是可以的。据4月22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打算在48小时之内,对英法两国在叙地区的各个军事目标进行打击,这是对前期不宣而战的军事行动的强力回应。 此言一出各个西方国家瞬间炸锅,英法两国更是紧急向美国求援。美国方面也派出了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紧急驶向地中海,同时美国也紧急派遣了驻扎在本土的一直F22战斗机中队赶赴在以色列的军事基地,以应对即将发生巨变的军事局势,俄罗斯明知道美英法三国在军事上的互为犄角,为何在不考虑美国直接参战的情况下直接扬言要对英法两国动手? 在小编看来,此次美俄两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俄罗斯扬言48小时内对英法进行军事打击,但是以何种方式进行打击目前尚未可知,不过直接派遣正规力量参战的可能性极小,毕竟如此以来战争的规模将不受任何一方控制,同时俄罗斯也将背负助纣为虐的骂名。此次俄罗斯极有可能派出大批雇佣军参战,如果失败也并不会令俄罗斯颜面扫地,如果成功也不会给美国直接对俄开战的理由,毕竟雇佣军并非俄军的正规部队。 俄罗斯突然的表态让本已经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再次陷入战火,虽然此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不会无限制扩大,但是这也是首次美俄两国首次正面上的针锋相对,短期看来这场军事行动将直接决定了谁是未来此区域的军事霸主,长期看来未来中美俄三国军事平衡将再次被打破,极有可能近年来军力发展迅猛的中国将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在维护地区和平和军事平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 http://www.sohu.com/a/229090724_621011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574.html 结论 从朝鲜半岛危机到叙利亚战事,频发的小火星可能燃起熊熊大火。百年周期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391.html 中俄对美国公然入侵叙利亚的举动发出了强硬的警告,称美方打击叙利亚的举动已经触碰了中俄的红线。世界大战处于百年周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条件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9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022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04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士兵在叙利亚遇袭殉职,美国正式对俄罗斯宣战:关注百年周期
杨学祥 2018-4-23 08:48
士兵在叙利亚遇袭殉职,美国正式对俄罗斯宣战! 风火战士 昨天20:00 西方国家一向都喜欢打着大义的旗号对外发动战争,然后用其超前的军事实力战败对手牟取利润,前段时间英法美三国借口叙利亚政府使用化武一事,对叙利亚发起了打击,幸亏其国内反战群众举行游行,三国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这才停止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事后种种证据表明,叙利亚政府果然是无辜的,然而美国最近又开始挑事了。 士兵在叙利亚遇袭殉职,美国正式对俄罗斯宣战! 据外媒最新消息,美国助理国务卿韦斯-米切尔公开表示:“我们的士兵在叙利亚受到了袭击,多人遇害身亡,我们知道是谁干的,那就是俄罗斯雇佣兵,不久后我们就将对俄罗斯采取报复行动。”然而美国方面并没有给出稍微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番言论也被军事专家解读为借口对俄罗斯发难。 据军事专家称,美国在叙利亚的士兵主要分布在曼比季、代尔祖尔省等地区,而俄罗斯士兵主要部署在叙利亚大马士革附近,所以美国所谓的士兵遇到俄罗斯雇佣兵偷袭应该是其自导自演,目的是找借口打击俄罗斯。因为现在美国国内反战群众势力庞大,政府必须要找一个好的借口,做好铺垫,才能开始制裁俄罗斯。 https://sh.qihoo.com/93824c63e064de4ec?uid=5476413021fbd6c49c913ac3e4f18a94sign=360dhscene=1refer_scene=0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574.html 结论 从朝鲜半岛危机到叙利亚战事,频发的小火星可能燃起熊熊大火。百年周期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391.html 中俄对美国公然入侵叙利亚的举动发出了强硬的警告,称美方打击叙利亚的举动已经触碰了中俄的红线。世界大战处于百年周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条件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9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022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俄会不会大打出手:百年周期不得不防
杨学祥 2018-4-17 08:26
叙利亚战事吃紧,为了保住各自在中东的利益,美俄会不会大打出手_新浪看点 2018-04-16 22:16:45 新浪看点 作者: 娱乐小钕 我有话说( 1 人参与) 由于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叙利亚进行空中打击之后,不久就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就传来的巨大的爆炸声。就是美国的这一行为,把整个世界的和平都置于一个随时都有可能消失的境地 对于美国来说,叙利亚太重要了,那是它在中东地区必须要获得的战略位置,它自己对外宣称它对叙利亚发动空袭是因为叙利亚在战争中使用了化学武器。其实大家都明白,它就是为了保住它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和美元的安全 对于叙利亚背后的俄罗斯来说,它也不能说,一旦,俄罗斯失去了叙利亚,那么它在中东的最后有一个据点也消失了,如果它真的失败了,那么俄罗斯重演苏联的历史也不是没有可能。整个国家以后的辉煌或者是毁灭圈全部都在这场战役上 所以,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只能前进,失败无论对于他们谁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美国已经做出了不顾一切的姿态,俄罗斯的反击应该就在近日 要是到,俄罗斯也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如果,为了赢得战争,俄罗斯急了使用核武器也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俄罗斯的军事实力绝不在美国之下,这一点,是经过历史的过次验证的 不管怎么说,每一个战争的发动者都是杀人凶手,不需要任何的狡辩,美国是在拿整个人类的安危去交易,只为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http://k.sina.com.cn/article_5509917484_p1486aab2c001005sp1.html?cre=sinapcmod=gloc=44r=0doct=0rfunc=16tj=none 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 2019 年爆发?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已有 3739 次阅读 2017-9-25 03:06 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 2019 年爆发?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杨学祥 战云密布的朝鲜半岛 2017 年 08 月 18 日 15:16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云汉 ►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八月十五日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庆祝朝鲜半岛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光复七十二周年活动上表示,朝鲜半岛不能再经历战争。这个庄严的宣誓,在此历史严峻时刻特别令人动容。 因为在不久之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一团核爆炸蘑菇云降临朝鲜半岛作为封面,还刊登了一篇《朝鲜半岛的核战可能如何开始与如何结束》专文,模拟一场以朝鲜、韩国都遭遇核武毁灭性摧残为结局的第二次韩战如何在 2019 年登场。 为何《经济学人》杂志设想战争可能在 2019 年爆发?因为最近几个礼拜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从美国情报部门流出的最新情报。这些刻意外泄的消息指出,美国各大情报系统都全面更新了他们对朝鲜核子威慑能力的评估,将平壤储备的核子弹头之数量提高到 50 枚以上,也认为平壤最快在一两年内可取得以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这是不祥的预兆,因为这让人联想起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暖身动作。当时也是由情报部门先行全面更新他们的分析,判定萨达姆政权已经囤积大量的生物武器。前几天特朗普更引用圣经《以赛亚书》中描述上帝将对人类进行最后审判的情境,强烈警告朝鲜不要招来前所未见的“烈焰与怒火”( Fire and Fury )。 在常理的判断下,即使朝鲜拥有足以攻击美国本土的有限战略核子武器,还是很难想象美国总统会决定对朝鲜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 更何况,一旦朝鲜半岛爆发全面性战争,而且动用到核子武器,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升级为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四强的军事对抗,而不是仅仅以朝鲜半岛遭遇核浩劫为终局,因为中国大陆绝不会允许美国或韩国主动对朝鲜动武而破坏停战协定,更何况北京绝不能容忍美国在朝鲜建立一个亲美政权。如果美军跨过三十八度线,解放军就可能跨越鸭绿江,日本也必然卷入这场新韩战,而俄罗斯也不会坐视美国与日本联手对付解放军。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用常理来判断特朗普。 难怪《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会担心特朗普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 http://news.sina.com.cn/o/2017-08-18/doc-ifykcirz2912913.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5r=9doct=0rfunc=100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70922/31504565_all.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574.html 结论 从朝鲜半岛危机到叙利亚战事,频发的小火星可能燃起熊熊大火。百年周期不得不防。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2019年爆发?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热度 1 杨学祥 2017-9-25 03:06
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在 2019 年爆发?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杨学祥 战云密布的朝鲜半岛 2017 年 08 月 18 日 15:16 观察者网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朱云汉 ►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八月十五日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庆祝朝鲜半岛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光复七十二周年活动上表示,朝鲜半岛不能再经历战争。这个庄严的宣誓,在此历史严峻时刻特别令人动容。 因为在不久之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一团核爆炸蘑菇云降临朝鲜半岛作为封面,还刊登了一篇《朝鲜半岛的核战可能如何开始与如何结束》专文,模拟一场以朝鲜、韩国都遭遇核武毁灭性摧残为结局的第二次韩战如何在 2019 年登场。 为何《经济学人》杂志设想战争可能在 2019 年爆发?因为最近几个礼拜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从美国情报部门流出的最新情报。这些刻意外泄的消息指出,美国各大情报系统都全面更新了他们对朝鲜核子威慑能力的评估,将平壤储备的核子弹头之数量提高到 50 枚以上,也认为平壤最快在一两年内可取得以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这是不祥的预兆,因为这让人联想起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暖身动作。当时也是由情报部门先行全面更新他们的分析,判定萨达姆政权已经囤积大量的生物武器。前几天特朗普更引用圣经《以赛亚书》中描述上帝将对人类进行最后审判的情境,强烈警告朝鲜不要招来前所未见的“烈焰与怒火”( Fire and Fury )。 在常理的判断下,即使朝鲜拥有足以攻击美国本土的有限战略核子武器,还是很难想象美国总统会决定对朝鲜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 首先,金正恩再疯狂也不可能主动使用核子武器,除非朝鲜遭遇美国的毁灭性攻击。其实朝鲜领导人曾多次公开宣示“不首次使用核武器”政策,在试射洲际弹道火箭成功后又再次宣示,不过多数西方媒体都刻意忽视。而朝鲜决心拥有核子武器就是要排除美国对其发动铲除政权战争之可能。美国只要放弃这个念头,就不存在立即而明显的核威胁。 更重要的是,朝鲜不是伊拉克。伊拉克几乎没有任何让美国头痛的军事报复能力,连以色列都伤不到。而朝鲜的军事报复能力,不仅可以让驻韩美军伤亡惨重,让首尔陷入一片火海,它的核子武器射程已经覆盖日本与所有西太平洋美军基地。 也很难想象美国可以不征询韩国的首肯而片面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尤其是目前执政的文在寅政府,承袭自金大中总统以降的进步阵营传统,绝不可能在韩国未遭遇朝鲜主动攻击的情况下,同意配合美国的军事行动。不过,由于美韩联合司令部的指挥权在美军手中,文在寅乃在八月十五日,再次郑重提醒特朗普“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只能由韩国决定,未经韩国同意,没有人可以决定采取军事行动。” 更何况,一旦朝鲜半岛爆发全面性战争,而且动用到核子武器,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升级为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四强的军事对抗,而不是仅仅以朝鲜半岛遭遇核浩劫为终局,因为中国大陆绝不会允许美国或韩国主动对朝鲜动武而破坏停战协定,更何况北京绝不能容忍美国在朝鲜建立一个亲美政权。如果美军跨过三十八度线,解放军就可能跨越鸭绿江,日本也必然卷入这场新韩战,而俄罗斯也不会坐视美国与日本联手对付解放军。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用常理来判断特朗普。他正面临“通俄门”司法调查的步步紧逼,东岸主流政治精英一直在布局对他的弹劾。他的国家安全团队都是职业军人。一方面这批将领非常珍惜士兵的生命,不会贸然建议总统启动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战争;另一方面,一旦统帅做出背离他们专业判断的决定,他们还是会贯彻命令。 难怪《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会担心特朗普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 http://news.sina.com.cn/o/2017-08-18/doc-ifykcirz2912913.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5r=9doct=0rfunc=100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70922/31504565_all.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中国历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印的不同选择: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热度 6 杨学祥 2017-7-27 09:52
中印的不同选择: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马云最近指出,人工智能有它的好处,因为它可以将人们解放出来,少工作,多旅游。 “我想,在未来 30 年内,人们将每天只用工作 4 个小时,每周只用工作 4 天。”马云说,“我的祖父在农田里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他觉得他非常忙碌。我们现在每天工作 8 个小时,每周工作 5 天,我们也觉得我们非常忙碌。” 他补充说,如果人们现在每年能够到 30 个地方去旅游,那么在 30 年后,他们将可以到 300 个地方去旅游。 马云称,由于数据和自动化,贫富阶层——工人和老板——将会越来越固化,除非政府有更大的决心来做出“艰难的决策”。 “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说,“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我们面临第三次技术革命。” 他说,由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减少工作,“第三次技术革命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他表示,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应该关注教育体制的问题,避免自动化带来的痛苦。 http://tech.qq.com/a/20170622/004627.htm?utm_medium=referral 旅游是人类生活中最浪费的奢饰品,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产生的最大渠道,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旅游业的恶性膨胀,将消耗地球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争夺生存权战争频发的根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曾使世界震惊。他们从人口、资金、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方面得出结论,人类社会将在 20 世纪末或 21 世纪初达到增长的极限。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的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 2075 年前耗光。如果全球人类都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浪费的话,那么地球人需要立即找到两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才能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据统计,各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自 1970 年以来已减少 1/3 (科学新闻周刊。 2000 ,第 46 期, 21 页。)人类期望科技进步能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量,但是环境的深度恶化使人类面临更严重的挑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966.html 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竞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对人口萎缩的发达国家是福音,对人口欧膨胀的发展中国家是灾难,由此导致的战争和动乱难以避免。 马云的警告值得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三思:一旦被捆绑上机器人的战车,失控的危险就会像经济危机一样不可避免。 相关报道 马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互联网腾讯科技 2017-06-2207:35 分享 腾讯科技讯 据外媒报道,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 微博 ) 去年花了 800 个小时周游列国。今年,他计划将这个时间提高到 1000 小时,以进一步推广他的电商平台、全球化理念以及人工智能。 本周,在底特律举行的 Gateway '17 峰会上,这位亿万富翁接受了媒体采访,谈到了各种话题。下面是几个要点: 权力减少的巨头 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例如苹果、谷歌 ( 微博 ) 母公司 Alphabet 和亚马逊,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已越来越牢固,以至于一些批评家声称它们已接近于垄断。 但是,马云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接触互联网,这些巨头的权力反而在减少。 “规模化是现在的商业模式。”马云说,“但是,个性化、定制化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今年 1 月,在会见当时的当选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时,马云表示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美国创造 100 万个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支持小企业的销售增长来实现。 “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帮助小企业在全球销售它们的产品。”马云说,“我们现在必须做好准备,因为未来 30 年我们将会经历发展的阵痛。” 贸易和全球化 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冲突导致美国和中国关系紧张。 “我们不会再有巨大的贸易逆差和失业。”特朗普总统在微博网站 Twitter 上发帖说,“美国公司必须准备好寻求其他方案。” 但是,马云表示,他相信更多的“美国造”商品非常适合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马云指出,在上周末,阿里巴巴仅在 15 分钟内就售出了 200 万个“美国造”口红。 人工智能 马云表示,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他坚持周游列国的两个主要原因。 “我之所以周游列国,是因为我想要游说各国政府和领导人,让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如果行动不够迅速,那么他们就会有麻烦。”马云说,“当我们预见到新事物要来临时,我们必须现在就要做好准备。我的理念是在屋顶还可以遮风挡雨的时候赶紧进行维修。” 马云指出,人工智能有它的好处,因为它可以将人们解放出来,少工作,多旅游。 “我想,在未来 30 年内,人们将每天只用工作 4 个小时,每周只用工作 4 天。”马云说,“我的祖父在农田里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他觉得他非常忙碌。我们现在每天工作 8 个小时,每周工作 5 天,我们也觉得我们非常忙碌。” 他补充说,如果人们现在每年能够到 30 个地方去旅游,那么在 30 年后,他们将可以到 300 个地方去旅游。 马云称,由于数据和自动化,贫富阶层——工人和老板——将会越来越固化,除非政府有更大的决心来做出“艰难的决策”。 “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说,“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我们面临第三次技术革命。” 他说,由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减少工作,“第三次技术革命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他表示,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应该关注教育体制的问题,避免自动化带来的痛苦。 “我想,我们不该制造像人一样的机器。”他说,“我们应该确保机器可以做人类做不了的事情。” 马云称,机器永远也不可能具备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人类将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说。(编译 / 乐学) http://tech.qq.com/a/20170622/004627.htm?utm_medium=referral 印度下令封杀汽车自动驾驶:只因会抢人类饭碗 2017 年 07 月 26 日 12:51 驱动之家 1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目前,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谷歌、百度、特斯拉以及众多传统车企等莫不如此。 但有一个国家却对自动驾驶产生了“抵触”——印度采取了与其它国家截然相反的立场:不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 据印度 Hindustan Times 报道,公路运输和高速公路部长 Nitin Gadkari 表示,不会让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在一个有失业的国家,我们不会允许任何抢走人们工作的技术。 此前,特斯拉 CEO 马斯克指出,未来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中,司机排名第一。 由于人口众多,很多行业有待发展,印度被认为藏有巨大的商业市场。但印度此次明确反对自动驾驶汽车,相信会令不少科技公司对该技术的未来感到担忧。 对此,你怎么看呢? 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07-26/doc-ifyihrwk2502420.shtml?cre=sinapcmod=gloc=16r=0doct=0rfunc=25tj=none 科技部谈人工智能:长期看科技带来就业远大于失业 2017-07-21 13:39:00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 北京 ) 举报 中新网 7 月 21 日电 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政府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可控的。从长期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将对劳动力培训、人才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劳动力供给和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政策吹风会上,李萌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人工智能近些年发展非常快,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说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引发非常大的争议。请问政府将怎样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李萌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总体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可控的。 李萌说,这些问题,比如对就业的挑战、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都有考虑部署,明确提出“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趋势”,就是要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有影响,但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冲击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现后才有的。机器的出现导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业,流水线工厂的出现导致传统工厂很多人失业。但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的培训、人才的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发展、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李萌说,再比如,对于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问题,《规划》中有专门章节进行部署。我们将在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 _NE0011 http://money.163.com/17/0721/13/CPSF68U700254TI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马云的世界大战和霍金的逃离地球:关注末日灾害的周期性
热度 5 杨学祥 2017-6-23 07:14
马云的世界大战和霍金的逃离地球:关注末日灾害的周期性 杨学祥 马云:未来人们每天工作 4 小时 剩下的就是玩 2017 年 06 月 22 日 09:45 中关村在线 微博 13 北京时间 6 月 22 日消息,本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抵达特律科博中心,出席美国中小企业论坛。现场马云可谓是“金句满满”。当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马云表示,人工智能将带来许多帮助。这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负担,让他们可以更多地旅行。另外人工智能也能引起世界大战。 马云表示,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风险,而这是他持续关注的两大主题。“这就是为何我要到处旅行,和所有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话,告诉他们立即行动。如果他们的动作不够快,那么就会面临麻烦。所以,在看到即将到来的趋势时,我们必须现在做好准备。我相信,必须未雨绸缪。”   马云指出,人工智能将带来许多帮助。这可以减轻人类的工作负担,让他们可以更多地旅行。“我认为,未来 30 年,人们每天只需工作 4 个小时,或许一周只要工作 4 天。我的祖父每天在田里工作 16 个小时,他认为自己很忙。我们只要工作 8 小时,每周 5 天,但也认为自己很忙”,马云说。   他还表示,如果说目前人们只会前往 30 个地方旅行,那么未来 30 年后将达到 300 个。不过他也指出,如果政府不愿做出“艰难的选择”,那么富人和穷人,即老板和员工,将逐渐被数据和自动化所定义。   “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这是第三次技术革命。”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造成许多工作岗位的消亡,“第三次技术革命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马云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教师。他表示,全球各国领导人应当关注教育体系,避免自动化技术带来阵痛。“我认为,我们不应开发类似人类的机器。我们应当确保,机器只会去做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并且马云坚信机器永远不会获得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人类终将胜利。” 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06-22/doc-ifyhmtrw3512719.shtml?cre=sinapcmod=gloc=23r=0doct=0rfunc=25tj=nones=0 霍金: 30 年后人类必须移民其它星球 否则将会灭亡 2017 年 06 月 22 日 09:42 环球网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 记者 朱佩】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 6 月 21 日报道,物理学家斯蒂芬 ? 霍金日前在挪威特隆赫姆市举行的斯塔尔慕斯科学节上表示,如果不久的将来不移民月球和火星,人类作为一种物种将会消亡。   他认为,再过 30 年,人类就必须移民其他星球。霍金说,如果人们不向宇宙空间移民,将会因人口过剩和气候变化而灭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此外,霍金认为,巨大的小行星随时都可能毁灭地球上的生命。   霍金说, 500 年前,人们通过地理发现定居 新世界 。 然而,现在在整个地球几乎全部都被征服的情况下,在地方还暂时够用的时候就必须征服其它星球。霍金肯定地说,他的话不是典型科幻小说的假想,而是依据科学知识推理出的,首先是物理学和理论知识。 http://tech.sina.com.cn/roll/2017-06-22/doc-ifyhmpew2950262.shtml?cre=sinapcmod=gloc=36r=0doct=0rfunc=25tj=nones=0 末日灾难的周期性:超级火山加盟超级灾害链 已有 914 次阅读 2016-9-30 04:15 | 末日灾难 的周期性:超级火山加盟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引言: 自然规律是通过人们长期独立研究而得出的共同规律。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具有 11 、 22 、 33 、 88 年和 100 年左右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周期相对应,导致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发生。专家推断在接下来的 80 年来很可能发生超级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就是恐龙灭绝的元凶之一,如果现在的地球遭遇和以前一样的大灾难,人类恐怕会走恐龙当年的路。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杂志编委会主任牛文元在 1995 年《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文章中指出: 中国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增高。中国“特大自然灾害”长波周期,在 21 世纪将对中国的发展造成威胁。 长波周期分析指出, 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平均周期是 135 年至 150 年。 从清光绪到 2010 年约经历近 130 年,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计算机模拟指出,不同时代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概率分别为: 时代 发生概率 公元 2000 68.2% 公元 2010 74.6% 公元 2020 85.3% 公元 2030 89.8% 公元 2040 92.1% 公元 2050 9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97471-1005636.html 未来 80 年内超级火山将爆发人类遭遇末日灾难 2016-09-29 21:42:23 科技讯评论   【科技讯】 9 月 29 日 消息,地球生命存在的数十亿年,遭遇过无数次的大灾难,火山爆发就是恐龙灭绝的元凶之一,如果现在的地球遭遇和以前一样的大灾难,人类恐怕会走恐龙当年的路。 科学家们担忧真的会有超级火山爆发,杀死数百万人并毁灭地球。 欧洲科学家基金会的专家们称,火山——特别是像黄石公园中那样的超级火山,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威胁超过小行星、地震、核武器和全球变暖。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160929/230489.shtml   我们目前几乎没有可行的计划来应对这些定时炸弹,专家推断在接下来的 80 年来很可能发生超级火山爆发。世界上最危险的活火山包括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维苏威火山和波波卡佩特火山。研究团队称,如果这些火山中的一座或者其它任何大型火山突然喷发,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且地球的大气将遍布灰尘和其它有毒物质。 专家预测,一座大型火山在 80 年内出现喷发的几率达到了 5% 到 10% 。此前就有科学家担忧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在未来 70 年内的某个时间爆发,这座火山喷发会摧毁美国西部并影响全球历史进程。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160929/230489_2.shtml   科学家们在报告中警告称,全球各国政府为这类灾难的准备事实上是不充足的。在过去数十年里,地震才是灾难和破坏的主要起因,虽然带来全球风险的火山喷发并不频繁,但其影响却超过了最强烈的地震。 报告也对其它的重大灾害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地震、干旱、洪水、海啸、飓风、雪崩和野火等。专家在报告中做出推断:“超级火山所带来的相关风险要高于其它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更加严重,能够导致食品和饮水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饥荒和疾病也会广泛传播。”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160929/230489_3.shtml 科学家们声称,在过去 300 多年对火山活动的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正处于“火山季“期间,这就意味着火山活动的增多。科学家表示,火山在 11 月到 4 月更可能在北半球爆发,因为此时的冰、雨和降雪能够压紧基岩。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160929/230489_4.shtml 全球强火山活动存在显著的 88 年左右和 100 年左右世纪尺度周期循环 自然规律是通过人们长期独立研究而得出的共同规律。研究表明,火山活动具有 11 、 22 、 33 、 88 年和 100 年左右的周期。 曲维政等人根据六百多年全球 VEI 5 级以上火山活动资料分析和谱分析以及与北半球地面气温、西太平洋高压 SLP 、北大西洋高压 SLP 和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区 SSTA 对比分析得知:全球强火山活动存在显著的 88 年左右和 100 年左右世纪尺度周期循环,还存在 33 年左右年代际尺度周期循环以及与太阳活动相联系的准 11 年周期;夏季七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SLP 存在与火山活动基本一致的准 33 年周期波动,这可能是对于火山活动准 33 年周期的响应;在北大西洋 , 火山活动激发了夏季北大西洋副高 88 年周期波动、冬季 1 月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区 SSTA 100 年周期振荡和夏季 7 月 SSTA 88 年周期振荡;北半球地面温度 88 年周期波动可能是对火山活动 88 年周期的响应 。研究表明,火山活动是地球气候异常变化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子,特别是 WEI5 级以上的强火山活动,其影响是全球性的。 太阳活动、潮汐变化和火山活动的一致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 15-18 世纪的小冰期是由太阳辐射减弱或火山喷发单一作用或共同作用引起,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悬浮颗粒,阻碍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最近研究表明,小冰期从 13 世纪开始,源于公元 1275 年和 1300 年之间的 4 次火山喷发。在过去的 450 年,最近研究发现了火山喷发与大气和海洋低温的联系,短期的变冷时代从 13 世纪到 18 世纪,大气和海洋系统被火山喷发所控制。 火山活动具有 11 、 33 、 88 和 100 年左右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相对应。 太阳黑子周期活动规律性影响地球气候。在太阳黑子非活跃时期,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常遭遇极端天气。在 2008 年至 2010 年,太阳黑子处于活动谷年。同一时期,美国与欧洲部分地区遭遇严冬。复杂计算机模型模拟到长期气候状况,证实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异常冷空气在赤道大气上空形成,造成大气热量重新分配和大气环流变化,令欧洲北部和美国遭遇异常低温和暴风雪,加拿大和地中海地区气候则变得更为温和。进入活动峰年,情况相反 。 值得注意的是,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增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长、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坏天时代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0-1720 1790-1830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 1470-1975 年划出 100 个“旱年”,其中 74 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 26 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 2 倍。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坏天时代正在到来。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 1997 年到 2008 年末,历经 12 年,按照汤懋苍等人的定义,为“坏天时代”,与全球灾害频发相对应。汤懋苍等人的工作提供了太阳黑子周期的长度变化影响地球气温变化的新证据。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仅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潮汐具有11年和1800年的周期波动,气候变冷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火山喷发 11 、 33 、 88 年周期是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 11 年周期叠加的结果,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明,而深海巨震也能导致气候变冷。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到表 2 ,这表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周期超长时期(坏天时代)、火山喷发高潮期、强潮汐与低温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衡量太阳活动强度有两个尺度,其一是太阳黑子数,其二是周期长度,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相比较、太阳活动周期超长时期(坏天时代)与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冷有更好的一致性(见图 2 和表2- 5 )。火山活动和太阳延长极小期叠加时期对应气候变冷和小冰期时期。 规律对比:四张表看超级灾害链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四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2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2009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3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世界大战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 , 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表4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 (表 5 ) 。 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表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5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33 年、 50-60 年、 55 年、 88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3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日本学者岛中雄二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全球金融危机的 3-4 年、 7 年周期、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5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表 1-4 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周期规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0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279.html 英国退欧将引爆金融危机,敲响超级灾害链的警钟: 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 政治危机 - 军事危机:历史再一次一步一步重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674.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并不是真正的地球末日,类似白垩纪恐龙灭绝的末日周期大约是 3 亿年发生一次(见表 6 )。 表6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杨冬红等, 2013 )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 2 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参考文献 岛中雄二 . 2012. 太阳景气经济学 . 北京:东方出版社 . 1-20, 53, 59, 127.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 2010 ,第 2 期: 16-18 曲维政,黄菲,杜凌,等。火山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在若干气候要素中的反映。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3) : 643-655. 汤懋苍 , 柳艳香 , 郭维栋 .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 ( Ⅰ ): 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 高原气象 . 2001 , 20 ( 4 ): 368-373. 许靖华。 1998.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辑), 28 ( 4 ): 366-38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 2006b.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 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 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2013.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4): 1666-1677. 杨冬红 , 杨学祥 . 2014.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2):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 .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 // 高建国主编 . 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学祥 , 杨冬红 .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 ( 7 ): 8-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Keeling C D, WhorfT P. 2000.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change. PNAS , 97 (8): 3814~3819.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al.Solar cycle according 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 ,S 365,2006:827-832 E.Friis-Christensen, K. Lassen. An Indicator of Solar Activity Closely Associatedwith Climate. Science, 1991, 254(5032): 698 – 700.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88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03 次阅读|6 个评论
未来30年是动荡的30年:关注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2017-3-27 16:44
未来 30 年是动荡的 30 年:关注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马云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中表示,“未来的三十年是动荡的三十年,是新企业诞生的三十年。今天的前二十位的企业,三十年以后,不知道还有几个在,包括阿里巴巴在内。” 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发展变化是自然规律,也是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变化主要周期约为 60 年。 规律对比:三张表看超级灾害链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 , 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 (表 3 ) 。 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表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33 年、 50-60 年、 55 年、 88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2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的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5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 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经济巨人已经警觉到经济风暴的信息;政治强人已经公开抛弃公平面具,誓言本国民众利益优先;军事斗士耀武扬威,马不停蹄地扩军备战。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不可避免。 相关报道 马云:未来 30 年是动荡的 30 年 做企业为大而大必定亡 2017 年 03 月 27 日 13:39 中国企业家 52   马云在开学典礼中表示,“未来的三十年是动荡的三十年,是新企业诞生的三十年。今天的前二十位的企业,三十年以后,不知道还有几个在,包括阿里巴巴在内。”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亚婷    7 名校董, 11 名保荐人企业家, 30 位教授。 44 位从 1080 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新学员在今天加入湖畔大学。在 44 名新学员中,既有众安保险陈劲、 58 到家陈小华、快手宿华、逻辑思维罗振宇、巨匠文化胡海泉等明星学员,也有华仁再生资源洪碧波、 RENOGY 太阳能 (14.300,-0.01,-0.07%) 李懿、浩丰食品马铁民、居然之家汪林朋、正大制药谢其润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家。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在介绍新学员时表示, 44 名三期学员是从 1080 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相比于之前两期学员,湖畔三期学员中提高了来自实体经济行业的比例。 2015 年湖畔大学的第一期学员主要还是互联网新贵,第二期学员中来自互联网的学员比例就已大幅降低,在今年的第三期学员中, 44 名学员来自近 30 个领域,只有不到 1/3 从事纯线上行业。   另外,家族企业二代接班人明显增多,比如老板电器 (47.400,-0.10,-0.21%) 的任富佳、天士力 (40.300,0.29,0.72%) 集团的闫凯境、新凤祥集团的刘志光、华仁再生能源的洪碧波、正大制药的谢其润、立白集团的陈丹霞等。   马云在随后的开学典礼中表示,“未来的三十年是动荡的三十年,是新企业诞生的三十年。今天的前二十位的企业,三十年以后,不知道还有几个在,包括阿里巴巴在内。我们每天如履薄冰思考,因为变化超过我们的想象。昨天的套路不灵了,以标准化、规模化原来这种套路的教学方法必须反思,我们必须培养出新的一批人出来。”   以下为马云开学典礼讲话实录:   谢谢大家,今天是第三期,我刚才给大家授校徽的时候,看见所有眼神里面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通过湖畔大学能够学到很多东西,通过湖畔大学这个平台也能够给社会分享很多东西,往往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我上来之前,大家想你到底今天想跟大家讲什么,其实好的东西要不断重复讲,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公司里面的信念也是一样,我是在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那时候觉得价值观、使命感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我是真的觉得每一个人进来,必须得了解、必须得学习,差一点让公司里面的保安、扫地的阿姨都学习上公司价值观了。   只有不断的强调,而且最后强调以后,你会觉得真正相信以后,边上的人也会相信,我说我投资,如果我去投资创业者,我关键看他自己是否相信,他边上的人是否相信,有的人说的跟想的不一样,做的跟说的不一样,挺麻烦,我们未必说的跟做的都一样,但是能够感受到。   我强调一下为什么办这个学校,办这个学校源于九年前我们在不丹的一次旅行,在飞机上很多民营企业家,那时候民营企业的状态非常艰难,想一想民营企业的状态永远没有好过,大家做企业越来越难,请问谁告诉我做企业是容易的,过了以后才觉得是容易的,吹牛的时候可以讲,那时候厉害,其实当时非常艰难,今天是艰难的,未来依旧艰难。   那次我们在飞机上面,我们说成立一个大学,专门培养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大学。然后一哄而上,说我们搞一个这样的学校,于是推荐我为第一任校长,我也很高兴,九年以前我是 Nobody ,我今天认为我还是一个 Nobody ,只是很幸运有很多朋友的信任。   我公司同事非常努力,时代机遇不错,走到今天,九年前背了这么一个责任,我自己也是老师,总是希望回到学校里面去,这样的初心,我们经过五六年的思考,建立这么一个湖畔大学。   我跟第一期同学讲过,湖畔大学是一个创业的学校,我们到底想干吗,走到多久,我们不是很清楚的。曾鸣刚才讲得非常对,我们在第一期的时候,上一天课,下一课都不知道上什么,这是实事求是讲,而且来的时候我们也没骗你们,说是一起办这个学校。   前面十年的人,你们是最倒霉的,也是最幸运的,莫名其妙以为自己学到东西,但是我认为学和习是一起的,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了知识一定要习之,习就是犯错误。   所以我们的前十期,我们思考像做企业一样做这个大学,首先第一点,招来的学生都要非常不错,我一直这么坚信,哈佛也好、斯坦福也好,好不是因为教授好,而是因为学生好,这些学生不用太教都很好,但是这些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思考、互相争辩、互相合作,再加上一些优秀的老师的引导,使得这些学生、这些学校做得不错。   湖畔大学前十年,我们希望所有进入这个学校的人,你们就像黄埔一期二期一样,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建立这么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已经不是一个民营企业学校,这个学校更不会小到说我们跟国有企业去竞争。这个学校所受到的关注非常之大,这也是这个学校的校董,包括校长我发虚的地方,关注的越来越大,哈佛、斯坦福的,我出国很多,居然很多企业家和政界问你们湖畔大学怎么样,是否可以合作一下,很多名校想跟我们湖畔大学合作,我说我们还没搞清楚方向定位,我们也正在慢慢摸索过程之中,过早地把自己跟任何大学合作,都为时过早。   别人对我们的期望,现在社会、同行业、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都没有调整好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把自己做得更加好一点。刚才在讲这个学校的方法跟人家不一样,我们更愿意分享很多失败的教训。   刚才周航同学讲的,我非常同意。我经常在讲,我说我去肯德基曾经应聘过, 24 个人, 23 个人录取,有一个网民写了一篇文章,这是假的,肯德基 1993 年才进杭州,那时候已经是大学里老师了,我们讲的任何话,都有人去研究,我确实 1992 年、 1993 年应聘,我在大学里面毕业,分配到电子工学院教书,我答应我们校长五年内不离开学校, 92 年、 93 年,刚好接近五年了,我想快跑到五年了,我去找工作,那时候肯德基如日中天,到杭州来的时候,去招聘,我那时候大学是杭师院毕业,到大学只能教专科生,那帮专科毕业以后,他们工作也找不到,我带这帮学生去,结果学生录取,老师没被录取,有点丢人。   在座每个人都知道,你们去融资,被人拒绝是正常的,被人接受是不正常的,你们去做销售,去卖一样东西,出去一天做十个客户,十个被拒绝是正常的,凭什么人家买你的,凭什么人家相信你,但是有人给你一次机会,有人买了你的商品,有人用了你的服务,有人给了你投资,你应该感到由衷的幸运,我比自己想象的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所有失败是最佳的营养,这是心态,你怎么看待这个失败,你怎么跨过这个失败。我到今天为止,阿里巴巴很大了,未来是不是一马平川,企业越大,碰到的困难越大。我们有五亿多的用户,在整个体系管理过程中,我不断去思考别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怎么跨过去的。   湖畔大学是不是 MBA 一样学习成功的案例,成功者有的时候是各种各样的元素造成的,我今天重新再走一遍,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水平比当年十八个人好不知道多少,我们十八个人前几天坐在下面听员工开会,我们自己都发虚,重新应聘,我们没有一个能录取,重新走一遍根本没有这个机会。但是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成功者,经历的失败都是差不多的,上战场一样,死的那些,自己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一枪打死了,太多了。   我的经历,我看别人怎么失败,为什么失败,我花很多时间,把这些书拿过来,认真看,认真反思,你觉得这些愚蠢的问题是别人犯的,其实你也会犯,但是一旦这些事情出来以后你有一根弦跳起来,这个事情好像有点问题。   湖畔大学请来的学生也一样,我讲过,我也有信心再过二十年,中国五百强中的 CEO ,两百个 CEO 跟湖畔大学有关系,要么我们这儿读书过,要么到我们这儿应聘过。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但是我们在这儿不是培养最大的公司,未来我们培养出最好的公司,自己舒服,只要成为最舒服的公司,最优秀的公司,未必是最大的公司,最大的公司未必是最好的。   未来的时代不以规模来衡量,未来的三十年,过去以工业时代一定是标准化、规模、体量、资金,未来是企业做得多么美好、做得多么舒畅,做得舒畅的人一定是心态非常好,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我前几天在马来西亚讲,我非常幸运,跟中国商界基本上所有杰出的绝大部分的企业家都交流过,我到海外,当今世界还活着的一些优秀企业家,我都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我很幸运,做企业的人,我见过无数政界领袖,我不是对他的权力感兴趣、光芒感兴趣,而是每个人走到这一步都有无数经历挫折,他是怎么跨过去的,他怎么面对的,他怎么面对普通人,他怎么面对商人。在这里学习过以后,我发现所有有出息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都很乐观,都很正能量,都不抱怨,都懂得反思自己。   很少有成功的人说这个事情别人干,这个事情别人做,湖畔大学带过去的东西,你的心态要乐观,乐观的人自信,你倾听别人,学会倾听,刚才女同学讲的,讲到这一点,到湖畔来听比讲更重要,来讲是分享,而不是做广告,更不是吹嘘。   我希望湖畔的人乐观积极,乐观积极的人,如果你没看清楚未来的结局是坏的,你的乐观积极不是什么,我认为未来的结局我们都会进火葬场,不管你多努力,这就是坏结局,仍为之。我们知道公司会关门,我每天开开心心把工作做好,乐观积极的心态。   另外一点,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抱怨,任何人的抱怨,湖畔人要知道,别人的抱怨是我们最佳的机会。   第三我们需要反思,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过错,还要分享自己的过错,从过错里面得到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成功吹牛的东西,反过来一看,这些东西第二次根本没有机会赢。   湖畔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体系,我前几天在马来西亚讲过,我说阿里巴巴派很多人去学 MBA ,去之前都很聪明,回来以后都傻掉了一样,我有一段时间给停下来了,不是 MBA 不好,我们今天要换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思考。湖畔思想,一种新学,一种新的思考,刚才陈东升董事长讲,我们湖畔要有新的教育,其实今天经济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互联网技术走向互联网时代,我们湖畔第一期互联网公司为多,第二期、第三期传统企业越来越多,今后不存在互联网,互联网不是高科技,一百年以前,电是高科技,今天谁讲电是真正的高科技,未必。当然电力公司告诉你我做到、你做不到,但是教给大家,我们还是能做到的。   整个社会在未来三十年到五十年是天翻地覆,每次技术革命出来的时候,造成的很多思考方法、做事的方法、组织的方法都会变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组织方式是以工厂,第二次技术革命出来,能源革命出来,以公司壮大,这次技术革命,对于公司的架构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司的架构涉及到文化、人才、结构,全部都会变化。   在座每个人,未来三十年,动荡的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是新企业诞生的三十年,我们可以打这个赌,我们公司里面跟我敢打赌的没几个,中国未来三十年,在台上的企业一定不是今天的企业,今天的前二十位的企业,三十年以后,不知道还有几个在,包括阿里巴巴在内。我们每天如履薄冰思考,因为变化超过我们的想象。昨天的套路不灵了,以标准化、规模化原来这种套路的教学方法必须反思,我们必须培养出新的一批人出来,而且坐在下面,我感受很重要的一点东西,当然不是完全颠覆,今天我特别感动,这帮人居然可以穿校服,挺难的,湖畔大学的同学能够穿校服,这是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尊重之心,感谢大家,这是一种行为。   我希望未来三十年,你们成为榜样,未来三十年,湖畔大学所诞生的真正的一帮企业家,能够担负起未来整个世界经济的担当,每一个人一点点都会影响很多,企业家影响非常大,我们昨天讨论,我们在国家昌盛的时候,哎呦,奥运冠军,真不错,我们看科学好,去做科学家好,真好,但是科学家也好、奥运会冠军也好,背后是谁干的?我们企业的钱和税,但是没有人觉得企业家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大的作用。   我们在座这一代的“新学”,希望大家担当起来的是企业商业社会、科技发展,离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中国企业将会在世界中担当巨大的责任,中国要担当世界的责任,中国必须担当时代的责任,美国有今天,美国当年担当起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在科技的发展、理念思想的发展,在过去三十年取得巨大的进步。   我们今天必须准备好担当,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快要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对世界的担当、经济的担当,无论外交、军事各方面,都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而经济的竞争,不是靠你有多少武力,而是文化的竞争,思想体系的竞争,执行力的竞争,学习的竞争。   湖畔大学不仅为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外向我提出申请,很多跨国公司提出能够是否把自己最优秀的公司里面具备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未来的 CEO 来到湖畔大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创业者说愿意,说要过来,越来越多,这所大学必须是全球化的。   我们很快会接受全球的这些优秀创业者、企业家,在一起上课,因为只有全球的思考、全球的眼光、全球的格局,我们这个学校才真正会变成全球化,面向未来,所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做好企业,不是大企业,大是自然的结果,为大而大,必定亡,为胖,吃胖有什么意义,而是健康。   企业也是一样,怎么舒服怎么来,面向未来三十年、四十年,这所学校我希望大家共同创业,这不是一个校长在讲话,而是一个创业者跟大家交流,我们在这里面,我们到这里来,我们教不了你怎么赚钱,你们跑这儿来还要学习怎么赚钱,你们找错学校了,你们到这儿来是分享经验、倾听教训,同时更希望大家在这儿学一些平时你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哲学、艺术、医学、军事,有些课是强制的,跟商学无关的课,我希望是强制学的,跟商有关的课是选修的。   我们云谷学校,阿里巴巴合伙人准备创办一个新型的小学中学,这个小学里面英语课、体育课、绘画课是必修课,数学、语文慢慢来,我从来没发现一个成熟的人不会算术的,但是音乐、绘画、运动,这些不好,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人才,希望我们在湖畔大学,我们三年 Review 一次,今年第三年,整个校董事会, Review 过去三年来所有教学的成长痛苦,也希望共同搭建,我们会完善整个保荐人体系,我们保荐人的职责,要把全中国最好的年轻人,有希望的企业家给找到,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聚集一种新的经济的体量,这个经济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为未来出力,因为聚在一起的人多了,才会不一样。   最后我在很多年以前讲价值观的时候,讲过这一个故事,一个老外, GE 公司总经理坐在那儿,中国讲价值观没有机会,互联网讲价值观更不可能,我请他到我们公司来几天,走的时候说你们公司不仅你是疯子,你们公司几百个人都是疯子。 我们在湖畔聚集在一起,不断创新,本身就是能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企业是复杂的,但是只要你乐观、正能量,只要你反思自己,学习别人的过错,自然而然,做一个好企业,定好目标,一定能做好,湖畔与大家同在,三百年不容易,三百年的企业,几乎很难做到,但是三百年的大学有,三百年的宗教有,重要的职责,要做好三百年,赋能别人,真正创造价值,帮助别人成长,才有可能,湖畔希望在座的所有湖畔大学学生以及未来的同学们,一起参与建设湖畔、监督湖畔,找到好的人进来,只有好人、好思想、好执行才会有好结果。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3-27/doc-ifycsukm3797162.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31):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2017-3-17 06:36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31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杨学祥 我们在 2016 年 6 月 17 日 指出,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相关预测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017-03-10 06:08   据统计,美国对世界 101 个国家存在在贸易逆差。自 2000 年以来累积的 8.3 万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与同期 8.6 万亿美元的多边贸易逆差相当。如此巨大的逆差确实挺吓人的。特朗普把这一困境归罪于“不合理”的贸易协定。为此,特朗普一上任,就首先废除了 TPP ,并扬言要对中国进行贸易惩罚、要退出北美贸易协定、要重谈大西洋贸易协定,甚至威胁要退出 WTO 。因此,特朗普被冠以贸易保护主义者。他的行为被视为反全球化和打贸易战。如果真的如此,那就等于发动一场世界性经济大战。   虽然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近 50% ,但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是世界第一。这决定了,中美双边爆发贸易战将对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美国是反全球化的旗手,中国则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中美开打,就等于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战。很可能会引发世界性经济大战。   而如果美国真的要退出 WTO ,会出现两种局面。一种是,没有贸易协定规范,世界贸易将形成一片混战的局面。另一种是,只有美国或少数国家退出,其余各国继续遵守贸易协定。而美国则分别的向成员国开战。由于美国的霸权和实力,恐怕也将出现一种混乱的局面。也可能出现成员国共同与美国开战。   全球化是世界的共识,第三世界国家自不待言,西方的主流社会也是力主进一步推进全球化进程。而特朗普则是反全球化的旗手。这决定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的孤立性。如果真的要打贸易战,是不会有多少国家与美国结盟。   反全球化或打贸易战,对深陷困境之中的欧洲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美国的盟友都是经济发达国家,都与中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额。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欧洲走出困境有极大的帮助。中美贸易大战如果爆发,这些国家会站在哪一边?虽然很难回答,但至少不会与美国一同向中国开战。也就是说,中美开打,美国形不成强大的联盟。美国必然无胜算。这恐怕是特朗普不敢轻易打贸易战的重要制约因素。   另外,美国一直指责德国控制欧盟,这既令德国不满,同时也令多数的欧盟成员国不满。美国或许会争取一部分欧洲国家投靠,相信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德法等大国很难站在美国的一边。特朗普的初衷是通过单打的手段各个击破,可问题是主张全球化的国家有可能形成联盟抵制美国。   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主张已经深得世界各国认同和支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已经超越美国,如果真的打起世界性经济大战,美国被孤立的可能性更大,胜算自然也就更小。在这种情况之下,特朗普恐怕会孤注一掷的动用军事手段相威胁,甚至有可能发动局部战争或世界大战。   在世界大变革时代,在经济危机持续不缓解的关键时候,对现行的经济体系进行改革,这没有错。可错就错在特朗普要求美国优先。美国优先,就是牺牲世界的利益来满足美国人的私欲,可问题是美国人的欲壑难填。美国要美国优先,世界要和平与公平发展。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美国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打世界经济大战美国无胜算,为了保住美国优先,也只能是动用军事手段。如果真的打起第一次世界经济大战,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真的不远了。(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 zhanluezongheng 。) http://mt.sohu.com/business/d20170310/128391350_612862.shtml 经济危机前夜:战争、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已有 1031 次阅读 2016-10-17 12:3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经济危机前夜:战争、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杨学祥 安生:雪崩前夜 -- 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影子金融 mp 2016-10-16 10:36:12 察网专栏学者,经济学博士安生最近指出,一般来说,房地产投机往往是金融泡沫的最后一环,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存在,许多没有直接投资楼市的人,其实也间接投资了楼市。他们购买或参与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购买了由住房按揭贷款包装成的债券。房地产市场一旦崩溃,整个金融系统必然发生大地震,许多社会成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深陷其中。因为房地产投机往往资金规模大,涉及社会成员多,很难再找到足够数量的拥有足够资金的接盘者,而政府往往也实在无力印钞托盘。 由于社会顶层数量有限,总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整个社会的实际经济规模将远远低于潜在生产能力。这时,绝大多数商品滞销,大批生产能力将无法发挥出来,大量生产资料将被闲置,劳动者将失业。这样的事情,上个世纪发生过一次,史称“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百姓没有工作就会出乱子。怎么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 ,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然,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弄不好就像军国主义日本和纳粹德国那样。毕竟,后发国家扩张,其实就是抢其他工业国的地盘,工业国之间的对决,胜负难料,注定异常残酷、凶险。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而经过金融危机前的投机,金融危机中的大规模破产潮,财富会进一步集中,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时,人们将才会发现,崩溃和萧条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常态。相比之下,任何繁荣都是短暂的,都将在未来支付代价。 不仅如此,由于本国经济危机恶化,各国难免会再次考虑选择第一条路线,即武力扩张路线。那时,世界将再次进入多事之秋。希望他国倒下,本国获利,并不现实。除非像苏联那样发生来自上层的革命,否则一个工业化的核大国倒下之前,一定会使用一切手段挽救本国经济和政权,这其中就包括使用武力捍卫现有势力范围,暗中支持试图颠覆其他国家反政府势力、分裂势力、恐怖主义甚至使用武力扩张势力范围。 这种激烈的行为,必然引起激烈的对抗。核大国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上升为直接热战的几率极小,却并不是零。爱因斯坦的预言,「 The next World War will be fought with stones. 」 ( 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来打 .) 也许将应验。如此考虑,《大空头》的最后,退休银行家本和妻子在一个大果园自给自足,并保存很多种子,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16/n470389671.s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拉马德雷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1991 年苏联解体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20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20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 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 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 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 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 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 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世界大战将因它而起
