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禅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被误解千年的《枫桥夜泊》
热度 7 luxiangyue 2010-11-15 14:20
被误解千年的《枫桥夜泊》 卢湘岳 前言 有一首诗被误解了一千年,日夜被颠倒、远近被错位。虽然不断有人提出疑问,然而,千年以来,人们难以作出合理的通体解释。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枫桥夜泊》。本文借助于文科和理科的知识,考证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涉及的出处、时间、地点和景象,提出了对《枫桥夜泊》有凭有据的全新诠释。 一、读《枫桥夜泊》时出现的问题。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共 28 个汉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久以来,对这首诗的较为流行的解说大体是这样的:月落了,乌鸦在啼叫,寒气阵阵,秋霜布满了天空。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渔家的灯火,思乡的忧愁令人难以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响起,悠悠地飘进了船舱。 张继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夜泊松江》,到了北宋时,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松江怎么移到了枫桥? 此外 , 同是月落乌啼 四个字,为什么在刘禹锡的诗里却解释为凌晨的描写? 月落乌啼到底该作何解释呢? 还有 ,繁霜是凝于地的,怎么会秋霜布满了天空了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应当如何作出合乎语法的理解呢? 再有 , 寒山寺 在子夜三更打钟吗? 二、鸟鸣月光下。 由动物神经生理学得知,控制鸟类鸣叫的神经系统,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受循环激素水平影响。而循环激素水平又到受体内昼夜节律及光照的调控。只要不受到光线或者其他骚扰,大部分鸟类的呜叫活动限定在白天 。也就是说,在夜里,只有受到光线刺激或惊扰的鸟才会呜叫。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请注意,山鸟是在月出而不是月落的情况下鸣叫的。 三、关于月落乌啼。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太阳里面有三足乌,月亮中有兔。所以常用乌作为太阳的代称;用兔作为月亮的别称。成语乌飞兔走,比喻的是日月运行 。乌飞是比喻太阳正在升起,人们仿佛看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展翅飞升;而乌啼则是比喻太阳即将升起,人们虽然未见太阳,却仿佛感到太阳中的三足乌在振翅欲鸣。张继用月落乌啼描写月亮已西沉,旭日即将升起的凌晨景象。 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用月落乌啼来描写凌晨。他在《踏歌词四首(其三)》中写道: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 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按照《唐诗鉴赏辞典》(第 835 页)的解释,这首诗描写男女对歌共舞。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才散去。游童陌上拾花钿是说,孩童在路上可以拾到人们跳舞时落下的饰件。在刘禹锡的诗中,月落乌啼不是说子夜三更月亮落下,乌鸦啼叫,而是描写明月己坠西,旭日将东升。可见,在唐代,用月落乌啼来描写月落、日欲升的景象,并不仅是张继一个人。 四、霜满天描写的是什么。 诗中霜满天不是描写秋霜布满了天空。一则,霜华凝于地而不在天,二则,在古汉语中,霜字除指称露结为霜的这种物质外,还借喻霜白色。如霜鬓,形容两鬓变白;霜刃,是指刀剑之刃白如霜 。据此可知,霜满天是形容满天朦胧晦白如霜的景象。 不过,在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凌晨,怎么会有满天朦朦、晦白如霜的景象呢?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种景象居然只出现在月落乌啼那样的明月西沉、旭日将升而同时高空有云的时段。由天文学可知,当月球运行到同太阳黄径相差 180 度左右的位置上,月升之时,日将落;月落之时,日将升,日月相对曰望。在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 而十五的月亮西落之时,恰是旭日即将东升之际。此时,明亮的园月虽己西沉,云层所反射的月光却使西面天空泛出晦暗的白色;同时,即将升起的太阳,使东方显出鱼肚白。于是,东方和西方的天空都是朦朦的阴晦昏白。 在这首诗中,诗人生动地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明月西沉、旭日将升、天穹朦胧一片如染霜的景象。 五、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解释。 早就有人提出: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有些研究者就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不过,随之就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牵强附会,应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此句被这样解释:江枫与渔火和有羁旅之愁的睡眠的旅人相对 (参见:《唐诗百话》,施蛰存著)。