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霍华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幻] [忍者神龟1-2合集(2014-2016)][TC版][美国][主演:梅根·
lcj2212916 2016-7-6 19:52
《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动作片,由 戴夫·格林 执导, 梅根·福克斯 、 阿伦·瑞奇森 、 威尔·阿奈特 、 诺尔·费舍 、 皮特·普劳泽克 、 斯蒂芬·阿梅尔 、 泰勒·派瑞 联合主演。 该片根据漫画改编,讲述了城市在恢复平静后,大反派施莱德重新召集旧部卷土重来,并勾结外星恶势力试图称霸地球,而女记者奥尼尔与神龟达成阵线联盟共同抗敌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6月3日在美国上映,并于2016年7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城市在恢复平静后,大反派重新召集旧部卷土重来,并勾结外星恶势力朗格试图称霸地球,忍者神龟莱昂纳多 ( 皮特·普劳泽克 饰) 、拉斐尔 ( 阿伦·瑞奇森 饰) 、多纳泰罗 ( 杰瑞米·霍华德 饰) 和米开朗基罗 ( 诺尔·费舍 饰) 并与女记者艾蓓丽尔·奥尼尔 ( 梅根·福克斯 饰) ,韦恩·芬威克 ( 威尔·阿奈特 饰) ,还有一个面具义警凯西·琼斯 ( 斯蒂芬·阿梅尔 饰) 并肩作战打击恶徒。在史莱德 ( 布莱恩·泰 饰) 逃脱拘留后,他与疯狂的科学家巴克斯特斯·托克曼 ( 泰勒·派瑞 饰) 及其两个笨拙的左膀右臂猪面和牛头联合,发布了一个控制世界的恶魔计划 。 在神龟们与史莱德及其同伙对抗的同时,他们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更邪恶的力量大反派格朗,神龟们面对的将是宇宙级的强大对手。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忍者神龟”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8692.html
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疯狂动物城 Zootopia (2016)][1080p + 720p][美国][主演
lcj2212916 2016-5-28 21:28
导演: 拜伦·霍华德 / 瑞奇·摩尔 / 杰拉德·布什 编剧: 杰拉德·布什 / 菲尔·约翰斯顿 主演: 金妮弗·古德温 / 杰森·贝特曼 / 伊德里斯·艾尔巴 / 珍妮·斯蕾特 / 内特·托伦斯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作 / 动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挪威语 上映日期: 2016-03-04(中国大陆/美国) 片长: 109分钟(中国大陆) / 108分钟 又名: 优兽大都会(港) / 动物方城市(台) / 动物乌托邦 / 动物大都会 / Zootropolis IMDb链接: tt2948356 故事发生在一个所有哺乳类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中,兔子朱迪(金妮弗·古德温 Ginnifer Goodwin 配音)从小就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惩恶扬善的刑警,凭借着智慧和努力,朱迪成功的从警校中毕业进入了疯狂动物城警察局,殊不知这里是大型肉食类动物的领地,作为第一只,也是唯一的小型食草类动物,朱迪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   近日里,城中接连发生动物失踪案件,就在全部警员都致力于调查案件真相之时,朱迪却被局长(伊德瑞斯·艾尔巴 Idris Elba 配音)发配成为了一名无足轻重的交警。某日,正在执勤的兔子遇见了名为尼克(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配音)的狐狸,两人不打不相识,之后又误打误撞的接受了寻找失踪的水獭先生的任务,如果不能在两天之内找到水獭先生,朱迪就必须自愿离开警局。朱迪找到了尼克,两人联手揭露了一个隐藏在疯狂动物城之中的惊天秘密。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67740.html
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 [侏罗纪公园1-4全集(1993 - 2015)][1080p + 720p][美国][
lcj2212916 2016-5-27 23:03
导演: 科林·特雷沃罗 编剧: 里克·杰法 / 阿曼达·斯尔沃 / 德里克·康纳利 / 科林·特雷沃罗 / 迈克尔·克莱顿 主演: 克里斯·普拉特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文森特·多诺费奥 / 泰·辛普金斯 / 尼克·罗宾森 / 更多...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jurassicworld.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10(中国大陆) / 2015-06-12(美国) 片长: 124分钟 又名: 侏罗纪公园4 / Jurassic Park IV / Jurassic Park 4 IMDb链接: tt0369610 21世纪,曾经诞生过第一只恐龙的努布拉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剧之后迎来新的时代,如今这里经马斯拉尼之手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主题公园“侏罗纪世界”,数量繁多的远古生物每天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一饱眼福。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公司授意创意实验室采用不同动物的基因创造了集力量、速度和智慧于一体的暴虐霸王龙。作为负责人的克莱尔(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原打算请专门负责迅猛龙的欧文·格雷迪(克里斯·普拉特 Chris Pratt 饰)评估暴虐霸王龙的防护设施,谁知这头可怕的怪物竟然骗过了精密仪器的监视和人类的眼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逃到了外面,随后对所见的一切生物展开了无差别的血腥屠杀。   原本快乐祥和的公园乱作一团,克莱尔必须深入危险之地救出两个被困的外甥,而欧文则不可避免地带着他的迅猛龙猎人团队迎战史无前例的的可怕对手……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67016.html
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疯狂动物城 Zootopia (2016)][720p][美国][主演: 金妮弗
lcj2212916 2016-4-26 20:28
导演: 拜伦·霍华德 / 瑞奇·摩尔 / 杰拉德·布什 编剧: 杰拉德·布什 / 菲尔·约翰斯顿 主演: 金妮弗·古德温 / 杰森·贝特曼 / 伊德里斯·艾尔巴 / 珍妮·斯蕾特 / 内特·托伦斯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作 / 动画 / 冒险 官方网站: movies.disney.com/zootopia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挪威 上映日期: 2016-03-04(中国大陆/美国) 片长: 109分钟(中国大陆) / 108分钟 又名: 优兽大都会(港) / 动物方城市(台) / 动物乌托邦 / 动物大都会 / Zootropolis IMDb链接: tt2948356 故事发生在一个所有哺乳类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中,兔子朱迪(金妮弗·古德温 Ginnifer Goodwin 配音)从小就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惩恶扬善的刑警,凭借着智慧和努力,朱迪成功的从警校中毕业进入了疯狂动物城警察局,殊不知这里是大型肉食类动物的领地,作为第一只,也是唯一的小型食草类动物,朱迪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   近日里,城中接连发生动物失踪案件,就在全部警员都致力于调查案件真相之时,朱迪却被局长(伊德瑞斯·艾尔巴 Idris Elba 配音)发配成为了一名无足轻重的交警。某日,正在执勤的兔子遇见了名为尼克(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配音)的狐狸,两人不打不相识,之后又误打误撞的接受了寻找失踪的水獭先生的任务,如果不能在两天之内找到水獭先生,朱迪就必须自愿离开警局。朱迪找到了尼克,两人联手揭露了一个隐藏在疯狂动物城之中的惊天秘密。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33548.html
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嘻哈帝国[第二季01 - 10]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6 22:48