热度 3 杨学祥 2017-3-11 06:21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世界大战将因它而起 杨学祥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这一科学论断最近得到 被称为 “ 印度水侠 ” 的 RajendraSingh 的赞同:如果我们不对目前的水危机做点什么,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就会到来,关于水的大战。 气候变冷和干旱决定王朝盛衰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最终引发战争和人口下降。 发表在 11 月 9 日 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揭示,几个世纪以前,在被称为“小冰河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下降,战争的次数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饥荒,人口也出现了下降。 布雷克和中国香港的张教授及其英国同僚均认为,气温变化与战争间存在着一种可能的联系,因为气候变化会对水供应、植物生长季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食物缺乏。食物缺乏可能会引发冲突,如地区暴动、政府的不安定以及来自邻国的入侵,而战争和饥荒期间发生的流血事件将导致人口下降。 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 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 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 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王朝的兴衰与气候变冷和干旱密切相关(见表 1 )。 我们无法预知自我毁灭的人祸危险在何时发生,但可以预知周而复始的自然天灾确实在一步一步逼近。表 1 中数据取自《新华字典》 679-681 页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表 1 给出了 200 年周期的自然灾难:次小冰期敲响了警钟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81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1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2020 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中的“次小冰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全球金融危机的 7 年周期、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2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24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6239.html 人类认识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气候变化对古代落后的农业经济起决定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生活摆脱了自然规律和气候变化的控制。 事实正好以此相反,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繁重的劳作,但却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破坏了平衡的生态环境,水危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恩格斯的如下论述,至今仍是指导环境科学的至理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全球荒漠化的现实和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再一次证明了基础理论科学的光辉!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灾害链 学者孙立广认为,人们熟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 11 年,但太阳还有一个更大的活动周期,照射出的阳光能量会随着这个周期变强或变弱。太阳似乎即将进入一个不太活跃的低谷,地球将有可能进入“拉尼娜态”的阶段。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minimum )( 101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minimum )( 127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Minimum(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同一时期的中国严重干旱年有: 北宋明道二年 (1033 年 ), 史载“南方大旱 , 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 (1328 年 ) 至至顺元年 (1330 年 ), 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 ),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 , 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 (1785 年 ), 全国 13 省受旱 , “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 1975 年王涌泉研究发现 17 世纪明末清初,中国 1638-1641 年发生特大干旱, 1653-1679 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 1662-1668-1679 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 。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 52 年,一生关注震 - 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上述四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minimum )( 1010-1080 )、沃尔夫极小期( Wolfminimum )( 1270-135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Minimum)(1787 – 1843) ,这四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 - 寒有序灾害链。所以,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 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 10 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 989-991 年(北宋); 1328-1330 年(元); 1483-1485 年(明); 1527-1529 年(明); 1585-1589 年(明); 1638-1643 年(明); 1689-1692 年(清); 1721-1723 年(清); 1784-1786 年(清)和 1876-1878 年(清)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 6 次,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638-1643 年(明)和 1784-1786 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 3 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 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 9 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 5 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 MaunderMinimum )( 1620-1710 )和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Minimum)(1787 – 1843) 的旱 - 寒 - 震 - 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对比表明,中国大旱年有连续四次与太阳黑子极小期一一对应。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相关报道 印度 “ 水侠 ” :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因它而起? 2017 年 03 月 10 日 14:47:36 贝才说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 37 个大型蓄水层中有 21 个严重缺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和工业的用水增加,这一趋势只会继续恶化下去。 被称为 “ 印度水侠 ” 的 RajendraSingh 相信,社区的努力可以帮助这些已经极度匮乏的蓄水层恢复过来。在过去的 32 年中,他带着他的非政府组织青年印度组织( TarunBharatSangh )在拉贾斯坦邦阿尔沃地区( AlwardistrictofRajasthan )以及印度西北干旱的半沙漠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水收集与管理工作。这些努力为他赢得了 2001 年的麦格塞塞奖与 2015 年的斯德哥尔摩水资源奖。 下文是我们对他的采访(经过编辑): 您对国家从上而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提出很多批评。是否有必要在各国都推行您支持的这种社区牵头的治水模式呢?政府和公司的支持是必要的吗? 政府一般都不支持社区的提议,他们更愿意支持承建商。政府总是喜欢那些听起来很宏大的项目,比如防治荒漠化或是振兴景观:大坝、运河、集中水灌溉系统、饮用水管道。他们在老运河枯竭的时候建造新运河。这些项目都缺少社区的参与,这些工程全都给承包商了。现在是承包商主导的民主,不是人民主导的民主。 去年您发起了 “ 世界为水和平行走 ” ( WorldWaterPeaceWalks )活动。您认为水在促进世界和平中起到什么作用? 如果我们不对目前的水危机做点什么,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就会到来,关于水的大战。行走活动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关注,今年我们已经走过了 17 个国家,其中的 9 个国家有着大量流离失所的人。很多中东与非洲的人因为缺水移居到了欧洲,这样的迁移带来了冲突、紧张与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盛行的地方往往是缺水的地方。比如叙利亚,很久以前他们有着非常好的农业基础,然而后来土耳其修建的大坝把一切都毁了。利比亚的遭遇也与此相似。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安全的未来,就必须开始节约用水。 法规能在保护水资源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您是否认为将水资源私有化是个提升其利用效率的好方法? 如果我们真的要改变相关法律,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河流自身的权利,大自然的权利,之后才是人类使用水资源的权利。现在人们还不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我们需要新的法律框架来确保河流属于自然,河中流动的水是清洁的,河流两岸有着绿色的河堤防止侵蚀和淤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河流是 “ 健康的 ” ,河流健康了人才能健康。 那些势力强大的公司企业建立了一个水市场 —— 他们污染我们的河流,让我们为饮用水付钱。他们说只有高价才能有效的管理水资源,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我生活的地区,当地的河流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条例,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些条例,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水。社区主导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这期间也没人给水标价。那为什么现在我们要给水标价呢?因为现在是公司们制定规则。私有化不是答案,给水定价更不是答案。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5147841987/184380?cre=sinapcmod=gloc=16r=0doct=0rfunc=16tj=nones=0 专辑:从气候变化到气候战争 已有 1630 次阅读 2011-12-506:23|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气候变化 战争 推荐到群组 专辑:从气候变化到气候战争 杨学祥 2007 年:多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最终引发战争和人口下降。 2008 年:欧盟警告,北极冰川消融是威胁国际稳定的隐患。欧盟的一份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对于资源的潜在冲突与更厉害的竞争。欧盟领导人将于本周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峰会上讨论这份报告所提出的问题。  这份由欧盟对外政策负责人索拉纳和欧洲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共同撰写的报告,将于本周在欧盟 27 国的领导人中传阅。报告描绘出一幅未来的残酷图画,显示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资源的减少,并预言会出现全球性的战役,争夺对这些所剩无几的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报告说,水资源短缺将引起社会动乱,在富裕国家能导致大幅度的经济衰退,在贫穷国家,则会造成更多不稳定因素,包括更紧张的宗教与种族间的关系。  瓦尔德纳在接受本台 BBC 的采访时说,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 2011 年:德班是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气候资源问题上,争相消费,没人买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4998.html 相关文集: 历史的足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 杨学祥 刊发时间: 2007-11-2711:49:4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以来,伴随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化,人们对气候变化严重性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环境恶化到经济危机,从粮食安全到战争冲突,气候变化的危险性正在逐步升级。   据 www.yubanet.com 网站 2007 年 11 月 21 日 报道, 气候变化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最终引发战争和人口下降。 发表在 11 月 9 日 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揭示,几个世纪以前,在被称为“小冰河期”的那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下降,战争的次数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饥荒,人口也出现了下降。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山姆·纳恩国际事务分校的副教授兼研究文章的合著者彼得·布雷克称:“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项新的研究对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香港大学大卫·张此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扩展。张教授称:“我此前进行的研究只是将范围集中于华东地区。而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则涵盖了一个更多的空间区域,其研究结论可能被作为一种普遍性原理。”布雷克和中国香港的张教授及其英国同僚均认为,气温变化与战争间存在着一种可能的联系,因为气候变化会对水供应、植物生长季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食物缺乏。食物缺乏可能会引发冲突,如地区暴动、政府的不安定以及来自邻国的入侵,而战争和饥荒期间发生的流血事件将导致人口下降 。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 1998 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 D 辑)上。 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 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 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 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 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   学者许靖华以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投书《中国科学》,是希望中国决策者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战争、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惜的是,盲目崇洋媚外的科研风气忽略了中国科学界最高级别刊物的忠告,中国科学期刊的命运令人担忧!   事实上,刊物不分大小,都具有版权和首发权,文章的价值,不是依据其出身(首发刊物),而是依据其科学价值来最终评定。在讨论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灾害问题上,忽略许靖华的贡献是不公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中国科学发展的标准不是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更多的文章,而是要确立中国期刊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跟着外国期刊的脚步走,最终将丧失中国科学的独立地位。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该项研究起源于中国学者的初始研究的事实,以及许靖华的研究被忽略,至今没有被中国科学界所关注。难道科学界的皇冠就一定带在外国期刊的头上?难道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得到外国期刊的钦准?    2007 年 7 月 9 日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 。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 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   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效应将持续上百年, 2020 年世界经济将步入经济长波下降期 。减排温室气体的举措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减排借口和旗帜下掩盖的资源争夺日益激化,两极地位岌岌可危 。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来源于理论上的不可行性:减排能否拯救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减排计划不能在 2020 年前有效解决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 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是继许靖华之后,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又一次警告。   世界粮储只够吃 57 天,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人类已经无法摆脱“高油价”的困扰,现在又面对“高粮价”的挑战。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 。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2007 年 07 月 12 日 18:07 光明网 据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网站 2007 年 7 月 9 日 报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候气候变化可能是战争冲突的根源。据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 。 近期有人提出,将厄尔尼诺,拉尼诺,低温灾害,太阳活动,禽流感,地震,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等等都连系在一起,统一考虑为“灾害群”,并认为有群发机制,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在全世界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在选取上有极大的任意性。即使相关系数达到 100% ,也难以说明某两种现象之间一定存在物理机制的联系,例如小孩和树木都在长个,能够说明他们有物理联系吗?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更谈不上用来预报自然灾害了。其实,科学研究已论证了强潮汐、厄尔尼诺、拉尼娜转换与强震频发的关系,强潮汐、强震与低温及流感爆发的关系,强潮汐、太阳活动与地震、海温、气温的关系,有人视而不见,可能是其研究领域过于狭窄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存在相关性的现象之间不一定存在物理机制联系,但存在物理机制联系的现象之间一定具有相关性。因此,发现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难道有人从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去寻找它们之间的物理机制关系吗?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反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一个不能肯定的命题否定一个基本事实,这是科学上的“莫须有”罪名! 认识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相关机制的第一步,科学历史上的重大发现莫不如此。魏格纳就是通过大陆形状的吻合,研究大陆漂移的。而著名物理学家杰弗瑞斯关于大陆不能漂移的物理机制证明却是错误的。杰弗瑞斯认为大陆之下为固体而不是塑性体,是不能相对移动的,以此压制大陆漂移学说 50 余年。偏见使著名物理学家远离真理。 80 多年的科学实践验证了大陆漂移理论。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也是这样。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 1000 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发生的 899 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 有人说,即使相关系数达到 100% ,也难以说明某两种现象之间一定存在物理机制的联系,例如小孩和树木都在长个,能够说明他们有物理联系吗?这句话前半句是对的,说明了继续研究相关机制的必要性;后一句话就错得有点离谱,难道小孩长个不需要外部条件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或许这个小孩的家庭就靠这片树林维持生活,树是这个家庭衣、食、住、行的主要物质来源和经济来源,为什么就不存在相关的物理机制? 事实上,人和树的相关关系渊源久远。类人猿在热带雨林能够繁衍生息,当冰期来临,热带雨林消失后,类人猿不得不从树上走下来,用脚走路,腾出双手使用武器,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完成类人猿向人的转变。人类的诞生与树没有物理机制吗?人类的发展同样与树息息相关。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沙漠化,根源就在于全球森林面积的大规模减少,干旱少雨和人类破坏是沙漠化的原因。 恩格斯的如下论述,至今仍是指导环境科学的至理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全球荒漠化的现实和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再一次证明了基础理论科学的光辉! 无论从宏观到微观,大到人类生存,小到小孩生长发育,树与人都息息相关。农村退田还林,城市绿化造林,就是为了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人与树的相关关系,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一己之利,把偏见当真理,把无知当特权,只能起到真理杀手的作用。 将厄尔尼诺,拉尼诺,低温灾害,太阳活动,禽流感,地震,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等等都连系在一起,统一考虑为“灾害群”,并认为有群发机制,这是科学创新,需要进一步研究。想否定它,要拿出科学依据,想证明它,也要拿出科学依据。 大量事实证明,近两年是灾害频发期, 8.5 级以上强震、飓风增强、严重低温冷害和禽流感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相关机制也存在于许多相关文献 。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呈报相关部门,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有所准备 。 作者: 杨学祥   编辑: 吴飞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6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济危机前夜:战争、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0-17 12:31
经济危机前夜:战争、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杨学祥 安生:雪崩前夜 -- 房地产与金融大地震何时到来? 影子金融 mp 2016-10-1610:36:12 察网专栏学者,经济学博士安生最近指出,一般来说,房地产投机往往是金融泡沫的最后一环,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存在,许多没有直接投资楼市的人,其实也间接投资了楼市。他们购买或参与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私募,购买了由住房按揭贷款包装成的债券。房地产市场一旦崩溃,整个金融系统必然发生大地震,许多社会成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深陷其中。因为房地产投机往往资金规模大,涉及社会成员多,很难再找到足够数量的拥有足够资金的接盘者,而政府往往也实在无力印钞托盘。 由于社会顶层数量有限,总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整个社会的实际经济规模将远远低于潜在生产能力。这时,绝大多数商品滞销,大批生产能力将无法发挥出来,大量生产资料将被闲置,劳动者将失业。这样的事情,上个世纪发生过一次,史称“大萧条”。 大萧条期间,百姓没有工作就会出乱子。怎么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 ,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然,走通这条路并不容易。弄不好就像军国主义日本和纳粹德国那样。毕竟,后发国家扩张,其实就是抢其他工业国的地盘,工业国之间的对决,胜负难料,注定异常残酷、凶险。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财富高度集中的产物,而经过金融危机前的投机,金融危机中的大规模破产潮,财富会进一步集中,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这时,人们将才会发现,崩溃和萧条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常态。相比之下,任何繁荣都是短暂的,都将在未来支付代价。 不仅如此,由于本国经济危机恶化,各国难免会再次考虑选择第一条路线,即武力扩张路线。那时,世界将再次进入多事之秋。希望他国倒下,本国获利,并不现实。除非像苏联那样发生来自上层的革命,否则一个工业化的核大国倒下之前,一定会使用一切手段挽救本国经济和政权,这其中就包括使用武力捍卫现有势力范围,暗中支持试图颠覆其他国家反政府势力、分裂势力、恐怖主义甚至使用武力扩张势力范围。 这种激烈的行为,必然引起激烈的对抗。核大国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上升为直接热战的几率极小,却并不是零。爱因斯坦的预言,「 ThenextWorldWarwillbefoughtwithstones. 」 ( 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头来打 .) 也许将应验。如此考虑,《大空头》的最后,退休银行家本和妻子在一个大果园自给自足,并保存很多种子,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 http://business.sohu.com/20161016/n470389671.s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拉马德雷周期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其中,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与世界大战周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1 )。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6 年、 1873 年、 1882 年、 1890 年和 1900 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 20 世纪 , 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又发生了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 1933 年、 1937 ~ 1938 年的经济危机, 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其中, 1914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联解体。目前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结束 拉马德雷周期与世界经济长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比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 10 年结束,进入长达 31 年的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 1900 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 1905 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 1907 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 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 1880 年到 1913 年,德国常备军由 42 万扩充至 87 万,法国则由 50 万扩充至 80 万,俄罗斯也准备由 80 万增加到 230 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 140 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 27 万扩涨至 80 万,意大利由 20 万扩大至 35 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 3 万 4 千人扩张至 16 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 4 年零 3 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 30 多个,约 15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 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 1516 亿美元。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 8 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 1547 ~ 1917 )、德意志帝国( 1871 ~ 1918 )、奥匈帝国( 1867 ~ 1918 ),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 1299 ~ 1922 )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经济危机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 1931 年发动 918 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 1929 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紧张情况,日本疯狂扩军备战。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内容:先将朝鲜、中国台湾吞并(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军赶出朝鲜,并通过马关条约使朝鲜、台湾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行打开中国门户),然后挑起对华全面战争占领中国(全面战争爆发),最后吞并亚洲,成为世界一强,称霸世界。 避免大萧条,是各国政府必须做出的选择。其中,第一种选择是对外战争,试图通过扩张增加本国暴力控制的地盘,为本国资本扩张创造条件。所以,上世纪 1930 年代是多事之秋。 1931 年,日本发动 918 事变。 1933 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扩张势力抬头。 1935 年,墨索里尼出兵埃塞俄比亚。 1936 年,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苏台德地区。 1939 年,德国出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91 年苏联解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争霸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91 年,长达 46 年的冷战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人类多次被置于核毁灭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进入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OilCrisis )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 1960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 1973 年、 1979 年和 1990 年。   第一次危机( 1973 年):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 12 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 3.011 美元提高到 10.651 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4% ,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 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计划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 1990 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 1973 年增长了 40% 。   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我在 2006 年指出,科技创新当然是立国之本,不过大国博弈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对世界局势的清醒分析和对敌友的正确认定 。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美苏两国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但是,苏联认友为敌,不但挑起了中苏大论战,而且欲置中国于死地。苏联解体除了国内原因之外,中苏分歧和中苏对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苏对抗使苏美争霸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这也是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意外受到美国干预的原因。苏联对中国军事行动的胜利意味着苏联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势力的削弱,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大国博弈的势态使美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使苏联没有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而面临相关的经济危机。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中国对抗,显然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这次较量,以美胜苏败的结果告终 。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苏联错误的战略决策使美国通过大国平衡战略不战而胜,堪称大国博弈技巧的经典。目前,一雄独霸的美国对世界虎视眈眈,其形势与苏美两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单边主义的美国国策势在必行,多边主义的异端势力成为被打击对象。在先发制人打击战略下,平衡战略已经过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武力控制世界的两个样板,其结果表明,以美国一国之实力难以达到其预想的目标。美国的平衡战略又重新启用,与日本结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步骤。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 年苏联解体为 20 世纪苏美争霸画上了句号,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和平解决经济危机树立了经典式的范例。 2016 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夜,欧盟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不希望任何体制的强大联盟存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博主占豪发文指出, 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较量是主角。 这其中的逻辑是,美国把中国作为最高级别的战略竞争对手,在这个世界上,白宫认为只有中国具备挑战美国地位的综合国力,其它国家根本不具备。而俄罗斯之所以“抢戏”中国,根本原因则在于,以现在中国的国力, 美国单挑中国的结果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其它强国,会借中美较量侵蚀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盘。 直白说,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激烈冲突之时,美国将会失去欧洲、中东这两个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这其中的原理就像当年英国打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打赢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况,如果美国现在和中国进行对抗,考虑到中国的国家诉求主要在近海,并不在广袤的太平洋,美国根本没有任何战胜中国的可能。 所以,美国为了未来有一天解决中国这个竞争对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可能背后捅美国刀子的俄罗斯。于是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线,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 2016 年 9 月 30 日 指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却包含难以穷尽的科学真理。中美大战是第三方崛起的机会,美国就是苏德战争的受益者。善于玩弄平衡的美国,不会因为别国的利益而给第三国挑战自己权威的机会。美国不想步德国的后尘,让第三帝国毁灭在世界大战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愛情] [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720p][澳大利亚][主演:莱昂纳多
lcj2212916 2016-7-9 20:56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 巴兹·鲁赫曼 执导的爱情剧情片,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瑞·穆里根 、 托比·马奎尔 领衔主演。该片根据 菲茨杰拉德 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于2013年5月10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影片讲述了未成名作家尼克·卡罗维深受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世界及其中的幻想、爱情和谎言吸引,他目睹这种世界内、外的一切,于是决定写一个关于一段无缘的爱情、不灭的梦想和让人心痛的故事,并反映出当前的时代和挣扎的故事。 未成名作家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并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校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9794.html
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媒列未来4年最具威胁10场战争:经济危机导致战争
热度 2 杨学祥 2016-6-18 16:25
美媒列未来 4 年最具威胁 10 场战争:经济危机导致战争 杨学祥 美媒列未来 4 年最具威胁 10 场战争:中美对抗入列 俄罗斯卫星网 6 月 16 日 称,美国网站 We are the Mighty 列举了未来 4 年可能发生 10 场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俄罗斯和北约、美国和中国、伊朗和沙特的对峙。 We are theMighty 网站把“和平崛起”的头衔按到了中国头上,称中国越来越快地变成超级大国。该网站又称,中国研制的东风 -21D 导弹(能装载核弹头),能用来对抗美国海军的航母和其他现代战舰。如果中国导弹击沉了美国航母,将导致 6000 水兵伤亡,全面战争将无法避免。 美网站作者表示,其它潜在军事冲突还包括:中国对抗亚太国家,中国对抗印度,伊拉克国内战争,库尔德独立战争,以色列和真主党对峙,土耳其内战,阿富汗内战。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17/doc-ifxtfrrc3781801.shtml?cre=sinapcmod=gloc=20r=0doct=0rfunc=33 希特勒对付经济危机竟比罗斯福更高明? 1929 年至 1933 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上个世纪那个曾经挽救美国经济危机的总统罗斯福,以及罗斯福的新政。 很长时间,笔者一直认为在对付西方世界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中,美国的罗斯福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政府干预政策,他的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挽救了美国,罗斯福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林肯之后一个伟大的总统。罗斯福成为伟大总统,当然,还有二战的因素。 可是,近来在看了同一时期德国那个恶魔希特勒的表现后,发现希特勒在德国的改革,其成果要远大于罗斯福在美国的改革,希特勒的新政,比罗斯福的新政还有效,还管用,成就也大。 http://www.weilairibao.com/show-156-729220-1.html 美国也是利用战争摆脱经济危机的 1929 年 10 月 29 日 ,华尔街股市崩盘,著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正式拉开了序幕。到 1932 年,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 45% ,人均收入减少了 40% , 1300 万人失业, 200 万人无家可归, 5000 所银行倒闭, 900 万个账号被冻结。这样的浩劫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尽管当时的胡佛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提高关税和刺激住房建设等。但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扭转。 1932 年罗斯福上任后,依旧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颁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济百姓和改革工农业的政策。就当一切都慢慢好转的时候, 1937 年美国经济又一次极度下滑,失业率又回到了 1932 年的水平。当一切都陷入绝望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 1.9% , GDP 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很显然,“二战”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http://news.cnfol.com/guojicaijing/20160525/22810430.shtml 当前,美国重返亚洲,围堵正在崛起的中国,故伎重演的危险值得警惕。 严重经济危机之后是政治风险和战争威胁,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历史记录表明,在天灾之后是人祸,战争成为解决危机的有效手段。 美国就是利用战争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的最重要职能是捍卫本国人民的利益不被侵犯。如果国家间经济利益发生根本性冲突,世界战争就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775.html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原理,对当代战争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当代战争的根源、当代战争的政治母体、当代战争的暴力特点、当代战争的集团性、当代战争的性质、当代战争的社会历史功能等。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始终是我军观察战争问题,认识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实践的科学指南,然而,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发展和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耳熟能详的基本道理受到质疑或被置于脑后,而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则逐步占领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话语权”。借鉴和汲取西方军事理论的精华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战争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却不应有任何的含混和动摇,否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 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只能用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要在军事科学领域中继续发挥导向作用,就不能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更不能生搬硬套地用现有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而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充实反映新的战争实践的理论内容,揭示新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以剑代笔”的战争的最深刻根源是物质经济利益的对抗性矛盾冲突;而不同时代的物质经济利益冲突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性质,科学认识战争的经济根源,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剖析导致对抗性物质经济利益冲突的社会经济条件。科学认识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不能不回答经济全球化和当代战争的关系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但其第一个社会历史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经过数百年历史,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这一社会历史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扩张被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所替代,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此,当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十分复杂。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国家都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各国经济的依存度大大提高,利益交汇点日益增多,正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战争越来越难以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但另一方面,以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又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激化物质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播下战争的“种子”,导致各种各样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和平力量增长,但又导致战争力量的积聚,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此消彼长。可以这样说,只要国际垄断资本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全球化就孕育着战争的危险,对于任何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来说,军事安全与经济发展就始终是并行的两大战略问题。 http://baike.sogou.com/v66669439.htm?fromTitle=%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6%88%98%E4%BA%89%E8%A7%82%E5%92%8C%E5%BD%93%E4%BB%A3%E6%88%98%E4%BA%89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的规律没有变,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战争的规律也没有变。 经济危机的周期规律及其与战争的关系 19 世纪 70 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 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 ,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95 页)。 马克思关于周期将逐渐缩短的论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由战后只发生过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从 1957 ~ 1958 年的危机起到 1980 ~ 1982 年的危机爆发止, 23 年间发生三次危机, 每一个周期略长于 11 年 ;而 20 世纪初从 1900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 1937 年, 37 年间共发生 6 次危机, 每一个周期略长于 7 年 。两相比较,战后的经济周期是延长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经济危机也计算在内,以美国为代表,从 1948 年到 1980 年, 32 年发生 7 次危机, 每一个周期约为 5 年零 4 个月 ,显然又比战前大大缩短了。还要看到, 1973 ~ 1975 年的危机以后, 只相隔 4 年多一点 就爆发了 1980 ~ 1982 年的危机,这是周期缩短的证明。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还采取加速折旧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资,这也促进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缩短。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表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国家的多方干预下,战后虽然没有发生象 30 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多次危机合起来,对于资本主义的打击仍然是严重的。 皇甫嘉利说:“故谓市场扩张者,乃资本主义之天性也,以战争而服务于市场扩张者,亦为资本主义之天性也。”追求尽可能大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而在扩张市场过程中产生的争夺,则是现代战争产生的主要根源。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所引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作者说“以战争服务于市场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天性。”这是对列宁所讲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这一命题的引伸与发展。 http://baike.sogou.com/v76419.htm?fromTitle=%E7%BB%8F%E6%B5%8E%E5%8D%B1%E6%9C%BA 经济危机与自然灾害如影随形: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五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基钦循环倍周期的 6-8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 7 年周期对应); 3.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4.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5.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 PDO )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三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 2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 1924 1925- 1946 1947- 1976 1977- 1999 2000- 2030 2030- 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 1913 1914- 1944 1945- 1973 1974- 1995 1996- 2020 2021- 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未知事件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气候是如何影响经济景气的?日本学者 岛中雄二 对此可归纳了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农林水产品收成说。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或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也就会下降或增加。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或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或增加。 二是人类心理说。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 三是能源需求说。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3 )。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全球金融危机的 3-4 年、 7 年周期、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2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24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822.html 我们再一次重申: 实时的政策可能缓解或加剧金融危机的强度,也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无法避免经融危机的存在和发展。根据客观规律, 2020 年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即将结束, 2019 年前后爆发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总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0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12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822.html 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50-60 年、 55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1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请牢记历史教训 根据以往记录,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 30 年以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 3 )。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 2020 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2014 年和 2015 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2020 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中的“次小冰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3569.html 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减轻经济危机的药方和良策躲过 10 年周期的金融危机,但是,在 55 年和两百年一遇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还没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先例,包括地震、洪水、飓风、海啸、火山、严寒带来的灾难。 在天灾之后是人祸,战争成为解决危机的有效手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775.html 结论: 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50-60 年、 55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1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所谓希特勒对付经济危机竟比罗斯福更高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战争是经济危机的必然结局,经济动荡决定了人们的政治取向。 目前,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选举汇聚了世界问题的焦点和目光,在民族利己主义的狂潮之下,我们必须警惕下一个希特勒的出现。 令人关注的是,中美是世界上举足轻重排名前二的超级大国,中美对抗恰逢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前夜,处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同样的周期之中,根据历史规律,战争可能是最后的解决方案,避免战争任重道远。 相关报道 美媒列未来 4 年最具威胁 10 场战争:中美对抗入列 2016 年 06 月 17 日 18:15 综合  俄罗斯卫星网 6 月 16 日 称,美国网站 We are the Mighty 列举了未来 4 年可能发生 10 场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俄罗斯和北约、美国和中国、伊朗和沙特的对峙。 1 、俄罗斯对抗北约   美网站指出,北约为了对抗俄罗斯霸权而在东欧不断扩张是对已持续 30 年现状的挑战。尽管冷战已结束,俄罗斯对北约在东欧原华约国家的扩张一如既往地反应激烈。针对北约扩张,俄罗斯的反应结果之一包括 2014 年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目前北约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部署数千名士兵,应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俄有权保护海外俄语少数民族的权益。 2 、中国对抗美国 We are theMighty 网站把“和平崛起”的头衔按到了中国头上,称中国越来越快地变成超级大国。该网站又称,中国研制的东风 -21D 导弹(能装载核弹头),能用来对抗美国海军的航母和其他现代战舰。如果中国导弹击沉了美国航母,将导致 6000 水兵伤亡,全面战争将无法避免。 3 、伊朗对抗沙特   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宗教战争一直在整个中东间接进行。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组织在也门推翻了亲沙特的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领导的政府。沙特联合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联酋干涉也门内战。伊朗和沙特还在伊拉克进行着间接性战争,两国都在本国外支持军事行动,同时继续积攒和研制新武器。美网站认为,可能会有那么一刻,两国都决定,该从间接战争转到公开战争。   美网站作者表示,其它潜在军事冲突还包括:中国对抗亚太国家,中国对抗印度,伊拉克国内战争,库尔德独立战争,以色列和真主党对峙,土耳其内战,阿富汗内战。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17/doc-ifxtfrrc3781801.shtml?cre=sinapcmod=gloc=20r=0doct=0rfunc=3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55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6早知道: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
杨学祥 2016-5-24 15:31
2006 早知道: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 杨学祥 2016-5-23 16:47:58 铁血社区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今后十年持续的经济危机几成定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就会变高,现在国际问题非常严峻。 现在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而这个战场首选是亚洲,矛头必然是中国。 2006 年的预测: 2020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 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家虽然承认市场经济呈现固有的周期性波动,有时会发生严重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但却忽视了周期性波动规律产生的原因:太阳黑子周期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灾害链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和导火索,如果不能有效抵预防相关的灾害链或灾害群,规避经济危机就是一句空话。 1973 年、 1987 年、 2001 年的股市崩盘、 1980 年的美国衰退、 1994 年的债市危机、 2008 年的次级债危机……如果将这一些时间点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似乎也存在“七年之痒”。引人注目的是,太阳黑子、潮汐震荡、气候变化、洪涝灾害和厄尔尼诺同样也有 7 年周期,并且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极其密切。时隔七年的厄尔尼诺已来袭,是否预示着金融危机也不远了? 经济景气循环的循环周期和自然周期的关系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表 1 PDO 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杨冬红等,2006)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12 年 3 月 7 日指出,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 10 年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战争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人为调整,它提前于自然调整,突出了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区别。在现代经济结构中,不仅农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渔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电力、通讯、航空、航海、保险、生态、环境、资源等等,都会在自然灾害中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表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一定的差别,某些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社会违背自然规律,面临倒退和灾难。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下降期( 1914-1942 )长达近 30 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4947.html 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 1 )。 2020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历史的教训值得关注:避免战争是预防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见表 1 ),预防重大气象灾害是减轻经济危机的有效步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7627.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5-209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第五版。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 2010-01-12 来源: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23(6):1813~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 2006 , 23 ( 3 ): 30-35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4): 1666-1677. 相关报道 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 2016-5-23 16:47:58 来源:铁血社区 【字体:大 中 小】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今后十年持续的经济危机几成定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就会变高,现在国际问题非常严峻。   现在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而这个战场首选是亚洲,矛头必然是中国。   主要原因如下: 1 、美国的经济大头,是军火出口,大家知道,当今世界,科技最强的就是美国,其中尤以其军事科技最为发达,美国向外出口的大头都是军事装备,技术,系统,还有无数的软件配套,美国的真正发家历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让美国卖军火发了大财。   只要世界乱,美国的军火出口将开足马力,创造极强大的经济活力!世界各地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 2 、俄罗斯人核武库太过宠大,美国心里害怕,而中国核武库相对来说要小,又主动宣布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发动大规模常规战争,中国是非常理想的对象,中国须警惕。   二、台湾回归中国的时机日趋成熟,美、日必会武力干涉中国的统一,所以中国必须做好战争的准备。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经济上已经完成了整合,只有军事与政治方面还未完成整合,完成中国的彻底统一,今后十年必将是中国的一项重点,但美、日为首的反动势力必定不愿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出现,必会干涉,军事干涉中国的统一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中国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 http://www.shijiemil.com 世界军事网   三、南海局势已经失控,南海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猛然增高。   说实话,中国的政策一直都是想和平方式解决与南海各国的领海争端,都由于美、日、印黑手的插入,和平方式解决与南海各国的领海争端的可能性正在逐渐降低,军事摊牌的可能性几乎不可避免,越南、菲律宾都在积极备战,如果他们有和平解决南海领海的诚意,越南、菲律宾为何又要积极备战?要知道越、菲都是穷国,不把钱用与国家的民生,而去买武器,其动机不言而喻。 http://mil.shijiemil.com/html/20165/wa1b35a.html 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逼迫他们,必须来一场战争! 2016-5-23 16:47:58 来源:铁血社区   越南、菲律宾与中国海上进行战争,他们那来的底气?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美、日给的,所以中国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美、日的优势就是海洋霸权,中国的能源目前只能从海上运输,这是中国的命脉之一,海洋出口被美国堵住那是灭顶之灾。南、菲律宾两国判断,南海对中国如果发生战争,美、日必会掺和进来,这也是越、菲两国不惧怕中国动武的底气所在,从目前美国的军事布局来看,美、日军事干涉几成定局。   美国盛极而衰,这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挡不住。不管美国这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高兴还是不高兴。   都会在几十年后逐渐的衰弱下去。从历史的角度看,帝国衰落是通常会用战争来挽救其衰落的命运,所以,美国有战争来换救自己的衰落的命运可能性徒然增大,中国须警惕。   大力发展国防,主要是大力海军,这样就可以防止美国主动对华战争。今后十年中国进于战争高危期,中国要做好准备!   当今的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发生的一个显着的变化是,中国不再象 100 年前那样,在外国侵略时战场只能局限在中国,中国也有能力将战争引向侵略者的本土。   而西方屡屡对外战争得利的原因在于战场局限在被战争的国家,即使输了战争都不会对自己的国力构成威胁。   所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对于被抢劫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提高是很担忧的。被抢劫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提高,对抢劫者来说,就是威胁。所以有“伊拉克威胁论”、“朝鲜威胁论”、“伊朗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总之,能够保护自己,就是对强盗的威胁。 正因为有这样显着的变化,美国已经不可能自己对中国下手,他需要通过代理人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削弱中国分裂中国,实现自己的最终的侵略目的。 http://www.shijiemil.com 世界军事网   美国在侵略伊拉克前,不是挑拨伊拉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了吗?英国美国在上世纪不是教唆德国侵略苏联吗?但是他们自己最后必然卷入战争。   普京将要执政的 12 年让中国躲过了一场战争,中国需要自己的生存空间。俄国也一样。   美国的生存空间是全世界,他们把全世界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http://mil.shijiemil.com/html/20165/wa1b35a_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劇情] [日暮之歌 Sunset Song (2015)][1080p + 720p][英国][主
lcj2212916 2016-4-9 21:16
导演: 特伦斯·戴维斯 编剧: 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 / 特伦斯·戴维斯 主演: 阿格妮丝·迪恩 / Kevin Guthrie / 彼得·穆兰 / 伊恩·皮里 / Jack Greenlee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卢森堡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12-04(英国) 片长: 135分钟 又名: 夕阳之歌(港) IMDb链接: tt2262161  影片改编自格拉西克·吉本《苏格兰的书》三部曲中的第一本。男主角英勇的投入战斗并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女主人公克里斯受过教育却被土地束缚,飞快的从女孩变成妻子又变成遗孀,让人振奋又心碎。它的语言音乐般美妙、抒情,就像它描述的这片土地一样的美丽。跟随着他们我们经历了一生,目睹了农民生活以及古老的苏格兰本身。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s/A6C147851282 http://www.yimuhe.com/file-3023463.html
4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龄化和少子化到底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还是长期性问题
热度 2 yanghualei 2015-10-28 09:26
前几天黄老师给我说, 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很可能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中国主要有 60 后婴儿潮,这波婴儿潮到哪里,哪里堵,等他们去世了,可能老龄化就真的不存在,所以对当前老龄化下的低生育,不用大惊小怪。虽然这个老师的观点不是主流,但是却一直萦绕我耳边,可以肯定是,做社会学的研究,我们肯定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将来,因为未来当 60 后去世之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生育状况,我们也真的很难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进入和平时期,建国发展,普遍迎来了婴儿潮世代,日本的 45-49 世代,美国的 46-64 世代,当然中国 61-72 世代,等等。 如今二战或者建国后的婴儿潮世代普遍进入退休年龄,迎来世界上新一轮的老龄潮问题。因为抚养老人对生育孩子有挤占,故少子化和老龄化共存是必然,也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最近一直在想,我们的 老龄化问题和少子化问题是否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还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是否当二战之后的婴儿潮一代去世,社会进进入通缩时代,生活和社会抚养成本下降,我们的生育率是否会有所提高,即随着老龄化的消失,少子化也将消失。如 果老龄化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譬如这个阶段是 50 年或者是 100 年,那这个阶段到底是多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直萦绕耳边。如果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阶段问题,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在政策选择,特别生育政策选择上,我们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激进,我们可能更多采取一些非人口政策,而不是鼓励生或者惩罚不生。 当前的政策,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而对未来的判断,取决于未来的历史环境,所以有时候当前我们很难决策,即使决策,也很难知道对错。 当然做研究,我们不能盲从,更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将来,林毅夫教授是个好老师,但是我对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一直不敢赞同,就是他的判断的一个假设,就是人一直是年轻的,国家不会老龄化。 所以我们做社会学的研究,要有历史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的趋势外推,拿现在眼光看过去和将来,这样很容易犯错,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这样做。
3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拾却落英装旧枝
sunnanping 2015-4-27 12:39
今天有消息称尼泊尔强震损毁12座世遗建筑。今后是修复还是怎样是别人的事,但由此想起了 工程修复的典范——华沙古城修复工程。 华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夷为平地, 80%-90% 的地面建筑毁于战火,华沙古城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 几乎整个欧洲都企图在城市被炸毁的地区内,兴建大量的公共住宅,并在新城区内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这其中的例外,似乎只有波兰华沙的重建规划。” (《华沙战后重建的启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 1938 年10月,希特勒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得知消息的波兰人强烈感受到岌岌可危的处境。在战争临近的恐惧中,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静。他们停止了教学,自发地开始对华沙古城街区进行全面测绘。   “测绘工作做得异常仔细,在测量每条街道、每幢建筑物的同时,师生们还详细绘制了街道位置、建筑物各个立面造型及色彩的图纸,所有细节都一个不漏地做了精确记录。战争爆发后,这些图纸和资料被偷偷藏到了绝对安全的山洞里。炮火硝烟中,有形的街道和建筑物被破坏殆尽,而整个城市的形象资料却得以完整保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冯雁军 ,日期不详) 战后波兰政府在华沙市设立了 100 个老建筑图片回忆征集点,整整一年的时间,成千上万的华沙市民从早到晚排着队或送交图片或回忆概况 。 1949 年,古城广场四周耸起第一批建筑物。1953年7月22日举行了隆重移交仪式。1963年整个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和设施则是按照现代建筑技术进行改建的。 这个古城真的在他们的手中恢复了。 正是对遗产保护和历史记忆的敬畏,造就了浴火重生的华沙古城,900多座中世纪风格的华沙古建筑,在这“敬畏”中,重现人间。 1980 年,重建的华沙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例批准为世界遗产 。 作为世界遗产中第一个入选的重建项目,华沙古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道:严格按原样重建,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 这个案例值得各国参考,尤其是事前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杂说|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罪恶也是‘西方价值’观产生的
热度 37 lin602 2015-2-21 11:58
西方价值观,应该不是今天一天产生的。西方价值观真是非常非常好与先进? 理论上我也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我们不研究这些复杂的问题,不过,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也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 1 西方人跑到美洲及澳大利亚,将土著人杀得所剩无几,至今仍然占着他们的土地。 2 八国联军打到中国,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杀了中国无数的人民。 3 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及其他西方国家开始的,后来美国参加,日本也自称是西方人,这些西方价值观指导下的战争,也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 4 近期乌克兰事件,又是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 这种事不少。如果说是一个二个西方人这样做,那是少数,如果发生世界大战级的国家战争,死人无数,这就不能说与价值观无关了。对美洲与澳大利亚人的种族屠杀,不能说与西方的价值观没有关系。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能说只是希特勒一人的罪恶。再说一句,希特勒也是西方价值观下的产物。 不要说西方价值观是一天形成的,是数千年演变过来的。不要说西方价值观就非常崇高,那些罪恶也是他们的结果! 生活在美洲与澳洲的许多人低头看一下你目前生活的土地,是不是西方价值观指导下西方人通过征服与屠杀得到的?普世价值是基督教的教义,不过,许多基督教徒做法未必这样高尚。 各种文化都有优秀的内涵,也都有糟粕的东西。甚至有罪恶的一面。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分类得得如此之死。
5092 次阅读|91 个评论
[转载][剧情] [狂怒 Fury (2014)][高清720p][英国][主演: 布拉德·皮特]
lcj2212916 2014-11-23 12:58
导演 : 大卫·艾亚 编剧 : 大卫·艾亚 主演 : 布拉德·皮特 / 希亚·拉博夫 / 罗根·勒曼 / 迈克尔·佩纳 / 乔·博恩瑟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中国大陆 /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4-11-21(中国大陆) / 2014-10-17(美国) 片长: 132分钟(中国大陆) / 134分钟(美国) 又名: 战逆豪情(港) / 怒火特攻队(台) / 暴怒 IMDb链接: tt2713180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饰)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老枪(Wardaddy)”(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8901392
4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僵尸世界大战 World War Z (2013)】【1080p + 720p】
lcj2212916 2014-10-25 20:11
导演: 马克·福斯特 编剧 : 马修·迈克尔·卡纳汉 / 德鲁·高达 / 达蒙·林德洛夫 / 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 马克斯·布鲁克斯 主演 : 布拉德·皮特 / 米瑞·伊诺丝 / 马修·福克斯 / 埃里克·韦斯特 / 大卫·摩斯 / 詹姆斯·戴尔 / 伊莱耶斯·加贝尔 / 莫里兹·布雷多 / 斯特林·杰里斯 / 达妮埃拉·凯尔泰斯 类型: 动作 / 科幻 / 惊悚 / 恐怖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worldwarz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马耳他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2013-06-02(伦敦首映) / 2013-06-21(美国) 片长: 116分钟 / 124分钟(未剪辑版) 又名: 地球末日战(港) / 末日之战(台) IMDb链接: tt0816711 费城一个毫无征兆的宁静早晨,前联合国调查员盖瑞·雷恩(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驾车载着妻子凯伦(米瑞·伊诺丝 Mireille Enos 饰)和两个女儿蕾切尔(Abigail Hargrove 饰)、康妮(Sterling Jerins 饰)外出。谁知原本快乐的气氛很快变为恐慌与死亡所替代,连环的爆炸,惊恐逃散的人群,无序的车祸以及啃咬他人的丧尸,繁华大都会转瞬沦陷。盖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带着妻女逃生,最终逃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所在的航母上,进而得知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数名大国首脑均已死亡,丧尸病毒业已蔓延全球。为了阻止世界毁灭,格里无奈受命,和来自哈佛的病毒学博士法斯巴克(Elyes Gabel 饰)前往病毒的源头之地寻找解除危机的办法。   这是一场几乎完全没有希望且充满磨难的征程,世界命运危在旦夕……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6803332
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一个孩子的观点
热度 5 duke01361 2014-9-17 21:30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一个孩子的观点 中国经济会在10到20年内超过美国,之后急转直下,向日本那样,美国债务危机会拖垮美国经济,由于世界经济普遍与中国有联系,中国经济下行,将引发多国经济危机,将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在的“中国制造”必将改换为“非洲制造” 这个孩子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红利消失,成本高涨;中国产业工人越来越不满足低工资,工作时间超时,中国也有制造国家向贸易国家转型,就象当年的日本由制造国向贸易国转型那样,这个过程必将伴随产业阶级的觉醒.... 这只是一个16岁孩子的观点...写出来,权当一笑! 忘了说了,这个孩子就是我家公子,名字叫Callum Pan,写出来也没事,反正他看不懂中文。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754 次阅读|9 个评论
教皇定义“第三次世界大战”
热度 2 laserdai 2014-9-14 07:28
日前教皇的言论,等于定义“第三次世界大战”。 罗马天主教 教皇日前在意大利最大规模的阵亡将士公墓—— 靠近斯洛文尼亚的雷迪普利亚军人公墓 访问,他在那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进行纪念。 该公墓安葬了10万名在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意大利士兵,其中6万人身份不明。 教皇向所有战争受害者致敬,他说,“人道精神需要哭泣,现在就是哭泣的时候。” “战争是疯狂的”。 “ 人类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说是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 “世界各地遍布的犯罪、屠杀和毁灭,已经成为一场零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 这些,清晰地 定义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位来自阿根廷的教皇过去经常以上帝的名义谴责战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敢发动战争
热度 2 xuxiujiang 2014-8-29 16:50
敢发动战争的人都是那些觉得自己能赢,或者能从战争中得到好处的人。尽管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根据,甚至是很荒谬,有人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爆发战争的原因是至少有一方认为自己必然获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如此。技术革命改变了交战各方的力量对比。每个参战国家都以为新技术增加了自己的胜算。因此,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争。他们没有意识到,技术改变了战争,一次世界大战,人类进入了非对称战争时代。战争从此更加残酷,更加具有毁灭性,战争的结局更加不确定。人们还是拿冷兵器时代的思维理解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久,在核武器的竞赛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非对称战争没有赢家。战争不能解决纠纷,只能带来毁灭。读《红星照耀太平洋》有感
2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意识形态只是世界战争与对抗的借口
热度 5 lin602 2014-5-17 11:29
国际上经常以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为理由进行对抗封锁与战争。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经常说出来的理由。 其实都是借口! 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国之间的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角是:德国、日本与意大利等集团对抗法国、英国、美国等集团,苏联是后面才被迫(德国突然进攻)参战的。 仔细看看,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都是现代标准上的‘民主国家’。这些‘民主国家’之间引发的世界大战,包括前苏联与中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死人最多,破坏力最强的战争。 希特勒时期,德国是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总统,有总理,现在还是这样的政治体制,还是有总统与总理。意大利的政体也没有变,日本还是有天皇有首相。 前苏联解体时,以为世界冷战从此结束,西方国家欢呼了一阵子,哈哈,现在呢?现在苏联也是总统制呀,也是民选总统呀。 民主与不同的意识形态,只不过是挑起战争与争端的借口而已。 人类目前这样的政体才数百年,而人类的战争已经有数千年。
2049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果希特勒先造出原子弹
热度 5 lin602 2014-4-15 22:41
近几个月来,利用业余时间在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真是残酷,也非常有看头,各种人物在这重要关头,有各种表现。人性中的善与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突然有个非常奇怪的想法,假如希特勒首先造出原子弹,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他敢用吗,他会用吗,用了之后,这个世界的战争状态会不会与后来一样的?现在世界格局还是这样吗? 从纪录片上看,德国人在希特勒执政进非常狂热过,也非常崇拜过,最后二战失败,德国也非常悲惨。 人是善良的,人有时候也是邪恶的。 现在的日本,是不是在模仿二战前的德国?缓靖是二战的起点,现在美国对日本的支持,会不会将日本送上军国主义?