然而,这样的解释在语法上和理解上造成了混乱:如果拟人化了的江枫和渔火(主语)是对着睡眠的旅人,那么,句中的眠就同句子的主语分离了;反之,如果句中的眠同句子的主语相关,那么,眠就同旅人无关。 其实,在汉语中,愁字除作忧愁解释外,用于描写景象时,愁字是形容景象的惨淡、阴暗不明,如:愁云、愁雾 。而眠字除作睡觉解释外,还可解释为仰卧、横放 。这样,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的是:江枫与渔火,仰对着阴晦不明的天空。 此外,枫字不单是指秋叶艳红的枫香树。在古时,枫在江南一带是泛指树叶有叉歧者(即树叶有叶裂) (见《辞海 1979 年版》)。也就是说,诸如青桐、鸡爪槭、山楂树、马褂木(鹅掌楸)、檫木等等树木的树叶有叉歧(叶裂) ,在古代江南一带多被呼为枫。 由于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主体是江枫和渔火,因此,该句宜作如下解释: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静静地仰对着阴晦不明的天空。 六、 寒山寺 在子夜三更打钟么? 在诗的后半首中,费解的是夜半钟声。不少人的理解是,夜半就是子夜三更,就是夜里十二点钟。按照这样的解释,必然得出寒山寺在子夜三更打钟的结论。然而,在汉语中,半字并不是唯一地解释为二分之一。通常,在表达感受时,半字不是表示二分之一,而是具有不完全的含义 。例如: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这里的半字就不是作为二分之一解释。《唐五代词选集》(黄进德选注)中,对花外寒鸡天欲曙作注说:谓鸡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犹夜半寒鸡。 此处的夜半是指天欲曙的凌晨。可见,夜半具有夜己残、夜将尽的含义。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夜半钟声与夜半寒鸡中的夜半,表达的都不是子夜三更,而是以夜半的感觉,来泛指那种万籁俱寂、晦暗不明的凌晨。 作家贾平凹在《五十大话》中,有一段文字:差不多半个多月的光景吧,我开始睡得不踏实,一到 半夜四点 就醒来,骨碌碌睁着眼睛睡不着, 。在这里,早晨四点钟的感觉是半夜。 此外,史载:旧时官府禁止一般人夜间在外行走,谓之夜禁。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产育之类,则不在此限 。唐韦述《西都杂记》中有例。一更三点是什么时候呢?古代用铜壶滴漏计算时间,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每更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一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晚上九时左右,五更三点相当于现代的早上五时左右。也就是说,在古代,晚上九时之后是不打钟的,到了早上五时左右,就钟声动了。 李商隐《忆住一师》中有帝城钟晓忆西峰句。唐无名氏《晓闻长乐钟声》诗曰: 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 《唐诗鉴赏辞典(第 1216 页)》对此解释说: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据此分析,若是各佛寺深夜十二时打钟,这夜半钟声就会夜夜惊全城了。 从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史可以得知,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流派纷呈各有所宗。各宗各派的教义不同,有关打钟、念经及礼拜供佛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例如,密宗僧徒在深夜可以不睡觉,吟唱偈赞(梵呗)或听导师唱导 。而禅宗僧徒在夜里应当睡觉或者径行 ( 在寂静的林间徘徊思索 ) 。唐代禅师怀海编定的《百丈清规》,记载了禅宗寺院的组织体制、佛事活动及日常行事的规定。到了元朝,由中央下文,令佛教各宗各派的所有寺、刹一律遵行《敕修百丈清规》。直到今天,佛寺中,出家人仍然遵行着源自唐代的《敕修百丈清规》。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六》日用轨范说:入众之法,睡不在人前,起不落人后。五更钟声未鸣,轻轻抬身先起 。又说:五更钟鸣,想念偈云。在《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法器章第九中,大钟 项下说: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慕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可见,禅寺是五更之后鸣钟,以破长夜警睡眠。 唐代禅寺深夜不打钟的规定,一直沿用到现今的寺庙中。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始建于南朝,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普明禅院。既然是禅院,当然遵守禅宗的仪制,在深夜不打钟。 有关唐代寺院深夜不打钟的事例,可在唐诗中见到。公元 801 年(唐 德宗贞元十七年), 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韩愈到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旅游,同游的还有李景兴、侯喜、尉迟汾。韩愈写了一篇名为《山石》的诗,记叙此事 。从《山石》中得知,韩愈住在寺院内,彻夜未睡。韩愈记述的深夜寺院中,有虫声,没有钟声。唐代僧人齐己,写了一首《不睡》的诗 ,记述他整夜不欲睡的情景。他记述的寺院之夜中,只有灯影、月光、落叶、飞蛾,未闻钟声。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编修过《新唐书》、《新五代史》。