嘻哈帝国 第一季 Empire Season 1 (2015) Empire 导演: 李·丹尼尔斯 编剧: 丹尼·斯特朗 主演: 泰伦斯·霍华德 / Rafael de la Fuente / Bishop Steven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07(美国) 季数: 1 集数: 13 IMDb: 7.3/10 from 596 users 嘻哈帝国 第一季的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独特的家庭故事剧,以嘻哈乐(Hip-Hop)世界为背景。主人公Lucious Lyon(Terrence Howard)是一个迷人的、精明能干的乐坛超级明星,正准备带领自己的帝国娱乐公司上市。他从小在街头长大,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为了保护自己的音乐帝国,他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场战斗。但是现在和他争夺王位的是他前妻和三个儿子,他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不择手段。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6518311
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嘻哈帝国[第二季01 - 09]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1-27 21:02
嘻哈帝国 第一季 Empire Season 1 (2015) Empire 导演: 李·丹尼尔斯 编剧: 丹尼·斯特朗 主演: 泰伦斯·霍华德 / Rafael de la Fuente / Bishop Steven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5-01-07(美国) 季数: 1 集数: 13 IMDb: 7.3/10 from 596 users 嘻哈帝国 第一季的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独特的家庭故事剧,以嘻哈乐(Hip-Hop)世界为背景。主人公Lucious Lyon(Terrence Howard)是一个迷人的、精明能干的乐坛超级明星,正准备带领自己的帝国娱乐公司上市。他从小在街头长大,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为了保护自己的音乐帝国,他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场战斗。但是现在和他争夺王位的是他前妻和三个儿子,他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不择手段。 下载地址: http://page92.400gb.com/file/134827616
1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纪念伟大的病毒学家——霍华德•蒂明
xie44025 2012-12-24 13:59
本文曾发表在《科技导报》 1995 年笫 5 期上 纪念伟大的病毒学家——霍华德·蒂明 in Memory of the Great Virologist-Howard Timin 谢蜀生 1994 年 2 月 9 日,因发现反向转录现象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霍华德 · 蒂明 (Howard·Timin) ,在刚刚过完他 59 岁的生日后不久死于癌症。来自世界各地的唁电象雪片一样飞向威斯康星大学,沉痛地悼念这位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杰出贡献的伟大病毒学家。现在,蒂明去世已经一周年了,简要地回顾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能给提供多方而的有益的启示。 l934 年 12 月 10 日,蒂明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律师家庭。这时正是现代生物学革命开始蕴酿的时代。 1935 年,在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 (Bohr) 的影响下,德尔布吕克 (Delbruck) 写了一篇《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结构的性质》的文章,认为基因的性质及功能也许可以用一种当时尚未知的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 1945 年薛定锷 (Schrodinger) 发表了《生命是什么?》一书。在书中薛定锷宣称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就要开始。他说:“目前物理、化学虽然还缺乏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但丝毫也不能用这两门科学来说明”。他认为,通过对遗传学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发现其他的物理学定律。薛定锷是一位声明显赫的物理学家,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转而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这支新生力军是的加入直接触发了一场生物科学的革命,其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 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这时一个虽然轮廓还模糊不清,但却有深远意义的分子生物学前景已经浮现出来了,它使生物学在整个 50 年代都沉浸在一种兴奋激动不安的科学革命的氛围之中。蒂明与他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科学感觉敏锐的学生 中学时代,蒂明几乎每年都参加位于缅因州巴哈伯城 (Bar Harbor) 的杰克逊 (Jackson) 生物学夏令营。这个夏令营是专门为培养青少年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而开办的。在那里孩子们不但可以听到著名科学家的演讲,而且还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杰克逊夏令营在蒂明的眼前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激发了他对生物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后来的日子里,蒂明经常回忆他在杰克逊夏令营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时光,并说他一生的事业正是在那里确定的。 蒂明的大学时代是在斯渥塞摩学院 (Swarth more College) 生物学系度过的。在那里蒂明已表现出了一个杰出科学家的素质。据后来也进入该校的巴尔的摩 (Baltimore) 回忆,当时在这所大学的生物系里流传着许多有关蒂明传奇般的故事。据说图书馆里每一本生物学的书他都读过。为了满足他对新知识的渴求,图书馆不得不经常购买新书。在蒂明的大学时代,沃森—克里克 (Watson—Crick) 的 DNA 双螺旋结构理论刚刚提出,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建立,蒂明敏锐地感觉到一个生物学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一种隐约的使命感使他变得焦虑不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献,紧紧跟踪着生物科学的每一个进展,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他急切地想搞清这个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的明确意义,以便准确地选择自己的位置。那时斯渥塞摩大学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它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阅读有关文献,并作专题报告。报告会邀请校外的教授参加,并对每个报告人进行提问。蒂明参加报告会,不但作报告,回答提问,并且利用这个机会和教授们坐在一起了解和讨论教授们的工作,从中他受益匪浅。 1955 年,蒂明大学毕业。在斯渥塞摩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以后的科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蒂明进入加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杜尔贝科 (Dulbecco) 实验室读研究生。杜尔贝科曾在印第安纳大学卢里亚 (Luria) 实验室进行过噬菌体的研究,转到加州理工学院后,兴趣转入对动物病毒的研究。蒂明进入杜尔贝科实验室后确定了他一生从事肿瘤病毒研究的方向。在加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对蒂明的科学生涯有着重要影响的另一个人物是德尔布吕克 (DelbrUck) ,德尔布吕克和卢利亚都是当时美国著名的 “ 噬菌体小组 ”(phage group) 的领袖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蒂明结识了在德尔布吕克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的鲁宾 (Roubin) ,并在他的影响下对劳斯肉瘤病毒 (RSV)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本世纪初,劳斯 (Rouse) 发现一种可以引起鸡肉瘤的病毒,后被称为 RSV 。 RSV 是一个明确证明可引起肿瘤的病毒,但其作用机制不清。