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脑复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死悬一线、惜吻心难安(荒谬与神奇)
fs007 2010-10-28 08:13
寻正 中国医学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医圣张仲景,在他之前,《黄帝内经》算是第一次整合百家医疗经验的尝试,偏重于理论,而且理论跟实践相关性差。张仲景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医临床医疗学,在张仲景之前的医生,读不读《内经》无关紧要,张仲景之后,《内经》就成了必读书籍,因为张仲景开创的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把中医临床活动跟《内经》中的概念联系起来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专门一章讲急救,其中不乏荒谬透顶的主意,却也有实效之手段。荒谬者屎尿疗法,比如: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 (猝死伴便失禁者灌马牛粪)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 (狗屎治小儿昏迷) 凡中(暑)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中暑昏迷者被淋尿) 古人不懂死亡,所谓猝死者,多为暂时昏迷的病人,并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猝死,多不是完全丧失了自主呼吸与心跳的病人,这些病人很多都会自动苏醒。但是古人是不懂这一点的,对他们来说,任何刺激病人的手段施行后,如果病人苏醒,就意味着有效,就有可能收录入中医典籍,这是为什么会有灌屎淋尿这种荒谬至极的无聊手段。 张仲景的急救学大多荒谬,但其中有两项方案却可能有效,一是上吊自杀者: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 这样的操作几乎符合了CCR的标准治疗模式,其效果是无疑的。另一项是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有人将之译为牵牛到病人面前,那就是不懂急救了,很明显,张仲景记录的治疗方案是让病人伏在牛背上,让牛走动,然后通过他常提到的刺激法试图唤醒病人。骑牛法跟西方的骑马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病人在牛背上抖动,起着心脏按压作用,故而可能有效。 有人将张仲景的心脏按压看作最早成功急救手段,那就难免受了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最早记录成功急救的,是《圣经》中《列王志下》,先知以利沙在书念(Shunem)住在一家信徒家里,后来房主的儿子猝死, 他就关上门,只有自己和孩子在里面,他便向耶和华祈祷,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 以利沙可能是最早进行成功进行CPR的人,大约在公元前800多年,比张仲景早得多了。无论是以利沙,还是张仲景,他们的方式碰巧有效,并不能保证正确的方式得以传播,而荒谬的方式因此绝迹。事实上两人正确的方式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反而被希奇古怪的急救方式代替了,在表1中,列举了东西方部分急救方式,总的来说,西方的古怪中透着玄妙,东方的荒诞中裹着龌龊。 表1. 部分原始急救方式 在18世纪,欧洲开始了启蒙时代,启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科学的时代。法国科学院在1740年正式推荐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作为溺水急救的措施。启蒙时代的一个文化中心是荷兰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原是阿姆斯特河的港口小镇发展起来的,在市政发展过程中修建了四通八达的运河通道,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河道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失足落水。当时该城每年有400余人溺水,热心的市民组织了溺水救援协会,是现代社会类似救援机构的雏形,该协会推荐急救措施包括:复温、头低脚高排水、压腹、用鼓风机或者口对口吹气、刺激喉部、烟熏直肠或者口腔、与放血。据说建立后四年内,他们成功地拯救了150人的性命。 在随后的两百年中,不断地有新的方法在不断更新的科学知识刺激下产生与放弃,多达数百种。不少有效,但大多荒谬不经。但与启蒙时代之前相比,急救方式有了更多的科学关注与验证,而非使用者随意的选择,无效的方式来了便去,经典有效的方式则得以持续传承,直到1950年代,现代CPR得以诞生。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6264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死悬一线、惜吻心难安(导论)
fs007 2010-10-26 06:31
寻正 【按:本文成文已有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未及时完成,其中一个章节已于《妇女健康》杂志上发表,故而选择在此后陆续登出。此系列是我的长文,读者要有耐心:既要耐心等待,还要有读长文的耐心。】 1967年7月,美国佛州杰克森维尔市郊区一位名叫锡安平的电修工在抢修高压线路时触电昏迷,在救护车来到之前,另一名电修工汤姆生爬上了电线杆,在电线杆上给锡安平做了口对口呼吸,正好为当地《杰克森维尔晚报》的摄影记者莫洛比托摄下,这张《生命之吻》的照片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成为人类历史的经典之一。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生仍然健在,而记者莫洛比托也于去年去世了。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但目前却产生了地位危机。 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瑞典学者列夫*斯文森等人发表了一个大型研究,说在医院外标准的CPR跟单纯心脏按压效果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被媒体或者科学作者解读后, 生命之吻是没有必要的 , 有的甚至认为有害 。这样的文章向中国读者传递了一个重大的误解,不少在医疗实践中拒不执行标准的CPR的医务人员如预料的那样,长舒一口气,原来中国医学界又走到了世界前沿我们从来就执行的是没有生命之吻的CPR! 的确在医学界存在一个淡化肺复苏的趋势,斯文森等人的发现只是众多相关研究之一。在他们之前,美国亚历桑纳大学心脏中心伯格等人就于1993年用动物模型证明了旁观者的生命之吻对急性心梗塞的猪没有帮助,随后他们多次重复动物实验证实并提出所谓心脑复苏(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 CCR),在2006年亚大心脏中心报道使用CCR急救方式,急救成功率增加了三倍。2007年来自駿河台日本大学医院的长尾等人组织的一个大型研究证实CCR多有50%的机率获得好的神经性后果。亚历桑纳大学心脏中心的研究样本量较小,而长尾与斯文森相继的报道样本量达到1151及1276,显著增加了说服力。 医学界会改变急救心肺复苏的规范么?生命之吻是否会在现代医学史上昙花一现,在20世纪下半叶暴发出感人的激情后,随即在21世纪被尘封?我们通过回顾急救医学历史与相应的生理学知识来解答相关问题吧。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621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