应当说,欧阳修对唐代生活习俗的了解,比起其后直至今日的所有文人们,要知道得更多一些。他在《六一诗话》中谈及张继的这首诗时,就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 。 由以上可知,唐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半夜三更是不敲钟的。 冬季日出迟,特别是冬至时节,日出最迟。所以,在冬至前后的那几天中(阳历 12 月 21 日前 后),凌晨五时左右,月亮已落下,太阳还未露脸,天上布满云层,此时此景,仿佛在半夜,却听到钟声传来。这就是夜半钟声! 七、《枫桥夜泊》的题目是后人改的。 张继的这首诗,被选入《中兴间气集》时,题目是《夜泊松江》 。到了北宋时,这首诗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 松江,在苏州城外,是吴江以东、流向上海的河段。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上海一带的陆地尚未完全形成,古松江直接流向长江口外的大海里 。当年古松江之宽阔,不亚于如今的上海黄浦江。宋人郏乔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显然,古人不能在这么宽阔的江上造一座枫桥,但是渔夫却可日夜驾舟捕鱼。这就形成了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仰对灰暗不明的天空,沿江罗列着的景观。近代,人们将吴江与松江合称为吴松江,如今称吴松江为吴凇江。 吴凇江的上海市区一段,从北新泾到外白渡桥,被叫作苏州河。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西,松江在姑苏城东,两处相距甚远,而且中间还隔着一座城市。平时,在松江之畔是听不到寒山寺钟声的。但是,当高空存在声云时,钟声被声云反射,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到几十里之外的松江之畔。声云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做声学实验时发现的。他证明:漂浮在空中的声云能反射声音,令被反射的声音远播百里之外 。这同海市蜃楼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原理。 由于平时极少出现声云现象,就像极少出现海市蜃楼现象一样。来到松江之畔的文人,每每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很自然地就觉得《夜泊松江》中的松江两字不对劲。而离寒山寺最近的河段在枫桥下面,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到寒山寺内的屋顶。在不懂得声云原理的北宋时代,文人们将《夜泊松江》改名为《枫桥夜泊》显然是有其理由的。其实,今天的文人们也未必懂得声云原理,要不然怎么会不想到更正宋人的错误呢? 由上可知,《枫桥夜泊》原名《夜泊松江》,诗中的客船不是停泊在枫桥边,而是在松江之畔。这一点,显然是无须争辩的。 八、讨论 1. 造成对这首诗有不同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夜半钟声的解释。虽然在唐代,禅宗寺院深夜不打钟,可是,在元朝颁布《敕修百丈清规》之前,其它佛教宗派的寺、刹多执行自己的行仪规定,深夜偶会有敲钟击磬之声。范元实的《诗眼》提到《南史》中有半夜打钟的典故,《石林诗话》说,南宋时,在苏州有佛寺半夜打钟 。此外,史载姑苏城中一些寺庙,有时候会在深夜打无常钟、分夜钟 。可见这些不属于禅宗的寺、刹是不受《百丈清规》约束的。然而,寒山寺毕竟是禅院,恪守《百丈清规》,深夜是不敲钟击磬的。 此外,这首诗的开首,就用月落乌啼点明了时间是在凌晨,而不是深夜,所以,诗中主人公听到的不是分夜钟、无常钟。 到了近代公元 1979 年,苏州旅游局在寒山寺举办首届撞钟活动。从此,公历岁末年初,寒山寺在半夜三更响起了钟声 。 2. 苏州的枫桥,旧作封桥 。据查,该桥于清朝同治六年(公元 1867 年)重建。封桥后来被称为枫桥 。由于张继的这首诗,首次被选入《中兴间气集》时,用的题目是《夜泊松江》,所以,这首诗同枫桥是不相干的。严格说来,这首诗的题目应当恢复为《夜泊松江》。诗名一旦恢复为《夜泊松江》之后,意境就开阔了,从短且小的枫桥下面狭窄的京杭运河支流,回复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而且,江枫的江字,有了实景的展现;再且,由于客船不在寒山寺近旁的小河叉里,钟声才会悠悠地传到江畔客船中。 3 . 诗无达诂。一首诗,不是一篇记叙文,却更象一首乐曲、一幅画、一件雕塑。音乐中有谐音、泛音;画和雕塑能引起视觉遐想。张继的这首诗中,也充满着泛音 、遐景:乌啼、江枫、霜、愁、眠、夜半 等字、词,借由字、词的多义性,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令这首诗在写景的同时,不仅散发出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更能引发读者浮想联翩。这或许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吧。 九、小结 经过前面的论证和考证,我们可以知道,《枫桥夜泊》原名《夜泊松江》。 月落乌啼的原意是指月亮落下,太阳即将升起。霜满天是形容满天朦胧的阴晦昏白景象。 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指江边的树木和江中的点点渔火,仰对灰暗不明的朦胧,沿江罗列着。 诗中的客船停泊在姑苏城东面的松江之畔。当时是冬至前后那个农历月份的十五日、凌晨五时左右,天空布满云层。 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隐约听到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似乎反映了诗人迎接天明的心态。而这样的理解,跟流传已久的怀愁难眠的解说大相径庭。