3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科幻]《僵尸世界大战》BD高清1080P完整版
lcj2212916 2014-2-12 19:30
片名:僵尸世界大战 World War Z 体积:1.21GB 格式:720P高清版BD-RMVB 语言:英语中英文字幕 时长:116分钟 国家:美国 类型:动作,科幻,恐怖 导演:马克·福斯特 主演:布拉德·皮特,米瑞·伊诺丝,马修·福克斯,埃里克·韦斯特,大卫·摩斯,詹姆斯·戴尔,伊莱耶斯·加贝尔 上映日期:2013年6月21日(美国) 电影简介 由科幻小说《僵尸世界大战》改编。《《僵尸世界大战》通过联合国战后调查人员对一场毁灭世界各国的僵尸战争幸存者的调查展现了一次虚构的世界大战。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赢得僵尸大战的十年后,当年那场对抗僵尸的战争波及整个世界,差点毁掉了人类。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饰演一位联合国工作人员,负责对僵尸大战后的幸存者进行调查。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7141252
5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叙利亚的硝烟会引爆世界大战吗
热度 9 卫军英 2013-9-7 11:22
自从美国宣布将军事打击叙利亚之后,俄罗斯的反应比较强烈。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G20峰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一旦遭遇外国军事干预,叙利亚将继续得到俄方的援助。与此同时俄罗斯海军目前已有8艘舰艇活动在地中海水域。俄国防部副部长说,这是为遏制其他军事力量在这一地区挑起战争的尝试。而叙利亚的盟友伊朗总统鲁哈尼也说,伊朗将“采取一切方法”,阻止叙利亚巴沙尔政权遭军事打击。打还是不打,奥巴马似乎有点拿捏不准的感觉。但战争的爆发,往往都带有一些非理性的疯狂,谁都说不准进一步的发展会怎么样。 虽然不大弄得懂这些国际政治形势,但是却想到了好多年前看过的一本预言书,类似于《圣经密码》或者是“诺查丹玛斯预言”那种,记得上面有预言提到,世界大战人类毁灭,好像那上面说的引爆毁灭性大战的地点就是叙利亚。其中预言大战的核心参与国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叙利亚!是说战争的火球从叙利亚升起。那个时候我脑子里还没有叙利亚这个国家的影子,直到现在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个地方被称作火药桶。但既然诸神是如此这般预言的,不容得你不去想。这几天俄罗斯的一位官员预言,美国为首的多国攻击叙利亚、伊朗后将会从西面主要攻击中国、俄罗斯。 言之凿凿,看样子战争的车轮在急速前进着,人类的灾难将不以意志而转移。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菲律宾、越南、韩国、等国家将不由自主的卷进这场战争。果真如此,这次战争的规模将会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程度将会难以预料。 我们要做点什么准备吗?这个我们不是国家阵线,而是我们每个百姓,然而我们又能准备什么?如果战争真的来临,生民只有无可选择地接受生命涂炭……想到北岛的诗: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43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仿生学
zsunnywell 2013-4-24 21:47
人类仿生的行为虽然早有雏型,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把生物作为设计思想和创造发明的源泉。科学家对于生物学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描述生物体精巧的结构和完美的功能上。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依赖于他们卓越的智慧,辛辛苦苦的努力,进行着人工发明。他们很少有意识的向生物界学习。但是,以下几个事实可以说明:人们在技术上遇到的某些难题,生物界早在千百万年前就曾出现,而且在进化过程中就已解决了,然而人类却没有从生物界得到应有的启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当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原始的潜艇时,是先用石块或铅块装在潜艇上使它下沉,如果需要升至水面,就将携带的石块或铅块扔掉,使艇身回到水面来。以后经过改进,在潜艇上采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来改变潜艇的重量。以后又改成压载水舱,在水舱的上部设放气阀,下面设注水阀,当水舱灌满海水时,艇身重量增加使它潜入水中。需要紧急下潜时,还有速潜水舱,待艇身潜入水中后,再把速潜水舱内的海水排出。如果一部分压载水舱充水,另一部分空着,潜水艇可处于半潜状态。潜艇要起浮时,将压缩空气通入水舱排出海水,艇内海水重量减轻后潜艇就可以上浮。如此优越的机械装置实现了潜艇的自由沉浮。但是后来发现鱼类的沉浮系统比人们的发明要简单得多,鱼的沉浮系统仅仅是充气的鱼鳔。鳔内不受肌肉的控制,而是依靠分泌氧气进入鳔内或是重新吸收鳔内一部分氧气来调节鱼鳔中气体含量,促使鱼体自由沉浮。然而鱼类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统,对于潜艇设计师的启发和帮助已经为时过迟了。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语言,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优美的音乐使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工程技术人员还把声学系统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军事技术中,成为颇为重要的信息之一。自从潜水艇问世以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面的舰船如何发现潜艇的位置以防偷袭;而潜艇沉入水中后,也须准确测定敌船方位和距离以利攻击。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洋上,水面与水中敌对双方的斗争采用了各种手段。海军工程师们也利用声学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侦察手段。首先采用的是水听器,也称噪声测向仪,通过听测敌舰航行中所发出的噪声来发现敌舰。只要周围水域中有敌舰在航行,机器与螺旋桨推进器便发出噪声,通过水听器就能听到,能及时发现敌人。但那时的水听器很不完善,一般只能收到本身舰只的噪声,要侦听敌舰,必须减慢舰只航行速度甚至完全停车才能分辨潜艇的噪音,这样很不利于战斗行动。不久,法国科学家郎之万(1872~1946)研究成功利用超声波反射的性质来探测水下舰艇。用一个超声波发生器,向水中发出超声波后,如果遇到目标便反射回来,由接收器收到。根据接收回波的时间间隔和方位,便可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这就是所谓的声纳系统。人造声纳系统的发明及在侦察敌方潜水艇方面获得的突出成果,曾使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岂不知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蝙蝠、海豚早已对“回声定位”声纳系统应用自如了。 蝙蝠能用耳朵与嘴“看东西”生物在漫长的年代里就是生活在被声音包围的自然界中,它们利用声音寻食,逃避敌害和求偶繁殖。因此,声音是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信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很早以前就发现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任意飞行,既能躲避障碍物也能捕食在飞行中的昆虫,但是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在黑暗中就寸步难行了。面对这些事实,斯帕拉捷提出了一个使人们难以接受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与嘴“看东西”。它们能够用嘴发出超声波后,在超声波接触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用双耳接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哈台认为蝙蝠发出声音信号的频率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并提出蝙蝠对目标的定位方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郎之万发明的用超声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遗憾的是,哈台的提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工程师们对于蝙蝠具有“回声定位”的技术是难以相信的。直到1983年采用了电子测量器,才完完全全证实蝙蝠就是以发出超声波来定位的。但是这对于早期雷达和声纳的发明已经不能有所帮助了。 蜻蜓的翅膀对造飞机的启示另一个事例是人们对于昆虫行为为时过晚的研究。在利奥那多·达·芬奇研究鸟类飞行造出第一个飞行器400年之后,人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使人类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由于不断改进,30年后人们的飞机不论在速度、高度和飞行距离上都超过了鸟类,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在继续研制飞行更快更高的飞机时,设计师又碰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气体动力学中的颤振现象。当飞机飞行时,机翼发生有害的振动,飞行越快,机翼的颤振越强烈,甚至使机翼折断,造成飞机坠落,许多试飞的飞行员因而丧生。飞机设计师们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颤振现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在机翼前缘的远端上安放一个加重装置,这样就把有害的振动消除了。可是,昆虫早在三亿年以前就飞翔在空中了,它们也毫不例外地受到颤振的危害,经过长期的进化,昆虫早已成功地获得防止颤振的方法。生物学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时,发现在每个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区——翼眼或称翅痣。如果把翼眼去掉,飞行就变得荡来荡去。实验证明正是翼眼的角质组织使蜻蜓飞行的翅膀消除了颤振的危害,这与设计师高超的发明何等相似。假如设计师们先向昆虫学习翼眼的功用,获得有益于解决颤振的设计思想,就可似避免长期的探索和人员的牺牲了。面对蜻蜓翅膀的翼眼,飞机设计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上这四个事例发人深省,也使人们受到了很大启发。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各种生物已在大自然中生活了亿万年,在它们为生存而斗争的长期进化中,获得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能力。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极其精确和完善的机制,使它们具备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界具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本领。如体内的生物合成、能量转换、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对外界的识别、导航、定向计算和综合等,显示出许多机器所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生物的小巧、灵敏、快速、高效、可靠和抗干扰性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仿生学的意义 开水壶的启示让瓦特发明火车仿生学是连接生物与技术的桥梁 自从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在1782年发明蒸汽机以后,人们在生产斗争中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在工业技术方面基本上解决了能量的转换、控制和利用等问题,从而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式各样的机器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和增强了人的体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脱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蒸汽机以后又经历了电气时代并向自动化时代迈进。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更是给人类科学技术的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它以可靠和高效的本领处理着人们手头上数以万计的各种信息,使人们从汪洋大海般的数字、信息中解放出来,使用计算机和自动装置可以使人们在繁杂的生产工序面前变得轻松省力,它们准确地调整、控制着生产程序,使产品规格精确。但是,自动控制装置是按人们制定的固定程序进行工作的,这就使它的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自动装置对外界缺乏分析和进行灵活反应的能力,如果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自动装置就要停止工作,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这就是自动装置本身所具有的严重缺点。要克服这种缺点,无非是使机器各部件之间,机器与环境之间能够“通讯”,也就是使自动控制装置具有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要解决这一难题,在工程技术中就要解决如何接受、转换。利用和控制信息的问题。因此,信息的利用和控制就成为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生物界给人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人类要从生物系统中获得启示,首先需要研究生物和技术装置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特性。1940年出现的调节理论,将生物与机器在一般意义上进行对比。到1944年,一些科学家已经明确了机器和生物体内的通讯、自动控制与统计力学等一系列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1947年,一个新的学科——控制论产生了。控制论(Cybernetics)是从希腊文而来,原意是“掌舵人”。按照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Norbef Wiener,1894~1964)给予控制论的定义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虽然这个定义过于简单,仅仅是维纳关于控制论经典著作的副题,但它直截了当地把人们对生物和机器的认识联系在了一起。控制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动物(尤其是人)与机器(包括各种通讯、控制、计算的自动化装置)之间有一定的共体,也就是在它们具备的控制系统内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根据控制论研究表明,各种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都包含有信息的传递、变换与加工过程。控制系统工作的正常,取决于信息运 行过程的正常。所谓控制系统是指由被控制的对象及各种控制元件、部件、线路有机地结合成有一定控制功能的整体。从信息的观点来看,控制系统就是一部信息通道的网络或体系。机器与生物体内的控制系统有许多共同之处,于是人 机器手臂们对生物自动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采用物理学的、数学的甚至是技术的模型对生物系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控制理论成为联系生物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成为沟通生物系统与技术系统的桥梁。生物体和机器之间确实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表现在对生物体研究的不同水平上。由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都存在着各种调节和自动控制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把生物体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机器,和其它机器的不同就在于生物体还有适应外界环境和自我繁殖的能力。也可以把生物体比作一个自动化的工厂,它的各项功能都遵循着力学的定律;它的各种结构协调地进行工作;它们能对一定的信号和刺激作出定量的反应,而且能像自动控制一样,借助于专门的反馈联系组织以自我控制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例如我们身体内恒定的体温、正常的血压、正常的血糖浓度等都是肌体内复杂的自控制系统进行调节的结果。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系统与技术系统的连接架起了桥梁,使许多工程人员自觉地向生物系统去寻求新的设计思想和原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工程师为了和生物学家在共同合作的工程技术领域中获得成果,就主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编辑本段仿生学的诞生 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生物系统是开辟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自觉地把生物界作为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用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技术模型对生物系统开展着深入的研究,促进了生物学的极大发展,对生物体内功能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此时模拟生物不再是引人入胜的幻想,而成了可以做到的事实。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们积极合作,开始将从生物界获得的知识用来改善旧的或创造新的工程技术设备。生物学开始跨入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行列,而且首先在自动控制、航空、航海等军事部门取得了成功。于是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孕育出一门新生的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仿生学正式诞生于1960年9月。由美国空军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戴通召开了第一次仿生学会议。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分析生物系统所得到的概念能够用到人工制造的信息加工系统的设计上去吗?”斯蒂尔为新兴的科学命名为“Bionics”,希腊文的意思代表着研究生命系统功能的科学,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斯蒂尔把仿生学定义为“模仿生物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简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确切地说,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功能、能量转换、信息控制等各种优异的特征,并把它们应用到技术系统,改善已有的技术工程设备,并创造出新的工艺过程、建筑构型、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仿生学属于“应用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从工程技术方面来看,仿生学根据对生物系统的研究,为设计和建造新的技术设备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仿生学的光荣使命就是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的接近于生物系统的技术系统,为人类造福。
个人分类: 仿生智能|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18年的悲剧不会重演》及其评论
热度 1 杨学祥 2013-4-5 05:44
《1918年的悲剧不会重演》及其评论 杨学祥 严教授最近发表了两篇博文:《重温流感流行史:1918年的悲剧不会重演!》和《甲流伊始,他曾让全世界人民吃下一颗定心丸》,这在增强人类预防流感暴发的信心方面作用重大。不过,乐观之余,某些被忽略的因素也值得人们关注。 人类社会的医疗技术在发展,疾病和病毒也在发展,新的没有攻克的疑难杂症层出不穷,新的无药可医的病毒不断涌现,人类面临的医学难题永远不会完结。在大量医患死亡病例的现实面前,过度的乐观与严峻的现实相差甚远。 我在其博文后作了如下评论。 其一: 1918年的流感爆发悲剧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关,战争造成了流感传播的快捷条件,为人类预防流感制造人为的障碍,军队调动和积聚,运兵船成为瘟疫死亡之舟、使隔离手段无法实施,而阻断通道是防止流感爆发的重要措施。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很难保证1918年悲剧不会重演(见评论7)! 重温流感流行史:1918年的悲剧不会重演!精选 2013-4-408:2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76744.html 其二: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如1900年、1976年和2009年),峰年流感强度较强(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见评论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甲流伊始,他曾让全世界人民吃下一颗定心丸 2013-4-416:36| (据 2009年5月2日《WallStreetJournal》,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严家新教授编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7688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共同解释这个世界
热度 2 alex603 2013-3-9 15:10
这个是高晓松做的节目《晓说》里面的视频。他在里面提到一个观点,科学和艺术是两条平行线,共同解释这个世界。但是这两条直线的发展速度不一样,造成了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些现象。 高晓松出身科学世家,自己又是在清华大学读的理科,后来走上了文艺的道路。以这样的背景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说服力的。 下面是他在视频中所说的话,从8:00分开始,我把他的大致意思写了下来。 科学和艺术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世界就夹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这边是科学,那边是艺术,这个世界就像中间的火车。但是这两条平行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看历史能够感觉到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有的时候科学发展很快,艺术在后面追赶,有的时候艺术很快,在前面解释了很多东西,但是科学在后面停滞不前。 最开始是,艺术先解释整个世界,因为那个时候科学很慢很慢,一千多年也没什么发展。那个时候把太阳解释为阿波罗或者说是后羿射日,把月亮解释为嫦娥居住的地方。后来科学追上来,说太阳是核聚变,是由无数个核聚变形成的,月亮其实是一颗卫星,是因为反射太阳光的原因才会有阴晴圆缺,并不是艺术所解释的那样。远方其实也并没有,因为你走着走着就会走回来。科学进入一个爆发期,基本上破除了以前艺术所解释的整个世界。人类进入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家发现虽然科学那么繁荣,但是制造出来的惨状,远远超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的人数。这个时候发现科学有问题,艺术开始蓬勃的发展。一战以后艺术进入一个巨大的蓬勃发展期,从文学到绘画,到哲学各个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主义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现在呢,又处在一个科学超越了艺术的时代。艺术把那些都解释完了之后,发现科学不光是工业时代的那些东西。现在处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把一切都打破了,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各种新东西, 各种发明,科技发明一日千里,几乎能做所有的事情。又到了科学在前面领跑,艺术停滞不前的时期。总的来说,当科学前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当艺术前进的时候,是在引领人们的精神。通常人们的感受是,当没有人来引领自己的精神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平庸的年代,为什么没有大师出来重新塑造我们的理想,重新给我们信仰,让我们前进。在这个时候,知识分子更应该出来,做一些科学之外的努力…… 后面的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杂谈|92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关注女性科学家:在差异中探索平等
jiaguangjia 2013-3-4 12:57
关注女性科学家:在差异中探索平等 核心阅读: 寻求两性平等的道路,至今已经走了近百年时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女权运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在思想水平、方式方法上都在不断提高。 然而,时至今日,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管理,依然面临着代价的问题:她们会付出得更多,而回报较少。 对性别的研究,能让我们认清两性间的差异,使寻求平等的女性,看清前方的道路,对自身有更明确的认识。 ■本报记者 洪蔚 有人说,20世纪的遗传学中,没有26个字母,20世纪遗传学只有一个字母——M。M分别代表了三位遗传学学家:孟德尔、摩尔根,以及遗传学集大成者麦克林托克。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一位女科学家,一生对玉米情有独钟,她花了数十年时间潜心研究玉米,最终把玉米遗传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率先将基因研究拓展到分子水平。 然而,1951年,在她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后,等待她的并不是掌声,而是冷嘲热讽,于是,她在1953年决定从此不再发表论文。 1983年,81岁高龄的麦克林托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赞赏麦克林托克的人说:她让科学界整整追赶了她35年。 女科学家的性别问题 麦克林托克当年受到嘲讽的最大原因,就是她的研究方法与风格:她常年穿梭于玉米地,以敏锐的直觉和细心的观察,发现了玉米的秘密——或者说,是玉米自己向她倾诉了有关染色体以及基因的奥秘,以回报她的钟情。 这样的研究方法和风格,是无法被主流科学界证实与接受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多年关注性别与科学的话题,在早些年国内一边倒地奉行科学无性别,女性科学家与男性科学家并无差异的潮流面前,他的研究与观点,被当做“另类”。 “现代科学诞生了400多年,随着近百年来,女性参与科学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加,人们发现两性差异明显存在,从人数上说,女性在从事科学的人数、有杰出成就的女科学家人数,所占的比例颇为悬殊。”刘兵说。 于是,人们开始对科学与性别进行探索,以期解答这种差异背后的根源问题。这种探讨从家庭问题、生理差异等问题,逐渐发展到对社会性别系统的研究。 “除了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外,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导致了男女两性间存在差异。”刘兵说。 从社会性别上看,社会对女性特质的认识无外乎这样几个关键词:情绪化、私密、直觉、具体、阴柔。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女人味儿,也是因为她符合了这几个特质。再来看看社会对男性特质认识,正好与之相反:理性、公共、逻辑、抽象、阳刚。 “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发现了社会性别的差异,这对研究科学与性别,是一个进步,人们不再简单地评价说,女性在生理和智力上不如男性。” 但是,对科学与性别的研究,并没有止步,有人开始思考,既然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人,具有两性差异,那么作为自然与社会的科学,是否也有其性别特质呢? 科学也有性别 “反观近代科学,几百年来也形成了一套公认的特质:抽象的、理性的、数学的,客观的、理性的、逻辑的,”刘兵说,“科学的这些特质,恰好符合社会对男性特质的认识,这一套特质,恰恰又与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冲突的,于是有人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女人从小受的教育,与科学的要求不同,女人从事科学,就像一个多年练跳高的,去参加长跑比赛。” 当科学被打上了男性烙印的时候,有人开始反思科学。 女性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类型,男性特质的科学,屏蔽了女性特质,也就屏蔽了人的另一种特质,屏蔽了自然的另一种特质,这样的科学本身是否也会存在问题? “一开始,人们从女性身上寻找差异的原因,发展到此,人们开始从科学上寻找原因,并发现了在科学特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到此,科学与性别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刘兵说。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知识就是力量”被当做科学改变世界的强有力的宣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所具备的、典型的男性特质——征服,如今,作为征服者的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受到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的重视。 近些年,科学也在修正自身的特质和规范,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往医学界曾宣称“对细菌赶尽杀绝”,到如今,有人开始提出“和癌症和谐相处”。 在科学的关键词中,多了一些属于女性特质的字眼,如关怀、和谐等等,“这些特质被纳入科学之中,部分修正了科学的片面客观性,给科学带来了一些变化”。 其实,对男女两性在职业化、社会化道路上性别差异的探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领域。 关键在于谁制定准则 不久前,一篇报道在探讨女性管理者的风格时,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 报道称,成功的女性管理者,一般都具有卓越的沟通能力、细腻的风格、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等特质,而女性受自身思维模式和眼界的局限,往往缺乏大局观和整体规划的能力,还容易表现出情绪化和过于感性的问题,“因此女性管理者,更适合做中层,不适合做高层。” 对此,刘兵表示,这种探讨,和对科学与性别探讨一样,本质上涉及到社会规范与价值判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更倾向于女性特质的那些东西,在价值评价上就先在地有所贬低。 在这种规则和价值判断面前,细腻、细心等女性特质,比起整体、大局等男性特质,显得不够重要。“其实,我们看看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是过度注重了大局,而忽视了细节所致,比如我们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恰恰是细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改变已有的规范很艰难,特别是其中涉及到权力与利益的问题。“作为权力的拥有者,不会轻易交出权力,改变规则。”刘兵说,“科学的规范、方法等也是如此,并不是唯一正确的,而是代表了规范制定者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取向。” 麦克林托克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探讨科学与性别的范本,她的科研经历,证实了女性方式方法与男性方式方法,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关键在于由谁来制定准则、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然而,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像麦克林托克一样“幸运”,最终赢来她迟到的荣誉和国际认可。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管理,都面临一个代价的问题,她们会付出得更多,而回报较少。 “对性别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认清两性间的差异,比起呼吁男女平等时,提倡的男女不存在差异的旧有观念,认识到社会性别的差异,更能让寻求平等的女性,看清前方的道路,对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回报,有更明确的认识。”刘兵说。 寻求两性平等的道路,至今已经走了近百年时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女权运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也呈现出了在寻求平等的方式方法、思想水平上的进步。
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了保卫战略机遇期 不排除会对外出手
ninglz 2013-2-5 16:57
战略机遇期一开始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来的。过去我们老讲准备打世界大战,后来估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至少还有10年打不起来,可能还有更长 的和平时期。正是基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战略判断,邓小平提出了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从那以后,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和完善对战略机遇 期的认识。十六大时指出,20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大时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 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次十八大再次强调,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全党对当前的时局和大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坚定不移、心无旁骛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作为军人,我们的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随时准备打仗是我们军人的职责所在。 面对当前我们国家最核心的利益,军人确实面临两难,一个是现在最大的目标是要保证我们国家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中央考虑最多的,而战略机遇期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不打仗,起码不打大仗。 而 一旦打起来,部分工作重心马上就要转向战争。我们现在的中心是加快建设。中国的经济建设被打断过几次,第一次是晚清时期,搞“洋务运动”,被中日甲午战争 打断了;第二次是民国时期,那时资本主义有点发展的趋势,又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掉了。现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到了关键时期,可千万别因为偶发事件再被打断了。美 国和日本就怕我们赶上来,千方百计要遏制中国发展,而我们千万不能上当。 当然,为了更长时间地维持这个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排除“该出手时要出手” ,现在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小平同志 1979年、1983年打了两仗打下来的。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要韬光养晦,当年卧薪尝胆的勾践能够忍 辱负重,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为了忍一口气,等发展强大以后再踹它两脚。所以说,这个机遇期,我们能不能忍,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后发制人,能不能实 现跨越式发展,这可是一个考验。 我们作为军人要服从中央的大局,当然不排除中央要我们狠狠地动一下、打一下。当年打抗美援朝就是如此,保住了60多年不打大仗,中国很长时间没有大 的外战,也没有内战。仅从维持了60多年和平来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功勋。就这一条,给共产党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人民、国家得到多么巨大的 实惠呀? 第二个难,作为军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不打仗,不打仗要军人干什么?但我们也不敢乱说要求打仗。战争对于军人来说,是唯一选项;对于国家来说,则是 最后选项。和平时期,谁懂得战争?只有军人懂得战争,因为我们在研究战争。我们有责任要讲清楚战争是什么,战争代价是什么。按照马列主义的经典论断,“战 争是政治的继续”,只有政治手段穷尽时,才以战争来扫清障碍。按照孙子说的,“兵以诈立、以利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然后不行再伐兵,这个伐兵不 纯粹是打仗,主要是讹诈,或者叫威慑,兵拉过去给你看,包括军演。最后迫不得已才攻城,才去打被占岛礁。 “善战者不言战”,我们要开拓思路,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兵伐谋”,中国有的是好办法,不要手中拿着一手好牌,给玩砸了。一方面我们收拾了你,叫 你老老实实地在那里发不了财,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牢牢保持住我们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根本利益要维护住。我们军人真正最知道打别人的狠处在哪 里,最知道怎么才能打赢,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效益。 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几千万人献出了生命,仅抗日战争,我国非正常死亡3500万人,而28年革命中,共产党员有名有姓可查的就牺牲了370万人, 这才打下了江山!今天想来,是多么不易。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2020年,是180年,我们每6年算1分钟,整个30分钟,就比 作长跑吧。在前18分钟是越跑越慢,自己摔伤不说,旁边还有人左一拳、右一拳地打你。我们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跑,跑到1949年终于站起来了。中间又有3分 钟是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等,自己摔倒了,怪不了别人,我们在探索中摔了跤,遍体鳞伤。最近30多年,我们加快速度追了五六分钟,咬着牙、忍 着疼,已追到第二位了。现在我们跑到第29分钟,就最后1分钟了!这6年我们就能赶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百年期盼!同志们,这么大的牺牲,付出这么大的代 价,我们终于跑到最后1分钟了!什么叫战略机遇期?这就叫战略机遇期。现在全民第一大要求还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个目标眼瞅着还有一分钟就跑到了,咬 紧牙关也要跑下来。现在没人打得了你,除了我们内部不争气,我就不相信,现在还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靴敢踏上中国的大陆,但旁边有人遏制你,捣乱的、骂娘的, 下绊子的、泼脏水的,总之想方设法不让中国顺利发展。所以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胡锦涛同志讲,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要做到“四个必须、四个始终”,即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 命意识。我想,这是对我们民族、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和叮嘱。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凝聚起来,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成为全国人 民的主心骨,团结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去奋斗。▲(作者是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本文系杨婷婷根据作者学习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整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与一战前1913年的惊人相似
热度 7 杨学祥 2013-1-14 15:17
2013 年与一战前 1913 年的惊人相似 杨学祥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一篇查尔斯 埃默森的文章,题目为“灾难前夕 为什么这个世界在 2013 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 1913 年惊人的相似?”,把今年和 100 年前的世界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事实上,根据世界经济长波和拉马德雷现象的对应性,我们早在 2007 年就发现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 2020 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 2020 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最近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他的这一言论震动了白宫 。这是政客通过发动战争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典型例证。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高房价和高物价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最近,中国制造外销的渠道成本目前已经越来越高。国外卖场收费要求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供货商的一大难题和探索其他渠道的诱因。台湾贸易商周先生在大陆从事丝绸贸易多年,他把中国丝绸制品卖到美国各大卖场,他的客户名单上,既包括美国老牌百货公司,也包括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大型零售企业。周先生的丝绸贸易额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商中排在前几名,每年有 2000 多万美元的中国丝绸制品经过周先生的贸易公司被运往美国,但是进入 2007 年,周先生还是决定放弃对几家大型美国卖场的供货,因为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收入 23% 被美国卖场“盘剥”走了。   由于存在西方经济强国的干涉和竞争,中国经济虽然面临 20 年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外部经济压力和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罗杰斯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因为这表明外部势力在介入操纵中国的股票市场。 希望与绝望同在,暴利同风险共存。在经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激烈的人为调整阶段,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本国的存在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7/content_672190.htm http://stock.jrj.com.cn/2007-09-17/000002689548.shtml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9/17/content_659212.htm 表 1 给出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表 1 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关键年 1890- 1913 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2013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见: 杨冬红,等。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美媒称世界灾难或迫近 2013 年与一战前惊人相似 2013-01-13 13:31 新华网 1613 字号: TT   原标题:灾难迫近?与 1913 年惊人相似的 2013 年   新华网北京电: 2013 年,国际局势依然纷繁复杂,美国“财政悬崖”虽然推迟了,但风险仍然存在;欧洲在衰退中前途未卜 , 中东叙利亚的结局依然扑朔迷离……我们是走在摆脱危机的路上还是正接近另一场巨大危机的边缘?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一篇查尔斯 埃默森的文章,题目为“灾难前夕 为什么这个世界在 2013 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 1913 年惊人的相似?”,把今年和 100 年前的世界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以下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这个时代,原先全球领先的力量恰恰处在了相对衰落期,它们为国内的政治危机和不断遭到侵蚀的经济发展所困扰。同时,崛起中的国家正在世界各地争先恐后地寻求自己的位置。它们当中,有的正为自己在当前的全球秩序中寻找新的一席之地,有的则对这一秩序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民主和专制制度共存于一个不安的竞争体中。通过人员、贸易、货币流通以及史无前例的无视距离的新技术传播,世界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内联在一起。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道德意识,正在兴起。小镇上的美国人正在搭乘华尔街的高速快轨。亚洲再度崛起,哦是的,中东仍有麻烦事。   听起来很熟悉,对吗?    1913 年的世界,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我们通过时光好奇地回放时,在许多方面, 100 年前的它似乎和今天的世界不怎么相像。若是我们把一个世纪的时间都压缩到眨眼这一瞬间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带着一种丝毫不觉得神秘的感觉来看待它。不过,回溯我们曾祖父母曾经生活的世界真的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吗?   让我们以一种预见的方式得到那些警告吧。历史不会重演——至少不会完全重演。一个时期同另一个时期从来没有完美的类比。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    2013 年,美国的长处和短处都跟 100 年前的英国不太一样。英国倚仗自己世界银行的身份以及金本位制度下的地位在政治上获益。今天的美国尽管凭借发行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从政治和经济上同时获益,但和那时的英国相比几乎处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位置:美国有庞大的国债负担。(有人或许会争论债务是否应该算作美国的大问题,因为目前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是中国。不管怎样,如果北京没有从华盛顿得到它想要的东西,它是不会抛售美国国债的。但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事实给人一种感觉,即美国正在衰落。而这种力量此消彼长的感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如何对待它们的态度。)此外, 2013 年的美国和 1913 年的英国之间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这点和当今国际秩序中的美国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单极英国时刻。 1913 年,英国已经在工业上落后德国几十年了,是个越来越依靠老本的国家。 2013 年的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它还是最有活力和最具创新性的。   此外,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势力强弱的消长与 20 世纪初是不太一样的。 1913 年,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它们大部分来自欧洲)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土。在非洲只有两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独立国家。 2013 年,联合国成员中有超过 190 个独立国家,其中的 52 个国家都是非洲国家。 1913 年,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欧洲,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少于十分之一了。现在,把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国际法律和法规要比 100 年前厚得多。我们不应该忘记,用于战争法的海牙公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海牙国际法庭的前身和平宫是什么时候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呢?你猜对了,就在 1913 年。   事实上,历史角度的类比是不完美的。 1913 年和 2013 年之间的类比也是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毫无用处的。那只是表明它们需要小心严谨的解释。正如马克 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 我们的任务就是倾听历史的韵脚,核对我们所听到的,以便捕捉到它们。   对于决策者或政策分析师来说,历史的效用并不是一包来自于当今世界、包装得整整齐齐的教程,从书架上拿下来之后就可以公式化地放之四海而皆准了。相反,它需要我们找出一种方式来思考变化和连续性,偶然性和机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提醒我们那些使国家和社会运行中止的惊人事件,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的热情,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时代是与众不同的。 