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坐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见澳洲人情
热度 7 SeaDau 2012-5-11 20:28
在澳洲,一般家庭都有不止一辆私家车,虽然公交系统也很健全,时间也很准时,但一般车次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几个大的城市),而且线路固定,车费还很贵。所以,依赖公交并不方便。 乘坐公交的人并不多,常常车上只有几个人,照开不误。初来澳洲,交通是一个大问题,有几件与交通有关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 1. 第一次坐陌生人的车 前面已经说过,第一天到达时,稍事休息就要去超市买生活用品和食品。在 LODGE 前台要了一张地图,在接待员的指点下,向着车站走去,可是到了路上,一直没有看到车站,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学生过来,向她问路,被告知,只要沿着路往前不远就有一个车站,坐上车就可以去到超市。由于,这里交通是左行制的,我还是按右边行走的习惯,走了好远,也没有看到站,只看到马路对面有一站牌,走过去,一下子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坐车往回走呢。坐了好一会也没见车来,眼看已经五点多,不免有些着急。 于是,又往来的方向一路走过去,好不容易,见到有一个 LADY 从一个 BUILDING 里面下班出来,我问她,如何坐车去超市,她告诉了我。末了,她说她正好经过超市,顺路带我去。我也没多想,就跟着上了她的车。路虽不远,但要走路还是不容易达到的。一会儿,她指着路边的一个很大的招牌,告诉,这就是 COLES SUPERMARKET 。 按我们国内的思维习惯,我以为,她会在路上靠边停,让我下去就 OK 了,这已经很帮忙了,是吧。可是她却直接把车开到了停车场,泊好车后,下来,然后,告诉我,从哪里进去就是超市,并带着我到公交站和 TAXI 站的地方,回去时,可以到这两个地方坐车。 第一次坐陌生人的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2. 第二次坐陌生人的车 初来乍到,必须把小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才能使生活尽快地步入正轨,尽早地展开学习。所以,我们第二天就给学校打电话,联系入学事宜,约定面视时间。 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该学校,我决定从地理位置及交通入手,所以,在周末早上,按着地图上的位置,准备沿着马路走,我估计是,可能要走二十分钟。事实上,证明该路程二十分钟根本走不到,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也可能很少走这么远的路,速度不是很快),实在是有些累了,我顺势在路边的树下草地上休息会吧。坐下后,一抬头,写着 Uni Plaza 的牌子映入我眼内,我想起昨天抄的一个出租房子的广告,好像也是这个地方,于是,把本子拿出来,打个电话试试,看是否联系得上,看看房子是否合适。 电话很快就打通了,是一个 ENGINEERING 的女博士,刚毕业,要把房子退了。她刚好已没住在这了,要我稍等五分钟,她开车过来,带我看了房子,了解了一些情况等。出来时,她还热心地指着一个电话,告诉我,如果我想租房,还可以找管理员联系等。临了,她问我想去哪里,我告诉她,我们去小学看看,没想到,她说,我送你们去吧,这里有点远,开车很快就能到的(事实上应该不到十分钟)。我也实在是不想走了,加上不认识路,就第二次上了陌生人的车。 到了小学后,我们走进去看了看环境和教室。因为,是周末,学校一个人也没有。学校是开放的,没有校门,更没有传达室。 从小学出来后,她问我,你还想去哪么?我说我们去超市,买点防晒霜(这里太阳很厉害,已经领教了)。我们自己走去应该没问题了。没想到她说,送我们去,到了超市,她把我带到专门买防晒霜的专柜。 第二天次坐陌生人的车,让我有一点被关照的感觉。我只知道,她叫 DUA ,新西兰留学生。后来,我安顿好后,特意发了一条短信感谢她。 3. 第三次坐陌生人的车 在这里生活,每周末的一项工作是去购好一周的食物。坐公交,下车后,到我住的 HOUSE 有大约不到一百米的后门距离(即穿过学校草坪,从 HOUSE 后院进去),但从前院进,就有两百或三百米距离。 有一次,我下车后,由于手上的东西较多,我走二十米,就要停下来休息。我正站在路边休息呢,一辆汽车从我身边开了过去,不一会,汽车停了,后退到我身边,一位年轻的女士问我,去哪里,可以送我回家。我说,不用;并用手指着前方不远说,看,很近的,就在那里,如果坐车,还要绕到前面去呢。可是,该女士坚持要送我回去。于是,我第三次坐上了陌生人的车。 第三次坐陌生人的车,我觉得是遇到了“活雷锋”。 4. 第四次坐陌生人的车 前不久是 EASTER 节,也没到什么地方去玩过。带小孩去 GOLD COAST 吧。 GOLD COAST 的风景真好,沙滩很大,沙很细,临走的那天,孩子还没玩够,一定要还到沙滩去。于是,我们决定,沿着沙滩从 NOBBY BEACH 走到 SURF PARADISE ,并打听了,其路程大约在半个多小时和一个小时之间。边走边玩,边嬉浪边照相,不知不觉中,艳阳高照,人也累了,口也渴了,于是,就沿着岸边的一条小道,走上去用龙头冲洗掉沙子,坐在那里休息,看着海里冲浪的,沙滩上晒太阳的,上来下去的人们,好不快乐。休息之后,我们要赶到火车站去,就到街上去找车,这才发现,并不是我们想像的方向。