蒂明决定研究 RSV 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杜尔贝科当时在研究 DNA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方面已经声名卓著,而 RSV 是一种 RNA 病毒。蒂明的选择意味着他决心进行一场前景不明的艰难探索。 1958 年蒂明和鲁宾一起建立一种定量测定用 RSV 进行细胞转化的方法,这使他们可以对这种病毒诱导的肿瘤进行定量研究。在研究 RSV 诱导鸡胆成纤维细胞癌变时蒂明发现,用 RSV 转化的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表型是非常稳定的,即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而不同的 RSV 突变株引起的细胞转化的恶性表型却都不同。这提示, RSV 在诱导 {} 田胞转变的过程中,已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了转化的细胞。但是,根据当时已确立的 “ 中心法则 ” ,遗传信息的流向只能从 DNA—RNA 一蛋白质,因而普遍认定“这种单向信息流是绝对不可逆的。”而 RSV 是一种 RNA 病毒,它似乎不可能对细胞的基因组 DNA 产:生任何影响。在新发现的事实与已有的理论框架尖锐对立时,蒂明觉得不应当让事实屈从理论。他觉得对他发现的现象能够作出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转化的细胞中,以 RSV 的 RNA 为模板先合成一个 “DNA 分子中间体 "(DNA intermediate) ,这个中间体然后整合到细胞 DNA 的基因组中去,从而永久地影响转化细胞的遗传特性。这个设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十分荒谬的。据杜尔贝科后来回忆,在蒂明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参加答辩的德尔布吕克对论文的评价很高,但唯独对他的“ DNA 中间体 ” 的设想很不以为然。 1960 年,蒂明获得博士学位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继续从事 RSV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在此后的整整十年中,为了证明这个 "DNA 中间体 ” 的存在,蒂明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 奋斗十年,发现重大的反转录现象 60 年代初发现,放线菌素 D 能抑制以 DNA 为模板的 RNA 合成。在正常的细胞培养中,加入这种抗菌素,细胞的 RNA 合成就停止了。 RNA 病毒以自身 RNA 为模板合成新的病毒,所以它在细胞内的复制不受放线菌素 D 的影响。但蒂明发现,在 RSV 转化的细胞培养中加入放线菌素 D 时,不但细胞 RNA 合成停止,而且 RSV 的 RNA 合成也停止了。这证明 RSV 与一般的 RNA 病毒在复制方式上完全不同。这似乎可以证明, RSV 在感染细胞内复制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个 “DNA 中间体 ” 的阶段。 1964 年他发表了上述研究结果,并将这个 “ 中间体 ” 称之为 “ 前病毒 ”(provirus) 。这样 RSV 在细胞中的复制过程就成了:病毒 RNA → DNA 中间体 ( 前病毒 ) →整合到细胞 DNA 基因组中→转录成病毒 RNA →包装成新病毒。科学界对所谓 “ 前病毒假说 ”(provirus hypothesis) 反应十分冷淡。因为 RSV 只有在能正常分裂细胞中才能复制,因此他们认为,在蒂明的实验中 RSV 在细胞中不能复制的原因应当解释为放线菌素 D 抑制了细胞分裂。蒂明工作的进一步进展是用核酸杂交的方法证明,在 RSV 感染的细胞基因组中有 RSV 相应的 DNA 顺序。这是 “ 前病毒理论 ” 的直接证据。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正常细胞中也存在这种 “ 内源性的 RSV 相关 DNA”(Endoge . nous RSV—related DNA) 。这种 DNA 顺序虽然与 RSV 顺序不完全相同,但顺序上的微小差别还不能成为前病毒存在的确凿证据。尽管在每次学术会议上,蒂明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却屡遭冷遇和指责。蒂明知道,他的 “ 前病毒理论 ” 的关键是 RNA 反转录为 DNA ,因此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 RSV 中找到以 RNA 为模板的 DNA 聚合酶。 1969 年,日本学者里子水谷来到他的实验室,按照蒂明的设想。他们开始寻找 RSV 中存在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的证据。实验的设计是简单而又巧妙的。他们将合成 DNA 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 其中一种标记上同位素 ) 与破坏了外壳的 RSV 一起在 40 ℃温育,结果在试管中获得了一种带同位素标记的大分子,它不能被 RNA 酶破坏,但却可以被 DNA 酶水解;如果用 RNA 酶预处理 RSV 以破坏其 RNA ,再重复上述实验,则不能得到这种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在 RSV 颗粒中存在着一种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与此同时,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巴尔的摩用不同的方法也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他们的文章先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并在 1970 年冷泉港会议上共同宣布了这个惊人的发现。不久许多实验室都证实了这个结果,于是反转录现象迅速被普遍接受。科学界立即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 1975 年蒂明、巴尔的摩和杜尔贝科一起因 “ 为研究癌症和病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概念性的基础 ” 而被授于诺贝尔奖。那年蒂明刚刚 40 岁,他一下子成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流中的重要人物。 反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上的一个改变了观念的重大突破。现在已知 RNA 不但可以作为 DNA 合成的模板,而且具有酶的功能,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在医学上,它揭示了一大类 RNA 病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艾滋病病毒的性质也是通过发现反转录酶而确定的。在生物技术上,反转录酶的应用使基因克隆变得容易多了;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已成为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工具。反转录现象的发现,确实是 DNA 双螺旋理论确立以来,分子生物学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事件之一。蒂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懈地为这一科学的真理而奋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的生命具有了一种传奇的色彩。 一个执著追求科学的生命 这以后,他继续研究细胞转化及逆转录病毒的遗传学问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主要兴趣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性研究。他的实验室在癌基因的研究方面,在逆转录病毒的结构和重组机制及突变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是最先使用逆转录病毒构建表达载体的科学家之一。他一直站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关心着分子病毒学研究中的每一个进展,他每年都参加冷泉港的肿瘤病毒学年会,在报告会上,他总爱坐在会场的前排,专注地听取每一个研究者的报告,并不断地提问。他喜欢与年青一代病毒学家进行交流。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指导他们,也从他们活跃的思想中吸取养料。在他的实验室里,受过训练的各类研究人员中,有许多人现在已是分子病毒学和肿瘤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都对蒂明怀着深深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蒂明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科学家。他虽然声名显赫,却很少抛头露面。在他众多的挂名的职务中,美国国家癌症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职位是他最重视的。他认为这是他能够影响美国科学政策的机会。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经常去华盛顿,对病毒学、肿瘤以及艾滋病的研究提出他的建议。