1913 年的世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年, 20 世纪的大灾难正处于萌芽状态。当然,误用历史是一种罪过,而滥用历史更甚。但是还有一种更糟糕的错误:想象一下我们已经逃离历史了。   技术是一个常见的罪魁祸首。历史如同亨利 福特所说,是骗人的鬼话,而科技却常常提醒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高速的时代,一个拥有革命性创新的时代。当创新表现为闪亮登场的 iPhone 手机时——其亚原子的运作方式非常接近于魔法——人们很容易屈服于技术的狂想曲。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时代,这和以往的任何时候都不同。然而,激进的技术变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 1913 年,世界已经有了技术革命。无线电报被引入,提高了海上航运的安全,人们无需电线就可以访问全球各地的市场和战略信息。汽车已经走下了世界第一条生产线——它位于福特在底特律的高地公园工厂——并被运往世界各地,它们的消费者甚至包括蒙古的佛教僧侣。石油取代煤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的燃料 , 这些变化将英国海军部推向伊朗南部的石油业务,并开创了现代中东的石油外交。世界上第一部完整长度的好莱坞电影在这一年年底开始放映,第一部印度电影也到达了孟买的电影院。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甚至在他上一年度的总统选举活动中使用了电影作为宣传手段。(这部电影的主题也非常适合 2013 年:向富人收税。)   最后,显著的技术进步对事物的改变会超出我们的预期——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是很难预测的,但从发明到第一次应用,这中间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新技术第二次或第三次应用带来的冲击也会越来越迅速。一个技术不管有多么先进,最后总是被移植到相对较老的技术上,然后才应用于人类个体、社区和国家。之后,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被最落后的个体所操纵。不到 10 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和解放)的成果就被用于空投炸弹了:用飞机进行空中轰炸发生在 1911 年的利比亚, 1912 年和 1913 年的巴尔干地区。同样, 20 年前当互联网被人们誉为帮助世界各地被压迫人民解放的力量时——确实有很多人这么认为——独裁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它为自己服务了。世界第二古老的行业——间谍——也迅速适应了这个开放的线上世界。技术或许是驱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但它也会屈从于历史背景。   从历史角度看,特定主题或是特定“韵脚”通过历史(人类的贪婪、操纵技术、决定军事行动时地理的重要性、塑造政治时信仰的力量、这个时代与众不同的坚定信念)重现是不足为奇的。你觉得 2000 年以来,债务推动的繁荣是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繁荣吗?答案是错误的。古希腊人,在熟知人类的贪婪、自我欺骗、骄傲自大以及因此所招致的惩罚后,无需哈佛商学院的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就能很好地解释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你觉得有了激光制导弹药和无人机,平息阿富汗将是小菜一碟吗?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你觉得全球化是注定要永远持续下去的,洲际战争是不可能的,且向前的民主步伐是不可避免的吗?打住,难道在 1913 年人们没有这么认为吗?    100 年前整个世界的关键,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但确实存在这么一个时期,它在不那么遥远的过去,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尽管并非与我们当今的世界完全不同)四分五裂了。究其原因,并非因为人类社会是被无法控制的命运之力所左右,或是因为他们的极端愚蠢。只是人们没有预料到事情会朝后来的方向发展。经历了 1913 年全年的人们并没有把这 12 个月看成灾难的前奏。现在回想起来,在地平线上曾聚集着风暴。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自己正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或者他们只是有其它的事情要考虑。    1913 年的世界是动态的、现代的、互相联系的和智能的——就像我们当前的世界一样。 1913 年,现代欧洲的军械库艺术展征服了纽约。同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储备局,它成为之后全球金融力量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今天,以一种大致相同的方式,作为一个全球性交易货币的出现,中国的人民币为中国将来挑战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1913 年,圣雄甘地在南非被捕,澳大利亚人确定了他们的新首都,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欧洲掀起了一场风暴,然后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获得了同样的辉煌。 1913 年,当时中国最大党派的领导人宋教仁被暗杀。这次谋杀就像一年以后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一样,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913 年,列宁还在加利西亚山上过着流亡生活。俄罗斯正处于工业繁荣的中心,很多人认为最大的革命危险已经过去,沙皇俄国将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还是 1913 年,日本,这个 60 年来一直隐居在世界舞台之外的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作为一个工业化的亚洲国家,它被其它大国视为对手而存在着。日本国内,新天皇刚即位的不确定性和对最后一位幕府将军的哀悼同时并存。在一战前的最后一年,德国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让伦敦和整个欧洲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即尽管英德在海军军备上进行着竞赛,但二者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如果国际工人们的团结没有阻止战争的来临,那么全球金融自身的利益也会阻止它。   当然,和任何其它时代一样, 1913 年也有预见到黑暗和厄运的预言家。世界各地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观察员,他们将自己周围的一切国际化进程——从测量时间到战争法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水到渠成的历史演化的宏伟计划。“没有一个国家和一个大陆是单独存在的,“ 英国历史学家,古奇﹒ G.P. 在 1913 年写道,“全球合约化之后,人类对他们的统一性更加自觉了。思想、理想和试验造就了全球化之旅。文明已经国际化了。”很多人指出,经济全球化使战争无利可图;有些人认为这使战争成为不可能。像往年一样, 1913 年举办了国际展览会,以纪念世界的进步和走向更大的整合。而举办国比利时在会后一年内就颤抖在炮火的轰鸣中了。 1913 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一些人视为国际上的和事佬。就在几年前,加州和伯克利大学的校长还打算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呢。   那么,上面说的这些和 2013 年的世界有关吗?   这并不是说我们正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边缘,在读了这些之后,应该逃往山林并祈求最好的结局。未来大国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预示全球贸易的崩溃——尽管我认为这些情况实际上比 10 年前更容易发生。不过,回顾 1913 年的世界可以提醒我们,关于全球化的连续性,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几十年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有体系内,存在很多独特与貌似合理的冲击,让我们的预期疯狂地偏离了航线;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我们很难预测和参与,但我们可以为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间接的准备。   一般来说,把 2013 年的美国和 1913 年的英国做类比不是很合适。不过肯定的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比 25 年前更像 100 年前——它是一个竞争的多极化世界。正如 1913 年那样,技术、贸易和金融把我们今天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理性的利己主义告诉我们,这些力量所带来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在过去几年中,贸易保护正在抬头,全球贸易谈判破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完全不足,互联网出现分裂。有一种激烈的、认为其会自我应验的言论认为,西方的主导地位——作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地位——正在终结。   人类注定要永远生活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但是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不确定性,纠正偏见,质疑假设,并延伸我们的想象力。通过了解其它国家——尤其是那些重新在世界上取得显赫地位的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心态、期望和恐惧的事情。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未来如何建立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个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好了的进程。    1913 年的世界——一个辉煌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为我们提出了警告。在这一年里,世界的运行机制被许多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在 2013 年,当面对类似的全球变动时,我们可能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设想现存世界的运行机制会永远继续下去,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漫步到未来,未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希望它变成的样子。这些令人欣慰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为一个更为艰难的旅程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王一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中国股市牛市与世界经济发展长波上升时期 杨学祥 刊发时间: 2007-09-17 16:34:48  光明观察   已经越过 5000 点大关的中国股市何去何从,牵动每个股民的心。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昨日在上海给当前 A 股开出的“诊断书”是: A 股目前还不是泡沫,只是处于“潜在泡沫”时期。他认为中国股市的牛市会持续 15 年左右,但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他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在被问及中国这一轮 牛市可以持续多久时,罗杰斯的回答是,最短起码有 15 年,最长 25 年。在 2020 年之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罗杰斯 16 日的演讲始自对中国的赞美:“ 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 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21 世纪我认为是中国的世纪。”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人们只想记住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的结论,而忽略这一结论的前提和条件,这是非常危险的。最短的牛市有 15 年,在 2020 年之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其根据是什么?   罗杰斯认为,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此,中国的经济走向决定了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走向。股市是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21 世纪的国际经济走向大趋势决定了股市的基本发展趋势。   经济波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周期约为 50 年的经济长波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在《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一文中阐述了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过程。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 1925 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 20 和 30 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 18 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795 至 1825 年。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 1850 至 1873 年。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时期。   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时,世界经济重心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经济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同时,根据此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适时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尽管学术界对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终点和第五次经济长波起点的时间尚有争议,但研究者认为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   我们的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 2020 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 2020 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最近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他的这一言论震动了白宫 。这是政客通过发动战争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典型例证。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高房价和高物价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最近,中国制造外销的渠道成本目前已经越来越高。国外卖场收费要求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供货商的一大难题和探索其他渠道的诱因。台湾贸易商周先生在大陆从事丝绸贸易多年,他把中国丝绸制品卖到美国各大卖场,他的客户名单上,既包括美国老牌百货公司,也包括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大型零售企业。周先生的丝绸贸易额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商中排在前几名,每年有 2000 多万美元的中国丝绸制品经过周先生的贸易公司被运往美国,但是进入 2007 年,周先生还是决定放弃对几家大型美国卖场的供货,因为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收入 23% 被美国卖场“盘剥”走了 。   由于存在西方经济强国的干涉和竞争,中国经济虽然面临 20 年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外部经济压力和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罗杰斯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因为这表明外部势力在介入操纵中国的股票市场。   希望与绝望同在,暴利同风险共存。在经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激烈的人为调整阶段,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本国的存在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   大国博弈智者胜,所向披靡勇为先。世事难料无需悔,参与过后始知难。 参考文献    1 . 投资大师罗杰斯称中国股市牛市至少持续 15 年。 2007 年 09 月 17 日 02:49 东方早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24913904704.shtml    2 . 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7/content_65180.htm    3 . 杨学祥,杨冬红。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太平洋十年涛动。 2004-8-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98    4 . 杨学祥 . 政治风险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 2007-09-06 10:46:37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6/content_666148.htm    5 . 毕远。格林斯潘称美国为石油发动伊战。 2007 年 09 月 16 日 08:2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7-09-16/082413901077.shtml    6 . 索寒雪。美国卖场进场费看涨中国制造外销雪上加霜。蜀龙新闻中心。发布时间: 2007-9-17 0:17:05 。 http://www.su-long.com/admin/view.asp?ArticleID=18564classID=68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7/content_672190.htm http://stock.jrj.com.cn/2007-09-17/000002689548.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13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的世界大战或已迫近
热度 16 周可真 2013-1-14 13:11
近日,总参谋部颁发《 2013 年全军军事训练指示》,对今年全军军事训练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要求全军 强化打仗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 , 做好打仗准备,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 ,以保证召之即来,来之 能战 , 战之必胜。 ( 链接: 《 总参谋部: 2013 年强化打仗思想 做好打仗准备 》) 中国军方的上述举动与中国周边海域的最新事态紧密相关,诚 如香港媒体所指出的,新任首相 安倍 正在 全力以赴为中日开战做外交、政治与军事等全方位准备 —— 譬如,派麻生前往缅甸,利诱缅甸军政府,在中缅之间挑拨是非,再派特使前往韩国会见新当选总统的朴槿惠,企图离间中韩关系。他还表示将到访俄罗斯,商谈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拉拢俄罗斯远离中国。与此同时,安倍紧紧抱住美国大腿,主动提出访美,进一步落实细化《日美安保条约》,修订日美协防指引,尤其是拉美国共同对付在钓鱼岛巡航的中国舰船与飞机,将美国拉上对华作战的战车。此外,安倍有意大幅增加自卫队的军费,为武器装备进行快速更新换代,并整合防卫省的指挥机构 。而且, 安倍上台 以来所做的这一切 , 分明 都是为围堵中国及对华战争做准备 的 。 据港媒的分析, 中国已被日本逼到墙角 , 中日之战已不可避免,问题只是大打还是小打 了 。 ( 链接: 《 港媒:中国对安倍应彻底丢掉幻想 准备战斗 》)最近 日本王牌空降部队进行“收复离岛”演习 ,这更印证了 港媒的这一判断。 中、日正临近战争的势态,这不只是这两国间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发展的结果,更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最近,有 美国媒体分析当今世界形势,认为现在 比 25 年前更像 100 年前 —— 技术、贸易和金融把世界联系在一起 ,而且,这个统一的世界 是一个竞争的多极化世界 。 美媒指出, 理性的利己主义告诉我们,这些力量所带来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过去几年中,贸易保护正在抬头,全球贸易谈判破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完全不足,互联网出现分裂 ,这些事实都表明, 西方的主导地位 —— 作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地位 —— 正在终结 , 几十年来 由 西方主导的全球化 正在发生改变 。 ( 链接: 《 美媒称全球灾难迫近 2013年世界与一战前惊人相似 》) 上述美国媒体的分析,反映了过去 几十年来 一直 主导全球化 的 西方 的忧虑——特别是西方核心大国美国的忧虑。可以说,这种担心几百年来一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发生重新整合之大变局的忧虑,正是造成最近几年来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心理原因。尽管这种忧虑不无道理,毕竟世界新兴大国的崛起进程事实上正在势不可挡地隆隆向前发展,但是对此过分忧虑则可能导致心理焦虑而发生非理性的行为冲动。最近几年来美国在中国周边所实施的明显针对中国的政治围堵和军事胁迫的系列动作,就带有这种非理性行为冲动的鲜明特征,以至于不啻玩火自焚地姑息、纵容代表军国主义复活势力的日本右翼,使之在日本国内外明火执杖地猖狂活动,这些活动不只是为 围堵中国及对华战争做准备 ,而且有更深远的意图——正如香港媒体所指,代表日本右翼势力的 安倍 首相,其 强大日本 的 目标 实 非占领钓鱼岛那么简单,最终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甚至挑战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报当年一箭之仇。 ( 链接: 《 港媒:中国对安倍应彻底丢掉幻想 准备战斗 》 ) 美国不是看不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危险性,但是它更清楚,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蒸蒸日上的崛起将导致长期以来一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发生重新整合,并且认为这种“全球化的连续性”的变化不只是可能发生,而且对它来说更是一个“ 不可逆转 ”的历史趋势。正是这种理性的认知判断,使它对当今世界形势做出了一种由于其过分担心自己丧失世界霸主利益的焦虑所导致的心智迷失而纯粹根于其私心利欲的价值判断——一种认为自己的世界末日就要来临的心理预期。对美国来说,这种心理预期是一种因不愿正视为其理性所把握到的具有历史规律意义的世界发展趋势而造成的悲情。近年来美国所做的一切企图通过政治围堵和军事胁迫来使遏止中国的种种冲动性行为,正是为这种悲情所左右的。为其悲情支配而做出诸如此类冲动性行为的美国, 与当年面对“礼坏乐崩”的政治变局,明知“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却还偏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倒是颇有相似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孔子曾为“复礼”所竭诚付出的努力对挽救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徒劳无功的,西周“封建”之“道”(“礼”和“乐”)最终为秦汉“郡县”之“道”(“法”和“礼”)所取代。世界历史也许将会证明,现在正为美国所竭力挽救的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之“西方之道”最终要为新世界的“中国之道”所取代——盖“中国之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西方之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然而,正像当年中国由“封建”之“道”向“郡县”之“道”的历史转变是通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争来实现,正在发生于当今世界的由“西方之道”到“中国之道”的历史转变,或许也要通过全球范围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争来实现
个人分类: 国际政治|4289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布罗代尔:卡尔·马克思
whyhoo 2012-12-28 20:39
在马克思去世一百年后的今天,对眼下搞历史学这一行当的人来说,马克思的思想是否还有用处,是否真能派得上用场?有关马克思思想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大问题,但《世界报》向我提出的问题,只是要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讲述一个历史学家的感受。好罢,我将仅限于问题本身,就事论事地谈一点个人认识。 可以肯定,在我的著述中,在我试图说明的观点中,我毫不奇怪地注意到,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更何况,在今天,任何一位历史学家,不论其政治立场或哲学立场如何,都躲不开马克思思想的侵袭和困扰。 事实是自1945年以来(或许更早,但影响范围较小),马克思的词汇已经闯入了政治生活乃至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通用语之中。有关这一闯入过程,在没有作出严肃认真的考证以前,人们还很难说清楚。总的说来,我个人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从思想深处对一切都产生了怀疑,即使最有头脑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的教导。共产党显然也曾得到过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拥护,只是共产党始终不懂得加以利用而已。 总而言之,来自马克思的词汇和用语,或因马克思而身价倍增的词汇和用语,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言谈之中。我们习惯了这些语汇的用法,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了起来。在我们中间,有谁没有用过"阶级斗争"、"生产过程"、"劳动力"、"剩余价值"、"相对贫困化"、"实践"、"异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原始积累"、"辩证法"、"无产阶级专政"等语汇?"资本主义"一词也应该算在里面,尽管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至于"奴隶主义"、"封建主义"等马克思用于长时段历史分期的用语,在我们身边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想抛弃马克思主义,那今天就必须把所有这些词统统排斥,一概不用。但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事实上,不使用我们时代的语言,历史就无从写起,历史思考也就无从进行。历史是要从现时出发,再向过去请教的学问。我们必须原封不动地接受现时。我始终不相信,可以如昂里·贝尔(Henri Berr)所想的那样,为历史制定出一成不变的科学语汇。 因此,我们处于相当特殊的境地。根据我个人的情形去推断与我同龄的历史学家,我想说的是,如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一样,在我们一代人的求学期间,老师没有把马克思的语汇和思想强加给我们,甚至压根没有作过多少介绍。 即使像昂里·豪塞(Henri Hauser)这样一位不断追求新事物和新词语的顶尖聪明人也不例外。最大胆的左翼学生仅限于推崇法国大革命而已。而我却单枪匹马,甘冒风险,着手研究起马克思的著作来了(确切的时间是从1932年开始,我所以记得这个日期,因为我那时有在书上记下购书日期的习惯)。大家知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当时能得到的译本质量欠佳,使用也很不方便,只是后来,我才接受他人的建议,直接阅读德文原著......通过以上叙述,我试图说明,我们很晚才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论点,但至少不带任何偏见。不论怎么说,我们对马克思的了解,是在老师授课或专家诠释之外,依靠自己直接读书得来的。请看约塞夫·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在其《分析经济学历史》(1954年版)中怎样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他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方面,几乎把马克思作了一个活体解剖,而马克思的思想活力,却是要在寻求整合的氛围下,把这些构建中的"科学"混合在一起。马克思在谈论严肃的政治问题时,始终不脱离开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这一教益值得大家记取!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认真加以反思,他们就不会对历史教训和历史过程视而不见。 我对这种多因素的整合深有好感,我敢说,根本不去考虑是否符合正统的问题。我有时开玩笑说,我认为《资本论》是一篇独具匠心的论文,本可以在巴黎索邦大学进行答辩,虽然这在1867年是不能想象的。历史学家阅读这篇论文,必定获益匪浅。 我在这部充满拦路虎的困难著作中寻求教益,记取种种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进一步加深我的自信。尤其,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我时刻注意把他的疏漏和不足之处都一一列出。当然,我决不会荒唐到想对他教训一番的程度。 但是,被接受的马克思的语汇和论断,经过我的使用以后,便带有另一层特殊的含义,甚至完全变了味儿。我对此十分明白。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马克思主义批判辞典》,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所关心的并不是怎样"评判"马克思,反而是批评自己,在从马克思那里接受某些用语时,竟按我的方式随意曲解,虽然只是无心之过。例如,在谈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时,我坚持认定,二者同样重要,同样不容忽视,甚至说政治、社会、经济、文明等上层建筑的寿命很长,这岂不是背离了马克思吗?再退一步说,我讨厌"生产方式"的说法,这肯定与马克思背道而驰。然而,真要把事情完全说清楚,最能证明我偏离马克思轨道的却是"实践"(praxis)一词,我很少使用这个词,因为无论对马克思和对我自己都不能放心。我暂且先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但严格地说,不排除今后可能产生的后悔。 首先要肯定的是,我对所谓"真实历史"始终寄予高于一切的关注,我所说的"真实历史",是我读书或浏览史料的时候,在我眼前模糊地或清晰地展现的历史。对阅读的专注使我一时受历史画面的笼罩。然后就该是走出画面和试图作出解释的时候了。如果不事先提出问题,任何历史研究显然都无从谈起。问题本身是一个有待求证的疑问,其证实、否定或修正得视疑问是否与真实相符而定。由此可见,历史认识可分三个阶段:提出(构建)问题;真实历史;事后解释。我很想把"真实历史"称之为"实践",这样做恐怕不尽合理。说到底,历史学家势必先要提出疑问,疑问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对一位同情马克思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也没有多大变化,疑问始终摆在他的面前,位于"实践"的彼岸。 20多年前,我饶有兴趣地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一个月。马克思生前经常光顾这里。我与陪伴我的英国同行打趣,一起设想是否有可能在博物馆出口处与马克思相遇。我们是否会请马克思到我们常去的印度饭店一起用餐?如果他接受邀请,而且脾气不算太坏,我们会向他提哪些问题?我们觉得左右为难,难的倒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无法想象他对问题作何回答。不久前,我碰巧读到帕特里克·罗马内尔(Patrick Romanell) 撰写的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意大利哲学家1875-1944)和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意大利哲学家1866-1952)的一次假想对话。人们能不能设想一次对话,让马克思到对话中去扮演某个角色?这样的设想是否值得一试?今天,由于马克思的著作已经得到系统的介绍,根据我们拥有的资料,为马克思代笔写上几段对话,自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谁同马克思进行对话呢?假如带着这个问题向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èvre)去请教,他一定会回答我说:是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可以肯定,这会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但两人很可能因过去的冲突而纠缠不清。如果一定要让马克思就当代问题发表见解(这是我们的目的),那就必须找一个身份相当的人与他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人,在意大利有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我国除让-保罗·萨特外也许别无他人。萨特并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知识却惊人地广博。回过头来再问,单凭一位历史学家,就足以与马克思平起平坐了吗?马克思不单是历史学家,不单是社会学家,不单是经济学家,更不单是政治学家。他同时具备着历史的整体观和长时段观,所以在马克思身后,历史就再也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历史了。 张慧君译 顾良校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535
个人分类: 思想|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新闻:用蛆治病的机理
热度 2 randomwallklxw 2012-12-10 13:29
博主评论:我认为促进伤口愈合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清创、抗感染(杀菌消毒)、启动干细胞。以下这个报道中的蛆主要作用就是清创。 生物通报道 在我们的印象中,蛆(maggot)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粘糊糊的一种动物。可这种粘糊的东西却是一种了不起的修复药膏,数个世纪以来战地外科医生用它来愈合伤口。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苍蝇幼虫发挥魔力的机理:它们抑制了我们的免疫系统。 蛆是坏死组织的高效率取食者。它们吃下腐烂的肉,几乎毫发不损留下健康组织。在拿破仑的军队中医生曾利用蛆来清理伤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外科医生William Baer发现伤口有蛆虫寄生的士兵不会有预计的感染或其他患者身上见到的肿胀。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出现使得蛆在临床上不再广泛使用。然而到了90年代抵抗抗生素的细菌对替代治疗提出了新的需求,它们再度卷土重来。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蛆治疗作为一种处方疗法。 尽管一些零星的报告表明蛆能够抑制炎症,但却无人科学检测这一观点。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外科住院医生Gwendolyn Cazand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从实验室消毒蛆虫处吸取了蛆分泌物样本,将它们添加到四个健康成人捐献的血液样本中。研究人员随后检测了与身体炎症反应相关的补体蛋白的水平。 相比于对照样品,用蛆分泌物处理的每个血液样品显示出较低的补体蛋白水平——最好的情况下低99%。更仔细地观察后,研究人员在分泌物处理的样本中发现了两种补体蛋白C3和C4的破坏残留物,表明分泌物分解了这些蛋白。当研究小组测试来自术后患者(患者的伤躯正在加紧愈合)血液样本时,他们发现蛆分泌物将补体蛋白水平减少了19-55%。 为了更好地检测,研究小组分别在一天、一周以及一个月后又再次测试了蛆分泌物,以确定它们的贮存期限。他们甚至还将一些分泌物煮熟。令他们吃惊的是,在煮熟后分泌物更有效,在货架上放置一个月也不会失去效力。 Cazander说发现蛆分泌物会抑制免疫系统并不奇怪。否则,这种幼虫就有可能会遭到机体攻击。 Cazander研究小组现在致力分离出补体抑制化合物。一种具有蛆分泌物特性的临床药物或许在几年内就能获得。如果你等不及,现在就可以使用蛆虫。 生物治疗、教育与研究基金会(BioTherapeutic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蛆研究开拓者Ronald Sherman说:“该研究小组的结论是准确的。” 他认为更快速的伤口愈合有可能是由于几种的蛆效应结合所致,例如提高了伤口的氧浓度,促进了细胞生长。“这一研究增进了我们对于蛆治疗帮助伤口更快愈合机理及原因的理解。”
25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八十年前的颜色战争--混天球
huangwd99 2012-12-9 09:17
八十年前的颜色战争--混天球 (2012-07-24 17:45:40) 老美搞的颜色革命,已经过气好几年了。这两年流行的是花,从突尼斯的茉莉花到利比亚的菊花。而我要说的是颜色战争,80年前的颜色战争。1920年代末到 1930年代初,世界经济一片哀鸿,地球上空弥漫着风雨欲来的气氛。各列强都知道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豪赌即将来临。但合纵连横的大形势 此时还是一片模糊。在此形势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战争计划,称为颜色计划,大概情况如下: 黑色方案:与德国开战 灰色方案:入侵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棕色方案:镇压菲律宾起义 黄褐色方案:干涉古巴 红色方案:与英国开战 橙色方案:与日本开战 黄色方案:在中日战争中,为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主要在京沪地区)施行武装干涉 金色方案:和法国开战 绿色方案:入侵墨西哥 靛青方案:占领冰岛,控制北大西洋 紫色方案:入侵南美 白色方案:镇压美国国内共产党和工人运动引发的动乱 蓝色方案:保卫美国本土的国防建设,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 1900年6月21日,我们敬爱的老佛爷向11国同时宣战,专拣个大牛逼的练。美国在气势上要稍逊一筹,把世界上的主要对手(好象缺俄国哦)偷偷掂量了个 遍。但是,我后文会详述,美国的计划可比老佛爷要周密详细的多。在这些计划中,美国总是自称蓝色,蓝方,而把计划中的对手称作相应的颜色。 这些计划有的被执行了,比如靛青方案。有的被部分执行了,比如白色方案(嗯嗯,1932年7月28日,在胡佛总统的正义授权下,在麦克阿瑟元帅(那是还是 将军)的精心指挥下,在巴顿将军(那是还是少校)的坚决执行下,我英勇的第12步兵团,第3骑兵团干部战士,在精干的华盛顿特区人民警察配合下,出动坦 克,步兵和骑兵,对占据首都核心区的17000名无理取闹暴力上访的退伍老兵和26000名被裹挟的群众施行驱散,死亡4人,伤1017人。执行的就是白 色预案)。有的被取消了,比如红色和绿色方案。更多的被不停的更新,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合并,修改。比如,二战前夕的1938年,美国必须考虑世界大战来 临,多条战线同时开战的预案。于是,参谋机关把相关的颜色方案拿来,抄一抄,合并一下段落什么的,新的计划就横空出世了。您猜叫什么?对了,彩虹计划。彩 虹计划包括彩虹1号到5号。最后二战的进程基本执行了彩虹五号战争预案。 本文后续将重点讨论美国入侵加拿大的战争计划。这个计划1930年开始,1935年进入高峰,其实是部分执行了,1939年终止,1974年解密。解密 时,引起了加拿大群众的高度愤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外交事件,也被众多(加拿大)史学家研究。是呀,作为旁观者,俺都愤慨。仅仅六年以后,美加都已经是鲜 血凝成的友谊,“共饮一杯庆功酒”了,而美国直到1939年才正式终止干掉加拿大的计划。 写此文的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轻视美国的战争意向。如今的世界,又到了(无耻的引用一下俺自己)“各列强都知道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豪赌 即将来临。但合纵连横的大形势此时还是一片模糊。”的时刻。这一次不同的是,中国是参与划分的,不是被划分的。而美国,虽然经历了近一百年的起伏,狼性不 改,表现在:(1)六亲不认,连加拿大都打;(2)利益当头,霸占加拿大不说,连怎么分人家东西都计划好了;(3)出手狠,对加拿大计划使用化学武器。后 边细说。 诸位看官可能要问,前面的颜色计划里没有入侵加拿大呀?您说对了。1930年代,加拿大虽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加拿大如 果挨揍,那是替英国挨的。在红色方案之下,有几个针对英属殖民地和领地的分计划,都是各种各样的红色。加拿大是Crimson,艳红。针对印度的是 Ruby,宝石红。澳大利亚是scarlet, 猩红。新西兰是garnet,石榴红。爱尔兰是emerald, 翠绿。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南非,新加坡,马来亚,肯尼亚,约旦,也门什么的,是粉红。总之,就是怡红院老鸨子英国手下姹紫嫣红的一群花姑娘。除了粉红之 外,美国都有战争计划。 居住在加拿大的网友不少。加拿大的大城市及战略目标也不是很多。大家可以猜一下,在1930年的艳红方案中美国最看重的目标是哪里? 战争预案要放在大背景里才有意义。为什么原因开打?想达成什么目标?战争预计多长结束?规模如何?这些都需要对大背景进行分析,对双方力量进行设定,然后才谈得上怎么打的计划。小布什大统领和他的先辈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前面提到,进攻加拿大的艳红方案是和英国开战的红色方案的子计划。如今的我们,不光觉得美国进攻加拿大不可想象,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和英国在1930年代可能打起来。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美国在经济上的称霸在1900年前后就已经确立,而一战之后,英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衰落就已经不可阻挡。但生活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人们不是这么看的,不光英国人不这么想,就是事实上已经崛起了的美国也不这么认为。 美国和英国可能因为两个原因开战。(再次无耻引用自己),第一是“各列强都知道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制定世界规则的豪赌即将来临。但合纵连横的大形势此 时还是一片模糊。” 英国作为当时(至少是心理上的)黑老大,全球利益众多,面临着复杂的多边的利益谈判格局。对英国利益最大化的势力划分方案,有可能美国不能接受。这时就需 要打一下这个小弟,逼他回到谈判桌上,按照带头大哥的意思办。这个原因,不光美国的红色方案中明确指出,英国对美的战争计划中(后面会详述,可见西方国家 的狼性,实际上,甚至加拿大也有对美国的战争预案。加拿大进攻美国耶,科幻片耶。)也明确将这个原因作为战争起因。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方面的“单相思”,年轻的大国崛起中必然的疑心病。早在1924年,美国的战争计划者们就断定将来与日本在太平洋的战争不可避免。虽然日 本的文官政府延缓了其军事扩张的节奏,但随着日本在中国军事野心日益膨胀,美日在1930年代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旦美日战争爆发,美国担心英国 趁火打劫,逼迫美国两线作战。然后把美国打个稀巴烂,“彻底消除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挑战英国领袖地位的威胁。”看着很熟悉吧?把英国换成美国,把美国换成 中国或者欧盟,就是如今美国国家战略的真实写照,快一百年了,换汤不换药。 基于上述两个可能的战争爆发原因,加上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决定保卫自己在西半球(指南北美洲及周边地区)的利益,防止英国干涉。针对这个目标,美 国评估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自己的陆军远远逊于大英帝国,而海军比英国略差,尤其是大舰数量少于英国,而且前沿部署态势不利。基于这个力量对比,一旦战 争爆发,美国决定进攻并占领加拿大,从而彻底消除英国陆海空力量干预西半球事务可能的桥头堡。 没错,通过对加拿大的战术进攻,实现战略上的防守。那么进攻要点在哪呢?新斯科舍省,尤其是哈利法克斯。如果英国进攻北美,这可真是登陆的桥头堡。仅仅几年以后,超大规模的护航队,也是在哈利法克斯编组,然后开始风高浪急,狼群密布的大西洋航线,开赴欧洲。 最后再谈一点政治。在艳红方案的开头,美国就表明了美加直接战争这个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高。在政治分析的有关章节,美国判定,美英冲突时,加拿大最有可能 宣布中立。不光加拿大可以避免人员财产损失,而且英国也更欢迎这个结果,因为一方面避免了必须增援加拿大产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在打击美国的手段和谈判的余 地上更加灵活。但美国不会轻易接受加拿大的中立,因为这种中立随时可能中止,而为了威慑,美军必须在美加边境保留重兵。耗费了这么多资源,还不如把加拿大 打下来。所以,只有在美国军队全面进驻并占领加拿大所有战略要点和大城市的情况下,美国才会接受加拿大中立。够霸道吧,还是立足于打。 M日,战争动员开始,正式宣战有可能晚于M日。战区包括西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区,西印度群岛,夏威夷,五大湖,圣劳伦斯河。 作战行动包括以下12个目标。请注意这些目标经过几次大小修改,以下报的都是最后(1935年)的终稿。 1. 割断加拿大和英国的联系。这是最重要,最优先,最早执行的任务。 陆军任务: (1)集结尽可能多的兵力,配合海军组成远征队,攻占哈利法克斯(Halifax)。如不能得手,封锁莫克顿(Moncton),切断新斯科舍省 (Nova Scotia),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和加拿大其他部分的联系。然后从长计议,再寻机攻克哈利法克斯。大家如果查一下地图,就能看到,新斯科舍省就象一个大岛,孤悬海外, 但和大陆连着那么一点点。这咽喉之地就是莫克顿。铁路也从这里通过。在1930年初稿中,攻占温尼伯(Winnipeg),切断加拿大东西向铁路大动脉, 也在这最优先的任务里,后来被挪到了低优先级的第七点。 (2)攻占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地区。五大湖通过圣劳伦斯河入大西洋。渥太华河在蒙城汇入圣劳伦斯河,然后在魁北克城入海。所以完成这一步,就封锁了圣劳伦斯河,保障了五大湖区不被增援的英军骚扰。 (3)陆军航空队(空军还没成立呢)大规模空袭上述地区,配合实现目标(1)(2)。 海军任务: (1)前出北大西洋,切断英加海运。 (2)封锁圣胡安德鲁卡海峡,切断加拿大的太平洋出口。这个海峡位于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岛和美国大陆中间,从太平洋方向过来,您得先穿过这个海峡,然后往左拐才是温哥华,往右拐才是西雅图。 2.攻克英军在西半球的主要基地。海军重点攻克牙买加,巴哈马,百慕大。陆军迅速增援,取代海军进行占领。如有余力,攻占加勒比海次要岛屿和中美洲的英军基地。 3.保障五大湖区。陆海军共同保障五大湖区要点的安全,不主动进攻加拿大,但为了控制连接五大湖的各河流和运河,可以攻击必要的地点。 4.保卫巴拿马运河和夏威夷。陆海军执行各自防御预案。 5. 美国本土各沿海要地加强战备。 6.菲律宾和阿拉斯加加强战备,但不增兵。 7.全面控制加拿大各要地,温尼伯(Winnipeg)和温哥华(Vancouver)要优先占领。 8.美国海军保障南北美洲间的航运和跨巴拿马运河的美国东西向海运。 9.海军在北大西洋主动打击英国主力舰队,主动出击打击英国海上交通线。 10. 对英国实施潜艇破交战。 11. 如有必要,在战争爆发之初使用化学武器。请注意,这是1934年11月7日艳红方案修改稿加上的一条。后面兵力对比时,您会看到美军担心加军集中主力固守哈利法克斯待援,而登陆这块硬骨头并无太大把握,所以一上手就用化学武器。住哈里法克斯的同学们,闻过毒气噻? 12.视战争需要实行禁运。
个人分类: 历史|1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何时会砸了计算机
热度 1 sheep021 2012-11-30 10:49
俺一直在想,人类何时会砸了计算机?!也许是计算机无所不能的时候。 周朝统一天下后,收集天下兵器铸成九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苏联的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创作了一尊“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像,雕塑中的青年人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消灭战争,把毁灭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 这座青铜雕像于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留作永久的纪念,至今仍然摆放在联合国花园内与其他国家赠送给联合国的雕塑装点着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花园。 印度科学家牛B---他将世界变成一台电 脑 如今计算机技术无处不在,以至人们觉得它是与生俱来的,但鼠标其实是1970年代才发明的。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的领地不断被人类所发明的机器占领和取代的历史。为了应对正在飞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只能借助更多技术的帮助,而更多技术只能带来更快的变化。这是个悖论。   交互设计的研究者乐于借用海德格尔式的范例。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锤子坏了的时候,人才会意识到锤子的存在。当它工作得很好的时候,人只会意识到他正在敲打的钉子,而不会在意在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第六感”的令人兴奋之处正在其赋予未来的可能性。科学松鼠会撰文写道:“我们将会成为这个星球上首次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中随意切换的一代人,也许我们将会不再严格地区分物理或者逻辑、字节或者原子。我们的地球甚至可能会变成一个类似《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的地方:一切真实和虚拟都会无缝连接在一起,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超级智能中的一部分。”这俨然是《黑客帝国》的场景。   也许只有当锤子重重地砸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一切才能有个定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方开始认真思考:中国将成为何种超级大国 ?
