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揭秘压水堆》文章的几点订正
liwei999 2010-11-12 13:32
对《揭秘压水堆》文章的几点订正。 (217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1, 2010 06:17PM 人们重新关心核电是个好事情,因此陈老师的文章《神秘的核电不神秘(2)--揭秘压水堆》是有意义的( )。但文中有些小问题,需要订正一下。第一个比较致命的是 要想得到更多的转动机械能,就需要通过提高蒸汽的温度和速度的说法 。应该是 只有通过提高蒸汽的温度的方法 。其它的虽然也是技术,但是根本的热机原理就一个指标温度。根据这个思路,相关的文字需要作出修改。当然这些事情对于一般读者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得不到最好的结果并不能成为不做最好的、最大的努力的理由。 第二个比较致命的说法是 大概是15.5MPa,相当于155个大气压。在这么高的压力下,把水加热到300℃也不会变成蒸汽 。按照这篇文章的文脉(后出的蒸汽发生器),应该是说把水加热到300℃也不会 沸腾 。这类设计叫做加压水型核反应堆,大多数核电站采用此设计。也有沸腾水型的核反应堆的设计。 第三个比较致命的说法是 当我们用一个中子来撞击一个原子核,在速度和角度合适时,可以把这个原子核撞散,而被撞散出来的物质可以重新集合成新的原子核,这些被装散后集合的新原子核的总质量将会小于原来的原子核的质量。 这个描述与实际发生的有很大的距离。当然一般人怎么想都无所谓,在此就不作具体的修正了。 第四个比较致命的说法是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实验找出各种中子速度和原子核种类相撞击之后的情况,收集起来,成为核数据库。中子的速度也可以用中子的能量来表示,一个范围内的能量称为中子能谱。能谱高叫快中子,能谱底的叫热中子。 正宗的表述是中子与原子核反应截面积(大小)的(能)谱。为了维持链式反应,就必需让中子与原子核有较大的反应截面积。这个能区的中子温度正好在室温附近,因此又称为热中子。中子能谱这一段叙述都是支离破碎的,需要重构。 慢化剂与冷却剂应该说是减速剂兼冷却剂,环路应为闭路。堆芯冷却和慢化用的水称为一回路水应为 堆芯冷却和中子减速用的水称为一次循环水 。 用来产生蒸汽的水叫做二次循环水 。 这样的题材很不错。也希望陈老师能继续写下去。只是首先要作者自己能够看得通顺的文章才能算好。看得出来陈老师写作时偷工减料的痕迹。的确核发电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能归纳在一起,让一般人能了解也不那么容易。但是正是这种不容易才体现出陈老师文章的价值。因此才希望陈老师再努力。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136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不懂文章《稀土究竟有啥用?》
liwei999 2010-10-24 08:20
看不懂文章《稀土究竟有啥用?》 (125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23, 2010 10:43AM 这是个好题目( ),可惜内容与这样的好题目很不相称。镜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也能成为编辑部的精选。 稀土的使用主要是磁性材料、发光/光学材料和光学研磨料(精密加工)。其用量是辅料,但是对材料的机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氧化物算年消费量不过十几万吨,换算成体积十几个50m的游泳池的体积。与石油用量、钢铁的用量无法比拟。 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中要用到高级材料,而发达国家的产品也都是集中在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上,所以政府控制出口,对洋人的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很大,所谓大的影响不过是那个稀字给人们带来的幻觉。恐怕控制钨的出口对世界的影响也要比稀土大。稀土矿主要是品位和经济性的问题,与石油的有没有的性质还不一样。同样钨矿也是个有没有的问题。矿山这类事情很多是来自经济的理由,尤其是用量不多的稀土类,比较容易解决。 国人也是被封锁过来的人,应该知道这种封锁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心理上的作用比实际上的作用要大得多,并且所谓的心理作用推测离谱的可能性也很大。越战时代美国人以为轰炸可以削弱越南人反抗的意识。但是结果被证明是推测错了。轰炸是增加了仇恨美国的情绪,刺激了越南的反抗。 国人的开发往往是杀鸡取蛋型的。开发矿业对环境的负担很大。限制一下出口对保全环境有好处,对开发新代替材料也有刺激。当今的经济活动,远不是愤青们理解的那样单纯,那样可以简单地区分洋货和国货。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0302,70302#msg-70302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2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