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极力强调研究者个人所起的作用,他执著地认为,杰出科学家的个人创造性在科学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一贯主张对研究者的自选课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蒂明是一个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他终身带着强烈的兴趣探索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自然规律,而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近十几年来,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被迅速地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导致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影响着年青一代的科学家。蒂明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这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腐蚀,最终将严重损害科学的进步。也许是要故意对这种倾向表示自己的反对态度,他一直生活在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城,似乎执意要远离尘嚣,以保持他对科学的那份纯洁的感情。在公众事务中,值得着重提及的是他对戒烟运动的那种罕见的热情。虽然他终身都在进行从根本上征服癌症的研究,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在现今世界上,戒烟是一种最有效和最廉价的防止癌症的方法。他甚至不惜利用诺贝尔聚餐会上获奖者宝贵的两分钟发言机会宣传戒烟。不幸的是,这样一位坚决反对吸烟的科学家恰恰得了肺癌。 1993 年 9 月,在一次例行的体检中 · 他的肺上发现了癌症病灶,并已经转移。其后的治疗使他头发大片脱落,脸上、颈部带有片片灼痕。在患病后期连走路和说话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每天到实验室指导实验,阅读文献,讲授课程。他终身都在与恶性肿瘤作斗争,包括在生命的晚期对自己癌症的顽强战斗。 1994 年 2 月 9 日,蒂明这位真正意义上的传大科学家终于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从发现肺癌到去世只有短短的四个多月。这真是现代医学的悲哀。 蒂明的一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巴尔的摩在纪念蒂明的文章中写道: “ 当生命科学陶醉在它累累硕果之中,并不断被商业化的时代,记住那些安于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推动科学革命的力量。在科学中探索比应用更具有开创性。一个为既定的目标而执著追求着的生命,是这个世界最可宝贵的财富。 ” 这是对霍华德 · 蒂明一生的最好评价。
个人分类: 诺奖|4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七人获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hjlyyc 2012-5-24 02:02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颁发,中国获奖人数最多 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1月24日揭晓,共有12个国家的28名科学家从76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我国7名优秀科学家入围,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成立于1953年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简称HHMI)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所。作为美国富有卓越声望的非营利型研究机构,该研究所目前拥有330位研究员,其中1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47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 HHMI于今年首次设立国际青年科学家奖项目,资助美国以外的17个国家(或地区)的杰出科学家。获奖者将获得为期5年的资助,奖金总额为65万美元。 首届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授予28位科学家,其中中国7名、葡萄牙5名、西班牙5名,其余11位来自其他9个国家。 我国的7名获奖者是:清华大学教授 颜宁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晓晨 、 邵峰 、 张宏 、 朱冰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唐淳 ,南开大学教授 胡俊杰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认为,此次我国7名青年科学家获奖,是中国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迅速崛起的生动例证。它充分说明,只要有好的科研体制和创新文化,我国的青年科研人员就能取得国际一流的成绩。 更多阅读 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完整名单(英文)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相关公告(英文) FRO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957.shtm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1 次阅读|0 个评论
霍华德的妈妈
热度 1 wangzhe 2012-5-12 02:11
生活大爆炸(TBBT)第五季的大幕终于落下,长久以来“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霍华德老妈终于露了一脸 (上图右下角的红衣人) 这种出场方式的确有意思,要赞一句编导,他们永远那么富有创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人科研实力的彰显:8位华人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热度 2 lysyxcs 2012-5-11 12:21
5月1日,美国科学院(NAS)公布了2012年新增选院士名单,共84名科学家当选。同时,NAS还增选了21名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当选院士中有八位华人学者,他们分别是:Chang Yuan、赵华、董欣年、骆利群、庄小威、Chow Louise,任咏华和张杰;其中Chow Louise、张杰和任咏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Yuan Chang,美国匹兹堡大学病理系教授; 赵华(Chiu, Wah),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董欣年,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骆利群,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庄小威,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Chow Louise,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系教授; 任咏华,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教授。
2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热度 1 孙学军 2012-4-21 11:46
本人很少转发博文,但此文很有价值,特此转发 --- 仅以此文奉献给我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5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 (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 )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 、Nature 、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 、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 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 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PS:给大家强力推荐此文,写的很不错,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看过了,我刚搜索了一下,这个实验室确实很强啊!实验室链接: http://elledgelab.bwh.harvard.edu/index.html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3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使用IE浏览器者智商较?