热度 3 laserdai 2012-10-21 02:01
面对2008 经济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每况愈下,表明除了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外别无选择,这证明西方式的帝国主义其实不适合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西方部分开明人士开始在媒体上探讨这个话题,所以标题都集中在中国将成为何种超级大国上,这显示希望现在的中国这个超级大国不会走西方式的帝国主义道路。 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超级大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29/09/4249226_238732604.shtml 这是《商业周刊》的分析和评论。 结论是: 中国世纪的到来可能更有利于全球的发展。 英国经济学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书。看看他 的 观点 : 中国将成为何种超级大国? 中国正在进一步迈向成为超级大国,却非朝着人们普遍预期的方向。 中国可能没有西方式民主的微妙之处,但他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趣的讨论话题来源。 当我一年前在中国外交部聆听一群年轻的中国外交官员说话时,很明显,他们正在讨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应采取怎样的外交措施才恰当。 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将呈现何种模样?你可能认为它已经是了,事实却非也。 相对于美国的 军事力量 , 中国仍显次要 。当美国已经拥有11艘航空母舰之际,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上月才正式入列服役。 同时,中国对全球的 政治影响还是极为有限 。 目前唯一可谈的是经济,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美国的一半 。据估计,尽管已将年度经济增长放缓至7%,中国仍将在2018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不过,这是 中国庞大人口 所发挥的压倒性作用。在 技术和生活水平方面 ,它远远落后于美国。 故此当谈到中国是超级大国的话题时,我们谈的是未来。 朝贡体系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美国那样子的超级大国──可能更差,原因是由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中国人民也不像我们。我想,这些因素导致人们感到紧张和不安。 但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期望中国会以美国的方式行事,相反,他们表现将非常不一;我们也不应该先入为主,认为中国一定会比美国糟糕。 为什么中国会与美国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的历史已经截然不同。一些关于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非洲的贸易投资事项的文章,时常都会谈及“新殖民主义”。 当心,别忽视历史, 中国有史以来从没有海外殖民地 。建立海外帝国是欧洲国家的专长,当然日本也曾短暂为之。 中国在15世纪初期时其实可将东南亚开拓成殖民地 ,它有资源,也有比当时欧洲国家所配备规模大许多倍的庞大船队。 然而,它没有这样做 。 这并不是说中国忽视了其邻近国家 。相反,规模庞大和发展水平更先进的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以主导国自处。 中国与其邻国的相处之道是基于朝贡体制,而不是殖民主义 。 中国从来没有对邻国实行统治、也没有占领它们。 具体来说,在朝贡体系下,当时的外族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及得到各式各样的保护,须要向中国皇帝进贡。 朝贡体制实施的区域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知、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东亚地区,由日本和韩国一直延伸至马来半岛和印尼部分地区。 这项体制至少持续了2千年,直到1900年左右才告终,时间证明了其显著的稳定性。 世界中心 中国与西方在此则表现了同一重要特性──他们都相信自己是中心、是其他国家的模范。只是,他们演绎的方式完全不同。 对欧洲、以至于后来的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将权力投射在世界各地。其中最壮观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当时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受欧洲统治。 我们在远方进行管治,灌输我们的意识形态,推行我们的语言、教育及宗教等其他种种。 相反,中国宁愿选择留在家中。他们认为,字面意思为世界中心的“中国”就是文明的最高形式。那么,为何还要走向外面昏暗的茹毛饮血之地呢? 明朝的郑和 在1405年至1433年之间在东、南中国海曾七次下西洋,并横跨印度洋以至到达东非,却没有留下永久的印记。他们 展示的是作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的荣耀,而非征服的欲望。那些离开中国,留在东南亚开枝散叶的人被视为离开文明,不值得皇帝的支持或保护。 比较看看英国和法国歌颂殖民扩张英雄的方式,那些英雄的雕像以及为了纪念他们而命名的街道均散落在我们的城市中。 另一个导致中国倾向留在家中的原因是, 这个国家的地方太大且广,在管治上极为困难 。 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长久以来的当务之急是如何维持秩序、稳定、从而保持权力。时至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领导人视安内重于攘外,唯一例外的是其本身的大陆土地。中国的扩张并非指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是局限于其大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17世纪中叶时,清朝康熙年间的西征令中国的版图增加了一倍。 经济与文化 你或许会有疑问:这些历史能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世界强国将如何表现吗? 我会说,欧洲在历史上曾是一片非常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大陆。无休止的战争似乎就是欧洲历史的特点,这些战争随后在殖民扩张和世界大战时期移植到全球舞台上。 军事实力、投射在世界各地的权力、若有必要则通过武力在别人的地方强加西方生活模式的欲望,这些已是欧洲故事的基本元素。 不难看见美国也是如此。作 为欧洲海外扩张与殖民下的产物, 美国继承了我们的特性。 然而,中国不会是这样,中国人的骨子里头没有这种特质。 比起寻求征服世界,中国的领导人对维持权力更为关注、更感兴趣。当习近平下月从胡锦涛手中接棒时,他将被国内而非对外事务填满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肯定将享受成为全球大国的滋味,但它将以不同的方式行使。 军事力量一直是西方权力的标志性形态。美国现时便占据全球一半左右的国防开支。在此之前,欧洲的殖民扩张之所以能够实行也是由于其作战能力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优越。 不过, 那种唯我独尊的军事力量从来不是中国特色之一。 取而代之, 中国将在经济与文化的典型模式上表现力量。 中国的经济实力未来将日益扩大,并远远超越美国的顶峰时期。即使目前仍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中国已是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伴随着经济力量而来的将会是相应的政治权力和影响力。如 果中国愿意的话,它将有能力令许多其他国家屈服来配合其意愿。 文化威力对中国来说也很重要。中华文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文明,他们已不止一次受世界瞩目,像7世纪到10世纪的唐朝,另外最显著的便是从10世纪到13世纪时在生物学、建筑、医学、数学和制图上有多项重大发明的宋朝。 中国人对他们的历史成就均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他们拥有植根于历史的强大优越感,而且早就拥有以中国为顶端对世界的看法,中国崛起将令这些看法更突出。1972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询问中国前总理周恩来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周恩来的回答是:“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 中国人有一个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时间观念。美国人认为短暂的,中国人则觉得很漫长。 而对他们来说,一个世纪的时间根本没什么。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7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家的性格:瘆人恐怖的幽默
热度 5 wangxh 2012-10-7 10:30
科学家的性格:瘆人恐怖的幽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科学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害或残害。所以当时也有许多科学家为了避免监狱里的摧残,事先准备好了“应急措施”。 对晶体化学做出卓越贡献挪威地球化学家Goldschmidt就是其中一位。那时他随身带着一粒氰化物胶囊,以备被捕后使用。 当一位狱友(同监狱的一位力学教授)向他索要一粒氰化物胶囊时,他回答说:这种毒胶囊只供化学教授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作为力学教授的您应该选用绳索来解决问题。 瞧,这才是科学家的性格与幽默! (from 《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by Robert W. Cahn)
个人分类: 科研|4111 次阅读|5 个评论
matlab实用程序百例3
热度 1 zxczxc0417 2012-9-23 09:57
下载地址: http://www.ilovematlab.cn/viewthread.php?tid=2981 实例72:图像分析(1)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2');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rice.tif'); imshow(I) k=0;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图像轮廓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SOBEL边界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CANNY边界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灰度调整',...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 'imshow(J,64)']); b5=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5',... 'style','pushbutton',... 'string','图像柱状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6=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6',...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73:过滤图像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3');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eight.tif'); imshow(I) u1=uimenu('parent',h0,... 'tag','u1',... 'label','添加噪声',... 'backgroundcolor', ); u11=uimenu('parent',u1,... 'tag','u11',... 'label','SALTPEPPER噪声',... 'backgroundcolor', ,... 'callback', ); u12=uimenu('parent',u1,... 'tag','u12',... 'label','GAUSSIAN噪声',... 'backgroundcolor', ,... 'callback',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均平过滤',...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中值过滤',...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imshow(J)']);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自适应过滤',...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imshow(J)']);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74:图像的区域处理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4');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trees.tif'); imshow(I)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区域过滤一',...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区域过滤二',...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区域填充',...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75:图像的颜色处置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5');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flowers.tif'); imshow(I)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减少颜色',...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imread(''flowers.tif'');,',... ' =imapprox(X,map,64);,',... 'image(Y),',... 'colormap(map2)']);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颜色抖动',...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rgb2ind(I,128,''nodither'');,',... 'imshow(X)']);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颜色转换一',...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b5=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5',... 'style','pushbutton',... 'string','颜色转换三',...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6=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6',... 'style','pushbutton',... 'string','颜色转换二',...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实例76:交换显示图像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6');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u1=uimenu('parent',h0,... 'label','加载图像',... 'backgroundcolor', ,... 'tag','u1',... 'callback', =imread(''800.jpg'',''jpg'');,',... 'Y=imresize(X,2);,',... 'image(Y),',... 'colormap(map),',... 'axis image,',... 'camva(camva/2.5),',... 'disp(''单击鼠标左键点取需要的点''),',... 'disp(''单击鼠标右键确定最后一个点''),',... 'while 1,',... ' =ginput(1);,',... 'if ~strcmp(get(gcf,''selectiontype''),''normal''),',... 'break,',... 'end,',... 'ct=camtarget;,',... 'dx=x-ct(1);,',... 'dy=y-ct(2);,',... 'camdolly(dx,dy,ct(3),''movetarget'',''data''),',... 'drawnow,',... 'end']); u2=uimenu('parent',h0,... 'label','关闭',... 'backgroundcolor', ,... 'tag','u2',... 'callback','close'); 实例77:矢量数据的显示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7');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load wind b1huidiao= ,ymax,zmin);,',... 'set(hsurfaces,''FaceColor'',''interp'',''EdgeColor'',''none''),',... 'hcont = contourslice(x,y,z,wind_speed, ,ymax,zmin);,',... 'set(hcont,''EdgeColor'', ,''LineWidth'',.5),',... ' = meshgrid(80,20:10:50,0:5:15);,',... 'hlines = streamline(x,y,z,y,v,w,sx,sy,sz);,',... 'set(hlines,''LineWidth'',2,''Color'',''r''),',... 'view(3),',... 'daspect( ),',... 'axis tight']; b2huidiao= );,',... ' = reducepatch(isosurface(x,y,z,wind_speed,30),0.07);,',... 'h1 = coneplot(x,y,z,u,v,w,verts(:,1),verts(:,2),verts(:,3),3);,',... 'set(h1,''FaceColor'',''blue'',''EdgeColor'',''none'');,',... 'xrange = linspace(min(x(:)),max(x(:)),10);,',... 'yrange = linspace(min(y(:)),max(y(:)),10);,',... 'zrange = 3:4:15;,',... ' = meshgrid(xrange,yrange,zrange);,',... 'h2 = coneplot(x,y,z,u,v,w,cx,cy,cz,2);,',... 'set(h2,''FaceColor'',''green'',''EdgeColor'',''none'');,',... 'axis tight,',... 'box on,',... 'camproj perspective,',... 'camzoom(1.25),',... 'view(65,45),',... 'camlight(-45,45),',... 'lighting phong,',... 'set(hcap,''AmbientStrength'',.6)']; b1=uicontrol('parent',h0,... 'style','pushbutton',... 'units','points',... 'tag','b1',... 'backgroundcolor', ,... 'string','可视化',... 'position', ,... 'callback',b1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style','pushbutton',... 'units','points',... 'tag','b2',... 'backgroundcolor', ,... 'string','锥形图',... 'position', ,... 'callback',b2huidiao); b3=uicontrol('parent',h0,... 'style','pushbutton',... 'units','points',... 'tag','b3',... 'backgroundcolor', ,... 'string','关闭',...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78:图像分析(2)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8');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load imdemos flower imshow(flower) colormap(copper) n=size(X,1);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轮廓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imread(''flowers.tif'');,',... 'X=double(flower);,',... 'X=(0.25/256)*X;,',... 'C=copper(35);,',... 'set(gca,''colororder'',C(21:35,:),''box'',''on'');,',... 'imcontour(X,3);,',... 'axis( ),',... 'axis(''ij''),',... 'axis(''square'')']);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伪彩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axis(''ij''),',... 'shading(''flat'')']);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3D表面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axis(''ij''),',... 'shading(''flat''),',... 'view(-20,75);']);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79:图像逻辑操作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79');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load imdemos bacteria imshow(bacteria) k1=~(bacteria100); k2=filter2(fspecial('laplacian'),bacteria); k3=(k2-4)k1; k4=erode(k1)(k3==0); =find(k4); k5=bwselect(k1,c,r);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二值分割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滤波结果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阈值化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目标的核',...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5=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5',... 'style','pushbutton',... 'string','目标分割图',...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6=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6',...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80:进度条的使用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0');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flowers.tif'); imshow(I)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转换',...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handlek),',... 'i=i+1;,',... 'pause(0.05),',... 'end,',... 'pause(1.5),',... 'cla,',... 'delete(handlek),',... 'Y=rgb2ntsc(I);,',... 'J=Y(:,:,1);,',... 'imshow(J)']);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例81:MRI数据的显示 load mri D = squeeze(D);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1');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mage_num = 8; image(D(:,:,image_num)) axis image colormap(map) x = xlim; y = ylim;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string','二维图',... 'callback', , ),',... 'colormap(''default'')']);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string','三维图',... 'callback', , ,8);,',... 'view(3);,',... 'axis tight,',... 'set(phandles,''LineWidth'',2)']);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string','立体图',... 'callback', ,''EdgeColor'',''none'');,',... 'hcap = patch(isocaps(D,5),''FaceColor'',''interp'',''EdgeColor'',''none'');,',... 'colormap(map),',... 'view(45,30),',... 'axis tight,',... 'daspect( ),',... 'lightangle(45,30),',... 'lighting phong,',... 'isonormals(Ds,hiso),',... 'set(hcap,''AmbientStrength'',.6),',... 'set(hiso,''SpecularColorReflectance'',0,''SpecularExponent'',50)']);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string','关闭',... 'callback','close'); 实例82:图像类型转换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2');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load earth clims =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强度图像',...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索引图像',... 'position', ,... 'callback',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真彩图像',...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83:特殊的图像显示技术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3');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颜色条',...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position', ,... 'string','单帧显示',... 'callback',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动画显示',... 'position', ,... 'callback', ); b4=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4',...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纹理映射',... 'position', ,... 'callback', = cylinder;,',... 'I = imread(''girls.jpg'');,',... 'warp(x,z,y,I);']); b5=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5',...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b6=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6',...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多帧显示',... 'position', ,... 'callback', ); 实例84:图像的几何操作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4');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plane.jpg','jpg'); imshow(I)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图像旋转',...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图像剪切',... 'position', ,... 'callback',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backgroundcolor', ,...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backgroundcolor', ,...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backgroundcolor', ,... 'style','text',... 'string','请输入旋转角度(0~90)度',... 'fontsize',12,... 'position', ); 实例85:拉个朗日插值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5');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x=0:0.2:2*pi; y=sin(x); plot(x,y)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拉格朗日插值',...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误差比较',...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计算结果'')']);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5',...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2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阶数:',...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误差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例86:三次样条插值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6');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x=0:0.2:2*pi; y=sin(x); plot(x,y)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三次样条插值',...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legend(''sin(x)'',''N-Hermite插值'')']);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误差比较',...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计算结果'')']);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2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误差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第一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3',...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3.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3',... 'style','text',... 'string','第二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87:NEWTON插值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7');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x=0:0.2:2*pi; y=sin(x); plot(x,y)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牛顿插值',...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legend(''sin(x)'',''牛顿插值'')']);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误差比较',...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计算结果'')']);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5',...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2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节点数:(6)',...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误差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88:hermite插值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8');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x=0:0.2:2*pi; y=sin(x); plot(x,y)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Hermite插值',...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legend(''sin(x)'',''Hermite插值'')']);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误差比较',...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计算结果'')']);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2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误差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第一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3',...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3.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3',... 'style','text',... 'string','第二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89:mewton形式的hermite插值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89');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x=0:0.2:2*pi; y=sin(x); plot(x,y)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N-Hermite插值',...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 'legend(''sin(x)'',''N-Hermite插值'')']);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yle','pushbutton',... 'string','误差比较',...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 ,''计算结果'')']);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2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误差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1.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第一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3',... 'style','edit',... 'fontsize',12,... 'string','3.00',...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3',... 'style','text',... 'string','第二节点:',... 'fontsize',12,...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3=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3',... 'style','pushbutton',... 'string','关闭',...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0:平方根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r= ;,',... 'n=4;,',... 'tic,',... 'x=ch(a,b,n);,',...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平方根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1:gauss消去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1');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r= ;,',... 'n=5;,',... 'tic,',... 'x=gauss(r,n);,',...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GS消去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2:三角分解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2');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n=5;,',... 'tic,',... 'x=dirang(a,b,n);,',...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三角分解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3:jacobi迭代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3');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n=4;,',... 'u=zeros(n,1);,',... 'tic,',... ' =jac(a,b,n,u);,',...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set(e2,''string'',num2str(k));,',...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迭代步数:',...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Jacobi 迭代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4:gauss迭代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4');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n=4;,',... 'u=zeros(n,1);,',... 'tic,',... ' =gs(a,b,n,u);,',...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set(e2,''string'',num2str(k));,',...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迭代步数:',...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GS 迭代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5:sor迭代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5');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n=4;,',... 'u=zeros(n,1);,',... 'tic,',... ' =sor(a,b,n,u);,',...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set(e2,''string'',num2str(k));,',...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1',...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计算时间:',...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e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e2',... 'style','edit',... 'horizontalalignment','right',...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t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2',... 'style','text',... 'string','迭代步数:',... 'fontsize',10,...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b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1',... 'style','pushbutton',... 'string','SOR 迭代法',...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huidiao); b2=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b2',... 'string','关闭',... 'style','pushbutton',...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callback','close'); 实例96:最速下降法 h0=figure('toolbar','none',... 'position', ,... 'name','实例96'); h1=axes('parent',h0,... 'position', ,... 'visible','off'); I=imread('abmatrix.bmp','bmp'); image(I) axis off huidiao= ;,',... 'b= '';,',... 'n=4;,',... 'u=zeros(n,1);,',... 'tic,',... ' =cg(a,b,n,u);,',... 'time1=toc;,',... 'T=num2str(time1);,',... 'set(e1,''string'', );,',... 'set(e2,''string'',num2str(k));,',... 'msgbox( ''],''方程组的解'');']; t1=uicontrol('parent',h0,... 'units','points',... 'tag','t1',... 'style','text',... 'string','方程组如下:',... 'fontsize',15,... 'backgroundcolor', ,... 'position', );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39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选集-选读-33
sunapple 2012-9-22 12:43
“友谊”,还是侵略? (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   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奇逊重复地说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   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期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背景又大不相同,把中美两国隔离开了,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子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一八四○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⑴起,直到被中国人民轰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扼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⑵的国家之一,这即是白皮书上提到的中美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签订的一八四四年的望厦条约⑶。就是在这个条约里,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而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据有人统计,美国教会、“慈善”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四千一百九十万美元;在教会财产中,医药费占百分之十四点七,教育费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二,宗教活动费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一⑷。我国许多有名的学校如燕京、协和、汇文、圣约翰、金陵、东吴、之江、湘雅、华西、岭南等,都是美国人设立的⑸。司徒雷登就是从事这些事业出了名,因而做了驻华大使的。艾奇逊们心中有数,所谓“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是有来历的。从一八四四年订约时算起,美国在这些事业上处心积虑地经营了一百零五年,据说都是为了“加深友谊”。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⑹,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强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所有一百零九年(从一八四○年英美合作的鸦片战争算起)美帝国主义给予中国的“友谊”,特别是最近数年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这一项伟大的“友谊”,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就是“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   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不为别的,第一为了门户开放,第二为了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第三为了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一小片地方的门户,还向艾奇逊们开放着,第一个神圣的原则在那里“依然维持”着。其余的地方,比如上海吧,解放以后本来是开放的,现在却被人用美国的军舰和军舰上所装的大炮,实行了一条很不神圣的原则:门户封锁。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一小片地方的行政和领土,还算叨了艾奇逊第二个神圣原则的光,“依然维持”住了它们的“完整”。其余地方,一概倒运,行政和领土都是破碎得不像样子了。   现在,只有广州、台湾等处地方,叨了第三个神圣原则的光,把“任何外国的控制”,连同美国的控制也在内,都给艾奇逊们“反对”掉了,因此还被中国人控制着。其余的国土,说来要掉眼泪,一概完了,都给外国人控制住了,中国人统统当了奴隶。至于是什么外国呢,艾奇逊老爷行文至此,还没有来得及点出,下文自明,无须多问。   不干涉中国内政,是否也算一条原则呢,艾奇逊没有说,大概不能算吧。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看完艾奇逊信件的全文,就可以证实这一项高明的逻辑。   注  释   〔1〕 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35〕。   〔2〕 这里所说的“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见本书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注〔22〕。   〔3〕 《望厦条约》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八四四年七月,美国利用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处境,强迫中国清朝政府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这个条约共三十四款,其中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所获得的一切特权,包括美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4〕 材料引自美国雷麦著《外人在华投资》一书第十五章。   〔5〕 指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平和南京的汇文中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长沙的湘雅医学院,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和广州的岭南大学。   〔6〕 见本书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注〔21〕。   〔7〕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等在北平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这个事件,曾经激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愤怒,引起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离中国的爱国民主运动。一九四七年一月,国民党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竟将主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同年八月,美国海军部宣布皮尔逊无罪释放。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小事引起,中国必须负起历史责任
热度 1 yue 2012-9-16 23:2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萨拉热窝青年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德国进攻波兰爆发的。再追溯,是法德为了洛林煤矿而注定的。当然,遇到希特勒那样的人,不爆发也难。但是说回来,爆发了有什么好呢? 中日两国是世界重要国家,而日美结盟,因此完全有可能爆发世界大战。而我们现在和抗日战争爆发前不同,本土没有被侵略,没有必要推动新的大战。 而且一旦失利,会有新的八国联军,即越南、印度、菲律宾。南朝鲜也可能,因为我们阻挡了他的统一大业。而且南朝鲜对中国或许也会提出领土要求。 而且历史经验证明,历史本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你认为会来的东西,他偏偏不来。你认为不会来的东西,他可能回来。 当然,我不相信俄罗斯会卷入。因此完全的世界大战或许不会爆发。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人是深受德国地缘政治学影响,于是领土扩张意识太强,真是愚蠢,根本不了解国家的利害在哪里。于是和日本有领土争议,因此,如果爆发世界大战,虽然不会为中国参战,但是可能为了自己而参战。 中国还是应该努力发展,否则一旦欧盟经济继续恶化,美国扶植东南亚经济,中国经济就困难了。而经济困难往往会导致社会动乱。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2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基因“论争”、中日战争、三次世界大战——“争”中的科学思维
热度 10 qyu111 2012-9-14 12:08
前两天大家为“转基因技术”和“金大米”争论的热火朝天。现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美国要是介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看样子也在所难免。大家的注意力开始从论争向战争转移。我前面写博文讨论过“竞争是万恶之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530513.html ),商业竞争就是战争之源。 战争和我们目前对转基因和“金大米”的“论争”有类似的性质和逻辑:不讲科学思维的争论和辩论(也是一种竞争)到最后就是人身攻击和谩骂。如果见了面,吵得面红耳赤可能就要动拳头了。如果有武器,就要动用武器了。因此,争论是谩骂和打架之源。 因此,我赞成讨论,不赞成辩论和争论。讨论是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且随时准备放弃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谁有道理就听谁的。争论和辩论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辩倒和批倒对方,要争个我赢你输。讨论没有输赢,只有真理;辩论和争论一定要争个输赢,赢不了我就侮辱你、骂你、甚至打你。 近日随时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争则是世界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商业竞争的最后是资源之争。人类如果没有全面、理智和科学的思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片面的科学技术越发达,武器的威力就越强大,战争也就越可怕。片面的、不科学的“伦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越高昂、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战争中最起劲的是老百姓,最后伤害最惨、最重、最深的也是老百姓。 我想起霍金的预言:最后毁灭人类和地球的是工业造成的地球暖化和核战争。 人类要尽快找到另一个人能生存的星球。 我也想起毛主席的预言:只要坚持斗争,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最后将是妥协。 我希望的是毛主席的预言比霍金的预言正确。 我遗憾的是战争来的快了和早了一点,人类的科学还没有能让人类找到另一个人类可以生存的星球,还没有移民到另一个星球的方法。 附注: 在网上查到一些毛主席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论述”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24798811owner=263221103 ,不知道是真是假,就登了出来。后来看到文教授的评论感觉是更全面和更历史。所以就把我登出来的删了。请大家看文教授的说明吧。
4377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热度 1 duke01361 2012-8-14 15:45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假如第2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占领了世界,我想我们可能都会被迫学习日语、德语或意大利语!那个时候,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可能都会慢慢地消失或萎缩,这种事情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 想当年,元朝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带领着他的部队一度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匈牙利等国无不被之征服。在更早的汉朝,包括越南在内等周边国家均为汉朝附属,全部被纳在大汉版图之内,直到大清朝,朝鲜半岛也依然被清国统治。 在这一系列的占领和被占领过程中,被占领区的人民曾被迫学习占领者的语言,包括越南、 朝鲜和韩国都曾用“汉语”作为其官方语言。尽管后来均放弃了“汉语”。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后,也曾下令被占领区的学校不得教授法语,而必须改学德语(见法国作家督德的《最后一课》),同样,当时的日本也在所谓的“满洲国”大力推广日语教育。 同样的占领也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那个时候的英国几乎占领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同样,那些被英国占领的土地上的人民也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但不同的是,英语最终成了这些被占领区的语言文字,直到今天的北美洲上的美、加,大洋洲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包括新加坡、菲律宾等在内的东南亚和中东、非洲等各地都还在使用英国人的语言。 为什么英国的语言文字有如此的吸引力?而我们的汉语却遭到包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周边国家的放弃?为什么华人占绝对多数的新加坡也在使用“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 我觉得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并不基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是针对语言文字本身的难易程度做出的选择,而基于语言的使用价值。 一种语言的使用价值的大小是被使用该语言人群的人文状态,经济发展状态等决定的。假如一种被使用的语言的人群依然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或者生活在比较落后的状态,那么这种语言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弱势语种。就没有如英语一样的影响力。 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率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18世纪工业革命使得英国一度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前锋,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效性等为英语附加了巨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同样是被英国殖民的许多地区,虽然已经基本或完全独立,但其人民和政府依然还在使用英语;二是包括英美等国这些讲英语的国家一直处在引领“文明的潮流”的位置,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法理等等在内的诸多领域,这些国家都处在绝对的优势的地位,这使得英语一度成为了世界语,而且没有遭到放弃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学习英语? 基于上述理解,我觉得我们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不得不学习英语。
个人分类: My Ideas|6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牧草产生氰化物杀死牛只
bmzy 2012-7-7 02:21
据CBS新闻报导,另一份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夺命报告震惊了媒体,这次转基因草已被确定为罪魁祸首。 令人震惊的是(相当令人不安),转基因草实际上会产生有毒的氰化物,并让牛只在痛苦的吼叫和抽搐中死去。死亡的牛只位于德克萨斯州中部,已经开始引起联邦调查。 在奥斯汀东部,杰里亚伯的奶牛在80英亩的农场里放养。亚伯说这里的牧草用于喂养牛只已 本文来源于: http://www.awaker.net 经超过15年,而早前在这里进行了转基因草“测试”,本来结果应该很“完美”。但是这种被称为Tifton 85的转基因草似乎会产生有毒的氰化物。 氰化物曾被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作种族灭绝的武器,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物质,感谢转基因,本来应该无害的青草也开始产生氰化物了。 亚伯说,本来18头牛准备去享受一下“新鲜”的转基因草,结果出现了抽搐和尖叫。 “当我们的驯养员第一次听到尖叫时,还以为怀孕的母牛可能要生产了,但是,当他赶到这里,发现几乎所有的公牛和母牛都倒在地上。一些已经死了,还有的在抽搐。“ 在事件发生的15小时内,所有的牛都死了,原因是牧草“突然”产生了氰化物,因此他们一命呜呼。根据美国农业部科学家的说法,这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而许多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作物都出现了这种相同的基因突变。 事实上,其他许多农民正在检测他们的土地,也发现了氰化物的存在。 虽然目前还没有有关氰化物导致大量牛只死亡的报告,但最近发现一个大的生物技术公司Syngenta已经开始掩盖转基因玉米导致动物死亡的事实。 本文来源于: http://www.awaker.net 原文地址 http://www.activistpost.com/2012/06/genetically-modified-grass-kills-cattle.html Genetically Modified Grass Kills Cattle By Producing Warfare Chemical Cyanide Anthony Gucciardi Activist Post Another repor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eations taking the lives of livestock has hit the media, and this time genetically modified gras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culprit according to CBS News . Shockingly (and quite disturbingly), the GM grass actually produced toxic cyanide and sent the cattle into a life-ending fit that included painful bellowing and convulsions. The deaths have led to a federal investigation centered in Central Texas, where the cattle had resided. Just east of Austin, the cows lived on an 80-acre ranch owned by Jerry Abel. Abel says that the fields were used for over 15 years for cattle grazing and hay, and tha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grass was ‘tested’ previously and should have been ‘perfect’. The GM grass however, known as Tifton 85, appears have been producing toxic cyanide. Used as a genocidal agent in World War 2 by the Germans, and considered to be an extremely dangerous substance internationally, it is extremely concerning that cyanide is now being produced by once harmless grass thanks to the modification process. The 18 cattle went off to enjoy some ‘fresh’ new genetically modified grass, when Abel says they went into a fit of convulsions and shrieks. He explains: “When our trainer first heard the bellowing, he thought our pregnant heifer may be having a calf or something,” said Abel. “But when he got down here, virtually all of the steers and heifers were on the ground. Some were already dead, and the others were already in convulsions.” Within 15 hours of this incident, all of the cattle had died as a result of the grass ‘suddenly’ producing cyanide and therefore throwing them into a lethal fit. According to USDA scientists, it may be the result of a mutation — the same kind of mutation that has been seen in many of Monsanto’s Roundup-Ready crops . What’s more is the fact that many other farmers are now testing their grounds and also finding the presence of cyanide. While there is not yet a large number of reports concerning cattle deaths from cyanide, it was recently revealed that one large biotech company Syngenta had been covering up further animal death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3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侃侃足球(1)我的偶像伊基塔
热度 5 dxk990720 2012-5-31 08:44
侃侃足球(1)我的偶像伊基塔
首先交一份作业,谈谈自己对足球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足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既能彰显明星球员的个人风采,又能体现球队集体作战的战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球迷缺一不可: 足球是一项男人的运动,女性不适宜参与,正如拳击一样,因为男人的本性是进攻和防守,在社会中扮演着养家糊口和保家卫国的任务,这种任务为什么非要女人在赛场中体现呢?当初设立女足这项运动,我就抱着疑惑的态度,看今天的表现,在座的都非常清楚,不信我可以随便问问,最近一届的女足世界杯的参赛队伍有哪些?各自的明星人物是谁?各自的主教练是谁?各自的打法特点又是什么?。。。。。。呵呵,我想能及格的人估计没几个。 从赛场表现来看,基本可以了解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正如中国男足和朝鲜男足。。。。。。没有血性的球员不是一个好球员,同样,没有特点的球队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球队。 足球赛就是男人之间不见硝烟的战争,只不过多了一个裁判,让双方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下展开厮杀(裁判的素质至关重要),世界杯就是一场不冒烟的小型世界大战(因为还有很多国家,比如天朝,没有参与的资格),这里面体现了太多的东西,人的感情需要发泄,看球赛就是一个最好的发泄方式,感谢球赛,如果得不到宣泄,人们的那种疯狂可能会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带来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就有了球迷,甚至是疯狂的球迷 球赛一定少不了球迷的参与,球迷是一群最可爱的人,这是现代足球发达的最强大的根基所在。 攻与守平衡才是胜者之道,在这里显然意大利和德国深谙其道,以稳固著称,但这两个国家球队的风格我一点都不喜欢,因为他们不犯错误,功利色彩浓厚,每次当观看这两个国家参与的比赛时,无论对象是谁,我都希望他赢,尽管大部分的结果都让我大失所望。南美和非洲的球队我基本上都喜欢,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虽然都是渴望胜利,但是在球场上的表现风格确是天壤之别! 足球的猜不准原理,足球是圆的,什么结果都可以发生(当然必须是在实力悬殊不大的情况下) 呵呵,今天说说哥伦比亚人伊基塔的故事,我的球星偶像之一,当然大部分内容为网上搜集而来,希望大家能记着这个名字: 雷内·伊基塔1966年8月28日出生。他的踢球特点是活动范围大,经常到禁区外控制球,积极参与并组织进攻。此外他还能射出高质量的 任意球 。 伊基塔是一位传奇门将,在 为 哥伦比亚国家队 出战的68 场比赛中打进了3粒进球。1995年,他在温布利与英格兰的友谊赛中上演惊世骇俗的 “蝎子摆尾”, 将安德顿的射门拒之门外,这个镜头在7年后入选了意大利电视4台的《体坛 100个伟大瞬间》。2009年度 金足奖 授予伊基塔“足球传奇”称号。 在 足球 相当发达的拉丁 美洲,哥伦比亚的伊基塔和 巴拉圭 的奇拉维特、墨西哥的" 花蝴蝶 " 坎波斯 并称三大疯子守门员()。但奇拉维特靠场上的大喊大叫来组织和鼓励全队,坎波斯靠的是一身花哨的球衣和花哨的动作引人注目,而伊基塔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自信与表演欲。无论多么紧张的比赛场面他都敢即兴表演,绿茵场成了他展示个人球技的舞台,他从来不知道怯场。伊基塔加入哥伦比亚国民竞技队后一直是主力守门员,他还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就了过硬的罚任意球技术。1989年是伊基塔成名的一年。他和队友一起努力使国民竞技队获得了 南美解放者杯 冠军,并于年底代表南美的 足球俱乐部 参加了日本 东京 举行的丰田杯,迎战由 荷兰三剑客 坐镇的意大利AC 米兰 队。比赛当中,伊基塔面对由巴斯腾、 古利特 和里杰卡尔德加盟的 欧洲 冠军队毫无惧色,他嫌守门太冷清,按捺不住胸中的冲杀激情,经常弃门而出,跑到禁区外面协助队友进攻,充当 自由人 。这种踢法火了他一个人,却使自家大门形同虚设,结果败在了AC米兰脚下,屈居亚军。 他的 个人英雄主义 还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世界杯赛后不久,伊基塔卷入了一场贩卖毒品的丑闻,被打入大牢。后来据警方证实,伊基塔是为了救一位被 黑社会 绑架的小女孩,自身去和贩毒组织联系时被警方逮捕的,因为他的这一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有违哥伦比亚的反绑架法。   伊基塔是个热血汉儿。出狱后,他积极地与原来俱乐部的老板联系,希望能重回球队效力。   难得俱乐部老板惜才如命,又让他回到了球队,恩准他代表国民竞技队出战1995年的美洲杯。面对爱球如命的哥伦比亚球迷,伊基塔丝毫没有收敛,他疯狂依旧。这次美洲杯比赛,伊基塔的传奇色彩更浓了。 伊基塔代表国民竞技队出战1995年的 美洲杯 。面对爱球如命的 哥伦比亚 球迷,伊基塔丝毫没有收敛,他疯狂依旧。 这次美洲杯比赛,伊基塔的传奇色彩更浓了。在一次比赛当中,对方针对他站位靠前的特点,远距离吊门,伊基塔早就估计到对方的这一打法,他不慌不忙,在足球快要入网之时,他不是用手去接球而是玩了一个"倒踢紫金冠"的危险动作,身体鱼跃前倾用两个脚后跟将球踢出大门。这个动作可谓是百年足球史上的绝唱。就凭这一个救球动作,伊基塔就可以跻身世界优秀 守门员 的行 列。这个救球动作展示了他的激情他的技术和他的创造力。伊基塔是球场上的疯子,但他疯得可爱,疯得出奇,疯出了一种足球艺术。 伊基塔蝎子摆尾的倒勾扑球动作,被誉为足球百年经典之作
42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经典的二十四个惊人预言
热度 1 pegasus 2012-5-27 18:03