前一天,看好的公交路线,找不到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车站,没有我们要坐的车。正好,车站旁边有一个小店,小孩爸爸说,我进去问一下路吧。 我们在车站等着,看着大街,除了过往的车辆(出租是很难在路上拦到的),也没见有行人走过。 一会儿,他爸出来了说,我们先随便坐一辆来的公交车,坐出去,再转吧。我一听,我们可能迷路了。 正在我们等车时,一个外国男子从旁边店子出来,走到我们路前, EXCUSE ME 。。。。。原来,他要送我们去火车站。我们以为他是顺便,可以送我们去,但除了道谢谢,他爸还说,给他一些车钱,他只说,不需要。 我终于第四次坐上了陌生人的车。我还以为,虽然没有找到可以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但火车站应该离我们不远的。可是,车子开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才到达。而且,我还了解到,他其实并不顺路,而是专门要送我们的。 第四次坐陌生人的车,我的心里充满感动。 四次经历,有几分相似,也有所不同。坐上陌生人的车,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却都是在我非常需要的情况下。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坐上陌生人的车,在国内,我们一般都不会停下车来或主动地去让一个不认识的人坐上你的车,也不会想去坐一个不认识的人的车。可是,在澳洲,我坐了,而且,每次我都毫无防备地坐上去,没有担心会被陌生人“拐”了,或被打劫。你说,是因为,我幸运呢,还是幸运呢?
41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部车,一身病
热度 6 SoSoliton 2010-10-24 11:40
上帝既然让你活着,自然会对你有所安排,你就好好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上帝让你这么活,你就不要那样过。上善若水,顺势而为,是为上策。 老文同志在可否买车的问题上,没有听从上帝的安排,抗旨不尊了。 老文同志 蓄谋已久,企图从一位行者变成一位驾者或坐者,去年 6 月,竟耗巨资十余万元,搞了部豪华小轿车,混进了有车一族。 上帝有看法了。 从老文同志的住所到办公室,步行只不过十七、八分钟,老文每天早、中、晚往返于住所和办公室之间二、三个回合,累计步行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左右,正好适合老文同志的工作性质和身体状况,这是上帝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安排。但是,老文同志立场不坚定,旗帜不鲜明,经不起诱惑,赶时髦,借以车代步提高工作效率之名,行耀武扬威贪图生活享受之实,悍然不循天理,私自省去每天风雨无阻的例行跑腿。从关心和爱护老文同志的身体出发,上帝也该过问过问了。 上帝先是指示大夫们给老文的身体作了个认真、细致、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果是,老文的大部分部位或器官“大致正常”或“未见明显异常”,总体评价为“亚健康”。老文同志领悟不了上帝的意图,不把“大致”和“未见”当回事,还不知回头是岸,继续肆意妄为,以车代步,正在逐步走向危险的边沿,驶向万丈深渊。 看来,对待不开窍的老文,上帝不明确指示是不行了:老文同志有车了,驾驶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跑医院更方便了,可考虑给他安排 个“大致不正常”或“能见明显异常”的小毛病嘛! 上帝进一步明确指示, 先给老文同志整个不致命但“能见明显异常” 痛苦 的肩周炎试试,让他感受感受,反省反省,以观后效吧!肩周炎 又称 “ 五十肩 ” , 一般安排给 五十岁左右的同志,但考虑到老文同志有承担此病的职业素养,现又具备了跑医院和找游医的条件,所以给 四十几岁的 老文同志也安排一个,是合适的。 上帝还补充指示, 老文同志 原来就有的职业病 腰肌劳损可继续留着, 有了“能见明显异常”痛苦的肩周炎,估计 老文同志也不会在意 腰肌劳损这点小儿科的。另外,还可考虑在老文 同志 肩以上部位,再增加 颈椎病和 中耳炎两种疾病。 颈椎病 虽不致命,但是顽症,治疗办法不多,对拉动消费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安排此病,可引导 老文 同志 将消费 重点 从 汽车 工 业转移到医疗事业上来; 中耳炎病因复杂,给老文 同志 安排一种因湿热之邪侵入而致的中耳炎,叫他耳背点,今后少管闲事,一心一意支持医疗事业。 上帝最后说, 如果老文同志还不知悔改,不知放下,下一步再考虑在他的某个器官上做点文章,建议医院同志先给老文同志预留一个床位。 车跑多了车散架,车坐多了人散架。 老文同志一部车,一身病,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老文同志你也不瞧瞧自己是什么人,你是开车的人吗?你是坐车的人吗?这福是你享的吗? 老文同志, 你从小上学就跑腿,长大工作还跑腿,有啥不好呢?跑腿的乐趣,是非跑腿人士享受不到的!对跑腿的来说,只有 跑才能活,才能乐!鸡是跑腿的,当鸡安坐到现代化的格子里时,身子确实是发福了,而且很快就发福了,但发福之际,也就是鸡即将毙命之时。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575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