hyxia 2011-8-3 16:36
以下内容复制来自联合早报网站: 由咨询公司AptiQuant最新所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使用IE浏览器的人智商普遍较低。   这一调查研究让网民回答智商测试题,然后将他们的得分与所使用的浏览器做参照对比。   结果发现,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都低于其它使用Chrome, Firefox 和Safari的人。其中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最高。   这一报告让那些支持IE浏览器的人怒不可遏,威胁要对这家咨询公司采取法律行动。   这一调查让超过10万个网民进行免费的智商测试。得分与测试者所使用的浏览器种类一起存储在一个数据库内。   结果显示,使用IE浏览器的人平均智商刚刚超过80分。而Chrome,Firefox和Safari浏览器的使用者智商得分超过100。极少数使用Camino和Opera浏览器的人智商测试得分更是超过120。   该咨询公司强调,使用IE并不意味着智商低,“不过如果你的智商低,那么你使用IE的可能性就很高。”该公司总裁霍华德说。   不少人对这一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剑桥大学数据实验室的斯皮格霍尔特教授认为:“他们测到的IE浏览器使用者智商只有80分左右,这样的得分几乎相等于智商有缺陷,应付成年人世界都会很勉强。”   他说:“我认为这些数字都低得让人难以相信,也是对IE使用者的侮辱。”   然而,霍华德却并不怕对簿公堂。他说“要是法庭上我们赢了,那更让我们的研究结果获得验证,也让我们的报告可信度更高。” IE我也用,其他浏览器我也用过,我的智商,我没测过,能完成大多数成人的事情。 其实这个研究结论,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评论它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也不用来对号入座,因为本来智商的测定办法迄今为止也没有标准的令大家都满意 方法。 其实转这个也只是在想,任何问题可能我们应该换一些不同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证明。 至少我不会想到会将浏览器的使用与智商联系起来,这也是思维拓展吧!
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师——学生面对面系列" 之陈志坚教授座谈会
crickxiang 2011-6-28 10:15
2011年5月20日下午,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陈志坚教授访问我院,并做了题为Ubiquitin Signaling in Immune Defense - the magic of forming a chain学术报告。 晚上8时,陈志坚教授在院会议室与生研院全院师生们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分享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卓有成就的科研成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就如何培养自己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如何提高实验技能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陈教授耐心地一一作答,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着重强调做研究要有自己的想法,用实验数据说话,并对年轻师生学子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生物学院转播 网易生物学公开课
xupeiyang 2011-6-12 13:12
学员请进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introductionbiology.html 本课程提供一套完整的课程视频,授课者有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主任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负责人埃里克兰德尔教授和温伯格罗伯特教授,他是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这些入门生物学课程教育发展努力是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教育集团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多项活动之一。这个小组的重点课程建立在生物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工具的开发工作。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转载)
oaiwqiyao 2011-4-21 20:47
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 仅以此文奉献给我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5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 (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 )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 、Nature 、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 、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 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 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PS:给大家强力推荐此文,写的很不错,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看过了,我刚搜索了一下,这个实验室确实很强啊! 实验室链接: http://elledgelab.bwh.harvard.edu/index.html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转)
liland 2011-4-16 07:48
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 仅以此文奉献给我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5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 (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 )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 、Nature 、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 、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 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 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六、星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PS:给大家强力推荐此文,写的很不错,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看过了,我刚搜索了一下,这个实验室确实很强啊! 实验室链接: http://elledgelab.bwh.harvard.edu/index.html 2011年已经发了四篇文章了,CELL,MC,PNAS,PLOS Pathogen.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开美国顶尖生物医学实验室成功的法宝
pathologysmu 2011-4-13 20:59
2005年3月我有幸加盟了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Stephen Elledge 实验室,在Elledge 教授直接领导下工作了整整六个年头。Stephen Elledge (后文皆称Stev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天才级科学家,他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学系,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做的博士后。1989年成为 著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Medical College )生物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短短几年后便于 1993年当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2003 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初,他被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妇女医院特聘为遗传学冠名终身教授。他在多个研究领域,如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应答机制、肿瘤细胞生物学、泛素连接酶的组成与调控、新型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病毒的感染机制方面均有杰出贡献。他发现肿瘤抑癌基因TP53的直 接下游靶点为P21,他发现DNA 损伤后ATM、ATR蛋白激酶激活下游CHK1、CHK2等信号传导通路,他发现抑癌基因REST、PTPN12等,揭示泛素连接酶F-box 家族,优化了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Magic DNA 载体高通量转换系统、全蛋白组水平分析蛋白稳定性的GPS 系统及与Gregory Hannon 首创小发卡核苷酸干扰文库(shRNA library)。50岁出头的他,光在Cell 、Nature 、Science 杂志上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其数量与质量就是在哈佛医学院这样大师云集的地方也名列前茅。Steve 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当属超一流,他堪称科学家中的科学家。在Steve 手下先后工作的中国同胞为数不少,其中很多人颇有成就,但能够回归祖国并将Steve 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不多。现在我就将我在他实验室工作的感受写出来,呈献给国内广大的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正在成长的、肩负承上启下重任的 轻年科学家们。希望我的文章能对他们的成长有所启迪和帮助,这样便达到了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下述内容很多都是我的亲历亲为,所有证据皆出自已经发表的文 献,所有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争议,本人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恕我不能回应。 成功法宝之一,选择最重大的科研方向。第1,研究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HIV感染,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 点。揭示肿瘤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与修复、细胞转化因子、影响HIV 、HBV、HCV等病毒感染的宿主因子是Steve实验室正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研究上述课题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好处就是,美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投在上 述领域,这样就保证了他的实验室在经费资助方面有一个比较持续和稳定的态式。第2,功能筛选是关键。生物学研究有很多方式和方法,Steve 最推崇遗传学功能筛选(Functional Genetic Screen)。为了达到课题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他一般不去做别人已经领跑的项目, 而是通过测定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老化、病毒感染率等指标,筛查全基因组中的相关调控因子,然后从待选基因中,选择有价值的进行功能性验证。他所发表的文 章多数是此种研究套路的结晶。第3,善于开发并利用新的生物技术。Steve 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新生物技术的创立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几十年来,以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技术为例,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PCR技术、核磁共振技术、GFP荧光蛋白示踪技术、蛋白质谱测序技术到RNAi干扰技术均充分证明生物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 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研发的三项标记酵母双杂交系统大大降低了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时的假阳性率,他研发的 Magic DNA 载体转换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费时费力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使得DNA载体高通量转换变得轻而易举。