毛泽东经典的二十四个惊人预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9237626boardId=60   毛泽东的预言,决不是臆测,也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加上超凡的洞察力、深入的调查研究、缜密的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规律的判断。 1916年7月25日预言 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八年抗战,印证了20年前一位24岁的师范生的预言。 1919年7月21日预言 20年后,法国人将有一番大大的头痛 果然,不多不少二十年后,法国人民遇到了大麻烦。希特勒为了羞辱法国,特指定在1918年德国投降的同一地点的同一节火车车厢里让法国签字投降。 1919年7月28日预言 日本与德国将会危祸世界 毛泽东以其神奇的观察力洞悉日、德“奸情”,提前近20年预言“轴心国”的两大法西斯魔王将会勾结在一起,危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印证了这一预言。 1933年11月预言 我们会失去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正值毛泽东“龙困浅滩”,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然而毛泽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为苏区和红军的安危献计献策。可惜当时中央未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2月12日预言 我们不能去湘西钻口袋 毛泽东是“口袋专家”,历来都是他布下“口袋”让蒋介石去钻,他怎么可能去钻蒋介石布下的“口袋”呢!刘伯承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1935年5月24日预言 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在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手下。蒋介石最崇拜曾国藩,处处模仿曾国藩。蒋介石要让“朱毛”变为“石达开第二”。毛泽东却率领红军突破重围走通了石达开没有走通之路。 1935年9月预言 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相信,一年之后,你们会回来的 毛泽东与张国焘,都是出席了“中共一大”的中共元老。他们在长征路上会合后又分道扬镳。张国焘的分裂使得毛泽东在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之后,却进入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1936年10月9日,红军三方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936年7月15日预言 希特勒将在欧洲发动侵略 1921年7月,当希特勒成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元首,开始发迹的时候,毛泽东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936年上半年,希特勒派了小股兵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并参加武装干涉西班牙。此时尚未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希特勒小试牛刀,而毛泽东早已洞悉其奸。 1936年7月15日预言 中国取得独立之后,可能大规模引进外资 新中国建立后获得的第一笔“外资”是苏联政府提供的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后来中国人为偿还外债而勒紧裤带。毛泽东的英明预见是由邓小平来实现的,到199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1938年5月预言 中国的抗战要打七八年 据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果然,八年艰苦奋战才迫使日本投降。 1938年10月预言 张伯伦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战前夕,英国首相“绥靖大师”张伯伦,企图以政治家的理性和商人的自私自利来对付战争狂人希特勒。张伯伦搬起的石头,不是打在苏联人的头上,而是砸在他自己的脚上,甚至要了他的政治生命。 1939年9月23日预言 罗斯福将会使美国参加二战 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提前两年多时间预见了美国将会参加二战,这对坚定中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念是有重要意义的。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诺曼底登陆,美军与德军直面交锋。 1940年3月16日预言 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 7年后,毛泽东派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奠定全国战场的胜局。鹿死谁手,终见分晓。 1942年7月2日预言 有了第二战场,就能够在一年之内打败德国 毛泽东在1942年预见到:只要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则打败德国只需一年时间。因为第二战场延至1944年6月开辟,德国也就苟延至1945年5月才被打败。 1945年5月预言 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 抗战结束后的国共两党,已成一山二虎之势。1946年6月,《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都被撕毁,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预见的局面终于出现了。 1945年8月13日预言 核战争打不起来 当美国人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一星期后,毛泽东就断言:原子弹不能解决战争。此后,毛泽东在与斯特朗、斯诺等人谈话时,多次阐述了核战争打不起来,人类有能力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的思想。时至今日,全世界也只有日本遭受了原子弹的袭击。 1946年12月9日预言 香港问题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从四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已形成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甚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充分尊重港澳地区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协商,用和平过渡的方式来解决。如今港、澳的顺利回归,应验了这些英明预见。 1949年3月预言 有些共产党人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1952年2月10日,刘青山、张子善倒在正义的枪口下。枪声穿过数十载时空,反腐倡廉至今依然任重道远。 1949年9月预言 美国可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 毛泽东以“文化大革命”作为防止和平演变的基本手段,误入了歧途。但在毛泽东身后十余年间,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事实面前,人们又不能不叹服毛泽东的远见。 1955年1月15日预言 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并未深入研究物理学的毛泽东,神奇地预言了二十年后高能物理学的发展趋势。1978年,在夏威夷举行的第七届世界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将基本粒子命为“毛粒子”。 1956年6月预言 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规划了长江三峡,但他有生之年未能亲见“高峡出平湖”。1992年4月3日15时20分,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压倒优势的赞成票,表决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如今,三峡水库已成功蓄水,三峡工程进入建设高潮。 1958年6月21日预言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 1960年,当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时,一些外国人曾经断言“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此后,中国不但有了原子弹,而且生产出氢弹、中子弹…… 当毛泽东的预期目标全部实现时,他轻松地“表扬”赫鲁晓夫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以示感谢!” 1958年9月5日预言 戴高乐上台也有好处,他喜欢跟英美闹别扭 戴高乐经常为法国的海外殖民政策辩护,也是冷战的积极推动者,因此,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政局的变化,将导致整个欧洲向右转。毛泽东不这样看。他力排众议,断言:戴高乐上台将推动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使欧洲摆脱美国。历史的发展很快就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 1962年1月30日预言 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需要100多年时间 “大跃进”并不是毛泽东个人一时心血来潮、忽发奇想,而是当时全国上下急于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产物。毛泽东在预言中国经济建设速度时犯过许多错误。但他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预计的发展速度,与第二代领导人制订的“三步走”战略非常吻合。 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岗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下山的时候,毛主席大声地对他们说:“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毛主席还说过:“事情不是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
个人分类: 转贴|14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药物科学家保罗•詹森
热度 1 liuyingxiang 2012-5-5 11:10
Paul Janssen于1926年9月12日出生于比利时的蒂伦豪特,他是父亲Jan Constant Janssen 医生和母亲Margriet Fleerackers的长子。他的父母不曾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知名的药物科学家。 他进入比利时蒂伦豪特Jesuit St-Jozefcollege的中学求学,在那里,他决定跟随他父亲Jan Constant Janssen 的脚步成为一名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Paul Janssen在比利时 Namur 市Facultés universitaires Notre-Dame de la Paix (FUNDP)学习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然后Paul Janssen在列文Catholic大学和Ghent大学学习医学。1951年,Paul Janssen以医学“优等生”的成绩从Ghent大学毕业。 服兵役期间,他曾在德国Cologne大学J.Schuller药理学研究所的舒勒工作直到1952年。之后他回到比利时,在Ghent大学Corneille Heymans教授的药理学和治疗学研究所兼职工作,Heymans教授还是193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1953年,Paul Janssen从他的父亲Constant Janssen那里贷款50000比利时法郎开始创业,他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室。同年,他发现了他的第一个药物氨布醋胺(ambucetamide),这个解痉药对缓解月经疼痛特别有效。 1956年,Paul Janssen用研究R79型化合物的论文获得高等教育药理学专业教学证书。然后他离开了学校,在1956年成立公司,也就是后来全球知名的拥有20000名员工的比利时Janssen制药公司。1957年,他娶Dora Arts为妻。 1958年2月11日,他制备了氟哌啶醇,取得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大突破。 Paul Janssen和他的团队发展芬太尼家族药物和许多其他强效镇痛药,例如氟哌利多和依托咪酯,为麻醉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开发了用于治疗腹泻的地芬诺酯,这个药物甚至进入太空,并在阿波罗计划中使用。 1985年,他的Janssen制药公司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合资医药企业的西方制药公司,即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他在1995年与Paul Lewi一起成立了分子设计中心,在那里他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搜寻治疗艾滋病的候选分子。在一篇题目为“Drug Design with Dr. Paul Janssen”的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合作,那里特别提到动物疼痛模型--热板法就是Paul Janssen最先建立的,它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药理学实验的标准模型。 Paul Janssen和Janssen制药公司科学家一共发现了超过80种新药!他的四个药物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这绝对是一个世界纪录。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大多数的药物为人类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被用来治疗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和胃肠道疾病。他一生被授予超过80个医学奖和22个荣誉博士学位。在1990年,詹森被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封为爵士。 2003年,Paul Janssen在意大利罗马出席一项庆典活动期间不幸逝世。 Drug Design with Dr. Paul Janssen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6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103岁男子离世留下658子孙
热度 1 lzxun123 2012-4-27 18:35
看了下面这则消息,我再一次感叹,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如果世界上百分之一的男性被允许也能够如此高产,地球会呻吟吗? 估计许多喜欢儿孙满堂文化的中国人看到这项吉尼斯纪录,会顿时歆羡之意,心想如果他“有幸”出生在乌干达也许也能创造如此骄人的辉煌。 深圳特区报讯 据合众社报道,日前乌干达一名103岁的男子在留下158个子女和500个孙辈后溘然长逝。   合众社引用乌干达媒体报道说,这位叫杰克的村民曾有过20名妻子。他最年长的子女为60岁,而最年轻者则为15岁。   根据杰克的一名儿子介绍,他父亲的子女数量为乌干达国内之最。他还说,父亲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变得富有,但后来由于国内战乱家财散尽,生活又变得艰难起来。他还说自己的22个兄弟死于内战,其中三人曾服务于军队,分别担任上尉、陆军中士和中尉。目前,杰克的妻子和其他孩子仍住在他留下的房子里。   (吴炎 编译)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注意:德国的希特勒主义要从潘多拉的盒子里爬出来
热度 4 laserdai 2012-4-26 18:26
这篇博文太政治了,希望不被删除。 先不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单说 1929年的严重世界经济危机 ,造成 大萧条时代 ,西方各国都极度痛苦,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实行了黄金没收制度 ,实质上就是法西斯主义,依然不能挽救美国,欧洲痛苦不堪,于是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抓住这个机会,坐山观虎斗,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作交易和贸易,垫厚了家底,因此挺过了这个大难关,最后局势明朗了,于是参战。 鹬蚌相争,美国得利 ,因此战后控制了西欧和日本,成就美利坚帝国的一片大业,直到2008年开始才逐步下坡,这是借坡下驴。 回头看欧洲的德国,一战之后成了民主国家( 魏玛共和国 ),非常短暂,由于1929经济危机带来的极度痛苦,于是打回到了极端专制时代, 希特勒 上台,纳粹主义雄起,最后是二次大战。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08经济危机,现在看来是步1929危机的后尘,到2012还看不到任何起色,只是看得清楚,欧猪五国没有最差,还要更差。加上世界政治格局也在变乱,最近中东国家的战乱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南海那边好像背后有推手想挑起事端,所以整个世界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篇博文如果科学网站安全并且编辑不删,就永远呆在这里,等待事实验证。 此时此刻,德国也出现了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民粹主义,其实是纳粹主义开始真正抬头,要从 潘多拉的盒子 里面爬出来了,代表性的标志就是: 德文版《我的奋斗》即将出版发行 新闻报导说:德国巴伐利亚州计划在2015年出版德国前纳粹领导人希特勒的回忆录《 我的奋斗 》,这本书的版权将在这一年的年底到期。 二次大战后美国主导西方格局,和英国法国等一起严格控制德国的纳粹主义,防止其抬头,部分德国人也彻底反省,抵制纳粹。虽然,按照德国现有的法律是不能禁止这本回忆录的出版,但是,希特勒的家乡,巴伐利亚州从1945年以来一直利用版权规则阻止德文版《我的奋斗》的发行。 在2015年年底希特勒去世70周年之后,有关的版权限制将不再有效。因此,巴伐利亚州政府选择在2015年年底版权到期之前出版《我的奋斗》。也就是说,给希特勒主义的复活做好了铺垫。 这本书“枯燥无味”? 巴伐利亚州政府说,他们准备出版一个 学生版的《我的奋斗》 ,这个版本会附加一个批评评论。这很明显,从学生做起,普及德意志本本主义。 希特勒是在1924年撰写《我的奋斗》的,当时他正因为企图发动政变而在监狱服刑。 德文版《我的奋斗》在二战结束前的销量高达1000万册,纳粹在1933年上台之后曾把这本书作为礼品赠送给新婚夫妇。《我的奋斗》德文版在二战结束后销声匿迹,但是翻译版本仍可找到,互联网上也能得到这本书。咱大街的地摊上中文版也不难找到。 这本书以自传体描写,充满政治和种族主义的言论,勾画了纳粹理念的核心内容。 但是, 有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枯燥无味,据说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包括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老墨当然不服气希特勒。 巴伐利亚州政府官员说,他们之所以决定出版《我的奋斗》,是为了消除它的神秘性,显示它的荒谬内容,并且显示这些危险的想法给世界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表面的借口很好听,私下的打算就很少人知道了。 相关阅读: 德文版《我的奋斗》即将出版发行—— 北京国安吧 , http://tieba.baidu.com/p/1553296405 http://tieba.baidu.com/p/1552826330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319 次阅读|13 个评论
遵循自然规律的知识、技术才对人类有益
luoxc 2012-4-17 14:30
什么是科学,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技术、知识,才能叫科学。 违反自然两条基本规律:物质链和生物链的,必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生物技术,二战是德国和日本绝对领先,是德国的奥斯维辛、日本的731为灭绝劣等种族而“完善”的技术。二战后这批技术骨干到了美国,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但这批人的民族意识特强,且恨透了美国人!不能排除他们利用美国1%资本的贪婪,企图用生物技术灭绝美国,以报两次世界大战之仇。 为什么制造业的关键研发部门放到国外,需要的高新技术出大价钱都买不到,而生物技术反而出资资助我!?我们中华民族千万不要跟着去当替死鬼! 目前,国外所有的生物技术都是在没有可靠的系统理论支持下进行的,肯定是可以作为生物武器对别国发动生物战的。实际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 我已经证明,人类不可能找到可靠的系统理论支持生物实验技术,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物实验技术的所谓“成果”:转基因、克隆、人造生命…,都将给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灭亡! 因此,我坚决、彻底反对所有破坏生态链的生物工程制品上市场!更不允许此类制品申请专利!! 生物实验可以搞,但应如罗援将军建议,作为预防生物战的国家安全战略技术,投入巨资进行。 罗祥存 2012.4.17
个人分类: 转基因生物|4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警惕“庞氏骗局”
limingyang 2012-3-14 13:47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1882-1949)的人, 他是一个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包括油漆工,一心想发大财。他曾经在加拿大因伪造罪而坐过牢,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齐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齐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 经济学中就直接有Ponzi-game-condition, 只要把债务放在无限远期,债务就变成了净利润了。 数学上可以写成limit_{s rightarrow infinite} exp{-R(s)} K(s) = 0,其中s是时期,K(s)是s时刻的资本存量。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齐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齐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专家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齐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齐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齐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齐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齐的投资骗术时,庞齐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齐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齐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齐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齐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1878-1949)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傻子一样变成庞齐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齐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齐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齐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情人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齐的投资骗术时,庞齐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齐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齐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庞齐被判处5年刑期。出狱后,他又干了几件类似的勾当,因而蹲了更长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齐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齐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个人分类: 社会道德|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制针业
zlhua 2012-3-12 19:17
大阳镇手工制针业始自于明嘉靖年或嘉靖年以前,到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止。前后长达三个多世纪,明朝末年,清朝中期是大阳手工制针业的鼎盛期,直接影响着这一方的经济、文化和冶铁业。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手工制针工艺,据说有72道工序,一般是由经营针行的购进钢丝剪断,扎把送交家庭手工业者逐户加工,各执一艺,流水作业,最后仍转回针行包装出售。从钢丝到成品,非一家和数家可单作独揽。所以逐渐在大阳村形成了家家户户投入,家无剩余劳力,妇孺皆可劳作的繁荣景象。有《卖针歌》唱道:“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 史料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斯顿·丘吉尔:健康的公民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热度 1 liuyingxiang 2012-3-3 13:57
温斯顿·丘吉尔:健康的公民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Healthy citizens are the greatest asset any country can hav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
yufree 2012-2-2 00:37
今天就要返京了,这本书也刚好读完,看了下笔记大约4w字,其中不少观点也有重复,不过本来想的就是边看边写,成为现在的状况倒也正常,接下来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编。但需要提前声明的是一般由于距离现在较近的历史史实并不一定得到充分的公开,而50年或者更长时间后政府才会公开相关资料,加上观察者自己的问题,有时很难给一个近期发生的事件定性例如伊拉克战争或金二去世,所以对于近期发生的事作者所言可能会有偏误,这也是存在于现在新闻报道中最严重的问题——撰稿人总会用先验的观点来评判一些事件,当然,这里只是说明存在问题,目前能避免这种问题的方法似乎还不存在,但抱有质疑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一编的时段中的确是明确了西方的优势,从这一编开始,我们将看到这种优势是如何消失,又是被什么所替代。先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史实不多陈述,先看下作者对其根源的分析。文中有五个重要背景因素,但究其本质主要是列强间的竞争关系与民族主义的兴起,这里单列了一个关于不可逆军事时间表的原因,这一点参考雪崩效应理解,有些决定如宣战或全国动员,一旦发动就会牵扯大量的人员资源流动,这一过程事实上不可逆。那么如何去看竞争关系与民族主义呢?竞争,也就是经济上的矛盾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不用解释了,民族主义则是以对民族自决的政治要求体现的,这种要求很容易发展成极端的政治主张,事实上,极端事件的造成包括一战与今天的中东问题都是有民族主义渊源的,这种主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将杀人变成“合理”的进而激化矛盾。其实,并不是说民族精神不能存在,只是其煽动性及其后果都是难以预料的。一战就是因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引发的,其实对于西方列强,如果没有利益冲突,这种少数民族的过激行为在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间进行外交妥协是存在可能的,但背后的德国与俄国却把这作为了一种机会引发了战争并迅速将战火烧到了西线,但这不是运动战的年代,以防御武器为主的一战西线很快就演变成了消耗战,而东线也出现了俄国的退却,时至1917,战争已让交战国国民苦不堪言,也正是这一年爆发了俄国的两次革命,第一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俄国人关于和平与土地的需求,这时候苏维埃却明确承诺了这两点,这使得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在我们的史书里有着很高的评价,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一革命可能更多是反映了俄国人民对和平与土地的迫切需求,因为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同德国签署的《布里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事实上是割让了俄国大片的土地给德国来换取和平,这种方式似乎很眼熟吧。1917年另一件事就是美国参战,这件事也不能仅仅用美国反对侵略来解释,毕竟法国人英国人赊了不少物资,要是他们败了美国也得破产不少大企业。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介入是战争力量发生了质的改变,同盟国迅速的就垮台了。战后我们比较熟的是巴黎和会,但一战更重要的是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的两项基本职能——维护和平与关心国际范围的卫生、社会、经济及人道问题中第二项的作用发挥更明显,而更重要的第一项,如同现在的联合国,经常被大国忽视。一战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中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虽然一开始是应用在欧洲境内,但其精神则传达到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这种精神连同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理想,一同主导了很多非欧国家的民族运动。仅从结果上看,似乎欧洲的霸权主义在战后被加强了,因为战争将中东一些民族国家变成了欧洲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欧洲的经济被严重打击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渔利不少,就欧洲内部而言其对自身政治制度的怀疑也因十月革命而加强了。总之,一战为后续的殖民地独立埋下了思想的种子。而一战后不久那些殖民地当地人便开始了反抗列强的活动。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这种反抗的胜利归因于民族精神的觉醒,一个民族自决的口号是需要有人认同才能起作用的,更直接的是,即便你所有人民都认同了没有相应列强的妥协或衰弱也无法完成。这里我们看到了土耳其、中东、印度及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但有运动不代表成功,很多国家主权上独立了但经济上没独立还是白搭,你当然可以通过关税或政策来保护民族产业,但看看当今的朝鲜你就明白这要付出的代价是怎样的了。 1929年以前的欧洲 在这个时间段里,社会主义成了欧洲的主角。从一开始,社会主义俄国就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来对付反革命与外来干涉,而按照马克思所言,这种社会主义革命是要在多国同时爆发的,所以德国就成了社会主义传播的关键,但结果却是产生了资产阶级的魏玛共和国,原因自然可以从德国与俄国或中国的差别中找,看一看社会主义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工人与农民都有着迫切的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工人被剥削,农民无土地,但德国就不太一样了,德国的工人阶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都还不错,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这就注定他们更容易接受社会改革而不是革命。其实想想看,大多数的国民只要不是过的太苦或者愿望太强烈,都会更多的期待社会改革的。但在相对贫穷的中欧其他国家,革命总是反反复复,几个上台政党上了台就脱离群众,结果是出现了倒退,民主没出现,独裁倒符合了民众急切的心情而成为主要选择。在多种多样的独裁形式中一种新的体制登上历史舞台——法西斯主义。细看法西斯的宣传口号你会发现它融合了社会主义、民粹主义与一党独大,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意大利。今天我们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法西斯是罪恶的,但需要始终明确的是为什么一种后来被证明错误的制度会有市场,甚至影响世界。*污蔑敌人就是贬低自己*。再看看西欧,西欧则因为经济问题陷入了失业与自由主义衰落的状态,这点不难理解,*经济繁荣会掩盖内部矛盾,一旦经济衰退,内部矛盾必然激化*,从这点上看,现在的天朝并没走出这个圈子。但到了1929,伴随《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似乎一个和平的年代到来了,一切都在走向正常。 五年计划与大萧条 1929,这一年的经济危机是两次世界大战间重要的分界线,而要搞清其意义就不得不讨论苏联的五年计划。首先,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一种经济实验,起源于战时共产主义,由于战时共产主义过于忽略基层的感受,战争一结束列宁就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来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但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摒弃了新经济政策,代之以中央集权经济,其表现形式就是计划经济。这里我们看到苏联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为了将来而忍受现在贫困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其与农民之间联盟的破裂,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作者一厢情愿,至少在某神奇国度的历史书中就从没有类似的表述。同时,西方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这一危机与五年计划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不但西方的政治制度不靠谱,连经济制度也不太靠谱,这种失落感很快为希特勒把握,“经济上独立”,为本民族寻找“生存空间”成了流行的理论,正如后面看到的,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里需要记录的是生存空间这种提法,生存是第一法则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前面加上民族就显得有一种特别的排外性。按当前资源消耗的速度,我们迟早会面对由资源或环境问题造成的“生存空间”不足,到时会不会再次出现这种思想的复苏呢?事实上,这点无法避免,除非你打算让所有人放弃现有的舒适生活去降低资源消耗,否则总会有人为了更多的占有资源而侵犯别人的资源,或许科学技术与伦理会给我们第三种选择(这可能最乐观),但这也是政治上最不靠谱的选择,政治家都是短视的,他们只有最快的迎合民众才能保全自己的政治生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929-1939 这是一个走向战争的时期,在这一时段,日本入侵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德国电话接管奥地利……所有这一切发生的很不自然,为什么不自然?这么多的违反国联和平原则的战争怎么就没受到所谓文明一方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干涉呢?实际上都有干涉,但他们并不关心受害者,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要受损,他们都忙着跟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里面也有苏联老大哥的身影,他们从一开始就宣布了中立,包括法西斯的起源地——意大利。关于苏联,其实我们的历史书写的很客气了,不过稍微反思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波兰被入侵苏联竟然没动静?类似的反思会有很多,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历史的阅读上会忽略一些国家的空白时间,也许你会说可能空白时间没多少意义,但自从全球被贸易联系到一切,每一个国际事件都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没有任何表态也是一种表态* ,这种表态在国际事务上更可怕。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 这段历史实际都很熟了,这里就列举一些不熟的史实与作者的一些观点作为笔记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广泛采用了机动部队,这使得一战时期的防守优于进攻的思路被进攻优于防守的思路替代; 苏联参与了波兰灭亡后的瓜分活动并扩大了自己在波罗的海的影响力; 法国马其诺防线对应了德国齐格菲防线; 空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是二战的较大转折点之一; 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在开始阶段得到了当地苏联人民的支持,这得问问苏联的一些侵犯个人利益的政策; 斯大林主义在残暴程度上败给了德国种族主义分子,他们把杀人当成产业来做了; 1942年轴心国的表现可以用基本胜利来形容; 1943年墨索里尼垮台并进了监狱,但德国人把他救了出来并组建了一个傀儡政权; 二战对欧洲与亚洲的旧秩序破坏严重,其留下的权力真空部分造就了殖民地革命与冷战; 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很大程度受西方国家当初胡乱许诺的影响,巴勒斯坦就深受其害,希腊也是如此; 苏联人1943年解散了共产国际来加强与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 联合国实际跟国联的待遇差不多,搞国际非政治合作还可以,维持和平得看大国心情; 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毛不愿接受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和这些计划以此为基础的官僚主义的个人统治而发动的,并且认为这是苏联停止援助的一个原因(请对照历史核实)。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作者的表述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核能、取代劳力的机器、航天科学、基因工程、信息革命、绿色革命等,其实这倒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现代社会苦难的来源,当然这也呼应了这本书开头提到的我们的技术进步要领先于我们明智使用技术的觉悟而造成的一些问题。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最看重的是信息革命,更直白的说就是互联网的出现。目前,是否会上网实际已经将两类人分开了,一类人拒绝信息交流,一类人欢迎信息交流。信息能否交流、交流的好不好实际上影响到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知识,我们只需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只是似乎就可以了,同样,信息时代也对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果不能适应较大的信息量就无法准确的判断与使用知识,而判断与使用知识的过程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这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也许不久我们就能看到答案。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段写的并不比天涯或猫扑的普及贴来的直白,简单说说吧。战后的经济最终发展到滞涨的一个内在原因是资本实现了一体化的全球生产,却没有实现全球消费,当然这跟次贷危机还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次贷危机是属于虚拟经济无法对应实体经济的表现,但总的来讲都是全球的剩余价值太多了跟实体经济循环不起来而金融行业却在做钱生钱的活,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吃不上饭。而且,目前*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一味的保守只会助长不满气氛的形成,到时候可能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第三世界的国家总是很容易取得政治上的胜利,但经济上却总是彻底失败,我们拥有大城市,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现代化思想,当然目前天朝还好点,有些亚非拉的兄弟就不好说什么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全球化,这是从第一次农业革命就注定的结果,交流与包容可能是不多的解决冲突方法中的一个。关于妇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妇女最大的受益可能是更好的避孕效果与受教育机会,这些都使妇女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然而,打着文化传统招牌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该何去何从并不是一两声呼吁就可以解决的。最后作者对这次技术革命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目前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太强了,但我们面对的挑战也都浮现出来了,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充分使用我们的大脑,让它适应现在这个世界,*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最后一节的启示充满了作者的美好期望,但愿吧。 =============================================================== 《全球通史》是一本富有启发意义的史书,其中观点未必经得起推敲,但一定有值得你思考的地方。 (完)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的厄尔尼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杨学祥 2012-1-31 08:06
2012 年的厄尔尼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杨学祥 1 不能忽视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 1999 年林振山等人提出日食造成的大气热环流机制: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拉尼娜的形成,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日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 12-24 个月的位相差。根据天文数据,预测 20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2011 年、 2015 年和 2018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表 1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 , 1999 )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 i R 1 R 2 预测(实况) 1994-11-03 -36 南中纬 1 2 8 1995-04-29 -6 北赤道 -1 1995-10-24 10 南赤道 -1 -2 0 (拉尼娜事件) 1996-04-17 p 南极区 3 1996-10-12 p 北极区 3 6 4 1997-03-09 p 北极区 3 1997-09-01 p 南极区 3 6 12 (极强厄尔尼诺) 1998-02-26 6 北赤道 -1 1998-08-22 -4 南赤道 -1 -2 4 (极强拉尼娜事件) 1999-02-16 -41 中纬 1 1999-08-11 46 中纬 1 2 0 (极强拉尼娜事件) 2000-02-05 p 极区 3 2000-07-01 p 极区 3 2000-07-31 p 极区 3 (极强拉尼娜事件) 2000-12-25 p 极区 3 12 14 极强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1-06-21 -12 低纬 -1 2001-12-14 1 赤道 -2 -3 9 (极强拉尼娜事件) 2002-06-10 35 中纬 1 2002-12-04 -40 中纬 1 2 -1 (弱厄尔尼诺) 2003-05-31 60 高纬 1.5 2003-11-23 -51 中纬 1 2.5 4.5 2004-04-19 p 极区 3 2004-10-14 p 极区 3 6 8.5 2005-04-08 -16 低纬 -1 2005-10-03 18 低纬 -1 -2 4 弱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6-03-29 29 中纬 1 2006-09-22 -27 中纬 1 2 0 (弱厄尔尼诺) 2007-03-19 p 极区 3 2007-09-11 p 极区 3 6 8 (拉尼娜) 2008-02-07 p 极区 3 2008-08-01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9-01-26 -26 中纬 1 2009-07-22 25 中纬 1 2 8 (厄尔尼诺事件) 2010-01-15 3 赤道 -1 2010-07-11 -22 中纬 1 0 2 (强拉尼娜事件) 2011-01-04 p 极区 3 2011-06-01 p 极区 3 2011-07-01 -64 高纬 1.5(弱拉尼娜事件) 2011-11-25 p 极区 3 10.5 10.5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12-05-20 49 高纬 1.5 2012-11-13 -41 中纬 1 2.5 2013-05-10 2 赤道 -1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拉尼娜事件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拉尼娜事件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注:原文表的数据从 1948 年开始。 统计规律表明,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小于 -1 将发生拉尼娜事件;大于 10 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林振山等人根据计算结果预测, 2005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 2008 、 2011 、 2015 年发生较强的厄尔尼诺, 2018 年发生极强的厄尔尼诺,误差在 1-2 年。我们预测, 2005 、 2010 、 2013 、 2016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实际的情况是, 2000 年没有发生极强厄尔尼诺事件, 2002 年和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9 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预测年份在估计的误差范围之内。 2007 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0 年和 2011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在预测的误差范围之内。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增强拉尼娜事件,减弱厄尔尼诺事件,使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比预测后延 1-2 年,强度减弱;使拉尼娜事件逐渐加强,并在当年发生,时间延长。根据这一规律,原来预测的厄尔尼诺年 2011 、 2015 、 2018 年可能后延到 2012 、 2016 、 2019 年,而 2013 、 2016 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当年发生。 2 2012 年厄尔尼诺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都会给中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如 1954 、 1957 、 1964 、 1969 、 1972 、 1976 、 1977 、 2008 、 2010 年。 频繁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将导致强震频发。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 ( 峰年 ) ,流感爆发强度大,成为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发; 1900 年和 1977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小值年 ( 谷年 ) ,流感爆发强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计。 上述研究表明,在 1918-1919 年流感爆发之前,从 1911 , 1914 ,到 1916-1917 年,流感病毒已经开实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1918-1919 年只是大面积爆发而已。这一爆发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营中,战争给与流感病毒以大面积流行传播的条件。 1913 年是太阳黑子低值年, 1917 年是太阳黑子高值年, 1916-1917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18-191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暴发。 前 6 次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在前两次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 2000-2030 年全球又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9 年的流感大流行已经拉开了本周期 3 次大流行的序幕。 2009 年是出乎意料的太阳黑子低值年, 2013 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值年, 2010-2011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12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依据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统计特征, 2009 年流感大流行可能是前兆,更大规模的爆发可能在 2012-2013 年。 2013 年可能是太阳黑子活动峰年,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2016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5-2016 年也有增强流感爆发强度的可能。 3 汲取历史的教训:天灾和人祸造就 1918 年大灾难 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死亡者一千多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 1918-1919 一场流感的爆发夺去了 2000 万到 4000 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 1918 年流感。 如果在 2012-2016 年期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将造成比 1918-1918 年更悲惨的人间悲剧。 1918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敲响了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战争创造了流感大流行的人为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2. LIN Zhen-shan. The phase relation between accumulative effect of solar eclipse and El Nino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999, 35 (6): 777 - 779. 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272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1918-1919年流感爆发的启示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30 15:39
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 1918-1919 年流感爆发的启示 杨学祥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 ( 峰年 ) ,流感爆发强度大,成为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发; 1900 年和 1977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小值年 ( 谷年 ) ,流感爆发强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58131 1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处于大动乱、大改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当时西班牙为中立国,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称之为西班牙流感。由于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发生在 1918 年故也称之为 1918 年流感。   这次流感是 1918 年 2 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 3 个城市→ 3 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 4 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 5 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 6 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 1919 年 1 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本次流感共有三个流行波: 1918 年 4 ~ 7 月为第一波,首发在法国前线,在美、法军队中爆发,当时也叫三日热,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很快播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同年 7 ~ 11 月为第二波,席卷欧、美、亚、非各大洲,症状重,病死率高,如法国第一波病死率为 0.12% ,而第二波为 7.7% ; 1919 年 1 ~ 5 月为第三波,流行程度轻,时间短。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 5 亿以上,发病率约 20% ~ 40% ,死亡人数达 4 千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死亡呈“ W ”型,年龄分布:≥ 70 岁老年人, 20 ~ 40 岁, 5 岁以下儿童,以青壮年为主。   美国死亡人数 50 万,仅 10 月 10 日费城 759 人死于流感;西班牙 800 万人患病,包括国王阿方索三世在内,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英国乔治五世也未幸免,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亡达 20 万,皇家舰队三周无法入海,影响作战;印度孟买死亡 700 万;一些因纽特人村遭受灭顶之灾,有一村 80 人死于流感 73 人; 20% 的西萨摩亚人死于流感。许多国家尸体堆山;加拿大渥太华有轨电车没有乘客;学校,歌舞剧院,电影院无灯光,游泳池和保龄球馆空无一人;南非一个小镇由于缺乏棺木,毯子裹尸体草草下葬,白天满街出殡,夜晚救护车穿梭。    1918 年西班牙流感也波及中国, 3 月始自广州直至东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广泛,北平警察患病过半,哈尔滨 40% 人被感染,学校停课,商店歇业。上海也出现过两个流行波。   然而关于西班牙流感从何而来?为何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此高?为何主要侵袭青壮年人群?等一系列问题困惑了人们将近一个世纪,只到今年 10 月 5 日,科学家研究发现, 1918 年导致许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种禽流感。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 报道,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曾在 1918-1919 年导致 5000 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说,他们已经找到 1918 年病毒与现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 H5N1 的共同的基因变异。美国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他们已经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 1918 年的病毒。他们发现的一些基因密码将有助于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出预报和准备。 http://news.dayoo.com/society/gb/content/2005-10/26/content_2273170.htm 2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新发现   虽然早先的估计数据显示,此次流感大流行共导致了全球 2000 万至 4000 万人死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有更多的人在此次流感大流行中丧生。如此规模的流感如若发生在今天,则相应的死亡人数将达到 1.75 亿至 3.50 亿。   此次流感大流行始于 1918 年春天,以一轮相对较为温和的 " 前驱 " 波出现。在此期间 , 欧洲和美国相继报告暴发流感疫情,疫情主要集中在新征入伍、拟奔赴欧洲战场的新兵集训营中。   许多研究者认为,造成此次流感大流行的流感毒株源于美国 ( 可能是堪萨斯州的农村 ) ,然后再传播至法国,继而蔓延至整个欧洲。但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早在 1918 年 2 月 , 该毒株可能已经在大西洋沿岸的美国中部各州流行。还有一种说法是,法国军营 1916-1917 年间曾暴发过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是发绀,而发绀也是 " 西班牙流感 " 感染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此次暴发也可能为 H1N1 感染,并且是 " 西班牙流感 " 的前体。 http://bbs.yygr.cn/archiver/?tid-7305.html 香港和美国的研究者发现,早在疫情爆发前的数年里,导致上世纪几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已经以几乎完整的形态传播开来。 研究者发现,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导致 1918 到 1919 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 H1N1 病毒并非直接来自禽类,而在大流行爆发之前,该病毒就早已在猪和人之间传播开来了。 因有关当前新流感发生前动物身上病毒的研究较少,这份研究成果十分重要。来自香港大学和美国圣犹大儿童医院的研究者认为,对病毒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助于监控当前的疫情。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刊》上。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家管轶和研究团队称,导致 1918 年和 1957 年这两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在疫情爆发前就已经历了至少两轮基因重组。病毒基因重组发生于人或动物同时感染了两种病毒菌株时。 管轶说:“人们以前不知道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怎麽传播的……这项研究让我们对病毒的演变和疫情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研究还发现, 1918 年病毒基因可能早在 1911 年就在猪和人类身上传播,但它不大可能是从禽类直接传播给人的。(完)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59820090714 3 1918-1919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启示:天灾与人祸 研究还发现, 1918 年病毒基因可能早在 1911 年就在猪和人类身上传播。法国军营 1916-1917 年间曾暴发过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是发绀,而发绀也是 1918 年 " 西班牙流感 " 感染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此次暴发也可能为 H1N1 感染,并且是 " 西班牙流感 " 的前体。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1N1 和 H2N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 ( 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 ) 。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 ( 第六次世界流行 ) 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1N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 ( 第三次世界流行 ) ,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 上述研究表明,在 1918-1919 年流感爆发之前,从 1911 , 1914 ,到 1916-1917 年,流感病毒已经开实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1918-1919 年只是大面积爆发而已。这一爆发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营中,战争给与流感病毒以大面积流行传播的条件。 1913 年是太阳黑子低值年, 1917 年是太阳黑子高值年, 1916-1917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18-191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暴发。 前 6 次世界流感大流行发生在前两次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 2000-2030 年全球又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9 年的流感大流行已经拉开了本周期 3 次大流行的序幕。 2009 年是出乎意料的太阳黑子低值年, 2013 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值年, 2010-2011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12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依据 1918-1919 年流感大流行的统计特征, 2009 年流感大流行可能是前兆,更大规模的爆发可能在 2012-2013 年。 如果在这期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将造成比 1918-1918 年更悲惨的人间悲剧。 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者一千多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 1918-1919 一场流感的爆发夺去了 2000 万到 4000 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 1918 年流感。 1918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敲响了天灾与人祸的世纪警钟:战争创造了流感大流行的人为条件!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热度 4 bioysy 2012-1-30 13:44
原文网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69/39/5_1.html 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战略部 在盲目自恋者看来,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尾随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正在加速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衰落。而实际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传统贵族国家集团看到了新兴国家替代自己统治地位的发展趋势根本无法用正常手段加以阻止时,旨在于颠覆首领中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必然来临了。 鉴于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发动者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使当前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不得不考虑放弃希特勒的直接领土夺取、血睲杀戮的愚蠢做法,而是采取暗战的形式,把战争的动机隐藏起来,用毛泽东发明的“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利用时空差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法,将敌对势力在空间上隔离,在时间上错开,先擒诸侯,再取大王,目标直指中国,最迟不超过本世纪20年代灭掉中国。 在白宫的地下室里,美国暗战的绝密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在此之前,已经拿下了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很快就会拿下叙利亚、伊朗,之后还会拿下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在这个过程中离间中国的友好国家,利用国内矛盾改变俄罗斯颜色和积极的对华政策,胁迫巴基斯坦偏离中国,唆使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趁火打劫,挑拨巴西等国隔岸观火,再对中国进行石油禁运,最后就是肢解中国了。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由濒临垂死的美国发动,欧洲跟随的一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分隔开、打完一仗再打一仗、温水煮青蛙式的、局部硝烟顺序解决、让最后的对手在最后一刻才明白的战争。 一、美国为什么要将目标指向中国? 中美关系是什么关系?不同政治立场的派别各有不同的解读,大略可分为三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是西方老牌工业国的代表,中国则是新兴工业国的代表。左派认为:二者是社会主义老大和资本主义老大的对峙。右派认为:二者的区别是集权国家与民主国家的不同。 纵观历史,这三种观点都未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美中关系的实质是一个盘踞在人类社会顶端的贵族化国家与迅速强大起来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至于中国选择什么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无关大局,只要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就必然成为美国要摧毁的目标,就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与社会制度无关一样。因此,美国并不期望用民主制度来改造中国,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咄咄逼人的中华民族打压下去,民主的叫嚣仅仅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手段。 当今世界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它们是人类社会的贵族和统治者,现有的世界秩序就是由这些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欧美国家从事最高端的社会分工,它们创造知识、它们垄断科学、它们制定规则、它们决定其它国家的生死存亡。按照这个秩序,其它国家和民族都只能匍伏在它们的脚下,从事低端制造、廉价服务和提供资源。在这个秩序中,只能允许中国爬升到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用廉价劳动力为贵族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中国超越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是对贵族国家的挑战。 是欧洲国家创造了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并把这种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形成了被普遍承认的全球秩序。但中国的崛起却来源于不同的文明,对欧美国家来说,就如同是异端的重新抬头,就和波斯复兴、阿拉伯复兴一样,都被看成是洪水猛兽,一旦成长为世界的一极,原有的国际秩序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中,是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的。 按照中国领导人的想法,我们自己发展自己,和平崛起,不去得罪别人,与美国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应该可以相安无事。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对美国而言就是一场零和游戏。一个地球容不得二主,中国强大了,美国就必然死亡。 任何一个战略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即使是和平崛起,也会在事实上造成美国的衰落、溃败甚至解体。这是因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霸权息息相关,美国的生存方式并不依赖本国民众的劳动效率和一般性的国际交换,而是依赖于霸权下的国际掠夺。一旦失去了全球老大的霸权地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将丧失,美国民众赖依生存的基础就会彻底跨掉,美国号令天下的生存方式将不复存在,这对习惯了靠掠夺全世界财富而骄奢淫逸的美国来说,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中国的崛起在主观上不去招惹美国,但在客观上也将成为美国生存方式的终结者,鉴于此,不管中国如何向美国示好,也不能阻止美国为其核心利益而灭掉中国的决心。 二、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怎样才能不招惹美国和其它西方列强呢?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成为例外,就是中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只当老二,跟随美国共主全球。这也是美国统治者曾经热烈追求的目标——中美的双赢游戏。 而这个游戏必须遵循美国制定的如下规则:(1)中国必须服从美国的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和政治霸权。甘当老二,成为全球黑社会老大的帮凶。(2)按照美国的理想去统治世界,与美国一起去扳倒伊朗、朝鲜、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刺头国家。(3)尊重和维持美国科技大国的地位,协助美国转型为知识产品全球核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也会协助中国成为物质产品和制造业的全球核心。(4)这样就可形成美国为第一层级,中国、欧洲、日本和其它发达国家为第二层级,新兴经济体为第三层级,剩余国家为第四层级的世界秩序。 如果中国同意美国未来世界秩序的安排,不管欧洲、日本、俄罗斯如何反对,中美双雄共主世界的计划都不可阻挡,因为只要中美两国达成一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反对力量都不堪一击,包括曾经被美国政府资助的中国国内带路党也会被他们的主子无情出卖。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只要能与中国实现双赢,他们还可以统治世界100年!至于那些用钱豢养的走狗,是烹是宰都无所谓了。 但是,当美国手下的老二,并不能使中国获得永久的安全,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按照美国的承诺,这条路线可以给中国50年左右的国际生存安全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中。如果把和平和发展设定为我们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条道路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条道路的安全性是以中美之间的约定为前提的,但约定本身并不能排除毁约的风险,更不能排除期限过后的扼杀阴谋。美国的政党轮替制度增加了双边约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中国同意甘当老二,成为与美国的科技文明相匹配的制造业伙伴,跟随美国去肃清伊朗、朝鲜、中南美洲反美政权后,中国的战略屏障就不复存在,自己的武功也荒废了,对于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来说,只要为毁约付出的代价小于毁约带来的利益,它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美国回头来收拾中国就犹如探囊取物。更何况,让中国当老二,盎克鲁.撒克逊人的英国是咽不下这口恶气的,欧洲的贵族意识容不得中华民族与他们平起平坐,欧美国家一起对中国进行暗算是迟早的事,这条道路危机四伏,它虽然可以给中国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但绝对不是永久和平,蜜月过后就是卸磨杀驴!要选择这条为虎作伥的道路,其结果将与南宋政权同样自取灭亡。 还有一条道路是中国独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表达的决心。但是,目标的设计者过于天真了,他们认为只要中国谁也不招惹、谁也不得罪,就可以得到国际认同而和平发展了。他们完全不明白中华崛起在逻辑上就意味着对美国的宣战,中美之间你死我活的对决将不可避免!因此,当中华崛起作为战略目标时,当局是否作好了与霸权国家决一死战的准备?中华崛起绝对不是自己勤劳致富的小康过程,而是把昔日霸主掀翻在地、用新的全球规则代替旧规则的过程,是要和全球霸主进行博弈、决一雌雄的过程,如果连这一实质都看不到,所谓中华崛起就只是个美妙的梦想。 中国的崛起已经把国家命运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选择题前,第一种选择是中美合流,尊美为大,从短期看,可使中国成为全球的二爷,获得更大利益,但从长期看,却是一个欲擒故纵的陷阱。若中国为了与美国进行利益交换而背叛国际同盟,当美国在中国的配合下将不驯服的中小对手收拾干净后,最后要收拾的就是中国了,到那时,中国根本就不可能有反抗之力。因此,中美和谐新秩序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的灭亡,只不过在时间表上延迟30-50年罢了。 第二种选择是我行我素的独立发展,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美之间核心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必然把崛起的中国当作其霸权的终结者而进行阻击,全面对抗和打击不可避免。这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决战将在20年内打响,究竟以什么样的结果收场也无法预料,但可以预料的是两个巨人只会有一个能够生存到下一世纪,或者是美国霸权的瓦解,导致美利坚和众国的分崩离析,或者是中国溃败,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分裂为七到八个中等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因为没有战略纵深,只能成为经济发达的软体动物,而西部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则会因为没有出海口而被封闭起来。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将彻底终结。 中国怎么办?中华民族何去何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国内各种思想潮流的纷争,在这场民族存亡的选择面前都显得视野狭小,无论是左中右的主张,与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大考验相比,都不过是犬吠鸡鸣,中国需要的是救国于存亡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三、自立山头——中国民族生存的唯一正确选择 跟随美国当二爷,看起来可使中国受惠50年,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缴械投降,中华民族的政治版图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这条路是断不能走的。 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也就是自立山头。尽管中国主观并不想改变国际旧秩序,也不想与国际主流势力叫板,但在客观上却必是你死我活,在这条路上,与霸权美国狭路相逢,一场殊死搏斗,无论怎么躲也躲不开。中国面对的是世界头号霸权国家,以及跟随这个国家的受益于旧国际秩序的国家集团,它们在联合国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居绝对优势地位。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迎战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旧秩序集团。这是实力上不对称的战争,这样的中国保卫战怎么打呢? 其实,这样的不对称战争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打过许多场了,在朝鲜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受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失败,新中国具有打赢不对称战争的血统!因为它的缔造者曾经是以弱胜强的高手,一支穿草鞋、扛步枪、破衣烂衫的泥腿子部队,竟然把蒋介石几百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打得落花流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把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撵到三八线上,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历史法则产生新的认识。以往,史学家都认为:人类历史和丛林法则极其相似,谁强悍谁就能占据生物链的顶端成为王者。虽然也有个别以弱胜强的例子,但那仅是历史的偶然,这种小概率事件并不妨碍在长周期大对抗中实力决定成败的历史法则,数千年来皆如此。但这个法则被毛泽东改变了,他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称为纸老虎,并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次不可思议地战胜了一个个强大对手,风卷残云、所向披靡,一辈子不断取得在实力上不对称战争的胜利,这样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设想,如果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拥有现在的国内生产力和国防能力,根本就不会惧怕世界上的任何对手。毛泽东的成功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他留下的古今中外没有先例的这段经典历史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研究。 遗憾的是,中国现今的当政者把毛泽东的法宝遗忘了,而作为朝鲜战争手下败将的美国,却成了毛泽东的膜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双方的角色来了一次互换,这就是中国当局被美国学生的“巧实力”不断痛揙的原因。 毛泽东的法宝是什么?说到底只有两条:一条是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发动人民战争,把敌人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是他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第二条就是实事求是,洞察敌我的优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用智慧打仗。他所总结的战略战术远远超过了孙子兵法:“武装割据”、“土地改革”、“农村包围城市”、“运动战、游击战”、“稳准狠”、“声东击西”、“围城打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留恋一城一地,重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军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这两个东西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一个是根,以民为根,深深扎在人民的土壤中。一个是巧,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利用敌人在空间上、时间上、结构上的任何一点疏漏,迎头痛击。这就是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逢战必胜的原因。 但是,当代中国的当政者,却将毛泽东的法宝渐渐丢弃了。