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公路隧道火灾的补充思考
dfedhw 2019-12-7 11:05
对猫狸岭隧道火灾的“复盘” 在微信群与群友谈论上述问题时,发现实际操作流程中可能存有一处漏洞,故经过群内反复商讨之后,集思广益,对补充方案和具体细节进一步予以论述。 按照最初设想,隧道内如果车流方向与实际风向一致,那么,以起火车辆为分界点,跟在后面的驾乘人员处于安全区,完全有条件就地实施初期灭火。 但是,如果是对向车道发生火灾,由于两条隧道处于同一地域,常年因温差、气压、坡向或季风的影响,则对向车道的行车方向必然与实际风向相悖,那么,跟随于起火车辆后方的车辆均是逆风而行,短时间内就可能被浓烟笼罩,而起火车辆前方的车辆已走远,则上述的人工灭火行动完全没有办法实施开展。 简而言之,在同等自然环境条件下,两条隧道中总会有一条隧道处于逆风,无法绝对确保第一现场人员安全,上述方案则根本无法实施。怎么办? 解决方案:左侧隧道内,见前方车辆火起,烟雾逐渐袭来,无法掉头,起火车辆后方驾乘人员弃车,远离起火点,向后方逃离,借助距离最近的隧道之间的人行横洞,进入对向隧道,迂回之后再次回到原隧道的上风方向,一旦处于安全区,即可实施现场灭火。 在迂回行进的过程中,可同时带动对向隧道的驾乘人员,沿途顺手携带更多的灭火剂,于是将有更多的人员参与灭火,陆续响应,且不会受到烟雾的袭扰。 再反过来看,如果是右侧隧道发生火灾,尽管风向已不是问题,仍可由少量人员通过人行横洞,进入到左侧隧道,动员更多的人员搜集更多的灭火剂原路返回到右侧隧道协助参与灭火,以增大胜算,也为后续增援赢得更多时机。 在突发事件中,现场的临时指挥协调往往是个大问题,然而在隧道中,人员出于本能,只需根据烟雾的流向,并依照隧道格局有序流动,顺势而为,并不需要太多特定的指示或规定,也就几乎不会出现犯错的可能。公路隧道管理方需要在日常对风向进行管控,结合各类自然因素,合理调控风机,仅需 确保实际风向持续单向稳定 ,为随机条件下的初期灭火创造有利条件。 延伸思考:将一条隧道竖起来,则可看作是高层建筑火灾,同样以起火点为分界线,如果火势烟雾过大,起火楼层上方的人员没有其它方向选择,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鉴于公路隧道特有的结构及安全设计(水平+条状+双向+定向通风),与高层建筑甚至于一般建筑相比,内部人员有更为灵活的选择,不仅可通过隧道间的横洞快速实现位置转移,迅速摆脱烟雾困扰,还可源源不断地“迂回包抄”,使火灾能更快得以控制,故 公路隧道的火灾伤亡更加有可能趋近于零这一极值 。 所有高层建筑可否效仿公路隧道,修建双子楼,顶层设横向通廊,如此,当任一楼层发生火灾,最起码可以确保人员逃生,上方人员往上跑,下方人员往楼下跑,以此实现零伤亡,当然,或许也可能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引发下一次的讨论与思考。 隧道灭火难易程度比较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盯住变化——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1)
newniu 2010-10-25 21:41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汶川地震让人明白就连脚下的土地都不可靠,在这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东西。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等更是不停变化,应对变化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我们把各种变化分成两类:一、剧烈波动;二、缓慢的变动。剧烈波动东西十分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比如单月销售额、某些产品的价格等。另一类是很缓慢的变化,这类变化由于缓慢,不大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影响却更长远,比如技术发展、市场容量、企业竞争力、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的天性对缓慢变化十分迟钝。身处缓慢变化的世界,人们很易于误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父母感觉不到孩子的成长,人们总抱怨生活质量没有进步。变化缓慢的事情,我们的感觉迟钝,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温水煮青蛙是一种很好的例子。一般表述是: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全力挣扎跳出。而把青蛙放进冷水中慢慢加温时,情况就变了。从冷水到沸水,尽管没有什么障碍限制青蛙跳出,但青蛙会习惯于这种环境微变,直到被煮熟。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变化,则几乎没有作用。这个故事也许是假设,不过无论真假,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易于忽略缓慢的变化。 市场容量是非常重要的量,然而变化却十分缓慢。市场容量上升时,我们要扩大生产,准备好产能;反之则是裁员,减少产能。当某个领域的市场要迅速扩大时,也许是进入的好机会。然而,市场的变化让人无法把握,人们很容易迷失于浓雾之中。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市场获得充足发展,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相关产业带来巨额利润。现在,我国由于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修建机场、高速路、建筑场馆等。这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此行业受益最大。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国,它们的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善,没有大量的建设需要,只是修修补补。不过,当我国这一波建设过去,必然会面临着市场缩小的问题。依赖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机械、水泥、钢铁必然会受到影响,市场萎缩。 按常规说,人总要吃饭、农业绝对不会失去市场,唯一可持续的似乎是农业。不过,这也只是假象,稳定的农业也发生了大量变化。农民面临着人们对食品需求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肉类、蛋类、奶类在食品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过去,人们喜欢直接食用小麦,但是小麦的价格越来越低。人们不再直接食用小麦,缺少价格支撑,有时甚至会低于玉米。玉米一直被当作饲料,喂猪、鸡等,现在反而比小麦贵。 市场容量的变动只是一个例子,在现实中也存在着其它的波动。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存在着月盈必亏、盛极而衰的道理,变化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准备。除了市场容量,人才、原料、技术等等方面同样存在着单向缓慢变化。例如铜在地球上贮量较低,必然会价格越来越高。某一类技术也存在着变化,某些产品的替代品出现。 企业怎么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美国总统克林顿,奥巴马在获胜演讲中都提到了改变。面对外界的变化,人们唯一的选择是跟随潮流,与时俱进,唯一办法是改变。由于基础发生变化,转变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留给人们的选择只有一个改变,在上一波结束之前,开辟出新方向。当一款产品的生命力结束之前,又有另一款产品能够跟上;当某种原料涨价之前,开发出替代品。现在的 CRT电视市场已经饱和,但厂家又开发出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很显然,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很多有趣的事情。一些革新意识不强的企业会被淘汰,一些国家的经济会衰退。 这种转变对发展中国家是利好。本来,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实力雄厚,发展中国家难以追赶。然而,变化把所有竞争者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历史的包袱不再那么沉重。例如巴西利用甘蔗制造酒精,发展生物能源,印度利用信息革命提供的机会发展软件外包。台湾、日本和韩国都借用了IT革命所创造的机会。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