GPS 系统使得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泛素连接酶的底物成为现实.。他研发的shRNA 文库已成为功能缺失型筛选的首要工具。最近,他又在开发全蛋白组水平的噬菌体多肽表面展示技术,用它来筛选人体血浆中的肿瘤特异性蛋白,以期发现肿瘤特异 性生物标记,为肿瘤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学上的理论依据。 成功法宝之二,选用优秀的人才并合理配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电子邮件给Steve, 要求加入他的试验室团队。我发现他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第1,名门之后一定要录取。如诺贝尔奖的门生、各领域中大师们的学生。这些人一般都出自美国一流 学府,受到很好的科学熏陶。一旦加盟,Steve 均给予苗头较好的课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出。看来我们老祖宗的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在美国的科学界也是行得通的。第2, 后起之秀的门徒,这些人一般出自各类青年才俊的实验室,虽然学校牌子可能不太亮,PI名头不太响,但这些青年才俊正在引领各领域研究的新潮流,部分人正在 成为领军性科学家。出自这些实验室的学生们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数都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而且他们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也比较正规和系统。最后一类 人,既没有美国的学校教育背景,也没有经大师或后起之秀的熏陶,但有却几篇像样的文章,并有丰富的实验经验,Steve 也会将他们纳入门下,让他们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的课题,主要是为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潜在性课题,并为苗头好的项目进行技术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 该课题得以快速推进。 成功法宝之三,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他的实验室配备有行政秘书(Administrative Assistant)一名,一般仅有高中以上学历,对科学了解甚少,主要负责日常的人事安排、试剂订购、财政预算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配备有实验室 主任一名(Lab Manager)一般是由本土资深博士后担当,此人主要负责特殊试剂的订购,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与试剂公司、仪器公司进行沟通。这样Steve 本人基本不过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与科研相关的工作中。在科研管理方面,每周二上午9:30-11:00是文献阅读活动时间 (Journal Club),每次出两个人各自讲解一篇文章,文章的选择上以跟本人课题相关的,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为主,也可选择 一些非相关性领域但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或技术应用价值的文章。每个讲解人均要回答Steve及其他同事的提问。这个文献阅读活动的好处是促使讲解人认真阅 读文章内容并整理有关背景知识,是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过程,当然Steve本人及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们也获得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实验室每周四上午 12:00-13:00是实验室会议时间(Lab Meeting),每次出一个研究生或博士后报告其课题的最近进展情况,包括基础背景知识、近期数据汇报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每个人大约不到半年就要轮上一 次。这种实验室会议对课题的进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得非常认真的准备,并加班加点以期增加阳性数据,希望能够通过Steve及周围同事的检验。 一般在每次实验室会议结束之时会有一个不到五分钟的实验室管理上的讨论,这时多数是实验室主任提几个试验或者仪器方面的注意事项,但一般非常简 短,Steve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仅问问解决方案是什么。因此Steve实验室会议主要是课题进展汇报会。每星期五从上午9:00 到下午15:00是面对面汇报时间(Friday Meeting),每次由秘书安排六个人轮流进入Steve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近期的工作及遇到的问题,一般每人每次面谈需要大约30分钟,并要携带上原始 数据让Steve审阅。当然如果一个课题是他最关心的或者是正在准备发文章的时候,他也会随时随地与该作者在试验台边进行沟通。尽管他的实验室有30多 人,近20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但通过上述管理模式,他却对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这种严密的管理也无形中对博士后、研究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大家经常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希 望尽快得到好的结果。因此在他的实验室里,懒人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成功法宝之四,注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Steve本人是著名科学家,收到的会议邀请自然不少。大家没准猜想他会像个大忙人,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其实不 然,他很少参加波士顿以外的远程会议,除非是与自己的领域特别相关或非常重要的会议。相反,他却积极参与在哈佛医学院内举行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这样既能 够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Steve也积极参与系里举办的学术讲座(Seminar)。他的实验室不仅挂靠在布里根妇女医院,也挂靠在哈佛 医学院遗传学系。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安排某个实验室出一个讲演者汇报课题进展,演讲内容基本上是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Steve实验室非 常积极的参与这种讲座。因为哈佛医学院遗传系十几个PI中,光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就有6人,HHMI研究员也有5人,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其中George Church教授既非院士也非HHMI成员,但他在二代DNA测序技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个人化基因组分析(Personal Genome Sequencing)有极大贡献,也是一个像Steve一样的科学天才。与此相反的是Steve对布里根妇女医院遗传系的科研讲座却不冷不热,因为这个 医院遗传系的PI们水平大多一般,出类拔萃之辈很少,看来他喜欢与高水平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科学家中也是如此。 成功法宝之五,勤奋出天才。在我的印象里,他极少因为个人的私事不来实验室,即使是出差刚返回波士顿,他也要从机场先回到实验室。一般情况下他星期六、星 期日均来到实验室工作,有时候他也会找几个人谈谈研究进展情况。他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浪费时间。他喜欢你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汇报最新的数据,如果有使他 欣喜的数据,他会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与你进行研究讨论,但如果是他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也会很快打发你。他经常在半夜时分给部下发电子邮件。在我的经历 中,不论我什么时候通过电子邮件给他汇报试验进展情况,不出半小时他就会给我回复并加以点评。多么勤奋的Steve呀! 成功法宝之六:精明的处事技巧。虽然美国学术圈非常著重研究实力,但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每周五下午4:30有一个大约一小时的 周末聚会活动(happy hour)。每个试验室轮流做东,提供一些小吃及啤酒,研究生、博士后及PI们聚在一块畅所欲言。Steve多数时间会参加此种活动,与大家同吃 Pizza饼,喝瓶装啤酒。他非常愿意与别的实验室的PI,研究生、博士后们讨论问题,他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也博得别的实验室的好感。另外他对下属按功行 赏,对发表了大文章的人有求必应,从善如流。他每年圣诞节都会邀请全实验室的人包括家属及小孩以及他夫人实验室的全班人马到他家进行圣诞节聚会。每当实验 室有人找到新工作,有人结婚,有人生小孩,他都会让实验室秘书买吃的或写庆贺卡表示庆祝。有申请他实验室的人,不管申请人能否加入他的实验室,他都出资好 好款待,并让申请人给全实验室做一个学术报告。 成功法宝之七,幸福的家庭是后盾。Steve的夫人也是布里根妇女医院的教授,在果蝇X-chromosome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方面有杰出建树,也曾是 HHMI前研究员。大家经常看到他和他夫人在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讲座上夫唱妇和。我不止一次问过他,“你在事业上如此成功,在生活中也是个顾家的好男人, 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在家庭里主要做好三件事,驾驶员(Driver)、采购员(Shopper)和清洁工(Cleaner),这 就是他家庭为什么这么和谐。其实熟悉他的人都明白,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上,正是他的夫人黙黙地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及孩子的培养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说Steve的非凡成就主要在于他天资聪慧、头脑敏锐、善于发现机遇、事事都走在别人前头。当大家还在分析RNAi的机制时,他已经在构建 shRNA文库了,当大部分人要用shRNA进行功能筛选时,他已经发表了很多成果了。现在勤奋聪明的他又在为他的实验室寻找和积累下一个学科增长点了。 从不服输、永争第一正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这种性格在他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乒乓球比赛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所参加的5次圣诞节聚会中,他几乎年 年蝉联乒乓球比赛冠军。在我的记忆里,他只输过一次,那是还他故意输给了他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的球技实在太一般了,但他太想赢得一个乒乓球冠军 了,Steve终于极不情愿的把冠军头号让给了丹尼尔,谁叫丹尼尔是他的宝贝儿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xxxy2011 2011-3-10 09:10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benxiong121) 1、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发表了名为《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著作。在这本著作里,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人类智力的理论,即智力多元论。该理论在当时便受到美国和很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到现在依然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都获得显著的成效。 1993年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今天,该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持,拓宽了素质教育实践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不同组合表现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其发展潜能也不同,从“潜能”和“素质”相互关联出发,遵从个体发展的规律,在发现学生语文学科具备知识潜能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潜能,发现和开发学生所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发现的智能强项,发现人才,转变传统教育下的所谓“后进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功。 