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本身并没有错,延着这条路线,国家富裕了起来,国力一天天壮大。但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当局与国外资本越走越近,而与人民群众却渐行渐远,尽干一些为自己集团谋利益的事,用政府权力将国家财产倾斜性的转移给少数人,让公务员尽享特权,默许贪污腐败肆意横行,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却被边缘化了。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智慧。不仅没有能力再号召一场同仇敌忾的人民战争,连自己的执政地位都摇摇欲坠,不得不把“维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样的执政集团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领导人民进行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生存的战争。因此,中国执政者对自身错误执政路线的反思和觉醒,才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反思和觉醒,不仅取决于对民族大义的良知,更取决于同利益集团的决裂。 四、利益集团是亡国的祸根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段光照千秋、精彩绝伦的篇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无私无畏的斗争,报国之心让无数青年义无反顾,成千上万的理想主义者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抛头颅洒热血参加了这场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建立人民政权而前赴后继的运动,使5000年历史的改朝换代相形见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数千年的封建皇权从此而彻底终结了,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什么才是人民政权?人民怎样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样板,就这样,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发挥出了积极和强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直到1956年,中国社会经济初步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基本实现。但,这只是中国百年苦难过后的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解决了人民政权如何建立、如何行使的问题。 一党制下个人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在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年后就暴露了出来,从1957年起,自上而下的各种运动就连绵不绝,而所有的运动都在于贯彻领袖的思想,而不是人民的意愿,而领袖的思想可以不受任何制约,也不需要进行听证和论证,不需要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这就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完全取决于领袖的个人好恶。很疑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完人,无论多么英明的领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领袖决定一切的机制不可避免要出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千古绝唱的伟大领袖,但再伟大的领袖也不是万智万能的,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什么才是社会主义道路?农民自己搞个副业就不是社会主义吗?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他告诉人民:搞自留地和副业就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了,就必须批判。从此,毛泽东把自己定位成人民的导师。但导师认定的社会主义却没有让人民摆脱贫困,也渐渐地失去了民心,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第二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毛泽东已经发现了在共产党政权中出现“特权阶层”的问题,但他没有考虑如何从制度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把它归结为接班人的问题,为此兴师动众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用“两条路线的斗争”掩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本质问题,把革命演绎成用一帮人换掉另一帮人,而不是制度创新,决定由林彪取代既定接班人。但事与愿违,出了913事件,使毛泽东的接班人计划无果而终。由领袖自己决定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谁,这仍然是一种帝王立嗣的传统意识,显然毛泽东只想到了自己应该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想到用科学的程序和机制、由人民大众来选择领导人才更符合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自立接班人失败的原因,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既得利益者的问题。 在毛泽东时代,既得利益者还仅限于高级干部拥有一些老百姓享受不到的特权,官二代还没有进入政权接管期,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教育,还使不少官二代毅然走出父辈的光环,融于工农兵之中,并以此为荣。因此,在那个时代,既得利益者还处于对社会危害不大、可控的范围内。 但是,当前的中国在凶险恶劣的国际形势下,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没有解决的两大难题却已经恶性地发展成国家的心腹大患,不除掉这两个大患,中国就不能战胜强敌、渡过险关。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领袖地位和如何产生的问题。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源于遵义会议,但他却没有将接班人问题交给新的“遵义会议”去决定,这就是他的历史悲剧。领袖应该产生于民主的土壤,而不是“钦定天下”;领袖应该是科学决策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只有坚持遵义会议的机制和方向,坚持民主原则,吸纳全民族、全人类智慧,中国才能再一次产生卓越的领袖团队,才有战胜强大敌人的希望。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不对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中国的溃败将不可避免,千百万先驱舍生忘死换来的江山社稷、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承和统一都将在20年内被彻底葬送。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使中国在国际对垒中溃败灭亡的祸根。 让我们看看既得利益集团是如何从内部摧毁这个国家的: ▲依靠国家权力为公职人员谋求特殊利益,仅在退休待遇上,就出现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普通公民三个渠道的巨大差别,公职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享受数倍于普通百姓的待遇,势必造成人群的割裂和对立,更不用说在职人员的权力寻租了,那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潜规则。公职人员再也不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社会公仆,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的分配结构只能制造出千千万万个政权的仇视者,一旦出现社会动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将不是虚言。 ▲权力寻租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绝大多数权力机构都丧失了公权力的责任感,而把部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卫生部门发医疗改革的财、教育部门发教育改革的财、铁道部门发高铁招标的财、检查院发办案的财、法院发原告被告的财、环境部门发污染企业的财、证监会发新股发行的财、海关发偷税漏税的财、外交部门发和平外交的财、信访部门不仅发恐吓中央的财,还通过恐吓实现爵升一等、住建部门先发炒房炒地的财,又发保障房中央投资的财┅┅这样的权力机构占地为王,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尽干坑爹的事,疯狂掠夺社会财富、掏空国家财政,用不着别人进攻,自己的队伍就把自己打败了! ▲既然权力部门可以明火执仗地谋求本部门利益,掌握权力的个人也就无所顾忌了。买官卖官现象成为政界的独特风景,甚至出现了官职岗位的明码标价,连上层且如此,谁还会有所忌惮?干什么吃什么已经蔚然成风,既然管人事的可以卖官,管工业的就可以拿跨国公司的钱打压自主品牌、管外交的就可以出卖掉中国90英里纵深的传统渔场,让胶东渔民无处求生!外交部驻韩国大使李滨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官服的汉奸、卖国贼!而他在卖国贼中仅仅是个小人物,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比他大得多的汉奸卖国贼大有人在。这种情况都止不住,一旦发生冲突,里通外国者将大行其道,中国岂有不败之理? ▲在高层会议上提出的领导干部公布财产的动议已经过去几年了,却被搁置到今。可见贪官的势力有多大,反贪行动仅仅是只湿表皮,不湿里子的毛毛雨。这才是必败之兆!可怕的不是贪官污吏有多少,只要痛下决心,横扫几多害虫并不难。难的是如今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了铁筒合围的超稳定结构,想撬开一条缝隙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把盖子揭开?如果连中国内部的贪腐问题都解决不了,亡国灭种就为时不远了! 中国的发展使中美关系陷入窘境:如果中国经济以年率3-4%的速度增长,就会和美国保持一致,永远也不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可以相安无事。 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车轮已经转了起来,巨大的惯性使这个庞大经济体无法停下,已经造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动态平衡,一旦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低于5%,所有的薄弱环节就会崩溃,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剧增的恶性结果。这就意味着,年率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红线,低于这个红线,就是经济崩溃,就是负增长。因此,要么是中国追上美国,将美国的霸权宝座掀翻,要么中国自己崩溃,自己垮台,在这二者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 中美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中国执政当局没有退路:要想不得罪美国,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而这样的速度会使中国经济失去动态平衡,不仅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老百姓也会叫苦连天,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后导致社会动乱,执政者的地位或将不保。因此,执政者的自身利益不能通过经济增长降速的方式得到保证。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就是谋求发展,让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缓解国内矛盾,但却要得罪美国,与美国的对抗甚至决战不可避免。 历史已经将中国决策当局推到了风口浪尖,秦桧路线就是亡国路线,苟且偷生的道路根本不存在,要么跪着死,要么站着搏,再无第三条路。在这种趋势下,集团利益已经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空间了,国将不保,何谈利益集团?这在客观上已经注定了从现在起,利益集团与整个国家不可能共存10年以上!要么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导致国家灭亡,要么是国家抛弃利益集团,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中国执政当局面临的选择! (本文是《美国对华暗战已打响,20年内灭掉中国》的续篇,第三部分《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第四部分《中国命运的大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待续) 2012年1月25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
热度 1 yufree 2012-1-27 21:48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如果把1500年后的世界史在进行划分,第一刀切在1763上是因为《巴黎和约》确立了英国走上了世界帝国的道路,进而导致了当今世界三分之一的人说英语,而第二刀的划分则意义更重要,伴随着1914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的优势则更直白的宣告于天下——世界不过是欧洲人的盘中餐而已。那么反观1763到1914,一个西方优势的总趋势不言而喻。以上是作者的思路,我想说的是在读书时如果你总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你会一直有种很合理的感觉,事实上,这种感觉很不合理。看电影时多数人不会注意其中穿帮的地方是因为有带入感与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书本的这种效应其实更强。从小到大我们的教科书从来都会给我们呈现正确的东西,但少有错误的东西,可以理解那种所谓的怕把人教坏了的家长式思维但这种思维很保守,只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却放弃了知识的自省。反思,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这种词义重复的做法是用来强化记忆的,你也可以自己去想想,是否在有些情况下你开始情绪是平稳的而随着某些强调的反复出现而变得激动(这里我又使用了情景再现的写法来让读者认可,而事实上情景再现只是强调了你记忆中一部分而掩蔽甚至置换了真实的场景(这里你应该脑补了一些例子但事实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叫做“情景再现”的写法(利用人们想当然的看法,很多书的作者刻意或者无意创造了自己的空间,当你认可了这些空间里的专有名词时你会更容易被带走(我说的就一定对吗?即使它符合你的经验就一定不容质疑吗?但过多的质疑会让你很累的,其实看书多数情况下是很累的(注意到这一句里面的概念偷换了吗?(算了,到此为止吧,这种过程没有尽头的,你看到这一层就已经被我带着走了,但别担心,这只是手段,了解手段会有助于反思)))))))。作者的这种分法更多是基于自己的全球史观的主线形成的,如果换做中式历史,这一段就要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了。其实,历史就是这样,你越是打算从里面找出一些所谓的规律,你就越可能偏离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单纯的历史事件的罗列又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如果你要读历史就要有一个你看到的东西并不全面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即便你看到的不全也没多少关系,因为没人可以证明你看全了。高明的作者总喜欢罗列别人的观点、做出小结然后谦卑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事实上,他们都会回避关于对错或其他类似的价值判断问题,因为没必要,这种问题的出现只会招致不同观点持有者间毫无意义的辩论而不会有任何新东西出现。当然教科书在编写时理论上不应出现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所谓的指导方向,因为这些判断过程要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作者要做的是启发而不是告诉读者这个领域已经研究透了,没前途了,这种话只有政治家喜欢说。 让我们回到正文,作者首先介绍了欧洲的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加上下一章讲的政治革命,这一系列的革命过程为西方的称霸铺平了道路。先看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一个完全西方化的产物,他反对将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进行了结合,让经验上的东西升华为理论并在后期让这些理论进行了应用与实践,与东方文化或其他文化不同的是这些理论没有神秘主义的外衣,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解释,有的是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人人可得,人人可用。这种现实感来自于既得的验证(例如牛顿定律)或简单的形式(例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或可见的理论应用(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而这些反过来又促进了人们的需要,进而加强了这种感觉。也许是人们从原来宗教的、高高在上的知识中感到了太多压抑,这些显而易见的,伸手可得的知识真正让人们感到了自我的强大。当然,如文中指出的 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人们这种自我的强大是转瞬即逝的,特别达尔文主义被应用到社会学时,其造成的后果更加无法想象了,我们赶走了上帝,迎来了空虚。再看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并不如字面上那样发生得很迅速,按我的理解,这个过程是配合着地理发现后商业的兴起而造就的。商业的繁荣在于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前那种小农经济中的商业事实上是一种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福利,看看商品就知道了——香料、丝绸、金银。普通人是很难融入其中发挥购买力的,但地理发现后,商品变成了食物、饮料、矿物……这样普通人就会从贸易中收益并参与其中,这样就出现了创造需要的效应,也就是说,丰富的原料降低了成本,较低的成本引发了需求,较高的需求移到了更多原料的获取。这是一种在不受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循环,正如今天看到的,一旦一个领域出现了资源限制,这个循环会很快的自然消亡。当然,回到500年前,资源限制这话还是太超前了,但贸易量的增加也不仅仅只体现在欧洲人身上,在美洲,殖民者也有利的开拓了当地的贸易,后面可以看到这在中国也发生了,并如美国一样,唤醒了民族意识。回到工业革命,我们已经看到了贸易量的增加,但生产不出来还是不会出现工业化,因此,需求引导了创新,以前一些不起眼的技术被发明家或工程师改进最终造就了蒸汽时代、钢铁时代与电报时代。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资源没限制,技术要求不高(相比现在),不断有新发现出现。不过,这只能说是一种挥霍,而现在我们的一些行为,百年后也会是一种挥霍,可能我们的时代在人类的发展史中算的上最好了,当然这里忽略了当前的技术进步。再看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吧。首先就是工业化在全球的传播。第二就是人口的增长(经济与医学同时进步)。第三就是全球的城市化,农业成为了工业及贸易的原料供应方(这当然建立在够用与可交换的基础上)。第四就是财富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就是自然而然的新消费主义的流行,这一点值得注意,以往的人们只对吃喝感兴趣,现在财富的积累使需求变得不再单一,本来买必需品的会去买体面商品,而买体面商品的会去买奢侈品,消费的欲望与商业相互影响,出现了所谓的流行、所谓的时尚、所谓的销售……看看中国这30年,是不是有点眼熟呢?,没错,它就是来自于18世纪英国的新消费主义。第六则是妇女经济角色的转变,妇女开始走出家庭,走向工薪经济。前面作者总结的似乎有点重复,不过不影响理解。之后作者分析了工业革命对非欧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殖民的欧化过程与新帝国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每个工业化国家都想要一个不受国外竞争影响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原住民的控制也因为工业化的需要被加强,这样新帝国主义的新也就体现在它不仅仅占有了殖民地,还深刻的改变了殖民地当地的经济模式与社会模式,而这些帝国间也会因蛋糕分配问题出现摩擦。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正如在西方工人间催生了社会主义。 政治革命是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其实质是 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 。其实不往下看,对比下前面的科学与工业革命,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所有的革命都带有强烈的自我解放的意味,而这个时代也确实实现了人性的解放,只不过忽视了一些现在看来很棘手的问题(如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等)。再看政治革命,其主要成分有三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我感觉严格的区分这些成分意义并不大,只能说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社会诉求,资产阶级更容易接受古典自由主义来实现个人价值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了剥削进而支持社会主义,至于民族主义则广泛而普遍的出现在殖民地或自己民族内,其内在动因也无过于有着认同感的圈子内感到了外来压力进而反抗。其实,抛开这些主义与诉求,政治的核心其实是调和不同团体间利益矛盾或文化矛盾,这些所谓的主义只能算是方法而算不得答案,它们只是迎合了需要答案人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其本身的合理性往往被某些看似高尚的理由掩盖而显得很强。事实上,有认同就会效果,所谓优劣仅通过案例或雄辩很难区分,你会看到无论持那个主义的都会首先满足其信徒生存的基本需要,生存才是硬道理。而所谓的政治主张都会出自于这种生存下去的欲望,只不过会根据现状调整具体的策略而已,虽然会有些策略泯灭了人性或冷血,但这些判断多是一些局外人做出的而生命的存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却也不影响我们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一个人往往要通过一个团体才能现实的实现一些东西,如何组成这个团体,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内部想法,如何让团体存在下去……这才更像是政治,其实互联网已经给出了很多的尝试,例如论坛、小组、百科……答案会不会已经有点眉目了?或许吧。下面分着看一下欧洲的几个政治革命,首先是英国革命,它可以说来源于宗教而终于妥协,当《权利法案》颁布时,乍看上去他确立了国会的最高地位进而贯彻了自由主义,事实上这却可以看做一种制度层面的妥协——正是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对的,所以大家一起来为自己的命运做决定并负担相应的责任才显得重要,不威胁公众,不干涉他人成为了这一主张的原则。当然,国会议员的来源也引起了一些关于公平的讨论这也催生了一些社会革命的影子,但最终还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保留了,而略显超越时代的公平要求也会因为力量不足而流产,当然后来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第二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人类理性的一次大传播过程,他在经济上宣传自由放任,崇尚自然而然的发展,反对政府的干预;宗教上宣传消灭宗教狂热与不容异说,这使得理性层面终于出现了可以怀疑神的信条,基督教传统首次出现了明显的破裂;政治上提倡社会契约,宣传了人民有权利自己下放统治权。总之,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但至少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实践者与成果,这就是进步。第三是美国革命,美国革命是可以看做一个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体,它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新型的国家,它基本没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且实践了启蒙运动,这一象征自由与机会的大陆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法国革命则因其充分发动了民众而显得意义非凡,没有那一个国家的革命可以做到法国革命这样如此高的参与度,当然,越高的参与度就有越多的问题当革命出现了战争并跟爱国主义结合后,恐怖统治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法国革命成功的把革命意识传播到了全欧洲,就这点而言意义重大。接下来作者讨论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些公说公有理的政治主张,不否认他们也确实是产生良好结果的主张,但不多说了,在我看来都是大实话。这一章章末作者提到了政治革命中的女性,但影响很有限,流传到今天的所谓历史事实有时真的很不公平,它可能忽略了大量的背景而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如何被英雄或人民所创造,抛开历史看看现实,大多数人平淡无奇的生活可能都被忽略掉了,而这其中可能有些很重要的线索,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臆想吧。 看了下下面作者分俄国、中东、印度、中国日本、非洲、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及波利尼西亚几个地域讨论了这一时期的趋势,下次笔记一并完成。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9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whyhoo 2012-1-8 10:08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西方中心论华夏中心论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中国特色文化本位全球化 赵敦华(1949—),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触类旁通的研究。 G04 A 0439—8041(2007)05—0034—07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繁荣,海纳百川,包容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在这个思想海洋中,不同倾向的思潮相互激荡,不时在水面上迸发出翻滚的浪花。在学术争论中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恐怕莫过于中西文化之争。虽然这一争论可以说是“百年话题”,但据我的观察,现在的争论早已超出了“体用之争”的范围和深度。围绕中西文化的种种争论,现在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焦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这两个概念,在文化、政治、文艺、宗教、法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①在哲学上,这两个概念分别是指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是事实判断,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反相对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的问题;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在道德领域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的问题。本文则旨在从哲学上为普遍主义辩护。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文化之争和当前中国学术界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普遍主义的哲学辩护 笔者为之辩护的普遍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立场:某种知识、世界观或价值观,普遍适用于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类社会。 “普遍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肯定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适性;后者肯定西方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越性。优越性不等于普适性。肯定一种文化的优越,并不意味着这种文化中产生的思想必然适用于全人类。反之亦然,普适性的思想并不一定来自优越的文化。 黑格尔和韦伯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持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但他们不能因此而被说成是普遍主义者。黑格尔以中国哲学为例,说明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具有高于东方哲学的优越性,但他并没有得出西方哲学也适用于中国或东方的结论。韦伯认为,清教具有相对于儒家的优越性,因为清教伦理能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儒家却不能,但他并未因此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发展、因而中国必然要接受清教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和韦伯关于中国哲学和价值观的论断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但却不能说他们代表了普遍主义的哲学。事实上,黑格尔承认东方的宗教“具有着普遍观念的性格,因而这种普遍的观念,就表现为哲学的观念,哲学的思想”②,但他认为中国的普遍观念只是形式上的抽象普遍,没有达到任何具体普遍的高度③。他只是比较了东西方哲学的优劣高下,而没有使用“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这样的术语。韦伯虽然说救赎宗教是“普遍主义的宗教”,但他认为,在清教内部,既有“神恩特殊主义”,也有“普遍主义的神恩团体”④。在韦伯的文中,“普遍主义的宗教”只是指对神的普遍威力的特殊信仰,而不是指普适的宗教。 普遍主义之所以经常与西方中心主义相混淆,是因为文化上的优越性可被用来解释思想上普适性。近几百年来,源于西方的某些学说或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陆续显示出普适性。在被问及它们为什么会具有普适性时,一个自然的回答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在被进一步问及它们为什么正确时,一个显得同样自然的回答是:因为产生它们的文化是优越的。对普遍主义的这两个辩护貌似合理,但没有通过现代学术的审视,由此导致了特殊主义的滥觞。我们且来看看这条思想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初,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试图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用社会意识形态,来解释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任何知识都是被社会条件决定了的“存在联结知识”(Seinsverbundenes Wissen)⑤。格尔兹(Clifford Greertz)则指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在特殊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知识社会学,为什么具有解释其他知识的普适性?⑥“曼海姆悖论”指向这样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与产生知识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条件无关。⑦但问题是,为了解释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人们又要诉诸传统的和现代认识论的内在标准,如:思想的自洽性;与事实相符合;逻辑或语言的结构等等,于是又引起了新的争论。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否认了知识的普遍标准⑧,道德特殊主义则否认了普遍的道德准则和标准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再次显示了偶然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对一门知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性影响。德里达等人则解构了阅读文本的正确标准:意义、真理、结构或意向。在这些批判思潮面前,西方中心主义的辩护失去了学理基础,特殊主义乘势而起。特殊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西方文化是特殊的,那么,它所产生的知识和价值也是特殊的,其他文化也是如此。因此,任何知识或价值都没有普适性,而只适用于某一社会、群体或地区。但我们要追问的是:思想的普适性在割断了与产生它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必然联系之后,是不是一定要与某种内在的“真理性”建立起必然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维基百科”(www.ell.wikipedia.org)界定,特殊主义包括:文化多元主义,道德特殊主义,认识论、政治、文学中的特殊主义;普遍主义包括:道德普遍主义,自然权利,普遍的真理、政治、宗教等。另外,国际法中还有普遍主义—国际主义学派。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③比如,黑格尔说:中国哲学的“无”只是“表面的抽象游戏,在这里,抽象只是否定的片面活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④韦伯:《儒教与道教》,第311、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⑤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Harvest Books,1936,P.267n;中译本见《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⑥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第221—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⑦参见W.A.Mullins,Truth and Ideology:Reflections on Mannheim’s Paradox,History and Theory 18(1979),PP.141—154. ⑧参见S.Harvey,Relativism Refuted:A Critique of Contempo- rary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Dordrecht:D.Reidel,1987. ⑨参见B.w Hooker and M.Little,eds,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不论是普遍主义的西方中心论辩护,还是从反驳这一辩护中兴起的特殊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我称之为“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西方的本质主义深深地扎根于古希腊的“本原”(arche)思想。“本原”就是事物的起源,同时也是本质。西方哲学对“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表达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学过去式”:to ti en einai,意思是:一个事物过去所是的东西。①如果不理解事物开始时的状态决定了它的本质、事物的起源决定了它的发展全过程的观念,就很难理解那个过去式的词组为什么会被译为“essential”(本质)。即使是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家,也接受了这一“发生学的教条”。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尼采和福柯,都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发生学”(一般译作“谱系学”)。尼采用道德发生时的原初状态超越了关于善恶的本质规定②;福柯则认为,他的谱系学“在事物的历史开端发现的不是作为它们本原的纯粹同一性,而是相异事件的纷争”③。 为普遍主义辩护的文化中心主义或本质主义是这样假定的: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获得了一个决定性的本质(“社会条件”、外部“存在”或“内在真理”),因此具有普适性。而特殊主义则假定,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所依赖的是差异和纷争状态,它们没有决定性的本质,因此没有普适性。这两者殊途同归,都带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本质来自起源,普适性来自本质。它们之间的争论,只是围绕着“起源能否产生本质”这样的问题而展开。 如果在理论上把普遍主义与文化中心论以及与本质主义区别开来,那么不难看出,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普适性,不但与产生它的文化优越性无关,而且与它是否具有普遍本质的问题无关,甚至与它是否正确也无必然关联。在我看来,“普适性”指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思想的内在特征。一种价值观或知识有没有普适性,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所谓实践问题,是说普适性是在实践中实现了的事实。这有以下三层意思:(一)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如果能够改善任何相信它的入的生活和环境,并能够持续地适应被改变了的环境,那么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就可以被看作是普适的;(二)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发明者和传播者不能决定它是否具有普适性;他人对这种价值观或知识的认识、相信和接受,取决于它为他们带来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只有朝向好的方面变化,他们才有可能放弃原有的知识或价值观,而接受这种新的知识或价值观;(三)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普遍主义并不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去建构,去创造,去在历史中努力实现的东西。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就是普遍主义的历史建构过程。中西思想交流史上的事实证明,不但来自西方的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社会面貌,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了影响,比如其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很大影响④,甚至对美国的建国者如杰弗逊、富兰克林、潘恩等人的思想也有鲜为人知的深刻影响⑤。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确实比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要大,但这是中国过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上的落后状态所决定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学者,应该有文化大国的心态和思想准备,通过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向世界贡献出普遍的理论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普遍主义的根本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1029b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②参见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③Foucault,Language,Couter-Memory,Practice,P.142,ed. by D.Bouchard,Oxford:Blackwell,1977. ④参见利温奇:《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⑤参见Alfred Owen Aldridge,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二、特殊主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正如中国是西方人的镜子,西方也是中国人的镜子。当我们欣赏西方人对西方中心论的全面清算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当我们开始批判西方哲学的“发生学的教条”时,不妨想一想,中国传统思想是否也有类似的“起源决定论”?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辨”的传统。据现在很多学者说,华夏与四夷的区别,是文化上而非种族上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华夏中心论表达了汉人的民族优越感,所谓“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①。只是当时中华文化是强势文化,具有包容、吸收和融合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各民族的优越感都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而最后形成了适用于中国各民族的中国文化。但是,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两大强势文化相碰撞,华夏中心论不断受到挑战。17世纪,卫道士们以“圣学”的名义批驳西学,即使不情愿地接受了西学天文历算的普适性,也要编造出“西学中源”说,以补偿被损伤了的文化优越感。康熙皇帝写了《论三角形》,说明西方的数学、天文学源于《周髀算经》;反清的一流学者如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对此也深信不疑。②这就说明,是否承认西学的普遍性,这并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或其他性质的问题,而是涉及是否坚守华夏中心论的根本性问题。当西学在清末再次涌人中国时,这个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正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夏中心论跌落,特殊主义随之兴起。这是如何发生的呢?从理论上分析,特殊主义也相信“起源决定论”的教条。其假设是:起源于西方的思想有着西方的特殊本质,起源于中国的思想有着中国的特殊本质,中西方思想不可能具有互相适用于对方的共同本质。从逻辑上说,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之间没有同一性,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之间也没有矛盾。特殊主义完全可以为一种特殊文化的优越性作出辩护。事实上,前面所说的黑格尔和韦伯,以西方文化特有的本质为西方中心论辩护,就是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相联系的一个例证。在现代中国,我们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更多例证。比如,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种种主张,大多不是针对中国文化自身而发的。通常听到的潜台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优越,而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则是“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炫耀,或是所谓的“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③ 为了理解当今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有必要回顾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背景。瓦伦斯廷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他用历史材料证明,在1816年至1976年间,世界大国的政策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周期性地摇摆。拿破仑的统一欧洲政策、俾斯麦的新秩序、国际联盟分别是普遍主义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之后,分别是欧洲社会革命、“一战”、“二战”这三个特殊主义时期。他还认为,最近的特殊主义时期是“二战”后的冷战紧张期(1945—1962年),随后而来的缓和是普遍主义时期(1963—1976年)。按他的分析,促成普遍主义政策的政治因素有:扩张主义的结束;新的联盟组成;内部改革;经济发展。而促成特殊主义的因素则是:重新瓜分领土;战败或走到战争边缘;社会革命;经济大混乱。据作者统计,全世界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时期每年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比例是1.2:2.1。④在我看来,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虽然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但这并非没有是非好坏之分。普遍主义政策至少能比特殊主义更有效地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因而也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安东尼·史密斯考察了民族主义政治的文化特征。他说:“民族(ethnie)的关键特征是共同起源和传承的神话,这是与其他集体文化认同相区别的最明显的标志。它是一个出发点,由此不仅形成了独自民族性的感受,而且伴随着本群体的中心感和优越感。这样的情感被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忆所强化,比如,精心炮制出关于英雄或‘黄金时代’的神话。”⑤他在《国家的民族起源》一书中指出,“二战”之后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了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第1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2)。 ③在“百度”网上搜索,这条消息有76300篇网页。 ④Peter Wallensteen,Universalism us.Particularism:On the Limit of Major Power Order.PP.243—257。Journal of Peace Resereh 21(1984). ⑤Anthony Smith,The politics of culture:ethnicity and nation- alism,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ed,P.710, by Tim Ingold,Routledge,2002. ⑥参见Anthony Smith,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d: Blaekwell,1986. 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具备了上述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世界大国地位带来的亢奋、对民族复兴的迫切期望、华夏中心论的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相互结合,产生出以“回归起源”为特征的文化优越感。“三皇五帝”、“龙图腾”或其他什么图腾,加上“盛世”,竟成为牵动很多人“民族情感”的神经。 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中国的传统是特殊的,文化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的。极端者甚至认为,几十万、几百万年前,就有了特殊的中国人种和文化。正如一个搞笑者写道:“你来自元谋,我来自周口,牵着毛茸茸的手向前走,一直走到夏商周。”在国际学术界对人类的起源(特别是对现代智人的起源)、对远古人类的迁徙及其造成的群体、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已经有了大量研究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说中国民族起源于本土,要把文化起源和人种起源这两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混为一谈,为的是要把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起源推到几十万、几百万年前。须知,文化并不是越古老越好,也不是越纯粹越好。相反,世界上只有那些不断自我更新、不断与其他文化融合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也是如此。那些自诩为“古老”、“纯正”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传统中腐朽的一面。 三、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当今学术界中,有一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肯定性的提法有:中国文化的“本位”、“本色”、“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等等;否定性的提法包括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和反全球化的种种话语。这些提法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些不乏真知灼见,但总的说来,我的印象是,它们带有特殊主义倾向。既然是倾向,就只能作大致的评论。 当代中国的特殊主义有一新名称,名曰“中国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一概反对“中国特色”之类的提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当然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为国际社会作出自身的特殊贡献。我也不反对在区域文化研究、民俗保护和文艺形式等方面表现中国特色。但是,如果理论研究者纷纷以“中国特色”相标榜,那就免不了东施效颦的俗气。现在,“中国特色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廉价的标签,贴满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每一个学科。看来,我们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以为“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以为坚持民族独一无二的特质,也就自然有了世界性意义。这种理解往往满足了西方人、特别是有后现代主义情结的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人情的猎奇心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有一定市场。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适用于一切领域的通则,那就等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内,放弃了普适性的目标和标准。其实,普遍主义的诉求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之间并无真正的矛盾。请看对人类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犹太思想。犹太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在近两千年失去祖国的历史中,他们流落在异国他乡而没有失去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但民族传统并没有成为他们创立普适理论的障碍。身为犹太人的思想家从不以“犹太特色”为理论目标,而是世世代代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样,人类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中国文化本位”的意思,其实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即过去视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或政治儒教①)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正统。暂且不论是否可行,这种主张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理论缺陷。它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这一特质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一脉相承之统绪”,并且是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将来。中国文化的特质,就“道统”而言是“本位”;就“学统”而言是“本色”;就“政统”而言是“本土化”。“三统”合一,是谓“三本主义”。“三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对中国哲学的特殊主义理解,为“中国本色思想”作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注解。从黑格尔开始,西方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其最新版本是德里达在2000年访华时说的一句话:“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②对于一直在解构西方哲学传统的德里达而言,这句话是在褒奖没有落入“哲学”窠臼的中国思想,其弦外之音是把“哲学”等同于“西方哲学”,把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完全对立起来。德里达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他的泛泛之谈,大可不必认真对待。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坚守“中国思想本色”的人恰恰是最“崇洋”的。他们以西方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思想所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新儒家的文化本位主张,参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载《民主评论》,1958(1);以政治儒家为本位的主张,参见蒋庆:《政治儒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②《是哲学,还是思想?——德里达与王元化的对话》,载《中国图书商报》,2000-12-13。 没有根据的意见(包括黑格尔的“鄙视”和德里达的“褒奖”)为根据,要用“思想史”(或“经史子集”、或“道术”)来代替中国哲学史,要主动退出哲学这一人类精神的最高领域。如果他们承认中国有哲学,那也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本质”。他们主张,为了维护中国思想的“独特传统”,使其免遭西方哲学的“污染”,就要“自己讲,讲自己”。这些说法即使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相比,也是一种倒退(王国维尚且承认:“哲学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①);与冯友兰的“世界哲学”的概念②和马克思对未来哲学的预言③相比,更有境界上的天壤之别。 “本土化”有多种含义,有的是指借鉴西方学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说,有的是指用中国的语言表达并解释来自西方的思想,或者为它补充中国社会的实证材料。中国文化特殊主义认为,那些是“西化”的表现,西方传人的民主和科学没有普适性,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是“西化”的产物。他们持与“西化”相对立的“本土化”主张,强调“‘回到本土’意味着回到本土的过去”④,只有“本土的过去”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本土根基”论者特别注重制度和教育的作用,要用中国古代的“王政”来代替现代民主,用读经来代替现代知识教育,以维护和实现中国本土过去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反西化的最时髦的口号,是反全球化。吊诡的是,这些理论也是从西方进口的,正如反西方中心论的学理基础也是从西方输入的一样。西方的新左派和“后殖民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者一起,危言耸听地将全球化说成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陷阱”,是“市场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信息帝国主义”等等。他们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广为流行。⑤当这些说法被用来证明“三本主义”的“政治正确性”时,这些人及其在中国的同道似乎忘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全球化的后果“使反动派大为惋惜”。马克思如此描述经济的全球化:“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⑥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摧毁着昔日西方列强的关贸壁垒之际,我们的民族主义者仍然保持着对全球化的恐惧和仇外心理。有些人反对的可能只是市场经济以外的全球化,但马克思也明确地肯定了思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⑦(原编者注:“‘文学’一词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马克思还明确地肯定了政治全球化的趋势:“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隶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⑧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趋势的预言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马克思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首先不是一种理论解释,而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 “三本主义”借助反对“西方中心论”和“西方话语霸权”来获得理论上的合理合法性。如前所述,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无关。现在谈“西方话语霸权”时,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什么话语?谁的霸权?中国人总是根据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学说的。凡是在中国流行的西方学说,都不是西方人强加给我们,而是我们主动索取的(鲁迅称之为“拿来主义”)。现在主导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有哪一项是西方强加给中国的呢?相反,西方列强曾经想向中国强行输出的基督教,至今仍处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边缘。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强加于人的结果。那些决心要充当与“西方话语霸权”决斗的好汉,不妨先扪心自问:在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人究竟是受骗者、受害者,还是获益者和施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105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三松堂全集》,第11卷,第593页。 ③马克思预言:“哲学正在世界化”,“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王钦峰:《文化“本土化”、本土普遍主义刍议》,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6)。 ⑤比如,参见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德里克:《后革命氛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汉斯一彼得·马丁等人;《全球化陷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等等。 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6、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不错,西方话语确实包含偏见,但偏见不等于霸权。伽达默尔说:“有一种合法的偏见,证明了人的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①他还认为,盲从不是权威的本质;权威不是被动地给予的,而只能是主动地获得的;权威与服从无关,倒与知识有关。权威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偏见,但偏见却不是不可避免的错误。②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事实也是如此。一些开始被认为是“偏见”的学说,后来被证明是包含普适思想的权威知识;而那些被证明确实是坏偏见的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地被淘汰了。 还有一种时行的说法,叫“文化自觉”。在我看来,“文化自觉”不能是没有批判精神地拥抱“本土的过去”,否则,那将是那喀索斯式的自恋。同样,如果“文化自觉”要靠排外心理和传统崇拜来维持,那将是弑父(谋害普适思想)娶母(把祖先文化嫁接在现代文化上)的俄底甫斯式的集体下意识。这两种结局都是死亡:或是憔悴而死,或是疯狂而死。此外,还有一种健康向上的、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自觉,那就是普遍主义的自觉。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现在是该作自觉抉择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文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Cadamer, 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 p.246,248, New York,1975. A Defense of Universalism ——With a Critique of the Particularism about Chinese Culture Zhao Dunhua Abstract: Universal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belief in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ertain knowledge, world-view and value-view. Universalism has often been confused with occidentalcentris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elativism and skepticism have clarified such confusion rightly. Yet, the particularistic conclusion thus reached involves another confusion, namely, that between intrinsic criterion for truth and practi- cal application of thought.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both occidentalcentrism and particularism are committed a 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peaking, particularism has been p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 It was used as a means for domestic un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West. Newly bor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have often adopted particularism as cultural policy for nationalistic mobilization and elite’s traditionalism. China, with its long tradition of Sinocentrism, has recently shown a particularistic movement, being characterized by seeking the nationalist and cultural superiority through "going back to ancient". The mark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lies an intension of giving up the universal goal and standar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claims for the transmitted heritage of orthodoxy,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thought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are all attempted for the revival of the outdated ideology. Key words: occidentalcentrism, sinocentrism, essentialism, universalism, particular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tandard, globalization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82
个人分类: 思想|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已开启
周可真 2012-1-6 18:25
俄媒:美暗战中俄 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已开启 · http://www.huanqiu.com · 2012-01-06 09:13 · 环球网军事 ·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2-01/2331440.html · 韩媒称中国军力30 年内赶上美国没有任何希望 · 奥巴马新军事战略:保超强地位 重心转亚太 · 美军报告:中国若阻拦美进南海必遭全力打击 摘要: 据俄罗斯军事评论网 1 月 4 日报道,一些网站、报纸、杂志异口同声地指出,美国以侵略者身份主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已暗中展开,其矛头直指主要对手中国和俄罗斯,最终目的则是占领他国,掠夺资源,化解国内经济危机。   据俄罗斯 军事 评论网 1 月 4 日报道,一些网站、报纸、杂志异口同声地指出,美国以侵略者身份主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已暗中展开,其矛头直指主要对手 中国 和俄罗斯,最终目的则是占领他国,掠夺资源,化解国内经济危机。   俄媒称,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美国大量印钞,致使美元大幅贬值,并且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迫使他国使用。美国仍在大量借债,其庞大债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整个 国际 社会,都是灾难性的。为推行这种具有越来越强悍的掠夺性质的货币政策,美国还经常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   俄媒称,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以暴力行径在亚洲强行培植所谓西方民主,实际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其最终目的是摆脱巨额债务负担,通过战争使其由天文数字变成零,从而解决美元丧失信任的问题。从原则上讲,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种观点。客观地说,要想解决当前严重的经济问题,美国只有战争这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美国早已不能生产维持日常生活水平所需的必要规模的商品,巨额外债负担日益沉重。美国财政政策陷入绝境,一旦停止经常性举债,必将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崩溃。早已习惯于高福利和奢侈生活的美国人已经没有能力拒绝这种生活方式,美国政府也没有任何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总之,美国解决当前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战争,独霸世界,从而肆意掠夺不太强大不太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众所周知,战争中的胜利者将得到一切。战败的伊拉克和 利比亚 的自然资源被西方控制就是当前最好的例证。   俄媒称,目前唯一能阻止美国这种独裁霸权的国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正是为了削弱和破坏中俄的国家实力,尽管美国政府也害怕与中俄公开对抗。美国的行动纲领非常明确易懂,它旨在削弱盟国,破坏强大对手中俄的国内政局稳定。美国影响中国的方式之一是夺取中东北非和中亚,破坏中俄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战争阴谋的下一个牺牲品显然将是叙利亚,联合国也未必能够阻止。俄罗斯已经通过利比亚战争的实例表明,自己不准备与美国公开对抗,届时仍将会冷眼旁观美国继续侵占东方国家。   俄媒称,个别反对者认为,这些冲突或战争只是个案,而且规模不大。况且行动性质与其说是侵略,不如说是维和。但是这种反驳难以令人信服。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大棒和维和部队所到之处,即美国通过武力建立所谓民主制度的东方国家,其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犯罪率猛增,经济和产业部门遭到严重破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法制国家。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其发动侵略,但是至今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核武器,实际上这只是美国人编造的侵略借口,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战争占领石油大国,攫取资源。北约集团在亚非地区的所有行动都旨在夺取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反导系统,包围两大对手中国和俄罗斯。只要认真分析亲美势力向欧亚地区扩散的地理分布图,就能发现,美国极其重要的基地正好就建在中俄周边。   俄媒称,美国除了在东方加强军事影响之外,还在积极扩大政治影响,全力遏制中俄,削弱两大对手。美方一直批评俄方不民主,外交侵略性较强。批评中方对国际社会构成不可预测的危险,指责中国外交政策的目的是觊觎世界主导权。不过,美国暂时不想与中俄公开军事冲突,因为一旦向中俄开战,必将造成较大财政支出,而且也会因为对方的核反击而遭受严重损毁。但是,无论如何,美国仍然需要战争,哪怕是暗战,这是因为:第一,美国需要战胜或占领东方发展中国家,攫取其自然资源,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第二,战争能够放开美国政客的手脚,借口打击恐怖分子,比如打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颠覆有前景国家的主权,阻止他们在日后的美中或美俄对抗中支持后者;第三,美国企图通过在东方的局部战争,炫耀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展示其对中俄的优势,特别是在核实力和最新军工成果方面,以此迫使欧洲国家在外交上向美方做出具体的让步;另外,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美国解决南美地区问题的最为强悍的手段。 ( 编译:书山 ) ★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2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2011到2012:自然灾害导致经济衰退和世界动乱
杨学祥 2011-12-31 05:41