究其根源,实因对月落乌啼及夜半钟声之解释不同而造成。 十、跋 本文对张继一诗所作的全新诠释,当然可以争论。然而,改正宋朝文人的错误,将《枫桥夜泊》的诗名还原为《夜泊松江》,或者折衷为:《枫桥夜泊(原名夜泊松江)》应当是合理的。尽管 自从 将《夜泊松江》改名为《枫桥夜泊》之后, 明代的文征明、清代俞樾曾先后刻石碑立于寒山寺内,韦应埸、岳飞、陆游、唐寅、王士祯等题咏诗文碑数十方,立于寺院之中。然而,这些都改变不了张继这首诗原名 《夜泊松江》的事实。 2010 年 11 月 12 日 作者E-mail:luxy3@yahoo.cn 参考文献 赵永芳 . 《唐诗诵读》 .2005.P182. 萧涤非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P835. 乔治 . 阿德尔曼主编 . 《神经科学百科全书》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P180 、 P884.   汉代 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P1325. 商务印书馆 . 《新华字典》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4.. 陆尔奎等 . 《辞源》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辰 三九、子 一九○、辰 九一 . 施蛰存 . 《唐诗百话》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辞海编辑委员会 . 《辞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辞海编辑委员会 . 《辞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P1278. (说明:《辞海 1979 年版》的一些重要内容,《辞海 1999 年版》中没有收入。)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海修订本生物分册》 .1978.P233-P280. 黄进德 . 《唐五代词选集》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P 三五八 . 贾平凹 . 《五十大话》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陆尔奎等 . 《辞源》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P 辰 三九(夜禁) . 萧涤非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P781. 范文澜 .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P590. 《敕修百丈清规》 . 余增德 . 《禅心僧侣心(上)》 . 台北:泰景阳科技有限公司, 1993.P114. 欧阳修 . 《六一诗话》 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 . 《上海市乡土地理》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P3. 《上海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 《上海地名志》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 俄罗斯 ) 别莱斯曼 . 《趣味物理学》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叶梦得 . 《石林诗 话》 . 沈吉庆 . 寒山寺钟声何以越敲越响?上海:新民晚报, 2008.12.16.B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6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南华禅寺散记
Mech 2010-10-24 22:01
有行家介绍,到韶关要“走梅关古道,观丹霞地貌,访南禅祖庭,看西学东渐”。时间有限,无法看全。用半天访了南禅祖庭,南华禅寺。 我们一行人从曹溪门入,经放生池穿过五香亭,进宝林门。在天王殿后,导游的僧人说韦陀菩萨是佛国的纪委书记,我说似乎应该是公安部长,主要对外。后来达成共识姑且算作政法委书记。大雄宝殿有释迦、药师、弥陀三尊大佛,另有观音和彩塑五百罗汉。六祖殿供奉六祖慧能真身,是南华禅寺精华和突出特色所在。似乎可以这样说,慧能大师与南华寺,恰如钱伟长大师与上海大学。 平时不对游客开放的藏经阁特别为我们开放。内有孙文、蒋中正等名家墨宝,还有非常古朴的四大天王木雕。让我有怦然心动感觉的是写在破板条上的半幅对联, 草鞋踏破从今步步登 ,有落款 幻游比丘虚云,似乎少了上联。请教僧人虚云是何方高僧,答曰是三十年代用七年时间重建祖庭、恢复盛况的老和尚。禅宗讲拈花微笑不立文字,对 “ 草鞋踏破从今步步登 ” 的感悟就不多言了。 出主体院落后,向北侧看伏虎亭和卓锡泉(俗名九龙泉)。在九龙泉见幅对联,“ 一勺清泉开智慧,了知烦恼即菩提 ,对仗虽然稍欠工整,却正道出大学的教育宗旨。开智慧即是教书,给学生知识包括得到知识的方法 ( 罗素认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属于知识的一部分 ) ;了知烦恼是育人,让学生活得清楚明白。按韦伯的说法,这正是高等教育的三个目的,传授知识、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让人活得清楚明白。 从东侧出来时路过斋堂,斋堂两字由苏东坡用刷锅的苕帚书写。苏东坡专门有诗写南华寺,原诗颇长,其中几句, 永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盾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 到过南华禅寺,韶关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