2、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加德纳之前,很多学者做过智能研究,如斯皮尔曼、桑代克、吉尔福特、斯腾伯格等人。除此之外,多元智能理论产生并引起轰动,还有其特殊背景。 2.1新的国际形势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初露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化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同时,世界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和繁荣,给教育重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要求被提出,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最直接的和深层次的动力。 2.2 人们对传统智力观及成绩测验的质疑与批判 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首创智力测验,将智力量化。从此智力测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用智商来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高低,进而判断其成就的大小。然而传统的智力观和成绩测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整个70 年代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开始了反思。传统的智力观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 2.3 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 神经心理学、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证据,证明大脑中各种智能的存在。这些证据构成了对多元智能理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4 美国教育追求民主化和机会均等的社会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宣扬让所有的儿童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为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 2.5 加德纳本人的经历 他在博士学习阶段接触到神经学研究,并为之着迷,开始努力去弄清楚大脑中人类各种能力的组织结构。同时,他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项目”的主持人之一,该项目小组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1979 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人类潜能研究”项目,多元智能的研究项目由此而来。 3、 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术观点 3.1 智能的本质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智能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经历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与思考之后,在1999 年出版的《智能的重组:21 世纪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加德纳将智能的定义修改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智能新定义不仅是词语上发生了变化。新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特性并将智能看作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教育下可能被激活,付诸实践继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3.2 多元智能的结构 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加德纳指出人至少存在七种基本智能。在后来的研究反思中,他又讨论了其他智能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主要涉及前面七种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智能: (1)语言智能。它与对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实现一定目标的能力有关。作家、诗人、记者、律师、演说家、新闻播音员等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它是涉及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和用科学方法调查问题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等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 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它是指能够认识、操作广阔空间中的物体(如航海家、飞行员)和一定有限领域内的物体(如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等)或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能。它是使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5)音乐智能。它包含表演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或是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演唱家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 (6)人际智能。它是指一个人理解他人目的、动机和愿望并最终与他人一起有效工作的能力。也被定义为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政治家、社会工作者、教师、演员等是最好的例证。 (7)自我认识智能。它涉及认识自我的能力、拥有个人的有效工作模式并据此调整自己生活的能力。还被定义为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拥有高度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 3.3 多元智能的理论特色 多元智能的核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特征并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多元智能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智能学习风格路径的权力。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挑战及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智能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一项智能仍可以再细分。人类的认知本领需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来描述,而个体智能的差异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的不同。个体所具备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七种智能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则将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核心位置,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智能多元承认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且认为,从这种学校教育中走出的学生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富有竞争力。笔者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课课堂改革时,首先要求所教班级的学生对自己的强势智力进行自我评价,结果发现有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无法评价自己的强势智力;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自我智力的评价仅限于数理智力和语言智力;有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智力低下;有些在文艺、体育、绘画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强势智慧。而多元智能理论内容的重大意义在于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智能的丰富多彩。 (2)提出了智能的文化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能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智能所具有的情景性。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强调生物本能,另一方面也强调生物本能必须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语言为例,语言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技能,但在一种文化中可能以写作的方式出现,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以演讲的形式出现,在第三种文化里说不定就是颠倒字母的文字游戏。因此,智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价才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点与传统的智能理论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智能可以运用统计方法,从测试分数中推断出来,而与个体的文化经历没有关系。 (3)揭示了智能的发展轨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如音乐智能中分辨音高的能力,空间智能中辨认三维空间的能力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智能通过符号系统来表现,如语言智能通过句子和故事表达,音乐智能通过唱歌这一阶段,儿童对各种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其各种智能的潜力。随着智能的发展,每中智能及其符号系统将由第二级的符号系统即数学公式、地图、字母、乐谱等来代表。第二符号系统是个体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学会的。到了成人阶段,智能则通过对理想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多元智能理论反对过早确定儿童的发展方向。由于智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因而在智能的评估与开发过程中,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3.4 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要点 (1)每个人的多元智能都以独特、复杂的方式共同地发挥作用。一些人看起来在所有智能方面或大部分的智能方面处于高水平,如歌德,既是诗人、政治家、哲学家,又是科学家、自然观察家。但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展现创意,如钱钟书虽然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和才能,但在逻辑- 数学方面却几乎一窍不通。多数人在一两种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现,其余智能处于中间水平。教育要关注这种差异性。 (2)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一智能的发展上取得显著效果。所以要创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潜能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3)加德纳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不涉及个性、品格、意志、道德、动机等心理学构造,并与任何道德规范或价值观无关。每种智能都可以用于行善或作恶。如,希特勒和甘地都有高超的语言和人际智能,但他们应用其智能的方式却有天壤之别。 (4)智能类型是开放的。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应局限于这几种类型。他相信,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准确地描绘人类能力的面貌。 3.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评价方法 (1)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的核心思想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目前学生评价存在功能异化、内容片面、形式单一、评价结果解释不当等诸多弊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评价方法的单一化。