从2011到2012:自然灾害导致经济衰退和世界动乱 杨学祥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2011年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05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2012-2018年是特大地震频发年,中国面临8.5级地震的威胁,世界将在2014年和2018年有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伴随强震的发生,异常旱涝、低温冻害、流感大流行和暴雨强风等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将接踵而至。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6次(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为2次),1889年、1899-1900年、1918-1919年全球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890-1913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由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1914-1944年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下降期提前10年到来。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8.5级以上地震11次(7次),1952、1957、1960、1964年都发生了9级以上特大地震,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7年中国南方遭遇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6-1977年世界发生了流感大流行。 1945-1973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四上升期,1974-1995年为世界经济长波第四下降期,由于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发生5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已发生2次;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北半球遭遇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世界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96-2020年预计为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如果爆发世界大战,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下降期也会提前10年到来,避免世界大战是当前世界人民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汲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争只会导致经济衰退提前到来。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相关新闻: ABC网站评论文章指出,人们首先应记得,2011年是充斥着各类自然灾害的一年:“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洪水横扫几乎整个澳大利亚,受其影响而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气旋亚西”沿路肆虐了澳洲沿海地区;在这不久之后,新西兰克里斯特彻奇市遭遇到震源距地面仅5公里的毁灭性地震打击;但是这还远远无法与3月份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相提并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令史学家们痛责当地之前为什么没有早做准备,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堆芯熔毁事故更是让一直风光无限的核能利用陷入低谷;不过,如果说到这一年中最大的“灾难”,10月31日应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球人口突破了70亿大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31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363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2967 今年以来,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到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及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在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民政部23日发布的“2011年民政工作报告”指出,截至12月20日,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4.4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081人,农作物受灾414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10.3亿元人民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1446 据德国慕尼黑保险公司估计,还未计算下半年度,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天灾经济损失的纪录,单是2011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数为265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Swiss Re)估计,天灾人祸让全球经济今年损失达3500亿美元,创史上新高。而曾被Discovery新闻指天灾造成损失历年最严重的2005年,当时经济损失总数只是为2200亿美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095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2028 全球媒体预测2012年本国国运 欧美印焦虑日韩乐观 http://international.dbw.cn/    2011-12-27 10:12:12   环球网综合12月2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2012年真的会成为世界末日吗?虽然这一来自玛雅文明的神秘预测听起来更像一个玩笑,但全球媒体对2011年的总结及对来年的预测大多与“悲观”、“焦虑”、“末日”联系在一起。   “一个焦虑的2012”,印度《德干纪事报》26日以此为题的文章提出疑问,2012年,受通胀、经济增速放缓和腐败困扰的印度领导层能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吗?韩联社发表的《处在十字路口的2012》系列文章则关心金正日去世将给朝鲜半岛掀起怎样波澜?在内政方面,韩联社将2012年称为“韩国经济无限竞争的元年”,为韩国经济加油打气。“日本经济2012年将迎来V型复苏”,日文雅虎网站26日的预测则更像是对日本国运的祝福。   俄罗斯《晨报》说,俄知名预言家巴维尔已对2012年俄政局作出预测:上半年总统大选后局势平稳,而到了10月却有可能发生政变;2月底和3月初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会发生地铁爆炸案。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出13件“将主导2012年媒体大标题的大事”,其中包括巴沙尔在叙利亚下台、内贾德在伊朗内斗中下台让西方免于出手,“查韦斯与卡斯特罗相继去世”,普京重返权位,比西方预期更加强硬等。《经济学家》预测说,“阿拉伯之春”会向撒哈拉以南非洲蔓延。   德国《时代》周报将2012年称为“决定欧洲命运的一年”,称欧盟如不切实变革,2011年经历的灾难会持续,甚至引发欧洲分裂。美国《赫芬顿邮报》上还有人揶揄说,欧盟应在2012年把比利时卖给美国大亨,以解燃眉之急。 作者: 杜世中 孙秀萍 李珍 纪双城 陶短房 王渠 柳直 汪析    来源: 环球网-环球时报     编辑: 邵春英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1/12/27/053604952.shtml 2012全球经济“死罪”或可免活罪终难逃 2011年12月27日 02: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周良 提到2012年,很难不让人马上联想到两年前火遍全球的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天崩地裂的震撼和世界末日的凄惨,让哪怕最理性的人看过之后也难免心有余悸。 还好,最近60多位专门研究玛雅文化的专家集体出面辟谣:玛雅人从未预言过世界末日,“2012是世界末日”纯属外界对玛雅人时间周期理论的曲解。 这么看来,2012世界灭亡只是一场虚惊。人类有99.99%的可能性还将继续生存于地球之上。 不过,即便没有“灭顶之灾”,未来的这一年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也将注定是不平坦的一年。 “如果你觉得今年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很大的话,你会发现明年的波动更大。如果你觉得今年的(经济和政策)局势复杂的话,明年会更复杂。”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这样告诉记者。 陶冬回忆说:我有一位“老师级”的基金界的长辈,在2009年1月时,市场相当动荡,我说,今年很动荡。他说,如果你觉得现在动荡的话,今年一年都会很动荡,明年会更动荡,再往下一年更动荡。我当时吓了一跳。但现在看来,他的这些预言都不幸言中。 可能导致局面更复杂的因素,首先当然有没完没了的欧债危机。另外,全球银行新一轮的去杠杆,经济处于弱势,加上上一轮全球危机的“定海神针”——中国也出现一些自己的矛盾,这些都会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在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奥尼尔看来,欧债危机还远没有见底。在危机出现转机之前,希腊等国家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债务违约。而欧元区为了生存下去所必须进行的强化财政和政治联盟,其本身对欧洲国家来说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经合组织已警告说,今明两年,欧元区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风险的地区。 “如今全球最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体不是正在面临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就是濒临彻底衰退的边缘。”现为耶鲁大学教授的罗奇言语中难掩悲观。 传统的G3经济体中,危机肆虐的欧洲的自然不用多说,不仅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外围国家到处是一片衰退竞相,德法两大龙头的经济也是了无生气;在美国,疲软的复苏继续受到就业问题和难以提振的个人消费困扰;日本看似正在经历灾后的周期性反弹,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经济在大地震前其实已经进入到了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第四次后泡沫经济衰退。 在全球化高度深入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恐怕也不能幻想完全脱钩。发达经济体的低迷,不可避免会通过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渠道拖慢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步伐。 对于投行界和各大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们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从大摩、花旗、到瑞银,从世行到IMF、联合国到经合组织,大家都在忙着同样的一件事:下调经济预期。 12月1日,IMF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该机构可能在明年1月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而在过去三个月,IMF已两度下调增长预期。 用纽约梅隆首席经济学家霍伊的话说,全球经济很可能陷入的一种状态是“增长型衰退”。未来的一年,世界经济可能继续“匍匐前进”,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冲击,都可能令复苏戛然而止。可以预见,2012年即便不是一个大灾年,也绝对不是一个好年景。 http://finance.ifeng.com/fund/jjpl/20111227/533287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
ecogongzhen 2011-12-11 21:11
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 巩真 诺贝尔先生并不知道除了他在遗嘱中设立的5个奖项(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理学、文学和和平奖)之外,人世间还多了一个和他的名字有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到1896年去世时还没有想到要设立此奖,想必是因为那时还没有宏观调控、中央银行和全球联动的资本市场。因此,也就没有让经济学可以通过政府,或者不通过政府,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条件。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包括30年代大萧条的多次经济危机,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设想也被工业化国家普遍地认可。据此,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有必要再追设一个经济学奖,奖金来自瑞典中央银行,并且将它同时冠名以“诺贝尔”和“瑞典银行”,叫做“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颁发至2009年,共有60人分别独立或者共同获得此项无论对经济学界、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瑞典国家银行都带来巨大影响的殊荣。 瑞典皇家科学院此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经济学奖的设立让诺贝尔奖体系变成了一个公认的对全人类的主要发展成就进行评价和指导的超级权威。 如果没有经济学奖,诺奖原先只涵盖了科技和政治两大领域。因为除了4项科学奖之外,诺贝尔和平奖实际上越来越像一个政治奖。它多次被颁发给了多个国家的政要,甚至无视他们是否残忍地杀害过农奴(达赖)或者是否参与过越南(基辛格)和阿富汗(奥巴马)战争。或许诺奖委员会把某些战争看作是和平的前奏,比如和平奖就来源于诺贝尔生产炸药赚来的钱。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让瑞典皇家科学院具有了更广泛的视野和评价权。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其它诺奖奖项的不同之处不仅是资金的来源,还有经济奖并非奖给那些“在前一年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为经济学家设想的真伪要经过许多年的实践检验才可以做出判定,而人类的经济活动过于复杂,“黑天鹅”一般不会很快出现。 美国经济学家纳什在20多岁时就创建了博弈论。但他到40年之后才获得了诺奖。期间有30年的时间这位天才处在精神病状态,穷困潦倒,妻离子散。而他那些智慧的杰作却一直在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从未间断。 经济学的确不属于“正常”的科学。这一点让诺奖的评选委员会十分为难。到底要等多少年才能见证一种思想的“正确性”?结果可能是等得时间越长,理论被推翻的风险也就会越大。 默顿和麦龙·舒尔茨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产品定价理论,好不容易经过了20年的检验,在1997年因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呢?他们自己经营的金融机构在他们获奖的当年就破了产,而且这二位获奖者也没能预期到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不仅如此,他们的理论还被指责成了这次危机的推手。 大概是为了“保险”起见,评奖委员会在1979年把诺贝尔奖同时发给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相反观点的两位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这一举措被自然科学家们当作经济学不是科学的证据,嘲笑至今。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样做只能说明他们的无知。他们即不懂得什么是经济学,也对诺奖评委们工作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复杂而广阔的经济学领域让诺奖的评委们不仅难以识别理论的真伪,甚至难以确定到底谁是经济学家。比如说,1978年的诺奖就发给了人工智能专家赫伯特·西蒙。而2009年的获奖者之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被公认为是一个政治学或者社会学家。触类旁通者众。随着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入了解,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早已经难以辨别。说不定哪一天会有一位天文学家也变成了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虽然并不来自冠名者的遗产,但也理应遵循他的意愿,颁给“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近30年来中国经济对全人类在产出和减贫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无人可比,可是这些都从未进入诺奖评委的视野。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委员会的成员一直觉得很为难。因为中国经济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把奖发给谁呢?发给十三亿人民吗?诺奖史上没有这个先例。 但为什么不可以试一下呢? 不,评委们,不要流露出那种眼神,不管它意味着什么。 其实,十三亿中国人中至少有十二亿多没有听说过你们,更不在乎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我这么多事,是因为我觉得说不定哪一天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者文学奖,会发给一个网络写手,“以奖励她或他,以网络特有的思维、语言、激情、敏感、想象力和速度,把冷漠高深的经济学传播到的普通民众当中,变成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 关于网络写手获奖的事可不是痴人说梦。2006年,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就颁给了那个把研究庞加莱猜想的论文贴在了网上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不过他决定不去领奖,谁劝说也没有用。他要去森林里采蘑菇了,就像一只大白兔。
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设:2012如果真有世界大战
热度 1 xhcumt 2011-12-10 18:07
2012如果真有世界大战。 阿拉伯世界乱成一锅粥。 俄罗斯乱成一锅粥,欧洲乱成一锅粥。 南美乱成一锅粥。 台海和平基础撼动,南海和平基础撼动,南亚乱套。 恐怖主义与反恐势力打成一锅粥。 大选年、民主思潮、转嫁经济危机、多边纠纷带来导火索。
2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角度审视科学
热度 5 wolfpnc 2011-10-18 19:16
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特有的现象,它既是文明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科学在为人类获取前所未有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亡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它的副产品,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诚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大自然就会在第二、第三步对人类进行报复!”在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高度重思考科学与文明进步的关系。 一、何为科学? “ 科学 ” 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 “Scientia” ,原意为 “ 学问 ” 、 “ 知识 ” 。一般来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 1888 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 “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一)西方对科学的定义方式 以西方社会角度对科学定义有很多种,说明西方哲学方法注重微观,很容易对事物有流散无穷的认识。 1 .法国《百科全书》: “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 2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 科学 ' 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 3 .《辞海》 1999 年版: “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整体方向蓬勃发展。 ”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专业书籍对科学的定义,都是以西方哲学方法得出的。 (二)西方对科学定义的局限性 以西方哲学方法定义的科学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知识的体系性,并未强调科学的水平以及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模式(范式)类型。 用近代科学方法论特征来定义整个科学,必竟在逻辑上犯有以点推面的错误。用方法论来模糊科学的真理性本质和知识体系模式的多样性,多少有一些盲人摸象的特征。 1 .以科学的一个部分来定义整体的科学,就无法从普遍性方面了解科学的整体性及其本质。但在社会基本结构研究中,科学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讨论其与经济、文学、艺术、道德、法律、政治、军事等的关系。所以狭义的科学定义是无法从本质上把握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的。 2 .狭义的科学定义,必然在认识论上趋向简单化,否定科学模式的多样性, 只承认西方近代科学一种模式,排斥非西方文明中培育起的各种传统科学模式,进而必然否定极大多数古文明国家的科学贡献。但如果没有这些科学成就和贡献,那末世界上这些古文明的出现是难于想象的。 3 .在科学分类中,方法和方法论通常只用来划分小学科,不划分大学科的,更不能用来定义整个科学。所以这种做法也不符合科学学基本原理的。 二、中国历史上有科学吗? 在近代,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学术界在总结科学发展经验时强调了近代科学方法论特点,即严密的形式逻辑和系统的科学实验。一些学者把这些方法论未在中国发展这一事实,作为解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这自然有定的道理。然而,一些学者把近代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抬升到神圣地位,因而遗忘了已公认的科学定义所强调的真理性和体系性的本质,从而得出 “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 的惊人的结论,导致了学术界的一场有关 “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 的激烈争论。 坚持西方科学模式绝对标准,排斥以研究复杂性为主的中国传统科学模式,得出 “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 的错误结论。但是由于国内外史学家和科学家的长期努力,当前已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确有灿烂的科学成就,如系统自然观,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等等先进科学理论。在这大量具体的古代科学成果面前,如仍坚持从狭隘的定义西方科学出发,就无法认定中国古代科学。 1 .西方 狭隘 的科学定义也必然从理论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科学创新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自觉不自觉地阻碍了当前科学前沿探索中我们民族文化优势的发挥。 2 .坚持西方 狭隘 的科学定义,不仅对古代采取盲目的疑古态度,也必然对新科学革命采取盲目的疑新态度,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表现而已。很难接受科学模式的更换和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变革,必然从理论上否定新科学革命的可能性。近代科学以研究简单性为主,以还原论为特点。当代科学正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时代迅速过渡中,整体化潮流正迅猛到来,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如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 3 .科学实验是由近代物理学在简单性研究中和还原论方法指导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如果把科学实验神化并客观上排斥科学观察、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的体察等认识实践和途径,那必然在当前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产生悲观论,或从根本上否认非线性现象的客观性,从而轻率地排斥不同学术观点,甚至在学术探索的前沿领域滥用“伪科学”帽子。改革开放前,极左思潮一度泛滥,控制论、共振论、基因遗传学、相对论、人口理论、地质灾变论等重大科学基础理论在中国传播时均受到过政治和科学哲学批判,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这些科学领域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原始创新发展。中国学术界已多次讨论“为什么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仅有历史原因,也可能与极左思潮曾猖獗一时有关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 问题本质就是以西方产生的近代科学方法论特点来定义整体的自然科学得出一个荒缪的结果。 三、科学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出路吗? 1851 年达尔文进化论在与基督教世界辩论取得根本性胜利之后,科学就开始大行于世,到了今天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科学真的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出路吗?除了科学人类就没有别的途径去探求真理了吗? 在今天,科学成了中国唯一的信仰,似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在黑暗中前行,只有来自西方的科学成为中国社会的光明所在。中国西化的进程愈演愈烈:在教育上,简化母语的教授,使大、中学生中文水平极其浅薄;而对英语的教授,则大有超过母语教授的趋势。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与文化延续的根,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必是悲哀的民族!对本民族儿童不去强化母语的教授,而把英语作为主要的语言进行教授,这是对本民族的 “ 自杀 ” 行为,这种做法将使中华民族沦为二等民族。在世界各国中,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像我国这样强化英语教授而削弱母语教授的。这种行为在过去殖民地国家才存在,那是因为有殖民统治者用枪杆子逼着呢!在医学上,中国本土的中医学已到了近乎灭顶的境地,中、西医并重的宪法条文根本没有实行,西医学一直在统治着中医学。中医学在今天的弱势地位,同样是西化的结果。长期的西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自卑感。已造成中国文化的大量毁灭、失落,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事实,但又是无奈的。由于清朝的统治,中国科学各学科遭到了压制和消灭,所以,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事实成为中国人自卑的原因之一,也成为崇洋的借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股强烈的自卑感从此在中国人中蔓延,贬低和诋毁中国文化成为时髦和潮流。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真理之路也有很多条,科学不过是其中一条而已。 四、文明的包容与科学的包容 世界现存的文明不论大小多少都有一定的包容性,没任何包容性的文明只能在历史的遗址中寻找。文明存在的历史越长、接受的人口越多,那种文明的包容性就越大,生命就越强。正所谓“海纳百川,不让滴水成其大”,“泰山不让怀土成其高”。汉族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文明包容与接纳的历史。 科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是基于实验的学问,其本色在于追问。科学中没有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价值就没有前途。一个学科如果不是学以致用,则鲜见前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若胸中无块垒以囊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所从事的学问再大也只有井底之大。我国现代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人们往往关注具体的技术运作过程、技术活动效果、技术引进方式等实际问题,而很少去思考技术发展整体上的战略问题,很少考虑人们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出问题,很少对一些久拖不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做寻根究底的追问。这类问题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产业化与生态化、产业意识等等。陈昌曙教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缜密透彻的分析,指出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理论误区已经或正在带来何种严重后果,发人深省、促人反思,表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关怀社会,关怀文明进步,包容文明的历史。 然而,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并非具都有文明的包容性,科学的研究求真、求实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反文明的一面。比如人类繁殖完全按照优生科学,是不是会堕入种族主义的泥沼?当年希特勒就是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理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屠杀。二战多少大规模灭绝性的屠杀与达尔文进化论有关?在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都不难找出这些科学理论的影子。科学如一道数学题,算式可以很多,但只有一个答案(如 1+1=2 ),但人类的文明不是一道数学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科学只相信事实,缺少终极的思考,当一切大错铸成时,科学是不能挽救一切的。只有文明的包容,人类才不受科学的局限。 五、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仅仅只有科学吗?或者说只有科学才配称为文明,科学之外的就是愚昧吗?宗教、文学、艺术、民间风俗是否就不能进入人类文明的殿堂? 曾几何时,宗教与科学互为敌人,但是今天我们仍然看到无数的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不妨碍他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 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宗教是一个不可回避区域,宗教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皈依一种宗教意味着认同与该宗教信仰有关的其他事物,如论证信仰的哲学理念、从该宗教开出的社会组织形式、该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其所使用的文字书写体系、其所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建筑样式、实用技术,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可能是语言。在上古时代,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很难分清什么是宗教的要素,什么是文明的要素。世界上任何宗教都具有两个根本的信念:一是相信神圣的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从本质上说是玄虚、奥秘的,它控制着自然的运行,也最终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二是相信这种力量与特定的人或事物、地点、仪式相通或相连。在中古时代所形成的伦理宗教中的例子有耶稣、穆罕默德、佛陀等。就连一般被视为哲学而非宗教的儒家文化中也有孔子、孟子:他们被尊为圣人,在文庙里被崇奉,实际上也一定程度地被视为中介或被神化,只不过远没有达到耶稣之类中介的程度。 在上古时期,文明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另一类例子来自原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英雄崇拜。表面上看,这样的英雄虽不专事神人沟通,但在文明的形成中却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也正因这种作用而被视为拥有神性或半神性或至少某种神秘性的人物。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狩猎者保护神和月神阿蒂米丝,以及商业、雄辩术、发明、旅行、甚至盗窃之神赫尔米斯;中国上古传说中射日的后羿、补天的女娲、造字的仓颉等也是这样的半人半神的形象。对于书写文化发展较早的古代中国人来说,仓颉造字决非简单的人类活动,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悲壮的行动。这充分说明了在上古中国人的观念中,文明的创造与超自然力量的参与具有何等密切的联系。 因此不妨说,文明虽然是一种有组织的生活形式,但也是一种有超自然力量参与的人为秩序。社会生活方式建立在某种宗教性的生活秩序之上,而这种秩序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所畏惧、崇拜并且向往的种种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虽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被人类所认知,但本质上却超乎人类的能力,因而是玄奥的,超验的。这意味着,原始人类生活中的宗教因素与文化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人们生活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方面,总会同某一种或多种超人的力量联系起来,与宗教发生关系。 文明与宗教的对应关系仍然是清晰可见的。印度文明总是与印度教和其他印度本土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明总是与佛教、道教,以及先前曾具较强宗教性的儒家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中国的佛庙、道观对于一般人来说越来越具有旅游景的意味,而对于住庙和尚和住观道士来说,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样式已成了一种受欢迎甚至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在现代科学与世俗化大潮的冲击下,各种宗教的内涵都已经历了并仍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宗教与文明的关系也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宗教是统一的,尽管不同的宗教有所差别,但它们同样有一些共性,如大多崇奉上帝、具有神秘性等。科学与宗教是和谐的,没有科学宗教便会充满迷信,而没有宗教科学则会丧失道德,走向危险的边缘。 六、充分认识科学发展的给人类带来的危险性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的灾难,或降低了灾难的门槛。早在农耕社会建立时,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就放大了虫害。人类居住密度的增大放大了疫灾。武器的进步放大了战争灾难,工业的发展放大了环境灾难。一次飞船事故能使上百名俄罗斯科技精英死于一旦,一次核反应堆事故能造成数十万人的死伤。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艾滋病的爱害人数不亚于中古时代的鼠疫或天花。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为害是另一种性质的例证,一小撮基地恐怖分子就能造成世界性的灾难,甚至一个人的一封威胁信(扬言在日本某连锁商家的巧克力中放毒药)就能造成上亿日元的损失。 人类对预防科学灾难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类已经作了很多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充其量说,这只是很有限的补救。进步和灾难因自然界的深层机理而互相依存,要想根除灾难除非完全抛弃进步,或者灾难预防的成本太高,实际上难以做到。还有,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未知,在发明冰箱时谁能预料到臭氧空洞?在用粉碎内脏作牛饲料的添加剂时谁能想到疯牛病?在全世界欢庆消灭天花时有几个人想到这个成功有可能带来灾难?我们能做的,是老老实实承认科学会放大灾难,把它作为必然的“坏帐损失”列在社会发展的财务预算中。 不要奢望将来会出现“纯粹光明”的科学, 100 万年后也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灾难的绝对值只会越来越大。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对这个断言一定不乐意听,可惜它是事实。我们既不是反科学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科学技术放大了进步,也放大了灾难,二者之差只要是个越来越大的正值,人类社会就是在进步,几千年的文明史已足以证明这一点。当然,这个正值是否会永远递增,或者是否某一天会转为负值,没有人能妄下断语。
7286 次阅读|8 个评论
服装评估用“假人”系统
热度 1 zhufanglong 2011-10-11 21:5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在欧洲,而欧洲处于高纬度地区,参战国受到严寒气候的威胁,冻伤冻死士兵人数超过100万,寒冷严重威胁着士兵的人身安全及作战效率,因而从4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着手研究服装生理,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测试服装的隔热防寒、防高温、透湿性能指标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由于着装人体的不规则性及人体测试的主观性,迫切需要一种模拟人体的物理模型来代替真实人体对服装进行这些性能测试,由此我们称之为的“热假人(thermal manikin)”应用而生,国内大部分学者翻译为“暖体假人”。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在已发展到模拟极端恶劣环境下(如高温火灾)的假人系统。 我认为假人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技术在于稳态环境下(这里稳态环境指的是A环境)人体生理特征的模拟上,这些都必需建立在大量的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础数据之上,要了解人体产热、散热、皮肤吸热特点及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机理,如从单段发展到多段、多段的具体划分其基本依据是人体不同躯段的不同生理特征。一旦掌握了人体生理特征,什么样的假人应该都可以自由订做,包括的皮肤材料的选择、出汗量等参数的设定等。假人发展到可以模拟人体一些简单的动作,也就是说从静态到动态是假人发展一个重要变化,这是因为人体运动时与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属性差异较大,这点在假人研究中肯定也是一个重点。其它科学技术如材料技术、工程热物理科学、控制技术都会促进假人模拟技术的进步。 假人系统的第二个核心技术在于动态环境下(这里动态环境我指的是从A环境进入B环境)的人体生理特征的模拟上,这就更加难以模拟了,因为人体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直至稳定下来这一过程中,他的生理特征参数是不断变化,并没有规律可寻,这就增加我们设定假人各项参数的难度,实际上如何设定控制过程使其自适应是当前假人研究的难题,也应该是热点,好在英美等科学工作者已经着手研究了,而且是集中在空调环境领域。在这里我们服装科研工作者要感谢建筑环境与空调专业的研究先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捷径,加快了我们研究进程。 假人系统的第三个核心技术在于传感器的研制,特别是动态环境下假人系统的皮肤温度侦测。就拿火灾环境下服装传热领域来说,人体在火灾中逃生时间只有几秒到十几秒,而恒量这宝贵的逃生时间可就依赖于传感器的功劳了,一要精度,二要速度,没有好的传感器就不能很好评估服装实际防护时间。 以上只是一点点想法,欢迎提宝贵意见,共同交流!
33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俄媒称中俄投反对票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热度 5 杨学祥 2011-10-7 14:14
俄媒称中俄投反对票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7日11:48 环球时报 微博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联合国安理会于10月4日就法国、英国等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中国投下反对票,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俄罗斯之声网站于当地时间10月6日对此发表文章指出,中俄投下的反对票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了全世界可能经历的灾难性后果。   俄罗斯之声文章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两个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对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进行表决时都投了反对票。这一举动引起了强烈反响。大马士革对两国投了反对票表示欢迎,并强调说俄罗斯和中国站在了反对非正义的人民一边。西方政客则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统一立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批评声最高的当属美国政客。虽然该决议由法国、英国、德国和葡萄牙提出,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措辞却最强硬,“似乎她准备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叙利亚人民”。希拉里在多明尼加共和国访问时甚至声称,“那些投了反对票的国家应当向叙利亚人民以及所有为世界自由和人权作斗争的人做出解释”。不惜任何代价推翻阿萨德政权——西方对自己的这一目的甚至都不加隐瞒——不仅会对中东地区,而且也会对全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文章援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佳宁的话说,实质上这是一个可能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俄罗斯和中国让中东避免了一场大战,因为很显然,如果西方盟国干涉叙利亚内部事务的计划得逞,那么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就会是这种干涉的继续。伊朗也不会袖手旁观,也会站到叙利亚一边。也就是说,一场持久的、其后果难以预料的战争将爆发。   据这位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的意见,在中东许多大国利益交织在一起,又有许多具有核潜力的国家。这里的冲突一旦升级势必导致全球性对抗。那些今天被“利比亚事件”冲昏头脑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文章评论说,俄罗斯和中国投否决票的决议草案的基调实际上是冲突,没有认识到中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这一事实。决议只单方面指责大马士革,而对诉诸武力、甚至都要开始动用恐怖手段的叙利亚反对派却只字不提。西方国家实际上在促使叙利亚爆发大规模民族和宗教冲突。   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科萨切夫说,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也在逐步实施改革,但西方却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用武力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取消一党专制、组织民主选举、以及为媒体提供更大自由方面有许多法律可遵循。置渐进的方案于不顾,而是一味地诉诸革命手段,是不明智的。这也就是俄罗斯和中国在安理会采取了一致立场的原因。外部势力对叙利亚施压只能导致新的流血冲突,新的动荡、新的悲剧。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07/114823264608.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588 次阅读|6 个评论
戴高乐将军
whyhoo 2011-8-8 10:4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面临亡国的危难时刻,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一人组建了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了法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任伊始即对法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宪法,举行全民选举,将权力归还全体民众。在经历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长达12年的多党纷争、轮流执政的混乱局面之后,重返政治舞台的戴高乐将法国带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戴高乐领导了一个独立自主并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法国,他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发展。戴高乐主义也成为其后几位法国总统的主要治国思想,引领法国走向强盛。戴高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其才干与魄力让人惊叹。
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声叹息——曾六次问鼎诺贝尔奖de实验室关闭
热度 1 zxczxc0417 2011-7-30 11:39
贝尔实验室大楼 昨天在新浪网上看到贝尔实验室最近决定放弃基础物理学研究,而以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主,也就是和应用技术直接相关了。上图就是位于新泽西霍姆德(Holmdel)的贝尔实验室大楼——一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家园。但现在的它已经人走楼空,惨遭忽视。这一决定标志着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灿烂篇章的结束。看到这里只能是一声叹息 ——写在贝尔实验室结束基础物理研究之时 。 最近,还看到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简称费米实验室)因为2008年度预算紧缩,实验室不得不裁员7%的报道。虽然最后在6月中旬,国会在资助伊拉克战争的追加预算案中有几千万的科研金费,为费米实验室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毕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问题时还有多少没有化解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同步加速器不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曾经是物理学研究天堂的国度,而是在瑞士这样一个小国,真是一个大笑话。伴随着加速器的欧洲化,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必然向哪里汇聚,美国的神话又在哪里呢? Cornell (康乃尔)大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基本快关闭了,基础研究很少,大多数是用在应用物理领域。现在的应用物理的确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说明美国的基础研究的金费很紧张,而应用领域相对比较好点。 难以置信的是,美国2007年度军费开支再攀新高,高达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8%。另外,参议院以90票对3票通过给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费开支增加1890亿美元。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我只知道几千万就可以让费米实验室得很多人继续他们的研究,可以让一个公司的基础物理学研究继续他的辉煌,可以让一个大学的加速器运行很多年,可以组织直接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高能物理的研究------ 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他的基础研究领域比较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打击。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因为申请不到金费,已经转到欧洲去了。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美国失去它,最后他只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不管它的军队多莫强大,应用领域多么先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不是替美国担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国的没落往往伴随着战争,生灵就要涂炭,因为很多时候国家强弱的转变是通过战争这个审判台上去宣判的。 事实上,贝尔实验室的很多著名发现和发明——例如晶体管和激光——都源于对基础物理学的潜心研究,它们的问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上演这些发现,贝尔实验室在国际上享有巨大声望。自1937年实验室研究员克林顿·戴维森(Clinton Davisson)因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贝尔实验室已经6次问鼎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现在的贝尔实验室将目光锁定在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可能更快为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带来回报的领域。在即将向这个基础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后堡垒说“再见”的时候,我们不妨细数一下贝尔实验室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来回顾一下贝尔实验室物理学研究的辉煌,她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贡献,现在她就要离我们而去了,除了纪念她的逝去,剩下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贝尔实验室美国总部 图中所示建筑就是贝尔实验室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美国总部,这里是很多发明创造和科学突破的诞生地。阿尔卡特-朗讯表示,贝尔实验室总部仍具有令人无法抵御的魅力。相比之下,身为基础物理学研究“老巢”的霍姆德大楼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现在已成他人囊中之物。霍姆德大楼取得的技术成就包括研制第一颗通讯卫星,以及朱棣文(Steven Chu)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研究中取得的巨大突破——他曾凭借这一成就摘得诺贝尔奖。 验证电子波动性 1927年,贝尔实验室的两名研究员——戴维森(图片中的人)和莱斯特·格莫尔(Lester Germer)通过将缓慢移动的电子射向镍晶体标靶,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这项实验为所有物质和能量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特性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戴维森的发现成为固态电子学多个领域的基础。10年之后,他又凭借在电子干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晶体管问世 图片中呈现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晶体管。它是在1947年问世的,身份是作为真空管和机械继电器的替代品。这一发明改变了电子学世界的面貌,成为当前承载所有电脑技术的基础。1956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因研制晶体管共享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肖克利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创办了“夏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也是首批落户后被称之为“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 图片中的人就是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在了解玻璃和磁性材料电子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安德森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研制电子开关和电脑存储设备的大门。2006年,根据一种新的科技论文评估方法,安德森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理学家。新评估方法建立在马德里大学统计物理学家何塞·索勒(Jose Soler)所提理论基础之上。1984年,安德森离开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图片中展示的就是“喇叭天线”,站在上面的两个人分别是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正是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是一个非常炽热的所在,随着不断向外扩张,宇宙中的气体慢慢冷却下来。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宇宙中应该充斥着大量辐射,即原始热量的残余物。经过潜心研究,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终证实了这一推测。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正是他们研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内部过量噪音的来源。凭借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 图片中所呈现的就是用激光冷却和“捕获”钠原子的过程。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想法最初是在贝尔实验室位于霍姆德的大楼举行的一次午餐会上提出来的。1978年,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后来凭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他在传记中写道:“两年内,贝尔实验室雇佣了大约20多个年轻科学家,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除了热衷的研究外,我们没有义务做其它任何事情。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和兴奋遍布大楼的各个角落。”朱棣文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霍斯特·斯多莫尔(Horst Stormer)、罗伯特·拉夫林(Robert Laughlin,现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崔琦(Daniel Tsui,现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共享物理学诺贝尔奖。根据这个三人组的研究发现,电在强磁场下可产生关联并形成新的粒子,也就是所说的准粒子,只携带分数电子电荷。图片中展示的就是被散射和扫描的电子,呈现了准粒子创建的干扰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热度 14 iwesun 2011-5-15 12:14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真实的日本鬼子:二战最后一个日本鬼子 按语:   我党拍的抗日的电影和文艺作品,都是儿童剧。   你要是信以为真,那不怪我,你啥时候咋死的,你都搞不清。   日本不是一个仅仅生产AV的国家,尽管不产犀利哥,但还是盛产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国家。   看过之后,我是会给一个军人应该有的军礼。   不知道你会如何?   恐惧?敬佩?唾弃?诅咒?   你做什么都无用。   他真是存在。    你还把科幻片+儿童剧当做现实+历史,下一次,灭亡的还是你!   这些小个子,不是想传说中的那样,被你打败的。   到底谁更能打持久战,是你还是他?   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可能战胜对手么?    PS:   网上好像说,他还不是最后一个,还有比他更能折腾的。    正文(转载于网络):    核心提要: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生),日本军人,军衔少尉,和歌山县海南市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召入伍,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宾卢邦岛(Lubang)担任守备任务,美军攻占卢邦岛后,小野田与三名同僚躲入丛林中顽固地进行游击战,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宾警方投降。   几十年来,日本陆军少尉小野田宽郎就一直活在1944年。纵使世界已经不断的改变,他始终活在二次大战的纠缠里。1974年,当他终于回到了现代的世界,面对社会的变迁,他完全无法理解:特别无法理解日本宪法对于各类军事行动的限制。年迈的他参与各种爱国的活动,当旧日悠扬的日本军歌响起时,他会流下眼泪。   来源:凤凰网 小野田宽郎   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南市。1939年3月到“田岛洋行”的武汉分店工作。1942年12月被征召入和歌山步兵第61联队,后分配岛步兵第218联队。1943年9月成为甲种干部候补生,1944年1月进入久留米第一种陆军预备士官学校。8月毕业后成为士官勤务见习士官。9月进入陆军中野学校二俣分校,接受游击战训练。11月毕业后被派往菲律宾。小野田被派到一个菲律宾的一个小岛-卢邦岛(Lubang),准备在美军登陆后开展游击战。   1944年12月17日,上司谷田命令23岁的小野田在卢邦岛开展一场针对美国人的游击战。他对小野田说:“我们撤退,但只是临时的。你们进山,用埋地雷、炸仓库的办法与敌人周旋。我禁止你自杀或者投降。三年、四年或者五年之后,我将回来。这个命令只有我才能取消。”   1945年2月28日,美军在卢邦岛登陆,大部分的日本士兵不是投降就是战死。小野田把剩下的人分成小组,同伍长岛田、上等兵小冢金七、一等兵赤津三人一起隐人丛林,继续顽抗。   8月15日,在盟军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派出由已投降日兵充当的军使赴各岛劝降,同时撒下大量的传单。1945年10月,小野田看到了美国人发的传单,上面写道:“8月14日日本已经投降。赶快下山投降!”小野田当时将信将疑。忽然听到不远处有枪声,于是认定战争没有结束,传单在骗人,他们又藏进了丛林深处。   每天清晨,小野田带着三名士兵爬上山峰,对着旭日敬礼,并继续着他的战斗。他的策略非常清楚:他无法占领整个岛屿,但是,他可以让岛上的菲律宾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因而产生一种无所不在的恐惧,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成了整个岛屿的统治者:这正是游击战的最高目标。因而,他会突然的出现在村落,射杀当地农民,然后躲入山林。有几十个农民在收成香蕉时,无端的被他们残酷的枪杀。    小野田等人保持着不断移动的战略,甚至连当地人都无法将他们捕获。停留在同一个地点几天之后,他们就会移动。在漫长的雨季,他们就扎营,因为没有人会在雨季上山。他们偷窃当地居民的食物,偷鸡,杀水牛,捉野兔,吃蜥蜴,他们甚至将保存晒干的香蕉充当干粮,以便维持一定的热量。但是他们无法猎取太多的食物,因为枪声会暴露他的战斗位置。当雨季来临,他们得彼此警惕,尽量保持清醒,以免在睡觉时因体温过低而死亡。   卢邦岛前副行政长官埃拉莫斯说:“小野田领我们看了他在森林中的藏身之地。那里很干净,墙上挂着‘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标语,还有刻在香蕉叶上的天皇肖像。他的手下活着时,小野田经常训练他们,甚至组织诗词比赛。”小野田不知道其他小组的情况。埃拉莫斯说:“我的父亲曾同小野田打过仗。后来我当了警察,也同小野田的游击队交过手。我们在丛林中多次搜索都未能发现游击队的踪迹。为了让他们相信战争已经结束,我们散发了当时出的报纸和小野田游击队亲友的书信。事后我问小野田,你为什么不投降?他说,因为深信书信和报纸都是捏造的。”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日本建起了成片的摩天大楼,日本产的电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东京的实业家购买了美国的大公司,而小野田等人却继续在卢邦岛为天皇而战。他们喝河水,靠水果和树根充饥,幸运的是他只犯过一次扁桃体炎。晚间丛林中经常大雨倾盆,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步枪。每个月他们都要袭击一次军车,枪杀司机。   1949(1950?)年的一天,赤津一等兵受不了绝望环境的煎熬,高举双手,向当地警察投降。剩下的三人彼此激励,要不断的战斗下去。隔年,他们发现赤津在山里留下许多传单,告诉他们战争已经结束许久,日本已经投降多年。他们还发觉赤津加入了当地的搜索队,在全岛山区展开劝降。小野田判断,这是敌军的策略,对于赤津的背叛无法认同。他下令全体退到更深的山区,以避开敌军的诱捕。   1952年, 他们亲人的家书与日本当时的报纸,不断的在深林里出现,希望他们三人念及家人,或许会软化态度出来投降。然而,小野田仍然认为这是瓦解他们意志的策略,固执的他做出结论:继续作战,永不投降。   1953年6月, 岛田伍长在一次行动中被当地渔民射伤大腿。虽然后来复原,但在隔年五月,岛田又在一次冲突中当场战死。十天之后,新的传单出现。 搜索队拿着麦克风在山里到处大声的叫嚷说:“小野田,小冢,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始终不为所动。他们感觉到,战争还在进行,日本还在奋战,投降是莫大的耻辱,他们坚信总有一天日本的后援部队将会攻占整个岛屿,太阳旗将会随风飘扬。 甚至当小野田的亲兄弟来到这个岛屿,拿着麦克风对他喊话时,他依然认为,这不过是美军宣传人员以像他兄弟的声音来诱捕他的。   游击战让他养成一种事事怀疑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深信日本人是一个宁死不屈的民族,他不能让尚在作战的日本皇军与国民失望。小野田同剩下的另一名列兵又在丛林中挖了一个从空中无法发现的地下掩体并搬了进去。   卢邦岛现任副行政长官莫利纳笑着说:“他们坚信日本人会回来。因为小野田的上司是这么说的。小野田后来也怀疑过谷田是不是把他遗忘了。 有一次他有了自杀的念头,但是马上就放弃了,因为上司不准他这么做 。”   每天清晨,旭日东升。小野田与小冢依然挺立,向太阳致敬。1965年,他们偷到一台收音机,听到了新闻里关于国际关系的报导,中国与日本已经不是敌对的国家。然而,他们始终不肯承认世界的改变。他们依然故我,枪杀农民,烧毁稻谷。   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奉命潜伏(自称是没有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竟在异国的山林荒野中秘密地生活了28年。据说小野田之所以能够在山林里像原始人一样长期生存下来,是因为曾在日本陆军中野侦察学校受过有关训练。还有消息说,在南太平洋的巴纳岛仍有遗留下来的旧日本军人活动的踪迹。   1972年10月小野田在附近的村庄埋设了剩下的最后一枚地雷,因为生锈,地雷没有爆炸。1972年10月9日,菲律宾警察部队得到当地农民的报告,在卢邦岛发现了两个旧日本军人在山岗上烧稻草。菲律宾警察部队索特上士等三人连忙赶到现场,山岗上的两个日本军人立即举枪射击。在对射中,一名日本军人被击毙,另一名逃入密林中。   后经查明,被警察击毙的是一等兵小冢金七,身边扔着保养良好的38式步枪,而跑掉的正是小野田宽郎。小冢身中两枪,其中一枪穿越心脏导致其当场毙命。   日本投降27年后,日本士兵的死亡引起了东京的高度重视。日本马上派人到缅甸、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寻找藏在森林中的日军士兵。山里的传单更多了,除了报纸、杂志,还有小冢在日本的丧礼的消息。小野田始终不买帐。   1974年2月20日,他在山里偶然遇到日本探险家铃木纪夫的帐篷 (他探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小野田)。小野田缓慢的从背后接近铃木,发现铃木是一位日本人。于是,他们展开了对话。铃木告诉小野田,日本真的投降了,战争早已结束。小野田则坚持必须有指挥官的命令才会投降,并要将保存良好的军刀亲自交给天皇。铃木承诺会带着他的队长的命令归来。   铃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小野田的老上司谷口义美。原来谷口已经改名并成了书商。1974年3月9日,小野田发现一张铃木留下的字条,说他当年的指挥官,谷口义美少佐已经来到当地,并且附上一份完整撤退命令的影印本。   两天之后,小野田越过整个山头,来到约定地点。干瘦的老年少尉小野田宽郎面对长官以最标准的敬礼动作,接受谷口义美少佐的指挥。而同样身穿军服的谷口对站得笔直的小野田念了投降的命令。从肩上拿下步枪,摇摇晃晃地向警察局走去。    1974年3月10日清晨,身穿半旧日本军服的小野田到达卢邦岛警察局,他向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后,郑重地把步枪放到地上,说:“我是少尉小野田。我奉上级的命令向你们投降。” 小野田把军刀交给菲律宾军方,正式投降。    小野田在30年的战斗中G打死打伤了130名菲律宾人,包括士兵、警察和平民。许多菲律宾人主张把小野田关进监狱,并绳之以法。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斡旋,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赦免了他,并允许已经52岁的小野田返回日本。1974年3月12日,他与铃木纪夫和谷口义美一起回到日本。   三十年之后,小野田终于回到了日本,所到之处,受到全国英雄般的热烈欢迎,成了所谓日本“英雄”精神的象征。   小野田参加许多活动,特别是日本右翼退伍军人的活动。每当典礼开始,旧军歌被唱起时,小野会激动到流泪。他接受过无数次媒体访问,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上百个受伤与至少三十个无辜死亡的农民与破碎的家庭时,他坚决认为他没有错,他身处于作战之中,不必为这些人的死亡负责。他坚称自己是一位游击队长,不受任何一般战斗状况的约束,他必须为自己寻找活路。他脸无愧色,他意气始终高昂,他不觉得必须负担任何道德的谴责,他爱国,他是一位高傲的日本军人。他的自传成了畅销书,书名是:《绝不投降,我的三十年战争》。    归国后 日本政府本来打算给小野 100万日元的慰劳金,被小野拒绝。后来他就把这笔钱捐给靖国神社。他也拒绝了与首相和天皇的会见,首先去拜祭了岛上一起战斗过的岛田和小冢墓。   回到日本的小野田夜不能眠。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令他害怕,而喷气式飞机和电视则把他吓得心惊肉跳。1975年4月,小野田在巴西的森林中买了一个大牧场并在那里定居。   1996年5月,他又回到了卢邦岛,一位当初被他所射伤的农民,81岁的Tria,接受了74岁的小野田的拥抱。Tria说:“我已经没有了怨恨,那是许久之前发生的事了,现在提它干嘛!”但是,其它的当地人并不肯原谅这个他们口中的罪犯般的刺客。小野田仍以一惯的口吻说:“军人就是服从命令,在不违反国际法律的状况下,我没有责任”。但是他却捐出了一万美金给当地的学校当奖学金。   几十年来,日本少尉小野田就一直活在1944年。纵使世界已经不断的改变,他始终活在二次大战的纠缠里。当他终于回到了现代世界,面对社会的变迁时,他完全无法理解,特别无法理解日本宪法对于各类军事行动的限制。年迈的他参与各种“爱国”的活动,当旧日悠扬的日本军歌响起时,他会流下眼泪。他,企图唤起日本人对于国家的忠爱。他是一位日本军国主义的英雄。   菲律宾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说:“我在小野田投降后不久同他谈了话。他好长时间没有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告诉他战争早在1945年已经结束时,他都惊呆了。他问:‘日本怎么会败?我干吗要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枪?’他坐在那里,失声痛哭。”
105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国际政治的特点仍然是‘专制’与‘独裁’
热度 2 lin602 2011-5-4 22:53
专制与独裁、民主与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政体,大家好理解。 其实现在在国际政治中,本质上符合‘专制’与‘独裁’的特征。国际上的重大事情,有没有权威的法院‘判’?有没有‘少数服从多数’进行表决?有没有以权力制约权力?有没有国际范围内的民心投票?如果一些国家与领导犯了国际法上的错,有没有‘制止’或‘弹劾’的机制? 世界范围内的‘宪法’,‘选举’,‘立法’,‘执法’,权力制约的建立,是防止世界发生重大危险的一个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也够让人看不懂的了。 世界大战,有时候从小事情上起因的。
1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洛克菲勒“吸金术”到美国延揽人才高招
热度 14 qpzeng 2011-4-30 21: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以英美为首的战胜国决定建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洛克菲勒家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宣布愿意出资870万美元买下纽约的一块地皮,并免费捐赠给联合国。 人们非常惊讶,不明白洛氏家族掏那么大一笔钱而不赚分文究竟是为哪般? 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洛氏家族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的同时,也买下了周围毗邻的大片土地。 随着联合国大楼的落成,四周的地价立刻飙升,没有人知道洛氏家族从中赚取了多少利润。 当人们终于明白过来时,洛氏家族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不得不佩服他们高明而富有远见的“吸金术”! 无独有偶,美国人在吸引国外人才上也继承了洛氏家族的衣钵,而且做得相当成功! 看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不缺人才但缺钱的“软肋”,以提供全额奖学金为“诱饵”,把大批在中、印等国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鱼儿”引过去,只要等3-5年就能为其所用,真可谓“一本万利”啊! 我记得1980年代末,有位同事申请耶鲁的全额奖学金每年才18000美金,现在可能也只有3-5万美金吧!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5年读下来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总额应该在10-20万美金。 这点钱对于美国各大学而言并非天文数字,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却是100万元人民币呀! 如果说留学生在读期间还是相对贫困的,那么他们毕业后拿到的薪水就相当可观了,绝非国内任何一家单位(无论国营或民营)可比,这就是为什么留学生多半不愿意回国的重要理由之一。当然, 一流的工作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个人空间、单纯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是美国能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学学美国延揽人才的高招呢?我认为 中国暂时还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不具有适合顶尖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圈子”——学术环境!不过,我相信,有朝一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学术环境也会逐步改善,人才的流动和回归将步入常态化。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5611 次阅读|30 个评论
从物理学视角思考金融海啸
majl 2009-3-6 22:30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财富,传统战争一般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多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战,最典型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迄今武力战争只在局部区域呈现,而要爆发这种野蛮形式的世界大战看来可能性已经不太大了。人类正经历着从野蛮残杀的战争形式向文明博弈的战争形式转变,这种文明博弈是通过金融市场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不过,迄今这种文明博弈(信息经济)导致的金融危机问题一直困惑着包括学者们在内的所有人,这是因为,他们一般多从自然科学的外围思考金融危机。我们是否可以从自然科学视角,特别是物理视角来思考金融危机,看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从战争的定义来看,由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且正在全球爆发的金融海啸就是一场典型的世界大战。不过,这次世界大战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世界大战,交战方不像前两次世界大战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尽管,一些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指责的言论,但联合一致仍是主流,目前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金融海啸而努力,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这场世界大战的真正敌人是谁呢?他们又在哪里呢?如何预防和阻止这类金融危机发生呢? 要找到这个答案,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战争爆发的源头寻找。金融海啸爆发在华尔街,在哪里有国际金融炒家,且已经形成为利益集团,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操纵着美国,使其成为超级大国,进而达到操纵世界金融市场的目的。为了赚钱,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更为厉害的是,他们拥有金融核优势的超级智慧,这次金融海啸就是这些利益集团与其他群体(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的财富争夺的较量。这里的核优势是指这群国际金融炒家几乎是复制了高能物理的核反应模式,在金融海啸过程中核裂变、核聚变链式反应都清晰可见。由此,这次金融海啸可理解为金融核战争。此类金融危机的预防就是阻止反应链的建立,解决之道则是必须打断反应链。
个人分类: 经典视界|4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核”战争已经暴发了
majl 2008-10-25 05:46
在华尔街引发的 金融海啸 应验了我们三年前的观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金融核战争: 酝酿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汇兑、期货、股票及其它衍生产品)之战,正时时逼近暴发之日。 人类正经历着从野蛮残杀转变为文明博弈时代的蜕变,但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呈现为螺旋式推进。 在完全市场经济体系下,投机且唯有投机是遏制与化解人类这一战争危机的有效途径。其效果看起来就像人类正因为核武器的发明,以毁灭性的武器,最终达到了避免大残杀的效果。古往今来,在人类博弈的棋盘上,只有你死我活或握手言和的结果,从来就没有终局是同归于尽的游戏规则。上帝显然是极其吝啬的,随意毁弃精心创造的作品,不符合节俭原则。所以,不要期望上帝会跟我们开终极者的玩笑,对于这一点,合格的局中人都非常明白。 在混沌的世界里,人类的一切多么像自组织临界点的舞蹈! 最为奇妙的是,在这场已经暴发的金融核战争中,还不知道敌人是谁,敌人又在哪里;而与物理学意义的相当的核就隐藏在那些精英们创造的所谓衍生品之中。 这场金融核战争 无疑 将成为国际秩序重构的又一里程碑,2009年应该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
个人分类: 经典视界|4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欧天文巨资救市—正式打响全球金融战—意在抢劫亚洲
lixie6110532 2008-10-15 00:06
美国投放8500亿天文巨资救市,紧接着欧盟也投放10000亿天文巨资救市,明里是保卫自身的金融系统免于崩溃,保卫美国和欧盟的利益不受损失,暗中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险恶用心就是想让美圆、欧圆连同相关债券贬值,使得新兴国家以血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几十年辛辛苦苦积攒的美圆、欧圆外汇及其相关债权大幅缩水,新兴国家的外汇资产缩水越多,美欧就赚得越多,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术了。正常贸易已经无法回收美欧通过房市、股市、债市、期市和贸易向世界投放的美圆和欧圆,他们也不愿意用物质财富换回这些美圆和欧圆,只能明火执仗地发动金融战争,对所有储备美圆和欧圆的新兴国家进行抢劫。所以我认为美欧投放天文巨资救市,其实质就是宣告美欧向中国、俄罗斯、印度以及石油富裕国家正式发动一场旷世规模的金融战! 中国啊,我的祖国!高达20000亿美圆的外汇储备,这是美欧发动金融大战的主攻方向,我们的外汇储备终归是有限的,而敌人的美圆和欧圆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必要时可以无限增加,往电脑里输个数就是亿万兵力。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不要将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投入美欧的虎口。敌人真的很狡猾,知道中国的军事强大,不可以在战火中取胜,于是在我们最薄弱的金融领域,精心设计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圈套,让我们钻进去;还强迫我们开放金融领域,利用部分海龟别有用心的误导和我们金融决策的失误,敌人在我们内部已经安营扎寨,布局妥当;再加上真假难辨的海龟做内应。我们面临的战场形势极为不利,相当险恶! 战争的目的是破坏与掠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已经打响! 中国啊,我的祖国!如何保卫祖国的财富,是当前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头等大事。在全球金融浩劫的危难时刻,强大的军队无法直接参战,金融人才又匮乏,但是我们要象毛主席相信自己培养的将帅那样,相信我们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由于真假难辨,千万不可轻信海龟的弯弯绕。 外汇储备建议适当减少,一万亿美圆足够了!而且应该尽量持有现金,多余外汇只能换成物质财富。一部分用于购买粮食、黄金、石油和矿物,而且必须运回国内(象某些地方的黄金交易,从这一堆搬到旁边那堆,交易就算结束,在不讲信用,一味崇尚丛林法则的豺狼国度,这完全是扯蛋!);一部分用于平价或压价收购国内的外资股权!消灭寄生虫,赶走现代殖民者! 相信党中央能够英明决策、沉作应对,带领中华民族度过难关,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金融、财富保卫战!
个人分类: 金融大战|2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