教育界关于促进学生评价方法合理化的建议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模式。多元智能理论为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提供了全新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语言、逻辑、空间、运觉、节奏、交际、自省共七种相对独立又同等重要的智能”。该理论承认“个体智能受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适用于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各种智能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为量化评价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2)多元化学生评价的量化考核 学生评价的一个终极难题是找到一种既能客观评价学生特点又易于横向比较的量化标准。以下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框架设计的一种量化考核评价方法,暂时称为“多元评价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评价方法中,评价主体是老师,评价客体是学生,评价对象是学生在课程中应体现的各方面能力。评价主体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分别评估得到对评价客体的最终结论,并且结论是复合的,以一幅网状的图表述。如图1: 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研究,各种智能是多维度、独立体现的。当老师对某个学生进行了评价时,先将其各方面能力分别评价,再在相应轴线上做出标记,最后将所有标记依次连接起来,如图2: 由于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有不同表现,所以几乎没有学生会得到解决和别人一样的评价结果。这个评价结果又能满足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的需要—程控原点封闭部分的面积越大表示学生综合能力越强。 这种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评价的表述形式,更重要的是理顺评价目的、规范评价内容,甚至是控制整个评价过程。使得学生的智能能得到合理而不死板的评价和分析。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建设性思考 (1)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景适宜的环境可以促进脑的发展和人的学习,不良的环境则会损伤人们的脑和阻碍学习。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中尽量创建适宜的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可以分小组利用几台作为实验用的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计算机的部件识别与整机的组装、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力和人际关系智力等;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图片处理、绘画、多媒体作品创作等,使其空间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学生还可利用网上交流工具( 如BBS、聊天室、E-mail 等)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对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 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2)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发展需要有关这一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这门课中,关于硬件方面的知识,应尽量提供实物进行教学,如讲解扫描仪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时,可提供扫描仪实物及其图片、文字说明等。另外,由于这门课程会涉及到让学生动手去学、去做,这样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带有网络通讯及其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环境。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好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 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交互性等特点,其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均采用超文本链接技术,以网状的结构非线性地组织和管理学习内容。借助Internet 提供的各类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迅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料。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特征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将多元智能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运用其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和便利。(3)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智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 (4)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加德纳将评估定义为“为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这种评估过程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另一个目的则是为除学生以外的其他人提供有用的资料。加德纳认为评估应是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学年学习结束时强制“外加”的内容。评估应该是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简单、自然、轻松 地进行。在终结性评估中,可以采取统一考试的形式。最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情境化评估、阶段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最后得出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合理的评价结果,并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的档案资料返还于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能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去努力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5.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及其评价 5.1 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1)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好评,并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2)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仅在美国就有上百所“多元智能学校”或“加德纳学校”。这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也报告了激动人心的结果。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更积极的表现等。在我国以此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已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3)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多元智能持续被众多学术著作、论文、教科书、网站等载体提及。在我国教育图书市场上贯以“多元智能(力)”字样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仅翻译作品或诠释性作品就不下几十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实践中的多元智能理论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多元智能教与学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等。另外,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发表了相关专著。如夏惠贤及著作《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 5.2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 5.2.1 积极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顺应时代要求,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冲破了当时传统单一的智力模式;它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人道的评估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它为学校教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整合,建立多元智能学习中心等;它利于营造一种激活个人潜能的文化环境,如创造一个视觉化的学习环境、适当改变座位安排,以激活学生空间智能。 5.2.2 消极评价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充分的实证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加德纳混淆了才能(talent)、能力(ability)和智能(intelligence)等概念,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记忆没有进行解释;它与某些智力理论在本质上极为相似而不具创新;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质疑,包括多元智能理论从人类到其他物种甚至人工智能领域的推广、多元智能理论当前及未来的理论价值、研究方向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实践易产生忽视基础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表面化、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参考文献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 成长群.浅谈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研究生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9(7). 王福海.多元智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7:22 (7). 牛佳.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学生评价方法.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 孙小利,孙枫梅.多元智能理论综述.科教文汇,2009(8). 张银河.浅论多元智能理论观下的学生评价.科技信息. 韩丽萍.大学英语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 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的启示》. 《比较教育研究》2005(4). 张家勇.《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启示》.《江苏高教》2003(3). 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 1版. 郭福昌,王长沛主编.《多元智能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版. 张桂春.《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评价》.《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 2001年第11期. 田琳.论多元智能理论当中内省智能的特殊作用.科教文汇.2009.12. 祁园园.多元智能评价观对学生评价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8(8):156-157. 附:多元智能测试 http://www.bgfl.org/bgfl/custom/resources_ftp/client_ftp/ks3/ict/multiple_int/index.htm
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